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e)(法國部分) 余玉琦 整理

1、 興起原因
1、 對洛可可藝術之反動
2、 動機與刺激:古代世界之具體發現(1748,Herculaneum 與 Pompeii)
3、 理論鼓舞: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kelmann 1717-1768)《古代美術史》
(1) 生於北德、熱衷古代尤希臘羅馬研究→「希臘藝術為最完美之形式表現」。
(2) 1754《古代美術史》問世:
1.古典主義風潮最突出之煙火,提升美術界甚至社會對古代之關注
2.確立學術性美術史之最初紀念碑
四、法國大革命
(1) 新思朝之表現→對法蘭西王朝及社會狀態不滿
(2) 革命之完成及社會建設方向來自古代世界之注目→拿破崙有意使法國成為他自己的「羅馬帝國」
2、 整體特色
1、 新古典主義之特質
(1) 題材上,表現古代的歷史和現實的重要事件,借助古代英雄主義的表現,使作品顯出莊嚴而熱烈的現實激情。
(2) 在形式上,強調理性的表現,而忽視藝術家感性的色彩,認為「美」的原理就是「理性」的理想。(強調思考的秩
序和明晰性,精神的尊嚴和寧靜,結構的單純和均衡,及比例的勻稱。)
(3) 構圖上,強調完整性,而反對片面形式感的追求。
(4) 造型上,重視素描和線與輪廓,而忽視色彩,和反對過分的渲染。
(5) 新古典主義的藝術,不僅恢復了古典藝術的樸素風格,而且喚醒了自我犧牲、嚴肅認真及獻身於共和國的純
樸美德,使人覺得這一切都與自己息息相關。
2、 與 17C 以前古典主義比較
(1) 排擠抽象、脫離現實的絕對美的概念,缺乏血肉的藝術形象。
(2) 以古代美為典範,但從現實中汲取營養。
(3) 理想化寫實(雅典式)→榮耀的寫實(文藝復興式)→?
3、 藝術表現(法國部分)
1、 建築與雕刻
(1) 建築:皇帝式(Empire)
1.拿破崙時代:尚古思想及泛世界主義使社會傾向古代風,特別是導向復古文藝復興風格。
代表建築:古羅馬趣味首見凱旋門
卡露西爾凱旋門(1805-06)
佩爾歇凱旋門(Charles Percier 1764-1838)
馮特努凱旋門
艾特瓦 爾凱旋 門(180 6- 183 0) 1
1
巴黎凱旋門高約 50 米,寬約 45 米,厚約 22 米,由三個拱形組成,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四扇門。它復古的全石質建築體上佈滿了精
美的雕刻。凱旋門中心拱頂內裝 飾著 111 塊宣揚拿破崙赫赫戰功的上百場戰役的浮雕,它們與拱門四腳上美侖美幻的巨型浮雕相映
成輝,使人感覺它不僅是一個古老的建築,更是一件精美動人的 藝術品。
在它面向香榭麗舍田園大道(Champs Elysees)的門楣上有兩個著名的花飾浮雕:
右側門柱上的那個展翅的自由女神後跟隨著朝氣蓬勃前去出戰的戰士的雕塑是「志願軍出發遠征( le Depart des Volontaires)」即著
名的「馬賽曲(La Marseillaise)」;另一個「拿破崙凱旋歸來(Le Triomphe de Napoléon)」(1810 年由 讓-皮埃爾 科特( Jean-Pierre
Cortot)雕造),表現了拿破崙大捷歸來後舉行慶祝勝利儀式的歡騰場面。這兩個不朽藝術傑作在世界美術史上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
地。
面向萬軍林蔭大道(Avenue de la Grande Armee) 的門楣上是由昂圖瓦納 艾戴克斯(Antoine Etex)雕塑的“共和國(La
Republique)”(又稱“抵抗運動(La resistance)和“和平之歌(La Paix)”大型浮雕。
1
A.奉拿破崙之命興建。
B.更明顯繼承古羅馬典型。
C.高 50m、寬 45m,曾因拿破崙失勢中斷,最後假多人之手完成於 1836 年2。
D.夏格朗(Jean Frangois Chalgrin 1739-1811)設計。
2.馬多列努教堂:威農(Barthelé-my Vignon 1762-1808)設計,採取希臘神殿樣式,極致、明快雄壯之偉大風貌。
3. 巴黎萬神廟(Pantheon,1755~92):蘇弗洛(J.G.Soufflot, 1713~80)所建,是中古世紀哥德傳統和文藝復興
風格的結合。以羅馬萬神殿為範本。
巴黎凱旋門 巴黎萬神殿

(2) 雕刻
1.卡諾瓦(A.Canova, 1757~1822),把當時的貴族和名人雕成穿著古代衣飾的樣子,皮膚加以美化如瓷器般的光滑。
代表作:
(1) 手持默都沙頭顱的柏修斯﹝Perseus with the Head of Medusa﹞1804 ~ 1806 年,大理石,高 217 公分,大都會
美術館,紐約,美國。
(2) 斜躺的包麗娜﹝The reclining Pauline Bonaparte﹞ 1804 ~ 1808 年,大理石 Borghese 博物館,羅馬,義大利。
(3) 邱比特和塞姬﹝Cupid and Psyche﹞1796 年,大理石,高 137 公分,羅浮宮,巴黎,法國。

2.德國:
(1)夏斗(Gottfried Schadow1764-1850)
(2)但尼卡(Johann Heinrich von Dannecker 1758-1841)
3.丹麥:特瓦森(Bertel Thorvaldson 1770-1884)
(1)丹麥第一個世界性的雕刻家。
(2)與卡諾瓦同為古典主義雕刻雙璧。優異技巧表現勻整之均衡韻律。
(3)創作之餘努力古代雕刻修補→經其手修補之希羅雕刻多。
(4)取材多神話,少聖經或肖像。
(三)小結
在這些巨型浮雕之上一共有六個平面浮雕,分別講述了拿破崙時期法國的重要歷史事件: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戰役,馬赫
索(Marceau)將軍的葬禮,攻佔阿萊克桑德里(Alexandrie),熱瑪卑斯(Jemmapes)戰役,強渡阿赫高樂(Arcole)大橋及阿
布奇(Aboukir)戰役。
門楣上還刻有由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指揮的所有大型戰役的名字及法國革命戰爭的名字。
凱旋門內部還刻有 558 位拿破崙帝國時代英雄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劃著線,那是因為這些人都是在戰征中陣亡的。
2
在建造過程中工程曾一度受拿破崙帝國的滅亡及舊君主制的恢復的影響而暫時停工,工程在 1825 年重新開工,最後由路易—菲
利甫(路易十八)於 1836 年 7 月 30 日為 凱旋門舉行了落成典禮。
2
1. 雕刻與建築一樣,甚至超過建築以上地顯露 19 世紀的缺點→學習古代雕刻完整形式美,強調寫實,而使整體感
覺冰冷,缺乏人類情感與自主性。
2. 與裝飾小趣味 18 世紀比較,型態勻整之理想主義使時人感到新光榮。
3. Canova:
(1) 地位
古典派創始者與代表者。
第一個解放長期支配雕刻界柏尼尼傳統。
大力研究、模仿古代雕刻。
雕刻史地位可媲美繪畫之大衛。
(2) 影響
使全歐雕刻界失卻個性特徵。
雕刻作品型態勻整,缺乏生氣。
取材神話作品氾濫。
2、 法國繪畫
(1) 背景
1. 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帝政時代之復古思潮。
2. 法國於古典主義會畫上表示出最顯著的領導性。
(2) 代表畫家
1. 賈克‧ 路易‧ 大衛 (Jac ques Lo uis David 17 48~1 825 )
法國新古典主義的領袖,大革命時代到拿破崙失勢之間,藝壇趣味的獨裁者,是徹底的官方畫家。繪畫上,無非是要
激發高尚的志節,表現道德的風範。作品在共和時期,是要激起市民的愛國心;在拿破崙稱帝時,則以歌頌他的豐功
偉業為主。
(1)作品特色:
歷史畫雄壯而富於理想。
稍嫌缺乏動人生命感。
(2)代表作:
《霍拉蒂之誓》(1784,巴黎羅浮宮)
《馬拉( Marat)之死》(引用現實新聞資料,1793,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博物館)
《沙賓的婦女》(1799,巴黎羅浮宮)
《Récamier 女士肖像》(1800,巴黎羅浮宮)
《神聖皇帝拿破崙與其皇后加冕圖》(1806-07,巴黎羅浮宮)。

3
2. 普魯頓(Pierre Paul Pru’hon 1758-1823):大衛亡命後之古典主義代表畫家之一。
3. 葛朗(Pierre Narcisse Guérin 1774-1833):與大衛對立立場,門下有吉里柯、德拉克拉瓦。
4. 傑拉爾(Francgis Gérand 1770-1837):大衛弟子,代表作巴黎萬神殿四壁畫3。
5. 波瓦利(Louis-Leopold Boilly 1761-1845)
(1)生於巴賽,學畫無師自通。
(2)好畫日常平民生活。
(3)代表作:〈公共馬車到站〉
(The Movings)
1822,Oil on canvas28 3/4 x 36 1/8 in. (73 x 92 cm)
Inscribed lower right: L. Boilly 1822

6. 多米尼 克‧安 格爾 (Jea n Au guste Do min ique I ng res 1 780 -1 867 )


(1)繼大衛之後,法國最重要的畫家。擁有大衛欠缺之優美性。他曾在義大利研究過拉斐爾和翡冷翠的繪畫,頗受影響。
(2)善畫婦人裸體與肖像畫
肌理細緻有如上等大理石。
肖像有著明快確實的精練線條。
(3)古典派最卓越畫家:穩健描寫、典雅形體,影響之後的竇加、雷諾瓦。
(4)與德拉克洛瓦對立。
(5)晚年題材趨向過度的好色,往往表現一大堆裸女,而其造形還是模仿自古代的浮雕,因此畫風趨向浪漫派。他的許
多素描作品在藝術史上評價很高。
(6)代表作:
《泉》(1856,巴黎奧賽美術館)
《土耳其宮女》(1814)
《土耳其浴》(1859~62,巴黎羅浮宮)

4、 參考資料
一、《世界美術史》第九卷上,山東,山東美術 。1989﹣1991 。
二、(日)嘉門安雄著,呂清夫譯:《西洋美術史》台北,大陸書局,1979。

3
〈死〉、〈祖國〉、〈正義〉、〈光榮 〉
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