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61

早期中国“月明星稀的历程”
文 图 / 王明珂

我并非考古学者,只因长期从事华夏边缘与华夏之研究,经常学习、引用考古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生在
距今 4000~3500 年东亚大陆上的“月明星稀的历程”是考古学上的重大议题,并值得考古学之外的多
学科 , 如古气候与环境科学、社会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者们共同关注。

石峁遗址与华夏边缘

2013 年 6 月中旬,我因参加一场学术会议而有幸探访了
位于陕北神木县的石峁遗址。这个 2011 年始经系统发掘的考
古遗址,其全貌尚未有完整的揭露,然而因有据称是迄今在
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考古城址,以及出土数量庞大的
玉器,而受到学界与公众的深度关注。对我而言,这个遗址
居于长城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距今约 4300~4000(或 3800)
年的存在年代,以及当时本地与整个华北先民的人类生态,
都是让我感兴趣的原因。 《华夏的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在《华夏边缘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中,我曾以
“华夏边缘”的形成及变迁来说明中国人的形成过程。关于 张。到了距今 4000 年前后,绝大多数农业聚落(包括有石墙
“华夏边缘”最早的出现,我提及的一个关键因素,那便是 的聚落)都被人们废弃,此后人类活动遗迹绝少。到了春秋
距今约 4500 年之后延续千年的气候变 迁对华北地区人类生 战国时期,出现在内蒙中南部及陕北地区的是游牧或农牧混
态的影响。在气候干冷化的影响下,内蒙中南部先是出现部 合经济人群。在青海河湟地区,距今约 3700 年以后本地辛
分有石墙防护的聚落,这显示人群间的资源竞争关系趋于紧 店、卡约文化人群放弃过去齐家文化人群那种长期定居、农
62 Origins 文化探源

2013 年石峁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业、养猪为主的经济生活,而多饲养马、牛、羊,以此过着 满天星斗之后
经常移动的游牧或半游牧生活。在东北西辽河流域,距今约
3500 年之后各地农业聚落与人类活动也都有减少的趋势,到 事实上,中原北方边缘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
了距今 2900 年前后出现了夏家店上层文化以畜牧为主的混合 期古文化的陨落,也发生在中原周边的其它地区。当新石器
经济人群。在陕、晋、冀三省北方山岳地带,与此同时及略 时代晚期,整个东亚大陆多处皆有以农业为基础的古文明出
晚的人类生态发生变化,距今约 3000~2400 年的西周至战国 现。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此现象为“满天星斗”,并
时期,北方农牧混合经济人群一波一波地南移,以向南争夺 以此主张中国文明起源的多中心起源说。另一著名考古学家
农牧资源。在如此背景下,周王朝及各诸侯国贵族以“华夏 俞伟超先生,则曾注意到在距今约 4000 年前后,许多中原
认同”来凝聚有族群意义的群体,以此维护及扩张共同的生 之外新石器晚期及铜石并用时期灿烂一时的古文化都有突
存资源,同时将较依赖畜牧、常迁徙的人群视为非我族类(戎 然夭折的现象。这些距今 4000 年前后或更早一些,经历消
狄),此即最早出现的“华夏边缘”,也就是“华夏”主观认 亡或重大变迁的中原之外的考古文化约有 :长江下游距今约
同上的我族边缘。 5300~4000 年前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距今约 4600~4000 年
以石墙防护的石峁古城遗址地理位置及被废弃的年代, 的石家河文化,长江中上游成都平原距今约 4500~4000 年的
均与上述内蒙古中南部古聚落的时空框架相近,因此它与后 宝墩文化,以及前面提及的黄河上游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与
者应是在同一人类生态变化下被弃置。此后要到距今 3400 年 辽河流域由红山文化(距今约 6500~5000 年)、小河沿文化
前后,陕北地区才出现农业生产较松散、较依赖牲畜且有武 (距今约 5000~4000 年)到夏家店下层(距今约 4000~3500 年)
装倾向的李家崖文化人群。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距今 4000 年 的一序列区域考古学文化。
左右的人类生态变迁,又与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以及辽 相对于这些中原周边地区考古文化的陨落,同一时期(距
河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人群所经历的十分相似 ;在这些考 今 4000~3500 年前后)中原地区人类社会却持续向政治集中
古文化陨落之后,继之而生的都是人群聚落规模较小、较多 化、社会阶序化发展,而最后出现商王朝这样的庞大政治体
流动、较依赖草食性动物的人类生态体系。且两者之间,如 与复杂社会。因此,面对前述这些迈向复杂化社会的进程中
齐家文化与辛店、卡约文化之间,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上层文 有失败亦有成功的考古文化案例,我过去提出的“华夏边缘”
化之间,石峁类型文化与李家崖文化之间,似乎都有一段考 思考框架显然已有不足,而必须在更大的“人类复杂社会的
古文化上人类活动空白或较疏散的时期。 形成过程”学术视野下探讨其意义 ;对于理解“中国”的形
63

考古遗址分布示意
成来说,这也是探索“中国”世界之核心成为核心、边缘成 落﹑国家),以及相关的人群认同与区分(如性别﹑年龄﹑
为边缘的“月明星稀的历程”。 贵贱﹐以及由家庭到民族的广义“族群”等等)。
根据我们对人类生态的理解,可以说,重建史前时期人

月明星稀的历程 类生态所需的考古材料涉及环境、聚落形态、生产方式、交
换与贸易、社会分工、社会阶序、社会组织、亲属关系、族
上述这些中原周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的 群认同与政治体系等等。因此以目前所见之相关考古材料来
考古文化对应的人群社会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为何他们未 看,我们尚难以完整重现上述各考古文化所对应人群的人类
能如同一时期中原地区自二里头文化至商文化之政治社会发 生态。况且,有些人类生态信息难以从考古发掘材料的分析
展?我们或应探究一些更基本的问题 :这些古文化的人群, 中呈现出来。我并非考古学者,只因长期从事“华夏边缘”
他们的人类生态如何?他们是否经历了某些共同的人类生态 与“华夏文明”之研究,经常学习、引用考古学者的研究成果。
因素变化,因而在同一时段内先后衰亡?在他们衰亡之后, 发生在距今 4000~3500 年东亚大陆上的“月明星稀的历程”是
继之而起的本地人群社会又在何种人类生态之中? 考古学上的重大议题﹐并值得考古学之外的多学科,如古气
人类生态是指一人群的环境、经济生业与社会(社会组 候与环境科学、社会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者们共同
织与群体认同)三方共构的生物社会体系。环境包括自然环 关注。以下我只是借众考古学者已有的发掘与研究成果,勾
境与人们对环境的修饰、改造,以及人为界定的领域与边界; 勒出一个概略的图像。
经济生业,指人们利用环境以获得生存资源的种种生计手段, 对于距今约 4000 年前后许多中原之外的古文化突然夭
如渔猎、农耕、游牧、贸易等等 ;社会结群则为,人们为了 折的现象,俞伟超先生认为气候变迁可能是造成此普遍性考
在特定环境中行其经济生业,以及为保护、分配、竞争领域 古文化面貌变迁或中断的原因之一。他的这个见解十分重要,
和生存资源,而在群体中建构的种种社会组织(如家庭、部 并仍为解释这些考古学现象的主流意见。例如,关于长江下
64 Origins 文化探源

的水域与森林草地面积明显扩大,如此当时先民可能容易依
赖渔猎来获得生活资源。以这个例子来看,或由于自然环境
资源变得较丰富,许多聚落人群反而得以采较松散﹑粗放的
农业﹐以及采集、渔猎等等移动的及“由手到口”的生计手
段,来逃离权力集中化、社会阶序化的政治与人类生态体系。
人类生态并非单线演化及不可逆 ;中国历史上当战乱或饥荒
发生时,常有许多人相偕逃入大泽之野,以渔猎自食。
我们再看看齐家文化的情况。黄河上游齐家文化的阶序
化﹑集中化社会政治型态在距今 3700 年前后消亡,继之而起
的是辛店文化与卡约文化。辛店文化人群留下的大多是墓葬
青藏高原东缘松潘草地
与窖穴,房屋居址很少。他们的陶器较齐家文化人群的陶器
要小得多。虽然他们仍养猪,但猪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已大不如羊,这些都让辛店文化人群较齐家文化人群便于移
动。在卡约文化遗存中房屋、居址几乎完全消失,人们喜爱
随身饰品,墓葬中殉葬动物以马、牛、羊为主,猪十分罕见。
此反映的人类生态变化可能是 :在河湟地区﹐在农业生产受
气候打击,而统治阶层对人们的剥削更加剧时,一些穷苦的
农牧混合经济人群发现他们能完全依赖马、牛、羊过着经常
移动的生活,甚至能迁到较高海拔的地区从事游牧,以此脱
离谷地那些剥削他们的人,于是以农业为主的齐家文化生活
方式,以及其阶序化、集中化政治社会体系,逐渐瓦解。
新疆巴里坤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复杂化、阶序化、集中化人类生态
结束后,继起的小河沿文化时期(距今约 5000 年)农业粗放,
人类活动遗迹大幅减少 ;辽宁大学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滕海
键教授将这样的变化归因于距今 5000~4700 的气候趋向干冷,
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到了距今 4000 年左右夏家店下层文化
兴起,该文化晚期聚落与人口有相当程度的扩增,社会阶序
化,资源竞争激烈,人们建造防护性石城。这样的阶序化、
集中化社会在距今约 3500 年左右衰亡。我曾以发生在距今约
3500 年前后的一波干冷化气候与环境变迁,来解释夏家店下
层文化的结束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韩茂莉教授的研究也证实这时期(距今 4200~3200 年)的降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
温与干旱。夏家店下层文化结束后的一段时期,本地人类活
动减少、分散,经此时期之后,大约从西周中期到战国时期,
游良渚文化人群所建构的阶序化社会在距今约 4000 年时逐 辽西地区人群找到了新的适应方式 :一方面畜养更多的动物,
渐崩溃,许多学者认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因此 一方面向南方争夺较适于农牧之地。当时人的活动所留下的
产生的大洪水为主要原因。继之而起的马桥文化、湖熟文化 便是“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
人群,采取较松散、粗放的农业与采集、渔猎等多元、分散、 在长江中游地区﹐石家河文化时期出现的以“城”为中
移动的生计手段。根据一项研究,良渚文化居民之肉类获取 心的集中化、阶序化政治社会体系,在距今 4000 年左右衰落。
原以家畜饲养为主,渔猎活动为辅,然而到了距今 4000 年左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红星研究员的研究指出,石家河文
右的马桥文化时,人们转以渔猎为获得肉食的主要生业,家 化晚期遗址明显减少,此文化结束以后,二里头文化一、二
畜饲养反居于辅助地位。环境考古研究显示,此时太湖流域 期阶段(距今约 4100~3600 年)整个两湖盆地都不见人类居
65

四川松潘小姓沟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乡

址,要到二里头文化晚期至早商阶段(距今约 3600~3300 年) 变化,能让我们更进一步探索人类早期复杂社会发展进程此


才再有人类居址。他以暖期与洪水期来解释石家河文化晚期 一重大课题。在此探索中,许多问题都值得多学科共同关怀、
遗址明显减少及此文化的衰亡。关于石家河文化的结束,中 思考。譬如,因于近年来我对青藏高原东缘羌、藏、彝族社会、
山大学人类学系郭立新教授认为“此与生态环境恶化、社会 认同与记忆的研究,我认为,人类走出人群血缘与空间认同
内部矛盾激化以及外部强敌入侵有关”。 合一的聚落,开始在广大地域空间中建立及拓展纯粹以家族
成都平原的史前文化发展是个特殊的例子。宝墩文化虽 血缘记忆彼此联系的聚落与城邦网络,应是人类走向复杂化
在距今 4000 年前后结束,但本地复杂化社会及其部份文化因 社会的一项重要因素。
素在随后的三星堆文化中有延续性发展。三星堆文化之后则 “月明星稀的历程”,此一称法也强调距今 4000~3500 年,
是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以及以商业街船棺葬为 这 500 年间各地人类生态变化在造成“中国”此种人类生态
代表的蜀王国文化。因此,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 体系的核心与边缘上的重要性。然而以“月明星稀”为喻,
授所言,由宝墩文化时期至于秦灭蜀之前,本地青铜文化的 并非对中原“核心”的歌颂。若我们对于人类文明有些反思
传统主流没有中断与转移。也就是说,它们所代表的集中化、 性理解,当知文明演进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人们从此过得
阶序化政治社会体系大致是有延续性发展。后来让这个文化 更好,而“失败”也不表示人们从此落入悲惨世界。
“月明星稀”
与文明传统中断并被遗忘的是,巴蜀入于秦汉政治与文化版 喻示的另一意义是,星星并未消失,它们只是为月光所掩盖。
图过程中的军事征服与教化。 这对我们的启示为,即使到了秦汉帝国时期,甚至晚至近代,
以上我以自己所见的考古学研究成果,简略勾勒中原 中原周边各区域之特殊人类生态或有变迁但一直存在,它们
周边人类文明初期由“满天星斗”到“星渐稀”的过程。这 只是被中原帝国文明的光环所遮掩﹑在中原文化中心主义下
只是个粗略且不全的图像,每一区域考古文明的陨落都尚有 被忽视。许多学者都曾指出,在多元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之
许多问题待探索和解答。至于“月”的出现,也就是中原地 互动中产生之文化“共性”,逐渐缔造多元一体的中国文明。
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持续性社会变迁,此方 但我认为中国的“多元一体”从来都不是一种静态结构,而
面已经许多考古学者的长期研究、梳理,其各阶段面貌大致 是核心与边缘各元之间的“差异、差距”造成的动态复合体。
明朗。特别是,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至今已进入第 55 个年头, 各地潜藏及常为我们忽略的区域性人类生态,以及因此造成
经由最早对此进行调查研究的徐旭生先生至今日许宏等考古 中原与其周边地区间的政治经济互动,便是推动整个中国历
学者的努力,在此中国地区早期人类复杂化社会进程逐渐清 史上各区域人群间多元一体关系的动力。此一方面,我们仍
晰。“月明星稀的历程”,只是强调中国有以上这些中原周边 期待许多深入的研究。 A
地区大约同时或先后夭折的古文明,而又有在中原地区延续 (作者为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京
发展成商周国家文明的案例,将它们联结在一起考虑其兴灭 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