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古壮字、喃字和汉字的字形构造对比研究
范丽君

古壮字和喃字都是汉字系文字,是汉字孳乳 个字区分较细意义的情况,在古壮字中一般只用
的姊妹文字。历史上,壮族人民在六书的基础上 一个字代替。
仿照汉字创造了古壮字,又叫土俗字,即方块壮 这种情况在喃字各类字中都存在,假借字中
字。古壮字准确地记录了壮语语音,在民间流行。 尤多。如喃字用“特[Du’o’c]”表示汉语“得”、
人们用它来记录民间神话、故事、歌谣、剧本、传 “获”。此外喃字还存在着用多个符号记录一个
说,书写碑文、药方、家谱、契约等。喃字,又称字 汉语词的情况。如分别用假借字“儀[nɡhi]”和
喃,是越南历史上使用过的一种仿汉字创造出来 “宜[nɡhi]”表示汉语“儀”。
的文字,是越南唯一的自己创制的民族文字。喃 (二)古壮字与汉字形符标义功能差异
字虽是越南的民族文字,但它的地位不高。在越 在创制古壮字形声字的过程中,始终渗透着
南 1917 年取消科举、废除汉字以前的漫长历史 自我创造意识。汉语形声字的义符表示一定的意
长河中,汉字一直是越南的官方正式文字,而喃 义范畴,如“木”,在通用字“朴、机、杠、杖、村、
字始终处于边缘文字的位置。 杉、杨、枝、松”等中都运用这个义符,意义都同树
本文以《千字文》为参照,从壮族古籍文献 木有联系。此外,与女性意义有关可以加义符
和越南人的古籍文献中遴选出了近 400 个与汉 “女”;表示动作意义的字可以加义符“扌”。古
字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古壮字和喃字进行对比研 壮字也承袭了汉字造字的这一理据性,然而或许
究。古壮字分为假借字、形声字、会意字、二形字、 是在求异心理的驱使下,运用这一理据进行造字
变体字、象形字和一些无法归类的字。喃字也可 时把“义符”的标义功能扩大化。首先表现为类
分为假借字、形声字、会意字、变体字和一些无法 人化构形倾向。汉字中“亻”符表示与人相关的
归类的字。 指称、心理、仪态等特征。在古壮字中,也承袭了
一、古壮字和喃字的特点 这个特点,但在此基础上又推而广之。如表示与
古壮字和喃字在创制过程中,对汉字的依赖 人相关的动作: “亻受 [揶ɑu5]从人,从受”表示“参
性与它们极力想表现出的独立的民族性是一对 与”;
“亻ノ邦 [pɑ蘼耷1]从人,从邦”表示“帮助”。表示
鲜明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在整个文字体系中, 属性是人: “亻丙 [pi耷1]从人,从丙”表示“兵士”;
也决定了二者的构造特点和理据。根据统计结 “亻昆[kun ]从人,从昆”表示“汉族人”;表示由人
1

果,
古壮字和喃字有以下几个特点。 参加的事件: “亻圩 [hɑ扪1 ]从人,从圩”表示“市
(一)使用一个字记录多个词或使用多个符 场”;表示人的品质:“亻善 [θi蘼n]从人,从善”表示
号记录一个词 “善良”。其次还表现出类物化倾向。汉字中与植
无论假借字、形声字还是其他类型的字,都 物有关的有意符“艹”,在古壮字中,表示与植物
大量存在着一个古壮字表示多种汉语意义的现 相关的颜色,动作等都加上了意符“艹”,如 艹 活

象,古壮字的假借字中,“貧”可以表示“如”、 [ho蘼t]从艹,活声,表示“结(瓜果)”;艹 2
欧 [ɑu ]从品

“若”、 “生”等义;形声字中,
“成”、 “亻丙[pi耷 ]”
1
艹,歐声,表示“紫(色)”等。
可以表示“軍”、 “士”等义。汉语中用多
“兵”、 (三)古壮字和喃字中的注音字,音义直接

2009年第 5 期(总第 91 期) 25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体现 部件以示区别
王力先生所说的喃字中的“注音字” 就是 ①
古壮字、喃字中保留了汉字的构造原理,只
重音重义的体现。喃字中的“注音字”数目可观, 是在汉字的基础上稍加改变,其理据性与汉字是
约占总数的 10%,约占其形声字的 21%。作为一种 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改造方法:
形声字,其义符是汉字,表达了准确的汉字意义, 1.改换声符
其声符用汉字读音大致标注越南语的读音,义符 这类字大部分是形声字,保留汉字的义符不
汉字的意义就是整个喃字的意义。这种造字法是 变,只改变其中的声符,造成新字。如汉语“露”,
对汉字形声字造字法的创新。如帶下 [du’o’i]从下, “从雨,路声”,古壮字用“从雨,来声”表示,古
帶声,汉义为“下”;
射命 [mình]从身,命声,汉义为 壮字基本上沿用了汉字的造字原理,只是改变声
“身”。这类字声音和意义直接呈现,具有直观 符,使其更符合壮语读音;汉字“飽”,喃 字 用
性,有利于记诵。注意字在古壮字当中所占数量 奴”,从食,奴声表示。
“飽
也相当可观,约占总数的 11.5%,占其形声字的比 2.改换义符
例约为 15%。如“非 2
火 [fei ]从火,从非”,直取汉义 形声字中汉字声符不变,改换其义符,使之
“火”,用汉语读音“非”标注古壮字的读音。古 成为古壮字、 喃字。如汉语“敬”, “从苟,从文”,
壮字中还有一类,它们也是由两个汉字组成,这 壮语中用躯苟 [ki耷 ] “从身,苟省声”来表示,改变
5

两个汉字的意义合在一起表达整个字的意义,其 了汉字的意符造成古壮字。这类字相对较少。
中有一个汉字表示壮语语音。如重念[nɑm3],从重, 3.变换位置
念 声 ,表 示“ 思 ”;别
分 [pi蘼t ] 从 分 ,别 声 ,表 示
8
改变汉字构件的位置来创制新的古壮字。如
“鉴别”。 汉语“城”,古壮字中用成 土 [θi耷] “从土,从成”上
(四)利用区别性特征构字 下结构来表示,
在古壮字、喃字中,
“口”作为义符在最初的 4.增减笔画
时候只是一个意义实体,形成的古壮字与喃字都 这类字大致保留了汉字的形和义,只是在此
与“口” 有意义上的联系。但随着文字的发展, 基础上增加或减 少 笔 画 来 进 行 小 的 改 造 。 如
“口”作为义符的表义作用逐渐虚化,慢慢变成 “难”,古壮字中用“难 [nɑ蘼n2]”表示;“增”通过
了一种“区别特征”,这个“区别特征”并不表示 改造“添”的部分构件,表示为添 1
“两”喃
水 [te蘼m ];

与“口”有关系的意义,只是作为一种与汉字相 字中用刀 ,
“刀”字加一点来表示。

区别的区别符号,没有实际意义。在本文统计的 二 、古 壮 字 和 喃 字 文 字 创 制 方 面 的 差 异
400个古壮字中, “口”作为区别性特征但不表示 这两种文字出现的年代大致相同,运用范围
与“口”有相关意义的词有 22 个,其中动词有 11 和历史地位也大致相当,且都是以汉字“六书”
个,名词、形容词各 5 个,代词 1 个。动词如 造字方法为依据的,但在文字创制上存在以下差
“得”,古壮字为口 3
礼 [dɑi ]从口, 礼声;“察”,古壮 异 。
字为喃 茶 [揶ɑ ]从口,茶声。形容词如:
2
“静”,古壮字 (一)喃字假借字的数量远远多于古壮字假
为 沈
口 [揶ɑm ] 从 口 ,沈 声 ;
1

“ 恥 ”,古 壮 字 为 喃 借字的数量

[揶ou3]从口,丑声等。名词如: “兄”,古壮字为 皮 以 《千字文》 为参照选取的喃字和古壮字

[pei4]从口,皮声; “弟”,古壮字为往 [nu蘼耷]从口, 中,喃字假借字的数量远远多于壮字的假借字的
往声。喃字: 難 [nàn]从口,难声,汉义为“难”;
喃 喃希 数量,喃字的假借字有 174 个,而壮字只有 41个。
[ho’i]从口,希声,汉义为“氣”
(空气义)。 《千字文》中所选的汉字都是封建社会里的常用
“口” 作为区别特征的字中动词占大多数, 的汉字,用于孩童的启蒙教育。而壮族和越南民
“口”是不是一个动词的标志或者表示类别的标 族都是在受中原文化影响下创制的文字系统,借
志, 这个推测值得深入研究。 用汉字似乎是他们最先采用的一种造字方法。以
(五)大致保留汉字构造理据,但改换汉字 形音义全借的字为例,古壮字中只有 8 个假借了

26 2009年第 5 期(总第 91 期)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汉字,还有 1 个假借汉字的简化字;而喃字中则 们选取的使意义外观化、普遍化的构件不尽相
假借原汉字 174 个,内容涉及很广,包括一些基 同。
本名词,如:秋、火、果、木;还有一些汉语专有的 在喃字的构造上也可以看出这两个民族思
名词如:漢、武等;还有一些不常用的动词,如宣、 维 方 式 的 差 异 ,如 汉 语“ 弦 ”古 壮 字 为“ 木元
奏、封、诛等。这些动词并不是常用词汇,而是宣 [ji蘼n2]”从木,元声;喃字为“系夷 [d覾y]”从 幺
灬,夷声。
扬封建纲常和伦理的带有一定文化色彩的词汇, 古壮字强调的是“弦”依附的材料是木质的,喃
在喃字系统直接借用,可见其与中国文化的密切 字强调的是“弦”本身是丝质的。同样文字也可
关系。而古壮字在这个层面上体现出的对汉字的 以反映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古壮字“天”为“天 云

依赖性少于喃字。再如, “漢”,喃字中音形义全 [b扪n1]”从天,从云,表示云上为天,带有更多的


借 ,而 古 壮 字 则 另 造 了 一 个 形 声 字 : 自然色彩。喃字“天”为“天 上 [trò’i]”,有天高高在
亻昆[kun1]从亻,昆声。 上的意思,有更多封建宿命色彩。
(二)形声字选取的部件不同体现了民族的 三、古壮字、喃字和汉字的对比分析
认知差异 古壮字和喃字都是汉字的孳乳文字,有很大
从总体来看,古壮字的形声字明显多于喃 的相似性。这两种文字与它们的母体文字——
—汉
字,古壮字的形声字有 203 个,而喃字只有 137 字在造字理据和传承发展上也有很多共通之处,
个。形声字是一种多产的造字方法,在这两种语 但又各有特点。以下将三者从五个方面进行对比
言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古壮字、喃字的创制 分析。
都经过了这样一个阶段,先是假借汉字,然后在 (一)假借字分析
求异心理的支配下,在假借汉字的基础上加上反 假借作为一种文字的构造方法,在古壮字、
映本民族语言语音的声符(如注音字),或者再 喃字和汉字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且这种构造方
加一个形符以作区别。之后,他们才摆脱汉字整 法只用于各种文字创制的初期,文字系统较为成
字对他们文字系统的影响,开始利用汉字的构件 熟以后都不再采用这种方法。汉字作为一种自源
重新组合创制新字。在这个过程中,形声字都还 文字,它的假借字分为三类:无本字的假借,如
没有完全摆脱汉字本字对这两种文字系统的影 “之”等;本字后造的假借,如“谓”;有本
“其”、
响。 字的假借,如“陕”。古壮字和喃字作为一种借源
在形声字中,古壮字位于前五位的构件分别 文字,不存在这样的分类,这二者假借字遵循的
是:口、扌、土、亻、氵;喃字位于前五位的构件分 一个总的原则,即语音相似性,或者借字与汉字
别是:口、氵、忄/心、⻊、扌。在位于前五位的构件 语音相似,或者汉字与越南语语音相似。
中,有三个是相同的,即“口”“氵”“忄”,其中 (二)形声字分析
后两个构件组成的字都和构件本身的意义相关。 形声作为一种最为能产的造字方法,在古壮
但是这两种文字系统的构造原理并不是一一对 字、喃字和汉字的构造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应的,如“漆”,古壮字用“从氵,七声”的自造形 且它们的构造理据基本相同。汉字的形声字在造
声字表示,喃字则出于表音的需要,假借汉字 字之初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形成的:在表意
“山”。这体现它们各自的个性。在这几个构件 字上加注音符,如“雞”是加注了音符“奚”造成
中,古壮字中用构件“亻”、
“土”组成的字较多, 的;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如“弦”
同样的汉语意义,用这两个构件组成古壮字,喃 字;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义符,如“狮”字;改换
字中一般用假借字来表示,这也是古壮字形声字 形声字义符(偏旁),如“赈”是由“振”的变换
比喃字形声字多的一个原因。更为深层的原因可 偏旁形成的。古壮字和喃字的形声字也经历了这
能是,这两种文字系统的造字理据中,都有一种 样的创制历程。第一,汉字 + 声符:汉字作为义
突出形符的标义功能,使形象意义外观化、普遍 符,表示字义,另加一个汉字音作为声符,如喃
化的特征,由于两个民族的认知心理的不同,他 字:弄
心 [lònɡ],汉义为“心”;汉字 + 形符,汉字作为

2009年第 5 期(总第 91 期) 27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声符,在汉字的基础上加一个形符表示一个字, 区分开来,才演变为今天的两个字。但是多数情
如古壮字“亻父 ”[po‘],汉义为“父”;第二,意义相 况是,外形的繁化只是书写习惯的变化,没什么
近的汉字+声符 / 形符,如“鸡”,喃字为“哥鳥” 意义。汉字的这种繁化大都发生在古文字阶段,
“鳥”是“鸡”的类名,
[gà], “哥”是声符。然后才 且程度不深。另一类是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
是依据汉字构件进行自我创制。 的繁化 ⑥,最常见的是增加偏旁,如“戉”加义符
(三)省声与省形 “金”而成为“鉞”,原字和加了偏旁的字分化为
汉字在造字过程中,为求字形的整齐匀称和 两个字。裘锡圭先生认为,汉字里有大量的加旁
书写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声旁或形旁的字形省 字,如“吴公”分化为“蜈蚣”,大部分加旁字跟
去一部分,这就是省声或省形。汉字中的省声比 未加旁字分化成两个字,这只是汉字数量上的增
较复杂,分为三类:1.把字形繁复或占面积太大 多,不应该解释为繁化。此外,从汉字发展过程来
的声旁省去一部分 ②,如:珊“从玉,删省声”; 看,“鉞”也简化为“钺”,周有光先生认为:
“就
2.省去声旁的一部分,空出的位置就用来安置形 汉字的单个符号来看,并不存在繁化的趋向。”⑦
旁③,如:畿“从田,幾声”;3.声旁和形旁合用部 古壮字和喃字不是自源文字,大多数以汉字的构
分笔画或一个偏旁 ,如桌可以看作形旁“木”和

件为材料进行重新编码再造,为了求异和使之与
声旁“卓”合用部分笔画的形声字。古壮字和喃 本民族语言相契合,繁化现象较为普遍。古壮字
字中也存在省声或省形的现象,主要是为了简化 和喃字中,汉字 + 声符组成的字、汉字 + 形符组
字形,如喃字的省声字, 喃每 [hoi] “从口,悔省声”; 成的字、意义相近的汉字+声符 / 形符组成的字
亘 [hɑn6]从心,
心 恒省声。古壮字的省形字如矢丁[tin3] 都是在汉字基础上的繁化。这和汉字增加新字的
从“短(省形),丁声”,喃字中没有发现省形的 规律一样,这两种文字也采取了“加旁字”的方
情况。古壮字和喃字中存在着大量的省笔画、省 法。有时这种繁化达到了叠床架屋的地步,如喃
构件的字,主要也是出于简化和求异的目的。 字赤细 [tía]和田灬紫
纟系[tía],用两个异写字表示“紫”义,一
(四)简化与繁化 个15 画,一个 25 画。
古壮字和喃字作为一种借源文字,以汉字的 (五)规范与统一
形体为基础进行创制,在各种构件重新组合编码 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具有结构复杂、异
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现象——
—繁化和简 体字众多和容易发生讹变等特点,因此历代政府
化。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字体的变化往 大多都很重视统一文字形体的工作。历史上有几
往伴随着字形的简化,汉字演变为楷书之后,字 次大规模的正字活动。如秦始皇统一全国,成功
形仍在不断简化。在古壮字和喃字中,我们也发 进行了“书同文”的工作,对统一文字有重大意
现了简化现象。如古壮字、喃字假借字中,用较为 义。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
简单的汉字代替复杂的汉字:如用 “庄” 代替 对文字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和整理工作。汉字在记
“ 山” 代替 “漆”、
“無”、 “个” 代替 “魚”、 录中国灿烂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
“丁”代替“厅”、“内”代替“此”、 “里”代替 继续发挥着作用。壮字和喃字在其发展过程中地
“禮”。由于是借源文字,古壮字和喃字在创制文 位不稳定,而且从未有过有效的规范工作,自始
字过程中的简化是其民族性和创造性的体现,这 至终存在着大量的“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异
种字数量并不是很多,不同于汉字整个发展过程 体字,书写很不规范,造成了认读上的困难,也不
中呈现的简化趋势。 利于传播与传承。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里也存在一些字形繁化 就文字本身而言,汉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的现象,汉字字形的繁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纯 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造字体系,形成了以形声
粹是外形上的繁化⑤,这种繁化有时是为了明确 为主的系统的、稳定的造字原则。汉字在向外传
字形以避免混淆,如王和玉,原来都写作王,只是 播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学习阶
用中间一横位置的高下来区分,为了使二者明显 段、借用阶段、仿造阶段、创造阶段⑧。古壮字和喃

28 2009年第 5 期(总第 91 期)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字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但始终没有自己稳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
定的造字原则,存在诸多问题:1.构件功能混乱, [6]侯寒江《汉越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

如累乜 [nɑt7],
“累”为形符,漯[lɑi1],
“累”为声符。 [7]聂鸿音《中国的文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越]陈重金《越南通史》,商务印书馆,1992
2.异体字繁多。3.结构繁琐复杂等。再加上这两
[9]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种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汉字和汉文化
[10]王锋《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民族出版社,
的强势影响。由于以上一些原因,喃字和古壮字 2003
本身没有进行过颇有成效的规范活动,始终处于 [11]周兴嗣《千字文》,恒庆堂,1910
文字的仿造阶段,而没有像日本、朝鲜那样,进入 孔德《五千字演音》,
[12]武文敬、 2001
了创造阶段,创造出汉字型的音节字母和音素字 [13]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
母。最终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这两种文字都走 导小组主编《古壮字字典》,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
向了消亡。 [14]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研究室编《壮汉词汇》,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15]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翻印《越南喃字字汇表》,
本文写作过程中,关辛秋教授曾给予悉心指
1956
点,
特此致谢。
[16]吴蒙标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1
注释 [17]闻宥《论字喃之组织及其与汉字之关涉》,
《燕
①王力《汉越语研究》,
见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 京学报》,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第十四期单行本
中华书局,1982 [18]林明华《越南文字浅谈》,
《现代外语》1983 年
②③④⑤⑥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第3期
1988 [19]林明华《汉语与越南语言文化》,
《现代外语》
⑦周有光《大汶口》9 页,文物出版社,1974 1997 年第 1 期
⑧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190~191 页,语文出 [20]罗长山《古壮字与字喃的比较研究》,
《东南亚
版社,1998 纵横》1992 年第 3 期
[21]李乐毅《方块壮字与喃字的比较研究》,
《民族
参考文献 语文》1987 年第 4 期
[1]董明《古代汉语汉字对外传播史·越南篇》,中国 [22]王彩《方块壮文构造法与理据性新探》,
《湖州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
[2]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通讯地址:100081
[3]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语文出版社,1998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博士生)
[4]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009年第 5 期(总第 91 期) 2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