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9

密 级: 公开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623.22

汉代文字教育研究

学 位 类 型 : 学术型学位

学科(专业学位类别) : 教育学

作 者 姓 名 : 颜海燕

导师姓名及职称 : 李学 副教授

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 :

学 院 名 称 : 教育学院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 2012 年 6 月 1 日
汉代文字教育研究

学 位 类 型 : 学术型学位

学科(专业学位类别) : 教育学

作 者 姓 名 : 颜海燕

作 者 学 号 : 10011402002

导师姓名及职称 : 李学 副教授

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 :

学 院 名 称 : 教育学院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 2012 年 6 月 1 日

学 位 授 予 单 位 : 湖 南 科 技 大 学
A Study on Chinese Characters
Education of Han Dynasty

Type of Degree Academic Degree

Discipline (Type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edagogy

Candidate Yan Haiyan

Student Number 10011402002

Supervisor and Professional Title Li Xue Associate Professor

Practice Mentor and Professional Title

School School of Education

Date June 1, 2012

University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摘 要

汉代的私学十分发达,改变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广大中下
层普通民众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由于汉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文字的教育,这一
时期的文字教育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写字课本《急就篇》,形成了一些有效的识字写字方法,
对后世的文字教育影响深远。
以汉代文字教育作为研究点,在阅读和整理大量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根据汉代文字教育背景,发现汉代的汉字字体、构造理论,文教政策和教育体制
等因素对文字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有很大影响;通过对汉代的识字教材《仓颉篇》、
《急就篇》的个案研究,总结出汉代文字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运用比较研究
法对汉代的文字教育加以系统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汉代文字教育对当代小学语文
识字、写字教育具有以下经验启示:第一,文字教育应与文字本身特点相结合。
根据汉字的语音、字形、字义的特点,选取相应的识字教学方法。第二,文字教
育应与人格培养相结合。要深入挖掘文字教材中的思想内容,在文字教育的过程
中体现人格示范,在文字教育评价中渗透人格要求。第三,文字教育应与审美教
育相结合。深入挖掘文字本身蕴含的美育因素,重视写字和书法教育。

关键词:文字教育;汉代;经验启示

i
ABSTRACT

As private school educ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thrives, it changed the situation
of “learning in the local authorities” since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bringing most
middle and lower class people chances to read.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of
this perio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as the ruler of Han Dynast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of words, giving a powerful shove-ah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then came the earliest extant textbook
on reading and writing called 《Ji Jiu Pian》, and came into being some effective
methods on how to read and write which have an effect on the later characters
education.
Taking the characters educ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as study object, this paper
reviewed a considerable stack of related historical sources, points out the effects of
fonts of characters theory of forma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policies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Han Dynasty and social factors on the characters education by
introducing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aracters education of Han Dynasty ;
co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of Han
Dynasty by the case study on the reading text book called 《Cang Jie Pian 》and《 Ji
Jiu Pian 》of Han Dynasty;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studies the characters
education of Han Dynasty by using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hen accordingly raises
several sugges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 of the elementary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This paper suggests: Firstly, the characters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ds. The proper reading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onetics, pattern,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Secondly, the Chinese characters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We should excavate ideological content in teaching material,
and personality should be embodi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meanwhile the requirements of personality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the
characters education evaluation. Finally, the Chinese characters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 We should excavate the aesthetic factors in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writing and calligraphy.

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s education; Han Dynasty; suggests

ii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 -
1.2 相关概念的约定...................................................................................... - 1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3 -

第二章 汉代文字教育背景概述

2.1 汉代的文字发展情况概述 ...................................................................... - 5 -


2.1.1 汉代的文字字体演变 .................................................................... - 5 -
2.1.2 汉代的文字构造理论 .................................................................... - 7 -
2.1.3 汉代的文字书写成就 .................................................................... - 8 -
2.2 汉代文教政策与文字教育 ...................................................................... - 9 -
2.2.1 汉代文化思想对文字教育的影响 ................................................. - 9 -
2.2.2 汉代人才选拔方式对文字教育的影响 ....................................... - 10 -
2.3 汉代教育体制与文字教育 .................................................................... - 11 -
2.3.1 汉代教育体制概况...................................................................... - 11 -
2.3.2 书馆教育 ..................................................................................... - 12 -
2.3.3 初读经书 ..................................................................................... - 12 -
2.3.4 专经研习 ..................................................................................... - 12 -

第三章 汉代文字教育教材与方法

3.1 汉代文字教材分析 ................................................................................ - 13 -


3.1.1 汉代文字教材概述...................................................................... - 13 -
3.1.2《仓颉篇》的内容分析 ................................................................ - 14 -
3.1.3《急就篇》的内容分析 ................................................................ - 17 -
3.1.4 汉代文字教材的特点 ................................................................... - 18 -
3.2 汉代文字教育的方法 ............................................................................ - 20 -
3.2.1 识字方法 ...................................................................................... - 20 -
3.2.2 写字方法 ...................................................................................... - 23 -

第四章 汉代文字教育的经验启示

4.1 文字教育与文字本身特点相结合 ......................................................... - 25 -


4.1.1 根据汉语语音特点,利用韵语识字 ........................................... - 25 -
4.1.2 根据汉字字形特点,运用文字理论指导识字............................ - 27 -
4.1.3 根据汉字字义特点,阅读巩固识字 ........................................... - 28 -
4.2 文字教育与人格培养相结合 ................................................................ - 29 -
4.2.1 深入挖掘文字教材思想内容 ....................................................... - 29 -
4.2.2 文字教育过程体现人格示范 ....................................................... - 30 -
4.2.3 文字教育评价渗透人格要求 ....................................................... - 31 -
4.3 文字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 ................................................................ - 32 -
4.3.1 挖掘文字本身蕴含的美育因素 .................................................. - 32 -
4.3.2 重视写字与书法教育 .................................................................. - 33 -

结 语 ................................................................................................................ - 35 -

参考文献 ............................................................................................................ - 37 -

致 谢 .................................................................................................................. - 39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41 -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近代以来,我国文字教育的探索道路在曲折中前进,从“误尽苍生”的感慨
到八十年代以后教学方法和流派异彩纷呈,富有成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
在费时低效的问题,其现状令人堪忧。
文字教育作为中国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与起点,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自
从有了文字,便有了文字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我国古代的文字教育积累了丰
富的教学经验。其中汉代的文字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开创的地位,后世
许多语文教育理论、内容和方法都是源自于汉代的教育成果。所以,研究汉代的
文字教育,对当代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育无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本研究对汉代文字教育的背景、文字教材与教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尽
量展示出汉代文字教育的整体面貌,整理和继承汉代的文字教育思想,具有一定
的理论价值。
其次,通过对汉代文字教育的研究,总结出汉代文字教学的经验,为当代小
学文字教育提供指导,改善当前文字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具有实践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约定

文字,在本文中指汉文字,即汉字。
教育,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在古代,
“育”具有深厚的道德意味,把“育人”渗透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了“文”
与“道”的有机结合。本文中的教育指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
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
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在汉代,文字教育的实
施主要是在书馆、书舍中进行的。
文字教育,在本文中是指识字、写字教育,包括在这个过程渗透的思想道德
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识字教育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识字教材和教学方法,
使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认识汉字的音、形、义,达到会读、会认、会用。

-1-
写字教育与识字教育是并行的,除了培养学生具备正确书写汉字的基本能力外,
还应通过写字教育,使学生初知书法、欣赏书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
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汉代文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言文字学的著作中,对汉代文字的书体、
汉字的构造理论“六书”、汉字的性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唐兰的《中
国文字学》,启功的《古代字体论稿》,廖才高的《汉字的过去和未来》
(湖南大学
出版社,2005 年版)、黄德宽、陈秉新的《汉语文字学史》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引经据典,论述了中国文字学的创立历史等等。
汉代文字教育研究。汉代文字教育研究散见于汉代教育史中,但涉及到文字
教育的内容篇幅不多。如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六卷本《中国教育通史》
(山东教
育出版社,2005 年版),通史第二卷第四章有一节简要介绍了汉代文字教育的形式
和教材内容。张隆华、曾仲珊所著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三章(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描述了汉代文字教育的大概情况,内容
较为详实。类似的著作还有王文彦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远方出版社,
2006 年版)、谢保国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另外张志公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年版)讨论了古代蒙
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方法与特色。李建国的《汉代的蒙童识字教育》
(《文学知识》
1999 年 02 期)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对汉代的蒙童的识字教育作了大概描述,但
不够深入。王子今的《两汉的蒙童教育》(《史学集刊》2007 年第 3 期)从史学考
据的角度,兼用文献和简牍资料全面地介绍了汉代蒙童教育的形态,总结了汉代
蒙童教育的特征。
汉代文字教材研究。相对文字教育研究,汉代文字教材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
对《仓颉篇》的研究,有胡平生、韩自强的《〈仓颉篇〉的初步研究》
(《文物》1983
年第 2 期)对汉代遗址和墓葬中的《仓颉篇》残简进行初步性的分析研究,结合
文献和旧资料,对《仓颉篇》进行了语言学方面的考察,包括语音、词汇(义)、
句式和篇章结构三方面的内容,并指出了《仓颉篇》与汉代其他字书的渊源与影
响。宁赫的《〈仓颉篇〉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年)根据有关轶文和
考古材料,对《仓颉篇》进行了综合性的整理研究。对《急就篇》的研究,有从
史料价值方面分析的,如丁毅华、陈国中的《〈急就篇〉的史料价值》
(《华中师范
大学学报》2001 年第 2 期),有从古代文献学的角度考证的,如李小茹的《王应麟

-2-
〈急就篇补注〉及相关问题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年),有对文本内
容进行研究的,包括用字、辞藻、用韵等方面,如刘伟杰的《〈急就篇〉研究》
(山
东大学 2007 年博士论文)。另外还有一些文章是对汉代文字教材的整体描述。如
吴洪成的《汉代“书馆”教材探微》
( 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
对汉代的书馆教材作了系统的总结。杨庐民、尚廷贵的《论汉代小学教育的一些
问题》(《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 期)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汉代字书进行了分
类。
汉代文字教学方法研究。文世琼的《“六书”与古代语文识字教育》(《语言
教学研究》2006 年第 3 期)认为“六书”理论为古代文字教育提供了基本的教育
内容和教育途径、方法。张维坤的《“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
察》(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对我国古代语文教学基本
方法“讽诵”法进行了原因探析。黄宇鸿的《古代汉字教学方法探索》(《广西社
会科学》2004 年第 8 期)对古代文字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总结。
综上所述,汉代的文字教育研究逐渐成为史学界、文学界和教育界专家学者
研究的热点。由于现有传世文献资料的相对缺乏,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
识字写字教材的研究上,对整个汉代的文字教育的宏观研究及对当代语文的教育
意义或对识字教育方面的启示少有论及。本文在此基础上力图对汉代文字教育进
行系统而又全面的研究,深入发掘其现实意义,以资当代语文教育特别是识字写
字教育借鉴和启示。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并查阅有关汉代文字教育的著作、论文及与之相关
的资料,吸收可供论文研究借鉴的优秀经验,确定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并通
过大量的文献研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重点关注汉代文字教材和教法。
2.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汉代文字教
育的基本规律,总结基本经验。
3.个案研究法:对汉代某一识字教材进行个案研究,如对《仓颉篇》、《急就
篇》的内容分析。
本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提出选题背景和意义,界定相关概
念,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第二章是对汉代文字教育背景的概述。从汉代
文字发展情况、汉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体制三个方面,阐述其对汉代文字教育的
影响。第三章是对汉代通行的文字教材《仓颉篇》和《急就篇》的内容进行分析,

-3-
整理和归纳出汉代文字教学方法。第四章总结汉代文字教育的主要经验及其对当
代文字教育的启示。

-4-
第二章 汉代文字教育背景概述

2.1 汉代的文字发展情况概述

2.1.1 汉代的文字字体演变

我国文字源远流长,据现今的考古发现,我国文字的起源可追溯到大汶口陶
器文化时期,即公元 5500 年前。汉字自出现至今历经几千年,仍没有超出表意文
字的范围,但在发展过程中,汉字的形体却沿着由繁至简的规律发展着,其演变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由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和籀文发展为秦代的小
篆;二是由秦代的小篆发展为汉代的隶书;三是由汉代的隶书发展为魏晋以后的
草书、楷书和行书。 ①
汉代的文字发展正处于第二个大转型时期,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中总结
得极为精辟:
“秦汉之世,为我国文字变迁最烈之时。综其事:则字形变迁之多,一也。字
数一面增加,一面淘汰,二也。文字之学,成于是时,三也。行文渐以古为唯,
寖成文言分离之局,四也。书法渐成艺事,五也,盖文字之用,远较先秦时为宏,
故变迁之烈如此。自经此大变后,其势遂渐趋于安定矣。” ②
汉代文字的形体变化最大,字体种类很多。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书
有八体。”汉承秦制,汉初的文字和秦代一样,有八体,即大篆、小篆、刻符(刻
在符节上的)、虫书(书幡信用的)、摹印(摹写在印玺上的)、署书(题在封签匾
额上的)、殳书(写在兵器上的)、隶书。其中大篆已经很少用,刻符、虫书、摹
印、署书、殳书也只在特殊场合偶尔使用,用得较多是小篆和隶书。到王莽时期,
又有六书,即古文(孔子壁中书)、奇字(据古文改变而成)、篆书(小篆)、左书
(秦隶)、缪篆(用来摹印的)、鸟虫书(书幡信用的)。另外还有草书、真书、行
书③。
汉代的书体虽然很多,但在社会上通行的主要是隶书。《晋书·卫恒传》引卫
恒的《四体书势》说: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

① 黄勇.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A 卷·语言文字[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34-40.
② 吕思勉.秦汉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552.
③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79.

-5-
隶书者,篆之捷也。”“捷”就是快速急就,也就是简化。意思是说隶书是篆书简
化而来的。从形体上看,隶书改小篆圆转的笔划为方折,结构比小篆更简易而舒
展,体势由纵式长方变为横式扁方。这种改变不仅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也适
应了竹简这种书写载体。从笔势上看,隶书改小篆敛束无波的笔势,笔划趋于平
直方折,在撇、捺等长笔划上表现出波折上挑等俯仰的形状。在笔画上,形成了
点、横、竖、折、撇、捺、钩、挑等八种最基本的笔画,使汉字由象形的线条变
成了符号化的笔画。
我们可以从现存的文物上可以看出隶书的这一变化过程:(图一、二、三)

图 1 云梦秦简 图 2 居延汉简 图 3 熹平石经


(秦隶) (汉隶) (八分)
隶书的形体和笔势在汉代发生巨大的变化,古文字学家张政烺把它分为三个
阶段:
1.秦隶,汉武帝之前的隶书。以云梦秦简为例,此时的隶书字形较竖长的小
篆而言,虽还杂有竖长字体,已经开始横向发展,较为方正。不过少有波势,略
存篆意。(图 1)
2.汉隶,汉武帝至光武帝之间。居延汉简和敦煌、新疆各地出土的汉简,篆
书形体消失,字形横向发展,竖短横宽,波势极大。(图 2)
3.八分,成熟时期的隶书,如《熹平石经》,形体方正,笔划匀称,波势工整。
(图 3) ①

①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80.

-6-
汉代的文字形体由秦代的小篆逐渐发展为隶书(主要指汉隶),这个发展演变
的过程被成为“隶变”。隶书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也非历史上某一个人的结果 ① ,
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积淀。隶变自战国后期开始 ② ,至汉代中叶汉隶的形
成,前后经历了三百余年。
由于汉代文字的形体不断变化发展,字体种类繁多,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
产生了不少略字、俗字、奇字、讹字、误字,这就使“正字”成为了汉代文字教
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2.1.2 汉代的文字构造理论

对汉字的构造可以有多种认识。从书法的角度,可以归纳为“永字八法”,即
侧、勒、努、趯、策、掠、啄、磔。从汉字教学的角度,把汉字归结为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或是全包围、半包围、上中下、左中右等结构类型。本文所说的汉字
结构是从古人在造字时如何通过文字形体来体现文字所表示的意义出发的,即是
从造字的角度来研究分析汉字结构。其依据是:汉字在造字之初,它的形体和它
所表示的词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只要按照造字意图,对汉字的形体结构
做出正确分析,就能推断出汉字的本义,有助于汉字的学习。
汉代的文字构造理论是指六书理论。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构造时归纳出
来的六种条例,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一词自古
有之,《周礼·地官保氏》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
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此“六书”
与汉代许慎所说的“六书”并非同一内容。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六书理论最后成熟
于两汉,是汉代的古文经学家建立起来的关于汉字构造的一种理论。
“六书”经过汉代的古文经学家刘歆、班固、郑众的构建和发展,最后由文
字学家许慎在其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中给它的分名逐一下了定义,并举出释
例: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
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
宜,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① 唐代张怀瑾《书断》引东汉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
说。
②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69.

-7-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①
许慎构建出六书理论,并将它发挥运用到极致,写成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
在这一著作中,他运用六书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的形体结构,并把它们分别归入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而转注和假借并非造字之法,书中几乎没有
属于这两类的书例。他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创建部首 540 部,并据形立训,根
据文字形体所显示的意义来训释字义,将字形与字义相互贯通起来。
《说文解字》的问世,改变了当时儒生望文生义随意解读汉字的混乱局面,
正确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了解汉字中一点一划表示的意义,不仅能帮助人正确
认识汉字的音形义,还可以提高汉字书写的准确性,为汉代的文字教育提供了指
导。

2.1.3 汉代的文字书写成就

汉代文字字体的发展由篆书变为隶书,由隶书发展为草书、真书、行书,至
汉末,我国汉字的字体已经基本备齐,汉字字体的变化发展已经完成了创造时期
而趋于定型。汉代的书法艺术也经历了汉代前期以实用为目的的不自觉时期,直
至汉末魏晋时期,才开始艺术化的觉醒,成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质的艺术形式。
隶书是汉代通行的字体,不但笔法日臻纯熟,而且书体的风格变化多样,流
派纷呈。根据书写材料、书写工具、书写内容的不同,现存汉代的书法墨迹主要
分为简牍和碑刻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帛书、铜器铭文、砖瓦文字等。
简牍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的总称,是西汉至东汉中期以前社会普遍使
用的书写材料。简牍的书写工具是笔墨,书写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
书写风格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近代以来的考古发现主要有流沙坠简、居
延汉简、武威汉简、西北汉简等,这些书法遗迹因书写者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
格气韵,有的端庄严谨,有的飘逸清秀,有的纵横捭阖,各具特色。例如居延汉
简是汉代守卫在居延边防一带的中下层士吏和士卒所写,这些汉简的用笔自由奔
放,结体富于变化,章法布局匠心独运,错落有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生命力。
树碑的风气在西汉尚不流行,传世只有少数石刻文字。到东汉中晚期,社会
经济发达,文化、艺术、教育全面发展,于是“碑碣云起”。由于书写材料从幅式
小巧的简牍缣帛转向大面积的碑碣摩崖,碑刻文字“挥毫天地大增,使书者无论
在用笔、结构、章法等形式和作品整体气象乃至意境的表现上,都有了更为充分

①许慎撰,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4.

-8-
的锤炼、积累和提高 ① 。”东汉隶书碑刻气象古朴、浑厚、奇逸,境界高邈,艺术
风格丰富多彩,各个不同。例如《石门颂》纵横劲拔、《乙瑛碑》高古超逸、《礼
器碑》瘦劲若龙、
《孔庙碑》纵逸跌宕、
《华山碑》严谨工整、
《衡方碑》凝重丰满、
《史晨碑》虚和中正、《曹全碑》遒秀逸致、《张迁碑》方劲粗犷等等。汉灵帝时
期,在洛阳鸿都门内还专门设立了鸿都门学,用以招揽天下书法人才,使书法逐
渐成为一门艺术。到东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如曹喜、杜操、
班固、罗晖、赵袭等。

2.2 汉代文教政策与文字教育

2.2.1 汉代文化思想对文字教育的影响

汉初统治阶级汲取秦“举措暴重而用刑太极” 导致覆灭的教训,在政治上主
张文武并用,“无为而治”,“清净无为,与民休息”,文化上采取不干预政策,
除汉惠帝四年(前 191 年)宣布废除秦代“挟书律”,正式开放禁学外,汉初没
有下达成文的文教政策。汉初统治者不极力推崇任何一种学术,也不像秦王朝那
样禁毁民间藏书,取缔民间学术,因而民间教学活动在汉初得到恢复,私家教学
得以维系不断。
经过汉初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
国家蓄积已经十分丰富,为了实现有为政治,加强和巩固皇权,汉武帝不再兼采
百家,而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适应中央
集权的封建统治需要。建元五年(即公元 136 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入学官,
设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 年)置博士弟子员(太学学生)五十人,
标志着太学的正式成立,开始使用经学治世,学校育才、朝廷取士也以经学为重
要标准和基本内容。
“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促使汉代的儒学发展迅速,儒家内部的学术争鸣十分
活跃,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论争,笼统说来就是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争论。今
文经是汉代人凭记忆、背诵、口耳相传下来的,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六
经旧典,研究今文经的学者形成今文经学派。古文经则是用古文(即先秦六国文
字)记录下来的六经旧典,这种经书,据说是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的古本,
研究古文经的学者则形成古文经学派。由于两派占有的材料不同、治经的观点不
同,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今文经学“为功利的,其流弊为狂妄”,他们研究和传

①何应辉.论秦汉刻石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全集(第 7 卷)[C].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21.

-9-
授六经,偏重于阐述“大义微言”,旨在从六经中寻找治国安邦之道。古文经学
“为考证的,其流弊为烦琐”,他们讲求“实学”,研究经籍中的名物训诂。而
引起两派论争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字的体制的不同,古文经作为先秦旧本,它的字
体都是战国时秦国通行的篆体文字,形体结构与汉代通行的隶书相差很远,文字
之争是今古文之争的重要方面。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分立与发展,直接促成了语言文字学的创立,汉代的
古文家以《仓颉篇》为原型,编辑了一批新的字书,例如《凡将》、《急就》、《元
尚》、《训纂》等等。这些字书不仅是古文家整理文字的成果,也为汉代的文字教
育提供了学习材料,促进了文字教育的兴盛发展。

2.2.2 汉代人才选拔方式对文字教育的影响

汉代的官吏有两种成分,一种是“文吏”。他们没有系统接触过六经之学,而
是通过职官教育中的“宦学”,又称“文吏之学”,学习为官之道。他们熟悉施政
的惯例,通晓法律成事,以刀笔文法为工作方式。如王充《论衡·程材》中记载:
“文吏幼则笔墨,手习而行,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
文吏的选拔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史书”。《汉书·王尊传》说:“尊窃学问,能
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汉书·禹贡传》中说:“史书而仕宦。”这些都说
明文吏有“史书”方面的才能。两汉时期对于“史书”的内涵在解释上有些变化,
在西汉时期一般是指写字、习文,熟悉官府各种公文的写作;在东汉则多指隶书、
书法等。人们若想在官府任职文吏,就必须学好文字,练好书法,进而掌握官府
公文的写作。
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引用汉丞相萧何的《尉律》:“太史试学僮,能
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① ”这就是说,汉代文吏的选拔考试内容主要有两
个,一是考查读写能力,要能讽诵九千字以上;二是要通晓古今文字,熟练掌握
汉字的八种字体,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这些
说明在汉代,官府通过法律的形式,把识字、习字教育提高到取士准则的地位。
汉代另外一种官吏就是出身平民以“通经而入仕“的儒生。特别是在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生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许多出身微寒的学子
们为了改变平民地位,在官学或私学教育中努力学习儒家经典,然后通过察举、
征辟、考试等途径入仕而为官。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就说:“盖文字者,经

①(东汉)班固撰,李润英点校配图,汉书(图文珍藏版)[M].长沙:岳麓书社,2009.

- 10 -
艺之本”。学子们要学习儒家经典的第一步就是学习文字。由此识字、写字的好坏
与利禄直接相联系,因此文字教育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教授儿童识字和书写的
书馆、学馆、书舍、蒙学等广泛分布于广大乡村,平民百姓的子女也像贵族官宦
子女一样有了识字、学书的机会,文字教育在汉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2.3 汉代教育体制与文字教育

2.3.1 汉代教育体制概况

汉代的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汉代的官学则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两大类,太学是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汉代太学的教师是由专一经的博士担当,
这些博士是采用征拜或举荐或考试的方式严格选拔出来的,所以这些博士一般都
是德才兼备,具有广博的学识,能为人师表,被尊为道德模范的“鸿儒”。太学
生则是由太常或郡国县道邑选送的十八岁以上学习优异的学生。太学的教学内容
主要是儒家经典,以社会教化为宗旨。
另外还有两种也是由朝廷直接管辖的中央官学,即宫邸学和鸿都门学,它们
都属特殊性质的学校。宫邸学是为贵族子弟开设的贵胄学校,创立于东汉明帝永
平九年,即公元 66 年,称作“四姓小侯学”,所学以《孝经》为主,兼学《尚书》
等儒家经典。鸿都门学则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院,它创立于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即公元 178 年,以尺牍(书信)、小说(神话传说、街谈巷语、
志怪志人之作)、辞赋、字画为主要学习内容。
地方官学则是指郡国学校,指以行政区划“郡”、“国”为范围的地方官学,
并负有举荐博士弟子的职责。西汉时期的郡国学由蜀郡太守文翁发起,并得到武
帝赏识,但未能普遍设立。直到平帝时期由王莽的提倡和主持才得以普遍设立,
并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汉书·平帝纪》中说:“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
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从教育
的内容来看,学、校与现在的中学教学程度差不多,而庠序则相当于现在的小学。
汉代的教育机构从庠、序至学、校,再到中央的太学,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
育,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制,但是,我们发现汉代的官学
体制中缺乏低层次的蒙学教育,像文字教育的内容在官学体制中是缺失的,而这
些教学任务则是在私学教育中进行的。
汉代的私学是与官学相对应的一种办学形式,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汉代官学教育内容仅限于经学且容纳人数十分有限,因此,蒙学教育、大

- 11 -
部分专经教育、儒学外其它学派教育都是由私学承担。汉代私学在先秦私学的发
展基础之上,按不同的层次,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私学教育。据现有的史料,大体
可分为分三个层次:书馆教育、初读经书、专经研习。

2.3.2 书馆教育

汉代文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书馆”,教师被称为“书师”,此阶段学习的
主要内容是识字、习字。王国维在《汉魏博士考》中说:“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
书馆,其师名曰书师,其书用《苍颉》、《凡将》、《急就》、《元尚》诸篇,其旨在
使学童识字、习字。”汉代的书馆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书师以家室或公共场
所,坐馆施教,附近学童入馆就学,各书馆人数不等。如王充“八岁出入书馆,
书馆小童百人以上。”一种是贵门富户聘书师来家施教,本家或本族学童在家受
教,也叫“家馆”。在东汉明帝永平九年专设专教贵胄子弟的“宫邸学”之前,
皇帝子女也是通过私学性质的“家馆”接受蒙学教育。

2.3.3 初读经书

学童在学完字书之后,进入“乡塾”学习《孝经》、《论语》等一般经书。此
阶段的教师被称为“塾师”,或直接称“孝经师”。此阶段主要是对经书“粗知
文义”或“略通大义”,不要求有精深的理解,所以主要方式是诵读。通过这一
阶段既巩固了识字、习字的成果,又为进入更高级学习阶段奠定了基础,作好了
必要的准备。王充《论衡·自纪篇》中说:“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
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就反映了当时的教学情况。

2.3.4 专经研习

学童在读完《孝经》、《论语》后,即开始分化,一部分可入仕为吏,或在社
会上谋求职业,另一部分则进入专经研习阶段,少数人可入太学深造,更多的则
是投入私家经师门下,专攻一经或数经。此阶段已是属于高等教育阶段,在此不
深入论述。

- 12 -
第三章 汉代文字教育教材与方法

3.1 汉代文字教材分析

3.1.1 汉代文字教材概述

汉代文字教育所用的识字写字教材叫做“篇章”。《汉书·艺文志》对汉代的
识字教材有记载: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
《八体六技》。
《苍颉》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篇,车府令赵高作;《博
学》七章,太史令胡毋敬作。
《凡将》一篇。司马相如作。
《急就》一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
《元尚》一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
《训纂》一篇。扬雄作。
《别字》十三篇。
《苍颉传》一篇。
扬雄《苍颉训纂》一篇。
杜林《苍颉训纂》一篇。

杜林《苍颉故》一篇。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入扬雄、杜林二家二篇。”
根据班固其后对这些篇章的解说,我们将其归类列出一个图表,可以更清晰
地了解汉代的主要文字教材的大概情况。
篇章 作者 章数 内容 备注

史籀 周时史官 15 章 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
仓颉 李斯 7章 文 字 多 取 《 史 汉闾里书师合此三篇,断六十字
爰历 赵高 6章 籀》,秦篆。 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
博学 胡毋敬 7章 颉篇》,隶书,合 3300 字
急就 史游 34 章 皆《苍颉》中 合计 2144 字。
元尚 李长 正字也。

①(东汉)班固撰,李润英点校配图,汉书(图文珍藏版)[M].长沙:岳麓书社,2009.

- 13 -
凡将 司马相如 无复字
训纂 扬雄 89 章 无复字 顺续《仓颉》,又易其复字。
汉代闾里书师合编的《仓颉篇》,用隶书字体书写,共 55 章,每章 60 字,合
计 3300 字,用以教授学童,这就是汉代主要的识字写字教材。后世称之为“秦三
仓”。东汉和帝时期,郎中贾鲂顺续扬雄的《训纂篇》而作《滂喜篇》。晋人张轨
把《仓颉篇》作为上卷,扬雄的《训纂篇》作为中卷,贾鲂的《滂喜篇》作为下
卷,合称“汉三仓”,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另外,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
的郎中蔡邕编有《劝学篇》,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后世影响颇大。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按照编写作者、字数、内容的不同,可将上
述的篇章分为两类:
第一类,字书。类似今天的字典,如《凡将》、《训纂》,其作者司马相如、扬
雄都是汉代著名的辞赋家。由于写赋需要铺张辞藻,在文字上夸奇炫博,就这要
多识字,掌握大量词汇。所以他们所编的教材收字尽可能齐备,
“六艺群书所载略
备矣”。例如《训纂》是续《仓颉》之作,共 89 章,以《仓颉》每章 60 字计,即
有 5340 字之多。这类教材可供辞赋作者选词炼字作参考,也可适合有一定文字功
底的学子识字用。史书记载扬雄是个能识奇字之人,想必在《训纂》中有不少难
字、异字,这对于蒙童来说相对太难,但对后世的词书、字典的编撰有影响意义。
第二类,蒙童识字课本。如《急就篇》、《元尚篇》,其作者是史游、李长。史
书记载《急就篇》、《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正字即是常用字,所选的
汉字是日常应用的字,比较实用,且收字适中。《急就篇》只有 2144 字,据后人
考释有重复字 239 个,且作者编写的意图是“用日约少”,追求“急就”,这就比
较适合蒙童识字之用,对后世蒙童识字课本的编写产生重大影响。
上述这些识字教材只有《急就篇》完整流传下来,《仓颉篇》有残篇存世,其
余都已亡佚。我们只能从《急就篇》和《仓颉篇》中分析汉代文字教育的内容。

3.1.2《仓颉篇》的内容分析

从前面我们引用的班固《汉书·艺文志》可以了解到,《仓颉篇》是秦丞相李
斯所作,到汉代闾里书师又将之与《爰历篇》、《博学篇》合并为一,断 60 字为一
章,共 55 章,3300 字,取名仍为《仓颉篇》。但此本毁于宋室南迁时 ① 。
现在所见的《仓颉篇》的内容有两种保存形式。一是古代典籍中引用《仓颉
篇》作为书证的材料,例如《说文解字·叙》中就引用“幼子承诏”一句,晋人

① 胡平生,韩自强.《苍颉篇》的初步研究[J].文物,1983,(2):35-40.

- 14 -
郭璞《尔雅注》中引“考妣延年”,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卷下《书证篇》中引“汉
兼天下,海内并厕,豨黥韩覆,畔讨残灭。”等等。
二是自 20 世纪初以来,在我国西北地区汉代烽燧遗址、额济纳河流域居延破
城子、玉门花海、敦煌马圈湾等地;安徽阜阳双古堆汉
墓;甘肃永昌水泉子村汉墓等地陆续发现大量汉简,其
中有很多《仓颉篇》的残简。例如敦煌汉简存有 40 余
字,居延汉简存有 150 多字,保存了较为完整的《仓颉
篇》第一章,阜阳汉简保存的内容更加丰富,存有 541
字。
经过学者们对出土汉简的整理,《仓颉篇》首章的
内容及押韵情况已能展现出来:
苍颉作书,以教后嗣,(之部)
幼子承诏,谨慎敬戒,(职部)
勉力讽诵,昼夜勿置,(识部)
敬务成史,计会辨治,(之部)
超等轶群,出尤别异,(识部)
初虽劳苦,卒必有憙,(识部)
悫愿忠信,微密谈言,
赏囗囗囗。
2009 年初,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获得一批从海外回
归的西汉竹简。这批竹简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关于《仓
颉篇》的内容有 86 枚竹简,约 1300 多字,是迄今所见
存字最多,保存状况最好的西汉《仓颉篇》传本,而且
较多地保留着秦本原貌 ① 。
根据北大所藏的西汉竹书,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
究中心的朱凤瀚教授等人已释出不少《仓颉篇》中的文
字,例如:
汉兼天下,海内并厕,胡无噍类,菹醢离异,戎翟
给賨,百越贡织,饬端修灋(法)。男女蕃殖,六畜逐
字。颤□觭赢,骫奊左右, 悍骄裾,诛罚赀耐,丹胜
误乱,圄夺侵试,胡貉离绝。冢椁棺柩,巴蜀筡竹,筐
箧敛笥。(如图 4 所示) 图 4 北大藏西汉竹书

① 朱凤瀚,韩魏,陈侃理.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J].文物,2011,(06):53.

- 15 -
藿藜蓟叶,荠芥莱荏。
陂池沟洫,渊泉堤防,江汉浍汾,河溏池漳,伊雒泾渭。
云雨 零,雾露雪霜,朔时日月,星晨纪纲,冬寒夏暑,玄气阴阳。
鹖 牝牡,雄雌俱鸣,届宠跃急,迈征觉惊, 偻缭,颇科树茎。
虽然出土的汉简中存《仓颉篇》的字数有限,离恢复全貌还有距离,但是我
们已经可以大概了解汉代《仓颉篇》的内容与形式。
第一,内容上夹叙夹议。从已知较完整的第一章和第五章来看,第一章的中
心是“劝学”,意在告诫学童,只要努力学习,持之以恒,不怕劳苦,一定能够有
所收获;第五章“汉兼天下”
(居延汉简)一节则是一些歌功颂德的内容,都是采
用的陈述句式。
而更多的是将字义相近或相联系的字词组合在一起的罗列式,意在强调每个
字词的含义,而它们之间没有构成完整的语法关系。例如:
“藿藜蓟叶,荠芥莱荏。”
两句八字全都是与“艹”有关,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植物名称;
“陂池沟洫,渊泉堤
防,江汉浍汾,河溏池漳,伊雒泾渭。”是与“水”有关;“云雨 零,雾露雪霜,
朔时日月,星晨纪纲,冬寒夏暑,玄气阴阳。”都是些关于天气时令的词语,等等。
像这样采取“类聚”的方式将字词罗列在一起的句式在《仓颉篇》中占有很大的
比例。
第二,在形式上运用四言韵文。清罗振玉、王国维根据流沙坠简就推断出《仓
颉篇》
“四字为句,二句一韵”的特点。从已经整理出来的第一章和第五章的押韵
情况来看,这一推断无疑是正确的。胡平生、韩自强先生根据阜阳汉简对此进一
步指出:每章一韵到底。
由于之、职可以通韵,第一章即是一韵到底,押之部韵,如上文所见。对居
延汉简、阜阳汉简和北大竹简互相比勘,将《仓颉篇》第五章校订如下,可见《苍
颉篇》的第五章也是一韵到底,押上古之部。
《仓颉篇》第五章:
琖表书插,颠 重该,(之部)
已起臣仆,发传约载,(之部)
趣遽观望,行步驾服,(职部)
逋逃隐匿,往来囗囗,(之部)
汉兼天下,海内并厕,(职部)
胡无噍类,菹醢离异,(之部)
戎翟给賨,百越贡织,(之部)
饬端修灋。

- 16 -
3.1.3《急就篇》的内容分析

汉代众多的识字写字教材,到现在完整地流传下来的只有《急就篇》,它也是
中国现存最早的蒙童识字课本,史书记载是西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史游所作。现
存的《急就篇》有 34 章,合计 2144 字。史游原只作有 31 章,另有 3 章宋王应麟
等认为是东汉人续作的。《急就篇》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朝历代文人注释、
校订版本很多,现在保存完整的是唐代颜师古注本。据王国维统计,
《急就篇》有
重复字 335 个,单字 1809 个。虽然字数不到两千字,却包含了自然和社会各个方
面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从内容上划分,除去篇首篇尾的文字,其主体部分可
划分为三个部分,彼此之间段落分明。
篇首五句可以算作是序言,
“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
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 道明了本书是采用“罗列”的编写
方式,但并非是杂乱无章的罗列,而是继承《仓颉篇》“类聚”的方式,将字形相
近或意义相近的字词“分别部居”在一起,并且有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
诵,它的编写目的就是使蒙童在学习汉字时能“用日约少”、“急就”,快速识字。
第一部分是“姓氏名字”。从“宋延年、郑子方”始,至“续增纪,遗失余”
止,这一部分用了近四百字罗列了 132 个姓氏,每单姓加两字,复姓加一字,组
成三字一句,隔句押韵。所列姓名并非都真有其人,而是为了押韵便于记诵。
第二部分是“服器百物”。以“姓名迄,请言物”作为过渡句,从“锦绣缦
离云爵”至“哭泣祭醊坟墓冢”,采用七字一句,每句押韵。这一部分依次记叙了
锦绣、饮食、衣服、臣民、器物、虫鱼、妆饰、乐器、身体器官、兵革车马、宫
室、植物、动物、疾病、医药、祭祀丧葬等各方面 1100 多字词。例如:
关于锦绣丝织的,
“锦绣缦 离云爵,……烝栗绢绀缙红繎……绨络缣练素帛
蝉……绛缇絓釉丝絮绵”。
关于饮食的,包括粮食、蔬菜、瓜果等,
“稻黍秫稷粟麻秔……芸蒜荠芥茱萸
香……枣杏瓜棣馓饴饧。”
关于衣服鞋帽的,“袍襦表里曲领裙……履舄鞜裒 縀紃……”
关于器物的,包括铁器、竹器、木器,瓦器等。
“铁鈇钻锥釜鍑鍪……竹器簦
笠簟籧篨……槫榼椑榹匕箸籫,甀缶盆盎瓮罃壶。”
关于妆饰的,“镜奁疏比各异工,芬熏脂粉膏泽筩……玉玦环佩靡从容。”
关于乐器的,“竽瑟空侯琴筑筝,钟磬鼗箫鼙鼓鸣”。
关于身体器官的,“头额颇岀眉目耳,鼻口唇舌断牙齿……肠胃腹肝肺心主,
脾肾五脏齐膍乳”。

- 17 -
关 于 兵 革 车 马 的 ,“ 钑 戟 铍 镕 剑 镡 鍭 … … 辎 轺 辕 轴 舆 轮 … … 辔 勒 鞅 靽羁
……”
关于植物的,“桐梓枞松榆椿樗,槐檀荆棘叶枝扶。”
关于动物的,“骍騩骓驳骊骝驴……豹狐距虚豺犀兕……麇尘麖麀皮给履。”
关于疾病医药的,“寒气泄注腹胪胀,痂疕疥疠痴聋盲……”“灸刺和药逐去
邪,黄芩伏苓礜茈胡……”
关于祭祀丧葬的,“卜问谴祟父母恐,祠祀社稷丛腊奉……丧吊悲哀面目肿,
哭泣祭辍坟墓冢”。
《急就篇》列出的这些器物名称是少吏在造簿籍、做出纳经常要用到的,在
汉简中出现的廪簿、器物簿之中的名称,也都不超出《急就篇》所列。
第三部分是“文学法理”。以“诸物尽讫五官出”过渡,自“宦学讽诗孝经论”
至“依溷污染贪者辱”四百四十余字,主要介绍职官制度、基本法律知识等等。
“宦学讽诗孝经论,春秋尚书律令文,治礼掌故砥厉身……”开题就点明想要
做官的学者,必须先诵读《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以及刑律
条文,能够发布命令治理国家。为官者宜谨慎整饬自身的言行,钻研学问,砥砺
德行。关于选拔官吏则依据法令,实行优胜劣汰,能者为上,黑白分明。
之后罗列了大量的汉代官职名称及其所拥有的法律权利和责任。如“丞相御
史郎中君,进近公卿传仆勋,前后常侍诸将军,列侯封邑有土臣,积学所致非鬼
神。”各级官员各司其职,皆有法可循,并指出享受这些爵禄的人,都是由于勤学
获得的,而不是什么鬼神之力,用以勉励学童认真读书。
在职官制度之后,用“皋陶造狱”的典故引入刑罚方面知识的介绍。
“皋陶造
狱法律存,诛罚诈伪劾罪人……依溷污染贪者辱。”介绍了各种违法犯罪的类型,
如诈伪、变斗、杀伤等,以及惩罚方式,如系囚、榜笞、鬼薪、白粲等等。一切
社会生活都有法度可循,其中惩令大大多于奖律,如有违法则严惩不贷,法制严
明。
篇尾是四字句,以歌颂汉代盛世结束全书。
“汉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
臣妾使令。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时节,莫不滋荣。
灾蝗不起,五谷孰成。贤圣并进,博士先生。长乐无极老复丁。” ①

3.1.4 汉代文字教材的特点

《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元帝时黄

①史游.急就篇(《四部丛刊续编》经部收藏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4.

- 18 -
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
《凡将》则颇有出矣。 ① ”可见汉代所编写的这几部主要的字书,从《仓颉篇》到
《元尚篇》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仓颉篇》的基础上仿作或续作而成的。那么
我们就可以根据《急就篇》来推知《苍颉篇》这一类字书的更多内容和特点。

(一)选字实用,集中识字

学以致用,识字的关键在于应用。汉代识字教材在编写时很注意字词的实用
性。“《急就篇》皆《苍颉》中正字”。“正”有“常”的意思,所谓“正字”,就是
指常用字。《苍颉篇》共 55 篇,3300 字,史游从中选取两千多比较常用的字,编
成《急就篇》。如前文所述《急就篇》的内容,都是汉人所熟知的常见事物之名,
没有超出一般的日常生活经验,绝大多数到现在仍然是常用字。章太炎说:“《急
就篇》之文,泛施日用。”所以《急就篇》能够广泛流传开来,并能保留至今。
《急
就篇》全篇两千多字,只有重复字 335 个,生字密度极高。王充在《论衡·自纪》
中说:
“……六岁教书,……八岁出于书馆……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
《尚书》,
日讽千字。”王充在六岁时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八岁就学成辞师学习《论语》、
《尚
书》,识字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可见在汉代,学童一般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通过
读写训练,集中时间和精力学完一本字书,掌握两千来汉字,有了基本的识字功
底之后,才开始读经或者学吏。

(二)整齐押韵,便于诵读

《急就篇》全篇以七言句式为主,集中与服器百物、文学法理两个部分,杂
以三言(集中于名姓部分)、四言(集中于篇末结语),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
全书编排严谨而又不呆板。三言、四言句式隔句押韵,七言句式则每句押韵。三
言、四言是我国早期汉语诗歌的主要形式,到汉代仍然是主流。七言则可能是受
民歌影响,汉代民谣中常有这种形式,由于句式整齐又有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就是采用的七言。
《急就篇》的分章也是整齐划
一的。史游作的三十一章,每一章都是六十三个字,这样写在三面、六面或八面
的觚上,恰好每面写二十一个字,一章写三面,学童临摹方便,也好安排教学进
度。《苍颉篇》的押韵情况,从现存残简来看,全篇是四言句式,隔句押韵,即每
两句均押第二句最后一字的韵,且多数章为一韵到底,个别则是押可以相协和的
两个韵部 ② ,如前文所说的“之、职”部。

①(东汉)班固撰,李润英点校配图,汉书(图文珍藏版)[M].长沙:岳麓书社,2009.
② 朱凤瀚.北大汉简《仓颉篇》概述.[J].文物,2011,(06):57.

- 19 -
(三)文字编排,以类相从

《急就篇》共收有单字 1809 个,它们绝非毫无根据的杂乱罗列,而是根据字


词的意义进行“分别部居”,将同一类别的事物类聚在一起,组成有意义的词、短
语或句子,也就是把字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出现,在阅读中识字。例如正文“服
器百物”部分,就按照锦绣、饮食、衣服、臣民、器物、虫鱼、妆饰、乐器、身
体器官、兵革车马、宫室、植物、动物、疾病、医药、祭祀丧葬等进行分类,并
通过一些连接词串联成句成文,便于诵读。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通常来讲,意义相近的字,它们的形体也相仿,反
过来也可以说形体相仿或同一编旁部首的字,它们的意义也有内在联系,这样“以
类相从”的编排方式不仅便于学童区分形似或义进的汉字,也为学童提供了一些
基本的生活常识,把识字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又有利于巩固识字
成果。
《急就篇》的编排体例应是受《仓颉篇》的影响。
《仓颉篇》收录了秦汉时期
日常所用的基本字词,并且常将同义、近义或反义的词组织在一起。例如:在敦
煌汉简中出土的“游敖周章黚黡黯黮 黝黭 黤赫赧儵赤白黄”一简,罗列了十
六种颜色,其中与黑色有关的就有十一种。

(四)内容广泛,层次分明

《急就篇》两千多字包括一百多个姓,四百多种器物名称,一百多种动植物,
六十多种人体器官部位,七十多种疾病药物的名称,还有官制、法律知识、地理
知识,知识的密集度和容纳量,堪称一本日常应用小百科全书。所以颜师古在给
它作注时就说“包括品类,错综古今”。这些庞杂的类别在《急就篇》中却是井然
有序的。
《急就篇》先从最简易的姓名说起,次而及于复杂纷繁的名物,最后讲述
较为抽象的文理法律,层次分明,杂而不乱。这也符合学童的学习心理,从易到
难,从直观到抽象,循序渐进地掌握汉字,并学到基本生活知识。

3.2 汉代文字教育的方法

3.2.1 识字方法

汉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文字的学习,不仅把识字、写字纳入国家法律,并作
为取士用人奖惩的标准,所以汉代上至公卿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非常注重文
字的学习,探索出一些有效的识字、写字方法。

- 20 -
集中识字。从汉代通行的识字教材《仓颉篇》、《急就篇》来看,汉代的识字
教材将两至三千常用的汉字集中编写成一个小本子,并尽量减少重复字、生僻字,
以降低难度。学童在书馆中通过学习这些课本,集中掌握了两千多生字之后再进
入“乡塾”,学习《孝经》、《论语》等一般经书,以巩固识字。此时的识字要求不
高,学童只要认识字的模样,能念能背就行,至于每个字的含义、用法、写法,
不要求一次性掌握,这就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加快识字的速度。
这种“先识字,后读书”的集中识字方法一直流行于中国整个古代社会。集
中识字的优点就是识字任务集中,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认识两千汉字为尽快阅读
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韵语,充分诵读。汉代的识字教学虽然是先集中识字,再读书,但是在
如何教学生识字的具体方法上,采用的却是在阅读中识字,将读文和识字结合起
来,而不是一个一个孤零零的识字。
在周秦之际,四言韵文在诗歌、刻铭、经典等被广泛采用,因为在上古汉语
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单音词,运用四言韵文具有内涵大、用字省、严谨庄重、宜
记宜诵的优点。到了汉代,复音词特别是双音词在口语中逐渐发展起来,与之相
应的七言、五言的韵文渐渐成熟。汉代的通行的识字课本《仓颉篇》、《急就篇》
就是充分利用汉字的语音特点,使用四言韵文、七言韵文来编写的。
例如: 云雨 零,雾露雪霜,(阳部)
朔时日月,星晨纪纲,(阳部)
冬寒夏暑,玄气阴阳。(阳部)
——《仓颉篇》
急就奇觚与众异。 (衣部)
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 (衣部)
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 (衣部)
——《急就篇》
这样句式整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学童诵读和记忆。与之
相应的学习方法“讽诵法”在汉代诸生中非常流行,这里的“讽”是指背诵,
“诵”
是指吟唱。史书有不少关于讽诵的记载:王充在《论衡·自纪》中回忆自己童年
学书“日讽千字”;汉初太史试学童要能“讽籀书九千字”,才能担任史的职务(《汉
书·艺文志》);武帝时,采用公孙宏的建议,任官提拔“先用诵多者”
(《汉书·儒
林传》)等等。书馆中的学童经过书师断句、正音正读之后,大多数时间是自己反
复熟读课本中的韵文,来记忆汉字的字形和读音。尽管学童不一定都懂文意,但
是由于能够熟练地背诵韵文,能对照文本说出每个字的读音,就能够认识字形,

- 21 -
使识字有了依托。
利用“六书”,记忆字形。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的构成是“有理据”的,
汉人根据前人经验总结归纳了汉字的六种构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转注、假借,这就是“六书”。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开始有分析汉字结构的习惯。
《左传》里就有三处分析汉字的记录,如“止戈为武”、
“反正为乏”、
“皿虫为蛊”。
这些分析虽说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分析汉字,未必就是该字的本义,但已开了分析
汉字结构之先河。 “六书识字”,就是运用汉字结构分析方法进行识字教学。闾
里书师在书馆是如何运用六书教授学童识字,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东汉许慎
依据六书条例,分析了九千多汉字的形体结构,写成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足
见六书理论在汉代已经发展成熟,人们运用六书分析汉字结构已经很常见了。
归类识字,理解字义。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成千上万的汉字梳理归
纳为若干不同的类别。如按同一偏旁部首归类,即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把同类的
字系联归并在一起。这种归类方法在《仓颉篇》和《急就篇》中占有很大篇幅。
例如《仓颉篇》中:“藿藜蓟叶,荠芥莱荏。”两句八字全都是从“艹”的字,每
一个字都是一种植物名称;
“陂池沟洫,渊泉堤防,江汉浍汾,河溏池漳,伊雒泾
渭。”一句共 20 字,有 15 字是从“水”的字,字义都与水有关;
“云雨 零,雾露
雪霜”八字都是从“雨”的字,字义也是与水有关,表示“水”在不同温度和环
境下的各种形态。在《急就篇》中的归类更多更详细,在“服器百物”部分,如
把从“纟”的字放在一起,“绨络缣练素帛蝉,绛缇絓釉丝絮绵”;把从“竹”的
字放在一起,
“ 篅箯筥 箅篝,簁箄箕帚筐箧篓”;把从“金”的字放在一起“铁
鈇钻锥釜鍑鍪,锻铸铅锡镫锭鐎”等等。这样的例子在《急就篇》中数不胜数,
在此不一一列举。这种同一偏旁部首归类法能使学童对同一部首所统摄的诸多汉
字的字义产生认同感,加深对汉字据形知义特点的认识,加快识字效率。
如按同义归类,即把同义字聚在一起,变个体识字为群体识字。例如在《仓
颉篇》中有多种编排方式:
有一句四字,词义相近或相同,如:
谨慎敬戒——谨,慎也(《说文》)。慎,敬也(《说文》)。敬,畏慎也(《说文》)。
戒,警也(《吕氏春秋·孝行》);
有一句分为两组,两组词意各不相干,各组内则为同义或近义词,如:
趣遽观望——趣,遽也(《广雅·释诂》)。观、望,视也(《广雅·释诂》);
有一句中隔字意义相近或者两个反义词组织在一起,如:
超等轶群——超,轶,皆训“过也”。《文选》李注引《三仓》:“从后出前。”
等、群,皆训“辈也,类也。”群,《说文》:“辈也”。

- 22 -
同义归类的识字方法通过串连同义字,打破汉字教学单打一的格局,有举一
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3.2.2 写字方法

汉代的书写训练与识字是同步进行的,学童在书馆一边学习识字,一边接受
书写训练。东汉崔实的《四民月令》中记载:“正月,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
书《篇章》。十一月,砚冰冻,命幼童读《孝经》、《论语》、《篇章》、《小学》。”
这里的“学书”是指学习写字,当然也包括识字。在农历正月以后,天气暖和,
学童以临帖写字为主。当时的书写工具主要是竹简和毛笔。用于学童写字的竹简
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钥”,若是木简就叫“觚”,在这种竹简或木简上涂上一层
白垩,再在上面写字,就可以擦拭去后再重新写,这样就可以节省书写材料,这
是一般民间学童的学书工具。
汉代前期的书写训练主要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培养具有一定书写能力的学童
以满足日渐繁重的官事需要,主要是训练学童写字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并具有一
定的美观性。至汉灵帝时期,以鸿都门学的创立为标志,书写开始艺术化,逐渐
发展成为书法艺术,并出现了一批有名的书法家,他们在书写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总结规律,并经过抽象、提高和丰富,形成了一些书法理论,例如蔡邕的《笔论》、
《九势》,赵壹的《非草书》,崔瑗《草书势》,曹喜《笔论》,张芝《笔心论》(其
中后三者有待考证其真伪)等等。
蔡邕在《笔论》中,首先论述了书写者在书写时应有的情感与精神状态,
“书
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
也。”这是说,书写者在书写前要建立一种平和的心态,只有在摈弃外界事物的干
扰后,使自己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中,心无旁骛地创作,才能写出形神兼备
的作品来。
其后,他提出了书法用笔和构形的根本原理,“须入其形”,书写者在书写时
必须清楚所要书写的书法形象,这是作书的准则。一幅字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形象,
一个字有一个完整的形象,就是一点一画,也有它的形象,例如“若坐若行,若
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
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取得对于书法至美重要的力与
势,才会形成意志生动的审美意象。
在《九势》中,主要论述的是书写者在进入写作状态后,需要注意的用笔规
则。“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是关于笔势的九种方

- 23 -
法,蔡邕对每种方法都做了精炼的解释,只要掌握了这九种方法,学书者若能勤
学苦练,即使没有名师的指导,也可以达到书法的“妙境”。

- 24 -
第四章 汉代文字教育的经验启示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进行了客观的
评价:“时间久,方面广,深入,逐渐形成了传统。既成传统,力量就强大顽固,
使人很难跳得出来,以至习焉不察,身在其中而不自知。一种文明或文化,生命
力如此强,存在这么久,其中必然有异常优秀的,超时间局限的东西……”① 汉代
距今虽已有两千多年,但是其中“这些异常优秀的,超时间局限的东西”对当前
的汉字教学仍有启示意义,我们应当立足语言文字的本身,吸取古人的传统经验,
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4.1 文字教育与文字本身特点相结合

不同类型的文字有不同的特点,文字教育与文字本身特点结合才能提高教育
效率,有效促进学生文字素养的全面发展。

4.1.1 根据汉语语音特点,利用韵语识字

从汉字的语音形式来看,汉字一字一音,各音节没有复辅音,元音占据着优
势地位,音界分明,而且乐音多,这就使汉字的音质清晰响亮,语感个性强,读
起来干净利索,没有区分音节的负担,再加上还有四个抑扬顿挫的声调,更便于
造成音乐般的旋律。另外汉语语音中大量迭音词、双声、叠韵词,也使语音富有
审美表现力,而且汉语大多数音节是以元音结尾,便于延长和押韵,这是汉语语
音具有的独特特点,尤其是押韵,它能使句子跌宕回环,同音相应,给人以悦耳
的美感。汉代的文字教材《急就篇》,就是采用三字、四字或七字句,句式整齐而
又不呆板,三字句四字句隔字押韵,七字句每句押韵。由于句式整齐又有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童在朗诵韵文的语境中就能够快速认识汉字。后世蒙学语文
教育中重要的识字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继承了《急就篇》
的韵语识字经验发展而来的。
韵文,是讲究韵律的文学体裁,用韵律格式写成的文章。不同时代流行的韵
文文体不同,如周朝春秋时期的诗歌,战国的楚辞,汉朝的赋、古诗,六朝的骈
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诗词等,到近代新诗崛起,各种形式的韵文

①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书书目和书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 25 -
都留下很多大家能出口成诵、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韵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
除了它们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之外,就是它们本身就具有合辙押韵、易记易诵的特
点。
利用韵语识字,关键在于韵文的编写。首先,在选字上要按照汉字的难易顺
序,字量要适中。汉字的总量虽然有几万个,但常用字却只有几千。有研究表明,
认识 2400 个常用汉字就能认识现代书刊上 99%的字 ① 。汉代的《急就篇》收字 2144
个,字量适中也是它长期流行的原因之一。将这些常用汉字按基本字、高频字、
次高频字的顺序,编写出短小精悍又合辙押韵的韵文,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其
次,在行文上应围绕一定的中心或故事情节,联系生活实际。处于一二年级的小
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他们在解
决问题时往往是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较少脱离具体经验。韵文的内容紧密联
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容易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发想象力,运用联想促进记
忆。
“熟读成诵”是韵语识字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带领学生
熟读韵文,直至能够背诵。但“熟读成诵”并不等于“死记硬背”。编写的韵文句
式整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合乎儿童趣味,容易调动学生的言语表现
欲。在教学过程中,以认读字为主,不要求学生对每个汉字都达到“四会”同步,
即“会读、会写、会讲、会用”。先要求会认会读,只有使学生多认字,达到一定
识字量,尽早进入阅读阶段,才能巩固识字,才能增长各方面的知识。
在现代的识字教学中,利用韵语识字的最有代表性的是 1987 年辽宁省东港市
的姜兆臣老师提出的韵语识字法。它根据快速记忆的原理、识字教学的规律和儿
童的认知规律,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常用汉字,先组成最常用的词,然后
用这些常用词围绕一定中心和故事情节,编成句式整齐、合辙押韵、通俗趣味、
易于理解、短小精悍并具有儿童特点的韵文。这样既能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在语言的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又能把繁多庞杂的汉字变得集中精炼,短小
精悍,情趣盎然,便于联想和记忆,从而使一年级的儿童能轻松愉快地在一年内
识 2500 多个常用汉字。 ② 例如,在姜兆臣老师所编写的《幼儿韵语识字》中的课
文:

刷牙 牙刷手中拿,顺齿上下刷。内外全干净,阿姨将我夸。

《刷牙》一文采用五字句,句式整齐,隔句押韵,还紧贴儿童生活实际,容

①张田若等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40.
②姜兆臣,张国祥.韵语识字的理论与实践[A].首届小学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4.

- 26 -
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引发想象,促进记忆。
需要注意的是,韵语识字需要将言语作品和汉字系统有效契合在一起,还要
顾及汉字的难易顺序,如果“语音系统与形义系统不一致,一旦韵语编写的不好,
容易违背口语,诘诎难通。” ①

4.1.2 根据汉字字形特点,运用文字理论指导识字

随着文字的不断演变,成熟于汉代的六书理论,在今天虽不能适用于所有的
汉字,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最具权威的文字理论。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
以适当借鉴一些“六书”规律,使汉字教学内容符合汉字的构字规律,帮助学生
建立汉字字义与字形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利用图画教授独体字。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的“文”,具有“视而可识”
的象形特点,这两类字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字形与字义联系较强的特点,借助一些
直观性的图画,或直接将汉字转化为图画,来记忆汉字。
象形字是人们将客观图像典型化、抽象化后,用规则化、符号化了的线条勾
勒出来的一种符号。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
字在汉字的总数中比例很小,在《说文解字》中,只有 364 字,只占总字数的 3.89%。
虽然象形字数量不多,但它们是组成千万个汉字的基本元素,是汉字的构造基础。
在人教版《语文》第一册中,识字第二课《口耳目》采取“字画结合”的方式,
将“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木、禾、竹”这些字的甲骨文写法
附在代表这些事物的图画旁边,将图画、象形字、汉字三种因素有机结合,同时
映射在学生的脑海中,将汉字与图画建立起联系,使学生的联想记忆更牢固、更
深刻。
指事字大多数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减笔画或左右反转或上下颠倒而形成
的,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是间接隐含的,表示抽象的概念。许慎说:“指事者,视而
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字分两种:一种是纯象征性符号构成的,例如:
一、二、三、四、上、下等,这类指事字很少;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
提示性符号构成的,如“刃”在“刀”加一点,表示刀口;“甘”在口内加一点,
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在教指事字时,首先要明确“指事”这一抽象符号,
再了解字义,摹绘出字形,读出字音。
正确分解合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则是合体字,结构较象形、会意复杂一些,
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组合而成。在教会意字时,教师应该先将字分解成

①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和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23.

- 27 -
几个构件,让学生了解各个构件意义,再将这些意义连缀起来,理解该字的意义,
最后因义识形,从构件和字的意义关系这个方面掌握该字的形体。例如,人在木
(树)下是表休息的“休”字,水从器皿里流出来表示“益”(溢的本字),双手
伸到有水的器皿是“盥”洗,以手抱小孩小心呵护为“保”等等。
形声字占汉字的绝大部分,现代汉字形声字占 90%以上。形声字是由表示字
义类属或与之相关联的事物的形符和表示字的读音的声符组成的。第一,可以通
过形符来了解这个汉字的大概含义。如《急就篇》
“芸蒜荠芥茱萸香”一句中有六
个字是“艹”字头,标志着这些字的字义都是与植物有关的。还有的字的形符直
接表示意义的,通过形符来区别字义。如“滨、镔、槟、缤、傧”,读音都是读 bin,
但是含义各不相同,需要靠它们的形符来区分。第二,可以通过声符来摸索汉字
的读音。如“估、咕、沽、姑、轱、鸪”等字的声符是“古”,虽然音调不是完全
一致,但读音很相近。所以,在教形声字时,抓住形义之间的联系就能有效地帮
助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在现代识字教学的方法中,由“六书”发展而来的识字方法有字理识字法,
是在 1991 年由湖南岳阳的贾国均老师提出来的。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
成规律。字理识字法根据汉字表意性质,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有着十分紧密联系的
特点,从字源入手,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把握其形体结构的内在理据,建立音形义的必然联系,使人见形察义,因声辨音,
让学习者站在理性的高度来学习汉字,使学习者不仅知道汉字怎么写,而且懂得
为什么这么写,使学生牢固建立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掌握汉字的组构规
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过,字理识字法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学生而言,较适应于有
一定汉字积累的学生,同时对于教师,则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字学基础,否则在实
践中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产生生硬的、胡编乱造的讲解,反而扰乱汉字
构形的系统性。

4.1.3 根据汉字字义特点,阅读巩固识字

汉代的识字教材《急就篇》虽然采用的是集中识字,将两千多个汉字集中在
一起,但并不是把要学的汉字毫无根据的杂乱罗列,而是根据字词的意义进行“分
别部居”,将同一类别的事物类聚在一起,组成有意义的词、短语或句子,也就是
把字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出现,在阅读中识字。在集中掌握了这些汉字后,继续
学习《论语》、
《孝经》,进一步通过阅读扩大识字量,并学以致用,巩固已学习的

- 28 -
汉字。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是记录语素的。在古代的汉字中,一个汉字形体记
录单音节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就是说,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词,字义就是语素
义,也是词义。例如“人”、“山”、“日”、“月”等。而在现代汉字双音节词占优
势地位,字和词,字义和词义通常并不是一致的,有的汉字形体只记录一个语素
义,而这个语素在现代汉语中不能单独构成一个词,只能和其它字组合才能成词,
如“民、丽、道、习、历”等等,且汉字的构词能力极强,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
境中,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有的汉字形体记录的仅仅只是一个音节,它没有
字义,如“仿”、“佛”,只有它们合起来的时候,才构成一个语素,同时表达一个
意义。汉字字义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汉字一旦脱离语境孤立存在时,它们只是理
性的符号系统,只有当它们存在于具体的语句和篇章中,才有了具体而实在的含
义。因此,逐字认识汉字的音、形、义还没有达到识字的目标,还应该将识字和
阅读联系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识字不仅包括字音和字形的再认与再现,还包括对字义的理解。现代的识字
教学方法中,很多都吸取了古代集中识字的教学经验,前面提到的韵语识字法和
字理识字法都提出在一两年内教孩子认识两千以上的常用汉字。但是这样高强度、
高密度的识字必须有个巩固的过程的,否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阅读中
巩固识字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戴汝潜说:
“识字本身不是目的,其首要的、最
直接的目的是解决‘尽早阅读’,识字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
才能检验出识字教学的效果,认识更多的汉字。

4.2 文字教育与人格培养相结合

从汉代的文字教材《急就篇》的内容来看,虽然主要是为了让学童学习识字
写字,获得一些名物知识,但也没有忽视思想教育,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渗透
着封建的伦理道德教育,这对唐以后的封建蒙学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字教育
与人格培养相结合,是文字教育的传统,是由文字教育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
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经验。

4.2.1 深入挖掘文字教材思想内容

汉字是表意文字,就其本身而言,每一个汉字的一笔一画都有它的来源和含
义,很多字的笔画本身就含有深奥的理论,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

- 29 -
等字的笔画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伦理道德,字义的内涵已经超出了字本身。教师
在进行文字教学时,可以根据汉字本身蕴含的丰富信息,创设情境,增强趣味性
和人文性,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例如:在教“德”字时,可以利用卡片,或多媒体工具,将它的金文写法“ ”,
小篆的写法“ ”表现出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德”的右边是一只眼
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左边是“彳”,在古文里表
示道路或行动。所以“德”的意思:行动要正,而且要“目不斜视”。通过字源分
析引导,学生不仅能很快记住字形,理解字义,更能引导学生做个有道德的人。
再如“孝”字,小篆的写法是 ,一个孩子被大人抱在怀里,那只手轻轻把拍着,
慈爱、呵护之态跃然笔画之间。“母慈子孝”,母亲如此慈祥爱子,子女焉能不孝
顺父母呢?
在教“信”字时,首先分析字形,从人从言,人言为信,是个会意字。“言,
心声也”,“言”是应该由“衷”的。引出我们在看古装片时,常常听到的一句话: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是讲君子一定要有诚信,如果人说假话欺骗人,就肯
定不会有信誉了。
“信”的本义,
“诚也”,就是指人的言论和行为应当诚实、真实、
不存在虚伪、欺诈,这是人应有的品质,
“信念”、
“信仰”等的引申义都是建立在
“人之言”信实的基础之上的,
“人无信则不立”,
“信”告诫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非常深刻。
这些道德思想就在识字、写字的教学过程中自然地渗透给学生,学生不仅学
了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也懂得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达到“读书育人”的
目的。

4.2.2 文字教育过程体现人格示范

在文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总体设计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一言一
行、一举一动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小学生又具有模仿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征,
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人格成为学生行为的具体参照物,学生对
照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从而把教师的人格力量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
通过深厚的汉语言文字素养影响学生。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应有一口流
利的普通话,不使用方言教学。读字时要口齿清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并富
有感情;在教写字时,教师自己的板书应做到整洁、规范、美观。目前新课标对
学生的书写提出了更高要求,能使用毛笔书写。教师若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书法,
便能充分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 30 -
通过丰厚的汉字文化知识影响学生。汉字是我国的通用文字,是中华民族悠
久历史的象征,汉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教师在
进行文字教育的过程中,应适当渗透这些文化内涵,不仅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学
识渊博的形象,也能进行“人文”教育,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从而
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热爱之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2.3 文字教育评价渗透人格要求

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教师在进行教育
评价时,应把握四个基本元素:尊重、鼓励、宽容、委婉,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康
发展。
教师应尊重评价的对象“人”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
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主要由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
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
察智能八项组成,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或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所以一张标
准化的测试卷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全部素养,分数的高低不能作为评价的唯一标
准。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教育评价的功能除了甄别和诊断,还有改进和激励。教师
应尽可能地去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改进相对落后的学习方法,激励
学生个性及全面的发展,形成属于自己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在文字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发
现、挖掘、引导学生的个性。在发现学生的错误和问题时,及时纠正,但不能“一
棒子打死”,要营造宽容、宽松的教学氛围,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方式,评价语言要注意措辞的委婉。处于文字教育阶
段的小学生,表现欲望很强烈,喜欢得到鼓励和表扬,否定性的评价特别是一些
粗暴的评价,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甚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所以要坚持从正面引导的原则,那些比较敏感、
自尊心较脆弱的学生更应谨慎对待,同时也要避免一味地肯定,使学生滋长骄傲
自大的情绪,矫枉过正。

- 31 -
4.3 文字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
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① 认识汉字只是教学目标最基本的层面,在识字的过
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3.1 挖掘文字本身蕴含的美育因素

鲁迅说过,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
感目,三也。” ②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它们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形体美、
意蕴美。在教学中,教师潜心发掘汉字的美育因素,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
兴趣,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汉字,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感受汉字的音乐美。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其声、韵、调相结合就非常容易
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押韵合辙,加上平仄的交替出现,使得组合
的短句能够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在整体上形成感人的音乐效果。像古代的诗
歌,特别是古代近体诗中的格律诗,可以吟诵、可以歌唱。在利用韵语识字的过
程中,就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音乐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启发学生的
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感受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欣赏汉字的形体美。汉字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摹写,是由图像发展而来的。
古代著名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对我们祖先创造的汉字有这样一段描述:
“仰
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放鸟兽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为古文”。我们的祖
先最初造字时,通过观察大自然,将要表现的自然客观实体的外形和内涵浓缩,
抽象成了简单的线条图画,展示出物体之美和自然之美,所以汉字在产生之初就
与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和图画一样都具有形象性和美感性。从形体结构看,
汉字大小匀称,笔画多不见密,少不见空,竖直不嫌高瘦,横摆不觉杂乱,排列
成文,具有对称美、平衡美、对立美、差异美、流动美等。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图画欣赏、板画赏析等方式,将要教授的汉字通过图画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寻找图画与汉字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形体之美,使
他们产生美的愉悦和享受。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1:2.
②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

- 32 -
体会汉字的意蕴美。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一笔一画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信
息,诸如自然规律、社会道德、思想品质,在汉字的形体中都有所反映。在识字
教学中,通过分析汉字字形,探索字义,能揭示汉字的意蕴美。例如:“武”字,
由“止”、“戈”构成。“止”,阻止、停止的意思;“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可以
理解为军事或战争,“止”“戈”合而为“武”。战争总是给人类和社会造成灾害,
热爱和平的人都憎恶战争,怎样消灭战争?以战争消灭战争,以“武”
“止”住“戈”,
“武”字不仅蕴含着我国古代圣杰的战争观,也闪耀着我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光辉。
总之,汉字从萌芽初创到成熟完美,读音的韵律,形体的匀称,意蕴的深厚,
无不洋溢着汉字的美。

4.3.2 重视写字与书法教育

书写在汉代的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
写字的好坏与利禄直接相联系,书写不仅是学子入仕的“敲门砖”,更是“吏民”
最为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汉代末期,汉字的书写逐渐从以实用为主发展成为
一种审美艺术,并随着时代的推移,书法的审美功能逐渐加强,成为中华民族最
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但是在近代以后,随着旧制度的废除和西方文化的影响,特
别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加上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写字和书法
教育逐渐被忽略至学校教育的边缘。但是,写字和书法作为传承中华文化、提高
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
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
“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
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
利于增进学识修养。”汉字本身具有的美育因素,决定了书法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
合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学生在接受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首先,在书法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体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汉代的语
言学家、文学家扬雄说过:
“书,心画也。”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
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
《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
《祭
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拙朴的甲骨文和端严的金文,给我们描绘了商周先民
卜问上苍时的虔诚神态和镌刻时的郑重神情;中正匀衡的秦刻石,给我们表明了
四海之内初统于一时,始皇经营秦帝国的良苦用心 ① 。
其次,在进行书法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字法、笔法、章法等的理解和领悟,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能力。字法,就是汉字的间架结构,汉字的点画、线条的

① 王振刚 .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汉字书写教育[J] . 青少年研究 , 2006(02):17.

- 33 -
变化组合,表现出点、线、面的结构美,是表现书写者个性的审美情趣的重要因
素。笔法,则是用笔规则,蔡邕在《九势》中提出九种用笔规则:“转笔、藏锋、
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章法是指组字成篇的艺术处理,即字与
字,行与行的安排技巧,需要书写者精心布置作品的黑与白,排布字距行间,注
意用笔的轻重疾涩,墨色的浓淡枯润等。
总之,在学习写字和书法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写字方法,耳濡目
染,心追手描,逐步形成对写字和书法的正确认识和不懈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提
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形成审美观念。

- 34 -
结 语

汉代的文字教育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地
位,对后世的文字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近代以来的识字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
证明,长期流传的传统的文字教材和教学方法历经岁月的考验,其中相当一部分
还是适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的。因此,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汉代的文字
教育的深入研究,总结出文字教育的经验加以借鉴、改造和创造性的运用,对我
们今日的语文教育还是有相当积极的作用的。
由于本人能力的限制,此研究还存在一些的不足。第一,由于汉代年代久远,
本人所搜集的资料有限,在很多方面研究得不够深入,例如,对汉代文字教育的
指导思想、实践、评价等内容的资料搜集不够全面,内容不够详实。第二,由于
实际的文字教育经验不够,文中所提到的文字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还有待实践验证。
对于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我将会继续深入探讨。

- 35 -
- 36 -
参考文献

A.连续出版物
[1]瞿菊农.中国古代蒙养教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11).
[2]胡平生、韩自强.《苍颉篇》的初步研究[J].文物,1983(02).
[3]熊承涤.谈谈中国古代的儿童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1984(01).
[4]张金光.论秦汉的学吏制度[J].文史哲,1984(01).
[5]李志平.汉代书法艺术的成就及其贡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2).
[6]董继辉.汉代教育评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3).
[7]陈艳华.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J].教育科学,1999(01).
[8]李建国.汉代的蒙童识字教育[J].文学知识,1999(02).
[9]钱加清.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J].语文学刊,2001(04).
[10]丁毅华、陈国中.《急就篇》的史料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02).
[11]倪道善.秦汉学吏制度及古汉字八体[J].北京档案,2001(08).
[12]肖世民.论汉代学校教育[J].唐都学刊,2002(02).
[13]李良品.试论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型、特点及教育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04(03).
[14]陈晓鸣.由汉简“方”与“幡”看汉代边卒的文化学习[J].史学月刊,2004(06).
[15]尚廷贵.论汉代小学教育的一些问题[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04).
[167]文世琼.“六书”与古代语文识字教育[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01).
[17]文世琼.“六书”与古代语文识字教育[J].语言教学研究,2006(03).
[18]王子今.两汉的童蒙教育[J].史学集刊,2007(03).
[19]冯荣珍.由汉文字材料看汉代文字的字书一体化[J].时代文学,2009(03).
[20]朱凤瀚,韩巍,陈侃理.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J].文物,2011(06).
[21]朱凤瀚.北大汉简《仓颉篇》概述[J].文物,2011(06).
B.专著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4]班固.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1963.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崔寔.四民月令[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7.
[9]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0]史游.急就篇《四部丛刊续编》经部收藏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1]乔卫平、程培杰.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12]浦卫忠.中国古代蒙学教育[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0.
[13]徐梓,王雪梅.传统启蒙教育资料[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14]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5]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6]启功.古代字体论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7]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 37 -
[18]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9]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0]廖才高.汉字的过去和未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1]胡奇光.中国小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3]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4]王文彦.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25]谢保国.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26]管振邦.颜注急就篇译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7]吕思勉.秦汉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
C.会议论文集
[1]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二).
[2]吴洪成.汉代“书馆”教材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
D.学位论文
[1]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
[2]李小茹.王应麟《急就篇补注》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3]宁赫.《仓颉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刘伟杰.《急就篇》研究[D].山东大学,2007.
[5]张俊.汉代文吏的身份[D].厦门大学,2007.
[6]刘变丽.两汉的私学教育及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7.
[7]高宗留.秦汉教育研究-以蒙学、法律、技能为中心[D].苏州大学,2008.
[8]任新宇.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9]李正庚.先秦至唐书法教育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0]周蕴迪.传统蒙学教材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
G.国际、国家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38 -
致 谢

三年时光,有如弹指,转瞬即逝。随着毕业论文的如期完成,我的学习生活
也即将结束。在此,由衷感谢这三年来给我帮助和支持的师友和亲人们。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李学教授。论文从最初的选题,到提纲的确定,到具体
的写作、修改,到论文的最后定稿,无论是内容还是格式,导师都给予了细致认
真的指导,倾注了无数的心血。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
格让我深感敬佩,他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谨向我的导师李学博士
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感谢我的老师李山林教授、谢奇勇教授,在论文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两位
教授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感谢教育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教育和关怀。
感谢我的同学方龙珠、陈珑、欧健、李瑞、周彩群、周晶等在学习和生活上
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我的家人多年的无私支持,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最后,感谢各位专家的批评指导。

- 39 -
- 40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1]论文《和合语文课程的基本视点》发表在《湖南教育》,2011 年 12 月。

- 41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