You are on page 1of 7

o

二宮尊德之地區 內 部經濟發展之理論

著者 森野榮一
譯者 周 典芳
近年倍受關注之地區 內 部經濟發展之理論

80 年代起,在美國的主導下,金融的全球化與生產的國際化越來越顯著。然
而,這種趨勢的形成,可說是美國藉國際標準之名,實為美國標準之實,向世界
各國強行推廣而進展的結果。在各國推行開放市場、鬆綁法規與制限的情形下,
形成了此項趨勢。這個全球化的現象,是被稱為新自由主義,但實為過度的自由
主義所引導,也可被視為市場萬能論的實踐。有如 1997 年亞洲貨幣危機如實所
呈現的局面,貨幣跨越了國界的障礙,為了追求獲利機會而在世界各國流竄,資
金的急速流入與流出為世界各國的國民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打擊。之後,吸附了世
界各國資金的美國市場有如一支獨秀,IT 產業蓬勃發展,頌詠著新經濟的萬年繁
榮論。但現今由於泡沫經濟的崩潰,戳破了看似比實際情況更為繁榮的美國「投
機漩渦中的泡沫經濟」〈Keynes〉。而傾向以股份來保有資產的美國國民所受的連
累,亦可由泡沫經濟的崩潰來看出。在這段期間,美國泡沫經濟崩潰的同時,將
資金抽出美國的投資人們的資產,Business Week 的資料顯示約有 4.6 兆美元。這
個數字接近美國一年 GDP 的一半,約 1987 年股市崩盤的 4 倍。

美國股市慘跌的導火線可說是安隆公司(Enron)及 World.com 等企業、與前


述企業剪不清理還亂,扮演著監督角色的 Andersen 顧問公司、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與 CITIGROUP 等銀行、法律事務所、評鑑機構等聯合介入導演的
一場騙局所致。這不僅使得一向被認為透明度極高的美國大企業的信譽蕩然無
存,同時也帶給市場原理主義論者所主張的「看不見的手」最佳的利益。相反地,
看得見的操控者他們可任意處理內外帳(off balance)的行為,亦使我們看清了強
者跋扈囂張的姿態。他們可說是利用金融市場的操控,將美國的經濟狀況呈現出
比實際更強盛的假象,藉以吸取資金、行使貨幣權力(註 1)。

在這一波全球主義的進展中,因此而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為各國地域經濟
製造就業機會功不可沒的地方性中小企業,也因赤裸裸地曝露在競爭下而衰退。
也因為地區性經濟的疲軟,使得人們意識到有必要維護富有各個地方色彩的地
區性經濟,使其免因受到世界經濟的波及而崩潰。由於地方上的業者的興衰關係
到整個地區的興衰與否,在日本,各地皆以振興地方上的區域經濟的為最重要的
課題。對地方上的社區而言,若想要創造更富裕的社會,除了健全地扶植地方上
的產業別無他法。但就以現狀而言,不論何種產業,不僅是本國,甚至要暴露在
跨國際的競爭對手下。在這種大環境下,如何振興地方經濟成為值得思考的課題。

截至目前為止,振興地方發展的,多將發展較為先進區域的資金導入開發較

1
為遲緩的區域,或是招攬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的工廠前來地方設廠。但現實卻是
以吸引企業前來設廠而開發的工業區,因招攬不到廠商而荒廢。再來,望眼向國
際上看去,由導入先進國家的資金雖曾經是開發中國家的發展策略,但如眾所皆
知,由於必須擔負沉重的高利,往往導致債務問題的發生。在此環境下,不論日
本國內或是國外,皆對地區內部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高度的興趣。這是因為視社區
為一共同體的觀點來看,不論是資金或是物質,只要提升其在地區內的循環流動,
地區內經濟的自我完結性的程度可望提高,唯有創造如此的經濟環境,地區的經
濟才有可能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中持續下去。雖說地區中的居民、事業者等所持有
的資金,在現今的金融體系下,除了持有者本人,誰也無法追查是投資到何國何
地。但是否能盡力留住地區內存有的資金,使其在地區內循環流動,開始受到了
關注。這個概念不僅是各國已意識到,就連經濟學也提起了之前不存在的自籌投
資(self-financing)式的地區經濟概念。有別於國際資本市場中資金的流動狀態,地
區內資金的流動必定和區域內的物質(資源)的循環息息相關,可說是與實質的經
濟活動有著密切的關連。

現今世界各地,地區性金融已被各地區視為嶄新的、或是可取代性的金融方
案。例如在美國,就有與世界資金集中地的華爾街的直接金融與銀行投資業務完
全相異的金融體系存在。這即是超過 9 千家資產規模不及 5000 美元的小規模金
融機構的存在。這些佈及小於州的地方單位的小型金融機構,融資給與地方上關
係密切的區域性企業。雖然人們的注意力常被熾烈的金融界所奪去,遺忘了這種
地區性小型金融機構,但它們生根於地方,挺過了金融風暴,強化了可說是組成
美國經濟的螺絲釘的地區經濟,並奠定了產業基礎。在此值得注目的是,調動區
域內的經營資源,振興地區內發事業的資金循環的姿態(註 2)。

若以日本的角度來看地區經濟,不可不重新提起的便是在江戶時期,試圖重
振復興當時許多經濟疲軟的農村,而得到良好成效的二宮尊德的思想與實踐。

櫻町領仕法的基本教義

二宮尊德為江戶後期的農政家,本名為金次郎,尊德是後來的追稱。出生於相模
國(現神奈川縣小田原市)的百姓利右衛門之家。幼時即與父母死別,為人刻苦勤
奮,終於在 24 歲時掙得一畝 1.200 坪的田地,算是重振了家門。1818 年由於為小
田原藩的老家服部家重建家政,因而成為小田原藩的幕僚。1822 年藩主任命其替
藩主重建分家的領地,而致力於下野國(槴木縣) 櫻町領地的復興事業。這個重整
大業光是第一期就花費了 10 年以上的時間,初次踏上櫻町,尊德就訂定了以下
的決意。

一踏上這兒的土地,我就深深思量該如何著手復興大業,從前我們建國時,並
非依賴向國外借貸的資金來開發。我注意到我國乃是活用了許多自然資源,所以
我婉拒了小田原藩發給的補助金,也不打算向臨國的富豪們借款,並把櫻町這個

2
收穫米穀四千石以外的地區視為外國…這幾個原則是貫徹復興事業的基本方針
…若能堅守這幾個原則,想要重振衰退的村落,復興沒落的家庭等決非難事。

一讀以上的文章,身為日本地方行政人員的,很難不被感動。因為按照慣例,
在振興區域經濟時,立即想到向政府申請補助金已成理所當然之事。就算是競爭
力不若國外產業的,只要地方認為此類產業不可或缺,公家皆理所當然地給與支
援與補助。但是這個做法增加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負擔,現今日本的國庫與
地方的莫大財政赤字也迫使行政必須效率化。或許當時的小田原藩在財政上並
非處於富裕的狀態,不然也不會要求尊德復興領地。因為有此背景,尊德謝絕了
補助金。

此外,「不依賴向隔村富豪的借款」,簡單地說不向金主借貸必要的資金,亦是
尊德堅守的信條。規劃地區發展時,通常須以借貸的方式來調度資金。資金調度
時,利息有如成本般的隨之而來。本金加上所須負擔的利息,與計劃開發的企劃
案所能得到的收益,以現在的價值重新評估再行比較檢討後,若收益能蓋過成本,
計劃案即有施行的可能。但是尊德卻連借款也不考慮。

接著,尊德把櫻町領地「可收穫米穀四千石(720 噸)以外之處視為海外」,這個
定義是振興計劃的最大根本。謝絕補助金、不依靠外來的財源、把振興計劃區域
以外之處視為外國,這三個基本原則的確立十分重要,而這三個原則的意義又何
在呢?

活在當今的我們,可從這三個原則中看出非重視內發型經濟不可的視點。以及
不論何種產業,「人材、貨物、金錢、資訊」等經營資源皆須由事業者從市場籌調
後才能展開。這些資源雖也可更有效率地從國際市場籌調而來,但是地區內存活
的地方業者只能由區域內的市場上籌備。還有,要使地區內的事業在全球化的過
程中能存活於區域社會內,保障區域經濟、或保守地說是國民經濟的強韌度,也
是從經驗中記取的教訓。區域社會要如何看出有創業意欲的「人材」,如何收集到
與事業相關的技術與人脈的「資訊」,更進一步地,如何引導所儲存的「金錢」來投
資,或是冒著風險向透過資金仲介的金融機關借貸。不論何種方法都是將隱藏在
區域社會內的潛在力給顯著化。也是因為能充分聚集以上要素,稱之為資源的
「貨物」才能在地域社會內被活用。

尊德之所以要把櫻町以外的地方視為外國,亦可說是想要藉此明確地定位地
區的潛在力,再考量地區經濟的復興。他也用訂定天祿的形容,來主張實踐他的
理念。

首先明確地調查民眾的能力與限度,如一個人因家裏的特權在何處持有多
大的田地,然後可得到多少利益,之前又借了多少資金,扣掉利息之後剩下可供
一年間生活花用的經費,便是上天給予一個人的福份。在這個註定的福份範圍以

3
外沒有收入亦無支出,在這個範圍限度內勤奮節約地工作與生活,若有多餘的錢
就該盡量讓給別人。這便是天錄的道理,人註定得到的上天賜予的使命,上天賜
予的福份…(註 4)。

這個理念雖然把重點放在地區內務農的農業從事者,卻也可涵蓋社區全體。人
們傾向於未能瞭解自己的能力,因生活而工作。但不可能成就超出自己能力範圍
內的工作。尊德提倡人應首先明確地掌握自己能力的限度,這個限度即是個人能
力的回饋。所持有的生產資源,貫徹事業的必要資金,資金導入的成本,然後把
這些資源辛勤地加以活用與生產的結果,這些到手的剩餘即便是天祿。靠著這些
剩餘一邊生活,一邊把消費後殘餘的金錢儲蓄留下。在這裏最重要的是這些剩餘
的財富該如何利用。尊德除了勤勞之外,更推行他的基本理念之一「推讓」。

儲蓄乃為,也是推讓的道理的一種。父母將財產讓給子孫的行為也是基於儲蓄
的規範。儲蓄的規範也是為人處事的道理之一,所以毫無疑問地,儲蓄也可說是
使國家富強的根本道理(註 5)。

儲蓄是為自己的將來做準備,「將今年的東西讓給明年」即為儲蓄的意義。但
是以社會的眼光來看,儲蓄等於投資。未經消費留下的東西應在它處加以活用。

原本世界上是沒有任何財富的,在甚麼都沒有的狀態下演變,然後產生了一件
寶物,這個寶物漸漸地增加成為很多寶物。如果沒有財寶,就沒有借貸。如果沒
有借貸就沒有融資,如果有融資就自然地會產生財務的借方與貸方(註 6)。

像融資這樣的儲蓄即為透過社會上的投資活動,把勤勞的成果、也就是剩餘的
財富放在借貸之中,發揮的社會功能。藉著這個步驟,地域社會才能富足。為了
達到這個境界,推讓成為必要的姿態。就如同「永保富貴的唯一法則只有我推行
的推讓而已」(註 7)的理念,像是為自己的將來做準備,父母把資產讓給子孫般地,
在區域社會中定要使勤奮的成果透過推讓的行為,使區域社會得到融資,進而成
為地方發展的資金。

例如就好像是農人播一粒種子收成一萬粒一樣。一份付出必定有十倍的回報,
一百份的付出必定有一千倍的回報,一千份的付出就會有一萬倍回報。

所以勤勞、儲蓄、推讓可把地區導向振興之路。

無利率貸款計畫

但是這兒所講的推讓政策中的融資一環,需注意以下要點。

也因為如此,將貨幣及財物徵收利息借出而賺取利益的貸方,若借方營運不善,

4
貸方也會蒙受損失。若借方營運順利,貸方也有利可圖。事與事的原因與結果就
像是面對面的齒輪轉動不停一樣。財物原本也並非是自己的財物,應是屬於上天
的(註 9)。

在此,附上利息而將貨幣借出即為貸款之意。貸款有在財物的期間內,一但財
物變成了貨幣,有些場合貨幣也會被徵收利息。後者的例子通常是加上利息。這
是貨幣和其他財貨比較起來更具流動性的根據,尊德卻看出了附加利息的借貸
的問題。因為藉著取得利息而穫利,等於增加了付利息者的負擔,乍看來,是得
到了利息的利益,實際上卻是別人的損失回彈到自己身上。這是因為社會是由雙
方共同所組成的。對方若是獲利也就等於自己獲利。就如同以下所言,「說起經商
的方法…若是只考慮自身的利益而不考慮購買者的利益,貪求利益而超越了限
度,那麼這家店應很快就沒落了」(註 10)。就算是商業行為,尊德也是貫徹借方貸
方之間必須把雙方相輔相成的利益視為第一的觀點。這個觀點的基盤構想,即為
把因辛勤工作的結果所賺取的財富視為上天賜與的德惠,人們的辛勞不過是得
到了「勤勞的成果」。由把視點訂定在天道般的全體的立場〈一圓〉,可看出尊德思
考的神髄。

如此一來,由於儲蓄乃為互讓的精神,所以有必要公開地活用。也因為如此,
無利率貸款計劃也相行產生。尊德的無利率貸款計劃的基本原則是不收利息地
將本金借出,每年以一定的額度將本金收回,這個計劃所內含的構想,簡單地說
是在於超越了借貸雙方之間的附加利息的問題,站在區域社會全體的角度構築
而成。

  無利率貸款計劃的法則是非將增加的本金當作是施惠,而是將貸款的增加當
作是施惠。這個做法的意義在於不以得利的態度賺取利益,而是以道義的精神賺
取利益。有良心的人因借出的貸款的增多而高興。就算是本金不論到何時皆為一
百圓,只要在 30 年內不斷的被借出,那麼借出的貸款額度將會高達一萬兩千八
百五十圓。雖然本金仍是一百圓並無增減,對國家及人民卻有莫大的利益(註 11)

  通常在因借貸關係而結合的借貸雙方間的關係,是借方要求借出的本金再加
上利息,以複利計算時利息再加入本金之中變得本金不斷地增加。因借出貸款本
金的增加而雀躍不已的是借主個人程度水準的問題,這也是尊德所說的「因本金
增加而喜悅的是利慾薰心」。若是站在社區全體的立場來看的話,借出貸款的數
目的增高因為意味著對地區社會的投資的資金的增大所以成為受到歡迎的現象。
只要抱著獲利的心態把貸款視為求利的方法的話,社區全體可利用的資金的數
目將大到無法想像。但是,就算是地方上可運用的資金僅有少量,經過無數次的
借貸將可發揮更大的經濟效果。這是將借貸雙方之間的關係侷限於利益的想法
所想像不到的。尊德把視點定在道義既為利益,為了創造財富而提出了無利率貸
款計劃。

5
  資金借取者可依此計畫不需支付利息,只需將本金以年為單位分期付款即可,
也不會因貸款負擔過大而出狀況。

  「在這個世界上,不論如何追討錢都收不回來的時候,就算是向法院提出告訴,
錢還是要不回來的時候,一般是以不收取利息,每年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來取回借
出的債務。在未把錢借出前就看清這個道理,而想出這個方法。」(註 12)

  通常附帶利率而被借出的資金若無法收回時,雖會交由法院判決,但這種情
形下,多數的場合是借出的本金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取回。與其如此,到不如最初
即以無利率的方式將資金借予他人。所以應鼓吹「借貸的法則…應在於使不論借
方或貸方都感到快樂」(註 13)這樣的協同精神。

  而無利率貸款計劃是選定村內積極勤奮耕作,人人稱讚的模範村民為施行計
劃的目標對象。這是想藉著督促獎勵對事業有心的人,以期在區域社會內激發對
事業的積極意願。從這兒即可看出對事業必須的「人才」要素的重視程度。還有藉
著如此這般地將地方的資金貸款給直接活用地方人才的事業,亦可期待連帶地
帶動地區經濟全體的活絡情況。

  實際上尊德並非否定利息制度,只是議論了賺取利益的行為。的確,貸款的資
金來源「依然不足」(註 14)的原因是衰落村莊的實情。而這些村莊非採取通常的依
金錢借貸取得利息的做法,在借款人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將本金還清後,以答謝金
的名義將與利息相等的款項還清。這是不把金錢的借貸純粹當作是金融的層次
來考量,是意味著透過利用借入的資金來運行的事業的成功而分期還清貸款,成
為永續經營的事業後再以謝禮的方式將利息的部分還清。這可說是有別於因要
負擔利息而使事業受到壓迫的一般金錢借貸。由無利率貸款計劃可看到的是金
錢的借貸與實體經濟相輔相成的姿態。

結 論

  在歷史上,最初將二宮尊德的教誨實際運用的實例是 1843 年創社的報德信友


講及小田原仕法組合。尊德的思想是在於以勤勞、了解自己能力的限度與推讓這
三點作為德行的原則。而報德社也以實踐部隊的姿態施行此計畫,以期解決社會
與個人的衰退及貧困問題。由幕末時期開始復舊貧困的村莊,並在各地進行重建
家政的工作。在大正年間類似的組織聯合成長為大日本報德社。尊德的理念調和
了經濟與道德,強調協調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把報德金的集聚當作是一種事業,
並加以運用,以無利或低利將資金貸款給有需要的人,努力達成振興既有的養殖
產業、農業改良等。政府也抱著涵養民力、提昇國民生活、振興經濟等目的,對報
德社加以支援與指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雖然報德社的運作有後退的跡象,根據 1977 年的數據,


報德社在日本全國共有 200 以上的團體,加入人數超過 9000 人,報德金的規模高
達 29 億 2000 萬日圓的紀錄。想到若現在的貨幣價值是以勞動服務為基準來考量

6
的話,可稱得上是非常大的金額。但在戰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個訊息鮮少成
為話題。

隨著 80 年代、90 年代泡沫經濟的開始及至其終止,在物價下滑將長久延續
與長期的經濟停滯已被預測的現今,報德社曾經致力過的集聚儲蓄、以低利貸款
投資地方經濟等方案,可看出正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逐漸復甦。例如,在經濟不景
氣的現今,信用生協已著手針對背負多重債務的消費者展開低利融資貸款。還有,
藉著市民的主導權,具替代性的地方性金融機構因針對金融機關不願貸款的環
境維持事業給予融資,而使業績持續成長。更進一步地,重新認識小型銀行業對
於地方發展所扮演的角色,雖說投資收益較低,但對以地方經濟有貢獻的企業的
股票為投資對象的投資基金受到了歡迎,重視投資的倫理性的社會性責任投資
也被社會所認知的事實等,這些都是因為探索了在新的地區社會裡的間接金融
與直接金融的姿態。在這樣的流程中,尊德的思想與報德社的實踐也被認為有復
甦的跡象。

注 釋

(1)Werner Ruegemer, Die Aufblahung; Enron, Andersen & Co. - Wieso die US-
Wirtschaft groser erscheint, als sie ist – in http://www.das-gibts-doch-
nicht.de/seite879.htm
(2)詳細內容請參照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地域企画部,「擔任内發型企業振興之社區
金融-興起於美国的 CDFI 産業與其給予我國的啟發-」,DB Journal, No.6, 2001
年 9 月,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刊。
(3)『二宮翁夜話 巻之四』,「日本思想体系 52」,岩波書店、p.189.)
(4)前掲,p.185.
(5)前掲,p.129.
(6)財寶増減之解、前掲,p.34.
(7)前掲,p.132.
(8)財寶増減之解,前掲,p.34.
(9)財寶増減之解,前掲,p.34.
(10)前掲,p.143.
(11)前掲,p.145.
(12)前掲,p.145.
(13)前掲,p.144.
(14)前掲,p.145.
(2002 年 7 月 30 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