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4

總體經濟核心:短期

CH3 財貨市場
3-1 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組成結構與衡量方式

 消費(C;consumption):代表消費者購買財貨與服務所支出的金額。

 投資(I;investment):為了與存貨投資作區分,有時也稱之為固定投資(fixed investment)。
投資(I)是非居民投資(nonresidential investment)與居民投資(residential investment)的
總和。非居民投資即為企業的固定投資,亦即廠商購置新的廠房或是機器設備等生
財設備所花費的支出;而居民投資即為人們購買新屋或是公寓所花費的支出。

 政府支出(G;government spending):代表中央或地方政府購買的財貨與服務之支出金
額。財貨的範圍從飛機到辦公器具皆屬之。服務則包含政府雇員所提供的服務。

特別要注意的是,政府支出(G)並不包含如醫療系統與社會保險等政府移轉性支付
(government transfers)或是政府為負債所支出的利息。雖然它們很明顯地是由政府支
出的經費所維持,但它們並不屬於財貨與服務。

 扣除進口(IM;imports):即消費者、廠商與政府所購買的國外財貨與服務之總值。

加上出口(X;exports):即該國出售至國外的財貨與服務總值。

出口(X)與進口(IM)之間的差額便稱作淨出口(net exports),或是貿易帳(trade balance)。


若一國的出口多於進口,則稱該國有貿易順差、貿易盈餘(trade surplus);反之若一國
的出口少於進口,則稱該國有貿易逆差、貿易赤字(trade deficit)。

*注意:因為在任一會計年度中,產出值與銷售值有時未必會相等。有些該年度生產
的產品未必會在當年度就賣出,可能是在後幾年才會被購買。同理,有些當年售出的
產品也未必是當年度所生產的。同一年度產出與銷售之間的差額,稱為存貨投資、存
貨增加量(inventory investment),存貨投資不屬於需求的一部份,因此不包含在 GDP
內。

3-2 定義何謂財貨需求

假設
假設所有的廠商均生產相同的產品,可以讓消費者用來消費、讓廠商用來投資、以及讓政府購買
假設無論價格為多少,所有的廠商均願意供給任何產量的產品。此一假設讓我們可將分析的重點放在
需求所扮演的角色上,而這假設只有在短期才會成立,中長期時則不適用。
假設經濟體系是封閉的,代表此時未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因此無進口與出口。
消費(C)
 c0 為即使人們當年無任何可支配所得(YD;Y-T),但為維持基本生活所
需,因此還是會有必要的消費支出。例如花在食物上的消費等等。
 c1 代表當可支配所得(YD;Y-T)多增加一元時,消費會隨之增加的程度。
定義消費(C)
c1 的合理範圍介於 0~1 之間,通常為正。因為一般而言,隨著可支配所
函數參數 得(YD;Y-T)的增加,消費(C)通常也會增加,但人們也不太可能會將可支
配所得(YD;Y-T)完全花光,會存下部份的所得。例如當 c1 為 0.6 時,當
可支配所得(YD;Y-T)增加 1 元時,消費會增加$1*0.6=0.6 元。
 C 代表消費。
定義消費(C)  YD 代表可支配所得。
函數變數  Y 代表所得。
 T 代表稅賦,即必須支付的稅額扣除收到的政府移轉。
消費(C)  C=C(YD);YD=(+)
函數關係式 →C=C(Y-T);Y=(+),T=(-)

消費(C)  C=c0+c1YD
函數行為方程式 →C=c0+c1(Y-T)

消費(C)函數圖形

 消費函數與縱軸相交處為 c0
圖形解釋  消費函數斜率則為 c1。又 c1 小於 1,因此斜率也小於 1,同樣地,它也
會較 45 度線來的平緩。

投資(I)
暫時假設投資(I)是外生被給定的變數,因此產出(Y)變動會造成何種影響時,先暫時不
假設 考慮投資(I)會隨產出(Y)改變的情形,使模型不致過於複雜。
在現實世界中,當廠商的產出(Y)增加時,會有動機去購買更多的廠房設備及機器設
現實狀況 備,以因應未來可能會增加的產品需求,故產出(Y)的變動,顯然也會影響投資(I)水準。
在第 5 章我們才會排除這個設定,使得更接近現實世界的狀況。
政府支出(G)
財政政策
稅賦(T)與政府支出(G)選擇與運用被稱作財政政策。
的工具
稅賦(T)和政府支出(G)為外生變數,但與投資(I)暫時為外生變數的情形不同,現實世
界可能稅賦(T)、政府支出(G)本來就是外生變數,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政府的行為與消費者或廠商不同,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此不像消費有規則可循
一樣,我們並沒有可依循的法則來決定稅賦(T)、政府支出(G)(當然,此一論點
並非毫無破綻,因為,即使政府不像消費者一樣有固定的行為模式,但政府仍
假設 有部分的行為是可以被預測的)
 更重要的是,總體經濟學家最在乎的議題之一,便是稅賦(T)與政府支出(G)政策
的選擇會對經濟環境造成何種影響。因此,我們想要探討的是“政府知道稅賦
(T)和政府支出(G)所能創造的價值,因此會自己做出適當的選擇”下的情況。所
以本書之後的討論皆會將稅賦(T)和政府支出(G)視為是由政府所外生決定的,不
會受財貨需求模型內的其他變數影響。

3-3 均衡產量的決定

經濟學家解釋經濟模型的順序及方法
1. 透過代數運算來確定邏輯是否正確。
2. 以作圖的方式建立經濟直覺。
3. 透過文字來闡述結果。

1. 透過代數運算來確定邏輯是否正確 –財貨市場代數推導
 假設沒有進出口。
 假設產出(Y)與需求(Z)相等,也就是假設廠商無存貨投資的發生同樣
的意思。因為廠商有剩餘的存貨,則產出(Y)未必會與需求(Z)相等。
假設 例如:廠商可以利用之前所留下的存貨,也就是藉由負的存貨投
資,以滿足比產出(Y)水準還要更高的需求(Z);反之,當需求(Z)減少
卻仍然維持產出(Y),會有正的存貨投資,累積的存貨也會增加。
 暫時假設投資(I)不會隨產出(Y)改變。
 Z 代表財貨需求(總需求)。
 Y 代表實質產出,等於實質所得,其實就是實質 GDP(總供給)。因為
定義財貨需求、 國內生產毛額(GDP)可由產出面或所得面來衡量,因此產出和所得應
相同。
財貨供給函數變數  T 代表稅賦。
 I 代表投資。
 G 代表政府支出。

財貨需求函數  Z=c0+c1(Y-T)+I+G

 Y=Y
財貨供給函數 (即產出(Y)等於所得(Y),因此斜率為 1,產出線(總供給)為 45 度線。)
財貨市場
 Y=c0+c1(Y-T)+I+G
均衡條件式
 Y=c0+c1(Y-T)+I+G
→Y=c0+c1Y-c1T+I+G
代數推導過程 →Y-c1Y =c0+I+G-c1T
→(1-c1)Y =c0+I+G-c1T
→Y =1/(1-c1)[c0+I+G-c1T]
 [c0+I+G-c1T]這一項,代表財貨需求(Z)中不會受到產出水準(Y)所影響
的部分,因此稱為自發性支出[c0+I+G-c1T]。
我們無法確定自發性支出[c0+I+G-c1T]一定為正,但它有很大的可能
性是為正。因為將[c0+I+G-c1T]分解可知,c0 與 I 為正,(G-c1T)的正負
值則須視政府預算來決定。假設政府採行平衡預算政策,即收到的
稅額(T)等於政府支出(G),T = G,由於消費傾向(c1)小於 1,因此(G-c1T)
必為正,則自發性支出[c0+I+G-c1T]也為正。只有在政府有相當大的
預算盈餘時,即收到的稅額(T)遠超過政府支出(G)的情況下,自發性
支出[c0+I+G-c1T]才有可能為負,但此一現象極為罕見,因此我們可
以很放心的先認定自發性支出[c0+I+G-c1T]為正。
剖析推導結果的意義  接著再看看 1/(1-c1)這項。因為消費傾向(c1)小於 1,故 1/(1-c1)會是
大於 1 的數值,因此它也會使自發性支出[c0+I+G-c1T]產生加乘的效
果,所以稱為乘數(multiplier)。當 c1 越接近 1 時,乘數 1/(1-c1)也會
越大。
乘數隱含了在既定的所得(Y)水準下,消費者會選擇消費更多。更精
確的說,假設 c0 增加 10 億,且 c1 為 0.6,則可知乘數 1/(1-c1)為
1/(1-0.6)=1/0.4=2.5,因此產出(Y)會增加 2.5*$10 億=$25 億之多,
這個例子是消費(C)增加對產出(Y)的影響。同樣的投資(I)、政府支出
(G)、稅額(T)的改變,都會對乘數 1/(1-c1)的大小產生加乘的效果。
而這些變數對總產出的影響程度,透過乘數 1/(1-c1)的加乘效果後,
會比它們直接影響自發性支出[c0+I+G-c1T]的效果來得更強。

2. 以作圖的方式建立經濟直覺 –財貨市場圖形分析

財貨市場模形圖形
 首先將產出線(總供給)表示於圖上。
直接將產出(Y)以所得函數的形式繪於圖上,因為產出(Y)與所得(Y)
相等,因此產出線(總供給)會為一條 45 度線,且斜率為 1。
 接著在圖上畫需求線(總需求)
需求(Z)與所得(Y)之間的關係,如需求函數 Z=c0+c1(Y-T)+I+G,為了
方便作圖,將它重新整理,並把自發性支出[c0+I+G-c1T]的項目放在
一起,如 Z=(c0+I+G-c1T)+c1Y,需求(Z)會受自發性支出[c0+I+G-c1T]
模形製圖步驟 與所得(Y)影響。將需求(Z)與所得(Y)間的關係在圖上以 ZZ 線表示。
此線與縱軸的交點即為自發性支出[c0+I+G-c1T],斜率為消費傾向
c1。當所得(Y)增加 1 單位,消費(C)會增加 c1 單位。因為 c1 小於 1,
所以此線斜率為正,但小於 1。
 均衡時,產出(Y)與需求(Z)相等,即 Y=Z。
均衡產出(Y)會出現在產出線(總供給)與需求線(總需求的交點 A
上。在 A 點左邊,需求(Z)會超過產出(Y),在 A 點右邊,產出(Y)則
會多於需求(Z)。只有在 A 點上需求(Z)才會與產出(Y)相同。

財貨市場需求(Z)增加
的模型圖形變化

 假設財貨市場一開始處於起始的均衡上,即上圖的均衡點 A 點,
產出(Y)為 Y。
 現在假設 c0 增加$10 億。消費者會從原來的所得(Y) (A 點的所得(Y)
水準)下,增加$10 億的消費(C)。
財貨市場需求(Z)增加
c0 增加$10 億,需求(Z)也會跟著增加$10 億。c0 增加$10 億後,
的模型圖形變化說明 原本的需求線(ZZ 線),會水平上升$10 億變為新需求線(ZZ’線)。新
的均衡點為新需求線(ZZ’線)和產出線(45 度線)的交點 A’。
 均衡產出由 Y 增加為 Y’。增加的產出(Y’-Y)可從橫軸或縱軸來衡量,
明顯地會比$10 億來的多,這就是乘數 1/(1-c1)產生的效果。
 第一輪的需求(Z)增加為$10 億,如上圖 AB 段。
財貨市場需求(Z)增加  由於同時第一輪的需求(Z)增加會促進產出(Y)同樣的增加,也為$
10 億,也如上圖的 AB 段。
的模型乘數的  於是產出(Y)第一輪的增加便使所得(Y)也同樣地增加$10 億,形成
運作效果 圖上的 BC 段。
 接續便出現第二輪的需求(Z)增加,為所得(Y)增加$10 億後乘上消
費傾向 c1 而得,故為 c1*$10 億,如圖上的 CD 段。
 需求第二輪的增加同樣又會促進產出(Y)增加,如圖上 CD 段。
 因此又會再使所得(Y)增加,如圖上的 DE 段。
 第三輪的需求(Z)增加為所得(Y)增加 c1*$10 後乘上消費傾向 c1 而
得,故為 c1*c1*$10 億= c12*$10 億,接著可依此類推。
 按照這此一數學邏輯,產出在經過 n 輪的增加後,最後會等於$
10 億乘以下數字的總和:
1+ c1+ c12+…+ c1n
 此一總和稱為等比級數。等比級數在本書會被使用到。等比級數
的特性之一為,當 c1 小於 1 時,若 n 無限大,則些一級數的總和
會接近一臨界值,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乘數 1/(1-c1),因此最後產
出(Y)會增加$10*1/(1-c1)億。

3. 透過文字來闡述結果 –財貨市場文字解釋
產出(Y)會受需求(Z)影響,需求(Z)則會受所得(Y)影響,但所得(Y)又與產出(Y)
相等。在這樣的情況下,當需求(Z)有增加的情形,例如政府支出增加時,
文字解釋 產出(Y)也會增加,所得(Y)也會隨之反應而增加。所得(Y)的增加又會使需求
(Z)增加,進而又使產出(Y)增加更多。依此循環下去,最後產出(Y)水準的增
加幅度將會與消費傾向 c1 效果相符,且多於一開始需求(Z)水準提升的幅度。
 乘數 1/(1-c1)的大小與消費傾向 c1 的大小有直接關係。消費傾向 c1 越
高,乘數 1/(1-c1)效果就越強。
重點總結  依計量經濟估計,美國國內(2005 年左右) 消費傾向 c1 約為 0.6,也就
是所得每增加 1 元,消費(C)大約會增加 0.6 元,故乘數 1/(1-c1)為
1/(1-c1)=1/0.6=2.5。

財貨市場產出(Y)水準的調整時間長短
假設 c0 增加$10 億元,我們知道在乘數 1/(1-c1)的作用下,產出(Y)
問題 將會增加$10*1/(1-c1)億元,但產出(Y)要增加到如此高價值,究竟需
要多久的時間呢?
 答案是:馬上!是根據以下兩個假設。
 在均衡條件 Y=Z 中,我們假設產出(Y)永遠等於需求(Z),亦即產
財貨市場模型
出(Y)會立刻根據需求(Z)來作調整。
所需的調整時間  在 C=c0+c1YD 的消費函數中,我們也假設消費(C)會根據可支配所
得(YD;Y-T)的多寡立即進行調整。
在現實世界中,當需求(Z)增加時,廠商通常會先選擇觀望一下,同
現實世界財貨市場 時出清存貨以滿足增加的需求(Z),再決定是否要調整產量(Y)。勞工
所需的調整時間 即使所得增加,也未必會立即調整他們的消費行為。這樣的時間落
差隱含了產量(Y)的調整是需要時間的

3-4 從另一觀點解讀財貨市場的均衡:投資(I)等於儲蓄(S+(T-G))

推導出財貨市場另一均衡方程式:投資(I)等於儲蓄(S+(T-G))
私人儲蓄(S)是消費者的存款,為可支配所得(YD;Y-T)扣除消
私人儲蓄(S)定義 費(C)所剩下的餘額。
 S=YD-C
私人儲蓄(S)函數 →S=Y-T-C
公共儲蓄(T-G)等於稅(移轉淨額)(T)扣除政府支出(G)的金額。
當收到的稅(T)超過政府支出(G),政府會有預算盈餘(budget
公共儲蓄(T-G)定義 surplus),所以公共儲蓄(T-G)為正值;若收到的稅(T)少於政府
支出(G),政府會有預算赤字(budget deficit),所以公共儲蓄
(T-G)為負值。
公共儲蓄(T-G)函數  公共儲蓄=T-G
 Y=C+I+G
左右兩式同時扣除稅額(T),並將消費(C)移至左式
推導財貨市場
→Y-T-C=I+G-T
另一均衡條件式 →S=I+G-T
→I=S+(T-G)
由上面的推導可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財貨市場的均衡。表示
財貨市場若要達成均衡,投資(I)必須要等於儲蓄(S+(T-G)) –私
財貨市場均衡條件式說明 人儲蓄(S)與公共儲蓄(T-G)的總和。此一財貨市場的均衡條件
稱為 IS 關係式,即” 投資(I)等於儲蓄(S+(T-G))”:廠商及人民
想要投資的金額必須等於民間與政府想要儲蓄的總額。
 產出(Y)=需求(Z)
財貨市場兩個均衡條件  投資(I)=儲蓄(S+(T-G))
1. Y=c0+c1(Y-T)+I+G
財貨市場兩個均衡條件式 2. I=S+(T-G)
CH4 金融市場
4-1 貨幣需求

 貨幣(money)主要用來做為商品交易的媒介,但不會支付利息。

在真實世界中,貨幣分成兩種形式:
 通貨(currency):市場上的錢幣和鈔票。
 支票存款(checkable deposits):一般用來簽發支票的銀行帳戶。

 債券(bonds)會支付利息,但卻不能用來作為交易的媒介。

在真實世界中,債券分成很多種形式,每一種債券都有其特定的利率支付方式,同樣
地,我們也將忽視這樣的真實現象,假定經濟社會只存在一種債券可以投資,而所支
付的利率(i)水準就是 i。

你可能認為大多數的人並沒有持有債券,甚至僅有少數的人有經理人,然而,其實大
多數的人都已經間接地持有債券了,只要你在金融機構中開立一個貨幣市場存款帳戶!
因為貨幣市場會集結大多數人的資金,然後將這筆資金用來購買債券 – 大多為政府
公債。貨幣市場資金一般會支付一個比其購買債券利率(i)水準稍低的利息,而之間的
差額主要是用來支付行政管理的費用和獲取的利潤。

整體貨幣需求(Md)
 Md 代表整體貨幣需求。
M 代表整體貨幣量。
定義整體貨幣需求(Md) 
 $Y 代表名目所得,也就是名目 GDP。
函數變數  i 代表利率。
 L(i)代表利率函數。
整體貨幣需求(Md)
 Md=$YL(i);$Y=(+),L(i)=(-)
函數關係式
整體貨幣需求(Md)
 Md=$YL(i)
函數
整體貨幣需求(Md)增加
的圖形模型變化

 整體貨幣需求(Md)與名目所得($Y)呈等比例變動。
若名目所得($Y)增加為 2 倍,$Y 增加至$2Y,整體貨幣需求
(Md)會理所當然也會增加為 2 倍,由$YL(i)變為$2YL(i)。
 利率函數 L(i)裡的利率(i)水準對於整體貨幣需求(Md)呈現負向影
響。
利率(i)水準的增加會促使人們投入更多比例的財富於債券,因
而造成整體貨幣需求(Md)下降。
整體貨幣需求(Md)增加
 整體貨幣需求(Md)曲線代表在給定名目所得($Y)下,整體貨幣
的圖形模型變化說明 需求(Md)與利率(i)水準之抵換關係,為一條負斜率曲線。
表示隨著利率(i)水準越低,人們所願意持有之貨幣便越多。
 而在給定利率(i)水準下,名目所得($Y)增加也會提高整體貨幣
需求(Md),如上圖,名目所得($Y)的增加會造成整體貨幣需求
(Md)曲線右移,由 Md 右移至 Md’,這時利率(i)水準為 i 時,名目
所得($Y)會由$Y 增加至$Y’,貨幣需求量(M)將由 M 增加至
M’。

4-2 利率水準的決定之一 – 通貨(currency)

金融市場只存在通貨(currency)下的
整體貨幣需求(Md)與整體貨幣供給(Ms)的均衡
在此暫時假定經濟體系裡只存在通貨(currency),不存在支票存款
(checkable deposits) 。
假設 *注意:雖然暫時假定只存在通貨(currency),但以下金融市場整
體貨幣需求(Md)函數、整體貨幣供給(Ms)函數、均衡條件式就已經
充分表達整體貨幣需求(Md)、整體貨幣供給(Ms)、均衡條件式。
 Md 代表整體貨幣需求。
定義整體貨幣需求(Md)、  Ms 代表整體貨幣供給。
 M 代表整體貨幣量。
整體貨幣供給(Ms)  $Y 代表名目所得,也就是名目 GDP。
函數變數  i 代表利率。
 L(i)代表利率函數。
 Md=$YL(i)
整體貨幣需求(Md)函數 (整體貨幣需求(Md)是給定名目所得下之負斜率曲線,隨著利率(i)
水準越高,整體貨幣需求(Md)就越低。)
 Ms=M
整體貨幣供給(Ms)函數 (整體貨幣供給(Ms)是一條垂直線,貨幣供給量為 M,不受到利率
(i)水準的影響。)
金融市場整體貨幣需求
 Ms = Md
(Md)與整體貨幣供給(Ms) →M=$YL(i)
均衡條件式
在給定名目所得($Y)下,均衡利率(i)水準將促使人們所願意持有
均衡條件式說明 之貨幣量(M)剛好等於貨幣供給量,此均衡式也被稱為 LM 關係式。

金融市場整體貨幣需求
(Md)與整體貨幣供給(Ms)
模型圖形

貨幣量(M)被放在橫軸,利率(i)水準被放在縱軸,整體貨幣需求
模型製圖步驟 (Md)是負斜率曲線;整體貨幣供給(Ms)是一條垂直線,貨幣供給
量為 M。
金融市場整體貨幣需求
(Md)增加
的圖形模型變化

隨著名目所得($Y)由$Y 增加至$Y’,交易程度隨之提高,整體
貨幣需求(Md)增強,整體貨幣需求(Md)曲線由 Md 右移至 Md’ ,
金融市場整體貨幣需求 均衡點於是由 A 點上移到 A’點,均衡利率(i)由 i 上升到 i’。
(Md)增加  總結:名目所得($Y)的增加會提高利率(i)水準。
這是因為在原利率(i)水準下,整體貨幣需求(Md)將超過貨幣
圖形模型變化說明
供給量,利率(i)水準勢必需要升高,以減少人們所願意持有
之貨幣量(M),重新回到均衡。

金融市場整體貨幣供給
(Ms)增加
的圖形模型變化

隨著整體貨幣供給(Ms)增加,由原本的 Ms=M 增加至 Ms’=M’,整


金融市場整體貨幣供給 體貨幣供給(Ms)線於是從 Ms 右移至 Ms’,均衡點由 A 點下移至 A’
(Ms)增加 點,均衡利率(i)由 i 下跌至 i’。
 總結:央行提高整體貨幣供給(Ms)將會促使利率(i)水準下跌。
圖形模型變化說明 這是因為利率(i)水準的下跌將增加貨幣需求量,於是滿足增
多的貨幣供給量,重新回到均衡。

貨幣政策 – 公開市場操作
債券市場中所決定的並非債券之利率(i)水準,而是債
認識債券價格及債券殖利率(i) 券價格;債券之利率(i)水準都是事後由債券價格推論
出來的。
 P 到期日代表到期日贖回的債券價格。
定義債券殖利率(i)變數  PB 代表今日債券的價格(B 表示債券(bond)) 。
 i 代表債券殖利率。
債券殖利率(i)的決定 i=(P 到期日-PB)/ PB
假設在經濟體系裡,所有債券都是一年期債券(即在一
年後到期時,保證支付某個額度的金額之債券,假設
$100 元),當日債券價格為$95 元時,利率(i)水準就
決定債券殖利率(i)的例子 等於($100-$95)/$95=0.053,也就是每年 5.3%。若
債券價格改為$90 元,那麼利率(i)水準就變成每年
11.1%。
債券價格與債券殖利率(i)的關係  總結:債券價格越高,利率(i)水準就越低。
在現今的經濟體系裡,央行改變整體貨幣供給(Ms)的方
式主要是在債券市場中買入或賣出債券。
 政府推行擴張性公開市場操作時的狀況,政府到
債券市場中買入所需的債券,同時以印製鈔票的
方式支付價款,由於政府買進債券後,債券市場
切入主題 – 公開市場操作 的需求勢必增加,造成債券價格接續提升,利率(i)
水準於是下滑。
 政府推行緊縮性公開市場操作時的狀況,為了減
少整體貨幣供給(Ms),政府到債券市場中賣出債
券,於是造成債券價格下跌,利率(i)水準上漲。

擴張性公開市場操作
對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

依上圖(a),央行資產負債表負債的部份,此節假設經
濟體系只有通貨(currency)的存在,因此在這裡央行發
央行資產負債表說明 行的貨幣量就是通貨(currency),但現實社會並不是如
此,下節才會有較完全的詮釋。
重點總結  整體貨幣需求(Md)與整體貨幣供給(Ms)的均衡決
定出利率(i)水準。
 央行藉由公開市場操作來改變整體貨幣供給
(Ms),進而影響短期利率(i)水準。
 央行一般總會選擇所需的利率(i)目標,央行主要
是再利用公開市場操作來改變整體貨幣供給(Ms)
以達到目標。
 央行利用公開市場操作買進債券以增加整
體貨幣供給(Ms)時,將造成債券價格上漲,
利率(i)水準下滑。
 央行利用公開市場操作賣出債券以減少整
體貨幣供給(Ms)時,將造成債券價格下滑,
利率(i)水準上漲。

4-3 利率水準的決定之二* - 通貨(currency)與支票存款(checkable


deposits)

一般銀行的存款準備(reserves)
存款準備(reserves) 一般而言,存款準備(reserves)會以現金的方式持有一部份,而將另一
的方式 部份存入中央銀行,當需要的時候才提領出來。
 不論是哪一天,都有一些存款者從其支票帳戶提領金錢,也會一
些存款者將錢存入其帳戶中,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相信流出及流
入的金額剛好會相等,所以銀行需要準備部份的現金在手上,以
備不時之需。
 相同地,不論在任何一天,銀行間的帳戶也會相互往來,也許是
客戶簽發支票將銀行帳戶的錢轉到其他銀行,也有可能是其他銀
銀行保留存款準備
行的支票被轉進來,而在這些交易發生後,結果可能造成本身銀
(reserves)的理由 行欠其他銀行的錢,高於其他銀行欠自己的錢,當然也更可能較
少,因此,銀行基於這個理由也需要保留存款準備(reserves)。
 前二項理由都是銀行自願去保留部份存款準備(reserves),並沒有
強制性,但事實上銀行仍受到法律規範,保留存款準備(reserves)
於內部,在支票帳戶中維持一定比率的存款準備(reserves),也就
是存款準備率(reserve ratio)。
央行和一般銀行
的資產負債表

依上圖(a),負債是央行所發行的貨幣量,包含通貨(currency)及存款準
備(reserves),而此節完整詮釋現實社會的情形。我們稱此刻的貨幣量
央行和一般銀行 為央行貨幣基數。
的資產負債表說明
這裡的資產負債表比起實際的簡化許多,因為其他複雜項目與這裡探
討的內容無關,故在此忽略不列入考慮。

整體貨幣需求(Md)
– 通貨需求(CUd)、支票存款需求(Dd)
 通貨(currency)
整體貨幣需求(Md)函數的組成  支票存款(checkable deposits)
 Md 代表整體貨幣需求。
 M 代表整體貨幣量。
整體貨幣需求(Md)函數變數  $Y 代表名目所得,也就是名目 GDP。
 i 代表利率。
 L(i)代表利率函數。
整體貨幣需求(Md)函數關係式  Md=$YL(i);$Y=(+),L(i)=(-)
整體貨幣需求(Md)函數  Md=$YL(i)
 CUd 代 表 人 們 對 通 貨 的 需 求 (CU 表 示 通 貨
d
定義通貨需求(CU )函數變數 (currency),d 代表需求面) 。
 Md 代表整體貨幣需求。
d c 代表人們持有通貨(currency)貨幣的比率。
定義通貨需求(CU )函數參數 
 Dd 代表人們對支票存款的需求(D 表示存款
定義支票存款需求(Dd)函數變數 (deposits),d 依然代表需求面)。
 (1-c)代表人們擁有支票存款(checkable
定義支票存款需求(Dd)函數參數 deposits)貨幣的比率。
央行貨幣基數需求的第一個組合因  CUd=c Md

子 - 通貨需求(CUd)函數
支票存款需求(Dd)函數  Dd=(1-c)Md
銀行對存款準備需求(Rd)
 Rd 代表銀行全部的存款準備金需求。
 θ 代表銀行的存款準備率(希臘字 theta 的小
寫),即銀行每收到一塊錢的支票存款,會保留
定義存款準備需求(Rd)函數變數 θ 元於銀行內。
 Dd 代表人們對支票存款的需求量。
 Md 代表整體貨幣需求。
 (1-c)代表人們擁有支票存款(checkable
定義存款準備需求(Rd)函數參數 deposits)貨幣的比率。
央行貨幣基數需求的第二個組合因  Rd=θDd
→Rd=θ(1-c) Md
子 - 存款準備需求(Rd)函數

央行貨幣基數需求(Hd) – 通貨需求(CUd)、存款準備需求(Rd)
 Hd 代表央行貨幣基數需求。
 CUd 代表人們對通貨的需求。
 Rd 代表銀行全部的存款準備金需求。
 θ 代表銀行的存款準備率。
定義央行貨幣基數需求(Hd)函數變數  Md 代表整體貨幣需求。
 $Y 代表名目所得,也就是名目 GDP。
 i 代表利率。
 L(i)代表利率函數。
 c 代表人們持有通貨(currency)貨幣的比率。
定義央行貨幣基數需求(Hd)函數參數  (1-c) 代 表 人 們 擁 有 支 票 存 款 (checkable
deposits)貨幣的比率。
 Hd=CUd+Rd
→Hd=cMd+θ(1-c) Md
推導央行貨幣基數需求(Hd)函數 →Hd=[c+θ(1-c)] Md
→Hd=[c+θ(1-c)]$Y L(i)

金融市場存在通貨(currency)、支票存款(checkable deposits)下的央行貨幣基
數需求(Hd)與央行貨幣基數供給(Hs)的均衡
- 利率(i)水準的決定
 Hd 代表央行貨幣基數需求。
 Hs 代表央行貨幣基數供給。
定義央行貨幣基數需求  H 代表央行貨幣基數供給量。
(Hd)、央行貨幣基數供給(Hs)  θ 代表銀行的存款準備率。
 $Y 代表名目所得,也就是名目 GDP。
函數變數
 i 代表利率。
 L(i)代表利率函數。
定義央行貨幣基數需求  c 代表人們持有通貨(currency)貨幣的比率。
d s
(H )、央行貨幣基數供給(H )  (1-c)代表人們擁有支票存款(checkable deposits)貨幣的比
率。
函數參數
央行貨幣基數需求(Hd)
 Hd=[c+θ(1-c)]$Y L(i)
函數
央行貨幣基數供給(Hs)
 Hs=H
函數
央行貨幣基數需求(Hd)與
央行貨幣基數供給(Hs)的  H=[c+θ(1-c)]$Y L(i)
均衡條件式
 若人們決定所有的貨幣都以通貨(currency)的形式持有,即
表示 c=1,方括弧項便也會等於 1,央行貨幣基數需求(Hd)
與央行貨幣基數供給(Hs)均衡條件式就變成 H =$Y L(i),這
均衡條件式就變得與整體貨幣需求(Md)與整體貨幣供給
(Ms)均衡條件式 M=$YL(i)相同,就等於央行貨幣基數供給
量(H)完全等於整體貨幣供給量(M)。由於人們只持有通貨
(currency),造成一般銀行在整體貨幣供給(Ms)上沒有立足
之地,也就不會有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的效果。
 反之,若人們決定不再持有通貨(currency),所有的貨幣都
變換成支票存款(checkable deposits),於是 c=0,方括弧內
剖析央行貨幣基數需求(Hd) 便會只剩 θ 項,央行貨幣基數需求(Hd)與央行貨幣基數供
給(Hs)均衡條件式就變成 H =θ$Y L(i)。
與央行貨幣基數供給(Hs)
我們假設銀行存款準備率(θ)=0.1 為例,央行貨幣基數需求
均衡條件式的意義 (Hd)與央行貨幣基數供給(Hs)均衡條件式就變成 H =0.1$Y
L(i),這表示央行貨幣基數供給量(H)就只需要整體貨幣供
給量(M)的十分之一,也是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效果
最大的情形。
 現在撇開上述兩種極端的例子。若假設人們願意同時持有
通貨(currency)和支票存款(checkable deposits)的情況下,
也就是 c<1。由於這同樣會造成方括弧內各項乘積值小於
1,這表示央行貨幣基數供給量(H)會少於整體貨幣供給量
(M),而這完全是因為對支票存款(checkable deposits)所產
生的貨幣需求,銀行僅須持有一定比例的存款準備量在身
邊所致。

央行貨幣基數需求(Hd)與
央行貨幣基數供給(Hs)
模型圖形
橫軸上所代表的變數是央行貨幣基數量;縱軸上代表的變數是
利率(i)水準。央行貨幣基數需求(Hd)是給定名目所得水準下所
繪製出來的一條負斜率曲線(CUd+Rd),我們將央行貨幣基數需
央行貨幣基數需求(Hd)與 求(Hd)曲線畫製成負斜率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隨著利率水準越高,人們所願意持有的通貨量勢必減少。
央行貨幣基數供給(Hs)  隨著利率水準越高,人們存在支票存款的錢也會同樣地減
模型圖形說明 少,於是便造成銀行對存款準備的需求降低。
最後,由於央行貨幣基數供給(Hs)為固定的央行貨幣基數供給
量(H),所以在圖中以一條垂直線表示,於是,得到最終均衡點
為 A 點,均衡利率(i)水準等於 i。

金融市場貨幣供需
關係圖

4-4 兩種檢視均衡所在的方式*

金融市場存在通貨(currency)、支票存款(checkable deposits)下的
整體貨幣需求(Md)與整體貨幣供給(Ms)的均衡
 H 代表央行貨幣基數供給量。
 θ 代表銀行的存款準備率。
 Md 代表整體貨幣需求。
定義整體貨幣需求(Md)、  Ms 代表整體貨幣供給。
整體貨幣供給(Ms)變數  M 代表整體貨幣量。
 $Y 代表名目所得,也就是名目 GDP。
 i 代表利率。
 L(i)代表利率函數。
c 代表人們持有通貨(currency)貨幣的比率。
定義整體貨幣需求(Md)、 
 (1-c) 代 表 人 們 擁 有 支 票 存 款 (checkable
整體貨幣供給(Ms)參數 deposits)貨幣的比率。
 H=[c+θ(1-c)]$Y L(i)
由央行貨幣基數需求(Hd)與央行貨幣 →1/[c+θ(1-c)]H=$Y L(i)
基數供給(Hs)的均衡條件式推導整體 →Ms = Md
貨幣需求(Md)與整體貨幣供給(Ms)的  即整體貨幣需求(Md)與整體貨幣供給(Ms)均衡
條件式為 M=$YL(i)。於是左式 1/[c+θ(1-c)] H
均衡條件式
就是整體貨幣供給量(M)。
存在通貨(currency)、支票存款
(checkable deposits)下的整體貨幣需
 1/[c+θ(1-c)]H=$Y L(i)
求(Md)與整體貨幣供給(Ms)的
均衡條件式
 發現整體貨幣供給量(M)等於央行貨幣基數供
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 給量(H)乘上一個參數 1/[c+θ(1-c)],請注意到,
的發現 由 於 [c+θ(1-c)] 必 定 小 於 1 , 所 以 它 的 倒 數
1/[c+θ(1-c)]勢必大於 1,也基於這個理由,我
們一般稱為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也就
是說整體貨幣供給(Ms)等於央行貨幣基數供給
量(H)乘上一個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
 例如:若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等於 4,整
體貨幣供給(Ms)就等於央行貨幣基數供給量
(H)的 4 倍。
為了能反映出整體貨幣供給量(M)最終是取決於央
行貨幣基數供給量(H)的金額這項特性,央行貨幣基
數供給量(H)常被稱為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或
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 稱強力貨幣(high-powered money)(這也是為何我們
倸用 H 字母來表示央行貨幣基數供給量(H)的原
因)。
我們先以一個特殊的例子作為架構基礎,假定社會
大眾僅 持有支票存 款(checkable deposits),即 表
c=0 , 於 是 在 這 個 假 設 下 , 貨 幣 乘 數 (money
multiplier) 將 等 於 1/θ , 換 句 話 說 , 當 貨 幣 基 數
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
(monetary base)(也就是央行貨幣基數供給量(H))每
的功能 增加一塊錢下,將帶動 1/θ 元的整體貨幣供給(Ms)
增 加 。 舉 例 來 說 , θ=0.1 , 則 貨 幣 乘 數 (money
multiplier)於是等於 1/0.1=10,即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是 10 倍。
假定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在公開市場操作買進價值
$100 元的債券,它將支付賣方$100 元(令其為賣
方甲),也就是說,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為了支付帳
款,產生了$100 元的央行貨幣,央行貨幣基數供
給量(H)增加了$100 元。如果這是稍早我們在討論
到沒有銀行的經濟體(就是社會大眾只持有通貨
(currency))時,故事將在此結束,但在此,現在只
是個開始:
 延用上述之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的功能
假設與存款準備率,由於社會大眾並不打算持
有一分一毛的通貨(currency),於是賣方甲會把
收 得 的 $ 100 元 存 到 支 票 存 款 (checkable
deposits) (令收到支票存款(checkable deposits)
金融市場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
的銀行為銀行 A)。支票存款(checkable deposits)
的運作效果 增加$100 元。
 由於銀行 A 只會保有$100*0.1=$10 元的存款
準備金,剩下的$90 元會被拿去購買債券,所
以銀行 A 支付$90 元給債券的擁有者(令為賣
方乙)。
 同樣地,賣方乙會將收到的$90 元存到其支票
存款(checkable deposits)中(令收到支票存款
(checkable deposits)的銀行為銀行 B)。支票存
款(checkable deposits)又增加了$90 元。
 隨後,銀行 B 也僅保有$90*0.1=$9 元的存款
準備金,將剩下的$81 元購買債券,所以銀行
B 也支付$81 元給債券的擁有者(令為賣方
丙)。
 賣方丙也將收到的$81 元存到其支票存款
(checkable deposits)( 令 收 到 支 票 存 款
(checkable deposits)的銀行為銀行 C)。
 不斷延延下去。
總 結 整 體 貨 幣 供 給 (Ms) 將 增 加 $
100*(1+0.9+0.92+…),由於括弧內為幾何數列,所以
數列加總額會等於 1/(1-0.9)=10。即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是 10 倍。
CH5 結合財貨與金融市場:IS-LM 模型
5-1 財貨市場和 IS 關係式

財貨市場加入考慮利率(i)造成投資(I)水準不同而影響財貨總需求(Z)的均衡條
件式、模形圖形
 假設沒有進出口。
 假設產出(Y)與需求(Z)相等,也就是假設廠商無存貨投資
的發生同樣的意思。因為廠商有剩餘的存貨,則產出(Y)
未必會與需求(Z)相等。例如:廠商可以利用之前所留下
假設 的存貨,也就是藉由負的存貨投資,以滿足比產出(Y)水
準還要更高的需求(Z);反之,當需求(Z)減少卻仍然維持
產出(Y),會有正的存貨投資,累積的存貨也會增加。
 暫時假設投資(I)不會隨產出(Y)改變。
 銷售額(即產出(Y))的高低。
投資(I)水準決定的因素
 利率(i)水準的大小。
 Y 代表實質產出,等於實質所得,其實就是實質 GDP。
 T 代表稅賦。
定義財貨市場
 I 代表投資。
均衡條件式變數
 i 代表利率。
 G 代表政府支出。
 c0 代表基本生活所需的必要消費支出。
定義均衡條件式參數  c1 代表當可支配所得(YD;Y-T)多增加一元時,消費會隨之
增加的程度。
投資關係式  I=I(Y,i);Y=(+),i=(-)
考慮投資關係式後的  Y=C(Y-T)+I(Y,i)+G
財貨市場均衡條件式 →Y=c0+c1(Y-T)+I(Y,i)+G

重繪財貨市場模形圖形

財貨總需求(Z)為產出(Y)水準 在給定利率(i)水準下:
的增函數的原因  產出(Y)水準的上升會增加個人所得,於是可支配所得
(YD;Y-T)也會增加,最終可支配所得(YD;Y-T)的增加便會
帶動民間消費(C)提高。(此即 CH 3 財貨市場所介紹的內
容)
 產出(Y)水準的上升也會帶動投資(I)水準的增加。(此即本
章內容所介紹到的投資(I)與產出(Y)水準的關係)
 總結:產出(Y)水準的上升會同時帶動民間消費(C)和投資
(I)水準的增加, 於是提高財貨總需求(Z)。
因為消費(C)和投資(I)以上述原因,已不再是先前假設的線性
財貨總需求(Z)為產出(Y)水準
函數。也就是說總需求線(即圖上的 ZZ 線)不再是正斜率直
的增函數對總需求線的變化 線,而是一條正斜率且斜率遞增的曲線。
推導 IS 曲線

從財貨市場均衡模形圖
推導 IS 曲線

 如上所示,首先,繪製出(如圖(a))給定某一利率(i)水準
下的財貨市場均衡模形圖。
再者,若利率(i)水準開始增加,由原來的 i 升到 i’,此
時相對於任何一產出(Y)水準,較高的利率(i)都會導致投
資(I)減少而需求(Z)下降,於是總需求線由 ZZ 下移至
ZZ’,也就是給定任一產出(Y)水準下,財貨總需求(Z)都
將下滑。因此,新的均衡點下移至 A’點,而新的均衡產
由投資關係式 出(Y)水準也變為 Y’。
推導出 IS 曲線  接續,利率(i)水準放在縱軸,均衡產出(Y)放在橫軸。依
投資關係式所示的利率(i)與產出(Y)為反向的關係,繪製
出(如圖(b))利率(i)水準和均衡產出(Y)之關係曲線。圖(b)
的 A 點是對應於圖(a)的 A 點,圖(b)的 A’點是對應於圖
(a)的 A’點。利率(i)愈高,隱含產出(Y)愈低。
 最後,在圖(b)連結各點繪製出來之負斜率曲線,即代表
利率(i)水準和均衡產出(Y)之關係式。此曲線即稱為 IS
曲線(IS curve)。
IS 曲線的移動

 所得(Y)
 稅賦(T)
造成 IS 曲線移動的因素
 投資(I)
 政府支出(G)
 在 IS 曲線上,均衡產出(Y)水準其實就是利率(i)水準的函
數,但是給定在某稅賦(T)額和某政府支出(G)水準上。
若今稅賦(T)提高,由 T 提升至 T’,則在給定利率(i)水準
為 i 時,可支配所得(YD;Y-T)勢必減少,消費(C)勢必下
滑,接續便造成財貨總需求(Z)和均衡產出(Y)的下降,產
出(Y)由 Y 下跌至 Y’。換個方式來說,IS 曲線將左移,在
給定利率(i)水準下,均衡產出(Y)將較增稅前來得低。
IS 曲線的移動說明
 一般來說,在給定利率(i)水準下,任何會造成均衡產出
(Y)下跌的因素都會造成 IS 曲線左移;反之,在給定利
率(i)水準下,任何會造成均衡產出(Y)增加的因素也都會
造成 IS 曲線右移。例如剛剛稅賦(T)增加的狀況、政府
支出(G)減少或是消費者信心下滑(在相同可支配所得
(YD;Y-T)下,此將造消費(C)減少。)都會有 IS 曲線左移
的情形發生。
 財貨市場的均衡隱含利率(i)水準上升,將造成產出(Y)
的下滑,而 IS 曲線內的負斜率,就是代表此關係。
重點總結  給定利率(i)水準下,任何會減少財貨總需求(Z)的因素都
將造成 IS 曲線左移;反之,任何會增加財貨總需求(Z)
的因素都將造成 IS 曲線右移。

5-2 金融市場和 LM 關係式

從名目整體貨幣均衡條件式到實質整體貨幣均衡條件式
 Pt 代表 t 年的 GDP 平減指數。例如 P2000 代表
西元 2000 年的 GDP 平減指數。
定義 GDP 平減指數(GDP deflator)變數  $Yt 代表 t 年的名目所得,也就是 t 年的名目
GDP。
 Yt 代表 t 年的實質所得,也就是 t 年的實質
GDP。
GDP 平減指數(GDP deflator)
 Pt=$Yt/Yt
的計算
 Md 代表整體貨幣需求。
 Ms 代表整體貨幣供給。
 M 代表整體貨幣量。
 $Y 代表名目所得,也就是名目 GDP。
定義金融市場均衡條件式變數  i 代表利率。
 L(i)代表利率函數。
 P 代表物價水準,這裡的物價水準是 GDP 平減
指數(GDP deflator),非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 Ms=Md
從名目整體貨幣均衡條件式到 →M=$YL(i)
實質整體貨幣均衡條件式 左右式同除以物價水準(P)
→M/P=YL(i)
實質貨幣供給量(M/P)(表示以實物為計價單位的
金融市場均衡條件的重新定義 貨幣供給量)必須等於實質貨幣需求量(YL(i))。
M/P=YL(i)便是 LM 關係式。
利用這樣的方式表述的優點是在方程式等號的右
推導到實質整體貨幣均衡條件式 邊將為實質所得(Y),而非名目所得($Y),而實質
的原因 所得(Y))(也可以說成實質產出(Y))正是我們在探討
財貨市場均衡時所關注的變數因子,因此經過此推
導後變數相同,就可以互相配合。
為了簡化本章後續的介紹,之後直接稱 M/P=YL(i)
均衝條件式中左右兩邊為”貨幣供給”和”貨幣需
說明本章後的名詞表示 求”,而非精確卻冗長的字句”實質貨幣供給”和”實
質貨幣需求”,同理,接續提到的”所得”,也就是”
實質所得(real income)”。

推導 LM 曲線

從金融市場均衡模
形圖推導 LM 曲線

由產出(Y)水準和均  如上所示,首先,繪製出(如圖(a)),利率(i)水準被放在縱軸,(實質)貨
幣(M/P)被放在橫軸。Ms 為一條固定在 M/P 上的垂直線,代表(實質)
衡利率(i)
推導出 LM 曲線 貨幣供給(Ms)。由於給定(實質)所得(Y)下,(實質)貨幣需求(Md)為利率(i)
水準之減函數,故貨幣需求被畫成一條負斜率曲線,標示為 Md。除了
橫軸所衡量的是實質貨幣(M/P),而非名目貨幣(M)外,此圖與 CH4 金
融市場只存在通貨(currency)下的整體貨幣需求(Md)與整體貨幣供給
(Ms)的均衡的均衡模型圖幾乎一模一樣。均衡點位在 A 點,此時貨幣
供給等於貨幣需求。均衡利率(i)水準等於 i。
再者,若所得(Y)開始增加,由原來的 Y 提升至 Y’,由於所得的增加不
論在任何利率(i)水準下都將提高人們對貨幣需求(Md),故貨幣需求曲線
將右移,由 Md 右移至 Md’。新均衡於是移動到 A’點,而均衡利率(i)也
提升至 I’。
 為何所得(Y)水準的增加會造成利率(i)水準提升呢?這是因為所得(Y)的
增加會先提高貨幣需求(Md),在貨幣供給(Ms)又固定不變下,利率(i)
水準勢必需要提升,才可使得兩種對貨幣需求(Md)作用相反的力道抵
消彼此,
1. 所得(Y)增加所造成的貨幣需求(Md)提升。
2. 利率(i)上升所造成的貨幣需求(Md)下滑。
當貨幣需求(Md)又回到未改變的貨幣供給量(M/P)時,金融市場才又達
到均衡。
 接續,均衡利率(i)放在縱軸,所得(Y)水準放在橫軸。依均衡利率(i)與
所得(Y)的對應關係,繪製出(如圖(b)) 均衡利率(i)水準和所得(Y)之關係
曲線。圖(b)的 A 點是對應於圖(a)的 A 點,圖(b)的 A’點是對應於圖(a)
的 A’點。由此可見,金融市場的均衡隱含產出(Y)水準愈高,貨幣需求
(Md)便會隨之增加,最後造成均衡利率(i)水準上升。
 最後,在圖(b)連結各點繪製出來之正斜率曲線,即代表產出(Y)水準和
均衡利率(i)之關係式。此曲線即稱為 LM 曲線(LM curve)。
經濟學家有時會說:”擴張的經濟活動會帶來利率(i)上升的壓力。”以描
述這樣的關係。

LM 曲線的移動

造成 LM 曲線移動  名目貨幣供給量(M)
的因素  物價水準(P)

LM 曲線的  從金融市場均衡模形圖推導 LM 曲線是給定名目貨幣供給量(M)和物價


水準(P)下所導求出來的結果(即給定實質貨幣供給量(M/P)下。故當 M/P
移動說明 值發生改變時,不論是來自於名目貨幣供給量(M)的變動,或者物價水
準(P)的變動,都將造成 LM 曲線的移動。
從上圖看到 LM 曲線移動的變化。假定名目貨幣供給量(M)由 M 增加至
M’,給定物價水準(P)固定不變下,實質貨幣供給量(M/P)勢必由 M/P
增加至 M/P’。如此一來,不論是在任一產出(Y)水準下,金融市場的均
衡都將對應出較低之利率(i)水準,由 i 下滑 I’,LM 曲線由 LM 下移至
LM’。
 給定實質貨幣供給量(M/P)下,金融市場的均衡隱含所得(Y)水準愈高,
貨幣需求(Md)愈高,利率(i)水準也就愈高。故 LM 曲線被表述為一條正
重點總結 斜率曲線。
 貨幣供給(Ms)的增加會造成 LM 曲線下移;貨幣供給(Ms)的減少會造成
LM 曲線上移。
5-3 結合 IS 和 LM 關係式

IS-LM 模型
 IS 關係式導求於財貨供給(Y)與財貨需求(Z)的均衡,告
訴了我們利率(i)如何影響產出(Y)水準;LM 關係式導求
於貨幣供給(Ms)與貨幣需求(Md)的均衡,告訴我們產出
(Y)如何影響利率(i)水準。
IS 和 LM 關係式重點複習  在任何一個時點上,若財貨供給(Y)等於財貨需求(Z),
且貨幣供給(Ms)等於貨幣需求(Md),即表示了 IS 和 LM
關係式皆已達到滿足,決定出均衡產出(Y)和均衡利率
(i)。
 Y=C(Y-T)+I(Y,i)+G
IS 關係式 →Y=c0+c1(Y-T)+I(Y,i)+G
LM 關係式  M/P=YL(i)

IS-LM 模型

 上圖便是將 IS 曲線和 LM 曲線繪製在同一個圖裡。產


出(Y)水準(也可稱為所得(Y)水準、生產量)放在橫軸,
利率(i)水準放在縱軸。
 凡是落在負斜率 IS 曲線上的點皆對應到財貨市場的均
IS-LM 模型說明 衡。凡是落在正斜率 LM 曲線上的點皆對應到金融市
場的均衡。由圖可見,只有 A 點同時位在兩均衡條件
上,意即在 A 點上所對應的均衡產出(Y)和均衡利率(i)
達到整體的均衡,因為 A 點同時位在財貨市場均衡和
金融市場均衡上。

任何政策改變所造成效果的經濟學家推導三步驟
先釐清這樣的改變對財貨市場均衡和金融市場均衡有何影響,它將如何造成 IS 曲線和 LM 曲線的移動。
接續描述這樣的改變對 IS 和 LM 曲線相交點的影響為何,均衡產出(Y)和均衡利率(i)水準將如何變動。
最後,以文字敘述出影響為何。

增加稅賦(T)的財政政策的效果(利用 IS-LM 模型推導)


財政政策  政府支出(G)減少或稅收(T)增加所導致的預算盈餘
增加,稱之為財政緊縮(fiscal contraction or fiscal
consolidation)。
 政府支出(G)增加或稅收(T)減少所導致的預算赤字
增加,稱之為財政擴張(fiscal expansion)。
假定政府決定減少預算赤字,同時間增加稅收(T)並維持
假設執行的財政政策 政府支出(G)不變。

增加稅賦(T)的財政政策的
IS-LM 模型

 從 IS 曲線看起。由於稅(T)的提高會降低人們的可支
配所得(YD;Y-T),消費(C)必然隨之減少,經由乘數
效果的影響,最後將造成產出(Y)水準下降。因此 IS
曲線由 IS 左移至 IS’。
步驟一:如何造成 IS 曲線和 LM
 而從 LM 曲線看起。由於 LM 關係式裡並不包括稅
曲線的移動 收(T)因子,故稅收(T)當然不會影響金融市場的均衡
條件,不會改變 LM 曲線。請注意到這裡揭示了一
個通用的原則,任何外生變數的改變要能造成曲線
的移動,必須是此變數直接出現在方程式中。
 令均衡一開始位在上圖的 A 點上,IS 曲線和 LM 曲
線的交接處。
步驟二:均衡產出(Y)和均衡利率  而稅(T)的增加後,由於 IS 曲線會由 IS 左移至 IS’,
故新的均衡將移至新 IS 曲線和未改變的 LM 曲線之
(i)水準將如何變動 交接處,即 A’點。產出(Y)水準由 Y 減少至 Y’,利率
(i)水準由 i 下滑至 I’。因此在 IS 曲線的移動下,經
濟體系將沿著 LM 曲線從 A 點移至 A’點。
 稅收(T)的增加會導致可支配所得(YD;Y-T)下降,於
是人們便會開始減少消費(C)。而這樣財貨需求(Z)
的下降接續便會造成產出(Y)和所得(Y)下滑。同時
間,由於所得(Y)的下滑也會減低貨幣需求(Md),造
成利率(i)水準下跌。
步驟三:以文字敘述出影響為何
 故利率(i)水準下跌又會消除部份稅收(T)增加所帶
給財貨需求(Z)的影響,但絕非完全消除,如上圖,
假設利率(i)沒有下跌,經濟體系由 A 點移至 D 點,
而且產出(Y)直接地落於 D 點之下,因為利率(i)下降
促使投資(I)增加,故產出(Y)減少的幅度只到 A’點。
上述財政政策對財貨需求(Z)的各組成因子影響為何
已假設需求組成因子:  首先,依據上述假設條件,政府支出(G)將維持不變
(因為我們假設預算赤字的減少僅是藉由稅收(T)的
政府支出(G)不變 增加。)
上述財政政策對需求組成因子:  其次,消費(C)勢必下滑,因為稅收(T)增加和所得(Y)
消費(C)的影響 下降的雙重影響都將造成可支配所得(YD;Y-T)下滑。
 最後,投資(I)水準將有何改變呢?由於一方面有產
出(Y)下滑所帶來的銷售(即所得(Y))減少和投資(I)減
少,另一方面又有利率(i)下降所造成的投資(I)增
加。在我們對投資關係式的正確形式(I=I(Y,i);Y=(+),
i=(-))仍無所知的情況下,我們還是無法確定何效果
將決定出投資(I)水準的變動。
 若投資(I)只決定於利率(i)大小,則此時投資(I)必然
上述財政政策對需求組成因子: 增加。若投資(I)只決定於銷售量(即所得(Y))高低,
投資(I)的影響 則此時投資(I)必然下跌。但在一般的狀況下,投資
(I)往往都決定於兩者,所以現在這例子我們並不確
定影響為何。
 後續的內容裡,我們還是會不斷回過頭來討論財政
政策和投資(I)的關係,重新限定最初結論的條件。
但在此,就先以我們上圖 IS-LM 模型的推導為暫時
的答案,減少預算赤字在短期下能帶來投資(I)水準
的增加。

焦點欄 – 減少赤字:真為投資(I)的一劑良藥嗎?
回到 CH3 財貨市場所學到財貨市場均衡條件的另一種表述方式 I=S+(T-G) (投資=私人儲蓄+公共儲
蓄)。

在市場達到均衡時,投資(I)水準剛好就是私人儲蓄(S)再加上公共儲蓄(T-G)。假若公共儲蓄(T-G)
為正,即表政府正面臨預算盈餘,反之,若公共儲蓄(T-G)為負,即表示政府正面臨預算赤字。因此在
給定私人儲蓄(S)下,隨著政府減少其赤字(不論是來自稅收(T)增加或政府支出(G)減少所造成的公共儲
蓄(T-G)增加),投資水準都隨之增加。即給定私人儲蓄(S)下,公共儲蓄(T-G)的增加隱含投資(I)將增加。

然而,在上述的論述中,假設了一個極具關鍵的條件,就是假定” 私人儲蓄(S)維持不變”,但我
們知道財政緊縮其實也是會影響私人儲蓄(S)。財政緊縮會造成產出(Y)下降,所得(Y)下降,於是消費(C)
便會以低於所得所得(Y)的程度下降,私人儲蓄(S)也會如此。甚至,其還有可能下降程度超過預算赤字
減少的程度,於是便造成投資(I)減少而非增加了。以上述方程式表述,即當私人儲蓄(S)減少的程度還
超過公共儲蓄(T-G)增加的程度時,投資(I)便會減少,而非增加。

 總結:財政緊縮仍有可能造成投資(I)減少,也就是說,從相對的政策面來看,財政擴張(稅收(T)
減少或是政府支出(G)增加),也有可能真的帶來投資(I)增加。

 增加貨幣供給(Ms)的貨幣政策的效果(利用 IS-LM 模型推導)


 貨 幣 供 給 (Ms) 的 增 加 稱 作 貨 幣 擴 張 (monetary
expansion)。
貨幣政策  貨 幣 供 給 (Ms) 的 減 少 稱 作 貨 幣 緊 縮 (monetary
contraction or monetary tightening)。
 假定央行決定經由公開市場操作增加名目貨幣供給
量(M),依據我們之前的假設物價水準(P)固定不變
下,此時的名目貨幣供給量(M)增加將造成等量的實
假設執行的貨幣政策 質貨幣供給量(M/P)增加,例如:名目貨幣供給量(M)
增加 10%,而實質貨幣供給量(M/P)就增加 10%。
 令一開始的實質貨幣供給量(M/P),而增加的實質貨
幣供給量(M/P’)。

增加貨幣供給(Ms)的貨幣政策的
IS-LM 模型

 從 IS 曲線看起。貨幣供給(Ms)的改變對財貨的供給或
需求並沒有直接性的影響。也就是說,名目貨幣供
給量(M)並沒有出現在 IS 關係式裡。所以名目貨幣供
給量(M)的改變不會造成 IS 曲線的移動。
步驟一:如何造成 IS 曲線和 LM  而從 LM 曲線看起。然而,貨幣變數名目貨幣供給量
曲線的移動 (M)卻出現在 LM 關係式裡,所以顯而易見的是貨幣
供給(Ms)改變將造成 LM 曲線的移動。如上圖,貨幣
供給(Ms)增加將造成 LM 曲線下移,由 LM 下移至 LM’。
 總結:即在任一所得水準下,貨幣供給(Ms)增加都將
造成利率(i)水準下滑。
 由於貨幣擴張將造成 LM 曲線下移,但不影響 IS 曲
步驟二:均衡產出(Y)和均衡利率 線,因此,在上圖裡,經濟體系將沿著 IS 曲線移動,
(i)水準將如何變動 均衡由 A 點移到 A’點,產出(Y)水準由 Y 增加至 Y’,
利率(i)水準由 i 下滑至 I’。
 由於貨幣供給(Ms)增加會造成利率(i)水準下滑,而利
步驟三:以文字敘述出影響為何 率(i)的降低又會帶動投資(I)增加,所以最後便造成貨
幣需求(Md)、財貨需求(Z)和產出(Y)水準的增加。
上述貨幣政策對財貨需求(Z)的各組成因子影響為何
上述貨幣政策對需求組成因子:  首先,在所得(Y)增加以及稅賦(T)沒有改變下,可支
消費(C)的影響 配所得(YD;Y-T)必然隨之增加,所以消費(C)勢必增加。

上述財政政策對需求組成因子:  再來,由於銷售額(即所得(Y))增高,利率(i)水準又降
低,投資(I)水準也無庸置疑地勢必提升,所以貨幣擴
投資(I)的影響 張相對於財政擴張確定帶來更多的投資(I)。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效果
產出(Y)水準 利率(i)水準
IS 的移動 LM 的移動
變動 變動
稅賦(T)增加 左移 無 下滑 下滑

稅賦(T)減少 右移 無 上升 上升

政府支出(G)增加 右移 無 上升 上升

政府支出(G)減少 左移 無 下滑 下滑

貨幣供給(Ms)
無 下移 上升 下滑
增加
貨幣供給(Ms)
無 上移 下滑 上升
減少

5-4 政策的組合使用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介紹到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各自是如何表現,目的是為能釐清各別政策影響
為何。但在實際執行上,兩種政策通常都是組合使用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使用的結合一般便稱為貨
幣財政政策組合(monetary-fiscal policy mix),或簡稱政策組合(policy mix)。
 有時,正確的組合是指使用相同效力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舉個例子來說,在 2001 年的美國景
氣衰退時期,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便同時被用來抵制景氣衰退。
 而有時,正確的組合則是指使用不同效力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舉例來說,財政緊縮政策也會搭
配貨幣擴張政策來使用。在 1990 年代初期的美國,當時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當選 1992 年的
美國總統,其首要工作之一便是要減少預算赤字,減少政府支出(G)和增加政府收入(即稅賦(T))。但
是,柯林頓也憂慮這樣的財政緊縮將造成財貨需求(Z)減少,因而引發另一波的景氣衰退,所以此時
正確的策略更是同時執行財政緊縮政策(以達到消除赤字的目標)和貨幣擴張政策(以維持財貨需求(Z)
和產出(Y)維持有相同水準上)。而此策略即被比爾.柯林頓(負責財政政策)和艾倫.葛林斯班(負責貨
幣政策)所採用和推行。最後,推行的結果帶來了預算赤字穩定的下降(甚至到了 1990 年代後期還變
成預算盈餘),以及接續十年產出穩定的成長。

焦點欄 – 美國 2001 年的景氣衰退


這次引起景氣衰退的原因,並非像 1990-1991 年一般,來自於消費(C)需
求的減少,而是來自於投資(I)需求的急速遞減。
在 1990 年代後期,由於公司間對未來展現出極度的樂觀,於是造成當時
利率(i)水準異常地高。從 1995 年到 2000 年的年平均投資(I)成長率就超過
景氣衰退的原因 10%,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值。然而到了 2001 年,公司間開始體認到他
們實在過度樂觀以及投資(I)太多,所以他們開始減少投資(I),接續便造成
財貨需求(Z)下滑,經由乘數效果,造成 GDP(即產出(Y))大幅下跌。
當時,景氣衰退其實是有越來越糟的趨勢,多虧正確的總體經濟政策推
行,才大大限制住景氣衰退持續的時間和深度。
實施貨幣政策 增加貨幣供給(Ms),以及積極地降低聯邦資金利率(i)。

實施財政政策 藉由減少稅收(T)以達到財貨需求(Z)增加和消除經濟衰退的目的

結合貨幣供給(Ms)的
貨幣政策與減少稅
收(T)的財政政策之
IS-LM 模型變化

令 2000 年年底的均衡為 A 點,為起始的 IS 曲線和 LM 曲線的相交點。接


續發生以下 2001 年的各事件:
 隨著投資(I)需求的減少,將造成 IS 曲線大幅左移,由 IS 左移至 IS’’。
也就是在政策沒有做出相對應的反應前,經濟均衡將出現在 A’’點,
產出(Y)水準為 Y’’。
IS-LM 模型變化  貨幣供給(Ms)的增加造成 LM 曲線下移,由 LM 下移至 LM’。

說明  稅收(T)的下滑和政府支出(G)的增加都將造成 IS 曲線右移,因此 IS’’


又右移至 IS’。
 總結:投資(I)需求減少和兩種政策反應的結果,將帶動 2001 年的經
濟均衡來到 A’點,產出(Y)水準下跌和利率(i)水準下滑。對應於 A’點
的產出(Y)水準的確低於對應於 A 點的產出(Y)水準,可是對應出現景
氣衰退時,沒有任何政策的反應的 A’’的產出(Y)水準比,卻已經高了
許多。

5-5 IS-LM 模型與真實世界契合嗎?

實證資料和計量經濟反應出真實世界的均衡過程及影響
從本章介紹到現在,我們一直都忽視動態調整的過程。像是之前介紹財政
政策及貨幣政策的 IS-LM 模型時,我們都令經濟體系的均衡直接由 A 點跳
到 A’點,換句話說,就是直接令產出水準由 Y 變到 Y’。但現實世界並非如
真實世界的均衡 此,產出(Y)水準的調整勢必需要花費一些時間。
調整說明 我們可以用文字簡單地述一下基本的過程
 消費者在可支配所得(YD;Y-T)發生變化後,需要一些時間才能調整原
有的消費(C)水準。
 公司在其銷售額(即所得(Y))發生變化後,需要一些時間才能調整原有
的投資(I)支出。
 公司在利率(i)發生變化後,需要一些時間才能調整原有的投資(I)支
出。
 公司在其銷售額(即所得(Y))發生變化後,需要一些時間才能調整原有
的產出(Y)水準。
所以要能反映稅收(T)的增加,其實需要一些時間,消費支出(C)才會反映
真實世界稅收(T) 出可支配所得(YD;Y-T)的減少;需要一些時間,產出(Y)水準才會反映出消
增加的均衡調整 費支出(C)的減少;需要一些時間,投資(I)才會反映出銷售額(即所得(Y))的
減少;然後再一些時間,消費(C)才又反映出所得(Y)的減少,諸如此類。
而要能反映貨幣的擴張,其實需要一些時間,投資支出(I)才會反映出利率
真實世界貨幣供給 (i)水準的下降;需要一些時間,產出(Y)水準才會反映出財貨需求(Z)的增
(Ms)增加的均衡調整 加;然後再一些時間,投資(I)和消費(C)才會又反映出產出(Y)水準的增加,
諸如此類。
 總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施後,一定需要一段時間的發酵才能看
重點總結 見效果。

聯邦資金利率(i)
增加的實證效果

上圖表兩條虛線所包含的中間著色區塊則是所謂的信賴區間帶,真正的影
響效果有 60%的可能性落在此區帶。
實證資料簡要說明 圖 a 為聯邦資金利率(i)增加 1%對零售銷售額(即所得(Y))的影響。最大的零
售銷售額(即所得(Y))跌幅約有-0.9%在第 5 季時發生。
圖 b 則是介紹銷售額(即所得(Y))下降後將如何造成產出(Y)水準下跌。最高
的產出(Y)水準跌幅是-0.9%,在第 8 季時發生。換句話說,貨幣政策真的
有效,但他需要一段長時間才會直正反映出效果來。幾乎要二年的時間貨
幣政策才能完全反映出其效果。
圖 c 則是介紹產出(Y)水準的下降將如何造成就業量的下跌。在第 8 季時達
到-0.5%。而就業量的下降其實就是失業率的增加。
圖 e 為物價水準(P)變動的狀況。還記得我們之前曾對 IS-LM 模型所做的假
設,其中一項就是物價水準(P)必須固定不變,也就是在需求的改變下,
物價水準(P)不應該變動。我們可以從 e 圖發現,此假設在短期下對於真
實世界的近似並不算是太糟的假設條件。因為物價水準在前 6 季幾乎沒有
發生變動,一直要到第 6 季之後,物價水準(P)才開始下滑。而這也正給
予我們一個重要的暗示,了解 IS-LM 模型為何在中期上的分析並不可靠。
因為到了中期,我們絕對無法再令物價水準(P)固定不變,所以此時物價
水準(P)的變動就變得相當重要。
實證資料圖表讓我們知道兩件非常重要的議題。
 它讓我們對於貨幣政策在產出(Y)和其他變數上的動態調整過程能有
個較清楚的概念。
 更為重要地,我們在實際經濟社會所觀測的現象的確與 IS-LM 模型所
引申的應用契合一致。雖然這並不證明 IS-LM 模型就一定是個正確的
重點總結 模型。有可能我們在實際經濟社會所觀測的現象其實是由另外一個完
全不同的機制所產生,而 IS-LM 模型對事實的契合僅是一個巧合。但
這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似乎並不高,IS-LM 模型對於短期下經濟活動
的解釋仍是一個穩固的基礎。後續我們將繼續延伸此模型,關注到預
期所扮演的角色上(CH 13~15)和公開的財貨和金融市場上之應用(CH
16~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