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捷克】弗·赫鲁宾《眼泪》

谁想哭鼻子谁哭去吧,
我不哭,那玩意儿我不喜欢。
我还为爱哭鼻子的小朋友赶到可惜哩!
因为漾着泪水的眼睛看不见太阳!

真率明朗的情感性

爱哭鼻子是小朋友的通病,小朋友也知道爱哭鼻子是不光彩的事, 总想改掉它。这首诗就是抒写儿童的这种良好的
愿望,表达得十分坦率。有趣的是,小抒情主人公还说出了自己不爱哭的理由:“因为漾着泪水的眼睛看不见太
阳!”这样的理解也只有小孩子才想得出来,太美妙,太可爱了!

【中】黎焕颐《蒲公英》

你有翅膀吗?
你告诉我,蒲公英。

你飞得很高——
天上的道路,
是云彩铺成,
我要跟着你,
去看神秘的星星。

你飞得很远——
远方的风景,
一定很迷人;
我要跟着你,
去作快活的旅行。

形象鲜明的叙事性

这首《蒲公英》抒写的是一种对探究未知世界的向往之 ,诗人却借了 “蒲公英”这个能够飞得很髙很远


的鲜明形象,幻想出小主人公公将插上翅膀,跟蒲公英一道,踩着云彩铺成的道路,去看望星星,去远
方旅行。诗人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幻想故事来表现少年的求知欲和浪漫情怀。

流畅简洁的音乐性

《蒲公英》以问句开头,可谓开门见山,干脆利索,把“求索”和“向往”的情感主题一下突现了出来。接
着是两个句式相仿的诗段,将“高空”和“远方 ”的叙事意象用匀称的反复句式吟咏出来,令人感到明快而
优美 ,有一种梦幻般的深情。

【中】傅天琳《我是男子汉》

我已经六岁了,我是男子汉
我会举起长长的陀螺鞭子
把不听话的风
赶到
没有灯光的角落
让它罚站

稚拙活泼的趣味性

这首诗抒写一个六岁小男孩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刮风的 夜晚,爸爸又不回来,害怕的该是小男孩自
己,可是小男孩要做个家里的男子汉,要保护妈妈。这样的男子汉是可爱的,他毕竟只有六岁,他的想
法难免幼稚,但包含着令妈妈和所有大人欣慰和感动的美好感情。趣味也正在这种稚气的想法之中。看
来,趣中有情,趣和情是不可分的,纯正的趣味往往和美好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儿童诗需要的正是这
种 纯正的趣味。

高度凝练地表现儿童生活和内心世界

无论出自成人作家还是儿童诗人之手,儿童诗都毫无例外传递着儿童的心声,是儿童心理的诗性外化和
儿童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儿童的生活和理想高度集中的艺术表达。在儿童诗中,没有复杂的社会生活
和世态人生,也没有朦胧晦涩的内心情感,只有单纯而富有灵性的儿童生活,有儿童对世界的希望和想
像。有一首题为《乡下的孩子》的儿童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这样写道:

《乡下的孩子》

曾是妈妈怀里
唱歌的黄鹂
曾是爸爸背上
盛开的野菊。
捉一只蝴蝶,
能编织美丽的故事,
含一片草叶,
能吹出动听的歌曲。
挖一篮野菜,
撑圆了小猪的肚皮。
逮一串小鱼,
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哦,
乡下孩子,
生在阳光下,
长在旷野里。

读者透过作品所看到的,是孩子平凡的乡村生活,而这种生活在诗人那里已经被诗情和诗意所浸染,因
而它又是富有诗情画意的。它能给读者以别样的审美感受。

【中】膝毓旭《十四岁,蓝色的港湾》
(“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作品)

要说男孩子勇敢真是勇敢,
就是枪子飞来也不眨眼;
要说女孩胆小真够胆小,
看见豆虫一蹦老远。
希望有多几个叹号,
叫大人们都刮目相看,
可脑子里问号总也拉不直,
古怪的问题常让老师为难……

《十四岁,蓝色的港湾》写出了十四岁这一特殊年龄段儿童的真实情感,表达出他们心中的理想与渴望,情感抒发
得自然、贴切、生动、有趣。诗人于幽默风趣的描写中,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宣泄出来,而
盎然的儿童情趣也正在这种情感的抒写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体现儿童特有的趣味与情调

儿童诗的作者往往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视角来抒发感情,从而营造出儿童诗独有的境界。

我们知道,儿童往往用不同于成人的视角和态度看待他们生存的 世界,这决定了他们的认知和趣味追
求与成人不同以抒发内心情感 为主要任务的儿童诗,必然要体现与儿童审美追求相一致的趣味和情调,,
因此,优秀的儿童诗人总是适时地表现着儿童的天真、热诚、活泼、 敏捷和任性行为,总是以乐观积
极的笔调托起童心和童趣。让我们一 起来领略从诗人笔下流淌出来的儿童特有的趣味和情调:

【中国台湾】杨唤《水果们的晚会》

窗外流动着宝石蓝色的夜,
屋子里流进来牛乳一样白的月光,
水果店里的钟当当地敲过了十二下,
美丽的水果们就都一齐醒过来,
请夜风指挥虫儿们的乐队来伴奏,
这奇异的晚会就开了场。

第一个是香蕉姑娘和凤梨小姐的高山舞,
跳起来裙子就飘呀飘的那么长;
紧接着是龙眼先生们来翻筋斗,
一起一落地劈啪响;
西瓜和甘蔗可真滑稽,
一队胖来一队瘦,怪模怪样地演双簧;
芒果和扬桃只会笑,
不停地喊好,不停地鼓掌。
闹呀笑呀的真高兴,
最后是全体水果们的大合唱,
他们唱醒了沉睡着的夜,
他们唱醒了沉睡着的云彩,
也唱来了美丽的早晨,
唱出来了美丽的早晨的太阳。

徐鲁《夏曰雨景》

雷公公开着夏天的洒水车,
轰隆隆地从天空驶过……
洗亮了田野上所有的小溪,
还有老橡树上的每片绿叶。
蒲公英伸开金色的小巴掌,
一万颗露珠儿在花蕾上闪烁;
蘑菇们也从泥土下醒来了,
白色的小帽儿上顶着草叶。
野樱树抖着晶亮的水花,
仿佛金色的花瓣儿被风吹落……

在这两首诗中,作者满怀儿童的情思,用孩童的眼睛细致地观察和思考世界。前者以奇特的想象写出孩
子们所熟悉的多种水果在“另一世界”中表演的狂欢场面,洋溢着热烈欢乐的晚会情绪,使孩童渴望新奇、
不受约束的心理获得极大满足。

后者则以儿童的口吻娓娓地讲述着夏日的雨景,用儿童特有的天真、稚拙之语揣度大自然的神秘,其活
泼而抒情的诗性话语,带给小读者愉快的心情。总之,儿童美好的情怀在这样的诗作中得到了生动的表
达。

以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抒发情感

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作为文学作品形式之一的诗歌,则需要通过诗歌形象来抒发
诗人的内心情感,以达到把握世界,反映生活的目的。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由于
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于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更易感知、更易接受。表现在对文学作
品的接受上,他们更易于接纳鲜活生动、可视可感的文学形象,而天然地排斥形象的虚幻、玄妙和朦胧。
因此,以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诗,总培致力于创造鲜 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让孩子们在具体可感
的画面中感受诗情和诗美。

鲁兵《不知道和小问号》

有个小朋友,
名叫不知道。
一天大清早,
碰见小问号。

这一开头,使小读者一走进作品就忍俊 不禁。“不知道”和“小问号”本是一对较为抽象的概念,然而在诗
人笔下,它们却成了两个活生生的小朋友。这就使抽象之物变得生动具体了。那么,他们之间会发生什
么奇怪的事呢?小读者是一定要 下去的。当抽象的概念化为可以感觉到的形象后,作品所富有的情趣
便像磁石一般吸引了儿童。这就是诗歌形象的魅力。
儿童诗中的形象塑造有赖于诗人语言的功力和多种艺术表现手 法的运用。以凝练的语言表情达意是诗
歌的共同特性。因而在儿童诗的创作中,诗人总是用尽炼字之功夫,用准确、精要的语言来表意抒情,
同时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为塑造形象服务,传达直 觉感受和体验,以唤起读者的审美感
受。

《仙人掌》(佚名)

仙人掌
住在没有水的
沙漠里
只好伸出 很多的手
向四方说:
给我水

以上这首诗很传神地对仙人掌的生存状态进行描述。
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联想手法,把仙人掌的外形与内在的要求进行了合理而又新奇的联系,给常见植物
加上了特殊的意味:颇耐干旱的仙人掌伸出了求救的手,说明环境破坏已到了何等恶劣的程度。在这里,
借助修辞手段,用轻松 幽默的语言表现分量不轻的主题,自然能加深作品的内蕴,诗歌的形 象也得以
逼真地呈现。

塑造儿童视野中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
儿童视野中的诗歌形象的塑造有赖于诗人儿童般丰富的想象、语言的功力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因而在儿童诗的创作中,诗人总是用儿童的视角审视世界,并用尽炼字之功夫,以准确、精要的语言来
表意抒情;同时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为塑造形象服务,传达直觉感受和体验,以唤起读者
的审美感受。

管用和《帆》

拄着长长的拐杖,
穿着洁白的衣裳,
一个老人踩着波浪,
慢悠悠地走向远方。

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把白帆远去的外形与老人的悠然神态进行了合理而又新奇的联系,给常
见的事物加上了特殊的韵味;同时,用新颖贴切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外化黾椎的想象,加深了作品的内蕴,
逼真地呈现出“帆”这一诗歌形象.

儿童诗的独白

作为“独白”的儿童诗的言语则有很多说不出的东西,意义常常含于言外。 比如,希尔弗斯坦的诗集
《阁楼上的光》里的《孩子和老人》一诗:

孩子说:“有时我会把勺子掉到地上。”
老人说:“我也一样。”
孩子悄悄地说:“我尿裤子。”
老人笑了: “我也是。”
孩子又说:“我总是哭鼻子。”
老人点点头:“我也如此。”
“最糟糕的是”,孩子说,
“大人们对我从不注意”。
这时他感觉到那手又皱又暖。
老人说:“我明白你的意思。”

这首诗看起来是对话的形式,其功能却是一种“独白”。通过表现孩子和老人这生命的两端被“大人们”漠
视的生活状态,揭示人生的本质样相。如果从政 治学角度看,也可以阐释成是对壮年阶层的生活霸权
的批判。不管怎么阐释,这首诗的意义都是意在言外。

“诗言志,歌咏言。”儿童诗不像儿歌是即兴的吟唱,而是沉思的结果。

【中国台湾】郑文山《静静地坐着》

静静地坐着
什么也不去想
许多听不见的声音听见了
篱笆外,风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
花架上,花悄悄地开又悄悄地谢
墙壁上,时间答答地走又答答地来
静靜地坐着
什么声音都听见了
更听见心里的声音
过去的事
永远不再回来
这首诗正如题名“静静地坐着"所示,是沉思的诗(而一切儿歌,都是要站起来大声吟唱的)。每个生命
中,都会存“听见心里的声音”这种体验,其状态 就是“沉思”。
由于儿童诗的“独白”性质,它既可以朗诵,也适宜于默读。
儿童诗的意象

【日本】畑地良子 朱自强译《柠檬》

柠檬
一定是想到远方去。
薄薄地切一切,
就会明白柠樣的心。
薄薄地切一切,
滚出来好多个车轮。
散发着好闻的香味儿,
车轮,车轮,车轮。
柠檬
一定是想到远方去!

《柠檬》这首诗所具有的就不是形象,而是意象。这一意象不是纯然客观 的,它是在托物言志、借景
抒情,它包含着一个主观的思想:“柠檬/一定是想到远方去! ”另外,“薄薄地切一切,/滚出来好多个
车轮”,这也是富于个性的主观的感受和想象力。“想到远方去”——这是柠檬和一个隐含的抒情主人公
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赵毅衡说:“诗歌意象须有内涵,须有深度,须有动势。” 《柠檬》一诗 即是一个证明。

儿童诗的“个我”

儿童诗和儿歌的读者的年龄阶段不同。一般而言,儿歌的读者是学龄前的幼儿,儿童诗的读者为小学和
初中的少年儿童。作为观照儿童精神世界、帮助儿童 心灵成长的文学,儿童诗必然要参与少年儿童精
神世界的建构。而儿童诗所应对的年龄,正包含着寻找、建设“自我”的时期,因此,儿童诗自然会以表
现“个我”为己任。

儿歌中虽然也有“我”出现,比如,“姐姐留我歇一歇,我要回家学打铁”,“小板凳,四条腿,我给奶奶
嗑瓜子”,但是,相对来说,这个“我”不 是“个我”,而是“群我”。

在儿童诗中,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一个“我”,而这个“我”往往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斯蒂文森的诗
集《一个孩子的诗园》就有一个鲜明的儿童形象。这本诗集中的主要部分写于诗人卧病在床的 1883 年。
在病床上,斯蒂文森唤醒了对在苏格兰度过的病弱童年的回忆,并将其凝炼成诗。在许多诗里,我们能
够看到一个向往旅行和探险的孩子,并从他的身上看到其长大后的命运——创作传奇和历险故事,然后
在南太平洋的海岛上结束一生。 我们再来看看一首诗中的“个我”——
A. A.米尔恩《宾克》

——我叫他这名字
——是我的秘密,不对别人说,
正因为有了宾克,我才从来不寂寞。
不管我在儿童室里玩,在楼梯上坐,
不管我忙着干什么,他总陪着我。

噢,爸爸聪明,是个聪明爸爸,
妈妈真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妈妈,
保姆关心我,这没说的,
可是他们
全看不到
宾克。
(任溶溶译)

这是 A. A.米尔恩的童诗集《当我很小的时候》里的《宾克》一诗的前两节。在后面的诗中,诗人还写
道,宾克“他说话有时候爱用怪腔,嘎嘎 嘎嘎,/他说话有时候哇哇大叫,叫人耳朵聋……”而爸爸、妈妈、
保姆不仅“全看不到宾克”,而且“全不喜欢宾克”。爸爸“没空玩耍”,妈妈“有时候不在家”,保姆“弄得我
不快活”,“可宾克就是宾克,他一定在那里陪着我”。

宾克是另一个“我”吗?或者“我”是由“我”和宾克组成的吗? “我”和 宾克哪个是真正的“我” ?或者哪个是


主体的“我” ?这分明已经是一个哲学的 问题。不管怎么说,米尔恩真是诗技高超,让“我”分身有术,
可以看到另一个 “我 ”——宾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