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8

大同與小康

———— 《禮記 》
在中山陵的
大門上,鐫
刻著孫中山
先生生前題
寫的四個大
字:

“ 天下為公”。
簡介《禮記》
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
書籍

 《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
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
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
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 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
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
簡介《禮記》
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
《小戴禮記》。
 包括《 大學 》 《中庸》等四十九篇
 除有關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制度的
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
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如流傳很廣的“苛
政猛於虎”,就出自《禮記•檀弓》篇。
 《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
說和當時文物制度的參考書。
 《禮記》的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
學價值
四書:《論語》《大學》《孟
子》            
    
《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
記》
參考譯文
 以前孔子曾參加蠟祭陪祭者的行列,儀式結
束後,出遊到高的樓臺上,長長的歎息。孔
子之歎,大概是歎魯國吧!子游在旁邊問:
“您為何感歎呢? ”孔子說: “(說到)原始
社會至善至美的那些準則的實行,跟夏商周
三代傑出人物(禹湯文武相比),我趕不上
他們,卻也有志於此啊! ”
 “ 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屬於公眾的。選
拔道德高尚的人,推舉有才能的人。講求信
用,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它達到和睦。
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
愛自己的子女。
 使老年人得到善終,青壯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兒
童有使他們成長的條件和措施。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
者、少而無父者、老而無子者,都有供養他們的措施。
男人有職份,女人有夫家。財物,人們厭惡它被扔在地
上(即厭惡隨便拋棄財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裏。
力氣,人們恨它不從自己身上使出來(即都想出力氣)
,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奸詐之心都閉塞而不產生
,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會出現,因此不必從外面
把門關上。是高度太平、團結的局面。 ”

 “ 如今大道已經消失不見,天下成為私家的。人們只敬
愛自己的父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對待財務和出力都
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父子相傳、兄弟相傳作為禮制。
城外護城河作為防守設施。
 禮義作為準則:用禮義擺正君臣的關係,使父
子關係純厚,使兄弟關係和睦,使夫妻關係和
諧,用禮義來建立制度,來建立戶籍,按照禮
義把有勇有謀的人當作賢者(因為當時盜賊並
起),按照禮義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詐之
心由此產生,戰亂也由此興起。夏禹、商湯、
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為三代
諸王中的傑出人物,(是按照禮義)從中選拔
出來的。這六位傑出人物,沒有不認真對待禮
義的。以禮義表彰他們(民眾)做對了事,以
禮義成全他們講信用的事,揭露他們有過錯的
事,把仁愛定為法則,提倡禮讓。以禮義指示
人們要遵循固定的規範。如果有不遵循禮義的
人,在位的就會被罷免,老百姓把這(不按“
禮”行事)當作禍害。這可以稱為小康社會。

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
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
天下)
1.“ 大同”社會的根本條件是什麼?請找出相
關語句,並作講解。

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

 “ 天下為公 ”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
任何個人;
 “ 選賢與能 ”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
人擔任社會職務;
 “ 講信修睦 ”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
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
防止爭鬥。
2. 那麼文章中從那幾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 特徵的
呢?
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 “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把
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責任、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
親如一家。
 “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
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
 “ 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
了全社會的關愛。
 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 “ 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
“ 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才能豐衣足食
 “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貨盡其用。
這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佔為己
有;
“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人盡其力。
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
,卻
沒有“多得”的念頭。
大 五帝時期 三代之英

君位:天下為公 君位:天下為家
諸侯:選賢與能 諸侯: 大人世及以 為
外交:講信修睦 禮
外交:城郭溝池以 為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固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 禮義以為紀 : 以正君臣 , 以篤
老有所終 , 壯有所用 , 幼有 父
所長 子 , 以睦兄弟 , 以和夫婦 , 以設

矜寡孤獨廢疾者
貨惡其棄於地 也, 皆有所養
度 , 以立田里 , 以賢勇知 , 以

不必藏於己; 功 貨力為己
男有分,女有歸。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 為己。
不必為己。
故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謀用是作 , 而兵由此
治 ,故外戶而不閉


孔子為甚麼要分別提到「大同」和「小康」兩種
社會?
 按照儒家學說,五帝時代(黃帝,顓頊,帝嚳,
堯,舜)是大同社會,是 “大道之行 ”的時代。
小康社會是 “以禮治國 ”的禮儀之邦,指夏、商、
周三代。

 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孔子在文中所描述的未必是
歷史的真實。但是,孔子還沒有浪漫到完全不顧現
實的地步:儘管生不逢時,沒有趕上 “大同 ”社會
, 但他認為 “小康 ”也有可以值得讚美之處,也有
值得效法的楷模。
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時,從社會現實出發,
又肯定“大道既隱”,“天下為公”已被“天下為家”所代
替。出現了財產私有,“貨力為己”的以血緣關係為基
礎的宗法教度,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官爵、
財產世世代代相沿襲,形成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
關係,於是,便有必要“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
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區分尊卑上下貴賤的禮義制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 儒家把這種需要用禮義制度、道德規範來調整人與人
之間關係的社會稱之為“小康”社會,並認為它是人類
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這實際上是肯定了孔
孟所宣導的禮義之治的歷史必然性,亦表達了儒家的
較低一層次的社會理想。
 然而,不僅 “天下為公 ”的 “大
同世界 ”是一個烏托邦,就是 “
天下為家 ”的 “小康 ”社會,以仁
義為法則來協調一切人與人的
關係,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

這樣的小康在漫長的三代僅禹、湯、文、
武、
成王、 周公六人才差可達到,實際上在“
謀用
是作”的環境裏是無法達到的。

 打開人類歷史,見到的儘是“在勢者去,
眾以
為殃”的可怕事實。為了權力和財富的爭
奪,
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兄弟

殘, 叔侄相害 者更有之。就以二百四十
孔子慨嘆甚麼?
主旨:

講述孔子在魯國任司寇時,參加了
魯國祭祀。祭禮完畢後,孔子參觀宮闕
,一方面有感於魯君失禮,另一方面又
感於舊章廢棄,故此深深地慨嘆起來,

因而引來弟子言偃的追問。孔子不想直
指魯君失禮,所以轉而敘述上古大同社
會,與三代以來的小康社會狀況,既標
舉出儒家的政治理想,也婉轉地表達了
他對當時社會上禮義消亡的不滿。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