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3

台灣南島語族

布農族的生活與文化







指導教授:張志相老師

作者:

運輸與物流學系三甲 陳彥伃 D0450485

運輸與物流學系三甲 陳思婷 D0451129

運輸與物流學系三甲 關凱丰 D0426878

運輸與物流學系三甲 陳煌彬 D0450632

運輸與物流學系三甲 廖晨然 D0490121

運輸與物流學系三甲 許博傑 D0450867

中 華 民 國 一 ○ 七 年 四 月

1
目錄
一、 布農族的起源與播遷 .............................................................. 3

二、 布農族居住之地理與人文環境的描述 .................................. 13

三、 布農族的文化或生活習俗特性描述 ...................................... 15

四、 布農族的經濟生活及其變遷的描述 ...................................... 19

五、 布農族的歷史文化圖像資料 ................................................. 27

六、 附錄 ...................................................................................... 31

2
前言
現今台灣的原住民很多都漢化了,而那些擁有自己獨特文化的原住民族群則
是發展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也把自己文化融入觀光產業並且蓬勃
發展,這樣不僅可以保留台灣原住民難得又獨特的文化,還可以讓更多民眾了解
原住民文化的色彩,進而提升大家保護傳統歷史文化及特色的意識。
因此我們決定從台灣南島語族當中選了一個極具特色的族群-布農族,來作
為研究探討的對象。希望藉此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這個民族,並一同來探討與欣賞
他們的歷史、文化、生活方式等,在認識同時更可以讓大家知道這些少數民族是
需要被珍視及保護的。

一、 布農族的起源與播遷

1. 布農族的歷史分期

布農族的 Linahaiban(歷史),大致上可分為五個階段,此五個階段也可以
說是布農族的歷史分期,分別是 Minpakaliva(神話)時期、Laningavan(洪水)
時期、Lamungan(拉夢岸)時期、Asang daingaz(舊大社)時期、Min Lipung
(日本)時期、及 Min Taulu(民國)時期,這裡以圖簡示之(依據海樹兒•犮剌
拉菲《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2006),頁 25 圖做修改)。

▲布農族的歷史分期暨 Linahaiban 的六個階段


圖片來源:海樹兒•犮剌拉菲

3
以下簡單介紹布農族的歷史分期:

Minpakaliva(洪荒/神話)時期

這個時期是布農族最遠古的時代。Minpakaliva這個詞彙本身即有不可思議,
違反現代自然法則而有不正常之意。因此當時發生了很多違反自然法則的故事,
如小孩變成鳥、與 tal-ikulan(地底洞)人的故事、射日故事等。發生的地點多不
詳。此時故事中所講述的 Bunun 多單純地指「人類」,而非尚具「族類」意義
的布農族。

Laningavan(洪水)時期

此一故事也可以包含在前述神話時期的階段,發生的故事已有明確之地點,
即避洪水時逃難至 usaviah(玉山)。(或謂巒群逃到 kais 巒大山;卓群逃到卓
社大山)大水退卻後,祖先分開,有開始形成不同族類之說法。

這個時期發生了二件大事:

Ø 此時,Bunun 一語由「人」之意,逐漸成為具有「族屬」之意義―bunun
tu siduh(布農「族」)
Ø 逃難途中 patasan(文字)流失。

Lamungan 時期

Lamungan 是一般布農族耆老所熟悉的最古老的祖先起源地名,不少族人相
信該地域約位於今天之民間、社寮、乃至竹山等區域。這時期布農族「核心」氏
族群已然成形,許多異族成分也在此時期進入布農族系統。這地域是布農族開始
進入郡大、巒大、丹大等濁水溪上游溪流域 Asang daingaz(舊大社)的前哨站。
在入山以前,Asang daingaz 可能已經是當時族人之狩獵活動區,甚至已有族人
零星居住。

◄布農族人至 Lamungan 之一景點


(高速公路南投服務區)尋根。

圖片來源:海樹兒•犮剌拉菲

4
Asang daingaz(舊大社)時期

這是位於玉山以北至濁水溪上游區域等整個中央山脈的中段的區塊,是台灣
地理上最核心的區域。主要的溪流除了濁水溪的最上游(與賽得克族領域為鄰)
外,包括郡大溪、巒大溪、丹大溪、及卡社溪等。布農族多個 Siduh(氏族)在
此凝聚、壯大、離散。布農族長時期地在這個地區居住,因此不少神話故事發生
的地點被敘述在此。部分族人也在此時期,與 Hulanzang(荷蘭人)
、Pingping hulbu
(清國)接觸。約 16、17 世紀開始,部分族人因各自理由而逐步離開,遷居到
東部,最遠達今內本鹿地區移動,而最後離開該地區之時間,則為日本統治台灣
時施行的集團移住,將布農族集體性地遷往今信義鄉之羅娜、明德、望鄉、新鄉、
豐丘、人和、地利、雙龍、潭南、及仁愛鄉之中正、法治、萬豐等村落。

▲布農族的 Maisang(古聚居地)及其移動,紅色圈為 Lamungan


區域;藍色圈為 Maiasang(祖聚居區域)

圖片來源:地圖取自移川子之藏等,《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東
京:刀江書院,1935 年)

5
Min Lipung(日本)時期

台灣於 1895 年開始統治台灣,但布農族於不同地區而各於不同的時間被日


本統治,例如東部地區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族部落群,大約是在 1915 年至 1920
年代間開始被統治。而位於高雄深山地區之 Tamahu 社,則遲至 1933 年才與日
本舉行和解(歸順)儀式。這個時期,對布農族影響最大的是集團移住政策,此
政策之推動奠定了今日大多數布農族人的部落分布與聚落型態。而日本總督府理
蕃政策之推動,導致傳統布農族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信仰等發生前所
未有的巨變。

Min taulu(民國)時期

這時期指的就是現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治理時期。亦即是從 1945 年開始。

以上這六個時期中,布農族神話傳說以 Minpakaliva(神話)時期至 Asang


daingaz(舊大社)時期「發生」的故事為主。

2. 布農族神話傳說梗概與分類

布農族的神話傳說,放在布農族的 Palihabasan 裡去談,大部分屬於


Minpakaliva(遠古、怪力亂神、不可思議)時期的故事。依據神話與傳說在民間
文學意義上的不同,布農族的口傳故事裡,「神話」遠比「傳說」更為豐富。

按布農族進行 Palihabasan 時的內容,可以將布農族的神話傳說內容分為創


生、射日、洪水故事、黃金歲月、天象自然與人、奇異的人與事、人與動物、人
與植物、氏族名起源、民族或族群關係……等。其中,創生說、射日傳說、洪水
故事、黃金歲月、天象自然與人、奇異的人與事、及絕大部分的人與動物、人與
植物等故事,都是「神話」性的故事。其他,如氏族名起源、遷徙、民族或族群
關係……等,則多是「傳說」性質的民間文學。

6
在上述概要的分類下,簡述如下:

(1) 創生說

布農族較沒有屬於開天闢地、宇宙起源等的神話傳說,而多皆集中在人類或
祖先的誕生由來。這些祖先起源的神話傳說大致上有葫蘆生說、陶鍋生說、蟲糞
生人說、洞穴生說、巨石生說、及來自於天的人(男性)與地的人(女性)結合
而成為祖先等的說法,此外還有很少聽聞的無骨之物變成人之說,但這應該是蟲
生說的變形。另由於布農族 Siduh(社群/氏族)複雜多元,不少的氏族群有其獨
特的氏族來源說法,其中如 Tanapima、Tansikian、Taisulavan 等互為 Kautuszang
(同一中氏族群)的氏族,流傳的祖源多是跟糞蟲有關。

在創生裡涉及祖先的起源時,常聽聞的地名是 Lamungan,這跟布農族人死
後善死者之 Hanitu(靈魂)會歸回 Lamungan 地不謀而合,說明 Lamungan 在布
農族的起源及遷徙傳說裡是很關鍵而重要的地名。

(2) 射日

在臺灣原住民族裡射日故事是幾乎各族都有的。在布農族各部族的
Manahvali(射日)故事情節裡幾乎是一致的,主要情節為:兩個太陽;太熱而
曬死一幼兒;幼兒變成蜥蜴;父親生氣至極攜另一子去射日;沿路種植 Izuk(柚
子);攜帶小米梗粒置於耳朵邊當做路上餐點;初欲射日時因太陽光極為強烈而
不順遂;終以 Asik 山棕葉遮陽而成功射擊;射中太陽眼睛而變成月亮;月亮捉
住父子並訓誡一番;父子悔悟;月亮教導行祭儀。在此之後的故事也多會有會事
後月亮贈送項鍊、雞,返家時子已是老人……等。亦有謂在射日成功後,因天地
黑暗看不到路,便投石問路,結果打到一隻山羌的頭,山羌 ka 的一聲,天地突
亮光明,因此有了山羌頭上的疤痕。在這則故事裡,因為月亮教導祭儀,布農族
人便開始行祭儀,而開始了布農族人之「正常」、有「文明」之生活。

講到月亮,傳說它後來曾下來過布農的
Maiasang(祖居地),在郡大溪流域附近的地方
(有人說在 Ibatang 至、Mi-asnag 郡大社、Ivahu
等地區間),還有月亮坐過的椅背狀、腳印及它
起身離開時留下兩顆睪丸狀印之痕跡!

◄父子射日

圖片來源:海樹兒•犮剌拉菲;蘇夢豪繪圖

7
(3) 洪水故事

布農族洪水故事發生的地點多謂在 Usaviah(玉山)附近,洪水發生的原因
則是一條巨蛇堵住出水口導致溪水往陸地漲,最終動物與人都逃至最高的山
Usaviah(玉山)(部分 Takitudu 卓群人謂逃至卓社大山;部分 Takbanuaz 巒群
人謂逃至巒大山)。逃難過程中因匆忙慌亂使得布農族的 Patasan(文字)流失。
因山頂處無火且寒冷,剛好對面高山有火種,故先後派了 Kulpa 蟾蜍、Haipis 紅
嘴黑鵯鳥等動物至對岸高山取火種,最終由 Haipis 鳥成功取回火種,然也因此該
鳥之嘴巴及雙腳因燒燙而變紅了。為表感謝,布農族人不獵取之。

(4) 黃金歲月

黃金歲月(Golden Years)在神話學上是非常重要的主題,指涉在遙遠的年
代中,人類曾經擁有一段美好而毫無憂慮的時光。在所有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都
或多或少有這樣一段敘述。在布農族神話傳說裡,曾經有煮一粒米可煮成一鍋飯;
樹木會自己來到家裡給人類當柴薪使用;野獸與人共處,且自願被切一點肉給人
來吃,……等的故事,都可以說是布農族遙遠「黃金歲月」的階段。但這個階段
的結束,都是後來因為人類之貪婪、驕傲、脾氣大而破壞人與萬物之和諧關係而
結束。

(5) 天象自然與人

這類的故事,是傳述過去 Minpakaliva 時期,天象、大自然等或其與人之間


的故事。包括暴風、雲、雪、石頭、地震、水、石頭、彩虹、人跟河流及雲競爭……
等的故事。筆者自幼時以來,只要有颱風,母親都會傳述 Balivus hai mai bunun dau
(颱風原來是人)的故事,提及它們拿著鐮刀類的東西,砍這刮那的飛奔者;而
只要有地震,媽媽都會扶著牆壁或可支撐物,注視著地上喊著 Ha ha ha!意思是
叫 Hanvang(水鹿/牛)「不要再動了,好了好了」之意。在老一輩族人的眼裡,
地震是因為地底下的 Hanvang 在地底下磋動所致。

天像自然與人的關係在布農族神話傳說裡是很「擬人化」的,而這實跟布農
族的信仰─泛靈論,是有關係的。

8
(6) 奇異的人與事

這是描述有關遠古時期遇見過、發生過、或想像過的奇異的人之故事。奇異
的人最常聽聞的是有關 Sazusu(小矮人)的故事,對他的描述是身高約 2~3 尺的
人,住在深林中,善爬樹,曾與布農族祖先征戰,後被剿滅或因敗戰而逃往他處。
此外,還有巨人的故事、大陰人的故事、女人社的故事、不死身的故事、大耳朵
的故事、女人陰部長牙齒的故事、骷髏人的故事、只有頭顱女人的故事、人之升
天或從天而降、以及有關有尾巴的地中人 Ikulun 的故事等。其中 Ikulun 地下人
的故事常被傳述。其重要情節概如:住在地底下,有尾巴,人去拜訪時會坐有洞
口的臼來藏匿尾巴,以佳餚招待祖先,但自己不吃,只吸食煮熟蒸氣,後來布農
族一位莽撞的祖先在未經敲門通知下逕行闖入 Ikulun 家,甚至有謂 Ikulun 之一
小孩被布農族祖先玩弄強行餵食,致因無肛門無法將所食之物排出而肚痛,終致
死的罪行,最終惹火 Ikulun 而將洞口封住而不再來往。

在這類故事當中,也有謂 Laian(青豆)是從 Ikulun 處所帶回來者。

▲拜訪地底下的人
圖片來源:海樹兒•犮剌拉菲;蘇夢豪繪圖

9
(7) 人與動物

人與動物相關的故事可以說是最多的,所言者或人變成動物,或動物與動物
間的故事(如穿山甲與山貓)……等。有黑熊與雲豹之互相塗繪的故事;原來會
說話的狗因為驕傲說大話而終被獵人割掉舌頭的故事;婦女從 qavit/kaviaz 百步
蛇學織紋的故事;人蛇大戰的故事;人變成猴子、鳥、貓、熊、豹、豬、山羊、
鹿……等動物的故事、人與動物的姦情故事-如女人與野豬、女人與蚯蚓、男人
與猴子等的戀情故事;捉弄蟾蜍的故事;與狗交換陰莖的故事,甚至人與跳蚤、
虱子、營火蟲等昆蟲之間的故事亦不少。其中人變成動物是最多者,尤其是人變
成鳥是最豐富的,包括變成老鷹、山雞、竹雞、大冠鳩、鵪鶉、青鳩、鶉、……
等鳥類。在人變成鳥的故事裡,以後母虐待前妻小孩,終使得前妻小孩為尋自由
及抓食(小雞)方便而變成老鷹的敘述是最多者。

▲雲豹與黑熊之互相塗繪
圖片來源:海樹兒•犮剌拉菲;蘇夢豪繪圖

(8) 人與植物

人與植物之神話傳說在量上並不多,主要有 Laian 青豆、花生、煙草、栗……


等植物由來的故事,其他有惡男姦淫女子,後來變成榛樹,而女子變成橡樹的故
事;棟木潛入土中的故事;檜木、伯杉、松樹等樹木比賽賽跑的故事;人變成櫻
樹的故事,……等。

其他如遷徙傳說、氏族名起源、民族或族群關係……等的故事,多屬於「傳
說」性質了。

10
3. 「歷史」、神話及變遷

神話傳說,是布農族進行 Palihabasan(「口述」歷史)時最根本而重要的話
題;是布農族 Linahaiban(歷史的「足跡/內容」)裡最原初的故事。因此可以說,
神話傳說是布農族歷史的源頭。

布農族神話傳說的內容,或源於布農族的宇宙觀、或源於族人與大自然及與
人(包括異族及同族)之間的互動所發生的事件而形塑,並在不斷變化的生活時
空中傳述,因而形成布農族的社會規範 samu、社會儀禮、歲時祭儀……等。

因著布農族之不斷擴展,如透過婚姻、收養而進來之異族,自然會將其原生
族群之神話傳說帶進,並透過其下一代而內化傳承下來。也因著部分氏族之外流,
或與他族混居,或婚姻、收養等而離開,自然也會將流傳在布農族社會裡的神話
傳說流傳至他族而同時成為他族的神話傳說了。之間也因著地域之不同,神話傳
說的故事情節會自然地做局部的改變。此例如同源於布農族而後來遷徙居住於今
阿里山鄉的茶山、新美等地區之 Takupuyanu(蘭群)人,有關他們的部落被山
豬襲擊的神話故事,流傳在布農族社會則是村落被百步蛇襲擊的事件。

布農族這數百年來的大遷徙,因著不同 siduh 遷徙至不同的地區,因面臨的


異族及所遭遇的事件各不同,雖仍呈現相似的故事內容,但對於故事在人事物上
的描述也呈現出了不同的處理方式。此例如「布農族婦女被敵族擄去而終攜子歸
來」的故事。在南投地區,擄走該婦女之異族是鄒族,抑或泰雅族。遷到東部的
丹群及巒群,則說成是阿美族了。

因此從布農族的神話傳說,我們可以更充分地認識、理解、想像布農族過去
的歷史,傳統的社會規範、及各項生活文化。透過神話傳說的內容及其變異,也
可幫助我們理解布農族歷史社會文化的變遷。

4. 布農族的族群播遷

布農族的社會組織,既非如阿美族、卑南族的母系社會,亦非如漢族的父系
社會,而是頗為複雜的微觀多貌式父系社會組織。因方言及文化上的差別,布農
本族共分成六個不同的社群,分別是:卓社群(take todo)、郡社群 (bubukun)、巒
社群(take banua)、卡社群(take bakha)、丹社群(take evatan)、搭科布蘭群(Taki-Pulan,
簡稱蘭社群),其中蘭社群因深受鄒族達邦社影響,已完全被同化,名存實亡,
傳統居住領域以嘉義縣阿里山鄉的新美、茶山一帶為主。郡社群與巒社群是最古
老的社群,卡社與丹社是從巒社分派出去的支系,卓社則再由卡社繁衍形成。

11
這五個社群目前分佈於南投縣、高雄縣、台東縣、花蓮縣境內,其中以郡社
群人數最多,丹社群則為數最少,從過去大家族式的古聚落,歷經新獵場的變更、
耕地的短缺、漢人及平埔族的入侵、日本撫蕃政策等等因素的影響,不斷地遷移
及轉進,於是形成了今天沿新武路溪及陳友蘭溪沿岸的新殖民聚落。 比起其他
九族,除了位居蘭嶼的雅美族之外,布農族可以說是最慢受漢文化涵化的原住民
族。

圖片來源:桃源國中吳振源老師拍攝

臺灣原住民族各族中普遍有祖先發祥地的傳說,布農族人對人類的創生起源
傳說非常多樣。在傳統布農族人認知裡,把宇宙分為三界:即 Dihanin(自然/
天)、Hanidu(萬物精靈)、Bunun(人);布農族的祖先自認該族為大地唯一的
人,其餘皆為異類或精靈,但對於起源之說並不限於美化的神話,認為自己可能
是猴子、老鼠、昆蟲糞便、小蛇、或狗糞的後代,而一般人嫌惡的狗糞或蜘蛛糞
便皆可變成人。

12
二、 布農族居住之地理與人文環境的描述

1. 布農族地理簡介

布農族是台灣土著諸族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其分布地
區之廣,僅次於 泰雅族,位居第二。

布農族的五個原部落群,都有其各部的原始住區,稱為 Asang-deingang。
「Asang- deingang」並非各部族發祥地之意,而係指各部族比較古老的根據地或
中心地。梅山村報導人指「Asang」是「非常重要」之意,
「deingang」是「地方」
之意,因此「Asang-deingang」意謂「首要之地」。

布農族的五處首要之地 可以聯結該地與某個特定部族的關係,它們分別
是:

Ø Atsang-todo(卓社群之舊社、舊卓社)
Ø Atsang-bakha(卡社)
Ø Asang-vatag(丹大社)
Ø Asang-banuab(巒大社)
Ø Asang-bukug (郡大社)

這五處 Asang-deingang 的位置,幾
乎全在日轄台中州內(即今台中、南投、
彰化三縣之地),如右圖所示。

13
相對來看,就布農族發展完成的整個分布地區而 言,日轄花蓮港廳、台東
廳、高雄州(即今之高雄、屏東二縣)等,均可以稱為布農族新住 之移民地帶。布
農族的移動,可以二分為兩個時期。
第一期是在中央山 脈以西、玉山以北,玉山濁水溪之間的移動,其地理區
位即今台中地區之山地。
第二期則是 踰過中央山脈,先向東南或南,續而向西南及西方的移動。由
於第二期移動的結果,在農族 乃在中央山脈地區獲得僅次於泰雅族的廣闊領
域。

2. 傳統家屋

布農家屋的平面基本上是長方形,而長向因平面呈對稱所以可以依各家需求
定面寬, 以應合全家族人數的多寡,包括穀倉長度及睡床的數目。穀倉大部分
只有一個,臥床數則從8間到1 間均有,而每間大小也有別。爐灶大都是兩個,
而且都是對稱落座在側牆下。灶多數為三石的,只有丹社群、巒社群的四例為四
石的。

14
空間使用原理:

布農族的家屋為雙坡屋頂、平面長方形,屋基為矩形,前半部留為庭院,後
半部用以蓋屋。 布農家屋之正門開於橫長前壁的中央,中柱在室內中部略靠後。
火爐設置於左側或右側牆下(一爐的情況),或左右兩側均有。爐灶上有棚架,爐
邊牆壁上有食器架。中柱以後為祭粟倉,為室 內最神聖的處所。祭粟倉容納在
一個大的穀倉之內。穀倉隔壁為家長之床屋,通常在它的左邊 (由屋內往外看);
此外四牆角皆為家人床版,有的床以木板互相隔開,成為通舖房,每一房住一對
夫婦及未成年子女。未婚青年則於爐邊地上就寢。中央有空地一塊,平時 為放
置容器及食物加工器具及農獵具等之場所,遇有酒宴時即為客室、聚飲宴會之場
所。

室內的二個爐火事實上由禁忌而來。在卡社群有稱左邊灶的煮人食,右邊的
煮豬食。依訪 談長老亦有稱豬食在戶外灶煮,並不在屋內,室內灶均供家人使
用,無特定分劃作用。倒是舉 行各種祭儀時,右邊的爐火絕對不能熄掉(丘其謙,
1966: 173)。許多器物亦有禁忌;女人用的織 布機用具,忌諱男人觸摸;男人用以運
載東西的背網,女人亦不能觸摸。

關於家屋建築之程序,首先也是卜地、選定一地基後,砍除一方形範圈內之
草,以為標記, 然後作夢卜,夢吉則作決定,否則易地再卜,然後搜集材料、
平地、立柱、架樑、蓋頂。而後 築壁、建粟倉、修灶、修床屋、安門、舖地,
最後舉行落成酒宴(衛惠林,1966:171)。除了主 屋外,族人在住屋室外側牆下常
搭蓋遮棚堆置柴薪,庭院角落分別建有豬舍、雞舍,以板岩或 木板為壁,板岩
或茅草蓋頂。也有案例設涼台或儲藏室,甚至工作室。

三、 布農族的文化或生活習俗特性描述

1. 飲食

布農族人的傳統生產方式以山田燒墾式的農業為主,主食為主要農作物的小
米、玉米、甘薯等等,遇有重要祭儀與場合時吃布農族人的傳統生產方式以山田
燒墾式的農業為主,主食為主要農作物的小米、玉米、甘薯等等,遇有重要祭儀
與場合時吃的較為豐盛,平時則是很少吃副食。目前飲食習慣己轉變,多半以稻
米、地瓜為主食。最重要的副食為採集所得的野菜、蕈類,其中樹豆可以說是布
農人最重要的副食之一。樹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外表為黃色,與豬肉排骨同煮
皆可,樹豆湯是布農族人最常食用的湯。

15
2. 服飾

布農族傳統上以獸皮與麻線做為衣服材料,後來與外界接觸後開始使用交易
而來的棉線與毛線。
男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飾是白色為底、背織花紋的無袖長上衣,屬方衣系
統。最大的特色是衣服背面以鮮豔的色彩織成一道模仿百步蛇背部紋樣的寬邊棋
盤式菱形紋。據說布農族人最初的衣服全為素白色,沒有任何彩色織紋,後來由
百步蛇鱗紋得到靈感,仿蛇鱗紋創造出織紋。
在許多祭儀活動中,布農族男性都是蹲於地上進行儀式,衣服背後的織紋會
格外引人注目,這或許是布農族服飾將美麗圖案置於背後的原因。
布農族女性傳統服飾則是以苧麻為主要材質,形式以長衣窄袖長裙為主,並
繡有滾邊刺繡,圍裙膝褲,顏色以藍黑為主。

3. 建築

建築材料有板岩、木材、茅草及藤皮數種。北部以板岩為主要材料,以板石
砌牆、蓋頂、鋪地。僅樑柱採用木材。中部及南部以板岩鋪地、以木板為牆、茅
草蓋頂。房屋前半留為庭院,後半部用以蓋屋。穀倉置於室內或做為房屋建築的
一部份。喜聚族而居,故每家房屋內常分為若干床屋,每床屋住一對夫婦及子女。

4. 樂器

杵音: 布農族與日月潭邵族特有的樂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木杵,
交替的在石板上敲擊,藉著不同音階演奏出優美的旋律。在從前,族人
也用它來傳達訊息。
口簧琴:原住民族普遍的樂器,但每一族使用的時機稍有差異。以布農族而言,
是排遣寂寞或悲傷時渲洩情感的工具。在排灣、泰雅、阿美則是談情說
愛,男女互表情意的催化工具。
四弦琴:另一種布農族特有的樂器是四弦琴(在卡社為五弦),是族人自娛的樂器。
弓琴: 布農族盛行的樂器,以竹子為弓、細鋼絲為弦,一端銜在嘴裡,左手持
弓右手撥弦,悠揚的琴音雖然細微,卻耐人尋味。

16
5. 祭典

(1) 射耳祭(Malahodagian):是布農族唯一全部落性的祭典。
於每年四月底、月缺的時候舉行,以射鹿耳一最大動物的耳朵
來象徵來年狩獵的豐碩,目前也祈求農作的豐收及財運亨通。
射耳祭只限於男子參加,女子禁止至祭祀場所。
(2) 嬰兒節(lndohdohan):布農人在每年六月的月圓時期,為
這一年出生的嬰兒舉行佩掛項鍊的儀式。期望孩子們能像項鍊
般耀眼、美麗。當天並宴請親友,告知這位新生兒的布農名字,
接受族人的慶賀與祝福。經濟狀況好的家庭,酒宴甚至可以持
續數日。由於社會的變遷,有些部落則溶入西方教會的日程,
在每年約六月由教會決定日期。當天中午舉行餐會,晚上,全
村婦女將新生兒抱至教會,由村人猜測每個小孩的名字,答對
的人接受該家父母的禮物。會場充滿了遊戲的趣味與新生的喜
悅。
6. 生命祭儀

(1) 出生:布農族孩子出世,家人釀酒殺雞,邀集同氏族長輩

及母族舉行酒宴,由母族長老為嬰兒祝福。布農族人在每年六

月月圓時候,舉行嬰兒節。

(2) 成年儀禮:布農族成長禮在新年後三天舉行。要昇入青年

級的人在會所集合,一邊唱敵首歌,一邊持酒瓢向敵首撒酒做

祭。這一天,全社女子禁止到屋外。

(3) 婚姻:布農族婚期決定之後,男女雙方開始釀酒。婚禮前

一日,新郎之父或伯叔父及同氏族男女攜豬一頭、酒數桶、紅

黑布數疋,當晚在女家徹夜飲酒。翌晨由新娘之父及親戚,隨

同男家迎親者一同送親至男家,男家招待飲宴。翌晨女父及親

屬攜女及婿再返女家,在女家同族人繼續飲宴一日。是晚新郎

新娘在女家同床。翌日新郎攜新娘返家後,婚禮於是完成。

17
(4) 葬禮:布農族人認為死亡有善死、惡死。凡病死於家中為

善死,死於非命則為惡死。善死者死後,家人將屍體移置地上,

扶成坐勢,使股肱曲於前胸處,用藤帶或布袋縛之。於室內掘

墓穴,深約四尺、直徑三尺,周圍以石板為壁,下葬時男性面

向東,女性面向西。上面蓋以石板,之後填入泥土。惡死者,

由首先發現者就地掩埋。

7. 巫術占卜

(1) 水占:以小竹管吸水向天空吹出,水泡落於某人身上,該

人即為罪犯。

(2) 瓢占:以小石塊置於瓢背上唱人名,若石頭站立起來,表

示該人為嫌犯,不能站著者,則不是嫌犯。

(3) 鳥占:鳥在行進的左方長鳴者為吉兆,在右方鳴或左右雙

方鳴者為凶;鳴聲清亮者吉,嘈濁者凶。

(4) 夢卜:

Ø 接受別人的款待 Ø 夢見綠色原野

Ø 獲得一些肉 Ø 吃甘薯、土豆

Ø 夢見湖沼周圍的綠 Ø 夢見戫首(有三年

木 豐收)

凡是夢到以上之景象,皆為吉兆。

Ø 夢到死亡 Ø 夢見自己跌倒

Ø 夢到樹木折斷

凡是夢到以上之景象,皆為凶兆。

18
四、 布農族的經濟生活及其變遷的描述
自古以來台灣變是處在一個來往四方的交通要道上,自數千年前開始變陸續

有各式族群自八方而來。落地生根後的後代變為我們如今所稱的原住民。原住民

在台灣因居住地、信仰、祭典的各種不同的特性而被區分為好幾組,在台灣目前

所承認的十六族中,每個族群都展現了其各式各樣的文化。

在傳統祭儀方面,最為眾多的便是布農族。其對小米這種作物的重視更是他

族無可比擬,在滿月時豐盛的收成與其代表的圓滿是族人們的祈求。而在收成作

物以外,高山族們也大多有打獵的習俗,打獵富有許多意義,諸如知識技術的傳

承、男性成年的認可、祭典的需要以及與祖靈們溝通的橋樑等等。但隨時間過去,

人們開始重視與其他生物間共存的重要性,在各種破壞與獵殺生物棲地後導致須

多物種的滅亡,於是開始立法約束了人們捕獵的行為如《野生動物保育法》
、《文

化資產保存法》等。這樣的立法雖對於我們多數平埔漢人來說可能是可有可無的,

但對於生活依賴著自然的布農族人來說可就不是見樂觀的事情。不僅如此,隨現

代軍事武器的發展,人們對於各式槍械之殺傷力感到恐懼,也因此政府也依照《槍

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之《槍砲彈藥刀械許可及管理辦法》來限制原住民自用之

土砲槍枝的使用情形,種種的限制使原住民無法繼續維持他們的傳統,許多的傳

統祭儀正逐漸消亡。傳統與現代思維的衝擊在台灣爭論了許久卻也沒個結果,僅

能把偶發案件每每立案處理,但卻也因為這些偶發案件導致許多民眾對於原住民

們合法持有槍枝的情況甚是恐懼。

但是限制原住民合法使用獵槍是有違《憲法》中承諾維護原住民族傳統文化。

如何讓獵人文化在現代社會裡能更以另一種姿態發光發熱才是政府們需積極努

力的目標,而非一昧的抹除他們特有的獵人文化。

19
1. 台灣布農族經濟模式概況

布農族人與大多台灣原住民相似,其以狩獵聞名而耕種上以游耕或是刀耕火

耨方式種植小米、番薯、玉米、山芋、早稻等作物為食。東部沿中央山脈邊緣的

布農人則因很早與漢人接觸便學會了種植水稻。布農族人大多自給自足,即使已

經有很久的商業活動,但是重要性仍不高。日治時期,政府為解決軍糧不足,便

強迫布農族人種植作物由小米轉為水稻,故水稻變成其經濟上的象徵。

在狩獵方面,隨現代社會的發展,布農族人狩獵的空間日益被壓縮,權力日

益被縮減。不僅狩獵對象,連狩獵模式也遭到限制。政府相繼訂立許多法規,雖

是規定檯面上具有危險的因子,但原住民們卻在法條的限制中無法繼續一如既往

地進行著他們的狩獵。

2. 原住民獵人狩獵相關法條

(1) 《國家公園法》

(2) 《文化資產保存法》

中華民國政府,受到戰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重組, 除了外有強敵對峙之

外,台灣社會內部也亟欲追求經濟發展,乃有倡議政府早日頒訂《國家公園法》

並設置國家公園(黃躍雯、張長義,2001)。我國在受到西方保育理念的感染、

政治外交的督促,以及國家經濟發展的壓力,於 1972 年頒布《國家公園法》,

並自 1980 年代開始,陸續設置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與東

沙環礁等七座國家公園,以及芻議中的馬告國家公園。根據國家公園立法的目的,

其不僅具有增進國民健康與科學研究等無形而久遠的利益,且其具有保護野生生

物、保存文化遺產、培植觀光遊憩,以促成地方經濟繁榮之積極價值,並且可藉

此參加國際國家公園協會,以促進國際交誼,敦睦邦交,實可看出其隱含著高度

的經濟與觀光發展主義,以及政治外交等考量。

20
我國國家公園政策與法令大多是沿襲美國國家公園制度而來,其所依據的

「黃石模式」,乃認定國家公園是個排除人類居住、禁止一切資源利用的自然環

境。我國沿用此一模式建立了以「保育」為其核心價值的國家公園,為了保護某

些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特有的自然景觀、地形、地物、植物等自然遺產或生態

環境,或是重要的史前遺跡與史後古蹟,因而由國家將此地區劃歸為國家公園保

護區,而被劃為國家公園保護區之範圍,除了嚴格限制開發之外,並嚴禁一般人

在國家公園內焚燬草木、引火整地、狩獵動物、捕捉魚類或採折花木(第 13 條),

違法狩獵、捕魚者,根據同法第 25 條規定,情節輕者可處罰鍰,情節重者得處

有期徒刑。儘管立法當時曾就此一限制條款進行詳細的討論,卻未談及有關居住

於境內人民的生活權利,因而產生國家公園與境內居民的衝突。

1982 年制定的《文化資產保存法》
,同樣係以國家之名,劃設其所謂的自然

文化景觀,例如「生態保育區」
、「自然保留區」與「珍貴稀有動植物」等三種類

型,並且對於這類自然保護區同樣賦予許多限制條款,如該法第 52 條規定:
「生

態保育區與自然保留區,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另外,第 53 條規

定:
「珍貴稀有動植物禁止捕獵、網釣、採摘、砍伐或其他方式予以破壞, 並應

維護其生態環境。」另外,如於該區域內獵捕、網釣、採摘、砍伐或破壞指定之

珍貴稀有動植物者,將科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萬元以下罰金

(第 56 條)
。因此,1988 年內政部依法設立的「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及 1992

年公告設立的「出雲山自然保留區」,該區自從劃歸自然保留區之後,即禁止一

般民眾任意進入,或進行各種破壞行動,原住民族也包括其中。

(3) 《野生動物保育法》

《國家公園法》與《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制定,是造成原住民族在山林地區

傳統活動範圍與各種活動可能性大受限制的主因,而 1989 年所制定的《野生動

物保育法》,更是將否定甚至根除原住民族狩獵文化的意識型態帶到頂點的關鍵

(王皇玉,2007:280)。

21
根據《狩獵法》的規定,違反禁止或限制狩獵規定者,僅處以五十元,這樣

的規定與罰則,與 1980 年代以後所訴求的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以及保護瀕臨絕

種及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國際潮流,兩相對照顯得不合時宜,

因為即使 1972 年禁獵政策實行之後,仍不時出現台灣人民濫捕候鳥、獵殺老虎、

出售虎皮等負面國際新聞。經歷西方保育野生動物的主流價值呼聲中,以致於有

廢除《狩獵法》,制定《野生動物保育法》的訴求。1989 年 6 月,立法院三讀

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草案》
,以取代早已不合時宜的《狩獵法》
。按 1989 年公

布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第 18 條規定,狩獵、採集等行為,原則上應向縣市主

管機關申請許可。在未經事先許可的情形下非法獵捕或宰殺保育類野生動物者,

根據該法第 32 條規定,可以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

1994 年,
《野生動物保育法》進行大幅度修正,首先,其將野生動物區分為

一般類野生動物與保育類野生動物(指瀕臨絕種、珍貴稀有及其他應予以保育之

野生動物),分別給予不同的保護密度。一般類野生動物之獵捕,依據第 17 條

之規定,如果是非基於學術研究或教育目的的話,必須限定在主管機關所劃定之

區域內為之,並應先向主管機關核發許可證。對於保育類野生動物,根據第 18 條

之規定,原則上任何人均不得對保育類野生動物行騷擾、虐待、獵捕、宰殺或其

他利用行為,但有兩個例外情形,一為當保育類動物的族群量逾越環境容許量,

且已經主管機關許可,並公告其可利用之種類、地點、範圍及利用數量、期間與

方式;另一則為基於學術研究或教學目的,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者。違反第 18

條規定者,根據同法第 41 條,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

二十萬元。

22
1994 年的修法過程,考慮到原住民族狩獵文化的特殊性,因此於第 21 條

中對於例外允許獵捕野生動物之事由增訂第 5 款規定:
「台灣原住民族於原住民

保留地,基於其傳統文化祭典,而有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必要者,得予

以獵捕或宰殺野生動物,不受第 17 條第 1 項、第 18 條第 1 項及第 19 條第

1 項各款規定之限制。但所獵捕或宰殺之野生動物,屬保育類野生動物,除情況

緊急外, 應先報請主管機關處理。」換言之,原住民如基於傳統文化祭典需要,

得獵捕一般類野生動物,不受特定區域為之,且應向主管機關申請核發許可證之

拘束。但是,原住民如要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除非該保育類野生動物事前已經

主管機關公告族群量逾越環境容許者,否則仍不得獵殺保育類野生動物。然而,

原住民個人因為獵殺保育類動物,而被加以追訴或處罰之案例,層出不窮。

基於此,2004 年修法時特別增訂二條獨立之條文,回應原住民族狩獵文化

之特殊性的要求。增訂第 21 條之 1 規定:
「台灣原住民族基於其傳統文化、祭

儀,而有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必要者,不受第 17 條第 1 項、第 18 條

第 1 項及第 19 條第 1 項各款規定之限制。前項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

行為應經主管機關核准,其申請程序、獵捕方式、獵捕動物之種類、數量、獵捕

期間、區域及其他應遵循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

關定之。」另外,增訂第 51 條之 1 規定:
「原住民族違反第 21 條之 1 規定,

未經主管機關許可,獵捕、宰殺或利用一般類野生動物,供傳統文化、祭儀之用

或非為買賣者,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但首次違反者,不罰。」至此,

法律最終是以有限度、有條件,並改採行政管制方式,開放原住民族獵捕野生動

物。

23
(4)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1983 年,台灣社會內部私製槍枝與走私進口槍枝數量日益增多,立法者認

為當時刑法在這方面的處罰過輕,難收有效管制槍砲彈藥刀械等危險物品,遂有

倡議制定《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一方面期待能有效限制槍械、彈藥、刀械

的製造、販賣、運輸、持有與攜帶,以維護社會秩序; 另一方面,則希望以「特

別刑法」的方式,以更重於普通刑法的刑罰效果,以嚴懲製造、販賣、運輸、持

有與攜帶槍砲彈藥刀械之行為。

原住民狩獵時所慣用的獵槍,因被認為火力強大且具有殺傷力,恐有傷人之

疑慮,因而在行政院送交立法院審議的原始提案中,獵槍被列為禁止人民持有、

製造之槍械。但是,該法案進入立法審議過程之中,原住民立委提出:「獵槍與

魚槍之於原住民而言,是用來狩獵與捕魚的,不是拿來殺人之用,其正如農夫的

鋤頭,文人的筆一樣,乃生活所需工具。」要求將原住民慣常使用的獵槍與魚槍

排除在外。這樣的訴求隨後獲得其他立委的呼應,遂有立法委員另行提出修法動

議,希望針對原住民持有獵槍與魚槍的特殊性進行規範。因此,1983 年立法通

過的《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乃增加第 14 條規定:
「獵槍、魚槍專供生活習

慣特殊國民之生活工具者,其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1983)將原住民視為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且

將原住民用來謀生的工具,如獵槍和魚槍另訂行政管制辦法。就結論來看,原住

民自製或持有獵槍或魚槍,係採事先許可制,也就是說,原住民必須向中央主管

機關報請許可之後,始可合法製造或持有。如未經許可而製造或改造獵槍者,仍

必須根據第 8 條第 1 項之規定,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未經許可無

24
持有獵搶者,根據第 8 條第 3 項之規定,亦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惟中央

主管機關遲遲未訂出管理辦法,致使原住民未經聲請許可即自製或持有獵槍的案

件甚多。因此,1996 年修正的《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 14 條規定:


「獵槍、

魚槍、刀械專供生活習慣特殊國民之生活工具者,其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

於本條例修正公佈後六個月內定之。」目的在於催促管理辦法之訂定。

1997 年,中央主管機關公佈《生活習慣特殊國民獵槍魚槍刀械管理辦法》,

該辦法第 3 條第 2 項所謂「專供生活習慣特殊國民生活工具」,即包括原住民

於狩獵、祭典等場合所使用之獵槍在內。依該辦法之規定,只要不具備該辦法第

5 條所規定之消極條件,並完成警察機關之報備及發照手續後,即可自製或持有

獵槍。嗣後,原住民未依前開管理辦法之規定合法自製或持有獵槍,誤觸《槍砲

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之情形層出不窮。鑑於此,立法者乃於 1997 年 11 月 24 日

修正公佈《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 20 條明定:「原住民未經許可,製造、

運輸、陳列或持有自製之獵槍,供作生活工具之用者,減輕或免除其刑,並不適

用前條(強制工作)之規定。原住民相互間販賣、轉讓、出租、出借或寄藏前項

獵槍,供作生活工具之用者,亦同。」

按 1997 年的修法說明略謂:
「基於原住民所自製之獵槍,係屬傳統習慣專供

獵捕維生之生活工具,且其結構、性能及殺傷力均遠不如制式獵槍,為恐原住民

偶一不慎,即蹈法以第 8 條(製造、持有獵槍罪)或第 11 條相加,實嫌過苛,

爰增訂得減輕或免除其刑規定,並得排除本條例強制工作之適用。」自此,原住

民未經許可而製造「自製獵槍」,雖仍處以刑罰,惟明文規定應予以減輕或免除

其刑,且規定對於原住民未經許可而自製或持有獵槍行為,排除強制工作之適用,

顯然已經開始注意到原住民之傳統生活習慣。該次修法固然已經考量到原住民自

製與持有獵槍之特殊性,但是,這樣的優惠待遇,仍是以一種刑事處罰手段呈現,

因此儘管得以減輕或免除其刑,及排除強制工作,原住民為供作生活工具之用而

製造、運輸、陳列或持有獵槍之行為,仍然是一種犯罪行為。

25
2001 年 11 月 14 日公布修正後的《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其中刪除該

條例第 23 條關於「獵槍、魚槍、刀械專供生活習慣特殊國民之生活工具者,其

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的規定,同時修正該條例第 20 條,明定「原住

民未經許可,製造、運輸或持有自製之獵槍,供作生活工具之用者,處新台幣二

萬元以下罰鍰(行政罰)
,本條例有關刑罰之規定,不適用之。」至此,
《槍砲彈

藥刀械管制條例》明白宣示尊重原住民族之傳統生活習慣,允許原住民為供作生

活工具之用,得製造自製獵槍供作生活工具之用,並改依行政管理,授權中央主

管機關訂立管理辦法規範許可申請。

之後,該條例第 20 條做了幾次小幅度的修改,如 2004 年修正第 1 項有

關罰鍰部分為「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其理由係基於尊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

而將刑罰予以除罪化,改以行政秩序罰處分。惟警政機關在實務上卻是以警訊偵

察程序進行查察,且在罰鍰處分時,又沒有按個案情形,致加重原住民生活經濟

的負擔,是以參照一般法規有關行政罰規定增列上下限規定, 俾供作處分裁量

之依據,及增訂第 4 項:
「主管機關應輔導原住民及漁民依法申請自製獵槍、魚

槍。」2005 年增訂第 5 項:「原住民或漁民未經許可,製造、運輸、持有、販

賣、轉讓、出租、出借或寄藏自製之獵、魚槍,於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期間自動報

繳者,免除其處罰及其例外規定。」

各項法案中雖有特別規定原住民持槍或是捕獵的案外案,但是現今政府官員

需要省思的並非如何在現有法律中能顧及原住民權利,而是思考如何根本的保護

原住民各項傳統的歲俗祭儀與生活習慣,現代意識的抬頭並非傳統意識的消亡,

狩獵只是當中的其中一環,有時候我們為了太多我們的私利,而把歪腦筋動到了

那些天真自然的原住民身上。當他們發現到自己被壓榨時,我們已經利用立法來

逼迫他們接受,無奈著我們的霸道,只能逆來順受,可我們卻也未曾想過他們的

生活方式是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純樸厚實的存在,在無數的不平等中仍堅強地在那

裏等待著我們應該還給他們的權力。

26
五、 布農族的歷史文化圖像資料
照片 照片描述

布農族原始宗教

特色是繁複的祭

布農族傳統女士

的服裝以及頭飾

布農族傳統狩獵

的過程

大多原住民都會

自行狩獵以確保

部落的日常生活

用餐


27
照片 照片描述

布農族婦女織布

的情形

射耳祭(打耳祭)

是布農族全年只

中最盛大的祭

典,通常在四月

月亮稍缺時舉

行,祭日在凌晨

三時左右開始

南投縣信義鄉雙

龍村布農族卡社

群人

位於南投縣東部

山區一帶

28
照片 照片描述

南投縣信義鄉地

利村布農族卡社

群人

位於南投縣東部

山區一帶

南投縣信義鄉豐

丘村布農族巒社

群人

位於南投嘉義縣

界玉山一帶

布農族傳統婦女

的服裝以黑色為

29

照片 照片描述

卡社群社之住家

的正面

卡社群社之住家

的內部

30
六、 附錄
資料來源
1.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原住民介紹-布農族-文化特質
原民會網址:
https://www.tacp.gov.tw/home02.aspx?ID=%243073&IDK=2&EXEC=L
2. 書名:布農族神話與傳說
作者:達西烏拉彎
出版社: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2003/07/01
3. 研究報告:玉山國家公園⼈類學研究
作者:劉斌雄
頁數:P.46~50
使⽤網站: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網址:http://ianthro.ioe.sinica.edu.tw/about-us-basic/
4. 書籍名稱:布農族
作者:黃應貴
出版單位:三民書局
出版日期:民國 95 年 6 月
採用頁碼 P.16-17,72-82
5. 書籍名稱:布農族的狩獵-歷史、空間與權力
作者:王建臺、姜穎
出版單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出版日期:民國 101 年 11 月
採用頁碼 P.40-90,P.121-131,P.250-304
6. 書名:布農族
作者: 黃應貴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06/06/01

31
7. 論文題目:野生動物保育與原住民族狩獵文化保存之衝突-以野生動物保育法第
二十一條之一違憲審查為中心
作者:研究生 張瓊文
出版單位: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系
出版日期:民國 100 年 7 月
指導教授:吳志光 教授
採用頁碼:P.95-150,P.209-218
使用網站: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論文網址: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Pxl10P/search?s=id=%22099FJ
U00194025%22.&openfull=1&setcurrent=3#XXX
8. 書名: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
作者:海樹兒‧犮刺拉菲
出版單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
總頁數:共 404 頁
9. 論文題目:布農族丹社群遷移史之研究(1930-1940 年)
作者:鄭安睎
出版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出版日期:2000 年
指導教授:許雪姬
採用頁碼:p.116-149
使用網站: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論文網址: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POgx4v/record?r1=119&h1=1
10. 學術論著:布農族傳統家屋的構成與意義
作者:關華山
頁數:P.21~26
出版日期:2002
使⽤網站:國家圖書館期刊⽂獻資訊網
http://readopac2.ncl.edu.tw/nclserialFront/search/ref_book.jsp?la=ch&id=A11005874
11. 論文題目:台灣原住民族狩獵權之研究:布農族、排灣族個案探討
作者:研究生 全皓翔
出版單位: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出版日期:民國 99 年 6 月
指導教授:高德義 博士
採用頁碼:P.73-95,P103-120
使用網站: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論文網址: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VghL0J/record?r1=1&h1=4

32
12. 書名:《布農族》
作者:黃應貴
年份:2006
13. 書名:《布農族的狩獵-歷史、空間與權力》
作者:王建臺
年份:2012
14. 書名:《台灣原住民族狩獵權之研究:布農族、排灣族個案探討》
作者:全皓翔
年份:2011
15. 書名:
《野生動物保育與原住民族狩獵文化保存之衝突-以野生動物保育法第二十
一條之一違憲審查為中心》
作者:張瓊文
年份:2012
16. 書名:走入布農的世界-達西烏拉灣
作者:畢馬
年份:1998
17. 書名:布農族
作者:黃應貴
年份:2006

3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