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歐盟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9

歐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2009.3.22 小辰
歐洲的統一到歐盟

歐盟概況

申根協定
歐洲,全稱歐羅巴洲,「歐羅 巴」( Europa )
這個詞彙原於希臘神話,當時的希臘人將東方稱
為「亞細亞」( Asia ),而西邊就是歐羅巴。
歐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先民時期,但是對
於歐洲統一的觀念,從羅馬時代才開始產生。
 
西元前四世紀開始,羅馬共和國依靠強大的武力
,從一個小鎮擴張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羅馬
帝國征服希臘之後,最終則被古希臘燦爛的文明
所征服,例如藝術、哲學、科學、道德、宗教等
各方面。
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屋大維治理下的羅馬帝國,為
了明確區分東西方,他將所有征服來的歐洲地區分
別給予「行省」的政治待遇。在這些行省中,帝國
灌輸的思想就是:羅馬居民絕對不同於羅馬之外的
「野蠻人」和「東方人」。基於此,使今天的歐洲
人仍以希臘-羅馬作為他們的文化起源。
 
中世紀 (約 476 年- 1453 年),亦稱中古時 代
,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
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
,民族國家抬頭的時期為止。
「中世紀」一詞是從 15 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
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而有力
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
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
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
稱作「黑暗時 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
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然而剛好在這個暗無天
日的混世之中,有個重新統一歐洲的因素孕育而
生-基督 教教義 。
中世紀時期的法蘭 克帝國 和神聖羅 馬帝國 等都
將歐洲許多地區統一在其疆域之內。

1453 年,拜占庭 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鄂圖 曼


土耳其 帝國攻破後,波希 米亞國王就於 1646 年
建議,歐洲基督教國家應該組成聯盟,對抗鄂圖
曼土耳 其帝國 帝國的擴張。
在這個領土與精神皆極度分裂的時代中,不少蠻
族國王都選擇信奉基督教。無論他們做出這樣的
選擇究竟是出於何者打算,但是最顯著的結果就
是基督教成為整個歐洲所共有的宗教,使基督教
的教皇 ( Papa ,拉丁語)成為歐洲萬眾矚目的
精神領袖,並成為歐洲人心目中另一個共有的權
威力量。

此後,那些立志要統一歐洲的偉大君主不得不尋
求基督教權的支持。西元 800 年,法蘭克王查理
曼大帝用武力征服西歐地區,還是要在教皇的加
冕儀式下才能被確認為是「羅馬人偉大而和平的
皇帝」。
歷史的發展告訴歐洲人,儘管歐洲的中世紀時期
未達到真正的統一局面,但是強大的基督教卻慢
慢成為歐洲走上統一的重要因素,也勢必成為主
導歐洲走上統一和聯合道路的精神動力與支柱。
 
在歐洲歷史進入近代之後,民族國家的精神和現
實發展都進入了另一波高潮。歐洲大地上所有民
族都渴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而
反對其他任何超民族國家主義裡面的一切政治企
圖。也許這種民族自覺而要求獨立的思想觀念是
理所當然的,但是當這狹隘的民族思想發展一旦
超出了原先的設計,就容易產生更為嚴重的負面
效果。
從這個角度重新認識歐洲的近代史,無疑是一部民族戰爭
的歷史。由各宗教教派和教義間的爭鬥升級為民族國家大
戰的「三十 年戰爭」 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三十 年戰 爭( 1618 年- 1648 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


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這場戰
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以及宗教糾紛劇化的產
物,戰爭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國哈布斯堡皇室統治為肇
始,最後以哈布斯堡皇室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而告結束。

1776 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當時就有歐洲人設想歐洲仿
效美利堅合眾國,建立歐洲合眾國,支持此提議者包括拉
法耶特侯爵、泰狄士 · 高斯士高等。
  綜觀這幾個世紀,每個時代都出現志在統一歐洲各民族
的政治梟雄,包括
16 世紀德意志地區的查理五世
17 世紀法國的路易十四
19 世紀法國的拿破崙
20 世紀德國的西特勒
20 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人不斷思
考自己未來的路。要回答這個難題,也許只有回
歸到歷史經驗中才可以尋求到最佳的藥方。令人
慶幸的是,在經歷過數個世紀戰火歷練,歐洲人
對於統一的觀念少了狂妄和躁進,增加的則是理
智的思考與沉穩的步伐。
此時的歐洲人,認清了只有尋求重新統一合作,歐洲和平發
展才有出路。因此他們放棄了原有的固執和己見,轉而一種
包容與妥協的態度,一步步精心搭建自己的未來。

從煤鋼聯營合作的創舉開始,歐洲人逐漸摸索著實現統一歐
洲的道路。所有試驗絕非一帆風順,但是不屈不撓的歐洲領
袖最終還是在諸多的困難中開闢出一條新路。

全新的歐洲聯盟,不僅具有牢固的物質基石--地緣關係、
文化傳統、精神觀念,更加上粘合材料--經濟和政治的密
切一體化。如今歐洲人正是合理而睿智地利用一切能夠得到
的條件,構築著一個更加偉大和堅固的「新羅馬帝國」。
1944 年 6 月,西歐九國代表在法國里昂發表一項
名為《歐洲抵抗運動聲明》的文件。
 
1944 年 9 月 5 日,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三國流
亡政府在倫敦簽署關稅同盟協定,荷比盧關稅同
盟協定成為今天歐盟經濟合作的起源。但是因為
三國的影響力不夠強,合作的程度也不夠深,因
此該項合作計畫收效有限。但是比荷盧三國關稅
同盟之組成,促進了歐洲聯盟的成立。

1949 年 4 月 4 日,美國所主導的北大西洋公約
組織(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
NAT O ,簡稱北約)成立。
1949 年 5 月 5 日西歐十國共同簽署歐洲理事會章
程。

1949 年中,法國與義大利也計畫加入荷比盧三國
關稅同盟;英國也曾推出英國 - 斯堪的那維亞經
濟聯盟計畫,可是這些計畫都未能達到目標。
 
1949 年 8 月 4 日歐洲理事會( Council of
Europe )正式成立。但是效果不彰。
1950 年 5 月 9 日,法國外長正式提出『舒曼計畫』,
也稱作『舒曼宣言』。

『舒曼計畫』得到積極的回應,無疑給歐洲的統一運
動注入了一支強心劑。

在『舒曼計畫』原則的指導下,農業、交通、衛生甚
至國防事業等部門的一體化建議紛紛出籠。但是這些
計畫相對於煤鋼聯營而言政治意義不大,加上在主權
讓渡問題上過於敏感,所以都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1950 年歐洲防務共同體的計畫失敗在所有嘗試的失敗計畫中
最具有代表性。

該計畫出現的背景是 1950 年 6 月爆發的南北韓 戰爭 ,因為


這場戰爭大大加強了歐洲的防務壓力,而對德國重新武裝也
是問題的焦點。

起初,美國與英國聯手壓制法國,希望在大西洋組織的範圍
內組建一支德國軍隊。因為歐洲防務的需要,這個建議得到
除法國外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贊同。
為了化被動為主動,更為了有效地控制住德國即將重新建立
的武裝力量,新任法國總理孤注一擲的在 1950 年 10 月 24 日
拋出了一個「建 立歐 洲軍計 畫」 。
然而「建立歐洲軍計畫」大大超出了當時歐洲一
體化所能接受先經濟後政治的方針,在這個方向
性失誤的陰影下,旨在建立一支歐洲軍的《巴黎
條約》卻被它的提出者 -- 法國,最終於 1954 年
8 月 30 日所否決,整個歐洲為之黯然。
1951 年 4 月 18 日,法德義荷比盧六國 簽署合作
條約,正式建立歐洲 煤鋼共 同體 ( Eu rope
Coal a nd Stee l C ommunity )。
 
1955 年 5 月 14 日,與北約對抗的政治軍事同盟
華沙公約組織成立。實際上該組織為蘇聯所單獨
控制,成為其稱霸的工具,最後於 1991 年自行宣
布解散。
 
1955 年 6 月,歐洲六國在義大利小城美西納
( Messina )認定歐洲統一的指導原則,重新啟
動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並將目標鎖定在經濟領域
,史稱 「美西 納復興 」。
1956 年 5 月 6 日,比利時外交大臣 Spaak 希望在
煤鋼共同體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經濟合作
的程度,因此他建議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原子
能共同體。這個提案很快就得到煤鋼共同體六成
員國的積極支持。
1956 年七月英、法干涉蘇伊士運河受挫(蘇伊士運
河戰爭)與十月蘇聯武裝入侵匈牙利(匈牙利十月
事件),這兩件事迫使歐洲重新給自己定位,並確
定了今後的發展方向。歐洲體認到已經不再是從前
的那個世界霸主,其唯一的出路就是緊密的團結起
來,共同面對挑戰。

蘇伊士運河利益的喪失導致歐洲能源通道受阻,因
此需要建立一個聯合機構來共同開發和管理新能源。
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西歐必須建立一個經濟的共
同體以達到撤銷關稅壁壘、資源互通有無的需求。
這兩個需求在 1956 年底威尼斯會議上被提請聯營六
國協商談判。
1957 年 3 月 25 日,六國簽訂《歐洲 經濟共 同體
條約》和《歐洲原子 能共 同體條 約》,統稱
《羅馬 條約》 ( Rome Treaty )。

1958 年,正式成立歐洲經 濟共同 體和歐洲 原子


能共同 體,旨在創造共同市場,取消會員國間的
關稅,促進會員國間勞力、商品、資金、服務的
自由流通。
1960 年,英國組織西北中南歐等七國與歐共體相對抗的
「歐 洲自 由貿易 聯盟 」( Europe Free Trade Association ),
希望以「邦 聯主 義」 對抗歐共體的「功能 主義」 。但因為
該組織不願制定共同的經濟政策以及不願在政治方面進行任
何協調的方針,使這個組織無法長久維持下去。

1961 年 8 月,英國首次提出參與「羅馬條約」的申請。面對
英國的申請,歐共體成員深知其重要的意義,因為沒有英國
參與的歐洲統一終究談不上是真正的歐洲統一。但是對英國
素有戒心的法國戴高樂政府始終都對英國的加入不甚友好,
擔心英加入對歐共體有害無益,因此先後兩次斷然拒絕英國
的要求,歐共體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瓶頸。這危機在戴高樂
下台後才得到轉機。
1973 年 1 月 1 日英國正式加入歐共體,愛爾蘭和
丹麥也同時加入。
 
1978 年,歐洲理事會在布魯塞爾召開,決定建立
歐洲貨幣體系。貨幣的統一計畫絕非只觸及到經
濟合作的層面,它在歐洲政治一體化的意義更備
受矚目。
 
1981 年,希臘加入成為歐共體第十位成員,歐共
體成功的東擴。
 
1986 年,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使南歐地區也
進入歐共體。同年《單一 歐洲法 令》 的簽訂,
歐洲一體化朝著政治聯盟的目標大步邁進。
1992 年 2 月 7 日,歐共體 12 國外交部長正式簽署著名的《馬斯
垂克條約 》(即歐盟 條約 , Maastricht Treaty )。
按照此條約,歐盟將建立在三個支柱上:

第一支柱為既有的三個共同體,包括歐洲經濟 共同 體( 1993 年
後改為歐洲共同體)、歐洲原子 能共 同體 以及歐洲煤鋼 共同
體( 2002 年失效),其中包括關稅同盟、單一市場、共同農業
政策、共同漁業政策、單一貨幣、申根條約等諸多部分。

第二支柱為 「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涉及外交、軍事等政策。

第三支柱為 「刑事領域警務與司法合作」,涉及共同合作打擊
刑事犯罪。該支柱前身是「司法與內政事務部門」。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歐洲 委員會 、
歐洲議 會、歐洲法 院、歐洲中 央銀行 等。歐元
是歐盟的官方貨幣,目前已經由 27 個成員國中
的 16 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 約取消了部分
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 22 個歐盟成
員國和 3 個非成員國實施。
歐盟 現況

擁有 27 個成員國及 4 億 9 仟 3 佰萬名人口
領土超過 350 萬平方公里
共有 23 種官方語言 
歐盟經濟價值 10.8 萬億歐元,占世界經濟的四分之
一。
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實體,占世界貨物貿易的
22.8% ,服務貿易的 27% 。
歐盟及其成員國提供了近一半的國際官方發展援助
(ODA) ,為世界上最大的援助捐助者。
每年,歐洲執委會撥出 60 億歐元用於援助,即每月
撥出 5 億歐元用於五大洲的援助計畫。
歐盟也孕育出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科學知識。
27 個成 員國

比利時、保加利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
麥、德國、希臘、西班牙、愛沙尼亞、法國、匈
牙利、愛爾蘭、義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
森堡公國、馬爾他、荷蘭、奧地利、波蘭、葡萄
牙、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芬蘭、
瑞典及英國。
為世界第一大貨物出口商: 2005 年貨物出口額超
過一萬零六百億歐元,約占世界總額的五分之一。
為世界第一大服務出口商: 2000 年服務出口額
為 2910 億歐元,占世界總額的 23.9% 。
世界第一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地( 2000 年為
3620 億歐元)及僅次於美國( 2000 年為 3049 歐
元)的世界第二大外國投資吸收地( 2000 年為
1762 歐元)全球 130 個國家的主要出口市場。
一個相對開發的經濟體: 2000 年,國際貿易額
占其國內生產毛額的 14% 以上,而美國為
12% ,日本為 11% 。
旗幟

這就是歐洲旗,它不僅是歐盟的象徵,亦是認同
歐洲的象徵。旗幟上的一輪金星象徵著歐洲各民
族之間的團結與和諧。
金星的數量與成員國數量沒有任何關係。傳統上
十二這個數字象徵著完美、完整及統一,故旗幟
上共有十二顆金星,而且無論歐盟擴大至何種程
度,旗幟將保持不變。
旗幟 的歷史

旗幟的歷史可追溯到 1955 年。當時,歐盟僅以歐洲煤鋼


共同體的形式存在,並只有 6 個成員國。但在幾年前,
一個獨立的機構——歐洲理事會成立了,其擁有眾多成
員,並致力於人權保護及歐洲文化發展。
歐洲理事會一直在考慮該用什麼樣的標誌來代表自己。
經大量研究與討論,採用了現行設計—藍底及 12 顆金星
組成的圓環。在許多傳統文化中,“十 二” 象徵著完美
,同時此數字亦表示一年中的十二個月及時鐘上顯示的
十二個小時。其中,圓環象徵著統一,因此歐洲旗象徵
著歐洲各民族統一的理想。
隨後,歐洲理事會便開始鼓勵其他歐洲機構採用該旗幟。
1983 年,歐洲議會率先響應了其號召。 1985 年,所有歐
盟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長一致通過採用該旗幟作為
曾命名為歐洲共同體的歐盟的官方標誌。
國歌
其不僅是歐盟的會歌,更是歐洲的會歌。會歌主旋律選自於貝多
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 1823 年創作的《第九交響
曲》。
1785 年德國詩人席勒創作了一首命名為《歡樂頌》的詩歌,表
達出自己理想化觀點:世界各族人民團結如兄弟。貝多芬非常贊
同此觀點,並特意用《第九交響曲》最後一個樂章為此詩譜曲。
1972 年,歐洲理事會(亦為歐洲旗策劃機構)採用貝多芬《歡
樂頌》的主旋律作為其會歌。同時理事會還特意邀請著名指揮家
Herbert Von Karajan 為其譜寫了三種演奏編曲——鋼琴獨奏
、管樂協奏曲及交響樂。雖然沒有歌詞,但會歌透過世界通用語
言——音樂,向世人傳達了整個歐洲所追求的理想——自由、和
平與團結。
1985 年,所有歐盟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長一致通過採用該
曲作為歐盟的正式會歌。但其並非試圖代替成員國自己的國歌,
而僅用於象徵歐盟成員的共同價值觀及尊重多元中的團結。
歐盟帶來了半個世紀的穩定、和平與繁榮。同時
,還提高了人民生活標準,建立起統一的歐洲市
場,發行了歐洲統一貨幣——歐元,並且鞏固了
歐洲的國際地位。
存異團結:雖然歐洲大陸上流行著許多不同傳統
及語言,但卻有著共同價值觀。歐盟捍衛著歐洲
人民共同價值觀,促進歐洲各國人民相互合作,
在保護多元的前提下,促進團結,儘可能交付最
貼近人民的機構單位進行決策制定。
當今 21 世紀,世界各國間相互依賴日深。歐洲
人民更應該秉持好奇心、寬容心和互助的精神與
其他國家的人合作。
歐盟 擴大之 歷史 進程

六位歐盟創始國於 1951 年及 1957 年分別合力創建了


歐洲煤鋼共同體與歐洲經濟共同體,號召有相同理念
的歐洲人民參與其中,從此以後,歐盟開始了艱難歷
程。

1973 年,歐盟成員國從原有的 6 位增至 9 位,而到了


1995 年,又增至 15 位。其間,歐盟建立起了統一市
場及統一貨幣,並將其經濟與社會議程延伸至外交及
安全政策。
2004 年 5 月歐盟 的擴大 ,使歐盟成員國數量從 15
國激增至 25 國,此乃歐盟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於 2007 年一月加入後,又增至
27 國。土耳其、克羅埃西亞與馬其頓皆有歐盟候選
國資格。克羅埃西亞和土耳其的入盟談判已正式展
開。

1989 年柏 林牆倒 塌使共產主義崩潰是此次歐盟擴


大的根源,並為歐洲整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使其能深入中歐及東歐地區。而擴大後歐盟首要任
務就是提高遠遠低於成員國平均水準的新成員國人
民生活水準。
申根協定
《申根協定》是1985年6月14日由法國、
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5國在盧森堡小
鎮申根簽署的,1995年3月26日正式生
效。這一協定旨在實現歐洲國家、特別是歐盟
成員國之間的人員和貨物自由往來。
《申根協定》簽訂以後不斷有新的國家加入進來
,截至 2008 年 12 月 12 日,申根的成員國增加到
25 個: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
國、冰島、義大利、希臘、盧森堡、荷蘭、挪威
、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愛沙尼亞、拉脫維亞
、立陶宛、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
洛維尼亞、瑞士和馬爾他。

申根區國家中除瑞士、挪威和冰島之外均為歐盟
國家,相反英國和愛爾蘭是歐盟國家,但不是申
根協定的成員國。
2006 年 12 月 5 日,歐盟各國主管內政和司法事務的部長
級官員在布魯塞爾開會決定 2007 年 12 月 31 日起吸收於
2004 年 5 月加入歐盟的 10 個國家(即愛沙尼亞、拉脫維
亞、立陶宛、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維
尼亞、馬爾他和賽普勒斯)加入《申根協定》。

根據各國達成的安排,歐盟將分步驟吸收 10 個新成員國
加入《申根協定》。這些國家與 15 個現協定國之間的陸
路和海路邊卡於 2007 年 12 月撤除,而機場邊境檢查也在
2008 年 3 月 30 日取消,只有賽普勒斯和馬爾他要求保留
部分邊境管制措施。

瑞士於 2005 年 6 月 5 日舉行全民公投,以些微差距通過


了《申根協定》,決定於 2007 年實施加入「申根區」,
使瑞士和列支敦斯登都成為申根區的非歐盟國家。
典型的申根邊界,
沒有控制出入境的
檢查設施,僅有一
個普通的歐盟歡迎
標誌,此地是德國
和奧地利之間的邊
境。標誌牌上用德
語寫著「德意志聯
邦共和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