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1

本 草 求 真

封面

清朝‧黃宮繡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本書簡介

本書簡介:

《本草求真》
(西元 1769 年,清乾隆 34 年)是黃宮繡編著。

黃氏認為諸家本草,對藥物的形質氣味,證治功能,雖然備載,
但還存在著“理道不明,意義不疏……況有補不實指,瀉不直說,或
以隔一隔二以為附會,反借巧說以為虛喝,義更可通,意難即悟"等
問題。因此,他將“往昔諸書,細加考訂",闡明意義,刪除牽強附
會之說,而成此書。分上、下兩編,上編 7 卷,載藥 520 種,按品性
分為補、澀、散、瀉、血、雜,食物 7 類,每類又各分若干子目。對
每種藥物,分述其氣味、功能、禁忌、配伍和制法等,下編 3 卷,就
藥物與臟腑病症之關係,六淫偏勝之所宜,作了扼要的介紹。

本書之特點,正如作者在本書的凡例中說:
『余尚論藥性,每從實
處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複不厚今以廢古,惟求理與病符,藥與病
對』
,這種求實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該書載藥 520 味,分上下兩編,上編對藥物的形態、性味、功能、


主治以及禁忌,記載甚詳,下編分列臟腑病證主藥、六淫病證主藥和
藥物總義三部分。該書于藥物意義“無不搜剔靡盡,牽引混說,概為
刪除,俾令真處悉見",故冠以“求真"之名。

對於藥物的分類,黃氏頗具獨到之處。他沒有採用歷代本草諸書
所延用的部屬分類法,亦即將藥物以草木穀菜金石等為編次,而採用
藥物功效分類法,按藥物之品性分為補澀、散、瀉、血、雜、食物七
類,各類又分為若干子目,如補劑中又分為溫中、平補、補火、滋水、
溫腎等;瀉劑又分為滲濕、瀉濕、瀉水、降痰、瀉熱、瀉火、下氣、
平瀉等。於每味藥下麵注明該藥的部屬和卷首目錄序號,這可謂是本
草著作中很有進步意義的索引形式,不僅便於查閱,而且有助於學者
辨析藥物的異同,指導臨床遣藥組方。例如,山藥和白朮雖同屬補劑,
但山藥為平補,白朮為溫中,臨床運用,自當有別。

‧2‧
本書簡介‧溫濇

在用藥法象方面,黃氏根據五色入五臟的理論,結合自己的學術
見解,提出以形、色、性、味來區分用藥。認為:
“凡藥色青、味酸、氣臊、性屬木者,皆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
經";
“凡藥色赤、味苦、氣焦、性屬火者,皆入手少陰心、手太陽小
腸經";
“凡藥色黃、味甘、氣香、屬於者,皆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
“凡藥色白、味辛、氣腥、性屬金者,皆入于手太陰肺、手陽明
大腸經";
“凡色黑、味鹹、氣腐、性屬水者,皆入于足少陰腎、足太陽膀
胱經",並明確提出藥有“形性氣質"、“氣味升降浮沉"、“根梢
上中下"、“五傷"、“五走"、“五過"。這些認識,為藥物的功
效和臨床研究起了積極的作用。

黃氏十分重視前人的理論和經驗,對成無己、張潔古、朱丹溪、
李東垣、李時珍、喻嘉言等人的精湛論述一一採擷,然卻師古而不泥。
如《本經》謂白茅根能“補中益氣",黃氏卻不以為然,他說:“至
云能以補中益氣,雖出本經,然亦不過因其胃熱既除而中氣自複,豈
真補益之謂哉。經解之論,似未可信。"此說頗為成理。另外,對於
前賢之言,黃氏也不盲目崇拜。如張潔古、李東垣、朱丹溪咸謂黃柏
為滋陰之品,後人遂翕然學之,視為補品。黃氏卻力駁其謬,認為:
“黃柏性稟至陰,味苦性寒,行隆冬肅殺之氣",“奈今天下之人,
不問虛實,竟有為去熱治勞之妙藥,而不知陰寒之性能損人氣、減人
食,命門真元之火一見而消亡,脾胃運行之職一見而沮喪,元氣既虛,
又用苦寒,遏絕生機,莫此為甚。"此精闢的論述,對喜用苦寒,欲
通過“堅陰"而收補益之功的醫者,無疑於當頭捧喝。

有些藥物的某些性用十分相似,極易混淆,黃氏通過辨析,力求
盡得深蘊。如麥冬與天冬均屬養陰清熱之品,但黃氏強調“麥冬甘味
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麥冬所主在肺,更在心"。半夏
與貝母皆能祛痰,但“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清肺金;半夏用其辛,
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溫,貝母用其涼;半夏性速,貝母性緩;半夏
散寒,貝母清熱,氣味陰陽,大有不同"。另外,辨芍藥赤白之異,
赤者能瀉能散而白者善補善收,分當歸有頭尾等,皆予以詳論。凡此

‧3‧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種種,體現了黃氏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黃氏在長期的臨證中,還發展了一些藥物的新功能。如對劉寄奴,
除點明其具有破瘀通經行血的功用外,還指出該藥用于金瘡出血,可
使血頓止。也實為黃氏的經驗之談。對於藥物的來源、真偽和炮製,
黃氏也十分重視。如謂“山西太行新出黨參,其性只能清肺,並不能
補益,與久經封禁真正之黨參(人參)絕不相同"。防風以“北出地黃
潤者佳,泗風車風不堪入藥"等等。對藥物的炮製,強調“制藥貴乎
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並把藥物配伍理論
引伸為“以藥制藥"的炮製方法。

以黃連為例,就有 10 種製法:“心火生用,虛火醋炒用,膽火猪
膽汁炒,上焦火酒炒,中焦火薑汁炒,下焦火鹽水炒或童便炒,食積
火黃土炒,濕熱在氣分吳茱萸炒,在血分幹漆水炒,眼赤人乳炒。"
這些敍述,對在中藥炮製方面,頗有實踐意義。

總之,
《本草求真》的特點在於切合實際,不尚空談,是一部醫藥
學緊密結合、內容精簡扼要、臨床實用價值較高的本草專著,值得進
一步學習和研究。

‧4‧
作者簡介‧溫濇

作者簡介

作者:黃宮繡

朝代:清

西元年:1769

作者簡介:

黃宮繡(1731~1818 年)
,字錦芳,清代江西撫州宜黃人,出身
于儒醫世家,學識淵博,精通醫藥。乃是清乾隆時代著名醫學家。

黃宮繡治學認真,講求實際,為眾多病人治療疑難病症,均卓有
成效;不僅醫術高明,而且勤於著述。著作均名之為“求真"。著有
《本草求真》、
《脈理求真》、
《醫學求真總錄》和《錦芳醫案》等書,
其中《本草求真》、
《脈理求真》二書解放後多次再版,也是學習研究
中醫脈法較好的參考文獻資料。

黃宮繡曾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御醫,研究了宮廷裏珍藏的各种醫學
專著以及秘方、驗方,這也是他醫學知識精深廣博的重要原因。

‧5‧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自動產出古籍電子書序言

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建立中醫古代典籍之數位典藏中心與探勘平
台,這部分的工作乃是要:
(1).將所有民國以前的中醫文獻進行數位典藏,
(2).並以最新的 AJAX 資訊技術建立零時差的即時檢索平台,
(3).建立『以作者查詢瀏覽、以類別分類、以書名查詢瀏覽、以
年代瀏覽、以關鍵字探勘』等 5 種探勘平台。
(4).還要解決 4900 個中醫古難字字型的網路線上顯示問題。
(5).若只是建立線上的探勘查詢系統,則其應用價值有限,故我
們希望能將每一本古書以現代排版方法,製作成精美的電子書閱讀檔
案(PDF、Word、Flash、PDA、手機)
,供人免費下載列印成書本,畢
竟印成精美的書面格式,才是最讓人可以長期與隨時翻閱詳讀的,也
希望這樣的方式能夠對中醫的弘揚與流傳有些許棉薄的貢獻!

為了解決正體中文與簡體中文的字碼不一情況,我們在轉換完成
後,必須再轉換為 Unicode 來觀看,讓使用者的系統語言只需要支援
Unicode 即可。

圖 處理中醫古難字的編碼問題圖

圖 文字編碼儲存方式

‧6‧
自動產出古籍電子書序言‧溫濇

圖 文字編碼儲存方式

我們採用以下幾個步驟來解決古難字的問題:
步驟 1:我們應用了 AJAX 即時更新的技術,在使用者端載入一篇
中醫古文時,系統將會在文中找尋 Unicode 或者 Big5 碼內沒有的
文字,並進入 Database 中找尋相對應之內碼,利用 Java 即時產生
XML 並傳回圖片數據給予使用者端的 AJAX 介面,或稱為 JavaScript
來處理並顯示出這個中醫古難字,免除以往使用者仍需要下載「文字
編碼更新檔」才能觀看,且利用 AJAX 的特性,我們可以不斷的重覆
載入新文章並即時導入資料庫中來進行查詢字庫的動作。
  步驟 2:以下為大五碼的內碼位置配置表
0x8140 0x8DFE(使用者造字區)
0x8E40 0xA0FE(使用者造字區)
0xA140 0xF9FE(大五碼主要字集區)
保留: 0xA3C0 ~ 0xA3FE
保留: 0xC6A1 ~ 0xC8FE
0xFA40 0xFEFE(使用者造字區)
0x8140 ~ 0x8DFE 與 0x8E40 ~ 0xA0FE 並不需要去進行處理,因為
Java 或 Win32 API 並不會使用到這一個區塊的內碼段,若使用者沒
有下載或安裝「中醫藥委員會的字型檔」 ,有些文字將會顯示為『 』
空白字串,而使用者若使用 16-Hex Editor 觀看文字時將會發現這
些空白並非內碼為 0xA140 的空白字串,而是因為 Unicode 與 Big5
皆沒有這些內碼字符的原故。
大陸之『中華醫典』軟體是目前國際間最大的中醫典籍商業軟體,其
處理方法說明如下:
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字型檔,而使用到的內碼區段也是存在於使用者造
字區 0x8140 ~ 0x8DFE 與 0x8E40 ~ 0xA0FE,所以與「中醫藥委員
會」的內碼區段重覆了,若想要進行「中醫藥委員會」的字型檔做相
容,勢必採以人工作業方式進行「中華醫典」與「中醫藥委員會」的
對應資料表,並利用查表方式進行查詢,此時將可相容於「中醫藥委
員會」的字型檔了。

‧7‧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但不管如何,在沒有一個標準出現以前,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只
會造成更多的字碼混亂,任何的人,或者字型檔的開發者,勢必還是
需要進行移植的動作,麻煩且費時。
處理中醫古難字,我們的方法說明:
我們必須將 4000 多字的古難字轉換成 Unicode 並建立其圖檔
1.將 0x8140 ~ 0x8DFE 與 0x8E40 ~ 0xA0FE 的字型改用 Unicode
2.若不存在於 Unicode,則用 CNS 圖片或者自行製作圖片
缺字問題:
由於缺字的字碼,多屬於大小不定、格式複雜的文字,為了統一管理,
我們將採用圖像檔來做轉換,並利用文字原始內碼來存檔,日後讓程
式能讀取內碼後進入 Database 內找出圖片並顯示,本系統利用
Unicode 編碼共有 4112 字,格式如下:
Unicode 4 位數編碼 不需要圖片 (2181 字)
Unicode 5 位數編碼 全字庫文字 (227 字)
找不到編碼 自製文字 (1704 字)
  步驟 3:系統採用 Java Zhcode 的繁簡對應來做轉碼動作,但大
五碼只有 0xA140 ~ 0xF9FE 可以完整對應,使用者自行造字區段則
無法對應,為了讓系統能夠對應,則需要搭配 Win32 API 以及外掛
DLL 並配合 JNI 才能有效處理這些區段,另外為了讓使用者能夠在
最短的時間內查詢到相關文字,我們將一些常用的字庫,大約 2000
字,建立主索引(Index),並將關鍵字與其對應之 Contents 進行關
聯,若使用者輸入的關鍵字並不存在於這些索引內,系統將會立即採
用動態模式進行查詢,並重新建立其索引。

我們衷心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免費的大眾閱讀平台,讓大家可以隨
時隨地透過『線上定點閱讀、線上探勘搜尋、或下載列印精讀』等各
種途徑來親近中醫古籍,重臨中國歷代以來諸多前人的寶貴經驗與精
華,讓這些經驗不再似一滴投於人類歷史的巨壑內,或似一毫置於萬
古太虛中,而是………能夠將這些珍貴瑰寶承先啟後地傳承下去!

台灣長庚大學傳統中國醫學研究所
陳擎文、蕭燿晟
西元 2008 年 7 月

‧8‧
目錄‧溫濇

目錄

封面.................................................................................................................1
本書簡介.........................................................................................................2
作者簡介.........................................................................................................5
自動產出古籍電子書序言.............................................................................6
目錄.................................................................................................................9
卷二 收濇.....................................................................................................11
溫濇.......................................................................................................11
寒濇.......................................................................................................11
收歛.......................................................................................................12
鎮虛.......................................................................................................12
本草求真 清 黃宮繡...................................................................................13
秦敘...............................................................................................................14
王敘...............................................................................................................15
凡例...............................................................................................................16
目錄...............................................................................................................19
卷一 補劑.....................................................................................................20
補火.......................................................................................................20
滋水.......................................................................................................20
溫腎.......................................................................................................21
溫中.......................................................................................................21
平補.......................................................................................................23
卷三 散劑.....................................................................................................24
散寒.......................................................................................................24
驅風.......................................................................................................25
散濕.......................................................................................................26
散熱.......................................................................................................26
吐散.......................................................................................................27
溫散.......................................................................................................27
平散.......................................................................................................28
卷四 瀉劑.....................................................................................................30
滲濕.......................................................................................................30
瀉濕.......................................................................................................31
瀉水.......................................................................................................32
降痰.......................................................................................................32
瀉熱.......................................................................................................33

‧9‧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瀉火.......................................................................................................35
下氣.......................................................................................................36
平瀉.......................................................................................................36
卷五 血劑.....................................................................................................38
溫血.......................................................................................................38
涼血.......................................................................................................39
下血.......................................................................................................39
卷六 雜劑.....................................................................................................41
殺蟲.......................................................................................................41
發毒.......................................................................................................42
解毒.......................................................................................................42
毒物.......................................................................................................43
卷七 食物.....................................................................................................45
卷八 主治上.................................................................................................47
臟腑病症主藥.......................................................................................47
卷九 主治下.................................................................................................48
六淫病症主藥.......................................................................................48
卷十 總義.....................................................................................................49

‧10‧
卷二 收濇‧溫濇

卷二 收濇

溫濇

收者,收其外散之意;濇者,濇其下脫之義。如發汗過多,汗當收矣;
虛寒上浮, 陽當收矣;久嗽亡津,津當收矣,此皆收也。泄痢不止,
泄當固矣;小便自遺, 遺當固矣;精滑不禁,精當固矣,固即濇也。
十劑篇云:濇可去脫,牡蠣、 龍骨之屬是也。凡人氣血有損,或上升
而浮,下泄而脫,非不收歛濇固, 無以收其亡脫之勢。第人病有不同,
治有各異,陽旺者陰必竭,故脫多在於陰; 陰盛者陽必衰,故脫多在
於陽;陽病多燥,其藥當用以寒;陰病多寒,其藥當用以溫, 此定理
耳。又按溫以治寒,濇以固脫,理雖不易,然亦須分臟腑以治;如蓮子、
肉豆蔻是治脾胃虛脫之藥也,故泄瀉不止者最宜;蓮鬚是通心交腎之藥
也, 為心火搖動精脫不固者最佳;補骨脂、 葡萄、阿芙蓉、沒石
子、沉香、芡實、 石鐘乳、胡桃肉、靈砂是固腎氣之藥也,為精滑腎
泄者最妙。但補骨脂則兼治腎泄瀉, 葡萄則兼起陽稀痘,阿芙蓉則耑
固澁收脫,沒石子、沉香則耑降氣歸腎, 芡實則兼脾濕共理,石鐘乳
則兼水道皆利,胡桃肉則兼腸肺俱潤, 靈砂則合水火並降也。他如菟
絲、覆盆,性雖不濇,而氣溫能固;木瓜酸中帶濇, 醒脾收肺有功;
烏梅斂肺濇腸;訶子收脫止瀉,清痰降火;赤石脂固血久脫; 治雖不
一,然要皆屬溫濇固脫藥耳。惟有禹餘糧、柿蒂性屬濇平,與於體寒滑
脫之症, 微有不投,所當分別異視。

寒濇

病有寒成,亦有熱致,寒成者固當用溫,熱成者自當用寒。如五倍子、
百草煎, 其味雖曰酸濇,而性實寒不溫,為收肺虛火浮之味,故能去
嗽止痢,除痰定喘, 但百草煎則較倍子而鮮收耳。牡蠣性耑入腎固脫,
化痰軟堅,而性止專入腎而不入肝; 龍骨入肝歛氣,收魂固脫,凡夢
遺驚悸,是其所宜,而性不及入腎, 各有專治兼治之妙耳。至於粟殼,

‧11‧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雖與五倍入肺歛氣濇腸相似,而粟殼之寒, 則較倍子稍輕,粟殼之澁,
則較倍子更甚,故寧用粟而不用倍也。梗米氣味甘涼, 固中除煩,用
亦最妙。若在蛤蜊粉氣味鹹泠,功專解熱化痰固肺;及秦皮性亦苦寒,
功耑入肝除熱,入腎濇氣,亦宜相其熱甚以行,未可輕與龍骨、牡蠣、
粟殼微寒之藥為比也。

收歛

酸主收,故收當以酸為主也。然徒以酸為主,而不兼審陰陽虛實以治,
亦非得乎用酸之道矣。故酸收之藥,其類甚多,然大要性寒而收者,則
有白芍、牡蠣、 粟殼、五倍子、百藥煎、皂白二礬,其收兼有濇固,
而白芍則但主收而不濇耳。 性溫與濇而收者,則有五味、木瓜、烏梅、
訶子、赤石脂等味, 但五味則耑歛肺歸腎濇精固氣,木瓜則耑歛肺醒
脾,烏梅則耑歛氣濇腸, 訶子則耑收脫止瀉,清痰降火,赤石脂則耑
收脫止血也。若在金櫻,雖為濇精要劑, 然徒具有濇力,而補性絕少;
山茱萸溫補肝腎,雖為收脫固氣之用,而收多於濇, 不可分別而異施
耳。

鎮虛

虛則空而不實,非有實以鎮之,則易覆矣;虛則輕而易敗,非有實以投
之,則易墜矣; 故重墜之藥,亦為治病者所必需也。然用金石諸藥以
治,而不審其氣味以別, 亦非治病通活之妙;故有熱者,宜以涼鎮,
如代赭石、珍珠之治心肝二經熱驚, 辰砂之清心熱,磁石之治腎水虛
怯,龍骨、龍齒之治肝氣虛浮是也;有寒者宜以熱鎮, 如雲母石之能
溫中去怯,硫黃之能補火除寒,通便定驚是也;寒熱俱有者,宜以平鎮,
如禹餘糧、金銀薄、鐵粉、密陀僧之屬是也,但禹餘糧則兼止脫固泄,
金銀薄則兼除熱祛風,鐵粉則兼療狂消癰,皆借金性平木, 密陀僧則
兼除積消熱滌痰也。其一鎮墜,而藥品氣味治用各自有別,其不容紊如
此; 然要病有外邪,不可輕投,寒邪得鎮而愈固耳。

‧12‧
本草求真 清 黃宮繡‧鎮虛

本草求真 清 黃宮繡

‧13‧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秦敘

維乾隆三十有七年,恭逢聖天子稽古右文,特詔徵購遺書,用儲乙覽。
而余以向任館職,奉上游委以彙覈之任,凡江右諸書所得見者,幾千百
種, 其間純駁互出,固不盡為不朽之業,然巨編單帙,盈積箱案,固
已顯晦無遺矣, 得與寓目者,洵洋洋乎大觀也哉。宜黃黃太學宮繡,
以其故父為鶚所著理解體要二卷, 并所自著醫學求真錄數卷,並本草
求真數卷,來上兼請敘。余惟義理之學, 至宋儒而大明,發明宋儒之
蘊,更元明諸儒而大備;宜黃古臨川郡也, 計是郡之談理者,宋有象
山、元有草廬、明則康齋,皆以絕人之資,發其自得之學。 黃君之書,
其資既與數先哲相若,且能於章句訓詁之餘,不溺於口耳詞華之習, 薈
粹儒家者流以為此書,可不謂能自拔於流俗之外者歟。太學於敬讀父書
餘暇, 肆力軒岐,夫古人以良醫之功,比方良相,蓋古仁者,及人利
物之心,類如是耳, 否則博施惠眾,其事靡窮,而良相良醫,厥人有
數,矢願固谹,恐反於仁之術隘矣。 今太學之為此書也,於史為方技
家言,而能歸重立品正情,則不獨藉以寄其良相之思, 亦將自溥其近
譬之念,固迥與世之鬻技者殊矣。爰不卻其請,以所上二書,郵申書局,
以備採擇,而并敘其概如此云。 時乾隆三十八年季冬月賜進士出身誥
授中憲大夫江西分巡廣饒九南兼管水利兵備道加二 級紀錄一次前日講
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左春坊左贊善翰林院編修 江寧 秦承恩撰

‧14‧
王敘‧鎮虛

王敘

岐黃一術,小之雖為技業之精,大之即為參贊之道,其功甚鉅,其理甚
微, 自非有真學問真識見者出而為醫,亦烏能博極群書,探本窮源,
而得其真於不謬哉。 蓋天下有真儒,則始有真醫,必為真儒以為真醫,
則其醫始真而不偽, 必求真讀醫書以為真醫,則其醫尤真而不偽。顧
世之醫者不然,或讀書而止記數方, 或臨症而偶億一說,拘牽附會,
害不勝言,其幸而濟,則以自鳴其術,而不知求其精, 不幸而不濟,
則且同委諸命,而不復知其失。嗚呼!以千萬人之死生,係一人之工拙,
而固若是以術嘗哉,然此非獨攻醫者之過,即古諸書亦與有責焉。余向
習舉業, 未諳醫理,承簡命以來,簿書刑錢,日夕不遑,間或公事稍
暇, 考諸本草所載藥品氣味,非不既繁且備,然多以隔一隔二為言,
推說反說見意, 徒令人茫乎不知其津涯,浩乎不知其畔岸,則欲以求
真,適以亂真, 無怪乎寡見渺聞之士,終不能得其真也。宜川太學姓
黃諱宮繡號錦芳者,其父諱為鶚, 曾以理解體要問世,知生本為儒家
子,其漸漬於儒者久矣, 一日手禁本草求真請序於予,予閱是書,即
已瞭如指掌,判若日星, 更知於醫研究有素,故能闡真摘要,訂偽辨
訛,發前人所未發, 俾習為儒而未學夫醫者,固一覽而知其道,即素
未為儒而始學夫醫,亦甫讀而得其要, 斯豈庸醫淺儒所能道其萬一者
乎。方今聖天子嘉惠元元,萬物一體,痌瘝恆切, 蔀屋皆春,倘得是
書而廣佈之,將見濟世無窮,活人甚眾,其功非止見於方隅, 自必及
於四海,而皆被其效,非止垂於一時,自必綿於萬古而不替也,是為敘。
時乾隆已丑癸冬知宜黃縣事 晉陵 王光燮書於鳳岡公署

‧15‧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凡例

一、本草一書,首宜分其形質氣味,次宜辨其經絡臟腑,終宜表其證治
功能。 歷觀諸書,無不備載,然理道不明,意義不疏,徒將治效彰著,
淺學醫士,其奚辨焉。 況有補不實指,瀉不直說,或以隔一隔二以為
附會,反借巧說以為虛喝,義雖可通, 意難即悟。茲從往昔諸書,細
加考訂,其有一義未明,一意未達,無不搜剔靡盡, 牽引混說,概為
刪除,俾令真處悉見,斷不隨聲附和,語作影響,以致眩人耳目也。 一、
藥品補瀉,或陰或陽,或氣或血,或燥或潤,原自有別,遍繹諸書,無
有實載; 如白朮味苦性燥,是能入脾補氣;山藥味甘氣平,是能入脾
補陰;人參、 黃耆味甘性溫,是能入肺而補氣;萎蕤、蜂蜜甘平甘溫,
是能入肺而補陰;龍眼甘溫, 是能入心而補氣;當歸、柏子仁辛甘溫
潤,是能入心而補血;山茱萸、杜仲辛溫酸溫, 是能入肝而補氣;首
烏、阿膠甘平微溫,是能入肝而補血;至附、桂辛熱, 則能入腎以補
陽;熟地、枸杞甘潤甘溫,是能入腎以補陰;補劑如斯,瀉劑亦然, 而
書僅以補瀉混指。是集論補、論瀉,俱以陰陽氣血分辨, 概不敢以影
響渾混等語塞責,庶使開卷暸暸,無有錯誤。 一、本草藥性,最宜就
實講明,不可一毫牽引;如書既言桑白皮入肺瀉火, 是明於氣無補,
而又混引益氣之說以相淆;枳殼、枳實本為下氣最峻之味, 而書又引
益氣明目之說以為質;桔梗本屬升氣之品,而書又擴其義曰降; 赤小
豆本非大熱之味,而書又別其義曰燥;紫石英、白石英之甘與溫,本非
最濕之品, 而書又反其詞曰濕;此惟上哲之士,始可以悟其蘊,若使
粗工褊淺, 又曷克以明其義乎。是集凡有義蘊難明之處,逐一詳解,
不令稍有含混。 一、經絡臟腑,他書亦有載係某藥主入某經,某藥兼
入某經,然眾書繁雜,持論不一; 如知母味辛而苦,沉中有浮,降中
有升,本能清肺以寧腎,而書偏置潤肺不語, 止言於水有滋,牽強混
引,殊多不解。是篇凡有類此不明,無不從實發輝, 庶主輔攸分,而
經腑與臟之藥,自不致誤。 一、是集論症、論治、論效,總以藥之氣、
味、形、質四字推勘而出, 則藥之見施於病者,既有其因,而藥之見
施於病而即有效者,又有其故; 如劉奴之破瘀通經行血,又治金瘡使
血頓止,一通一澀,似不相合,他書止載治效, 無有詮釋,使人自悟。

‧16‧
凡例‧鎮虛

是篇凡其藥有類是,無不按實考明,盡情闡發,俾令後學, 始有津涯。
一、藥多有形質相同,氣味相等,若使各為註釋而不比類合觀,則疑似
莫辨;如訶子、 粟殼共為澀藥之類,白蔻、砂仁共為燥胃之類,猪苓、
澤瀉共為利濕之類,羌活、 獨活共為驅風之類,大戟、甘遂共為瀉水
之類,枳殼、枳實共為破氣之類,附子、 肉桂共為補火之類,地黃、
枸杞共為滋水之類,牛黃、貝母共為清熱祛痰之類,乳香、 沒藥共為
行血、破血之類,人參、黃耆共為補肺、補氣之類。本草分論雖多, 而
合論則少,是篇尚論藥味,凡有氣味相同,無不先於篇首合同闡發,再
於各味之中, 又取相類以為分別,庶使毫釐千里,無有差謬。 一、藥
有宜有忌,宜者可用,而忌者不可用也。有其宜之當用,即有其忌之不
可用。 是篇既於藥品之宜反覆申明,復於藥性之忌,多為誥誡,俾其
喜忌並知, 而無臨症岐亡之弊矣。 一、本草藥味,他氏多以草木昆蟲
金石類為編次,以便披閱。然形質雖同, 而氣味不就一處合編,則諸
藥諸性,又已分散各部而不可以共束矣。是編開列藥品, 總以氣味相
類共為一處;如補火等藥,則以補火為類;滋水等藥,則以滋水為類;
間有一味而兼數治數性者,則不得不就一處以為品列,不必彼此重見,
是亦限於編次之一道也。再於分別氣味之下,又註是草、是木、是金、
是石以為類次, 俾氣味既得依類而處,而形質亦得分類合觀,庶涇渭
攸分,而學者自無亡津之嘆。 一、本草本經,出自神農,其理自屬不
易;然考論中所載,藥性多有安五臟、定神志, 並延年益壽、身輕黑
髮,及桑白皮、紫草補中益氣等說,按此語多膚廓,不無可疑; 且考
神農嘗草,流傳至今,是時文字未開,當有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
所詳藥出郡縣多有後漢地名,故寇宗奭、陶通明、掌禹錫皆謂是書攷之
於漢, 已有不能斷自何代所作;淮南子雖言神農嘗百草以和藥,亦無
本草之名, 至稱桐雷本此載在簡編,應與素問同類,何以後人多為更
飾,故有疑為他氏所著; 厥後代為損益,其真愈失,而其論愈訛,無
怪李氏瀕湖纂集本草, 僅以本經主治冠列諸首,而不力為著解;且有
疑其經論未確,留此以為存羊之意; 非故厚今薄古,實以語多膚廓,
故不敢以疑信相參之書,等於素問, 同作千古俎豆觀也;惟有長洲張
璐極力尊崇,而其中多有強為組合之心, 仍非尊崇本意。故余尚論藥
性,每從實處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復不厚今以廢古, 惟求理與病

‧17‧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符,藥與病對,俾炎帝救世之真心,默與余論相合,而不失其尊崇之意,
是亦余心之素望也矣。

‧18‧
目錄‧鎮虛

目錄

繡按是書編次,悉從藥性氣味類載,如補火則以補火之藥一類, 滋水
則以滋水之藥一類,散寒則以散寒之藥一類,瀉熱則以瀉熱之藥一類,
以便披閱。 但人藥性不明,或以倉卒之會,藥次有難稽查,仍照古式
分以草、木、金、石、鳥獸, 另立篇目附於卷末,并於各藥之下註立
先後號次,以便照號檢對。

‧19‧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卷一 補劑

補火

按李時珍云:命門為藏精係胞之物,其體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脊骨
第七節兩腎中; 此火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腦,為生命之原,相火
之主,精氣之府,人物皆有, 生人生物,俱由此出。又按汪昂謂:人
無此火,則神機滅息,生氣消亡。趙養葵謂: 火可以水折,惟水中之
火,不可以水折,故必擇其同氣招引歸宇, 則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
此火之所由補也,第世止佑附、桂為補火之最, 硫黃為火之精,越外
毫不計及,更不知其附、桂因何相需必用。詎知火衰氣寒而厥, 則必
用以附子;火衰血寒腹痛,則必用以肉桂;火衰寒結不解,則必用以硫
黃; 火衰冷痺精遺,則必用以仙茅;火衰疝瘕偏墜,則必用以胡巴;
火衰氣逆不歸, 則必用以沉香;火衰腎泄不固,則必用以補骨脂;火
衰陽痿血瘀,則必用以陽起石; 火衰風冷麻痺,則必用以淫羊藿;火
衰風濕瘡癢,則必用以蛇床子;火衰臟寒蠱生, 則必用以川椒;火衰
氣逆呃起,則必用以丁香;火衰精涎不攝,則必用以益智; 至於陽不
通督,須用鹿茸以補之;火不交心,須用遠志以通之;水竅不開, 須
用鐘乳石以利之;氣虛喘乏,須用蛤蚧以禦之;精滑不禁,須用阿芙蓉
以濇之; 皆當隨症酌與,不可概用。若使水火並衰,及或氣陷不固,
陰精獨脫,尤當切禁, 否則禍人反掌。

滋水

馮楚瞻曰:天一生水,故腎為萬物之原,乃人身之寶也。奈人自伐其源,
則本不固, 而勞熱作矣;熱則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
盜汗,發熱咳嗽,頭暈目眩, 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音
喉瘡舌燥等症,靡不因是悉形;非不滋水鎮火, 無以制其炎爍之勢。
繡按滋水之藥,品類甚多,然終不若地黃為正;蓋地黃性溫而潤, 色
黑體沉,可以入腎滋陰,以救先天之精。至於氣味稍寒, 能佐地黃以

‧20‧
卷一 補劑‧溫腎

除骨蒸痞瘧之症者,則有龜板、龜膠,膠則較板而更勝矣; 佐地黃補
肌澤膚,以除枯竭之症者,則有人乳、猪肉,肉則較乳而有別矣; 佐
地黃以通便燥之症者,則有火麻、胡麻,胡麻則較火麻而益血矣。 至
於水虧而目不明,則須佐以枸杞;水虧而水不利胎不下,則有佐於冬葵
子、榆白皮; 水虧而風濕不除,則有佐於桑寄生;水虧而心腎不交,
則有佐於桑螵蛸、龜板; 水虧而陰痿不起,則有佐於褚實;水虧而筋
骨不健,則有佐於冬青子; 水虧而精氣不足,則有佐於燕窩;水虧而
血熱吐䘐,則有佐於乾地;水虧而堅不軟, 則有佐於食鹽;水虧而虛
怯不鎮,則有佐於磁石;水虧而氣不收及血不行, 則有佐於牛膝;水
虧而噎隔不食,則有治於黑鉛。但黑鉛為水之精, 凡服地黃而不得補
者,須用黑鉛鎮壓,俾水退歸北位,則於水有補;然必火勝水涸, 方
敢用此以為佐,若使水火並衰,則又當佐性溫以煖腎臟,否則害人不輕。

溫腎

腎虛而在於火,則當用辛、用熱;腎虛而在於水,則當用甘、用潤,至
於水火並衰, 則藥有難兼施,惟取其性溫潤,與性微溫力耑入腎者以
為之補,則於水火並虧之體, 自得溫潤調攝之宜矣。按地黃體潤不溫,
因於火日蒸晒而溫,實為補水溫腎要劑, 其藥自屬不易。然有肝腎虛
損,氣血凝滯,不用杜仲、牛膝、續斷以通,而偏用肉桂、 陽起石以
燥;風濕內淫,不用巴戟天、狗脊以溫,而偏用淫羊藿、蛇床子以燥;
便結不解,不用蓯蓉肉、鎖陽以溫,而偏用火麻、枸杞、冬葵子以潤;
遺精滑脫, 不用菟絲子、覆盆子、山茱萸、胡桃肉、 葡萄等藥以
收,而偏用粟殼、 牡蠣等藥以進;軟堅行血,不用海狗腎溫煖以潤,
而偏用食鹽、青鹽鹹寒以投; 補精益血,不用麋茸、鹿膠、犬肉、紫
河車、何首烏等藥以溫,而偏用硫黃、 沉香以勝;鬼疰蠱毒,不用獺
肝溫煖以驅,而偏用川椒、烏梅以制;凡此非失於燥, 而致陰有所劫,
即失於寒而致火有所害,豈溫煖腎臟之謂哉?噫!誤矣。

溫中

人身一小天地耳,天地不外陰陽五行以為健順,人身不外水火氣血以為

‧21‧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長養; 蓋人稟賦無偏,則水以附火,火以生水,水火既足,則氣血得
資, 而無虧缺不平之憾矣。惟其稟有不同,賦有各異,則或水衰而致
血有所虧, 火衰而致氣有所歉,故必假以培補,俾偏者不偏,而氣血
水火,自爾安養而無病矣。 第其病有淺深,症有輕重,則於補劑之中,
又當分其氣味以求,庶於臨症免感。 如補之有宜於先天真火者,其藥
必燥必裂,是為補火之味;補有宜於先天真水者, 其藥必滋必潤,是
為滋水之味;補有宜於水火之中而不敢用偏勝之味者, 其藥必溫必潤,
是為溫腎之味;補有宜於氣血之中而不敢用一偏之藥者, 其藥必甘必
溫,是為溫中之味;補有宜於氣血之中而不敢用過補之藥者, 其藥必
平必淡,是為平補之味;合是諸補以分,則於補劑之義, 已得其概,
又何必過為分別云。又按萬物惟溫則生,故補以溫為正也;萬物以土為
母, 甘屬土,故補又以甘為貴也。土虧則物無所載,故補脾氣之缺陷,
無有過於白朮; 補肝氣之虛損,無有過於雞肉;補肺氣之痿弱,無有
過於參、耆;補心血之缺欠, 無有有過於當歸,是皆得味之甘,而不
失其補味之正也。其次補脾之味,則有如牛肉、 大棗、飴糖、蜂蜜、
龍眼、荔枝、鯽魚,皆屬甘溫,氣雖較與白朮稍純,然蜂蜜、 飴糖則
兼補肺而潤燥,龍眼則兼補心以安神,荔枝則兼補營以益血, 惟有牛
肉則能補脾以固中,大棗則能補脾以助胃,鯽魚則能補土以制水也。 且
繡嘗即補脾以思,其土之卑監而不平者,不得不藉白朮以為培補;若使
土乾而燥, 能無滋而潤乎,是有宜於山藥、人乳、黃精、猪肉之屬是
也;土濕而凝, 能無燥而爽乎,是有宜於白蔻、砂仁之屬是也;土潤
而滑,能無濇而固乎, 是有宜於蓮子、芡實、肉蔻之屬是也;土鬱而
結,能無疏而醒乎,是有宜於木香、 甘松、藿香、菖蒲、胡荽、大蒜
之屬是也;土浸而傾,能無滲而利乎,是有宜於茯苓、 扁豆、山藥、
鯽魚之屬是也;土鬱而蒸,能無清而利乎,是有宜於薏苡仁、木瓜、 白
鮮皮、蚯蚓、紫貝、皂白二礬、商陸、郁李之屬是也;土寒而凍,能無
溫而散乎, 是有宜於乾薑、附子之屬是也;土敦而阜,能無通而泄乎,
是有宜於硝、黃、 枳實之屬是也;土崩而解,能無升而舉乎,是有宜
於參、耆、甘草之屬是也; 凡此皆屬補脾之味,然終不若甘溫補脾之
為正耳。

‧22‧
卷一 補劑‧平補

平補

精不足而以事味投補,是虧已在於精,而補不當用以平劑矣;氣不足而
以輕清投補, 是虧已在於氣,而補亦不當用以平劑矣;惟於補氣而於
血有損,補血而於氣有窒; 補上而於下有礙,補下而於上有虧;其症
似虛非虛,似實非實, 則不得不擇甘潤和平之劑以進。如萎蕤、人乳,
是補肺陰之至平者也;山藥、黃精、 羊肉、猪肉、甘草,是補脾陰之
至平者也;柏子、合歡皮、阿膠, 是補心陰之至平者也;冬青子、桑
寄生、桑螵蛸、狗脊,是補肝腎陰之至平者也; 燕窩、鴿肉、鴨肉,
是補精氣之至平者也。但阿膠、人乳,則令肝腎與肺而皆潤, 合歡則
令脾陰五臟而皆安,山藥則令肺腎而俱固,桑螵蛸則能利水以交心。至
於倉米、 扁豆,一能養胃以除煩,一能舒脾以利脾,皆為輕平最和之
味。餘則兼苦兼辛兼淡, 平雖不失,而氣味夾雜,未可概作平補論耳。

‧23‧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卷三 散劑

散寒

凡病傷於七情者宜補,傷於六淫者宜散、宜清。傷於七情者宜補,則補
自有輕、 重之分,先天、後天之別。傷於六淫者宜散,則散自有經絡
之殊,邪氣之異; 如輕而淺者,其邪止在皮毛,尚謂之感,其散不敢
過峻;若至次第傳變, 則邪己在於經,其散似非輕劑可愈;迨至愈傳
愈深,則邪已入不毛,其邪應從下奪, 又非散劑所可愈矣。是以邪之
本乎風者,其散必謂之驅,以風善行數變, 不驅不足禦其奔迅逃竄之
勢也;邪之本於寒者,其散止謂之散,以寒凝結不解, 不散不足啟其
冰伏否塞之象也;邪之得於霧露陰寒之濕者,其邪本自上受, 則散當
從上解,而不得以下施;邪之漸鬱而成熱者,其散當用甘平、辛平, 而
不可用辛燥。至於邪留於膈,欲上不上,欲下不下,則當因高而越,其
吐之也必宜; 邪固於中,流連不解,則當從中以散,其溫之也必便;
若使邪輕而感, 有不得用峻劣之藥者,又不得不用平淡以進,俾邪盡
從輕散,而不致有損傷之變, 此用散之概也。又按陰盛則陽微,陽勝
則陰弱,凡受陰寒肅殺之氣者, 自不得不用辛熱以治。惟是邪初在表,
而表尚有表中之表以為區別, 如邪初由皮毛而入太陽,其症必合肺經
並見,故藥必先用以麻黃以發太陽膀胱之寒, 及或佐以杏仁、生薑入
肺,并或止用桔梗、紫蘇、蔥管、黨參入肺之味以進; 但杏仁則耑入
肺散寒下氣止喘,生薑則耑入肺辟惡止嘔,蔥管則耑入肺發汗解肌, 桔
梗則耑入肺開提肺中風寒、載藥上浮,黨參本於防風、桔梗偽造, 則
其氣味亦即等於防風、桔梗以疏肺氣。至於細辛、蔓荊,雖與諸藥同為
散寒之品, 然細辛則宣腎經風寒,蔓荊則除筋骨寒濕及發頭面風寒, 皆
非太陽膀胱耑藥及手太陰肺經藥耳。他如白蔻、蓽撥、良薑、乾薑、川
椒、 紅豆蔻氣味辛熱,並薰香氣味辛平,與馬兜鈴、紫白石英、冬花、
百部氣味辛溫, 雖於肺經則治,然終非屬入肺耑品,所當分別而異視
者也。

‧24‧
卷三 散劑‧驅風

驅風

風為陽邪,寒為陰邪;風屬陽,其性多動而變,寒屬陰,其性多靜而守。
故論病而至於風,則症變遷而莫禦;論藥而至於風,則其藥亦變遷而莫
定矣。 如肝屬風,病發於風,則多由肝見症。乃有風不在肝,而偏在
於肌肉之表, 症見惡風自汗之當用桂枝以解其肌;風在太陽膀胱,症
見遊風攻頭之當用以羌活; 症見一身骨痛之當用以防風;症見風攻巔
頂之當用以藁本者,有如斯矣。 且有風在少陰腎經,症見伏風攻頭之
當用以獨活,症見口乾而渴之當用以細辛; 與風在骨髓,症見痰迷竅
閉之當用以冰片;風在皮膚骨髓, 症見驚瘓疥癩之當用以白花蛇;風
在關節,症見九竅皆閉之當用以麝香, 症見風濕痺痛之當用以茵芋;
風在經絡,症見瘡瘍癰腫之當用以山甲, 症見痰涎壅塞之當用以皂角;
風在十二經絡,症見頑痺冷痛之當用以威靈仙; 風在腸胃,症見惡瘡
腫毒之當用以肥皂;風在陽明胃經,症見頭面諸疾之當用以白附、 白
芷者,又如此矣。更有風熱在肺,症見鼻塞鼻淵之當用以辛夷, 症見
目翳眩暈之當用以甘菊,症見惡寒發熱無汗而喘之當用以杏仁, 症見
癰腫瘡毒之當用以牛蒡,症見喘嗽體腫之當用以白前者,又如此矣。 至
於風己在肝,而症又挾有濕,則如秦艽既除腸胃濕熱,又散肝經風邪;
浮萍既入肝經散風,復利脾經之濕;海桐皮以療風濕諸痛;豨薟草以治
麻木痛冷; 蒼耳子以治皮膚瘡癬,通身周痺;巴戟、狗脊、寄生以強
筋骨之類;而萎蕤、萆薢、 茵芋、白芷、白附之偕,風濕而治,可類
惟矣。風已在肝,而症見有熱成, 則如全蝎之治胎風發搐,鈎藤之治
驚癎瘛瘲,蟬退之治皮膚癮疹,薄荷之治咽喉口齒, 石南葉之能逐熱
堅腎,決明子、木賊、蕤仁之治風熱目翳之類;而辛夷、冰片、 牛蒡
之偕,風熱以理,又可想矣。風病在肝而症見有痰氣,則如南星之散經
絡風痰, 天麻之治肝經氣鬱虛風,川芎之散肝經氣鬱之類;而麝香之
偕,痰氣並理,又可思矣。 風病在肝而症見有風毒,則有如蛇退之能
殺蠱辟惡,蜈蚣之能散瘀療結之類;而山甲、 草烏、牛蒡、肥皂之偕,
風毒以理,又其餘矣。風病在肝而更見有寒濕之症, 則有宜於蔓荊、
殭蠶、五加皮、烏尖附之類,但其功用治效,則有殊矣。 風病在肝而
症見有骨痿不堅之症,則有宜於虎骨、虎膠之類,但其氣味緩急, 則

‧25‧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有間矣。至於風病在肝而症見有肌膚燥熱,則不得不用荊芥以達其膚而
疏其血; 風病在肝而症見有瘡疥目赤,則不得不用蒺藜以散其風而逐
其瘀; 風病在肝而症見有濕熱燥癢,則不得不用蕪荑以泄其濕;要皆
隨症審酌以定其趨。 但其理道無窮,變化靡盡,其中旨趣,在於平昔
細為體會, 有非倉卒急迫所能得其精微也。

散濕

經曰:半身以上,風受之也;半身以下,濕受之也。然有濕不下受,而
濕偏從上感, 則濕又當上治。蓋濕無風不行,如風在上,其濕從風以
至者,則為風濕,是風是濕, 非散不愈也;濕值於寒,寒氣凜冽,其
濕由寒至者,則為寒濕,是寒是濕, 亦非由散不除也;且有好食生冷,
留滯腸胃,合於雨露感冒,留結不解,隨氣勝復, 變為寒熱,以致頭
重如裹,皮肉筋脉,皆為濕痺,則不得不從開發以泄其勢。 然散濕之
藥不一,有止就濕而言散者,如蒼朮之屬是也;有因風濕而言散者,如
白芷、 羌活、獨活、防風、寄生、萎蕤、秦艽、巴戟、狗脊、靈仙、
海桐皮、豨薟草、 蒼耳子、萆薢、茵芋之屬是也;有就寒濕而言散者,
如五加皮、天雄、蔓荊子、殭蠶、 細辛之屬是也;有兼風熱而言散者,
如蕪荑之屬是也;有就熱濕而言散者, 如香薷之屬是也;有就痰濕而
言散者,如半夏之屬是也。至濕而在胸腹,症見痞滿, 宜用川朴以散
之;濕在肌肉,症見膚腫,宜用排草以洗之;濕在腸胃, 挾風而見拘
攣痺痛,宜用秦艽以除之;濕在筋骨而見頭面不利,宜用蔓荊子以治之。
此皆就表、就上,受濕論治,故以散名。若使濕從下受,及已內入為患,
則又另有滲濕、瀉濕諸法,而非斯藥所可統而歸之也。

散熱

熱自外生者宜表宜散,熱自內生者宜清宜瀉;熱自外生而未盡至於內者
宜表宜散, 熱自內成而全無表症者宜攻宜下。凡人感冒風寒,審其邪
未深入,即當急撤其表, 俾熱仍從表解;不得謂熱已成,有清無散,
而不用表外出也。第熱之論乎散者, 其法不一,有止就熱以言散者,
如升麻之升諸陽引熱外出, 乾葛之升陽明胃氣引熱外出,柴胡之升少

‧26‧
卷三 散劑‧吐散

陽膽熱外出,淡豆豉之升膈熱外出, 夏枯草之散肝熱外出,野菊花之
散肝肺熱外出也;有合風熱以言散者, 如辛夷能散肺經風熱,冰片能
散骨蒸風熱,木賊能散肝膽風熱,蕤仁、決明子、 爐甘石、薄荷能散
肝經風熱也;有合濕熱而言散者,如蕪荑能散皮膚骨節濕熱, 香薷能
散肺胃心濕熱是也;有就風火熱毒而言散者,如蟾蜍、 蟾酥之能升拔
風火熱毒外出是也;有就血熱而言散者,如石灰能散骨肉皮膚血熱, 谷
精草能散肝經血熱也;至於熱結為痰,有藉吐散, 如木鱉則能引其熱
痰成毒結於胸膈而出,瓜蒂則能引其熱痰結於肺膈而出, 膽礬則能引
其風熱之痰亦結在膈而出也。若使表症既罷,內症已備,則又另有法在,
似無庸於瑣贅。

吐散

邪在表宜散,在裏宜攻;在上宜吐,在中下宜下;反是則悖矣。昔人謂
邪在上, 因其高而越之。又曰:在上者涌而吐之是也。但吐亦須分其
所因所治以為辨別, 如常山、蜀漆,是吐積飲在於心下者也;藜蘆、
皂白二礬、桔梗蘆、皂角, 是吐風痰在於膈者也;生萊菔子是吐氣痰
在於膈者也;烏尖附是吐濕痰在於膈者也; 胡桐淚是吐腎胃熱痰上攻
於膈而見者也;梔子、瓜蒂,是吐熱痰聚結於膈而成者也; 砒石是吐
寒痰在於膈者也;至於膈有熱毒,則有木鱉、青木香以引之;痰涎不上,
則有燒鹽以涌之。但吐藥最峻,過用恐於元氣有損;況砒石、木鱉,尤
屬惡毒, 妄用必致生變,不可不慎。

溫散

熱氣久積於中,自當清涼以解;寒氣久滯於內,更當辛溫以除;故溫散
之味, 實為中虛寒滯所用也。然中界乎上下之間,則治固當以中為主,
而上下亦止因中而及; 是以溫以守內而不凝,散以行外而不滯,溫散
並施,而病不致稍留於中而莫禦矣。 第不分辨明晰,則治多有牽混不
清。 {溫中} 如縮砂密、木香、香附、乾薑、半夏、胡椒、吳茱萸、
使君子、麥芽、松脂, 皆為溫中行氣快滯之味;然縮砂密則止煖胃快
滯,木香則止疏肝醒脾, 香附米則止開鬱行結活血通經,半夏則止開

‧27‧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痰逐濕,乾薑則止溫中散寒, 胡椒則止溫胃逐痰除冷,吳茱萸則止逐
肝經寒氣上逆腸胃,使君子則止燥胃殺蟲, 麥芽則止消穀磨食,松脂
則止祛風燥濕,而有不相兼及者也。 {溫中兼上} 至於溫中而兼及上,
則有如蓽撥之散胸腹寒逆,藿香之醒脾辟惡寬胸止嘔, 菖蒲之通心開
竅醒脾逐痰,玄胡索之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安息香之通活氣血, 各
有專司自得之妙。 {溫中兼下} 溫中而兼及下,則有如益智之燥濕逐
冷溫腎縮泉,蛇床子之補火宣風燥濕, 蒺藜之祛肝腎風邪,大小茴之
逐肝腎沉寒痼冷,各有主治獨得之趣。 {溫中兼外} 溫中而兼通外,
則有草菓之溫胃逐寒辟瘴辟瘧,蘇合香、樟腦、大蒜、山奈、甘松、 排
草之通竅逐邪殺鬼,白檀香之逐冷除逆以引胃氣上升,良薑、紅豆蔻之
溫胃散寒, 艾葉之除肝經沉寒痼冷以回陽氣將絕,胡椒之通心脾小腹
辟惡發痘, 烟草之通氣爽滯辟瘴除惡,白芥子之除脇下及皮裏膜外之
風痰,石灰之燥血止血散血, 烏藥之治氣逆胸腹不快,各有其應如響
之捷。 {中兼上下} 溫中而至通上徹下,則有如丁香之泄肺煖胃燥腎
止呃,川椒之補火溫臟除寒殺蟲, 各有氣味相投之宜。 {溫中獨見於
上} 若使溫中獨見於上,則有如草豆蔻之逐胃口上之風寒,止當心之
疼痛, 薰草之通氣散寒辟惡止痛,其效俱不容掩。 {溫中獨見於下}
且溫中而獨見於上下,則有如薤之通肺除痺,通腸止痢,其效又屬不泯。
其一溫中,而氣味各殊,治效各別,有不相同如此。然繡竊謂溫中之味,
其氣兼浮而升,則其散必甚;溫中之味,其氣必沉而降,則其散甚微;
溫中其氣既浮, 而又表裏皆徹,則其散更甚而不可以解矣。是以丁香、
白蔻之降,與於草豆蔻、 白檀之升,絕不相同;即與縮砂密之散,木
香之降,亦且絕不相似。良薑氣味過散, 故止可逐外寒內入,而不可
與乾薑溫內同比;藿香氣味稍薄,故止可除臭惡嘔逆, 而不可與木香
快滯並議;烏藥徹上徹下,治氣甚於香附,故為中風中氣所必需; 薤
白氣味辛竄,行氣遠駕木香,故為胸痺腸滯所必用。凡此是溫是散,皆
有義理, 錯綜在人細為體會可耳。

平散

藥有平補,亦有平散;補以益虛,散以去實,虛未甚而以重劑投之,其
補不能無害; 實未甚而以重劑散之,其散更不能無害矣。如散寒麻黃,
‧28‧
卷三 散劑‧平散

散風桂枝,散濕蒼朮, 散熱升、葛,散暑香薷,散氣烏藥,皆非平者
也;乃有重劑莫投,如治風與濕, 症見疥癬周痺,止有宜於蒼耳子;
症見瘙癢消渴,止有宜於蠶沙;症見麻木冷痛, 止有宜於豨薟;症見
膚癢水腫,止有宜於浮萍;症見目翳疳蝕,止有宜於爐甘石, 皆能使
其風散濕除。又如治風與熱,症見目翳遮睛,爛弦胞腫,止有宜於甘菊、
蕤仁、 木賊;症見風熱蒸騰,腎陰不固,止有宜於石南葉,皆能使其
風熄熱退。 又如治寒與熱,症見咳嗽不止,止有宜於冬花;症見頭面
風痛,止有宜於荷葉; 症見肺熱痰喘,聲音不清,止有宜於馬兜鈴;
症見寒燥不潤,止有宜於紫、白石英; 症見肝經鬱熱不散,止有宜於
夏枯草;症見風寒濕熱腳氣,止有宜於五加皮; 症見風寒痰濕,止有
宜於殭蠶,皆能使其寒熱悉去。至於治氣, 則又止用橘皮之宣肺燥濕,
青皮之行肝氣不快,神麯之療六氣不消,檳榔、 大腹皮之治胸腹痞脹,
白芨之散熱毒而兼止血,野菊花之散火氣,癰毒疔腫, 瘰癧目痛,青
木香之除風濕惡毒氣結,皆能使其諸氣悉消。凡此藥雖輕平, 而用與
病符,無不克應,未可忽為無益而不用也。

‧29‧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卷四 瀉劑

滲濕

病之切於人身者,非其火之有餘,即其水之不足;火衰則水益勝,水衰
則火益熾。 昔人云:火偏盛者,補水配火,不必去火;水偏多者,補
火配水,不必去水。 譬之天乎,此重彼輕,其重於一邊者勿補,則祇
補足輕者之一邊也,決不鑿去砝馬; 審是則凡水火偏勝,決無鑿去砝
馬用瀉之理。推是稟體素厚,臟氣偏勝, 并或外邪內入,阻遏生機;
如濕氣流行,土受水制,在初濕氣內盛,能毋滲而泄乎? 久而水氣橫
逆,泛流莫禦,能無決而去乎?此水之宜滲宜瀉者然也。火氣內熾, 一
火發動,眾火齊起,衝射搏激,莫可名狀,此火之不得不瀉者也。熱氣
內蒸, 水受煎熬,苟不乘勢即解,則真陰立槁,此又熱之不得不瀉者
也。至於或熱或火, 結而為痰,或熱或火,盈而為氣;痰之微者,或
從滲濕瀉濕之藥以去;若使痰甚而湧, 宜用苦宜苦鹹之藥以降;氣之
微者,或用瀉火瀉熱之藥以消;若使氣盛而迫, 須用苦寒苦劣之藥以
下。其有稟受素虧,邪氣不甚,則止酌以平劑以投; 不可概用苦寒,
以致胃氣有損。又按濕為陰邪,凡人坐臥卑地,感受濕蒸, 及或好食
生冷,遏其元陽,鬱而為熱;在初受邪未深,不必竟用重劑, 惟取輕
淡甘平以滲。然滲亦須分其臟腑,如扁豆、山藥、陳倉米、茯苓、浮萍、
通草、 鴨肉、鯽魚、鯉魚、澤蘭,是滲脾胃之濕者也。但茯苓則兼肺
腎以同治, 通草則止合腎以共理,鯽魚則止合腎以皆滲;故暑濕薰蒸,
三焦混亂, 宜用扁豆以除之;胃氣不平,煩渴不止,宜用倉米以止之;
脾虛熱泄, 宜用山藥以滲之;水腫不消,宜用浮萍以利之;淋閉不通,
宜用通草以開之; 腸風下血,膈氣吐食,宜用鯽魚以理之;陳氣不化,
宜用澤蘭以去之;虛癆嗽腫, 宜用鴨肉以平之;腫嗽泄瀉,宜用茯苓
以利之;水腫腳氣,宜用鯉魚以治之。 又如榆白皮、冬葵子、神麴、
石鐘乳,是滲腸胃之濕者也。故五淋腫滿,胎產不下, 宜用榆白皮、
冬葵子以服之;乳汁不通,宜用石鐘乳以通之。又如茯神、萱草, 是

‧30‧
卷四 瀉劑‧瀉濕

滲心經之濕者也;故驚悸健忘,水濕內塞,宜用茯神以利之;消渴心煩,
宜用萱草以釋之。他如腎有邪濕,症見心氣不交,則有桑螵蛸以治之;
症見楊梅毒結, 則有土茯苓以導之,但土茯苓則兼諸臟之濕同理;肺
有邪濕,汗閉不泄, 則有薑皮以發之;肺氣不降,則有通草以通之;
肝有邪濕,而見子腫風癆, 則用天仙藤以治之。至於濕熱稍勝,藥非
輕劑可治,則又另有瀉劑, 而非斯藥所能盡者也。

瀉濕

瀉濕與滲濕不同;滲濕者,受濕無多,止用甘平輕淡,使水緩滲,如水
入土, 逐步滲泄,漸漬不驟;瀉濕者,受濕既多,其藥既須甘淡以利,
又須鹹寒以瀉, 則濕始從熱解,故曰瀉濕。 {瀉肺濕} 然瀉亦須分
其臟腑,如濕在肺不泄,宜用薏苡仁、黑牽牛、車前子、黃芩、白薇之
類; 但薏苡仁則治水腫濕痺,疝氣熱淋;黑牽牛則治腳氣腫滿,大小
便祕; 黃芩則治癃閉腸澼,寒熱往來;車前子則治肝肺濕熱,以導膀
胱水邪; 白薇則治淋痺酸痛,身熱肢滿之為異耳。 {瀉脾胃濕} 如
濕在於脾胃不瀉,宜用木瓜、白鮮皮、蚯蚓、白礬、寒水石之類; 但
木瓜則治霍亂泄瀉轉筋,濕熱不調;白鮮皮則治關竅閉塞,溺閉陰腫;
蚯蚓則治伏熱鬼疰,備極熱毒;白礬則能酸收湧吐,逐熱去沫; 寒水
石則能解熱利水之有別耳。 {瀉腸胃濕} 如濕在於腸胃不清,宜用扁
蓄、茵陳、苦參、刺猬皮之類;但扁蓄、 苦參則除濕熱殺蟲,茵陳則
除濕熱在胃發黃,刺猬皮則治噎膈反胃之不同耳。 {瀉心濕} 如濕在
心不化,宜用燈草、木通、黃連、連翹、珍珠、苦楝子之類; 但燈草
則治五淋伏熱;黃連則治實熱濕蒸;木通則治心熱水閉;連翹則治癰毒
淋結; 珍珠則治神氣浮遊,水脹不消;苦楝子則治熱鬱狂燥,疝瘕蠱
毒之有分耳。 {瀉小腸濕} 若在小腸濕閉而見淋閉莖痛,則有海金沙
以除之;溺閉腹腫,則有赤小豆以利之; 娠妊水腫,則有赤茯苓以導
之。 {瀉膀胱濕} 膀胱濕閉而見水腫風腫,則有防己以泄之;暑濕內
閉,則有猪苓以宣之;小便頻數, 則有地膚子以開之;水蓄煩渴,則
有澤瀉以治之;實熱熾甚,則有黃蘗以瀉之; 暑熱濕利,則有滑石以
分之。 {瀉腎濕} 他如腎有邪濕症見血瘀溺閉,則有宜於琥珀、海石
矣;症見水氣浮腫, 則有宜於海蛤矣;症見痔漏淋渴,則有宜於文蛤
‧31‧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矣;而寒水石、苦參之能入腎除濕, 又自可見。 {瀉肝濕} 肝有邪


濕,症見驚癎疫瘧,則有宜於龍膽矣;症見風濕內乘,小便痛閉, 則
有宜於萆薢矣;而連翹、珍珠、琥珀之能入肝除濕,又自可推。 凡此
皆屬瀉濕之劑也,至於水勢澎湃,盈科溢川,則又另有法在,似不必於
此瑣贅云。

瀉水

瀉水者,因其水勢急迫,有非甘淡所可滲,苦寒所可瀉;正如洪水橫逆,
迅利莫禦, 必得極辛極苦極鹹極寒極陰之品,以為決瀆,則水始平,
此瀉水之說所由起也。 然水在人臟腑,本自有分;即人用藥以治水勢
之急,亦自有別。如大戟、芫花、 甘遂同為治水之藥矣,然大戟則瀉
臟腑水濕,芫花則通裏外水道,蕘花則瀉裏外水濕, 甘遂則瀉經隧水
濕也。葶藶、白前同為入肺治水劑矣,然葶藶則合肺中水氣以為治, 白
前則搜肺中風水以為治也。商陸入脾行水,功用不減大戟,故仲景牡蠣
澤瀉湯用之。 海藻、海帶、昆布氣味相同,力耑泄熱散結軟堅,故瘰
癧瘕疝隧道閉塞,其必用之。 螻蛄性急而奇,故能消水拔毒;田螺性
稟至陰,故能利水以消脹;續隨子有下氣之速, 凡積聚脹滿諸滯,服
之立皆有效;紫貝有利水道通瘀之能,故於水腫蠱毒目翳, 用之自屬
有功。至於瞿麥瀉心,石韋清肺,雖非利水最峻;然體虛氣弱,用亦增
害, 未可視為利水淺劑,而不審實以為用也。

降痰

痰之見病甚多,痰之立治不少,如痰之在於經者宜散、宜升,痰之在於
上者宜涌、 宜吐,痰之在中、在膈,不能以散、不能以吐者,宜降、
宜下,此降之法所由起也。 第降有在於肺以為治者,如栝蔞、貝母、
生白菓、杏仁、土貝母、訶子之屬是也; 有在胸膈以為治者,如硼砂、
礞石、兒茶之屬是也;有在心肝以為治者, 如牛黃之屬是也;有在肝
膽以為治者,如全蝎、鶴虱之屬是也; 有在皮裏膜外以為治者,如竹
瀝之屬是也;有在脾以為治者,如密陀僧、 白礬之屬是也;有在腎以
為治者,如沉香、海石之屬是也。但貝母則合心肝以為治, 射干則合

‧32‧
卷四 瀉劑‧瀉熱

心脾以為理,皆屬清火、清熱,降氣下行;惟白礬則收逐熱涎,或從上
涌, 或自下泄,各隨其便。至於痰非熱成,宜溫、宜燥,宜收、宜引,
則又在人隨症活潑, 毋自拘也。

瀉熱

內經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寒氣外凝內鬱之理,腠
理堅緻, 玄府閉密,則氣不宣通,濕氣內結,中外相薄,寒盛熱生。
觀此則知熱之由作, 悉皆外邪內入而熱;是即本身元陽為邪所遏,一
步一步而不得泄,故爾變而為熱耳。 然不乘勢以除,則熱更有進而相
爭之勢,所以古人有用三黃石膏,及或大小承氣, 無非使其熱瀉之謂。
余按熱病用瀉,考之方書,其藥甚眾,然大要在肺則止用以黃芩、 知
母,在胃則止用以石膏、大黃、朴硝,在心則止用以黃連、山梔、連翹、
木通, 在肝則止用以青黛、龍膽,在腎則止用以童便、青鹽,在脾則
止用以石斛、白芍, 此為諸臟瀉熱首劑。 {瀉肺熱} 至於在肺,又
有他劑以瀉,蓋以熱邪初成未盛,則或用以百合、百部、馬兜鈴; 毒
氣兼見,則或用以金銀花、牛蒡子;久嗽肺痿,則或用以沙參;腳氣兼
見, 則或用以薏苡仁;咽瘡痔漏,則或用以柿乾、柿霜;熱挾氣攻,
則或用以牽牛; 三焦熱併,則或用以梔子;煩渴而嘔,則或用以竹茹;
熱而有痰,則或用以貝母; 熱而氣逆不舒,則或用以青木香;熱而溺
閉,則或用以車前、石韋;久嗽兼脫, 則或用以五倍子、百藥煎;乳
水不通,或用以通草;若更兼有血熱,則又當用生地、 紫菀;此瀉肺
熱之大概也。 {瀉胃熱} 在胃又有他劑以瀉,蓋以熱兼血燥,犀角宜
矣;毒盛熱熾,菉豆宜矣;中虛煩起, 粳米宜矣;暑熱渴生,西瓜宜
矣;時行不正,貫眾宜矣;疫熱毒盛,人中黃、金汁、 雪水宜矣;咽
瘡痔漏,柿蒂、柿乾宜矣;便結不軟,玄明粉宜矣;乳癰便閉, 漏蘆
宜矣;蠱積不消,雷丸宜矣;熱盛呃逆,竹茹、蘆根宜矣;腸毒不清,
白頭翁、 刺猬皮宜矣;口渴不止,竹葉宜矣;若更兼有血熱,則又宜
於地榆、槐角、槐花、 蘇木、三七、乾漆,此瀉胃熱之大概也。 {瀉
大腸熱} 而大腸熱結,仍不外乎硝、黃、白頭翁、黃芩、菉豆、蝸牛、
生地之藥矣。 {瀉心熱} 在心又有他劑以瀉,則或因其溺閉,而用瞿
麥、木通;氣逆而用赭石;痰閉而用貝母、 天竺黃;暑渴而用西瓜;
‧33‧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精遺而用蓮鬚;抽掣而用鈎藤;咳嗽而用百合; 疝瘕而用川楝;與夫
血熱而用以犀角、射干、童便、血餘、紅花、辰砂、紫草、生地、 鬱
金、桃仁、茜草、蘇木、丹參、沒藥、蓮藕、益母草、熊膽等藥, 又
可按味以考求矣,此瀉心熱之大概也。 {瀉肝熱} 在肝又有他劑以瀉,
則如肝經氣逆,宜用赭石以鎮之;腎氣不固,則用石南葉以堅之; 溺
閉不通,則用車前子以導之;痰閉不醒,則用牛黃以開之;目翳不明,
則用秦皮、 空青、蒙花、石燕、青葙子、石決明以治之;咳嗽痰逆,
則用全胡以降之;蠱積不消, 則用蘆薈以殺之;濕鬱驚恐,宜用琥珀
以鎮之;神志昏冒,宜用棗仁以清之。 若使熱在於血,其藥眾多,大
約入肝涼血,則有赤芍、赭石、蒲公英、青魚膽、紅花、 地榆、槐花、
槐角、側柏葉、卷柏、無名異、凌霄花、猪尾血、紫草、夜明砂、兔肉、
旱蓮草、茅根、蜈蚣、山甲、琥珀、芙蓉花、苦酒、熊膽之類;入肝破
血,則有莪朮、 紫貝、靈芝、紫參、益母草、蒲黃、血竭、蓮藕、古
文錢、皂礬、歸尾、鱉甲、貫眾、 茜草、桃仁之類;入肝敗血,則有
三七、蝱蟲、 蟲、螃蟹、瓦楞子、水蛭、 花 石之類,皆當審實以
投,此瀉肝熱之大概也。 {瀉膽熱} 而瀉膽熱之味,又豈有外空青、
銅綠、銅青、熊膽、膽礬、前胡等藥者乎。 {瀉腎熱} 在腎又有他劑
以瀉,如龍膽、防己,為腎熱盛溺閉者所宜用也; 秋石為腎熱盛虛咳
嗽溺閉者所必用也;寒水石為腎熱盛口渴水腫者所必用也; 地骨皮為
腎熱盛有汗骨蒸者所必用也;食鹽為腎熱盛便閉者所必用也;琥珀、 海
石為腎熱盛血瘀溺祕者所必用也;若使熱在於血,則藥亦不出乎童便、
地骨皮、 血餘、銀柴胡、蒲公英、生牛膝、旱蓮草、赤石脂、自然銅、
古文錢、青鹽之類。 {瀉膀胱熱} 而瀉膀胱熱結,其用猪苓、澤瀉、
地膚子、茵陳、黃蘗、黃芩、龍膽、川楝子藥者, 又可按其症治以考
求矣;此瀉腎熱之大概也。 脾熱瀉藥無多,惟有脾經血熱,考書有用
郁李、射干、紫貝、薑黃、蓮藕、皂礬、 蚯蚓,然亦須辨藥症以治。 要
之治病用藥,須當分其臟腑;然其是上是下,毫微之處,未可盡拘。 如
藥既入於肺者,未有不入於心;入於肝者,未有不入於脾;入於腎者,
未有不入於膀胱;且藥氣質輕清者上浮,重濁者下降,豈有浮左而不浮
右, 重此而不重彼者乎?但於形色氣味重此,比較明確,則藥自有圓
通之趣, 又奚必拘拘於毫茫間互為較衡,而致跼其神智者乎。

‧34‧
卷四 瀉劑‧瀉火

瀉火

趙養葵曰:真火者,立命之本,為十二經之主。腎無此,則不能以作強,
而伎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無此,
則不能腐水穀,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
矣; 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
事不應矣。治病者, 的宜以命門真火為君主,而加意以火之一字,觀
此則火不宜瀉也明矣。而丹溪又言: 氣有餘便是火。使火而果有餘,
則火亦能為害,烏在而不瀉乎?惟是火之所發, 本有其基,藥之所主,
自有其治,氣味不明,則治罔不差。 {瀉脾胃火} 如大黃是瀉脾火之
藥,故便閉鞕痛,其必用焉;石膏、茅根,是瀉脾胃之藥, 口渴燥熱,
其必用焉。 {瀉肺火} 黃芩、生地,是瀉肺火之藥,膈熱血燥,效各
呈焉;火盛則痰與氣交窒, 是有宜於栝蔞、花粉;火盛則水與氣必阻,
是有宜於桑白皮;火盛則骨必蒸, 是有宜於地骨皮;火盛則三焦之熱
皆并,是有宜於梔子;火盛則肺化源不清, 是有宜於天冬,麥冬;火
盛則必狂越躁亂,是有宜於羚羊角;火盛則氣必逆而嗽, 是有宜於枇
杷葉;火盛則必挾胃火氣上呃,是有宜於竹茹,此非同為瀉肺之藥乎?
{瀉心火} 黃連、犀角,是瀉心火之藥也,燥熱濕蒸,時疫斑黃,治
各著焉;火盛則小腸必燥, 是有宜於木通、燈草;火盛則喉必痺而痛,
是有宜於山豆根;火盛則目必翳而障, 是有宜於熊膽;火盛則心必煩
燥懊憹,是有宜於梔子;火盛則口必渴而煩, 是有宜於竹葉;火盛則
肺失其養,是有宜於麥門冬;火盛則必妄沸,是有於童便、 生地;火
盛則憂鬱時懷,是有宜於萱草,此非同為瀉心之藥乎? {瀉肝膽火} 至
於青黛、膽草號為瀉肝之火,然必果有實熱實火者方宜;若止因火而見
抽掣, 則鈎藤有難廢矣;因火而見目障,則熊膽其莫除矣;因火而見
骨蒸, 則青蒿草其必須矣;因火而見驚癎骨痛,則羚羊角其必用矣;
因火而見口舌諸瘡, 則人中白其必進矣;因火而見時疾斑毒喉痺,則
大青其亟尚矣;因火而見寒熱往來, 則黃芩其必用矣,此非同為瀉肝
之用乎?而膽火之必用膽草、大青、青黛者可思。 若在腎火,症見骨
蒸勞熱,不得不用黃蘗;症見咽痛不止,不得不用玄參; 症見楊梅惡
毒,不得不用胡連;症見頭目不清,痰涎不消,不得不用茶茗; 症見

‧35‧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火留骨筋,不得不用青蒿草;症見無汗骨蒸,不得不用地骨皮, 此非
同為瀉腎藥乎? 而膀胱火起之必用以人中白、童便,及三焦火起之必
用以青蒿草、梔子者,又自可驗。 諸火之瀉,當分臟腑如此,但用而
不顧其病症之符臟氣之合,則其為禍最速, 可不深思而長慮乎。

下氣

氣者人身之寶,周流一身,傾刻無間;稍有或乖,即為病矣。治之者,
惟有保之、 養之,順之、和之,使之氣常自若,豈有降伐其氣而使不
克自由哉? 然河間謂人五志過極,皆為火;丹溪謂人氣有餘便是火,
則是氣過之極, 亦為人身大患也。是以氣之虛者宜補,氣之降者宜升,
氣之閉者宜通, 氣之鬱迫者宜寬,氣之鬱者宜泄,氣之散者宜歛,氣
之脫者宜固,氣之實而堅者, 則又宜破、宜降、宜下而已。蓋氣之源,
發於腎,統於脾;而氣之出,由於肺; 則降之藥,每出於肺居多,而
腎與脾與肝,止偶見其一二而已。 如馬兜鈴非因入肺散寒清熱,而降
其氣乎?蘇子非因入肺寬胸消痰,止嗽定喘, 而下其氣乎?杏仁非因
入肺開散風寒,而下其氣乎?枇杷葉非因入肺瀉熱而降其氣乎? 葶藶
非因入肺消水而下其氣乎?桑白皮非因入肺瀉火利水而通其氣乎? 旋
覆花非因入肺消痰除結而下其氣乎?栝蔞、花粉,非因入肺消痰清火,
而下其氣乎? 續隨子非因入肺,而瀉濕中之滯乎?枳殼非因入肺寬胸
開膈,而破其氣乎? 若在枳實降氣,則在胸膈之下;三棱破氣,則在
肝經血分之中;赭石則入心肝二經, 涼血解熱,而氣得石以壓而平;
郁李則入脾中下氣,而兼行水破瘀; 山甲則破癰毒結聚之氣,而血亦
消;蕎麥則消腸中積滯之氣; 炒熟萊菔子則下肺喘而消脾滯;至於沉
香、補骨脂,是引腎真火收納歸宅, 黑鉛是引腎真水收納歸宅,皆能
下氣定喘。凡此皆屬降劑,一有錯誤,生死反掌, 治之者可不熟思而
詳辨乎?

平瀉

平瀉者,從輕酌瀉之意也。凡人臟氣不固,或犯實邪不瀉,則養虎貽患;
過瀉則真元有損;故僅酌其微苦微寒,至平至輕之劑以進。如瀉脾胃虛

‧36‧
卷四 瀉劑‧平瀉

熱, 不必過用硝、黃,但取石斛輕淡以瀉脾,茅根以瀉胃,柿蒂以歛
胃蘊熱邪,粳米、 甘米甘涼以固中而已。瀉肺不必進用黃芩、知母,
但用沙參清肺火熱,百部除肺寒鬱, 百合清肺餘熱,薏苡仁清肺理濕,
枇杷葉清肺下氣,金銀花清肺解毒而已。 瀉肝不必進用膽草、青黛,
但用鱉甲入肝清血積熱,消勞除蒸,旱蓮草入肝涼血, 青蒿草清三焦
陰火,伏留骨節,白芍入肝歛氣,鈎藤入肝清熱除風而已。 瀉心不必
黃連、山梔,但用麥冬清心以寧肺,連翹清心以解毒,竹葉清心以滌煩,
萱草清心以醒憂利水,鬱金入心以散瘀,丹參入心以破血而已。瀉腎不
必進用黃柏、 童便、知母,但用丹皮以除無汗骨蒸,地骨皮以除有汗
骨蒸而已。至於調劑陰陽, 則或用以陰陽水止嗽消渴,解毒則或用以
薺苨,散瘀行血則或用以蒲黃、沒藥、苦酒, 開鬱則或用以木賊、蒙
花、穀精草而已。凡此雖屬平劑,但用之得宜, 自有起死回生之力,
未可忽為淺常已也。

‧37‧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卷五 血劑

溫血

人身氣以衛外,血以營內。有氣以統血,則血始能灌溉一身。而凡目得
藉血以視, 耳得藉血以聽,手得藉血以攝,掌得藉血以握,足得藉血
以步者,靡不本其氣之所運; 有血以附氣,則氣始能升降出入,而凡
伎巧能強,治節能出,水穀能腐,謀慮能斷, 二便能通,萬事能應者,
靡不本其血之所至;此有血不可無氣以統, 而有氣不可無血以附也。
第血有盛於氣,則血泣而不流,故有必用溫煖之藥以行之; 氣勝於血,
則血燥而不通,故有必賴清涼之藥以行之;若使氣血並勝,挾有積熱,
而致瘀塊不消,根深蒂固,經年累月不愈者,則又不得不賴破氣損血之
藥以下; 俾氣血無乖,而病自可以愈。又按血盛於氣,則氣失其所司,
而血愈寒愈滯, 故凡用藥治血,必得其氣稍厚以為之主;而凡味厚氣
薄之品,自不得以相兼。 如血有凝於肝,症見惡寒戰慄,其可不用肉
桂以治乎;風鬱血閉, 其可不用川芎以治乎;肌膚灼熱,吐䘐腸風,
其可不用荊芥以治乎;經閉不通, 其可不用蒼耳子以治乎;陰腫崩瘕,
其可不用海螵蛸以治乎;目翳不散, 其可不用穀精草、兔屎以治乎;
風痺乳阻,其可不用王不留行以治乎;惡露不凈, 其可不用大小薊以
治乎;血暈血滯,其可不用沙糖以治乎;此肝經血滯之當溫也。 若使
肝經血滯,而更見有脾氣不運,則伏龍肝似不能離;肌肉不生,則白蠟
似不能捨; 水腫癥瘕,則澤蘭似不能却;蠱毒惡氣,則百草霜不能去;
子腫不消, 則天仙藤似不能別;胃滯不通,則韮菜汁似不可廢;血脉
不通,周身痛痺, 則酒釀似不能除;肌肉不生,目翳不開,則爐甘石
似不能少;血脫不固,潰瘍肉消, 則赤石脂似不能削;是症有兼脾胃
如此。且或見有心腹卒痛,則延胡索不得不用; 神氣不暢,則安息香
不得不急;骨碎血瘀,則骨碎補不得不進; 是症有兼心肺者又如此矣。
若於肝經血滯,而更見有鼻䘐血脫之不得不用烏墨以止, 筋骨血瘀之
不得不用續斷以通,肺痿血痢之不得不用雞蘇以散, 腎寒血瘀之不得

‧38‧
卷五 血劑‧涼血

不用陽起石以宣,目赤精遺之不得不用白蒺藜以解, 督脈不通之不得
不用鹿茸以溫,瘀塊堅硬,痃癖尪羸之不得不用海狗腎以軟, 是症有
兼腎經者又如此矣。至於心經血滯,而症見有痃癖冷痛,在書已有桂心
可用; 見有癰瘍痛迫,在書已有乳香可除;凡此止就溫血大概,略為
分晰,而究其要, 則又在臨症審脉,分別無差,庶於用藥治血之理,
自不致有天淵之隔矣。

涼血

血寒自當用溫,血熱自當用涼;若使血寒不溫,則血益寒而不流矣;血
熱不涼, 則血益結而不散矣;故溫血即為通滯活瘀之謂,而涼血亦為
通滯活瘀之謂也。 第書所載涼血藥味甚多,然不辨晰明確,則用多不
合。如血閉經阻,治不外乎紅花; 毒閉不解,治不外乎紫草,此定法
也。然有心胃熱極,症見吐血,則又不得不用犀角; 心脾熱極,症見
喉痺,不得不用射干;肝胃熱極,症見嘔吐血逆,不得不用茅根; 腸
胃熱極,症見便血,不得不用槐角、地榆;心經熱極,症見驚惕,不得
不用辰砂。 且癰腫傷骨,血瘀熱聚,無名異宜矣;毒盛痘閉,乾紅晦
滯,猪尾血宜矣;目盲翳障, 血積上攻,夜明沙、穀精草、青魚膽宜
矣;瘀血內滯,關竅不開髮餘宜矣;肝木失制, 嘔血過多,側柏葉宜
矣;火伏血中,肺癰失理,凌霄花宜矣;肝胃血燥,乳癰淋閉, 蒲公
英宜矣。至於腸紅脫肛,血出不止,則有炒卷柏可治;血瘕疝痺,經閉
目赤, 則有赤芍藥可治;諸血通見,上溢不下,則有生地黃可治;心
腎火熾,血隨火逆, 則有童便可治;肝腎火起,骨蒸血結,則有童便
可治。其他崩帶驚癎, 噎膈氣逆之有賴於代赭石;濕熱下注,腸胃痔
漏之有賴於刺猬皮;血瘀淋滴, 短濇溺痛之有賴於琥珀;心肝熱極,
惡瘡目翳之有賴於龍膽;齒動鬚白, 火瘡紅發之有賴於旱蓮草,亦何
莫不為通瘀活血之品。但其諸藥性寒,則凡血因寒起, 當知所避,慎
不可妄見血閉,而即用以苦寒之味以理也。

下血

血為人身之寶,安可言下?然有血瘀之極,積而為塊,溫之徒以增熱,

‧39‧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涼之或以增滯, 惟取疏動走泄,苦鹹烈毒之品,以為驅逐,則血自爾
不凝。按書所載破血下血, 藥類甚眾,要在審症明確,則於治方不謬,
如症兼寒兼熱,內結不解,則宜用以莪朮、 桃仁、鬱金、母草以為之
破,取其辛以散熱,苦以降結之意也;瘀氣結甚, 則宜用以斑蝥、乾
漆以為之降,取其氣味猛烈得以驟解之意也。寒氣既除,內結滋甚, 則
宜用以丹參、郁李、沒藥、薑黃、三七、紫菀、紫參、貫眾以為之下,
取其苦以善降,不令內滯之意也;寒氣既除,瘀滯不化,則宜用以蒲黃、
蘇木以為之疏,取其氣味宣泄,不令鬱滯之意也。至有借食人血以治血,
則有蝱蟲、 水蛭可用;借其鹹味引血下走,則有茜草、血竭、瓦楞、
紫貝、䗪蟲、鱉甲可取; 借其質輕靈活不滯,則有蓮藕、花蕊石可投;
借其陰氣偏佈可解,則有螃蟹、 蚯蚓可啖;借其酸濇鹹臭以解,則有
皂礬、五靈脂可入;惟有苦溫而破, 則又更有劉寄奴等味。但劉寄奴、
自然銅、古文錢、三七、血竭、沒藥、䗪蟲, 則於跌仆損傷而用,蚯
蚓則於解毒而用,丹參則於血瘀神志不安而用,水蛭、蝱蟲、 桃仁,
則於蓄血而用,花蕊石則於金瘡血出而用,五靈脂、益母草、蒲黃, 則
於婦人血滯而用,茜草則於婦人經閉不解而用,瓦楞子則為婦人塊積而
用, 斑蝥則為惡瘡惡毒而用,鬱金則為血瘀胞絡痰氣積聚而用, 莪朮
則為血瘀積痛不解而用,郁李仁則為下氣行水破血而用, 乾漆則為鏟
除老血蠱積而用,紫貝則為血蠱水積而用,貫眾則為時行不正而用, 鱉
甲則為勞熱骨蒸而用,紫參則為血痢癰腫而用,薑黃則為脾中血滯而用,
蘇木則為表裏風起而用,皂礬則為收痰殺蟲除濕而用,生藕則為通調津
液而用也。 至於斑蝥、乾漆、三七、水蛭、蝱蟲、䗪蟲、螃蟹、瓦楞
子、花蕊石, 尤為諸劑中下血、敗血之最,用之須當審顧,不可稍有
忽略, 以致損人元氣於不測中也。

‧40‧
卷六 雜劑‧殺蟲

卷六 雜劑

殺蟲

病不外乎虛實寒熱,治不越乎攻補表裏;所以百病之生,靡不根於虛實
寒熱所致, 即治亦不越乎一理以為貫通,又安有雜治雜劑之謂哉?惟
是虛實異形,寒熱異致, 則或內滯不消而為傳屍鬼疰,外結不散而為
癰疽瘡瘍;在蟲既有虛實之殊,寒熱之辨, 而毒亦有表裏之異,升降
之別;此蟲之所必殺,而毒之所以必治也。至於治病用藥, 尤須審其
氣味冲和,合於人身氣血,相宜為貴;若使辛苦燥烈,用不審顧,禍必
旋踵, 謹於雜劑之中,又將惡毒之品,另為編帙,俾人一覽而知,庶
於本草義蘊, 或已得其過半云。又按蟲之生,本於人之正氣虧損而成;
體實者,其蟲本不易生, 即生亦易殄滅;體虛者,其蟲乘空內蓄,蓄
則即為致害;害則非易治療。 考之方書所載,治蟲藥品甚多,治亦錯
雜不一;如黃連、苦參、黑牽牛、扁蓄, 是除濕熱以殺蟲也;大黃、
朴硝,是除熱邪以殺蟲也;苦楝子、青黛、藍子, 是除鬱熱以殺蟲也;
雷丸、蘆薈、蚯蚓,是除熱積以殺蟲也; 貫眾是除時行熱毒以殺蟲也;
青葙子是除肝經風熱以殺蟲也;故其為藥,皆寒而不溫。 蒼耳子、松
脂、密陀僧,是除風濕以殺蟲也,故其為藥,稍溫而不涼。川椒、椒目,
是除寒濕、水濕以殺蟲也,故其為藥,溫燥而不平。蘇合香、雄黃、阿
魏、樟腦、 蛇退,是除不正惡氣以殺蟲也,故其為藥,最辛最溫。水
銀、銀硃、輕粉、鉛粉、 黃丹、大楓子、山茵陳、五倍子、百藥煎,
是除瘡疥以殺蟲也,故其為藥,寒熱皆有。 紫貝、桃仁、乾漆、皂礬、
百草霜,是除血瘀以殺蟲也,故其藥亦多寒熱不一。厚朴、 檳榔,是
除濕滿瘴氣以殺蟲也,故其為藥苦溫而平。穀蟲、鶴虱、使君, 是除
痰食積滯以殺蟲也,故其為藥,又溫而又寒。獺肝是補肝腎之虛以殺蟲
也, 故其藥味鹹而氣溫。至於榧實則能潤肺以殺蟲,烏梅則能斂肺以
殺蟲, 百部則能清肺散熱以殺蟲,皆有不甚寒燥之虞。且蟲得酸則止,
凡烏梅、五倍子等藥, 非是最酸之味以止其蟲乎?得苦則下,凡大黃、

‧41‧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黃連、苦楝根、蘆薈、苦參, 非是至苦之味以下其蟲乎?得辛則伏,
凡川椒、雄黃、乾漆、大楓子、阿魏、輕粉、 樟腦、檳榔,非是最辛
之味以伏其蟲乎?得甘則動,凡用毒蟲之藥,必加甘蜜為使, 非是用
以至甘之味以引其蟲乎?至於寒極生蟲,可用薑、附以為殺;蟲欲上出,
可用藜蘆上涌以為殺;熱閉而蟲不下,可用芫花、黑牽牛以為殺;蟲食
齲齒, 可用胡桐淚、莨菪、韮子、蟾酥以為之殺;蟲食皮膚而為風癬,
可用川槿皮、 海桐皮以為殺;九蠱陰蝕之蟲,可用青葙子、覆盆葉以
為之殺;癆瘵之蟲, 可用敗鼓心、虎糞骨、獺爪、鸛骨以為之殺;但
用多屬辛苦酸濇,惟使君、榧實治蟲, 按書偏以甘取,義實有在,自
非精於醫道者,所可與之同語也。

發毒

內經曰:營氣不從,逆於肉裏,乃生癰腫。又曰:諸痛瘡癢,皆屬心火。
又觀丹溪有言:癰疽皆因陰陽相滯而生。則是癰疽之發,固合內外皆致,
而不僅於肉裏所見已也;但其毒氣未深,等於傷寒,邪初在表,其藥止
宜升發, 而不遽用苦寒,俾其毒從外發;若稍入內為殃,則毒勢纏綿
不已, 而有毒氣攻心必死之候矣。予按發毒之藥,品類甚多,凡三陽
升麻、柴、葛、羌、防、 白芷、荊芥、薄荷、桔梗等藥,何一不為發
毒散毒之最;山甲、皂角等藥, 何一不為驅毒、追毒之方。至於蜈蚣
則能驅風通瘀散結,蛇退則能驅風辟惡, 野菊花則能散火逐氣,王不
留行則能行氣宣滯,皆為祛散惡毒之劑。外有蟾酥、蟾蜍, 力能透拔
風邪火毒,象牙力能拔毒外脫,楓香力能透毒外出,人牙力能入腎推毒,
胡桐淚力能引吐熱毒在膈,輕粉、黃丹、銀硃,力能制外癰疽瘡疥,螻
蛄、 麻, 力能通水開竅,拔毒外行。若在芙蓉花,則藥雖屬清涼,
而仍兼有表性, 是以用此以為敷毒箍毒之方。餘則治毒之劑,審其性
有苦寒之味者, 應另列於解毒之中,不可入於發毒劑例;俾人皆知毒
從外發,不得竟用內藥內陷云。

解毒

毒雖見症於外,而勢已傳於內,則藥又當從內清解,故解毒亦為治毒之

‧42‧
卷六 雜劑‧毒物

方所不可缺也。 第人僅知金銀花、牛蒡子、甘草為解毒之品,凡屬毒
劑,無不概投; 詎知毒因心熱而成者,則有黃連、連翹可解;因於肺
火而成者,則有黃芩可解; 因於肝火而成者,則有膽草、青黛、藍子
可解;因於胃火胃毒而成者,則有石膏、 竹葉、大黃可解;因於腎火
而成者,則有黃柏、知母可解。且毒在於腸胃, 症見癰疽乳閉,宜用
漏蘆以通之;症見消渴不止,宜用菉豆煮汁以飲之; 症見腸澼便血,
宜用白頭翁以解之;症見時行惡毒,宜用金汁、人中黃以利之。 至於
楊梅症見,多屬肝腎毒發,宜用土茯苓以清之;喉痺咽痛,多屬痰火瘀
結, 宜用射干以開之;心腎火熾,宜用山豆根以熄之;鬼疰瘰癧,潰
爛流串, 多屬經絡及脾毒積,宜用蚯蚓以化之;口眼喎斜,癰腸痔漏,
多屬經絡腸胃毒發, 宜用蝸牛以治之;乳癰乳岩,多屬肝胃熱起,宜
用蒲公英以療之;惡瘡不斂, 多屬心肺痰結,宜用貝母以除之;無名
疔腫,惡瘡蛇虺,瘰癧結核,多屬毒結不化, 宜用山慈姑以治之;毒
勢急迫,咳唾不止,多屬中氣虛損,宜用薺苨以緩之。 他如癰腫不消,
有用米醋同藥以治;熱涎不除,積垢不清,有用皂、白二礬以入; 癰
疽焮腫,胸熱不除,有用甘草節以投,皆有深意內存,不可稍忽。若在
斑蝥、 鳳仙子惡毒之品,要當審症酌治,不可一毫稍忽於其中也。

毒物

凡藥冲淡和平,不寒不熱,則非毒矣;即或秉陽之氣為熱,秉陰之氣為
寒, 而性不甚過烈,亦非毒矣。至於陰寒之極,燥烈之甚,有失冲淡
和平之氣者, 則皆為毒;然毒有可法製以療人病,則藥雖毒,而不得
以毒稱;若至氣味燥迫, 並或純陰無陽,強為制伏,不敢重投者,則
其為毒最大,而不可以妄用矣。如砒霜、 硇砂、巴豆、鳳仙子、草烏、
射罔、鈎吻,是熱毒之殺人者也;水銀、鉛粉、木鱉、 蒟蒻,是寒毒
之殺人者也; 麻、商陸、狼牙,是不寒不熱,性非冲和, 寓有辛毒
之氣,而亦能以殺人者也。然繡竊謂醫之治病,凡屬毒物,固勿妄投;
即其性非毒烈,而審症不真,辨脉不實,則其為毒最大,而不可以救矣。
況毒人之藥, 人所共知,人尚知禁;若屬非毒,視為有益,每不及防。
故余竊見人病, 常有朝服無毒之藥,而夕見其即斃者;職是故也,因
附記以為妄用藥劑一戒。
‧43‧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44‧
卷七 食物‧毒物

卷七 食物

食物雖為養人之具,然亦於人臟腑有宜不宜,蓋物有寒有熱,猶人臟腑
有陰有陽; 臟陽而不得乎性寒之物以為之協,則臟其益陽矣;臟陰而
不得乎性熱之物以為之濟, 則臟其益陰矣;臟有陰陽兼見之症,而不
得乎不寒不熱之物以為調劑, 則臟其益互雜而不平矣。昔孔子觀頤之
象,而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則知食即於身有裨,而亦有乎當節
之理以為之寓;矧於食物之中,尚有宜此宜彼之別, 而可不為之考究
於其中者乎?奈人惟知以口是甘,以腹是果,而不計乎食之入口, 等
於藥之治病同為一理,合則於人臟腑有益,而可却病衛生;不合則於人
臟腑有損, 而即增病促死,此食物所以見論於方書而與藥物而並傳也。
惟是食物之種,不下數百, 姑節日用常食之物以為辨別。 {穀食} 如
穀食之有麪、麯、蠶豆、豆油、酒、醋,是穀之至溫者也;若至蘆稷、
稻米、粳米、 陳倉米、黑豆、黃豆、白豆、豌豆、豇豆、胡麻,則稍
平矣;又至粟米、黍稷、蕎麥、 菉豆、豆腐、豆豉、豆醬,則性最寒
而不溫矣,此穀食之有分其寒熱也。 {瓜菜} 又如瓜菜之有薑、蒜、
葱、韮、芹菜、胡荽、茼蒿、白芥、胡蘿蔔, 是性之溫而不寒者也;
若至山藥、蕹菜、匏瓠、南瓜,豈得謂之不平乎;又至菘菜、 莧菜、
油菜、菠薐、苦菜、菾菜、白苣、萵苣、胡瓜、苦瓜、越瓜、甜瓜、絲
瓜、 冬瓜、西瓜、醬瓜、諸筍、芋子、茄子,豈得謂之不寒乎,此瓜
菜又有分其寒熱也。 至於菓品,則如龍眼、荔枝、大棗、飴糖、沙糖、
白糖、蓮肉、葡萄、蜂蜜、胡桃肉、 楊梅、木瓜、橄欖、青桃、李子、
栗子,是為至溫之性矣;榧實、黃精、枇杷、青梅、 花生,是為至平
之性矣;梨子、菱角、蓮藕、橘瓤、烏芋、百合、甘蔗、白菓、柿乾、
柿霜,是為至寒之性矣。但生李性溫,則多生痰而助濕;生桃性燥,則
多助熱而助毒; 此菓品之有分其寒熱也。 {木類、石類} 若在木類、
石類,則性之溫而熱者,無若川椒、胡椒;性之平者,無若香蕈; 性
之寒者,無若木耳、蘑菰、食鹽、茶葉,是木類、石類之有分其寒熱也。
{禽獸} 以物禽獸論之,如雞肉、鴨肉、山雉、鷓鴣、犬肉、羊肉、
牛肉、鹿肉、鹿筋、猫肉, 是至溫矣;鴿肉、燕窩、斑鳩、雁肉、鵝
肉、鳧肉、竹雞、猪肉,是至平矣;兔肉、 麋肉、麋筋,是至寒矣。

‧45‧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但山雉、雞肉、鷓鴣,性雖溫而不免有發風發毒之害; 猪肉性即平,
而不免有多食動痰之虞;此禽獸之有分其寒熱也。 {魚鱉龜介蟲類} 他
如魚鱉龜介蟲類,其在鯽魚、鰱魚、鰣魚、鯇魚、鱅魚、鰷魚,海蝦、
鱔魚, 是皆溫之屬也;鯉魚、鱖魚、白魚、青魚、鯊魚、鮫魚、鮑魚、
鰌魚、銀魚、鳥賊魚、 蟶肉,是皆平之屬也;鱧魚、鰻鱺、石斑魚、
海䖳、田蛙、螃蟹、鱉肉、龜肉、田螺、 蛤蜊肉,是皆寒之屬也。但
鰕、鱔性燥,則不免有動風助火之變;石斑、鱉、蟹, 性寒有毒,則
不免有動氣破血之慮;此魚鱉龜介蟲之有分其寒熱也。 再於諸味之中,
又細分其氣辛而葷,則性助火散氣;味重而甘,則性助溫生痰; 體柔
而滑,則性通腸利便;質硬而堅,則物食之不化;烹煉而熟,則物服之
氣壅; 要使等於用藥,知其藥之溫涼寒熱,合於人之病症虛實,是否
相符, 則於養生之道始得,且勝於藥多多矣。荀不此為審顧,而但知
服藥味,食物日與藥反, 以至於死而不覺,且或歸咎於醫,是果誰之
咎也乎?噫!謬矣。

‧46‧
卷八 主治上‧臟腑病症主藥

卷八 主治上

臟腑病症主藥

繡按人生疾苦,非屬外感有餘,即屬內傷不足,然究其要, 總不越乎
臟氣偏勝以為致害。蓋人臟氣不明,藥性不知,無論病症當前,宜涼宜
熱, 根蒂全然不曉;即其藥之或功或過,亦不知其奚自而起矣。考之
瀕湖綱目, 所論臟腑虛實標本藥式,其間分門別類,補母瀉子,與夫
補氣補血,非不既詳且盡, 但惜尚有未清之處。如白朮不言能補脾氣,
反云能補肝氣、脾血;砂仁不言能溫胃氣, 反云能補腎氣;當歸不言
能補心血,反云能補命門相火;澤瀉不言能除膀胱濕熱, 反云能補心
氣;沒藥、血竭不言能破肝血,反云能補肝血之類是也。 且其所論三
焦實火宜瀉,則梔、連、芩、蘗似可指引,而書偏指麻黃、 瓜蒂以為
瀉火之要;三焦實熱宜解,則麻、桂、硝、黃似可列入,而書止舉梔、
連、 芩、蘗為解熱之劑;顛倒錯亂,實不可解,以致後學漫無指歸。
是篇採集用藥主治, 皆從藥中正理考核,不以反借反說敷衍,間有正
論既抒,旁意應明,亦必疏暢殆盡, 斷不牽引混指,以致有誤後學云。

‧47‧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卷九 主治下

六淫病症主藥

繡按病自內成,則七情固為致病之根;病自外成,則六淫更為致病之由。
凡人衣被不慎,寒暑不謹,則六淫俱能致害,而症見有肌膚灼熱,身痛
骨痛; 并或類於內傷,而致症見體瘦骨蒸,神昏氣倦,痞滿不食,苟
以補劑混投, 則邪得補愈熾。況邪襲人肌膚,始雖及於經絡,終則深
入臟腑,症類異形,流派百出, 非不從一體會,則病根底莫曉。是篇
統論藥性,既以臟腑主治諸藥冠列篇首, 復以六淫主治諸藥並氣血等
藥,縱橫臚列,載於篇末,俾令藥性通達, 而無臨症岐亡之弊云。

‧48‧
卷十 總義‧六淫病症主藥

卷十 總義

{藥有五味} 張元素曰:凡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
入腎。
[此明五味之義。] 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鹹主軟。
[統論五味之用。]辛能散結、潤燥、 致津液、通氣,酸能收緩、斂
散,甘能緩急、調中,苦能燥濕、堅軟,鹹能軟堅, 淡能利竅。
[復明
五味之用。] {藥有陰陽} 陰陽應象論曰: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濁陰走五臟 [濁之清者];清陽實四肢[清
之濁者],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味厚者為陰, 薄者為陰中之陽,
氣厚者為陽,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則泄[降瀉]
,薄則疏通 [滲利],
氣薄則發泄[表散]
,厚則發熱[溫燥]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潤、
或燥、或軟、 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陰陽之氣
平則無病,不平則病生} [此明陰陽之義。宗奭曰:生物者氣也,成
之者味也。寒氣堅,故其味可用以軟; 熱氣軟故其味可用以堅;風氣
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散; 土者冲氣之所生,
冲氣則無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緩。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 脉軟
則和,故鹹可以養脉;骨收則強,故收可以養骨;筋散則不攣,故辛可
以養筋; 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肉。堅之而後可以軟,收之而後可
以散,故緩則用甘, 不欲則弗用,用之太過,亦病矣。古之養生治疾
者,必先通乎此,否則能愈人之疾者, 鮮矣。] {藥有氣味升降浮沉}
李杲曰:味薄者升而生[象春,如甘平、辛平、辛微溫、微苦平之藥是
也。]
, 氣薄者降而收[象秋,如甘寒、甘涼、甘淡寒涼、酸溫、酸平、
鹹平之藥是也。]
, 氣厚者浮而長[象夏,如甘熱、辛熱之藥是也。],
味厚者沉而長[象冬,如苦寒、 鹹寒之藥是也。],氣味平者化而成。
[象土,如甘平、甘溫、甘涼、甘辛平、 甘微苦平之藥是也。]汪昂
曰:氣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氣薄者,沉而降, 氣味俱厚者,能浮
能沉,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李時珍曰:酸鹹無升,辛甘無降,寒
無浮,熱無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鹹寒, 則沉而直達下焦;沉
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 生升熟降者,
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此統明升降浮沉之義] {藥有根梢上中下}

‧49‧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元素曰:凡藥根之在土中者,中半以上,氣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為根;
中半以下, 氣脉之下行也,以入土者為梢。病在中焦與上焦者,用根,
在下焦者,用梢。 根升梢降,人之身半以上,天之陽也,用頭;中焦
用身;身半已下,地之陰也,用梢, 乃述類象形者。 汪昂曰:凡藥之
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幹者,內行臟腑。質之輕者,
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腎。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裏。枯燥者,
入氣分; 潤澤者,入血分,此上下內外各以其類相從也。 {藥有五傷}
五傷篇曰: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鹹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
皮毛,苦勝辛; 鹹傷血,甘勝鹹。
[此五行相尅之義] {藥有五走} 五
走篇曰: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氣澀收,胞得酸而縮
綣, 故水道不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變嘔;苦入下
脘,三焦皆閉, 故變嘔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悗心;
甘氣柔潤,胃柔則緩,緩則蟲動, 故悗心也。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
多食令人洞心;辛走上焦,與氣俱行,久留心下, 故洞心也。鹹走血,
血病毋多食鹹,多食令人渴;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汁注之, 故咽
路焦而舌本乾。
[此五病之所禁] {藥有五過} 五過篇曰:味過於酸,
肝氣以津,脾氣乃絕,肉胝傷脗而唇揭;味過於苦,脾氣不濡, 胃氣
乃厚,皮槁而毛拔;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平,骨痛而髮
落; 味過於辛,筋脈阻絕,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過於鹹,大骨
氣勞,肌短,心氣抑, 脉凝濇而變色。[此五味之所傷] {藥有子母
相生} 汪昂曰:人之五臟,應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經曰:虛
則補母,實則瀉子。 又曰:子能令母實。如腎為肝母,心為肝子,故
入肝者併入腎與心;肝為心母, 脾為心子,故入心者併入肝與脾;心
為脾母,肺為脾子,故入脾者併入心與肺; 脾為肺母,腎為肺子,故
入肺者併入脾與腎;肺為腎母,肝為腎子, 故入腎者併入肺與肝;此
五行相生,子母相應之義也。 {藥有形性氣質} 汪昂曰:藥之為物,
各有形性氣質,其入諸經,有因形而相類者[如連翹似心而入心, 荔
枝核似睪丸而入腎之類。];有因性相從者[如屬木者入肝,屬水者入
腎, 潤者走血分,燥者入氣分,本天者親上,本地者親下之類。]
;有
因氣相求者 [如氣香入脾,氣焦入心之類。];有因質相同者。[如藥
之頭入頭,幹入身,枝入肢, 皮行皮,紅花蘇汁似血而入血之類。]

‧50‧
卷十 總義‧六淫病症主藥

又藥有以形名者[如人參、狗脊之類]
, 有以色名者[如黃連、黑參之
類],有以氣名者[如豨薟、香薷之類]
,有以味名者 [如甘草、苦參
之類]
,有以質名者[如石膏、石脂、歸身、歸尾之類]
,有以時名者 [如
夏枯草、款冬花之類]
,有以能名者[如何首烏、骨碎補之類]
,此自然
之理, 可以意會也。 {藥有佐使惡畏反殺} 時珍曰:藥有七情。獨
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需者同類,不可離也[如人參甘草、 黃柏知
母之類];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
之制也; 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古方多有用相
惡相反者, 蓋相須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
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 有經有權,用者識悟耳。 {製藥貴適中}
嘉謨曰:製藥貴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火製四,煅、
炮、炙、 炒也;水製三,漬、泡、洗也;水火共製,蒸、煮二者焉。
酒製升提,薑製發散, 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製,
除劣性而降下,米泔製,去燥性而和中, 乳製潤枯生血,蜜製甘緩益
元,陳壁土製,藉土氣以補中州,麵煨麵製, 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
湯、甘草湯漬瀑,並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塗燒, 咸滲骨容
易脆斷,去穰者免脹,抽心者除煩,大概具陳,初學熟玩。

‧5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