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知多少 口试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什么是校园霸凌

霸凌行为(Bullying)是指带有敌意地使用攻击、威胁、强制等手段令他人感到恐惧,从而达到
控制他人的目的。

它有两个重要特点:

霸凌是一种不对等行为,只有攻击者在身体上、权力上或社会地位上强于受害者时,所进行的
攻击行为才能被视为霸凌。霸凌往往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极有可能会反复发生。校园中霸凌可以
是一对一的,也可能是聚众行为(mobbing),即一群人对于某一个人的霸凌。后者通常以一个
主要霸凌者为首,其他人或起到协助作用,或坐视不管,然而起哄和默许都使霸凌得以继续进
行下去。

霸凌的发生要比我们想想的频繁的多,也普遍的多。有 47%的加拿大学生报告曾经受过霸凌,
2015 年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2%的高中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遭受过霸凌,5-18
岁的学生中有 21.8%表示曾经被霸凌过。我国数据依然暂缺,但情况可以想象,并不乐观。

霸凌有哪些表现?
1. 肢體霸凌 ( 最令孩子恐懼 ) 這是所有霸凌中最容易辨認的一種型態,包括毆打 弱勢同儕、
搶奪他們的東西等。

2. 言語霸凌 ( 肉眼看不到傷口,心理傷害大 ) 主要是透過語言來刺傷或嘲笑別人,造成的心


理傷 害有時比身體的攻擊來得更嚴重,影響力更為持 久。

3. 關係霸凌 ( 最常見,容易被忽視 ) 通常是透過說服同儕排擠某人,使弱勢同儕被排拒 在團


體之外,此類霸凌伴隨而來的人際疏離感,經 常讓受害者覺得無助、沮喪。

言语上:
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或使用羞辱性的话语。
嘲笑讽刺(阴阳怪气)。
散播关于他人的谣言。
威胁 、恐吓、强迫他人做 ta 不想做的事情。
敲诈勒索,干涉他人的个人财物。

行为上:
故意忽视: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或在他人试图与你交流时进行打扰中断。
集结他人一起排挤孤立你

暴力行为、肢体攻击:
校园中最常见的欺凌形式,却常常被认为是“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

网络欺凌:

随着社交网络在低龄人群中的渗透,欺凌也从拳打脚踢蔓延到了网上的胡言秽语。包括社交网络
上的言语攻击、威胁恐吓的邮件和短信、发布信息、照片令他人难堪等。90%被网络霸凌的孩子,
也曾经被传统方式霸凌过。

被欺负的孩子往往并没有什么错,可能因为 ta 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 ta 不爱说话,或者因为


体型、外貌等等,似乎受欺负的都是胖胖的小女孩或者瘦弱的小男孩。但这些原因从来都不能成
为他们被欺负的理由,没有人应该受到欺负。
但有些家长总是教育孩子:“你不要表现得那么软弱,你不要招惹那些高年级的孩子,你不要...”
我们总是喜欢教育受害者,因为这太容易了。

他“犯了错”,所以被欺负;我“没犯错”,所以我是安全的。为了让自己获得安全感,我们常常发
展出这样的逻辑。但现实是:每个人都有受到伤害的风险,我们不能只顾保护好自己,而不去从
根源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校园霸凌会波及到哪些人?

欺凌不仅仅是两个对立方所产生的行为。在欺凌发生的瞬间,所有在场的人都会被卷入其中。
Salmivalli 在研究中把参与到欺凌的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除欺凌者与受害者外):
协助者(assistant)是欺凌中最大的帮凶,也是最软弱的。在欺凌者首先实施欺凌行为之后,协
助者会迫切地想要加入到其中。我们校园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一开始只有一个人欺负人,
后来更多的人加入。协助霸凌者好像是一种保护自己的行为,类似「站队」:我跟你是一拨的,
我帮你欺负别人,你别欺负我。

起哄者(reinforce)如果个体对于帮助他人之后的预期是偏负性的,例如会认同「枪打出头鸟」、
「我并不能改变什么」,那么将很有可能成为起哄者。

局外人(outsider)在面对欺凌行为发生时可能会选择回避、直接走开。但他们是欺凌事件中变
数最大的角色,如果他们能够改变对于反抗欺凌的负性预期,那么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抵抗者(defender)是欺凌行为中最具保护性的人,是与受害者站在一边的。这些敢于反抗欺凌
者的孩子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较少
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校园欺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对于受害者,
上学路上的每一步都像在走向坟墓。

1.失眠 在校园中曾受到过欺凌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睡眠问题,并且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暴露于
欺凌的次数的增多而提高。
2.心理失常 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没有遭受过欺凌的孩子。遭受过严重的欺凌行
为甚至有可能导致受害者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3.感到缺乏自信,自尊降低 被欺凌经历越多、时间越长,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
4.影响正常学习 霸凌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遭受欺凌的孩子
常常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翘课、甚至辍学。而在我国,普遍情况就是,只有当一件事情影响到
孩子成绩时,才会引起家长关注:是不是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了。我国父母对于孩子成绩下降有多
敏感,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就有多愚钝。
5.严重行为问题 被霸凌的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出品行障碍,以及成年后的反社会型人格。美国每
15 起校园枪击案中,有 12 个枪击者都曾经被霸凌过。

以上这些身体、心理以及行为上的负面影响都可能引起随后愈加严重的欺凌,使欺凌形成一个恶
性循环。
对于霸凌者,They won't easily get away with this.
首先,行为实验表明,当你成为霸凌他人的人时,并不会获益。相反,霸凌者在欺负他人时可能
会体验到强烈的愤怒、羞愧、罪恶感。 其次,霸凌行为可能是习得的。很多霸凌行为的实施者
同时也有可能是被欺凌的对象,可能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行为模式,这类孩子有很高的患有抑郁、
焦虑情绪障碍以及自杀的风险。

欺凌者并不是胜利和强势的存在,他们的人生并不会好过。据调查,小时候曾作为校园欺凌者孩
子,在长大后有更高的风险参与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行为。

作为“霸凌”事件的第三方
我们应该怎么做?
1. 不指责受害者、不鼓励以暴制暴
我们看到了一些声音,比如“是爷们就不要怂,打回去 Ta 就不敢再欺负你了。”或者文章开头所
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遭受校园霸凌对于受害者而言已经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再加上有这么多人在关注这次事件,舆论
的压力对一个孩子而言更是难以承担,不指责受害者,是每一个关注者所应做的。

2.承认和面对“霸凌”的存在
老师、家长、校方首先应该承认霸凌事件的存在。我们不能给霸凌随随便便安上一个别的名字(开
玩笑、淘气),更不能因为是“偶然事件”或是因为霸凌者父母否认,就装作它不存在,去否认被
欺凌者的感受。
承认被霸凌者的受伤感受,一起去面对其中未解的问题,哪怕其中有过错和瑕疵,这个动作本
身就是最大的支持。

3. 一起来讨论如何行动
谴责并非关注的最终目的。让人们感受不安全的,正是对于真正问题的否认和回避。这其中的
问题包含:

在这个集体中,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被禁止的?
我和同学们、老师们共同创建、维护的这个集体中,行为边界究竟是怎样的?
当我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我有怎样的表达渠道?我会得到怎样的关注和帮助?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是否有机会和老师一起坐下来,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被评
价和指责)、并和大家一起共同制定和学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行为规范?

4. 提供专业心理帮助的渠道
此次事件中那位母亲在发现孩子遭受霸凌后,立刻带他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是非常正确的
决定。

这次的霸凌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因为我们发现,霸凌离我们其实很近,身边很多朋友都
曾遭遇过,而且被霸凌的痛苦可以一直伴随着我们,这些人可能不像事件中的小孩子一样,得
到了我们的关注,但他们同样在遭受痛苦。

作为关注“霸凌”事件的第三方,我们不仅要关注此次事件中的受害者,还应该鼓励身边曾遭受过
霸凌,且那段痛苦的经历一直困扰他们至今的亲人、朋友们去寻求帮助。

校园霸凌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的多,也隐蔽的多。然而一件坏事,就算再微小,再普遍,再频繁,
它也还是坏事。
校园生活本该是孩子们最美好的时光。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单纯美好的环境里好像隐藏
着一些不那么和谐的部分。到底如何才能减少甚至避免类似悲剧的不断发生呢?任何事
情都有两面性或多面性,以下从“受害者”和“霸凌者”两方面来谈谈他们的一些心理
问题。
“受害者”心理
很多孩子在校园遭遇“霸凌”后并不会选择主动向家长、老师求助,所以作为家长和老
师,需要多关心孩子,及早发现孩子的一些异常表现:
1.衣服丢失或被撕破;
2.身上出现伤痕、淤青等皮外伤,并且吞吞吐吐无法解释;
3.对学校有恐慌,莫名的拒绝上学,甚至旷课逃学;
4.情绪化,会突然暴躁或消沉;
5.丧失自信心,成绩一落千丈,没有朋友;
6.食欲下降;
7.通过各种理由问家长要很多钱;
8.出现睡眠障碍,如:睡眠中容易惊醒,或经常做噩梦、失眠。
国外研究显示,被“霸凌”的孩子在成年后患上抑郁症的风险比一般人群要高,建议如
果孩子不幸被“霸凌”后,作为家长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引
导他们正确地看待问题,鼓励他们再度结交新的朋友。要高度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情
绪变化,必要时及时求助专业医生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
另外,家长和学校应该对那些容易成为“霸凌者”目标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如:学
习特别好或特别不好,个性比较内向害羞、敏感,在人际与社交活动上属于被孤立的一
群,在生理发育方面比较迟缓或弱小,有某种身心障碍。
“霸凌者”心理
导致学生有“霸凌”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来说有四个方面:
1.个性方面,一般比较没有耐心,行动鲁莽,有强烈的支配欲;
2.容易感到挫败,对他人缺乏同情心;
3.不喜欢遵守规矩;
4.家庭因素,很多“霸凌者”的家庭可能存在家庭暴力,或缺乏父母的关爱、督促教导,
还有一部分“霸凌者”是由于父母过度溺爱、过度严厉所致。
梅医生提醒,很多同学、老师、家长或社会舆论等常会把“霸凌者”当成麻烦制造者,
给他们贴上“坏孩子”、“学校霸王”等一些标签,被标签后的这些人很可能会遭到排
斥和疏远,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慢慢地接受这些标签所赋予的角色形象。
最好的保护就是预防。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受害”同学的心理问
题,更应该及早干预治疗那些有“霸凌”倾向同学的心理问题,因为没有“霸凌者”,
就没有“受害者”。
0~3 岁是幼儿第一个成长关键期,是幼儿学习敏感期,也是性格培养的关键阶段,作为家
长,我们应该在这个时期,多锻炼孩子察觉他人情绪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理解
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帮助孩子学会更好地处理自 我与他人的关系。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