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公民教育聯席

「國民教育」教材套簡介

 回歸以來,政府致力推
行國民教育,以加強學
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
 一般主流論述國民教育
都傾向於文化取向,而
忽略政治的向度,我們
認為這是不夠完整的。
 國民教育應包括:甚麼
是國家;甚麼是中國人;
愛國的對象與方式;愛
國是否必然等。
 有鑑於此,公民教育聯席出版了
《國民教育教材套》,加入國民
《國民教育教材套》 身份的政治向度,回應國民身份
2004 年 9 月出版 中的三個課題──

 「香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
「何謂愛國」及「國旗及國歌」

 教材套採用批判性較強的教學取
向,來設計各種教學活動,以培育
對中國有情,但不盲從,願意以客
觀、持平而帶承擔來參與建設中
國的「批判愛國者 (critical
patriot) 」 。

 我們期盼本教材套能補充現時常
見教材的不足,能更全面地回應
建構國民身份要具有的角度,為
老師提供主流以外的選擇。
《中國經濟發展 • 自 1978 年中國推行經濟改革以來,經濟
不斷增長是不爭的事實。一方面我們看到

教材(一)》 沿海城市的生活質素不斷改善,但同時看
到農民、下崗工人的生活愈來愈苦。在這
2005 年 9 月出版 個過程中,究竟甚麼人可受惠?甚麼人受
害?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 我們認為這樣的差異並不是經濟增長必
然的結果,而是不公義制度下所造成的。

• 現時社會非常強調愛國教育,要進行愛
國教育,不能不認識國情,要了解國情也
不能逃避國家的陰暗面。更重要是了解不
同的社會問題的成因,從而推動社會的改
變。

• 《中國經濟發展教材套(一)》透過三個教
案初探中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影響。反思
我們追求的是經濟的增長,還是令財富可
惠及社會被邊緣的低下階層。
 教材套內容:

 教案一: 經濟增長的表象─
─認識改革開放的背景及政
策;讓同學認識近年中國經
濟增長的情況;初探經濟改
革帶來的影響及其利弊。
 教案二: 貧富懸殊──城
鄉、地域、階層之間的差異
及背後的政策性因素。
 教案三: 環保問題──經
濟增長對環境帶來的影響、
甚麼人去承受這些影響及政
府的角色。
《中國經濟發展教材套(二)》 2006 年 9 月出版
 近年,煤礦爆炸、劣質食品及生產
安全等事件不絕於耳,聯席針對
上述三個議題,出版《中國經濟發
展教材套(二)》,繼續與同學探討
這些事故的結構性因素。
 教材套包括以下三個教案:
 〔教案一〕食品安全: 透過劣質食
品的個案,探討貧窮、知情權及政
府管治等問題。
 〔教案二〕礦難與生產安全: 分析
礦難背後的貧窮、生產安全、官煤
勾結等成因。
 〔教案三〕生產安全: 介紹民工出
現的原因、工作情況,及有關職業
安全的法規。
《現代中國──社會議題》 2007 年 9 月出版

 近年中國加入世貿、太空人升空, 2008
年又主辦奧運,現在上海正舉辦世博。
中國真的走向盛世嗎?

 中國籌辦奧運牽涉巨額的投資、大量民
居被拆遷 , 甚至為整頓城市而令上訪者
、民工被迫回鄉。這些代價由誰來承受
呢?

 教材套以人權角度探討北京奧運、中國
維權運動和資訊自由在中國的狀況。

 以議題為本教學( Issue-Based
Learning ),期望師生在探究問題中以
實事求是的精神反思國民身份。
《現代中國──
社會議題》
《八九民運教材套》 2006 年 4 月出版

 自 2004 年開始,香港基督徒
學會、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
委員會和香港市民支援愛國
民主運動聯合會等民間團體
及熱心人士合辦「八九民運
工作坊」,到中學、社區中心
和教會等進行推廣工作,希
望同學和參加者能有機會認
識八九民運的歷史,了解其
精神。
 亦希望透過這段血寫的歷史
讓同學思考甚麼是愛國、國
民與國家的關係、甚麼是社
會公義、我們在社會的責任
等。
 教材套是把過往到校的經驗總結起
來,將一些教案編輯,編印給老師作
為教學參考。
《八九民運教材套》
2006 年 4 月出版
教材套內容:

 教案一:尋找真相;

 教案二:甚麼是愛國?;

 教案三:經濟發展與人權;

 教案四:任意拘禁;

 教案五:制止政府逃責;

 活動建議:問答比賽、給領導人寫信
;參考資料及相關網頁推介。
結語

 明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深入探討
辛亥革命對中國現代史的影響,由推
翻滿清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分
析國家與政權的關係,加深對國家的
認識,將是國民教育的重點課題。
 除了認識革命先烈的事蹟,並探討國
父孫中山先生倡議的三民主義精神。
 年青人認識國家的歷史,延續先烈民
主、民權精神,繼而培育他們的愛國
情懷,並實踐對國家的承擔。
 歡迎教師同工一起探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