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語體文題彙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1

2006 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現代文閱讀)題彙編

五、(22 分)(安徽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題。
行吟閣遐想
黃秋耘
前幾天,翻出一張舊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東湖旁邊的行吟閣。這張已經開始有點褪色的照片 ,
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憶。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廣州,路過武漢。在一個大雪後的晴天,我前去東湖,在行吟閣和屈原
紀念館一帶盤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為什麼,對於屈原,我有一種“曠百世而相感”的特別感情。從少年時代起,我就愛讀
《離騷》,每讀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時
候,總是“唏噓而不可禁”。不過,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離騷》的真諦,還是在直接受到聞一
多先生的教誨以後。
說起來,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在北平清華大學讀書,聞一多先生主講的《楚辭》是我
最喜歡的功課之一。聞先生上課是不拘形式的,別的教師都在日間上課,他偏偏把課程排到晚間。我
還記得,每當華燈初上,或者皓月當頭,他總是帶著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裏高吟著:“士無事 ,
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可為真名士!”接著,他就邊朗誦,邊講解,邊發揮。時而悲歌慷慨,熱
淚縱橫;時而酣暢淋漓,擊節讚賞。與其說聞先生是以淵博學識、翔實的考證、獨到的見解吸引著我
們,毋寧說他是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沉的悲憫情懷感動著我們。 1935 至 1936 年間,敵人的鐵蹄
已經越過了長城。那時候,幾千里錦繡河山,幾十座繁榮城市,都已經遭受踐踏。舊時在那些暫時還
沒有淪陷的國土上,南瞻北望,又何處不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艱難的歲月跟屈原的時代是多麼
相像啊!因此,聞先生的孤憤高吟、長歌當哭,就更容易引發我們的共鳴同感了。有時候,我甚至感
覺到:在聞先生的靈魂裏就活著一個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說我那天來到了行吟閣畔,東湖兩岸,積雪茫茫,素裹紅裝,江山如畫,四顧無人,萬籟俱寂 ,
連幾裏外水鳥振翅的聲音都聽得到。我參觀過屈原紀念館之後,又在矗立湖濱的屈原像前憑弔一番。
我仿佛看到這位項上掛著花環、腰間佩著長劍、足下穿著芒鞋的古代詩人,披發佇立,蹙額低吟:“
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著破舊的長袍 、
飄拂著長髯、背著雙手的聞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脈僨張,作獅子吼:“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
一句話能點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裏一
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後來這兩個形象就 合而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為聞先生,我
都分不清楚了。
我無意以古人喻後人,以後人比古人,但一接觸到與屈原有關的事物,總是情不自禁地聯想起聞
一多先生的風貌。的確,他們雖然相隔兩千多年,但無論是對人民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貞,還是鬥志
的堅強,死事的壯烈,都是頗有些相似的。因此,漫遊之餘,我又忽生遐想:聞先生是湖北人,且曾
幾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閣上,屈原館中,另辟一室,陳列先生的衣冠遺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創
作,使這古今兩位偉大的受國詩人相得益彰,也許不見得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吧。作為一個景仰聞一多
先生的學生,我是殷切地期望著的。
14.作者在行吟閣畔產生了哪些“遐想”?請簡要概括。(6 分)

15.結合原文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6 分)
(1)作者對屈原“曠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麼?

(2)引發作者對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16.屈原與聞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為一”,原因是什麼?(4 分)

17.文中畫線部分所描寫的自然環境有什麼特徵?這樣描寫起什麼作用?(6 分)

【答案】
14.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詩句。②想到聞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詩句。③想到在屈原館中另辟聞一多紀念室。
-1-
(意思答對即可)
15.⑴憂國憂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⑵① 少年時代愛讀《離騷》,感慨不已。② 青年時代聆聽聞一多講授《離騷》,加深了對屈原精神的
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紀念館,心靈再次被觸動。(意思答對即可)
16.因為二人對人民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貞、鬥志的堅強、死事的壯烈,都是相似的。(意思答對即
可)
17.(1)特徵:秀美,寧靜。(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兩位愛國詩人的偉大形象,以寧靜的環
境襯托作者激蕩的內心世界。(意思答對即可)

五、(18 分)(北京卷)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1 題。
給“書蟲”當夫人
“書蟲”是我母親送給我先生的雅號,他敬受不辭。說他是“書蟲”,自然與書有緣。先生在高
校從事教學與研究逾州五載,家中藏書少說也有兩萬冊。當我們還住在舊居時,已是書滿為患,但先
生視為珍寶,待若上賓,並且任其喧賓奪主,幾乎佔領了家庭所有領土,連電視對面的沙發上也常常
堆滿了書,於是吾家有電而無視久矣。好不容易盼到遷移新居,“分居”的書籍終於統一歸置天頂天
立地的大書架裏了,我還特意給先生買了一張非常寬大的寫字臺,好讓他有個寬鬆、舒適的讀書寫作
之地。然而好景不長。不知覺之間,寫字臺四周又摞滿了書,形成高高矮矮的“書筍”,光潔的臺面
不久也被各種書稿覆蓋,連喝水杯也沒有容身之地。對此“慘”狀,我實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 ,
我花了兩個小時整理寫字臺,自以為替他辦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面打亂了他的秩序—
—他按照自己的習慣去找東西,可東西已經被我變亂了“東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來我這
是‘意識先於存在’。”見此問題已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我從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寫字臺了。
先生的藏書不僅耗盡了他大半生的積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時間。從日出到日落,從週一到周
七,從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飯、睡覺,便可以不挪窩鍛造地讀他那些永遠讀不完也永遠
讀不厭的書。母親關於“書蟲”的靈感大抵由此而來。即使是旅途中,他與書的關係也難以“離間” 。
記得有一次他與幾位同道乘火車去外地開會,我特意買了一副撲克給他帶上,供他們一路消遣。出差
回來他連聲向我道謝。原來他一上車,便把撲克送給另人玩,自己卻借此抽射去讀書了。我曾經問他 :
如今商海大潮洶湧澎湃,讀書人是否知道錢多的好處、生活享受的樂處?他抬頭望瞭望我,不無歉意
的說:“知道,怎麼不知道。可我們這一代起碼被耽誤了十年讀書和研究的時間,只有全力拼命趕才
行啊。”說完,仍埋頭讀書。從此,我也不好再用這樣的問題為難他了。有時,看到一些商界朋友“
婦唱夫隨”,雙雙出入於各種消費與娛樂場所,我也不免有點失落。但有一點,我心裏是篤的:我的
這位仁兄決不會有外遇,只要他有書。為了節省一切時間來讀書、研究,他甚至不願裝修新居,說是
裝修好了,就得打掃、維護,時間花得太不值,末了還引經據典道:“這就叫做‘不為物役’。”我
只好無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為書癡。”
先生讀書破萬卷,但自己的論著並不很多。與那些著作等身的學者相比,他不算高產。我有時嗔
輕他動作太慢。可每當我看到他那些寫得一絲不苟的手稿,讀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樣不容置疑的文字
時,我不能不心悅誠服。說來,我的先生既不風流倜儻,也非有錢有勢。當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
願以身相許的,正是他那些寫得工整雋秀而又樸實無華的情書。現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讀者。
他總是謙虛地說想聽聽我的意見,於是關於他的或者別人的作品的討論便成了我們之間交流最多的內
容。有時我也會不經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說給他聽,他總是聚精會神地聽著,很少插嘴,只
是在重要問題上才發表些意見。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樣客於言辭,後來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
也當成書給“吃”了下去。而我則在向他傾訴之中審視了自己。贏得了自信。
(取村于肖融《給“書蟲”當夫人》)
18.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 分)答:【  】【  】
A.所謂“慘”狀,是說寫字臺及其周圍又被書籍和文稿佔據了,顯得又亂又擠。
B.“我從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寫字臺了”,說明妻子對丈夫有點畏懼。
C.妻子有時“不免有點失落”,這表明她希望丈夫也能和自己一起享受點生活的樂趣。
D.丈夫說“不為物役”妻子回他一句“但為書癡”。看來這對夫婦也存在著溝通障礙。
E.丈夫做事非常認真細心,不論是寫論文還是寫情都一絲不苟。

19.解釋詞語並回答問題。(6 分)
① 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在本文裏的物定含義。

-2-
連電視對面的沙發上也常常堆滿了書,於是吾家有電而無視久矣。
答:

東西已經被我變亂了“東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來我這是‘意識先於存在’。”
答:

② 結合以上兩句話以及文中其他類似的語句,簡要說明這篇散文的語言特點。
答:

20.本文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書蟲”形象。你認為第一段和第二段對“書蟲”的描寫各有什麼側重?這
兩段的內容有什麼關係?(4 分)
答:

21.文的結束句“而我則在向他傾訴之中審視了自己,贏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給書蟲“當夫人”的
感受。聯繫最後一段的有關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4 分)
答:

【答案】:18.(4 分)B、D
19.(6 分)
“有電而無視”將“電視”一詞分拆開來使用,表現了家裏雖有電視卻常常不能看的尷尬。
“意識先於存在”化用哲學術語,是說東西已經被挪動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記憶去找,自
然找不到了。
幽默(風趣、詼諧);富於收卷氣(符合人物的修養和性格)。
20.(4 分)
第一問:第一段著重寫“書蟲,進一步寫到他愛讀書(研究、寫書),兩段描寫逐步深化,豐富
了“書蟲”的形象。
21.(4 分)
要點一:丈夫耐心聽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關懷、理解與尊重。
要點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傾訴中,也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和對自我價值肯定。

五、(20 分)(福建卷)
閱讀下文,完成 12—15 題。
淚與笑
粱遇春①
匆匆過了二千十年,我自然是常常哭,也常常笑,別人的啼笑也看過無數回了。
可是我生平不怕看見淚,自己的熱淚也好,別人的嗚咽也好;對於幾種笑我卻會驚心動魄,嚇得
連呼吸都不敢大聲,這些怪弄的笑聲,有時還是我親口發出的。
當一位極親密的朋友忽然說出一句冷酷無情冰一般的冷話來,而且他自己還不知道他說的會使人
心寒,這時候我們只好哈哈哈莫名其妙地笑了,因為若是不笑莢,叫我們怎麼樣好呢?我們這個強笑
或者是出於看到他真正的性格和我們先前所認為的他的性格的矛盾,或者是我們要勉強這麼一笑來表
示我們是不會被他的話所震動,我們自己另有一個超乎一切的生活,他的話是不能損壞我們於毫髮的 ,
或者……但是那時節我們只覺到不好不這麼大笑一聲,所以才笑,實在也沒有閒暇去仔細分析自己了。
當我們心裏有說不出的苦痛纏著,正要向人細訴,那時我們平時尊敬的人卻用個極無聊的理由來
解釋我們這穿過心靈的悲哀,看到這深深一層的隔膜,我們除開無聊賴地破涕為笑,還有什麼別的辦
法嗎?
我們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陰消磨在馬蹄輪鐵,以及無謂敷衍之間,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
曉得為什麼這麼費心機,為了要活著用盡苦心來延長這生命,卻又不覺得活著到底有何好處,自己並
沒有享受生活過,總之黑漆一團活著,夜闌人靜,回頭一想,哪能夠不吃吃地笑,笑裏感到無限的生
的悲哀。

-3-
這幾種笑聲發自我們的口裏,自己聽到,心中生個不可言喻的恐怖,或者又引起另一個鬼似的獰
笑。若使是由他人口裏傳出,只要我們探討出它們的源泉,我們也會惺惺惜惺惺而心酸,同時害怕得
全身打鼓。
此外失望人的傻笑,挨了罵的下人對主子的賠笑,生離永別時節的苦笑——這些笑全是“自然”
跟我們為難,把我們弄得沒有辦法,我們承認失敗了的表現,是我們心靈的堡壘下面刺目的降幡②。
莎士比亞的妙句“對著悲哀微笑”說盡此中的苦況,傳出“笑”的悲劇的情調。
淚卻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因為生活是可留戀的,過去的是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傷逝的清淚。若
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們的一顧,我們哪里會有惋惜的情懷呢?當一個中年婦人死了丈夫的時候,她
嚎啕地大哭,她想到她兒子這麼早失去了父親,沒有人指導,免不了傷心流淚,可是她隱隱地對於這
個兒子有無窮的慈愛和希望。她的兒子又死了,她或者會一聲不響地料理喪事,或者發瘋狂笑起來,
因為她已厭倦于人生,她微弱的心已經麻木死了。
我每回看到人們流淚,不管是失戀的刺痛,或者喪親的悲哀,我總覺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眼淚
真是人的甘露。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常常覺得心裏有說不出的難過,故意去臆造些傷心事情,想到
有味時候,有時會不覺流下淚來,那時就感到說不出的快樂。現在卻再尋不到這種無根的淚痕了。嘟
個有心人不愛看悲劇,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淨化的確不錯。我們精神所糾結鬱積的悲痛隨著臺上的淒慘
情節發出來,哭泣之後我們有形容不出的快感,好似精神上吸到新鮮空氣一樣,我們的心靈忽然間呈
非常健康的狀態。
果戈裏的著作人們都說是笑裏有淚,實在正是因為後面有看不見的淚,所以他的小說會那麼詼諧
百出,對生活處處有回甘的快樂。
中國的詩詞說高興賞心的事總不大感人,談愁語恨卻是易工,也由於那些怨詞悲調是淚的結晶,
有時會逗我們灑些同情的淚;所以亡國的李後主,感傷的李義山始終是我們愛讀的作家。
天下最愛哭的人莫過於懷春的少女和在情海中翻身的青年,可是他們的生活是最有力,色彩最濃 ,
最不虛過的生活。人到老年了,生活力漸漸消磨盡了,淚泉也枯了,剩下的只是無可無不可的那種行
將就木的心境和好像慈祥實在是生的疲勞所產生的微笑——我所怕的微笑。
十八世紀初期浪漫詩人格雷在他的詩裏說:
流下也就忘記了的淚珠,
那是照耀心胸的陽光。
這些熱淚只有青年才會有,它是同青春的幻夢同時消滅的;淚盡了,每個人心裏都像蘇東坡所說
的“存亡慣見渾無淚”那樣的冷淡了……(文章有刪改)
[注]① 梁遇春:(1906—1932)現代散文家。②幡:一種窄長的旗子。
12.“對於幾種笑我卻會驚心動魄,嚇得連呼吸都不敢大聲”,請分點概括出使作者不敢大聲呼吸的
幾種笑的具體內容。(6 分)

13.文中“是我們心靈的堡壘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4 分)

14.“我每回看到人們流淚,不管是失戀的刺痛,或者喪親的悲哀,我總覺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
作者為什麼這麼說?(4 分)

15.本文視角獨特,立意新穎,請簡要分析。(6 分)

【答案】:12.(6 分)
① 當一位親密的朋友說出冷酷無情的話時,我們只好莫名其妙地笑。
② 當我們向尊敬的人傾訴悲苦,他卻輕描淡寫地加以應付時,我們只好無聊賴地笑。
③ 當我們一生忙碌,費盡心機,卻不知生的意義而感到悲哀時,我們只好吃吃地笑。
意思答對即可。
13.(4 分)
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辭手法。
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因素把我們弄得無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失敗。
意思答對即可。
14.(4 分)
作者認為淚是對人生的肯定,是人生的甘露,它能使人感到快樂,淨化人們的情感,讓人們的心
-4-
靈呈現出非常健康的狀態。
意思答對即可。
15.(6 分)
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樂的表示,淚是痛苦的表現。但是,作者從中翻出新意:
透過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劇情調;透過淚看到生的快樂,揭示出淚的陽光意味。文章獨特
的視角,新穎的立意,表現出作者的機敏與睿智。
意思答對即可。

五.(21 分)(廣東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題。
夕照透入書房
馮驥才
我常常在黃昏時分,坐在書房裏,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帶來的那一種異樣的神奇。
此刻,書房已經暗下來。到處堆放的書籍文稿以及藝術品重重疊疊地隱沒在陰影裏。
暮時的陽光,已經失去了白日裏的咄咄逼人;它變得很溫和,很紅,好像一種橘色的燈光,不管
什麼東西給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麗。首先是窗臺上那盆已經衰敗的藤草,此刻像鍍了金一樣,蓬勃
發光;跟著是書桌上的玻璃燈罩,亮閃閃的,仿佛打開了燈;然後,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帶著窗櫺和
外邊的樹影,斑斑駁駁投射在東牆那邊一排大書架上。陰影的地方書皆晦暗,光照的地方連書脊上的
文字也看得異常分明。《傅雷文集》的書名是燙金的,金燦燦放著光芒,好像在驕傲地說:“我可以
永存。”
怎樣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宮和華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莊的格言卻一字不
誤地鐫刻在每個華人的心裏。世上延綿最久的還是非物質的——思想與精神。能夠準確地記憶思想的
只有文字。所以說,文字是我們的生命。
當夕陽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頭物品都變得妙不可言。一尊蘇格拉底的小雕像隱在暗中,一束
細細的光芒從一叢筆桿的縫隙中穿過,停在他的嘴唇之間,似乎想撬開他的嘴巴,聽一聽這位古希臘
的哲人對如今這個混沌而荒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陽,緊閉著嘴巴,一聲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釋昨天,今天的答案還得來自今人。這樣說來,一聲不吭的原來是我們自己。
陳放在桌上的一塊四方的鎮尺最是離奇。這個鎮尺是朋友贈送給我的。它是一塊純淨的無色玻璃 ,
一條彎著尾巴的小銀魚被鑄在玻璃中央。當陽光徹入,玻璃非但沒有反光,反而由於純度過高而消失
了,只有那銀光閃閃的小魚懸在空中,無所依傍。它瞪圓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種匪夷所思。
一隻螞蟻從陰影裏爬出來,它走到桌面一塊陽光前,遲疑不前,幾次剛把腦袋伸進夕陽裏,又趕
緊縮回來。它究竟畏懼這奇異的光明,還是習慣了黑暗?黑暗總是給人一半恐懼,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邊感到恐懼,在黑暗裏邊反倒覺得安全。
夕陽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邊一點點沉落下去,它的光卻在我的書房裏漸漸升高。短暫的夕照
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後拋給人間的光芒最依戀也最奪目。此時,連我的書房的空氣也是金紅
的。定睛細看,空氣裏浮動的塵埃竟然被它照亮。這些小得肉眼剛剛能看見的顆粒竟被夕陽照得極亮
極美,它們在半空中自由、無聲和緩緩地遊弋著,好像徜徉在宇宙裏的星辰。這是惟夕陽才能創造的
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變得無比神奇。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陽殘照已經挪到我書架最上邊的一
格。滿室皆暗,只有書架上邊無限明媚。那裏擺著一隻河北省白溝的泥公雞。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 ,
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氣。這個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鄉,至少有千年的歷史,但如今這裏已經變為
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渾樸又迷人的泥狗泥雞泥人全都了無蹤影。可是此刻, 這個倖存下來
的泥公雞,不知何故,對著行將熄滅的夕陽張嘴大叫。我的心已經聽到它淒厲的哀鳴 。這叫聲似乎也
感動了夕陽。一瞬間,高高站在書架上端的泥公雞竟被這最後的陽光照耀得奪目和通紅,好似燃燒了
起來。

15.本為具體描寫了夕照中的許多事物,青按空間位置分類列出。(4 分)

16.文中加點的詞語形象地描寫了夕照的動態,請從中任選兩個予以賞析。(4 分)

17.文中出現了三次與“說”相關的描寫。試結合文章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7 分)
⑴ 為什麼在作者筆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驕傲的說“我可以永存”,蘇格拉底小雕像卻“緊閉著
嘴巴,一聲不吭”?(5 分)

-5-
⑵“這個倖存下來的泥公雞,不知何故,對著行將熄滅的夕陽張嘴大叫。我的心已經聽到它淒厲的
哀鳴。”聯繫上下文,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2 分)

18.文章開頭說:“我常常在黃昏時分,坐在書房裏,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帶來的那一種異樣的神奇。”
從全文看,這裏所說的“神奇”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6 分)

【答案】:15.窗臺上:衰敗的藤草
  書桌上:玻璃燈罩、蘇格拉底的小雕像、一叢筆桿、四方的鎮尺
  書架上:《傅雷文集》、泥公雞
  16.拋:扔,投擲之意。表現了夕陽慷慨的、毫不吝嗇地將它所有的光芒送給人間。
  挪:挪動,表明夕陽將要下山,表現了夕陽對書架和傳統文化的依戀。
  (其餘兩個略)
  17.(1)答題要點:“我可以永存”答題時應突出文字能夠準確記憶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
命力;“緊閉著嘴巴,一聲不吭”應突出哲人只能解釋昨天,而不能對我們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
之言。
  (2)答題要點:表現了作者對傳統民間工藝遭受商品經濟的衝擊而逐漸消失的現狀的憂慮和無奈。
18.要點提示:“神奇”一是指在夕陽光線的照射下使書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麗,創造了無
比神奇的境象。二是夕陽照射在書架和書桌上,讓我展開聯想,思索藝術與人生。

五.(18 分)(湖北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題.
從阿爾卑斯山歸來
[法]都德
在普魯文斯省,當天氣溫暖起來時,把家畜送到阿爾卑斯山裏取已經習慣了.畜生和人在那裏要過五
六個月,夜間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齊腰際的草裏;隨後,當秋天最初戰慄的時候,他們又下山回到農莊上來,
重在背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過著單調的牧羊生活……
昨天晚上羊群回來了.從早上起,大門便敞開的等待著;羊圈裏鋪了新鮮的乾草.
不時地,人們重複著說:”現在,他們已經到艾傑爾了:現在,已經到巴拉都了.”
近黃昏的時候,突然間,一聲大叫:”他們到那兒啦!”而在那邊,在遠處,我們看見羊群在塵土騰起
的光輝裏前進著.
整個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動,老公羊走在最前邊,角往前伸著,現出凶野的神氣;在它們的後邊,
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點疲倦了的母親們,偎擠在腿間的乳兒,籃子裏馱著新生的小羊羔,一邊走一邊搖
晃著的,頭上戴著紅絨球的騾子;再後邊,是全身浸在汗裏,舌頭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後邊的,是兩個高
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裏的牧羊的傢伙,衙門的外套像袈裟一樣,一直拖到腳後跟.
所有這一切,在我們面前快樂地排成行列,帶著一陣急雨般的踐踏聲擁進了大門.
那時院子裏是怎樣的騷亂啊!金綠兩色相間的大孔雀,戴著絹絨般的冠,從它們的棲木上認出了來者,
並用一種驚人的號筒般的鳴叫迎接它們.
沉睡著的雞窩突然被驚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來:鴿子,鴨子,火雞,竹雞.整個的家禽場像是瘋狂了
一般.母雞們談著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隻羊在它的沾染著阿爾卑斯草的芬芳的毛裏 ,帶回一種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
躍氣氛似的.
在這樣的騷動中間,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沒有比這樣的安置看來更可愛了.老公羊看到了它
們的食槽,感動得流出了眼淚.那些在旅途中生出來而還從未看見過農莊的羊羔和極小的羔兒,驚奇地看
著它們的周圍.
但是最動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於職務的牧羊人的狗.它們跟在羊群後邊十分忙碌,在農莊上就只看
到它們.
守夜的狗在它的窩裏喚它們回來是徒勞的;井邊盛滿了新鮮的水的水桶向它們做手勢也全無用處;
在羊群進來以前,在粗大的門閂把小柵欄門關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裏坐在桌子周圍以前,它們
是什麼也不要看,什麼也不要聽的.
而在這時候,它們才僅僅同意進到群狗的窩裏去.在那兒,它們一邊舐著它們的菜湯桶,一邊同它們

-6-
農莊上的同伴們談論著它們在山裏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著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
地黃…….
16.在羊群秋歸的情景描寫中,文章主要傳達了哪兩個方面的感受?(4 分)

17.“好像是每一隻羊在它的沾染著阿爾卑斯草的芬芳的毛裏,帶回一種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
的活躍的氣氛似的。”結合上下文,說說這句話的含義。(4 分)

18.本文最後突出寫了狗的形象,你認為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4 分)

19.本文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表現手法描寫羊群歸家後的情景?請結合有關具體描寫,簡要分析其作用 。
(6 分)

【答案】:16.(4 分)
① 期盼回家和回家後親切溫馨的感受。②生命(動物與動物、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或親密交流的
感受。
17.(4 分),
① 羊群帶回了阿爾卑斯山的生機。與動物帶來的喜悅與歡欣。
18.(4 分)
② 羊群歸家給人們
① 表現狗的忠誠(或忠於職守)。②從動物之間的親密關係寫到動物與家園的親密關係,最後以狗作
代表寫到動物與人的關係,使文章的內涵逐步深化。③最後寫狗與同伴談論山裏的事情,與文章開頭形
成呼應。
19.(6 分)
① 白描<或細節描寫)。描寫羊群歸家後的歡樂時寫到了大孔雀、母雞、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
抓住描寫物件的主要細部特徵簡筆勾勒,使羊群歸家的群像得以簡潔而傳神的表現。②擬人化的描寫。
本文把羊、狗、雞等都人格化了,如寫羊兒回家後,大孔雀高興地用驚人的號筒般的嗚叫迎接羊兒的
歸來,母雞們興奮地談著要玩一整夜。這樣描寫給人以親切溫馨的感受,洋溢著樸實動人的生活氣息 ,
使文章更具有生動活潑的情趣。

五、現代文(文學類文章)閱讀(17 分) (湖南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題。
在山陰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紅日,可把它五彩的光華撒在湖上了麼?可是,湖水呈現著一片冷清清的鉛色
天空也雲氣沉沉。難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風雨來阻擋麼?
好久以來"故鄉"就在吸引著我;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些美妙的名稱,像童話一樣,時時在我思
想上盤桓。我想看看鹹亨酒店,土穀祠,還想看看祥林嫂放過菜籃子的小河邊……在那濃霧彌漫的黑
暗時代,魯迅先生在那裏開始磨礪他的劍鋒,終生把持它,劃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決定要去瞻
仰磨劍的聖地。
湖水輕輕地拍岸,像是贊同我的決心,天空也對我顯出無可奈何的氣色。七點鐘我們就從北山下
乘車前去。這時雲霧漸漸稀散,清風吹送著月桂的芳香,陽光從薄雲後面透射出來,像放下輕輕的紗
帳,愛護似的,籠罩著大地。
汽車一轉彎,將要到錢塘江大橋了,我看見高大的六和塔,巋然坐在林木蓊鬱的山崗上,背負著
遠山與高空,下臨浩渺的白水,氣象非常雄偉。
在高樓錢塘江大橋有兩層,底層走火車,上層走汽車,因此說像高樓一樣的大橋。一樣的大橋上 ,
俯看江水,像一條瀟灑的闊帶,從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來,越流越寬,向東長逝,到眼睛所能見到
的盡頭,水和雲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壯麗和我心裏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車在賓士,風在歡笑,將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壓在整片大地上。遠處是重重疊疊、連綿不斷的
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麼沉靜,我們的車子奔跑著,遠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著賽跑 ;
蕭山、河橋,剛剛落到眼前,卻又遠遠退到車的後面。
中午到了紹興城。

-7-
我們走在青石鋪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這樣嚴肅又歡愉,眼睛四處張望,處處都像有生動的
故事在牽引人。
一片粉牆反映著白日的光輝。新台門的門口簇擁著一群紅領巾。他們一看到新來的客人,便又簇
擁過來,牽牽客人的衣袖,撫弄客人的圍巾,親密地交談,並爭先要領路。我就和這些孩子們一道擁
進了黑漆的大門。
這是一座古老樸素的房屋,空闃無人,可是,這方桌,這條台,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訴了我們
許多故事,就是在這座房子裏,魯迅先生幼年和農民兒子結成朋友;在父親的病中分擔了母親的憂愁 ;
從這裏他認識了封建社會的欺騙與毒辣;被侮辱與損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歲的時候,在一個颳風
下雨的早晨,帶了一點簡單的行裝,辭別了母親,走出這座黑漆大門,奔向他一生戰鬥的長途。
百草園是芳草萋萋的後院。這是幼年魯迅的樂園。孩子們在園裏跑著,笑著,在那兒尋覓,可還
有像人形一樣的何首烏?他們又圍在亭子旁邊,仰著頭,望著塑像;孩子們的臉,像朝陽照耀下初開的
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樣的明亮,亮著無限親切愛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畫的小石橋把我和孩子們引到三味書屋。書房裏的陳設,正像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
三味書屋》中寫的一樣,正中的書桌上,現在還放著壽老先生手抄的唐詩。好像這兒剛剛放學,老先
生和學生們都吃飯去了。
今天,我們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課室,有了大片的草地,還有細沙鋪成的球場。他們有了自由廣
闊的天地。我這樣想著。突然在腦中出現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
我撫摸著身邊一個孩子的頭髮,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尋思,一隻小手伸過來了,又一隻,又一隻。原來時間已經不早,他們要整隊回去
了。我們熱情地握手,說著:我們還要見面。
回來的路上,我們讓車在河邊慢慢開行。在靜靜的黃昏裏,發光的小河上,滑著一隻烏篷船。船
尾坐著一個農民,戴著氊帽,有節奏地劃動一根大槳。河岸上,有時是稻田,有時又是開著紅花、黃
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塊石板,牧童從牛角間爬上爬下,牛萬般溫存
地馴服著。
我不知道這可就是著名的山陰道?
魯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寫過:
我仿佛記得曾坐小船經過山陰道,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 ,
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著
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並水裏的萍藻游魚,一同蕩漾。……凡是我所經過的河,都是如
此。
生活本來應該是這樣和平、美麗,而且光明,魯迅先生所說《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
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時代裏,人們只能在朦朧的夢中見到,即使是夢,也被打碎!
今天,魯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朧中看見的"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而且萬顆
奔星似的飛動著"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們祖國大地上,到處出現了。
並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以至於無窮"。
轉過山路,就看見了反映出幕天幽藍色的湖水。遠處城市,電燈通明,烘托著天空,像一片光的
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選自《中年百年遊記精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年版,略有改動)

16.“好久以來,‘故鄉’就在吸引著我”,句中“故鄉”一詞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17.本文可以劃分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牆反映著白日的光輝”,止於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部分的大意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
18.文中,作者引述魯迅先生所說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麼?“並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以至
於無窮”這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 分)
答: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浙江紹興,古稱山陰。《世說新語》曾載:“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通觀全文,請回答作者為什麼將這篇散文題為“在山陰道上”。

-8-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①魯迅的故鄉;②作者嚮往的精神家園。
17.“我們還要見面” 具體寫參觀魯迅故居和三味書屋,表達了作者對魯迅精神的追尋和頌揚。
18.是為了說明魯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經成為現實,讚美祖國的今天;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美
好來來的堅定信念。
19、與作者遊歷魯迅故鄉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的“美不勝收”。(5 分)

五、(22 分)(江蘇卷)
請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題。
一幅煙雨牛鷺圖
湯世傑
一眼看見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還真有些忘情:煙雨中一頭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邊,
腳下是無邊無際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體雕塑,恰如於·列那爾所說,“蹄子插在土中,
凝視著雙角倒影,忘掉了自身”。身後的木犁是另一件靜物,犁把翹翹直指雲天,晶亮的犁鏵斜插進
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該停下的時候驟然停下——高黎貢山西麓的雨來去無定,說下就下說停就停,農
事卻不能等待。陣雨初停自不必說,稍小些就要抓緊犁田耙地。農人大約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
—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樹下眼巴巴地等著雨停,還是蹲在自家老屋屋簷下抽著旱煙?只有那頭老牛留在
那裏,忠實而又無奈。人有時真是太粗心,為什麼就讓牛站在雨裏的泥水之中?其實旁邊就是一道彎
彎的田埂,只幾步就能讓它站到幹一些的地方。現在它只能一動不動,一任煙雨把它淋得透濕,渾身
的短毛緊貼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體更像裸體。雨順著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頭,角,嘴,穿著牛繩
的鼻子,無望的眼睛,牛軛,滾圓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著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線。
一群白鷺就在那時飛來,從蔭綠模糊的背景劃過,銀白的身影如同閃電,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飛盤
旋。一動不動的老牛連眼都不眨。白鷺越飛越低了,通紅細長的腳爪伸出來,像飛機降落前放下了起
落架。老牛哞叫了一聲,給老朋友打著招呼:地我剛犁過,有的是蟲子!白鷺嘰嘰喳喳地齊聲歡呼,
盤旋俯衝終至落定,一如幾頁濕透的情書,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膽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單腿而立,
引頸而望,活像個臨時風向標。然後它開始走動,以淑女優雅的碎步,在牛背上從尾部踱到雙角之間,
然後再次返回——或許它眼裏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麼走都是一條寬敞的步行街。
面對那個場景,時裝設計師或能看到一場山野 T 台秀(時裝表演):高黎貢山西麓,牛和鷺的連袂
獻演,是大與小的默契組合,既有靜與動的古老元素,也有黑與白的時尚流行。詩人呢,說不定會在
便條簿上記下突來的靈感:持重與輕盈相輔相成的野趣,墩實與機巧搭配的哲理,憨厚與靈慧共生的
詩情。畫家將一幅水墨在心頭鋪開,順手拾起《老牛白鷺圖》的幾個細節:細雨如煙,老牛如定,木
犁如船,白鷺如歌,翻開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麼都看到了,但又像什麼都沒看到——我在想著那個農人。在遠處躲雨的農人一直沒有入
畫,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場。眼前的一切都與他有關,他才是那個場景真正的主角。21 世紀,風雨中的
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農耕的偉大。大山下的土地是農人惟一的財富,其實不也是整個人類的惟
一財富?那個場景儘管太古老太原始,一無“現代”文明的氣息——沒有拖拉機,沒有化肥,沒有殺
蟲劑,沒有汽油味兒,沒有訂單農業,沒有 CEO(首席執行官),沒有與污染一起抵達的富裕,有人在
渴望它的改變,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續——一切都在兩難之中。我忘情地凝神,凝視,仿佛怕它轉眼終
會消失,就像它所象徵的那種生存方式終將消失一樣。拍一張照片吧,或者乾脆就像我那樣,用目光
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離家的遊子思念中的家園,在遙遠的夢中看上一眼,暗夜醒來,淚水也會悄
然洇濕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滿閑趣卻供養著我們的田野,怎麼都是從簡樸的遠古出走的現代人的
永遠的牽掛。
注:高黎貢山:在雲南怒江西部的中緬邊界附近。
14.文章開頭兩段的景物描寫各有什麼特點?你更喜愛哪一段?請從修辭手法的運用上說明理由。(5
分)

15.作者在描繪“煙雨牛鷺圖”後,又寫了時裝設計師、詩人和畫家的感受,這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5 分)

16.請閱讀文中畫線的句子,結合全文,簡要說明作者對古老農耕文明的態度是什麼。(6 分)
-9-
17.文章把“煙雨”作為牛鷺的活動場景,作者的用意是什麼?(6 分)

【答案】:14.第一段側重對牛作靜態描寫;第二段側重對鷺作動態描寫。
第一段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傳神地寫出了老牛雨中的狀態。舉例。第二段運用比喻、比擬的
手法增加了畫面的動感,營造了和諧的氛圍。舉例。
15.從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鷺圖”蘊涵的美;為作者抒情、議論作鋪墊。
16.眷念古老的農耕文明;為其終將消失而惆悵。
17.營造出朦朧的詩意氛圍;抒寫農耕生活的自然和諧之美;抒發作者迷茫的情思。

五、(21 分)(江西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題。
秋光裏的黃金樹
周濤
這裏就正是秋天。
它輝煌的告別儀式正在山野間、河谷裏轟轟烈烈地展開:它才不管城市尚餘的那三分熱把那一方
天地搞得多麼萎蔫憔悴呢,它說“我管那些?”說完,就在闊野間放肆地躺下來,凝視天空。秋天的
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樣一種專注,一派寧靜;
它不驕不躁,卻洋溢著平穩的熱烈;
它不想不怨,卻透出了包容一切的淒涼。
在這輝煌的儀式中,它開始奢侈,它有了一種本能的發自生命本體的揮霍欲。一夜之間就把全部
流動著嫩綠汁液的葉子鑄成金幣,揮撒,或者掛滿樹枝,叮噹作響,擲地有聲。
誰又肯躬身趨前拾起它們呢?在這樣豪華慷慨的饋贈面前,人表現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個孩子,一個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葉,金紅斑斕的,宛如樹的大鳥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
她透過這片葉子去看太陽,光芒便透射過來,使這枚秋葉通體透明,脈絡清晰如描。仿佛一個至高境
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臟六腑,一塵不染,經絡優美。“呀!”那女孩子說,“它的五臟六腑就
像是一幅畫!”
還有一個老人,一個瘦老頭,他用掃帚掃院子,結果掃起了一堆落葉。他在旁邊坐下來吸煙,順
手用火柴引著了那堆落葉,看不見火焰,卻有一股灰藍色的煙從葉縫間流瀉出來。這是那樣一種煙,
焚香似的煙,細流輕繞,柔紗舒卷,白髮長須似地飄出一股佛家思緒。這思想帶著一股特殊的香味,
黃葉慢慢燃燒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腦。老人吸著這兩種煙,精神和肉體都有了某種休憩棲息的愉悅。
這時的每一棵樹,都是一棵站在秋光裏的黃金樹,在如儀的告別式上端莊肅立。它們與落日和諧,
與朝陽也和諧;它們站立的姿式高雅優美,你若細細端詳,便可發現那是一種人類無法摹仿的高貴站
姿,令人驚羨。它們此時正豐富燦爛得恰到好處,渾身披滿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繽紛的傘兵準備
跳傘,商量,耳語,很快就將行動……大樹,小樹,團團的樹,形態偏頗的樹,都處在這種輝煌的時
刻,豐滿成熟的極限,自我完美的巔峰,很快,這一刻就會消失,剩下一個個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樹有過憂傷麼?
但是樹有過拒絕落葉的離開麼?
當然沒有。它作為自然的無言的兒子,作為季節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幟,不準備躲避或遷徙,這是
它的天職。
當我們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樹的時候,哪怕是遠遠地,只看見團團的、兀然出現在地面上的影子,
我們也會感到這是自然賜給我們的一番美意。當然隨之我們就會遺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該多好,要
是有一片森林該多好!但是畢竟是因為有了這幾棵樹才引起我們內心更大的奢望。
對森林的奢望,是每個人對遠古生活本能的回憶和依戀。
荒野是那麼寥廓;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麼漫長;
原先駐守在這片荒野上的樹呢?它們曾經無比強大,像一支永遠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團,密集的喧
嘩的笑聲,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滅它們的力量,而且它們擁有鳥類和眾多的野獸,這些鳥獸類也不
相信森林會消失。
但是時間被人利用了;
時間使人成了最強大的;

- 10 -
人類堅持不懈地努力著,一斧頭砍死一棵樹,就像殺死一個士兵,最終,整個兵團消失了,連骨
頭也不剩。
後來的人,誰還記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話呢?關於樹的呼籲已經很多了,我不打算重複了。我只
是覺得,樹在中國北方像流竄深山的小股殘匪一樣悲慘。
我忽然想到,當地球上砍伐掉最後一棵樹的時候,人類肯定是更發達、更神奇了。但是那時人類
將用什麼辦法複製一棵樹呢?複製一棵真正的樹--會增長年輪的、會發芽、開花、結果、葉子變成
金幣自動飄落的樹--假如有誰可以做到,那無疑會成為科學史上的嶄新一頁。
但那將是多麼滑稽的一頁呀!
因此,對樹充滿敬意吧——從現在就開始,對任何一棵樹充滿敬意,就像對自己的上司那樣。
(節選自《周濤散文·伊犁秋天的劄記》,有改動)

16.作者寫秋天的落葉,為什麼要聯繫孩子和老人來寫?(4 分)
答:

17.請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兩方面對文章畫線段落加以賞析。(6 分)
答:

18.結合原文,理解下列詞語和句子的含義。(6 分)
① 童話
答:
② 那將是多麼滑稽的一頁呀!
答:
19.結尾作者呼籲“對樹充滿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層表現這一主旨的?(5 分)
答:

【答案】:16. 與對待落葉冷漠而又高傲的人進行對比。表明人類要愛護自然,珍惜自然豪華慷慨的贈
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與自然和諧相處。
17. 作者運用擬人、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從形、聲、色等角度描寫了秋光裏的“黃金樹”在告別儀
式上端莊的表情,高雅的姿勢,輝煌燦爛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光裏的“黃金樹”由衷的讚美,為
文意的轉折作鋪墊。
18. ① 喻指擁有眾多鳥獸的茂密而美麗的森林,表達了作者對森林變成荒原的憂慮。
② 對想像中的情景發出感慨:人類濫伐森林又複製樹木的行為是極其荒唐可笑的。
19.由秋天的表情,寫到落葉及孩子和老人對落葉的態度,接著寫樹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對樹的讚美,然
後寫樹木被人類摧殘的命運及作者的憂慮、譴責,最後寫到作者的呼籲,從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五、(18 分) (遼寧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題。
楊柳①
豐子愷
因為我的畫中多楊柳樹,就有人說我歡喜楊柳樹。因為有人說我歡喜楊柳樹,我似覺自己真與楊
柳樹有緣。但我也曾問心,為甚麼歡喜楊柳樹?到底與楊柳樹有甚麼緣?其答案了不可得。原來這完
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楊柳結緣,就可以附會種種理由上去。或者說我愛它的鵝黃嫩綠,或者
說我愛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說我愛它像小蠻的腰,或者說我愛它是陶淵明宅邊所種的。即使要找三百
個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實際,我向來對於花木無所愛好;即有之,亦無所執著。這是因為我生長窮鄉,只見桑麻、禾黍 、
棉花、小麥、大豆,不曾親近過萬花如繡的園林。只在幾本舊書裏看見過“紫蔽”“紅杏”“芍藥”
“牡丹”等美麗的名稱,但難得親近這等名稱的所有者。並非完全沒有見過,只因見時它們往往使我
失望。我覺得它們也只是植物中的幾種,不過少見而名貴些,實在也沒有甚麼特別可愛的地方,似乎
不配在詩詞中那樣地受人稱讚,更不配在花木中佔據那樣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現在要讚美一種植物,我仍是要讚美楊抑。但這與前緣無關,只是我這幾天的所感,一時
興到,隨便談談。為的是昨日天氣佳,埋頭寫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邊的長椅子裏去坐了一番。看
見湖岸的楊柳樹上,好像掛著幾萬串嫩綠的珠子,在溫暖的春風中飄來飄去,飄出許多變度微微的 S 線

- 11 -
來,覺得這一種植物實在美麗可愛,非贊它一下不可。
聽人說,這植物是最賤的。剪一根枝條來插在地上,它也會活起來,後來變成一株大楊柳樹。它
不需要高貴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陽光、泥土和水,便會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強健而美麗。牡
丹花要吃豬肚腸,葡萄藤要吃肉湯,許多花木要吃豆餅,楊柳樹不要吃人的東西,因此人們說它是“
賤”的。大概“貴”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貴”。吃得很多很好而沒有
用處,只供觀賞的,似乎更貴。例如牡丹比葡萄貴,是為了牡丹吃了豬肚腸一無用處,而葡萄吃了肉
湯有結果的原故。楊柳不要吃人的東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賤”的。
我贊楊柳美麗。但其美與牡丹不同,與別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發展的,紅杏能長
到“出牆”,古木能長到“參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
面的根,覺得可惡!你們是靠他養活的,怎麼只管高踞在上面,絕不理睬他呢?你們的生命建設在他
上面,怎麼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
經被斫,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裏作最後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楊柳沒有這般
可惡可憐的樣子:它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
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
它親吻。好像一群活潑的孩子環繞著他們的慈母而遊戲,而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撲進慈母
的懷裏去,使人見了覺得非常可愛。
自古以來,詩文常以楊柳為春的一種主要題材。寫春景曰“萬樹垂楊”,寫春色曰“陌頭楊柳” ,
或競稱春天為“柳條春”。我以為這並非僅為楊柳當春抽條的原故,實因其樹有一種特殊的姿態,與
和平美麗的春光十分調和的原故。這種特殊的姿態便是“下垂”。不然,當春發芽的樹木不知凡幾,
何以專讓柳條作春的主人呢?只為別的樹木都憑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記自己的根本。
其貪婪之相不合於春的精神。最能象徵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楊。
[注]① 楊柳,泛指柳樹。古人因楊樹之實也成白絮飛散,故常以楊稱柳,楊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稱
“垂楊”。
(文章發表於 1935 年。有刪改)
18.積極向上是令人讚賞的,作者卻覺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惡,這矛盾嗎?為什麼?(4 分)

19.“最能象徵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楊。”請根據文意對這句話加以闡釋。(4 分)

20.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
何作用?請賞析。(4 分)
21.請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現這一主旨時,行文上有何特點?請賞析。(6 分)

【答案】:18.不矛盾。作者並不反對“向上”,他認為“向上原是好的”。 2 分) 作者厭惡一般花木
的“向上”,只是僧惡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2 分)
19.“春的神意”與“和平美麗的春光”是一致的,蘊含著生機勃發、和諧、親切的精神。2 分)
垂楊的姿態是“下垂”的,不像別的樹木貪婪苛取,忘記“根本”。這與春的精神“十分調和”,因
而“最能象徵春的神意”。2 分)
20.改用第二人稱,將批判物件擬人化,形成一種面對面的質問之勢,使作者的態度更為鮮明,(2 分)
便於直接抒發作者對那些名貴花木強烈的厭惡之情。2 分)
21.本文通過讚美楊柳“賤”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質,體現了作者在處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
的人生觀念。2 分) 行文婉轉曲折,自然舒展。2 分)結合原文賞析。2 分)以上四題,答案不必拘泥,
言之成理即可。

五、(21 分)(山東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題。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黃州,武漢向東,車子開一個來小時就到了。一下車,我就遠遠望見蘇東坡,是山坡下
一尊高高站立的漢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聲猶勝武赤壁,蘇東坡是這裏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
視這位千古文豪。一個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蘇軾,他那眉宇間,襟袍臨風處,拂
袖挪步,畢竟已少了那份氣質。他的醉態浪漫呢?他的才情風骨呢?他的失意豁達呢?一尊石像縱然
萬古不朽,終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個人了。難怪,蘇東坡這樣豪放的人,也曾在這裏感歎過“哀吾
- 12 -
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江山如畫,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級而上。可能是這裏的人想讓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遊客吧 ,
山壁上潑了一層赭紅色塗料,顯得假了。蘇東坡的文采名聲,哪里還用得著粉飾媚俗?
登臨而觀,山壁下只剩兩池死水。抬頭北望,遠處才是白茫茫的長江江面。在古代,長江是在這
座小山腳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來漸漸淤積成灘,如今灘地上都已蓋滿房子。當年,蘇軾寫了《前赤
壁賦》,三個月後重遊赤壁再寫《後赤壁賦》時,就已感歎“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複識矣”。
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換鬥移,江山已改,雖是濤聲依舊,畢竟江面已遠。
唯有東坡在,剩有遊人處。
蘇東坡獲罪入獄,旋被朝廷發配來黃州,反而為他營造出了創作“三赤”名篇的主觀情緒和客觀
環境。正是黃州落難這幾年,蘇東坡寫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
後來朝廷發來誥命,任命他為“汝州團練副使”。其實那只是一個虛職,掛職領一份錢糧而已。一個
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掛職當一名“武官”,真是陰差陽錯。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蘊,又恰恰全部產生在一連串的陰差陽錯之間。蘇東坡獲罪入獄,旋被朝
廷發配來黃州,反而為他營造出了創作“三赤”名篇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環境。古時,此山有峭壁插入
江中,形如象鼻,山體為紅色花崗岩,故名“赤鼻磯”。蘇東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來乍到,竟將湖
北口音“赤鼻”錯聽為“赤壁”。落難中的蘇東坡“孤舟出沒煙波裏”,游飲江上,身臨赤壁,傷感
而懷古,觸景而生情。面對萬古東流、驚濤拍岸的浩浩長江,他心中也被滿腔的不白、不公、不平,
掀起陣陣巨大的感情波瀾。他遙想當年赤壁之戰時,時勢何等風起雲湧,一時多少豪傑,“而今安在
哉”?於是,“蘇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情起波濤中,句出
駭浪間,一吟成傑作,一歎成絕唱。
看來,生前的“命”與身後的“名”,從來不是一回事。生前命運好、身後名聲也好的人是有的 ,
但並非人人都能如願、如意。有的人生前飛黃騰達,大紅大紫,身後卻瞬即灰飛煙滅,再沒有人想起 、
提起,因為他生前其實並沒有做過什麼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過某些惡事 、
醜事、淹漬埋汰之事,落個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連遭大災大難,最終卻
艱難玉成,留下了傳頌千古的大成就、大名聲。所以,一個人對於眼前那點陰差陽錯、陽差陰錯,大
可不必太在意。蘇東坡赤壁懷古之詞、之賦,皆悲憤中更見其曠達情懷。他若是一味排遣蠅營狗苟、
狹隘不能自拔之情,縱然文麗辭美,也決計成不了傑作,更流傳不到今天。
文赤壁,雖然並不是歷史上赤壁之戰的古戰場,但細想起來,其實蘇東坡在這裏也打了一場赤壁
之戰。不過,他打的是一場“文戰”,對手是那些圍攻他、誣陷他的政敵。他的態度是超拔的,不屑
于去同對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筆墨官司。他沒有打黃蓋,沒有借東風,也沒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幾
分酒力,信筆縱情寫華章。這場赤壁“文戰”的結果,蘇東坡大獲全勝,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傳千古。
(文章略有沒動)

16.結合原文,回答以下兩個問題。(4 分)
(1)第 1 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說遠遠望見的是蘇東坡的雕像,而說是蘇東坡。這樣表達有什麼作用?

(2)第 5 自然段:“惟有東坡在,測有遊人處。”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麼作用?

17.第 6 自然段中,作者說:“蘇東坡獲罪人獄,旋被朝廷發配來黃州,這反而為他營造出了創作‘二
赤’名篇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環境。”請根據文意說明“主觀情緒”和“客觀環境”的具體含義。(4 分)

18.聯繫全文,回答以下兩個問題。(7 分)
(1)第 7 自然段中,作者說:“文赤壁的全部意蘊,又恰恰全部產生在一連串的陰差陽錯之間。”“
一連串的陰差陽錯”指哪些具體內容?請分條概述。

(2)文章最後說,雖然“文赤壁”不是歷史上的古戰場,但蘇東坡在這裏也打了一場勝仗,請簡要說
明蘇東坡取的的原因。

19.聯繫本文,並結合學過的知識,談談你對蘇東坡的認識與評價。100 字左右。(6 分)

【答案】:16. ⑴ 強化(或“強調”“突出”等)了對蘇東坡的熱愛、崇敬之情(或“強化了蘇東坡
- 13 -
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⑵ 起到了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從眼前的景物描寫轉向了歷史抒寫。
17. 主觀情緒: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導致的悲憤心情及面對困境時超然曠達的情懷。
客觀環境:“赤壁”一帶的大江東去、驚濤拍岸的自然景觀,風起雲湧、“一時多少豪傑”的歷史背

18.⑴ 陰差陽錯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A 一個文人卻掛職做了武官
B 落難遭貶卻成就了他的文學創作
C 本來是“赤鼻”卻誤以為是赤壁
D 生前命運多舛,身後卻名傳千古
E 無意與政敵周旋卻在“文戰”中獲勝
F 無優美景觀的假赤壁反成了旅遊勝地
⑵ 取勝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備了艱難玉成的意志品質,浪漫曠達的性情使他擁有了豪
放超拔的情懷風骨,信筆縱情的驕人才華使他有了“一吟成傑作,一歎成絕唱”的非凡能力。
19.(言之成理即可)

五、(22 分)(四川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題。
鄉村的瓦
馮 傑
鄉村的瓦大都呈藍色,那種藍不是天藍也不是海藍,是近似土藍;我們鄉下有個詞說得準確--
“瓦藍”。這個詞屬於瓦的專利。
在我的印象裏,瓦是童年的底片,能沖洗出鄉村舊事。
瓦更像是鄉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帶羽的蓑衣,在蒼茫鄉村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雨的清氣裏漂
浮。若在雨日來臨時刻,瓦會更顯出自己獨到的神韻與魅力。雨來了,那一顆顆大雨珠子,落在片片
房屋的羽毛上,膽子大的會跳起,多情的會悄悄滋潤到瓦縫;最後才開始從這面蓑衣上滑落,從屋脊
上,再過渡到屋簷。浩浩蕩蕩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歸大地,從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義。
瓦有對稱之美,任何人看到鄉村的瓦,都會想到一個成語,叫“鱗次櫛比”,如觀黃河的魚鱗與
母親的梳篦。瓦在骨子裏是集體主義者,它們總是緊緊地扣著,肩並肩,再凍再冷也不鬆手。在冬天
它們能感到彼此的體溫,像肌膚相親的愛人,貼得密不透風,正團結在月亮緩緩上升的鄉村裏。
當瓦還沒有走上屋頂,生命裏的“籍貫”一欄早就填上了,是兩個粗拙的字,叫“鄉村”,像一
個孩子或者老人用顫巍巍的筆所寫。是的,瓦更是一種對鄉村的堅守。在瓦的記憶裏,所有的飛鳥都
是浪子與過客,都是浮雲與蒼狗。
籍貫屬於鄉村的瓦有一天走進城市,它暈頭轉向,無所事事,毫無用途。城市裏的幻影夜色與鐳
射霓虹拒絕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開往城市裏的一輛大卡車用來墊上面的器物,最後被拉向城市 ,
當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時又被遠遠地拋棄在公路邊。城市人就愛過河拆橋,瓦看看身上“籍貫”一欄,
早已被風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風景只有一種,那就是“瓦松”,我們那裏叫“藍瓦精”。這稱呼多氣派啊!那些一棵棵
站在瓦上的小小生靈,因為聽風觀雨的緣故,已經一位位聰明成精了。且慢,它們還是“鄉間郎中”
呢。鄉村藥譜如是說: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蓮草、向天草,清熱解毒。我小時候得過惡性瘧疾,久
不見愈,姥姥就從舊屋頂上采到幾棵瓦松,燉汁連服,止住了。
小時候我常在夢裏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蹺著腳丫,在我不知不覺的夜半時刻,
正一顆顆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長勺低低地垂落下來,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顆顆透清的露珠。終於 ,
一不小心,有兩顆最大的掉下來,緩緩地,落在我的眼角。
當我的靈魂有一天回歸大地,就請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溫,還有你瓦的紋絡。
這一方故鄉的小房子,泥與水組合的小房子,草氣上飄搖的小房子,你罩著我。像誰夜半耳語:
“睡吧,孩子。這叫歸鄉。”
14.文中說:“在我的印象裏,瓦是童年的底片,能沖洗出鄉村舊事。”請解釋這句話的含意。(4 分)

15.作者從“鄉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麼?結合全文簡要回答。(4 分)

- 14 -
16.文中第六段寫到:“有一片瓦迷路了。”為什麼“瓦”會“迷路”?作者這樣寫有什麼意義?( 6
分)

17.結合原文,回答下面的問題。(8 分)
(1)文章是從哪些方面寫“瓦松”的?作者為什麼要寫“瓦松”?

(2)文章最後兩段寫了“我”與“瓦”對語的情景,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14.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農村的“瓦”,到了城
市,“暈頭轉向,無所事事”“又被遠遠地拋棄在公路邊”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現代人的境遇。
[參考答案] “迷路”的原因:①對鄉村的背棄;②被城市拒絕和拋棄。意義:表現現代人在追求新生活
過程中的困惑,強調面對光怪陸離的現代生活不要丟掉過去美好的東西。
15.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對文中資訊的篩選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據第 3-5 自然段中“瓦會更顯出自己
獨到的神韻與魅力”“瓦有對稱之美”“在冬天它們能感到彼此的體溫”“瓦更是一種對鄉村的堅守
”等文字作答。
[參考答案] ① 雨中的神韻與魅力;②對稱之美;③團結與溫情;④對鄉村的堅守。
16.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農村的“瓦”,到了城市,“暈頭
轉向,無所事事”“又被遠遠地拋棄在公路邊”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現代人的境遇。
[參考答案] “迷路”的原因:①對鄉村的背棄;②被城市拒絕和拋棄。意義:表現現代人在追求新生活
過程中的困惑,強調面對光怪陸離的現代生活不要丟掉過去美好的東西。
17.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瓦松”是這種意象,已經
把“我”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思鄉之情折射出來了。
[參考答案] (1)實寫(“瓦松”名稱及藥用功能)、虛寫(夢中“瓦松”)兩方面。原因:與瓦“能
沖洗出鄉村舊事”形成呼應,更能表達出對童年鄉村生活的懷念。
(2)表現“我”對“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親切感;點明主題,表達“我”靈魂歸鄉的願望。

五、(4 小題 18 分)(天津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一 21 題。
造心
畢淑敏
蜜蜂會造蜂巢。螞蟻會造蟻穴。人會造房屋,機器,造美麗的藝術品和動聽的歌。但是,對於我
們最重要最寶貴的東西──自己的心,誰是它的建造者?
我們的心,是長久地不知不覺地以自己的雙手,塑造而成。
造心先得有材料。有的心是用鋼鐵造的,沉黑無比。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潔酷寒。有的心是
用絲綢造的,柔滑飄逸。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瑩脆薄。有的心是用竹子造的,鋒利多刺。有的心
是用木頭造的,安穩麻木。有的心是用紅土造的,粗糙樸素。有的心是用黃連造的,苦楚不堪。有的
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有的心是用謊言造的,百孔千瘡。有的心是用屍骸造的,腐惡熏天。有
的心是用眼鏡蛇唾液造的,劇毒兇殘。
造心要有手藝。一隻靈巧的心,縫製得如同金絲荷包。一罐古樸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一枚機
敏的心,感應快捷電光石火。一顆潦草的心,門可羅雀疏可走馬。一灘胡亂堆就的心,乏善可陳雜亂
無章。一片編織荊棘的心,暗設機關處處陷阱。一道半是細膩半是馬虎的心,好似白蟻蛀咬的斷堤。
一朵繡花枕頭內裏虛空的心,是假冒偽劣心界的水貨。
心的邊疆,可以造的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鋪設整個宇宙,把日月包涵。 沒有一片烏雲,
可以覆蓋心靈遼闊的疆域。沒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徹底顛覆心靈的宏偉建築。沒有任何風暴,可以
凍結心靈深處噴湧的溫泉。沒有某種天災人禍,可以在秋天,讓心的田野顆粒無收。
心的規模,也可能縮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納一個家,一個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絲雨,就
把它淹沒了。一縷風,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讓它痛不欲生。一個陰謀,就置它萬劫不復。
心可以很硬,超過人世間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屬。心可以很軟,如泣如訴如絹如帛。心可以很韌,
千百次的折損委屈,依舊平整如初。心可以很脆,一個不小心,頓時香消玉碎。
優等的心,不必華麗,但必須堅固。因為人生有太多的壓榨和當頭一擊,會與獨行的心靈,在暗
夜狹路相逢。如果沒有精心的特別設計,簡陋的心,很易橫遭傷害一蹶不振,也許從此破罐破摔,再
無生機。沒有自我康復本領的心靈,是不設防的大門。一汪小傷,便漏盡全身膏血。一星火藥,燒毀
- 15 -
綿延的城堡。
心為血之海,那裏彙聚著每個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質量就是人的質量。有一顆仁慈之心,
會愛世界愛人愛生活,愛自身也愛大家。有一顆自強之心,會勤學苦練百折不撓,寵辱不驚大智若愚 。
有一顆尊嚴之心,會珍惜自然善待萬物。有一顆流量充沛羽翼豐滿的心,會乘上幻想的太空梭,撫摸
月亮的肩膀。
當以我手塑我心的時候,一定要找好樣板,鄭重設計,萬不可草率行事。 造心當然免不了失敗,也很
可能會推倒重來。不必氣餒,但也不可過於大意。因為心靈的本質,是一種緩慢而精細的物體,太多
的揉搓,會破壞它的靈性與感動。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當它下水遠航時,藍天在頭上飄蕩,海鷗在前面飛翔,那是一個神聖
的時刻。會有颱風,會有巨濤。但一顆美好的心,即使巨輪沉沒,它的顆粒也會在海浪中,無畏而快
樂地燃燒。
(選自《百年中國性靈散文》,有刪節)
18.用自己的話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內容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6 分)
第三段:
第四段:
19.請賞析“心的邊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鋪設整個宇宙,把日月包涵”這句
話。(4 分)
答:
20.文中說“我們的心,是長久地不知不覺地以自己的雙手,塑造而成”,又說“當以我手塑我心的
時候,一定要找好樣板,鄭重設計,萬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這兩種說法的異同?(4 分)
答:
21.下列對本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 分)【 】【 】
A.本文開頭借鑒詩歌的表現手法,以蜜蜂造巢、螞蟻造穴起興,引出人類要塑造美好心靈的話題。
B.“心可以很硬”這一段運用了比喻、排比、借代、誇張的修辭方法,語言生動形象。
C.“心的質量就是人的質量”,這裏的“心”指人的精神世界,包含品格、智慧、情操等在文中的意
思是說人的精神決定的成就。
D.結尾以船喻心,以下水遠航象徵開啟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靈可以使人直面困難,承受挫折 ,
永葆生命的活力。
E.本文意象新奇、聯想豐富、文筆靈動,是一篇優美的富有哲理的散文。

【答案】:18.(6 分)
材料不同,心有不同,造心應選好的材料。
方法態度不同,造就不同的心;造心應有好的方法和正確的態度。
19.(4 分)
用誇張和比喻的手法說理,以光輝、闊大的意境來感染讀者。
20( 4 分)
兩者強調我手造我心。前者說,造心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後者說,造心應有正確的目標且嚴肅認真。

21.(4 分)
B C

五、(4 小題 18 分)(浙江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題。
平面的生活
(法)米·圖尼埃
眼鏡商放下檢驗鏡,一邊說話,一邊帶著明顯的好奇表情,窺伺著他的話將在我身上產生的效果 :
“哦,好的。事情很簡單,您是獨眼龍。”
“獨眼龍?我?但我有兩隻眼睛,並且是用眼睛來看世界的啊!”
“或許您是兩隻眼睛來看的,但絕不是同時用兩隻眼睛。您的右眼近視,而左眼遠視,這兩個缺
陷恰好使得您的雙眼可以交替工作。我們假設您面前二十釐米處放著一個物體,”說著他從桌上拿起
一張寫有字母的卡片,“您當然看得見這張卡片,但只是用您的右眼。對您的左眼來說,這個物體太
近了,因此它此時處於休息狀態。現在卡片距您五十釐米,您的右眼開始感覺不適。但您的左眼,也
就是遠視眼,卻蘇醒過來。再遠十釐米,行了。您的右眼放棄了,並將接力棒付給了自己的鄰居。左
- 16 -
眼忠誠地接替了右眼,而您什麼也沒注意到。”
“太奇妙了!我是多麼完美啊!我的眼睛是多麼聰明啊!確實如此,既然人們長著兩隻眼睛,為
何不讓它們各有專攻,分工協作呢?”
“請您不要太過得意。”眼鏡商說,“因為,只要您不在乎能否感覺到物體的凹凸起伏,一切都
會相安無事。”
“因為我感覺不到物體的凹凸起伏嗎?”
“您當然感覺不到。要感覺到物體的凹凸起伏,必須同時用兩隻眼睛進行觀察。兩幅相似但不相
同的圖像之間的微小差距產生立體感。”
“因此我是生活在一個只有二維的世界中了?”
“是的,您看到的是一個平面世界。對您來說,有左有右,有高有低,至於深度,則根本沒有,
這便是獨眼龍的視覺。”
“您提示的情況多麼令人震驚啊!那麼我該做些什麼呢?”
“我要給您配製眼鏡,有了它,您就可以同時用兩隻眼睛來看世界了。”眼鏡商許諾說。
三天後,戴著這副應該會給我的雙眼有益輔助的眼鏡,我再次走出眼鏡店,我便立刻不得不閃身
讓一位夫人進門。一個夫人?應該說是一隻鼻子,一隻後面跟著一位夫人的鼻子。因為我一生中從沒
見過這樣的鼻子,碩大,無邊,尖利,如同一隻鸛嘴向我直刺而來。
接著便到了馬路上。馬路?毋寧說是蜂擁直撞,地獄一般:鉤子遍佈,軍刀揮舞,長矛林立,憤
怒的公牛一般的人群奔突擁擠。汽車如同發瘋的獵狗向我狂奔而來,行人跳向我又在最後一刻準確無
誤地避開,各種物體好像眼鏡似的,直沖我的臉跳將過來。我成了一種普遍的、明顯的和仇恨的物件。
最終,我得救了,折疊起來的眼鏡消失在了衣兜裏。哦,多麼柔和!哦,春天!行人和汽車毫無
起伏地滑行而過,好似反映在簾幕上的影子。建築物構成了畫在同一平面上的一幅無害的背景。婦女
們又重新變得溫柔可人,好似在時尚雜誌的頁面上一般變換著位置。 我還發現了人類普遍的相互對照
的四個動作的秘密。首先,是為了友好的握手而伸出的平展的手與握成拳頭準備打人或至少是咒駡的
手的對立。但尤其是微笑,這是所有動作中最平面而又最適宜二維空間的動作:嘴向兩邊咧開,眼角
皺起。這就是平面生命的綻放。孩子深諳此道,為了在做鬼臉時創造出第三維度,他便伸舌頭,這恰
好構微笑的對立面。
弗蘭西斯·培根和拉烏爾·杜飛①。眼鏡把我投入培根過分的、侵略性的、螺旋狀的世界中。摘
下眼鏡,我又重新找到了杜飛畫幅中親切的花枝圖案、歌唱的主題和輕快的鳥兒。
[注]① 弗蘭西斯·培根(1909—1992),英國畫家;拉烏爾·杜飛(1877—1953)法國畫家和設計師。
18.文章開頭眼鏡商說“我”是“獨眼龍”。請聯繫文中對話部分,分析眼鏡這樣說的原因。(2 分)

19.結合全文,理解“我還發現了人類普通的相互對照的四個動作的秘密”一句的含義,完成下面的
題目。(6 分)
(1)四個動作分別指:
(2)“秘密”是指:
(3)使用“普遍”一詞的原因是:
20.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飛的畫形象地演繹兩個不同的世界。請你據此推斷這兩位畫家的藝
術風格,並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各不超過 12 個字)(6 分)
(1)培根的繪畫風格: 。
(2)杜飛的繪畫風格: 。
21.下面對這篇散文的賞析,錯誤的兩項是(4 分)
A.本文通過單眼和雙眼觀察產生的兩種視覺對比,具體描繪了平面生活和立體生活的不同景象,寫出
了獨特的人生感悟,既體現了幽默樂觀的人生態度,也表現出對現實世界的某種諷喻。
B.作者嫺熟地運用象徵手法,為讀者對本文的解讀提供了多種可能性。“我”摘下眼鏡前後所看到的
兩個世界充滿矛盾和對立,表明作者對平面生活的適應與讚美,對立體世界的厭惡與批判。
C.本文不同於一般敍事、抒情散文,它運用寓言的表現形式,借助虛擬的生活場景,多角度地展現了
社會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散文寫作的一般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D.本文最後四段通過形象的對比,生動地表達了兩個世界給人的荒誕恐怖與柔和愉快的不同感受,而
引經據典以及比喻、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則更增添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E.本文語言獨特,風格鮮明,簡樸中顯靈動,明快中見厚重。開篇的對話貌似漫不經心,實則邏輯嚴
密;內容略顯奇異怪誕,態度一本正經,令人忍俊不禁。

- 17 -
【答案】:18.(2 分)
①“我”右眼近視,左眼遠視,雙眼不能同時使用;②“我”看到的是二維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維的
立體世界。
19.(6 分)
(1)①友好地伸手;②惡意地握拳;③微笑;④伸出舌頭做鬼臉。
(2)平面生活和立體生活的對立。
(3)①兩個世界、兩種生活的對立是人類普遍存在的;②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對立關係(人與人的對立;
平面與立體的對立;表像世界與本質世界的對立;成人世界與孩子世界的對立)。
20.(6 分)(1)①誇張的;②批判的;③立體的。
(2)①優雅的;②歌頌的;③平面的。
21.(4 分)B D

五、(本大題共 5 小題,共 22 分)(重慶卷)


  閱讀下文,完成第 15-19 題。
說村落
閻連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符號。人們把村落、村莊、鄉村等而視之,籠統解釋為農民們聚居
的地方。但若仔細辯認,村落、村莊、鄉村似乎應該有些什麼差別,比如說鄉村必然是在偏僻的鄉下 ,
而村莊就有可能獨立出現在繁鬧城市。許多大都市里至今還有村莊的存在,但那村莊裏的主人卻已不
是農民了。然而,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們都不會去刨根問底,重要的是農民聚居的地方和那個地方
的人。
  你走在山脈上,陽光斜斜地照著,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烏鴉就是徐徐晃動的樹,這時候口也渴
了,而回答你的是荒涼無垠的黃褐褐乾裂的田地。恰就在這時你聽到了井上轆轤的嘰咕聲,水淋淋的 ,
明亮而又清麗,心中一震,轉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幾間、幾十間草房,掩映在樹木間,仿佛臥在樹蔭
下疲累的牛——這個時候,你心裏叫出了村落二字,開始對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瞭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種詩意裏,唐人的詩句、宋人的詞句如春風一樣掠過你
的心頭。放眼良田萬畝,正為“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的誇張感到貼切時,一陣烏雲先
自來了。於是,你驚了手腳,在田埂上跑得東倒西歪。也就這個當兒,從哪兒劃出一條小船,先遞你
一張荷葉頂在頭上,趕著雨水到來之前,把你載到了一叢草房的簷下。這個時刻,你心裏哐咚一聲,
忽然更加明瞭村落的含義。
  實際說,村落的真正意義,並不僅僅就是農民居住的地方這一點。村落應該還有一種精神,一種
溫馨,一種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對應的存在,對於農民,它給予他們居住、生活的必需,而
對於都市,它給予溫暖和詩意。它既是一種物質存在,又是一種精神存在。我們可以從村落中找到農
民、房舍、樹木、耕牛和雞羊,同時也應該找到農民自身生存的艱辛和對外人所付出的溫馨。古文人
怕是最能體味村落的含義的,無論是李、杜、白還是“八大家”,他們對村落的理解,都濃含了“愁
滋味”。可輪到我們,卻偏頗得很,不僅沒有了對農民的“愁味兒”,連詩境也剩下不多了。單單地
寫出愁苦來,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單單地寫出溫馨來,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詩
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個符號,就是聚居農民的某個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樓瓦舍,
而農民那千古以來一成不變的生存形式和給別人的溫馨、對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卻被人們從村落中刪
去了。
連我自己,做小說的時候,對於鄉村的描繪,也是不斷重複著抄襲別人的說法:“站在山梁上望
去,村落、溝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說“模糊得如它們都沉在霧中”。而實際上,村
落真正是個什麼,溝壑的意義又是什麼,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麼樣兒,我這個自認為是地道的農民的
所謂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們都沉在霧中了。
  我不敢說別人什麼,而我自己,或多或少,總是感到一種內疚的。我們對村落意義的刪節,並不
單單是因為社會發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們對農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膩的當兒,我們才會想
到村落,而想到的那個村落,除了田園的詩情,對農民的愁情是決然不會有的。這是當今社會中村落
的悲哀,而對於村落以外的人,是什麼也談不上的,或幸或悲。
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符號”的含意?(2 分)

16、文章以“說村落”為標題,就文章構思而言,作者對“村落”是如何“說”開去的?(4 分)

17、根據全文,概括說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義。(4 分)
- 18 -
18、作者說“我這個自認為是地道的農民的所謂作家”,對“村落”也“模糊得如它們都沉在霧中了
”,聯繫上下文說明這樣寫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好處?(6 分)

19、文章中說:“這是當今社會中村落的悲哀,而對於村落以外的人,是什麼也談不上的,或幸或悲 。
”這蘊含著作者什麼樣的情感態度?你怎樣看待村落的命運?(6 分)

【答案】:15.答案:村落的真正意義在今天被許多人淡忘了,似乎僅僅只是農民居住的地方。
(【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從文章第一段可找出並要聯繫全文作答)
16.答案:(1)由村落的符號化和含義的模糊引出話題。 (2)再以事例形象地說明村落的含義。
(3)由村落的居住說到村落的精神。(4)聯繫自己和當下社會,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遺忘。
或:引題——事例——拓展——反思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和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閱讀時應注意作者的行文思路方可概括)
17.答案:(1)農民的居住地。 (2)詩意與溫馨。
(3)愁苦與艱苦。 (4)對自己的麻木與忍耐。
(【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意和歸納作者的觀點態度。此題與 16 題有關聯,要求理解文章
的內容層次,然後作內容要點的歸納)
18.答案:(1)表現手法:①對比。②反諷。 (2)好處:深化主題。
(【解析】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第一問不難理解,答題容易。第二問要從內
容方面揣摩理解,也不難回答)
19 答案:
(1)作者的情感態度:
① 對當今村落的處境表示同情與遺憾;對“村落以外的人”的態度感到迷惑與無奈。
② 喚起人們對村落命運的關注和思考。
(2)略
(【解析】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第一問要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作歸納;第二問
屬開放性問題,應該作辨證地分折,不能偏激)

五、(22 分)(全國卷 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題。
陽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見一位年輕的農夫,在南方一個充滿陽光的小鎮。
那時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剛剛收成,春日陽光的金線如雨傾盆得潑在為溫暖的土地上,牽牛花在
籬笆上纏綿盛開,苦楝樹上鳥雀追逐,竹林裏的筍子正紛紛漲破土地。 細心地想著植物突破土地,在
陽光下成長的聲音,真是人間裏非常幸福的感覺。
農夫和我坐在稻埕 ①旁邊,稻子已經鋪平張開在場上。由於陽光的照射,稻埕閃耀著金色的光澤,農夫
的皮膚染了一種強悍的銅色。我在農夫家作客,剛剛是我們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來,用犁耙推平的 ,
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脈一般,一條棱線接著一條棱線,這樣可以讓山脈兩邊的稻穀同時接受陽
光的照射,似乎幾千年就是這樣曬穀子,因為等到陽光曬過,八爪耙把棱線推進原來的穀底,則稻穀
翻身,原來埋在裏面的穀子全部翻到向陽的一面來---這樣曬穀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簡直是一種陰陽的
哲學了。
農夫用斗笠扇著臉上的汗珠,轉過臉來對我說:“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得吸了一口氣,緩緩吐出。
他說:“你吸到什麼沒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氣味,有一點香。”我說
他開顏得笑了,說:“這不是稻子的氣味,是陽光的香味。”
陽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著他。
那年輕的農夫領著我走到稻埕中間,伸手抓起一把向陽一面的穀子,叫我用力得嗅,那時稻子成
熟的香氣整個撲進我胸腔,然後,他抓起一把向陰的埋在內部的穀子讓我嗅,卻是沒有香味了。這個
實驗讓我深深地吃驚,感覺到陽光的神奇,究竟為什麼只有曬到陽光的穀子才有香味呢?年輕的農夫
- 19 -
說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穀曬太陽時發現的,那時他還是大學學生,暑假偶爾幫忙農作,想像著
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從曬谷時發現了陽光的香味,竟使他下決心要留在家鄉。我們做在稻埕邊 ,
漫無邊際地談起陽光的香味來,然後我幾乎聞到了幼時剛曬乾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曬的棉被、新曬的
書畫,陽光的香氣就那樣淡淡得從童年流泄出來。自從有了烘乾機,那種衣香就消失在記憶裏,從未
想過竟是陽光的關係。
農夫自有他的哲學,他說:“你們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陽光,有陽光的時候,空氣的味道都是不同
的。就說花香好了,你有沒有分辨過陽光下的花與屋裏的花。香氣不同呢?”
我說:“那夜來香和曇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種陰香,沒有壯懷的。”
我便那樣坐在稻埕邊,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細細品味陽光的香氣,看我那樣正經莊重,農夫說:“
其實不必深呼吸也可以聞到,只是你的嗅覺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 ① 稻埕:這裏指曬穀場。

14.在“細心地想著植物突破土地,在陽光下成長的聲音”一句中,作者為什麼要用“想著”?這樣
寫有什麼好處?(4 分)
答:
15.根據你的體會,分析“由於陽光的照射,稻埕閃耀著金色的光澤,農夫的皮膚染了一種強悍的銅
色”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6 分)
答:
16.為什麼農夫說夜來香和曇花的香“是一種陰香,沒有壯懷”?請聯繫他在家鄉務農的選擇,分析
這句話的含意。(6 分)
答:
17.聯繫全文,概括寫出本文的主旨。(6 分)
答:

【答案】:14.聲音應當聽,為什麼用想呢?其實本題就是“想”與“聽”的區別對比。首先從基本
層面來說,植物突破土地的聲音我們不易察覺,只能想,另外從深層次來說,“想”加入了主觀思考
的意味,可以凸現作者對自然的品味探索。
15.正所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與稻子呈現相同顏色的農夫不正是,同時一種勞動者與勞
動成果成熟之後的一種收穫之美的象徵嗎?標準答案給了三點,我覺得強人所難,考生很難想出那麼
多含義,所以這道題出得不錯,但答案太坑人。
16.文章反復強調“陽光”,正因為夜來香、曇花都夜間開花,所以稱為“陰香”,這道題很容易。
沒有壯懷則主要是與農夫比較,與稻子比較,農夫稻子都是在陽光下勞動的一種象徵,說夜來香曇花
沒有壯懷恰是為了強調後兩者有壯懷。
17.其實文章最大的主旨就是歌頌勞動,歌頌陽光的生活。考生需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五、(22 分)(全國卷 2)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題。
綿綿土
牛漢
  那是個不見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黃昏。天地灰得純淨,再沒有別的顏色。
  踏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個夢境。幾十年來,我從來不會忘記,我
是誕生在沙土上的。人們准不信,可這是千真萬確的。我的第一首詩就是獻給從沒有看見過的沙漠。
  年輕時,有幾年我在深深的隴山山溝裏做著遙遠而甜蜜的沙漠夢,不要以為沙漠是蒼茫而乾澀的 ,
年輕的夢都是甜的。由於我家族的歷史與故鄉走西口的人們有說不完的故事,我的心靈從小就像有著
血緣關係似的嚮往沙漠,我覺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壯最不可馴服的野地方。它空曠得沒有邊沿,而我
嚮往這種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無邊無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 全身心激蕩著近乎重逢的狂喜。
沒有模仿誰,我情不自禁地五體投地,伏在熱的沙漠上。我汗濕的前額和手心,沾了一層細細的閃光
的沙。
  半個世紀以前,地處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鄉,孩子都誕生在鋪著厚厚的綿綿土的炕上。我們那裏
把極細柔的沙土叫做綿綿土。“綿綿”是我一生中覺得最溫柔的一個詞,辭典裏查不到,即使查到也
不是我說的意思。孩子必須誕生在綿綿土上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祖祖輩輩的先人從沒有解釋過,甚
- 20 -
至想都沒有想過。它是聖潔的領域,誰也不敢褻瀆。它是一個無法解釋的活神話。我的祖先們或許在
想:人,不生在土裏沙裏,還能生在哪里?就像穀子是從土地裏長出來一樣的不可懷疑。
  因此,我從母體降落到人間的那一瞬間,首先接觸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熱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
的潤濕的小小的身軀因沾滿金黃的沙土而閃著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穀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園姑姑
那雙大而靈巧的手用綿綿土把我撫摸得乾乾淨淨,還湊到鼻子邊聞了又聞,“只有土能洗掉血氣。”
她常常說這句話。
  我們那裏的老人們都說,人間是冷的,出世的嬰兒當然要哭鬧,但一經觸到了與母體裏相似的溫
暖的綿綿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體裏安生地睡去一般。我相信,老人們這些詩一樣美好的話,並沒
有什麼神秘。
  我長到五六歲光景,成天在土裏沙裏廝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邊,小聲說:“限你兩天掃
一罐綿綿土回來!”“做什麼用?”我真的不明白。
  “這事不該你問。”祖母的眼神和聲音異常莊嚴,就像除夕夜裏迎神時那種虔誠的神情,“可不
能掃粗的髒的。”她叮嚀我一定要掃聚在窗櫺上的綿綿土,“那是從天上降下來的淨土,別處的不要 。

  我當然曉得,連麻雀都知道用窗櫺上的綿綿土樸楞楞地清理它們的羽毛。
  兩三天之後我母親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軀,紅潤潤的,是綿綿土擦洗成那麼紅的 。
他的乳名就叫“紅漢”。
  綿綿土是天上降下來的淨土。它是從遠遠的地方飄呀飛呀地落到我的故鄉的。現在我終於找到了
綿綿土的發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又厚又軟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夢到了我的家鄉,夢到了
與母體一樣溫暖的我誕生在上面的綿綿土。
  我相信故鄉現在還有綿綿土,但孩子們多半不會再降生在綿綿土上了。我祝福他們。我寫的是半
個世紀前的事,它是一個遠古的夢。但是我這個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對故鄉綿綿土的眷戀之情。原諒
我這個癡愚的遊子吧!
1988 年 10 月
14.本文描寫的“綿綿土”有哪些特點?(4 分)
答:                                 
15.從全文看,為什麼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蕩著近乎重逢的狂喜”?(6 分)
答:                                 
16.除了以“沙漠──綿綿土──沙漠”為恩路安排的文章結構,本文還另有一個隱喻性的表達結構 ,
請寫出體現這一線索的三個關鍵字語。(5 分)
答:                                 
17.作者對綿綿土的回憶和對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抒寫,寄託了什麼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7 分)
答:
                                 
【答案】:14、細柔,溫暖,金黃色,是天上降下來的淨土。
15、(1)作者誕生在綿綿土上,他認為大沙漠是綿綿土的發祥地。
(2)作者年輕時就有一個“沙漠夢”,大沙漠再現了他失落多年的“夢境”。
16、母體——綿綿土——故鄉
17、(1)對綿綿土的回憶,寄託了作者對故鄉和故鄉古老習俗的懷念。
(2)對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抒寫,寄託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
(3)講述了生命與母體、人與故土之間難以割捨的精神、情感聯繫,表達了遊子對故鄉深深的眷戀。

- 21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