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三課 始得西山宴遊記

一. 主旨
作者通過西山宴遊,抒發了無辜被貶的抑鬱心情;並以西山自況,表示不與培塿為類的傲
岸情操。

二. 段落大意

全文僅兩大段,大意如下:
1. 作者被貶永州初期,常憂懼不安,因此情山水。
2. 作者發現西山,前自以為已遊遍永州山水,但未知西山怪特之處。
3. 作者發西山的經過和率眾登山的情形。
4. 作者受西山氣象的感染,體會到宇宙無窮無盡的道理,因而開懷痛飲,頹然就醉,至日
暮仍不願離開。
5. 作者認為西山之遊才是遊覽山水的真正開始。
6. 交代本文的寫作日期。

三. 寫作技巧
(1) 結構嚴謹,前後呼應。
(2) 點題手法,高明巧妙。
(3) 記敘描寫,融為一體。
(4) 抒發情感,寓意深刻。
(5) 駢散互用,句式多變。

1. 排比 3. 對偶 5. 頂真 7. 誇張
2. 比喻 4. 擬人 6. 疊字

四. 會考題

(一) 作者被貶永州後,用什麼成法試圖克服「恒惴慄」的心情?這種法是生效,為什麼?

答:作者柳宗元被貶永州初期,終日寄情山水,試圖以此克服心中的恐懼憂慮,因為他擔心受
朝廷政治鬥爭的牽連而受到更嚴厲的處分,由於是非、榮辱、得失的心結未解開,作用不大。

(二) 作者為什麼在「西山宴遊記」之前加上「始得」二字,用意何在?

答:本文在「西山宴遊記」之前加上「始得」二字的原因:
柳宗元遊覽永州各地山水後,依次序寫下「永州八記」。本文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
所以加上「始得」二字。
柳宗元遊西山之前,自以為已遊遍永的奇山異水。但他遊西山後,受西山宏偉氣象的感
染,思想、眼界大為開拓。以往遊山實在不配稱為遊。西山之遊才算得上是真正遊覽的開始,
因此在「西山宴遊記」之前加上「始得」二字。

/wck_no3 p.1/4
(三) 試分別指出文中如何點出剖析之「宴」、「遊」;「記」三字?

答:作者在下列句子分點「宴」、「遊」;「記」三字:
1. 出柳宗元每到一地遊覽,一定「傾壺而醉」,有時則「引觴滿酌,頹然就醉」都點出遊山
時宴飲的情形。
2. 作者在「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洋洋乎與造物者遊」,「然後知吾響之未始遊,遊於
是乎始」等處點出「遊」字。
3. 文末,作者指出寫作本文的期,「志」即「記」的意思。

(四) 解釋「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掊塿為類」一句的意義,並指出其喻意。

答:這兩句句子是作者讚譽西山高峻不凡,與一般小山丘截然不同。並借此比喻自己品格清高,
特立獨行,不會討好朝中權貴,更不與他們同流合污。

(五) 柳宗遊西山後,思想上有何收穫。

答:作者深受西山高峻特立的形象所吸引感到西山與西山大自然同時存在。無邊無際;與造物的
主宰同遊,共其始終,因到內心澄明寧靜,形體超脫,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對人生的榮
辱得失不再那麼執著,原先擔心朝廷再加責罰的恐懼心情一掃而空。

(六) 作者說「得西山」,究竟他得了些什麼?

答:作者說「得西山」,包括三層意思:
1. 作者親自發現西山卓然獨立與奇異的景象,感覺到似乎擁有了西山。
2. 指作者盡得西山的樂趣。
3. 作者說西山和大氣連在一化起,與天地共存,無法知道它的邊際,並以這種境界作為
自己的精神寄託,這時他得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精神上的痛苦暫時得到解脫。

五. 會考題

(一) 根據《始得西山宴遊記》及《醉翁亭記》兩文,回答以下各問:

(1) 兩文作者均遭貶謫,二人貶官後的心情各怎樣?又柳宗元遊罷西山,心情有些什麼改變?
答:柳宗元遊西山前心情憂懼抑鬱,希望寄情山水,使精神從軀體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歐陽修的心情則較為寬舒,他內心雖抑鬱失意,意態卻豁達開朗,把遊山玩水的樂趣寄托
在飲酒之中。
柳宗元遊西後,暫時消除了憂鬱恐懼的感覺,因為西山壯觀的景色使他心境拓闊,精神解
脫,達到與大自然融合為一體的無我境界。

(2) 《醉翁亭記》文末「禽鳥之樂」和「太守之樂」分別指什麼?試說明「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這句話的意思。

/wck_no3 p.2/4
(3) 柳宗元介紹西山景色之前,運用了襯托法;歐陽修描述醉翁亭的景色,用了層層遞進
的手法。試分別舉例加以解說。
答:「始」篇襯托法:

起初不寫主體西山,而寫遍遊永州,自以為盡收美景,作為下文的襯托。然後寫發現
西山,攀登遨遊,才領略到獨特的景色,沉醉其間。

「醉」篇層遞進的手法:
先寫滁州為眾山環繞,再轉向西南部的些山峰,然後把視集中在瑯琊山,再寫到
流水飛瀉的釀泉,最後才寫泉上的醉翁亭。
(以上為 94 年試題)

(二) 據《始得西山宴遊記》及《我和我的唐山》二文,回答下列問題:

(1) 二文分屬什麼體裁?為什麼題目用「始得」及「我的唐山」?
答:《始得西山宴遊》屬遊記,《我和我唐山》屬報告文學。
題目用詞:
作者以「始得」為題,調遊覽西山才是真正遊覽的開始,以前的遊覽算不上是遊覽。
作者錢鋼對唐山有深厚的感到自己和唐山己無法分開,所以以「我的唐山」為題。(十年前作
者曾到唐山救災,十年後重臨唐山,深入瞭解唐山地震前後當地人的生活)

(2) 二文者遊覽西及重訪唐山後,他們的心境有什麼變化?
答:兩位作者心境的變化:
柳宗遊覽西山後,心境較前開朗,精神凝聚,形體解脫,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忘了自
我,也忘了一些苦痛。
錢鋼重遊唐山後,感到既高興又傷感。當時正值春節,大家高興地慶祝,氣氛十分熱鬧
但他對當年地震的慘況仍難以忘,懷對遇難的唐山人深表同情,更引起他的反思,留下他
的疑問。

(3) 下列甲、乙兩段文字,在詞句運用方面有何相同之處?在寫作法方面有何相異之處?

甲 逐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芧茷,窮山之高而止。
(《始得西山宴遊記》)

乙 靈堂外是一座小山,那是震後清理廢壚時,用整個醫院的斷牆、殘壁、碎磚、亂瓦堆成的
「山」上有石階,有涼亭,有嬉戲的孩子--是那些未經過災難的震後出生的孩子。
(《我和我的唐山》)
答:兩段文字都運用了排比句:甲段「過湘江……焚芧茷」;乙段「有石階……有嬉戲的孩子」。
兩段文字詞句運用相異處:
甲段用步移法引入主題,逐步寫地點及經過。
乙段用反襯法突出主題,以未經災難的震後出生的孩子反襯在地震中死去的孩子。(用十
年後所建皂涼亭、石階,反襯當年地震過後的殘壁、亂瓦。)

/wck_no3 p.3/4
(4) 下列兩段引文,每段既有主觀的感情,也有客觀的描述。試分別指出來。
甲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始西山宴遊記》)
乙 在文化路口,我停住了腳步,我又看到了十年前看見過的那一株老柳樹。當年樹下是聚
集屍體的地方。老柳樹枝條凝然不動,彷彿在此彼落的爆竹聲中沉思著歷史。
(《我和我的唐山》)

答:兩段文字寫法:
甲 主觀的感情——猶不欲歸。
客觀的描述——蒼然暮,色自遠而至。
乙 主觀的感情——老然樹枝條凝然不動;彷彿……沉思著歷史。
客觀的描述——在文化路口……樹下是聚集屍體的地方。

離開

/wck_no3 p.4/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