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唯识加行位的修行

净智法师

前言
唯识宗是汉传大乘佛教宗派之一,向以理论浩瀚,论证严密著称。其最有代
表性的典籍就是一本十支的“本”――《瑜伽师地论》,以及揉合十大译师唯识
思想的《成唯识论》。由于汉传佛教在研究唯识的过程中,多倾向于《成唯识
论》,而《成唯识论》是对世亲菩萨《唯识三十颂》的注解,所以也就难免受到
《唯识三十颂》内容框架的约束。《唯识三十颂》总共三十颂,分“相”“性”
“位”三段,其中论述“唯识相“的部分所占内容最多,共有二十四颂,而“唯
识性”“唯识位”两部分加起来也只有前者的四分之一。
大多数人学习唯识的情况是,在唯识的名相上绞尽脑汁,字字惟艰,而对唯
识的修行边缘化。试想一下,名相概念还没弄清楚,各家学说还没辨明白,哪还
有时间去进行下一步的修行呢?更何况唯识的理论太过庞大,光是诸家的不同说
法,就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经过一番去伪存真,破邪显正的脑细胞大战,
坚持下来的人十成只剩了一成。而就算明白了正统的说法,又如何把繁杂的理论
用于实际修行呢?
比如,弄明白了第七识不是执第八识的心王心所,也不是执第八识的现行和
种子,而是单执第八识见相二分中的见分为我。嗯,俱生我执的病根找到了。可
是这理论在修行上怎么用呢?毕竟第七识不似第六识那么明显,可以直接对治。
比如,看到一个美色,第六意识升起贪欲,我们可以对第六意识说,你所贪的只
是显色形色表色,无非皮囊一袋骷髅一具,于是第六意识就会很听话地不再随相
取好了。可第七识就不是这么好说话的,就算对第七识说“末那老兄,拜托你以
后千万不要再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了”末那老兄也是不会听的,因为它和第八识
行相都微细地难以了知,直接对治它是没戏的。
怎样把唯识的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让所学的知识联成体系,而不只是孤立
不相关的点,这是学习唯识中必须要注意的。《瑜伽师地论》中所述的十七地本
就是瑜伽师,也就是禅修者的修行道路。唯识的很多道理都是从禅修中得来,如
《解深密经》中“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这句名言,就是瑜伽止观中对所缘影
像的描述。若脱离止观实践谈唯识理论,往往事倍功半而落入玄想妄谈中。更何
况,佛教理论不是为了哲学而哲学,为了辩论而辩论,而是为了修行实践,为了
断除二障,为了证得无上菩提而安立的,所以我以为,把所学唯识的理论用于修
行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内容主要是谈唯识加行位的修行,因为加行位是有漏到无漏的关键点,
是从凡入圣的“龙门”。且学佛修行的阶次,圣位以上自可不谈,资粮位偏重在
累积资粮,多住外门修菩萨行,而加行位则倾向于智慧抉择。唯识思想既是一种
关于心灵的智慧,那么其理论在加行位的运用也就格外明显。

一 什么是加行

加行从字面上来说,就是加一番修行。为什么要加一番修行呢?举个比喻,
譬如赛跑,快到终点前的那番冲刺,可以看做是加行。因为快到目标了,所以要
更加一番努力用功。故加行往往又包涵前行的意思,即进入正位前的努力修行。
如现在流行的藏传佛教的四加行、五加行,共加行、不共加行等,其大礼拜及发
菩提心、念百字明、供曼达、修上师瑜伽法等就都是需要反复大量修行的前行。
当然,加行有广狭之分,狭义的加行一般是指资粮圆满后,真实证悟前的四加行
位,而广义的说,在修行历程中,一切的功用努力,都叫加行。如《辨法法性
论》中就提到胜解加行,各别证加行,修习加行和究竟加行,也就是说即使从十
地菩萨后心到成佛的阶段所起的功用努力也都可名为加行。

二 什么是加行位

加行位是学佛的五种修行位次中的第二位,五位是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
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是大小乘佛教共许的修行次第,当然内容上不一样。小
乘的资粮位是修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加行位是暖顶忍世第一法,见
道位是须陀洹向,修道位是三向三果,究竟位是阿罗汉果。大乘的资粮位是十住
十行十回向,加行位是第十回向末,其也开出暖顶忍世第一法四阶段,见道位则
在初地入心,修道位是从初地住心直到十地出心,究竟位是佛果。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加行位的修习,大小乘都运用了暖顶忍世第一法来描述,
此四法被称作四善根,因为能发起无漏善故。又被称为顺抉择分,抉择即是智。
抉简疑品,择简见品,此抉择而起的决定智在见道位生起,而加行位中,暖等四
法,顺趣彼分,故名顺抉择分。在大乘菩萨道中,此位又被摄在胜解行地中,胜
解的意思就是深刻的理解,且达到坚定不拔的阶段。以下,为了对大乘加行位的
修行有深入的了解,我们不妨先看看小乘关于加行位的说法。

三 小乘的加行位修习

依《俱舍论》的说法,加行位的修行是观四谛的一一行相。暖位是观苦集灭
道四谛十六行相,即苦谛的非常苦空非我四相,集谛的因集生缘四相,灭谛的灭
静妙离四相,道谛的道如行出四相。之所以称为暖位,是因为观察四谛能引发焚
烦恼薪之无漏智火,此智火将出之前相,以暖为譬。顶位则是指前修增进,渐次
成满,于动善根中达到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
故,说名为顶。暖顶两位都是动善根,还有退步的可能,而忍位则是于四谛理决
定忍可,再无退堕了。此又可分为下中上忍,下忍是观察上下八谛合三十二行相,
中忍是于前观减缘减行,因为行相多则观智散,不能猛利发起无漏真智,所以愈
观愈减,直至二刹那心,观欲界苦谛下随一行相,是为中忍满。上忍一行一刹那
无间生殊胜善根,即名世第一法,在有漏世间法中,最为殊胜故,随即无间趣入
正性离生,引发四谛法类忍智十六无漏心,是为见道。
《成实论》关于加行位的说法与之有别,论主引《甄叔伽经》说“有人观五
阴得道,或观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等得道,故知非但以四谛得道。”且四谛中
只有灭谛真实,余三谛都是世俗,非第一义,虽观之不能断烦恼。这与《俱舍
论》所说,观苦谛下一行相无间引发无漏心似乎不同。成实论主强调只有“见灭
谛已方能苦想具足”,如说“如人不得初禅喜乐,于五欲中不生厌想。又如未得
无觉观定,于觉观定不以为患。行者亦尔,未证泥洹寂灭相时不得行苦,当知见
灭谛故苦想具足,苦想具足故爱等结断。”也就是说虽然我人因为苦想而追求苦
之熄灭,但其实只有见了灭谛才能真正完全了知苦谛,因为行苦微细难知,没有
寂灭之乐的对照参考,苦想不能具足,也就不能断爱等结。
四 唯识大乘的加行位修习

唯识大乘在加行位主要是修习以四寻思及四如实智为主。四寻思就是名寻思、
义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
1、名寻思是指“于名唯见名”,因为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为起想见言说而假
名安立的,并没有实性。名称虽以呼召事物为用,但却不是事物本身,比如说火
不焦唇,说水不解渴。故《肇论》有言“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
2、义寻思又称事寻思,是指“于事唯见事”。即色等事的本质是离于言说的,
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名称与其相当,否则就不会出现一物多名的情况,比如同一种
植物,既可以叫“玉米”、也可以叫“苞谷”、“棒子”、“苞米”、“仙麦”
等,故《肇论》说“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
3、自性假立寻思是指“于自性假立唯见自性假立”,即观察名或事皆无真实
的自性,唯是分别假立。但众生往往对此无明,而产生名或事的自性执。比如,
称呼某甲“张三”,昨天如此称呼,今天亦如此称呼,明天还是如此称呼。这会
导致我人潜在的以为实有一个不变的“张三”,否则怎么会每次都用同一固定的
名字称呼他呢?其实“张三”只是五蕴合和,是心识上变似的相分,每一刹那都
在无常生灭,哪有一个实在的“张三”事自性,更哪有一个实在的“张三”名自
性呢?而一般的人却执着此名此事,即使自己名字受到了侮辱,也常常会火冒三
丈,怒不可遏,这正是缺乏自性假立寻思的结果。
4、差别假立寻思是指“于差别假立唯见差别假立”,即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
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因为名事的自性既不可得,差别当然也就不可得了。
但凡夫因为执有真实的名事自性,所以才会以为彼彼名事实有差别,如同比较龟
毛和兔角的差异,只是痴人说梦罢了。
四寻思中,前二种寻思既可以离相观也可以合相观,而依止名义合相观故,
可通达后二种寻思。若四寻思观修炼纯熟,就会引发四种决定智,依《瑜伽师地
论》的说法,就是:
1、名寻思所引如实智:谓诸菩萨于名寻思唯有名已即于此名如实了知,谓如
是名为如是义于事假立,为令世间起想起见起言说故。若于一切色等想事不假建
立色等名者,无有能于色等想事起色等想,若无有想则无有能起增益执,若无有
执则无言说。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是名名寻思所引如实智。(通达名言施设)
2、事寻思所引如实智:谓诸菩萨于事寻思唯有事已,观如一切色等想事性离
言说不可言说。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是名事寻思所引如实智。(通达自性离言)
3、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谓诸菩萨于自性假立寻思唯有自性假立已如实
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显现。又能了知
彼事自性犹如变化影像响应光影水月焰水梦幻相似显现而非彼体。若能如是如实
了知最甚深义所行境界,是名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通达幻现非体)
4、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谓诸菩萨于差别假立寻思唯有差别假立已如实
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差别假立不二之义。谓彼诸事非有性非无性,可言说性不
成实故非有性,离言说性实成立故非无性。如是由胜义谛故非有色于中无有诸色
法故,由世俗谛故非无色于中说有诸色名故。如有性无性有色无色如是有见无见
等差别假立门,由如是道理一切皆应了知。若能如是如实了知差别假立不二之义,
是名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通达真俗不二)
以上是《瑜伽师地论》关于四寻思和四如实智的说法,而《成唯识论》中对
此表述的角度又有所不同。论说四寻思和四如实智的差别在于:四寻思,观所取
四境离识非有,唯观所取无,而犹未观能取亦无。而如实智,忍可前境离识非有。
所取既空,复能遍知能取彼境之识,离所取故,决定非有。所取妄境空故,能取
妄识亦空,是名如实智。依四寻思和四如实智,配合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位,就是
暖顶二位,依寻思观立;后二位,依实智观立。
1、暖位:此位获明得定,发下品寻思,创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四境,名自性
及差别,义自性及差别,皆依自心变现,假施设为有,而实不可得。此际方得无
漏慧之明相,如慧日将出之明相,故名明得。即此,假说道火现前,亦名为暖。
2、顶位:此位获明增定,发上品寻思,重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四境,皆依自
心变现,假施设为有,而实不可得。此际明相增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
名顶。
3、忍位:此位获印顺定,发下品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
亦顺乐忍。为何立为忍?因为所取易空,能取难空,如黄檗禅师“凡夫取境,道
人取心,心境双亡,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
摸处。”把能取放舍,这是需要悬崖撒手般的气魄的,故安立为忍。又此位可分
下中上三品,下忍起时印外境空,中忍转位忍能取空,上忍起位印能取空。
4、世第一法:此位获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于所取能取,二空双印。从此
无间,必入见道,故名无间。于世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
如上暖等四位,虽观能取所取皆空。然犹未能实证真如,但心上变似真如之
相而已。如《唯识三十颂》所说的“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
实住唯识。”故行者到此地步,不可得少为足,裹足不前。须百尺竿头再进步,
连这唯识想也必须破除,即用《解深密经》中提到的“无性自性空”来对治。
上面是《成唯识论》对大乘加行位修习的描述,下面再看看《辨法法性论》
对加行位的说明。
“悟入正加行,亦有四种相:谓有得加行,及无得加行,有得无得行,无得
有得行。”
太虚大师的注解是“一、有得加行,谓观唯有识可得,以为观外境空之方便,
定中修此观慧,从四寻思、四如实智引生观所取空之智。二、无得加行,以唯识
故,毕竟无实外境可得,印所取空。三、有得无得加行,有得者、谓观所取境唯
有空可得,无得者、谓境空故观亦无能取识可得。由境空故所取境空,所取境空
故能取心亦空,境心俱寂,双印二空,为有得无得行。四、无得有得加行者,双
印二空故无得,唯见真如故有得。二取既空唯见真如,此犹有得于真如故,仍是
加行;要到真如与能证智亦不可得,乃为真入无分别智。”
套用《辨中边论》的文字来看,有得加行,就是观“虚妄分别有”。不能连
这依他起都否定,否则就是是恶取空。若这虚妄分别识都没有,那还谈什么二取
执着,谈什么修道解脱呢?无得加行,是观“于此二都无”,即于虚妄分别上,
永无能取所取之性。有得无得加行,是观“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
得,识无所得生。”(这处与太虚大师的说法稍异)无得有得加行,是观“此中
唯有空”,此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二取无,空性有。
五 断我执和断法执

看完了上面大小乘就加行位修行的不同说法,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即
大家常说,小乘修行断我执而不断法执,大乘修行是二执皆断。但为什么大乘依
四寻思四如实智的修习会导致分别法执的除灭,而小乘依四谛的修行就不行呢?
要了解这,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我执和法执。我执就是执有常一主宰的我,
通常是指就五蕴的总别即离上妄想执着有个实我。而法执,依唯识宗的说法,就
是“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然似法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实
法妄计度故,决定非有。”(有很多人以为,法执就是执诸法有自性,这在唯识
家看来,说法是有点笼统的,因为诸法是有离言自性的,破法执是破除遍计所执
性的有,而不破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的有的。)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如何由法执生起我执。《瑜伽师地论》说世间流转的原
因是由自性分别、差别分别、总执分别生出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依妙镜长老的解
释就是六根六尘),再由“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为所依止生萨迦耶见及以我慢,萨
迦耶见我慢为依生贪瞋痴,由此三事普能显现一切世间流转品法。”也就是说若
追溯我执产生的根源,就会发现其实就是对名义自性差别缺乏如实观照而产生的
邪分别,也就是法执。所以唯识宗说,我执是法执的一分,有我执者,必有法执。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就可以明白,大乘加行位修习的四寻思等就是对法执进行正对
治,若分别法执没有了,分别我执自然也就没有了。而小乘加行位的修行因为并
没有对名言事义自性差别进行周遍寻思周遍观察,仅是围绕心所变的事五蕴,心
所变的理四谛起修,对治的主要是对我我所的分别,故所断仅是分别我执。
结语

相对于二乘加行位的修习方式,《成唯识论》认为大乘“此位菩萨于安立谛
非安立谛俱学观察,非安立谛是正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安立谛就是四
谛,又称安立真如,乃是心所变理,有相安立的缘故,非安立谛则指实相真如)
并且说,此位菩萨要起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禅方得成满,而
且只有欲界人身是最胜所依,嘻!拥有暇满人生的我等有情宜精进努力!

附:《摄大乘论》关于加行位修行的二颂
名事互为客  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  唯量及唯假
实智观无义  唯有分别三
彼无故此无  是即入三性
菩萨于定位  观影唯是心
义相既灭除  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  后触无所得
请问唯识宗是怎么修行的?
来源:知乎

王路(新书《沉住气,吃硬饭》)
1、唯识宗的修行,谈的比较集中的典籍有二:一是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中
《唯识义林》。一是窥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太虚大师曾经讲过《唯识
义林》: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讲录_太虚图书馆

2、唯识的所观境,是三性、三无性。先于三性上,简舍遍计所执性。再于依他起
性、圆成实性上,观圆成实性,是识实性;依他起性中,心王,是识自相;心所,
是识相应;色,是识所变;不相应,是识分位。遣遍计所执,显圆成实,成立万
法唯识,是唯识三性观。

3、五重唯识观:
一、遣虚存实识:把遍计所执去掉,留下依他起(法的事相)、圆成实(法的理
性)。
二、舍滥留纯识:把所缘境去掉,留下能缘心。
三、摄末归本识:心的自体分是本,见、相分是末,于自体分上观唯识理。
四、隐劣显胜识:心王是所依,心所是能依。于心王自体上,观唯识理。
五、遣相证性识。遣除事相的依他起,于圆成性体上,证唯识理。

4、唯识入道的次第: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资粮位,信解唯识,发大菩提心,是从十住到十回向,也叫顺解脱分。依胜解力,
修四摄六度、四无量,集齐福德智慧资粮。
加行位,依四善根修方便加行,也叫顺抉择分。所修观法,为四寻思、四如实智
观。通达位,初入地心位。修习位,从初地住及出心至金刚无间心位。究竟位,
于十地满心金刚无间道断二障证二空,至解脱道,舍余有漏及劣无漏种,证四智
菩提、四涅槃妙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