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六国论》第一个特点是:论点明确、论证严谨。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

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句话紧扣文题,由果溯因,从反面否定和正面肯定两方面指
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六国
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
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
的。接下来,苏洵又继续摆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赂秦而力亏,破灭
之道”是从正面论述“弊在赂秦”说明六国破灭的直接原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是从
反面论述“弊在赂秦” 说明六国破灭的间接原因。第一段从逻辑上就是提出中心论点,
立即就从直接和间接两个层次层层深入论证该中论点。文章的第二段从三个方面论述
第一个分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 比较诸侯割地
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变化。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由于“赂”而造成
的得失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而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赂秦的事实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
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 写诸侯赂秦的
情形和结果,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
场。先对比诸侯祖先得地的艰难和子孙割地的轻易,再写诸侯赂秦求安而不可得,说
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得出
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此言得之” 这三个方面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
害。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
心论点。文章的第三段同样也是从三个方面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强援,不能独完”。 “齐人未尝赂秦……齐亦不免矣” 单说齐国灭亡的原因。指出齐国虽
然不曾赂秦,但“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灭亡了,齐国也不能独自保全。“燕赵之君……
诚不得已” 合说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这两个国家与齐国不同,没有“与嬴而不助五
国”,而是“义不赂秦”,敢于用兵抗秦,但终于“战败而亡”。原因不仅在于燕、赵本身
的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还在于“燕赵处秦革灭殆尽
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 总说六
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齐国“不附于秦”,
燕、赵有正确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这三个方面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
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
失败联系起来,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说,全面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到了文章最后的
结论还是有层次的论述了本文的主旨。第四段就二三段的历史事实总结六国破灭的历
史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并且提出自己并力抗秦的主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
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一段对历史的评论实际上是为了最
后一段讽刺宋王朝“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做一
个链接,最后一句对宋王朝的告诫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本文的主旨了。

《六国论》的论证过程中作者以史为据,正反论证,层层深入等方法始终围绕中心论
点展开论证。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苏洵论证文的特点:论点鲜明、借古讽今、切中时
弊,论证严密,逻辑严谨,堪称苏洵论说文的典范。。由此可见苏洵文章真是如:欧
阳修称赞 “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
苏君墓志铭》)
《六国论》第二个特点:布局和理,结构清晰。作者在第一段就规划了全篇的论证结
构,可谓是“高瞻远瞩”,这需要写作者事先就应该深思熟虑,成竹在胸之后才能如
此。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论点,第
二部分论证论点,第三部分结论,一气呵成。全文的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第一段)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论点

第四段:综合上面两段分析作出论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二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

第三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五段:讽谏北宋王朝。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