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1博士論文 (定稿)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4

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博士班

博士學位論文

邊坡穩定敏感度及不確定分析-

以國道三號 3.1 公里崩塌事件為例


Sensitivity and Uncertainty Analyses of the
Translational Slide at the Cidu Section 3.1k
of Formosan Freeway

研究生:鄭佳邦

指導教授:陳水龍 博士
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一月
摘 要

論文名稱:邊坡穩定敏感度及不確定分析-以國道三號 3.1 公里崩塌事件為例

頁數:99 頁

校所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博士班

畢業時間:一百零六學年度 第一學期

學位:博士

研究生:鄭佳邦

指導教授:陳水龍 博士

關鍵詞:邊坡、安全因素、敏感度、不確定分析、凝聚力、摩擦角

(摘錄研究內容及其結論)

傳統的邊坡穩定性分析採用極限平衡理論中的安全係數( FS)作為決定因素(

如果 FS 大於 1,則被認為是“安全的”,然而分析模型中或參數均存有變異性,

其不確定因素並未被考慮( 本研究以國道三號大埔順向坡邊坡失穩案例為對象(,研

究的目的是在考慮岩層特性和預應力變化的情況下(,分析邊坡的穩定性(,透過敏感

度和不確定性分析評估(,結果表明(:地錨的預應力靈敏度明顯小於岩層內聚力( c)

和岩層內摩擦角 )的變化 另外,因邊坡浸水後造成岩層弱化,凝聚力 c 減小

到 6 kPa(,摩擦角  減小到 14°以下(,將開始發生不穩定和平衡失效(,邊坡安全係數

FS 將小於 1,經不確定分析評估結果,邊坡破壞機率高達 50%,而在通過地錨穩

定後,破壞機率將可降低到 3%以下,大大提高了邊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i
ABSTRACT

Title: Sensitivity and Uncertainty Analyses of the Translational Slide at the Cidu Section
3.1k of Formosan Freeway
Pages: 99
School: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Doctoral Program of Civil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Engineering
Time: January, 2018
Degree: Doctor
Researcher: Chia-Pang Cheng
Advisor: Shong-Loong Chen Ph.D.

Keywords: slope; factor of safety; sensitivity; uncertainty; cohesive; friction angle

The traditional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used the Factor of Safety (FS) from the Limit
Equilibrium Theory as the determinant. If the FS was greater than 1, it was considered as
“safe” and variables or parameters of uncertainty in the analysis model were not
considered. The objective of research was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natural slope, in
consider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layers and the variability of pre-stressing force.
By sensitivity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ed the sensitivity for pre-stressing
force of rock anchor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e cohesive (c) of rock layer and the
varying influence of the friction angle ( ) in rock layers. In addition, the immersion by
water at the natural slope would weaken the rock layers, in which the cohesion c was
reduced to 6 kPa and the friction angle  was decreased below 14 ◦, and it started to show
instability and failure in the balance as FS became smaller than 1. The failure rate to the
slope could be as high as 50%. By stabilizing with a rock anchor, the failure rate could
be reduced below 3%, greatly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lope.

ii
誌 謝

本文研究方向之擬定,首先感謝恩師陳水龍教授之提點,確認以國道三號

3.1 公里崩塌事件案例為主題,論文研究過程中並給予適切的指導 次要感謝另一

位恩師-張哲豪教授,確立了博士論文研究方向以概率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

首次接觸概率分析,源自於修習張哲豪教授的不確定性與風險分析課程,了

解到原來任何領域只要有誤差存在,均可以概率分析方法,進行相關不確定分

析,探討研究其因變異所產生之機率 在學習過程中,同時也解除心中多年來的

疑惑,因大地工程相關參數值存在許多變異性,且試驗結果往往差異頗大,而在

不確定的參數之下,模擬出來的結果,是否能真實呈現實際的情況,值得商榷

然而,在接觸概率分析之後,深深了解其岩層參數的變異性可透過概率分析,呈

現其破壞機率,自此,展開了以此為主題的相關研究

期刊論文撰寫過程中,感謝許多朋友給予英文協助與指導,謝謝 Doris、新

興高中薇媗老師及珮銘的幫忙與協助,以及其他默默協助的好友們,在我一路走

來給予的協助及幫忙,謝謝你們

最後再次感謝恩師陳水龍教授,在我碩士畢業 10 年後,仍來電鼓勵我報考

博士班,得以完成人生求學領域最高目標,謝謝老師的提攜與指導

iii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1.2 研究方法與流程 ....................................................................................................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7

2.1 邊坡破壞類型 ............................................................................................................. 9

2.2 邊坡不穩定成因 ....................................................................................................... 15

2.3 邊坡穩定分析方法 .................................................................................................... 18

2.3.1 無限長邊坡滑動 ..................................................................................... 19

2.3.2 側移滑動 ................................................................................................. 21

2.3.3 楔型塊體滑動 ......................................................................................... 22

2.3.4 弧形滑動 ................................................................................................. 24

2.4 敏感度分析 .............................................................................................................. 35

2.4.1 單因素敏感度分析 .............................................................................. 38

2.5 邊坡概率理論與方法 ............................................................................................... 39

iv
2.5.1 邊坡工程的不確定性 ............................................................................ 39

2.5.2 邊坡穩定性分析常見概率分析方法 ................................................. 40

2.5.3 參數相關係數及變異性(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variance) .............. 48

2.5.4 概率密度函數(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PDF) ............................. 50

2.5.5 性能函數定義(Performance Function).................................................. 51

第三章 案例探討分析 ...................................................................................................... 53

區域地質概況 ...................................................................................................... 54

區域地質分佈 ...................................................................................................... 55

預力地錨設計與生命週期 .................................................................................. 64

3.3.1 預力地錨尺寸與配置 ......................................................................... 64

3.3.2 地錨生命週期 ........................................................................................ 65

邊坡穩定設計檢核 .............................................................................................. 67

可能破壞狀況推估 .............................................................................................. 72

第四章 邊坡敏感度及不確定分析 .................................................................................. 73

4.1 邊坡破壞性能函數建立 ........................................................................................... 73

4.2 敏感性分析 ............................................................................................................... 76

4.2.1 單一敏感度分析 .................................................................................... 77

4.2.2 複合敏感度分析 .................................................................................... 87

4.3 不確定分析 ............................................................................................................... 90

4.3.1 破壞機率評估 ......................................................................................... 90

4.3.2 參數敏感度對於破壞機率之變化評估 .................................................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2

v
5.1 結論 ......................................................................................................................... 102

5.2 建議 ......................................................................................................................... 103

參考文獻 ............................................................................................................................. 104

附錄 ...................................................................................................................................... 113

A SCI 期刊論文摘要 ....................................................................................................... 114

B EI 期刊論文摘要 ......................................................................................................... 115

C 後記-生物科技利用 ....................................................................................................... 116

符號彙編 ............................................................................................................................. 118

作者簡歷 ............................................................................................................................. 119

vi
表目錄

表 2.1 山崩分類表(Varnes, 1978) .......................................................................................... 10

表 2.2 土壤邊坡穩定分析方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土木工程署土力工程處, 1998) ..... 18

表 2.3 Bishop 與 Morgenstren’s 簡化數(Morgenstern and Bishop 1960) .............................. 31

表 2.4 相關係數 ρ (c, ϕ) ......................................................................................................... 49

表 2.5 參數變異係數 (COV) ................................................................................................. 49

表 3.1 國道三號上邊坡之地層分佈 ...................................................................................... 59

表 3.2 岩石直接剪力試驗結果 ............................................................................................... 61

表 3.3 層縫泥直接剪力試驗結果 .......................................................................................... 61

表 3.4 地錨殘餘荷重及健全度之概略判斷標準 .................................................................. 66

表 3.5 原始設計地層參數表 .................................................................................................. 68

表 3.6 原始設計剖面分析檢核表 .......................................................................................... 69

表 3.7 地下水位上升影響分析結果 ...................................................................................... 69

表 4.1 單敏感度測試樣本設計表 .......................................................................................... 77

表 4.2 凝聚力 c 及摩擦角 對邊坡安全係數之敏感度分析 .............................................. 87

表 4.3 岩層及地錨固定參數表 .............................................................................................. 91

表 4.4 岩層及地錨變異參數表 .............................................................................................. 91

表 4.5 各種概率方法安全係數(FS)評估結果 ....................................................................... 92

表 4.6 各種概率方法破壞機率(Pf)評估結果 ......................................................................... 94

表 4.7 凝聚力 c 之變異性對破壞機率之敏感性測試 ........................................................ 100

vii
viii
圖目錄

圖 1.1 A 及 B 兩個具有相同平均值不同變異數之系統........................................................ 2

圖 1.2 研究方法與流程 ............................................................................................................ 5

圖 2.1 邊坡墜落破壞之示意圖(Highland and Bobrowsky, 2008) ......................................... 11

圖 2.2 邊坡傾覆翻倒破壞之示意圖(Highland and Bobrowsky, 2008) ................................ 12

圖 2.3 邊坡滑動破壞之示意圖(Highland and Bobrowsky, 2008) ......................................... 13

圖 2.4 邊坡側滑破壞之示意圖(Highland and Bobrowsky, 2008) ........................................ 14

圖 2.5 邊坡流動破壞之示意圖(Highland and Bobrowsky, 2008) ........................................ 14

圖 2.6 無限邊坡穩定分析(陳榮河, 1997) ............................................................................. 19

圖 2.7 滲流平邊面之無限邊坡 .............................................................................................. 20

圖 2.8 無限邊坡的穩定分析圖表(Duncan, Buchignan, &Wet, 1987) .................................. 21

圖 2.9 有限邊坡之平行滑動面 .............................................................................................. 21

圖 2.10 側移滑動分析圖解(NAVFAC, 1982)........................................................................ 24

圖 2.11 圓弧滑動分析 ............................................................................................................ 24

圖 2.12 穩定因素與坡角的關係(陳榮河, 1997) ................................................................... 25

圖 2.13   53 邊坡的滑動面(Terzaghi &Peck, 1967) ......................................................... 25

圖 2.14 摩擦圓法邊坡穩定係數(Taylor, 1948) ..................................................................... 27

圖 2.15 單一切片所受作用力(Fredlund &Krahn, 1977) ....................................................... 28

圖 2.16 Janbu 簡易法之修正係數(Janbu, 1975)..................................................................... 34

圖 2.17 物體滑動倒塌的運動條件 (a)物體處於斜面狀態 (b)滑動和倒塌的條件 ........... 36

圖 2.18 三個雙變量點估計方法在標準化的參數空間差異 ................................................. 47

ix
圖 3.1 國道三號 3.1 公里崩塌地點航照位置圖 .................................................................... 54

圖 3.2 國道三號 3.1 公里崩塌災害圖 ................................................................................... 54

圖 3.3 區域地質調查圖 .......................................................................................................... 55

圖 3.4 調查區鑽孔布置及地層剖面方向示意圖 .................................................................. 56

圖 3.5 A-A'地層剖面圖(交通部, 2011)................................................................................... 56

圖 3.6 C-C'地層剖面圖(交通部, 2011) ................................................................................... 57

圖 3.7 岩石直剪試驗尖峰強度及殘餘強度之摩擦角p、ϕr(乾式及濕式) ......................... 62

圖 3.8 岩石直剪試驗尖峰強度下之凝聚力 Cp (乾式及濕式) (交通部, 2011) ................... 62

圖 3.9 破壞層面岩石直剪試驗結果(交通部, 2011) ............................................................. 63

圖 3.10 破壞層面岩石直剪試驗結果(續) (交通部, 2011).................................................... 63

圖 3.11 層縫泥直剪試驗結果(交通部, 2011) ....................................................................... 64

圖 3.12 地錨護坡示意圖 ........................................................................................................ 65

圖 3.13 地錨性能與使用時間之關係(改繪自日本アンカー協会, 2008) ........................... 66

圖 3.14 原始設計分析剖面 .................................................................................................... 70

圖 3.15 A 剖面地錨配置示意圖(STA3+380.00) .................................................................... 70

圖 3.16 B 剖面地錨配置示意圖(STA3+405.00) .................................................................... 71

圖 3.17 邊坡破壞後出露之各地層情形 ................................................................................ 72

圖 4.1 國三邊坡滑動斷面示意圖 .......................................................................................... 74

圖 4.2 國三邊坡滑動模擬示意圖 .......................................................................................... 75

圖 4.3 敏感度測試 =30o, c=59kPa ...................................................................................... 78

圖 4.4 敏感度測試 =30o, c=10kPa ...................................................................................... 78

圖 4.5 敏感度測試 =25o, c=59kPa ...................................................................................... 79

x
圖 4.6 敏感度測試 =25o, c=10kPa ...................................................................................... 79

圖 4.7 敏感度測試 =20o, c=59kPa ...................................................................................... 80

圖 4.8 敏感度測試 =20o, c=10kPa ...................................................................................... 81

圖 4.9 敏感度測試 =15o, c=59kPa ....................................................................................... 81

圖 4.10 敏感度測試=15o, c=10kPa ...................................................................................... 82

圖 4.11 敏感度測試 =10o, c=59kPa .................................................................................... 82

圖 4.12 敏感度測試 =10o, c=10kPa .................................................................................... 83

圖 4.13 敏感度測試  = 30o, Cc = 29.7kPa .......................................................................... 84

圖 4.14 敏感度測試  = 25o, Cc = 24.2kPa .......................................................................... 85

圖 4.15 敏感度測試  = 20o, Cc =19.1kPa ........................................................................... 85

圖 4.16 敏感度測試  = 15o, Cc =14kPa .............................................................................. 86

圖 4.17 敏感度測試  = 10o, Cc =9kPa ................................................................................ 86

圖 4.18 、Cc 線性函數趨勢圖 ............................................................................................ 87

圖 4.19 凝聚力 c 及摩擦角 對邊坡安全係數 FS 之敏感度分析...................................... 89

圖 4.20 凝聚力 c 及摩擦角 對邊坡安全係數 FS 之 3D 散佈圖 ........................................ 89

圖 4.21 凝聚力 c 及摩擦角 對邊坡安全係數 FS 之等值線圖........................................... 90

圖 4.22 泡水前後破壞機率(不考慮地錨作用) ..................................................................... 95

圖 4.23 泡水前後破壞機率(考慮地錨作用) ......................................................................... 95

圖 4.24 相關係數 ρc之變化對破壞機率之影響 .................................................................. 98

圖 4.25 凝聚力 c 標準差之變異對破壞機率之敏感性測試 .............................................. 101

xi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邊坡滑動災害(,地震(,洪水和颱風是造成全世界財產損失和生命損失的四大自然

災害(
,尤其在臺灣地區更為嚴重( 臺灣地區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接處(

由於板塊運動造成地殼擠壓(,進而使岩層構造豐富(,多斷層與節理( 同時(,由於沉積

年代年輕(,易受沖蝕與風化(,造成局部地區之岩石膠結不良(,岩性軟弱( 臺灣位於太

平洋熱帶地區及沿岸地震帶(,遭受颱風(、大雨(、乾旱(、寒冷及地震等自然災害(,平均

每年大約 3〜4 次颱風襲擊臺灣,超過地震規模 5 之地震每年平均為 24.4 次,加上臺

灣地區多雨水(,使得原本軟弱(、破碎之地層因嚴重風化作用而更加軟弱(,因此邊坡滑

動破壞事件,層出不窮,防止邊坡滑動是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邊坡穩定分析方法可分為有限平衡分析(Limit Equilibrium Analysis)及數值分

析方法 邊坡穩定(Slope Stability)分析通常多以安全係數(Factor of Safety, FS)表示,

而邊坡安全係數被廣義定義為,邊坡之土層本身或弱面之抵抗力與下滑力之比表示:

R
FS  ,R=抵抗力,D=下滑力 (1.1)
D

只要 FS > 1 則邊坡穩定 若 FS < 1 則邊坡不穩定,就會造成邊坡滑動或崩塌

無論何種表示法,幾乎皆無法考慮分析模型中之變數或參數之不確定因素

(Uncertainties)(,例如抵抗及滑動因素就含有許多客觀及主觀之不確定因素(,以至於雖

然有時設計之邊坡安全係數 FS > 1,仍然發生崩塌或邊坡滑動,係因雖然兩個系統具

有相同之分析數學式,每個變數具有相同的平均值(Mean)( eg.,  A   B ),可得相同

之設計安全係數(eg., FS A  FS B ) 但由於變數量測含有不確定因素,如內聚力、摩擦

1
角(、錨力(、單位重量(、水壓和地震加速度等(,其每個變數之變異數(Variance)不盡相同

( eg.,  A   B ),導致兩系統破壞機率不同( eg., Pf ( A)  Pf ( B) ) (K. K.Phoon, 2004; X.

,這就是有些傳統設計之邊坡雖然符合安全係數之要求(
Z.Wu, 2013)( ,但仍會發生破壞(

圖 1.1 顯示 A 及 B 兩個系統,該系統平均值相同(  A   B ),所以安全係數 FS 相同

( FS A  FS B )( 但是因變異程度不同 ,
( 以致於 ( 這就是具有相同安全因素為指標之兩

系統,其破壞機率卻不同

圖 1.1 A 及 B 兩個具有相同平均值不同變異數之系統

概率方法考慮了所有參數的不確定性的影響( 該方法經計算各個參數平均值和標

準偏差參數,計算 FS 的概率分佈以及評估斜率失效概率 Pf) 概率分析在 1940 年

提出,1970 年代首次用於邊坡工程(Alonso 1977; Canada Department of Energy 1978;

Fredlund and Krahn 1977; Low 1997a; Matsuo and KURODA 1974; Yucemen, Tang, and

Ang 1973)(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劇烈(,強降雨集中(,邊坡滑動災害無論是外部或內

部環境影響因子,均增加系統之不確定性(Schmidt and Dikau 2004),爰越來越多的學

者利用概率分析技術投入邊坡穩定性分析和研究(何瑞益 and 李光敦 2010; 李雅芬 et

al 2009; 陳則佑 et al 2011; 廖偉欽 2010; Babanouri 2017; El-Ramly, Morgenstern, and

2
Cruden 2006; Iovine et al. 2014; Jaiswal et al 2010; Kaur and Sharma 2016; D. Q.Li et al.

2016; X. Z.Wu 2015; J.Zhang et al. 2013)

概率分析方法亦適用於邊坡穩定性分析(,常用且主要之方法計有下列三種(,說明

如下: 1)一階和二階可靠性方法 FORM 和 SORM)或一階二次動差法 FOSM)

(劉緁玲, 2012; 羅佳明等, 2011; Husein Malkawi, Hassan, & Abdulla, 2000; Mbarka,

Baroth, Lifti, Hassis, & Darve, 2010; X. Z.Wu, 2016; Xiao, Huang, Wang, & Xu, 2014); ( 2)

點估計法( PEM)(馮正一, 張育瑄, &葉柳青, 2009; 楊沛漳, 2011; Ahmadabadi & Poisel,

2015; Jiang, Li, Cao, Zhou, & Phoon, 2014; C.Li, Wang, & Wang, 2012; H.-Z.Li & Low,

2010; Mbarka 等, 2010; Ru & Li, 2006; L.Wang, 2013; Y.Wang, Cao, & Au, 2011) ( 3)蒙

特卡羅模擬 MCS)(韓飛, 2008; Ahmadabadi & Poisel, 2015; D. Q.Li 等, 2016; Mbarka

等, 2010; Y.Wang 等, 2011)

一般來說(,前述三類方法在其精度(、數值效率和應用範圍方面具有各種優點和缺

點 一次二階矩法 FOSM)是用隨機輸入變量確定函數的統計矩的概率方法 該法

基於推導(,其使用一階泰勒級數以及輸入變量的第一和第二矩( 然而(,FOSM 方法缺

乏處理非線性模型和非正態隨機變量的能力(,且需要通過多次迭代求解(,這可能導致

錯誤計算 蒙特卡羅法 簡稱 MCS)求解可靠性問題可得到較為精確的解答

因此使用傳統安全係數所代表之“安全設計”未必能真正反映出“安全” 但若以可

靠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來評估,考慮各個變數或參數之變異數影響,計算出破

壞機率(Probability of Failure)及可靠度指數 (Reliability Index, RI)或安全指數(Safety

Index, SI),更可以表現邊坡穩定安全可靠程度之意義,達到實際預警效用

1.2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以國道三號大埔順向坡邊坡失穩案例為對象,依現地邊坡條件建立邊坡

3
模型(,並考慮在有無地錨加固的情況下(,探討岩層邊坡浸水弱化前後(,邊坡穩定安全

係數的變化,探討岩層邊坡參數(c,)參數的變異性,利用機率分析之一次二階矩法

、點估計法(PEM)三種方法(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法(
FOSM)( 、哈爾點估計法及修正哈爾

點估計法)(,並以蒙特卡羅模擬法( MCS)檢核分析結果(,探討岩層參數的不確定性對

邊坡穩定的影響(
,計算邊坡破壞機率(
,並探討關係係數ρ(c, )對於破壞機率 Pf 之影響(

4
開始

 邊坡破壞類型
 邊坡不穩定成因
 邊坡穩定分析方法 文獻回顧  國道三號3.1公里崩塌事件
 敏感度分析
 邊坡概率理論與方法

邊坡性能函數建立

概率分析方法
 一次二階矩法(FOSM)
 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法(RPEM)
敏感度分析
 哈爾點估計法(HPEM)
 修正哈爾點估計法(MPEM)
 蒙地卡羅模擬法(MCS)

關係係數ρ(c)
分佈函數 單因素敏感度分析
 ρ0
 常態分布 泡水前後 有無岩錨 多因素感度分析
 ρ 0.25
 對數常態分佈
 ρ 0.5

安全係數FS
破壞機率Pf

結論與建議

圖 1.2 研究方法與流程

5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大地工程從地質調查、分析設計到施工階段,都遇到土層變異、參數選擇和分析

模式不確定性(model uncertainty)的問題 這些工程問題不確定性之處理,傳統上期望

以單一的安全係數(Factor of Safety, FS)來完全涵蓋,實質上,這些不確定因素並未能

被直接評估及呈現 尤其就大地工程而言,雖所採用的安全係數均較土木或結構工程

為高,但因地層的隨機性及土壤(或岩石)參數的空間變異性,使得在大地工程設計過

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度,而如何量化此風險度以掌握不確定因素對工程系統產生之

破壞機率即成為一重要之課題(e.g., Cassidy et al. 2008; Cho 2009; El-Ramly et al. 2006;

Fenton and Griffith 2010; Griffiths and Fenton 2004; Silva et al. 2008; Srivastava and Babu
2009; Wang et al. 2011; Wu et al. 2007; Xue and Gavin 2007; J. Zhang et al. 2009; L. L.

Zhang et al. 2005)

工程設計所採用之安全係數,大都考量構造物在使用年限內合理之發生機率情況

下,其組成構件承受最大外力作用時,仍能發揮原有設計之使用功能 然在大地工程

設計所採用之安全係數常較結構工程所採用者為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地工程隱含著

諸多之不確定性,諸如地層狀況(異向性及非均質性)之掌握、土(岩)體行為之確定性及

其特性參數之變異性等,均是困擾工程師的問題 因此應用統計機率方法,將土壤岩

石參數及使用期間之最大外力視為隨機變數,應用可靠度(reliability)分析方法可獲致

在合理發生破壞失敗機率下之安全係數,將可靠度分析方法應用於大地工程設計上,

不僅可以解決地層特性參數不確定性之困擾,同時也可以評估所採用之安全係數的對

應破壞機率 本章將回顧大地工程邊坡穩定分析方法,以及探討可靠度設計相關理論

7
及既有方法,內容包含:(1)邊坡破壞類型、(2)邊坡不穩定成因、(3)邊坡穩定分析方

法、(4)敏感度分析及(5)邊坡概率理論與方法

8
2.1 邊坡破壞類型

發生在山坡地的災害我們稱之為邊坡災害(,泛指土壤(、岩石等地質材料受重力作

用(,而發生向下運動所造成破壞的行為( 眾多專家學者針對邊坡災害(,曾提出各類山

崩分類系統,其中以 1978 年 Varnes 分類最被廣為採用,Varnes 將山崩運動種類區分

為墜落(falls)(、傾覆(topples)(、滑動(slides)(、側滑(lateral spreads)(、流動(flows)以及複合

型運動(complex and compound)等六類 山崩物質種類則分為基岩 (bedrock)及工程土

壤(engineering soils)兩類,如表 2.1 所示

9
表 2.1 山崩分類表(Varnes, 1978)

一、墜落 fall)

墜落是體積大小不一的岩塊或土石以自由落體的運動方式,從陡峭邊坡或懸

崖掉落,若發生在公路邊會傷及人車 在砂頁岩互層構成的陡坡,會因差異侵蝕

的影響,導致上覆的砂岩失去支撐而墜落

10
相關案例:台 2 線 68k、77.8k、82.5k 濱海公路、台 8 線太魯閣長春祠、台

9 線蘇花公路、台 9 線 421k、台 18 線明隧道、台 20 線 183k、東北角南雅里、南

投太極峽谷、杉林溪安定彎邊坡、基隆市北寧路落石等

圖 2.1 邊坡墜落破壞之示意圖(Highland and Bobrowsky, 2008)

二、傾覆 Topple)

傾覆翻倒是岩塊向下坡方向傾斜,導致重心脫離岩塊趾部,然後發生滾落的

一種方式,岩層被兩組垂直節理切割成柱狀的岩塊最容易在自由面上發生翻倒墜

落 在台灣由於風化與侵蝕作用非常嚴重,有許多符合翻倒破壞的地質條件

相關案例:八斗子採石場、杉林溪安定彎、萬榮林道、台 8 線中橫公路等

11
圖 2.2 邊坡傾覆翻倒破壞之示意圖(Highland and Bobrowsky, 2008)

三、滑動 Slide)

滑動是一種剪切式的移動,是常見的邊坡運動 它可分成兩種:

(一) 平面滑動

滑動面形狀近乎平面,如層面、節理面、斷層面或崩積土與岩盤的界面皆是

平面滑動常沿著岩盤、層面、節理面或斷層面滑動.移動常因地層排水不而觸動,

但是也常因坡腳被切除而引發,以發生在路邊、山溝或河流的坡面最多 也有因

施工不良而導致護坡擋土牆滑動的情形

(二) 弧型滑動 旋轉式)

滑動面形成則是開口向上的曲面,有如正立的湯匙(圖 2.3) 弧型滑動常發生

於邊坡、河岸、公路旁及填土的地方,尤其是土層很厚或岩層破碎的地方,在滑

動體內及冠部附近經常可見到張力裂縫 事實上,自然界的滑動很少有單一形式

者,很多滑動均是在頭部為弧型滑動,在趾部則轉變為平面滑動或流動

12
相關案例:平面型滑動-林肯大郡、草嶺、九份二山、南投和社、汐萬路、國

道三號 3.1k 等 圓弧型滑動-陽明大學回填邊坡、梨山地滑,台 18 線 37k、59k、

雲林縣 149 甲 32k 等

(a)平面滑動 (b)弧形滑動

圖 2.3 邊坡滑動破壞之示意圖(Highland and Bobrowsky, 2008)

四、側滑 Spread)

側滑(側向潰散)是水平方向的滑動,滑動面之下通常是一軟弱岩層,因下方

之軟弱岩層產生塑性滑動而間接影響上層岩層 此類滑動,在台灣目前尚找不到

相關案例

13
圖 2. 4 邊坡側滑破壞之示意圖(Highland and Bobrowsky, 2008)

五、流動 Flow)

如可塑性流體一樣的移動,其速度可以從每秒數公分至每秒數百公尺 一般

常見為土石流,其發生型態區分為(1)河床堆積之土砂礫因大雨所造成之土石流,

(2)山腰崩壞之土砂礫因大雨所造成之土石流,(3)堰塞湖堤崩壞時所造成之土石

流,(4)因豪雨造成地層滑動所形成之土石流

相關案例:台 20 線 96k 布唐布那斯溪、台 21 線豐丘、隆華國小、 郡坑村、

楓港溪、溪頭土石流、松鶴部落、八七水災八卦山區、花蓮鳳義坑、花蓮東興土

石流、台 7 線 41k+730 蘇樂橋等

圖 2.5 邊坡流動破壞之示意圖(Highland and Bobrowsky, 2008)

六、複合型 Complex)

14
顧名思義,複合型災害即為由上述五種災害類型中之兩種以上相伴而發生,實

務上常見落石與翻覆、流動與滑動伴生之破壞類型

相關案例:陽明山馬槽橋為落石與土石流複合型案例,必坦溪-德基電廠則為滑

動及流動複合型災害案例、嘉 169 縣道達邦三號橋邊坡為落石及滑動複合型案例

而國內政府單位針對台灣之山崩分類,常見由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及農委會

水土保持局所定義及規範,說明如下:

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沿用修改 Varnes 的分類,將岩石之墜落及傾覆合稱為落

石,岩石之滑動則稱為岩體滑動,並將所有岩屑、土材料之墜落、傾覆及滑動合

稱為岩屑崩滑,針對岩石、岩屑及土之流動稱為土石流

二、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依據水土保持手冊(2005),邊坡材料因受重力作用,發生向

下滑動或崩落之塊體運動之現象稱之為崩塌(landslide),其中包括山崩、落石、崩

坍、地滑等名詞

2.2 邊坡不穩定成因

造成邊坡不穩定大致可分為四項成因(Turner &Schuster, 1996),說明如下:

一、 地質成因(Geological causes)

(一) 地質材料軟弱

(二) 地質材料敏感度高

(三) 地質材料風化

(四) 地質材料受剪力作用

(五) 材料有節理或裂縫產生

15
(六) 不利之岩體不連續面位態 如層理、片理等)

(七) 不利之構造不連續面位態 如斷層、不整合面、接觸面等)

(八) 滲透性差異大

(九) 勁度差異大 如堅實密度大的材料位於塑性材料之上)

二、 地形成因(Morphological causes)

(一) 板塊或火山隆起

(二) 冰河解壓回彈

(三) 坡趾受洪水侵蝕

(四) 坡趾受波浪侵蝕

(五) 坡趾受冰河侵蝕

(六) 坡地邊緣受沖蝕

(七) 地下侵蝕 溶蝕、管湧)

(八) 邊坡或坡頂受自然堆積載重

(九) 植生遭移除 森林火災、旱災)

三、 物理成因(Physical causes)

(一) 豪大雨

(二) 急速融雪

(三) 長期異常的降雨

(四) 水位急洩降(洪水消退、退潮)

(五) 地震

(六) 火山爆發

(七) 解凍

16
(八) 凍結與融解之風化作用

(九) 收縮與膨脹之風化作用

四、 人為成因(Human causes)

(一) 邊坡或坡趾的挖掘

(二) 邊坡或坡頂受人為增加載重

(三) 水庫洩洪

(四) 森林砍伐

(五) 灌溉

(六) 採礦

(七) 人為振動

(八) 公共管路的水滲漏

17
2.3邊坡穩定分析方法

邊坡穩定設計中有很多穩定性分析方法可用,雖然有些是基於塑性理論,但一

般邊坡大多採用極限平衡法進行分析,並考量不同的破壞型式及限制條件,各方法

之描述與分析方法之優點及限制整理說明如表 2.2,並於其後章節分別詳細說明

表 2.2 土壤邊坡穩定分析方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土木工程署土力工程處, 1998)

方法 崩塌面 優點 限制

無限邊坡法 直線 簡單手算法 破壞面假定通常是近似的,該法僅適

用於長高比大的滑動面且可略去端部

效應

滑塊法 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直 滑動體分為 2~3 塊時, 沒有考慮切片的變形,其結果對於塊

線 手算適用 間力與水平面的夾角及塊間界面的傾

斜角度很敏感

Bishop 法 圓弧 簡化法與有限單元變形 圓弧滑動面僅適用於但大半徑的圓弧

法的結果有較好的吻合 型破壞

(F.S.平均誤差在 8%以

內),有現成電腦程式

Bishop 及 圓弧 使用簡便,比 Hoek 圖解 僅適用於均質土及坡度小於 27 o 度

Morgenster 法更精確 的邊坡


n's 簡化圖

Janbu 嚴謹 非圓弧 可用真確的剪切面,常 已發表的 f0 係數只適用於均質岩

法 規法可通過編程計算機 土,對於由多種岩土組成的邊坡,常

或手算進行 規法會導致較大的誤差,通常低估了

安全係數,綜合法無上述侷限

18
Morgenster 非圓弧 比 Janbu 嚴謹法更精 無簡化方法,需用電腦計算,通常非
n - Price 法
確,有現成程式 常耗時

2.3.1 無限長邊坡滑動

當邊坡坡面延伸很長,且其任一剖面有相似的狀況及性質時,例如許多土層均平

行於坡面之邊坡,或薄層風化表土覆蓋於堅實土層或岩盤上,此類分析可於滑動體內

任意段取自由體加以分析,如圖 2.6 所示,惟需注意無限邊坡分析一般僅適用於平行

於坡面之薄土層,及凝聚力不大之土壤

圖 2.6 無限邊坡穩定分析(陳榮河, 1997)

當邊坡為乾燥之砂坡時,其安全係數為:

Ta N tan  W cos  tan  tan 


F .S .     (2.1)
Tr W sin  W sin  tan 

 為坡度,  為砂之安息角,當安全係數為 1 時,則坡角即為砂之安息角(  =

)

19
當土壤具凝聚力 c 與摩擦角  ,則其安全係數為:

c tan 
F .S .   (2.2)
 H cos  tan 
2
tan 

其中  為土壤之單位重

如考慮坡面內有滲流,其方向與坡面平行如圖 2.7 所示,則其安全係數可表示為:

圖 2.7 滲流平邊面之無限邊坡

c  ' tan 
F .S .   (2.3)
 H cos  tan 
2
 sat tan 

無限邊坡之安全係數,亦可利用下式配合圖表求得

tan  c'
F .S .  A B (2.4)
tan  H

式中 A、B 為參數,是坡度和孔隙水壓比 ru ( u /  H ) 的函數,可由圖 2.8 查

20
圖 2.8 無限邊坡的穩定分析圖表(Duncan, Buchignan, &Wet, 1987)

2.3.2 側移滑動

此型式常發生於不同土層的界面或土壤與岩層的界面,如圖 2.9 所示 其安全係

數表示如下:

圖 2.9 有限邊坡之平行滑動面

cL  N tan 
F .S .  (2.5)
W sin 

c、  為界面之剪力強度參數,W 為滑動體△ABC 的重量,L 為滑動面的長度,

θ 為滑動面的傾角,N 為作用於滑動面的正向力 又因:

21
1 1 sin(    )
W   H ( H cot   H cot  )   H 2 (2.6)
2 2 sin  sin 
N  W cos (2.7)
H
L (2.8)
sin 

將 2.6)、 2.7)、 2.8)帶入 2.5)後可得:

2c sin  tan 
F .S .   (2.9)
 H sin(    )sin  tan 

2.3.3 楔型塊體滑動

此型式的滑動,破壞面包含主動、被動及中間塊體三大類之楔形塊體 假設主動

 
區及被動區均滿足朗金 Rankine)理論,其滑動面各與水平成 45  及 45  的如
2 2

圖 2.10 所示 主動區每一楔體的主動推力 P ,及被動區各楔體的被動阻力 P ,可由

力楔體之平衡求出

 c   tan    c 
P   W  L sin   PW cos   tan       L cos   PW sin   (2.10)
 F   F  F 
 c   tan    c 
P   W  L sin   PW cos   tan       L cos   PW sin   (2.11)
 F   F  F 

若擇不同的安全係數,則可求得所對應的主動推力和  P ,及對應的被動阻力

和  P 當  P =  P 時,所對應的安全係數,即為所選定滑動面的安全係數 同

理,再假設數個不同的滑動面,求得各安全係數並比較之,最小的安全係數即為所

22
在此假設 P 及 P 為水平(,會得到較保守的結果(,對短而深並且有高孔隙水壓的破

壞體,安全係數的低估可能達 30% 此時,對不同假設的 P 、 P 傾斜度下所得之安

全係數,互相比較,將有助於安全係數的選擇

23
圖 2.10 側移滑動分析圖解(NAVFAC, 1982)

2.3.4 弧形滑動

1. 圓弧形

此法適用於僅有凝聚力 c 作用於滑動面的分析(,亦即  =0 時( 如不排水情況)

如圖 2.11 所示,安全係數可由塊體的重量 W,相對於圓心所產生之驅動力矩與凝聚

力 c 相對於圓心所產生的抵抗力矩,相平衡而得 安全係數可表示如下:

c(2 )r 2
F (2.12)
Wx

圖 2.11 圓弧滑動分析

24
此類安全係數可直接由圖 2.12 查出,滑動面則可由圖 2.13 查出

圖 2.12 穩定因素與坡角的關係(陳榮河, 1997)

圖 2.13   53 邊坡的滑動面(Terzaghi &Peck, 1967)

2. 對數螺線形

25
當土壤的摩擦角不等於零時,則圓弧形破壞面上作用力的方向無法知道,若假設

破壞面為對數螺線形,則可以解決此問題 因為此時破壞面上的作用力均通過螺線的

中心,安全係數的求法與圓弧形的求法相同

3. 摩擦圓

此法假設滑動面上的作用力與摩擦圓相切 摩擦圓的圓心為滑動圓弧的圓心,半

徑為 Rsin  但嚴格說起來作用於滑動面的力並不恰與摩擦圓相切,而是與半徑為 K

Rsin  的摩擦圓相切,K 為校正值,視滑動圓弧的夾角而定,依據此法,材料的邊坡

安全係數可查圖 2.14 得知

4. 切片法

(1) 通俗法

此法為最簡單的切片法,其假設不考慮切片間的作用力 故安全係數可直接以一

方程式表示 然而所求得之結果與較嚴謹的方法所得的結果相差超過 50%,過於保守,

故需小心使用

由圖 2.15.所示單獨切片所有作用力,每一切片的力平衡可由垂直及水平方向力

的平衡而得 不考慮切片間作用力):

 Fv  0 (2.13)

Ta
W  N cos   sin   0 (2.14)
F

26
圖 2.14 摩擦圓法邊坡穩定係數(Taylor, 1948)

27
圖 2.15 單一切片所受作用力(Fredlund &Krahn, 1977)

F H 0 (2.15)

Ta
cos   N sin   0 (2.16)
F

式中 W 為切片的重量,N 為切片底部的反力,α 為切片底部中點的傾角, Ta 為

剪力強度 解上二式可得

N  W cos  (2.17)

安全係數則由對 O 點的力矩平衡式而得

M o 0
Ta
Wx   F r   Nf 0 (2.18)

Ta
式中 x、r、f 分別為 W、 、N 的力臂 依據摩爾-庫倫破壞準則,安全係數
F

F 為強度參數的函數:

F .S . 
c ' r  ( N  u )r tan  ' (2.19)
Wx   Nf
式中 c ' 、  ' 為有效剪力強度參數,u 為孔隙水壓,λ 為切片底長,將 2.17)式

帶入 2.19)即可解得安全係數

28
(2) Bishop 簡化法

此法是假設片間的作用力為沿水平方向,亦即不考慮片間的垂直剪力 故片間作

用力滿足  Pn  0 的平衡條件,切片底部的正向方可由垂直方向力的平衡而得 由破

壞準則的假設,此正向力以下式表示:

c '  sin  u tan  'sin 


(W   )
N F F (2.20)
m
sin  tan  '
式中 m  cos   N ,安全係數則由對 O 點的力矩平衡而得如 2.19)式
F

安全係數的表示式如下:

F .S . 
cb n  (Wn cos  n  ubn ) tan   1
(2.21)
Wn sin n m

其中 bn 為單一切片的寬度 此法必須反覆迭代以求得結果,但通常收斂很快,且

所得結果與切片法比較,誤差約在 10%以內,故受到廣泛的使用

(3) Bishop 及 Morgenstern's 簡化圖表

Bishop 與 Morgenstern 簡化 Bishop 法之結果,對簡單邊坡及具滲流的情形予以

推衍,定義無因次水壓參數, ru  u / rz ,u 為孔隙水壓,z 為深度,而安全係數可由

邊坡穩定係數 m ' 及 n ' 決定如下:

F  m ' n ' ru (2.22)

m ' 及 n ' 則可由表 2.3 查得,其中採用無因次深度參數 D,其定義與整體分析之

〝   0 〞法相同 利用上述圖表,即可快速求得邊坡的安全係數, 且其結果相當準

(4) Spencer 法

本法假定片間的剪力及正向力有一關係,即

29
XL XR
tan    (2.23)
EL ER

式中  為片間作用力的傾角( Spencer 假設  為定值(,亦即片間的作用力均平行(

此等假設雖簡易、省時,但較不能彈性應用

由垂直及水平方向的平衡,N 可表示如下:

 c '  sin  u tan  'sin  


W  ( ER  EL )  F

F 
N (2.24)
m

30
表 2.3 Bishop 與 Morgenstren’s 簡化數(Morgenstern and Bishop 1960)

「續下頁」

31
表 2.3 Bishop 與 Morgenstren’s 簡化數(Morgenstern &Bishop, 1960) (續)

32
33
(5) Janbu 嚴謹法

此法與簡化法的不同乃在於嚴謹法求正向力時有考慮片間剪力 N 之表示式與

式 2.24)相似:

 c '  sin  u tan  'sin  


W  ( X R  X L )  F

F 
N (2.25)
m

為解安全係數,首先必須設片間剪力為零,則如 Bishop 的簡化法,由原設定的

起始安全係數,可經由數次反覆運算得到較佳的安全係數 片間作用力可由對切片底

部中點 m 的力矩平衡而得

圖 2.16 Janbu 簡易法之修正係數(Janbu, 1975)

 Mm  0
b b  b   b 
X L    X R    EL tL    tan    ER t R    tan   b tan  t   0 (2.26)
2 2  2    2 

( t R 分別為假設之片間作用力距左(、右底部的距離(, t 為切片左邊上片間
式中 t L 、

作用身之作用線傾角 式 1.25)中有些項太小可忽略,故而簡化為

X L  EL tan t 
( ER  EL ) tR
(2.27)
b

式中

Ta
( EL  ER )  W  ( X R  X L ) tan   (2.28)
F cos 

34
水平片間作用力乃於邊坡內由右至左積分而得,片間剪力可由式 2.17)求得,

並以此值求新的安全係數,再以此新的安全係數及新的片間作用力,反算出一新的作

用線 如此反覆運算,直至前、後兩次所得之安全係數很接近時為止

(6) Morgenstern - Price 法

本法與 Spencer 法之不同在於片間作用力的大小及方向, 以任可一假定的數學

式表示:

X
  f ( x) (2.29)
E

式中 λ 為常數,f(x)為自定的函數,可為正弦線、定值、或梯形等,x 為水平座

標 當 f(x)為常數時,則    ,本法即與 Spencer 法相同

此法為最嚴密之法,因在每一切片內力項力矩的平衡均滿足,安全係數的求法與

Spencer 法相似 此外,所得的答案,必須加以驗證,例如土壤承受張力的能力很差,

故反算出的切片間作用力不能為負值 壓力為正值) 片間作用力的作用點需近於離

底部 1/3 切片高度處 片間的安全係數需大於沿滑動面的安全係數等 這些條件都滿

足了,方為合理答案 否則,需調整切片間作用力大小及方向直至滿意為止

2.4 敏感度分析

在極限平衡方法中使用靜態平衡原理來評估驅動和抵抗力的平衡 安全係數定

義為阻力除以驅動力,或者作為剪切強度除以計算的剪切應力 在傳統的邊坡穩定

性分析方法分析中,通常通過使用土壤性質和坡度參數值來計算邊坡的安全係數以

評估其穩定性,而其所採用的參數通常為代表性樣本的單一固定值 通常為平均

值)、強度參數或斜率參數 確定性分析不能解釋斜率屬性和參數以及其他可變條件

35
的變化 實際上,每個參數都有一個值的範圍,該值影響邊坡的穩定性 因此,各

項邊坡參數的岩土性質在模擬中總是帶來一些不確定性 這種不確定性限制了我們

對各種數值模擬分析的真實性及可靠度

敏感性分析涉及一系列計算,如研究邊坡穩定性數值建模,其中每個顯著參數

在其最大可信範圍內系統地變化,以確定其對安全因素的影響 在靈敏度分析中,

在關鍵設計期間使用這些參數的上限和下限值計算安全係數 它增加了對系統的理

解或量化 例如理解輸入和輸出變量之間的關係);並且當輸入受到許多不確定性來

源的影響時,包括測量的錯誤,缺乏信息以及對驅動力和機制的不良或部分理解

良好的建模實踐要求建模者提供對模型的置信度的評估,可能評估與建模過程相關

的不確定性以及模型本身的結果 圖 2.17 示出了在各種現場條件下滑動和傾倒塊的

識別

圖 2.17 物體滑動倒塌的運動條件 (a)物體處於斜面狀態 (b)滑動和倒塌的條件

靈敏度分析能夠解釋邊坡地質參數和不同地理條件的變化 邊坡的穩定性取決

36
於許多因素,例如水壓、邊坡高度、傾斜角、剪切強度、剪切接頭材料等,這些因

素不僅有助於邊坡穩定分析,而且有助於理解破壞機制 靈敏度分析決定了各種輸

入參數對不同地質條件下邊坡穩定性的影響 敏感性分析是一種互動過程,用於更

真實地模擬邊坡不穩定性,並確定不同參數對安全係數的影響 可從敏感度分析

中,得知哪些參數對於邊坡穩定性的評估可能是關鍵的,以及哪些輸入參數不太重

在靈敏度分析中,一種常見的方法是單因素敏感度分析,一次僅變動一個輸入

參數,看看它對輸出產生什麼影響 這是一種邏輯方法,因為在輸出中觀察到的任

何變化將清楚地是由於單一因素改變 此外,通過一次改變一個因子,可以保持所

有其他因子固定在其中心或基線值 這增加了結果的可比性 所有“效應”是參考空

間中的相同中心點計算的),並且最小化計算機程序崩潰的機率,更可能當幾個輸入

因子同時改變時 由於兩個原因,常規變化的初始參數值的固定百分比是有問題

的 然而,對多於三個參數進行靈敏度分析是麻煩的,並且難以檢查每個參數之間

的關係 因此,通常的設計程序涉及分析和判斷的組合,以評估對設計參數中的變

化的穩定性的影響,然後選擇適當的安全因素

結果將取決於如何選擇初始值,因為小的初始值導致小的變化,大的初始值導

致更大的變化 一方面,如果對參數變化的模型響應是非線性的,則如果初始參數

值位於有效參數範圍的上限或下限附近,則該變化可能導致超出範圍界限的不允許

敏感度分析主要探討在參數變動的條件下,對模式演算結果的影響程度,當模

擬結果對某一輸入參數的變動極為敏感時,表示該參數的些微改變將導致模式輸出

值產生巨幅的變化,因此藉由敏感度分析可探索各項輸入參數諸如岩層參數(𝛾,c,)對

37
安全係數的影響程度,以利在模式的檢定過程中,優先選取敏感度高的輸入參數來

進行檢定,亦可將不敏感或敏感度趨近於零的參數排除於檢定程序外 而在稍後的

模式不確定性分析中,也由選取敏感度高且具不確定性之輸入參數,來分析模式輸

出之不確定性

敏感度分析可分為單因素敏感度分析與多因素敏感度分析 單因素敏感度分析

一次僅變動一個輸入參數,以探討對輸出結果的影響,其計算方法較為簡單,運算

量也較少,但當模式參數量較多、具複雜計算及呈非線性的關係時,單因素敏感度

分析方法將無法較具體呈現多項參數所組成的多維度樣本空間中之關係 多因素敏

感度分析,則是呈現在各項參數所組成的定義域中之綜合關係

2.4.1 單因素敏感度分析

單因素敏感度分析又可稱為單因子(one-way)敏感度分析,其分析方法為一次改

變一項地質參數之值並分別計算安全係數,以探討單一地質參數改變對安全係數之

影響,當考慮 N 項地質參數時,其數學式可表示如下:

FS
FSn      n  1, 2,..., N (2.30)
xn x

其中 xn 表示第 n 項地質參數 FS n 表示因 xn 之變化而造成之安全係數改變量,

因此由式(2.30)可知單因素敏感度分析之方法簡單直觀,但分析結果僅代表 xn 之改變

範圍內,安全係數之線性變化量,較缺乏對輸入參數完整值域之分析 其分析流程

為:

1. 設定各地質參數之基值(base value),利用崩塌模式計算安全係數基準值

2. 改變其中一個地質參數之數值,而其餘參數則維持基值,並再次利用崩塌模式計算

38
安全係數

3. 重複步驟 2 直到所有地質參數皆被改變過

4. 比較各地質參數改變後造成之安全係數變化

5. 計算該項地質參數改變時對安全係數造成之改變量百分比,改變量百分比定義如

下:
*
FS '  FS
FS (%)  *
100% (2.31)
FS
*
式中 FS (%) 代表安全係數之改變量百分比, FS 代表所有輸入參數皆為基值

時所計算之安全係數,即基準之安全係數, FS ' 代表改變其中一項參數時所計算之

安全係數

2.5 邊坡概率理論與方法

概率設計是檢驗對邊坡穩定性各參數的變化效果的系統程序 從安全係數的概

率分佈,計算邊坡破壞機率 Pf)

機率理論最早源於 17 世紀,直到最近半個世紀裡在越來越多的新興領域理運

用概率分析,顯示了它的應用性和實用性 而在大地工程方面,初期係應用於露天

礦邊坡的設計,而這種類型的分析,因存在可觀的經濟效益,故容許一定的失敗風

2.5.1 邊坡工程的不確定性

邊坡工程之不確定性來源很多,從自然到人為因素,從技術性因素到非技術性因

素,其可概分為下列 4 種因素:

39
1. 模式之不確定性:由於模式無法有效模擬實際之物理現象,因而將其理想化和簡單

化,使得模式產生之不確定性

2. 參數之不確定性:由於模式參數無法精確估算所致

3. 自然環境之不確定性:自然現象或過程中所潛藏之隨機變化

4. 資料之不確定性:資料之量測誤差、資料之不一致與不均勻性以及資料處理及紀錄

誤差等人為因子

以上各不確定性之來源,可大略歸納為天然因素與人為知識缺乏等因素 前者為

無法避免,為大地工程邊坡穩定計算所需各項參數所必須面對之風險,而後者可因知

識及操作之改良而改進

2.5.2 邊坡穩定性分析常見概率分析方法

概率分析方法又稱不確定性分析,依據要求的精度、資料與資訊的取得,其所影

響的結果甚大 其中,最理想狀況 例如,直接積分法)為根據輸入參數的隨機資

料,並準確地計算模式輸出的正確分佈結果 然而大地工程分析,如邊坡穩定的相關

分析 例如,邊坡側移滑動、楔型塊體滑動、弧形滑動等等)所用的模式或設計過程

多呈非線性 (nonlinear)且相當複雜的關係,因而降低了準確推導模式輸出的機率分佈

的可能性 因此,最理想的方法在實際上並不可行,點估計法簡單易懂且可以解決,

且可以解決蒙地卡羅需要長時間運算之缺點,可大幅減少運算花費之時間並獲得準確

之結果,且其精度高於一次二階矩法 (Milton EdwardHarr, 1987) 爰本研究以一次二

階矩法(FOSM)、點估計法之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法(Rosenblueth PEM)、哈爾點估計法

(Harr PEM)及修正哈爾點估計法(Modified Harr PEM)等三種方法並以蒙地卡羅模擬法

驗證及比較其精度,應用於國道三號大埔順向坡邊坡失穩案例為對象計算,其方法與

40
步驟詳細步驟分述於後

2.5.2.1 一次二階矩法 (First-Order-Second-Moment, FOSM)

通常情況下由於邊坡系統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因素,包含在功能函數中的隨

機變數的概率分佈形式很難確定,隨機變數的一階矩均值(均值)和二階矩(方差)比較

容易獲得,一次二階矩法(FOSM)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此法只根據隨機變數均

值和標準差的數學模型去求解可靠度

該方法將功能函數 g ( X )  g ( x1 , x2 ,..., xn ) 在某點 X *  ( x1* , x2* ,..., xn* ) 用 Taylor 級數

展開,使之線性化,然後計算功能函數在點 X *  ( x1* , x2* ,..., xn* ) 的均值和標準差,然後

求解可靠度,因此稱為一次二階矩法

首先我們來研究隨機變數相互獨立的情況

對於一組相互獨立的隨機變數 xi (i  1, 2,..., n) 引入標準變數 zi

xi   xi
zi  (2.32)
x i

式中  xi 、  xi 分別為 xi 的均值和標準差

把功能函數 g ( X )  g ( x1 , x2 ,..., xn ) 在某點 X *  ( x1* , x2* ,..., xn* ) 用 Taylor 級數展開,


n
g n
g
g ( X )  g ( x1* , x*2 ,..., x*n )   ( xi  xi* )   ( xi  xi* )2  ... (2.33)
xi xi2
*
x x*
i 1 i 1

略去二階小量得
n
g
g ( X )  g ( x1* , x*2 ,..., x*n )   ( xi  xi* ) (2.34)
i 1 xi x*

g
式中 為 g ( X )  g ( x1 , x2 ,..., xn ) 在點 X *  ( x1* , x2* ,..., xn* ) 對 xi 一階偏導數值
xi x*

注意到 X *  ( x1* , x2* ,..., xn* ) 為破壞面或者極限狀態函數上的一點,因此

41
g ( x1 , x2 ,..., xn )  0 (2.35)

把式 (2.35)代入(2.34)中得
n
g
g ( X )   ( xi  xi* ) (2.36)
i 1 xi x*

在結構可靠度分析中,對功能函數 g 往往採用線性化後的式(2.36),而不直接用

原來的公式,原因是線性化後的 g,無論求解均值或方差都容易得多

由式(2.32)得

xi  zi xi   xi (2.37)

同樣

g g zi 1 g
  (2.38)
xi zi xi  xi zi

如果隨機變數 xi (i  1, 2,..., n) 的均值  xi (i  1, 2,..., n) 和方差  xi (i  1, 2,..., n) 已知且

適用正態分佈,把式(2.37)和式(2.38)代入式(2.36)得
n
g
g ( X )   ( zi  zi* ) (2.39)
i 1 zi z*

g ( X ) 的均值為

n
g
g   zi* (2.40)
i 1 zi z*

g ( X ) 的標準差為

n
g
g   ( z
i 1
z*
)2 (2.41)
i

由此可見,可靠度指標β為
n
g
 z *
i
zi z*
  g  i 1
(2.42)
g n
g
 (
i 1 zi
z*
) 2

42
2.5.2.2 點估計方法 (Point Estimate Method, PEM )

點估計法(PEM)是概率建模的近似數值積分方法 廣義點估計方法可用於快速

計算諸如取決於輸入變量的隨機行為的邊坡安全係數的平均值和標準偏差 為了計

算諸如安全係數的值,在平均值的任一側上的一個標準偏差處進行兩點估計,即 μ

±σ) 對每個可能的點估計組合計算安全係數,產生 2n 解,其中“n”是涉及的隨

機變量的數量,然後從這 2n 個解中計算求得安全係數的平均值和標準偏差,以下分

別介紹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法(Rosenblueth’s PEM)、哈爾點估計法(Harr’s PEM)及修正

哈爾點估算法 Modified Harr PEM)

(1)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法 Rosenblueth Point Estimate Method, RPEM)

Rosenblueth 於 1975 年首先提出點估計法(Point Estimation Method),但其僅考慮

對稱的隨機參數 而後 1981 年時,Rosenblueth 又將其點估計法改進成可處理非對稱

的隨機參數(Milton EdwardHarr, 1987) 此法由各項隨機參數 xi 之第一及第二動差 first

and second moment)來估計系統輸出(model output)對原點(origin)的第 k 階動差 此法

假設每一隨機參數 xi 以集中於距平均值正負一個標準偏差 standard deviation)的二

個點來估計對每一隨機參數 xi 總體機率質量 total probability mass) 此外,每一隨

機參數可視為統計相關或不相關之變數 一般而言,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法統計相關或

不相關之變數 一般而言,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法 Rosenblueth’s PEM),當模式具有

p 個隨機參數時,則有 2p 組之參數組合 因此,當模式具有之參數個數過多時,則使

用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法於不確定性分析所需之計算量將相當可觀,以 FORTRAN 語

言撰寫時,當隨機參數 p 超過 12 個時,採用哈爾點估計法則比較方便

就點估計法而言,當模式具有 p 個隨機參數時,作業函數 Z 對原點之 N 次動差

(Nth moment)期望值,泰勒展開式之點機率估算近似如式 2.43):

43
E ( Z )   ( p... p )( Z ... p )  ( p... p )( Z ... p )   ( p... p )( Z ... p ) 
N N N N

   
(2.43)

其中 Z .... p  P ( xm1   1 , xm 2   2 , xm3   3 , , xmp   p )

Z .... p  P ( xm1   1 , xm 2   2 , xm3   3 , , xmp   p )

Z 之下標+、-號分別代表隨機參數之平均值加或減一個標準偏差

P():代表所使用之模式,說明如下

1
P  P  (1  12  23  31 )
8
1
P  P  (1  12  23  31 )
8
1
P  P  (1  12  23  31 )
8
1
P  P  (1  12  23  31 )
8

12、23、31 分別為兩隨機變數間之相關係數,若不相關等於零

xm、
1 xm、
2 xm、
3 、xmp :代表隨機參數之平均值

、
1 、
2 、
3 、 p :代表隨機參數之標準偏差

(2)哈爾點估算法 Harr Point Estimate Method, HPEM)

Harr 改進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法因模式參數個數增多而使計算量大增之缺點,於

1989 年提出另一種方法(Milton E.Harr, 1989),將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法計算次數由 2N

次減少至 2N 次 哈爾點估計法利用正交轉換 principal axis transform)將 N 個相關

之隨機參數轉成 N 個不相關之隨機參數 根據模式中隨機參數之相關矩陣(correlation

matrix),找出 N 個特徵相量與特徵值 然後找出特徵向量與以參數平均值為圓心,以

N1/2 為半徑之圓的 2N 個交點,一旦求得 2N 個交點後模式輸出之 N 階動差便可求

44
哈爾點估計法步驟如下所示(Yeh and Tung 1993):

1. 分解隨機變數之相關係數矩陣 ρ 為特徵向量矩陣 V 和特徵值矩陣 L 所組成之關係

  VLV T (2.44)

2. 以下式求出特徵向量和以參數平均值為圓心,以 p1/2 為半徑之圓的交點 2p 個

 1    
    0 
 2

X i  Xm  p1/ 2
       vi i = 1,2,..., p (2.45)
 
0     
     p 

vi:為特徵向量的行矩陣

3. 計算 Zi   H ( X i  ) 和 Zi  2  H 2 ( X i  ) 之值,其中 i=1,2,3,…,p

4. 計算每一特徵向量之模式輸出值平均,如下所示:

Z mi  (Zi   Zi  ) / 2 和 Z mi 2  ( Z i  2  Z i  2 ) / 2

5. 計算模式輸出之平均值和變異數

 p 
E  Z     Z mi i  / p (2.46)
 i 1 

 p 
E  Z 2     Z mi 2 i  / p (2.47)
 i 1 

Var ( Z )  E  Z 2   E 2  Z  (2.48)

(3)修正哈爾點估算法 Modified Harr PEM, MPEM)

本法係臺北科技大學張哲豪教授團隊結合修正前述 2 種點估算法並加以簡化計

算,命名為修正哈爾點估算法(Modified Harr PEM)(Chang et al., 1995)

標準化特徵向量空間中的隨機變量 U,定義如下:

U  T ( X  ) (2.49)

其中 T  V 1L1/2 1/2 代表從原來空間轉換至標準化特徵向量空間,轉換座標後

45
式(2.37)將呈線性 因此,如果所有的原始隨機變量是正態分佈,轉化後的參數,變

成標準正態隨機變量

在標準化的特徵向量空間,修正哈爾點估算法,定義沿每個軸的兩個點皆距離

原點 n 正常條件下,所有選擇的點是相等的概率密度的表面上 因此,模型輸出

的相應的 2n 值可以具有相等的權重分配

在原來的參數空間可以得到建議點位如式(2.50):

xi     n 1/2 L1/2vi , i  1,..., n (2.50)

從上式得知,相對應標準化的特徵向量空間輸出值 wi   g ( xi  ), for i  1 即可計

算出來

在雙變量情況下,圖 2.18 顯示三個不同點估算方法在標準化的參數空間差異

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方法估計的點位於以圓點為中心的正方形的 4 個角落 但是,一

個雙變量相關矩陣的特徵向量將具有 45°的各標準化參數軸的角度 因此,哈爾點估

算法選擇特徵向量和圓半徑為 2 的中心交點在原點,與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方法所估

計的雙變量值相同 而修正哈爾點估算方法所選擇的點是座落標準化特徵空間橢圓

輪廓的 4 個頂點上 而若隨機變量不相關時,所提出的修正哈爾點估算方法將與哈

爾點估算法相同 .

46
圖 2.18 三個雙變量點估計方法在標準化的參數空間差異

2.5.2.3 蒙地卡羅模擬法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CS)

蒙地卡羅方法 MCS)
,也稱統計模擬方法,於 1949 年提出「The Monte Carlo

method」(Metropolis &Ulam, 1949),使用隨機數 或更常見的偽隨機數),以機率統

計理論解決很多計算問題的方法

蒙地卡羅模擬法藉由統計取樣之技巧(,重複執行邊坡穩定分析模式(,以獲得模式

輸出之樣本(sample)(,再以此樣本推估模式輸出值之統計特性( 此方法預先了解各個輸

入不確定參數的機率密度函數,才能利用取樣技巧製造樣本,而樣本數之大小與其不

確定性程度有正相關(,取樣數越多(,所計算之模式輸出統計特性將會與解析法接近(,但

亦增加計算時間

蒙地卡羅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將所有可能結果發生的機率(,定義出一機率密度函數(

將 此 機 率 密度函數累加成累積機率函數 ,調整其值最大值為 1 , 此稱為歸一化

47
(Normalization)( 這也將正確反應出所有事件出現的總機率為 1 的機率特性(,這也為亂

數取樣與實際問題模擬建立起連結 也就是說我們將電腦所產生均勻分佈於 [0, 1] 之

間的亂數,透過所欲模擬的過程所具有機率分佈函數,模擬出實際問題最可能結果

例如我們要計算一個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那麼圖形的不規則程度和分析性計算

比如(,積分)的複雜程度是成正比的( 蒙地卡羅方法基於這樣的思想(:假想你有一袋

豆子(,把豆子均勻地朝這個圖形上撒(,然後數這個圖形之中有多少顆豆子(,這個豆子的

數目就是圖形的面積( 當你的豆子越小(,撒的越多的時候(,結果就越精確( 藉助電腦程

式可以生成大量均勻分布坐標點,然後統計出圖形內的點數,通過它們占總點數的比

例和坐標點生成範圍的面積就可以求出圖形面積 例如使用蒙地卡羅方法估算 π 值,

放置 30,000 個隨機點後,π 的估算值與真實值相差 0.07%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應用蒙地卡羅方法主要有兩部分工作:

1. 用蒙地卡羅方法模擬某一過程時,需要產生各種機率分布的隨機變量

2. 用統計方法把模型的數字特徵估計出來,從而得到實際問題的數值解

蒙地卡羅方法抽樣樣本取樣數目 N 大小是影響失效概率計算精度的重要因素,

Bennet 和 Ang (1983)建議用 95%的置信度以保證用蒙特卡羅法解題的允許誤差ε

 =  2(1  Pf ) / ( N Pf ) 
1/2
(2.51)

由式(2.51)可知,樣本數目 N 越大,誤差ε越小 因此,要達到一定的精度,N 必

須取得足移大 為簡便計算,建議

N  100 / Pf (2.52)

式中:Pf 為預先估計的失效概率

2.5.3 參數相關係數及變異性(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variance)

根據國外 Greco(2016)及國內紀雲曜&李雅芬(2012)研究指出岩層參數 c 和之間

48
存在負相關係數,其值為 ρc, = -0.5〜0,相關文獻調查詳表 2.4,後續將研究評估相關

係數 ρ (c,)的存在,是否會影響邊坡故障概率 Pf)

表 2.4 相關係數 ρ (c, ϕ)

參數 值 參考文獻

-0.2 Leung & Quek (1995)

-0.3 Baecher & Christian (2003)

ρ (c,) Low (1997); Li, Zhou, Lu, & Jiang (2009); H.-Z. Li & Low
-0.5
(2010)

負相關 Greco(2016); 紀雲曜&李雅芬(2012)

另參數的變異程度,除以標準偏差外,另可以變異係數 (coefficient of variance,

COV) 來表示:


COV ( X )  (2.53)

當 COV 越大則代表變異程度越大 Milton EdwardHarr (1987)指出 COV 為一穩

定的變異程度量測值,當 COV < 10%,為小變異程度,當 COV 介於 15 ~ 30%,為

中變異程度,當 COV > 30%,為大變異程度 表 2.5 為根據文獻蒐集所列出的凝聚

力 c、摩擦角 ϕ 的變異係數,其中凝聚力 c 變異係數較大變異程度較大

表 2.5 參數變異係數 (COV)

參考文獻
參數 COV(%)
土壤類 岩石類

Peñalba, Luo, &Juang K. S.Li &Lumb (1987); Duzgun,

c 20 (2009) ;Milton Yucemen, &Karpuz (2003); Quek


EdwardHarr (1987) &Leung (1995) ; D.Li, Zhou, Lu,

49
&Jiang (2009)
K.-K.Phoon &Kulhawy Baecher &Christian (2003)
25~30
(1999)
Peñalba, Luo, &Juang
40
(2009)
K.-K.Phoon &Kulhawy Duzgun, Yucemen, &Karpuz
5~15 (1999) (2003); L.Wang, Hwang, Luo,
Juang, &Xiao (2013)
Milton EdwardHarr Genske &Walz (1991)
 10~30
(1987)
K.-K.Phoon &Kulhawy D.Li, Zhou, Lu, &Jiang
20 (1999) ;Peñalba, Luo, (2009);Low (1997)
&Juang (2009)

2.5.4 概率密度函數(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PDF)

在數學中,連續型隨機變量的機率密度函數 簡稱為密度函數)是一個描述這

個隨機變量的輸出值,在某個確定的取值點附近的可能性的函數 而隨機變量的取值

落在某個區域之內的機率則為機率密度函數在這個區域上的積分 當機率密度函數存

在的時候,累積分佈函數是機率密度函數的積分 機率密度函數一般以大寫「PDF」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標記

在邊坡概率分析中,第一步是確定每個隨機變量的概率特徵 土體剪切強度參

數凝聚力 c 和摩擦角是一對隨機變量,對邊坡穩定性分析影響最大 建立 c 和的概

率分佈有兩種統計方法 第一種是最小二乘法,可以直接從某些群體的測試結果中計

算 c 和的平均值和標準偏差; 第二個是計算每組測試的 c 和,然後計算其平均值和

標準偏差

土體剪切強度總是以莫爾-庫侖 Mohr-Coulomb)標準表示

  c   tan  (2.54)

50
其中:τ是土體剪切強度,σ是滑動土體施加的正應力

如果概率密度函數及其相關參數是已知的,則可以完全描述隨機變量的主要特

徵 在許多情況下,分佈函數的形式是未知的,通常需要一個近似的描述 當隨機變

量可以在某個範圍內的任何值 例如正常和偏移的對數正態分佈)時,應用這些連續

分佈

正態分佈或高斯分佈是工程中最常用的對稱概率分佈 通常假設表徵許多隨機

變量,其中變異係數約小於 30% 其概率密度函數 fx(x)根據平均值μx 和標準偏差σx

定義

1  1 x  x 2 
f x ( x)   exp   ( )  ,   x   (2.55)
2 x  2 x 

當其自然對數 ln(x)正態分佈時,隨機變量 x 是正態分佈的對數 可以根據其平

均值μx,標準偏差σx 和偏度係數 vx 來定義隨機變量 x 的對數正態分佈 對數正態分佈

的概率密度函數公式由下式給出:

1  1 ln x   x 2 
f x ( x)   exp   ( ) , x  0 (2.56)
2 x  2 x 

通常接受對數正態分佈來合理地模擬許多土壤性質,因為參數分布不能為負

的 當在變異係數大於 30%的情況下,通常為合理的機率密度函數

本研究將以常見之常態分佈(normal)及對數常態分佈(log-normal)研究評估其對於

破壞機率(Pf)之影響

2.5.5 性能函數定義(Performance Function)

在邊坡概率分析中,需要進行坡度穩定性計算,其性能函數定義為抵抗力大於

驅動力

51
g ( x)  R  L  g ( x1 , x2 ,..., xn ) (2.57)

其中,xi i = 1,2,…,n)是影響斜率可靠性的 n 個輸入變量,如凝聚力、孔隙水壓

力、摩擦角等 函數 g(x)反應邊坡斜率的性能或狀態 當 g(x) > 0 時,邊坡將是安全

的; g(x) < 0 時邊坡則不安全或失效; 當 g(x) = 0 時,則為邊坡極限平衡狀態

如果性能函數中變量 xi 的聯合概率密度函數為 fx1,x2,…,xn (x1,x2,…,xn),安全概率為

Ps   g ( x )0 ... fx1 ,..., xn ( x1 , x2 ,..., xn )dx1dx2 ...dxn (2.58)

同樣的,失敗的概率是

Pf   g ( x )0 ... fx1 ,..., xn ( x1 , x2 ,..., xn )dx1dx2 ...dxn (2.59)

在邊坡概率分析中,Li 和 Lumb (1987)將性能函數的極限狀態定義為以下表達式:

F ( x1 , x2 ,..., xn )  1  0 (2.60)

當 F(x)-1 > 0 時,邊坡安全; 當 F(x)-1 < 0 時,邊坡不安全 因此,如果選擇不同的

安全係數計算方法 例如簡化 Bishop 方法,Spencer 方法,Morgenstern-Price Method

等),則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定義邊坡穩定性分析的性能函數 否則,如果在邊坡

穩定性分析中使用數值模擬方法,則可能沒有明確的性能函數

52
第三章 案例探討分析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山崩事件走山意外,是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基隆汐止段 瑪東

系統交流道-收費站之間附近)在 99 年 4 月 25 日約 14 時 29 分,於 3.25 公里處邊坡

的「師公格山」所發生之山崩事件,官方稱之國道三號 3.1 公里崩塌事件 山崩地點

位於台灣基隆市七堵區瑪陵坑山區(詳圖 3.1),坐標點為 北緯 25°7‘12.5“,東經

121°41’40.6”)造成雙向車道遭埋面積達 200×60 平方公尺,大埔跨越橋也隨著山

崩斷成兩截而掉落至高速公路主線 南北雙向六個車道全遭土石覆蓋,共計造成 3

車 4 人遭土石掩埋死亡,因此緊急雙向封閉國道三號汐止系統交流道以北至基金交

流道以南路段,交通完全中斷 據統計坍塌下來的石堆約有 20 萬立方公尺(災害發

生前後情形詳圖 3.2)

53
圖 3.1 國道三號 3.1 公里崩塌地點航照位置圖

圖 3.2 國道三號 3.1 公里崩塌災害圖

區域地質概況

研究區隸屬臺灣構造地質區之西部麓山帶地質區,該地層主要是由早中新世之

大寮層及中期中新世之石底層所構成,其主要的地質構造包括逆衝斷層及褶區,大

多作東北至北北東走向分布,向東南方傾斜,如圖 3.3,本案例崩塌地所屬之岩層屬

54
於大寮層中段至上段底部之岩層

圖 3.3 區域地質調查圖

區域地質分佈

區域地質鑽探調查共規劃 10 個鑽探孔位(,孔位分佈分為沿邊坡滑動方向之 A-A'

剖面及垂直國道高速公路方向之 C-C'剖面(
,如圖 3.4 所示( 完整岩體鑽探取樣採用 KH-

12O(Wire-Line)旋轉油壓式鑽機進行全程取樣,每段岩心鑽取後,依序置於岩心箱內

(每 4 公尺為一箱)並拍攝照片存查( 根據地質鑽探及岩體取樣之結果(,繪製 A-A'及 C-

C'地層剖面,如圖 3.5 及圖 3.6 所示

55
圖 3.4 調查區鑽孔布置及地層剖面方向示意圖

圖 3.5 A-A'地層剖面圖(交通部, 2011)

56
圖 3.6 C-C'地層剖面圖(交通部, 2011)

以下為針對 B-1、B-2、B-5、B-8 及 B-9 孔位鑽孔調查結果之說明

B-1

(1) 0.0~8.4 公尺為灰黑色頁岩問夾薄砂岩

(2) 8.4~ 11.9 公尺為灰色細粒至中粒砂岩

(3) 11.9~ 18.55 公尺為灰黑色頁岩夾砂岩

(4) 18.55~20.0 公尺為灰黑色頁岩,間夾紋層薄砂岩

(5) 20.0~25.0 公尺為灰黑色頁岩夾砂岩

B-2

(1) 0.0~8.7 公尺為灰黑色頁岩問夾薄砂、岩

(2) 8.7~12.05 公尺為灰色細粒至中粒砂岩,偶夾紋層薄頁岩

(3) 12.05~20.0 公尺為灰黑色頁岩夾砂岩

(4) 20.0~25.0 公尺為灰黑色頁岩夾砂岩

B-5

(1) 0.00~3.5 公尺為崩積層,棕黃色鬆散砂土夾岩屑及岩塊

57
(2) 3.5~7. 1 公尺為灰色中粒砂岩,偶夾紋層頁岩

(3) 7.1~8.7 公尺為灰色細粒至中粒砂岩,間夾紋層頁岩

(4) 8.7~12.6 公尺為砂、頁岩薄密互層

(5) 12.6~22.4 公尺為灰黑色頁岩間夾薄砂岩

(6) 22.4~25.1 公尺為灰色細粒至中粒砂岩偶夾砂頁岩薄互層

(7) 25.1~30.28 公尺為灰色細砂岩夾頁岩

(8) 30.28~40.0 公尺為灰黑色頁岩夾細砂岩,局部夾泥

B-8 :

(1) 0.00~8.1 公尺為崩積覆土層,棕黃色粉土夾岩屑及岩塊

(2) 8.1~18.5 公尺為灰黑色頁岩間夾薄砂岩

(3) 18.5~23.95 公尺為灰色粉砂質頁岩,偶夾薄灰白色砂岩及灰黑色頁岩

(4) 3.95~30.0 公尺灰色細粒至中粒砂岩

(5) 30.0~40.0 公尺為灰色細粒至中粒砂岩

B-9

(1) 0.00~5.5 公尺為崩積覆土層,棕黃色粉土質黏土夾岩屑及岩塊

(2) 5.8~10.0 公尺為灰色中粒砂岩,間夾紋層薄頁岩

(3) 10.0~17.0 公尺為灰色中粒砂岩,間夾紋層薄頁岩

(4) 17.0~20.0 公尺為砂頁岩簿互層

(5) 20.0~30.83 公尺為灰黑色頁岩間夾薄砂岩

(6) 30.83~32.5 公尺為灰色細粒至中粒砂岩

(7) 32.5~40.0 公尺為灰黑色頁岩夾細砂岩

根據上述之鑽探調查結果,國道三號上邊坡之地層分佈如表 3. 1 所示

58
表 3. 1 國道三號上邊坡之地層分佈

地層編號 地層分類 說明

- CO 覆蓋層

8 SS/SH 砂、頁岩薄互層及薄紋層

7 SS 層狀砂岩偶夾頁岩薄紋層

6 SS/SH 砂頁岩薄互層級薄紋層

5 SH 黑灰色頁岩夾粉砂岩薄紋層

4 SS-f 灰色強烈生痕含化石砂岩

3 SS/SH 砂頁岩薄互層及薄紋層

2 SH 黑灰色頁岩,夾粉砂岩薄紋層

1 SS-m 灰色泥質塊狀砂岩,含分散化石

在岩石直剪試驗的結果,考量邊坡可能係沿砂頁岩互層及下方頁岩交界處滑

動,故試驗重點為探討頁岩及砂頁岩互層之剪力強度 岩石直接剪力試驗分為乾

式及濕式作業(,本調查之乾式直剪試驗孔號為 B-l(、B-2(、B-4(、B-6(、B-7 及 B-8(,

濕式直剪試驗孔號為 B-l、B-2、B-3、B-5、B-9 及 B-10,岩石直接剪力試驗結果

如表 3. 2 所示,其尖峰強度下之摩擦角p 與殘餘強度下之摩擦角r 如圖 3.7 所

示(,另尖峰強度下之凝聚力強度如圖 3.8 所示(,其岩石直剪試驗結果如圖 3.9 及圖

3.10 所示

鑽探調查過程中(,在下邊坡疑似滑動深度位置(頁岩與砂頁岩薄互層交界處)(,

部分鑽孔發現薄層縫泥 此層縫泥性質可能影響邊坡穩定性,故蒐集鑽孔岩心層

縫泥,重模製作試體,並浸水模擬飽和狀態,進行直剪試驗,以暸解層縫泥在飽

59
和狀態下之剪力強度 雖然在部份鑽孔中有發現薄層縫泥,但以目前鑽探之孔數

尚無法確認這些縫泥在平面上是否連續,形成一個明顯的滑動面,但可確定的是

這些縫泥的存在,的確會降低邊坡整體之穩定性 層縫泥直接剪力試驗結果如圖

3.11,彙整如表 3. 3 所示

60
表 3. 2 岩石直接剪力試驗結果(交通部, 2011)

尖峰強度 殘餘強度
試驗 孔 深度 正向應力
岩性 剪力面
Cp p Cr r
編號 號 (m) (kg/cm2)
(kg/cm2) (degree) (kg/cm2) (degree)

RDS(D)-1 B-1 3.00-4.00 2.0/5.0/8.0 2.5 28.0 0.0 25.0 頁岩 完整岩心

RDS(D)-2 B-2 4.00-5.00 2.0/4.0/5.0/7.0 2.6 30.1 0.0 28.0 頁岩 完整岩心

RDS(D)-3 B-4 2.60-3.60 2.0/5.0/7.0/8.0 1.5 26.7 0.0 22.0 頁岩 完整岩心

RDS(D)-4 B-6 16.60-17.00 2.0/5.0/7.0 0.28 22.5 0.0 19.8 砂頁岩互層 層面

RDS(D)-5 B-7 18.00-19.00 2.0/4.0/5.0/6.0 3.2 28.5 0.0 22.7 頁岩 完整岩心

RDS(D)-6 B-8 16.00-17.00 2.0/4.0/5.0/7.0 0.7 36.5 0.0 29.0 砂頁岩互層 完整岩心

RDS(W)-1 B-1 0.00-1.00 2.0/4.0/5.0/7.0 2.1 29.0 0.0 17.2 頁岩 完整岩心

RDS(W)-2 B-2 3.40-3.80 2.0/3.0/5.0/7.0 0.5 46.0 0.0 22.0 頁岩 完整岩心

RDS(W)-3 B-3 16.60-17.00 2.0/5.0/7.0 0.9 27.7 0.0 23.2 砂頁岩互層 層面

RDS(W)-4 B-5 16.60-17.00 2.0/3.0/5.0/7.0 1.1 26.2 0.0 14.1 頁岩 完整岩心

RDS(W)-5 B-9 38.00-39.00 2.0/3.0/5.0/7.0 0.5 34.6 0.0 21.0 砂頁岩互層 完整岩心

RDS(W)-6 B-10 10.25-11.00 2.0/4.0/5.0/7.0 1.4 37.0 0.0 24.6 砂頁岩互層 完整岩心

RDS(W)-7 B-6 22.40-22.50 1.0/2.0/4.0 - - 0.0 21.5 頁岩 完整岩心

RDS(W)-8 B-6 17.30-17.40 2.0 - - 0.0 20.0 砂頁岩互層 層面

註:紅色區域為滑動層砂頁岩互層剪力試驗結果

表 3. 3 層縫泥直接剪力試驗結果(交通部, 2011)

試驗編 單位重 含水量 凝聚力 內摩擦角


樣號 土壤分類
號 t(t/m )
3
W(%) c(kg/cm )2
 (degree)

SDS-1 壓密快剪 2.02 29 0 27.7 層縫泥

SDS-2 快剪 1.94 29 0 14.7 層縫泥

61
圖 3.7 岩石直剪試驗尖峰強度及殘餘強度之摩擦角p、ϕr(乾式及濕式)

圖 3.8 岩石直剪試驗尖峰強度下之凝聚力 Cp (乾式及濕式) (交通部, 2011)

62
圖 3.9 破壞層面岩石直剪試驗結果(交通部, 2011)

圖 3.10 破壞層面岩石直剪試驗結果(續) (交通部, 2011)

63
圖 3.11 層縫泥直剪試驗結果(交通部, 2011)

預力地錨設計與生命週期

3.3.1 預力地錨尺寸與配置

本研究案例所使用之背拉地錨系統(,地錨水平間距 2.6m(、打設角度為 20 o,
( 每支

地錨拉力為 60t,每階坡面 5 層地錨,共計兩階 10 層地錨,預力地錨護坡示意如圖

3.12 預力地錨裝設程序依照現場施工標準作業程序,第一階段邊坡開挖完成後,於

距開挖面 1.5m 處鑽孔並裝設預力鋼鍵(,接著完成錨碇段灌漿並施加預力 60t(,在第一

層預力地錨施作完成後,進行第二階段開挖,並於開挖完成後完成第二層預力地錨,

重複上述之步驟至施工完畢

64
圖 3.12 地錨護坡示意圖

3.3.2 地錨生命週期

由於地錨系統的潛變行為,地錨完工後其預力等行為,並非永遠保持恆定不變,

而係隨生命週期呈現遞減之趨勢,而此潛變行為一般經由反覆載重試驗推估之(廖瑞

堂等人, 2011) 若地錨受到侵蝕性地層環境、施工品質不良、構件材料鏽蝕老化等影

響(,除了正常潛變外(,又有其他導致地錨預力下降之因素存在(,則地錨在完工後之應

力行為將更難預期

圖 3.133 為地錨生命週期之性能曲線示意圖(,由圖說明上述地錨之行為(,在正常

遞減情況下(,僅需確保於設計使用年限內(,遞減後之地錨性能仍維持在使用需求之界

限以上即可,永久性地錨使用界限若須精確定義,可能需依據實際之統計數據資料,

倘若無實際統計之資料(,可利用殘餘荷重控制(,酒井等人( 2010 年)提出地錨殘餘荷

重不同增減程度所對應之地錨健全性狀態及處理對策之粗略關係概念( 表 3. 4)
,大致

以地錨殘餘荷重介於 0.8 倍錨碇荷重~設計荷重,評估地錨屬於健全狀態

65
而為了確保地錨維持其服務功能(,即需定期進行檢查維護(,若於檢查時發現地錨

性能因構件材料鏽蝕老化等因素而下降,則可透過耐久性提昇方式予以改善 如圖

3.13 中 A 曲線)
,如性能下降已超過使用界限(,即應予以維修(、補強( 如圖 3.13 中 B

曲線)
,甚或下降至破壞界限以下(,則應予以更新替代( 如圖 3.133 中 C 曲線)
,以確

保後續使用年限內地錨之性能

圖 3.13( 地錨性能與使用時間之關係(改繪自日本アンカー協会,(2008)

表 3. 4 地錨殘餘荷重及健全度之概略判斷標準

殘餘荷重範圍 健全度 狀態 處理方式例

0.9 Tys E 有斷裂之疑慮 實施緊急對策

(降伏荷重) 有處於危險狀態之疑
D
1.1 Ta 慮 實施對策

容許荷重(Ta) C 超越容許值

設計荷重(Td) B 觀察其變化狀態,以檢討對策之必要

66
錨碇荷重(Pt) 性

0.8 Pt A 健全

0.5 Pt A 健全

0.1 Pt 觀察其變化狀態,以檢討對策之必要
B

C 機能大幅降低
實施對策
D 無法提供機能

另依據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本案邊坡崩塌事件發生當日 99 年 4 月 25 日),

該區域範圍並無明顯降雨及地震發生,然是日下午 2 時 33 分許,卻發生順向坡大量

土石坍滑於國道及車毀人亡事件,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前於 87 年初施作完

成之 572 支地錨,事件發生後僅殘存 58 支地錨於邊坡上,受損比率高達 89.86%,

顯見地錨壽命有限,若未能長期進行維護養護,將因構件材料鏽蝕老化等因素而下

降錨碇荷重,甚至失效

邊坡穩定設計檢核

交通部為瞭解災害發生原因與後續相關處理對策,委託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

進行災害發生原因調查工作,提出國道 3 號 3.1 公里崩塌事件原因調查工作總結報告

(交通部, 2011)( 本案之設計檢核(,乃依據工程規劃設計階段所採用 2D 穩定分析(,依

循原始設計使用之地層參數與地形、地下水位資料進行參數設定,地層參數如表 3.5

所示(,原分析之破壞模式假設為順向坡之平面滑動(,採用之分析理論為 Rankine Block

2 之平面破壞模式(,分析程式為 Stabl 5.0 版(,另由於程式之限制(,於地錨分析之模擬

67
上(,採用同一階之所有地錨以單一支取代(,其錨定力則以 60T 乘以地錨支數(,且地錨

長度之輸入值為自由段加上錨定端長度值(,以檢核原設計分析之安全係數( 分析剖面

分別為國道三號 3K+405 處(,為 A 剖面(,國道三號 3K+380 處(,為 B 剖面(,原始設計

分析剖面位置如圖 3.14 所示(,A(、B 剖面地錨配置如圖 3.15(,由分析結果顯示(,根據

原設計剖面及參數進行分析之結果比對大致相同(詳表 3.6)(,其安全係數皆符合規範要

另考量地下水位變化對於破壞邊坡穩定性之影響(,調查報告考量破壞邊坡之地下

水位變化(,進行 2D 及 3D 模式之邊坡穩定分析(,為配合 3D 分析之限制(,故地下水

位上升之模擬乃採用破壞岩層(砂頁岩)泡水強度弱化方式取代,意即將凝聚力 c 值由

10 kPa 降為 0 kPa,摩擦角 由 20o 降為 140,比對地下水位上升(破壞岩層強度弱化)

前後之安全係數變化,如

表 3.7 所示(,可發現安全係數大幅降低(,且於剖面 E 有不符合安全規範之狀況產

表 3.5 原始設計地層參數表

厚度 凝聚力 c 摩擦角
t sat
編號 岩層
(m) (kN/m3) (kN/m3) (kPa) (度)

1 砂岩(SSI) 5-20 21 21 30 32

68
砂頁岩薄互層
2 2 21 21 10 20
(SS/SH(Lamina))

3 頁岩(SH) - 21 21 30 28

表 3.6 原始設計剖面分析檢核表

剖面 邊坡分析狀態 FS 原設計 FS

常時(1.5) 1.54 1.54


A
地震(1.1) 1.10 1.10
(3K+405)
暴雨(1.2) 1.43 1.42

常時(1.5) 1.60 1.61


B
地震(1.1) 1.12 1.12
(3K+380)
暴雨(1.2) 1.41 1.41

表 3.7 地下水位上升影響分析結果

FS (1. 5)
剖面編號
原始水面 地下水位上升

E(長剖面) 1.55 1.07

F(短剖面) 3.47 2.38

69
圖 3.14 原始設計分析剖面

圖 3.15 A 剖面地錨配置示意圖(STA3+380.00)

70
圖 3.16 B 剖面地錨配置示意圖(STA3+405.00)

71
可能破壞狀況推估

依據災害後之地表地質調查結果,判定滑動層應為砂頁岩薄紋層,如圖 3.17 所

示( 而砂岩與砂頁岩薄紋層介面弱化至凝聚力 c = 0 kPa(、 抗剪角 ϕ=14o 時(,安全係數

或模擬變位量即顯示邊坡開始滑動(,地錨抗力折減亦明顯降低安全係數或增加變位量(

由災害特徵研判(,順向坡模型塊滑動面已因地下水入滲(,造成滑動面之軟化(,於破壞

前即已達到臨界滑動狀況(,當時僅由已呈現鏽蝕狀況之地錨維持其穩定性(,而災害之

發生應是地錨銅絞線之受應力超過負荷(,於短時間內各獨立地錨發生連續性破壞所導

致之結果

圖 3.17 邊坡破壞後出露之各地層情形

72
第四章 邊坡敏感度及不確定分析

由於大地工程參數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參數特徵值的決定及特徵值之變異程度

(以標準差或變異係數衡量),成為攸關邊坡設計成敗的關鍵因素 一般分析方法採用

安全係數作為設計依據(,安全係數為最危險滑動面抗剪力除以驅動力之值( 由於大地

工程材料參數調查具不確定性(,而材料的不確定性在一般的穩定性分析中並沒有直接

處理(,在數據不足時(,實際的安全係數可能不同於分析計算值( 地工參數變異性大時(,

可能採用較高的安全係數( 然而(,過於保守的安全係數往往造成施工成本的浪費(,且

仍無法確實掌握安全性( 此時可針對潛在滑動面進行取樣密度較高的調查(,更精確地

掌握地工參數的特徵值與其變異程度( 在驗證設計成果之安全性時(,可採用可靠度之

觀念驗證設計之安全性(,如調查數量不足以估算參數變異性(,則宜進行參數敏感度分

析,驗證設計階段之參數選定

4.1 邊坡破壞性能函數建立

邊坡的穩定分析,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 變數的計算,例如土壤的層理與現場土壤

的剪力強度參數等,可能是件難以克服的工作 在進行分析時,需要深入的瞭解邊坡之

狀況如邊坡材料的性質、材料的強度、邊坡的幾何形狀、周遭的環境狀況與施工步驟等

等 但由於邊坡地值模型難以精確模擬以及材料性質難以確實的掌握,爰必須進行必

要的簡化,其結果必定無法真實呈現原始模型,產生一定的誤差,因此在初步分析時,

若能透過平面之簡化計算及甫以概率分析計算,其簡易計算結果有助於工程司初步判

斷決定是否進行更進一步的詳細分析或規劃相關改進補強措施

73
爰本研究以國道 3 號 3.1 公里處地滑災變案例,本研究以 STA3+405.00 為分析斷

面,為簡化分析,取邊坡滑動層上方為分析區域(詳圖 4.1),破壞模式採側移滑動平面

模擬,假設滑動之砂頁岩層面為均值,並考慮地錨加固力,且鑒於部分地錨已失效,則

將現場配置之 5 排地錨模擬折減為 3 排地錨,現場原始邊坡示意圖邊坡穩定模擬示意

如圖 4.2

圖 4.1 國三邊坡滑動斷面示意圖

74
圖 4.2 國三邊坡滑動模擬示意圖

抵抗力 cL  N t an  +Tcos(  + ) / s
F .S.   (4.1)
驅動力 W si n 

1 1 sin(    )
W   H ( H cot   H cot  )   H 2 (4.2)
2 2 sin  sin 

N = Wcos𝜃 (4.3)

H
L (4.4)
sin 

將(4.2)(4.3)(4.4)帶入(4.1)後可得:

2c sin  tan  2T cos(   )sin 


安全係數 F .S .    (4.5)
 H sin(    )sin  tan   H 2 sin(   ) s

( ( ( ( ( ( ( ( 破壞機率 Pf = Pr(FS < 1)

本研究依案例設定性能函數所需之邊界條件及參數,說明如下:

c、為界面之砂頁岩滑動面之剪力強度參數,降雨浸水前之凝聚力 c 採尖峰強度

CP 值,其平均值(Mean)為 17.4kN/m2,標準差(STD.DEV.)為8.43kN/m2,摩擦角則

採用尖峰強度p 值,平均值(Mean)為 26.1°,標準差(STD.DEV.)為2.2°,降雨浸水後

75
之凝聚力 c 則採殘餘強度 Cr = 0kN/m2 進行分析,摩擦角則改採用殘餘強度r 值,平

均值(Mean)為 19.95°,標準差(STD.DEV.)為.2°,藉以模擬取代地下水位升降之考慮

𝛾為岩層單位重,平均值(Mean) 為 22.9 kN/m2,標準差(STD.DEV.)為1.1kN/m2,T


( (T1、

T2、T3)為地錨固定拉力,平均值(Mean)為 767 kN,標準差(STD.DEV.)為5kN,δ為

地錨打設角度為 20°,s 為地錨水平間距為 2.6m,前述岩層單位重𝛾、凝聚力 c、參數

因其具有較大之變異性,本研究中均設定為變異參數值,研究其變異情形對於安全係

數及破壞機率之影響 其他邊界條件設定,則以邊坡高度 H = 25M,滑動面的傾角θ

=15°,邊坡面的傾角 β = 20°,W 為滑動體△ABC 的重量,其中 L 為滑動面的長度,

可由邊坡高度 H 及滑動面傾角θ換算求得

4.2 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利用 EXCEL(version 2017)進行敏感度分析,分別計算岩層參數泡水前後安

全係數範圍,研究結果顯示泡水前後之安全係數 FS 各約 3.04 及 1.53,與交通部報告

(2011)安全係數相符,驗證本研究採用側移滑動邊坡破壞模式為合理可行之模式

依據交通部報告(2011)及相關文獻(Yarahmadi Bafghi & Verdel, 2005、Sivakumar

Babu & Mukesh, 2003、Refice & Capolongo, 2002)指出,泡水前後對於岩層單位重

 影響變化不大,但泡水後將導致凝聚力 c 及摩擦角大幅下降,引發岩層弱化現象,

而地錨預力亦因地層環境、施工品質不良、構件材料鏽蝕老化等影響導致預力損失,因

此本研究針對變異性較大之凝聚力 c 及摩擦角及地錨預力 T 損失,進行邊坡穩定安全

係數敏感性分析

76
4.2.1 單一敏感度分析

本研究分別針對岩層參數(c、)及地錨預力 T 進行單一敏感度分析,設計岩層參數

(c、)及地錨預力 T 單獨各減少 10%~50%(@10%)5 個等距進行敏感度測試,藉以了解

岩層參數(c、)及地錨預力 T 之變異性對於安全係數 FS 之影響程度

凝聚力 c 值參考交通部報告(2011),分別以設計參數 10kPa 及現地試驗平均值

59kPa 當作基準值,摩擦角則從 = 30o 降至 = 10o (@5o),地錨預力 T 以設計預力

600kN 代入,總計進行 5 組共 10 個樣本進行試驗,測試各參數對邊坡安全係數 F.S.之

敏感度(樣本設計如表 4.1),測試結果如圖 4.3~圖 4.12

表 4.1 單敏感度測試樣本設計表

編號 c (kPa)  (°) T (kN)

(1) 59 30 600
1
(2) 10 30 600

(1) 59 25 600
2
(2) 10 25 600

(1) 59 20 600
3
(2) 10 20 600

(1) 59 15 600
4
(2) 10 15 600

(1) 59 10 600
5
(2) 10 10 600

77
( (

120.00% 6
100.00%5.05 4.99 4.95
5.02 4.92 4.88
100.00% 5
4.71
4.71 4.55 4.39
4.24 4.08

Factor of safety Fs
80.00% 4.4 4.09 3.92 4 ΔFS-C
3.77 ΔFS-tanφ
ΔFS

60.00% 3.46 3.15 3


ΔFS-anchor

40.00% 33.12% 2 FS-C


26.54%
FS-tanφ
13.16% 19.96%
20.00% 13.38% 16.77% 1
6.58%3.40% 9.98% FS-anchor
6.79% 2.57% 3.37%
1.19% 1.98%
0.00% 0.59% 0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3( 敏感度測試( =30o,(c=59kPa

120.00% 3

100.00%
100.00% 2.39 2.34 2.5
2.36 2.31 2.28 2.25

2.12
2.12 1.96
80.00% 1.8 2
Factor of safety Fs

2.06 1.96 ΔFS-C


1.9 1.85
2.01
ΔFS-tanφ
ΔFS

60.00% 1.64 1.5


1.48 ΔFS-anchor
1.32
FS-C
40.00% 37.74% 1 FS-tanφ
30.19%
FS-anchor
22.64%
20.00% 12.74% 0.5
15.09% 10.38%
7.55% 7.55%
2.83% 5.19% 5.86%
3.35% 4.60%
0.00% 1.26% 2.09% 0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4 敏感度測試 =30o, c=10kPa

78
120.00% 5
4.47 4.41
4.44 4.37 4.34 4.3 4.5
100.00%4.41
4.41 4.28 4.15
100.00% 4.02 3.89
4
4.09 3.77
3.78 3.5
80.00%

Factor of safety Fs
3.47 ΔFS-C
3
3.16
2.84 ΔFS-tanφ
ΔFS

60.00% 2.5
ΔFS-anchor
2 FS-C
40.00% 35.60%
28.34% 1.5 FS-tanφ
21.32% FS-anchor
14.29% 1
20.00%
7.26% 11.79% 14.51%
8.84% 0.5
2.95% 5.90%
2.24% 2.91% 3.80%
0.00% 0.67% 1.34% 0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5 敏感度測試 =25o, c=59kPa

120.00% 2
1.8 1.75
1.81
1.81 1.77 1.72 1.8
100.00% 1.69 1.66
1.68
100.00% 1.76 1.55
1.7 1.6
1.65
1.43 1.6 1.55
1.3 1.4
80.00%
Factor of safety Fs

ΔFS-C
1.17 1.2
ΔFS-tanφ
ΔFS

60.00% 1
ΔFS-anchor
0.8 FS-C
40.00% FS-tanφ
35.36% 0.6
28.18% FS-anchor
20.99% 0.4
20.00% 14.36%
14.36% 11.60%
7.18% 6.08% 8.84% 0.2
2.76% 4.44% 6.11% 7.78%
2.78%
0.00% 1.67% 0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6 敏感度測試 =25o, c=10kPa

79
120.00% 5
4.47 4.41
4.44 4.37 4.34 4.3 4.5
100.00%
100.00% 4.13 4.03 3.93
3.83 3.73 4
3.63
3.81 3.5
80.00% 3.5

Factor of safety Fs
3 ΔFS-C
3.19
ΔFS-tanφ
2.88
ΔFS

60.00% 2.56 2.5 ΔFS-anchor


2 FS-C
38.01%
40.00%
30.27% 1.5 FS-tanφ
22.76% FS-anchor
15.25% 1
20.00%
7.75% 9.69% 12.11% 0.5
2.42% 7.26%
4.84% 2.24% 2.91% 3.80%
0.00% 0.67% 1.34% 0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7 敏感度測試 =20o, c=59kPa

80
120.00% 2
1.8 1.75
1.77 1.72 1.8
100.00% 1.69 1.66
100.00%
1.6
1.53 1.42
1.43
1.37 1.32 1.4
80.00% 1.48

Factor of safety Fs
1.33 ΔFS-C
1.23 1.26 1.2
1.13 ΔFS-tanφ
1.03 1
ΔFS

60.00%
ΔFS-anchor
0.8 FS-C
40.00% FS-tanφ
32.68% 0.6
26.14% FS-anchor
0.4
20.00% 19.61%13.73% 17.65%
7.19% 10.46%
6.54% 13.07% 0.2
3.27% 4.44% 6.11% 7.78%
2.78%
0.00% 1.67% 0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8 敏感度測試 =20o, c=10kPa

120.00% 5
4.47 4.41
4.44 4.37 4.34 4.3 4.5
100.00%
100.00%
3.79 3.71 4
3.86
3.86 3.64 3.57
3.49 3.5
80.00%
Factor of safety Fs

3.55
3.24 3 ΔFS-C
2.92 ΔFS-tanφ
ΔFS

60.00% 2.5
2.61
2.3 ΔFS-anchor
40.41% 2
40.00% 32.38% FS-C
1.5
24.35% FS-tanφ
16.06% 1
20.00% FS-anchor
8.03% 7.51% 9.59% 0.5
1.81% 3.89% 5.70% 2.91% 3.80%
1.34% 2.24%
0.00% 0.67% 0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9 敏感度測試 =15o, c=59kPa

81
120.00% 2
1.8 1.75
1.77 1.72 1.8
100.00% 1.69 1.66
100.00%
1.6

1.4
80.00%

Factor of safety Fs
1.27
1.27 1.19 ΔFS-C
1.12 1.2
1.21 1.16 1.05 ΔFS-tanφ
0.97
ΔFS

60.00% 1.11 1
1.05 1
0.9 ΔFS-anchor
0.8 FS-C
40.00% FS-tanφ
0.6
29.13% FS-anchor
23.62%21.26%
17.32% 0.4
20.00% 17.32%
8.66% 12.60%
11.81%
4.72%6.30% 6.11% 7.78% 0.2
4.44%
2.78%
0.00% 1.67% 0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10 敏感度測試=15o, c=10kPa

120.00% 5
4.47 4.41
4.44 4.37 4.34 4.3 4.5
100.00%
100.00%
4
3.56 3.51 3.42
3.61
3.61 3.46
3.5
80.00% 3.37
Factor of safety Fs

3.3 3 ΔFS-C
2.98
ΔFS-tanφ
ΔFS

60.00% 2.5
2.67
43.21%
2.36 ΔFS-anchor
2
2.05
40.00% 34.63% FS-C
1.5
26.04% FS-tanφ
17.45%
1
20.00% FS-anchor
8.59% 0.5
1.39% 4.16% 5.26% 6.65%
3.80%
2.77% 2.24% 2.91%
0.00% 0.67% 1.34% 0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11 敏感度測試 =10o, c=59kPa

82
120.00% 2
1.8 1.75
1.77 1.72 1.8
100.00% 1.69 1.66
100.00%
1.6

1.4
80.00%

Factor of safety Fs
1.2 ΔFS-C
ΔFS-tanφ
0.97
ΔFS

60.00% 1.01
1.01 0.92 1
0.87 0.82 ΔFS-anchor
0.96 0.91
0.86 0.77 0.8 FS-C
40.00% 0.8 0.75 FS-tanφ
0.6
25.74% FS-anchor
20.79% 23.76% 0.4
20.00% 14.85% 18.81%
9.90%
13.86%
4.95%3.96% 0.2
8.91% 6.11% 7.78%
4.44%
2.78%
0.00% 1.67% 0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12 敏感度測試 =10o, c=10kPa

研究結果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同樣摩擦角 = 30o 時,但在凝聚力 c 分別以設

計參數及現地試驗平均值帶入計算時,可以發現在高凝聚力 c = 59kPa 之情況下,若 c

降低 50%時,對於安全係數 FS 敏感度達 33.12%,而摩擦角 tan 降低 50%時,對於安

全係數 FS 敏感度則只有 16.77%,地錨預力 T 降低 50%時,對於安全係數 FS 敏感度最

低,僅有 3.37%,此時此 3 個參數變異性對於安全係數 FS 敏感度影響程度 c >  > T

但若在低凝聚力 c = 10kPa 之情況下,同樣以變異程度降低 50%比較,則發現若 c 降低

50%時,對於安全係數 FS 敏感度降至 12.74%,而摩擦角 tan 降低 50%時,對於安全

係數 FS 敏感度則提升至 37.74%,地錨預力 T 降低 50%時,對於安全係數 FS 敏感度略

83
提升至 5.86%,此時此 3 個參數變異性對於安全係數 FS 敏感度影響程度則變成為 > c

>T

由以上敏感度測試結果得知,凝聚力 c 及摩擦角及地錨預力 T 損失之變異對於安

全係數 FS 之影響程度並非固定,取決於凝聚力 c 之大小而定,經反覆測試發現,當凝

聚力 c 降至某臨界變異值時,其敏感度影響程度將與摩擦角趨於一致,測試結果詳圖

4.13~圖 4.17,本研究將此臨界變異值定義為臨界凝聚力值 CφC,將隨值弱化而降低並

呈現線性函數,結果如圖 4.18,本研究回歸建立線性函數方程式如式(4.6),並定義線性

方程式以上之區域,敏感度 c > ,線性方程式以下之區域,敏感度 c < 

CC = 1.032 - 1.44 (4.6)

120.00% 4
3.5 3.44
100.00% 3.47 3.4 3.37 3.33 3.5
100.00%
3.16
3.16 3 2.84 3
3 2.68 2.52
80.00% 2.84
Factor of safety Fs

2.69 2.5 ΔFS-C


2.53 2.37
2.37 ΔFS-tanφ
ΔFS

60.00% 2
ΔFS-anchor
1.5 FS-C
40.00%
FS-tanφ
25.00% 1
19.94% 25.00% FS-anchor
20.25%
20.00% 10.13% 14.87%
15.19% 0.5
5.06%5.06% 10.13%
3.71% 4.86%
0.00% 0.86% 1.71% 2.86% 0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13 敏感度測試  = 30o, Cc = 29.7kPa

84
120.00% 3.5

100.00%2.9 2.84
2.87 2.8 2.77 3
100.00% 2.73

2.56
2.56 2.43 2.31 2.5
80.00% 2.18

Factor of safety Fs
2.43 2.31 2.05 ΔFS-C
2.18 2
1.92 ΔFS-tanφ
2.05 1.92
ΔFS

60.00%
ΔFS-anchor
1.5
FS-C
40.00%
1 FS-tanφ
25.00%
19.92% 25.00% FS-anchor
19.92%
20.00% 9.77% 14.84%
14.84% 0.5
5.08% 9.77%
5.08%
3.45% 4.48% 5.86%
0.00% 1.03% 2.07% 0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14 敏感度測試  = 25o, Cc = 24.2kPa

120.00% 2.29 2.5


2.35 2.32 2.25 2.22 2.18
100.00%
100.00%
2.01
2.01 1.91 1.81 2
1.71 1.61
1.91 1.81
80.00%
Factor of safety Fs

1.71 1.51 1.5


1.61 1.51 ΔFS-C
ΔFS

60.00% ΔFS-tanφ

1 ΔFS-anchor
40.00% FS-C
24.88% FS-tanφ
19.90% 24.88% 0.5
19.90%
20.00% 9.95% 14.93%
14.93%
FS-anchor
4.98% 9.95%
4.98% 5.53% 7.23%
4.26%
0.00% 2.55% 0
1.28%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15 敏感度測試  = 20o, Cc =19.1kPa

85
120.00% 2
1.82 1.76
1.79 1.72 1.69 1.8
100.00% 1.65
100.00%
1.6
1.48
1.48 1.4 1.33 1.4
80.00% 1.26
1.4 1.18

Factor of safety Fs
1.33 ΔFS-C
1.2
1.26 1.11
1.18 1.11 ΔFS-tanφ
ΔFS

60.00% 1
ΔFS-anchor
0.8 FS-C
40.00% FS-tanφ
0.6
25.00% FS-anchor
20.27% 25.00% 0.4
20.27%
20.00% 10.14% 14.86%
14.86%
0.2
5.41% 10.14%
5.41%
5.49% 7.14% 9.34%
3.30%
0.00% 1.65% 0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16 敏感度測試  = 15o, Cc =14kPa

120.00% 1.4
1.3 1.24
1.27
1.2
100.00% 1.17
100.00% 1.13 1.2

1
80.00% 0.96
0.96 0.91 0.86
Factor of safety Fs

0.82 0.77 ΔFS-C


0.91 0.87 0.8
0.82 ΔFS-tanφ
ΔFS

60.00% 0.72
0.77 0.72 ΔFS-anchor
0.6
FS-C
40.00% FS-tanφ
0.4
25.00% FS-anchor
19.79% 25.00%
19.79%
20.00% 9.38% 14.58%
14.58% 13.08%0.2
5.21%
5.21% 10.42% 10.00%
7.69%
4.62%
0.00% 2.31% 0
0 10% 20% 30% 40% 50%
Sensitivity

圖 4.17 敏感度測試  = 10o, Cc =9kPa

86
35

30 CφC = 1.032φ - 1.44

25

20
C

15

10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φ

圖 4.18 、Cc 線性函數趨勢圖

4.2.2 複合敏感度分析

岩層經降雨浸水後會發生弱化情況,凝聚力 c 及摩擦角 等參數將因弱化現象降

低其值,導致邊坡安全係數下降,進而崩塌破壞 本節研究模擬測試當降雨邊坡浸水

後(
,凝聚力 c 及摩擦角 同時下降時(
,對於邊坡安全係數之影響(研究結果測試如表 4.2(

繪圖如圖 4.19),另透過 MINITAB v15 軟體分別繪製凝聚力 c 及摩擦角 對邊坡安全

係數之 3D 散佈圖(如圖 4.20)及等值線圖(如圖 4.21),研究結果得知,當凝聚力 c 降至

6 kPa 及摩擦角 降至 140 以下時(,邊坡安全係數 FS < 1 將開始呈現不穩定破壞狀態(

表 4.2 凝聚力 c 及摩擦角 對邊坡安全係數之敏感度分析


26.1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c
30 2.94 2.87 2.81 2.76 2.7 2.64 2.59 2.54 2.48 2.43 2.38 2.33 2.27
29 2.88 2.82 2.76 2.7 2.65 2.59 2.54 2.48 2.43 2.38 2.32 2.27 2.22
28 2.83 2.76 2.71 2.65 2.59 2.54 2.48 2.43 2.38 2.32 2.27 2.22 2.17

87
27 2.78 2.71 2.65 2.6 2.54 2.48 2.43 2.38 2.32 2.27 2.22 2.17 2.12
26 2.72 2.66 2.6 2.54 2.49 2.43 2.38 2.32 2.27 2.22 2.16 2.11 2.06
25 2.67 2.61 2.55 2.49 2.43 2.38 2.32 2.27 2.22 2.16 2.11 2.06 2.01
24 2.62 2.55 2.49 2.44 2.38 2.33 2.27 2.22 2.16 2.11 2.06 2.01 1.96
23 2.56 2.5 2.44 2.38 2.33 2.27 2.22 2.16 2.11 2.06 2.01 1.95 1.9
22 2.51 2.45 2.39 2.33 2.28 2.22 2.17 2.11 2.06 2.01 1.95 1.9 1.85
21 2.46 2.39 2.34 2.28 2.22 2.17 2.11 2.06 2.01 1.95 1.9 1.85 1.8
20 2.41 2.34 2.28 2.23 2.17 2.11 2.06 2.01 1.95 1.9 1.85 1.8 1.74
19 2.35 2.29 2.23 2.17 2.12 2.06 2.01 1.95 1.9 1.85 1.79 1.74 1.69
18 2.3 2.23 2.18 2.12 2.06 2.01 1.95 1.9 1.85 1.79 1.74 1.69 1.64
17 2.25 2.18 2.12 2.07 2.01 1.96 1.9 1.85 1.79 1.74 1.69 1.64 1.59
16 2.19 2.13 2.07 2.01 1.96 1.9 1.85 1.79 1.74 1.69 1.64 1.58 1.53
15 2.14 2.08 2.02 1.96 1.9 1.85 1.79 1.74 1.69 1.63 1.58 1.53 1.48
14 2.09 2.02 1.96 1.91 1.85 1.8 1.74 1.69 1.63 1.58 1.53 1.48 1.43
13 2.03 1.97 1.91 1.85 1.8 1.74 1.69 1.63 1.58 1.53 1.48 1.42 1.37
12 1.98 1.92 1.86 1.8 1.75 1.69 1.64 1.58 1.53 1.48 1.42 1.37 1.32
11 1.93 1.86 1.81 1.75 1.69 1.64 1.58 1.53 1.48 1.42 1.37 1.32 1.27
10 1.88 1.81 1.75 1.7 1.64 1.58 1.53 1.48 1.42 1.37 1.32 1.27 1.21
9 1.82 1.76 1.7 1.64 1.59 1.53 1.48 1.42 1.37 1.32 1.26 1.21 1.16
8 1.77 1.7 1.65 1.59 1.53 1.48 1.42 1.37 1.32 1.26 1.21 1.16 1.11
7 1.72 1.65 1.59 1.54 1.48 1.43 1.37 1.32 1.26 1.21 1.16 1.11 1.06
6 1.66 1.6 1.54 1.48 1.43 1.37 1.32 1.26 1.21 1.16 1.11 1.05 1
5 1.61 1.55 1.49 1.43 1.37 1.32 1.26 1.21 1.16 1.1 1.05 1 0.95
4 1.56 1.49 1.44 1.38 1.32 1.27 1.21 1.16 1.1 1.05 1 0.95 0.9
3 1.5 1.44 1.38 1.33 1.27 1.21 1.16 1.1 1.05 1 0.95 0.9 0.84
2 1.45 1.39 1.33 1.27 1.22 1.16 1.11 1.05 1 0.95 0.89 0.84 0.79
1 1.4 1.33 1.28 1.22 1.16 1.11 1.05 1 0.95 0.89 0.84 0.79 0.74
0 1.35 1.28 1.22 1.17 1.11 1.05 1 0.95 0.89 0.84 0.79 0.74 0.69

88
圖 4.19 凝聚力 c 及摩擦角 對邊坡安全係數 FS 之敏感度分析

圖 4.20 凝聚力 c 及摩擦角 對邊坡安全係數 FS 之 3D 散佈圖

89
圖 4.21 凝聚力 c 及摩擦角 對邊坡安全係數 FS 之等值線圖

4.3 不確定分析

4.3.1 破壞機率評估

本節利用不確定分析理論(
,模擬國道 3 號 3.1 公里處地滑災變案例建立邊坡模型(

探討岩層邊坡參數凝聚力 c、摩擦角岩層弱化及地錨預力 T 加固前後,其變異性對

於邊坡穩定性及破壞機率之影響 參考交通部報告(2011)現地鑽探試驗結果,固定及

變異性參數採用分別詳表 4.3 及表 4.4 分析方法則分別採用一次二階矩法(FOSM)、

3 種不同之點估計法(PEM),使用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法(Rosenblueth PEM)、哈爾點估

算法( Harr’s PEM)及修正哈爾點估算法( Modified Harr PEM)


,( 並以蒙地卡羅模擬

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採樣 100,000 次作為檢核

試驗情境則分別考慮有無地錨的加固的情況(、降雨之影響(降雨前以尖峰強度計算(,

90
降雨後因岩層弱化則以殘餘強度計算(,模擬降雨前後之情況)(、參數隨機變量概率密度

函數則分別考量常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及對數常態分佈(Log-normal distribution),

參數相關係數則考慮凝聚力 c 及摩擦力之相關係數ρc=(0,-0.25,-0.5)時之情境(,綜合

考量前述之情境(,評估參數之變異性對於邊坡安全係數及破壞機率之影響( 計算軟體

使用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北科大張哲豪教授團隊自行研發利用 FORTAN 語

言撰寫之程式(,評估結果詳如表 4.5 及表 4.6(,破壞機率成果繪製如圖 4.22 及圖 4.23(

表 4.3 岩層及地錨固定參數表

固定參數 值

H((m) 25

θ( (degree) 15

β( (degree) 20

地錨(支) 3

地錨角度 δ(degree) 20

S 間距(m) 2.6

表 4.4 岩層及地錨變異參數表

標準差
參數 平均值(Mean) 分布函數 備註
(STD. DEV.)
(1) 常態分布
γ (kN/m3) 22.9 1.1
(2) 對數常態分佈

(1) 常態分布 泡水前


Cp (kN/m2) 17.4 8.43
(2) 對數常態分佈 (尖峰強度)

泡水後
Cr (kN/m2) 0 Constant
(殘餘強度)

91
(1) 常態分布 泡水前
p (°) 26.1 2.23
(2) 對數常態分佈 (尖峰強度)

(1) 常態分布 泡水後


r (°) 19.95 3.62
(2) 對數常態分佈 (殘餘強度)

(1) 常態分布
T (kN) 767 153
(2) 對數常態分佈

表 4.5 各種概率方法安全係數(FS)評估結果

ρc = 0 ρc = −0.25 ρc = −0.5


方法
泡水前 泡水後 泡水前 泡水後 泡水前 泡水後

 2.2676 0.9973 2.2676 0.9973 2.2676 0.9973


MEAN
 2.6651 1.3948 2.6651 1.3948 2.6651 1.3948
FOSM

STD.
 0.4382 0.2522 0.4382 0.2522 0.4382 0.2522

DEV.
 0.4453 0.2644 0.4453 0.2644 0.4453 0.2644

 2.2720 1.0018 2.2720 1.0018 2.2720 1.0018


MEAN
 2.6703 1.4000 2.6703 1.4000 2.6703 1.4000
RPEM

STD.
 0.4693 0.1968 0.4366 0.1968 0.4011 0.1968

DEV.
 0.4782 0.2131 0.4461 0.2131 0.4115 0.2131

 2.2721 1.0018 2.2721 1.0018 2.2721 1.0018


MEAN
 2.6703 1.4000 2.6703 1.4000 2.6703 1.4000
HPEM

STD.
 0.4680 0.1977 0.4351 0.1970 0.3996 0.1970

DEV.
 0.4769 0.2142 0.4446 0.2134 0.4099 0.2134

 2.2721 1.0018 2.2721 1.0018 2.2721 1.0018


MEAN
 2.6703 1.4000 2.6703 1.4000 2.6703 1.4000
MPEM

STD.
 0.4680 0.1977 0.4350 0.1970 0.3995 0.1971

DEV.
 0.4769 0.2142 0.4446 0.2134 0.4098 0.2136

 2.2721 1.0021 2.2723 1.0016 2.2723 1.0015


MEAN
 2.6699 1.3919 2.6700 1.3918 2.6702 1.3918
MCS

STD.
 0.4696 0.1977 0.4362 0.1982 0.4005 0.1981

DEV.
 0.4788 0.2261 0.4460 0.2260 0.4115 0.2261

92
註:

1. FOSM:一次二階矩法; RPEM: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法; HPEM: 哈爾點估計法; MPEM:修正哈爾點估計法; MCS:蒙地卡羅模擬

2. 無岩錨作用; 有岩錨作用.

93
表 4.6 各種概率方法破壞機率(Pf)評估結果

ρc = 0 ρc = −0.25 ρc = −0.5


方法 分布函數
泡水前 泡水後 泡水前 泡水後 泡水前 泡水後

 0.19% 50.43% 0.19% 50.43% 0.19% 50.43%


Normal
 0.01% 6.77% 0.01% 6.77% 0.01% 6.77%
FOSM
 0.19% 50.43% 0.19% 50.43% 0.19% 50.43%
Log-
normal
 0.01% 6.77% 0.01% 6.77% 0.01% 6.77%

 0.34% 49.64% 0.18% 49.64% 0.08% 49.64%


Normal
 0.02% 3.03% 0.01% 3.03% 0.00% 3.03%
RPEM
 0.34% 49.60% 0.18% 49.60% 0.08% 49.60%
Log-
normal
 0.02% 3.17% 0.01% 3.17% 0.00% 3.17%

 0.33% 49.64% 0.17% 49.64% 0.07% 49.64%


Normal
 0.02% 3.09% 0.01% 3.04% 0.00% 3.04%
HPEM
 0.33% 49.64% 0.17% 49.64% 0.07% 49.64%
Log-
normal
 0.02% 3.09% 0.01% 3.04% 0.00% 3.04%

 0.33% 49.64% 0.17% 49.64% 0.07% 49.64%


Normal
 0.02% 3.09% 0.01% 3.04% 0.00% 3.06%
MPE
M
 0.33% 49.60% 0.17% 49.62% 0.07% 49.62%
Log-
normal
 0.02% 3.25% 0.01% 3.10% 0.00% 3.17%

 0.34% 49.58% 0.18% 49.68% 0.07% 49.70%


Normal
 0.02% 4.15% 0.01% 4.15% 0.00% 4.16%
MCS
 0.34% 49.70% 0.18% 49.76% 0.07% 49.78%
Log-
normal
 0.02% 6.16% 0.01% 6.10% 0.00% 6.15%

註:

1. FOSM:一次二階矩法; RPEM:羅森布魯斯點估計法; HPEM: 哈爾點估計法; MPEM:修正哈爾點估計法; MCS:蒙地卡羅模擬

2. 無岩錨作用; 有岩錨作用.

94
100%
90%
80%
泡水後 泡水前
破壞機率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破壞 安全
0 0.5 1 1.5 2 2.5 3 3.5 4
安全係數 (FS)
ρ = 0(after the immersion) ρ = -0.25(after the immersion)
ρ = -0.5(after the immersion) ρ = 0 (before the immersion)
ρ = -0.25(before the immersion) ρ = -0.5(before the immersion)

圖 4.22 泡水前後破壞機率(不考慮地錨作用)

100%
90%
80% 泡水後 泡水前
70%
破壞機率

60%
50%
40%
30%
20%
10%
0% 破壞 安全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安全係數(FS)
ρ = 0(after the immersion) ρ = -0.25(after the immersion)
ρ = -0.5(after the immersion) ρ = 0 (before the immersion)
ρ = -0.25(before the immersion) ρ = -0.5(before the immersion)

圖 4.23 泡水前後破壞機率(考慮地錨作用)

95
一、 自然邊坡情境評估(不考慮地錨加固):

研究結果發現,在不考慮地錨加固的情形下,各機率估算方法計算所得邊坡

安全係數 FS 及破壞機率 Pf 差異不大,但一次二階矩法(FOSM)計算結果精度較

差,說明如下:

1. 泡水前情境:安全係數 FS ≅ 2.27 ≫ 1 及破壞機率 Pf ≅ 0.34% (安全側),其中一次

二階矩法(FOSM)計算結果破壞機率 Pf ≅ 0.19%,略低於點估計(PEM)及蒙地卡羅模

擬法(MCS)

2. 泡水後情境:泡水後因岩層弱化,導致邊坡穩定安全係數大幅下降,安全係數 FS ≅

1.0,破壞機率則高達 Pf ≅ 49.64%,邊坡呈現臨界破壞狀態且破壞機率高達將近 50%,

其中一次二階矩法(FOSM)計算結果破壞機率 Pf ≅ 50.43%,亦均略高於點估計(PEM)

及蒙地卡羅模擬法(MCS)

3. 綜上小結,經蒙地卡羅模擬法(MCS)方法 (採樣 100,000 次)計算檢核,各項點估計

法研究成果與蒙地卡羅模擬法(MCS)方法趨於一致,而一次二階矩法(FOSM)計算結

果因省略二階小量,所得結果精度較差 另從試驗結果得知,原始自然邊坡於降雨

浸水過後,破壞機率將高達 50% (如圖 4.22),亟需採取穩定邊坡相關措施

二、 人工邊坡情境評估(考慮地錨加固):

本研究另考量在地錨加固情況下,分析評估邊坡穩定情形(詳圖 4.23) 研究結

果分析說明如下:

1. 泡水前情境:邊坡安全係數 FS ≅ 2.67,破壞機率 Pf ≅ 0.02%,其中一次二階矩法

(FOSM)破壞機率 Pf ≅ 0.01%,與點估計(PEM)及蒙地卡羅模擬法(MCS)差異不大 而

96
在有地錨加固的情況下,可有效提高邊坡穩定安全係數 FS 約 0.40,且破壞機率幾乎

降至 0

2. 泡水後情境:在人工邊坡(地錨加固)經降雨因岩層弱化現象,邊坡安全係數將較降雨

前為低,邊坡安全係數 FS ≅ 2.67 降至 1.4,但較原始邊坡安全係數 FS ≅ 1.0 略高 0.4,

自然邊坡之破壞機率 Pf ≅ 49.64%,而人工邊坡經地錨加固後,破壞機率將大幅下降

為 Pf ≅ 3.03%,研究證明地錨可大幅有效提高邊坡穩定及可靠度

三、 岩層參數 c 及相關係數評估

依第二章文獻調查指出,岩層參數 c 及  存在負相關係數,其值約落在

ρc=0~-0.5 間,本研究評估測試邊坡泡水前後相關係數 ρc=(0,-0.25,-0.5)的存在與

否,是否影響邊坡壞機率 從表 4.5 及表 4.6 研究結果得知,泡水後因岩層弱化關

係,將導致凝聚力 c 降至 0kPa,無論相關係數 ρc大小,破壞機率 Pf 標準偏差

(STD.DEV.)均不會改變( 但泡水前因凝聚力 c > 0(,相關係數 ρ(c,)負相關絕對值愈

大,標準偏差值愈小(如圖 4.24),換言之,隨著 ρc 絕對值的增加,破壞機率隨著

減低(
,試驗結果與紀雲曜 & 李雅芬(2012)之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 97-2221-E-464-

003)研究結果一致

97
0.40%

0.35%

0.30%
破壞機率

0.25%

0.20%

0.15%

0.10%

0.05%

0.00%
ρ=0 ρ = -0.25 ρ = -0.5
Rosenblueth 0.34% 0.18% 0.08%
Harr 0.33% 0.17% 0.07%
Modified Harr 0.33% 0.17% 0.07%
Monte Carlo 0.34% 0.18% 0.07%

圖 4.24 相關係數 ρc之變化對破壞機率之影響

四、 岩層參數概率密度函數評估

案例研究使用常態分佈和對數常態分佈,這是邊坡穩定概率分析中最常用之合

理機率密度函數 研究結果從表 4.6 得知,在無地錨及 ρc= 0 的情境為例,在降雨浸

水岩層弱化前,以一次二階矩法(FOSM)計算,Pf ≅ 0.19% 常態分佈和對數常態分

佈差異不大),若以點估計法(PEM)計算,Pf ≅ 0.33-0.34% 常態分佈和對數常態分

佈差異不大),結果表明無顯著性差異,若用蒙地卡羅法(MCS)驗證計算,Pf ≅ 0.34

% 常態分佈和對數常態差異不大),結果表明,點估計法(PEM)與蒙地卡羅法

(MCS)結果趨於一致,而一次二階矩法(FOSM)計算結果精度較差 在邊坡降雨泡水

後,一次二階矩法(FOSM)破壞機率計算結果為 Pf =50.43% 常態分佈和對數常態分

98
佈差異不大),而點估法(PEM)破壞機率計算結果為 Pf ≅ 49.60〜49.64% 常態分佈

和對數常態分佈差異不大)、蒙地卡羅法(MCS)破壞機率計算結果為 Pf = 49.58% 正

態分佈)及 Pf = 49.70% 對數正態分佈) 結果顯示,點估法(PEM)或蒙地卡羅法

(MCS),無法採用常態分佈和對數常態分佈曲線均具有相同的結果,而一次二階矩法

(FOSM)計算結果因二階項次省略之結果,所得出之破壞機率偏高,精度較差

4.3.2 參數敏感度對於破壞機率之變化評估

本節透過 Monte Carlo 方法,不考慮凝聚力 c 及摩擦力 ϕ 之相關係數,即假設

ρc= 0 的情況下,探討各參數(c, ϕ, T)變異性(平均值及標準差)變化時,對於破壞機率

之影響

首先針對凝聚力進行敏感度測試,研究發現,當凝聚力 c 從 59kPa 降低至 20kPa

時,破壞機率將 0.2700%增加至 6.1750% 若再深入考慮標準差之變異時,從表 4.6

及圖 4.25 得知,當標準差變異程度愈大時,破壞機率也愈大,以凝聚力 c = 20kPa 為

例,當標準差從-30%增加至+30%,參數變異性漸漸增大時,破壞機率將從 1.5100%

增加至 11.730%,將隨凝聚力 c 值之不確定程度之增大而增加其自然邊坡之破壞機

率,且從結果可發現,凝聚力平均值愈高,在同樣程度凝聚力標準差之變異情況,

破壞機率敏感度愈小

99
表 4.7 凝聚力 c 之變異性對破壞機率之敏感性測試

平均值 標準差
編號 破壞機率
c ϕ T c ϕ T
(kPa) (o) (kN) (kPa) (o) (kN)
1. 59 26.1 767 21.7(-30%) 2.23 153 0.0050%

2. 59 26.1 767 24.8(-20%) 2.23 153 0.0150%


3. 59 26.1 767 27.9(-10%) 2.23 153 0.1050%
4. 59 26.1 767 31 2.23 153 0.2700%
5. 59 26.1 767 34.1(+10%) 2.23 153 0.6050%
6. 59 26.1 767 37.2(+20%) 2.23 153 1.1150%
7. 59 26.1 767 40.3(+30%) 2.23 153 1.6850%

8. 40 26.1 767 21.7(-30%) 2.23 153 0.1000%


9. 40 26.1 767 24.8(-20%) 2.23 153 0.3200%
10. 40 26.1 767 27.9(-10%) 2.23 153 0.8750%
11. 40 26.1 767 31 2.23 153 1.5750%
12. 40 26.1 767 34.1(+10%) 2.23 153 2.4950%
13. 40 26.1 767 37.2(+20%) 2.23 153 3.4850%

14. 40 26.1 767 40.3(+30%) 2.23 153 4.6400%


15. 20 26.1 767 21.7(-30%) 2.23 153 1.5100%
16. 20 26.1 767 24.8(-20%) 2.23 153 2.8600%
17. 20 26.1 767 27.9(-10%) 2.23 153 4.3900%
18. 20 26.1 767 31 2.23 153 6.1750%
19. 20 26.1 767 34.1(+10%) 2.23 153 8.0000%

20. 20 26.1 767 37.2(+20%) 2.23 153 9.7750%


21. 20 26.1 767 40.3(+30%) 2.23 153 11.7300%

100
14.00%

12.00%
y = 0.0172x - 0.0052
10.00%

8.00%
破壞機率

6.00%
c=20kPa
4.00% y = 0.0074x - 0.0115
c=40kPa
2.00% c=59kPa
y = 0.0028x - 0.0056
0.00%

-2.00%

標準差變異

圖 4.25 凝聚力 c 標準差之變異對破壞機率之敏感性測試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本研究以國道 3K + 100 邊坡失效為案例,建立坡面破壞模型 利用靈敏度分析

和概率估計方法,考慮岩石參數、地錨預力的變異性、相關係數 ρc、正態分佈和對

數正態分佈的研究,針對邊坡失效安全係數 FS 和失效概率 Pf 進行一系列之研究

總結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1. 從單因素靈敏度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地錨預力 T 的敏感性明顯小於凝聚力 c 和摩

擦角變化的影響 當 c 降低到臨界值時,該因子對靈敏度的影響將與摩擦角相

同,在本案例,臨界 c 值可建立線性函數為 CC = 1.032  - 1.44 線性函數上方的

區域靈敏度關係為 c > ,而線性函數下方區域則將顯示相反結果,其靈敏度 c <

 研究結果表明,單一敏感度分析可為工程師提供了解邊坡崩潰影響的重要因子,

並針對此重要因素作出相應的改善或加固措施

2. 邊坡系統因降雨將產生岩層弱化現象,從複合式敏感度試驗可以看出,當凝聚力 c

降低到 6 kPa 及摩擦角  降低到 14°以下時,安全係數 FS < 1,開始呈現不穩定

和失效

3. 在不考慮地錨加固情況下,邊坡在降雨前(浸水前)的安全係數 FS ≅2.27 >> 1,其

破壞機率 Pf =34%,幾乎趨近於 0,邊坡系統處於穩定安全狀態,而邊坡系統在降

雨浸水後,邊坡安全係數因岩層弱化關係,c 及值均會下降,導致邊坡安全係數

下降 FS ≅1 即將失效),邊坡趨近臨界破壞,且其破壞機率高達 50% 而在經

地錨加固後,邊坡系統安全係數 FS 提高了 0.39,破壞機率 Pf 則由 50%降低到 3-4

% 研究表明,地錨加固措施顯著提高了邊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然而,地錨具有

102
使用壽命,需要定期檢查和維護,一旦出現加固功能的損失,邊坡系統安全係數將

逐漸降低,破壞機率亦將逐漸提高,此一連串漸進式之破壞機制與研究案件一致

此研究結果亦闡明,邊坡穩定性安全係數 FS 計算涉及許多變量,而概率分析提供

考慮岩層參數和地錨變異性,計算失效概率,因此與傳統的極限平衡方法相比,在

具有高度變異性的邊坡穩定分析中提供了顯著的優勢

4. 概率方法比較:在邊坡概率分析上,因一次二階矩法(FOSM)因二階項次省略之結

果,其計算精度將較點估計法(PEM)及蒙地卡羅法(MCS)為低,但誤差值不大,均

可作為邊坡系統概率分析所採用

5. 相關係數之影響:岩層參數 ρc,的相關係數不會影響邊坡安全係數 FS 的平均值,

但會影響安全係數 FS 標準偏差及破壞機率 Pf 隨著 ρc,絕對值的增加,安全係數

標準偏差漸小,破壞機率隨著減低,此亦代表,若不考慮 ρc,的存在,計算結果偏

於保守側 因此為簡化計算,可忽略不計相關係數 ρc,

6. 概率密度函數的影響:本研究函數概率密度函數採常態分佈和對數常態分佈,經

一次二階矩法(FOSM)、點估計法(PEM)及蒙地卡羅法(MCS)計算,結果顯示,無論

使用常態分佈和對數常態分佈均具有相同的結果 因此,為簡化計算,在邊坡概率

應用中,可以單純採用正態分佈或對數正態分布來計算即可

5.2 建議

本研究以國道高速公路 3 號 3.1K 邊坡失效案為例 研究目標是構建符合現場條

件的邊坡模型,試圖探索邊坡安全係數的變化和岩層參數 c, )和錨固力 T)浸水

前後對於邊坡安全係數及破壞機率之影響 首先,我們用靈敏度分析來研究輸入參數

值對安全係數的不確定性或變異性的影響; 其次,利用一次二階矩法(FOSM)、三種不

同的點估計法 RPEM,HPEM 和 MPEM)研究參數不確定性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

103
並用 MCS 檢驗其精度 結果表明,傳統的邊坡穩定性分析只能定量表達安全係數而

無法顯示破壞機率,無法精確表示邊坡實際穩定情形,亦說明了概率分析的重要性

邊坡災害的情況主要為順向坡滑動 根據災害的特點,邊坡的滑動面被地下水

滲透導致岩層弱化 在這種情況下,邊坡已達到臨界滑動狀態破壞,再加上地錨組件

有明顯的腐蝕現象,將逐漸降低錨固抗拉強度和邊坡安全係數,促使邊坡系統在短時

間內發生故障 在這項研究中,概率分析也驗證說明了這種失敗機制 在降雨泡水

後,如在有地錨加固的情況下,破壞機率僅有 3-4%,然而當地錨因生鏽逐漸失效

後,邊坡破壞機率將高達 50% Pf = 50%),因此發生邊坡滑動破壞之情況 由此可

見,邊坡安全係數及破壞機率,與岩層邊坡參數 c, )和地錨錨固力 T)之變異息

息相關 因此邊坡失效概率不能看成安全係數的替代品,而是一種補充 同時計算安

全係數和失效概率比單獨計算任何一個更好 雖然我們還不能準確地計算安全係數和

失效概率,但是兩者互利、可以大大提高成果的精度

參考文獻

1. 日本アンカー協会. (2008). グラウンドアンカ — 維持管理マ ニュアル. 日本:


鹿島出版会.

2. 交通部. (2011). 國道3號3.1公里崩塌事件原因調查工作總結報告. 台灣.

3. 何瑞益, &李光敦. (2010). 淺層地滑發生機率之研究-以大粗坑集水區為例. 中


華水土保持學報, 41(4), 285–295.

4. 李雅芬, 李德河, &紀雲曜. (2009). 機率式邊坡穩定分析方法之研究. 中國土木水


利工程學刊, 21(1), 91–103.

5. 侯 秉 承 . (2013). 認 識 大 地 工 程 . 財 團 法 人 中 興 工 程 科 技 研 究 發 展 基 金 會 .
https://doi.org/10.1017/CBO9781107415324.004

104
6. 紀雲曜, &李雅芬. (2012). 岩層參數變異特性對邊坡楔型破壞機率影響之研究.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 24(2), 111–119.

7.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土木工程署土力工程處. (1998). 斜坡岩土工程手冊.

8. 酒井 俊典, 橫田 聖哉, 竹本 捋, 優藤原, &善弘常川. (2010). 小型˙輕 量メンテ


ナンスジャッキの開發とアンカ -緊張力の面的調查 (Vol. 38).

9. 許永佳. (2002). 水壩溢流之風險分析-以翡翠水庫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


程學研究所.

10. 陳則佑, 馮正一, &莊育蓁. (2011). 應用 TRIGRS 程式於邊坡破壞機率分析 - 以


奧萬大地區為例. 中華水土保持學報, 42(3), 228–239.

11. 陳榮河. (1997). 邊坡破壞模式與穩定分析. 山坡地建築開發工程研討會, (臺灣營


建研究院).

12. 馮正一, 張育瑄, &葉柳青. (2009). 應用點估法及決策樹輔助邊坡整治之風險分


析. 水土保持學報, 41(4), 371–388.

13. 楊沛漳. (2011). 利用 Rosenblueth 點估計建立考量土壤參數不確定性之降雨引


發無限邊坡破壞機率模式. 國立嘉義大學.

14. 廖偉欽. (2010). 岩石邊坡可靠度設計之探討. 國立交通大學.

15. 廖瑞堂, 吳澤雄, &陳昭維. (2011). 漫談地錨. 大地技師, (2), 40–47.

16. 劉緁玲. (2012). 數種不確定性分析方法於降雨引發坡地淺崩塌模式之比較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

17. 韓飛. (2008).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黃延高速公路迪坡穩定性分析. 重慶科技學院學


報(自然科學版), 第10卷 第6期(1), 139–142.

18. 羅佳明, 鄭添耀, 林彥享, 蕭震洋, 魏倫瑋, 黃春銘,( …林錫宏. (2011). 國道3號七
堵 順 向 坡 滑 動 過 程 之 動 態 模 擬 . 中 華 水 土 保 持 學 報 , 42(3), 178–183.
https://doi.org/10.1007/s10346-015-0650-x

19. Ahmadabadi, M., &Poisel, R. (2015). Assess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point


estimate methods in the probabilist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slope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69, 540–550. https://doi.org/10.1016/j.compgeo.2015.06.016

20. Alonso, E. E. (1977). Discussion: Risk analysis of slop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lopes in Canadian sensitive clays. Géotechnique, 27(2), 254–258.
https://doi.org/10.1680/geot.1977.27.2.254

105
21. Babanouri, N. (2017). Investigating a potential reservoir landslide and
suggesting its treatment using limit-equilibrium and numerical methods, 14,
432–441. https://doi.org/10.1007/s11629-016-3898-2

22. Baecher, G. B., &Christian, J. T. (2003). Reliability and Statistic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Reliability and Statistic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https://doi.org/10.1198/tech.2005.s838

23. Canada Department of Energy, M. and R. (1978). Pit Slope Manual. DEMR,
Ottawa, Canada.

24. Cassidy, M. J., Uzielli, M., &Lacasse, S. (2008). Probability risk assessment of
landslides: A case study at Finneidfjord.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45(9),
1250–1267. https://doi.org/10.1139/T08-055

25. Che-Hao, C., Yeou-Koung, T., &Jinn-Chuang, Y. (1995). Evaluation of


probability point estimate methods.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19(2),
95–105. https://doi.org/10.1016/0307-904X(94)00018-2

26. Cho, S. E. (2009). Probabilistic stability analyses of slopes using the ANN-based
response surface.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36(5), 787–797.
https://doi.org/10.1016/j.compgeo.2009.01.003

27. Duncan, J. M., Buchignan, A. L., &Wet, M.De. (1987). An Engineering Manual
for Slope Stability Studies.

28. Duzgun, H. S. B., Yucemen, M. S., &Karpuz, C. (2003). A methodology for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f rock slopes.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36(2), 95–120. https://doi.org/10.1007/s00603-002-0034-0

29. El-Ramly, H., Morgenstern, N. R., &Cruden, D. M. (2006). Lodalen slide: a


probabilistic assessment.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43(9), 956–968.
https://doi.org/10.1139/t06-050

30. Fenton, G. A., &Griffith, D. V. (2010). Reliability-Base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Florida 2010: Advances in Analysis, Modeling & Design (GSP
199)(©(2010(ASCE, (199 GSP), 14–52.

31. Fredlund, D. G., &Krahn, J. (1977). Comparison of slope stability methods of


analysis.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https://doi.org/10.1139/t77-045

106
32. Genske, D. D., &Walz, B. (1991). Probabilistic assessment of the stability of rock
slopes. Structural Safety, 9(3), 179–195. https://doi.org/10.1016/0167-
4730(91)90042-8

33. Greco, V. R. (2016). Variability and Correlation of Strength Parameters Inferred


from Direct Shear Tests.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34(2), 585–
603. https://doi.org/10.1007/s10706-015-9968-3

34. Griffiths, D.V., &Fenton, G. a. (2004). Probabilistic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Finite Elements.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30(5), 507–518. https://doi.org/10.1061/(ASCE)1090-0241(2004)130:5(507)

35. Harr, M. E. (1987).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in Civil Engineering. New York, N.Y.:
Mcgraw-Hill(TX).

36. Harr, M. E. (1989). Probabilistic estimates for multivariate analyses.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https://doi.org/10.1016/0307-904X(89)90075-9

37. Highland, L. M., &Bobrowsky, P. (2008). The Landslide Handbook —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Landslides. U.S. Geological Survey Circular 1325. U.S.
Geological Survey, Reston, Virginia. https://doi.org/Circular 1325

38. Husein Malkawi, A. I., Hassan, W. F., &Abdulla, F. A. (2000). Uncertainty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applied to slope stability. Structural Safety, 22(2), 161–187.

39. Iovine, G. G. R., Greco, R., Gariano, S. L., Pellegrino, A. D., &Terranova, O. G.
(2014). Shallow-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in the Costa Viola with considerations
on the role of causal factors, 73(1), 111–136. https://doi.org/10.1007/s11069-014-
1129-0

40. Jaiswal, P., Westen, C. J.Van, &Jetten, V. (2010). Quantitative landslide hazard
assessment along a transportation corridor in southern India. Engineering
Geology, 116(3–4), 236–250. https://doi.org/10.1016/j.enggeo.2010.09.005

41. Janbu, N. (1975). Slope stability computations: In Embankment-dam


Engineering. (R. C. H. and J. S.Poulos, Ed.), John Wiley & Sons (Vol. 12). John
Wiley & Sons.

42. Jiang, S. H., Li, D. Q., Cao, Z. J., Zhou, C. B., &Phoon, K. K. (2014). Efficient
System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lope Stability in Spatially Variable Soils Using

107
Monte Carlo Simulation.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41(2), 1–13. https://doi.org/10.1061/(ASCE)GT.1943-
5606.0001227.

43. Kaur, A., &Sharma, R. K. (2016).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TECHNIQUES: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pplied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1(4), 24552143.

44. Leung, C. F., &Quek, S. T. (1995). Probabilist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excavations


in jointed rock.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32(3), 397–407.
https://doi.org/10.1139/t95-044

45. Li, C., Wang, W., &Wang, S. (2012). Maximum-entropy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slope stability of earth dams. Entropy, 14(10), 1864–1876.
https://doi.org/10.3390/e14101864

46. Li, D. Q., Xiao, T., Cao, Z. J., Zhou, C. B., &Zhang, L. M. (2016). Enhancement
of random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risk assessment of
soil slopes using Subset Simulation. Landslides, 13(2), 293–303.
https://doi.org/10.1007/s10346-015-0569-2

47. Li, D., Zhou, C., Lu, W., &Jiang, Q. (2009). A system reliability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stability of rock wedges with correlated failure mode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36(8), 1298–1307.
https://doi.org/10.1016/j.compgeo.2009.05.013

48. Li, H.-Z., &Low, B. K. (2010).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circular tunnel under
hydrostatic stress field.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37(1–2), 50–58.
https://doi.org/10.1016/j.compgeo.2009.07.005

49. Li, K. S., &Lumb, P. (1987a). Probabilistic design of slopes.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4, 520–535. https://doi.org/10.1139/t87-068

50. Li, K. S., &Lumb, P. (1987b). Probabilistic design of slopes.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4(1974), 520–535. https://doi.org/10.1139/t87-068

51. Low, B. K. (1997a).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Rock Wedges.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23(6), 498–505.
https://doi.org/10.1061/(ASCE)1090-0241(1997)123:6(498)

108
52. Low, B. K. (1997b).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Rock Wedges.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23(6), 498–505.
https://doi.org/10.1061/(ASCE)1090-0241(1997)123:6(498)

53. Matsuo, M., &KURODA, K. (1974). PROBABILISTIC APPROACH TO DESIGN OF


EMBANKMENTS. SOILS AND FOUNDATIONS, 14(2), 1–17. Retrieved from
http://trid.trb.org/view.aspx?id=40028

54. Mbarka, S., Baroth, J., Lifti, M., Hassis, H., &Darve, F. (2010). Reliability analyses
of slope stability. Homogeneous slope with circular failure. Europ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14(10), 1227–1257.
https://doi.org/10.3166/ejece.14.1227-1257

55. Metropolis, N., &Ulam, S. (1949). The Monte Carlo metho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44(247), 335–341.
https://doi.org/10.1080/01621459.1949.10483310

56. Morgenstern, N., &Bishop, a. W. (1960). Stability Coefficients for Earth Slopes.
Géotechnique. https://doi.org/10.1680/geot.1960.10.4.129

57. NAVFAC. (1982). Design Manual, Soil Mechanics, Foundations and Earth
Structures, DM-7. Naval Facilities Engineering Command, Alexandria, VA.

58. Peñalba,( R.( F.,( Luo,( Z.,( &Juang,( C.( H.( (2009).( Framework( for( probabilistic(
assessment of landslide: A case study of El Berrinche.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https://doi.org/10.1007/s12665-009-0046-0

59. Phoon, K.-K., &Kulhawy, F. H. (1999). Characterization of geotechnical


variability.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36(4), 612–624.
https://doi.org/10.1139/t99-038

60. Phoon, K. K. (2004). Towards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KOREAN GEOTECHNICAL SOCIFTY, 2004(July), 1–23.

61. Quek, S. T., &Leung, C. F. (1995). Reliability-based stability analysis of rock


excav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
Geomechanics Abstracts, 32(6), 617–620. https://doi.org/10.1016/0148-
9062(95)00017-B

109
62. Refice, A., &Capolongo, D. (2002). Probabilistic modeling of uncertainties in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hazard assessment. 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 28(6), 735–749. https://doi.org/10.1016/S0098-3004(01)00104-2

63. Ru, Z.-L., &Li, M.-T. (2006).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lope stability by parallel
stochastic FEM. Yantu Lixue/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7(SUPPL.), 751–754.

64. Schmidt, J., &Dikau, R. (2004). Modeling historical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slope
stability. Geomorphology, 60(3–4), 433–447.
https://doi.org/10.1016/j.geomorph.2003.11.001

65. Silva, F., Lambe, T. W., &Marr, W. A. (2008). Probability and Risk of Slope
Failur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34(12),
1691–1699. https://doi.org/10.1061/(ASCE)1090-0241(2008)134:12(1691)

66. Sivakumar Babu, G. L., &Mukesh, M. D. (2003). Risk analysis of landslides - A


case study.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21(2), 113–127.
https://doi.org/10.1023/A:1023525002893

67. Srivastava, A., &Babu, G. L. S. (2009). Effect of soil variability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clay and in slope stability problems. Engineering Geology, 108(1–
2), 142–152. https://doi.org/10.1016/j.enggeo.2009.06.023

68. Taylor. (1948). Fundamentals of Soil Mechanics. Soil Science.


https://doi.org/10.1097/00010694-194808000-00008

69. Terzaghi, K., &Peck, R. B. (1967). 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2nd
Editio). John Wiley.

70. Turner, A. K., &Schuster, R. L. (1996). Landslides— Investigation and mitigatio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Special Report 247.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71. Varnes, D. J. (1978). Slope Movement Types and Process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Special Report, (176), 11–33. https://doi.org/In Special report
176: Landslides: Analysis and Control,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Washington, D.C.

72. Wang, L. (2013). Probabilistic Back Analysis of Geotechnical Systems. Clemson


University.

110
73. Wang, L., Hwang, J. H., Luo, Z., Juang, C. H., &Xiao, J. (2013). Probabilistic back
analysis of slope failure - A case study in Taiwan.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51(3), 12–23. https://doi.org/10.1016/j.compgeo.2013.01.008

74. Wang, W., Li, C. Q., &Wang, S. (2011). Slope Instability Risk Analysis in Earth
Dams Considering Uncertain Factors.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117–
119, 1475–1478. https://doi.org/10.4028/www.scientific.net/AMM.117-119.1475

75. Wang, Y., Cao, Z., &Au, S.-K. (2011). Practical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lope stability
by advanced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in a spreadsheet.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48(1), 162–172. https://doi.org/10.1139/T10-044

76. Wu, T. H., Zhou, S. Z., &Gale, S. M. (2007). Embankment on sludg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performances.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44(5), 545–563.
https://doi.org/10.1139/t07-004

77. Wu, X. Z. (2013). Probabilistic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a copula-based


sampling method.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s, 17(5), 739–755.
https://doi.org/10.1007/s10596-013-9353-3

78. Wu, X. Z. (2015). Assessing the correlated performance functions of an


engineering system via probabilistic analysis. Structural Safety, 52(PA), 10–19.
https://doi.org/10.1016/j.strusafe.2014.07.004

79. Wu, X. Z. (2016). Implementing statistical fitting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R. Geo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Risk for Engineered Systems and Geohazards, 11(2), 173–188.
https://doi.org/10.1080/17499518.2016.1201577

80. Xiao, Z., Huang, J., Wang, Y., &Xu, C. (2014). Random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Gravity Retaining Wall Structural System, (Icmce), 199–204.

81. Xue, J.-F., &Gavin, K. (2007).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ritical Slip


Surface and Reliability Index for Slopes.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33(7), 878–886.
https://doi.org/10.1061/(ASCE)1090-0241(2007)133:7(878)

82. Yarahmadi Bafghi, A. R., &Verdel, T. (2005). Sarma-based key-group method


for rock slope reliability analy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111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29(10), 1019–1043.
https://doi.org/10.1002/nag.447

83. Yeh, K. C., &Tung, Y. K. (1993). Uncertainty and sensitivity analyses of pit-
migration model.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119(2), 262–283.
https://doi.org/10.1061/(ASCE)0733-9429(1993)119:2(262)

84. Yucemen, M. S., Tang, W. H., &Ang, A. .-S. (1973). A probabilistic study of
safety and design of earth slopes, (July 1973), 1–204.

85. Zhang, J., Huang, H. W., Juang, C. H., &Li, D. Q. (2013). Extension of Hassan
and Wolff method for system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oil slopes. Engineering
Geology, 160. https://doi.org/10.1016/j.enggeo.2013.03.029

86. Zhang, J., Zhang, L. M., &Tang, W. H. (2009). Bayesian Framework for
Characterizing Geotechnical Model Uncertainty.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35(7), 932–940.
https://doi.org/10.1061/(ASCE)GT.1943-5606.0000018

87. Zhang, L. L., Zhang, L. M., &Tang, W. H. (2005). Rainfall-induced slope failure
considering variability of soil properties. Géotechnique, 55(2), 183–188.
https://doi.org/10.1680/geot.55.2.183.59525

112
附錄

113
A SCI 期刊論文摘要

114
B EI 期刊論文摘要

115
C 後記-生物科技利用

目前生物科技已利用於各行各業中,大地工程亦有所突破,主要利用為地層改

良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Jason T. DeJong 的研究成果顯示,利用巴氏芽孢桿菌

Bacillus pasteurii)可將疏鬆沙土加以穩定,方法是把尿素、沙土和鈣混合後,注

入少許巴氏芽孢桿菌 此種具有水泥作用的微生物以尿素為糧食,同時排出方解

石,可將土壤粘合在一起,並且將流沙轉變成砂岩,其初期固化 作用在 24 小時完

成,並在一星期內滲透入沙土形成穩定結構,此成果榮獲時代雜誌 2007 年度環境類

最佳發明 其效果示意如

圖 6. 1 巴氏芽孢桿菌 Bacillus pasteurii)固化沙土效果

全球暖化正在加速少雨地區的沙漠化,數據顯示,沙漠化的現象正急速擴大

中,面積已達全球四分之ㄧ,主要發生在中國與歐亞大陸的許多地方,問題最嚴重

的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此世界最大的沙漠每年以 150 萬公頃的速度蔓延,科學家

116
正投入大量心力解決問題 瑞典建築師 Magnus Larsson 利用上述生物科技原理規劃

ㄧ個《DUNE: Arenaceous Anti-Desertification Architecture》方案,要種植ㄧ道 7,000

km 的樹牆,環繞整個撒哈拉沙漠ㄧ圈,用來阻止沙漠的擴張 此計畫使用微生物作

為固化沙土的藥方,創造可以滋養樹木生長的土壤結構,並且更進ㄧ步提供住房給

被迫遷居的難民們 另外在沙丘裡,注射在濕地中常見的巴氏芽孢桿菌,來結合鬆

散的沙粒,以有效地固化凍結流動沙丘,成為堅實的砂岩,構築成ㄧ條綿延 6,000

km 的砂岩丘,從西非的茅利塔尼亞 Mauritania)到東非的吉布地 Djibouti),將非

洲對分為兩半 其此方案已獲得許多迴響,幾個北非國家準備採用此計畫,以解決

迫切的沙漠化困擾 其效果示意如(侯秉承, 2013)

圖 6.2 微生物固化沙土創造可滋養樹木生長的土壤結構

照片來源:http://www.magnuslarsson.com/architecture/dune.asp)

有鑑於邊坡穩定岩層參數亦受浸水影響造成岩層弱化現象,再加上地錨會有預

力損失及年限限制,其變異性均造成邊坡穩定之不確定性,若能思考利用微生物之

特性,進行相關地盤改良增進岩層凝聚力 c 及摩擦角 ϕ 之物理性質,降低其變異程

度,或許將可有效提升邊坡穩定之可靠性及減低其破壞機率

117
符號彙編

Symbol Meaning

c 凝聚力 cohesion

ϕ 摩擦角 friction angle

R 抵抗力 resistance factor

D 驅動力 sliding factor

γ 單位重 Unit weight

w 含水量 moisture content

cp 尖峰強度時之凝聚力 Peak Strength- cohesion

cr 殘餘強度時之凝聚力 residual strength- cohesion

ϕp 尖峰強度時之摩擦角 Peak Strength- friction angle

ϕr 殘餘強度時之摩擦角 residual strength- friction angle

H 邊坡高度 slope height

L 邊坡滑動面長度

𝛽 邊坡面傾角

θ 滑動面傾角

N 滑動面的正向力

T 地錨固定拉力

δ 地錨打設角度

s 地錨打設水平間距

Pf 破壞機率 Probability of failure

118
FS 安全係數 Factor of Safety

ρ 相關係數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作者簡歷

姓名:鄭佳邦

性別:男

籍貫:臺灣省臺北縣

出生日期:民國 64 年 4 月 12 日

學歷: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畢業(91)

國立高雄工商專科學校土木工程科畢業(84)

考試:全國性公務人員普通考試土木工程科(88)

經歷:臺北市政府廉政透明委員會第二屆外聘委員

105 年度交通部模範公務人員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 91.1.1~迄今

交通部臺北巿區地下鐵路工程處 87.9.1~90.12.31

119
12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