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07 Judges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6

默想士師

默想 士師記之寶訓
士師記之寶訓

名稱 :「士師」原是「本地英雄」,在其民族受外敵侵侮時蒙神興起,維護正義,濟弱扶幼,後復以統治者的姿態管理百姓,是為士
師.本書的主要部份是記敘士師們所行的興衰事蹟,故名為士師記.

作者 :撒母耳(內證及猶太法典「他勒目」Baba Bathra 14b 均證實撒母耳為作者).

目的 :指出以色列離棄真神的後果乃是痛苦受制,管教責打,悔改帶來復興.

主旨 :以色列失落君尊國家的因果.

要旨 :乃在說明以色列民取得迦南地為業後,屢次犯罪叛離神,屢次遭到神的刑罰,及至他們何時悔改仰望神,神就何時施恩拯救
他們,顯出神的公義來.在他們中間常有背叛神,拜偶像,內戰,支派間的對立和爭執,污穢淫亂之事發生,各人任意而行
(17:6;21:25),他們的七次跌倒和七次興起,是為信徒從軟弱失敗中悔改認罪,得到拯救復興,所啟示最寶貴的教訓.

本書所述「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正表明神如何當以色列民各自任意行事,紛擾混亂時,顯出神的政治,即神在天
上為王,治理祂的子民.所有士師,無非是神及時興起的用人,藉以實行神的拯救與政治.

※ 以色列的退化:退化的原因是因未將迦南各族滅盡,反效法他們的風俗,敬拜他們的假神,致信仰墮落,道德自腐敗退化.
以色列的退化

※ 神的懲治:罪惡與苦難是緊相連的,以色列民每次陷在罪中,也即隨著有苦難臨到.所幸的是,他們所受的苦難,乃神的懲治,
神的懲治
而非神的刑罰.他們所遇種種之艱苦,乃為叫他們覺悟知罪,悔改歸主(來 12:5-6,10-11).

※ 以色列民的呼求:苦難為罪孽的果子,悔改呼求,也是苦難的效力.以色列民有幾番苦難,也就有幾番的呼求,且有時因苦難加
以色列民的呼求
多,也就求得更切—「哀求」耶和華.約伯記是論苦難問題,詩篇是講禱告問題,將詩篇排在約伯記後,也正是表明苦難的效力,是
使人禱告呼籲神.

※ 神的拯救:聽禱告的主,對祂子民的呼求,不會不垂聽(詩
神的拯救 65:2).以色列民幾時因苦難而呼求,幾時便即得到神的拯救,有士師
興起來搭救他們(詩 55:17).以色列民的失敗,神真看夠了,他們所受的苦,也真是受夠了,神便照他們所求的施行了完全的拯救.

信息

本書是選民悲劇重演的記錄.它也是人心永遠趨向遠離神的啟示,它顯示人在蒙神賜福後,便可能有靈性墮落的可怕危機.然而感
謝主,它不獨是一本記載墮落的書,也是一本記拯救的書.其中雖有七次悖逆與七次捆綁,但也有七次向神呼籲與七次拯救.本書
可見到神常尋求和拯救祂背道的兒女(耶 3:22;何 14:4).離開神有各樣的災禍,悔改歸向神便蒙拯救.

罪惡是人民的羞辱(箴 14:34).在七次失敗中,可見罪惡之源,在於宗教之悖逆神和拜偶像.從外邦之神與未趕出之迦南人成為網
羅,可見宗教與道德之關係.政治腐敗,社會黑暗,秩序混亂,其罪惡之結果使外交失敗,內憂外患相繼而起.

士師時代為一悲慘黑暗痛苦之時代,一切皆因「不知道耶和華」(2:10)為起首.「不知道耶和華」是結果,但起因是「別的世代興
起」—一個不認識神的世代,此世代不認識神卻是前代失職之咎!作為信徒,須把純正的信仰代代相傳(提後 2:2),其職責之重由
此可見!

人的失敗,神的信實(提後:13):基督徒的一生亦如士師時代之以色列民.神給了我們敞開的門戶,也給我們恩典可成就大事,但我
們卻忘記了祂,反而對四圍的世界發生了興趣,結果帶來了失喪和失敗.可是神聽了我們悔改的呼聲,將我們恢復過來.神子民的
歷史,充滿了離棄及歸回,奴役及拯救.基督是我們的士師及拯救者,我們應順從祂.

※ 從本書中,可看出神之執政(詩:6),主如何施行公義.

1. 刑罰報應:敬外邦神,事外邦人,未趕出之民成為壓迫者.以七次之痛苦,悲慘懲治管教,使人回頭,等候施恩.

2. 神之拯救:合時,不早不遲,在人呼籲之時.合宜之工具,所用之人,皆適宜者,出人意外者,如基甸,參孫,耶弗他.

重要的真理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1
1. 人心壞到極處,充滿了忘恩,愛罪,固執和愚昧.

2. 神的忍耐,慈愛和憐憫.

本書對今日之活教訓

1. 警告:注意國家內亂外患之原因,次序,宗教在國家,政治,教育,道德之地位.神今仍用內憂外患來刑罰國家,以顯明神今日仍
施行公義.

2. 安慰:神聽呼求施行拯救,神不缺少工具,料想不到之人,為主所用(賽 10:5-6),主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賽 55:8-9).

※ 當從以色列民背道的種種罪行,慘痛的失敗,以及墮落紛亂的局勢中,為自己的靈性生活與靈程道路,汲取良訓.

圖析

摘要

本書續約書亞記,當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後,他們循神所吩咐各支派分得該有的土地,於是他們便各歸各地安居樂業下去.可是一面
他們沒有照神旨意完全的把迦南人逐滅,一面貪圖一時的太平,利用仇敵服役,更被仇敵同化,參拜他們的偶像,結果造成失去產
業和平安.在受敵人迫害痛苦時,他們向神呼求,神便在他們當中興起拯救者,使他們脫離虎口,過後這些拯救者便治理他們,作他
們的士師.故自約書亞死後至掃羅為王止,這時期稱為「士師時期」.

1. 士師時代前(第 1-2 章)

本書開始記述「士師時代」的前景,也是全書的引言,更是解釋為何產生士師時代極其混亂之因由.作者先指出首因是以色列人在
入迦南境時沒有循照神的吩咐完全趕出迦南七族.「沒有趕出」是此章之要句(1:19,21,27,29-31,33),指出日後混亂其因之一
(第 1 章).繼之作者引述次因,即以色列人因沒有完全趕盡敵人出境,更而在風俗上與他們同化,在宗教上採納他們的神.「事奉巴
力」是此章之要句(2:11-12,17,19),指出日後混亂之次因(第 2 章).

2. 士師時代時(第 3-16 章)

從(第 3-16 章),作者選擇六大士師及六小士師的英雄事跡,用七次循環的筆法說明以色列人在離棄「神權管治」Theocracy 後慘


痛之結果.每一循環都是一貫的,因人犯罪的性情也是一貫不變,表述如下: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2
士師的興起全是神應允人悔改禱告之表示,而士師的出身有村夫,俗婦,無名小卒,貧苦寒士,私生子等.他們得勝的方法只不過是
牛棍(3:31),橛與錘(4:21),空瓶(7:16),驢腮骨(15:15)等,正指出「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亞 4:6;林前 1:27-28;林後 12:9).

3. 士師時代後(第 17-21 章)

作者記錄十二個士師的事跡後,再附錄士師時代的一些混亂情形(為方便記憶,我們姑且稱之為「士師時代後」之情形).作者特選
三件不同的混亂,指出士師時代確是極黑暗混亂的世代:

a. 宗教上的混亂(第 17-18 章)─利未人作偶像的祭司以餬口,可見宗教之退化.「但」族支派之人竟掠其神像,擄其祭司,公然


率隊叛離真神,敬拜偶像,宗教之腐敗可見一斑.

b. 道德上的混亂(第 19 章)─利未人娶妾,後在回鄉時為便雅憫族兇暴淫惡之匪徒所辱,可見當時社會真理道德滅盡,為世人所
不齒.

c. 支派上的混亂(第 20-21 章)─其餘支派集眾為被害者雪仇,把便雅憫族幾乎滅盡,後痛定思痛,追悔傷悼,為便雅憫族共謀存


種之策.此種情形,足以顯露士師時代宗教信仰,國家政治及社會道德淪落破產之真相,正是當神被摒棄時,各人便自命為王,任意
妄為(21:25).

關係書卷

本書是繼約書亞死後,神所興起的十三位士師秉政的行事,可與約書亞記前後相連,且與路得記息息相關.本書是敘述黑暗慘痛的
歷史,約書亞記記述戰爭得勝榮耀蒙福的歷史,而路得記卻是敘述外邦中的一個女子蒙恩的故事,如在黑暗中的明星,此三書將由
得勝榮耀,走向黑暗失敗,而又進入光明的過程,前後相映成趣,成為鮮明的對比,在歷史書中,關係密切,至為重要.

士師記與約書亞記之比較

約書亞記 士師記

屬天 屬地

屬靈 屬肉體

喜樂歌 悲嘆聲

勝利 失敗

自由 奴役

信心 不信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3
進取 衰退

順服神 離棄神

快樂 悲哀

合體 分離

罰罪 犯罪

教人不自限亦不自恃 教人不自恃亦不灰心

士師記的神學 Judges, Theology of

士師記常被說成是「申命記派歷史」Deuteronomistic History 的一部分.此歷史乃指由約書亞記至列王紀所記載的整段歷史時期,


而這些書卷是一整套的歷史敘述,涵蓋由以色列人進入應許地,直至以色列人被擄巴比倫的記載.這幾卷書合稱為「申命記派歷
史」,是因為那些書卷的作者或編者,都是透過申命記的獨特角度來看歷史的.申命記的神學,該書所獨有的律法和當中所強調的
觀點,都影響了往後的作者對以色列歷史的看法.申命記的兩個重要主題,亦成了士師記的主要內容.

恩典對比律法 .有條件性對比無條件性

作者在整個「申命記派歷史」中一直探究神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神的聖潔,以及祂吩咐百姓要聽命的要求,是否凌駕於祂對以色
列人的應許?抑或由於祂對這國許下了不可收回的承諾,也由於祂曾應許列祖會寬容他們,便意味著祂終究會寬容他們的罪?儘管
不少神學家試圖定出律法重於恩典,或恩典重於律法的優先次序,士師記卻沒有為這個問題下一個定論.士師記要呈獻給讀者的,
不是一套系統神學,而是一段記述神人關係的歷史.士師記留給我們一個弔詭的結論:神與以色列的關係是有條件的,也是無條件
的.祂不會徹回祂的恩典,但以色列若要承受此應許,就必須過著聽命和信心的生活.這種張力比任何別的東西更能推動整部申命
記歷史的敘述過程.申命記一方面強調神對列祖所作出的恩慈承諾,應許將地賜給他們(申 1:7-8,21,25,31;3:18-20;6:3),另一
方面,亦清楚表明百姓若要長久住在該地,就得滿足一個條件─聽從神的命令(申 1:35;4:1,10,21,26,40;5:33;6:15,18).摩西
預先知道以色列在聽命於神這事上,將會一敗塗地,而故事亦會在災難中結束(申 31:27-29).

在作者有規律地逐一講述每位士師的故事背後,其實是有關神的應許與神的律法之間的互動.任何一位即使對士師記有片面認識
的讀者,也會知道它的核心要旨是由連串故事所組成(2:6-16:31).其中幾位重要士師的生平記述(俄陀聶,以笏,底波拉,基甸,
耶弗他和參孫),都成了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作者用了一個提綱挈領的史觀序言(2:6-3:6)帶出士師的故事.每位士師的記述均
是循著一個相當穩定的架構譜寫而成的.

1. 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2:11;3:7,12;4:1; 6:1;10:6;13:1).

2. 雖然經文沒有清楚說明他們犯了甚麼罪,但他們的罪已激起神的怒氣,要將他們交在四周敵國的手中,受盡欺壓(2:14;3:8;
4:2;10:9).以色列人不單因著本身犯罪而未能驅走迦南人,他們自己更要臣服於異邦的列強下.

3. 在飽受困苦的期間,以色列人向主發出呼求(3:9,15; 6:6-7;10:10).

4. 耶和華聽見他們的呼求,為他們興起一位拯救者拯救他們,就是其中一位士師(2:16;3:9,15;10:1,12).耶和華的靈親自揀選
和賜力量給這位拯救者(3:10;6:34;11:29; 13:25;14:6,19).

5. 然後,敵人往往向以色列降服,百姓得著拯救,有一段時期可以安享太平.那位拯救者便作以色列的士師.最後記述的,便是那
位士師的死和埋葬(3:10-11;8:28-32; 10:2-5;12:9-15).

我們從神在以色列中間不斷興起拯救者/戰士來拯救他們,就可看到神從來沒有收回祂對以色列所作的承諾.然而,祂的聖潔卻不
容自己寬容他們的罪,因此,祂便一再引領不同的列強在背後向他們施壓,藉此使他們再次歸向祂.

申命記期盼著終有一天,以色列將平定他們的仇敵,在神應許給他們的地上安息,可是,這願望在士師的時代卻無法完成.

神對百姓的管治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4
申命記是摩西的臨終囑咐.摩西一度是以色列的審判官,領袖,律法頒佈者,管治者,和宗教上的權威代表.摩西死後,以色列將以
那種形式去管理?這問題正是(申 16:18-18:22)的中心要旨,神在那裡藉著摩西提出了當摩西死後管治以色列的基本方針.以色
列將設審判官(16:18-20),司法制度(17:2-13),君王(17:14-20),祭司和利未人(18:1-8),以及一個接一個的先知(18:9-22).

驟眼看來,情況似乎不是這樣.事實上,立王的問題(17:14-20)是士師記作者所特別關注的.為此緣故,我們可以按以下標題將申
命記歷史分為兩大部分:國中無王的階段(約書亞記,士師記),和有王管理的階段(撒母耳記,列王紀).透過士師記作者經常在每
個段落的結尾重複「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這句話(17:6;21:25;18:1;19:1),我們可以相當清楚地知道這是他心
中記掛著的一件事.在士師的時期,以色列已逐步演變成為一個無政府的群體.立王是否能解決國中的問題?君王是否能幫助這個
民族保衛國土,平息外敵的入侵?君王是否能忠心地代表神管治這個國家?作者在凡此種種的問題上為我們鋪路,讓我們繼續在故
事餘下的部分─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尋求答案.

有關個別士師的生平故事通常被形容為「環形」cyclical 記述.只要這些個別故事的確具有該架構重複出現的特徵,那麼,此稱號
完全可以接受.然而,若然它暗示故事都是千遍一律,缺乏新的方向和發展,那就帶有誤導成分了.也許,將它形容為「每下愈
況」Downward Spiral 更為恰當:每一個循環都並非簡單地重複前面的故事,相反地,士師的素質和他們領導的果效都是每下愈況
的.只要我們對每位重要的士師作一全面的檢視,便能夠證明這點.

俄陀聶 第一位出現的是俄陀聶(3:7-11).他的表現正是士師的典範.他是由神興起的,有神的靈在他身上.在約書亞還在生的時
候,他已經是一名大能的戰士(書 15:13-19).當他作士師時,他就如昔日的約書亞一樣威風凜凜,帶領以色列人在爭戰中勝利.可
惜,往後的每個士師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偏離了他所樹立的典範.

以笏 在記述以笏的片段中(3:12-30),有幾項重要的資料都完全付諸闕如.作者並沒有說神好像興起俄陀聶那樣興起以笏,也沒
有說神的靈降在他身上,作為一種授職的象徵.以笏用詭計和陰謀來拯救以色列,經文也完全沒有提及耶和華在他身上的心意和
與他的關係.

底波拉 底波拉(4:1-5:31)在作以色列士師的時候,本身也是一位女先知.她和雅億那種巾幗不讓鬚眉的出色表現,令人不禁質
疑以色列中男性領袖的問題.巴拉和西西拉二人在這兩位女性面前,都失去了原屬於他們的榮耀(4:9).以色列難道沒有能力栽培
男性的戰士,帶領國家與敵人爭戰?這次,又再一次不是因揮軍用兵合宜而取勝,而是因詭計得逞而成功.最後殺死西西拉的雅億,
既不是士師,也不是女先知,她只是半個以色列人(4:11,17;5:24).在底波拉的歌中,她不單沒有讚揚國家在對抗敵人方面表現
出合作和信心,反而咒詛那些沒有參與爭戰的支派(5:15-18,23).當中的內容更預言了國家的分裂和支派之間的各自為政,最終
便演變成本書結尾的可悲結局.

基甸 從事耕作的基甸(6:1-8:35)對於肯定和回應神要他帶領以色列的呼召,表現得十分遲疑─神要行三次神蹟,才能說服他接
受召命.但即使他聽命接受了這職分,他並不表現得很勇敢:他聽從神的吩咐,拆毀巴力的祭壇和亞舍拉的神柱─卻因還有一點畏
懼和疑慮,所以要在夜間行事(6:25-27).雖然基甸贏得「耶路巴力」的稱號(Jerub-baal,意思是「讓巴力與他爭論」,6:32),他本
人最終亦抵受不住誘惑而拜偶像,導致以色列人又踏上歧途(8:22-27).基甸憑著信心和順服,以區區 300 士兵大勝數目龐大的敵
軍,可是,基甸在事後卻似乎忘記了整件事的目的(7:2),立即召集為數 32,000 的後備軍(7:3,24).在以色列人大勝而回的時候,
卻又再一次掀起派系之爭和支派與宗族之間的爭執(8:1-9).基甸那追求勝利的野心,已踰越了神的應許和允准的範圍,成了私人
的恩怨(8:10-21).

基甸死後,以色列人又再次行惡(8:33-35),人們都預期有另一位士師/拯救者的出現.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反之,基甸和一名妾侍
所生的兒子亞比米勒竟試圖奪權.神從來沒有興起他,也沒有呼召他作任何職分.在基甸時代的支派鬥爭(8:1-9),如今變成了家
庭的紛爭和謀殺.儘管基甸曾對以色列人有恩,但他的兒子不單不能拯救以色列,更欺壓自己的同胞,他不單沒有為國家效勞,反
成為殺害同胞和親人的兇手.在申命記歷史的作者筆下,基甸是君王制度流產的一個例子.

耶弗他 耶弗他是本書另一個重要人物.耶弗他為了爭取本身的利益,要從一個被逐出家門的浪人,搖身成為一個掌權的人,他向
求他幫助的人討條件(11:1-11).雖然在他與亞捫人爭戰之前,神的靈已降在他的身上(11:29),他卻為要保證勝利,魯莽地許下
一個願(11:30).這個一直為自己利益老謀深算的人,最終卻毀了他最為疼愛的獨生女兒的幸福(11:34-40).而且,勝利又再一次
激起了支派和地區上的衝突(12:1-6).

參孫 參孫是最後一位重要的士師,但他所做的,可算是士師的反面教材.他全面放縱自己的性慾.參孫戀慕外邦女子的癖性,已經
成為以色列本身的一個隱喻─無法抗拒參與拜異教偶像的誘惑(2:17;8:27,33).參孫雖然一出生就已經分別出來歸給神,像以
色列一樣(13:5),可是,他沒有善用他的潛能.他與迦南女子的異族通婚,有違要驅逐他們離開該地的命令(3:5-6).參孫怎能成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5
功地履行以色列領袖的職分?他死時所做的比活著所做的更成功(16:30).

這些士師的領導素質,當然不能令以色列國泰民安.昔日,約書亞留下一個統一的以色列國,作為給後代的遺產,但如今,它卻因派
系和地區的衝突而面臨解體.那些在宗教和政治上混亂的情況,已經令以色列變得岌岌可危,若然要扭轉此頹勢,就急需另一種領
導形式.立王會否令情況改變?最後兩個故事正好為以色列試行君主制度鋪路.

有關米迦的偶像和但支派覓地而居的故事(第 17-18 章),顯示作者想指出北部支派拜偶像的情況.米迦的神堂和神像原本安放在


以法蓮的一個山地(可能在伯特利附近,17:1;18:2 ),後來卻被偷到但支派中存放.作者可能是要指出,北國支派一直都有參與拜
偶像的活動.到了後來,當王國分裂,耶羅波安分別在但和伯特利豎立金牛犢,本書的作者極可能會淡然地說:「看!這一點兒也不
出奇,那些支派早已有拜偶像的傾向.」這兩章經文除了描述在士師時期以色列境中拜偶像的情況,還從支持撒母耳記和列王紀描
述以聖殿敬拜為中心的猶大支派政治立場,抨擊北方的支派.

至於利未人和妾侍的故事(第 19 章),以及其後以色列人出兵攻打便雅憫人(第 20-21 章)的記述,亦在政治方面提出幾個關係到


申命記歷史較廣層面的要點.事件的開始,是利未人由以法蓮山地起程,要接回因爭執而回父家暫住的妾.在伯利恆,他獲得熱情
的禮待.當他與妾和僕人動身起程回家,至日暮西山需要找地方度宿的時候,他不願意在以色列未曾征服的地方(耶布斯,即耶路
撒冷)停留,於是便繼續走至便雅憫的基比亞.可是,在基比亞(掃羅的故鄉)卻沒有本地人出來接待他們.最後反而是一個來自以
法蓮的人把他們接到家中.但那利未人的一家,接著卻遭到駭人聽聞的傷害,令人想起昔日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滔天罪行
(19:22-26;創 19:1-11).那人的妾最後被強暴致死.利未人在激憤之餘,便招聚眾支派起來攻打便雅憫.這故事背後的細節隱藏
著一個向以法蓮人和北方眾支派發出的政治諷喻:誰人會善待你?(是伯利恆人)誰人會惡待你?(是基比亞人)誰人會驅逐耶布斯
的異族人離開,使它成為一個安全的城市?每個讀完這個故事的人都知道大衛和他的家系是出自伯利恆,而大衛是將耶布斯/耶路
撒冷變成一個平安的城的人.故事似乎是告訴北方的眾支派不要效忠於一個來自腐敗的基比亞的家族(掃羅和他的後裔),而要效
忠於一個來自伯利恆的家族.這個歷史記載是強烈地靠攏大衛和反掃羅的,預示了撒母耳記的立場,以及整個「申命記派歷史」,
都是以神忠於祂對大衛的應許為焦點的特殊角度.

士師記在新約的位置

士師記有關律法與恩典的關係,以及神管治祂百姓的方式等重點,在新約許多經文中都顯而易見.

對於這些古代英雄在信仰生活上的掙扎和失敗經歷,今天的讀者都可謂感同身受.這些英雄都有其特殊之處─一個諸多藉口去推
搪召命的農夫,一位女先知,一位左手便利的行刺者,一個本是私生子的土匪,及一個縱慾的拿細耳人.我們很容易會以一種事不
關己的態度來指出這些故事主人翁的缺點,但為免我們變得自以為義,保羅提醒我們:「你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這樣」(林前
6:11).我們與他們一樣,同是無知,悖逆,順服意識薄弱和動機不純的人,都要藉著神的恩典,才能得以「洗淨,成聖和稱義」.他
們雖然各有弱點,可是,他們的信心卻是我們學效的榜樣,因為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都是「因著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
了應許」(來 11:32-33).

儘管他們充滿缺點,他們卻沒有把信心誤投在錯誤的對象上.他們是眾多見證人中的一小部分,如同雲彩圍著我們,激勵著我們要
存心忍耐,專心仰望耶穌(來 12:1-2).我們同樣需要一位由神興起,有聖靈充滿的戰士為我們爭戰.我們同樣需要一位既能為我
們保守神所應許的產業,又能使我們的信心創始成終的領袖.

1:1-21

猶大的定居是否成功的表現?
猶大的定居是否成功的表現 ?

事實上,(第 1 章)的開頭幾節經文,完全集中在猶大身上.可是,這段經文收集了一些互不相關的零碎資料,其中有一些是彼此間
有衝突,有一些作出極之過分的宣稱,也有一些則以不同形式出現在約書亞記裡.

猶大支派的優先地位在本章開頭(1-2 節)便已指出.(第 20 章)的經文,提及與便雅憫人打仗之前,及未擺陣之先很清楚的求問於


神(尤其見於 18,23,27-28 節).那一支派該作先鋒?那一支派當首先擺陣?這種對於優先權,主動及完成任務感興趣的表現,也重
複出現於其他方面,例如(10:18)的記載─『誰能先去攻打亞捫人,誰必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領袖.』在提及參孫出世的應許時,又有
這樣說法:『他必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的手』(13:5).

(第 1 章)描述了幾乎是全部以色列十二支派大集會的傳統,西緬的名字只屬象徵式的一提(3,17 節),西緬只是在較後的歷史中為
人所知的猶大南部的一支派.這件事在(書 19:1-9)記載得十分清楚.(書 15:21-32)將此支派列進歸服了猶大的西緬城邑.(第 1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6
章)相應地在口頭上提及兩個實力不均的支派間的合作,但大部分是談到猶大.

(4:7)提及簡短的第一個故事,此故事不是直接來自約書亞記.事情發生於比色,此地可能位於特拉維與耶路撒冷之間,靠近以耶
路撒冷為終點的現代公路.不幸的受害者亞多尼比色被猶大砍斷手腳的大拇指,免得以後再拿起武器,但他以逆來順受的態度接
受命運,還誇說是他以前所做的事的報應.他到底是誰?為甚麼被帶到耶路撒冷等死?亞多尼比色 Adonibezeq 意是『比色之主』,
其他的就不知道了.耶路撒冷聖經譯本建議此名應讀為亞多尼色特 Adonizedeq.希伯來文和英文一樣容易混淆,尤其因比色在故
事中乃是地方名稱.拿顯赫的耶路撒冷城與數字龐大的七十個被征服的國王相提並論,當然比不知名的比色更為恰當的.

如果這樣說是合理的,那我們可以假定這裡所說的,正是(書 10 章)所記載的同一位率領眾軍抵抗以色列的耶路撒冷王亞多尼洗
德.這的確是(第 1 章)的第一個策略安排上的實例,只是在約書亞記,功勞歸於別人,這裡則歸功猶大.(8 節)所說的攻陷及佔領耶
路撒冷,較(書 10 章)記錄更勝一籌─更可靠的傳統說法是大衛王最先攻下耶路撒冷城(撒下 5:6-10).接下去的經文再一次依照
(書 10 章)的模式,描述向南面作掃蕩性的遠征.

接下簡短的一段(10-16 節)帶我們進入我們在約書記裡已遇到過兩三次的地方.根據(14:12;15:13-14)記載,前希伯崙的居民亞
衲族人敗於迦勒手下,但是(11:21-22)卻說住希伯崙及其他各地的亞衲族人是被約書亞所剪除.在(第 1 章)又有第三個宣稱,說
這次成功屬猶大所有.(11-15 節)重複了(書 15:15-19)的記載,且幾乎是一字不改,不同的是對猶大支派加深了印象.這些都是初
期片斷回憶中的怪事,他們所說的同一個俄陀聶,在(3:7-11)以極不同的身分出現,這次是作了以色列的士師.

除了說明初期攻取耶路撒冷的事之外,另一個驚人的自誇是說他們勢力壓倒非利士人(18 節).迦薩,亞實基倫,以革倫與迦特,亞
實突等城,是『非利士五首領』(3:3)的基地.猶大支派在這裡所宣稱的與他們在參孫時代對非利士人的惶恐態度完全不符合(第
15 章),但也表明後期的成就.

事實上,(19-21 節)經文,使整段記載成為有條不紊.第一是帶著責任性的意思:猶大喜得神力相助,但那只限於取得山地,不能得
到非利士平原(根據歷史記載非利士人壟斷著那地區的初期的鐵礦業).第二,迦勒得了希伯崙,只是依照摩西的命令做.最後一點
(21 節),不但指出攻取耶路撒冷不算是徹底的成功,也指出以色列出擊的是便雅憫族(與(書 15:65)的記載不同).

為何以色列人不能戰勝迦南人?
為何以色列人不能戰勝迦南人 ?

以色列人在山地的戰役是成功的,但在平原上卻遇上不少困難,因為迦南人已踏入鐵器時期,擁有鑄鐵的技術,能製成堅硬的鐵
車,而以色列人仍活在銅器時期.鐵車的架構用鐵裝配,車身則用木和皮革製成.不過,以色列人不能戰勝的原因主要不是武器問
題,而是信心問題.

1:22-2:5

北方的形勢是否吻合了神的警告?
北方的形勢是否吻合了神的警告?

上一段的最後三節經文,帶有各不相同的傳統.對於不理會(書 10-11;14-15 章),有關定居在南方的另一些傳統說法的人,對


(1:1-18)的記載不會感到驚奇.將事實陳述了之後,(19-21 節)讀來像是旁白.讀起來,開始的(18 節)是本章的主要部分,接下去
三節是加插的.聖經的見證很少是簡單及直截了當的.然而,有非常不同的四福音書可作我們中心信仰的藍圖,福音書中也有關於
它們的爭論與討論.

本章其他部分,是一連串關於住在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大多數支派,遭遇到困難的記錄(27-36 節).然而,一段較具積極性的記載最
先出現(22-26 節).約瑟家是下一個上去攻打的以色列主力軍.耶和華也與他們同在(22 節).約瑟家攻擊的對象是伯特利.探子出
發了,幸而他們能與他們所看見的正要離城的人做成一筆交易,他們不必像(書 2 章)所提示的,要採用在妓女家過夜的折衷辦法.
同樣的,城被攻陷之後,他們也不用收容幫了他們的異族與他們住在一起,像喇合的家人住耶利哥城一樣.提供情報的人是準備帶
全家人到另一個國家去,而找到另一個定居地名叫路斯,以前稱為伯特利.多少現代的以色列人巴不得巴勒斯坦籍的阿拉伯人,無
論其身為難民,或仍住在『大以色列』屬下的地區他們自己的家裡,也都像這個提供情報的人一樣離開自己的家!多少英國人和西
歐人希望在他們國家經濟繁榮時,鼓勵少數民族移民,藉著自動消失,作出最大的貢獻.

約瑟家在伯特利的處境很理想,他們單獨在這地區,不必受人的恩惠.本章其他部分所敘述的情形與此相反,瑪拿西與以法蓮沒有
將迦南居民從他們統轄的城市趕走(27-28 節與書 17:11-13 及 16:10 作比較).西布倫,亞設及拿弗他利的處境更糟,這裡的記載
默然承認不是迦南人住在他們之間,而是他們住在那地的迦南人中間.至於可憐的但人(34-35 節)則被逼住在山地.任何對亞摩
利人所施的壓力都不是來自但人,而是來自約瑟支派.處理原先居民的兩種辦法是同時進行的.很清楚的,兩種辦法實際上促成同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7
一結果,即是對留下的少數民族所採取的不合適反應,為以色列中部及北部地區的未來招致很多麻煩,這些領土的問題佔據士師
記記錄的大部分.

在受盡稱讚的約瑟家之後,跟著的正好是相同的,如瑪拿西與以法蓮,他們是受盡譴責.現在我們提出早些時候在(書 16-17 章)中


的一些證據,來說明約瑟是後來加進在關乎以法蓮和瑪拿西的這幾章的資料中.(18:1-10)也提及他做為以後重寫以色列分地史
話的一部分.這修改的傳統所帶給他的聲望,比前面經文帶給猶大和約瑟這兩大家族的更大.同樣的動機也在(1 章)中起著作用.

耶和華使者所說的話(2:1-5),正好可用來加強從內容相當雜亂的由傳統資料組成的(第 1 章)取得應有的信息.神遵守祂對以色
列人所作的應許─解救他們離開埃及並帶領他們進入迦南.他們卻不以同樣的信實待祂,擅自建祭壇,敬拜當地居民所拜的諸神,
尤其不能容忍.這件事實可用來解釋為甚麼耶和華對以色列人的計劃有了改變.祂再不會在他們面前將當地原有的居民趕走,而
會留下他們做永久的敵人,使他們的崇拜方式成為以色列人的陷阱.

同時,這件事實也用於更實際的方面:解釋一個地名.波金字面的意思是『哭泣者』.它之所以有此古怪名稱,是因為使者說耶和華
改變了主意時,百姓放聲大哭.波金事實上是伯特利的別名.這一點在雅各的傳說中藉著一小段記述加以證實(創 35:6-8).(第 4
章)會再次提及底波拉的名字,現在我們就只留意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哭橡』Oak of weeping.

伯特利在舊約聖經中的地位極不明朗.在亞伯拉罕與雅各時代的父權中心傳統中,它扮演著主要的宗教中心與聖所的角色.在另
一方面,與申命記學派有關的作品中,它的名字與耶羅波安打破大衛的統治,改變了耶路撒冷崇拜儀式有關.事實上它成為叛教者
的同義詞.雖然引用了雅各故事的名稱,(1:1-5)卻有另一種傾向.

此段的結論(2:1-5)與約瑟家在伯特利的開頭一段(1:22-26),在基本的宗教意圖上是一致的.但在歷史記錄的觀點上,它們卻是
勢 難兩 立的 . 兩段 的結 論都認 為除 掉了 迦南 人及 他們 的崇 拜 ,以 色列 人處 境會 好些 .但 若是 在伯 特利 發生 的一切事 情都如
(1:22-26)所說,那就不會有問題留在(2:1-5)談論了.

「 耶和華的使者」
耶和華的使者」 是指誰?
是指誰?

在舊約有時是指被神差派的天使(撒下 24:16;亞 1:12-13),但許多時候被視作神自己,因為祂向人說話是用第一人身,滿有權柄


(創 16:7;21:17;22:11).因此,神的使者出現就表示神向人顯現.神使者的工作包括毀滅和審判(撒下 24:16;王下 19:35),保護
和拯救(出 14:19;詩 34:7),帶領和教導(創 24:7,40;出 23:23).

巴力 Baal 是甚麼?
是甚麼?

巴力係迦南人和腓尼基人所祀最大淫亂之男神,與巴比倫所崇拜之米羅達相同 Merodach(耶 50:2).巴力為日神,人奉拜此神有


二,一是以為巴力賜光與熱之福,一是以彼於盛夏使草木枯乾.故視為降旱之神,乃屢以人類長子經火犧牲為祭(王下
16:3;21:6),蓋欲求釋其怒也,為神所禁除而拆毀之(6:25,28;何 2:16-17;王下 23:4).

「 亞斯他錄」
亞斯他錄」 Ashtaroth 是甚麼?
是甚麼 ?

亞斯他錄為女神名,乃迦南諸女神之通稱.至諸男神即指巴力等而言.其女神原名自巴比倫傳來,指巴力為日神,亞斯他錄為月神.
希臘有女神與此相類,淫祀猥褻不堪.耶利米書又稱為天后 Queen of Heaven(耶 44:18-19),為神所禁祀而憎惡除去之(王上
11:5,35;申 7:5;王下 23:4).相傳為巴力妻,與巴力一樣賜予生命.巴力崇拜盛行於敘利亞─迦南一帶.

2:6-3:6

士師記的導論

我們看到的開頭一段(2:6-10)的大部分,是(書 24:28-31)的補白.按申命記式設計的方案,這一段經文原只是出現一次,且可能
是以我們見到的(第 2 章)的形式出現.約書亞的時代與他之後的時代截然不同.約書亞的去世和下葬這件事相當重要,但是以色
列的情況在約書亞這一代的人都去世之前並沒有真正變壞.約書亞記的最後兩節(24:32-33)提及較早時代的兩位人物的事,一是
重新埋葬約瑟的骸骨,一是祭司以利亞撒的去世,這位以利亞撒與約書亞的關係,就像亞倫與摩西的關係一樣.

約書亞之後的一代不僅是『不知道耶和華』,他們也不知道祂是以果斷及有利的行動聞名.他們完全不認識祂,不事奉祂,愛祂和
順從祂,甚至不知道祂是誰.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8
在士師記經文中我們常會讀到與此類似的話:『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11 節);『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
(14 節);『把他們交在搶奪他們的人手中』(11 節).但是這段前言並不僅是豫告,實際上它是用記事形式很簡潔地在下一章第一
則故事中提出來(2:7-14).這段導言,在它所表達及沒有表達的意思中,有它自己提出的要點.它所強調的是神的自由權和神的創
始,及祂在以色列人的救贖行動中所擔任的角色.

(10:9)記載,當以色列『甚覺窘迫』時,他們立刻而且真誠地向耶和華求救認罪(10:10;詩 18:6).然而(2:16)談及耶和華興起士
師:『士師就拯救他們』,略去了百姓向祂求助.這不是偶然發生的,(18 節)的後半節又有類似的記載.沒有向祂作任何請求,耶和
華便因他們受苦,受欺壓的哀聲而憐憫他們.『哀聲歎氣』的措詞不常用,它含有引導性,出埃及記的開始也用了這個措詞:『我也
聽見以色列人被埃及人苦待的哀聲』(出 6:5).耶和華現在面對的情況與祂當日在埃及所看到同樣嚴重:解決問題的原動力也由
祂而來,與當日的情況一樣.

導論的最後部分反映了我們在(書 1:7-9;13:2-6;23 章)所討論的那種思想.強調點突然由外來的『搶奪者』及『四圍仇敵』(14


節),轉為境內的敵人,約書亞死的時候所剩下的各族─留下來未從他們面前被趕出去,為要藉此試驗他們對信仰的忠誠(2:22),
及讓他們學習打仗的經驗(3:1-2).

聖經方面對內外敵人作的區別,從現代強有力的以色列軍隊隨時向那『剩餘民族』─沒有主權的巴勒斯坦民族─作軍事襲擊這痛
苦事件上反映出來了.八○年代的初期,這個環繞著它周圍的國家─利巴嫩─受盡襲擊及轟炸,而轟炸目標是所謂『巴勒斯坦人』,
不理會這樣做法是否正確.

在這裡所關心的,是指出聖經對今日難以處理的政治性事件的態度,但絕無意表示以色列的聖經遺產,使它對自己的政策有完滿
的解釋,它是跌進自己的歷史陷阱裡了.我們都有各自的方法消滅我們的敵人,將他們形容為壞到無法收拾,並要他們離開,否認
他們的權利,這樣去為我們那樣對待他們的行動找藉口.

3:7-31

「 亞舍拉」
亞舍拉 」是甚麼?
是甚麼 ?

亞舍拉 Asherah 係亞述人司生育的女神,亞蘭和迦南人多奉拜之,有造偶像及其假先知並祭器等(王上 15:13;18:19;王下 23:4).


以色列人於各山崗上綠樹下,立柱像與木偶,即指此偽神,為神所憎惡而毀壞之(6:25,30;申 16:21-22;王下 23:6;代下 15:16).
亞舍拉意眾神之母,為迦南眾神之父伊勒之妻.當地婦女拜之以求生育.通常與巴力供奉於同一祭壇上以柱像為代表.

這裡如何述說三位士師的故事?
這裡如何述說三位士師的故事 ?

士師記裡的故事大多數以『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這種句法做開始.故事多將他們的英雄人物寫成『解救者』或『拯
救者』(雖然接在以笏之後的故事是例外).許多故事說他們的英雄作『以色列士師』.耶弗他的故事說以色列人『哀求』耶和華
(10:7-10).(6:6)也說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壓迫呼求耶和華,(4:2)說耶和華把他們交在迦南人手裡.接著又提及耶和華的靈臨
到耶弗他身上(11:29)及大大的感動參孫(13:25;14:6,19;15:14).但是俄陀聶的故事只用五節經文概括了以上各點.

在對這一點作出評價之前,必須提一提其他的事.古珊雙重目的的姓名,是指『雙倍邪惡』.這個雙倍邪惡的古珊是米所波大米王
─這個故事帶我們離開以色列國土到更遠的地方去.士師記的其他部分談及以色列邊界的一連串糾紛.最後,我們當然會見了『迦
勒兄弟基納斯的兒子俄陀聶』,他在(第 1 章)及(書 15 章)都已重複提及.

有關俄陀聶故事的開始部分,既告訴我們所有他的事,但也沒有告訴甚麼.來自遠方的敵人,名字又是那樣滑稽,其中找不到絲毫
有關以色列的古代歷史─甚至連有關的早期傳說也找不到.猶大的名字雖沒有提及,俄陀聶卻通過迦勒與他連上關係,且為南方
家族在士師記的重要記述中贏得美名.

以笏的故事(12-30 節)是屬於較直接,較典型的一類.它不僅是一則謀殺統治者以求民族解放的記述那麼簡單,我們應該留意到
這故事帶我們回到(書 3-6 章)提及的領土耶利哥(棕樹城),吉甲及豎立的石頭,還有可以涉水而過的約但河.

以笏的劍刺入王的肚腹的事,描述非常詳盡.他那把一肘長的劍比匕首稍為長些(大約一呎半),還說伊磯倫極其肥胖,連劍把都刺
進去了.聖經作者對摩押王那又蠢又缺乏責任感的僕人,加上一些仔細的聯想.以笏逃走了,而他們以為他們的王是在樓上大解,
絕對沒有想到那些『髒東西』已從傷口流出體外了(22 節).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9
這故事的另一討人喜歡方面,翻譯時沒有完全譯出來.這位慣用左手的英雄以笏是便雅憫族(15 節),而此族名稱的字面意思是
『右方之民』.他們可能原本就有此名稱,因他們住在以法蓮親戚的南部.南部是在右手,因你自然地望向東面等日出.阿拉伯土地
的最南面是也門,而這名字與便雅憫有關.然而,這個對希伯來文讀者的雙關語,包含一個慣用左手的便雅憫人.耶和華竟用不可
能出擊的人出擊!

神喜歡看見他所揀選的人謙卑.在許多社會裡,慣用左手的人遭遇極大不便.要向多數人看齊已不太容易,要被當為『不吉祥』受
苦就更不幸了.但是在耶和華看來,以笏的不利條件是可以轉變的,就像用左手打網球的人變不利為有利一樣!

在這個開頭的故事中,我們已經覺察到有一股切實行動的氣味瀰佈著士師記之中.許多戰役在約書亞記數過又數─至少是列舉了
幾次.但在此經卷裡,我們所看,所聽和嗅到的血腥味,實際上是從簡短的軍事故事中溢出的.以笏自始至終是個英勇,有統帥之風
格的典型領袖.他是好故事的材料,也肯定是促使現代以色列軍隊所向無敵地成功戰蹟的精銳部分,就像傳奇的襲擊一樣.

珊迦的名字再一次出現於底波拉之歌中(5:6).在這裡他只不過是舞台上的配角─在那一節中說他打死六百個非利士人.正為了
這功績(不問他是誰)使他轉換成為以色列的拯救者.

4:1-24

底波拉與巴拉之說為何?
底波拉與巴拉之說為何 ?

底波拉與士師記裡的許多其他英雄不同,她是個真正的『士師』,許多人來她那裡聽判斷(4:4-5),在靠近伯特利的『底波拉棕樹』
那裡求她幫助.我們也當留意到(創 35:8)將一棵棕樹與聖經中的另一位底波拉─利百加的奶母連上關係.

底波拉是一位真正判斷是非的士師,從社會歷史的觀點看,聖經上第一位稱為司法官的人竟是女性,又是已婚的人.有關她的兩個
『極重要的統計』就曾經引起更多的評論.到底她有甚麼特點而令她被封為『女先知』(4 節)?有關豫言書在以色列的起源,我們
知道的極為有限,而且大部分屬於推測.按個人的想法,底波拉之被稱為『女先知』,是(5 章)的歌所引致.像在她之前的米利暗(出
15:20)之所以成為女先知,因她帶領眾婦女歌頌.那的確是後來歷代志中先知一詞的意義之一,那觀念也符合這段經文.

同一經文中,另一件有關他個人底細的事是,到底『拉比多的妻』在用詞上是否有其他的意義.『拉比多』Lappidoth 可能是希伯
來文『拉比特』lappid 的另一複數,拉比特是指一種火把,在後面有關基甸(第 7 章)及參孫(第 15 章)兩章會遇到.但是,它常見的
複數有時是用來形容閃電,如(出 20:18)所記.這裡有一句話值得思想,因為同一故事中的另一位英雄名叫巴拉,這名字在希伯來
文的意思是『閃電』.此外再沒有關於拉比多這名稱的資料了.我們是否以夫妻關係去處理?到底拉比多或者『閃光體』是否巴拉
或『閃電』之別稱?

(第 4 章)是敘述婦女當領袖很好的故事.召見巴拉的是人所熟悉的士師底波拉.巴拉來到她面前時,她將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吩咐
告訴他.當巴拉像基甸一樣顯得有點遲疑時,底波拉同意與他同去,但豫告他在所行的事上得不著榮耀,得榮耀的是一個婦人.有
人會以為她指的婦人是她自己,她比巴拉更果斷.事實上,西西拉是被交在雅億手中,這個婦人把戰利品蓋好,讓他在帳棚裡.希伯
來文(20 節)後半顯示了兩性之間的明顯不同,當西西拉指點雅億的時候帶有幾分嘲弄:『有人在這裡沒有,你就說沒有.』他曾經
是迦南王的將軍,現在撇下威名顯赫的鐵車隊,步行逃跑,躲避追擊者的屠殺,在婦女的裙下求避難.雅億的表現截然不同,手拿著
帳棚的橛子和錘子,隨時準備採取衜動.

這一則軍事故事的結果與它的開始部分完全吻合,以耶賓為起始及終結.故事的開始談及他以殘酷及強有力的手法壓迫以色列
人,但結束時以色列人逐漸地佔了上方,耶賓終被滅絕,這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

為何迦南人有鐵車仍會戰敗?
為何迦南人有鐵車仍會戰敗 ?

迦南人的鐵車雖然是當時最先進最犀利的武器,但在陡峭的他泊山和密林中卻形同廢物,加上神藉風雨(5:4)使基順河氾濫
(5:21),遍地泥濘,鐵車部隊在山上受襲後撒回谷中時陷入泥中,寸步難移.巴拉在這情況下打勝,西西拉被迫下車步行逃生.

雅億在這次事件中殺了西西拉,
雅億在這次事件中殺了西西拉 ,為何仍值得讚頌?
為何仍值得讚頌 ?

從道德觀點來評價雅億的行動,她和平地接待西西拉進入自己的家中,後來卻將他殺死,雅億肯定沒有負上保護客人的神聖職責,
在這方面來看,她是有罪的.嚴格來說,她更犯了一級謀殺罪.士師記內沒有一處經文題及神自己贊成雅億這次行動,雖然如此,神
的先知底波拉(4:4)卻認為雅億這樣做是值得嘉許的.底波拉與巴拉攜手抵抗西西拉的軍隊,拯救以色列人脫離耶賓的壓迫.(第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10
5 章)底波拉及巴拉以激動人心的說話來贊許雅億,他們對雅億膽敢迅速地殺死那好戰的西西拉表示欽佩.

要評價雅億的行動,必須考慮幾項因素.首先,雅億若真的把西西拉當作客人地接待入家中,那麼,當西西拉的軍隊完全潰敗而以
色列得以重新建立時,雅億必會被控告以包庇逃犯的罪名.更且,雅億當時顯然是獨自在家,面對著孔武有力並配著武器的西西
拉,她當然無可能拒絕西西拉進入,或著令他往別處躲藏.假如雅億企圖阻止,西西拉必會強行闖進,他更可能首先殺掉雅億,以防
止自己的行踪洩漏.最後要考慮的是,西西拉代表著暴君的形像,壓迫神的子民.假如他這次逃脫了而得保性命,日後必會捲土重
來,殺害迦南地北部的以色列支派,塗炭生靈.那麼,雅億豈不是有份參與西西拉的惡行嗎.雅億不願捲入罪惡的旋渦中.另一方
面,當底波拉及巴拉的軍隊追踪而至,發現西西拉躲在雅億家中,他們必會把希百和雅億當作賣國賊,將他們置諸死地.雅億絕不
願意受到這樣的羞辱.雅億忠於耶和華及同胞,她肯定不會容許自己與敵人站在同一陣.因此,雅億別無選擇,只好採取唯一的策
略.雅億面對兩條道德原則,必會破壞其中一條,她只有選擇罪孽較輕的一個行動了.

5:1-31

底波拉之歌

底波拉之歌美妙感人,但很難理解.討論本章必須依照下面兩種路線進行,一是非常仔細而且有技巧,一是簡略地且局限於經文所
清楚指出的特點.

必須強調的第一點是這是信仰之歌,不合祭禮中使用.它歌頌神的作為,但不是屬於聖所用的.在崇拜中,頌讚是重要的聖經傳統,
這種頌讚大量出現於詩篇.但這首勝利之歌起源於我們通常稱為『市場的地方』,是用來對廣大民眾朗讀的(3 節),且必須是在人
群集合之處重複誦讀,有充分的時間,例如在水泉邊,人群之中有音樂家或吟遊詩人(11 節).更適用的是作為旅行者的故事資料,
無論他們是騎馬或步行而來的(10 節),因觸發戰爭的中心問題都涉及公路.

耶和華不僅是昔日的,也是今日的神.從(5:20-21)的字句裡,我們看到神的手在其中運行(古人相信星辰是雨水的源頭).

從人類戰鬥者的觀點看,這是迦南地諸王(19 節)與『耶和華之民』(11 與 13 節)的戰爭.在本章開頭,充滿了信心的歌序(3 節)


呼求君王與王子側耳聆聽.底波拉對耶和華的頌歌,也是唱給他們聽的.頌歌的內容幾乎全是提及耶和華與他子民一同努力,對方
的事只是簡略提及(19,22,31 節).

以色列中一些心裡有諸多非難的支派,如流便與基列,但與亞設(15 下-17 節),他們原應對此呼召作回應的,但是他們沒有這樣


做.會集在一起的就不止西布倫人與拿弗他利人(18 節).此歌也稱讚以法蓮與便雅憫,瑪吉與以薩迦(13-15 上節).全段中提過十
個以色列『支派』,它們大多數為人所熟知,但其中有些與十二『支派』的標準名單不同:瑪吉與基列取代了瑪拿西與迦得.底波
拉之歌對於我們重新組織以色列的初期歷史或許有幫助,但要對它加以衡量則不容易.

米羅斯的名字(23 節)格外含糊不清,聖經沒有其他地方提及此名字,我們甚至不知道這裡的居民是不是以色列人.有認為不是,
因為在計算受獎與受責的以色列人時,他們被分開,而且緊隨在他們後面便提及基尼人希百之妻.無論他們是否以色列人,他們必
定是『來幫助耶和華,來幫助耶和華攻擊勇士.』此歌與聖經的許多傳統方式一樣,將神放在地上君王對立的地位,將他放在弱者
一邊來對付強權.面對這種掙扎時,根本就不在乎你是誰,你的親戚是誰,你一向支持甚麼黨派,或者是不是教會會友.但如果你不
是助弱除強,你便受咒詛.希百的妻並非以色列人,只因她不採取局外人的身分,不只做個好的女主人,也蒙了祝福.

此歌的結尾,談及西西拉尊貴的母親為了他遲遲未歸,而在家裡尋找驕傲的理由(29-30 節).這是女人對女人的微妙寫照.但是追
根究底,她是個敵人,任何感情都在最後的簡潔禱文中斷了(31 節).

6:1-10

為何把敵人比喻作蝗蟲?
為何把敵人比喻作蝗蟲 ?

把敵人比喻作蝗蟲,不僅表示他們數量之多,更指其為害之大.敵人又帶來駱駝無數.人類自古即畜養駱駝,但到主前十二世紀才
用作運輸工具,士師時代更用於軍事上.米甸人有了駱駝才能統治東至外約但,西至地中海的廣大地區.

6:11-24

「 酒 醡」 是指甚麼?
是指甚麼 ?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11
為挖空之石塊,凹處盛載葡萄,葡萄由人踐踏後流出葡萄汁,這汁沿著與凹處接駁的溝道往下流,滴進裝葡萄汁的糟中.通常打麥
子是在露天的地方(何 9:1;10:11),要是麥子的數量不多,可以在隱蔽的地方用杖打.

基甸如何被召從軍?
基甸如何被召從軍 ?

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當時他的心情很不好過.在酒醡那種狹窄的地方當然不適合於打麥!訪客用一句十足打趣的話跟他打
招呼─『耶和華與你同在.』可能是使者加上『大能的勇士』那麼一句話刺痛了基甸的心─躲在酒醡裡打麥不算是勇士的行徑!這
位滿臉不高興的年輕勇士在這問安的話上找碴子─如果耶和華與我們同在,我們怎會陷於這種困境?我們不是也常不接受別人對
我們作早晨問安嗎?這位年輕砍伐者的另一典型行動,是使自己遠離父親的宗教.耶和華的聲望是與出埃及的事分不開的.基甸至
少知道已往的事(與 2:10 比較).如果像那樣的奇事不再發生,耶和華又怎樣會與我們同在?這年輕人很不安地聽到他就是解救以
色列的人(14 節).基甸有兩個好藉口:1)他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標準修訂本用『弱』字,含有『很低微』之意);2)他自
己在父家又是最年輕的人.

然而,基甸現在知道與他說話的是誰了.對著一位特使說話就等於對著他的主人說話.他認得出耶和華有權威的話:『不是我差遣
你去的麼?』因此,他回答時對來客的稱呼就不同了(按標準修訂本的 13 節用『先生』,15 節用『上主』).(16 節)的另一譯法:
『但那自有的與你同在,你將擊敗米甸人…』.與基甸同在這位神,祂是那一位偉大的『自有者』,祂憐憫祂所憐憫的人,祂的恩典
無限量,但祂也能夠不與人交往.基甸像摩西一樣,聽到這一切,心裡害怕,要求有一個證據以證明所聽到的確實可靠.

基甸去準備食物,顯然是為了表示款待.但在食物獻上時,使者伸出手裡的杖觸了那肉和餅,就像獻祭時一樣,食物燒盡了.那客人
跟著也不見了.基甸現在才知道他是獻祭給耶和華,不是獻給一個普通人,他因面對過神而擔心自己的性命難保.在這方面,神要
他放心不必害怕,且對他說『平安』─沙龍,沙龍 Shalom, Salaam.這是一種慣用的問候,含義豐富而且帶著安慰,基甸於是為所
建的祭壇取名為『耶和華沙龍』,為記念他非自發獻祭的地方.

為何神讓基甸試驗祂?
為何神讓基甸試驗祂?

基甸因為所蒙的召太大,而自慚卑微軟弱,缺乏信心,因此他要試一試是否神真選召他.凡是出於「求知」的心,神是不會怪責他的,
若出於試探的心則不可.

6:25-40

行動如何開始?
行動如何開始 ?

對抗巴力的行動使基甸曾得到新的名字.前面已經提及這名字的意思是『砍伐者』.那正是耶和華要基甸對付巴力的祭壇及豎在
祭壇旁邊的木偶所採取的方式.他還要為耶和華神築一座壇,將砍下的木偶作柴燒,祭物則由基甸父親的牛群供應.基甸因為害
怕,把這些事都留在夜間做.

一個憤怒的神,能夠用自己的辦法去處理蔑視祂的人,才能稱為神.讓巴力以神的身分為它自己爭論罷!這種對巴力的嘲笑─『由
它自衛吧!』本身就成為一個別名,附加給砍伐者或劈砍者.基甸為耶和華築新祭壇以取代巴力祭壇的故事,接在(19-24 節)之後,
豫期到後來發生的重要事件─耶和華與巴力的爭勝.這種對抗主要在證實誰的神才是真神,能挺身為自己爭論.這種對抗也藉著
看誰的神能降火燒祭物來實際解決.

基甸的名字有一種聽起來好像『劈砍者』那樣果斷不屈,敢與神祇對抗的人.他得到耶和華的恩待,公然污辱了巴力的祭壇而不受
懲罰.他成功地從以色列四支派中集合了一支部隊.但是他也為疑慮所困擾(36-40 節),這是許多領導人物的體驗,他們內在感覺
沒有外表那樣堅定.他們之中只有小部分的人承認,是一種超然力量驅使他們繼續下去的.然而,他們個人真是痛苦,而且疑惑不
減─甚至,可能增加─因為沒有得到承認.這一點也許是對個性較為軟弱的人的一種安慰.照這裡的經文看,神對基甸顯出特別有
耐性.也可能我們這位年輕的英雄,就像當日那個患病的孩子的父親對耶穌所說的那樣:『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可
9:24).

7:1-8:3

得勝的關鍵為何?
得勝的關鍵為何?

首先提及是『劈砍者』,但決定性的動力來自神(2 節).戰績將屬於耶和華,不是以色列人所有,對基甸則乾脆一字不提.這一點在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12
(7 節)得到加強,那裡說耶和華才是以色列的拯救者.基甸用以下的口號去訓練他的軍隊─『為耶和華!為基甸!』(18 節,和合本
譯為:『耶和華和基甸的刀』).

本章最大使人困惑的可能是挑選過程的性質和根據.第一次人數從三萬二千減為一萬,基於承認是膽怯,這一點很容易理解,但若
以此為選擇準則,(6 章)的基甸就可能落選了,因他在應該向前時非常落後(6:15),又要求神提出證據(6:36-40).即使在備戰出
擊的當時,神還要連哄帶勸的(7:10-11),讓他在米甸營裡聽到有人在說夢話及它的解釋.

神保持著控制權直到一場出奇制勝的突擊取得最後結果.他們依照所吩咐的大喊『為耶和華!為基甸!』(18 節)在吹角,手拿火把
和打破瓶子的雜聲中,三百人事實上是喊叫著『耶和華和基甸的刀!』這決不是說明他們手上持有甚麼武器.無論那是不是一種懇
求或是信心的表現,結果是神『使全營的人用刀互相擊殺』.一場大亂,戰事告捷.

8:4-35

基甸與王權之關連為何?
基甸與王權之關連為何 ?

約但河東城邑如疏割與毗努伊勒的居民,顯然會比河西基甸的百姓更有理由懼怕受流浪的米甸人侵襲.他們沒有心情去聽一個只
有一次戰績,看來只是自命不凡的年輕人,而且他的軍隊是又餓又倦.

基甸與米甸的首領之間的結束場面,有類似古典作品的簡潔,且有力量.事實上也只有從故事的結尾,我們知道基甸的行軍計劃中
含有報私仇的成分.他問:『你們在他泊山(而不問『在別的地方?』)所殺的人是甚麼樣式?』(18 節)西巴和撒慕拿該已知道自己
的命運,但他們說了極有技巧的恭維話.原來他們所殺有王子風度的犧牲者是基甸同母的兄弟.基甸有意將他的長子拖進報仇漩
渦,好把世仇變為切身的家族仇恨,但是益帖沒有能力去執行殺人的任務.西巴和撒慕拿再次有意討好,說基甸才有力氣殺他們.
族間世仇不是齷齪的事,有它原始法典的榮譽準則.

在士師記最後五章裡,我們將發現王位或爭取王位是一個重要主題.但是這主題最初出現在(第 8-9 章),正放在士師自己的傳統


中心.感恩的以色列人將王位,世襲的王位,交給基甸:『你既救我們脫離米甸人的手,願你和你的兒孫管理我們』(22 節).基甸的
話表現出對耶和華忠心,清楚地拒絕了(23 節).如果行動比說話更響亮的話,那麼基甸是拒絕王位嗎?

巴力彼利土是甚麼?
巴力彼利土是甚麼 ?

巴力彼利土 Jephthah 意為立約之巴力.士師基甸卒後,以色列人奉拜此神於示劍廟中,並遭大禍於亞比米勒之手,使基甸之眾子七


十人盡遭殺害(8:33;9:5,23-24).

9:1-22

用樹木作比喻的含意是甚麼?
用樹木作比喻的含意是甚麼 ?

當時流行用樹木作比喻,約坦藉此指責亞比米勒.這比喻的含意是:那些對人有價值,會結果子的樹木都不願意作王,就如社會上
身分尊貴,影響力大的人都不會貪慕王位,撇下他們的特殊貢獻,亞比米勒的父親基甸便是明顯的例子.至於會傷害人,不結果子
的荊棘卻被立為王,就像卑微和無能的亞比米勒貪圖名利,要凌駕他人之上.

荊棘有何比喻?
荊棘有何比喻 ?

荊棘矮小,不能成蔭,要眾樹投其蔭下是個天大諷刺,比喻亞比米勒不能保護示劍人.而且,荊棘在乾燥的炎夏容易著火,火勢蔓
延,會殃及高大的香柏樹,比喻亞比米勒會成為示劍人的禍患.

亞比米勒與約坦的管治為何?
亞比米勒與約坦的管治為何 ?

以色列人對基甸的建議,就像亞比米勒要示劍人作取捨一樣,無論是出於偶然或蓄意的選擇,都是中性地談到『管轄』,含有『國
王』與『統治』的字眼均未提及.基甸對以色列人的建議的回應,含有警惕的作用.管理權完全歸耶和華是宗教上的正統措施,同
時也與人怎樣解釋神及為他執行任務的事相配合.

亞比米勒與基甸或耶路巴力眾子七十人之間的事,幾乎就是(王下 7 章)開頭所描述的耶戶背叛亞哈家的一個寫照.我們不要認為
基甸的眾子會組成七十人的聯合會,但是亞比米勒要殺戮他們的力量,可能引起眾子之間爭吵誰應起來管轄.一人『管理』當然比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13
七十人都來管理好,尤其這一人的母親也是示劍人.亞比米勒用從巴力比利土廟中得到的銀子雇用了些匪徒來幫忙,將七十人殺
死在『一塊磐石上』.完成這件工作之後,示劍的眾首領便聚在一起,毫不遲疑的用『王』的名銜冠立亞比米勒,他們甚至用『我
父為王』這樣的稱呼.

在俄弗拉幸免被殺的生存者約坦,使這刻意描述的故事出現緊張局面.約坦不僅是屬於最弱,最窮支派的小兒子(6:15;9:5),他
的名字令我們想起希伯來文的孤兒一詞.他避過人的耳目不可能僅因他是孩子,因他登上祝福的基利心山頂(申 27:12),向示劍
的眾首領發表了一篇意味深邃的比喻,這比喻且以咒詛的話來做結尾(57 節).

約坦的講辭完全與文章的上下文配合.那些看來最有潛力的領袖,都樂於從事他們已在從事的工作,而那些接受工作的卻缺乏從
事該工作的品質.橄欖樹,無花果樹和葡萄樹都一樣的討神與人的喜悅.它們對人的價值是無可置疑的.只有當它們拒絕做統治者
了,樹木才會轉而向荊棘請求.其實荊棘也未嘗沒有自己的敏銳眼光的.荊棘知道自己不適合,非到走投無路,是不會有求於他.樹
木選了他,處境將加倍困難,全無好處.他知道他不能夠保護其他樹木,他倒歡迎他們隨時來他的蔭下.但必須匍伏在地上且會有
被刺的危險.若是他們出賣他,他們應該知道他的摧毀力有多大:他的刺會隨時著火,可以燒毀樹身高聳的雪松.

難以作抉擇的部分記載於(16-21 節),這裡提出另一個必敗的抉擇.1)如果他們按誠實正直待耶路巴力和他的家,就會享受(19
節)亞比米勒的統治.(但是言外之意是清楚地指出他們對以前的救主不忠,因此將在他的私生子統治下『享受』非常苦痛的『歡
樂』);2)如果他們不忠不實,他們與亞比米勒將在彼此對抗的戰火中燒滅.無論是無意之錯或是有意之錯,他們都贏不了.

9:23-57

亞比米勒與示劍的遭遇為何
亞比米勒與示劍的遭遇 為何?
為何 ?

在這裡看到有關亞比米勒與示劍一同遭受兵災,經文的開頭(23-24 節)與結尾(56-57 節)有極顯著的道德含義.『哈抹的後裔』


(28 節)很顯然是示劍傳統的貴族.哈抹的名字也出現於其他經文中,說明了以色列與示劍的關係.如果『哈抹家族』是城裡的傳
統領導集團,他們就是標準修訂本錯譯的『示劍居民』(6,8,20 節)或『示劍人』.事實上,巴力的眾數是『主人』或『擁有者』(正
如神性的名字是『主人』master 的意思).這些是擁有土地的大家族,他們的代表在城裡組成地方議會.

對於神使惡魔降在亞比米勒與示劍人之間事(9:23),士師記許多處都記載神的『靈』鼓勵以色列的士師或拯救者(3:10;6:34;
11:29;13:25;14:6,19;15:14).我們不應該拿此處記載的神之靈,與以上各段經文中的耶和華之靈作不正確的比較.『神』常是
指耶和華,我們不應該假定其間有所不同.

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的災禍,經常是出自耶和華(摩 3:6;賽 45:7).(第 9 章)與其他地方的記載,神只是簡單地管治世界,並且一貫


前後一致,而人類得到他們應得的報應.亞比米勒殺死了七十個異母的兄弟取得王位,示劍的顯要人物或有意或無意的與他同
謀,(23 節)的記載與(56-57 節)的記載完全相同.

10:1-5;12:7-14

士師一覽表

士師記記載的下一個主要人物是耶弗他(11:1-12:1).然而耶弗他的名字明顯地也屬於簡短的士師一覽表,現在他在兩部分經文
中都可找到(10:1-5;12:7-14),與耶弗他的傳統隔開.在此之前有一段詳細的記載(10:6-18),敘述以色列人離棄了耶和華並被
亞捫人所奴役.

每一位士師的名稱,所屬地區或家族連繫,任期,死訊及埋葬之處,都談及了(比較(12:11-12)這段最簡略及最系統化的記載).所
爭論的是怎樣去評價這份名單.有一點最引起注釋者注意的是,每一位士師的任期都有實際數字記載:陀拉作士師二十三年,睚珥
二十二年,以比讚七年,以倫十年,押頓八年.我們已留意到俄陀聶的故事(3:10),(15:20;16:31)重複地提及參孫作以色列的士
師二十年.我們已看到(4:5)對底波拉的介紹,說她是:『住在以法蓮山地…在底波拉的棕樹下,以色列人都上他那裡去聽判斷.』
耶弗他打發使者去見亞捫王,結尾的話這樣說:『願審判人的耶和華今日在以色列人和亞捫人中間判斷是非』(11:27).從仲裁人,
作判斷的觀點上看,底波拉與神顯然都是『審判者(士師)』.

由於其他方面的資料不足,我們可以假定這樣的『士師』基本上是和平的角色,他們在判斷上的智慧,使他們成為以色列眾志所歸
自然的焦點.當外犯侵擾以色列時,他們當中的某些人成為真正的領袖,至少底波拉,耶弗他和撒母耳就是這樣.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14
如果五位『較次要的』士師的任期有了確實數字,有關他們的其他詳細報告則是大概的.我們知道睚珥,以比讚和押頓有很多兒子,
女兒和驢駒.他們跟基甸是一樣的人,不需要一個超人的統治者,需要有威信的族長,他是社會上舉足輕重,有風度的人物.

無論(第 10-12 章)的實際歷史精確的細節怎樣,這幾章以一定形式將實際產生效用的工作反映出來.只有在我們開始將同類的細


節組合成概略形式以後,才能引起我們心目中對大人物的英勇事蹟有更廣泛回憶.

10:6-11:28

修正記錄

在(10:6-16)首先是處理以色列人與他們的神之間的第一個問題.本段一開始包含了幾代的名稱,(6-7 節)列出不同宗族與神明
的名單,這兩節經文中也有士師記慣用的句法:『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就把他們
交在非利士人和亞捫人的手中.』(8-9 節)更為特別,且清楚的指出亞捫人的侵襲.(8 節)是指約但河那邊的基列地,(9 節)報導亞
捫人乘勝向西追擊,進入猶大,便雅憫及以法蓮的高原地帶.

苦難使以色列人產生憂傷與悔過的心情,而在開始時,耶和華回應以色列人較為忿怒(11-14 節).他們是不該饒恕的:祂對他們表
示關心,拯救他們逃出埃及,以後一次又一次的拯救他們.他們不僅令祂失望,且故意選揀事奉別的神─讓諸神去拯救他們吧!情
形就像耶利米所分析的(耶 2:11,27-28).面對這種反應時,以色列人只好悄悄地回來事奉耶和華,求他施憐憫.於是,『耶和華因
以色列人受的苦難就心中擔憂』(16 節下).

基列需要一位領袖來對抗亞捫.無疑的,以色列人是有他們的傳統及合法的領袖,但這些領袖毫無是處.在亞捫人的危機中,爭取
軍事勝利是惟一中肯的選擇(10:17-18).在這裡,故事用倒述的方式去追溯新英雄的背景(11:1-3).他與亞比米勒一樣,都不是
嫡系所出,且與嫡生兄弟不和,與匪徒為伍,日後的大衛王勢力也是從類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事實上,惟有在大衛對抗亞捫人的
那段經文中(撒上 10:6-8),我們再一次見到陀伯,那是耶弗他逃亡之地的名字.

耶弗他應邀回去協助基列的時候所說的話,正是耶和華要說的(11:7).基列的長老坦誠地討好,承認他們是有急難才來求助.耶弗
他答應依照他們的安排去做,要他們答應事成後立他做領袖.他很小心地在神聖的地方─米斯巴,『將自己的一切話陳明在耶和華
面前』(11:11).

在開始的兩個場面,耶和華與耶弗他不僅是立場相同.在希伯來經文中還有一個討人喜歡的雙關字.以色列人對神說(10:15):『任
憑你隨意待我們罷!』(英文直譯是:『就按你眼中看為好的待我們』).任何貶低耶弗他的基列人,聽了他所說的話都會感到啞口
無言的.

第三段經文(11:12-28)講述另一種較不同的措施.耶弗他試圖從歷史上反駁亞捫的宣稱,似乎難於打動亞捫王的心.(亞捫此名
字繼續在約但哈深的 Hashemite 王國的首都出現.)常常有人說耶弗他的使者給人的印象總是不夠外交風度,但是合法的辯論是
以純歷史為根據,而且講述時要更有外交風度.

離開埃及渡過約但河的故事,在(民 21 章;申 2-3 章)重新可以見到.耶弗他的行動靈巧,但是有特別的辯護的成分.1)亞摩利人是


以色列早期的敵人,他們當時理當被攆走.對於亞捫人提出的土地要求(13 節),耶弗他的反應至少是含蓄的,他說亞捫人當時並
不在場;2)他的第二個明智的提議,是雙方現在滿足於自己的神所賜之地(24 節).這裡暗含著一個蔑視的威脅,從與巴勒比較(25
節)便可以清楚.他更知道不應該破壞自己與以色列人的關係;3)總之,為甚麼他們在這三百年內沒有取回這些地方呢(26 節)?這
一點沒有降低先前的說法─亞捫人不是原來就佔有以色列人管治的外約但.耶弗他的結論(27 節)是『願審判人的耶和華,今日在
以色列人和亞捫人中間判斷是非』,不再提前面基抹與耶和華之間的說法.

11:29-12:6

為何神容許耶弗他依照自己的誓言而行?
為何神容許耶弗他依照自己的誓言而行 ?

耶弗他要對抗強而有力的亞捫人侵略者,就在他與亞捫軍兵作決定性一戰的前一個晚上,向神許了一個莊嚴的承諾(11:30-31).
耶弗他所指的,顯然是人類,是由他家中走出的,或是他家庭成員之一,這個人必定非關心耶弗他,所以會率先走出來恭賀.希伯來
經文排除了將動物獻為燔祭的可能性,假如將一隻動物獻在壇上作為燔祭,那當然沒有問題,但在今次的特殊情況下,郤是照耶弗
他所許的願,將一個人獻為燔祭,因為耶弗他所指的,是第一個從家裡走出來祝賀他的人.問題就在這裡,因為神的律法一再嚴禁
獻人為祭(利 18:21;20:2-5;申 12:31;18:10).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15
在 神 面 前 或在 祂 的壇 上 獻 人為 祭 , 無 論 耶弗 他 或 任何 以色 列 人 , 也 無法 想 像 到如 此可 憎 的 事 情會 討 神喜 悅 ( 申 12:31-32;
18:10-12).神已清楚地頒下了上述禁令,這是眾人皆知的.從這角度看來,耶弗他獻人為祭,是完全拒絕神的權能,亦破壞了使以
色列人成為神的聖潔子民的那個盟約.

同樣令人難以接受的,就是神既然預先知道耶弗他會違反祂的律法和違背祂的盟約,為何神仍然讓耶弗他戰勝仇敵呢.要理解這
件事,便牽涉到難以解決的神學問題,因為這事件危害了神的整全性 integrity of God.

那麼,假如耶弗他的確將自己的女兒獻在壇上,又會有甚麼事情發生呢?耶弗他女兒履行父親誓言的整段記載,都暗示了她是獻身
於敬拜耶和華的工作,在全國性的聖所內,終其一生.她被允許有兩個月哀哭的時間,並非因為她即將死亡,卻是哀悼她要永遠保
持處女的身份(11:37-38),與及她父親的譜系無人繼承,因為她是獨女.當一個女子離開族人而參與會幕崇拜的工作(出 38:8;撒
上 2:22 這兩段經都記載奉獻給神的處女在會幕工作),她就永遠不能成為母親,因為經文強調她「終身沒有親近男子」(11:39).
假如耶弗他的女兒確實被殺死,上面那句經文便是毫無意義的註腳了.

耶弗他實踐諾言女兒獻為活祭,表現出尊貴的風範.新約亦有要求每個真正的基督徒都將自己獻為活祭(羅 12:1).假如耶弗他的
確將自己的女兒宰殺了,做出如此可憎的事情,也不會在(來 11 章)內被列為信心的偉人之一了.

耶弗他女兒替父親還願有何含意?
耶弗他女兒替父親還願有何含意?

以色列婦女認為一生不嫁和無生育是最大的恥辱.換句話說,耶弗他的女兒可能是把自己視為最光榮的事情獻上,終身不嫁,專心
事奉神,以完成父親所許的願.但這段也可能暗示:耶弗他受了外邦人拜基抹和摩洛的做法影響,將女兒當作燔祭燒給神.

致命的誓言與口令帶來甚麼感想?
致命的誓言與口令帶來甚麼感想?

聖經上還有另外兩個故事強調了獻上親生骨肉的可怖.(王下 3:25-27 章)提及以色列,猶大及以東三王聯合攻打摩押的事.一場


卑鄙,破壞性強的攻城行動展開了,使戰爭進入高潮.摩押王不僅將他的兒子獻為燔祭,且公然地使王朝的前途陷於窘境.以色列
人大吃一驚,可能是因為擔心自己對摩押人追迫過甚而受懲罰,或由於摩押王的領導力加強了,於是改變主意,鳴鼓收兵.

聖經中另一個與耶弗他獻祭媲美的偉大故事,是記載於(創 22 章)亞伯拉罕幾乎獻上兒子的事,這件事在猶太經典中佔有重要的
地位.雖然兩個故事的敘述都很簡潔,但每個故事都盤迴於一件重要的事實上─『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
兒子…』(創 22:2)及『他女兒…是他獨生的,此外無兒無女』(11:34).

『耶和華的靈』降在耶弗他身上(29 節),而他隆重其事的許願是為了得到神的保證,就像在(6:34-40)記載的兩次以羊毛乾濕為
證一樣.但是我們不應該有任何認為他不顧後果的誓願,是一時脫口而出,因而免除了他的全部責任.這是對神許的願,當然含有
獻人為祭的意思:『無論甚麼人先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當然不是指他心愛的狗!這次攻擊亞捫人所招致的個人損失,令他在反
駁以法蓮人的批評時所說的:『我就拚命前去』(12:3,注:英文直譯這一句話為:『我把我的命拿在手裡』)這句話更有深度.大部
分舊約聖經中都沒有提及寄望於來世的事.美好的生活是充實的生活,其意義一方面是指死後與列祖一同埋葬,另一方面的意義
是繼續與家人同在,並受到他們紀念.就後面這個意義,耶弗他確實冒生命的危險(把命拿在手裡)去出戰.

最後一點,他的女兒明白高尚受尊敬的準則,就像西巴和撒慕拿站在基甸面前一樣(8:21).她不僅接受自己應盡的責任,而且事實
上是肯定:『你既向耶和華開口,就當照你口中所說的向我行.』

13:1-25

如何記述參孫的出生?
如何記述參孫的出生?

常有人說參孫是士師記裡面最不討人喜歡的人物.他的粗暴胡鬧行為是否適合於領導以色列人?他是否貶低了神權的概念?人們
也注意到吵吵鬧鬧的參孫,經常成為較有理性的撒母耳的陪襯,他們都是由不懷孕的母親所生.可能引起爭論的,是論到參孫的四
章經文,與全書其他部分的連繫不夠緊湊.這裡開頭的典型按語(13:1),是說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而被交在非利
士人手中,結尾是重複地說他作以色列的士師二十年(15:20;16:31).

參孫故事可以成為(第 2-12 章)主流傳統的一個不緊湊附加部分.書中談參孫的事較其他人物多.無可否認的他是比大眾讀物所


描述的民間英雄人物更偉大,參孫是一個有個性的人.如果他不符合我們的有恩賜作領袖的標準,又如果他不適合作以色列的領
導人,那麼我們就要改變我們的神賜恩給人的概念,並問一個更廣泛的問題:到底整個士師傳統裡是否珍藏著『合適的』領袖模範.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16
介紹參孫時代的冗長導言(13 章)至少向我們指出這裡有一位是我們所期望的.

正像通常所見到的以技巧的敘述去宣揚已有的傳統那樣,這一章的興趣和有意義,是在於與慣見的形式相區別的這一點上.一般
來說,直接跟著『你必懷孕生一個兒子』的句子之後,必定立刻指示孩子的名字及起名的原因,耶和華的使者不為他起名,卻說明
他的拿細耳的身分(4-5 節).本章兩次要母親代替他許願以強調其重要性(7,13-14 節).故意用『許願』一詞,因為拿細耳一詞源
自希伯來文的『根』nzr 是『許願』ndr 的另一形式.與耶弗他粗心大意的許願而令他喪失女兒(第 11 章)比較,這是另一種形式
的許願─是起源於耶和華自己.這樣重複一句:參孫是一位能肩負重責的人物.

有關報訊場面的另一有趣方面,是瑪挪亞與妻子跟耶和華使者交談的方式,而使者的樣貌也與(第 6 章)與基甸談話的使者很相
像.他們對使者的角色和身分逐漸增長的感激,聖經也有適當的描述.瑪挪亞的妻子最初說他是『神人』(6 節),這個名稱常見於
舊約聖經,可以不嚴格地稱呼在『先知』的上下文中.她當對方是神的人性的使者,但有一點不同,就是相貌如神性使者的相貌,
因此令她感到不安,以致她也沒有跟他隨意攀談:『我沒有問他從那裡來,他也沒有將他的名告訴我』.

雖然我們用『瑪挪亞與妻子』的典型說法,其實這婦人─就像許多我們認識的某某太太一樣─是以更強烈及更有興趣的姿態出現.
瑪挪亞很小心祈求神再差遣那神人回來(8 節).也許是他想悄悄地查明這位與妻子談及生育兒女的客人可不可靠嗎?他的祈求獲
准之後,他便跟著他的妻子走(11 節).但是,當他為了得到證實資料而提出自己的問題時(12 節),那位使者很禮貌的回答他已將
他們應該知道(13-14 節)告訴瑪挪亞夫人了.等到瑪挪亞改變了款留客人而用獻祭方式的時候,使者在壇上的火燄中升上去不見
了(15-21 節;6:19-21),瑪挪亞才知道跟他談話的是誰.他的妻子,按(6 節)指出,已知道真象.讀了這章似乎證實了常識令人頭腦
清醒,而這位妻子就是利用這點常識去鎮定他因為看見神必死的惶恐心情(22-23 節).一位多麼明白事理的母親,她求耶和華賜
福與兒子且用靈去感動他.

14:1-20

參孫與信奉異教的女子如何挑起以色列與鄰邦的爭端?
參孫與信奉異教的女子如何挑起以色列與鄰邦的爭端 ?

參孫似乎安於與非利士地主保友善的關係.當時,非利士人以地主的身份,控制著以色列的但支派.非利士來自克里特島(即聖經
的迦斐託),是好戰而富侵略性的民族,他們轄制著以色列人,歷時多年.神定意使非利士人奴役以色列人,在撒母耳和掃羅的時代
都維持這個局面,直至主前一千年左右,大衛王最後戰勝非利士人為止.在士師時代,參孫可以擊潰非利士人的勢力.然而,他太關
心自己個人的喜好,過份渴求一已的快樂,不肯負起擊退非利士人的責任.參孫的驚人勇力,實難與他向神呼召的回應相稱.在嬰
孩時期已被奉獻與神作拿細耳人,參孫卻發展出任性,自我中心的態度.因此,要刺激他起來反抗那壓迫他同胞的人,唯一的方法
就是從他的個人興趣著手,使他基於個人利益而與壓迫者起紛爭.敬虔的雙親勸誡參孫,無論非利士人女子如何吸引,也不要和他
們發生任何關係,但參孫不理會父母的忠告,一意孤行.

當時的情況正是如此(14:4),一位新英雄應該在這時候出現了,他要拯救以色列人脫離信奉異教者的壓迫.然而,參孫太專注於自
己喜悅的事情,以致他不能察覺神的呼召.因此,必須有一次強烈的打擊,才可引發參孫起來反抗非利士人的動機.為著非利士人
用惡毒手段對待他,參孫便憤而報仇,神甚至藉參孫的慾念來成就祂那仁慈的目的-治輕壓迫者加諸以色列的重擔.參加婚宴的
賓客恐嚇參孫的年青妻子,迫她說出謎底.結果,參孫憤然攻擊亞實基倫附近的年青人,搶奪他們的衣裳來繳付他曾承諾的獎品
(14:19).

這件事的餘波未了,參孫厭惡自己的新娘子,便將她抛棄了.後來,參孫發覺妻子已被給另一個男人,便無名火起三千丈,把這城的
全部禾稼都燒掉.事後,非利士人當然組織起來,拘捕參孫,為他所幹的惡事而懲罰他(15:6,8).但這個策略令非利士人自食其苦
果,慘敗於以坦(15:8)及拉末利希(14-17 節).一連串變故,令非利士人長久以來對以色列的轄制,現在鬆弛下來.後來,雖然參孫
洩露他有勇力的秘密,這卻導致非利士領導階層的精英份子死於大袞廟的倒塌事件中(16:30).

為何參孫的婚姻是於神?
為何參孫的婚姻是於神 ?

(14:3)清楚指出參孫當時所做的錯事-與亭拿的一個非利士女子結婚.他的父母也曾加以勸誡,忠告他不要因著婚姻而捨棄自己
的信仰.然而,這個被愛情沖昏腦袋的年青人卻堅持己見.聖經顯示了神使用參孫,在未來的數十年內,令參孫成為抗拒非利士人
的富有侵略性的戰士(14:4).

若我們只基於上述記載就下結論,說神喜悅參孫破壞摩西的律法(律法嚴厲禁止這種通婚的事情),就犯上錯誤了.然而,上述記載
的含意,卻是神意圖使用參孫,使他成為一個戰士,拯救神的子民脫離不敬虔的非利士人的暴虐.因為在那時候,參孫仍樂於與非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17
利士人保持良好關係,他似乎不會拯救同胞脫離信奉異教的地主的轄制.要使參孫成為以色列的戰士,就必先令他與非利士人決
裂.事實上,參孫與亭拿的非利士女子從未正式維持夫妻關係,但這段不愉快的經歷卻將參孫帶回正路,攻擊非利士人.

與參孫的謎語的聯想為何?
與參孫的謎語的聯想為何?

在開始另一個場面之前,應談一談(第 13 章)結尾幾節的記載.標準修訂本將少見而且有趣的希伯來句子譯成:『耶和華的靈開始
激動他』.耶路撒冷版聖經用『感動他』(和合本也譯作『感動他』),新英文聖經譯本用『催促他』.士師記的古希臘譯文用的動
詞含『伴隨』的意思.這個少見的希伯來動詞只在其他三段經文中出現,都與『靈』有關,但常是指我們自己的靈.其中兩處(創
41:8;但 2:1,3)說及夢境是那麼的咄咄迫人,令人焦慮不安,以致法老要召見約瑟,而尼布甲尼撒要召見但以理,為他們解釋來自
神的機密.(詩 77:4-7)也反映了詩人在夜裡為未來的類似的苦惱與憂傷.這裡也像詩歌中通常的情形一樣,用一對詞插進來以增
強效果.

在其他這些經文的啟發下,『感動』,『催促』和『伴隨』都顯得過於隨和而且平凡,用『強迫』似較為適合.但是『苦惱』或『憂
慮』與其他少部分經文較為接近,且完全適合作為序言,將(第 14-16 章)故事中所指的經歷帶進來.任何基督徒都不應該認為神的
祝福(24 節)是指生活的寧靜與舒適的.

參孫的經歷具有討人喜愛的英雄式趣味及實際生活中難得一見的熱誠,在這些開頭場面已是表露無遺.他看見一個美麗的女子,
便立刻想跟她結婚,不問這女子是異邦人(3 節),有野蠻人的習俗,是跟以色列爭取迦南地統治權的勁敵.一隻少壯獅子向他吼
叫,他用通常人打斷小孩子頸骨的手法對付獅子,赤手空拳的把獅子殺了,並將這樣的奇蹟,毫不含糊的歸功於耶和華的靈(6
節),可能是記起了阿摩司智慧的話說:『獅子吼叫,誰不懼怕呢?』(摩 3:8)當他與陪伴他的人打賭時,他下的是大賭注(12-13 節),
保全榮譽的代價,則是犧牲三十個非利士人的性命和一個被遺棄的妻子(19-20 節).這次無緣無故的在亞實基倫的大屠殺,就像
殺死那吼叫的獅子一樣,再一次歸功神性的力量.不管怎麼樣,從(4 節)看來,參孫的神不僅給他超人力氣去行動,也對他所選擇
的行動負責任.許多人對於參孫的身分有所非難,認為他只不過是個年輕有為的非利士人的死對頭,具有一種可能令他倒台的好
吃習慣,以及專愛挑撥社會團體間紛爭的傾向.連他的父母都不知道這事是出於耶和華,不知道他是在找機會攻擊非利士人.

我們當然很容易將令他陷於窘境的好吃習慣作道德性的解釋.如果他不是吃了(不潔的)獅子屍體上的蜜,就永遠不會想到那個令
人致命的謎語.如果不是那非利士女子那樣的令他神魂顛倒,他就不會在蜜月期間被枕邊人騙去他的秘密了!

古代近東有好幾個像這樣難以解答的謎語.它令人喜愛的部分原因是在它的模棱兩可,和可能有幾個答案.他們想了三天還是答
不出來,便決定在新娘子身上施壓力,而這新娘子早在一個星期前便已想知道這件秘密(17 節).最明顯的解釋是在淫猥下流與性
威力發揮有關方面─這是專為男人而設的宴會中常談及的主題.除非參加宴會的人知道參孫在路上遇見獅子的事,否則他們無法
得到正確的答案.(獅子的阿拉伯別名是『喫者』.)他也對他的父母保守從那裡得來的秘密(9,16 節).

參孫可能常被美麗的女子所吸引,然而都沒有好結果(18 節下半).部分的原因是在處理的問題上.他回答他的新娘子說,他不應
該從他那裡打聽未曾向父母洩漏的秘密,這樣做法是既冷酷又愚蠢的.即使實情如此,也不應該說出來.

他回答欺騙他的人的侮辱言詞也以詩歌體裁出現(18 節下).有人認為他用『母牛犢』一詞加在他年輕妻子身上是帶著侮辱的成
分的,也有認為他的憤怒令他更進一步的指責妻子與那些陪伴的人有染.我們中間許多人也一樣,都是以自己的標準來判斷別人.
在床上取得的秘密也被以同樣的方式傳遞出去.本段經文的結尾一句說:『參孫的妻便歸了參孫的陪伴,就是作過他朋友的』不正
是證實了這疑點嗎?

15:1-20

狐狸尾巴與驢腮骨之事件說明了甚麼?
狐狸尾巴與驢腮骨之事件說明了甚麼?

本章有三個多少屬於分立的場面(1-8,9-13,14-20 節),我們可以方便地按照次序加以討論.

參孫與他的岳父對於七日婚宴中發生的事各有不同的說法.他當然記得當他回他岳父家的時候非常憤怒,也記得他殺了岳父的三
十個同族人.因此,當他有意回到妻子的睡房時,他帶來一件表示懺悔的禮物─一隻山羊羔.但是他的岳父,不論是出於真誠或虛
偽,將他對事情的不同看法提了出來.我們不可忘記他是為既成的事實辯護,因為他的女兒已經改嫁伴郎.

他的辯論在(2 節)概括地說了出來─『我估定你是極其恨她』.這句話將欺騙罪推在女人身上,即使是表面上有意義也極為收效,
但是當這位岳父接著說:『因此我將她給了你的陪伴』,我們知道它暗示著另有含義.從申命記裡的婚姻法中,我們知道希伯來動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18
詞的『恨』字是提出離婚的法律根據.(見申 22:13;24:3 都譯為『恨惡』.)這個岳父的訟訴明顯地是參孫的行為暗示已公開棄
絕他的女兒,這麼明顯的行為表示離婚,以致於(申 24 章)要求的休書都不需要了.

這位岳父可能因為參孫回來這件事,令他覺得自己對他發怒的判斷是錯誤的,也可能是參孫的出現造成威脅,令他設法對自己的
錯誤作補償,他表示願意讓參孫娶他的小女兒,強調妹妹比他一見鍾情的姐姐更美麗.但是,參孫與很多男人一樣,對女性寧願是
自發的.

再談一點有關舊約聖經中『恨』的律法意義,可能會有所幫助.瑪拉基書開頭的記載:『我卻愛雅各,惡以掃』(1:2-3),對『恨』
作更清楚的解釋.保羅在(羅 9:13)也引用這一段記載.在這裡只想提出一點─瑪拉基用的『惡』字含有『遺棄』之意,而不是一
種情感上的憎恨.

參孫回答他岳父的話可作兩種解釋,『這一次我要好好地對付非利士人!』(3 節)有問題的字是用做無罪或不定罪解釋,或不受職
責所制(兩個說法很接近).參孫既要與非利士人有個了結,也要他對付他們被視為無罪.他的非利士岳父給了他一個機會,但他的
行動不是直接針對他的岳父.

有許多街頭故事講及參孫用不幸動物的尾巴作計謀.有些學者認為這些動物不是狐狸,而是巴勒斯坦常見的豺狼,屬於群居動物.
這類報復性及民族間的仇殺,雙方都說是為了報復對方的行為(6-7 節).參孫再一次典型地宣稱他不報此仇絕不罷休(3,7 節).他
大肆屠殺之後,便離開回到洞裡去住.

他選的洞是靠近以坦一個著名的磐石穴洞,該洞是在伯利恆稍向南面的地方.這是說他朝著山上直走,離開屠殺地點大約十五哩.
猶大支派是否在第二次屠殺事件中被形容為特別懦弱,我們無法肯定.在非利士人施展軍事壓力時他們這樣做,當然引起注意的.
但是情形也可能確是如此,這是整個以色列民族需要拯救的原因.參孫與非利士人雙方都對猶大人說是對方挑起爭執的.

猶大支派動用三千人去追捕一個人,顯然是要用他們的決心來引起他們的統治者非利士人與參孫雙方的注意.像許多英雄一樣,
參孫也希望在一息尚存時仍要戰鬥到底,他獲得猶大追兵保證不害死他,只將他交給佔領軍首領.於是他被捆綁起來,帶離開他住
的洞穴.

神是無所不能的.非利士人的敵意在希伯來文裡表露得更清楚.參孫到了利希,非利士人都迎著他大聲喊叫,像打仗時的吶喊.他
們恨不得一刀把他殺了,正如他希望不再與他們有瓜葛一樣.但是他得到更大能力的幫助(14 節),他身上的繩像火燒麻一樣拉斷
了.他拾起一塊未乾,亦即不脆的驢腮骨(希伯來字 lehi─這是在(17 節)的地名的來源),用它殺了全隊非利士軍兵.他的勝利之歌
是另外一種典型的雙關詞.『驢』與『堆』的希伯來文是同一個字 hmr,但是英文無法把意思完全譯出.

本章結尾的經文曾經是參孫故事首譯本的結尾.在(第 14 或第 15 章)裡,參孫未曾對神說過一句話.他現在由於筋疲力竭就求告神
了(18 節).他以頌詞為開場白,說神是藉著他的手施行大拯救,跟著又用實事求是的方式,說若任他口渴而死,以後再不能為神做
甚麼了.他的話不用普通祈禱形式去措辭,但都是事實.神聽了他的求告,使泉水從裂開的窪處湧出.如果利希與以坦都在鄰近伯
利恆的南面,這可能就是供給稱為所羅門池的古代水庫的水泉.

參孫提及『大的拯救』(18 節)令人想起神對他母親的承諾─『他必起首拯救以色列脫離非利士人的手』(13:5).非利士人的威
脅不會持續得太久了,而參孫的有力的及難以揣忖的經歷只是開始.本章的結尾一句對這一點有清楚而正式的說明(15:20):『當
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的時候,參孫作以色列的士師二十年.』參孫的責任是去蹂躪非利士人,而不是去結束他們對以色列的統治
(14:4;15:11).

16:1-31

參孫的長頭髮顯示甚麼意思?
參孫的長頭髮顯示甚麼意思 ?

參孫的力氣其實來自耶和華,而不是他的頭髮(20 節),但長頭髮是他離俗作拿細耳人的標誌,長髮剃掉,表示他奉獻給神的生活
已告終止,神也不再使用他.

神何以要用一個生活敗壞的參孫作士師
神何以要用一個生活敗壞的 參孫作士師?
參孫作士師 ?

參孫意強壯,像太陽,係毗鄰非利士地之但支派人.他生下來就被神的使者宣告歸主為拿細耳人(13:1-9;民 6:1-8).他是神所興
起為拯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壓迫的最後一位士師.神賜他超人之力,行出動人的事蹟.只因他的肉體私慾懷了胎,與妓女來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19
往親近,受其誘詰而洩密失去能力.如此玷污了他作拿細耳人的身份,成為仇敵非利士人的俘虜,被拘禁受戲侮.但他最後與敵偕
亡,殺人數千.我們思想參孫處於當時懷疑與背道的世代中,雖然他的生活行為失檢,但就其所成就的信心工作與果效,是能忍耐,
不屈不撓,靠主捨已,制服敵人,大獲勝利,受到尊重(16:1-31;來 11:32-33;加 2:20).

在我們的觀念中,常以為神只能用好人,而我們所謂的「好」實際上只是比較上的好.這種觀念很容使我們以為:神所以用我是因
我比較別人好,便誇耀自己.或以為:神所以用某人是因為某人好,便特別崇拜某人.事實上,神並非只用完全好的人,否則除了主
耶穌以外,神到現在還沒有第二個人可以用.神藉所使用的人,是叫我們人無可自誇.神只要人在某一方面的恩賜合乎祂用,便用
來成就祂的旨意.所以任何人被神使用,並無任何可誇的理由,完全是神的恩典.以參孫而論,神並非在他的生活上用他,要藉他的
生活見證上來榮耀他,乃是在他的勇猛與仇敵勢不兩立,不肯與仇敵妥協上來用他.但願我們不可在參孫的罪行上有分.乃要在信
心工作與生活行為上,能夠分別為聖,得著能力,敬虔自守,表裡一致,活出基督的樣式,顯出佳美的德行.則被神使用所作的工,才
不是草木禾稭,乃是金銀寶石,蒙受神的悅納.

不過,參孫的例子,說明了一個信徒在工作上的成就並不就是生活上的成就.很明顯的,神雖然可以用任何人來成就任何工,但我
們若只在工作的某方面被神使用,而生活卻失敗不堪,則我們的「工程」仍是草木禾稭的.以掃羅而論,他奉命去擊殺亞瑪力人(撒
上 15 章),按那一場戰爭來說,他是勝利的,他戰勝了亞瑪力人,他不是打敗仗.但按個人來說卻是失敗的,因他貪圖亞瑪力人的牛
羊.所以我們應當過敬虔,聖潔的生活,卻不可因神使用了我們而有任何類似自誇的表現.

神選召參孫,
神選召參孫, 何以讓他犯罪致死?
何以讓他犯罪致死 ?

神選召參孫,賜他神力,但神要他作拿細耳人(13:7),自出胎即完全分別,歸主為聖,可惜他不聽神的話,罪中作樂,結局仍然死在
敵人手中,給敵人有褻瀆的機會.

參孫大有恩賜能力,但他卻恃才而驕,又復放縱情慾,不肯悔改,終至身敗名裂,辜負主恩,使國人失望,這實在是一個大悲劇.參孫
的失敗,是每一個事奉神的人最大的殷鑒.人若因為有恩賜,有能力,有工作,有果效,便驕矜自恃,甚至撇棄十字架的道路,任憑自
己的心,胡作亂為,他的結局也逃不了參孫的覆轍,可不慎耶!

如何看參孫之死?
如何看參孫之死?

參孫整個故事的最後這一章,可能是早期草稿的一篇補充,而不僅是附錄而已,其中有許多場面令作家,畫家,音樂家和戲劇家感
到難以忘懷.

每一章的開始都談及參孫看中某一個女人.開頭的每一節都是幾乎寥寥幾字,好像迦薩的公式 veni, vidi, vici(意思是『我到,我見,


我征服』).『參孫到了迦薩,在那裡看見一個妓女,就與他親近.』大抵他料想會受到伏擊的,因此他半夜起來,將城門扛在肩上到
猶大山區的中心地希伯崙,表示他瞧不起城門的守衛─這一段路長達四十哩!

這個故作安排的遭遇,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帶給他麻煩,當然可能是這女人像他一樣在迦薩是外地人.也許他與這女人親近的事,只
作為敘述另一次超人力量的故事的背景,他這次來迦薩的事,無論如何,也正是令他致命的前奏.

參孫的女人,以大利拉最著名,因為惟有她的名字在聖經中可以找到.聖經上沒有說她是非利士人.但是,她在許多方面扮演參孫
妻子的角色(第 14 章),她同樣也容易受制於非利士人的壓力,我們可以假定她是他們的一分子.事實上,她就是(箴 1-9 章)中不
斷拿來與智慧作比較之『外女』的化身(箴 7:1-7).

『愚蒙』或『頭腦簡單』是希伯來形容詞的譯法,與通常譯成『誘惑』或『勾引』的動詞相聯繫.英文的『愚弄』或能表達出概
念中的聯繫.這正是非利士人的首領對大利拉的要求─詐騙參孫,愚弄他,讓他出賣他力氣來源的秘密.

大利拉是參孫的女人中最著名的一個.故事的作者也說他是參孫真正喜愛的一個婦人(4 節).他的妻子在開始時也令他喜愛過
(14:3,7),這兩個女人都責備他愛她們愛得不夠(14:16;16:15).可憐的參孫,他的愛令他致命.他愛錯了對象,花言巧語對他造
成的傷害遠非他的驚人力氣可以挽救.他經得起粗暴的待遇,但是容易受人愚弄.

他在磨坊裡,被套上馬具拿他當盲牛般加以勞役的描述常被用作比喻.在大袞廟中他像耍熊一樣被折磨以逗得觀眾的笑聲,但是
有關他最後大屠殺的場面(30 節)需要說幾句.

他竟在外族的神明崇拜場所,第一次公開的向神祈禱(15:18),這是一種諷刺.只有當他在被人踩到無法抬頭的時候才需要求助,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20
他本身沒有向神祈求大力氣.那是當他歸神作拿細耳人,由他的母親所作的許諾而得到的,不在於他.神的靈常在他需要時不求便
臨到他身上.然而現在,眼瞎智昏,威信盡失,像後期競技場上的犧牲者一樣,成為殘酷遊戲的嘲笑對象,他知道他的需要.我們不
需要知道我們在危難中神怎樣來救助,但我們知道,無論甚麼時候,在甚麼地方,我們有危急,都可以祈求祂的幫助.這一點令雙目
被剜了的參孫能挺身面對死亡.

參孫最後所關心的是報仇─他當然不僅是失明那麼簡單,而是被剜去雙眼.英文標準修訂本附帶地說明報仇是『為了那剜我雙眼
之一』(28 節)誤導了希伯來文的為雙眼被剜的報仇行動.(和合本正是這樣翻譯的.)這種但求可怕的個人『滿足感』,與舊約聖
經中的英雄人物不同,也與我們從耶穌領受到的倫理有極大分歧,因為耶穌祈求天父赦免那些令祂受苦的人,祂不像居功自誇的
參孫那樣.

大袞是甚麼?
大袞是甚麼?

大袞 Dagon 是非利士人的國神,在亞實突地大袞之廟祀.其偶像上身作人形,首臂畢具,下半身縮成魚尾狀.非利士人奪得約櫃抬
至大袞廟中,置其像側,翌晨,則見此像仆倒於約櫃前.人將這偶扶歸原位時,復又仆倒下來,其頭與雙手均自折斷,棄於門檻上矣
(16:21,23;撒上 5:1-7;代上 10:10).

參孫的歷史如何顯明以色列人過去,
參孫的歷史如何顯明以色列人過去 ,現在及將來的歷史?
現在及將來的歷史 ?

1. 參孫未誕生前,神對他一生計劃早就啟示了,他是作拿細耳人,藉著他來拯救以色列人.以色列國也是如此,神對這國的計劃
在它未生存以前早就啟示了亞伯拉罕.這國當向神分別為聖並完全榮耀祂,因那拯救者要藉著這國來臨.

2. 當參孫作拿細耳人時,就得到奇妙的能力勝過他的仇敵.以色列國也是如此,在約書亞的領導下,以色列國分別為聖並奉獻,
所以有勝過敵人的能力.

3. 參孫再三不順從,放縱,犯罪,得罪神.以色列也是如此,在士師們的治理下,常常遠離神.

4. 參孫每次被仇敵捆綁時,神給他力量,蒙了拯救.以色列國也是如此,每次被仇敵捆綁時,神都用祂的大能來拯救他們.

5. 參孫過分的得罪神,所以神遠離他.以色列國也是如此,他們也過分的得罪神,所以神就離棄他們一段時間,使他們分散在外
邦受欺壓.

6. 當神離開參孫時,就被仇敵俘擄,挖去眼睛,為他們推磨,又常被戲弄.以色列國也是如此,當神離開他們時,敵人即擄他們去,
使這蒙愛的國如同瞎著眼睛,分散各地,被外邦人所嘲笑欺每.

7. 最後參孫轉向神,神就聽他的禱告,再一次用他來榮神自己.故以色列人到最後也會悔改轉向神,神也要聽他們的呼求,用他
們來為祂自己的榮耀.

17:1-13

「 家中的神像」
家中的神像 」是指甚麼?
是指甚麼?

聖經中始見於列祖時代,直到百姓被擄至巴比倫和歸回的時候,仍間有所聞.(創 31:19;王下 23:24;結 21:21;何 3:4)在列祖以


前,先民在家中供奉的神像有先人乾癟了的頭顱,後來改用陶像代替.像有大小(創 31:34;撒上 19:13-16),用以祈求神諭.求問
時,有時亦一併使用其他據說具有法力的物件,如箭和動物肝臟等(結 21:21).

米迦派兒子當祭司這種做法,起源於家長有委派祭司權的風俗.不過,神揀選利未人中的亞倫子孫作祭司後,便取替了這風俗.可
能利未人散居各支派中(民 35:1-8),這制度當日受動盪的局勢影響而崩潰了,以法蓮境內難得有利未人作祭司,故此米迦復用舊
習.

對米迦與伯利恆的利未人之見解為何?
對米迦與伯利恆的利未人之見解為何?

(第 17-21 章)之中有共通的動機及主旨,與士師記的導論之間有許多有意義的連繫,其中有一部分我們在討論(第 1 章)時亦已提


及.但是(第 1 章)與這五章之間的最重要連繫是隱藏不露的.在這幾章之中,既沒有『士師』也沒有『拯救者』,也不談及任何外
在的敵人.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21
本章從一開頭便滿有幽默感,寫故事的人幾乎是一有機會便拿米迦開玩笑.一個人怎可以為自己安頓神堂?至於說分派他一個兒
子作祭司(5 節)更屬荒謬.1)已有神特別選定的祭司族;2)兒子又怎能夠合適做你的『父』(10 節)?一個多麼愚蠢的北方人!一個
多麼糊塗的以法蓮人!我們不必花時間去推想這故事是為誰寫的,而這故事認為這個出身於『大衛之城』屬利未族的他,至少是公
正的,況且這個失了業的少年人也同意做米迦家的祭司.(無可否認的,聘用這位年輕的利未人,可以說是令情況惡化的.如果他不
屬於承擔祭司職的利未族,他將會因為能夠在任何聖所裡擔任輔助性的職務感到滿足.)

開頭的四節經文可能是較早期故事的片斷,接下去的故事乃根據這片斷發展而成.(4 節)的『雕像』和『鑄像』,可能就是(5 節)
所用的『以弗得』和『神像』兩個新名稱.米迦的名稱在希伯來文第一及第四節的寫法較長較舊式,目的在引起對原文的涵義加
以留意:『誰像耶和華?』就目前故事的形式看,它是一個含有惡作劇意味的名稱,指這個人負責一種令人懷疑的祭禮.

米迦的母親,像任何愛護兒子的母親,也像耶穌的譬喻中浪子的父親一樣,兒子認罪令他感到不知所措,且立刻將他對偷錢者的咒
詛改變為祝福(2 節).從下一章的記載看,這位母親是失敗了.

這一章裡面充滿了幽默與嘲笑.但這類樂趣就像那專愛私下傾談有關醜聞的事一樣.米迦有了錢又可從母親的榜樣得到幫助與鼓
勵,他也就越變越壞.(4-5 節)中用於崇拜對象的名詞令希伯來文聖經的讀者感到心驚膽顫,毛骨聳然.

(17:4)記載的公然出現於尼尼微城的行為,已遭受耶和華譴責,私下出現於以色列的,也必受嚴重的咒詛.這一切事操在一個婦人
手上,她咒詛暗中拿了錢的賊,卻祈求耶和華賜福與她的兒子.

製造以弗得和製造神像的情境一樣.這裡指的不是普通的以弗得─祭司服飾的一部分,而是裹了銀的像.鑄像是家裡供奉的神像,
在一些聖經故事中對此加以取笑.大衛的妻子米甲把家中神像放在床上騙過他父親派來的殺手(撒上 16:13,16).拉班設法找回
他的女兒和雅各偷去的神像,拉結把神像藏起來(創 31:34-35)且坐在神像上面,說『現在我身上不便』,不能在拉班面前站起來.

聖經中還有一件類似的事,為這一章投下一線曙光(何 3:4-5).以弗得和鑄像只在這裡和(5 節)的經文相對應.何西阿認為邪惡的


以色列人,必須去除以弗得和鑄像,才能尋回他們的真神神和真正的王權.

這些經文使(6 節)的記載更顯得意義深長:『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申 12:8-14)可能是提醒的話,但不說明這


一章是申命記式的作品.它只是引用申命記,正如引用何西亞書和那鴻書一樣.

18:1-31

從米迦的利未人與移居的但人身上看到甚麼
從米迦的利未人與移居的但 人身上看到甚麼?
人身上看到甚麼 ?

富有的米迦正是一隻等待宰殺的肥鵝!這一章有一層比一層深的意義.從某一層面看,這一章有意作為『士師』適當的附錄,造成
米迦家毀滅的原因竟是稱為但族的人民,而另一個『但』卻是希伯來文的『士師』.任何人很容易想像到(第 17 章)原是一個獨立
的故事,在(第 18 章)一開頭重複地說:『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是它的補白,但現在這補白只成為(第 18 章)故事敘述的背景.在
那些日子,另外一件事情顯得不安的,就是但支派還沒有得地為業.

(第 18 章)的一個作用,是將舊約聖經中有關但族的兩種不同資料連結起來.有些傳統說但是個小支派,居住在猶大西北面,或即
現代的特拉維 Tel Aviv 東南部的窮鄉僻壤.(書 19:40-46)對但族的疆界有所描述,但是(書 19:47)與(1:34)均提及嚴重的地方性
問題,將此傳統說法的一部分抵銷了,也抵銷了(第 18 章)對傳統的描述.底波拉之歌將但人與船連繫起來(5:17),顯然是認為這
支派是在南面.按舊約的另一個歷史傳統說法,但族是在遙遠的北方,在黑門山下,靠近約但河發源地及後來稱為該撒利亞腓立比
的地方.但與別是巴分別作為應許之地(20:1)的北面與南面的邊界,而但與伯特利被選為耶羅波安的邱壇(王上 12:29-30),是北
國以色列的南北分據點.(第 18 章)(在 書 19:47 和第 1 章之先)藉著遷居的故事將兩個地方連繫起來.

這次遷居有助於決定日後以色列大批移民與定居的雛型.探子被派出去並將偵察所得回報.就但的情形來說,如(書 2:24)一樣,
所得的回報全部有利,但不像(民 13-14 章;申 1 章)的記載,情形就不同了.以法蓮山地與西乃不同,居民需要崇拜的工具和祭司
制度.他們太強盛了,米迦無法阻止他們的去路.他們來到拉億時,那裡的居民很容易便成為他們犧牲品:他們用刀殺了當地的居
民,放火燒了他們的城,然後加以重建,起名叫但.

如果這是遷徙與定居的雛型,它也是一個諷刺.這些後來的成功來得太容易了,他們全靠自己人眾勢強的.他們對待米迦的行為應
受指摘,對那個利未人用小甜頭令他就範,也是卑鄙的,因為這個機會主義者接受了他們所給更大的工作.他毫無顧慮的盜竊前任
僱主的秘密,他成為我們現代社會常見的人物的嘴臉.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22
這一點幫助我們清楚看到寫本章目的另一面.如果我們從後面開始,整件事就會顯得更清楚.(30-31 節)用不同的方式去總結整
個事件,但族所搶奪的偶像在整個故事中佔主要部分,用許多不同系列的名稱去形容(14,17-18,20 節).整件事在(30 節)做了總
結:『但人就為自己設立那雕刻的像.』士師記的作者在作簡潔敘述時,選用與以色列基本憲章十誡產生衝突的字眼.直到這個階
段才提及這個利未人的名字─摩西的孫子,革舜的兒子約拿單.他身為摩西的孫子,竟能夠在伯利恆,心安理得在雕刻的像旁邊主
持偶像崇拜.那正是以色列人所做的,至少在北以色列的但人是如此!本章所說的『鑄成的像』早已提醒我們有關金牛犢的傳統形
式.(出 32 章;申 9 章)的故事,當然與(王上 12 章)所描述的耶羅波安建邱壇有密切關係,這種在北國以色列的宗教重新出現,即
是申命記歷史學家不斷地指責的『耶羅波安叫百姓陷在罪裡』的罪,這件事在何西阿的詩歌裡有透徹的描述(何 13:1-2).

(第 18 章)的作者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與猶大的申命記學派的批評一樣,但他像何西阿一樣,表達得更有技巧,更有效果,只是所用
的傳達媒介十分不同.他不僅指明北國以色列拜偶像為『邪惡』,且認為它是微不足道:是沒有主意的蠢人從無能及左道邪說的創
始者偷襲而得的.

在(8 章)結尾時,我們留意到另外可能是指責北國的偶像崇拜,這種崇拜是由於個人突然的意念產生的結果,其重點是由以實瑪
利人的金耳環所產生.

這種措辭巧妙刺人的話,較小心準備和經常重複的理論探討更要深入.主前第七,八世紀的先知詩人都是藝術大師,阿摩司杜絕容
易得來的樂觀思想,亦即現代諺語所說的黑暗之中總有一線光明(摩 5:18-20).耶利米拿活泉與貯存的水作比較,去揭露以色列
人拿巴力去取代耶和華的荒唐行為(耶 2:13).沒有人比何西阿描繪神因愛未獲回應而遭受痛苦更深刻感人的(何 11:1-4),或如
前一章所說的(何 9:10).

「 直到那地遭擄掠的日子」
直到那地遭擄掠的日子」 之解釋為何?
之解釋為何 ?

有三種解釋:

1. 大多數學者認為「那地」是指北國以色列,「遭擄掠的日子」指以色列國於公元前七三三年受亞述侵略,至七二一年亡國這
一段時間,當時位於北國但的祭壇亦遭毀滅.

2. 有學者認為解釋此句必須考慮下文(31 節)的提示.換句話說,「那地」是指示羅,示羅什麼時候沒有了會幕(可能寄存於簡單
的建築物─神的殿─之內),但的神堂就什麼時候沒有了.按歷史記載,當士師以利執政的末期,約櫃被非利士人搶去(撒上
4:1-11),示羅的會幕可能於同時被毀或者從此失去重要性,結果在挪伯重建(撒上 22:11).如此,「遭擄掠的日子」就是指約櫃被
擄的時候.

3. 又有學者認為「那地」就是指但,「直到那地遭擄掠的日子」是指掃羅死後,大衛還未統一全國之時,非利士人控制但一帶地
方(撒下 2:8-11),那時米迦所雕刻的像不在了.

19:1-30

「 坐在城裡的街上」
坐在城裡的街上 」何解?
何解?

應作「坐在城門口的廣場上」.古時以色列城鎮的面積甚小,街巷狹窄,人煙稠密,城門內外的廣場便成了僅有的公共場所.由於城
門夜間必須關閉,而利未人與妻子天黑後才抵達,只能坐在城門外的廣場上過夜,幸而有位善心的老農夫願意招呼他們到自己的
房子休息.

有何客情典範?
有何客情典範 ?

在許多方面,這故事的主題是變化的.其主要意義與前兩章的主題密切相關.它的主要人物與米迦一樣來自以法蓮山地,但屬於較
為偏遠的地區.跟米迦一樣,族中也有一重要人物來自猶大的伯利恆,再者這也是一個有關利未人的故事.本章的開頭便提及當時
以色列中仍然沒有王.總之,從(第 17-18 章)很容易進入(第 19-21 章).同樣,(第 18 章)很容易與參孫的故事連上,因它重複提及
瑣拉及以實陶,甚至瑪哈尼但(2,8,11 節),令我們想起但人的其他地區(13:25;16:31).路得記緊跟在士師記的後面也是根據同
一事實─以猶大伯利恆為起始及終結.

然而,這些細節只不過是關於表達方式而已.故事的實際內容,令我們想起有關罪惡盈貫的所多瑪城醜聞,這件事記載於(創
19:1-11).全所多瑪城的男人威脅要對羅得所接待的兩位天使作性的攻擊,羅得提出以兩個尚作處女的女兒作代替,卻為他們所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23
拒絕,這些壞蛋且轉而凌辱羅得.到了這個地步,他的客人便令門外的人眼睛昏迷,以此作為耶和華毀滅這城的序幕.

在一個重要層面上看,這故事談及關於對客情的不同期望與殷勤對待.這個利未人的妾離棄丈夫回到伯利恆她父親的家去.四個
月之後,這個人有意收拾僵局,帶著一個僕人和兩頭驢子到伯利恆勸她回去.希伯來文『用好話勸她』一詞常含勸諫和保證的意思.
這一點(賽 40:2)說得最清楚.何西阿對於尋找他離婚的前妻回家也有類似的描述(何 2:14-15).

那婦人的父親給他盛意的接待,我們不應該認為這位父親喜歡看見他的女兒回家.三天之後(探望姻親這是一段合適時間?),這位
利未人第一次提議回北部去,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岳父的客情挽留下來.只在第五天,他實在不願意再待下去,才得動身離開.是
這位利未人自己舉棋不定?抑或他不想令妻子不高興?抑或是這位岳父的為人,只想表現自己待客的盛意,而不理會客人的感
受?好像許多醜聞一樣,接著的場面給避過了,但或多或少是無恥的.

他們走路走到日頭快落的時候,僕人渴望城裡住宿.耶路撒冷舊城在伯利恆北面五哩之處.但那不是合適過夜的地方(12 節).這
個可憐的人過於信賴以色列的安全可靠和客情是十分錯誤的.若不是有一個像他們一樣屬外族的老年人帶他們離開基比亞的街
上,他們就只好在街上過夜了.老人的盛情雅意表現了他的慷慨大方.

基比亞不單是待客冷漠無情,而且是壞到絕頂.當這些客人與主人正歡暢的時候,他們的房子就像羅得以前在所多瑪的房子一樣
(創 19:4),被一些無賴包圍了,他們提出同樣的要求─『把那進你家的人帶出來,我們要與他交合.』這裡並沒有對性慾要求作明
確的說明,但是屋裡的人通常覺得屋外暴徒夜間充滿敵意是甚麼壞事都做得出,即使他們只說是相望一下.現代英譯本將英文欽
定本的『匪徒』(22 節)譯為『無賴』(注:中文現代譯本也是這樣),在名稱上顯得沒有那麼吸引人.事實上這種吸引人的字眼也
不過說明他們是『敗類』或『不務正業』的人.以賽亞也用有關的句子警告他的百姓留意那些不利於他們的埃及人(賽 30:5-6),
耶利米將含譏笑的雙關語加在巴力的名字上(耶 2:8,11).

這件事令主人處於進退兩難.大多數男人都視自己的家人和女兒貞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但是這位主人更關心在他家裡作客的陌
生人和對他所負的責任,他為客人洗腳也跟他一同喫喝,但只是為某一個人而不是為所有在他裡作客的陌生人,為甚麼將客人的
妾和自己的女兒交給暴民呢?

若能夠弄清楚希伯來文『這樣的醜事』ha-nebalah na-zot 一詞(23-24 節)是指甚麼說的就好了.這個希伯來字有時是表示『愚蠢』,


且常是指說話不是指行為.(撒上 25 章)拿八的事件將這一個詞加以人格化了.拿八的名字是表示他滿口愚蠢的話,沒有經過思想
(25 節;10-11 節).『這樣的醜事』與上下文很好吻合,但也可能有更深的含義.

這主人是指有辱客情呢?抑或他們所想的是指同性的性行為?為甚麼將這人的妾交出去?她不是應受保護的客人嗎?是因為她只能
與女人而不能與他本人喫喝和交際呢?是她只屬妾的身分,社會地位較差?或者是交出兩個女人以代替客人,是想轉變暴徒的不正
當性行為成為正當?說明實際情況是等於解答問題.在備受壓力時,尤其是淪落異鄉的人,需要有極大的自制,才能夠顧及入侵者
的道德健全.破壞客情當然有問題,主人這時候所提的辦法,可能是他們的次要的社會關係的標記.將身屬處女的女兒獻上則可能
是想令暴徒恢復理性,他的建議至少令他的客人感到震驚,因為一聽到提及女兒,他即把妾拉住推出門外.

故事的作者有意要我們對這行為作判斷,這位利未人的信譽難免受傷.(27-28 節)很慘痛的描述第二天的情景,婦人的主人問那
個僵臥在房門前的人是否準備離開,然後悄悄地將她馱在驢上,起身回家去.難道他全不知道所發生的事?難道他不知道他的妾怎
樣的整夜受苦?或者這男人只是故意裝作冷酷無情?因他知道在基比亞根本無法取得公道的待遇,而他也不願意讓基比亞人因為
他承認妾已死自己告狀無門而感到滿足.

於是他回家去,將妾的屍體切成十二塊,傳送以色列的四境.『你見過這樣的事嗎?』甚至大眾的反應,也是模稜兩可的.他們是指
基比亞對醜聞的反應嗎?或他們認為這是對以色列的無聲挑戰?難怪他們終於做了決定─『現在應當思想,大家商議當怎樣辦.』

20:1-17

『 他們在示劍路上殺人』
他們在示劍路上殺人 』帶來甚麼回應?
帶來甚麼回應 ?

在(創 19 章)裡,一個有關羅得的類似故事的重要部分,在(第 19-20 章)的故事中找不到.所多瑪的壞蛋指責羅得竟敢批評他們的


行為,與他們相對應的基比亞人,並沒有對住在他們之中的以法蓮老人作同樣的指控.即使如此,此故事中之主題並沒有喪失.這
位利未人帶著切成十二塊的妾的屍體走遍以色列四境,要求以色列人為這事的是非作判斷.他的要求(19:29-30)結果是一次隆重
的民眾會議,他在會眾面前說明這件事的情由,再次要求以色列人商議對策(20:4-7).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24
乍看起來,以色列民眾似乎在聆聽事情的細節之前,便已準備採取行動.當以色列人『都出來』的時候,常是指作戰狀態.(2 節)說
『拿刀』的步兵令這種印象加強,雖然那可能只是指身體壯健的人,不一定是真的手抓著刀.這些步兵令我們想起亞捫人恐嚇雅比
引起掃羅王勃然大怒的事(撒上 11:7).

在另一方面,這次嚴肅會議令我們想起約書亞記記載的示羅兩次聚集,一次是解決地業分給的問題(18:1-7),另一次是對約但河
邊築壇的事表示憤怒(22:12)而且準備作軍事行動.

還有,到米斯巴聚會可能有其重要性,也與撒母耳傳統有關.以色列人在那裡作戰勝非利士人的準備(撒上 7:5-14),掃羅也是在
那裡被選立為王(撒上 10:17-24).

當我們記得掃羅自己是來自便雅憫的基比亞,撒母耳對於立他為王的事並不表示熱心,而王權終於傳授給猶大支派的大衛的時
候,我們就有了所需的一切提示,可以推斷這故事的一個作用.它是一段反掃羅的宣傳,對他的出生地加以嘲笑,指控基比亞蠻橫
應遭罪惡之城所多瑪的歹運.最後提及掃羅將一對牛切成塊子,藉以集合以色列人來對抗亞捫人的恐嚇.這一切在米斯巴又重演
了,在那裡非利士人被打敗了,而掃羅就在這裡被選立為王.聯繫是很多,而這些聯繫都是粗筆帶過.

雖然故事的寫作對便雅憫與掃羅的出生地存有歧見是不能否認的,但是這故事不僅是做宣傳那麼簡單,而且寫法極有技巧.重複
(第 3 章)以笏的故事,是講及左手便利的便雅憫人(指用左手的人)的趣事,只是本章(16 節)又說左手便利的現在只有七百人!至
於亞比米勒及他的在神廟中喫喝的暴民(9 節),則令人想起美國西部那些槍法準確分毫不差的槍手.

這個利未人對這一次大聚集也善加利用,他告訴民眾他最初是擔心自己的性命.當他不成為殺害的對象時,卻又發現他的妾死了.
他的話令人對這女人死於意外,而非被虐待致死的情況產生懷疑.然而,寫故事的人表現得不太拘謹,提及那利未人時,稱他為『被
害之婦的丈夫』(4 節).可是,貶低故事中的某一部分,只是作為擴展另一部分的補充.標準修訂譯本(第 19 章)的希伯來文微妙地
提及那利未人所指責的不是基比亞的匪徒,而是城裡的『巨頭』或『名人』或『巨富』(5 節),不是『基比亞人』那麼簡單.如果
提及匪徒的話(19:22;20:13),那是因為全部基比亞人都是卑鄙低劣的.

使人懷疑這種指控不能勝訴,至少指控便雅憫的領導人物是如此.同一宗族的其他地區居民,可能只會贊成吊死幾個無賴,同意控
告犯強姦罪的滋事者,但是談到指控那些誠實可靠的好人,那些屬於同一城鎮的好人和親朋戚友,那就欠公道了.這類醜惡的故事
之多,在西方國家實在不勝枚舉.

再聯繫三段回應的經文便結束本段的討論.第一段記載是在(申 13 章),這裡提及三種背教的情形,同樣的語氣也出現於(5,14-16
節),殺害及虐待外邦的居民也是罪大惡極的.

另一段記載是在(賽 32:1-8).全本聖經只有這一節經文(6 節)將『厭惡與任性』一併解釋了.這裡表達和解釋了『愚頑』與『圖


謀惡計』(5-7 節).有關這種連繫的更有趣的一點,是以賽亞書隱藏著有意義的君主制度思想:有賢明的王來統治則社會安寧,這
是(17-21 章)不斷提及的公式.最後一段回應記載於(詩 94 篇),是對報應的懲罰作強有力的要求

20:18-48

有關便雅憫人受嚴懲之記載是如何?
有關便雅憫人受嚴懲之記載是如何 ?

這段記述文在品質上有了顯著的改變(變壞了),它失去了士師記所特有的乾脆簡潔風格,變得複雜而且華而不實,這種情形在(29
節)開始的軍事計劃中特別顯著.經過了求問和徵得神的旨意之後,猶大帶領以色列軍攻擊便雅憫人.開始兩天的戰爭對報仇心切
的聯合軍隊造成極大災難,而便雅憫人兩次出擊都打敗敵人.每天以色列人都向耶和華求問,終於在第三天,他們清楚的得到戰勝
的保證(27-28 節),這就是事情發生的情形.

難以處理的是軍事計劃最後部分的冗長報告.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覺得我們以前曾經見過這一切,因它們使我們想起(第 9 章)及
(書 8 章)所用的有效的戰術,但這不是問題的全部,這裡很難擺脫有兩個軍事計劃混合在一起的想法.從(29-48 節)這段經文中,
我們像是望著兩組幻燈片同時照射在銀幕上.主題倒是夠清楚的,但是其中的細節卻是模糊不清.

我們在本經卷中已經不止一次提及拈鬮的事.按(書 7 章)的記載,卑鄙的亞干就在此方式下被發覺的.(書 18:1-10)說七個尚無指


定產業的支派,也是用這個方法按勘察團提供的資料分得地業.

本段經文中三次提及『求問神/耶和華』(18,23,27 節),同樣的話在士師記曾經用過兩次:本書的開頭第一句及(18:5),後者記載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25
但 人 問 米 迦 的 祭 司 他 們 應 否 繼 續 前 面 的 行 程 . 這 一 句 求 問 的 話 , 也 常 出 現 於 掃 羅 與 大 衛 的 故 事 中 ( 撒 上 10:22;14:37;
22:10,13,15;23:2,4;28:6;30:8;撒下 2:1;5: 19,23).從每一節經文看,我們會以為是他們要求一個合適的中間人去求問神的
意思.但是,整體看來,可能只是出於較為機械化的想法,而(撒上 30:7-8)則提供了一個線索.

以弗得如果不是一種作為求問神諭的輔助的物體,必是適當的陪伴物.在其他某些經文中,這種東西是用來在神面前以二選其一
的方式,清楚知道事態的轉變或不同階段神的指示.對每一個問題或問題的每一個階段,提供『是』或『不是』,或者『是這個不
是那個』的答案.這些答案可以藉著不同長短的麥桿,擲骰子或棒子落在特別的方向去取得.

看來,他們是根據某種二進制數學方式向神提出問題,就像今日的人必須求助於電子計算機一樣.

流血事件的發生中,
流血事件的發生中 ,有何聯繫?
有何聯繫 ?

我們已經對如何求問神旨意加以評述.至於寫故事的人要我們對諮詢神旨意的事抱持甚麼態度,就不清楚了.為甚麼這些最終獲
勝利的以色列人,竟在最初兩天連連敗北呢?他們在最初兩天也是受命去作戰的.

在類似的對抗鄰近的艾城作戰中(書 7-8 章),將那一次的敗績歸咎於亞干在攻陷耶利哥城之後,取了必須毀滅的戰利品.同樣的


情形,當掃羅求問神的意見,而神沒有回答時,他才發現(也是用掣籤方法)是約拿單無意中觸犯了他所起的誓(撒上 14:36-46).

我們是否需要在此找尋類似的結構的困難嗎?
我們是否需要在此找尋類似的結構的困難嗎 ?

也許這個過程是錯誤的.首先是向神求問的是一個雙重性的問題(18 節)─『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他們不
是先問一個先決的問題─應不應該去攻打便雅憫人.耶和華說猶大當先上去,只是對一個次要的技術問題作回應.

另一個可能性是:或會有某種全面性的流血事件發生.記得他們走向北面的路上而帶來災難的那天晚上,那利未人反對在耶布斯
人的城裡住宿,因他們『不可進不是以色列人住的外邦城』.他們選了基比亞,它不是便雅憫城鎮而是以色列人的城鎮.肢解婦人
的屍體被傳送全以色列,不僅讓他們看到發生於基比亞的情形,也讓他們知道在他們之間作了甚麼事.他們當然必須採取行動對
付便雅憫人,不是為了擔心這些行兇者沒有受到應受的處罰,而是要全部以色列人負起應負的責任.

在本段加的題目裡暗示了第三個過程,它可能只是第一個過程的不同形式,它的出發點來自一個十分有條理的觀察.兩個希伯來
詞在(19:30;20:7)以成對的方式出現,這情形在整本聖經中只再現過一次.以色列境內凡看見婦人被切成十二塊屍體的都說:
『應當思想,大家商議.』他們聽了這利未人的簡短說明之後,又提及這些字眼─『都當籌劃商議.』(賽 8:10)也有一段同樣令人
感到困惑的聲明.

這裡也有成對的字眼,這些字眼具有挑戰性,或甚至有威脅性,或提出問題來討論會有受挫之感,這一點可能有它的重要性.這些
字眼已成為現代以色列人的政治口號,在確定的保守派及極端派,耶路撒冷區稱為 Mea Shearim,這些字眼常重複出現在傳單和招
貼板上,是該地區居民對許多他們認為是世俗化和非宗教狀況的政策表示反對,他們有權利這樣做,這段經文是用來對於顯然不
是神所制定的事作一般性的警告.我們應該記得,它是以賽亞最初批評猶大王國和當時的大衛王權全文的一部分(賽 7-8:18).

令以色列人焦躁不安的兩日流血事件,可能是由於他們未曾求告神,便作出諸多商議和籌劃的結果.包含在(第 20 章)裡的這種過
程是一種提示,就是說要適當地了解這裡敘述的,就得抓住而且欣賞所有涉及其他經文.這一點令故事與參孫在他的婚宴中所提
的謎語相似,這類謎語需要解謎的人對不同的情況有特別的理解.我們已經留意到(第 17-21 章)之中,一些類似其他含豫言性的
暗示.因此它像是士師記附錄的一篇特寫,值得對它作進一步的討論.

首先我們必須劃出其中的區別.研究士師記開頭部分時,我們留意到其中與創世記的雅各傳統的一些聯繫(對比 9:23-57),在那
裡我們看不出士師記有引用創世記的證據.或者我們應該假定這些原屬於不定型的故事和主題,經過一定的時間,與過去的不同
人物,例如雅各與基甸(或耶路巴力)連上了.

藉著對比,寫故事的人在士師記的結尾幾章,故意選用某些重要字眼或成對的字,以提醒那些熟悉聖經傳統的讀者,其中有重要的
連繫.這有點像是對掛油畫提出意見,該從甚麼角度去欣賞,或用甚麼光線照明,會更收效.的確,根據我們某些觀察,我們甚至驚
奇能否從經文內在的聯繫學得更多.如地理位置,宗教問題和神學態度在任何地方都是深思熟慮地暗示了,這些故事是否全都屬
於以色列沒有君王的後期的聖經創作?

這樣說是太過武斷了,雖然我們現在有很多證據證明這兩組故事(第 17-18 章;第 19-21 章)絕非以色列王朝的歷史記錄.但是並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26
非全屬於故事,也非神祕的故事!我們已經留意到它與創世記,申命記,撒母耳記,以賽亞書和那鴻書之間的聯繫,但有意義的最大
的聯繫集中在何西亞的豫言上,而將基比亞比喻為一個充滿罪孽的地方正是何西亞書(何 9:8-9).基比亞被認為是報應的戰爭開
始的適當地點(何 10:9-10).這裡沒有意思說何西阿是在怪責以色列人,因為他們在基比亞選上掃羅作王,他的豫言所針對的是
較為一般性的罪孽,這種風格在(何 6:9)看得很清楚.在往北面的路上殺戮,是與利未人站在米巴斯大會前的另一個聯繫,因為
『殺戮』一詞是(20:6)譯為『醜惡的事』.

何西阿知道早期的基比亞惡徒的故事.寫故事的人將故事重編,應用從其他聖經資料所得的豐富線索,將內文加以裝飾,每一方面
的資料需要分開來作鑒定與欣賞.它需要超過一週婚宴的時間,去解答所有隨著而來的疑難.

21:1-25

便雅憫人恢復地位之聯想是甚麼?
便雅憫人恢復地位之聯想是甚麼?

這是第三次本卷書回顧在伯特利放聲痛哭的主題.首先是在(2:1-5)談及,再在(20:26)提過.在每一段經文中都談到獻祭(及獻
燔祭),似乎是為了合法地向耶和華獻祭.據我們所知,至少申命記的觀點認為這時的聖殿的地位可疑,這一點令我們猜想士師記
突出的這部分,不僅解釋了聖橡之所以稱為哭橡那麼簡單,聖壇邊的一切不愉快事情,暗示了基本上的不穩定.

然而,哭泣在本章的結構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就像(第 20 章)的一連串戰爭一樣,故事的敘述相當重複,可能是因合拼了不同的
資料來源的緣故.這也足以解釋為甚麼用兩個不同的辦法,去為便雅憫人提供妻室.但另一方面,對於不上米斯巴之人的重複質詢
(5,8 節),解釋了民眾極度哀傷的經文.與此同時出現的是一種猶豫不決的態度及方向上的不明確.

在這離奇故事的所有人物中,基列雅比人最值得我們的同情.由於他們對抗族中的一個支派的行動,而令整族的勢力削弱了,所有
的支派同路下跌─為了修補與便雅憫之間的裂痕而付出撲滅外約但某些人的生命的代價.情形很像是搶了彼得之物去補足保羅.
這種情形也令我們想起我們的政治領導人物,他們常是過分的熱衷於自己的理想,當得不到滿意的結果時,他們告訴我們需要更
徹底實行他們的政策,而不是減少.

但是為甚麼是雅比人遭遇不幸?故事說他們不參與(第 20 章)災難性的事件,雖然該章好像暗示了相反的說法,把住基列地的眾人
都包括在內(20:1).為甚麼這個故事作此宣告呢?如果可以撇開故事發生的次序而用較為幻想方式去看事情,假定他們是為了將
來與掃羅聯繫起來而付出高貴的代價,這城邑的名字在聖經中出現過四次.討論利未人之妾被斬成碎塊時,我們曾提及掃羅在(撒
上 11 章)也以類似的行動,對亞捫人的王拿轄的殘酷威脅雅比作回應.(撒上 31:11-13)提及雅比城,將掃羅的屍體從非利士人那
裡取回,並給予禮儀的埋葬,以此善報他.當大衛聽到雅比人的虔敬行為時(撒下 2:4),他似乎並不太肯定他們對他是否忠心(撒
下 2:5-7).

這些話可能只是對最後所提出的消息─你們不要忘記,我現在是王─作禮貌上的引進.最後,(撒下 21 章)描述大衛默認掃羅家過
分的虐待仇敵非利士人,也簡單提及雅比人從非利士人那裡偷走掃羅的屍體(12 節).任何城鎮,對掃羅的感情好於大衛的,都不
會有好信譽.

搶去示羅舞孃為妻的事有它的意義,而不僅是為了惡意的回憶.地中海一帶的其他民族間也流傳著類似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傳說
中的羅馬人搶奪附近古意大利中部色賓 Sabine 的婦女,起源於羅慕拉 Romulus 親自組織的搶妻團.也許更為相似的是一個希臘故
事,說麥新尼 Messene 的男人在節期中抓住處女進希臘女神廟裡.(16-24 節)記載處女是在大節期間在示羅大祭壇邊跳舞時被搶
的,這一點可以說明這段記述是根據古代習俗寫成的.酒會中充滿異國情調,行為舉止與日常規範不同,容許一定程度的浪漫色
彩.如果在以色列傳統的某一階段中,這種行徑出現問題,就說這事只發生過一次,而且是在受控制情況下出現,或可減輕其令人
反感的程度.

對於(第 19-21 章)民眾大會為以色列人面對的問題所提供的解決辦法,學者之間的評論有極不相同的意見,有認為部分學者對於


以色列十二支派聯盟的看法過分理想化.當後來的王以及他宮廷中的官職標誌產生了不受歡迎抗衡力時,神能夠藉著士師或拯救
者的合適助力,通過它的議會去統治.舊約聖經的部分傳統,對君王制度的確抱持了敵視的態度,有一部分則對它採取漠不關心的
中立態度.但是在士師記最後兩章之前,我們看不到有任何以色列人在行動上同心合力的描述.

作者在本經卷最後一章最後一節提醒讀者這一切事發生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那可能只是說百姓沒有王便無所
顧忌的依照自己的見解去做,但原意不是如此.『隨自己的意思』而行,在神眼光中是錯誤的.雖然如此,反掃羅的宣傳和暗示,好
像提及猶大的伯利恆,倒令人覺得寫這幾章的目的,不在期待任何君王施拯救,而是盼望掃羅之後有一位合適的王.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27
一般說來,舊約聖經不是只為過去而談過去.如果是強調在過去某一時代沒有王,所指的可能是指當時沒有王.因此,主前五八六
年耶路撒冷城牆倒坍及大衛王朝崩潰,百姓被擄之後的一個時期,都是指沒有王的日子.這一點與我們較早時候的觀察相符合,即
士師記的前面幾章(第 2-16 章)是申命記的附加資料,本身處在被擄時期.這樣的經文鼓勵我們進一步清楚(第 21 章)深一層的意
義.

經過了新近一次的流血事件,便雅憫族受盡各方面的指責,一切等待恢復.便雅憫可能只是代表一個破壞了而需要重建的社會,但
它更像是代表了一件較為明確的事情,提出來的問題是拒絕建立婚姻關係.便雅憫可能代表一個社會,無論是在巴勒斯坦或在散
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中 Diaspora,它都必須克服被擄的命運,都必須在支派之間建立關係.士師記末了部分的『彌賽亞』作王的理
想,也是一種普遍的理想.

七循環的士師時代列表

奴 役 太 平
士 師 支 派 仇 敵 經 文
時間 時間

1. 俄陀聶 猶大 米所波大米 8 40 3:9-11


人(古珊利
薩田王)

2. 以笏 便雅憫 摩押人 18 80 3:12-30

(伊磯倫王)

3. 珊迦 拿弗他利? 非利士人 ? ? 3:31

4. 底波拉 以法蓮 迦南人 20 40 4:4-5:31

(耶賓王)

5. 基甸 瑪拿西 米甸人 7 40 6:11-8:35

6. 陀拉 以薩迦 (自相殘殺) ? 23 10:1-2

7. 睚珥 基列 (自相殘殺) ? 22 10:3-5

8. 耶弗他 基列 亞捫人 18 6 11:1-12:7

9. 以比讚 伯利恒 ── ? 7 12:8-10

10.以倫 西布倫 ── ? 10 12:11-12

11.押頓 以法蓮 ── ? 8 12:13-15

12.參孫 但 非利士人 40 20 13:2-16:31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28
第一代的士師-
第一代的士師 -俄陀聶

1. 神選俄陀聶背景
a. 他是猶大族迦勒之幼弟的兒子(士 1:8-15;民 13:6).
b. 當時仇敵: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薩田(更惡之意)(士 3:7-11),受其欺辱八年.
c. 神的靈降在他身上(士 3:8,10).
△ 神藉著人為救人的工具,國中太平四十年.

2. 他作士師的要件
a. 本身:第一代士師出自猶大族,是勇敢有信心拼命(士 1:1-2;20:18;1:11-13),忠心順服,又有智慧眼光的人(士 1:14-15).
b. 家庭:岳父是伯父迦勒,是專心跟隨主的人,是大能的勇士,妻子又賢慧(士 1:12-14).
c. 神要用他(士 3:10;亞 4:6).

3. 教訓
a. 備主所用:求學,讀經,禱告,靈修(提前 4:12-16).
b. 家庭造就:撒母耳,提摩太,但以理,摩西,主耶穌等(提後 1:5-8;路 2:41-42).
c. 神靈同在(亞 4:6;徒 1:8).
d. 大有智慧,求賜田,泉,上下之福(徒 6:3;林前 2:9-10;弗 1:17-18).
e. 勇敢打仗(來 10:35-39;提前 6:12):為個人,家庭,教會打勝罪惡(約壹 5:2),爭取神國太平.

結論:當為神的國,神的民奮勇剛強,得國泰民安,榮耀天父.
結論

基甸蒙召滅仇敵

1. 他自覺卑微無力(士 6:14-15)
△ 神的用人當存心謙卑(腓 2:3;撒下 6:22).

2. 為主事工先行自潔-燒毀偶像(士 6:25-27)
△ 要除掉有形和無形的偶像(申 7:25-26;結 14:3-4).

3. 虔誠求神賜憑據(士 6:36-40)
△ 我們也當得奉神差遣的憑據-聖靈(羅 10:15;約 20: 21-23;徒 1:8).

4. 靠神勇敢爭戰滅敵(士 7:15-25)
a. 揀選合神旨意的精兵(士 7:6-7).
△ 不可隨便設立工作人員(撒上 16:7;提前 3:10).
b. 命令軍兵帶著空瓶藏著火把(士 7:16).
△ 心裡要虛空,沒有私意和污穢(太 5:3;弗 4:31).
要被聖靈充滿,心裡火熱(弗 5:18;羅 12:11).
c. 打破瓶子,拿出火把(士 7:20).
△ 甘願犧牲自己,光輝才能顯出(約 12:24-25;太 5:16).
d. 吹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士 7:18).
△ 依靠神的力量,勇敢傳揚末世救恩(提 4:2;珥 2:1-3;可 16:15).
e. 神使他們打勝敵人,國家太平(士 7:25;8:12,21,28).
△ 我們當作主的精兵,為道爭戰(提後 2:3-4),主必幫助我們得勝有餘(羅 8:35-37).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29
基甸戰勝米旬人
(士 7:7-23)

1. 神的恩助
a. 吩咐基甸選兵三百(士 7:2-7).
△ 當求神揀選工人(太 9:37-38).
b. 藉米甸人之夢,使基甸壯膽(士 7:9-14).
△ 求神顯神蹟加添信心(徒 4:30).
c. 使米甸人互相擊殺(士 7:22).
△ 爭戰當靠神的大能(林後 10:4-5).

2. 基甸的順服
a. 按神旨選兵三百(士 7:2-8).
△ 當按神旨意選立工人(徒 1:25-26;13:1-3).
b. 聽從神言下米甸營(士 7:11,15).
△ 要信從神言(西 2:6-7;創 26:1-3,12-13).
c. 勇敢領先攻營(士 7:17-18).
△ 當勇敢順服神(來 10:35;雅 4:7).

3. 三百精兵的順服同心
a. 順服基甸的領導(士 7:17-21).
△ 年少的當順服年長的(彼前 5:5;腓 2:12-13).
b. 齊聲吹角喊叫(士 7:19-20).
△ 凡事要同心合意(腓 2:1-2;林前 12:18).
c. 高舉神的名(士 7:18-20).
△ 凡事奉主聖名(弗 5:20;路 10:17).

4. 巧妙的戰略
a. 帶空瓶藏火把(士 7:16).
△ 虛心領受真理(西 3:16;約壹 2:14).
b. 帶角吹角(士 7:20).
△ 得聖靈靠聖靈(徒 1:8;弗 6:18;羅 1:16).
c. 打破瓶子(士 7:20).
△ 為道捨已(加 2:20;徒 20:24;路 9:23-24).
d. 拿著火把(士 7:20).
△ 當拿著聖靈的寶劍(弗 6:17;提後 2:9).
e. 在四圍各站各的地方(士 7:21).
△ 當在全地各盡己職(彼前 4:10-11;弗 4:11-12).

5. 結果
a. 米甸人被制伏(士 8:28).
△ 戰勝仇敵(啟 12:11;20:4-5).
b. 國中太平四十年(士 8:28).
△ 得享平安(啟 20:6;22:5).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30
女先知底波拉的美點

1. 忠心盡職(士 4:4-5)
△ 結果:得神重用(士 4:5-10).
△ 教訓:我們對工作也要忠心盡職(林前 4:1-2;9:17).

2. 勇敢靠神(士 4:6-10)
△ 結果:得神幫助(士 4:15-16).
△ 教訓:我們當凡事勇敢靠真神(詩 44:5-6;108:12-13).

3. 歸榮耀給神(士 5:2-3,9)
△ 教訓:不可榮耀自己(徒 12:20-23;路 17:7-10).

4. 不敢苟安自足(士 5:12,21)
△ 教訓:當竭力追求完全(腓 3:12-15;林前 9:27).
△ 凡是可敬,美好的事都要思念效法(腓 4:8).

基甸制敵的武器
(士 7:16-23;6:32;撒下 11:21;士 8:10)

1. 右手拿著角(士 7:20)
a. 神的救恩(路 1:69;詩 18:2;徒 26:18;林前 2:1-2;羅 15:29).
b. 神的能力(羅 1:16;出 15:6;可 16:15-18,20;羅 15:18).
c. 齊聲吹角吶喊(詩 81:3;利 23:24;民 29:1;書 6:4,8-9, 13,16;尼 4:18;結 33:3,6;賽 58:1-2;珥 2:1-3;林後 6:2).

2. 左手拿火把(士 7:20)
a. 火把能發光(徒 13:47;太 5:14-16;腓 2:15).
b. 火把能發熱(羅 12:11;徒 17:16;18:5,24-25).
c. 要被聖靈充滿(弗 5:18;徒 11:24).

3. 藏火把的空瓶(士 7:16)
a. 完全聖潔作主器皿(弗 4:21-24;彼前 1:15;提後 2:21).
b. 心謙卑蒙主同工(腓 2:3,6-8).
c. 不惜為主犧牲(士 7:19-20;來 2:15;啟 12:10-11;徒 21:13).

結語:當倚靠神大能,存心謙卑,預備聖潔,祈求聖靈充滿,為福音真理奮勇前行,揚起十架旌旗,使萬民歸主名下.
結語

基甸的成敗

1. 成功面
a. 不與以法蓮人爭論(士 8:1-3).回答柔和,使怒消退(箴 15:1),基甸的謙卑處(箴 15:1;20:3;可 9:14-18,33-34).勿起爭論
(腓 2:14;4:5;提後 2:14).
b. 不與疏割人(迦得人)計較(士 8:4-7).保羅巴拿巴(徒 15:36-40).尼希米(尼 4:1-3).治己心強如取城(箴 16:32).
c. 不受逢迎獻媚的話(士 8:18;6:15;徒 12:21-23).甜言蜜語不可信(箴 26:25,28).人的稱讚也試煉人(箴 27:21).

2. 失敗面
a. 作絆腳石陷民於罪(士 8:24-27;啟 2:14;民 25:1-3;路 17:1-2;羅 14:13,21;林前 8:9,13).
b. 生活鬆懈,放縱情慾(士 8:29-31).大衛與拔示巴(撒下 11:1-5).勿為肉體安排(羅 13:13-14;加 5:16-17,19-21; 6:8;約壹
2:16;彼前 1:13-14).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31
交戰
(士 7:16)

1. 計劃戰爭(撒下 16:20;17:1-5).

2. 突擊(士 7:16-23).

3. 殺敵(創 35:5;士 7:22;撒上 14:15-20).

4. 追敵(士 7:23;撒上 7:11;14:21-23,46).

5. 戰勝(士 1:22;撒上 14:47-48;19:8;撒下 2:17).

6. 戰爭的方式(代下 26:9;撒上 14:4-5;書 10:19-20).

7. 耶路撒冷被圍(賽 36:1-18).

惡者亞比米勒

1. 殺死七十弟兄之原因
a. 欲為王(士 9:1-3).
b. 不自量(士 9:14-15).

2. 結果
a. 示劍人立他為王(士 9:6).
b. 三年後示劍人背叛(士 9:22-25).
c. 示劍人被殺約一千(士 9:41-49).
d. 亞比米勒被上磨石擊中而死(士 9:50-54).
△ 這是神對亞比米勒和示劍人的報應(士 9:56-57).

3. 教訓
a. 不可為貪名而害人(加 5:26;箴 17:19).
b. 要明白自己(羅 12:3;腓 2:3).
c. 善惡必有報(出 34:7;加 6:7;羅 2:6).

參孫的放蕩

1. 參孫出生的預言(士 13:2-5;民 6:2-5).今我們也是神早預定揀選(弗 1:4-12;林後 6:17-7:1).

2. 神賜參孫的恩賜(士 14:5-6;15:13-14;16:3).神賜我們的,乃屬靈福氣(弗 1:3;約 14:27;太 6:27;16:26;詩 103:2).

3. 參孫的放蕩(士 16:1,4).三次欺哄(士 16:7,11,13).基督徒當攻克己身(約壹 2:15-16;彼前 4:1-3;林前 9:27).

4. 參孫的下場(士 16:21,28-30).勿自高自負(約壹 1:10;林前 10:12;哀 3:40-41;詩 19:13;51:10).當明神旨意(帖前 4:3-5).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32
耶弗他
(士 11 章)

1. 敬畏神,倚靠神[11-18,29-30].結果:神的靈降在他身上[29].神與他同在,打敗亞捫人[32-33].
教訓:神助向祂心存誠實的人(代下 16:9;詩 60:11-12;115:11;56:3-4;54:4;33:18).

2. 許願,還願[30-31,34-37,39].
教訓:許願必須還願(申 23:21-23;民 30:2;詩 50:14).勿以第三者為還願對象.

認識自己各盡其職

1. 樹木立王的比喻(士 9:7-15)
a. 橄欖樹不肯為王
△ 它認識自己的使命-要為神和人結果子,搾出油來(士 9:9;出 27:20;路 10:34).
b. 無花果樹不肯為王
△ 它認識自己的使命-結出甜美的果子(士 9:11.不結果子即有禍:太 21:19).
c. 葡萄樹不肯為王
△ 它認識自己的本分-結果子供奉神和人(士 9:13;可 14:23,25;歌 2:5).
d. 荊棘不認識自己,不自量,欲為王.
△ 叫眾樹若是誠誠實實立它為王,就要投在它的蔭下(士 9:15).
△ 這個比喻中的荊棘是指著亞比米勒,他因不認識自己,強要為王.結果:民叛,己亡(士 9:23,52-54).

2. 要認識所得的恩賜而各盡其職(羅 12:3-8).
△ 橄欖樹(詩 52:8),無花果樹(路 13:6),葡萄樹(賽 5:4,7)均預表信徒.它們各適其用,信徒也是如此(林前 12:18),緊要的是要
明白自己而各盡己職.
a. 安分盡職的必有善果.
1) 末底改
△ 他雖成了國丈,卻不肯藉機離開看守朝門之職(斯 2:19-20).
△ 他因細心盡職,就探知有人要謀害王,而救了王命,立了大功(斯 2:21-23).但他好像認為沒有可誇之處,不過是盡了當盡的事
而已(斯 6:3,12;路 17:10).
△ 結果得升為宰相(斯 10:2-3;彼前 5:6).
2) 使徒彼得
△ 彼得和使徒不肯去管理飯食之事(徒 6:2).
△ 他們認識自己當作的工(徒 6:4).
△ 按立七位執事,彼此各盡其職,於是神的道大見興旺(徒 6:5-7).
b. 不認識自己不守本位的必敗.
1) 魔鬼
△ 想要超過眾星,且欲與神同等(賽 14:12-14).
△ 結果:被趕出天庭(賽 14:15;猶 6).
2) 掃羅王
△ 越權獻祭(撒上 13:8-12).
△ 結果:被廢去王位(撒上 13:13-14).
3) 烏西雅王
△ 擅自燒香(代下 26:16-18).
△ 結果:生了大痲瘋(代下 26:19-23).
△ 當認識自己,在教會裡找出自己的工作,也要認識別人,彼此尊重,互相合作,建立主體(林前 12:14-18).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33
參孫撕裂壯獅
(士 14:5-6)

1. 參孫
a. 是拿細耳人(士 13:2-5).
△ 拿細耳就是離俗歸主的意思(民 6:1-4).
b. 信徒就是拿細耳人,因我們受洗歸入基督(加 3:27-28),也要過聖潔的生活(帖前 4:3-5;彼前 1:15-16).

2. 獅子
a. 預表魔鬼(彼前 5:8),也表示壞人(詩 22:13).
b. 預表基督(啟 5:5),也代表得勝的信徒(創 49:9).
△ 此段的獅子當預表魔鬼或壞人,因牠要吞吃神的百姓.

3. 葡萄園(工作的場所,或生活圈)
a. 工作的地點
△ 約瑟遇到獅子(39:7-13).
△ 但以理也碰到(但 6:4-9).
b. 家庭
△ 主說,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太 10:36).
△ 他瑪在家中遇見獅子(壞人)(撒下 13:1-19).
c. 教會
△ 神的眾子聚集,撒但在其中(伯 1:6;2:1).
△ 提防教會中的假弟兄(壞人)(提後 4:14;2:16-18;3:8-9;提前 1:20).
d. 其他
△ 撒但(獅子)到處遊行,隨時伺機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 5:8).當隨時隨地提高警覺,以免被咬.

4. 兩個危機
a. 手無器械(士 14:6).
△ 神的話,是利刃,是寶劍(來 4:12;弗 6:17).靠著神的話勝敵(太 4:1-10;啟 12:11).
b. 孤單無伴(士 14:6).
△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傳 4:9-12).
△ 但以理有禱告的同伴(但 2:17-18).
△ 亞伯拉罕父子同行(創 22:6-8).
△ 以利亞和以利沙師生同行(王下 2:1-14).
△ 參孫雖然手無器械又孤單無伴,但因神的保佑和憐憫,使他能撕裂壯獅.吾人除了依靠神的能力和保守之外,若能手拿屬靈器
械,加上結有屬靈同伴,豈不是更安全!

5. 勝過獅子的關鍵
a. 神的靈大大感動(士 14:6).
△ 靠神才能施展大能(詩 60:12).
b. 靠聖靈才能治死情慾(羅 8:13).
△ 靠聖靈得生(加 5:16-25).

結論:
結論
△ 末日臨近,魔鬼的工作更猖狂(啟 12:12).
△ 當謹慎自守,儆醒禱告(彼前 4:7;路 22:31-32;太 26:41).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34
便雅憫人與以色列人的爭執

1. 便雅憫人的錯誤
a. 強辱人妻致死(士 19:22-26).
b. 不認錯,又不把惡人交出來(士 20:12-16).

2. 便雅憫人的結果
a. 勇士死了五萬一百人(士 20:35,44-46).
b. 城邑被燒,人畜被殺盡(士 20:48).
c. 只剩下六百男人向曠野逃跑(士 20:47).

3. 以色列人(十一支派)的錯誤
a. 那個利未人去迎接犯罪的妾(士 19:1-3;申 22:22).
b. 那人斬妾的屍身傳達四境要報仇(士 19:27-30).
c. 以色列人接受那人的控告(士 20:1-7).
d. 不能饒恕弟兄,出兵與之爭戰(士 20:17-18).

4. 以色列人的結果
a. 勇士死了四萬六千人(士 20:21,25,31,39).
b. 為失去便雅憫支派而後悔(士 21:1-7).
c. 為剩下六百個便雅憫人,設法為他們娶妻,便雅憫支派才得存留(士 21:8-23).

5. 教訓
a. 不可收留罪人(林前 5:1-2).
b. 不可以惡報惡(羅 12:17-19).
c. 有錯當認罪(箴 28:13).
d. 相咬相吞,彼此都有損(加 5:15).

有何收穫
(士 21:13)

1. 軍國主義的國家終歸毀滅(民 22:4;申 28:51;賽 4:1;何 6:11;王下 3:25).

2. 戰爭有時阻止侵略(士 15:11-12;撒上 31:7;王上 11:17-18;代上 10:7).

3. 互訂和約(撒下 20:16-22;士 18:25-26).

4. 經調解停止戰爭(士 11:23-28;20:12-13).

5. 有時提出不平的條欵(王上 20:5-10).

6. 立約(王上 20:17-18,34;撒下 10:19).

7. 聯盟(書 9:1-6).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35
出來如同一人
(士 20:1,8,11)

1. 爭戰同心,如同一人.
a. 以色列人攻耶利哥(書 6:1-14).
b. 利非訂之役(出 17:8-16).
c. 約押與亞比篩,互相支援(撒下 10:9-12).
△ 我們是與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 6:10-12;林後 10:4-5).

2. 工作連合,如同一人.
a. 重修城牆(尼 3:1-32;4:6;6:15).
b. 同心奉獻(尼 7:70-73).
c. 聚集宣讀律法書(尼 8:1,8-12).
△ 心思意念相同(腓 2:1-5).

3. 禱告同心,如同一人.
a. 使徒教會,一百廿多人,同心禱告(徒 1:14-15;2:46).
b. 但以理與三友的禱告(但 2:17-24).
c. 禁食禱告大有功效(斯 4:16-17).
△ 同心禱告主必成全(太 18:19).

4. 興旺福音,如同一人.
a. 腓立比教會,同心合意興旺福音(腓 1:5).
b. 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弗 4:11-12).
c. 恩賜互相搭配(徒 13:1-5;林前 3:5,9).
△ 為福音齊心努力(腓 1:27).

結語:耶路撒冷是聯絡整齊的一座城(詩
結語 122:3).

默想士師記之寶訓 3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