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效應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

作者以偏離核心的樂高、飄移的史密斯書店與擴張的諾基亞為例,指出這些坊

間雜誌對其發展所下的註解:偏離、飄移、擴張,都過於武斷。上述案例,不

外乎圍繞在企業最根本的問題:怎樣創造卓越的績效?為什麼很難明確指出影

響公司績效的因素?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所知有限,總是追求合理的解釋讓自

己安心,所以才會說某些公司偏離或飄移。作者指出,許多企業問題的確可透

過科學性的試驗找出答案,如哈樂斯娛樂即利用科學思考-嘗試和觀察-提升

了績效。但大部分企業的問題並不適合這類試驗。

作者認為分辨報導和故事的差別是很重要的。一篇報導最重要的是提供事

實真相,沒有人為操縱或是曲意解釋。故事是人們把周遭生活和經驗合理化的

一種方式,不必負責事實真相,也不需對事件提出合理的解釋。當然,以故事

題材寫作並無不可,但前提是要分辨真假,不能全盤接受,還信以為真。作者

認為,假藉科學之名,宣稱具有科學的效力,然而卻沒有科學的嚴謹和邏輯,

頂多稱為偽科學(Pseudoscience)或貨機膜拜科學(Cargo Cult

Science)。而商界充滿了「貨機膜拜科學」,一些書籍文章都宣稱內容是經

過嚴謹的科學方法而來,實際上卻停留在說故事的階段。

作者以思科的案例指出坊間報章雜誌的報導並不具完全客觀性。思科系統

公司在其高峰時,被譽為網路設備的龍頭。當時,許多頗具權威性的商業雜誌,

如:財星、商業週刊,對此公司都抱以高度的評價,甚至將思科成功的秘訣歸

功於其顧客導向、企業文化、卓越的管理購併整合能力以及執行長優秀的領導
力。然而,在思科股價衰退時,這些造成思科成功的因素,在坊間商業雜誌的

報導上,反而成為其失敗的原因,各商業雜誌對思科的報導 180 度大轉變。

作者進一步指出,這些根據事實真相,重新修改過去的歷史,呈現一個較

真實完整的故事,就是所謂的歐威爾主義者(Orwellian)。但作者也認為,

與其說思科的故事是媒體渲染誇大的例子,倒不如說是根本的問題:即使是真

像赤裸裸攤在眼前,我們仍很難瞭解公司的績效。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卓越績

效的原因一無所知,才以三言兩語將發生的事情合理化。

錯覺一:光環效應

其實光環效應是一種心理作用,通常一般人會依據一般印象或較具體的資

訊來判斷其他比較模糊的項目,這就是光環效應。光環效應會影響個人對決策

過程、組織員工和領導力等項目的判斷,尤其是受到公司績效表現的影響,例

如文中所提到的「艾波比公司」,當其公司績效佳時,所有相關評比皆是正面

的;但當其績效變差時,當初被讚譽的特質、因素,此時被解讀成負面的評論,

這就是受到光環效應的影響,缺乏客觀的分析,產生思考上的錯覺。其不僅會

降低資訊品質亦無法清楚判斷影響公司績效的真正因素。然而,一旦忽略可明

確衡量的指標(例如:財務績效),則難以證明、判斷其他特質之優劣。

研究其實應設法抽離一些字變數對於因變數(既有結果)的影響。

錯覺二:關聯性與因果關係的錯覺
若要回答企業如何達成卓越的基本問題,要先避免光環效應,研究員必須

蒐集不受績效影響的資料,讓自變數可以獨立解釋一些現象。若只是掌握事情

的相關性,實在無從判斷因果關係。

只蒐集某一個時間點的資料(橫切面),便無從判斷因果關係。要提昇解釋

因果關係的能力,必須蒐集不同時期的資料(縱切面),才可以明確剝離某種變

數對於後續結果的影響。

錯覺三:單一解釋的錯覺

大多數問題都不是單憑認知,而是需要客觀的事實根據才能回答。在研究

題目設計上盡可能降低光環效應,同時拉長研究時間,以避免混淆關聯性與因

果關係。任何有關企業績效的研究,通常只觀察單一因素,忽略其他部分。如

果是無關績效的因素則無所謂,但從常理判斷,一家公司的績效應該同時受到

各種因素的影響。

企業績效的動因錯縱複雜,很難認定特定單一因素的貢獻。即使我們試著

控制公司外部變數,但對企業內部的變數,還是沒辦法加以控制。

由湯姆 ‧彼得斯與鮑伯‧ 華特曼所出版的《追求卓越》,在全球熱賣狂銷歷

久不衰,是第一本暢銷商管書。雖然此書顛覆了許多傳統觀念,但我們還是該

從光環效應和其他經營錯覺的角度,重新檢驗書中內容。

他們採用嚴謹流程過濾篩選,最後有 43 家企業脫穎而出。他們為探索這

些企業的成功之道,採訪許多員工並蒐集大量資料。
整理出企業追求卓越的八大秘訣:行動導向、貼近顧客、自製和企業精神、

激發員工生產力、親自參與,價值導向、堅守本業、簡化組織、精簡人事、寬

嚴並濟。

但彼得斯坦承他們事先找到結論,再進行大規模的資料分析,且捏造資料。

作者雖然不懂所謂的捏造資料所指為何,但作者認為資料不需要捏造,因為訪

問經理人的看法,或是引用雜誌、媒體誇大的報導,這些資料很可能一開始就

受到光環效應的汙染。

《追求卓越》造成轟動的原因,在於不只是敘述症狀,還有醫療處方。但

也因此有一些企業誤入歧途,偏重某些特質,卻忽略其他的部分,沒有做到均

衡發展。

為了追根究柢,作者搜尋了這些公司後來的表現,結果差強人意,某些知

名企業甚至還低於市場平均水準,大多數的表現連平平都談不上,遑論卓越。

這種績效下滑的現象,原因很單純:股市反映投資人的預期心理。彼得斯解釋

此現象:我們不可能期待這些企業的表現歷久不衰。

但我們總會期待至少維持幾年的卓越表現。作者認為彼得斯和華特曼不該

聲稱,所提出的原則只是用解釋卓越的績效,而對於績效變差卻視若無睹。

作者整理以下原因:

(1) 所謂卓越企業一開始便是虛有其名。

(2) 這些企業改弦易轍,捨棄原先致勝作法,以至於每況愈下。
這些企業因為強烈的價值觀、紀律、文化和專注,脫穎而出成為卓越企業,

不太可能迅速沒落。可能的情況是,這些卓越企業做事的方法沒變,只是原本

的做法並不是成功保證---當初成功的並不全然歸功於落實這八項原則,而是另

有其它因素。這八個原則可能只是反映成功企業的特質,而不是成功的動因。

錯覺四:按圖索驥的錯覺

首先,蒐集的資料即有可能受到光環效應的影響。因此根本就不需要捏造

分析資料,因為一開始這些資料的正確性就已受到質疑。

第二,是強化光環效應,彼得斯和華特曼的研究對象全都是傑出企業,這

叫做根據應變數選擇樣本,也就是根據結果挑選樣本。

作者把這種現象叫做按圖索驥的錯覺,因為研究對象如果只是成功企業,

雖然可以歸納各種特質,卻無法一窺全貌並找出真相。最理想的做法是針對不

同主題,提供不同措施,然後比較結果。雖然能夠理解彼得斯和華特曼根據事

後結果挑選樣本的做法,但這種研究方法無法分辨成功和失敗企業之間的差異

所在,歸納所得的成功企業特質,不過是投射成功企業的光環效應而已。

探索企業的黃金國

《基業長青》是柯林斯和伯勒斯先從各行各業,找出 200 家傑出企業,然

後精挑細選歷久不衰和最成功的「萬中選一」頂尖企業。這些企業都符合卓越、

永續經營和高瞻遠矚的標準。但只探討成功企業的共同點,是方法上最嚴重的

瑕疵,根本是按圖索驥。等於是先有定論再找答案。這種方法找不到卓越和平

凡企業的差異之處,也找不出成功的動因。所以他們又針對每一家高瞻遠屬的
企業,從同一產業中找出創業時間相信,而且績效也不錯的對照企業。再比較

這 18 組企業的績效表現,將結果歸納成幾項「長青原則」。

事實上,柯林斯和博樂斯承認,結果和彼得斯與華特曼的發現大同小異,

所提出的重要議題完全相同:員工、價值觀、文化、行動與專注。

雖然這份研究工程浩大,卻沒有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光環效應。如果資料

受到光環的照射,即使蒐集車載斗量的資料也是枉然。除非蒐集資料的方式完

全獨立於績效之外,也就是完全避開光環效應,否則仍然無法解釋績效的動因。

作者認為,如果《基業長青》的準則真的不受時空限制,永遠只是用於績

效的解釋,那麼這些企業在研究結果結束後應該依然表現亮眼;相反地,如果

無法維持高績效表現,或許可以推測所為不受時空限制的準則,其實還是受到

光環效應的影響,也就是說,這些準則是投射高績效的光環,而不是高績效的

動因。

錯覺五:嚴謹研究的錯覺

《基業長青》已加入對照企業的方式,努力避免按圖索驥的錯覺,但仍無

法擺脫揮之不去的光環效應。我們往往查覺不到研究的破綻,是因為另一種錯

覺作祟:嚴謹研究的錯覺。

錯覺六:永續成功的錯覺

《基業長青》的原始用意,是要發現成為永續成功卓越企業的成功之鑰,

但此前提本身就是一種錯覺。企業歷久不衰只是種錯覺。如果客觀觀察且蒐集
公司過去幾年的完整資料,就會發現企業的表現不會永遠都獨占鰲頭,而是有

起有落,成長衰退交替。

而企業在傑出表現之後呈現衰退現象,完全符合常理,也是可以預期的事。

但重點在於,企業很難維持高績效於不墜,原因很簡單:在自由市場體系中,

高利潤往往因為「模仿、競爭和徵收等力量的侵蝕」而下降。對手抄襲領導者

的成功手法、新進公司進入試場、顧問公司傳授成功的實務典範、員工跳槽等

因素,都使企業的高績效難以為繼。因為績效不是僥倖得來,而是長期經營的

結果。

許多暢銷書都宣稱他們是「全球最有系統、最大規模研究成功之道的書籍」。

且是「經過嚴謹的科學方法、有事實根據的研究」。但這或許都只是一種表面

的假象而已,許多書籍其實都還是存在著潛在的瑕疵。例如「追求卓越」一書,

依據結果來挑選樣本,只觀察卓越企業,而沒有和一般的企業作比較;「基業

長青」著重於長期的變化,卻未指出某一時點採取的措施,及對於後來績效所

造成的影響。

「長青計畫」將企業分為「成功型」、「進步型」、「退步型」、「失敗

型」,期望能藉此顯示出經營決策的因果關係。此計畫自詡是有史以來,對於

公司績效最有系統和最大規模的研究,而且採用的研究方法「正確、公正、有

效,十分客觀可靠」。但這「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資料分析工作」,卻很可能受

到「光環」的影響,因為人們都是根據績效來進行作答及判斷。
而「4+2 方程式」認為績效與策略、執行力、文化、組織架構有高度相關

性,但事實上其研究方法仍不夠嚴謹。我們對於公司文化與其他層面的描述與

解釋,幾乎都是根植於績效的結果。

錯覺七:絕對績效的錯覺

一般我們在評論一間公司的成敗,往往是根據其行動的優劣。但在真實世界

的競爭市場中,企業的成敗與對手的行動息息相關。競爭對手越多、進入市場

的門檻越低、技術變化越快,企業就越難維持成功。企業績效的動因之中,有

很多是我們無法控制的,絕不可忽略對手或競爭產業的動態,「相對績效」比

「絕對績效」更能決定一間公司的興衰。

錯覺八:孤注一擲的錯覺

「從 A 到 A+」一書中讓人印象最深的,是所謂的「刺蝟觀念」-刺蝟只知

道一件大事,看起來笨重遲緩、做事慢條斯理,但是專注於單一目標,然後貫

徹紀律、全力以赴。相反的,狐狸則博學多聞、狡猾敏捷,追求多重目標。他

們常會分散注意力和能力,並經常更換目標。

柯林斯認為,刺蝟型企業比狐狸型企業更能達到卓越的績效。但事實上,

狐狸會仔細研究各方資料,面對詭譎多變的局勢,隨時修正自己的觀點,故判

斷未來事件的準確度較高。一間能夠隨著外在環境變遷,進而彈性調整策略和

作法的 狐狸型企業,比刺蝟型企業更懂得分散風險的道理。

錯覺九:組織物理的錯覺
柯林斯在「從 A 到 A+」中曾提到,「要找出不受時空限制,任何企業都一

體適用的答案」。這就是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商管類暢銷書,所強調的「凡是都

具有確定性及明確的因果關係,而不是充滿隨機和不確定性」。但事實上,商

場最根本的問題,就在於無法像物理學一樣,具有可預測性和複製性。即使是

最傑出的企業研究、採取嚴謹的研究方法、避免光環效應、控制競爭變數,並

釐清相關性和因果關係,還是永遠無法達成物理學那樣精準和可複製的境界-

所有宣稱發現組織績效不變定律的說法,根本是無稽之談。

每項研究都自詡,資料蒐集完備、專家背書肯定、研究窮極心力、分析精闢

透徹,且是前所未有的創舉、突破性的發展,能更加接近事實真相。但這些作

者都忽略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也就是過度依賴報章雜誌的報導、商學院的個案

研究,及回顧式的訪談。那些受到光環污染的資料,讓所有研究都功虧一簣。

包括柯林斯在內,他們都只是「說故事高手」-嚴謹的科學研究未必能成為精

彩動人的故事;但他們的故事把周遭世界描述得合情合理、提供行動方針,讓

經理人對未來充滿信心。這些作者以簡單的故事傳遞正面訊息,固然值得肯定,

但若能再以嚴謹的科學包裝,就更具說服力了。事實上,一篇好的故事應該要

能引導大家尋找真相,或至少激勵大家採取正確的作法。

有關於組織績效的研究結果,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第一種世界告訴經

理人要如何提升績效,和伴隨而來的獎酬。這類研究的主要用意在激勵人心、
讓人感到放心。而第二種世界,則著眼於遵守嚴謹學術標準的需要,以及伴隨

的成就感。這類研究將科學擺第一,說故事則其次。

無法從現有資料推論績效的成因,但另一方面卻又迫不及待推出結論,這

種現象就叫做「精神分裂的傑作」,即「顧問和學者的角色需求和研究員的角

色需求脫勾」。兩種世界根據不同的邏輯運轉,依循不同法則,針對不同讀者

說不同的話,彷彿是永不交會的兩條平行線。

作者認為滿意的員工、強健企業文化、顧客導向、領導力…等,都不是造

成高績效的原因。而到底何為高績效的動因呢?作者的看法如下:策略與執行

力。

策略

所謂策略就是執行不同於對手的作法,或是以不同的方式執行相同的作法,

與對手進行差異化區隔的重要作法。而執行力便是落實這些作法的能力,一群

員工在完善的組織環境下,合作無間、動用資源、落實策略。但這兩件事卻是

充滿了不確定性,而選擇差異,同時也隱含風險。

從大部分的商管書籍中,可能無法找到認知策略本身帶有風險的說法。這些書

籍都忽略了商場上的重要事實:因為無法預測策略選擇的最終結果,所以策略

必有風險存在。其風險充滿不確定的原因有幾項:

一、顧客。我們很難掌握顧客對於新產品的接受度,以及願意支付價格。
二、競爭者。有些競爭對手同樣精準掌握顧客,可能採取同樣的策略,甚至推

出革命性產品或是服務而遙遙領先。

三、科技。有些產業產品性質穩定,顧客需求長期固定不變,所以績效相對穩

定。

四、企業內部能力的不確定性。經理人無法依據公司既有的人才、技術和經驗,

預測實行新措施的最後結果。

因此領導人的任務,便是蒐集正確的資訊仔細評估後,衡量現有的競爭環境,

做出帶有風險,但最有成功把握的決定。

執行力

執行力就發生在周遭的工作環境,由企業員工團結合作,努力達成事先取

得共識的策略,完全由公司內部決定。然而,執行力還是充滿了許多變數,畢

竟組織不是機器的零件系統,可以隨時互換或替代。誰能反對零缺點執行力的

重要性?但經理人最好找出落實既定策略最重要的幾項因素。關鍵在於問問自

己,公司在與競爭對手廝殺時,哪些執行面向最重要?哪些項目要優先執行?

如果要達到優先順序的共識,就必須找出答案,而且是做得到的。但把重先放

在執行力上,可能會忽略策略選擇。

而到底何為高績效的動因呢?作者的看法:策略與執行力。前者具有風險,

這是基於對顧客、競爭對手和科技的猜測,還牽涉到公司內部的能力;後者具

有不確定性,因為同樣的措施,不同組織採用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睿智的經
理人知道,企業的天職是想盡辦法提高成功的機,但從不認為有保證成功這件

事。

企業成功的方程式是什麼?答案簡單明瞭,根本沒有,至少沒有永遠適用

的答案。談管理就是要付諸行動,首先要擺脫蒙蔽企業經營思考的種種錯覺,

要認清事實。經理人應該了解,企業的成功是相對而不是覺得的觀念、取得競

爭優勢是要冒風險的、成功不墜的企業屈指可數,而且長期績效良好的企業是

靠一連串短期成功累積達成,不是刻意追求而來的。聰明的企業會評估各項選

擇,盡力提高成功機率,但成敗卻依舊是未定數。

結語

如果無法單獨衡量自變數的影響,我們可能只是發現光環。

如果資料受到光環的汙染,即使資料堆積如山,分析再繁雜辛苦,都是於事無

補。

企業很少能持續長期的榮景,大部分的長期成功,都只是事後根據結果挑選的

錯覺。企業的績效好壞是相對而不是絕對,一家企業可能在逐步改善績效的同

時,也遠遠於落後對手。或許有些企業是靠孤注一擲才成功,但這種作法通常

不會導致成功。任何宣稱發現企業物理學定律的人,不是對於企業一無所知,

就是對物理學一無所知,或者是對兩者都一無所知。坊間追求成功之道的書籍,

很少揭露真實的商業世界,卻對研究員的抱負和渴望確定性大書特書。

在掃除了這些錯覺之後接下來該怎麼辦?談到如何管理企業、求卓越績效,

精明的管理人都知道;再好的策略也難免有風險,如果你認為自己萬無一失,
你就是笨蛋。執行力也有不確定性,同樣的一套作法,由不同的公司執行可能

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即使成功的經理人不願意承認,但是運氣的重要性超乎一般人的認知。

投入和產出沒有必然的關係。績效不彰的結果未必表示經理人決策錯誤,績效

卓越的結果也不表示經理人的決策英明。

一但做出決定,優秀的經理人不會把希望寄託在運氣上,而是不屈不撓的

堅持到底。以上的忠告不保證成功,但至少能提高勝算,達到合理的目標。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