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创作指导策略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童诗创作指导策略

小学生童诗创作的指导策略

童诗,充满了奇妙的想象,交织着无穷的遐思和真挚的情感,它是一朵飘飞的蒲公英,能载着每一
颗童心去旅行。儿童又是天生的诗人,童真写童诗,能写出一份精彩吗?

我们一定还记得可爱的《鹅》,这首中国最早的儿童诗,就出自于孩子之手,寥寥数语,一幅美丽
的“白鹅嬉水图”跃然纸上。小诗文字活泼生动,尽显童稚童趣,且动静结合,有声有色,鹅的姿态
美、色彩美,得以完美体现。由此可见,天真浪漫的儿童不失“诗心”,也不缺少想象力,只要教师
引导方法恰当,童诗就能发芽吐绿。

然而,儿童在初创小诗时,笨拙可爱,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段,文不成调,杂乱无章,未能体会到创
作小诗的妙趣。让儿童写出童心飞扬的小诗的秘诀何在呢?

我认为关键是“情趣”二字,因为“情”能催生创作的灵感,“趣”符合儿童的心理,只要把握
了情趣,就能把握童诗创作的生命线。

一、关注儿童,尊重童心——把握情趣的前提

成年人在指导儿童习作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带上成人味,总忍不住要把自己的观察、判断
与思考,以及表达方式灌输给孩子,儿童写作时如果过分地沾染了成人味,习作中必然会出现半生
半熟的小大人味,再不就是一味模仿他人的鹦鹉学舌。

纯正的童诗拒绝虚假,反对矫情。为了防止假童诗出现,在指导儿童创作童诗前,建议成人要
重读儿童文学作品,用心揣摩儿童心理,关注儿童的喜怒哀乐,回归儿童的心灵世界,重温儿童时代
的幸福与快乐,为童诗创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叶圣陶老先生说 “我手写我口”,其实是在用朴
素的语言告诫我们,要关注儿童世界,尊重无邪的童心,还儿童一片净土,让天真浪漫的童心在童诗
中飞扬,让天真浪漫的童心回归生命的原生态。

二、情感诱发,趣味加盟——吹生情趣的涟漪

在指导儿童进行童诗创作时,要以情感为切入点。因此情感的诱发便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
作。教师要善于在儿童的心灵世界种下一颗诗的种子,让它在童心世界里生根发芽,只有对万事
万物,对自然人生怀有一颗细腻、敏感、而又多情的心,怀有一份热烈的爱,诗的灵感才会接踵而
来,创作与表达的冲动才会如滔滔的江河水奔腾不息。王崧舟老师的作文课《亲情测试》便为
我们提供了经典范例,王老师应用心理测试的方法,成功地触动了孩子心灵深处最敏感、最脆弱
的心弦,才出现了课堂上真情喷涌、文辞真切的状况。情感的诱发是诗歌创作最重要的前奏,无
论是音乐的唤醒、图片的联想,还是实物的刺激、语言的暗示都是为了调动学生情感的因子。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帮助儿童与所描述的对象建立情感联系,努力唤醒儿童潜藏于心中的情感,点
燃儿童诗心的火焰,使其产生创作的动力,情动才能辞发,有了情感的铺垫,创作才能进入了良性的
通道。

在指导儿童进行童诗创作时,有了情的先导,还需要“趣”的点缀。最好请上儿童的动物朋友、
植物伙伴,共同加盟到童诗创作的阵营中,富有情趣的童诗便会油然而生。这不失为事半功倍的
好方法,如指导创作童诗《榕树》时,我借助故事、图片、演示等联系生活的方式,让儿童与树谈
心,想象与树玩耍的快乐,加上生于榕城,长于榕城,与榕树朝夕相处,日夜为伴,儿童不仅熟悉榕树,
更热爱榕树,于是儿童这样表达自己对榕树的感受:“榕树榕树, /你给大地戴上了一顶顶小草帽,/
还给我送来了一颗颗小果冻。”童诗中的榕树不仅是一个可爱的长者,也是孩子们的玩伴,更是
引领儿童进入童诗世界的引路人。深深的情和无尽的趣,是童诗创作的原动力。

三、对比观察,抓住特点——捕捉情趣的亮点

帮助儿童应用对比观察与引导儿童在观察中联想、融入思考,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观察质
量。如创作小诗《鸡、鸭、鹅》时让儿童通过视频对比观察,找出鸡、鸭、鹅步态、神情、体
型等方面的区别,并要求孩子根据观察,抓住特点,自由联想,然后创作小诗。孩子们兴趣盎然,从
鸡鸭鹅的外形、性格、脾气等方面,联想到了士兵、号兵、警卫的形象,创作出让人忍俊不禁的
小诗:“鸭司令,摇摇摆摆向前进,/鸡号兵,喔喔咿咿唱高音,/鹅警卫,昂首挺胸当哨卫。”

四、范文引路,练笔仿写——渐入情趣的佳境

课文中那些饱含浓烈情感、富有诗情的抒情段、想象段,不失为精美的范本。教师要充分
利用这一点,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就能达到一箭双雕的功效。如:台湾教师所授《树真好》一
课,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学生在范文《树真好》的学习中,领悟了诗的表达特点。凭借
丰富的想象,怀着对树——这人类的朋友真诚的热爱,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小诗《树真
好》。我们看到,童诗如花一般在孩子的笔下绽放。

教学中,我也常以课文中的精美片段,为引领创作的范本,让学生借鉴模仿,实现迁移性学习。
如教《藏戏》一课,文章的开头用三个反问句式的排比句,不仅写出了藏戏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
对藏戏由衷的赞叹与欣赏,结构整齐,情感强烈,适合模仿。我不失时机地让孩子练笔仿写,收效喜
人。孩子们这样歌颂母爱:“是谁把我抚育成人,又把我送进校门?/是谁,为我呕心沥血又无怨无
悔?/是谁的眼睛永远默默地注视着我?/是谁一生为我牵肠挂肚?/是谁像颗北斗星,永远为我导
航?/她就是亲爱的妈妈。”
在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学生学会了以诗的形式表达情感。这样的仿写训练,因其短小、可
借鉴、易模仿,深受学生的喜欢。我相信,只要坚持练笔仿写,在循序渐进中孩子们就能踏入诗的
佳境。

五、积累吟诵,我为诗迷——把情趣的脉搏

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过:要想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童诗起伏而富有韵律的
节奏,适合于儿童诵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及知识的储备。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
内外时间,把握各种机会,为儿童吟诵童诗提供机会与交流的平台。当儿童以天籁般的童声诵读
童诗的时候,童诗便以天使般的面容进入了儿童的心灵世界。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调动
儿童咏诗的热情与兴致。同时,附以相应的反馈及评价,促使诵读童诗成为学习语文中必不可少
的一部分。其中较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如:结合课文诵读、课后诵读比赛、家庭亲子诵读、小组
合作诵读、评选诵读明星和读诗小报展示等形式。在诵读活动中,韵律与童声共舞,童心与诗意
齐飞,童声诵童诗,诵出一片开阔的蓝天。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听诗、
读诗、赏诗的氛围,让童心浸泡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畅游于用美丽的
语言和奇妙的想象构建的缤纷乐园中,体会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感情,同时增加积累,提高口
头表达能力。

六、想象彩练,舞动精彩——点燃情趣的火把

想象是诗歌的华彩乐章,有了想象与创造,诗歌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凡为绮丽。从儿童诗
创作的角度出发,联想与想象力的拓展,依赖天分、专靠一时灵感是不行的。因为灵感需要有一
定的知识技能为依托,天生的灵感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有效的调动、发展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就会在学生作品中遗憾地看到大量的复制品产生。那么教师的工作便是丰富儿童的想象,
不断充实想象世界的原材料,为想象的拓展奠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认识到动听的音乐、
美丽的图画、可爱的大自然、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及具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都是开启儿童想
象大门的金钥匙。其次,在拓展想象与联想的时候,儿童所钟爱的游戏、各种比赛、表演等生动
有趣的形式一定会带给孩子们许多惊喜,这不失为寓教于乐的好办法。

在创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赞许独特的联想,要常常进行联想训练,鼓励另辟蹊
径,或是欣赏求异思维,这样常能收到好效果。比如,利用一片树叶进行联想训练,学生想到了手掌、
扇子、羽毛、草帽……请看想象的魔棒如何点化出奇妙的情趣世界, 请读学生创作的小诗《0》:
“0,你是个小可爱,/翻个跟斗,/你就是——乒乓球。/摇身一变,/你成了小鸡蛋。/顺势一倒,/你
变成小西瓜。”
七、追求审美,提升品位——完善情趣的世界

美,不仅愉悦了儿童的心灵,也点燃了儿童智慧的火花与创作的欲望,那首流传千年的儿童诗
《鹅》,便是最好的例证,一只置身于大自然青山绿水间浮游的小白鹅,引发了儿童的诗心;它美丽
的身姿与动人的歌喉,触动了儿童的灵感,引起了儿童由衷的赞叹,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才有了
这历经千年岁月的冲刷,而依旧活泼动人的《鹅》。

诗总是以美的意象,传达心中的情。童诗中是否可以让儿童尝试用意象传达对世界的认识,
用小诗表达自己的审美品位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儿童启蒙之初,心理不受理性逻辑约束,心灵
神游四方,静观万物,日常生活、鱼虫鸟兽皆可入诗。儿童以天真烂漫的想象,将大千世界的一切
事物,依自己心性融合配对,创造出斑斓多彩的意象。因此,教师要坚持做儿童认识美的引领者,帮
助他们学会欣赏含蓄美、古典美、动态美……让儿童的心常常被美所打动,对美产生热烈的向
往,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丰富审美经验和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帮助儿童提高审美品位。只有不断
地提升审美的品位,才会出现高品质的童诗。请读学生作品《母鸡》:“天蒙蒙地亮了/太阳露出
了一脸笑容/喔~喔~喔~/人们被吵醒了/金黄的鸡冠/骄傲地竖起/金灿灿的外衣/黑豆似的眼
睛/机灵地转动着/篱笆也围不住你的心/你钻出来/后面跟着可爱的雏鸡/犹如一列小火车/天渐
渐地暗了/呜呜呜~/火车在鸣叫/驶向远方/喔喔喔~/母鸡在呼唤/孩子们快回家/夜深了/村子
里静得出奇/只有你还在看家。”诗中画面动态感十足,背景的设置静谧而又美好,母鸡的威风和
高傲的形象跃然纸上,童诗中的意象充满童趣,我们忍不住为孩子们的创作才能喝彩。

和孩子们一起读童诗、写童诗吧,让我们的心灵,在音乐般的节奏中畅游、感动,在一次次心
的旅行中陶醉、沉迷……

资料来源:

http://www.xxkt.cn/yuwen/2010/43975.html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