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文言文特訓祕笈 答案 - 進階篇 - 單元四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文憑試文言文特訓祕笈 參考答案.進階篇

單元四 4.1
解釋 1  撥開
 到/向
 盡頭
 邊際
 酒杯
解釋 2  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奇山異水,我都遊覽過了。
 這時我才明白從前根本算不上遊覽過山水,這一回才是真正遊覽山
水的開始。
整合 3 B
答案分析:作者登上西山山頂後, 「窮山之高而止」,然後俯視山下景色
和地勢,故 A 正確;作者在山頂上遠眺遠處的羣山「攢蹙累積」,故C
正確;作者向四面望去,所有景物都渾然成為一體, 「四望如一」
,故 D
正確。因作者已上山頂,不會仰視其他景色,故答案是 B。
整合 4 作者首先以環視的角度,寫數州的土地,都在西山的衽席之下,突出西
山是永州一帶最高的山。(2 分)然後用俯視的角度,寫從西山山頂向下
望,眼底所見,別處的高山看來像小丘,幽谷似洞穴,千里之地縮成尺
寸,密集地聚在一起,利用山下景物的縮小,襯托西山之高峻。(2 分)
最後藉着描寫從山頂望出去,遠眺青山與白水繚繞,與天際相接的一望
無際的景象,加強了西山高聳特立的形象。(2 分)
引申 5 A
答案分析:「千變萬化」用來形容景色多變,但文中並無提及西山景色
的變異,故 B 錯誤;「崇山峻嶺」用來形容高而峻峭的山,但作者主要
描寫從西山俯視山下較低地勢的景色,故 C 錯誤; 「雄偉壯麗」用來形
容壯觀、盛大的景色,文中形容作者覺得「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
下」,可見西山景色並不盛大壯觀,故 D 錯誤;「曠闊遼遠」用來形容
景色沒有被別的事物遮掩,能眺望到遠處的景色,文中指從西山望向遠
處景色「不知其所窮」,所以答案是 A。
整合 6  作者遊西山之後感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自己已與萬物融合
為一,忘掉自己的存在,也就忘掉自己的恐懼。(2 分)
 由於西山之怪特令作者心情開朗,即使日落西山,四周暗得甚麼也
看不到,也捨不得離去,「惴慄」之感一掃而空。(2 分)
整合 評價 7  映襯/襯托
 作者先寫到西山前四處遊覽,無遠不到,以為自己已盡覽當地
的名山勝水,對照後來作者沉醉於西山的景色,襯托出西山景
色的奇特。
 作者在其他地方遊覽時並不會因離開而感到不捨,但遊覽西山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1
文憑試文言文特訓祕笈 參考答案.進階篇

時卻連太陽西下也沒有察覺,天黑了仍不捨離去,由此映襯作
者特別喜愛西山,遊覽西山能真正排遣作者的鬱悶。
解釋 評價 8  指出作者原來以為自己已經遊覽過當地所有奇山異水(1 分),
句中的「始」字點出作者當時仍未知道西山的怪特,為下文遊
覽西山的經歷和描寫西山的怪特作鋪墊。(1 分)
 句中的「始」字表達了作者第一次在遠處發現西山的奇異,因
此想要到西山遊覽(1 分)
,帶領文章進入作者遊覽西山的主題。
(1 分)
 這兩個「始」字除了突出作者對西山景色的讚美之外,也表現
了作者在遊西山途中得到體會,捨棄遊西山以前「恆惴慄」的
心情,有重新享受生活的覺悟。這句的「始」字有總結全文、
抒發作者感情的作用。(2 分)
閱讀材料語譯
(1) 自從我獲罪,來到這個地方,經常擔驚受怕。有空時,我便到處閑逛,
漫無目的地四處遊覽。日日和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盡曲折的溪水,看過
隱蔽的山泉,見過奇特的石頭,沒有哪個遙遠的地方沒有去過。到達目的地
後便撥開野草坐下,把壺中的酒倒盡,喝個大醉,醉了便輪流互相枕着卧下,
卧下不久做起夢來,夢中就自然到了心中嚮往的地方,醒了就起來,起來就
離去,那時以為凡是這個地方的奇山異水,我都遊覽過了,卻還沒有發現西
山這個怪異奇特的地方。
(2)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坐在法華寺西亭那裏,望向西山,才指點着它,
說起它的奇異怪特。於是便派遣僕人,渡過湘江,沿着染溪,一路上或砍伐
或焚燒雜亂叢生的草木,到了山頂才停下來。我們攀援上山,到了山頂便席
地而坐,隨意伸開的兩腿,像簸箕的形狀,盡情眺望遊覽,附近數州土地,
都好像在我們的坐席之下。周圍地勢高低起伏,有的深邃,有的低陷,山丘
像螞蟻封巢的小土堆,窪谷像一個個洞穴;眼前的尺寸之地,實際上卻有千
里那麼遼闊,遠處的山聚攏、堆積在一起,都逃不過我們的視線。青山白水
互相環繞,向外延伸,與天際相接,四面望去,所有景物都渾然成為一體。
我這時才明白西山獨特出眾的地方,它跟那些小土丘絕不類同。它飄渺遼遠,
與大自然景色交融,無法知道它的邊際;它空曠高遠,似乎能在大自然中悠
悠永存,無法知道它的盡頭。我們把酒杯倒滿了酒,喝過後進入醉鄉,連太
陽下山也不察覺。黃昏的天色從遠處飄來,飄來後四周暗得甚麼也看不見,
我們還是不忍離去。我的心像凝止了,形體也像消散了,忘記自我的存在,
不知不覺和萬物融合為一體。這時我才明白從前根本算不上遊覽過山水,這
一回才是真正遊覽山水的開始。所以寫下這篇文章。這一年是元和四年。(柳
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2
文憑試文言文特訓祕笈 參考答案.進階篇

單元四 4.2
解釋 1  吝嗇
 憐憫
 同意
 敬愛
 長者/老人
解釋 2  放了牠吧!我不忍心見到牠恐懼發抖的樣子,好像沒有罪過卻走上死
路。
 所有事物都是這樣子的,心更加是這樣子,請大王衡量一下。
整合 3  第 7-14 段
 第 15-20 段
 宣王有「不忍」之心,再進一步指出宣王可以憑這種仁心,推行仁
政。
 齊宣王不施行仁政,是不肯切實去做,而非能力不及。
 孟子勉勵齊宣王把恩惠加以推廣,即把「仁心」廣佈天下,推行仁
政。
整合 4 「君子遠庖廚」是因為看見活生生的動物,便不忍看見牠們死去;聽到
牠們的悲鳴,便不忍吃牠們的肉,所以把廚房建在遠離自己居住的地
方。(2 分)而齊宣王也有這種「不忍之心」,看見用作釁鐘的牛恐懼發
抖,便不忍心殺牠,所以齊宣王和君子同樣有「不忍之心」。(2 分)
整合 5 孟子希望藉着齊宣王的行為指出他具備了惻隱之心,而這種惻隱之心正
是行仁政的基本條件。(1 分)他希望宣王能把此心推廣至百姓,則可
行仁政,最後更可統一天下。(2 分)
整合 6 A
答案分析:孟子說出齊宣王「以羊易牛」這件事例來證明齊宣王有仁心,
是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所以答案是 A。
整合 7  百鈞/三千斤重物
 百鈞(三千斤重物)很重,很難舉起;羽毛很輕,很容易舉起,重
和輕作對比。
整合 8 D
答案分析:類比論證是把兩種性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作比較,從已知道
正確的一事推知或證明另一事正確。孟子指出「挾太山以超北海」超越
能力所及,屬「不能」 ;「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明足以察
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
「為長者折枝」是能力所及但不願意做的,屬
「不為」。然後以此類比齊宣王「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是
能力所及而又沒有做的,屬「不為」,而非「不能」,所以 D 正確。
整合 9 C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3
文憑試文言文特訓祕笈 參考答案.進階篇

答案分析:孟子在最後一段只提到對待別人的長輩和小孩,要像愛護自
己的長輩和小孩一樣,故錯誤。孟子指個人應以身作則,作為妻子和
兄弟的榜樣,並逐步把德行推廣至國家,故和正確。孟子沒有提及
的內容,故錯誤,故答案是 C。
整合 10 愛護人民,使人民生活安定,就能一統天下。
評價 11 我認為「保民而王」的主張並不過時,因為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愛護人
民,使百姓生活安定,才有利一統天下。(2 分)不過,單靠「保民」是
不足夠的,一統天下還需配合軍力、社會等因素,「保民」只能讓社會
穩定,滿足其中一個因素,所以我認為「保民而王」的主張仍不足。(2
分)

閱讀材料語譯
(1) 齊宣王問道: 「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迹,可以說來聽聽嗎?」
(2) 孟子回答說: 「孔子的門徒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迹,所以後世的
人也不傳述他們的事,我也沒有聽過這些事。如果非談不可的話,說說行仁
政一統天下的事好嗎?」
(3) 宣王問道: 「要有怎樣的德行,才可以行仁政一統天下呢?」
(4) 孟子說:「愛護人民,使百姓生活安定而得一統天下,就沒有人能抵擋得
了。」
(5) 宣王問道: 「像我這樣的人,可以愛護人民,使百姓生活安定嗎?」
(6) 孟子說:「可以的。」
(7) 宣王又問:「憑甚麼知道我可以呢?」
(8) 孟子說:「我從胡齕那裏聽說這件事:有一次大王坐在廟堂上,有人牽
着一頭牛從堂下走過。大王見到了,便問: 『把牛牽往哪裏去?』那人回答說:
『要宰了牠來祭鐘。』大王便說: 『放了牠吧!我不忍心見到牠恐懼發抖的樣
子,好像沒有罪過卻走上死路。』那人便問: 『難道不舉行祭鐘的儀式了嗎?』
大王說:『怎麼可以不舉行呢?用羊代替牛吧。』有這件事嗎?」
(9) 宣王答道:「有呀。」
(10) 孟子說:「憑這種心腸便足以行仁政一統天下了。老百姓都以為大王吝
嗇一頭牛,但我確實知道大王是因為於心不忍。」
(11) 宣王說:「對呀,確有這樣誤解我的老百姓。齊國雖然狹小,但我怎麼
至於吝嗇一頭牛呢?我就是不忍見到牠恐懼發抖的樣子,好像沒有罪過卻要
走上死路,所以才用羊來代替牠。」
(12) 孟子說:「大王不要因為百姓以為你吝嗇而感到奇怪啊!你用小的牲畜
代替大的,他們哪裏明白呢?大王如果憐憫牲畜無辜地走上死路,那麼殺牛
和宰羊又有甚麼分別呢?」
(13) 宣王笑着說: 「這(以小易大)實在是甚麼心理啊!我不是因為吝嗇錢
財才用羊代替牛的;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當然的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4
文憑試文言文特訓祕笈 參考答案.進階篇

(14) 孟子說:「不要緊的,這正是行仁政的途徑呢,你用羊代替牛,是因為
你只看到牛(恐懼發抖)而看不到羊罷了。君子對於禽獸正是這樣子的:看
見牠們活生生的,便不忍心看到牠們死去:聽到牠們悲鳴哀號,便不忍心再
吃牠們的肉。君子把廚房建築在遠離自己起居的地方,就是這個道理。」
(15) 宣王高興地說:「《詩經》上說:『別人有甚麼心事,我都能夠猜中。』
說的就是先生這樣的人了。我做是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想為甚麼這樣做,
卻想不出道理來,先生這麼一說,卻使我有所領悟。這種心理與王道相合,
又是甚麼原因呢?」
(16) 孟子說:「如果有人向大王報告:『我的臂力足以舉起三千斤的重物,
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見鳥獸身上細長而尖的羽毛,卻看不見
眼前的整車柴薪。』那麼大王同意嗎?」
(17) 宣王說:「不同意。」
(18) 孟子繼續說:「現在你的恩惠足以施與禽獸,而你的功德卻不能普及老
百姓,卻是甚麼原因呢?這麼看來,連一根羽毛都拿不起,是因為不肯用力;
整車柴薪都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眼力;老百姓得不到愛護,是因為大王不
肯施恩惠。所以大王不能推行仁政,一統天下,只是不肯做,並不是做不到
啊。」
(19) 宣王再問:「不肯做和做不到這兩種情況,又怎樣分別呢?」
(20) 孟子回答說:「把泰山夾在腋下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
這確實是做不到。替長輩折樹枝,又告訴人說: 『我做不到。』這便是不肯去
做,並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不行仁政以一統天下,不屬於把泰山夾在腋下
跳過渤海一類的事情;大王不行仁政以一統天下,是屬於替長輩折樹枝那一
類的事情。」
(21) 「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及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小孩,從
而推及愛護別人的小孩, (能這樣做,)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中運轉彈丸般容
易。《詩經》上說:『先做妻子的榜樣,然後做兄弟的榜樣,才能治理好一家
一國。』就是說把愛護親人的心施與他人罷了。所以把恩惠推廣開,便足以
安定天下,如果不把恩惠推廣開,便連自己的妻兒也保護不來。古代的賢君
所以遠遠地勝過一般人,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善於推廣自己的做法罷了。現
在大王的恩惠足以施與禽獸,而大王的功德卻不能惠及老百姓,為甚麼呢?
用秤去稱,然後能知道東西的重量;用尺去量,然後能知東西的長短。所有
事物都是這樣子的,心更加是這樣子,請大王衡量一下。」(孟子《齊桓晉文
之事章》)

單元四 4.3
解釋 1  害怕
 為甚麼
 走到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5
文憑試文言文特訓祕笈 參考答案.進階篇

 遠望
 划
解釋 2  滿屋小孩子,但瓶中卻沒有儲糧。維持生計所需的東西,沒有求取的
辦法。
 寄身在天地之間還有多少日子,為甚麼不隨着自己的心意去過活呢?
整合 3 B
答案分析:「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一句指出當時政
局動盪,彭澤與作者家的距離只有百里,作者仍可照顧家庭,所以正
確;「幼穉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一句指作者家貧、
人口多,沒有足夠的儲糧,所以、正確; 「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
便求之」一句指做官的收入可觀,能應付基本支出,也有剩餘的錢給作
者釀酒,所以正確。「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一句指作者在
叔父推薦下得到官職,而不是得到諸侯賞識,所以錯誤;作者並非為
了逃避當時政局而到彭澤當官,而是擔心自己若到遠地做官會照顧不了
家庭,所以錯誤,故答案是 B。
整合 4 作者的性格率真自然(1 分),無法適應官場生活,經常要做違背自己
本性的事,身體和精神上都十分痛苦。(1 分)他也不願為生活所需而
迫便自己做官,違背自己的志向,所以上任八十餘日就辭官。(1 分)
答案分析: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
「違己交病」指作者的性格率真自
然,無法適應官場生活,經常要做違背自己本性的事,使身體和精神上
感到痛苦;另外,他也不願為「口腹自役」,令自己「深媿平生之志」。
妹妹在武昌逝世雖是他辭官的導火線,但與作者的性格無關。
整合 5 C
整合 6 D
整合 7 A
答案分析:三句引文均是對偶句,所以正確答案是 A。
解釋 8 「樂夫天命」是指順應天意的變化,固守本分,安於處境且悠然自得。
整合 9 作者說自己「質性自然」 ,做官違背他率真自然的性格,所以縱使做官能
改善家中的經濟情況,最後仍辭官回到家鄉,順着自己的本性寄情山水
田園,順應自己的際遇生活。
評價 10 他的做法沒有矛盾。(1 分)作者所指的「請息交以絕遊」是指和官場中
人斷絕來往,因為他甚為厭惡官場中人逢迎虛偽的性格,所以歸隱田園
後謝絕世俗的應酬。(2 分)而作者質性自然,所以樂於與農人和親戚交
往,閑話家常,享受歸隱田園的閑適。(1 分)

閱讀材料語譯
我家裏貧窮,耕種所得不夠維持生活。滿屋小孩子,但瓶中卻沒有儲糧。維
持生計所需的東西,沒有求取的辦法。親戚朋友多勸我去當地方官。我欣喜地也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6
文憑試文言文特訓祕笈 參考答案.進階篇

有同樣想法,卻沒有求官的門路。適逢當時各地發生事故,各地軍政長官都以愛
惜人才為德政,叔父因為我家貧,便介紹我做個小縣的縣令。當時局勢尚未平靜,
我害怕到遠方任職,而彭澤這個地方,距家只有一百里,做官所得的收入,足夠
供自己釀酒,所以便去做了。過了不久,因為思家情切而產生辭官歸家的念頭。
為甚麼呢?我的本性率真自然,不能勉強自己去改變。忍飢受凍的問題雖然迫
切,可是違反自己的本性,身心都感到痛苦。我做過官,但都是為了生活所需而
役使自己的。於是感到失意和情緒激動,因違反平生的志向而深深感到慚愧。我
還打算做滿一年後,收拾行李衣物,連夜離去。不久,嫁給程家的妹妹在武昌逝
世,我情急得像奔馳的快馬一樣,於是自行免官去職。從中秋到冬天,只做了八
十多天的官。因為辭官這件事順了心願,便執筆寫文章,題為《歸去來兮》。乙
巳年十一月。
(1)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甚麼還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為了生計而做
官,為甚麼還因失意而獨自悲傷呢?明白到以往的錯誤已無法改變,未來的
事情卻還可以補救。實際上迷路不遠,我已經覺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確而昨天
做得不對。
(2) 船兒輕緩地飄盪着前進,微風飄拂吹動着衣裳。我向行人打聽前面路程
還有多遠,只恨天色還只是微明。我終於望見自己那簡陋的房子了,高興得
又奔又跑。僕人出來歡迎我,孩子在門邊等候着。庭院中的小路已經荒蕪了,
松樹和菊花卻仍然生長着。我牽着孩子走進房子內,看見酒樽裝滿了酒。我
拿起酒杯來自斟自飲,斜着眼看庭中的樹木,面上露出愉快的神情。我靠着
南面的窗寄託自己曠放高傲的情懷,深知住在這狹小的房子裏,更容易使人
安樂。我每天到園中散步,自成情趣。房子雖然有門,卻常常關着。我拄着
手杖到處走走停停,不時抬起頭來向遠處眺望。只見白雲無心地從山中飄出,
鳥兒飛得疲倦了便懂得飛回巢去。日光漸暗淡,太陽快要下山,我撫摸着孤
獨的松樹,徘徊而不想離去。回去吧!讓我與外人斷絕交往!世俗人的思想
與我的思想互相違背,還駕車出外尋找甚麼呢?我很高興和親戚說出心裏
話,也喜歡彈琴讀書來解悶消愁。種田的人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到西邊的
田裏耕種。我有時乘坐有布篷的車子,有時划着小艇。既去探尋那深遠的山
溝,也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涓涓不息地開始流
動。我羨慕自然界各種生物及時生長,感歎自己這一生將要完結。算了吧!
寄身在天地之間還有多少日子呢!為甚麼不隨着自己的心意去過活?為甚麼
匆忙不安的,究竟想去甚麼地方呢?富貴不是我的願望,神仙世界也不可希
冀。我只盼望天氣好的時候獨自出遊,有時把手杖插在田邊,去為莊稼除草
和培土;有時登上東邊的高地上放聲長嘯,有時對着清清的溪水吟詠詩歌。
姑且順從大自然的變化而過一生,樂天知命地過活,還有甚麼可疑慮的呢?
(陶潛《歸去來辭並序》)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