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0 PDF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6

CHAPTER

10
明渠流
Open-Channel Flow

渠流(Open-channel flow)包括在渠道中螛或未全滿液體的導管中的液體
明 流動。在流動流體(通常為水)與其上方流體(通常為大氣)間有著一
層自由表面存在二者之間。流體的重量是這種流動的主要驅動來源-重力驅使
流體向下流動。大多數明渠流的結果螛是由模型與全尺寸實驗間的關聯來獲
得螛各種解析方法與數值分析亦可提供明渠流額外的資料。

10.1 明渠流的一般特性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Open-Channel Flow

當流動深度不隨著渠道而改變(亦即 dydx  0螛其中 y 為流體深度、x 為


沿著渠道的流動距離)螛此種明渠流歸類為均勻流(uniform flow;UF)。相反
的螛若深度隨著流動距離而改變時( dydx  0)螛則稱為非均勻流(nonuni-
form flow)或變化流(varied flow)。非均勻流又可分為急變流(rapidly varying
flow;RVF)和漸變流(gradually varying flow;GVF)。當流動深度在相當短的
距離內呈現明顯變化時螛即 dydx  1螛稱為急變流。若流動深度沿著渠道距離

表面波動所引起水的運動:當波動沿著水面通過時,水質點沿著橢圓形路徑流動。圖中所示水質點沒有靜運
動,只有週期循環之運動軌跡(水質點呈中性浮游狀態)(圖片為參考文獻 10 之 A. Wallet 與 F. Ruellan 所拍
攝,並感磃 Sogreah 的 M. C. Vasseur 提供)。
424 第 10 章 ■ 明渠流

UF 均勻流
GVF 漸變流
RVF 急變流
y

RVF UF RVF UF RVF GVF RVF UF 圖 10.1 明渠流的分類。

緩慢改變時(dydx  1)螛則稱之為漸變流。圖 10.1 所示即為這類流動型態的


例子。
對任何的流動幾何形狀螛明渠流可依不同的條件而為層流、過渡流或紊
流螛至於會發生哪一類的流動則決定於雷諾數 Re  VRh螛其中 V 為平均流
速、Rh 為渠道的水力半徑(見 10.4 節)。由於大部份明渠流中的流體為水(黏
度相當小)螛且具有相當大的特徵長度螛故明渠流為層流的情形比較少見。
明渠流的自由表面可由未受擾動的平坦表面因擾動變形進而形成波動。此
種波動在液表面上以穩定速率移動螛波浪尺寸(高度、長度)和渠道性質(深
度、流體速度等)將決定速率的大小。明渠流之特性與波動、流體間相對運動
速度的快慢有密切之關聯性。用以描述該行為之無因次參數為福勞得數螛Fr 
Vgy12螛其中 y 為流體深度。當福勞得數為 l 時(Fr  l)螛稱此特殊流動為項
界流(critical flow)。福勞得數小於 l 時為次項界流(subcritical flow或穩靜流;
tranquil flow)。當福勞得數大於 l 時螛則稱為項項界流(supercritical flow 或急
湍流;rapid flow)。

10.2 表面波
Surface Waves

含有自由表面的流動(如明渠流)螛其獨特的特性就是該自由表面可能蓋扭
曲成不同的形狀。湖泊或海洋的表面幾乎很少是「如鏡面般光滑」的螛這些表
面通常因表面速度而扭曲成不斷變化的形式。

10.2.1 波速
考慮如圖 10.2 a 所示之高度為 y 之單一基本波動。該波動是由靜止的端壁
以 V 之速率瞬間移動螛於是在渠流表面所形成。在初始(t  0)時螛渠道中
10.2 表面波 425

V y
c  波速
移動端壁

V
y 靜止流體

x
a

控制表面 靜止波 渠道寬度  b

圖 10.2 a 由靜
V  c + V
x  y V  c y 止觀測者所觀察在
渠道中產生的單一
基 本 波 。 b 以 波
x
1 2 速移動的觀測者所
b 觀察的波浪。

的水為靜止狀態。靜止觀測者將觀察到單一波動以波項(wave speed;c)往渠
道下游移動螛同時在波動前方的流體處於靜止狀態螛而在波動後方的流體速度
為 V。這種波動對該觀測者而言為不穩定型態。相對的螛當觀察者以速率 c 沿
著渠道移動螛此時之流動看起來將如圖 10.2 b 所示之穩定情況。從該觀測者的
角度來看螛其右邊的流體速度為 V  c 螛而左邊的流體為 V  c  V 。
考慮如圖 10.2 b 所示之控制容積並利用連續方程式及動量方程式螛我們將
可得到與這類流動有關參數之關係。假設為一維均勻流動螛則連續方程式
(5.10 式)可寫成

其中 b 為渠寬。前式可簡化為

若進一步考慮波浪振幅極小時 y  y

(10.1)

同理螛動量方程式(5.17式)可寫成

方程式中質量流率為  bcy。我們假設流體中的壓力為液體靜壓分布螛亦即
在渠道截面 1 與 2 處之壓力作用力各為螜F1  yc1A1  y  y2b2 與 F2 
yc2 A2  y 2b2螛並假設小振幅的波浪螛即 y2  y y螛則動量方程式為成
426 第 10 章 ■ 明渠流

在時間 t 時的表面
y  振幅
c
在時間 t  t 時的表面

 波長
c t
y  平均深度

圖 10.3 正弦表面

(10.2)

合併 10.1 與 10.2 式可得波速

(10.3)

如圖 10.2 所示之單一小振幅波動螛其波速正比於流體深度的平方根 y螛而與波


動之振幅 y 無關。
若考慮如圖 10.3 之連續(非單一)正弦波形螛我們便可獲得對於波動更具
體之描述。由微小振幅之正弦表面波的進一步解析可得波速與波長 及流體深
度 y 的關係為(參考文獻 l)

(10.4)

其中 tanh2
y  為幅角 2
y 的雙曲正切函數螛該函數結果如圖 10.4 所示。
當水深遠大於波長時(y 螛例如海洋流動)螛波速與 y 無關螛即

淺層
1.0
g
c
2
y

深層

Eq. 10.4

圖 10.4 波速與波長的關係圖。
10.3 能量考量 427

當為淺層流動時(y  螛例如明渠流動)螛波速為 c  gy12螛與圖 10.2 對單一


波所得者相同。圖 10.4 所示即為此二種極端情形。

10.2.2 福勞得數效應
考慮如圖 10.2 a 所示之在液體表面行進之基本波動。當液體層為靜止時螛
則波動以速率 c 相對於液體與靜止不動之觀測者向右移動。若液體以速度 V(V
c)向左流動螛則波動將以 c  V 的速度相對於靜止觀測者向右移動;若流體
以速度 V(V  c)向左流動螛則波浪將維持在原地;但若 V c 時螛波動將以
V  c 的速度蓋沖向左邊。
上述的觀念可以無因次之福勞得數(Froude number) Fr  Vgy12 加以描
述螛其中我們取液體深度 y 為特徵長度。福勞得數 Fr  Vgy12  Vc 即在表
示液體速度與波速的比值。
當波動在移動液體表面形成時螛就如同將石頭丟到河川中一樣的狀況相
同螛我們可觀察到如下的特性螜當液體不流動時螛波動將平均地往各方向擴
散;當液體近似靜止或以穩靜流型態(V c)移動螛則波動可向上游處移動。
所謂上游位置意指對下游位置具水力傳遞而言螛也就是說對於位於擾動上游之
觀察者而言螛由於擾動擴散至該觀察者螛因而該觀察者可斷定液體表面曾經發
生擾動。就好像在 V c 的情況下、或是 Fr 1螛稱為次臨界流。
若當液體流動相當快速以至於流動速度大於波動速率時(亦即 V c )螛將
不可能發生上、下游位置水力傳遞;觀察者下游處之表面擾動將蓋沖刷至更下
游處。在這種 V c、或是 Fr 1 的情況下螛稱為超臨界流。而在特殊之 V 
c螛或是 Fr  1 的情況下時螛稱為臨界流。

10.3 能量考量
Energy Considerations

圖 10.5 所示為典型的明渠流之一段形式。令渠底斜率(或稱底部斜率)S0
 z1 - z2 在圖示的區段中保持定值螛而液體深度與速度分別為 y1、y2、V1
與 V2。
假設渠道中任一截面處均為均勻流速螛則流動的一維能量方程式(5.57 式)
變成

(10.5)

其中 hL 為截面 1 與 2 間黏性效應與 z1 - z2  S0 所導致的頭損。由於在任


428 第 10 章 ■ 明渠流

1 Sf

V 21 hL
能量線 斜率  Sf
2g V 22
2g

y1 V1
y2
1 V2
S0 2
1 斜率  S0

z1 z2 圖 10.5 典型的明
水平基準線
x 渠幾何形狀。

意截面的壓力基本上為靜態液壓螛因此 p1  y1、p2  y2螛故 10.5 式可寫成

(10.6)

我們以能量線斜率(或稱摩擦斜率)螛Sf  hL螛表示頭損螛如圖 10.5 所示。同


時由第 3 章得知螛能量線即是高度 z(從基準線到渠道底部)、壓力頭(p)
與速度頭(V 22g)的總和。

10.3.1 比能
比項(specific energy;E)的定義為

(10.7)

比能的觀念在明渠流的分析上非常有用。10.6 式的能量方程式螛以比能 E 的形
式可表示成
(10.8)

若考慮一個截面為矩形、寬度為 b 的簡易渠道螛則我們可由單位寬度的流
率(q  Qb  Vybb  Vy)以表示比能螛亦即

(10.9)

因此當渠道的寬度保持一定螛即使深度 y 可能改變螛其單位寬度的流率 q 將保
持為定值。為了對渠流過程有更深入的瞭解螛可利用圖 10.6 的比項圖(specific
energy diagram)螛圖中的曲線為在固定 q 值時 E  Ey 的函數關係。
當 q 與 E 值為已知時螛10.9 式為三次方程式螛它的三個根分別代表 ysup、
ysub 與 yneg。若比能夠大的話(亦即 E Emin螛其中 Emin 為 q 的函數)螛其中有兩
個解為正值螛而另一個解 yneg 則為負值。負根的解如圖 10.6 中的虛曲線所示並
10.3 能量考量 429

圖 10.6 比能圖。

無任何物理意義螛所以可忽略之。因此在已知的流率及比能條件下螛通常具有
兩種可能的流動深度螛這兩種深度稱為交變深度(alternate depths)。
由圖顯示螛在 Emin 的情形下將發生臨界狀況(Fr  l)。同時比能圖的上半
部份(以 Emin 作為區分)所代表的是較深的流體層與速度較小的流動螛故型態
屬於次臨界流(Fr 1)。反之螛在圖形下半部份為超臨界流動(Fr > l)。因此
對一定流率 q 之流動螛當 E Emin 時則有兩種流動的深度螛分別為次臨界流深
度與超臨界流深度。

EXAMPLE 例題 10.1
水由閘門下方的等寬矩形渠道流出螛如圖 E 10.1 a 所示。試以比能圖加以描述此
流動。假設為無黏性流動。

圖 E 10.1 a 及 b

解答
由於為無黏性流動(Sf  0)且渠道底部為水平 z1  z2(或 S0 0)螛故 10.8 式的能量
430 第 10 章 ■ 明渠流

圖 E 10.1 c

方程式可簡化成 E1  E2。雖然目前尚不知流率值螛但是由於 q1  q2螛故流動的比能


圖為如圖 E 10.1 b 所示螛同時由於在閘門上游為次臨界流動而在下游處呈超臨界流。
因此對於已知之 y1、y2螛可由圖 E 10.1 b 之比能圖中 E1  E2 所對應之流率曲線來獲得
流動之特定流率 q0。
即使上游深度改變螛此渠道流動的流率仍保持不變螛這種情形可由圖 E 10.1c 中
之深度 y1 與 y2 加以了解。當然閘門底部與渠道底部的距離必須加以縮短以減小流動
面積(y2 y2)螛同時螛上游深度一定會增加以得到更大的水頭(y1 y1)。不過螛若
閘門維持固定、下游深度必定維持固定(y2  y2)螛則流率將隨著上游深度增加(y1
y1)而加大螛此結果便如圖 E 10.1 c 中 q q0 之曲線所指出。

10.4 均勻深度之渠流
Uniform Depth Channel Flow

許多渠道都設計成沿著流動的路徑上具有均勻深度。我們可藉由調整底部
斜率 S0螛使之恰好等於能量線 Sf 的斜率(即 10.8 式之 S0  Sf)獲得均勻深度流
(Uniform depth flow;dydx  0 或 y1  y2、V1  V2)。由能量的觀點來看螛將
液體向下流動之勢能損失與因剪應力之黏性效應能量消散(頭損)加以平衡螛
便可獲得均勻深度的流動。

10.4.1 均勻流近似法
考慮流體在如圖 10.7 所示之明渠中的流動螛明渠具等截面與等形狀以致流
動深度保持固定的特性截。面積為 A、濕周長(wetted perimeter螛即截面和流
10.4 均勻深度之渠流 431

自由表面 A  流動面積

P  濕周長

截面 a  a 圖 10.7 明渠
中的均勻流動。

體接觸的長度)為 P螛由均勻的速度曲線 V 與壁面剪應力 w 為常數的假設螛我


們便可得到合理的解析結果。

10.4.2 柴契與曼寧方程式
在穩定、均勻流的假設條件下螛應用在圖 10.8 中控制容積的動量方程式
(5.17 式)螛其 x 分量可簡化成

此因為 V1  V2。由於合力為零螛故流體並無加速度螛且通過截面 1 的動量通


量與通過截面 2 者相等。流動狀態將由流動方向的力平衡所主宰螛即 Fx  0螛

(10.10)

上式中 F1 與 F2 各為控制容積兩端截面的靜液壓作用力。由於在流動過程中螛
深度保持均勻(y1  y2)螛故 F1  F2螛因而 F1 與 F2 並不影響力的平衡。上式中
的 sin  項表示流體重量在流動方向的分量螛wP 則為流體的剪應力螛該剪應
力為水與渠道濕周長之交互作用結果螛故而作用方向沿斜面而上。因此螛10.10
式可變成

控制表面

圖 10.8 明渠中均勻流
的控制容積。
432 第 10 章 ■ 明渠流

由於一般底部的斜率均不大的緣故(S0  1)螛因此上式中可令 sin  tan  S0


加以近似。因為    A螛而且定義水力半徑(hydraulic radius)為 R h 
AP螛故力平衡方程式成為

(10.11)

大多數明渠流為紊流(而非層流)螛壁面剪應力幾乎正比於動壓 V 22螛且
與黏度無關。亦即

其中 K 為常數並依管壁粗糙度而定。在此情況下 10.11 式可改寫為

或是

(10.12)
其中常數 C 稱為柴契係數螛而 10.12 式稱為柴契方程式(Chezy equation)。
由一系列的實驗發現螛10.12 式所表現之斜率關聯性(V  S012)是相當合
理的螛但卻沒有顯示與水力半徑的關係。10.13 式為一經過修正之明渠流方程式
並且更能準確地描述 Rh 的關聯性螜

(10.13)

10.13 式稱為曼寧方程式(Manning equation)螛式中的參數 n 稱為曼寧項力


係數(Manning resistance coefficient)。曼寧阻力係數與渠道濕週長的表面材質
有關螛且必須藉由實驗獲得螛且其單位為 sm13 或 sft13。
表 10.1 列出一般的曼寧阻力係數值。由該表可看出濕週長越粗糙螛曼寧阻
力係數值便越大。曼寧阻力係數值使用 SI 單位。若必須使用 BG 單位系統螛可
使用表中之數字螛但必須乘上轉換因數。
由曼寧方程式螛我們可得到明渠均勻流的公式為

(10.14)
以及

(10.15)

若使用 SI 單位螛則   l螛若採用 BG 單位螛則   1.49。而且使用 SI 單位


10.4 均勻深度之渠流 433

時螛Rh 為 m、A 為 m2螛  l、平均速度為 ms、流率為;m3s 採用 BG 單位


時螛Rh 為 ft、A 為 ft2、  1.49螛平均速度是 fts、流率為 ft3s。

10.4.3 均勻深度範例
由曼寧方程式我們可以獲得許多有趣而且有用的結果。以下的一些範例便
是闡述這個說法。
範例 10.2 說明經由直接的計算螛我們可獲得對一已知渠道及已知流動深度
之渠道流動決定其流量率(一般稱為正常流率;normal flowrate 或正常深度;
normal depth)。

項 10 .1 曼寧係數項n項參考文獻 5 項
434 第 10 章 ■ 明渠流

EXAMPLE 例題 10.2
水在如圖 E 10.2 所示之具有梯形截面的渠道中流動。水道底部的傾斜度為在
1000 ft 的水平距離內下降高度 1.4 ft。今令水道分別由新的光滑混凝土鋪蓋表面螛或
為雜草叢生的表面螛試分別決定水道的流量率及福勞得數。

圖 E 10.2

解答
由 10.15 式得

(1)

由於使用 BG 單位螛取   1.49。當深度 y  5 ft 時螛流動面積為

而且濕周長 P  12 ft  25sin40 ft  27.6 ft螛水力半徑為 Rh  AP  3.25 ft。同時


雖然渠道相當寬(自由表面寬度為 23.9 ft)螛但水力半徑僅為 3.25 ft螛比深度值還小。
由此可得 S0  1.4 ft1000 ft  0.0014螛代入 1 式得

Q 的單位是 ft3s。
由表 10.1可知螛光滑混凝土面與雜草地面情況的 n 值依次約為 0.012 與 0.030。因
此對光滑混凝土面之渠道而言

(Ans)

而對雜草叢生渠面之渠道而言

(Ans)

對應該渠道的平均速度 V  QA 分別為 10.2 fts 及 4.08 fts螛而對這兩種速度值通常


不需要很陡的斜坡〔S0  0.0014 或   tan1 0.0014  0.080〕。
至此螛我們了解渠面粗糙度的增加將造成流率減少螛而其意義即當流動為紊流
10.4 均勻深度之渠流 435

時螛壁面剪應力會隨著表面粗糙度增加而加大。以溫度 50F 的水為例螛當渠道的水


力半徑為 3.25 ft 時螛其雷諾數 Re  RhV  3.25 ft4.08 fts1.4l  105 ft2s 
9.40  105螛相當程度地屬於紊流的流動範圍。
以最大水深度為準的福勞得數可由 Fr  Vgy12 計算之螛故各該渠道之福勞得
數分別為

(光滑混凝土面渠道) (Ans)

(雜草叢生渠面渠道) (Ans)

並皆為次臨界流。
若渠道相關尺寸是以公尺為單位時螛我們還是可以得到相同結果的螛而要注意的
是當採用 SI 單位時應取   1。

在某些情況下螛我們必須使用試誤法或疊代法以求出相關之變數。這些情
況常見於已知流量率、渠道斜率及渠道材質而欲決定流動深度。以下之範例便
在描述這些情況。

EXAMPLE 例題 10.3
考慮如圖 E 10.2 渠道中流動的水螛流率為 Q  10.0 m3s。倘若渠道表面覆蓋著
雜草螛試決定流動深度。

解答
本例中螛流動面積與水力半徑皆為未知數螛但面積與深度的關係如下

其中底部寬度為 12 ftl m3.281 ft  3.66 m螛A 與 y 的單位分別為 m2 與 m。同時濕


周長為

故得

其中 Rh 與 y 的單位均為 m。由表 10.1 得 n  0.030螛故由 10.15 式得


436 第 10 章 ■ 明渠流

並化簡為
(1)

方程式中 y 的單位為 m。1 式的解可由一般求根之數值方法或試誤法獲得螛而且只有


正實數解具有物理的實質意義。1 式可代表正常流動深度之解為
(Ans)

在許多人工渠道中螛表面粗糙度(亦或曼寧係數)將隨渠道濕周長而改
變。在這種情況下螛我們可將渠道劃分成具有 N 段渠道螛每一段具有不同的濕
周長 Pi、截面積 Ai 以及曼寧係數 ni螛其中 Pi 值並不包括相鄰兩區段間之假想邊
界。渠道之總流率即為每一區段流率的總和。例題 10.4 便在說明這種計算方
式。

EXAMPLE 例題 10.4
如圖 E 10.4螛水沿著各具不同特性的灌溉渠道流動。若渠底斜率為 S0  l ft500 ft
 0.002螛試估算流率值。

圖 E 10.4

解答
首先將圖 E 10.4 中的渠道分成三段螛並寫出總流率公式 Q  Q1  Q2  Q3螛其中每一
段之流率為

各段之 Ai、Pi、Rhi 及 ni 分別列在表 E 10.4 中。注意螜在相鄰兩段銜接部份(圖 E 10.4


中的虛線部份)的濕周長並未包括在 Pi 中螛以截面 2 為例螛
10.4 均勻深度之渠流 437

項 E 10.4

以及

同時螛總流率為

亦即
(Ans)
如果將整個渠道截面當作一個流動面積考慮螛則 A  A1  A2  A3  6.4 ft2螛而
且 P = P1 + P2  P3  10.8 ft 或 Rh  AP  6.4 ft210.8 ft  0.593 ft。以 10.15 式計
算流率螛即

其中 neff 表示該渠道的有效 n 值。由前面得到之 Q  16.8 ft3s螛得 neff 為

一如預期螛有效的粗糙度(曼寧係數;n)介於各段 n 值之最小值(n2  0.015)與最


大值(n3  0.030)之間。

在明渠流的問題中螛我們常常遇到的是計算最佳水力截面(best hydraulic
cross section)。最佳水力截面的定義為於已知流率 Q、斜率 S0 及粗糙度(或曼
寧係數;n)時所需之最小流動截面積。以下將以例題 10.5 說明矩形渠道最佳
438 第 10 章 ■ 明渠流

水力截面之概念。

EXAMPLE 例題 10.5
水在寬度為 b、深度為 y 的矩形渠道中均勻地流動螛試求在最佳水力截面時的縱
橫比 by。

解答
由 10.15 式之均勻流動得

(1)

其中 A  by、P  b  2y螛且 Rh  AP  byb  2y。以 A 表示水力半徑螛則 Rh 可


寫成

代入 l 式得

並化簡成
(2)

其中 K  nQS12
0 
32
為常數。最佳水力截面為對所有的 y 而言有最小之 A 值螛亦即
dAdy  0。將 2 式對 y 微分可得

令 dAdy  0螛得
(3)
由 2 式之 K  A52y2y2 + A螛3 式成為

並化簡得 y  A212。由於 A  by螛因此對寬度為 b 的矩形渠道而言螛其最佳水力


截面之深度為


10.4 均勻深度之渠流 439

亦即最佳水力截面之縱橫比為 2
(Ans)

縱橫比為 2 的矩形渠道於已知流率時所需的流動截面積最小(濕周長也最小)。
換言之螛當矩形渠道之面積為已知螛且 by  2 時螛在渠道中將具有最大流率。在 A
 by  定值時螛若 y → 0 則 b → 螛由於濕周長 P  b  2y → 螛此時之流率為最
小。由圖 E 10.5 a 可得當 y  b2 時 Q 為最大值螛但是堅持由該最佳縱橫比以獲的最
大流率是難具說服力的。例如螛在相同面積條件下螛在縱橫比於 l 到 4 之間所獲得的
流率與以 by  2 所獲得的最大流率相差不到 4%(即 0.96)。
另一種對等的解法是比照 1 式取 dQdy  0(等流率)、dAdy  0(最佳水力截
面具有最小截面積)的方式取 dRhdy  0螛亦即螛令 Rh  Ay2y2  A 中之 A 為常
數、將 Rh 對 y 微分並令之為零可得 by  2。
以類似的方式螛我們可針對其他形狀的渠道決定其最佳水力截面。圖 E 10.5 b 所
示為圓形、矩形、梯形( 60 側角)以及三角形渠道的結果(在此不另證明)。

A  by  定值

圖 E 10.5
440 第 10 章 ■ 明渠流

10.5 漸變流
Gradually Varied Flow

在許多狀況下螛明渠流動並非均勻深度(均勻深度即指 y  定值)螛其發生
原因如下螜底部斜率不是固定值、渠道截面形狀與面積沿流動方向發生變化、
亦或渠道中有阻礙物部分橫跨渠道。此類流動又若 dydx  1 時稱為漸變流。
若底部斜率不同於能量線斜率螛沿著渠道及流動方向的流動深度將會產生
變化-深度增加亦或減少。在此情形下 dydx  0螛dVdx  0螛同時 10.10 式
等號右邊亦不為零。就物理意義而言螛重量與剪應力在流動方向的分量差將造
成流體動量改變螛而此動量變化意味著速度變化螛或以連續性而言螛即為深度
變動。至於深度的增加或減少則與流動的各種參數以及流動表面之可能曲線的
型態有關〔亦即流動深度為距離的函數螛y  yx〕(參考文獻 4、7)。

10.6 急變流
Rapidly Varied Flow

在許多明渠流中螛流動深度會在相當短的距離中發生變化螛且其變量
dydx  l 。如此急項流(rapidly varied flow)的流況通常相當複雜且不易解析
的。幸運地螛我們可藉由簡單的一維模型螛必要時配合以實驗獲得的適當係
數螛進而獲得有用的近似結果。在本節中螛我們將討論這類流動。
水躍即為急變流實例之一。如圖 10.9 所示為由淺水、高速流動狀態螛在很
短之水平距離(數倍之水深)內迅速的轉變成深水、低速流動狀態。同時螛許
多明渠流的量測裝置皆以急變流相關原理為基礎螛這些裝置包括寬蔇堰、尖蔇
堰、臨界引流槽以及閘門等。這些裝置的操作將在後續小節中討論。

10.6.1 水躍
觀察明渠流之流動可發覺螛在某些情況下流體的深度螛即便是渠道的構成
沒有顯著的改變螛也有可能在極短的距離內產生顯著的變化。這種深度的變化

圖 10.9 水躍。
10.6 急變流 441

能量線
控制容積

圖 10.10 水躍的幾何
形狀。

可蓋近似為自由表面水位高度之不連續現象(dydx  )。就物理現象而言螛
此種近似不連續的狀態稱水項(hydraulic jump)。水躍形成的原因為在渠道某一
特定區段內上游流動與下游流動特性發生牴觸的狀況。
最簡單的水躍形式發生在如圖 10.10 之水平、矩形渠道。雖然在水躍內的
流動現象相當複雜及擾動螛但是通常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在截面 1 與截面 2
的流動近似均勻、穩定且屬一維流動。另外螛由於兩個截面間距很小螛因此我
們可將壁面剪應力 w 忽略不計。在這些條件下螛對圖中之控制容積的動量方程
式 5.17 式之 x 分量可寫成

截面上的壓力都是靜液壓作用力螛亦即螛F1  pc1 A1  y 21b2 和 F2  pc2 A2 


y 22b2 其中 pc1  y12、pc2  y 22 均為作用在渠道截面形心的壓力螛且 b 為
渠道寬度。因而動量方程式可寫成

(10.16)

除了動量方程式外螛我們有質量守衡方程式(5.11 式)

(10.17)
及能量方程式(5.57 式)
(10.18)

10.18 式中的頭損 hL螛主要是在水躍內劇烈紊流混合導致的能量消散螛至於壁面


剪應力所造成的任何損失螛則忽略不計。
很顯然地螛10.16、10.17 及 10.18 式的一組解為 y1  y2、V1  V2 及 hL 
0;此為沒有水躍之無參考價值之特例。由於這些方程式為非線性方程式螛故可
能有多組解螛而其他的解可由下列方式獲得。若將 10.16 與 10.17 式合併並消去
V2 得

將等號兩邊公因式消去(y1  y2)可得
442 第 10 章 ■ 明渠流

其中       為上游流之福勞得數。再以解二次方程式之法螛則上式的
根為

當然由於 y2y1 不得為負值螛故得

(10.19)
圖 10.11 所示為水躍前後的深度比 y2y1 與上游流福勞得數的函數關係。在 Fr l
l

不可能形成水躍

圖 10.11 水躍前後的深度比與上游流福勞得數的函
數關係。

不可能形成水躍

圖 10.12 水躍前後之無因次頭損與上游流福勞得數
的函數關係。
10.6 急變流 443

區域之曲線以虛線表示之水躍代表流動必須為臨界流動以形成水躍。易言之螛
10.19 式的解必須蓋限制在 Fr1  l 亦即 y2y1  l;這一點螛我們也可利用能量
方程式(10.18 式)加以說明。由 10.18 式螛我們可獲得無因次之頭損 hLy1
(10.20)

其中螛當 Fr1 為已知時螛y2y1 便可由 10.19 式獲得。如圖 10.12 所示螛若


Fr1 l 則頭損為負值螛但由於不可能存在有負頭損(黏性效應只能消散能量螛
而無法創造能量;見 5.3 節)螛故而在 Fr1 l 的情形下是不可能形成水躍的。圖

EXAMPLE 例題 10.6
在 100 ft 寬洩洪道的水平護堤流動水螛其深度為 0.60 ft、流速為 18 fts螛如圖 E
10.6a 所示。試決定水躍後的深度 y2螛水躍前後的福勞得數 Fr1 與 Fr2螛及水躍內的功
率消散 d。
b  寬度  100 ft
洩洪道護堤

下游阻礙物

圖 E 10.6

解答
水躍前後流動狀況可由上游流福勞得數加以確定螛而上游流福勞得數為

(Ans)

因此上游流為超臨界流動螛故可能產生如圖之水躍。
444 第 10 章 ■ 明渠流

由 10.19 式螛水躍前後之深度比為


(Ans)

由於 Q1  Q2 或 V2  y1V1y2  0.60 ft18 fts3.19 ft  3.39 fts螛故

(Ans)

流動由上游的超臨界流變成下游之次臨界流螛因此產生水躍。
功率(每單位時間的能量)消散量 d 是由水躍中黏性效應所造成螛並由 5.58 式
之頭損得
(1)
其中之 hL 可由 10.18 式或 10.20 式獲得

亦即

將之代入 1 式

故得

(Ans)

此功率消散表示在水躍中高度紊流運動的能量消耗螛並將導致水溫 T 增加螛亦即 T2
T1。雖然功率消散相當大螛但由於流率也相當大螛故溫差並不明顯。
水躍過程可利用 10.3 節的比能觀念說明如下。將 10.18 式以比能 E  y  V 22g
的方式寫成 E1  E2  hL螛其中 E1  y1 + V 122g  5.63 ft螛E2  y2 + V 222g  3.37 ft。
如 10.3 節中所討論螛由 V  qy 我們可繪出比能圖且

因此
10.6 急變流 445

方程式中 y 與 E 的單位均為 ft螛此流動之比能圖如圖 E 10.6 b 所示。由於由水躍的頭


損導致上游與下游的 E 值並不相同。流動由狀態 1 至狀態 2 並不是沿著比能曲線
經過臨界狀態點 2螛而是由狀態 1 沿著虛線直接跳至狀態 2。就一維流動的觀點而
言螛此直接跳至為一不連續過程。不過螛實際上水躍乃為複雜的三維流動螛並不適合
以一維之比能圖來表示。

10.10 中能量線的下降即表示水躍前後的頭損。
10.6.2 尖頂堰
堰的定義是位於渠底的阻礙物螛並使水流越過其上方。對明渠流而言螛堰
提供了一種以單一深度量測決定流率的簡易方法。尖頂堰(sharp-crested weir)
基本上是一塊具有銳緣的平板螛垂直橫亙於渠道中螛使流水越過其上端銳緣後
落至下游水潭中螛如圖 10.13 所示。堰的分類是依流動面積之特定形狀而定;
所謂流動面積是指與平板同一平面者(見圖 10.14)。流體越過堰的流動具有複
雜的本質螛因此是不可能藉由相關參數獲得精確的解析函數關係螛而這些相關
參數包括堰高 Pw、堰水頭(weir head;H)、上游流體深度及堰板的幾何形式
(例如螜三角堰的蔇角 、矩形堰的縱橫比 bH)。
我們假設堰板上游流的速度曲線流呈均勻分布螛以及在水幕(見圖 10.13)
內的壓力為大氣壓作為初步之近似推導。另外螛我們假設流體水平越過堰板上
方同時具有如圖 10.5 中之非均勻速度曲線如。當 p B  0 時螛沿著任意流線
AB 的柏努利方程式可寫成
(10.21)

水位降低
水幕

堰板 圖 10.13 尖頂堰幾何形式。
446 第 10 章 ■ 明渠流

渠壁

堰板
圖 10.14 尖頂
堰板幾何形式:
a 矩形, b 三
角形,c 梯形。

其中 h 為 B 點與自由表面之垂直距離。在截面 1 的任何流體質點之總水頭均


相等螛即 zA  pA  V 122g  H  pw  V 212g螛故由 10.21 式可得越過堰板的
流體速度為

流率則為
(10.22)

其中   h螛見圖 10.15b 所示螛為一條狀堰面積之橫渠寬度。對一矩形堰來


說螛 為定值螛對於其他如三角形或圓形堰而言螛 為 h 的函數。
對矩形堰而言(如圖 10.14 a 所示)螛由於   b螛於是流率為

或可寫成
(10.23)

能量線

自由表面與水力梯度線

圖 10.15 越過堰的假
想流動結構。
10.6 急變流 447

10.23 式並不容易處理螛但我們可利用 Pw H 致使上游的流速小至可以忽略


(在實務應用上也是如此處理)予以簡化。由於上游速度可以忽略螛亦即 V 122g
 H螛故 10.23 式可簡化成基本之矩形堰方程式
(10.24)

由於在推導 10.24 式的過程中我們使用了許多近似方法螛因此很自然地我


們希望能有一個由實際導出的校正因子以便獲得實際流率與堰水頭的函數關
係。該關係式為
(10.25)

其中 Cwr 稱為矩形堰係數。在大多實務應用上螛我們使用下列的式子(參考文
獻 3、6)
(10.26)

而有必要時螛讀者可參閱相關資料(參考文獻 2、9)取得更精確的 Cwr 值。


三角形尖蔇堰螛如圖 10.14 b螛通常為流率量測之裝置螛特別是針對流量範
圍較大的測定。當流率很小時螛矩形堰的水頭 H 也很小螛故無法精確地量測流
率。然而螛對三角形堰而言螛其流動面積隨著 H 的降低而減小螛因此即使流率
極小時螛也能形成合理的水頭螛也因此能量測到範圍較大的流量 Q。
我們可藉由下列關係式將 10.22 式轉換成三角形堰方程式

該式中  是 V 形槽的角度(見圖 10.14 與 10.15 )。經由適當的積分螛且忽略上


游流速(V 212g  H)螛可得
(10.27)

其中由試驗而得之三角形堰係數 Cwt 螛是用來概括分析過程中蓋忽略實際存在


的效應螛該係數值通常介於 0.58 到 0.62 之間螛如圖 10.16 所示。

10.6.3 寬頂堰
寬頂堰(broad-crested weir)為具有水平堰蔇的明渠結構螛在堰上端的流體
壓力可蓋視為呈靜液壓狀態螛典型的寬蔇堰(結構)如圖 10.17 所示。
寬蔇堰運作主要依據是在堰體上方的短流段中流體近似均勻之臨界流(若
HLw 0.08螛黏性效應相當顯著螛堰體上方的流動為次臨界流;但是當 HLw
448 第 10 章 ■ 明渠流

對所有  之 Cwt 最低值

圖 10.16 三角形尖頂堰的堰係數
(參考文獻 8)。

0.5螛流線將不再是水平的)。若上游流的動能可以忽略螛則 V 212g  y1螛上


游流的比能變為 E1  V 122g  y1  y1。經由觀察顯示螛當流體經過堰體上方時
將加速而達臨界狀況螛亦即 y2  yc 且 Fr2  l(即 V 2  c2)螛相當於比能曲線的
鼻部(見圖 10.6)。不過螛流動並不會加速至超臨界(Fr2 l)的狀況。
由於在堰上游點 1 與堰體上方點 2 之間為臨界流螛因此我們可應用柏努
利方程式並得

若上游流速度頭可以忽略螛則

堰體

圖 10.17 寬頂堰的幾何形式。
10.6 急變流 449

又因為 V2  Vc  gyc12螛V 2c  gyc螛故由上式得


並得

則流率為

同樣地螛我們也引用由試驗而得之堰係數作為概括前述分析過程中蓋忽略之實
際效應螛亦即
(10.28)

其中之寬蔇堰係數 Cwb 可由下式得之(參考文獻 5)


(10.29)

EXAMPLE 例題 10.7
水在矩形渠道中流動螛渠道寬度 b  2 m。水的流率介於 Qmin  0.02 m3s 和 Qmax
 0.60 m3s 之間。現在將分別由下列裝置量測流率螜 (a) 矩形尖蔇堰螛(b) 三角形尖
蔇堰(  90)螛 (c) 寬蔇堰。在量測過程中螛堰上方流動面積的底部與渠底的距離
為 Pw  l m螛試針對各種堰繪出 Q  QH 的圖形螛同時敘述哪一種堰為最佳量測裝
置。

解答
對於矩形堰且 Pw  l m 螛由 10.25 與 10.26 式得

故得

(1)

H 與 Q 的單位分別為 m 與 m3s 螛且所得之結果如圖 E 10.7 所示。


450 第 10 章 ■ 明渠流

三角形

寬頂

矩形

圖 E 10.7

同理螛針對三角形堰之流率螛由 10.27 式得


(2)

其中螛H 與 Q 單位分別為 m 與 m3s螛Cwt 值則由 10.16 式得之。例如螛將 H  0.20 m


代入可得 Cwt = 0.60 螛同時 Q  2.360.600.2052  0.0253 m3s。所得結果螛亦同樣
繪在圖 E10.7 中。
對於寬蔇堰螛由 10.28 與 10.29 式得

因為 Pw = 1 m螛故

亦即

(3)

其中螛H 與 Q 的單位分別為 m 與 m3s螛計算結果繪於圖 E 10.7 中。


雖然看起來這三種堰在高流率範圍內的結果都不錯螛但是在低流率範圍內由於水
頭 H 太小螛以至於寬蔇堰及矩形堰都不夠精確。相對的螛三角形堰在低流率情況下可
獲得較明顯之合理 H 值。在 Q  Qmin  0.02 m3s 時螛由矩形、三角形以及寬蔇堰所
測得的水頭分別為 0.0312 m、0.182 m 與 0.0440 m。
此外螛在適當操作的情況下螛寬蔇堰的幾何限制在 0.08 HLw 0.50螛其中 Lw
10.6 急變流 451

為堰體長度。由 3 式可知螛當 Qmax  0.60 m3s 時 Hmax  0.476螛因此我們必須使堰體


之 Lw > Hmax 0.5  0.952 m螛即使渠道在最大流率下仍維持正常的臨界流動。反之螛
當 Q  Qmin  0.02 m3s 時螛Hmin  0.0440 m螛因此我們必須使堰體之 Lw Hmin 0.08
 0.549 m 以使摩擦效應予以忽略。當然這兩種對堰體形狀之極端限制是不相容的。
由此範例之結論為螛在本例所考慮之大範圍流率情形下螛寬蔇堰較不適合做為量
測。相對的螛若渠道能有 Hmax  0.719 m 的操作水頭時螛三角形堰為最佳的量測裝置
選擇。

10.6.4 門下流動之閘門
用以控制流率且流體經門下流動之閘門(underflow gate)有多種類型螛圖
10.18 所示即為三種典型的閘門。
若閘門下方的流體以超臨界流之噴束狀流出螛並且具有大氣之自由表面時
(如圖 10.18 所示)稱之為自由外流。在此情況下螛習慣上我們將流率表示為 a
(介於渠底與閘底的間距)與參考速度 2gy112 的乘積螛示即 (10.30)

上式中 q 為每單位寬的流率螛而流量係數 Cd 是收縮係數(Cc  y2a)與深度比

圖 10.18 三種不同的
閘門:a 直立閘,b
弧形閘, c 圓桶閘。

自由外流

浸沉外流

圖 10.19 閘門下流動的流量係數
(參考文獻 3)。
452 第 10 章 ■ 明渠流

圖 10.20 通過洩洪閘門的浸沉外流。

(y1a)的函數。經過直立閘門的自由外流螛其典型的流量係數值介於 0.55 與
0.60 之間螛如圖 10.19 中所示之蔇端的曲線(參考文獻 2)。

10.7 結論與學習指南
Chapter Summary and Study Guide

明渠流 本章由不同之觀點討論明渠流流動。典型之明渠流動是由流體重力沿流動
臨界流
次臨界流
方向之分量所驅動。這類流動之特性與福勞得數有密切關係;福勞得數的定義
超臨界流 為流體流速與自由表面波速之比值。比能圖使我們對明渠流流動過程有更近一
波速
步的了解。
福勞得數
比能 當流體沿下游流動所造成之勢能損失與黏滯效應之能量消散產生平衡時螛
比能圖 便形成均勻深度渠流;換言之螛均勻深度渠流表示重力與摩擦力得以平衡。渠
均勻深度渠流
流流率、渠道斜度、渠道幾何形狀以及渠道面之粗糙度等參數間的關係可由曼
濕周長
水力半徑 寧方程式表示之。曼寧方程式之曼寧係數與渠道面材質之粗糙度有關。
柴契方程式 水躍為明渠流中非均勻深度流之一例。當流動之福勞得數大於 1螛流動變
曼寧方程式
曼寧係數
成超臨界流時螛便有可能形成水躍。我們應用動量及質量方程式求出上游流福
急變流 勞得數與水躍前後端深度比的關係螛並利用能量方程式計算水躍內之能量消散
水躍
及頭損。
尖頂堰
堰水頭 在本章中我們也討論了以堰來測量明渠流之流率。針對尖蔇堰及寬蔇堰螛
寬頂堰 我們也討論了流率與堰水頭之關係。
門下流動之閘門
下列核對清單提供本章之學習指南螛當你完成整章內容及章末習題將能螜
1. 寫出在左側邊欄所列出的名詞之意義螛並了解每個相關觀念螛這些名詞是非
常重要而在本書中以粗體字型註明。
2. 計算渠流的福勞得數並解釋次臨界流、臨界流及超臨界流的觀念。
3. 繪出渠流的比能圖並解釋其意義。
4. 以曼寧方程式分析明渠流之均勻深度流。
5. 計算水躍之性質螛例如深度比以及頭損。
6. 計算通過尖蔇堰、寬蔇堰及閘門的流率。
習題 453

■ 習題
註: 除 非 在 題 目 敘 述 中 有 給 予 流 體 性 質 的 大
波峰
小,否則可在封面內表格查出。有註明(*)
的題目是以方程式計算機或電腦協助來解
決。有( )符號之題目是「開放式」的題
海洋
目,必須特別思考並作各種假設和提供必
要數據才能進行。這類型題目沒有唯一的
海灘 圖 P 10.4
答案。
10.1 水在寬 10 ft、深 2 ft 的渠道中流動。假設 通過遼闊的海洋時通常是無聲無息的;一
為臨界流螛試計算其流率。 旦波動到達岸邊時便形成危險的海嘯或巨
10.2 考慮在一固定點將物體一個接著一個丟入 浪。假設波浪之波長 為 6000 ft 且海洋深
河流中所形成之波動。已知河流深度為 y、 度為 15,000 ft 螛試求波浪進行之速率。
流速為 V螛如圖 P10.2 所示螛而所形成之波 10.6 水在矩形渠道中以 q  2.5 m2s 的單位寬度
峰以相對於流水 c  gy12 的速率移動。如 流率流動螛試繪出其能量圖。同時若 E 
此螛當圓形波蓋沖向下游時螛其半徑逐漸 2.5 m 時螛計算其兩種可能深度。
增大螛但其中心相對於流水並未改變路 10.7 水在一個水平之圓盤向外快速流出螛參閱
徑。a 當流動為超臨界流時螛試證明各圓 圖 P 10.7。a 試證明比能與流率 Q、徑向
形 波 之 公 切 線 其 夾 角 之 半 為  2  距 r、及流體深度 y 之關係式為
arcsin1Fr螛其中 Fr  Vgy
12
為福勞得
數。b 試討論當流動為次臨界流(Fr 1)
時波的型態為何。
b 當流率為定值時螛試繪出比能圖(請參
閱圖 10.6 並注意本題之 r 是變數)螛並解釋
所繪圖之特點。c 依據 b 的結果證明當
流動為次臨界流時螛水深沿流動方向增
加螛而當流動為超臨界流時螛水深沿流動
圖 P 10.2
方向減少。
10.3 水槽中的表面波動以 2 ms 的速率進行。試
分別針對 a 當水槽在以加速度 4 ms2 的上
升電梯中螛b 當水槽以 9.81 ms2 水平加速
運動中螛c 當水槽在軌道運行之太空梭中
時螛解釋波動將進行的速率。
10.4 由在淺沙灘觀察顯示即使海浪在離岸數百
圖 P 10.7
碼外處皆非彼此平行螛但是它們通常幾乎
平行地拍擊至岸邊螛參考圖 P10.4。試以波 10.8 水在矩形渠道中以 q  20 cfsft 的速率流
浪速率為 c  gy 12
解釋這種行為。 動。當將皮托管置於水中螛管中水位升高
10.5 因地震造成一段海床移動時螛通常會產生 與渠道底部相距 4.5 ft。試求渠道中的兩種
震幅很小但波長很大的波動。當這類波動 可能流動深度螛並以比能圖描述之。
454 第 10 章 ■ 明渠流

10.9 水在寬為 10 ft 之矩形渠道流動之流率為 Q


 60 ft3s螛且上游流的深度 y1  2 ft螛如圖
P 10.9 所示。試求在截面 2 的水深以及水
面高度。

圖 P 10.14

10.15 假設在 3 m 寬之矩形渠道之流動為超臨界


圖 P 10.9 流螛且流率為 Q  60 m 3 s螛試求最大深
10.10 當上游深度為 y 1  0.5 ft 時螛重作習題 度。
10.9。 10.16 下列數據來自對某河流之量測螜A  200 ft2
10.11 如圖 P 10.11 所示螛水在矩形渠道中流入漸 、
縮段螛若水流率為 Q  25 ft3s、上游流深 P  80 ft 及 S0  0.015 ft50 ft。試求此渠
度為 y1  2 ft螛試求下游流深度 y2。 道濕周長之平均剪應力值。
10.17 下列數據來自猶他州 Provo 河某特定流域之
量測螜A  183 ft2、自由表面寬度 55 ft 、
平均深度 3.3 ft、Rh  3.22 ft、V  6.56 ft、
上視圖 流域長度 116 ft 及流域高度落差 1.04 ft。試
求 a 濕周長之平均剪應力螛b 曼寧係數 n
螛與 c 流動之福勞得數。
10.18 水在未加工的混凝土渠道以 30 m3s 的流率
側視圖
流動。倘若混凝土予以加工整修且水深保
圖 P 10.11
持固定螛試計算水流率。
10.19 如圖 P 10.19 所示螛當矩形渠道中間多加了
10.12 若上游深度為 y 1  0.5 ft 時螛重作習題
一塊薄板後螛渠道中之流率將減少多少百
10.11。假設在截面 1 與 2 之間無任何損 中央薄板
分比螤假設所有表面材質相同。
失。
10.13 水以初始深度 2 ft、初始速度 12 fts 在一水
平之矩形渠道中流動。假設損失可忽略不
計螛試計算下游深度(請注意螛有可能不
只一個解)。又螛若初始深度保持不變螛而
初始速度變為 6 ft s螛試計算下游深度。
圖 P 10.19
*10.14 水以每單位寬度之流率 q  4 m2s 在矩形
渠道中流過一渠底隆塊螛如圖 P 10.14 所
示。渠底面形狀可表示成 zB  0.2ex 螛其
2

中 zB、x 的單位為 m。在隆塊上游之水深為 10.20 由 1890 年 至 1923 年 螛 人 們 利 用 加 州

y1  2 m。試考慮 4 m  x  4 m螛繪出水 Fresno 郡 的 大 王 河 引 水 道 將 圓 木 由 海 拔

深 y  yx 及表面高度 z  zx 之圖形。假 4500 ft 的伐木場運至海拔 300 ft 的鐵道

設為一維流動。 站。該引水道全長 54 哩螛由木板作成螛並


習題 455

材質而言螛為了避免表面土壤蓋沖刷螛因
此水流速度不得大於 1.75 fts。試求渠道之
最大斜度。
10.26 水在直徑 2 m 之已加工混凝土管路中流
動螛並使水流充滿管路且管線的壓力維持
定值。假使斜率 S0  0.005螛試以明渠流方
圖 P 10.20
法決定流率。並以第 8 章的管流方法計算
具有如圖 P 10.20 所示之 V 型段面。據說螛 以比較其結果。
圓木在引水道運送全程需時 15 小時。您同 10.27 在渠面為黏土(n  0.025)之渠道內流體
意這種說法嗎螤請列出適當之計算以支持 流率為 300 ft3s螛如圖 P 10.27 所示。為防
您的論點。 止渠道各邊遭受侵蝕螛因此流速不得超過 5
10.21 水在河道中以 3 fts 速率流動。該河道為一 fts。試求渠道底面寬度 b 及斜率 S0。
乾淨、天然且平直的渠道螛渠道寬度 400 ft

圖 P 10.27
且有近乎均勻之 3 ft 深度。試問該河流之斜
度將大於或小於密西西比河之平均斜度
(2552 哩長之落差為 1475 ft)螤請列出適當
之計算以支持您的論點。
10.28 由 於 疏 於 維 護 螛 一 灌 溉 渠 道 已 是 雜 草 叢
10.22 由一個 200  500 ft 停車場流出的雨水將以
生螛而且最大可能流率僅為規定的 90%。試
圓形之混凝土管道排洩出。該混凝土圓管
問將雜草去除並將渠面鋪以砂石可否恢復
之斜度為 5 呎哩 (5 ftmi)。已知在穩定
原先規定之流率螤請列出適當之計算以支
之 1.5 英吋小時(1.5 in.hr)降雨量、管
持您的論點。
道充滿雨水的條件下螛試求圓管直徑。
10.29 一寬為 28 ft、渠面為未加工混凝土之矩形
10.23 如圖 P 10.23 所示的光滑混凝土面之對稱渠
渠道具有 8 呎哩(8 ftmi)的斜率。若流
道。為了避免光滑的土製渠面之運河長出
率為 400 ft3s螛試求流動深度及福勞得數。
雜草螛因此水流速度不得低於 2.5 fts。試
10.30 工 程 師 將 以 平 坦 的 木 料 設 計 斜 度 為 10
求渠道的斜率。
m800 m 的渠道以輸送流率為 2 m 3 s 的
水。渠道的截面可以是 90 的三角形或是寬
圖 P 10.23
深比為 2 的矩形。試問哪一種截面所需木
料較少螛且少多少百分比螤
10.31 圖 P 10.31 所示不同截面之渠道有相同之斜
度及材質。當流體在渠道內呈半滿狀態
10.24 含淤泥的水在渠面為光滑混凝土的對稱渠 時螛哪一個截面之渠道的流率較大螤請列
道中流動螛如圖 P 10.23 所示。為了避免淤 出必要之計算。
泥沉澱以防止阻塞渠道螛水流速度必須為
4.0 fts。試求渠道之最小斜度。
10.25 圖 P 10.23 所示之對稱渠道是在含沙之土壤
圖 P 10.31
中挖掘成型螛且已知 n  0.020。就該表面
456 第 10 章 ■ 明渠流

修改後水面

10.32 兩 條 運 河 匯 合 而 成 為 一 條 大 運 河 ( 見 圖
P 10.32)螛該三條矩形運河均有相同的表面
原始水面
材質螛並且具有相同的底部斜率螛每條運
河的水深均為 2 m。試決定合併後的運河寬
碳酸鈣沉積物
度 b螛請就物理意義(不用方程式)解釋為
何合併後的運河寬度小於原來兩條運河的
寬度和(亦即 b 4 m  8 m  12 m)。
圖 P 10.37

圖 P 10.32
下螛水深如圖所示。建築跡象顯示螛經過
多年的使用螛碳酸鈣沉積於兩側及底面螛
使截面形狀修改成如圖所示。假設渠道斜
率及粗糙度都沒改變螛試估計截面修改後
之流率。
10.33 一個直徑 8 ft 流有半滿流體之混凝土排水
10.38 參閱習題 10.35。當渠道中其他表面都改為
管螛將蓋一蔇角為 90 的 V 形混凝土明渠
光滑之混凝土螛而斜的渠面為碎石面 n 
所替換。若 V 形明渠與排水管具有相同之
0.025螛試計算流率。
斜率及等量之排水流率螛試求 V 形渠中之
10.39 參閱圖 P 10.23 之對稱渠道螛當渠底面為光
水深。
滑混凝土而兩側面為雜草時螛試計算流
10.34 一條寬為 10 ft 之矩形渠道將繞過一水壩螛
率。令底面斜率為 S0  0.001。
以使魚類能在遷移季節溯流而上。在正常
10.40 遊樂園中的水上遊行螛在渠形渠道底面產生
情況下水深 4 ft螛水的流速為 5 fts螛試問
2.0 ft 的駐波。假設在駐波上游的水深度約
在洪泛期水深 8 ft 時螛水的流速為何螤
為 1.5 ft。當小艇越過此駐波(水躍)時螛
10.35 渠面為光滑混凝土的渠道如圖 P 10.35 所
試決定其濺出水蜡之速度。
示。假如渠道斜率為 2 mkm、流動深度為
混凝土 10.41 在水壩洩洪道底部的水躍螛其上游與下游的
y  1.5 m螛試決定渠道的流率。
深度分別為 0.90 與 3.6 m。假設洩洪道的寬

圖 P 10.35
度為 10 m螛試問洩洪道的流率為何螤
10.42 在適當操作的情況下螛由水龍頭流出的水、
經由圓形平板及其圓周外緣依徑向流出可
形成水躍螛如圖 P 10.42 所示。假設水躍發
生距平板中心 3.0 in. 處螛且其上游與下游
10.36 若圖 P 10.35 中渠道之流率為 15 m s螛試3
的深度分別為 0.05 與 0.20 in. 螛試求由水龍
求渠中流水深度。 頭流出的流率。
10.37 圖 P 10.37 所示為按比例繪製之古羅馬之水 10.43 水以 10 ft3s 的流率在 2 ft 寬的矩形渠道流
管。當水管還是新的時候螛渠道基本上為 動。假設在水躍下游之深度為 2.5 ft螛試求
矩形螛且在流率為 100,000 m day 的情況
3
(a) 水躍上游之深度螛 (b) 上、下游之福勞
習題 457

水躍
水躍

圖 P 10.42 圖 P 10.49

得數螛以及 (c) 水躍前後之頭損。


量測流體的流率。當流率為 50 cfs 時螛渠道
10.44 在水壩洩洪道底部的水躍其上游與下游的
的流動深度為 6 ft。試求堰板之高度 Pw。
深度分別為 0.90 與 3.6 ft。假設洩洪道的寬
10.49 水自儲水槽經由兩個三角形堰流進灌溉渠
度為 10 ft螛試問洩洪道的流率為何螤
道螛圖 P 10.49 所示。已知堰的水頭為 0.4 ft
10.45 水躍的上游必須為超臨界流才會有水躍的
且流經具有 90 V 型槽口的堰的流率為流經
發生螛因此螛在水躍上游因擾動所形成的
另一個堰的兩倍。試求另一堰的槽口角度
波動是無法逆流而上的;該波動將蓋沖擊
。
至下游。試證明在矩形渠道中螛水躍上游
10.50 水在寬為 4 m 的蔇堰中流動螛其高度 Pw 
與下游之福勞得數 Fr1、Fr2 之關係式為
1.5 m。已知堰上游之自由表面高於堰蔇 0.5
m螛試求水在渠道的流率螛與在堰體上方的
最小深度。
並以為橫座標繪出 Fr1、Fr2 之函數圖形螛並 10.51 一 寬 蔇 堰 高 度 為 2 . 0 m 。 若 水 頭 H 為
說明水躍下游之流動為次臨界流。 0.50 m螛則流過該堰之每單位寬度流率為
10.46 水在矩形渠道中流動深度 y  l ft、速度 V 何螤
 20 fts。當閘門突然在渠道一端放下時螛 10.52 水在寬渠道中流經圖 P 10.52 所示之矩形尖
形成一波動(移動之水躍)以速度 Vw 向上 蔇堰。假如渠面為未加工的混凝土且底部
游移動螛如圖 P10.46 所示螛試求 V w 。注 產生水躍秤
斜率為 2 m300 m 。試問在堰下游的渠道
意螜對一靜止觀察者而言螛此題屬於不穩 均勻流
中是否產生水躍螤並試解釋之。
定流動。然而螛當觀察者同時也以速度 Vw
向左移動螛則流動看起來為靜止的水躍
了。
圖 P 10.52

圖 P 10.46

10.53 水在寬度 b  20 ft 的矩形渠道以 100 ft3s


的流率流動。今將使用高 Pw  4 ft 的矩形
10.47 水流過寬 5 ft 之矩形尖蔇堰螛且堰之 Pw  堰或   90 的三角形尖蔇堰以量測流率。
4.5 ft 高。若上游深度為 5 ft螛則流率為 試計算所需之水頭 H。若量測水頭之精度
何螤 為 0.04 ft螛試求前述之堰所測得之流率精
10.48 一個 10 ft 寬的渠道中裝有矩形尖蔇堰用以 度各為多少螤哪一種堰較為精確螤試解釋
458 第 10 章 ■ 明渠流

y1、y2 及 t 如下表所示。試將表列結果在雙
對數座標(log  log)圖紙上繪出流率對上
游深度 y1 之函數圖。同時螛假設流量係數
C d 為 1螛然後在同一圖上繪出理論值曲
線。試根據實驗結果螛計算洩水閘門的流
量係數值與收縮係數值 Cc  y2a。
並請討論所得結果之可能誤差來源。
圖 P 10.54

之。
10.54 一水位調整器(未示於圖中)使位於圓筒
閘(50 ft 寬)下游水深保持 2.0 m 的深度螛
參見圖 P 10.54。試繪出流率 Q 對閘門上游
水深 y1 的函數圖螛令 2.0  y1  5.0 m。
10.55 圖 P 10.55 的裝置是用來研究水流經泄水閘
門的流率。在一定流率時螛洩水閘門上游
的水保持均勻深度 y 1螛而閘門下游的水保 10.56 圖 P 10.56 a 所示為水流過一三角形堰。當
持均勻深度 y 2。閘門底端與渠底距離 a  水頭 H 為已知時螛為了增加流率 Q螛因此
1.0 in.。流體在渠道中平均流速為 V1;該流 建議將三角形堰改為如圖 P 10.56 b 所示之
速是以量測浮筒移動已知距離   2 ft 所需 梯形堰。 (a) 試針對梯形堰推導流率對水頭
之時間 t 而得之螛亦即 V 1   t。流率為 之函數方程式;假設堰係數為 0.60 並與水
Q  V1 A1 其中 A1 為渠道截面面積。 頭 H 無關螛同時忽略上游流動之速度頭。
針對不同之流率進行實驗所測得之 (b) 以由 (a) 所得之方程式證明當 b  H
時螛梯形堰之功能與三角堰者無異;同
洩水閘門
理螛亦請證明當 b H 時螛梯形堰之功能
浮筒
b  渠道寬度  0.5 ft

圖 P 10.55 圖 P 10.5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