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2

【參考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東華書局】

1-20

1、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是科學心理學的一個學門,它吸收了其他心理學門
的理論和方法,在教育情境上 以教師學生間的交感互動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於
解決教學上的實際問題及建立系統的教學理論。

2、起點行為(始業行為):個人在開始學習一項新事物之前已有的行為。即學生們
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3、終點行為:將來要達到的行為。從教學歷程而言,就是預定的教學目標。

4、教學:以學生的起點行為做基礎,從而建立終點行為的歷程。

5、刺激:能引發個體反應的一切情境或事物而言。可來自外在環境,也可來自
個體內部,可以是化學性或物理性。就教學歷程而言,如教材、教法、教具、教師、
同學、室內外環境等等。

6、個體變項:心理學者研究個體變項,即研究學生的個別差異。有關某一個學
生本身的一切因素或特徵。如學生的性別、年齡、能力、健康狀況、家庭環境等等。

7、基本教學模式:確立可達的教學目標,分析學生的起點行為,設計適當的教
學活動,選用有效的評鑑方法。

8、教育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法:(1)觀察法(雖免帶有主觀色彩)(2)實驗法(應用最
廣,成效最大)(3)調查法
(4)個案研究

9、發展:個體在生存期間,因年齡與經驗的增日產生身心變化的歷程。

10、發展理論:心理學綜合研究心得對個體行為隨年齡改變歷程的系統解釋。

11、皮亞傑的階段論(訒知發展論):(1)感覺動作期(2)運思準備期(3)具體運思
期(4)形式運思期。

12、布魯納的表徵系統論:(1)動作表徵期(2)形象表徵期(3)符號表徵期。

1
13、弗洛依德:人格發展的動力是「性」,故以「性」為基礎,把人格發展分為五
個時期(心理性期論):
(1)口腔期 0~1.5 歲(2)肛門期 1.5~3 歲(3)性器期 3~7 歲(4)潛伏期 7~12 歲
(5)兩性期 12 歲以後。

14、艾瑞遜的發展危機論說明了(1)教育對人的重要性(人格的發展是社會文化環
境的產物)(2)幼年教育環境的重要性(人格發展是循序漸進的)。

15、弗洛依德人格理論中的「認同」:兒童期經由主動的模倣,或被動的教導,
吸取他自認適當也自願具備的行為特徵。因此,兒童期的認同可能是片面的,是
由很多別人湊成的自我。

16、艾瑞遜的「自我統整」:過了兒童期,等到「屬於自己的自我」形成後,個人
的行為即表現協調與一致

PS..「認同」與「統整」不同:前者可經提供楷模去影響兒童,而後者必須靠自己
去內化,然後形成。

17、預備狀態:兒童身心發展達到適於學習某種事物的狀態。未達此狀態之前不
能學習,達此狀態即可學習。

18、學習:個體經由練習或經驗使其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

19、學校有計畫的設計環境,安排學習活動的理由:(1)人類行為改變受遺傳和
環境的影響(2)人類幼稚期長,可塑性大。

20 蓋聶將人類學習分為八類:(1)訊號學習(2)刺激反應聯結的學習(3)連鎖作
用(4)語文聯結(5)多重辨別(6)概念學習(7)原則學習(8)解決問題。

21-40

21、古典制約學習:巴夫洛夫->刺激代替性的學習歷程。ex.漢英對照學習英文
單字的方法。

22、嘗試錯誤學習:個體多個反應中選一強化而固定之學習方式。(桑代克用貓
做的開 迷籠實驗)。

2
• 練習律:練習次數愈多,個體的某種反應與某一刺激間的聯結則愈強。
• 準備律:個體身心狀態準備反應時,聽其反應則感滿足,阻止其反應則
感苦惱。
• 效果律:反應後獲得滿足效果者,反應將被強化,刺激反應間之聯結加
強。

23、斯肯納的操作制約學習:個體在刺激反應下,出現某種有效反應,被固定
保留下來;即個體學會以此反應為手段或工具解除困境達到目的。
24、增強作用:因增強物的設置而使個體某種反應經強化而保留的安排稱之。
25、正增強:因增強物出現而強化某種反應的現象。
26、負增強:因增強物消失而強化某種反應的現象。
27、類化:刺激反應間發生聯結之後,類似的刺激也將引起同樣的反應。
28、辨別:刺激的差別過大時,個體將會選擇不向它反應。
29、消弱現象:刺激反應間發生聯結之後,如增強停止,制約反應之強度將逐
漸減低,最後終將停止反應。 (但仍有其積極的意義:ex .不良習慣的革除->習
慣性的反應得不到滿足)
30、次增強作用:增強作用會發生擴展現象,與增強刺激相關連的其他刺激也
會產生增強作用。Ex. 金錢可換食物;金錢:次增強物。
***** 教育心理學的期未考內容要再讀一遍哦 *****
31、認知學習:個體用已有經驗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歷程。
32、頓悟學習(by 庫勒):不是盲目亂動偶然獲致的結果;而是由於在知覺經驗
中發現了各種刺激之間的關係。
33、認知學習理論(皮亞傑)中五個基本觀點:
(1) 基模: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行為上表現的基本行為模式。只要代表個人行為
特徵的都是他的基模,因此個體的基模是隨學習而改變的。 而基模的改變正代
表學習的結果。
(2) 適應:因個人與環境暫時失去平衡,改變基模適合環境要求的歷程。
(3) 平衡:是「適應」的內動力,也就是學習動機。
(4) 同化:個體在環境中遇到任何事物,以舊有的認知結構套在新經驗上去適
應環境。企圖以此方式把新經驗納入舊經驗之中稱為同化。
(5) 調適:主動調整自己的經驗架構以適應環境要求的心路歷程。
PS..同化和調適,都是適應的方式。
34、布魯納的教學理論:學習事物的程序,一般都是由具體-->抽象-->形象與
符號表徵。
35、布魯納教學應用上的四個原則:(1)動機原則(2)結構原則【要能配合兒童學
習心理】(3)順序原則【螺旋式課程】(4)增強原則

3
36、螺旋式課程: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由動作表徵到符號表徵等循
序漸進,使每一階段的學習自成一個圓周以後,難度漸次升高,範圍漸次擴大,
終而學到完整的知識。
37、編序教學法:是根據學習原理中聯結論的理論發展而成的。其基本構想是把
教材內容詳加分析,分化成很多小的單元。在各單元間找出先後層次關係,然後
加以組織;按順序編排就像階梯一樣,循序漸升。
優點:(1)符合個別化(2)構成反應性的學習情境(3)維持學習動機(4)學習因難
與輔導易於配合。
38、電腦輔助教學(CAI):教師教學時,一方面須將課本的知識改為編序教材,
另方面將編序教材借助自動式的機器設計提供給學生。
缺點:(1)教材編製並非適合每個科目(2)失去師生互動(3)缺乏社會功能。
39、 發式教學法(受布魯納增強原則影響)(其理論基礎是認知論):教師只安排
學習情境,讓學生們自己去認識問題,了解事實,分析關係,最後自己學習,
自己找出答案。
40、技能學習三階段:
(1)認知期:技能愈複雜,所需認知的時間愈久。
*中介反應:技能學習初期的動作緩慢,介於刺激反應之間的心理反應稱為中介
反應。
*中介歷程:中介反應所產生的效果。
*經認知而練習,因練習而進步,動作愈熟練,刺激反應的時間縮短了,各反應
間的連鎖化愈加強,中介反應逐漸減少了。
(2)定位期:個人必須經過動作定位連鎖化歷程,才能真正學到熟練的技能。
(3)自動期:技能學習的最高境界。(迅速又精確,不須靠知覺的支配,就能表現
適當的動作)

41-60
41、回饋作用:對自己反應結果能察覺的現象。(學習者自己對錯誤的發覺與隨
時校正)
42、工作分析(技能學習的首要步驟):在技能學習之初即須對預期的終點行為有
所了解。此種分析技能內容以便將來學習的做法稱之為工作分析。
43、概念:當用一個概括的名稱或符號代表具有共同屬性一類事物的全體時,
我們稱此名稱或符號所代表者為概念。
*屬性:可以辨認的特徵。
*概念學習基本原則:由簡而繁,由類化到分化。
44、概念分三類:
(1) 連言概念:概念中的屬性同時具備且具有相加性質。Ex.毛筆->用毛做的、寫
字工具。

4
(2) 選言概念:概念中屬性的組合可以二選一或兩者兼具的情形。
(3) 關連概念:概念中之各屬性具有特殊關係者。
45、戈爾福(Guilford)將人類智力中不同的能力,在行為表現上約分為五大類:
(1)
記憶的能力(2)認知的能力(3)聚斂思考的能力(4)擴散思考的能力(5)評價的能
力。
46、*聚斂思考:個人能用已有的經驗把事實統合於邏輯的或和諧的順序之中,
並遵循傳統的方法與已存的知識是有條理又有組織的思考。
*擴散性思考:不以現存知識為範圍也不遵循傳統的確切方法去思考的能力。此
種思考的結果,可能由已知而獲知未知。
*導向思考:有一待決問題,當事者不但了解問題的存在,也知道所要達到的目
的,只是缺乏解決困難的具體方法。
*推理性思考(邏輯思考):情境中所要求者是根據已有的知識或原理原則從事推
理而下結論。(1)歸納性思考:由多個特殊事例歸納而得普遍性原則的推理方式。
(2)演繹性思考:根據普遍的原則去確定特殊事物的推理方式。
47、瓦拉氏的創造歷程:(1)準備期(2)潛伏期(3)豁朗期(4)驗證期。
48、創造能力在行為上表現的特徵:(1)變通性(2)獨特性(3)流暢性。
49、道德:合於倫理的行為。
道德標準:由情理法三者合成的社會規範。
道德行為:合情、合理、合法的行為。
50、道德教育:家庭學校有意的安排學習環境、設計教學活動,希望兒童們在教
學歷程中,經由待人、做事、律己等各種互動關係中,能夠學習辨是非、分善惡、
判真偽。在消極方面:不做違反道德規範的事。在積極方面:培養獨立自主有所
為,有所不為的健全品格。
51、本我: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些生物性或本能性的衝動。
自我:在環境中可以生存了,但此生存方式僅算是自我中心的性質,沒考慮到
別人的存在。
超我:支配個體是非善惡取決的內在動力。淩駕本我與自我之上的人格部分,是
有主宰全局支配個人趨向合於社會規範的行動。
52、楷模學習:引發見賢思齊,本身未直接受到賞罰。
53、皮亞傑對分析道德發展只分兩個時期:(1)他律期(接受道德權威規範)(2)自
律期(能守法、執法、立法)

54、柯柏格(Kohlberg)認知發展道德理論的三期六段論:(1)道德成規前期->避
罰服從導向、相對功利導向(2)道德循規期->尋求認可導向、順從權威導向(3)道
德自律期->法制觀念導向、價 觀念建立。
55、社會化:個人行為受環境中社會因素影響而改變的歷程;即社會學習的歷
程。

5
56、學習:行為建立或改變的歷程。
57、記憶廣度:個人對單一出現刺激中事物所能記憶的量。
58、倒攝抑制:先後學得新舊經驗,當要回憶舊經驗時,新經驗產生干擾。
順攝抑制:"""""""""""""""""",當要回憶新經驗時,舊經驗產生干擾。

59、過度學習(是必要的):已學會之後,為了避免遺忘,而多加的練習。
PS..過度學習仍有限度,超過了限度,練習再多也沒什麼差別。
60、學習遷移:舊學習效果影響了新學習,此種學習效果的擴展現象。
Ps.. 負向遷移(順攝抑制):舊學習效果阻礙新學習。

61-80
61、學習遷移的理論基礎:
(1) 形式訓練論(from 官能心理學):發展完善的官能,就具有一種普遍遷移的
能力。這種能力就可解決與其性質相屬的一切問題。如此說來,教育的目的既非
知識的傳授,也非習慣的養成,只是形式的訓練而已。
PS..官能心理學:人之心係由許多不同的官能所組成,某一部分經過特別訓練
後,其強度和功能就會格外發達。
(2) 同元素論(by 桑代克):舊學習之所以對新學習有遷移效果,主要是新舊兩
種學習情境中具有相同的元素;相同元素愈多,遷移份量愈大。
PS..此理論一出,學校課程開始重視學習實用科學,以往形式訓練的傳統觀念
已被打破。
(3) 共原則論:經驗中學到的原理原則是形成新學習環境中產生遷移的主要原
因。
(4) 轉換論(完形心理學家所倡議):強調整體型態,各元素本身不是重要的,最
重要的是所有元素組織成的整體關係。
Ex.球場如戰場:同元素論的分析->兩者具共同的元素,如勇敢、機智。
轉換論的看法->兩者具相同的型態:擊敗對方之團隊精神、技術運用是一樣的。
62、動機: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導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之內
在歷程。
63、興趣:被動機引起的行為活動,專注於某一對象,而且活動的結果又能多
次滿足,個人傾向繼續向同一對象重複活動。
64、抱負水準:個人從事某種實際工作前,主觀的估計自己所能達到的成就目
標。
65、認知失調(by 范士庭):態度中認知、情感、行動三個成份失去協調一致時,
個人的態度就會改變。(我們可以把認知失調看成是態度改變的動機)
66、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67、成就動機(成就需求)(by 邁克里蘭):面對工作情境時,因個人成就需求不
同,因而有人積極進取,有人消極應付。

6
68、艾肯遜成就動機理論的四個要點:(1)人有追求成功的傾向(2)人的最後行動
受趨、避兩動機中較強者支配(3)人根據以往類似經驗估計成功與否,決定追求
或放棄(4)動機強弱與人的性格有關。
69、信度(可靠性):前後幾次測驗所得結果是否一致的程度。
效度(正確性):能否測出我們想要測量的能力特徵之程度。
PS..信度高的測驗不一定效度高。
70、效標:參照標準
效度係數:把測驗的分數拿來與效標求相關(係數愈大,效度愈高)
71、常模:測驗之後,用來評定和解釋測驗分數的標準。
72、常模參照測驗:將每個學生的分數拿來與同質類的學生之得分或平均數相
比較,看每一位學生在團體上所佔的相對地位如何。
*標準參照測驗:將每個學生的分數拿來與某些預先訂定的標準相比較,看學生
成績或反應是否達到這些標準。
*性向測驗:鑑別一個人學習潛能的測驗。用來衡鑑學生教育可能性之大小以及
題測將來可能的成就。
*成就測驗:鑑別一個人經學習之後所具實際知識技能的測驗。
73、智力:概念性定義->個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學習的能力、抽象思考的能力。
操作性定義->一種表現在日常生活、學業成就、工作效率等各方面的行為。
*二因論:智力由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所構成。
*多因論(桑代克):智力乃由許多高度分化的能力所構成,而智力是這許多特殊
能力的總和。
*群因論(賽斯通):心理能力可分析為六個因素,每一個基本心理能力均是某一
群心智活動所共有。
74、比率智商:智商=----------------- x 100
*離差智商:係一種平均數為 100 而標準差為 16 的標準分數,不但可看出兒
童是否聰明,還可以看出他比多少人聰明。
75、平均數:一個最足以代表一群受試者測驗結果的數值。
76、標準分數:(1)Z 分數:最典型的標準分數:(得分-常模上的平均數)/標準差

(2)T 分數:Z 分數有負 出現時,T=50+10Z 個人在團體中所佔地位的量數。


77、ATI 性向與處理交互作用(by 柯隆巴 Cronbach):針對學生間個別差異的
事實因材施教,使每位學生均能發揮最大學習潛能。
78、同質分組:將學生依能力高低加以分組,使每組內各學生之能力更為接近。
79、養護性智能不足兒童:此類兒童心理年齡多低於 3 歲,智商低於 25,同時
身體上又有缺陷,他們感官與動作協調能力很差,無法自理生活,無法接受學
校教育。
80、可訓練性智能不足兒童:心理年齡在 4~7 歲之間,智商 25~49,可訓練
養成自理、自助的技能。

7
81-100 
81、可教育性智能不足兒童:心理年齡 8~12 歲之間,智商 50~75,只有在
需要用到抽象思考能力的學習方面,智能不足的現象才會顯現出來。最高學習成
就可達正常七~十歲兒童之平均成就。
82、資賦優異兒童的教育方式:(1)加速學習制(2)充實制(3)特殊班制。
83、文化不利兒童:可能來自營養不良、衛生不佳、文化刺激貧乏、智力遺傳較差
家庭的兒童。
84、班級氣氛:(1)狹義:教師領導方式不同所造成的情緒氣氛。
(2)廣義:班級裡師生交互作用,和班級中同儕關係所形成的情緒氣氛。
85、教師對班級的領方式:(1)權威式(2)民主式(3)放任式。
86、社會同理心:學生可以正確估計自己在班級中的地位及名望,對這種社會
關的知曉稱之。
87、原初效應:呈現正反兩面資料且企圖使正面資料印象加深時,應先呈正面
資料,使學生對正面資料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
88、印象檢核:根據對方的表情或語言來推測他的感情,並向對方檢核是否推
測對了。
89、消極注意:教師使用語言、音調、姿勢、或面部表情向學生表示已注意到某些
壞行為,藉以抑止。
90、教師能領學生是因為具備了(1)獎懲權力(2)法定資格(3)認同楷模(4)專家權
威。
91、預備性評量:教師在單元教學未進行之前舉行的評量,旨在了解起點行為。
92、形成性評量:教學過程中實施。教師可了解教學是有效率的進行,學生可了
解學習的進步情形與缺點。
93、總結性評量:教學活動結束後所進行的,主要評估(1)教學目標達到的程度
(2)教學方法是否有效(3)評定學生學習的結果。
94、雙向細目表:是命題的依據。由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構成。其功能有(1)決定
題數及測驗性質(2)出題指引(3)出題份量。
95、挫折:由於需求而激起的動機性行為不能順利被滿足。
(1) 因延宕而生的挫折(2)因阻礙而生的挫折(3)因衝突而生的挫折。
*雙趨衝突:兩個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標在岣時存在時所產生的心理衝突。
*雙避衝突:同時出現兩個具同等排拒力的目標,使人感左右為雖所生的衝突。
Ex. 不想做功課,又怕被處罰。
*趨避衝突:在單一目標情境下,個人同時受其吸引而趨近,但也因厭惡而逃避
時所生的衝突。Ex. 一方面想考大學,又怕考不上被取笑。

96、防衛作用:為避免挫折而產生焦慮的威脅,就逐漸學到一些保護自我或安
慰自己的防衛措施。

8
(1) 文飾作用:理由化->ex..兒童上學遲到,說媽媽太晚煮飯。
(2) 認同作用:把自己想成具有他理想中人物的行為特徵而提高個人之價 感
的心理歷程。 Ex. 把自己想成男女主角。
(3) 補償作用:某一方面失敗失去自信時,另一方面追求成功以滿足需求的心
理歷程。
(4) 壓抑作用:把某些足以引起焦慮、恐懼、罪惡感的情境加以遺忘或在意識中
加以排除的心理作用。
(5) 投射作用:把自己認為不為社會接受的動機或缺點加諸在別人身上而減輕
自己焦慮的一種潛意識傾向。
(6) 白日夢:以幻想方式滿足個人動機的心理歷程。
(7) 退化現象:由於動機挫折,一個人的行為表現變得比他年齡顯著幼稚的反
應。
(8) 轉換反應:個人在遇困難時,將心理和情緒上的緊張痛苦變成生理的症候。
97、指導性諮商(以諮商員為中心的諮商):此類諮商中,諮商員是主體和權威,
由他控制面談場面,由他來作診斷,由他決定面談時間及提出解決的方法。
98、非指導性諮商(來談者中心的諮商):諮商員鼓勵學生把其感受的問題述說出
來然後企圖了解他的行為和內心的感覺。
99、團體中心法:根據個人在團體中可以受到許多成員的鼓勵和接納的原理,
在人際互動的團體情境中,被治療者有機會改變他的人格。

1、 皮特斯之教育三大準則:(1)合價 性(2)合認知性(3)合自願性。
2、 布魯姆將教育目標分為(1)認知(2)情意(3)技能 三大領域。
(1) 認知: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
(2) 情意:接受、反應、價 判斷、價 組織、品格形成。
(3) 技能:知覺、心向、模仿、機械化、複雜反應、創造。
3、杜威(導其生長):實驗主義(20th)->教育即生長、教育無目的、做中學、民主
主義、教育是經驗的改造與重組、學校即社會……(看到這些字眼都是杜威的主張)
4、 盧梭(任其生長):自然主義(18th)->以兒童為中心、教育界的哥白尼。
5、 斯賓塞(助其生長):生活預備說。
6、 蘇格拉底:主張知德合一、產婆術、反詰法教學。
*反詰法教學:像他的木匠父親,應用雕刻術,向人提問題,層層剝落,讓對方
釐清概念,自認無知。
7、 柏拉圖:把人分為哲人 (智德)、戰士(意志)、生產者(情欲)。
8、裴斯塔洛齊:現代小學教育的鼻祖、平民教育之父、提倡愛的教育、把教師
為園丁、直觀教學。
*直觀教學:兒童早期的教育必須由具體到抽象、由感覺到知覺的學習,以具體
觀察的經驗作為抽象學習的基礎。

9
9、 斯普朗格:文化學派、提倡教育愛。
將人分為(1)理論型(2)經濟型(3)審美型(4)社會型(5)權力型(6)宗教型。
其中社會型的人最適從事教育工作。
10、培根: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求知、知識即力量。
11、西洋教育目的的演進:希臘時代(培養文雅的公民)->羅馬(實用)->中古時
代(神)->文藝復興(培養文學修養)->17th (求知)->18th(順應自然)->19th(培
養效忠的國民)->20th(培養民主精神、風格,自我實現、群體關係並重)
*裴希特:19th,以民族為前提,提倡國民教育。
*中國教育新舊時期分界:清同治元年。
12、洛克:實在主義、知識來自經驗、形式訓練說。
*形式訓練說:人初生時,即具各種心能,針對心能加以訓練即可。
13、福祿貝爾:幼稚園的創始者。
14、赫爾巴特:提倡類化學習原則、促進教育內容科學化。
*五段教學法:預備、提示、比較、總括、應用。
15、涂爾幹:社會是實體,有其獨特性,強調集體意識的重要性。
16、教育史上第一本有圖畫的教科書 by 康米紐斯(被尊稱為近代教育原理和方
法的先知)
17、行為主義學習論:(1)巴布洛夫的古典制約學習(刺激間的反代)
(2)桑代克的錯誤學習(提出三個學習律)
(3)史金納的操作制約的學習(刺激與反應的聯結)
18、認知學習論:(1)皮亞傑:個體適應環境時,以既有的基模同化於舊經驗,
以獲得適應上的平衡。
(2)魏德邁、柯勒、科夫卡的整體學習:個體學習的產生是泂察整個問題情境後發
現各關係而得到學習。
(3)托爾曼方位學習
(4)訊息處理論:人與環境交互作用時,主動選擇甚至操縱環境從而獲得知識。
19、社會學習論:班杜拉認為個體學習時,不需要直接經驗,只要經由觀察別
人(楷模)就能得到學習。
20、行為主義在教育上的應用:(1)編序教學法(2)電腦輔助教學(3)精熟學習(4)
凱勒計畫(5)社會學習理論。
21、歐素伯(Ausubel):倡導接受式學習。
22、布魯納 Bruner:螺旋式課程、發現教學。
23、蓋聶:學習階段論(按層次高低與複雜性,把學習分為八種,最高層次是解
決問題。
24、智商為 Stern 所創。
25、首創心理層次(心理年齡):比奈。
26、費德勒權變理論:領導是否有效視領導者的領導形式是否與情境配合而定。

10
27、麥理格:(1)X 理論:傳統時期的管理,代表嚴格控制管理,對人性持惡的
假設【我的速記法:性惡->打 X, X 就是不好】(2)Y 理論:代表民主的管理,對
人性持善的假設。
28、目標管理:杜拉克倡導->藉由上下層級對目標的了解,訂定各分目標,並
以預定的為指導原則。
29、國民小學的公文,約可分(1)函(2)公告(3)通報(4)通知。
30、學校行政四大公開:(1)人事(2)經費(3)獎懲(4)考核。
31、科學管理之父:泰勒。
32、我國最早使用「國民教育」一詞:梁啟超。
33、國小教育階段在課程的編製上要符合:(1)先統整後分化(2)前後連貫(3)彈
性(4)切合實用。
34、以教材組織法六種類型的課程如下:
(1) 分科課程:以科目為主,各科之間獨立
(2) 相關課程:屬分科型式,將過於分立的獨立科目統合,ex、歷史和國文
(3) 合科課程:部分科目統合成較廣的科目 ex、歷史、地理合併成社會科。
(4) 廣域課程:以生活經驗為中心,學生所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5) 核心課程:找出生活經驗中最重要的某一學科為核心,其他學科配合之
(6) 活動課程:以兒童生活為課程,由經驗中解決問題
35、空白課程(虛無課程):學校應教而未教的知識。由艾思納提出。
36、首先提出課程研究的科學方法,使課程研究成為專門領域:巴比特。
*設計教學法:有目的、有計畫、有實際活動的教學單元。步驟:(1)先有關實際問
題,由學生決定工作計畫(2)使用具體材料(3)從實際活動中完成工作(4)解決問
題。
37、克伯屈:同時學習原則。把課程目標區分為(1)主學習(2)副學習(3)附學習。
38、價 澄清法(情意目標的教學法)形成的過程:(1)選擇(2)珍視(3)採取行動。
*情意目標的教學法:(1)道德討論法(2)價 澄清法(3)角色扮演法(4)欣賞教學
法。
39、鑑定資優學生的三環模式,主張應評定學生的三種特質:(1)高創力(2)高動
機(3)智能中等以上。
40、教師專業:(1)受過長期訓練,具專門知識、技能(2)服務重於謀利(3)永久性
職業(4)獨立自主性(5)專業團體(6)信守倫理信條(7)不斷在職進修。
41、小學教師應具備(1)教學能力(2)輔導能力(3)行政能力。
42、教育研究粗分為三類:(1)基本研究(2)應用研究(3)行動研究。
43、韋伯把權威分成(1)傳統權威(2)個人權威(3)專業權威。
44、教師懲戒範圍(84 年教師法):(1)口頭糾正(2)取消參加課外活動的權利(3)
留校課後輔導(4)調整座位(5)增加額外工作或作業(6)道歉或寫悔過書(7)記過、
換班、強化心理輔導。
45、師資培育法是 83 年通過的。

11
46、EPA:教育優先區。
47、國民教育法:民國 68 年頒佈的。
48、學校最高議事的會議:校務會議。
49、馬斯洛:自我實現說、層次需求、高峰經驗。
50、教學活動設計三個段落:準備活動、發展活動、綜合活動。

88 年國語科考古題
一、 選擇:每題 2 分
1、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描寫洞蕭聲音云:「餘音裊裊,不絕如縷」是描寫:a、
聽者沈醉音樂中的想像 b、洞蕭製作精良,音質特佳 c、音樂對人的影響力 d、洞
蕭聲音的纖細。-----a
2、<古詩十九首>中:「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的意義是:a、說明人們思想
的差異如胡馬越鳥一般遙遠 b、描寫自己遠離家鄉,如胡越之南北乖違 c、描寫遊
子對家鄉的眷戀之情 d、描寫動物禽鳥的生物特性---c
3、以下何句成語有錯字:a、如雷貫耳 b、亦步亦趨 c、生活糜爛 d、自出新裁---d
4、下面那一句是罵人的話:a、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b、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c、
僵仆煩憒,愈不可過矣 d、言雖不軌,儻亦有牛鼎之意乎---b
5、「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孟子、滕文公上>中
的「上」字是 a、動詞 b、名詞 c、形容詞 d、副詞---a
6、「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用的是:a、顧左言他 b、借題發揮 c、鋪張誇飾 d、
假設婉曲的修辭法---b
7、「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犒」<三國志、諸葛亮傳>意謂:a、徒勞無功 b、勢均
力敵 c、勝券在握 d、氣衰力竭---d
8、 九流十

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