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外国文学研究 2001 年第 2 期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创新艺术
——析《白丽尔小姐》
傅似逸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之作《白丽尔小姐》, 揭示作者小说创


作的现代性和作品蕴含的女性的细腻情感。 文章从小说的题材、结构、叙述方法和视点以及女
性情感等方面阐述曼斯菲尔德的独特性。
关键词: 现代性 技巧 叙述视角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 1888 - 1923) 是 20 世纪 20 年代活跃于英国文坛的女作家, 与乔伊


斯、吴尔夫、劳伦斯同时代, 均为现代派文学的先驱。曼斯菲尔德对文学的突出贡献在于短篇小
说的创新, 她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就所起的指导性影响而言, 凯
瑟琳? 曼斯菲尔德之于短篇小说艺术, 犹如乔伊斯之于长篇小说。在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之后,
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再也无法维持传统的模式了。他们开拓了一条通向更高境界的道路, 为后

人展示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曼斯菲尔德的独特的写作艺术体现在她的现代性的小说创作技
巧以及作品中蕴含的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 作者运用现代主义艺术技巧, 如意识流和象征主
义手法等, 驾驭其细腻敏感的语言艺术, 将探索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 发掘那些貌似
平凡甚至平淡内容的深刻内涵, 揭示那些生活场景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她的现代性写作技巧开
创了 20 世纪短篇小说的新风; 她的女性细腻的情感赋予作品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曼斯
菲尔德认为:“一个短篇故事应该是一块只有生活真实的璞玉, 而不是芜杂的顽石; 应该通篇白
。②《白丽尔小姐》(M iss B rill) 即是这样一块精美的
壁无暇, 而不应该有丝毫虚假感情的瑕疵”
璞玉, 玲珑剔透, 令人爱不释手。 它是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之作, 分析这个短篇小说, 可以洞见曼
斯菲尔德独具的艺术风格。
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的现代性首先表现在情节的淡化。《白丽尔小姐》 没有跌宕起伏的
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场面, 作者只写了白丽尔小姐星期天下午坐在公园长凳上
看过往行人这件事。 就传统的小说创作而言, 这充其量仅仅是个生活的特写镜头, 甚至只是个
细节。 但是曼斯菲尔德独具匠心地掬取这朵生活的小浪花, 用其独特的手法来展现其色彩, 释
放其能量。 这种情节的淡化是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挑战传统文学的特征之一。 在《白丽尔小姐》
里, 曼斯菲尔德摈弃传统小说以时间为顺序的结构, 把过去的和现在的内容交织穿插在一起,
叙述的时间、空间的跳跃大, 在时空关系的变换上, 技巧完全是现代主义的。这种时空的置换和
跳跃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外现。小说的情节构思围绕着白丽尔小姐的心理活动展开, 现实则只
通过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折光镜来映照。从小说开头到结尾的前一个段落, 白丽尔小姐一直就静
坐在公园的长凳上, 没有任何动作, 但是, 她的意识却跃前跳后, 随着周围的情景, 人们的谈话,
思绪纷繁错综, 脑海里演绎、幻想着不同的人生故事。作者的叙述扑朔迷离, 随着主人公的自由
联想而驰骋。 这种情节构思的跳跃性、随意性, 有时甚至突兀迷惘, 与传统小说顺时的、线性的
・51・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创新艺术

叙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根据批评家M ? 弗里德曼的研究, 我们可以参照意识活动的水平与范


围而将“意识流” 区分为三种类型: 内心独白、内心分析和感官印象③。在这篇小说中, 作者通过
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感官印象表现“意识流” 技巧, 作者不作任何的内心分析。
在叙述视点上, 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也是全新的。 她从不采用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
点”om n iscien t po in t of view ) 。《白丽尔小姐》
( 自始至终是用第三人称叙述, 但视点不同, 开头
是用叙述者自己的视点引入故事, 随后视点转换成人物的视点, 叙述者选择有限制地只溶入主
人公的内心, 只用她的思维方式和语气来叙述, 只通过她的眼光来观察, 时而外界情景, 时而内
心独白, 客观的描写与主观的外露相互交替。小说叙述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点”( lim ited th ird
- p erson po in t of view ) 的方法, 一切都通过白丽尔小姐的视觉和感觉来表现, 没有叙述者的
任何评论和干预, 从而给读者以充分的思索和想象空间。
小说的现代性还表现在作者善于调动读者的能动性和要求读者积极参与方面。 传统小说
经常直接甚至集中地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场景, 而在《白丽尔小姐》中, 这一切都
是以离散的方式散落在字里行间, 朦胧隐晦。 比如小说开头一段中的“公园”用法语“J a rd in s
Pub liques ”
, 而非英语的“Pa rk ”
, 这就是故事发生在法国的线索铺陈; 而“丝丝的凉意”
,“不时
有一片落叶飘过” 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季节; 从白丽尔小姐“抖去沾在狐皮围脖上的蛀虫粉末”
可知这是她今年第一次用上围脖, 进而可推知故事发生在秋末冬初。 至于白丽尔小姐的身世、
年龄、职业、背景等, 作者没有任何介绍, 读者只能从白丽尔小姐的内心独白去联想、猜测和推
断。 在叙述中故意留下空白,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 是富有美学意义的, 如同中国国画的空白, 小
说中无语胜过有语。
阅读《白丽尔小姐》 , 读者无法以传统的、被动的方式加以接受, 而需要积极地寻找主题的
相关、射影和情节的关联、呼应去领悟。读者对作品的整体了解, 必须通过梳理零散的细节和揣
摩人物的内心独白, 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解读能力, 甚至需要“破译”
、“解码”
, 然后像拼接七
巧板那样进入小说的深层结构。
曼斯菲尔德的第二个独特性是凭借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的情感刻画人物和场景。 她从
常人忽视的角度, 捕捉人物特定环境的特有感受和心绪, 通过人物的思想意识和内心隐蔽的活
动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在《白丽尔小姐》 中, 作者凭借一系列静态与动态形象衬托主人公纷繁
的意识活动, 在表现技巧上带有印象主义特征。 小说一开始, 作者就将笔触深入到主人公的感
觉深处, 细腻而传神地描绘白丽尔小姐的内心独白: 出行前取出围脖的自言自语、对身旁那不
知足的老妇人的责叹、给那僵尸般的病瘫绅士的读报、幻想自己成为“女演员” 的抒情等。 作者
巧妙地以白丽尔小姐“珍贵” 的狐皮围脖为线索, 折射出主人公的社会生活与感情世界。尽管这
条狐皮围脖旧得“连鼻子都竖不起来”, 在别人的眼中是过时得可笑的“炸鳕鱼”( 下文将提及) ,
但白丽尔小姐对这狐皮围脖的亲昵的自言自语——“可爱的小东西! ” “这小捣蛋! ”——— 宛
若对密友、对宠物的倾诉, 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这狐皮围脖对白丽尔小姐的珍贵。 作者在小说
中从未使用任何“穷”、“可怜”等概括评论性的形容词, 但是从白丽尔小姐对久年不舍的旧围脖
的爱惜, 从文中提及的她所居住的“食橱式”( cup boa rd ) 的斗室, 从她每星期日下午从公园回家
途中经过面包店给自己买一小片蜜汁蛋糕时感受的那份愉悦, 一个孑然一身, 生活凄苦、寂寞
孤单的人物就呼之欲出, 跃然纸上了。
此外, 这种女性细腻的情感还表现在白丽尔小姐身上, 小说中的场景实际上都是主人公的
视觉感知。 这些画面不是纯粹的叠映和堆砌, 它们是通过主人公的有色的眼镜过滤, 凝附上主
・52・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外国文学研究 2001 年第 2 期

人公的内心丰富的情感。 比如在白丽尔小姐视觉屏幕中的草地景象—— 络绎不绝的过往行


人, 卖花的年老乞丐, 篱笆旁嬉闹的孩子、蹒跚学步的幼童和他那“像小母鸡”
似的母亲等; 又如
白丽尔小姐视觉屏幕前经过的走马灯式的动态画面——成双成对的幸福男女、手牵毛驴的农
妇、苍白冷漠的尼姑、华丽傲慢的贵夫人、戴貂皮小圆帽的下等娼妓等, 一个接一个的画面, 成
为芸芸众生的象征, 画面的接续组合构成了白丽尔小姐所憧憬的, 但却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充
满着生活的气息, 搏动着生命的节奏。 在白丽尔小姐的视角聚焦中,“感知层、心里层和思想层

可能同时作用” 。
曼斯菲尔德的女性特有的敏感性还表现在对作品的形式美、暗示性和音乐性的美学追求
上。 她深受当时的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 在《白丽尔小姐》中, 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主人公
微妙的内心变化, 用音乐和声音形象点染气氛, 铺垫效果。 作者在《白丽尔小姐》中不止一次地
提到乐队的演奏, 用乐曲和旋律的变换来烘托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白丽尔小姐刚到公园坐下
时,“传来一段柔和的长笛吹奏曲 —— 太美了! —— 一连串活泼轻快的降音, 她抬起头, 微笑
了”。⑤ 柔和欢快的音乐折射出白丽尔小姐愉快轻松的心境, 这每周一次的公园之游成了她唯
一的快乐。当白丽尔小姐注视着草地上富有生活气息的景象, 观看过往行人, 遐想联翩时, 乐队
。⑥ 这
吹奏起“T um - tum - tum t idd le- um T idd le- um ! T idd le- um ! T um t idd ley- um tum ”
一系列富有节奏的象声词, 生动地衬托了主人公对生活节律的想象, 象征着白丽尔小姐融入社
会参与生活的渴望。当白丽尔小姐看到那年老珠黄的娼妇受到那绅士的冷酷拒绝时, 乐队演奏

的旋律是伤感缠绵的, 伴奏的鼓乐重复地敲击着“T he B ru te! T he B ru te! ” ; 似乎在哀叹那女
人的无奈, 谴责那绅士的粗鲁。 饶有意味的是作者使用的象声词“b ru te ”同时具有“畜生”
( “残
忍”的字面意义。 当白丽尔小姐被周围的一切所感染, 憧憬自己就是人间舞台的一个角色, 乐
)
队开始了又一轮新的演奏, 音乐“那么柔和温暖, 阳光般明媚, 让你也想跟着歌唱。 曲调越来越

高, 白丽尔小姐觉得只须过一会儿, 所有在公园里的人, 所有的人就要一起齐声歌唱了! ” 乐
曲的美妙和高昂象征着白丽尔小姐对人世和谐、真情、宽容的向往和信心。 这种音、景、心的融
合, 极富形象性和美感, 使语言的音韵与作品的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增强了作品内部的和谐
与统一。
曼斯菲尔德的女性细腻的人物刻画艺术在作品结尾处登峰造极。 正当白丽尔小姐思绪飞
散飘洒, 想象自己是人间大舞台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时; 正当她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周围的
世界, 产生了一种认同的一体感时; 正当她沉浸在这种顿悟带来的籍慰和满足, 觉得自己, 以及
其它那些坐在长凳上的孤寂的老人们就要加入这人生的大合唱时; 正当她眼里噙着泪花, 朝着
周围所有的人微笑时, 作者写道:

就在这时, 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来到她的身边坐下, 他们穿得很漂亮, 他们在


恋爱, 肯定是刚从父亲的游艇下来的白马王子和他的佳人,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 白
丽尔小姐的心里还在无声地歌唱着, 脸上仍挂着颠颤的微笑, 她竖起了耳朵:
“别嘛! 别现在! ”
那女孩说,“不要在这儿嘛! 我不……”
“为什么? 就因为那头坐着的那个愚蠢的老东西吗? 她干嘛要到这儿来? ——谁
需要她? 她干嘛不把那张愚蠢的老脸留在家里? ”
姑娘吃吃地笑着:“瞧她那狐皮——那条狐皮围脖太可笑了, 就像一条炸鳕鱼! ⑨

・53・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创新艺术

小说嘎然而止。 白丽尔小姐所有的美好想象、向往和陶醉也在这一刻停滞了, 如同自由飞翔于


蓝天的小鸟一下子折断翅膀跌落尘埃; 一分钟前, 她还满怀共享人间温情的欢乐, 此顿时烟消
云散。 白丽尔小姐刹那间明白, 在旁人的心目中, 自己是个可怜的、多余的人, 是个令人讨厌的
东西。她的热情一下子被现实的冷酷冰冻了。这种急骤的冰冻直透心灵的深处, 使她对周围这
个她还抱着幻想和希冀的世界有了全新的、可怕的认识。这一刻的顿悟对白丽尔小姐实在是太
残酷了! 然而, 作者的语气却是那么平静与客观, 只用一连串最一般、最常用的动词记叙白丽尔
小姐回家的情景:

她经过面包店, 一直回到了家, 爬上楼梯, 径直走进自己那间黑洞洞的, 像是个食


橱的小房间, 在红色的鸭绒床罩上坐下, 坐了好一会儿。那围脖的盒子还搁在床上。她
匆匆地取下围脖, 匆匆地, 连看也不看一眼, 就把它放到盒子里去。βκ

这个结尾, 没有言语的修饰, 没有动情的感慨, 朴实无华, 含不尽之情于言外, 使读者深切感受


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和关系的畸形, 完全否定了人间沟通的可能性。“孤独感” 和人际的
“不可沟通”正是 20 世纪现代派作品常见的主题, 曼斯菲尔德是较早发掘这些主题的作家之
一。 不难预料, 白丽尔小姐今后再也不会去公园了, 因为那唯一的、通过自我意识与外界接触、
分享人间情感的门窗已经对她无情地关闭。 她的余生只有在无限的孤寂中默默度过。
曼斯菲尔德在《白丽尔小姐》和《已故中校的女儿》( 1920 ) 中, 已成功地运用内心独白和意
识流手法, 这比乔伊斯在《尤利西斯》( 1922) 里及吴尔夫在《达罗卫夫人》( 1925 ) 里运用现代派
写法都早。 曼斯菲尔德的作品语言凝练, 表达细腻含蓄, 想象丰富, 意境隽永, 独具风格。 她受
到俄国作家契珂夫的影响, 在观察生活的角度和对生活的理解思索方面, 二者不乏相似之处。
然而契珂夫主要的是运用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 而曼斯菲尔德却不断地探索试验, 以全新的现
代派手法创作, 因此作品更富美学价值。
虽然不止一个的文学评论家提到, 曼斯菲尔德的成功曾引起吴尔夫的嫉妒βλ。 但是, 后人
对吴尔夫的重视和研究远多于曼斯菲尔德, 原因之一也许是曼斯菲尔德在正当年华的 35 岁时
过早地离开人世。英国文学史应该还给曼斯菲尔德应有的地位, 这才显得公平。应该说这两位
同时代的女作家在小说的实验和创新上, 以其与众不同的女性的细腻清新的表达, 艺术技巧的
精湛和全新的艺术风格, 掀开了 20 世纪短篇小说创作的新的一页。

①  Ian A. Go rdon, Ka therine M an sfield, 转引自侯维瑞著《现代英国小说史》


,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86 年, 第 431 页。
②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
,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86 年, 第 428 页。
③ 南 帆:《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
, 上海三联书店, 1987 年, 第 50 页。
④ 施・雷蒙- 凯南:《叙事虚构作品: 当代诗学》, 赖干坚译,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第. 97 页。
⑤ ⑥ ⑦ ⑧ ⑨ βκ   Ka therine M an sfield, M iss B rill in Im p act - F ifty Sho rt Sto ries, H a rcou rt B race
Jovanovich, Inc. , 1986, p. 52、53、54、55、56、56.
βλ   ( 英) 安德鲁・桑德斯著, 谷启楠等译:《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 第 767 页。
(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外文院英文系 邮编: 361005)
责任编辑: 聂珍钊

・54・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