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1

亞洲宣教服侍──還需再等嗎?

彭書睿
曾任「忠僕號」福音船伙伴發展事工主任,
目前在世界福音動員會臺灣辦公室服侍

二○○七年五月日本九州的天空,優雅的夕陽帶著一種哀愁的灰,倒像是
秋天。

「艾吉(Eiji)在最後一個休假日邀請我們到他家作客。他從二十歲起
就有心臟病,仍積極參與教會的事奉(日本教會大多是三十至五十人的小教
會)。從建堂的一磚一瓦,到每週的週報設計印刷,他無役不與,三十多歲
才結婚,如今有了三個兒子(大哥和雙胞胎),第四個孩子正在媽媽肚裡。
前年他的心臟病惡化,必須開刀並在胸口裝設心律調節器。他並沒有因此停
止事奉,反而今年要正式申請入讀神學院,準備全職事奉!我們都知道他生
活並不富裕,沒有固定收入,家裡有這麼多人,身體並非在最佳狀態,又憑
信心過生活,還能下這個全職事奉的決定,我心裡默默驚奇著:『這是一個
怎麼樣的男人啊!』日本的許多角落都有這樣努力與堅持的基督徒,在每個
角落發光!甘巴爹(編案:日語發音,意鼓勵繼續努力)!」這是我去年在
五月的代禱信中的一段說話。

事實上,這樣的教會,這樣的服侍光景,只是冰山一角。我沒有提到的
是,艾吉所屬教會牧師是一位將近七、八十歲的美籍退休宣教士,至今還與
師母住在教會的一隅,守著那個地方。沒有新的羊群,等待著下一個接棒的
牧人,一等已經四十年。

參與「忠僕號」(Doulos)的好處,就是對聽過、讀過的事情,你會有
親身體驗。我們都知道,日本基督徒的比例只佔人口百份之一,但是你知道
這是甚麼意思嗎?是走在路上的一百個人中,會有一個基督徒嗎?我們都知
道菲律賓(Philippines)有成千上萬的勞動力外流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但是
你知道那些被交給祖父母照管的孩子每天在街上做些甚麼(或能做些甚麼)?
我們都知道韓國有千千萬萬的基督徒,全世界十家最大的教會有六家在首爾。
但是,你可知道他們在聚會、練習、晨禱、小組、服侍之餘,有很多人無力
「活出」自己,或無力關心那些在他們身旁的「外邦人」嗎?

這篇兩千字的短文,應該無法成為你前往宣教的工作手冊。我也不想告
訴各位該怎麼做,簽證如何辦,該找哪家差會,怎樣尋求財政支持(在這個
網絡時代,你該知道的信息都只需按幾下鍵)。作為從小在教會環境長大、
在跨文化宣教事奉上幾乎無役不與的三十歲青年,我的反省也許膚淺,但至
少是誠實的。

服侍,沒有英雄,只有願不願意。

二○○五年到東非肯亞(Kenya)、坦桑尼亞(Tanzania)及莫桑比克
(Mozambique)之行,我曾經有感而發:「如果華人教會對宣教的觀念還停
留在『給予』與『接受』的框架內,我們就永遠走不出去。

「這是一種次殖民結構主義,更進一步就是『報恩』神學;白人宣教士
翩翩而來,建醫院、設立學校、派麵粉(早期),他們的面目模糊,不管來
自美國(U.S.A.)、加拿大(Canada)、瑞典(Sweden)、瑞士
(Switzerland)、荷蘭(The Netherlands)、英國(United Kingdom)、德國
(Germany)都一樣。這個疆界可以在許多不同方面詮釋,現今教會普遍瀰
漫的『泛宣教觀』便是如此。

「……這種現象和屬靈的驕傲有相對的關係,卻和社會大環境塑造的世
界觀有絕對的關係……」

同樣道理,是不是有心去菲律賓、新加坡、香港、臺灣、日本、泰國
(Thailand),甚至韓國「宣教」的異象,就不像到阻礙多的國家來得有挑
戰性和高尚呢?在實際的禾場,我們曾經有許多這樣的討論。我們不用往遠
方看,在東亞,乘飛機三、五小時可到之處,就有人默默地付出,也等著你
我的參與。

在馬尼拉(Manila)的街頭,史提芬.希伯特(Steven Siebert)牧師和
勝利外展事工(Victory Outreach)的同工,每天都會上街關心那些衣衫不整
的街童和染上毒癮的社會渣滓,面對無窮無盡的需要和絕望,他們的團隊需
要許多鼓勵。在韓國,從釜山、大丘到木浦、仁川到首爾,幾乎所有韓國教
會都必須正視華人移民的事工,而華人(華僑)基督徒在當中扮演重要的角
色。二○○七年八月,名為「宣教中國」的宣教大會就是這個異象實踐之濫觴。
新加坡這個看來甚麼都有的國家,幾乎每家教會都有差派宣教士的環境,許
多青少年事工正等待「平凡的人」加入,大哥哥大姐姐的生活見證對成長中
的青少年的影響,比那些口沫橫飛的著名講員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緬甸
(Myanmar)、泰國、菲律賓、越南(Vietnam),幾乎每個國家都開放華文
教師的簽證資格,往年一向受歡迎的英文老師,也不一定是白人面孔的西方
人士,吃香的反而是黑髮黃皮膚的東亞裔。

從供給的層面來看,我們當然樂見更多華人從年輕一代投入這些跨越時
空、耗資鉅大、場面壯觀的總決賽場。當我說華人的時候,當然不但指臺灣、
香港、馬來西亞(Malaysia),甚至新加坡的華人,走遍世界各地,我們都
看到年輕一代已經準備好了。在澳洲(Australia),由悉尼(Sydney)華人
教會發起的青年運動「米」(R.I.C.E.),1 浩浩蕩蕩地成為四十四家教會的
年輕人積極參與的年度盛事。在義大利(Italy)和法國(France),許多溫
州基督徒移民的第二、三代,已經摩拳擦掌地想參與服侍,他們有熱情、語
言裝備,只等環境和時機成熟。在東馬沙巴(Sabah)、砂拉越(Sarawak)
和汶萊(Brunei)的華人教會裡,宣教更是反覆思考的議題,尤其是他們正
以好撒馬利亞人的身分處於未得之民當中。

一八二一年底,印刷工人梁發在澳門被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立為首位華人宣教士。我們現在一定很難想像,那時候在他腦海
裡浮現的是怎樣的圖像,他真正了解託付在他肩膀上的重量嗎?雖然他絕對
是謙卑的,也絕對是勇敢的,畢竟他選擇了沒有人走過的路。

現在的我們應該如何回應呢?

「……我差遣你到誰那裡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甚麼話,你都要
說。」(耶一 7)

我的好友傑森.萬迪克(Jason Mandryk)2 在馬來西亞舉辦的洛桑運動


青年領袖會議(YLG2006)發表了「福音現況報告」(State of the Gospel)。
3 他上臺第一句話就說:State of the gospel is just fine. 意思就是說,福音進展
情況很好,你不用擔心。他在來自百餘國的弟兄姊妹一片歡呼聲中,不疾不
徐地補充:「因為福音是永恆的,福音是不變的,福音是大能的。福音是神
的大能,不是我們的工作,而神是至尊的、全能的,祂統管一切的世事變化,
所以福音的進展掌握在祂手中,沒問題……」

好一個開場白!親愛的長輩、《今日華人教會》的讀者,我們信心的宣
告是甚麼呢?

註:

1. 「米」運動官方網站:http://www.riceevent.org.au。
2. 傑森.萬迪克為加拿大人,與帕特里克.約翰斯通(Patrick Johnstone)
合著《普世宣教手冊》(Operation World),目前長期居住在英國環
球福音會(WEC)總部進行《普世宣教手冊》新版的編輯工作。
3. 「福音現況報告」投影片下載:
http://www.operationworld.org/downloads/YLG2006.ppt(強烈推介)。

(編案:作者引文曾稍作修改)
分類:跨文化宣教、長宣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二○○八年四月號。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
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從華福運動看華人教會的合一

羅德麟
華福澳洲紐省區委會董事

最近拜讀了華人福音普傳會(下簡稱華傳)國際副總主任章長基博士的
專文,他指出海外華人教會參與宣教運動的時間很短,大概是六十年代後期
才開始,1 即整個海外華人教會宣教歷史只不過半個世紀左右。由於神特別
的憐憫,感動了參加第一屆洛桑世界福音會議(Lausann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的華人代表,會後即發起世界華人福音運動,推動華人普世
宣教事工,轉眼已三十多年。一九七六年,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下
簡稱華福中心)的成立標誌著海外華人教會參與普世福音運動的決心,由華
福運動的口號「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可見一斑。華
福運動最重要的貢獻是推動華人教會在廣傳福音上的合一,廣傳福音當然包
括宣教。從筆者所見,在過去的年日中,華福運動成了海外華人教會的重要
宣教運動,為全球海外華人教會的合一奠下穩固的基礎。茲從兩大方面看華
福運動的貢獻:

推動華人教會的合一

華福運動自一九七六年成立以來,便致力使海外華人教會在傳福音的大
前提下合一。每五年一次的世界華人福音會議(下簡稱華福會議)招聚了全
球各地華人教會代表齊集一堂,就每屆的主題彼此切磋,交流心得,共勉完
成基督給我們的大使命。第一屆有一千六百多人參加,以後歷屆都有逾一千
位代表出席,最近一屆(第七屆)出席人數破紀錄,有來自全球三十七個國
家及地區的二千六百多位代表參加,凝聚了全球大部份具代表性的華人教會
領袖,投入華人福音運動。華福中心亦成功地建立了全球五大洲六十九個區
委會的龐大網絡,令華福運動無遠弗屆。華福會議成了全球華人教會代表溝
通連結的重要平臺,促進華人教會領袖的彼此認識與了解,加深手足之情,
增進互助合作,強化合一的見證。

華福中心推動的各類福音事工會議,例如有關基層人士的福音工作、長者事
工、神學教育等會議,也開啟了全球華人福音資源共享的大門,增加交流和
合作。此外,各地區的聯合華福大會,例如泛美(Pan America)、菲律賓
(Philippines)、印尼(Indonesia)、澳紐(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等,
提供彼此認識的機會,大大促進華人教會的來往和合作。就筆者所知澳紐區
的情況,因為地域廣闊、交通費昂貴,平日很少來往,所以各城市單打獨鬥。
因為華人信徒人數本來就少,資源又短缺,故此傳福音十分困難,效果不彰。
自從舉辦四年一屆的澳紐華福大會,2 各大城市的教會領袖有機會見面,加
深了解,轉介牧養和介紹慕道者前往就近教會聽福音就方便得多,這種跨省
跨國的福音合作都是華福運動促成的。

推動華人教會的宣教

華福運動的焦點是傳福音,推動全球華人教會一起完成基督的大使命。
從歷屆的主題「異象與使命」、「生命與事工」、「更新.突破.成長」、
「跟隨基督.同得萬民.邁向二千」、「歷史的主.世界的光」、「新千
年.新裝備」及「基督全人福音遍萬邦」,全都是宣教導向,不斷提倡宣教。
一九七六年發表的〈華福宣言〉已清楚提到華人教會兩方面的宣教責任:向
中國同胞傳福音和向全人類傳福音,更強調要「聯手配搭,從事有系統的調
查,建立有機體的聯繫,全面推動向全球各地華人傳福音的工作。」

〈華福銀禧宣言〉也一再強調宣教,宣稱「凝聚了散居各方的華人教會,
並建立了有效的聯絡網,協助華人同工、同道不斷突破各種界線,積極進入
差傳事奉……」明顯地道出華福運動的宣教目的。該宣言亦指,華福運動當
下的挑戰是「強力推動普世宣教」,期望能「提升教會對全球華人宣教事工
的參與,並投入跨文化、種族之宣教大業,務使華人教會真正履行主耶穌的
大使命。」下一代事工方面,盼望下一代「不單是我們跨文化的宣教對象,
並要成為普世宣教推動者」。

到了華福珠禧慶祝時,〈華福珠禧宣言〉環繞兩大宣教重點:一.因
「宣教士將福音傳給華人」而回顧感恩;二.因「華人接棒,將福音傳萬邦」
而同心裝備。在第二重點的三大使命中有以下宣言:「鼓勵信徒帶著宣教使
命進入社會,在各行各業中,成為帶職的專業宣教士。」因應時代的需要,
特別強調帶職宣教的事奉。

筆者可以見證,華福中心不僅喊口號,還實際舉辦了各類有關宣教的大
大小小會議,直接討論宣教的會議包括世界華人差傳領袖咨詢會議、華人宣
教士甄選、輔導及關顧論壇、世界華人非洲差傳事工咨詢及行動會議、世界
華人青年宣教大會、世界華人弟兄宣教大會、3 世界華人姊妹宣教大會 4 及
將於二○一○年四月舉行的世界華人宣教祈禱大會等。以上種種會議令華人教
會的宣教事工更蓬勃、更上軌道。最近看到一則令人欣喜的好消息,就是兩
大華人宣教機構合併,創造雙贏的新局面,5 這會否是華福運動推動合一和
宣教的美好副產品?

結語

華人教會合一本來十分困難,皆因華人喜歡單打獨鬥、自立門戶。海外
華人教會分散於五大洲,如同一盤散沙,缺乏了解和合作,若沒有華福運動
連結這些華人教會,恐怕大多老死不相往來,遑論合作與合一。在筆者居住
的城市,華人教會不多,人數亦少,但仍有門戶之見。很奇妙地,當有人提
出一同到唐人街作街頭佈道,大家都願意放下成見,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
結果成就了美事,促成華人教會的合一見證。6 華福運動強調宣教,與主的
旨意相符,所以在遵行大使命上蒙主賜福使用,促進海外華人教會的合一與
宣教,榮耀天父。筆者自第一屆華福會議開始參與華福運動,與有榮焉。但
願華福運動一如其口號:「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
繼續被主使用,直到主再來,阿們。

註:

1. 章長基:「廿一世紀華人宣教世紀」,《華傳路》,第五十三期,二
○○一年五至六月。
2. 第六屆澳紐華福大會於二○○八年在澳洲墨爾本(Melbourne, Australia)
舉行,下屆將於二○一二年在新西蘭(New Zealand)舉行。
3. 筆者曾參加二○○○年在加拿大多倫多(Toronto, Canada)舉行的世界華
人弟兄宣教大會,印象深刻,可惜沒有再辦第二屆。
4. 筆者曾陪同內子及七位姊妹參加二○○九年十月底在菲律賓舉辦的第三
屆世界華人姊妹宣教大會,出席者多達七百五十人,可見反應熱烈,
姊妹對宣教的熱忱令人鼓舞。
5. 根據《華傳路》第八十六期(二○○九年十一至十二月)華傳國際總主
任林安國牧師的分享,華人福音普傳會和中華神州差傳會於二○一○年
一月一日正式合併,名為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筆者熟悉兩家機構的
領導人,為他們的美好見證感謝神。
6. 遠在七十年代,澳洲悉尼(Sydney)的華人教會屈指可數,卻組織了
唐人街佈道的事奉團隊,名為華人宣道委員會。其後組團參加第一屆
華福會議,會後更強調合作佈道,同工之間關係良好,此組織慢慢演
變成今日的華福澳洲紐省區委會和雪梨華人基督教聯會。

思考問題

1. 華福運動在促進華人教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的使命上,現時所
循的路向是否最正確?現時採用的方式是否最有效?哪些地方需要改
善?
2. 華福運動在促進華人教會合一上,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促
進海外第一代和第二代信徒的合一,在宣教大業上並肩作戰?
3. 若在神的心意中,華人教會不單指海外教會,華福中心應循甚麼途徑
或採取甚麼步驟達成「華人教會,天下一心」的使命?

分類:宣教教育、跨文化宣教、未得群體、 堂會與宣教、 教牧與宣教、 信


徒與宣教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七六期,二○一○年二月號,第二十六至
二十七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可行策略
黃約瑟
曾於非洲大漠黑人穆斯林中宣教,現致力推動穆宣訓練

回顧二十多年參與穆宣事工,我學習到三項關乎穆宣事工成敗的關鍵:
一.心——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二.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三.一個人人可參與,以至成為穆宣運動的策略。

對於一個有心人,以耶穌基督的愛去愛穆斯林,無論用甚麼策略,幾乎
多少都會看到果效。神的旨意是「世人」聽聞福音,信主得救。跨越「同胞」
而擁有神愛世人的宣教觀,這是參與穆宣事工必備心態。

過去一、兩百年的穆宣事工,不少宣教士有愛穆斯林的心,也有神所賜
胸懷普世的心態,更為得著穆斯林不惜冒生命的危險,他們忠心、捨己的擺
上,引領一些穆斯林歸向真神,感謝主;但可惜這些信主的穆斯林為數極少。
在非人道的逼迫下,這些信徒不易持守,如堅持跟隨主耶穌,下監及失去生
命的例子比比皆是,以致穆斯林背景的基督徒少有為主帶領很多人信主的例
子。這情況必須有突破,不然十多億穆斯林將毫無盼望,永遠失喪。為此,
筆者歸納多年的實戰經驗,向諸多主內穆宣前輩學習,尋找一個以「穆宣運
動」為主的可行策略,把一些策略建議寫在我新出版的書《兩個 13 億——
訓練手冊》中。

回顧我在大漠黑人穆斯林中建立教會,栽培牧者和教會領袖,建教堂。
在純伊斯蘭教區中的教會,不但能生存,還對社會有正面影響,教會增長,
更多黑人信徒獻身,設立福音站。一個運動的誕生,最基本的是當地教會能
自立更生,然後生養眾多。

雖說神可以使用不同的穆宣策略,但不等於每個策略都適用,或人人都
可用。比如採用辯論或護教型的策略,是一般穆宣工作者迴避不用的。迴避
的原因是這方法易起重大衝突,不容易看到果效,而且需要下很多工夫,深
入研究。但杰伊.史密斯(Jay Smith)在倫敦(London)自由廣場就以此策
略為主做美好的工作,知識廣,功力夠,就看到果效。這不是人人可掌握的
方法,因此便無法成為「運動」。

要慎重考慮,哪些策略較實用可行。對伊斯蘭教的認識不夠及心中的疑
惑和害怕,往往決定了我們採用甚麼策略。比如對伊斯蘭教認識少,又怕公
開傳福音會面對壓力,也怕穆斯林信主會受逼迫,因此穆宣的策略便以「安
全」為重點。甚麼是「安全」策略呢?友誼佈道法,用救濟、教育、保健、
生意、有共同利益等平臺,是很安全的。不少宣教士善用聖誕節、感恩節等
辦些活動,邀請穆斯林朋友,甚至播放〈耶穌傳〉的影片,只要不針對個人
及刻意向對方傳福音,這一切都很安全,但很安全的策略往往是甚少果效的。
為了果效,一些宣教士採用冒險策略。如果可以找出較安全、合乎《聖經》、
可行,又很有果效的策略,將是穆宣事工的佳音。

福音派採用處境化的穆宣策略,是近年來很多穆斯林歸主的主要原因之
一。處境化的理念便是拉近穆斯林與傳福音者的距離。當穆斯林在他們的安
全區內聽福音,就有較好的機會來思考真理。我在這根基上更進一步走進穆
斯林的思想中,從他們的角度來引發他們思考真理。億萬穆斯林都在尋找答
案,所以知道他們所渴望的、尋找的、害怕的……從中指引一條出路,這一
策略所產生爆炸性的能力,是今日某些地方上百上千穆斯林歸向主耶穌的原
因。

當我走進穆斯林的思想中,我發現所有穆斯林都敬重《古蘭經》及穆罕
默德(Muhammad),但大部份都沒讀過《古蘭經》,或對伊斯蘭教的認識
非常貧乏。筆者在黑人穆斯林中生活十多年,聽我向他們解釋《古蘭經》的
人也不少。我因此發展以《古蘭經》為橋梁,以《聖經》為最終答案的穆宣
策略。使用《古蘭經》為福音預工的工具不是沒有危險,但善用之,便看到
不少與《聖經》有多少關係的經文。與他們談《古蘭經》,是在穆斯林的安
全區內探討真理,提出適當的問題,就會引起不少思想。在《古蘭經》中隱
隱約約看到真神及真理的片面,如何有技巧地引導他們進到《聖經》中找答
案是關鍵。凡誠心尋求的,按神的應許,就必尋見。當穆斯林遇見了耶穌、
相信了耶穌,他們很快就可以使用屬於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與穆斯林親
友一起探討真理,然後引導他們到《聖經》中找答案。如此一來,即使沒有
宣教士,他們也可以用這方法繼續穆宣事工。
自從二○一一年八月出版了《兩個 13 億——訓練手冊》重點訓練以上的
穆宣策略,引起不少鼓勵人心的回應。愈來愈多的華人教會、差會團體及神
學院都要求安排訓練,實在使人興奮。

思考問題

1. 《古蘭經》有些經文高舉耶穌,穆斯林宣稱相信耶穌,為甚麼他們很
難像基督徒那樣相信耶穌?
2. 穆斯林信耶穌會面對不同程度的逼迫,為了減低逼迫,穆宣策略的制
訂應注意甚麼原則?

分類:穆宣、跨文化宣教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九○期,二○一二年六月號,第十八至十
九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返回文庫類別 / 返回 "今日社會與宣教" 文庫列表


宣教新動向

杜其彪
海外基督使團香港執行主任

新世代

處身於這資訊發達、信息萬變的時代,許多不同宗教都有明顯的改變,
佛教或穆斯林群體也不例外。他們傳揚信仰及教導的模式都趨向現代化,以
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他們作出許多改動,更積極和現代化,甚至在網絡及
音樂上配上更吸引的色彩和節奏,其目的當然是增加信眾,並使委身者更年
輕化。當我們為參與宣教的信徒年長化而不斷舉辦青年宣教大會,向青年灌
輸宣教異象,我們可認識時下的年輕人──Y 世代群體。他們在一九七六年後
出生, 1 活於少受社會風浪衝擊的環境中,有著獨特的素質,一方面滿有活
力與聰敏,容易吸收新事物,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強,滿有理想,對電子科
技掌握得特別快;另一方面也因為自信心強,他們處理人與事較性急,甚至
傲慢,當工作未能滿足他們追求的生活形態,另謀高就是他們的取向, 2 高
薪厚職未能吸引他們,反之他們不希望工作成為生活的全部,所以他們在同
一職位工作的平均年期是 1.1 年。 3 因此了解年輕人實屬當務之急,以至我們
能運用他們的恩賜與專長,並且配合他們的特性,栽培他們在事奉、宣教的
參與上更能委身與投入。我們真的需要知己知彼,才能在神的國度中更有效
地得著這群年輕生力軍。

新挑戰

一位宣教同工參與短宣訓練會議回來,他這樣形容年輕人:「他們願意
投資一至兩年的時間,這已是一生的投資,因為兩年後他們也不知會如何改
變。」如果這就是他們能為生命的投資作出的決定,我們就為他們安排一至
兩年的門徒課程。在這課程裡,把以往四年一期的宣教生涯濃縮為兩年,並
讓這些年輕宣教學徒參與語言學習、文化適應、福音工作、社區服務、門徒
訓練、工場會議、事工策劃,因為他們強調參與和發言權,願意為社會的發
展承擔更多,參與的事工要有挑戰性和創新性,同樣能達到他們理想中的期
望。4 他們可能未受過神學訓練,在事奉上的裝備也不多,但有些年輕人經
過一至兩年的參與,回到自己的國家便報讀神學院接受裝備,受訓後回到工
場作長期服侍。

有些神學院老師鼓勵神學生以一年時間到宣教工場實習體驗,然後再回
校完成神學課程,這帶給神學生更豐富的工場經驗,也是實戰經驗,作為日
後寶貴的事奉資源。雖然宣教工場主管與宣教士都要作出特別安排,但這值
得投資在年輕人身上,為的是讓他們從實際經歷中體會大使命的真理,在宣
教士身上看到有血有肉、道成肉身的事奉與見證,從而引發他們作永恆的投
資,把他們最高的理想獻上,將真正改變人生的福音傳遍活在恐懼與黑暗中
的失喪靈魂,他們出發時仍會帶著最新的電腦和手提電話、電子《聖經》和
釋經軟件,踏著球鞋,穿著汗衫及半褪色的牛仔褲步入宣教工場,我們豈不
是正祈求神差派這些熱血青年接棒嗎?

新策略

年輕人不喜歡拘泥於傳統的做事方式,他們樂意運用想像力發揮與嘗試,
近年更以歌劇向青年傳達事奉觀念和宣教歷史,也有宣教書籍刊出許多世界
各地的照片,展現不同宗教與群體的福音需要,甚至投資不少資源拍攝推動
宣教及介紹工場的短片,又以九種語言出版光碟「傈僳使徒──富能仁」,
這講述富能仁(James O. Fraser)一百年前在中國的宣教承擔,為的是以不同
模式把宣教信息傳遞給年輕一代。

我的兩名女兒分別是十七和十九歲,她們都在異文化環境長大,卻非常
接受這些不同演繹的媒體元素,特別是一些大型宣教慶典,臺上年輕人的生
命見證都激勵著她們的思想,如何運用大好的青春年華,甚至在大學選科,
也傾向於學成後透過專業服侍有需要的社群,藉此與人分享基督全人的愛。
願主的旨意成就在年輕人身上,我們更應成為他們的橋梁,為他們鋪路,甚
至成為他們的踏腳石而非絆腳石,因為神的國度正是這些小子所要承接的。
日本宣教士與年輕人在卡拉 OK(Karaoke)唱詩讚美敬拜神,令許多年
輕人不會因為教會的宗教外型而對福音卻步,使他們更活潑地全人投入神的
話語和敬拜。無論國際差會或華人差會,現在都開始與神學院合作,在暑期
的三個月內,讓神學生到宣教工場上課,宣教士安排課程教導宣教概念、文
化適應、宣教工場挑戰與實習,完成後得到三個學分,並確定神學畢業後的
方向,除了終身踏上宣教工場,也可選擇在後方推動教會信徒支持宣教事工,
這正是差會與神學院緊密合作,使神學生建立對教會整全的使命,達成福音
本地化,同時不忘普世的福音需要,盡快完成主的大使命。二百年前,自羅
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到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都是帶著
愛來中國,他們的生命已經祝福千千萬萬的華人,更祈盼這份從基督而來不
朽的愛,能在華人的土地上燃點千萬的年輕生命,帶著愛出中國,使萬族萬
民得聞這奇妙救恩。

宣信博士(Dr. A.B. Simpson)在二十一歲完成神學訓練,他決定教會的


事奉時說:「正因我接受了那份較難的工作,我才得以藉著神的恩典,培養
出敢於接受挑戰和不畏艱難的勇氣。」 5 願當日感動宣信博士的神,同樣感
動這世代的年輕人,敢於接受跨文化與學習新語言的挑戰,排除萬難踏上宣
教路,成為宣教新動力。

註:

1. 資料來自維基網上百科全書。
2. 資料來自
http://www.readersdigest.com.tw/rd/rdhtml/ce/magazine/mag_archive.jsp?c
cid=3。
3. 資料來自香港電臺節目〈鏗鏘集〉:
http://www.rthk.org.hk/rthk/tv/hkcc/20081110.html。
4. 資料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個人網誌:
http://www.fso.gov.hk/chi/blog/blog200708.htm。
5. 湯普信(A.E. Thompson)著、陸忠信譯:《非我唯主──宣道會創辦
人宣信博士的一生》(The Life of A.B. Simpson)(香港:宣道出版社,
二○○七年),第三十一頁。

分類:宣教新趨勢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七一期,二○○九年四月號,第二十五至
二十六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宣教新挑戰

蔣祥平
馬來西亞砂勞越美里福音堂長牧及差傳總幹事,
東馬汶萊區國際事工差會(SIM)區委主席

筆者的教會推動差傳事工將近三十載,發現華人差傳最大的挑戰之一是
人力資源問題。許多教會只能差錢,但不容易差人,這問題一直存在。如果
我們不定意克服它,這將是我們宣教路上永遠的挑戰。為甚麼華人教會在這
方面難以突破?

首先是民族性的問題,比較全球不同民族,華人一般較不敢冒險,喜歡
實務,不作沒有把握的事,帶著這種內向的特質,要勇敢參與宣教實在不易;
第二是保護主義的問題,我們不容易與人分享好東西,總是覺得自己都不夠
用,為甚麼要與人分享資源?第三是地盤主義作祟,怕失去所建立教會的控
制權,更怕歸於別人,結果在宣教上裹足不前。

既然人力資源那麼重要,本文就集中討論如何招募宣教精兵,大前提是
有了人就好辦事。如何在華人教會中招募更多全職精兵?

反客為主
過去教會招募天國人材,多半採取被動的做法。我們多半認為人的獻身
是神的呼召,人不能作甚麼,這觀念本身沒錯,不足的是,我們忘記了神也
可以用我們成為其呼召的器皿。我們可以主動觀察有潛能成為全職僕人的肢
體,邀請他為全職服侍禱告。新加坡華人基督教會懷恩堂的陳方牧師稱之為
「反客為主」的策略。他說我們可以主動對他們說:「弟兄,我看你很適合
當牧師、宣教士,請好好為這事禱告。」過了若干時間,主動地繼續跟進此
事。反客為主的策略不但在言語上鼓勵,更能幫助決定走這道路的人解決可
能面對的問題,例如父母的反對等。在積極主動下,相信必看到別人透過我
們的鼓勵走上這條獻身之路。

多安排宣教隊

調查顯示,除了牧者的鼓勵產生眾多獻身者外,帶動人獻身的最有效管
道之一就是宣教隊。1 宣教隊的最大的功能是,在參與宣教時,能具體和實
際地經歷所分享的異象。因此他們能在具體感受下回應呼召。新時代給予我
們很大的方便,人在便利的交通下能自由來往奔跑,我們愈來愈有能力到更
偏遠的地方作跨文化、跨地理的宣教。二十一世紀的教會要善用神已預備的
機會,透過宣教隊的策略,把更多人帶入宣教服侍。

培育獻身者

教會可從不同的管道鼓勵或呼召許多獻身者,可是從獻身者到走上全職
事奉這條道路,中間尚有一大距離。如何在這兩端之間建立橋梁,正是華人
教會在新世紀宣教中必須省思和面對的挑戰。在此筆者大膽推薦教會採用短
宣訓練模式,這短宣並非像一般宣教隊的短宣,乃是教會安排有負擔的弟兄
姊妹奉獻兩年時間,在教會中受訓、帶領事奉、參與本土佈道和海外宣教的
裝備模式,教會給予他們精神及經濟上最大的支持。在這樣的薰陶下,人較
易確定自己的獻身,教會也能較客觀地給予分析、肯定和建議。這渠道其實
能相當安全地幫助獻身者,把他們帶上獻身的道路,更可以增強和加快落實
這期待。

九十年代初,筆者於馬來西亞砂勞越(Sarawak, Malaysia)華福舉辦的
「砂州二千」研討會,與當時的衛理公會會長分享以上理念,那時到處的教
會都缺乏傳道人,遑論派遣宣教士到海外。筆者印象很深刻,會長說:「我
們有十個瓶子,但只有九個蓋子,怎樣蓋,也會有一個瓶子沒有蓋子,怎樣
派宣教士呢?」意思是說,本地教會都不夠傳道人了,何況派宣教士到海外
呢?

感謝主,一九九二年砂勞越衛理公會就在詩巫(Sibu)的神學院採納以
上的短宣模式,招募宗派內願意獻身的信徒上課和參與實習。起初為期四個
月,後來演變成三個月的課程。透過這渠道,雖然每年約只有百份之十的人
讀神學,可是積少成多,神學生人數也每年源源不絕地上升。經過了十六年
的努力,證明這模式確實可行。今天砂勞越衛理公會不但有足夠的本土傳道
人,到筆者執筆的日子,共有二十六位宣教士分別在六個國家宣教。他們因
此建立信心,定下更大的宣教異象,就是在二○二○年能有一百位宣教士到海
外服侍。如果所有華人教會都這樣作,就不用怕宣教的新挑戰了。砂勞越衛
理公會因為看到這培育模式的價值及效果,過去三年也開始了伊班語及英語
短宣學校,今年還辦了專屬大專生的短宣學校,由此可見這模式的魅力所在。

筆者服侍的美里福音堂於一九九一年採用這模式興起神的僕人和使女。
我們教會不大,屬獨立教會,資源匱乏,要栽培工人更不容易。八十年代之
前全靠外來牧者牧養,但一九九一年後,經過十七年的短宣模式運作,至今
共有八十人畢業於訓練中心,其中三十八位已成為傳道人、宣教士或在籍神
學生。47.5%獻身者成功走上全職服侍。正因如此,我們教會不但由自己的
牧者牧養,並在本土不斷植堂,更能差派宣教士到海外宣教,至今屬於本堂
的海外宣教士已有七位。由此可見,這模式可行及很有果效。

短宣模式成功祕訣

為使大家使用這模式時更有成果,筆者要指出三大成功祕訣。首先師資
與課程跟短宣成果沒有必然的關係,只要有一般的老師、具生命的牧者及基
本實踐課程就可以運作了,短宣學校並非學術中心,它著重的是生命的反思
和操練。其次,時間越長,越能栽培獻身者成功走上全職事奉之路,成功率
也越高。美里福音堂的例子就證明這點,因為課程是兩年制的,所以成功率
是 47.5%;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的課程分別有一年和兩年制,成功
率是 29%;衛理公會短宣學校課程只有三個月,故成功率為 14.4%。2 其實,
人用更長時間反思自己的生命,自然更能把握自己獻身的決定。最後,訓練
中心如何設定宗旨,將會直接影響成功率。如果訓練中心期望學生投身全職
事奉,並以此為目標,成功率也自然增加。

面對未來宣教的挑戰,筆者希望所有華人教會都有這樣的看見,以具體
的渠道、確實可行的方法,快速地為神培育工人,叫祂的禾田早日完成收割。
筆者的夢想是每個大城市都有一家短宣學校,每家教會都有短宣學生,如此
祂的國就會更快降臨。欲想得知這模式的探討及細節,可參閱拙作《獻身者
中途轉換站》。

1. 蔣祥平:《獻身者中途轉換站─短宣模式對獻身者培育之效果的研究》
(新加坡:新加坡神學院,二○○五年),第九十四至九十六頁。
2. 同上,第一百至一○二頁。
分類:宣教挑戰、短宣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六○期,二○○八年七月號,第十二至十三頁。
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不可推卸的責任.不可忽略的機遇
呂慶雄
香港福音證主協會中國教會事工總監

今年五月十二日,中國四川發生大地震,看到災情嚴重固然心傷,但再
細看當地仍屬福音未及之地,震央汶川縣竟然一家教會也沒有,我們更要為
未償還的福音之債認罪悔改。汶川所屬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共有八十七萬
四千人,除了漢族(佔 22.5%)外,主要是藏族(55%)及羌族(18.7%)等
少數民族。1 可見這次大地震奪去的,絕大多數是沒有永恆盼望的失喪靈魂,
究竟是誰欠了他們福音的債?

過往我們只知道,這些少數民族因為擁有自己的信仰而抗拒福音,但更
深入認識他們時,發現中國大陸不少民族過去十多世紀以來受漢族統治,他
們被逼由富裕的平原遷徙或逃亡到貧瘠的山區,飽受天災與貧窮之苦。難怪
有少數民族的弟兄跟我說,當他傳福音並送贈中文《聖經》給同族人時,他
們明言拒絕漢族帶來的信仰!也許尚未有人到他們當中傳福音;也許他們心
硬;也許是我們自命為炎黃子孫的人未償還的債,今天仍有很多少數民族屬
未得之民!因此針對中國少數民族的福音工作是華人教會不可推卸的責任。

跨文化事工由城市開始

了解少數民族拒絕福音的原因後,我們需要知道他們在哪裡。不少人以
為少數民族只分布在山區及較貧窮落後的地方,於是就跑到中國西部,認為
要吃苦才有資格參與少數民族福音事工。我當然贊同具備受苦心志的同工進
入山區服侍少數民族,然而因著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我們可以,但不一定
需要像以往的宣教士般歷盡千山萬水,深入不毛之地接觸少數民族。今日中
國大陸的城市化發展已將不同民族帶進大城市。只要你留意,便不難察覺城
市的不同角落藏有少數民族的蹤影,他們有的打工,有的經營小店或擺地攤。
因此跨文化事工可以由城市開始。

中國大陸沿海城市有不少被稱為「農民工」的工廠工人,當中不少是內
地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有些民族喜歡聚居(如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和維吾
爾族等),形成了幾乎無處不在的異文化區域。只要你願意,便有機會接觸
他們。此外,由於他們離鄉別井,少了那份來自家族對改變信仰的壓力,只
要有人願意踏出一小步,先接觸他們,認識及關懷他們的需要,並成為他們
的朋友,成功向他們傳福音的機會遠比他們居於山區老家時更高。
福音果效由友誼開始

在城市展開少數民族福音工作的另一好處,就是容易進入他們的生活。
一方面可避免衝擊他們的文化,加上他們也漸漸認識城市文化,相對地較易
接觸他們。另一方面,我們有更多機會關心他們。城市的少數民族大多屬於
基層,生活較貧窮和簡樸,他們需要真正的朋友,因此向他們傳福音的首要
條件是建立友誼。

今天我們有太多傳福音的工具、媒介或方法,卻忽略了最基本的人際關
係。我們並不是以拯救者的心態解放他們,反而應學效主耶穌「道成肉身,
住在人中間」的榜樣,進入他們的生活。福音事工是生命的事工,沒有捷徑,
對少數民族來說,改變信仰等於與整個家族傳統決裂,若向他們傳福音時沒
有投入足夠時間與關係,成果有限。

工作與培訓機會

城市提供的另一機會是多元化的事工契機及資源,以支持牧養及訓練少
數民族信徒成為同族的福音使者。今日中國大陸農村人口不斷流入大、中、
小型城市已是不爭的事實,2 城市對外開放也容讓更多外資進入,發展不同
類型的工作。教會也因此得著更多機會及空間發展不同類型的事工。主給我
們的大使命,是要使萬民成為主的門徒,因此我們不會只滿足於他們僅僅得
救,還需要訓練他們成為主的工人,藉著城市對外較為開放的空間、善用網
際網絡提供的資源、海外人材等,建立主的門徒。

透過差派同工學習少數民族語言,進入他們聚居的地方傳福音,是有效
的傳統方法。但相對地,這對同工的裝備與訓練的要求也較高。若有主清晰
的感動,我們需要大量具備心志與能力的同工前往工場。另外,扶貧、救災
及社區項目建設則需具備僕人及堅忍的心,因為直接參與傳福音的機會並不
太多。透過城市的環境與機會,相信更多同工可以直接參與和接觸少數民族
事工。

他比你做得更好

其實近文化宣教最有效,海外華人進入中國大陸會面對一定程度的文化
適應問題,若再進入與海外華人文化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工人必定需要更
多時間適應。如果花同樣的資源及時間培育一位少數民族信徒成為同工,日
後不論他回到所屬民族當中,或進入另一民族工作,產生的果效往往比一位
海外華人同工更多、更大。

我們須信任這些少數民族同工,他們能說我們不諳的少數民族語言,較
明白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差異,能進入我們不能去的地方,因此中國大陸的
本土跨文化事工將來必定由他們承擔。有人像保羅般作前線同工,也有人像
巴拿巴般提拔後進。我們以僕人的心態盡上本分或成就他人,其實都是美事。
就像四川大地震後的救災工作一樣,當地弟兄姊妹第一時間進入災區協助救
災,並安慰受傷的心靈,也有身為專業人士的海外弟兄姊妹進入災區,但更
多的是透過提供資源協助前線內地同工。這也是我們參與少數民族事工的心
態。

近年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提醒我們:主再來的日子近了,祂既把愛鄰舍
的責任和大使命的目標給予我們,近在咫尺的少數民族福音工作就是我們實
踐的最好機會。要知道踏出這一小步,對跨文化宣教事工的影響難以預計。

1. 資料來自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國阿壩州」
(http://www.abazhou.gov.cn/zjab/abgk-jbzq.html,下載日期:二○○八年
五月二十三日)。
2. 中國的城市化比率在去年已增至 44%,政府也重點協調發展各大、中、
小型城市,預計中國大陸政府未來除了關注外資進入大城市的資源外,
更會鼓勵外資投入更多資源進入中小型城市。參 An Lu 編:“China’s
rural population shrinks to 56% of total”, Window of China.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07-10/22/content_6925292.htm,下
載日期:二○○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另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
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zhuanti/2006csbg/node_7018298.htm,
下載日期:二○○八年五月二十三日)。

分類:跨文化宣教、城市宣教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六七期,二○○八年八月號,第二十三至
二十四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隱藏在城市中的福音需要

蔡恩惠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靈糧堂主任牧師

當亞伯拉罕與羅得分手時,前者選擇住在山地,後者卻選擇往平原移動,
最後住在所多瑪。當時這城市以罪大惡極而聞名,神要羅得和他的家人盡快
遠離,好讓神毀滅所多瑪這罪惡之城(參創十三 11~13)。

當神差約拿到尼尼微城時,這城是當時的世界之都,同樣以罪惡昭彰而
聞名。神差約拿去發出最後通牒,因為神即將毀滅這城。

從《舊約》的觀點看,除了耶路撒冷外,當時的大城市似乎都是藏污納
垢、罪惡頻仍、被神厭棄的地方。耶穌出來傳道時,除了耶路撒冷外,祂的
行蹤幾乎都是在小鄉鎮和曠野,耶穌對大城市似乎不感興趣。

到了保羅時代,城市的命運好像有了極大的轉變。保羅領受了向外邦傳
福音的異象後,其行蹤幾乎都是在大城市之間,他最終的目的地竟然是當時
的世界首都羅馬。

這些對現代教會的傳福音策略有沒有進一步的啟示?

全球城市化的趨勢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部於二○○八年年初發表的《二○○七年全球都市化
展望(修訂)報告》指,預計至二○○八年年底,全球超過一半人口居於城市,
故全球城市人口達三十四億,這是人類史上首次出現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
的情況。據推測,到二○五○年,全球城市人口將達六十四億,其中 54%在亞
洲,非洲所佔比例將升至 19%,期間城市人口將持續增加接近一倍,即三十
一億之多。也就是說,將來全球大部份人口集中在地狹人稠的城市裡。當教
會領受主耶穌交付的大使命,使萬民成為主門徒的異象時,我們應否調整自
己的心態,了解城市中隱藏的福音需要?

城市中隱藏的問題

城市最容易出現階級劃分的問題,劃分的標準完全看你的月薪。這是極
殘酷又現實的都市叢林,你有甚麼條件,就能得著甚麼待遇。

一.生存的掙扎:基層階級的內在衝突

城市能吸引大量鄉民湧入,主因是經濟元素,但衍生的問題及要付的代
價卻不是這些鄉村老百姓所能想像的。他們來到城市後,為了生存、爬上金
字塔的頂端,許多人都必須被埋在金字塔的底層,成為金碧輝煌外表下的沉
默羔羊。

有人說:「地球上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在流汗;有月亮的地方,
就有中國人在流淚。」這句話道出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移民史。在物競天
擇、適者生存的壓力下,這些基層人士缺乏教育背景及資金人脈,只能靠勞
力和汗水在夾縫中掙扎求存。

二.生活的焦慮:白領階層的內在衝突

第一代的犧牲或能帶給第二代較好的環境,這是每位父母的唯一盼望。
因此第二代會有較佳的教育背景,能從事收入穩定的工作,也能擁有一幢四
口之家夠用的生活空間,但他們每天還得戰戰兢兢地面對專業上的壓力,稍
不留神被裁員,一切貸款而來的房屋和車子就得拱手讓人,成為「無殼蝸
牛」。

夫妻雙薪、孩子託養、生活忙碌是他們的寫照。在這樣的生活壓力下,
夫妻、親子和人際關係,以至健康及養老問題都會一一呈現,如何面對是白
領階層人士的夢魘!

三.生命的迷失:上層階級的內在衝突

城市中最讓人羨慕的莫過於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上層社會貴族。他
們或是「含著金湯匙出生」,或是得著千載難逢的良機,又或是遇到貴人襄
助,總之他們是天之驕子,享盡榮華富貴。但不要看他們的金玉外表,不要
聽他們的虛華炫耀,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驕奢虛假的底層,凡事都有代價。
夜深人靜、孤單落寞時,他們比誰都更可憐,因為生命已失去意義和目標,
並已失落神的形象,這是他們最深的落寞。可惜的是,他們自己都摸不透這
種深層需要,於是用金錢、濫性、毒品遮掩,就像亞當和夏娃用葉子遮羞一
樣。

教會如何把握機會,把福音帶給需要的人?

相比今世之子掌控的七大領域:媒體、商業、政治、教育、宗教、法律
和家庭,天國之子的基督教會發揮的影響力似乎微不足道。但不要看我們是
破舊的瓦器,其中可有千古不變的絕世寶貝。所有人都需要基督的福音,問
題是我們怎樣將它傳開呢?

一.提供實際的濟貧扶弱,解決安全感的需要

在近期經濟不景氣的浪潮中,美國南加州馬鞍峰教會(Saddleback
Church, South California, U.S.A.)湧進將近一萬名新人,其中一次洗禮人數更
多達八百。若教會不是採取有效的實際措施關心這些失業人口,他們怎會看
到教會是他們的希望呢?

美國北加州(North California)生命河靈糧堂在一次聚會中發給信徒五
十美元,鼓勵各人加上等額現金,發給社區內有需要的人,結果下個主日的
聚會人數和奉獻額都直線上升,因為他們播下了愛與信心。

二.提供像家庭般的教會屬靈氣氛,解決歸屬感的需要

城市人雖然活在人擠人的狹小空間,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卻非常遙
遠,到處可以看到孤獨、受傷的人。教會如何透過團契或小組在各區開放家
庭,接待這些心靈空虛的人?

一位知名的牙醫得悉其病人取消了一個很重要的看診,於是致電關心他,
才知對方患上癌症,無心再看牙,就邀請他來小組。經過大家的禱告,他當
天接受耶穌,並分享道:「我等待這一刻已經很久了。我從小就很羨慕教會
如同家庭的感覺,但沒有人邀請我,今天我終於踏進神愛的大家庭了!」

在城市裡,各人冰冷的臉孔底下其實隱藏著一顆渴慕歸家的心。教會就
是神的家、人終極的歸宿,我們是否願意打開門,邀請人進來坐席?

三.提供天國的服侍環境,解決成就感的需要

在中國某個大都市裡,某人擁有令人稱羨的上層社會頭銜及豐厚的收入,
但他接受主後,便放下一切成為傳道。我問他:「你不覺得可惜嗎?」沒想
到他竟答道:「我不僅不覺得可惜,還覺得很有成就感,相比你們在美國教
會的服侍,我們更有成就感。」
還有一位弟兄,他在城市經營頂級企業。未信主前,他想盡辦法花錢,
為了向人炫耀自己的富有;如今信了主,找到人生更高的意義,他願意省下
每一分錢,放在神的國裡。

今年四月,我帶著一位企業家弟兄,放下他緊湊的行程,跟我到中南半
島非常危險的地區宣教。事後他與我分享,這週是他一生中過得最有意義的,
因他看到天國的事業比自己的事業更重要。

今天大部份教會都處於城市。從社會角度看,城市裡問題重重;但從福
音角度看,卻是機會重重。華人教會若能把握此良機,發揮創意,走入社區,
實際地作在這些小子身上,相信必能帶來城市福音化。
神學院在末世下的宣教態度

李寶珠
香港中華神學院院長

神學教育的宗旨:《聖經》的教導

甚麼是神學教育的宗旨?《馬可福音》一章十五至二十節記載耶穌剛出
來服侍時的一段話是關鍵。首先,祂宣告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
們當悔改,信福音。」接著在十六至二十節記載了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向兩對
兄弟發出呼召︰「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神學教育的設立,必須建基於明白時機的逼切性:「日期滿了,神的國
近了。」在神的永恆計劃中,耶穌基督降臨人間,乃是末世的開始,也是神
的國近了的時刻。神的國既然接近了,神的子民必須聚焦地去完成神的託付,
向世人發出呼聲:「當悔改,信福音。」因此,在末世時代的神學院,其教
育宗旨應該配合這個大方向,就是基督升天前向門徒所頒布的大使命,將神
呼召 「來跟從我」的人,塑造成為一個「得人如得魚」的漁夫 〔I will make
you (ποιήσω) to become (γενέσθαι) fishers of men.(KJV) ; 〈新譯本〉譯作「來
跟從我,我要使你們成為得人的漁夫。」〕至於神學教育的主要課程,就是
訓練學生懂得有效地告訴人:「當悔改,信福音。」

耶穌在地上三年多的公開事奉,就是致力向人廣傳救世之道。首先,祂
以身作則,走遍各城各鄉,馬不停蹄地傳揚天國的福音(參太九 35);在祂
面臨被賣受難之前,祂在橄欖山上清楚地告示門徒,世界終局的來臨,直接
與福音的遍傳天下有關(參太二十四 14);當祂復活後,祂又在加利利的一
個山上囑咐門徒︰「……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
名給他們施洗。」(太二十八 18、19)最後在橄欖山升天之前,仍不忘叮嚀
門徒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
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 8)在基督生平
中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我們都明顯看見祂在重複一個主題:傳福音,使萬民
作祂的門徒。因為這樣的人才可以脫離由罪帶來的咒詛,得享永生的福分。
從《馬可福音》一章十五至二十節看見祂呼召人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們訓練
成懂得如何去「得人」的人。這是主熱切的期盼,也是祂道成肉身到世上來
的主要目的(參提前一 15),祂捨己命為作萬人的贖價(參提前二 6)。每
一位神學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這一點要義,有智慧和方向地善用資源,從事
主所交託訓育神工人的重任。

神學教育的現況

筆者少年時回應神的呼召作全職傳道,曾先後在五家神學院接受訓練。
然而在其中卻看到一個共有的現象,就是宣教在整個神學教育的架構中,並
未得到當有的重視。很多神學院沒有設宣教主修或宣教系,學生竟然在三至
四年的神學訓練中,只須修讀一科類似「宣教學概論」的科目;至於設有宣
教主修或宣教系的學院,其訓練的對象也局限於那些自認有宣教呼召或負擔
的學生。實非常可惜!

今天的教會面對著被情慾、物質引誘所充斥的社會,和被伊斯蘭教勢力
迅速蠶食的世界,在傳福音這件事上,絕不能掉以輕心。在日新月異的多元
化潮流中,神學院給予神學生多元化訓練以應變,本是無可厚非;但在整個
訓練神工人的架構中,把宣教或傳福音的訓練視為副科,則是極大的漏洞,
脫離了基督呼召人的目的和訓練人的原來模式。

神學院在末世中當有的步伐

在末世的神學院,應當如何訓練蒙召者落實基督的大使命?筆者有以下
三方面的建議:

一.加深學生對佈道和宣教的意識
(一)定期邀請述職中的宣教士(或校友)與師生分享自己的宣教見證
或宣教工場的需要,讓學生經常接觸宣教方面的資訊,對宣教的事不再陌生,
甚至產生興趣。

(二)考慮每年或每兩年舉辦一次宣教週,讓學生了解普世宣教近況,
不致停留在象牙塔中去鑽研神學。

(三)經常向學生提供宣教機構和宣教士的代禱項目,鼓勵學生在學期
間以禱告開始參與普世宣教。

二.在課程中增加宣教和傳福音的科目

在課程的設計上,宣教科方面,除了開設「宣教學概論」這基本科目外,
必須增加一些與宣教有直接關係的科目,例如「普世宣教運動發展」、 「宣
教《聖經》神學」和「差會、教會和宣教士」等作為必修課程;講道法方面,
除教導釋經講道外,應包括訓練學生傳講佈道信息;傳福音方面,除了教導
「三元福音培進佈道法」外,可增設多元化處境的佈道方法,如職場佈道、
學校佈道、監獄佈道等訓練,讓神學生對傳福音和宣教兩方面有更全面和實
踐的裝備。神學生即使不是主修宣教,畢業後在堂會牧會,也能有力地向信
徒推行差傳和福音事工,無論在財政預算及鼓勵弟兄姊妹方面,都可以配合
推動,同心合力將基督救世的福音傳到地極。

三. 加強與差傳機構的師資伙伴關係

由於宣教和佈道都是實用性課程,負責教導的人必須要這方面的專業經
驗,才不致所講授的流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因此,神學院在開設佈道或
宣教等類科目時,可預先(至少一年)主動與差會或有關機構聯絡,請他們
推介合適的述職宣教士或同工到學院擔任教導。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資深的宣
教士,因多年在工場服侍而未有機會作系統性進修,故其學歷不一定能符合
神學院對講師的一般要求。神學院在這方面可給予特殊考慮,以宣教士的資
歷替代學歷,務求讓學生得到最適切的教導。

上述建議目的是希望靠著神的憐憫和使用,神學院能使一個經過三年或
四年全時間訓練的神學生,在佈道和宣教方面得到當有的裝備,好叫他們能
夠成為福音的傳遞者和推行者,不負主在末世對他們的呼召:「來跟從我!」
和託付:「我要使你們成為得人的漁夫。」(參可一 17,〈新譯本〉)
二十一世紀中不能缺少的宣教觀

何俊明
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副總主任

踏進二十一世紀已超過了十年,不少有關二十一世紀宣教的文章已先後
出版。由於二十一世紀地球村(global village) 現象出現,使人與人之間的
距離拉近了,「無疆界宣教」已是近在眼前的可行宣教策略。隨著地球村的
出現,旅行比以前容易得多,同時也因著一些地區不容易接納傳統宣教士,
因而產生短期委身及非長駐(non-residential) 等不同類型的「非典型宣教」。
為了要達到長期居留在一些不接受傳統宣教士的地區,也有人以種種不同方
式如營商宣教(business as mission) 身分在工場出現。這些都是為了迎合不
斷變幻的二十一世紀世界而產生的有效模式,但在這些創啟宣教模式中,也
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不能缺少──人的參與

二十世紀開展了資訊開放年代,隨著九十年代「網際網絡」(world
wide web) 的引入到廣泛使用,使資訊可瞬間獲得,因而網際網絡於二十世
紀開始成為宣教的媒介。在一些偏遠及落後的地區,設立一家「網吧」
(internet café)可達到接觸人群及宣教的機會。製作福音節目、初信栽培材
料、查經信息等資訊,透過網際網絡來傳達,大大改進了必須有宣教士到現
場方能宣教的限制。應用現代科技來宣教而順勢進入二十一世紀。

自從「騰訊」(QQ)、「臉書」(facebook)、推特 (twitter) 等社交


網站分別於二○○一、二○○四 及二○○五年面世,使一些久已失散的「老朋友」
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重新聯絡。喜出望外之餘,這些社交網站也成了宣教的
工具。

另一方面,因著地球村的現實,令過去在某些地區才會遇見的族群出現
於世界其他角落中,如中國的義烏有不少從穆斯林世界到中國購貨的人,因
此接觸穆斯林已不再是遙不可及之事。在不同國家的高等學府中也不難找到
從不同國家前來學習的知識分子。
這些情況的發生,讓我們看見今天的宣教屬於「無疆界的宣教」。我們
留在自己的國家及地方都可以宣教。然而若再深思一層,以這種方式宣教,
能真正達到宣教的目的及果效是有限度的。網際網絡固然可以傳福音及栽培
初信者,電視及影片固然能吸引人,甚至網絡「虛擬教會」(virtual church)
也可達到某程度上的牧養,但在一些偏遠及政治較封閉的地方則無法接收。
這些宣教工具較適用於那些會瀏覽網站的年輕人,相對那些不擅上網的人及
長者就缺少信耶穌的機會了。再者,若只透過一些影片或節目信主,這些新
信徒與他們所信的耶穌的關係有可能極其膚淺,因為他們缺乏人貼身指導他
們如何經歷神及堅立與耶穌的關係。如果新信徒僅以參加「虛擬教會」來維
持成長,也缺少了讓信徒成長的互動關係。

再者,即使有不同族群流動到我們所在的區域,我們若沒有把握宣教的
契機,這些商人或留學生在有限的日子過後就相繼離開。當他們離開後才想
起失去宣教的機會,豈不可惜。由此可見,現代科技的確帶給我們很多宣教
契機,但仍需要有人肯踏出自己的安樂窩,真實進入未得之民中間
(presence) 傳揚福音真理 (participation),宣教才會作得更踏實。

不能缺少──長期委身

如上所述,因著一些宣教地區不能接納傳統長駐的宣教士,因而產生如
短期委身及非常駐等不同類型的「非典型」宣教士。這類型的宣教模式都能
讓宣教士方便短期性居留在一個創啟地區,而且比較安全,這是無庸置疑的。
可是,若只是用這種點到即止(hit and run) 的方式宣教,成效有多大,值
得思考。以創啟地區而言,一般情況是當地人比較少有接觸基督徒的經驗,
在建立信任及接納基督徒這過程上是需要時間的。正因這原因,短期委身即
使是半年甚至是一年,也是比較難達到建立信任的關係。若委身只有兩星期,
能讓當地人對基督徒產生好感,已經算相當成功了,根本談不上建立關係。
再者,若沒有再訪工場跟進的整體計劃,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成果。若宣教工
場並非創啟地區,筆者認為差派長駐宣教士仍是不能取代的,短期委身或非
常駐式的宣教模式只屬協助性質而已。

再談短期委身及非常駐的宣教模式,這些模式雖有一定的價值,卻不能
缺少長遠的委身計劃。耶穌給我們的榜樣是:祂傳福音但沒有成立教會,然
而祂用了三年培訓門徒,然後讓門徒繼續宣教使命。使徒保羅雖以巡迴方式
宣教,但他建立教會後,有整體計劃如派同工像提摩太及提多等駐堂牧養。
即使無法派同工駐在各教會,卻培訓長老牧養教會,而自己(甚至派同工)
經常探訪這些教會。由此可見,耶穌和保羅的宣教原則都是長期性的。

當然耶穌和保羅的時代沒有今天的簽證問題,在處理這問題時,或許經
商、雙職等可幫助解決。
不能缺少──宣教使命

二十一世紀因著要解決簽證居留的問題,尤其進入創啟地區,不少為了
能安排宣教士成功進入及居留在工場的方法,紛紛應運而生,例如:做生意、
打工、辦學、教學、讀書、家長陪讀、醫療服務、移民等,這都是無可厚非
的居留方法,但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是:當如何持久保持宣教的熱誠及初衷?
經商者需花時間維持業務,受聘者要滿足雇主的期望,為滿足這些職任上的
要求,都有可能讓宣教士漸漸以次要的責任取代原有的呼召,更有可能為求
賺更多的錢,追求過日漸舒適的生活而改變當初的宣教呼召,忘記真正的使
命。

筆者四年前曾到一創啟國家訪問,遇見幾位以老師身分在那居留的宣教
士,深感欣慰。然而最近筆者再到該國訪問,發現那幾位宣教士已回國去。
與當地的宣教士談起他們時,宣教士為這些同工的離開非常難過。原來這些
人有些因著有另一個可賺更多錢的機會而放棄原來的宣教召命;有些是因找
到婚姻對象而離開宣教岡位,也有些是因畏懼宣教的艱辛事奉而中途退出。
他們回國後,因無法向支持者交代,便黯然離去了,他們實在傷透了那些忠
心耿耿,將一分一毫節省下來的奉獻者,更辜負了他們真誠的代禱。

筆者認識一位在非創啟國家宣教的同工,卻曾因事工難以發展的重壓而
幾乎決定離開工場。這些情況都在告訴我們宣教士要長久保持起初的宣教使
命感並不是一件易事。

最早來中國宣教的宣教士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也是處
在一個需要創啟的宣教環境中。為了要獲得在中國居留的權利,也為了有合
法的理由學習中文,馬禮遜受聘於東印度公司任翻譯員。當時引起了不少支
持者的非議。雖然有賺大錢的誘惑,但馬禮遜持守從神而來的召命及倫敦會
給他的職責,在這段期間內完成了翻譯《聖經》成為中文〈神天聖書〉及編
成了華英字典《五車韻府》,說明了在需要創啟的宣教環境下,持守宣教使
命雖難,卻是絕對可行的。

結語

上述三個二十一世紀中不可缺少的宣教觀念:宣教士親身參與、長期委
身及維持宣教召命,似是老生常談的事,但這三個原則在二十一世紀的宣教
模式中絕不能缺少。願彼此互勉。
萬族宣教.始於足下

陳家儀
新福事工協會少數族裔事工主任

根據二○一一年人口普查,香港約有四十五萬少數族裔,佔全港人口的
6.4%,相比二○○六年的三十四萬人增加了十一萬人。當中除了外籍傭工外,
也有一班來自南亞國家的民族,他們主要來自印度(India)、巴基斯坦
(Pakistan)、尼泊爾(Nepal)、孟加拉(Bangladesh)及斯里蘭卡(Sri
Lanka)等地;有移民來香港定居,也有在香港土生土長。

除了面對語言困難,他們截然不同的服飾打扮、飲食習慣及膚色亦
令他們很容易被邊緣化,加上傳媒負面的報導,尤其是提到宗教極端分子的
激進行為時,更加深了社會對他們的偏見。這一群為數不少的少數族裔,雖
是我們的鄰舍,但卻可能只是每天與我們擦身而過的外人,甚至是被「視而
不見,聽而不聞」的隱蔽一群。

早在二○○二年初,新福事工協會(下簡稱新福)「發現」了這一弱勢群
體,他們的境況比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更差,不受重視。我們卻深信這群體,
是神帶領他們到我們當中的鄰舍,也是衪看為寶貴的未得之民。回應神給我
們的看見,新福開展了少數族裔事工,與教會攜手服侍他們,照顧他們身、
心、社、靈的需要。

「與你們一起寄居的外人,要看他像你們中間的本地人一樣;你要愛他
好像愛自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曾作過寄居的人……」(利十九 34 ,
〈新譯本〉)

從認識到建立關係與信任,以至分享信仰和建立生命,不是一朝一夕的
事,當中嘗試過不同的方法,在跌跌碰碰中學習,探索神的心意和經歷衪恩
手的作為。篇幅所限,未能盡錄,但有兩項事工的發展是令我們雀躍的。

青少年「譜出新一代」

隨著一班從初小已認識的南亞裔學生進入初中階段,新福開展了青少年
工作,起初我們以每週分享或户外活動凝聚青少年,直至二○一一年,神為
我們啟動了一個以音樂為發展主題的青少年事工,衪不但為我們提供經濟支
援,更為我們預備了一位印度籍的基督徒音樂導師及合作的教會,讓我們藉
著音樂培訓,與他們建立關係,關心他們個人、家庭及學業等方面的需要,
並與他們分享福音,更與教會合作為他們特別組織了屬於他們的團契。

音樂培訓不但是我們與他們連繫的平臺,也是發揮年輕人潛力,讓他們
綻放生命光彩的舞臺。在過去年多的時間,這群年輕人被邀請到教會及社區
表演,讓他們用音樂打破與華人群體、教會弟兄姊妹之間的隔膜。交流不但
祝福了少數族裔的青少年,也幫助華人信徒更認識不同文化,關心社區內的
需要和推動跨文化宣教的熱誠。

生活在香港的少數族裔青少年都較容易融入香港文化模式,他們都喜歡
結交不同民族的朋友,所以本地教會要服侍少數族裔青少年時並不一定把他
們「民族分類」牧養,反而按他們朋友之間的信任程度及關係而組織團契,
我們深信少數族裔年輕人會成為家族中的福音種子,把福音帶回族群。

面紗背後的美麗人生

不少南亞裔婦女都保存著傳統衣著打扮,尤其是穿上黑色長袍及蒙頭的
婦女。神祕的裝扮令人容易誤會她們是冷漠的一群,甚至是宗教狂熱一族、
恐怖主義分子。其實筆者認識的南亞裔婦女並不如此。從她們傳統手部彩繪
圖案(Henna),便不難發現她們也像其他女士般愛美,每當談到打扮或一
些女士的話題,她們都滔滔不絕。有見及此,在本年一月,新福為婦女設立
了縫紉班及美容班。有一位婦女在美容班中學會了線面(一種用棉線拔去臉
上的汗毛及修眉的古法美容,流行於南亞國家)的技巧,之後她竟高興地告
訴我們,她的丈夫讚她漂亮。放下蒙頭面紗的南亞裔婦女,與一般女士一樣
愛被欣賞;同樣地,當我們放下誤解,以真誠去認識南亞裔婦女,也不難發
現她們的美麗和可愛。

另一方面,不同族裔的南亞裔婦女都有共同的禁忌,就是害怕與同族朋
友分享困難及家事,以免家醜外傳;相反,香港人卻是她們可信任的朋友。
曾認識一位穆斯林太太,要申請丈夫來港定居,那時她經常來到中心,我們
除了協助她處理申請文件外,還安排了一份文字翻譯工作給她,舒緩她的需
要。接觸多了,關係變得更密切,她便很願意分享心靈裡的孤單感及憂慮,
甚至願意與我們一起禱告。南亞裔婦女不像年輕人般活躍於社交圈子及結交
其他族裔朋友,但華人在少數族群心目中是友善及可信任的,我們也可以成
為他們的好友和鄰舍,甚至成為他們之間的和平之子。

使命必達

華人教會開展少數族裔事工當然不容易,但亦非不可能的任務,因為神
定意要萬族得福、恩臨萬邦。在衪,凡事都能。
新福一直致力與教會結成伙伴,成全神託付給我們的使命。教會除了差
派宣教士到國外服侍以外,也可為眼前的少數族裔群體守望。教會不但可提
供場地舉辦功課輔導班、粵語、年輕人音樂培訓、婦女班組等,也可參與在
當中服侍,推動整全使命。

最後,想分享一個令我們感動的生命故事,多年前認識一位有印度教背
景的尼泊爾年輕人,他從小便穩定地參加我們的功課輔導班。轉眼間,他已
是高中生了,這段日子,他不但認識了福音,加入了教會,也成了音樂培訓
班中的樂隊成員。最近,他更向我們表達服侍神的心願,我們當然樂意地邀
請他加入音樂事工的團隊,一同服侍少數族裔年輕人。這位年輕人為神火熱,
願意服侍社群,求主大大使用他,成為群族中的美好見證!

面對著一群未得之民,讓我們也隨時作好準備,對神回應:「我在這裡,
請差遣我!」
文明衝突的幕後推手:政治與經濟

曾錫華
香港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主任及副教授

政治和經濟是現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力量,也因此成為國與國、民族與
民族之間爭奪控制的目標,而衝突往往是在這兩方面發生的。政治及經濟是
社會中兩個重要的社會文化系統,對宣教有著深遠的影響。從文化人類學的
角度而言,政治是一個社會的行為管制及價值分配的系統和制度,而經濟就
是「人所採用的方法、時間和材料來產生、分配、消費和服務人。」1 無論
當地的經濟系統和制度是怎樣,經濟系統是服務當地的人的工具,而政治、
經濟這兩個系統是互相緊密關聯的。

上一期談到「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對宣教的影響,特別是
西方喜歡用過分簡化(reductionism)的標籤手法及黑白二分的倫理思維模式
(非友則敵、非善則惡)來處理差異,很容易就將異己妖魔化,結果往往就
是宣教士很愛當地人的靈魂,但就討厭他們的文化,以致在宣教事工上帶來
很多的問題及衝突。

但我族中心主義及偏見絕非西方或中東的問題,而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
困難和試探。正如宣教文化人類學者舍伍德.林根費爾特(Sherwood G.
Lingenfelter)指出人類文化是「叛逆(神)的筆」(Pen of Disobedience),
2
世上沒有一個文化是完全的,因為原本美好的事都會因人的罪性而被扭曲
和利用。我們都活在肉身之內,所以都受肉體(人的罪性傾向)及肉體的邪
情私慾所影響;就群體而言,我們都受所屬社會的文化偏見(cultural biases)
所影響,這些也成了叫我們不順服神的束縛(natural prisons of disobedience,
參羅十一 32;加三 21、22),3 因此沒有一個民族或群體可以聲稱自己不受
我族中心主義的影響,正如保羅指出「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
清……」(林前十三 12),也只有我們願意接受自身的限制,才能真的看得
合乎中道。

最近與一位在阿拉伯世界生活多年的朋友通電話,談到「阿拉伯之春」
後的中東政治、經濟形勢及宣教前景,當我問及當地人普遍是怎樣看所發生
的事情時,他問我曾否讀過《錫安長老議定書》(The 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4 他說他所認識的當地朋友,包括基督徒在內,普遍都相信今天
在中東所發生的事情背後都是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者為黑手。我坦白地
告訴他沒有看過,他告訴我,我讀過之後便會明白他和很多當地人對現今阿
拉伯世界現況的看法。我在網上閱讀完,驚訝地發覺竟有這麼多受過教育及
思想正常的人竟然會相信這樣的一份文件的可信性及真實性。

《錫安長老議定書》是一本寫作動機及來源都極有問題的書,內容自稱
是猶太人討論如何征服世界和奴役非猶太人的計劃及策略。這書是典型的陰
謀論作品,對個人而言,這篇作品是一篇寫作拙劣的幻想小說,但卻是一件
非常有力的政治武器。在歷史中曾經為不同背景的人服務,例如:美國
(U.S.A.)的大資本家亨利.福特(Henry Ford)、德國(Germany)的納粹
黨殺害猶太人及逼迫異己的理據及前蘇聯共產黨的反猶太人運動服務。當時
有不少人對之深信不疑,也以這些沒有證據的聲稱來詆毀猶太民族,為他們
迫害猶太人及為某些人的政治目的提供理據。

你應如何了解及接受那些在政治及經濟上持有偏激意見的同工和宣教對
象呢?作為一個外來人,我們在這樣的地方應該如何自處和與人相交呢?這
些都是實際的挑戰,但更難應付的乃是我們自己的文化偏見和世界觀,特別
是在政治及經濟這兩方面,可以說是華人文化的軟肋,對我們而言是特別的
挑戰。

華人教會對政治比較冷感,在這方面認知極之不足,更缺乏《聖經》及
神學反思,所以面對那些政治四分五裂,經濟嚴重倒退的社會,我們往往不
知所措,而這些地區正是陰謀論和偏激歪理發展的溫床,我們必須能夠勝過
自己的文化偏見和世界觀假設來教導《聖經》的真理和與當地基督徒一同面
對當地的問題及挑戰。

我認識一對愛主的夫婦,他們的大兒子表示長大後要從政,令這位太太
非常擔憂,因為從政並非華人社會所認為的高尚職業,在華人教會眼中屬敏
感的工作。但若好的基督徒都不願從政,我們也沒有資格批評社會制度中不
公與不義。

其次,和好與合作並非華人社會的強項,我們基本上不大懂得怎樣解決
衝突和接納差異,只要看看中國大陸、臺灣,以至北美華人教會中,不和與
紛爭幾乎是常態,團結與和好似乎不多聽聞。我們對政治議題的處理能力更
特別糟糕,我曾聽過一位在臺灣大學作宗教研究的學者指出,臺灣的新教教
會(基督教)都是有顏色的,不是藍色(國民黨的支持者)就是綠色(民進
黨的支持者),只是深淺不同而已!這幾年香港民主派和建制派在爭取民主
及直接選舉一事上出現不少磨擦和衝突,社會也分割成民主和建制兩大群體,
我所關心的是社會上的政治爭鬥是否也會帶來教會的紛爭和分裂。

我在此並非要談論政治,乃是要指出華人社會,以至華人教會都不善於
處理差異、糾紛及達成和解,這也許是為甚麼我們這麼重視維持表面的「和
諧」!假若我們在自己的地方和群體中也不能和平共處,又怎樣能幫助那些
生活在政治混亂、經濟零落、社會紛爭的地方的人解決紛爭、和平共處呢?

很多人認為經濟是華人的強項,甚至以被稱為東方的猶太人為榮。事實
上,華人的確很會賺錢和儲蓄,但我們卻不太會花錢和不太願作公益的事。
美國人普遍以為花費了的金錢才是自己的,而華人以為積蓄下來的才是自己
的,當然兩者都有其合理之處,但不要「積攢財寶在地」,反要積財寶在天
才是主耶穌的教導(參太六 19、20)。發達、富貴是華人文化及世界觀中一
個非常重要的主題,貪財是華人常墮入的網羅。

今天營商宣教在工場上漸漸通行,但我們必須明白經濟系統是服務當地
人的工具,無論我們作甚麼,也必須為祝福當地人和為建設當地社會而作,
甘願付出和犧牲,「施比受更為有福」是主耶穌直接的教導,願意與他人分
享是華人宣教需要學習的。政治和經濟是有極大的影響力,重要的是這些力
量掌握在誰的手和為何而用,政治和經濟等系統只是為滿足人和所屬社群的
需要而產生出來的,他們本身是中性,所以問題不是制度,而是我們生命的
素質,究竟我們是順著聖靈行事還是順著情慾行事(參加五 16)呢?

結論

宣教的核心是十字架的信息,是捨己,所以傳基督福音的人首先必須讓
十架對付和基督寶血所潔淨,將自己的老我和邪情私慾釘死在十字架上,才
能靠聖靈行事。

「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
了。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加五 24、25)

1. Robert B. Taylor: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73), p.2.
2. Sherwood G. Lingenfelter: Transformation Culture: A Challenge for
Christian Mission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1992), p.18.
3. Sherwood G. Lingenfelter : Agents of Transformation: A Guide for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Ministry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1996), p.
225.
4. 《錫安長老議定書》(The 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的內容及來
源可參
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Protocols_of_the_Elders_of_Zion
(下載日期:二○一三年三月二十六日)
跨文化事工:一些要面對的問題
柏大衛著、梁楚蓓譯
香港中國浸信會神學院副院長

筆者在香港事奉了三十多年,欣喜地觀察到香港教會所經歷的轉變。一
九八二年,當我們一家到達香港時,大部份華人教會仍需要外國宣教士幫忙
服侍。那段日子早已結束,今天香港的教會已差派他們自己的宣教士去接觸
不同文化的人,與他們分享耶穌基督的福音。

在香港及其他亞洲地區參與宣教工作的這段日子,筆者的生命大蒙賜福,
也更豐盛。現在十分高興看到願意委身的香港基督徒被神帶領離開香港,在
世界各地從事相類似的跨文化事工。際此時機,盼望與那些要進到新的文化
中的宣教士分享他們所會面對的一些實際問題。

文化衝擊

文化衝擊源於適應新文化環境而產生的情緒困擾。經歷文化衝擊的人或
多或少會經歷以下提及的徵狀:被拒感、思鄉、過分關注清潔衛生。他們會
經常希望獨自留在家或自己的房間。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情緒問題很不幸地
導致有美好潛質的宣教士離開新文化及回家。

當然,當別人不跟你說話(通常是因彼此言語不通),很易會有被拒絕
的感覺。在新環境中,當人際關係發展得不理想時,很容易更想念家人及朋
友。另一方面,在新文化環境中的人,其處事方式很多時與你所作的不同。
例如,在涵蓋眾多文化的 10/40 之窗內(這是世界包含最多未得之民文化
的地方),人通常是用手吃飯,自然地,來自香港的宣教士便不認為這做法
十分衛生,也不想這樣吃飯,因而更孤立自己。

人如何面對文化衝擊?首先,新宣教士一定要明白,作為新土地的外鄉
人,文化衝擊是普遍經歷。當他明白自己面對的問題並非罕見,他就會開始
尋求解決之法,而不是選擇放棄。

三十年前筆者在香港面對文化衝擊時,因有位比筆者早五年來香港的宣
教士同工而蒙恩。筆者適應香港生活時,他耐心地解答筆者很多問題。他告
訴筆者面對別人不同的做事方式,並不一定要分對錯,只是不同。他更鼓勵
筆者要看新文化正面的地方,也要看負面的地方。大約一年後,文化衝擊對
筆者來說已經不是問題。每位新宣教士都需要一位良師益友來幫助適應。

無法以本地語言溝通
宣教事工最大的挑戰大概就是學習你服侍對象的常用語。由於這挑戰很
大,新宣教士需要以掌握語言為第一年服侍的首要任務,這表示要推遲服侍
機會直到學好語言為止。這政策是合理的,因為一個人的宣教事業是否有效,
主要取決於開始時有沒有學好語言。

當筆者以宣教士身分來到香港,筆者選擇學習粵語,對西方人來說,這
是全世界最難學習的一種語言,期間筆者要以勤奮與自律去彌補所缺乏的語
言學習能力。在香港的首兩年,筆者每天花八小時學習粵語和漢字。筆者參
與的宣教機構,政策上容許那些年每週只負責一小時事工。筆者經常為此感
激他們鞭策筆者注重語言學習。

就是有好的學習計劃,但在溝通上,在第一年的學習期間,仍有很多令
人沮喪的經歷。與人對話通常很短,筆者可以用粵語說「早晨」或「你好
嗎」,但筆者往往聽不懂別人的回應,對話就這樣結束。這情況持續了約一
年,但我仍繼續學習,直至有一日取得了突破。那時我們在梅窩享受假期,
決定乘搭渡輪往長洲作一天遊。在渡輪上,我們遇到一位不會說英語的漁民,
然後開始了一段長達一小時的對話。大家相談甚歡,他更邀請筆者一家到他
家午膳。最終筆者發現他與他的妻子都是基督徒。經過那次後,我的粵語對
答變得更長及更能達意。對於語言方面,你必須不斷嘗試及不要放棄。

新的氣候

筆者在三藩市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長大,筆者認為家鄉地區


那乾燥及溫暖的氣候是全世界最佳的天氣。

我們在七月二日到達香港,筆者永遠無法忘記步下飛機,第一次感受
到那極其炎熱及潮濕(而且那時是傍晚!)的天氣。過了這麼多年,筆者了
解到香港只有兩個季節──流汗與打噴嚏。

氣候是一大關注點。當然,近幾十年來設有空調的地方不斷增加,的確
減低了這問題。有人不喜歡某些地方的天氣而選擇不參與服侍當地的工作,
筆者寧願選擇適應氣候以至可以在當中服侍。要做到這樣,筆者要學習享受
在夏天流汗及在冬天特別注意自己的健康。這些決定可以為願以生命履行事
奉的人,開啟出路。

宣教士間的衝突

我們不喜歡談這個,但老實說,這對新宣教士來說是最大的陷阱。一位
有豐富社會工作經驗的宣教士對筆者講述了她第一次到香港及參與第一次宣
教士聚會的回憶──聚會完後(那是個祈禱聚會!),她已準備好要乘飛機回
家了!
新宣教士常常會期望他的同工又屬靈又成熟,通常都會是。但能經歷成
為宣教士的過程,一個人也必定會有強頑的個性。當你與一群有強頑個性的
人進行宣教士會議,就算是祈禱聚會時,也可能會有衝突。

為幫助新宣教士解決這困難,筆者有四方面建議:

一.學習愛和接納你的同工,尤其是與你不同的人。你可能屬安靜及好
學型,卻有一個十分外向及喜歡說話的同工,令你覺得煩躁;請謹記著他也
是神的僕人。神既已接納他,你也要接納他。筆者面對在相處上出問題的同
工時,方法之一就是與他們去登山,登山時會更了解對方,關係通常會得到
改善。

二.學習成為好的聆聽者,尤其是若你本身很喜歡說話。神學院會開辦
課程教導如何講話,但沒有教導如何聆聽,這很糟糕。當其他人跟你說話時,
你要專心聆聽。他們在說話的時候,你要抗拒想著下一句要說甚麼的誘惑。

三.先想清楚才好說出來。曾有多少次我們希望收回自己剛說出的話?
但這不可能。

四.避免傳說是非。當有人說是非時,你要走開;自己也不要說別人的
惡行。

這是新宣教士普遍會遇到的一些問題,為著福音,我們必須靠神的恩典
加以面對及接受其他挑戰,祂的恩典一直夠用(參林後十二 9)。

思考問題

1. 閱讀《哥林多前書》九章十九至二十三節。現今的宣教士如何「向甚
麼樣的人,就作甚麼樣的人」,為要多得人呢?請舉例。
2. 閱讀《雅各書》四章七至十一節。經文中的教導如何幫助我們處理人
際關係?

圖片:
Pic 1: 柏大衛牧師與他的太太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
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 3:16)

基督网 圣经网 邮件订阅 地区版

华福中心发祷告事项:为波斯人少数基督徒祷告
作者: 童新媛 来源:基督时报 2013 年 10 月 28 日 05:52
0

波斯人。(图:“华福中心”网站)

主耶稣给门徒的大使命是,将福音传到地极,使万民做主的门徒。日前,华福中心关
注了这样的一群基督徒,并且呼吁为他们祷告,那就是在奥地利的波斯人。以下是刊
登在该网站上的祷告事项:
1、感谢主,在奥地利有少数波斯基督徒,求主在他们中间建立教会和团契,又赐他们
平安和勇气,与波斯人分享主爱。
2、波斯人肩负沉重的历史包袱,战争带来的伤害未有减退,求主医治他们的伤口,让
他们经历基督的爱和真实。
3、求主兴起更多祷告勇士为穆斯林的心祷告,也为在奥地利服侍的宣教士祷告,求主
赐他们智慧,明白波斯人的历史和生活文化,使他们与当地波斯人建立关系时得著力
量。
波斯人背景介绍:
波斯人是多样性的族群,基本上是指以波斯语(Farsi)作为母语的人。波斯人在历史
上属于伊朗人的一部份。大约公元前一千年,波斯人开始抵达伊朗(Iran)境内定居,
向伊朗高原散播他们的语言及文化。透过征服及同化当地的伊朗人及非伊朗人族群,
成为该区域中的主导族群。
由于波斯(Persia)位于欧、亚之间,在贸易上获利甚丰。波斯文化经过长年的发展,
渐渐成为复杂及坚固的文化体系。在伊朗历史上,除了阿拉伯人(Arabs)于公元七
世纪的入侵令伊朗人脱胎换骨外,还有几次强敌压境及受到外国统治的痛苦经历。
虽然现时绝大多数的波斯人分布于伊朗或在附近的中东国家生活,在世界其他国家也
能发现他们的小社区。现时约有一万七千名波斯人在奥地利(Austria)居住。
语言
在现时流通使用的语言当中,波斯语是其中一种世上最古老的语言,并且是其中一种
拥有健全文学传统的语言。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Indo-Iranian branch
of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s),是一种在伊朗、阿富汗(Afghanistan)和塔吉克
(Tajikistan)等国家具有悠久传统的语言。由于历史与宗教的原因,现代波斯语中,
有近 60%的词汇来自闪含语系(Alpha)的阿拉伯语(Arabic)。波斯语用波斯-阿拉
伯字母拼写。
社会
波斯社会以家庭为主要单位,一般是父系的传统家庭,重男轻女,财产传留给男性。
波斯妇女在公共场合必定顺著她们的丈夫,然而,私下她们也有相当的决策权。波斯
男子为家庭的捍卫者,确保家庭的荣誉,并负有保护其儿女和姐妹贞节的责任。
一般在欧洲的波斯人生活条件较富足。在奥地利城市生活的波斯人社群也有明确的社
会阶层之分。最低层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初之间迁至的村民,他们在
大城市里一般是工人或工匠。最高阶层的是商人、投资者等。
文化艺术
波斯地处欧、亚之间,成为东、西文化艺术的融合点,其艺术遗产不拘一格,具备东、
西方的元素。波斯艺术延伸至中亚、高加索(Caucasus)、小亚细亚、伊拉克及现代
的伊朗。
历史中波斯曾出现了大量雕像,通常具有宗教意义。
而音乐方面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二至六世纪萨珊王朝(Sassanid Empire)末期的音乐
家巴尔巴德(Barbad),甚至更早。随著时代演变,一种独特的地中海东部音乐风格
成为了波斯的民族音乐,与现今伊朗附近的音乐近似。时至今日,传统音乐因受伊朗
伊斯兰影响而衰落,伊朗的流亡者及异见人士转向西方摇滚乐,形成带有独特伊朗风
格的音乐及波斯街舞。
宗教
在阿拉伯人入侵以前,波斯人信奉拜火教(Zoroastrianism)。到了十六世纪,伊斯
兰教什叶派成为主导。今天,大多数波斯人是什叶派穆斯林,在遵守伊斯兰法律和原
则上较为激进。
一九六 O 年代末期,在伊朗的年轻波斯人中间曾出现了大规模归主运动,由一位亚美
尼亚(Armenia)宣教士海克.霍夫斯派恩(Haik Hovespian)发起。一九七九年的
伊朗革命导致更多的年轻波斯人接受耶稣基督作为自己的救主。
波斯语的《圣经》全本翻译于一九九五年完成,也有波斯语的福音广播、《耶稣传》
电影及其他福音工具。在奥地利,有 1%的波斯人是基督徒。
(注:本文主要信息来源于“华福中心”网站。)
世界華福事工計劃—異象 2020
門徒導向的跨文化差傳

前設﹕(Presupposition)

華福是一個從上帝而來的福音運動,在普世海內外華人教會與信徒中推動普
世差傳使命.華福不是教會,也不是福音機構;乃是一個福音事工聯絡中心,
主要扮演“僕人、橋梁、先知”的角色.華福不能也不應該取代教會與福音機
構的角色與使命,乃是連結教會與福音機構同心合意履行普世差傳的使命!

聖經神學基礎﹕(Biblical & Theological foundation)

在主耶穌所頒佈的大使命中(太 28:18-20),清楚刻劃一個基要真理﹕差傳與
門訓是息息相關,無法分割.復活耶穌的同在是差傳與門訓的中心.差傳不
是目的,而是媒介,差傳乃是落實門徒造就事工的必然結果.大使命的核心
是“叫萬民做主的門徒”,也就是建立ㄧ群全然屬基督的群體,ㄧ生跟隨基督;
他們信靠基督、敬拜基督、事奉基督、高舉基督、傳揚基督、並榮耀基督。

為此,聖經的差傳是以「作主門徒」為大前題.這同時說明差傳不能止於
“活動”或“節目”,而是一個刻意並有目標性的信仰生活的延伸.教會熱衷於
差傳並不表明教會中的信徒必然有堅強的信仰見證與影響.很多時候,教會
中有數不完的差傳聚會、活動等;但信徒的信仰生活卻無法跨越教會的四面
牆壁.ㄧ般信徒生命仍然膚淺,沒有經歷耶穌復活的大能,沒有在生活每一
個層面與主相遇,故生命沒有實質的改變.這種信仰生命現象反映ㄧ般華人
教會普遍的一個重要議題﹕缺少對大使命整全的認識,對差傳與福音工作只
停留關注在「傳」上,而忽略「作門徒」。

差傳即以「作主門徒」為大前題,它必然注重「以生命影響生命」的信仰生
活與事奉;從個人到婚姻、從婚姻到家庭、從家庭到團契、從團契到教會、
從教會到社會、從社會到世界,我們都當活出跟隨基督的生命.把基督帶到
現實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每一個場合,叫我們的「生活信仰化,信仰基督
化」。

主耶穌強調要使「萬民」作祂的門徒.這強調帶出幾個重要有關差傳的信息

1. 跨文化是差傳事工的必然部分.其實,耶穌本身的道成肉身在實質與
內涵上都是跨文化的;主跨越了無數的障礙和局限,取了奴僕的樣式,
成為人的樣子,住在罪人中.宣教必須跨文化,它要求犧牲,付出,
擺上;這也正是「作主門徒」的要求和內涵;
2. 差傳事工的對象理當吻合主耶穌的教導,跨越民族的藩籬、語言的隔
膜;這跨越也包括了心理性的距離、地理性的距離、社會性的距離、
教育性的距離、宗教性的距離等.使徒保羅呼吁我們當為“萬民”禱告
(提前 2:1);
3. 每一個族群都是主耶穌頒佈大使命的對象之ㄧ;我們即宣稱上帝特別
賜福華人,而二十ㄧ世紀是華人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們就當以“國
度心胸、基督心腸”透視普世差傳的需要與挑戰,與其他族群的信徒同
心肩負「使萬民作主門徒」的普世差傳使命!
4. 走進人群是教會與信徒回應大使命的必須具體行動﹕主耶穌同時提出
另一個重要的行動觀念﹕“去”,祂自己也以身作則,挑戰我們當放下
任何攔阻走進人群的包袱、勇敢走出原有的安全舒適地帶;“去”也說
明「選擇」和「改變」,為了復活的主和祂恩典大愛的緣故,以「永
恆的透視」(eternal perspective) 在現實生活中活出“作主門徒”的生命,
捨己並背起十字架天天跟隨耶穌;讓我們的信仰生命得以活現耶穌,
高舉耶穌,事奉耶穌,傳揚耶穌,並榮耀耶穌。

遠景﹕(Vision)

除了延續華福運動的精神外,華福中心需接合全球七十五個區委會,在未來
的五年傳遞異象,推動普世華人教會與信徒參與「跨文化、ㄧ領ㄧ、作門徒」
差傳計劃。

緣由﹕(Origin)

全球人口已經達七十億,其中有超過 6,800 福音未及族群(unreached people


groups).在他們中間人口少於 2%是福音派基督徒,少於 5%人口是曾經聽聞
耶穌的福音.印度有 2218 福音未及族群、巴基斯坦有 461 個、中國有 426 個、
孟加拉國有 369 個、尼泊爾有 348 個.在這所謂 10/40 差傳之窗中,福音未
及族群主要包含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印度教,與佛教。

藉著過去三十五年華福運動的推進與聯系,普世華人教會開始走出「固步自
封,自顧不暇」的事奉心態.許多教會也開始參與差傳的事工,舉辦差傳聚
會,挑戰信徒參與短宣的事奉.但大部分的差傳事工仍以華人群體為主,在
跨文化的差傳參與上顯著的偏低。

為什麼中非洲的豪薩族人還沒有聽到福音?什麼時候中亞洲的維吾爾人能聽
到福音?為什麼南亞洲的印度婦人還沒有聽到福音?什麼時候哈扎拉人會在
基督裡遇到上帝的榮耀?為什麼西藏人只有寥寥可數的信徒?
全球差傳事工專注的主要福音族群都在這些未及族群之外,所投資於福音未
及族群中的人力與財務資源乃少於七個百分數(7%).華人教會與信徒從主領
受極大並豐富的恩典,當積極考量如何與其他的信徒群體和福音/差傳機構攜
手同心,一起「跨文化、ㄧ領ㄧ、作門徒」。

目標﹕(Objectives)

1. 在 2020 年結束時,普世海內外華人教會能“差傳服事與認領”2,020 個
福音未及族群.“差傳認領”包括三方面的實際參與﹕藉著禱告、藉著
資源、藉著人門訓.以此來實踐「基督整全福音臨萬民」的使命!
o 藉著禱告—強調教會與信徒對福音未及族群有認知,從而在個人
與公開場合能具體的為宣教認領的族群付出禱告的代價
o 藉著資源—注重扶貧的事工,從生活環境、個人衛生、基礎教育、
基礎建設、
o 藉著門訓—強調有策略性的短宣事工,著重大使命生命造就,產
生主耶穌的門徒
2. 在未來五年中,連結海內外華人教會與福音機構同心協力推展「大使
命門徒生命造就」運動,促進教會領袖在概念、操作、組織、課程、
和跟進上願意作出坦誠的檢討與更新,並達成兩方面的實踐﹕
o 「門徒導向」(discipleship-driven) 的傳福音和差傳﹕對傳福音和
差傳作出一個「思想楷模的轉移」(paradigm shift),以「作門徒」
來看本地福音和海內外差傳事工,
o 「門徒導向」的牧養和帶領﹕教會領袖同工放棄「信徒」的牧養
心態,乃強調信靠耶穌就是作耶穌的門徒,終身專ㄧ跟隨主;

策略﹕(Strategies)

 成立類似研發部的事工研究搜集中心—主要聯絡不同主流差傳機構/研
究中心搜集有關福音未及族群的資料 ,同時定時歸納資料做成禱告指
引,也可參考「差傳禱告指引」甚至與他們有所合作配搭;盡量善用
網路與電郵方式提供資料和消息﹕
 透過與主流差會機構之配搭,扮演“仲介者”的角色,提供“差傳認領”的
資訊與進行方法給予願意參與的教會,公開呼吁普世華人教會以實際
行動委身參與
 特別強調達成跨文化差傳事工的基本管道—門徒訓練;幫助聯結海內
外積極推動門訓事工的華人教會和機構,因而產生普世華人教會得以
坦誠面對教會普遍性的牧養挑戰和困難
 透過「今日華人教會」與「教牧分享」不定期刊載有關普世華人教會
與機構在推展大使命門徒生命事工上的狀況;並提供坦誠分享和交流
的平台,邀約有經驗和心得的教會與機構負責同工撰寫文章,拋磚引
玉,引發普遍性的關注並參與
 加強華福網絡事工,更新版面設計,重新規劃內容風格,連結更多海
內外有關福音未及族群與門徒事工的教會或機構網站,提供可使用的
資源,幫助推動
 強化現有 73 個區委會與華福中心的伙伴與配搭的關係;考慮設立區域
性的聯絡同工去落實此目標,焦點在事工異象、方向、策略的傳遞,
因而促進華福運動能以共同步伐展開;同時繼續探索成立新的區委會
 拓展並連結與係各區域主要宗派組織的可能合作伙伴關係,特別是差
傳事工的負責核心同工,強化彼此間的連結,從而帶動有關宗派組織
體系內的教會與信徒同心參與“跨文化、ㄧ領ㄧ、作門徒”;這包括英
語和非英語主流的華人教會
 重新檢討英語事工部(ETF – English Task Force)的定位與方向,成立新團
隊,認同華福的整體方向使命,並在新ㄧ代說英語的華人信徒中推動
“跨文化、ㄧ領ㄧ、作門徒”的使命
 主辦區域性的“差傳認領”異象分享會,傳遞普世福音未及族群的實況、
挑戰、與迫切需要;安排有關機構或宣教士現身說法
 與主流差傳機構聯合主辦「福音未及族群差傳策略大會」,重點是實
際事工的分享、坦誠的檢討、策略的分析與評估、教會與教會的合作、
教會與差會的合作、宗派與差會的合作、差傳神學的重思
 與主流差傳機構並教會聯合主辦「大使命門徒生命造就事工策略大
會」,重點是實際事工的分享、事工案例分析、坦誠的檢討、策略的
分析與評估、教會與差會的合作

**重要思考指引:(Thoughts for reflection)

必須認清定位和所扮演的角色與使命;華福的異象使命是推動普世華人教會
參與普世差傳,雖然華人教會本有很多的挑戰和難處,但這些難處與挑戰往
往需要透過個別性、區域性、或宗派性的平台去面對和肩負.華福仍然可以
扮演僕人和橋梁的角色,提供資源和聯結,但應避免陷入“全球警察”的心態
而走到前線去做教會或機構所做的.另一方面,華福當扮演好其“先知”的角
色,而這角色也理當配合華福運動的整體異象使命。

從實質的角度來看,華福當重視兩個事工焦點﹕教會合ㄧ和普世宣教.凡會
影響這兩個事工焦點的落實與推展,華福都當思考,並聯結普世華人教會和
機構,共商對策.華福在近期內將要面對的重要議題有: 1.聖經無誤論、 2.
靈恩派、 3.差傳神學與實踐主義。

今日普世華人教會確實有很多的需要和挑戰(當然不局限於以下所列出的)﹕
 普遍老化的現象
 領袖同工的短缺
 信仰事奉的傳承
 團隊事奉的強化
 釋經講道的再建
 神學教育的再思
 崇拜神學的規範
 文化使命的落實
 校園事工為差傳
 科技科學的探討
 第二代的失與得
 牧養模式的省思
 政教分離的探索
 道德價值的重建
 婚姻家庭的更新
 靈命操練的重拾

面對普世華人教會種種的挑戰與需要,華福當如何回應呢?基本上,若不回
到華福原有的異象使命,必難作出決定和取捨.ㄧ方面我們需要區別何為
“目的”,何為“手段/過程”;另一方面,我們當持守原有異象使命,果斷傳遞
新的看見與事工方向,得以帶動普世華人教會,同心合ㄧ履行普世差傳使命,
建立跟隨基督的族群,成為榮耀上帝的見證!
跨文化、作門徒
陳世欽

華福是從神而來的福音運動,推動海內、外華人教會與信徒回應普世差傳使
命。華福不是教會,也不是福音機構,乃是福音事工聯絡中心;主要扮演
「僕人、橋梁、先知」的角色。華福不能也不應該取代教會與福音機構的角
色與使命,乃是連結教會與福音機構同心合意履行普世差傳的使命!

《聖經》是信仰生活實踐的最高指引,在主耶穌所頒布的大使命中(參太二
十八 18~20),清楚刻劃一個基要 真理:差傳與門訓息息相關,無法分割;
復活耶穌的同在是差傳與門訓的中心。差傳不是目的,而是過程與策略,乃
是落實門徒造就事工的重要途徑。大使命的核心是「叫萬民做主的門徒」,
也就是建立一群全然屬基督的群體,一生跟隨基督;他們信靠基督、敬拜基
督、事奉基督、高舉基督、傳揚基督,並榮耀基督。

為此,《聖經》的差傳當以「作主門徒」為大前提,差傳不能止於「活動」
或「節目」,而是刻意、有目標性 的信仰生活延伸。教會熱衷於差傳,不代
表當中的信徒必然有堅強的信仰見證與影響。很多時候,教會雖有數不完的
差傳聚會、活動,但信徒的信仰生活依然無法跨越教會的四面牆。他們的生
命仍然膚淺,未經歷耶穌復活的大能,也沒有在生活每個層面與主相遇,雖
「參與」差傳,生命卻沒有實質的改變。這樣的信仰生命現象,反映普遍華
人教會正面對的重要問題:信徒缺少對大使命整全的認識,對差傳與福音工
作只停留在「傳」上,而忽略「作門徒」的使命核心。

差傳既以「作主門徒」為大前提,必然注重「以生命影響生命」的信仰生活
與事奉──從個人到婚姻、從婚姻到 家庭、從家庭到團契、從團契到教會、
從教會到社會、從社會到世界。我們當把基督帶到現實生活的每一個層面與
場合中,叫我們可以「生活信仰化,信仰基督化」地活出跟隨基督的生命。

主耶穌賜下大使命,強調要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帶出了幾個有關差傳的
重要信息:

1. 跨文化是差傳事工的必然部份。其實,耶穌本身的道成肉身在實質與
內涵上都是跨文化的;主跨越了無數的障礙和局限,取了奴僕的樣式,
成為人的樣子,住在罪人中。面對萬民,差傳必須跨文化,所要求的
是犧牲、付出與擺上,這也正是「作主門徒」的要求和內涵。
2. 差傳事工的對象理當吻合主耶穌的教導,跨越民族的藩籬及語言的隔
膜;所需跨越的是地理、社會、宗教、 新生代、心理、教育等距離。
使徒保羅呼籲我們當為「萬民」禱告(參提前二 1),這包括了居住於
城市或深山野林中的萬民,隔壁的鄰居,職場中的上司、同事和下屬,
娛樂休閑時遇到的陌生人等。
3. 每一個族群都是主耶穌頒布大使命的對象。我們既宣稱神特別賜福華
人,而二十一世紀中,華人確實扮演舉 足輕重的角色;我們就更當以
「國度心胸、基督心腸」透視普世宣教的需要與挑戰,與其他族群的
信徒同心肩負「使萬民作主門徒」的普世差傳使命!
4. 走進人群是教會與信徒回應大使命的必須具體行動。主耶穌同時提出
另一個重要的行動觀念:「去」,祂自己也以身作則,挑戰我們當放
下任何攔阻走進人群的包袱,勇敢走出原有的安全舒適地帶;「去」
也說明「選擇」和「改變」,為了復活的主和祂恩典大愛的緣故,以
「永恆的透視」(eternal perspective)在現實生活中活出「作主門徒」
的生命,捨己並背起十字架天天跟隨耶穌。

綜觀主耶穌大使命的教導,並透視耶穌的所言所行, 今天華人教會當看重
「門徒導向的差傳」(Discipleship-driven Mission)、「門徒導向的佈道」
(Discipleship-driven Evangelism) 和「門徒導向的牧養」(Discipleship-
driven Pastoring)。

讓我們的信仰生命得以活現耶穌、高舉耶穌、事奉耶穌、傳揚耶穌並榮耀耶
穌,從而使萬民成為主耶穌基督 的門徒。
世界華人福音運動簡介

世界華人福音運動

1974 年,聖靈感動 70 餘位華人教會領袖於「洛桑世界福音會議」領受「華


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的異象,發起「世界華人福音運
動」(華福運動)。當時,4,000 所海外華人教會中,約 100 所積極參與差
傳事工。感謝神的引領,如今全球海外華人教會 9,000 餘所,1 約 1,000 所教
會以不同形式參與普世差傳事工。

「華福運動」仍然需要您和貴教會的參與,共同承擔基督的大使命,把福音
傳遍天下。

二十一世紀是華人的世紀

二十一世紀初,全球經濟劇變,但仍無阻中國的崛起。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潛
力鉅大,歷史學家湯恩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 更預言二十一世紀是中
國的世紀!

另一方面,自首位宣教士於 1807 年來華,華人教會茁壯成長。目前中國內


地信徒已逾千萬,海外華人信徒至少 208 萬。2 華人教會和信徒應當體貼神
的心意,成為神合用的器皿,責無旁貸地將福音傳到地極,成為萬民蒙福的
渠道。

神給華人教會的託付

主基督所頒布的大使命(參太二十八 18~20),是神在每一個時代對基督徒
的召命。

《聖經》明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十二
48 下)全球華人超過 13 億,遍布 100 多個國家。華人信徒蒙神恩眷,已逾
千萬。

神的心意是要讓遍布全球的華人信徒帶領僑居地的各民族歸信基督。此外,
許多創啟地區歡迎華人入境。相信這是神給華人教會和信徒的宣教契機。
「華福運動」回應神對華人的託付,呼籲普世華人教會和各地信徒配搭,同
心擔負傳福音的責任!

二十一世紀世界華人福音運動

二十一世紀,「華福運動」的異象依然鮮明不變。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
心(華福中心)繼續以「僕人、橋梁和先知」的角色,用各樣的方法推動華
人教會與信徒參與宣教,同心合意迎向現今的挑戰──向超過 28 億,約佔全
球人口 40%的福音未及之民傳福音, 3 達到如下的目標:

一. 促進普世華人教會同心合意,廣傳福音。

二. 傳揚基督整全福音遍及全地,直到主臨。

如何參與華福運動?

我們期望您和貴教會的參與,共同完成基督的大使命:

一. 與各地信徒分享華福中心出版的書刊及華福網站 http://www.cccowe.org。

二. 參與華福中心每五年舉行一次的華福大會,以及在各地舉行的宣教會
議及行動。

三. 聯絡鄰近的華福地區委員會,共同投入普世宣教事工。華福區委會董
事及主席名單,見華福網站。

四. 為華福運動提供寶貴的意見。

五. 奉獻支持華福中心,推動各項宣教事工。
華福運動歷史淵源
華福宣言

前言

「世界華人福音會議」(簡稱「華福」),開始於一個異象,當一九七
四年七月「世界傳道大會」舉行於瑞士洛桑時,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代表六
十餘人,藉此良機,朝夕祈禱交通,認為中國教會,際此主來前夕,應當及
早醒悟,在真道根基上合一,集中運用諸般恩賜,作整體有效之發揮,主動
接起傳福音至地極之重任,完成末世宏道救靈的大使命。於是決定召開一個
全球性的華人福音會議,即以「異象與使命」為主題,並選出工作人員積極
展開籌備事宜。

感謝主的帶領,「華福」業於一九七六年八月十八至二十五日在香港舉
行。全球二十七個地區選出之出席人一千五百人,參加了會議,經過八天不
住的禱告、靈修、交通、討論,決定針對若干具有時代性的關鍵問題,作出
實際的貢獻︰

1. 建立兩代之間的橋梁︰際此末後時代,社會發生嚴重的「代溝」問題,
教會有時亦難例外。我們應本《聖經》明訓︰長幼有序,相愛無間。
父老欣賞青年人的單純幹勁,年幼的尊重年長的屬靈閱歷,去除成見,
各盡本分,以所得恩賜相互服侍,活出和睦同居的美善光景。教牧並
應注重培養接棒的同工,盡量提供進修機會,全力造就牧會專才,兩
代之間,藉此打成一片,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2. 建立東西之間的橋梁︰一般說來,東方教會注重靈命之深度,西方教
會注重工作的效果。今日華人信徒,遍佈東西各國,自易吸收雙方之
長,蔚為主用。「華福」應使本身成為中西媒介,助長雙方優點的發
揮,促成雙方均衡的運用,使福音工作越過一切的界限,達到前所末
有的功效。
3. 建立新舊之間的橋梁︰神的話語安定在天,福音真理亙古常新,我們
對基本要道的信仰,永遠不能改變,但我們對世局的觀察,對思潮的
了解,對年輕一代知識分子的帶領,以及對恩惠福音傳揚的策略方法
等等,卻必須跟上時代,採取因時制宜之方,藉收立竿見影之效。
「華福」應在各方面善盡舖路作用,以促進新舊思想的交流與了解,
擴展福音領域,多多為主得人。
4. 建立宗派之間的橋梁︰教會歷史指出,撒但往往藉著教會分裂攔阻教
會在主裡的合一與真誠的合作。牠知道,當教會聯手一致對外,福音
就會傳遍地極,主就要再來,牠就要被毀滅。為此,「華福」應努力
於消除各宗派之間的隔閡,促進了解,加強交通,使華人教會在人力
物力的集中運用上,發揮最大潛能,藉此榮神益人。

基此,我們謹將信仰的根基、教會的聖工、合一的立場、神學的研究等
等,分別條陳於後,作為「華福」對全世界之宣告︰

《聖經》

包括新、舊兩約六十六卷的全部《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話語︰完全
無訛,絕對可靠,是基督教會信仰和生活的準則,是人類救恩真理的依據,
《聖經》的內容確然建立在歷史事實的根基上,但其中心卻是那位超自然、
有位格的神,降卑自己進入人類的歷史,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和祂的救贖。
因此,人不可單憑理智和邏輯方法去研究,而必須藉著聖靈在人心中運行,
給予屬靈的光照,方能領受《聖經》的真理。教會既然誠信《聖經》是神的
話語,就必須清楚有力地傳講全部《聖經》的教訓,不可以偏概全,更不可
斷章取義,避免高舉某一教義真理;尤當透徹明瞭《聖經》的原意,以免謬
解經文,引入異端。今後華人教會應採取必要步驟,同心合意,對《聖經》
從事更直接深入的研究,作出最充分正確的闡釋,使神的話語在神的光中,
顯出祂的奇妙,俾有助於讀者或聽者生命的長進。

耶穌基督

耶穌基督是人類獨一無二的救主。祂本是神,為了完成天父拯救罪人免
於沉淪的旨意,甘心離棄天上的榮耀,藉童貞女馬利亞由聖靈感孕而道成肉
身。祂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在地上過了三十多年無罪的生活,最後
被釘在十字架上,捨身流血,滿足了天父公義的要求,也成全了天父慈愛的
救贖。祂死後第三天復活,然後升天坐在天父右邊為我們代求,不久還要再
來地上,審判世界。祂今天是掌管天地萬物的主宰,有權赦免人的一切罪孽。
凡憑信心接受耶穌作救主的人,必蒙恩得救;但凡不接受主耶穌的人,絕不
能得救,因為除祂以外,別無拯救之道。

人的墮落和神的救贖

始袓亞當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被造之初與神有完全自由的交通,後被
撒但試探,違背神的命令,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而被定罪。因此,所有
亞當的後裔都成了罪人,要受永火的刑罰!耶穌基督降世為人,完成了神的
救贖大功,但人必須悔改,認罪,相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接受祂作救主,
方能重生得救。凡不肯悔改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必定永遠滅亡。救恩絕對是個
別的,接受救恩是每人必須作的自我決定,獲得重生也是每一信徒必須有的
個人經驗。
福音的性質

福音是神永遠計劃的中心,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真神基於祂
的預知,在創造世界時,早已安排好的。神創造人來享受祂的愛,和祂有交
通,但因人的悖逆與神隔絕,面臨永遠的刑罰。神就差遣祂的獨生子,我們
的主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為罪人受死、復活、升天、再來,完成了神為世人
所預備的救恩,叫凡憑信心接受耶穌作救主的人,都得到新的生命,成為神
選召的兒女,同享神家永遠的福樂。

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拯救所有死在過犯罪惡之中的世人;但人蒙昧
無知,不會尋求救恩,教會必須主動的傳揚耶穌基督恩惠的福音,拯救失喪
的靈魂。耶穌基督離世之前一再叮囑門徒︰「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
民聽!」所以傳福音是神給眾教會的使命,也是每一個基督徒的天職。

基督再來

在今世的末了,耶穌基督必親自在榮耀裡降臨。祂再來的目的是︰叫活
在世上的聖徒,身體得贖,叫已睡的聖徒復活,一同被提空中與主相見,永
遠同在;至於不信主的無論活人死人,基督要審判他們,使之進入永遠的刑
罰。基督再來的確定日期,無人知道,因此信徒要時刻警醒準備,把福音傳
遍天下,迎見主來!

教會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教會的頭,凡重生得救享有基督生命的信徒,
都是這身體上的肢體。雖然因歷史背景、地理環境、信仰重點、工作方式等
區別,導致了不同宗派與教會組織的存在;但基督的身體仍然只是一個,所
以基督徒彼此之間應有正常的屬靈交通。以往中國教會由於觀念不夠正確,
在這方面多有虧欠,願主幫助我們今後捐棄人為的門戶之見,建立更深的情
誼。另一方面,因為教會是主的身體,沒有基督的生命,就不是身體上的肢
體,也就不能有屬靈的交通。

教會的職責有二︰對內來說,教會是信徒敬拜、交通、學習及事奉的所
在。因此教會必須為信徒的敬拜、交通、真理的學習與事奉的操練,作適當
的安排。

對外來說,教會是傳福音的據點。在神的永遠計劃中,祂只藉著教會把
福音傳到地極。教會中每一基督徒的存在、見證、生活和工作,都是神所使
用廣傳福音的工具。因此,為了宏道救靈,基督教會的存在是絕對必須的。

教會的合一
教會在真道上同歸於一,是神既定的目的,正如耶穌基督在約翰福音十
七章所求的,信徒已在基督裡合而為一。而真正的教會合一,必須是基於內
在生命的合一,不是外表組織的聯合;若無同一生命,合一是不可能的。

無庸諱言,以往具有此同一生命的信徒,曾被局限於各自為政的宗派組
織之內,加上對次要事物的不同看法的偏見,妨礙了教會的合一。這種分門
別類的現象,不僅嚴重影響了福音工作的開展,抑且破壞了教會在人前的見
證。我們呼籲一切同有基督生命,同被一靈所感的同道,今後應重視在主裡
的合一關係,進行更敞開的交通,安排更有效的配搭,俾能更積極地在生活、
工作、事奉上表現出合而為一彼此相愛的榮耀見證。

福音事工

教會向世人傳福音,是責無旁貸的,不傳福音有虧職守,必定得不到上
頭來的能力和賜福!傳福音的基本意義是本著《聖經》,闡明人的罪惡,神
的公義,以及耶穌基督的救贖。雖然其他附屬性事工,如醫療、賙濟、社會
福利及教育事業等,間亦有助於福音的廣傳;但絕不可代替傳福音的基本工
作。

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是主親自賜給教會的命令,也是傳福音的目的。但
作主的門徒,並不止於信靠耶穌基督重生得救為已足,更要學習對主完全順
服,在生活中尊主為大為聖,在真道上追求成長進深,在教會聖工中善盡個
人本分,在敬拜交通事奉各方面維持均衡發展,漸漸長成基督的身量,彰顯
神家中和睦同居的美善!

傳福音欲求良好果效,須在聖靈引導下,利用現代科技知識,爭取廣大
對象,多多為主得人。對福音對象的深入分析,教會增長的各種方法,大眾
傳播的諸般工具,以及傳道策略的研究等,都應盡量採用。福音工作的真正
價值不是看表面的果效如何,要看是否合乎《聖經》的教訓,有無聖靈的同
工,以及能否彰顯基督。但無論運用任何方法,必須遵照聖靈啟示的原則,
不能有損於基本要道的內容;倘只注重方法而忽略福音內容及神學根基,就
是本末倒置,必難結出榮神益人的果實。

海外宣教事工

耶穌基督給祂教會清楚的使命,是要到普天下去傳福音作見證,使萬民
作祂的門徒。主這使命,不是單給幾個體制完善、發展成熟的教會,乃是給
祂的眾教會的!在此,華人教會不能否認過去的失職。由於沒有異象,缺少
使命感,結果固步自封,失去神的許多福分!靠著主的恩典,今後華人教會
應在這方面盡心協力,補償以往的虧欠,注重海外宣教的事工。
近年來神特別恩待華人教會,使能持守純正的信仰,為真道打美好的勝
仗,全球各地區的學生團契和大學查經班也都被神興起,相當蒙福。神如此
賜福華人的教會團體,必有祂榮耀的目的,要我們去完成祂特定的計劃。

華人教會今天面臨歷史性的挑戰,在兩方面負有宣教的責任︰一方面是
向世界各地的中國同胞,尤其是中國大陸的八億同胞;另一方面是向全人類。
因為今日華人遍處全地,使我們擁有一個獨特的機會向各地華人傳福音,已
有許多華人教會個別地朝這方面努力,但所有華人教會應當聯手配搭,從事
有系統的調查,建立有機體的聯繫,全面推動向全球各地華人傳福音的工作。

另一方面,基督給教會的宣教使命,乃是向普天下傳福音。今後華人教
會也必須就此方面善盡職責,接起福音的火炬,把基督恩惠的福音傳向地極,
迎接主來!

基此,中國教會必須有計劃的聯合起來,集中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認
真發掘教會潛在的力量;並借助西方差會的宣教經驗和技巧,展開對別種民
族的宣教工作;更當用禱告和財力支援此項重大事工,鼓勵青年人接受基督
的呼召,奉獻自己從事遠方宣教工作。同時各神學院也當配合差傳事工的需
要,著重宣教士的訓練過程,造就青年人到別種文化的民族中間去傳福音。

神學研究與寫作

教會對《聖經》知識領受的程度,常能反映出教會成長的光景,中國教
會已有將近二百年歷史,一般來說,對神的話語的認識,仍嫌不夠深入。直
到如今,基督教的著作,特別在研究性的論述和參考性的工具各方面,絕大
部份是來自西方。由此顯出中國教會始終未能恰如其分地以自己的文化來發
揚光大神的話語。近年來華人教會知識分子普遍增加,受過高等神學教育的
信徒漸多,對神學和《聖經》有造詣的亦頗不少;但著作的出版卻如鳳毛麟
角,這是「華福」應當重視的一個問題。今後華人教會應當採取有效的聯合,
倡導對《聖經》和神學的積極研究,物色對中國文化思想有見地和對神學及
《聖經》知識有造詣的人選,預備適於寫作的環境,鼓勵廣泛而有深度的寫
作,俾有更多中國學人信徒的著作問世,以提高中國教會屬靈的水準。

教會與社會的責任

教會的基本責任是傳福音救靈魂,但要讓世人明白神無限的愛,教會亦
當以身作則,顯出愛心的見證,擴大對社會的影響。因此教會對當前社會的
需要漠不關心是不應當的,特別是華人教會散處在世界許多地區,對所居留
的國家有責任善盡我們的本分。所以社會福利工作,有的是教會可以作的,
有的是站在基督徒公民立場應當作的,不論是教會或是基督徒個人,都可藉
著對社會的關懷,為福音舖路,加強教會對社會的影響。這樣,當福音廣泛
傳開,信徒人數增加時,也就轉移了社會的風氣,使教會更受到尊重,使福
音更有效地展開。

結語

「華福」在主的恩待與憐憫之中,與會代表業已成功地致力於一項歷史
性的突破,在同一異象與大使命的激勵下,挑旺了華人教會的復興之火,豎
立了中國教會史上一個嶄新的里程碑。今天華人教會努力的方向,就是勇往
直前,義無反顧,同心合意,廣傳福音,以基督之心為心,以天父之事為念。
我們願效法士每拿的教會,如同馨香的沒藥,至死忠心;我們也願效法非拉
鐵非的教會,以弟兄相愛之誠,盡福音推廣之責;我們更願效法天上的教會,
口唱心和地不斷頌讚至高的神。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大會限於環境,不能廣泛邀請更多的同道出席。許
多有恩賜有負擔有影響力的主內同道,不能和我們坐在一起商討重要事工,
我們深引為憾,我們深信若無他們以禱告與捐獻的支持,不可能有今天這些
成果的獻陳!為此,我們除了感謝天父的保守和引導之外,要求主記念這些
此可敬愛的同道,基於「上陣的得多少,看守器具也得多少」的《聖經》原
則,他們必定也分享了大會的成果和喜樂!今後尚有許多會後拓展性的實質
工作,更需要大家提供屬靈的智慧與經驗,在這異端充斥,風雨飄搖的末世,
為福音齊心努力,補償以往的虧欠。

我們對於西差會近二百年來差遣大量宣教士在中國歷盡艱難,不辭勞苦,
到處播下福音種子,費財費力,乃至以身殉道,實在感動和感激,相信主必
厚厚報答他們。這次大會的出席人名額中﹐特別留出百份之五,邀請西方宣
教士為正式出席人。我們從他們身上學了不少功課,今後我們仍要向他們伸
出友誼的手,在主裡彼此掬誠合作,使福音果效,獲致應有的延長和普及。
願主使用我們,在末後的歲月中,作光明勇敢的見證完成大使命,迎接主的
再來!

(此宣言發表一九七六年八月假香港舉行之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
華福銀禧宣言

在華福運動二十五週年之際,兩千位華人教會同工、同道,聚首馬來西
亞首都吉隆坡,出席第六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在主恩蔭庇下,大家緬懷過
去,展望未來,心中充滿感恩與期望。

用感恩回顧以往華福二十五年來的貢獻

回想第一屆華福大會在一九七六年八月於香港召開,一千六百位華人教
會代表從世界各地前來赴會,在「異象與使命」的主題下,大家在神面前謙
恭敬拜,一方面反省悔悟以往的過失,另方面懇求恩主繼續引導,使我們共
同努力,達成「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的心願。

在短短四份一個世紀裡,華福運動凝聚了散居各方的華人教會,並建立
了有效的聯絡網,協助華人同工、同道不斷突破各種界線,積極進入差傳事
奉、開展各層面的工人訓練、加強彼此的交通與合作。不單如此,華人教會
在普世教會面前的整體形像也得到了提升。我們為這一切感謝在天上的父。

用信心展望將來華福運動前面的角色

靠主恩典,華福運動一直本著先知性的事奉,藉著文字、研究、會議等
方式,將華人教會應作未作,應興、應革的事與眾教會分享。往前看,因著
二十五年來的時代變遷,華福運動前面的作業應有所增修、調整與轉化。願
我全體華人教會共同努力,以期達至下列三大使命,九項目標:

1. 真理與使命
1. 準備迎接 新興挑戰

進入二十一世紀,教會面對各方面的新趨勢、新觀念之挑戰:
諸如全球人口都巿化、各種宗教之再興、道德標準之遽變、異端
邪說的泛濫、後現代思潮之流行及新時代運動之蔓延等。華福運
動應結合華人教會的力量,為教會找出路、訂方向。

2. 歸回《聖經》 防禦異端

今日異端之泛濫超過任何時代,除西方異端外,華人教會中
也產生了不少異端,造成嚴重災害。求神幫助神學院加強護教學
之教導;並提醒教會,裝備信徒,在《聖經》上扎根,不受迷惑。

3. 落實地區 合一合作
華福運動經過二十多年的異象分享與傳遞,現在該是落實及
行動的時候。華福的異象與使命如何腳踏實地在各區實踐,是華
福目前的最大考驗。同時並求神幫助華人教會繼續淡化彼此間的
隔閡,切實相愛,齊心奔走捨己、捨世的十架道路。

2. 挑戰與策略
1. 強力推動 普世宣教

提升教會對全球華人宣教事工的參與,並投入跨文化、種族
之宣教大業,務使華人教會真正履行主耶穌的大使命。

2. 善用科技 拓展主工

利用電腦網絡等先進科技聯絡眾教會,並迅速而廣泛地向教
會及機構發佈宣教資訊、工場消息、最新福音策略等,建立華人
教會互助、互動、互聯網。

3. 中外教會 交流互動

華人教會在生命和事工上繼續成長,其影響與貢獻將超越華
人範圍,突破關閉的傳統,而逐漸更多觸及其他民族。華福可發
揮橋梁和引介作用,促進中外交流、觀摩學習,互助互勉。

3. 栽培與更新
1. 提升教會 工人品質

華人教會不但缺乏工人,更缺乏品學兼優的工人;因此培植
在生命、聖經、神學、道德、倫理各方面都取得平衡,並了解教
會切實需要的工人是教會當前之急。

2. 重視後進 栽培接班

將下一代帶到主的面前,並加意栽培,準備將來接班,是華
人教會重要責任之一。下一代事工不是輕而易舉的;他們生長在
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中,不單是我們跨文化的宣教對
象,並要成為普世宣教推動者。

3. 催化教會 氣度風範

促進華人教會作屬靈大丈夫,高瞻遠矚、心懷普世、寬大合
作、不偏左右,以建立神國為心志,以直到地極為目標,盡忠到
底,直到主來。
我們大家一同在主面前再一次認罪悔改,求主赦免我們以往一切的過犯:
不和、不義、不潔、不正,求主的寶血洗淨,並賜給我們無偽的心、正直的
靈。從今天起,攜手走前面未完的路,靠著主的恩典,完成主給我們的託付。
這是我們的心願,這是我們的禱告,阿們!
華福珠禧宣言

值此「華福運動」三十週年,全球華人教會代表群聚澳門,一則因「福
音傳給華人」而回顧感恩;再則因「華人接棒,將福音傳萬邦」而同心裝備。
華裔華人跨代結連,俯伏敬拜,整裝待發。

因「宣教士將福音傳給華人」而回顧感恩

澳門是基督教第一位宣教士馬禮遜來華宣教的踏腳城巿,其後二百年,
西方各國陸續派遣宣教士入華,從事聖經翻譯、文字佈道、宣講福音、植堂
建堂、創立學校、交流文化、開設醫院、慈善救濟等福音事工。傳教士在中
國影響深遠,不僅帶來文化社會變遷、政治外交衝擊;在此同時,福音更帶
給人生命更新,引領華人文化,帶來無盡恩福。今日華人教會遍佈四海,藉
此機會,同聚一堂,追溯宣教歷程,感謝天父洪恩,並向帶著愛來到中國的
宣教士致敬!

因「華人接棒,將福音傳萬邦」而同心裝備

第七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主題是「基督全人福音遍萬邦」,以生命更
新為經,五天分題為緯。企盼教會更新、社會更新、文化更新、萬邦更新。
並盼全體信眾藉著生命更新、教會增長,得以福音廣傳、恩澤萬邦。除了上
午的查經講道與專題研討之外,每天下午有不同的工作坊,又分區探討各地
社會及教會調查,以制訂福音策略和事工導向,讓各地宣教士和信徒都有分
享和投入的機會。帶領全球華人教會領袖和信徒同心禱告,齊心參與,裝備
自己,齊步邁向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願我全體華人教會共同努
力,繼往開來,以期達到下列三大使命,九項目標:

1. 持守真理的使命
1. 堅信福音,拯救全人

基督的福音強調因信稱義,靠主寶血救恩,赦免罪債,拯救
整個人的身、心、靈。並因靈命更新、教會更新,使社會、文化,
以及萬邦都得以更新。當此價值混淆、真理崩塌、信仰錯亂的年
代,我們更要持守《聖經》真理、抵擋異端邪說,在聖靈的引導
下,再思基督全人福音對華人教會的意義,使教會的使命得到更
新。

2. 歸回《聖經》,防禦異端

今日異端之泛濫超過任何時代,除西方所有之異端外,源於
華人文化社會的異端也不少,造成嚴重災害。我等深信惟有完全
歸回《聖經》,始能徹底消除異端。求神幫助神學院加強護教學
的教導,並提醒教會裝備信徒,在聖經上扎根,不受迷惑。

3. 持守真理,相愛合一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雖有許多不同的肢體、不同的宗派、不
同的機構,但誠如聖經所云,不同肢體,各有功效,必須配搭相
連,彼此欣賞,相互建立,才能完成彰顯身體的功用,在基督的
真理與愛心中,極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相愛合作。

2. 更新生命的使命
1. 順從真道,生命復興

教會的更新促使個人信徒生命更新,進而深入社會,使社會、
文化、萬邦更新,其關鍵在於順從真道,潛移默化,順服聖靈督
責感化,以至成為聖潔、合乎主用。華人教會極需靈力充沛、學
識豐厚、性格成熟的工人,因此加強培植在生命、聖經、神學、
道德、倫理各方面都能取得平衡,並了解教會切實需要的工人,
確是教會當前急務。

2. 跨代結連,團隊事奉

加強栽培發展華裔事工,是華人教會重要的職責;培育未來
接棒人才更是當前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面對生長在不同時代、
國家、文化中的普世華人,他們不單是我們跨文化的宣教對象,
我們更期望他們成為未來普世宣教的推動參與者。

3. 了解現況,策劃未來

促使華人教會作屬靈大丈夫,了解現況,策劃未來;高瞻遠
矚、心懷普世;寬大合作、不偏左右;以建立神國為心志,以直
到地極為目標,盡忠到底,直到主來。

3. 迎接挑戰的使命
1. 職場見證,作光作鹽

鼓勵信徒帶著宣教使命進入社會,在各行各業中,成為帶職
的專業宣教士;關心弱勢社群,面對社會問題,靠著聖靈的能力,
活出基督的香氣,作光作鹽,為國家社會締造幸福,使普世萬邦
都得享福音恩澤。

2. 中外教會,交流互助
華人教會在生命和事工上,繼續追求成長,使其影響與貢獻,
超越華人範圍,突破狹隘封閉傳統,更多接觸其他人種民族。期
盼華人教會發揮橋梁引介作用,促進中外交流,觀摩學習,互助
互勉,共同承擔福音傳遍地極之大使命。

3. 遍傳福音,迎主再臨

我們知道主來的日子近了,我們也聽到了主的呼召:「遍傳
福音,直到地極。」我們更相信主的應許:「施比受更為有福。」
我們在此俯伏敬拜,靠主恩典,迎接挑戰,遍傳福音,候主再臨。

我們大家一同在主面前再一次認罪悔改,求主赦免我們以往一切的過犯,
不和、不義、不潔、不正,求主的寶血洗淨,並賜給我們無偽的心,正直的
靈。從今天起,普世華人,天下一心,攜手邁步,迎向未來,靠著主的恩典,
完成主基督給我們的託付。這是我們的心願,這是我們的禱告,阿們!

(此宣言發表二oo六年七月假澳門舉行之第七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
董事會
主席

劉少康牧師

副主席

林治平教授 蔡元雲醫生 洪善群長老

榮譽董事

陳喜謙牧師 麥希真牧師 李秀全牧師 章長基博士


各區董事

澳門 梁溢長會佐 歐洲歐陸區 呂子峰牧師

香港 鍾嘉樂牧師 歐洲英倫三島 呂子峰牧師

上緬甸 杜美華牧師 意大利 吳恩斌博士

下緬甸 余克強牧師 荷蘭 陳紹光師母

汶萊 黃良文先生 法國 黃瑋珥執事

日本 黃安石長老 西班牙 裘軍雷長老

馬來西亞︰西馬 楊鍾祿牧師 澳洲︰紐省


羅德麟牧師
(New South Wales)

馬來西亞︰砂勞越 蘇慈安牧師
澳洲︰維省
王偉強牧師
(Victoria)
馬來西亞︰沙巴 林厚武牧師

澳洲︰南澳
菲律賓 邵晨光牧師 -
(South Australia)

印尼︰椰加達 楊清長老
澳洲︰西澳
陳俊業牧師
(Western Australia)
印尼︰蘇島棉蘭 徐國雄執事

澳洲︰昆省
陳周榮牧師
印尼︰蘇島巨港 曹裕光弟兄 (Queensland)

印尼︰蘇島占碑 湯廣強牧師 紐西蘭 葉天助傳道

印尼︰蘇島峇淡 劉錦應弟兄 東非 段忠義宣教士

印尼︰西爪萬隆 孫重明長老 南非 段忠義宣教士


印尼︰中東爪三寶瓏 楊湧弟兄 西非 段忠義宣教士

印尼︰中東爪瑪琅區 陳德良先生 北非 段忠義宣教士

印尼︰中東爪泗水區 張仁敏弟兄 印度洋 -

印尼︰峇里龍目島登巴剎區 陳葆荃姊妹 加拿大︰西 陳耀棠牧師

印尼︰加里曼丹坤甸區 傅子盛牧師 加拿大︰東 麥振榮牧師

印尼︰加里曼丹邦加勿里洞區 陳維泉弟兄 加拿大︰中西 王乃基牧師

印尼︰加里曼丹沙馬林達區 周建平牧師 加拿大︰中東 陳伍六牧師

印尼︰蘇拉威西錫江區 洪伋仁弟兄 加拿大︰東北 陳建安牧師

印尼︰蘇拉威西萬雅佬區 洪新銘弟兄 加拿大︰中 簡唯信牧師

印尼︰蘇島北干巴魯區 洪德平牧師 美國︰夏威夷 池韋盈牧師

印尼︰蘇島楠榜區 林向東長老 美國︰西南 -

印尼︰廖島省丹絨檳榔區 方全榮弟兄 美國︰西北 周天深牧師

印尼︰亞齊省亞齊區 曾令能弟兄 美國︰西 潘國華牧師

新加坡 沈立德牧師 美國︰中西 高榮德牧師

韓國 劉傳明牧師 美國︰中東 林恆志牧師

泰國 陳國輝博士 美國︰東南 -

臺灣 陳定川長老 美國︰南 林慕忠牧師


美國︰東 張天祥牧師

美國︰新英倫 陳德修牧師

美國︰東北 黃福牧師

美國︰大羅省區
邱茂松牧師
(Los Angeles)

巴拿馬 陳武俊長老

哥斯達黎加 薛亮明牧師

阿智區 王懷恩牧師

巴西 陳寶鎮牧師

中亞區 楊嘉善長老

分享︰

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 Chinese Coordination Centre of World Evangelism


2/F, 19 Mongkok Road, Kowloon, Hong Kong.
Tel: (852)2391-0411 Fax: (852)2789-4740 E-mail: adm@cccowe.org
© 2018 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總幹事

陳世欽牧師

歷任總幹事

王永信牧師 陳喜謙牧師 麥希真牧師 高雲漢牧師 李秀全牧師

1976 - 1986 1986 - 1996 1996 - 2001 2001 - 2006 2006 - 20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