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AL 中國歷史–治亂興衰史引文集

~額外引文~
老子 云 ( 評暴政 ):
「民不畏死,何能以死懼之!」
賈誼 云 ( 評暴政 ):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易也。」

~春秋戰國~
史稱 “春秋戰國之分業/世業”:
「士之子常為士,農之子常為農,工之子常為工,商之子常為商。」

史稱 “戰國時代之大都市”:
「臨淄(某著名大都市)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祍成帷,舉袂成幕。」

錢穆 於《國史大綱》指出 “秦重用客卿”:
「秦之富強,得東方游士之力為多,如商鞅、張儀、公孫衍、甘茂、范睢、蔡澤、呂不韋,皆東方人
也......若使東方貴族機體不推翻,平民學者不出頭,游士不發跡......則秦人
力量便不夠併吞東方」

~秦朝~
錢穆 之《國史大綱》指出 “秦亡主因”:
「秦政治的失敗,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之力逾量。」

史稱 “秦統一前之各地文化”:
「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始皇除諡法之原因 - 始皇說:
「子議父,臣議君,甚無謂。」

始皇其中兩項政策之引文 ( 語出 錢穆──《國史大綱》 ) -


「墮城廓,決川防,夷險阻。」
「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統一政策]

史稱 “阿房宮”:
「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豎立五丈之旗。」
史稱 “秦始皇陵墓”: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溉,上其天下,下其地理,以魚膏為燭。」

《漢書》形容 “始皇在位之民生”:
「租賦二十倍於古,力役三十倍於古,致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

《史記》形容 “始皇之浪費”:
「力罷不能勝其役,財盡不能勝其求。」

《漢書》形容 “焚書坑儒之影響”:
「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

~漢朝~
項羽 道 (形容秦亡後「楚漢相爭」時之民生):
「丁壯苦軍旅,老弱疲轉漕。」

漢初大臣 陸賈 道 (指出秦亡之原因):
「事逾煩而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
暴眾而用刑太極也。」

史稱 “文景之治”:
「七十年間,國家無事,非魚水旱,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
鉅萬,貫巧而不可校。太倉之栗,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
陌之間成群。」

史稱 “光武帝為人”:
「身衣大練,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宮廷無私愛,左右無偏恩。」

東漢太學生 “標榜清議派朝士”:
「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

錢穆 於《國史大綱》分析 “東漢政治黑暗之原因”:
「東漢王室逐步脫離民眾,走上黑暗的路,此有兩因,一則王室傳緒既久,一姓萬世之觀念使其
與民眾脫離;一則內朝、外朝的分別,使其與士大夫隔離。因花,外戚、宦官得以寄生在王室之內
邊而促其腐化。」

~魏晉南北朝~
錢穆 於《國史大綱》指出 “中國陷入 400 多年分裂 (魏晉南北朝) 的其中一個原因”:
離心力的成長 → 其一 ──「二重君主觀念」
史稱 “胡族 匈奴劉氏父子 及 前秦苻堅 對漢文化之熱愛”:
劉淵──「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
劉聰──「年十四,究通經史。」
苻堅──「廣修學宮」 ; 「考學生經義優劣,品而第之。」
隋朝
史稱 “開皇之治的官吏”:
「丈夫不衣綾綺,而無金玉之飾,常服率多布帛,裝帶不過銅鐵角骨而己。」

史稱 “開皇之治的吏治”:
「又往往潛令人賂遺令史,府史,有受者必死,無所寬貸。」

隋代 “義倉捐糧標準”:
「上戶不過一石,中戶不過七斗,下戶不過四斗。」

史稱 “隋文帝”:
「朝夕孜孜,人遮殷繁,帑藏充實。雖未能臻於至治,並足稱近代之良主。」

史稱 “隋文帝統治的天下”:
「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欣娛
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

《隋書》評 “隋煬帝”:
「負其當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慾。」
博樂成 於《中國通史》評 “隋煬帝”:
「他 (煬帝) 兼有南朝昏主和北朝暴君的特性,一方面博學能文,奢侈放蕩;另一方面又猜忌凶
忍,果於殺戮。」

史稱 “隋煬帝的西苑”:
「苑內有海,有山,山上有臺觀殿閣,苑北開鑿了一道龍鱗渠,曲折流入海內,緣渠建造十六所
宮苑,皆窮極華麗,為了建造這些宮苑,江南的奇材異石,海內的嘉木異草,珍禽奇獸,都輸
往洛陽。」

《隋書》述 “隋煬帝暴政下之民生”: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餓饉,流離道路,轉死溝壑,十八九焉。」,於是人民相聚為盜;
「大者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澤,死人如亂麻。」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