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 生涯規劃的理論 110603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捌:生涯發展理論

一、 特質與因素理論(trait-factor theory)
F. Parsons 所提出,特質乃指個人可以經由測驗而得知的某種特性。
因素則指工作成功的表現所需要的特性。
早期的特質因素論源自 Parsons 的『人事配合』(matching man and job)之概
念。他指出要選擇一份適合的職業,必須做好以下三個步驟:
1、對自己有正確而清楚的瞭解
包括個人的優缺點、性向、能力、興趣、企圖心、資源及其限制等等
相關資料。
1、瞭解各行各業之有關資訊與條件
包括成功所需的要求與條件、優點與缺點、待遇、機會、未來的發展等。
3、瞭解自己特質與行業狀況的相互關係

第一步驟,在對於自己的瞭解方面,至少可以用測驗和與專家訪談的方法
來評估性向、成就、興趣、價值觀、和人格等五層面,並依客觀的心理測驗結果,
而勾勒出一個人的潛在發展。這些測驗皆可到學生輔導中心去登記並接受測驗。
第二步驟,各行業有關的資訊方面,主要為各種不同的職業分類系統。而
各行業有關的條件方面,應含蓋職業內容的描述、入行所需的資格、教育程度、
工作條件、薪資待遇及未來的發展與出路等。並可依這些資訊而描述出此職業的
側面圖。
第三步驟,針對自己性向、成就、興趣、價值觀和人格等五層面的測驗之
後,根據這些測驗的指導結果,去搜集適合自己類型的職業之資訊與條件,例如,
適合往壽險業發展,則搜集該從業人員需要的性向、成就、興趣、價值觀及人格
特質、入行所需的資格、教育程度、工作條件、薪資待遇及未來的發展與出路應
該是什麼。之後再考慮自己與職業之相關情形的適配性。

二、 心理動力論(psychodynamic approach)
代表人物:玻定(Bordin)
心理動力論的理論基礎源於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派,心理分析學派主要
再探討個人內在深層的動機與情緒。傳統的心理分析學派並不重視職業方面的問
題,佛洛伊德甚至認為工作是個令人感到不愉快但是卻又不得不承擔的責任。後
來新興的新佛洛伊德學派才開始重視工作的意義對於個人需要的滿足及對個人
發展的衝擊。玻定深入分析個人內在的動機與需求等動態因素對於個人職業歷程
的影響。
1963 年,玻定與其同事提出八項有關此理論的基本要素:
1、嬰兒期最簡易的生理心理發展歷程與成人階段對複雜的生理與心理智力發
展息息相關。
2、在需求滿足的本能上,複雜的成人行為與簡單的嬰兒行為並無不同。
3、人生在前六年就已決定了,包括需求的類型。
4、人所需求的職業由小時後的需求來決定。
5、除受到外界文化或經濟因素限制的人與工作上得不到滿足的人之外,此理
論適用於所有人。
6、工作是嬰兒期衝動(infantile impulse)造成昇華作用的表徵。
7、對職業缺乏瞭解可能使個人所選擇的工作無法實現其心理的預期。
8、各職業均代表不同心理需求的滿足類型。
此理論強調人類的職業選擇受其幼時潛藏的心理動機與原始需求的影響,職
業的活動都是為滿足這些動機與需求,並可因此而避免焦慮。
例如,一個人在六歲以前,主要的內在滿足來自於咬、嚼、吞嚥等口的攻擊
活動,如果之後一直固著於這種口腔的滿足,則此種固著會表現在他的人格上,
則日後所從事的職業則是與切、割、磨、鑽等有關的工作。

三、 生涯發展論
生涯發展論主要由舒伯(Super)提出,是綜合許多流派所建立而來的理論,舒
伯根據布爾賀勒(Buehler, 1933)的生命周期和列文鶴斯特(Lavighurst, 1953)的發
展階段論,而發展出一個詮釋職業發展的發展概念模式。
舒伯認為可以依年齡將每個人生階段與職業發展配合,並且每個階段皆各有
其發展任務。他將生涯發展分為五個階段:成長(growth)、探索(exploration)、建
立(establishment)、維持(maintenance)及衰退(decline)等五階段。而每個階段又各
有其次階段,分別如下:
1、成長階段(0-14 歲)
主要任務:經由與家庭及學校中重要人物的認同,以發展出自我概念。其
重點是生理與心理的成長。三個次階段是:幻想、興趣及能力。
2、探索階段(15-24 歲)
主要任務:自我概念與職業概念的形成、自我檢視、角色嘗試、職業探索、
休閒活動與兼職工作。三個次階段為:試探、過渡及嘗試。
2、建立階段(25-44 歲)
主要任務:經由嘗試錯誤以確定前一階段的職業選擇與決定是否正確。
若覺正確,則努力經營,並計劃在此領域久留。其兩個次階段是:嘗試與穩定。
4、維持階段(45-64 歲)
主要任務:守住這份工作,繼續將它做好,並為退休做計劃。
5、衰退階段(65 至死亡)
主要任務:因體力與心理能力之衰退,而將工作活動做改變,並發展出
新的角色。其兩個次階段為:減速與退休。
1976 年至 1979 年,舒伯在原有的發展階段論上,又加入角色理論,而提出
一個廣度與深度都更佳的生活廣度及生活空間的生涯發展觀(life-span, life-space
career development),並以「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如後)表示之。

四、類型論
霍蘭德(Holland)於 1960 年代提出類型論 (typology theory),其中包含四個
假設:
1、在我們的文化中,大部分人可以區分為六大類型:實際型(realistic type)、
研究型(investigative type) 、藝術型(artistic type)、社會型(social type)、企業型
(enterprising type)、及傳統型(conventional type)。
2、環境與職業亦可以區分為以上六大類型。
3、人會尋求可以發揮自己特性與能力、展示自己態度與價值、以及能愉快
勝任其中問題與角色的環境和職業。
4、人的行為與表現決定於其人格與環境或職業特質的交互作用。
可以經由心理測驗測出每個人的人格類型。六大類型的英文字首可以排成一
個固定順序的六角形 RIASEC,將心理測驗的得分情況填入此六角形中,可以分
析出一個人人格或職業興趣的一致性(consistency)、分化性(differentiation)及其與
未來職業的適配性(congruency)。
一致性即在六角形的圖中,相鄰的類型具有較多共同的特質,因此其一致
性較高,例如 I-A、A-S、S-E、E-C 等。而相對的類型則較具相反的特質,因此
其一致性較低,例如 I-E、A-C、R-S。
分化性即測驗結果各類型所得的分數中,最高分與最低分之間差距的大小,
差距大者分化性較高,即其人格與職業發展可能比較明確而穩定;而差距小者分
化性較小,即其人格與職業發展可能比較不明確也不穩定,可能會有較多的變異
情況發生。
類型論的六大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如下:
1、實際型( R ): (1)喜愛實用性質的職業或情境。
(2)以具體實用的能力解決問題。
(3)自覺自己擁有機械與動作的能力。
(4)重視具體的事物或明確的特性。
典型職業:勞工、農、林、漁、牧,機械操作員等
2、研究型(I): (1)喜愛研究性質的職業或情境。
(2)以研究方面的能力解決問題。
(3)自覺自己好學、擁有數學與科學的能力。
(4)重視思考與科學。
典型職業:研究人員、物理學家、工程師、程式設計師等。
3、藝術型(A): (1)喜愛藝術性質的職業或情境。
(2)以藝術方面的能力解決問題。
(3)自覺自己富有表達能力、直覺、創意、不順從、無秩序等。
(4)重視審美的事物或特性。
典型職業:音樂家(教師)、文學、演藝、空間設計等人員。
4、社會型(S): (1)喜愛人際性質的職業或情境。
(2)以社交方面的能力解決問題。
(3)自覺瞭解別人、喜歡幫助人與人互動。
(4)重視人際或倫理的活動與問題。
典型職業:輔導人員、教師、傳教士、櫃台人員、解說員等。
5、企業型(E): (1)喜愛企業性質的職業或情境。
(2)以企業方面的能力解決問題。
(3)自覺善社交、喜競爭、追求效率、具領導力。
(4)重視政治與經濟上的成就。
典型職業:政治家、企業主管、老闆、推銷員等。
6、傳統型(C): (1)喜愛傳統性質的職業或情境。
(2)以明確的方法解決問題。
(3)自覺規律、順從、具文書與數字能力。
(4)重視資料的整理。
典型職業:所有行政工作者,如人事、會計、物管、倉管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