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佛"非佛 PDF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DOI:10.16805/j.cnki.11-1671/b.2016.

0014

“ 四面佛 ” 非 佛
◎ 〔 泰 〕 释阿难

泰国可以说是个佛教国家, 从古至今老百姓 度 教 奉 为 至 上 神 的 梵 神 , “ 梵 ” ( Brahma ) 并 不 是

所 信 仰 崇 拜 的 宗 教 大 多 是 佛 教 , 当 今 约 95% 的 泰 “佛”( Buddha ),佛也不是梵。 这尊“四面”的梵神该


国人是佛教徒。 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文 译为“四面梵”才 对 ,但 长 期 以 来 大 家 都 熟 悉 听 闻

化 交 流 ,泰 国 的 旅 游 业 也 跟 着 发 达 ,接 触 暹 罗 习 俗 “四 面 佛 ”,早 已 习 惯 ,要 重 新 改 名 着 实 不 易 。 这 就
和文化的游客逐渐增加。 在泰国既有佛教寺庙,也 造 成 了 当 今 不 少 人 认 为 “四 面 佛 ”是 “佛 ”。 这 问 题

有 印 度 寺 庙 可 以 参 观 ,无 论 在 佛 寺 或 印 度 庙 ,都 可 不 仅 可 见 于 汉 译 ,连 英 译 也 如 此 翻 译 “ Four Faced

以 见 到 一 尊 华 人 耳 熟 能 详 的 “四 面 佛 ”。 有 很 多 华 Buddha ”。 当然也有了知者译出正确的原意“ Four


人来泰国旅游, 一旦到曼谷就被朋友或导游介绍 Faced Brahma ”。 为了解决以上的误会,需要厘清佛
去 拜 “四 面 佛 ”,求 财 求 福 。 通 过 口 耳 相 传 ,泰 国 的 与 梵 之 间 的 差 异 ,笔 者 将 从 泰 国 佛 教 现 存 的 古 物 ,

“ 四 面 佛 ” 被 描 述 得 越 发 灵 验 , 特 别 在 Erawan 依据佛陀传记和巴利佛典的理论, 探索展现佛与

Shrine 区就变成了最火的旅游点之一。 这种商业和 梵之间的互动与区别。

信 仰 的 结 合 ,造 成 了 世 人 祈 求 和 崇 拜 的 条 件 ,可 以

理 解 ;但 从 宗 教 的 义 理 考 察 ,尤 其 是 佛 教 的 真 实 本 一 、“ 梵神 ” 是佛教的护法神
怀,所谓的“四面 佛 ”一 译 已 经 造 成 了 不 少 人 对 泰 在佛陀传中, 悉达多太子刚出生时有众神前
国佛教的误解。 来等待迎接,其中也包括梵神。 在曼谷国家博物馆
事实上,“寺庙 内,有一块数千年历史的雕像展示此情形。 图中可
佛 ” 是 “ 佛 ”, 而 见摩耶夫人生太子时,梵神蹲跪着等待太子。 一般
“四面佛”并非是 梵神的角色, 可以通过佛陀生前的社会状况来了
“佛”。 问题何在? 解 。 佛 在 世 时 ,印 度 人 认 为 他 创 造 了 四 种 姓 : 从 梵
最大的原因应是 神 之 口 生 出 来 的 人 是 “ 婆 罗 门 ”, 经 梵 神 手 生 者 名
翻译所带来的误 为 “刹 帝 利 ”,由 梵 神 之 膝 部 出 生 者 曰 “吠 舍 ”,而 自
解。 实际上,这尊 梵 神 之 脚 生 者 称 “ 首 陀 罗 ”, 以 上 四 种 姓 各 有 各 自
雕塑代表了被印 的任务,既互不相干且亦不能通婚。 在南传上座部
梵神迎接悉达多太子诞生

59 二○一 六 年 第 一 期
的 佛 学 理 论 中 ,按 照 印 度 文 化 传 统 ,悉 达 多 太 子 生 为 刹 帝 教经典说释迦牟尼佛到天上的忉利天给母

利 种 姓 ,并 非 最 高 的 婆 罗 门 种 姓 ,但 从 雕 像 所 表 现 的 来 思 亲 说 阿 毗 达 摩 ,并 在 那 里 安 居 ,三 个 月 过 后

考,太子的诞生,梵神却作为证人,且恭敬护持。因此,从佛 回到世间。 曼谷国家博物馆有多种佛教雕

陀降生就推翻了婆罗门教的教法。 梵神在婆罗门教里是至 像, 描述

上神又是创造者,而佛经以及雕像所描述的“梵 神 ”不 是 最 梵神为佛

高的神,而是相当于佛教的“护法神”的角色。 陀撑伞,

从忉利天

二 、“ 梵神 ” 供养衣钵和请法 下 到 世

南传巴利文献记载,太 子 为 了 出 宫 到 阿 诺 马 河 剃 头 准 间。 因此

备 出 家 时 , 接 受 了 陶 师 梵 天 [1] 所 供 养 的 袈 裟 和 钵 的 用 品 , 可知佛教

成为印度一位沙门。 陶师梵天是谁? 为何在此刻出现? 从 并无否定

巴 利 本 生 故 事 [2] 说 明 他 是 释 迦 牟 尼 佛 前 世 的 朋 友 ,在 过 去 “梵神”之 娑婆主梵天求法

佛“迦叶佛”时代已证得“阿那含果”生于无烦天界当梵神。 状态,并且接受其为另一种超越世俗人存在

当大菩萨下凡,知道太子要出家,就来供养其物品。 的 说 法 , 此 即 住 于 色 界 和 无 色 界 之 梵 神 [7] 。

另外,大菩萨成佛之后,在榕树思 考 所 悟 的 法 ,有 多 少 他们是透过不同禅定修行, 于色身灭去之

众生能够听懂? 因此佛不愿意为众生说法。 娑婆主梵神 [3] 后 ,生 于 不 同 之 梵 界 。 四 禅 八 定 ( 四 禅 色 和

( Sahampatibrahmā ) 知 道 后 , 便 从 天 宫 下 来 , 祈 请 佛 为 众 生 四 禅 无 色 ) 让 人 可 以 因 禅 定 的 成 就 ,从 而 转

说法 [4] ,巴利文记载娑婆主梵神请法偈如下: 至下一世的色界或无色界。尽管他们的岁数

Brahmā ca lokādhipatīsahampatī, 在梵界非常漫长, 但终究仍有时限。 换言

katan~ jalīanadhivaram. ayācatha; 之 ,时限到期,他们仍然于三界之中轮回。

Santīdha sattāpparajakkhajātikā,
. [5] 四 、“ 梵 ” 是佛教的 “ 慈 、 悲 、 喜 、 舍 ”
desehidhammam. anukampimampajam
.
梵王世主莎汉跋帝,恭敬合掌向佛请法: “ 梵 ” 是 一 种 修 行 法 门——
—“ 四 梵 住 ”
愿世尊悯眼里少垢,为众生们宣示正法! [6]
( 慈、悲、喜、舍) [8] 。 此法门之应用相当普遍,
以上资料可知, 佛与 除修习“四无量心”外,也被运用于神像之

梵之间的关系。 佛教并没 传 达 上 ,例 如 泰 国 “ 四 面 梵 ”, 此 神 实 为 梵 天

有否定梵的存在, 但否定 神 祇 。 为 了 具 体 呈 现 “ 梵 ” 之 四 种 特 性 :慈 、

了婆罗门教的梵创造一切 悲 、喜 、舍 ,表 达 四 无 量 心 之 意 涵 ,故 象 征 性

以及四种姓制度。 地造就一位神祇,身有四面。 所以在泰国寺

庙 ,除 了 奉 释 迦 牟 尼 佛 以 外 ,到 处 也 能 看 到

三 、“ 梵神 ” 为一种存在 “观 世 音 菩 萨 ” 和 “ 四 面 梵 ” 被 奉 在 佛 寺 的 大

于色界和无色界的神 小殿里。实际上是用来代表和象征佛教所说

佛陀传中还有一段提 的“慈悲”。
陶师梵天供养衣钵 到佛孝敬母亲的故事。 佛

THE VOICE OF DHARMA 60 总第三百七十七期


四 众 同 修

五 、“ 梵 ” 为父母亲之称 多种涵义, 大致

佛 陀 当 时 的 印 度 社 会 认 为 ,人 皆 梵 所 创 造 。 佛 可分两部分。 一、

教 却 认 为 ,“梵 ”这 一 名 词 ,应 当 作 为 父 母 亲 之 称 呼 。 从佛教人物看,

这是因为孩子从其身所出, 所以应当对父母尊重、 “梵” 是父母之

崇拜与照顾。 如经中所云:“诸比丘! 当子在家,于家 称, 也是在色界

尊重父母,是梵天在。 诸比丘! 当子在家,于家……, 和无色界中的护

是先轨范师。 诸比丘! 于家……,是先天神在。 诸比 法神;二、从佛教

丘! 当子在家,于家尊重父母,是应请者在。 诸比丘! 的理论看,“梵”

梵天者,此是父母之称。 诸比丘! 先轨范师,此是父 包含了 “四梵


梵神为佛撑伞从天回世间
母之称。 诸比丘! 先天神者,此是父母之称。 何以故? 住 ”、“梵 行 ”等 法

诸比丘! 父母对子,施与多大恩惠,爱护、抚养于子, 门。 可知梵在佛教中与婆罗门教有不同的诠释,也

一 如 此 世 所 见 者 。 ” [9] 以 上 为 初 期 佛 教 对 梵 神 之 观 有不同的认知。 因此,所谓泰国的“四面佛”不能代

点 。 此 一 角 度 转 化 了 梵 神 造 人 的 传 统 说 法 ,使 得 原 表佛教的“佛陀”或“佛像 ”。 但 因 为 佛 陀 传 中 有 不

本对“梵”的尊敬对象,由神祇转而成为在世的父 少 地 方 提 到 了 “ 梵 天 ” 或 “ 梵 神 ”, 所 以 其 与 佛 会 有

母,并由身为人子者,行孝顺之道,推崇为佛教敬 种种关系。 从古以来,泰国佛教徒对“梵 像 ”的 礼

“六方”的伦理道德之一。 拜,都不会认为在拜“佛”,而是在拜“神”。

(作 者 为 泰 国 摩 诃 朱 拉 隆 功 大 学 国 际 佛 教 学

六 、“ 梵 ” 指佛教之梵行 院副教授)

梵 行 一 词 并 不 限 用 于 佛 教 文 化 范 畴 ,在 佛 教 尚

未 出 现 之 前 , 这 个 词 已 普 遍 地 广 为 使 用 , 如 Bra- 【注 释】

macārī (梵 行 )。 婆 罗 门 教 将 人 的 生 命 分 成 四 期 ,而 [1]

“梵 行 ”即 是 其 中 之 一 。 时 至 佛 教 出 现 ,这 一 词 不 再
[2]﹝P.T.S.﹞AA.I.44 ; DhA.I.380.
局 限 指 称 学 习 阶 段 ,而 是 任 何 出 家 人 遵 循 佛 陀 教 诫
[3]
之 法 、律 皆 可 被 称 为 “梵 行 ”。 弃 舍 世 俗 欲 乐 而 出 家 [4]﹝P.T.S.﹞Vin.I.5. ; S.I.137 , 139.

之人,其修行主要目标,即为断除烦恼、自在解脱。 [5]﹝P.T.S.﹞Bv.5.
[6] 法 增 比 丘 编 译 : 《 南 传 护 卫 经 偈 》, 中 国 法 增 尊 者 众
经典中常见对梵行之描述, 如佛弟子解脱之话语:
佛 弟 子 倡 印 , 2013 年 ,第 2 页 。
“知(此)生已尽,梵 行 已 住 ,所 作 已 作 ,不 更 受 此 存
[7]﹝P.T.S.﹞D.III.215; M.I.294.
在之状态” [10] 等。 这可见婆罗门教认为每一个人都 [8]﹝P.T.S.﹞D.II. p.196.
有“神我”,死后就回到大梵天,佛教与此不同。 所谓 [9]﹝P.T.S.﹞A.II. p.70 ; 《 汉 译 南 传 大 藏 经 》, 《 增 支 部 经
典 二 》,〈四 集 第 二 适 切 业 品 〉,册 20 ,第 118 页 。
“知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作,不更受此存在之
[10]﹝P.T.S.﹞M.I. p.40 ;《 汉 译 南 传 大 藏 经 》, 《 中 部 经 典
状态”,陈述的是“涅槃”,脱离轮回。
一 》,〈布 喻 经 〉,册 9 ,第 50 页 。

七 、结 语
以 上 所 言 ,梵 与 佛 之 间 是 不 同 的 。 “梵 ”一 词 有

61 二○一 六 年 第 一 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