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6

BCNB3023儿童文学 Kesusasteraan Kanak-kanak

1. Konsep Asas Kesusasteraan Kanak-kanak


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 儿童文学的概念和范围
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 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儿童文学的概念

走近儿童文学,学习儿童文学知识,我们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儿
童文学?

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儿童文学是与成人文学密切相关同时又相对独立的子系
统。因此,当我们考察儿童文学时,既应该看到它在文学这个规定系统中与成人
文学共有的普遍规律,又应该看到它区别于成人文学而自备一格的特殊规律。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一致性或普遍规律,也就是文学的一 投规律和特殊性。
例如,从文学的基本特征看,儿童文学与成人 文学一样,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
象和真挚丰富的情感来反映社 会人生状况、表现作家的审美理想并打动读者的;
从文学所运用 的材料看,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都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的,
都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这些普遍规律,是普通文学理论所要研究的理论课题。
这些研究及其成果,为儿童文学研究提供了文 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基础或前提。

在儿童文学研究中,对“儿童文学”概念含义的揭示,就意味着我们要在普通
文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揭示在文学系统中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文学特
殊含义和特殊性。换句话说,我 们关注的不是“文学”与“非文学”的不同,而是“儿
童文学”相 对于“成人文学”来说所独具的内涵。

如何揭示儿童文学概念的含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种种不同的说法。五四以
后曾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
都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在五四时期,这种观点是有其积极的
历史意义的。它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
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但是另一方面,“儿
童本位论”的儿童文学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它强调
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却相对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性地位;它重视了儿童世界的
独立性,却 相对忽视了儿童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必 然联
系。因此,“儿童本位论”对儿童文学概念的揭示,既具有一 定的合理性,又带着
难以避免的理论缺陷和历史局限性。

也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即认为“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
品”。这种说法从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界定儿童文学,它虽然符合现代儿
童文学创作的一般情况,但稍加推敲,就可以发现它仍然是很不严密的。今天,

1
进入世界儿童文学宝库的许多作品,当初并非是专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尤其是当
我们面对儿童文学的历史遗产时,情况就更是这样。另一方面,如果仅仅具有为
儿童创作文学作品的动机和愿望,而对儿童特点缺 乏应有的了解,对儿童文学的
艺术规律缺乏驾驭的能力的话,那 么,作者也是难以创作出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
来的。

此外,还有人分别提出过“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儿 文学是教育儿童
的文学”等不同说法。这些说法也或多或少存 着一些问题。例如,儿童文学的确
常常是以儿童和儿童生活为 要描述对象,但儿童文学也常常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
生活画面。 反过来,专写儿童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儿童文学作品。如 1983 年诺
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 》,描述的是一群流落
孤岛的儿童们的冒险故事。这部作品的故 层面是儿童读者可以理解的,但其内蕴
却表达的是作者对人性思考,对人类前途的忧虑,因此从整体上看,它并不是一
部儿童文学作品。由此看来,是不是写了儿童,并不是区别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文
学的标志。

至于“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从广义上说,这一说法并不错。但是,
从儿童文学研究的角度看,停留在“教育”角度来谈论儿童文学显然是很不够的。
如果不抓住“审美”的角度,如果不深入“艺术”的堂奥,那么,儿童文学与一般的
思想教育、知识或教育等又有什么区别呢?

上述种种关于儿童文学概念的界定和说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上它们之
间却达成了一种共识,即它们都注意到了 “儿童”这一群体在儿童文学活动中的重
要存在,它们都是联系“儿童”来谈论儿童文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醒了人们:
离开了 “儿童”,就无法说清“儿童文学”这个概念。

的确,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正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
长需要而专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应该
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1)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 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
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
儿童文学的范围

弄清了儿童文学概念的含义,是否就明确了儿童文学的范围呢?不一定。例
如,《伊索寓言》、《巨人传》、《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
记》等作品,最初都不是“专为”儿童创作 的,似乎不属于儿童文学范围,但是我
们在阅读儿童文学论著、特 别是阅读许多儿童文学史著时,常常发现它们将上述
作品列为论 述对象。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一种是古典意义上的

弄清了儿童文学概念的含义,是否就明确了儿童文学的范围呢?不一定。例
如,《伊索寓言》、《巨人传》、《西游记》、《鲁滨逊 漂流记》、《格列佛游
记》等作品,最初都不是“专为”儿童创作 的,似乎不属于儿童文学范围,但是我
们在阅读儿童文学论著、特 别是阅读许多儿童文学史著时,常常发现它们将上述
作品列为论 述对象。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一种是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一
种是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两者之间有着许多明显的不同之处。例如,古代儿
童文学往往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 而是来自民间文学、文人(成人)文学领域,
是弥补儿童精神需要的一种补偿性的文学,而现代儿童文学则是专为儿童创作的
一 种自觉的、独立的文学门类;古代儿童文学常常直接是儿童教育 的工具,并以
儿童识字发蒙用的教材的面目出现,而现代儿童文学则首先是为适应儿童的文学
欣赏特点,满足他们的审美情感需 要而创作的……如此等等。因此,古典意义上
的儿童文学的范围, 与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的范围也是不一样的。以中国古代
儿童文学为例,它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作品。

—是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文学植根于民间文化的沃土,千百年来与人们
的精神生活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它同样也为历代儿童提供了精神食粮,像广为
流传的《牛郎织女》、《田螺姑娘》、 《老虎外婆》和许多民间童谣作品等等,
都曾经在口耳相传的过程 中为历代儿童所接受和喜爱。

二是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如宋代朱熹《小学》的
《外篇》、元代卢韶的《日记故事》、明代萧汉冲的 《龙文鞭影》、清代程允升
的《幼学琼林》等等。这些读物中的故事多取材于历史,主要是围绕着伦常道德,
作为事例榜样,讲给儿童听的;也有一些是启发儿童智慧的聪明孩子的故事。

三是经过专门编纂的所谓“陶冶性情”的成人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作品,如
《千家诗》、《神童诗》等。这类作品中既有一些语言浅显、音调优美、内容也
颇适合儿童特点的诗作,也有不少思想情趣离儿童心理甚远、内容十分糟糕的作
品。

四是古典文学中那些适合儿童特点、事实上也常常为儿童读 者所选择和接受
的作品。如一些长篇名著中的精彩段落,像《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浒》
中的武松打虎,《封神演义》中 的哪吒闹海等,还有《聊斋志异》中的一些富于

3
童趣和幻想色彩 的故事等等。这些作品都曾经被当时和历代的许多儿童读者据为
己有,成为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一种补偿性的文学作品。

从上述四类传统儿童文学读物来看,除了符合传统教育需要、 具有一定文学
色彩的蒙养读物之外,它们基本上都不是专门为创作的自觉的儿童文学作品,也
就是说,它们都不符合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概念的含义和要求。不过,考虑到
中国古代儿童 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我们将上述各类作品都纳人古典
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的范围。

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现代自觉的儿童文学观 念的指导或影响
下创作出来的,所以其范围和界域要相对明晰和 确定得多。凡是符合前述儿童文
学概念及其含义的作品,都可列 人这一范围。在这里,我们还有必要对儿童文学
和儿童读物这两个概念作一点简要的辨析。

广义的儿童读物,其范围当然是十分广泛的,其中也包括了儿童文学读物。
在儿童文学研究中,儿童读物则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即是指除儿童文学读物以外
的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出版物,如思想品德读物、自然科技和文史知识读物等。
儿童读物常常也 用一些形象化的文学手法,但它与儿童文学仍是性质不同的两种
事物。在“适合于儿童阅读”这一点上,儿童读物与儿童文学是一致的;在内容上,
儿童文学作品中常常也包含着一定的知识信息。但是,儿童文学并不以系统地介
绍和说明知识为目的,它只是将有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溶人作品整体的审美世界
之中,并诉 诸儿童读者的审美心理世界。因此,儿童文学的文学性是一种有机的、
整体性的审美构成,而不只是传达知识内容的形象化手段。相反,儿童读物可以
是非文学的,也可以吸收、采用一些文学手法,但并不具备独立的、完整的艺术
品格和审美价值。因此,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是两个内涵和外延(范_)郁不相同
的概念。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们在前面把儿童文学定义为 各类为儿童创作
的有关文学作品的总称。这意味着儿童文学自身 所包括的作品范围又是相当广阔
的。例如,从读者对象上看,儿童文学包括了幼儿文学、儿童文学(狭义),少
年文学等组成部分;从体裁种类上看,它又拥有诗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
散文、报告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科学文艺、图画文学等不同类型。这些
内容和有关知识,本书将在后面陆钱论及。

4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概论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即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儿童文学与成
人文学既然同是文学,它们的具体美学特质就具有某种相关性。换句话说,构成
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的那些要素, 在成人文学中常常也同时存在。那么,儿童文学
在美学特质方面, 又如何与成人文学相区别呢?

首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指那些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在儿童文学中表
现得更为普遍、更为集中、更为典型的艺术品性。这些艺术品性与儿童的生命内
蕴和精神特征之间有着更为深刻和内在的联系。例如“纯真”。某些成人文学作品
中有时也能表现出一 种“纯真”的艺术品质,但是在儿童文学中,“纯真”却是一种
普遍存在的、基本的美学品性。这是因为,儿童心灵、情感等所构成的儿童世界,
本身就拥有“纯真”这一生命的原质,而儿童文学作家也常常愿意、喜欢以一种“纯
真”的眼光来艺术地表达自 己的审美理想。于是,“纯真”作为一种艺术品性,在儿
童文学中 便不是可有可无、时有时无、若有若无的了,而是成为体现自身 艺术本
性的一种基本的审美品格。

其次,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某些具体审美要素构成具有共同性,但是,当
这些要素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以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分别出现在儿童文学和成人
文学作品中时,它们就可能获得一种体现各自艺术面貌的审美效果。由于儿童文
学作品的创作必然要以儿童审美趣味为接受模型和美学依据,所以它所提取和运
有的艺术要素总是或显或隐地体现了儿童审美趣味和阅读能力的特殊规范和要求,
而这些要素的特殊组合方式和构成状态,也就形成、提供了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
文学的整体审美特点。因此,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其审美指向和效果,与成人
文学是不一样的。

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一直是人们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郭沫若 1921 年在
《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中就曾指出:“儿童文学其重感情与现象二者,大抵与诗
的性质相同”;“儿童文学的世界总带些神秘的色彩” “有种不可思议的光”;“儿童
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
玉 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 1928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张圣瑜的《儿
童文学研究》一书,则从口传、自然、单纯、纯情、神奇、酣美、瞬变、能普化
这八个方面较详尽地论述了儿童文学的 艺术特质。例如该书在论述“单纯”时认为:
“儿童率情适性,吐口成文,简单纯朴,绝无做工。然其简单之文义,与艺术之手
段, 亦自有其价值。大抵童心所感,一经粗率发表,出之于口,便算毕 事。……
故单纯为儿童文学之特质三”。这些论述,对于人们了& 和认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
质,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5
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 朴素这几个方
面。

纯真。儿童尤其是幼儿正处于人生的黎明时期,生命的花朵刚刚开始绽放。
在广袤而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前,儿童世界总是显得那么的稚嫩、纯真和美好。这
种儿童生命固有的品性,成为儿 童文学作品纯真美的客观来源;而表现儿童生命、
儿童世界的纯真之美,也成了儿童文学作家自觉的创作追求。例如,美国作家阿
诺德•洛贝尔的童话集《青蛙和蛤蟆是朋友》讲述了性情开朗、 性格外向的青蛙和
性情忧郁、性格内向的蛤蟆之间纯洁、动人的友情故事。在其中的《寄给蛤蟆的
信》一篇中,蛤蟆因为从未收到过来信而感到难过。青蛙得知后,立即回到家给
蛤蟆写了一封 信,并请蜗牛把信送到蛤蟆家,然后又去蛤蟆家一起等信。当信迟
迟没有送来的时候,青蛙又忍不住提前将实情告诉了蛤蟆。直到第四天,行动迟
缓的蜗牛终于把信送到了蛤蟆家。作品中洋溢着纯真的友爱之情,令人感到快乐
和温暖。又如李其美的儿童生活故事《鸟树》,写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把一只死
了的小鸟埋进地 里,还在上面插了一根葡萄枝条。在他们的想象中,“这棵树长
大了,会开出很多很多的鸟花,鸟花结成很多很多鸟果,鸟果熟了, 裂开来就跳
出了很多很多的小鸟……”这神美好的愿望和想象当然是无法实现的,但它却是纯
真晶莹的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构成了作品纯真之美的内在质素。

稚拙。稚拙与纯真一样,是儿童文学天然拥有的美学语汇和 艺术特质。儿童
文学总是表现出一种稚气而拙朴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与古典主义以来传统文艺
精巧、别致的表现形态大异其趣, 而与原始艺术及其美学风格十分相似或并无不
同。对于儿童文学来说,稚拙就是它的一种艺术本能,一种美学天性,当然,也
是 一种富于魅力的美学特质和形态。

儿童文学的稚拙美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从内容上看,儿童文
学的稚拙美主要表现为儿童心理、生活中的稚拙情态和形态。你看那雨后小妹妹
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也像哥哥一样摔那么痛快
的一跤(冰心 《雨后》);你再读读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一个男孩捡走
了 小女孩的一只大拖鞋,还说等他将来有了孩子的时候,他可以把 它当作一个摇
篮使用(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听听那个失去父母照料而独立生活的
小女孩皮皮是怎样学会生活的:“第一 :我很礼貌地提醒我”,“如果我不听,我就
口气严厉地再说一遍,如果我还不听,我就打我自己,你们明白了吧?”(林格伦
《长袜子皮皮》你再念念可怜的万卡给乡下爷爷的信:“前几天老板拿鞋楦头打我
的脑袋,打得我昏倒了,好容易才活过来。我的日子过得苦极了,比狗都不
如……替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叶果尔卡,问候马车夫;千万别把我的手风
琴给别人”(契诃夫《万卡》)。在这里,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深藏的城府,即
使是面临穿沉重艰难的生活境遇,也没有欲说还休的人生感叹,全然是一派稚拙
纯朴的童年生命气象,全然是一种最自然、本真的生命 宏趣的飞扬显现。这种生
命初始和成长阶段中的稚拙情态,是儿童文学稚拙美的主要内容。

稚拙美也表现在儿童文学的形式方面。从广义上说,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学,
语言组合和叙述方式的变化可以产生一种稚拙感, 其情节构成方式的变化也能带
来一种稚拙的形式感。例如张天翼的童话《大林和小林》中的叙述语言:“……后

6
来乔乔的鼻子常常要掉下来,后来乔乔说话的时候一不小心,乔乔的鼻子就‘各
笃’掉下来,乔乔上火车的时候,乔乔的鼻子就掉下来了……”在这里,鼻子掉下
来的情态由于语言不断重复的叙述组合方式,产生了一种幼儿般稚拙的口语形式
风格。

稚拙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美学特质,构成的是大巧若拙、浑然天成的艺术景
致,是儿童文学具有的一种很高的美学境界。

欢愉。高尔基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最不喜欢枯燥的故事和乏
味的叙述,,他们需要有趣的东西。因此,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总是洋
溢着更为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 这种欢愉之美表现为以幽默、滑稽、可笑的形
式来表现具有美感意义的内容。例如,在木子的童话《长腿七和短腿八》中,作
者巧妙地运用夸张和变形手法,设置了长腿七和短腿八这样两个浑身透着喜剧味
儿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两个生理差异极大的人物形象的对比和互动,使故事的
推进一直处于一种极不协调的滑稽状态中。作品还借鉴了传统儿歌中绕口令的艺
术手段,大量运用叠字叠词和重复运用某些字、词和句式,给读者的阅读过程造
成 了很强的趣味性。同时,作者在作品情节推进的巨大反差中,始终在寻求、把
握和表达一种人物之间内在精神和情感上的沟通、协调和平衡感,这种沟通、协
调和平衡感正是人性中最美丽的、最值得珍视的东西。于是,读者在被作品的趣
味性和作者的幽默感 吸引的同时,会有一种真切的感动。

当然,欢愉美并不是时时都与深刻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 在儿童文学作
品中,也应该允许存在着一些以趣味性表达和幽默氛围营造为目的的作品。例如,
传统儿歌中的颠倒歌,就是一种 以表现趣味性和幽默感为主的儿歌种类。它同样
具有独特的审美欣赏价值。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使用夸张、比喻、对比、移植、 仿拟、反语、
拈连、飞白、颠倒、交叉、谐音、双关、反复、错综、误会法、矛盾法、自嘲法、
词义引申等手段,由语言、情节的不谐调构成喜剧性的矛盾冲突,造成趣味性和
幽默效果,构成 一种轻松、清新、隽永的欢愉之美。

变幻。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是更好动的。更富于幻想和探究
性的,因此,儿童文学总是更富于幻想,更多惊险色彩,更多神奇意味。而这一
切,就构成了儿童文学作品迷人的变幻之美。瑞典作家林格伦童话《长袜子皮
皮》,通过主人公皮皮的言行,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自由、自主的愿望,
展现 了儿童的种种神奇的幻想和向往。作品中的皮皮力大无穷,全世界没有一个
警察比得上她,只要她高兴,她可以举起一匹马。她用这身力气打败了一群欺负
小娃的顽童,赶跑了强迫她进入“儿童之家”的警察,制伏了上门抢钱的强盗,打
败了号称无敌的大士,还教训了野蛮的公牛和嗜血成性的鲨鱼。皮皮的脑子里还
冒出些稀奇古怪的念头,说些又奇怪又好笑的话来……在澳大亚作家特拉弗斯的
童话《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中,保 玛丽•波平斯阿姨神通广大,是孩子
们的好朋友,她能在天花 板上举行茶话会,让大家都头朝下行走,她也能让气球
带孩子们到天上漫游,边游边讲奇妙无比的故事。在我国作家郑渊洁的童《皮皮
鲁外传》中,皮皮鲁坐着“二踢脚”直上天空,还拨动控制地球转速大钟的指针,
好让地球加快转动,结果地球上的一切都乱了套。在郑渊洁的《舒克和贝塔历险
记》中,两只可爱的小老鼠当上了勇敢的飞行员和坦克。作者时而让空中的飞机

7
和地上的坦克展开惊心动魄的大战,时而又让他们联合起来,通过无线电联络,
共同行动,制伏猫王国的国王,一只移植了老虎胆和人工心脏的小白鼠。这些作
品所塑造的滑稽有趣而又神奇怪诞的 、物形象,所描述的上天入地、无拘无束的
情节运动,不仅展示了'一种自由、活泼的现代美学心态,而且充分满足了儿童读
者喜欢幻想、追求新鲜、变化、刺激的审美心理和阅读趣味,充分展示了儿童文
学的变幻之美。 .

质朴。儿童文学与原始文学、民间文学一样,都具有一种质朴的美。“质”是
指本质、质地、本色;“朴”字原意指树皮,引申为未加工的木材,再引申为不加
修饰的原始与天然状态。因此, 质朴美就是本色的自然、淳朴之美。

儿童文学的质朴之美,来源于儿童生命、精神中所蕴含的质朴品格和儿童文
学创作者质朴的人格品质。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质朴既表现为作品形式方面简洁、
朴素的表达风格,也表现为作品理内含的素朴。这种质朴美决不是形式的粗糙。
质朴是一种美学品格,一种精神境界,而粗糙却是由于作者创作能力或态度方面
的原因而给作品留下的缺憾。质朴也不是心理内含的简单和贫乏。质朴是用最简
洁、自然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最本真的生命意趣和形态,并且“于无足轻重的东西之
中见出最高度的深刻意义” (黑格尔语)。因此,质朴拒绝雕琢、矫饰和华媚,并
成为儿童文学天然拥有的美学特质。

对于儿童文学来说,质朴是一种本性之美,而在成人文学艺术领域,经典艺
术登峰造极的精致风格导致了现代艺术家对儿童艺术质朴风格的重视和向往。赫
伯特•里德在《今日之艺术》一书中指出:“现在的艺术,有一种想回到儿童们的
情景的质朴与简单的企图、他甚至认为,“我们从原始人(以及儿童)的最早的
艺术表现中所得到的艺术之本质,较之于从文化最发达的时代的 苦心经营出来的
智慧艺术品中得到的更多”。这话虽然不无偏激, 但它的确也提醒人们认识到这
样一点:儿童艺术,还有我们为儿 童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具存独特的审美价
值和品质。说它是 独特的,也就意味着,它是成人文学所无法替代的。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它包含着众多的因素,这些因素按照一定的
规律和秩序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机的学校教育体系。在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儿童文学对提高学生的精神修养,促进他们自身审美心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心理
素质全方位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儿童文学与小学审美教育

(一)儿童文学的美育功能

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决定了儿童文学具有十分突出的美育功能。

8
首先,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健康的价值观念可以使小读者获得正确的审
美理想的熏陶,让小学生从阅读中培育健康的审美观念和 审美趣味,促使他们沿
着个体全面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其次,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小读者在欣
赏过程中培养、积累起丰富的审美感情。再次,小读者通过感受不同作品带来的
不同风格的美,可以初步培 养其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
力,从而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总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读者正
确审美观旳确立、审美趣味的提升、审美情感的丰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
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儿童文学的美育功能与儿童文学的游戏、娱乐等功能并不矛盾。 美育的任务
是要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满足儿童审美心理的需要是完成美育任务的前提条件。
儿童读者接近儿童文学作品,是因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需要;在儿童文学作品中,
他们最想得到的是游戏和娱乐的快感,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满足自己梦想的神奇
的宝贝、稀奇古怪的巫婆、滑稽离奇的故事……儿童对游戏与娱乐的本能要求使
得美育教育不能排斥儿童文学的游戏和娱乐功能。儿童文学因此成为儿童审美教
育的重要材料。

(二)小学审美教育中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小学审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载体。反映学校生活和儿童
生活的故事可以促进小学生精神和个性的成长;幻想奇特的童话可以培养小学生
的审美想象;优美的儿童散文可以陶冶儿童性情,增进其美感体验……各种文体
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小学生的正确的 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趣味的培养都有着潜移默
化的作用。

那么,儿童文学如何实现对儿童的审美教育?将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渗透于
小学教育中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出发,在小学教育中实
施儿童文学的审美教育应该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1.直觉性原则

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不经逻
辑思考,而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做出询觉性反应和判断,是小学生审美活动中的直
觉性现象。

根据小学生审美直觉判断的特点,教材编写者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选用了
一些篇幅短小的儿童散文,如《云房子》、《台湾的蝴蝶谷》等。这类作品可以
让小学生从作家对自然富于情感的描写中,直接感受到自然风貌的壮美和人们热
爱自然的情感,从而产生对自然美的向往,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之情。教材中还有
大量的童话故事,如《乌鸦喝水》、《蜗牛的奖杯》、《会走路的树》、《狼和
小羊》等。这类作品又能够让小学生凭直觉分辨事件和人物的是非曲直,进而逐
步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审美的直觉性原则,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尤
其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都是可以让

9
学生凭借直觉便能感受到审美内容的载体。重视小学生审美的直觉性原则,可以
使小学审美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非功利性原则

非功利性原则是就小学生审美活动的旨归而言的。小学生参与审美活动,通
常首先是为了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并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儿童文
学作品以其爱的主题、温暖人道的情怀、幽默欢愉的格调、美好人的情感、优美
有味的语言乃至神奇有趣的故事,让儿童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审美愉悦。例
如,读冰波的童话《凡尔医生出诊记》、林格伦的童话《长袜子皮皮》,作品中
的幽默、夸张和想象,是吸引儿童阅读兴趣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
孩子们获得了审美上的愉悦感,应该说,这本身就是儿童文学阅读的一项重要功
能。]

非功利性原则源出于儿童文学作品自身所具有的审美效应。当然,在强调非
功利性原则的同时,我们也应正确认识文学审美的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相互关系。
儿童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作用与其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相互联系、
互融互渗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净化儿童心灵、陶冶儿童情操、给儿童以美
感享受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帮助儿童学会对真善美进行认识、判断和评价,在提
升小学生审美趣味的同时,也提升着他们的精神品格、道德情操和思想认识。例
如, 进入语文教材的童话《两只小狮子》中,两只性格迥异的小狮子,一只 懒惰
整天睡觉,一只勤奋练功。在小狮子和小树的对话中,懒狮子说出了不肯练功的
原因是“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本领 和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
懒狮子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知道谁也不能依靠,必须刻苦练功,自己学会生活的
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卿子。这个童话的内容和儿童的实际生活很接近,作品借用
狮子妈妈的话来传达小学生不应该依靠父母,要从小刻苦锻炼独立生活本领的道
理。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故事获得审美感受,还能透过有 趣
的故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情感性原则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态度。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情感是审美活动
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整个审美活动过程中都有着情感的贯穿和介入。甚至有人断
言(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教学活动不仅是单纯的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的交流
活动。在文学阅读活动中,作品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化,师生双方又都是带着情
感去进行阅读。读到快乐的故事,小学生会随之快乐;读到悲惨的故事,他们也
会因主人公的遭遇而难过落泪。在整个文学阅读过程中,儿童表现出的愉悦或悲
伤 往往未经抽象地逻辑思考,而是在阅读和教师的讲述中不知不觉流露 的情感性
反应。因此,小学文学教学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为教师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和教学
内容的情感的交融统一。

小学审美教育不能忽视情感性原则,把握好这一原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
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使他们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接受作品;而师生间和
谐的情感交流还可以保证文学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

10
根据以上这些原则,学校审美教育活动最便捷的审美教育方式之一就是文学
阅读。蕴涵着丰富审美情感并适合儿童阅读和感受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最贴近儿
童的生活和心理,最真实反映儿童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最具有儿童能够体验和接
受的审美情趣的。专门为小读者量身打造的作品,具有诸如教育、认知、娱乐、
审美等爹种功能,其形象为儿童认知能力所能接受,其情节能够满足儿童对游戏
和娱乐的要求,而其情感的淳朴真实易于打动小读者。儿童文学作品所拥有的美
学特征恰好与小学审美教育的原则相对应,因而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有着天然的
吸引力和亲和力,能够成为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审美材料。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及任务

小学语文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设置的基础课程。从宏观上看,小学语文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学生在
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必须接触大量的语言资料,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法,形成语
感并能加以熟练的运用。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一般由小到大,即遵循着字一
词一句一段一篇的规律, 进而自如地掌握母语的语言文字;思维能力由浅入深,
即 由 能 提 出 问 题 到思 考 “是 什 么 ” 再 到 思 考“为 什 么 ” , 从 而 培 养 思 维 的 深 刻
性、条理性和精确性;审美能力由无到有——由对美的初步感知到对美的自觉发
现再到对美的创造。儿童文学在这一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从字面理解,所谓语文教育就是语言和文章的教育。文章教育又包拮应用文
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是语言教育,因为文章就是语言的
应用成果。因此,在中国古代,最初的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分离开的。
1949 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课”,过分强调其
工具性,使语文课在较长时间里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在此之后,有专
家呼吁要提倡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教育。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 (实验稿)》的颁布,将小学语文的性质确记为工貝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标
志着人们对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进入到了 一个新的 阶段。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是为实现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按一定的结构系统,
把语文知识组织起来的科学体系。它担负着既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提供材
料,又为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材料的双重任务。
儿童文学之所以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首选,就因为它拥有了上述两方面的功能。

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是符合语言规范,与儿童的接受能力相适应的。台湾儿
童文学作家林良在《浅语的艺术》一书里,曾明确提出了儿童文学的语言要“运用
儿童所熟悉的真实语言来写",用“儿童最熟 的共同语言来从事儿童文学写作”。他
认为儿童文学创作中所使用 语言是人类整个语言系统中最浅显的、与儿童最接近

11
的一部分,因而称之为“浅语”。林良强调,“浅语”并不是“保姆语词”,而是糅合
了各种写作技巧和语言功底,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字。这就是说,儿童文学的语言
应该具有简洁明快、符合语言规范、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如:“弯弯的月儿小
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样的诗句就能让儿童感知到语言的艺术魅力,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

其次,儿童文学作品是创作者提供给儿童的精神产品。这种以儿童为中心,为
儿童而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特点,而且可以让儿童在阅
读的过程中,接受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基本道德的熏陶。儿童文学作品与其他
文学相比,在主题思想的呈现上,具有更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的特点。谦虚与容
忍的美德可以通过《陶罐与铁罐》这样的童话传递给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可以通
过《我爱家乡的杨梅》这样的散文传达给学生……总之,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既不
片面强调思想教育而忽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又能不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而忽视思想教育。通过对各种文质兼美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能较好地让学生
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他们自主自觉地学
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同时,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学生还能拓宽视野,获取各种知识。如从《花园
果园》中,学生可以了解春天果树开花,秋天果树结果的常识; 从《雪地里的小
画家》中,学生可以获得有关动物脚印的知识和个别小动物冬眠的知识;从《美
丽的公鸡》中,学生可以认识公鸡、啄木鸟、蜜蜂和青蛙的外形特点及它们对人
们的帮助;从《精彩的马戏》中,没有看过马戏的学生也能对马戏表演产生初步
的印象……这些知识都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学习
语言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知识。

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五四”时
期,“中国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小学国语课、幼儿师范、普通师范文科专业重视儿
童文学已蔚然成风。”1922 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中,
《小学国语课程纲要》明确提出,国语教材要以“儿童文学”为中心;商务印书馆
发行了《新学制国语教科书》; 周作人在北京孔德学校发表的著名演讲《儿童的
文学》中,将儿童文学与“小学校里的文学”等同看待;黎锦晖等人编的《国语读
本》共八册, 文字浅近,可读性强。例如《四季的花》一课:“春风吹,桃花开;
南风 吹,荷花开;西风吹,菊花开;北风吹,梅花开。四时都有好花开,大家赶
快把花栽。”课文朗朗上口,适合初学语言的儿童阅读。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
打破了中国识字教学从单字开始的传统,提倡在阅读中识字,为后来的语文教材
编写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9 年以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根据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不断
做出修改和调整。首先,将“国语”的提法改为“语文”,并增加了很多内容。但五六
十年代的语文教材过度强调政治思想意义,过分强化语文的文字因素,对语法等
汉语知识要求过高。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仅占 10%左右。这种情况直至
1981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才逐步得到扭转,儿童文
学作为重要语文教材资源的地位才重新得重视。

12
2001 年 6 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此基础
上,2001 年 7 月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语
文课程标准”),其中提出的阅读总目标是: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
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同时,
在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的阅读文类被确指定为“阅读浅近的童
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 2001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


文学的各种文体的内容比重也有了明显的上升。现将内容改动较大的人民教育出
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和第三册的 1995 年版和 2001 年
版分别进行统计比较: 第一册儿童文学体裁统计比较:

由于在“基础训练”等内容中出现的儿童文学作品难于归类统计, 充计表中的
儿童文学篇数低于教材中实际收入篇数。但从以上统计和比较中已可以看出,儿
童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教材资源,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教材和课
堂。儿童文学在当代语文教育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小学生喜欢的教师 要有一颗永
不泯灭的童心,要诚实公正,还要博识多才。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对学生潜移默
化的影响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自觉

13
培养自身的素质。而阅读和教授儿童文学作品,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显然有着
很大的帮助。

首先,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接近儿童。儿童文
学作品因为阅读者的特殊性,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特点,反映儿童典
型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教师在阅读和教授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无论其阅读
兴趣如何,他都可以借此了解自己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那种天真无邪的情感的
感染;同时,他也可从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一个喜欢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语
文老师,更可能带给学生愉悦的教学氛围 l、生动的范文事例和优美的语言表达。

其次,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激发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教师需要不断
学习,丰富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延续和发展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阅读和教授
儿童文学作品,能促成教师以新的观念来看待儿童,同时,启发和挖掘自身的创造
力。教师在教授儿童文学作品时,当他用心于为学生营造充满快乐的学习环境,
根据儿童文学课型的特点,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不断
创新,灵活把握,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的时候,教
师自身的创造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彰显,而其教学也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学生积极活跃的学习态度对教师也是一种
极大的鼓励。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可能最大限度地激
发教师的创造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活动
中,童话的幻想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促
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美的熏陶、情感的震撼,有助于教师
在教学中调动起各种因素来欣赏和理解课文。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儿童文学在激活教学、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 1998 年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里曾指出: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了
什么样的子孙后代。”他还指出:“随着 20 世纪 接近尾声,在全世界对自身前途所
抱的关切当中,教疗已经上升到显要的位置。”马约尔所提到的教育就是指进行全
面素质培养的教育。

这种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观首先对教师提出要求。它要求教 师要学习先
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和未来观,
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为己任。要完成这一任务,需具备
三方面的条件。首先,教学活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其次,
教学内容要开放,不能局限于教材;最后,教师要以自己的意识、思维和能力等
因素去感染和带动学生。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教师就能让学生把学习的潜能最大
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实现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而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仅凭借原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是不够的。今天的
语文教学已经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学习,我们不能仅只满足于学生整齐划一地掌握

14
统一的标准答案。新的课程标准更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对语文教材的多元化反
应。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因此而受到更多的重视。

中外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具有与儿童的阅读兴趣和接受能力相
适应的美学特质和人文内涵。因此,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的语文学习和精神成
长,对于儿童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养成,对于小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无疑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儿童文学有助于指导小学生的人格养成

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健康人培养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素质培养的核心任务
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在小学教
育中,这个内化过程的核心是小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发展。这里所说的人格是指做
人的根本之格,是人的思想、品德和情感的统一体,是现实中体现个体特色的思
想和行为的综合,即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和情态等表现出的为人的品
位或格调。

丰子恺曾将圆满的人格喻为一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了 一足,
鼎必然立不成。小学生的健康人格也包括这三个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生
的人格塑造和培养还应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素质。在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成为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

这些培养目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是难以完成和实现的。儿童文学独有
的美学特征,决定了其在培养小学生健康人格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小学生通过对
儿童文学的阅读和理解,不由自主地被作品中旳艺术形象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所
打动,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情感,认识到真正美的事物。他们对社会与人
生的体验和认识在阅读中得到深化和丰富,进而领悟到生活的真实含义。这一过
程有助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是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儿童文学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概念的。感性的形象思维是儿童
思维的主要特征。儿童文学作品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要求,能够引导小学
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

例如童话《小猫种鱼》,全文只有 65 个字,情节简单,形象生动,但其中蕴
涵着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植物的种子是在土壤中生长的, 鱼是在水中生活
的;种子和土有联系,鱼和水有联系;种子和鱼是不同 性质的事物,二者不能生
硬地联系在一起。理解这些道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但如果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思路,就可以 获得科学的思维方式。小猫种鱼是沿着这样一
条思路展开的:谁种鱼?——为什么要种鱼?——把鱼种在什么地方?——小猫
怎么 想?——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通过思考,大多数学生 都能判

15
断出小猫行为的对错:积极向别人学习是正确的,但生搬别人的做法是不对的。
继而得出结论:不同性质的事物采用相同的方法来对待是不会得出相同的结果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就能循序渐进地 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丰富其知识的目
的。

(三)儿童文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抻

强调小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必须重视对他们创造精神的培养。马斯洛
认为,创造性是健康人格的明显标志。小学生的创造精神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
思维和创新能力中,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在思想观念、意识和精神等方面具有创新
意识。而小学生需要具有的创造精神 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善于发现
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 新事物和新方法,并能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具备
相应的能力的主观能动精神、这种精神的拥有能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
全面、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学生同时也会缺乏创造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优秀的儿童
文学作品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最具幻想色彩
的童话作品,能够给予儿童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幻想的世界里自由翱
翔,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经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释放自己的创造潜力。

(四)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丰富多彩的小学校园文化活动对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素
养、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文学因为具有“美感培养、
品德教育、情操陶冶、创新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方面的优势,因此成为校园文化
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儿童文学进人校园,使校园文化活动充满书香,更加健康、快乐、和谐,更
具人文气息。儿童文学是素质教育的极好切入点,可以使原来枯燥乏味的道德教
育充满诗意和趣味。小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不仅获得了阅读的乐趣,而且得到了价
值观念、情感态度、人格素养等方面的影响,对逐步形成人生的奋斗目标、独立
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都有较大的帮助。

儿童文学进人校园文化活动有多种形式,例如多主题的课外阅读、讲故事、
课本剧演出、朗诵、童谣和童话的创作、文学社团的活动等,这 些都是校园文化
活动中较为活跃的方式,对形成校园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有着很大的影
响。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可让少年儿童的校园生活充满童趣和快乐,让他们的
各种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和提升。

我们相信,在一个新的世纪中,儿童文学将在新一代儿童的生命成长中担负
起更重要的任务。

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