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101036 三角形五心相關比例的探討 (月刊)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6

三角形五心相關比例的探討

蘇柏奇* 游淑媛
苗栗縣立興華高級中學

壹、前言
三 角 形 上 面 的 點 和 線 之 間 的 關 係,一 直 都 是 中 學 幾 何 題 材 的 重 點 所 在,中 學 數 學 已 論
及 五 心 的 許 多 性 質( 未 談 及 傍 心 ),諸 如:重 心 G 與 頂 點 的 連 線 三 等 分 三 角 形、外 心 到 三
頂 點 等 距 離、內 心 到 三 邊 等 距 離、重 心 將 中 線 分 成 2:1 的 兩 段 長 度 …等。其 中,筆 者 關 注
的 點 在 於 五 心 各 性 質 的 類 推,例 如:外 心 到 三 頂 點 等 距 離,即 1:1:1,其 餘 四 心 到 三 頂
點 的 距 離 雖 然 不 一 定 相 等,但 是 否 成 比 例 ? 同 樣 的,內 心 除 外 的 四 心 到 三 邊 的 距 離 是 否 也
成 比 例 關 係 ? 從 源 頭 可 溯 及 古 希 臘 的「 孟 氏 定 理 」出 發,本 文 推 導 出 由 三 角 形 五 心 所 得 出
的各相關距離、長度和面積的比例關係。
如 下 圖 1 所 示,我 們 考 慮 的 三 角 形 ABC 之 三 邊 長 BC  a , AC  b , AB  c , 且 P, Q, R
     
分 別 為 直 線 BC , AC , AB 上 的 點。當 AP , BQ , CR 三 線 相 交 於 一 點 時,以 Z 點 表 示 此 交

點 。 相 關 的 長 度 、 距 離 定 義 如 下 : 令 Z 點 到 A, B, C 三 點 的 距 離 分 別 為 ZA  u1 , ZB  v1 ,

ZC  w1 ; Z 點 到 P, Q, R 三 點 的 距 離 分 別 為 ZP  u2 , ZQ  v2 , ZR  w2 ; Z 點 到 BC , AC , AB
三 邊 的 距 離 分 別 為 d1 , d 2 , d3 . 再 令 ∠ A、 ∠ B 及 ∠ C 內 的 傍 心 分 別 為 A ', B ', C ' .

本文將於第二節介紹孟氏定理及推
導後續討論所需的相關引、系理,並於第
A
三節針對五心相關距離、長度、和面積的
比例關係進行探討,在此先將第三節所得
的 結 果 列 表 如 表 1 a, b 及 表 2 a, b 所 示 。
u1
其 中,因 為 直 角 三 角 形 的 外 心 在 斜 邊 中 點,
d3 d2 Q
R
垂心為三角形的頂點,為方便起見,本文
w2 Z v2
討論外心及垂心的相關性質時,將排除直
v1 u2 d w1
角 三 角 形 的 情 況 。 另 外 , 表 2a 中 外 心 的 1

B C
u1 / u 2 , v1 / v 2 , w1 / w2 , u 2 : v 2 : w2 之 函 數 P

比僅限於銳角三角形。 圖1

*為 本 文 通 訊 作 者

- 40 -
三角形五心相關比例的探討

表1a

表1b

- 41 -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56 期 中華民國 102 年 3 月

表2a

表2b

- 42 -
三角形五心相關比例的探討

大致而言,表 1 的關係式用到長度、角度量,但其式子較為簡潔;相對的,表 2 的
關 係 式 較 為 複 雜 , 但 僅 用 了 長 度 量 。 其 中 , 特 別 的 是 僅 用 長 度 量 時 , 傍 心 的 d1 : d 2 : d3 及
BCZ : ACZ : ABZ 反 而 得 到 較 為 簡 潔 、 好 用 的 表 示 。

貳、孟氏定理及相關引、系理
孟氏定理闡述三角形上三點共線的充要條件,如定理 1 所示,證明從略。

定理 1 :
AR  BP  CQ
如 圖 2 所 示 , 三 點 P, Q, R 共 線 , 若 且 唯 若 1.
RB  PC  QA

圖2 圖3

為 後 續 各 項 比 例 的 探 討,引 理 2 提 供 了 所 需 的 若 干 關 係 式。若 引 理 2 中 的 AP 、 AQ 、
AQ ' 為 中 線 或 內 、 外 角 角 平 分 線 時 , 前 述 結 論 可 進 一 步 簡 化 ( 系 理 3)。 利 用 餘 弦 定 理 、
半 角 公 式 等 , 可 將 ABC 之 內 角 的 三 角 函 數 比 轉 換 成 長 度 比 ( 引 理 4), 並 從 而 由 表 1 a, b
得 出 表 2 a, b。

引理 2:

如 圖 3,在 ABC 中,直 線 BC 上 依 序 有 Q ' , B, P, C, Q 五 點,令 ( BP , CP ) = ( m , n ), ( BAP ,
CAP ) = (  ,  ), ( CAQ , BAQ ' ) = (  ,  ' ), 則

BP c sin 
1.  .
CP b sin 

bc sin(   ) 2 b2 m  c 2 n
2. AP  , AP   mn .
c sin   b sin  a

bc sin(   ) bc sin(   )
3. AQ  , AQ '  .
c sin(     )  b sin  b sin(     ')  c sin  '

- 43 -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56 期 中華民國 102 年 3 月

【證明】
設 AP  x , AQ  y , AQ '  y '

ABP BP (cx sin  ) / 2 BP c sin 


1. 因   , 化簡得 
ACP CP (bx sin  ) / 2 CP b sin 

bc sin(   ) cx sin  bx sin 


2.(1) 由 ABC  ABP  ACP , 得  
2 2 2

bc sin(   )
化 簡 得 AP 
c sin   b sin 

m2  x 2  c 2
(2) 設 APB   , APC     , 由 餘 弦 定 理 , 在 ABP 中 , 得 cos   ,
2mx

b2  n2  x 2 m2  x 2  c 2 b 2  n 2  x 2
在 ACP 中 , 得 cos   ,得  ,
2nx 2mx 2nx

2 b2 m  c2 n
化 簡 得 AP   mn .
a

cy sin(     ) bc sin(   ) by sin 


3. 由 ABQ  ABC  ACQ , 得   ,
2 2 2

bc sin(   )
化 簡 得 AQ  .
c sin(     )  b sin 

by 'sin(     ') bc sin(   ) cy 'sin  '


同 理 1= ACQ '  ABC  ABQ ' ,得  
2 2 2

bc sin(   )
化 簡 得 AQ '  . 證畢
b sin(     ')  c sin  '

系理 3: ABC 中 :
2b 2  2c 2  a 2 a 2  4bc cos A
1. 若 AP 為 中 線 , 則 AP  
2 2

2bc A
2. 若 AP 為 內 角 平 分 線 , 則 AP  cos .
bc 2

 2bc A ab
3. 若 c  b , 則 A 的 外 角 平 分 線 與 BC 相 交 Q,且 AQ  sin , CQ  .
c b 2 cb

【證明】

2 c 2 a  b 2 a a 2 2 c 2  2b 2  a 2
1. 由 引 理 2.2, 得 AP  ( )  ,
2a 2 4

- 44 -
三角形五心相關比例的探討

2c 2  2b 2  a 2 a 2  4bc cos A
得 AP  又 b2  c 2  a 2  2bc cos A , 故 得 AP  .
2 2

A
2. 設 BAP  CAP    ,
2

bc sin 2 2bc sin  cos  2bc A


由 引 理 2.2, 得 AP    cos .
b sin   c sin  (b  c ) sin  bc 2

bc sin(  2 )
3.(1) 將 A  2   代 入 引 理 2.3 , 得 AQ  ,
c sin(   )  b sin 

2bc sin  cos  2bc 2bc A


化 簡 得 AQ   cos   sin .
c sin   b sin  c  b cb 2
BC AB sin A 2bc A A bc
(2) 如 圖 3,由 引 理 2.1,得  . 其 中 AQ  sin   sin  cos  sin A ,
CQ AQ sin  cb 2 2 cb

ab
故 得 CQ  證畢
c b

圖3

引理 4:

在 ABC 中 :
1. cos A : cos B : cos C  a (  a 2  b 2  c 2 ) : b( a 2  b 2  c 2 ) : c ( a 2  b 2  c 2 )

A B C
2. cos : cos : cos  a ( a  b  c ) : b( a  b  c ) : c( a  b  c ) ,
2 2 2

A B C
cot : cot : cot  a  b  c : a  b  c : a  b  c
2 2 2

b sec B  c sec C 2a 2 (  a 2  b 2  c 2 ) b cos B  c cos C a 2b2  a 2 c 2  b2 c 2  b4  c 4


3.  2 ,  .
a sec A ( a  b2  c 2 )( a 2  b2  c 2 ) a cos A a 2 ( a 2  b2  c 2 )

b sec B  c sec C a sec A  c sec C a sec A  b sec C


: :  cos A : cos B : cos C
a b c

- 45 -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56 期 中華民國 102 年 3 月

【證明】

a 2  b2  c 2 a 2  b2  c2 a2  b2  c2
1. 由 餘 弦 定 理 得 : cos A  , cos B  , cos C 
2bc 2ac 2ab
得 cos A : cos B : cos C  a (  a 2  b 2  c 2 ) : b( a 2  b 2  c 2 ) : c ( a 2  b 2  c 2 )

A 1  cos A 1 a 2  b2  c 2 ( a  b  c)( a  b  c )
2. 因 cos    
2 2 2 4bc 4bc

A (a  b  c)(a  b  c)
得 cot 
2 (a  b  c)(a  b  c)

B (a  b  c)(a  b  c) C (a  b  c)(a  b  c)
同 理 cos  , cos  ,
2 4ac 2 4ab

B (a  b  c)(a  b  c) C (a  b  c)(a  b  c)
cot  , cot  ,
2 (a  b  c)(a  b  c) 2 (a  b  c)(a  b  c)

A B C
得 cos : cos : cos  a ( a  b  c ) : b( a  b  c ) : c( a  b  c) .
2 2 2

A B C
且 cot : cot : cot  a  b  c : a  b  c : a  b  c .
2 2 2

2bc 2ac 2ab


3. 由 餘 弦 定 理 得 sec A  , sec B  2 , sec C  2
a  b  c
2 2 2
a b c
2 2
a  b2  c2

依此方法,再根據一般的推演即可完成,過程省略。

參、五心的相關比例
我 們 在 這 一 節 裡 , 針 對 當 交 點 Z 為 內 心 ( I)、 重 心 ( G)、 外 心 ( O)、 垂 心 ( H)、 傍
心( A ', B ', C ' )時,算 出 ui : vi : wi (i  1, 2) , d1 : d 2 : d3 等 比 例 關 係 及 u1 / u2 , v1 / v2 , w1 / w2 之 值
以及相關三角形面積比。其中,例行性運算或中學階段熟悉的性質的證明過程從略。

系理 5: 如 圖 4, 令 Z  I 為 ABC 的 內 心 ,
1. u1 / u2  (b  c) / a , v1 / v2  (a  c) / b , w1 / w2  (a  b) / c .

1 A 1 B 1 C 1 A 1 B 1 C
2. u1 : v1 : w1  cos : cos : cos , u2 : v2 : w2  cos : cos : cos .
a 2 b 2 c 2 bc 2 ac 2 ab 2

3. d1 : d 2 : d3  1:1:1 .
4. BCI : ACI : ABI  a : b : c .

- 46 -
三角形五心相關比例的探討

【證明】

BI QC AR v1 a b
1. 由孟氏定理   1, 得    1 , 故 得 v1 / v2  (a  c) / b .
IQ CA RB v2 a  c a

同 理 u1 / u2  (b  c) / a , w1 / w2  (a  b) / c .

2ac B v ac
2. 由 系 理 3.2 得 BQ  v1  v2  cos 且 1  ,
ac 2 v2 b

ac ac 2ac B 2ac B


得 v1.  BQ   cos  cos ,
abc abc ac 2 abc 2

b b 2ac B 2abc B
v2  BQ   cos  cos
abc abc ac 2 ( a  b  c )( a  c ) 2

2bc A 2abc A
同 理 u1  cos , u2  cos ,
abc 2 (a  b  c)(b  c) 2

2ab C 2abc C
w1  cos , w2  cos .
abc 2 (a  b  c)(a  b) 2

1 A 1 B 1 C
化 簡 後 可 得 u1 : v1 : w1  cos : cos : cos
a 2 b 2 c 2

1 A 1 B 1 C
u2 : v2 : w2  cos : cos : cos 證畢。
bc 2 ac 2 ab 2

圖4 圖5

系理 6: 如 圖 5 , 令 Z  G 為 ABC 的 重 心 ,
1. u1 / u2  v1 / v2  w1 / w2  2 .

2. u1 : v1 : w1  u2 : v2 : w2  a 2  4bc cos A : b2  4ac cos B : c 2  4ab cos C

- 47 -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56 期 中華民國 102 年 3 月

3. ABG : BCG : ABG  1:1:1 .


4. d1 : d 2 : d3  1/ a :1/ b :1/ c .
【證明】

BG QC AR v1 1 1
1. 由孟氏定理   1, 得    1 , 故 得 v1 / v2  2 .
GQ CA RB v2 2 1

同 理 u1 / u2  w1 / w2  2 .

2 2 2 1 1 1
2. 由 系 理 6.1 得 u1  AP , v1  BQ , w1  CR , u 2  AP , v2  BQ , w2  CR .
3 3 3 3 3 3

又 由 系 理 3.1, 得 AP : BQ : CR  a 2  4bc cos A : b 2  4ac cos B : c 2  4 ab cos C

故 u1 : v1 : w1  u2 : v2 : w2  a 2  4bc cos A : b2  4ac cos B : c 2  4ab cos C 證 畢 。

系理 7: 如 圖 6 及 圖 7, 令 Z  H 為 ABC 的 垂 心 ,

u1 b sec B  c sec C v a sec A  c sec C w1 a sec A  b sec B


1.  , 1  ,  .
u2 a sec A v2 b sec B w2 c sec C

2. u2 : v2 : w2  d1 : d 2 : d3  sec A : sec B : sec C


3. u1 : v1 : w1  cos A : cos B : cos C .
4. BCH : ACH : ABH  a sec A : b sec B : c sec C
【證明】
設 CAP  CBQ   , BAP  BCR   , ABQ  ACR   ,

BH QC AR
1. 當 ABC 為 銳 角 三 角 形 時 , 由 孟 氏 定 理   1
HQ CA RB

v1 a sin  b sin  v a sin  sin   c sin  sin 


得    1 . 化簡得 1  ,
v 2 a sin   c sin  a sin  v2 b sin  sin 

   v1 a sec A  c sec C
因   C ,    B ,    A , 故 得  …(*)
2 2 2 v2 b sec B

ACH v2 b sec B
再得  
ABC v1  v2 a sec A  b sec B  c sec C

BCH a sec A ABH c sec C


同理  ,  ,
ABC a sec A  b sec B  c sec C ABC a sec A  b sec B  c sec C

得 證 BCH : ACH : ABH  a sec A : b sec B : c sec C


因 此 d1 : d 2 : d 3  BCH / a : ACH / b : ABH / c  sec A : sec B : sec C …(**)

- 48 -
三角形五心相關比例的探討

圖6 圖7

BH QA CP
當 ABC 為 鈍 角 三 角 形 時 ( 設 A  90 ), 由 孟 氏 定 理   1
HQ AC BP

v1 c sin  b sin  v1 a sin  sin   c sin  sin 


得   1. 化簡得 
v2 a sin   c sin  c sin  v2 b sin  sin 

因    / 2   C ,    / 2  B ,   A   / 2 ,

v1 a sec A  c sec C
得  …(***)
v2 b sec B

接 下 來 , 透 過 計 算 u2 , v2 , w2 來 求 u2 : v2 : w2 。
由 u2  HP  BP cot BHP , 又 BP  c sin  ,  BHP   / 2   HBP   / 2   ,
代 入 上 式 得 u2  c sin  cot( / 2   ) … 
由 v2  HQ  AQ cot AHQ , 又 AQ  c sin  , AHQ   / 2  QAH   / 2   ,
代 入 上 式 得 v2  HQ  c sin  cot( / 2   ) … 

AQ c sin 
由 w2  HR  AH cos AHR 又 AH   ,
sin AHQ sin( / 2   )
AHR   / 2  HCP   / 2   ,

c sin  cos( / 2   )
代 入 上 式 得 w2  HR  …
sin( / 2   )

由 得

c sin  cos( / 2   )
u2 : v2 : w2  c sin  cot( / 2   ) : c sin  cot( / 2   ) :
sin( / 2   )

- 49 -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56 期 中華民國 102 年 3 月

sin  sin  sin  sin  sin  sin 


 sin  tan  : sin  tan  :  sin  : sin  :
cos  cos  cos  cos 

1 1 1
 : :   sec A : sec B : sec C …(****)
sin  sin  sin 

v1 a sec A  c sec C
由 (*)(***) 得  ,
v2 b sec B

u1 b sec B  c sec C w1 a sec A  b sec B


同理  ,  .
u2 a sec A w2 c sec C

由 (**)(****) 得 u2 : v2 : w2  d1 : d 2 : d3  sec A : sec B : sec C 證 畢 。

b sec B  c sec C a sec A  c sec C a sec A  b sec B


2. 由 u1  u2 , v1  v2 , w1  w2 .
a sec A b sec B c sec C
又 u2 : v2 : w2  sec A : sec B : sec C ,

b sec B  c sec C a sec A  c sec C a sec A  b sec B


故 得 u1 : v1 : w1  : : ( 引 理 4.3 )
a b c

 cos A : cos B : cos C . 證 畢 。

系理 8: 如 圖 8 及 圖 9, 令 Z  O 為 ABC 的 外 心 ,
1. d1 : d2 : d3  cos A : cos B : cos C .
2. BCO : CAO : ABO  a cos A : b cos B : c cos C

u1 b cos B  c cos C v a cos A  c cos C w1 a cos A  b cos B


3.  , 1  ,  .
u2 a cos A v2 b cos B w2 c cos C

a cos A b cos B c cos C


4. u1 : v1 : w1  1:1:1 , u2 : v2 : w2  : :
b cos B  c cos C a cos A  c cos C a cos A  b cos B

R Q
O

B C
P D
圖8 圖9

- 50 -
三角形五心相關比例的探討

【證明】
圓 O 為 ABC 之 外 接 圓 , 半 徑 為 R, 做 OD  BC :

1
1. 當 ABC 為 銳 角 三 角 形 , 得 BOD  BOC  A ,
2
在 BOD 中 , d1  R cos BOD  R cos A , 同 理 d 2  R cos B 、 d 3  R cos C
得 證 d1 : d 2 : d3  cos A : cos B : cos C …(*)
當 ABC 為 鈍 角 三 角 形 ( A  90 ), 因 BOD    A , 在 BOD 中 ,
d1  R cos BOD   R cos A , 另 d 2  R cos B 、 d 3  R cos C ,
得 證 d1 : d 2 : d3   cos A : cos B : cos C …(**)
由 (*)(**)得 d1 : d 2 : d3  cos A : cos B : cos C

AP u1  u2 d
2. 假 設 BC 邊 上 的 高 為 d, 當 ABC 為 銳 角 三 角 形 時 : 得   ,
OP u2 d1

d ABC BOC  AOC  AOB ad1  bd 2  cd 3 u u ad  bd 2  cd3


又    , 得 1 2  1 ,
d1 BOC BOC ad1 u2 ad1

u1 bd 2  cd 3
故  …(*)
u2 ad1

AP u1  u2 d
當 ABC 為 鈍 角 三 角 形 ( A  90 ): 得   ,
OP u2 d1

d ABC BOC  AOC  AOB ad1  bd 2  cd 3


又    ,
d1 BOC BOC ad1

u1  u2  ad1  bd 2  cd3 u bd  cd 3
得  , 故 1  2 …(**)
u2 ad1 u2 ad1

u1 b cos B  c cos C
由 (*)(**)及 d1 : d 2 : d3  cos A : cos B : cos C , 得  ,
u2 a cos A

v1 a cos A  c cos C w1 a cos A  b cos B


同理  ,  .
v2 b cos B w2 c cos C

a cos A b cos B c cos C


3. 由 u2  u1 , v2  v1 , w2  w1
b cos B  c cos C a cos A  c cos C a cos A  b cos B

a cos A b cos B c cos C


又 u1  v1  w1  R , 得 u2 : v2 : w2  : :
b cos B  c cos C a cos A  c cos C a cos A  b cos B

證畢。

- 51 -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56 期 中華民國 102 年 3 月

系理 9:
如 圖 10, ABC 中 , a  c  b , ∠ A, ∠ B, ∠ C 內 的 傍 心 分 別 為 A ' , B ' 及 C ' , ∠ A, ∠ B, ∠ C
的 內 角 平 分 線 與 對 邊 分 別 相 交 於 P , Q , R 且 外 角 平 分 線 與 對 邊 分 別 相 交 於 P' , Q ' , R' ,
則:

Q’

M2

R’
N1

C’ A β M1
B’
R αα β
Q L2

P’
B P C

L1 N2

A’
圖 10

1. 對 於 三 傍 心 A' , B ' 及 C ' 有 ,

AA ' b  c BB ' a  c CC ' a  b


(1)  ,  ,  ,
PA ' a QB ' b RC ' c

cos( A / 2) cos( B / 2) cos(C / 2)


(2) AA ' : BB ' : CC '  : : ,
a (  a  b  c) b( a  b  c ) c( a  b  c)

cos( A / 2) cos( B / 2) cos(C / 2)


PA ' : QB ' : RC '  : :
(b  c )(  a  b  c ) ( a  c )( a  b  c ) ( a  b)( a  b  c )

a cot( A / 2) b cot( B / 2) c cot(C / 2)


(3) A ' BC : AB ' C : ABC '  : : ,
( a  b  c)2 (a  b  c)2 (a  b  c)2

cot( A / 2) cot( B / 2) cot(C / 2)


(4) d ( A ', BC ) : d ( B ', AC ) : d (C ', AB )  : : .
( a  b  c) (a  b  c)2 (a  b  c)2
2

2. 對 於 傍 心 B' 有 ,

u1 c  b v1 a  c w1 a  b
(1)  ,  ,  ,
u2 a v2 b w2 c

- 52 -
三角形五心相關比例的探討

cos( A / 2) cos( B / 2) cot( B / 2) cos(C / 2)


(2) u1 : v1 : w1  : :
a ( a  b  c ) b( a  b  c ) c( a  b  c )

sin( A / 2) cos( B / 2) sin(C / 2)


(3) u2 : v2 : w2  : :
cb ac ab

(4) d1 : d 2 : d3  1:1:1 ,
(5) B ' BC : B ' AC : B ' AB  a : b : c .

【證明】

BB ' ABB ' AB  AB '  sin BAB '


1.(1) 設 A  2  , A 外 角 為 2  ,   ,
QB ' AQB ' AQ  AB '  sin QAB '

c bc
其 中 sin BAB '  sin(2   )= sin  , sin QAB '  sin  , 又 AQ  AC  ,
ac ac

AB c ac BB ' a  c AA ' b  c CC ' a  b


得   , 故得  , 同理  ,  .
AQ bc /(a  c) b QB ' b PA ' a RC ' c

BB ' a  c BB ' ac ac


(2) 由  , 得  , 得 BB '  QB ,
QB ' b QB a  b  c a bc

2ac B
其 中 QB 為 角 平 分 線 , 由 系 理 3.2 得 QB  cos , 代 入 上 式
ac 2

ac 2ac B 2ac B


得 BB '   cos  cos
a bc a c 2 a bc 2

2bc A 2ab C
同 理 得 AA '  cos , CC '  cos .
a  b  c 2 abc 2
cos( A / 2) cos( B / 2) cos(C / 2)
化 簡 得 AA ' : BB ' : CC '  : :
a (  a  b  c) b( a  b  c ) c( a  b  c)

a b c
故 得 PA ' : QB ' : RC '  AA ' : BB ' : CC '
bc ac ab

cos( A / 2) cos( B / 2) cos(C / 2)


 : :
(b  c )(  a  b  c ) ( a  c )( a  b  c ) ( a  b)( a  b  c )

1 u AB ' c  b c b
(3) AB ' C  AB 'CB 'sin B ' , 由 系 理 9.2(1)得 1   , 得 AB '  AP ' ,
2 u2 P ' B ' a a  bc

a b   A   C A  C  B
同 理 CB '  CR ' , 又 AB ' C       
a bc 2 2 2 2 2

- 53 -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56 期 中華民國 102 年 3 月

 B B 1 cb a b B
得 sin B '  sin(  )  cos , 故 得 AB ' C   AP '  CR '  cos
2 2 2 2 a bc a bc 2
2bc A 2ab C
又 由 系 理 3.3 得 AP '  sin , CR '  sin ,
cb 2 a b 2
1 c  b 2bc A a  b 2ab C B
故 得 AB ' C   sin  sin  cos
2 abc cb 2 a bc ab 2 2
2ab 2 c A B C
 sin cos sin
(a  b  c) 2
2 2 2

2a 2 bc A B C 2abc 2 A B C
同 理 A ' BC  cos sin sin ,  ABC '  sin sin cos
(a  b  c) 2
2 2 2 (a  b  c) 2
2 2 2
a cot( A / 2) b cot( B / 2) c cot(C / 2)
化 簡 得 A ' BC : AB ' C : ABC '  : : 2.
( a  b  c)2 (a  b  c)2 (a  b  c)2

u1 AB ' AB
2.(1)   , 由 系 理 3.3 得 CP '  ab /(c  b) ,
u2 B ' P ' BP '
u1 AB c c b
得 BP '  CP '  BC  ab /(c  b)  a  ac /(c  b) 故 得    .
u2 BP ' ac /(c  b) a

w1 a  b v BB ' a  c
同理  , 又 由 系 理 9.1(1) 得 1   .
w2 c v2 QB ' b

(2) AB ' : BB ' : CB '  AA 'cot B ' : BB ' : CC 'cot B '  AA ' : BB ' tan B ' : CC '
由 系 理 9.1(2)及 AB ' C   / 2  B / 2 ,

cos( A / 2) cos( B / 2) cos(C / 2)


得 AB ' : BB ' : CB '  : tan( / 2  B / 2) :
a (  a  b  c ) b( a  b  c ) c( a  b  c )

cos( A / 2) cos( B / 2) cot( B / 2) cos(C / 2)


 : :
a(a  b  c) b( a  b  c ) c( a  b  c)

AB ' cb a c
(3) 由  , 得 P'B'  AP ' , 同 理 R ' B '  CR ' ,
P'B' a a bc a bc

BB ' a  c b
又 由 9.1(1)之  , 得 QB '  BB ' ,
QB ' b ac

a b c
則 P ' B ' : QB ' : R ' B '  AP ' : BB ' : CR '
a bc ac a bc

a 2bc A b 2ac B c 2ab C


 sin : cos : sin
a bc cb 2 a c a bc 2 a bc a b 2

sin( A / 2) cos( B / 2) sin(C / 2)


 : : 證畢。
cb ac a b

- 54 -
三角形五心相關比例的探討

肆、後記
筆 者 曾 從 西 瓦、孟 氏 定 理 推 導 出 另 一 種 判 別 三 線 共 點 的 充 要 條 件( 載 於 參 考 文 獻 1),
並藉此探討重心、內心、外心及垂心的部分性質。其後,偶然看到討論四心相關比例的
文 章( 如 參 考 文 獻 2),因 而 促 使 筆 者 更 深 入 思 考。上 述 兩 篇 文 章 的 討 論 僅 限 於 銳 角 三 角
形,本文則擴及鈍角三角形及傍心,先從角度、長度量併用的方式切入探討三角形五心
相 關 各 距 離 、 長 度 、 和 面 積 的 比 例 關 係 ( 如 表 1 a, b), 再 利 用 引 理 4 將 內 角 的 三 角 函 數
比 轉 為 長 度 比 , 從 而 得 到 僅 有 長 度 量 的 比 例 ( 如 表 2a, b)。

參考文獻
蘇 柏 奇( 2005) ,三 角 形 上 共 點 三 線 段 分 割 圖 形 的 比 例,萬 腦 奔 騰 數 學 網( 三 )- 數 學 科
學與資訊科技共舞,交通大學。
劉 俊 傑 ( 2006), 換 個 觀 點 看 三 角 形 的 四 心 , 數 學 傳 播 , 第 30 卷 第 2 期 。

- 55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