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節錄)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勸學(節錄)

9 勸學(節錄)

《荀子》

詞解

解釋(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

(1)
學不可以已。(《勸學》
( ) 已: 停止(1 分)

(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
( ) 招: 招手(1 分)

(3)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勸學》
( ) 疾: 宏亮 / 宏大

(1 分)

(4)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
( ) 假: 借助 / 憑藉

(1 分)

(5)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 ) 絕: 橫渡(1 分)

語譯

解釋(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1)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

(1) 君子生非異也。(《勸學》)(2分)

君子的本性(1分)並不是與人不同。(1分)

(2)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勸學》)(2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勸學(節錄)

駿馬只一跨躍,(1分)不足十步之遠。(1分)

內容

整合 (參考「閱讀樣本試卷」題 2)

3 在《勸學》
(節錄)一文中,
「青」和「藍」分別比喻甚麼?(2 分)荀子以

「青出於藍」這比喻說明甚麼道理?(2 分)

(1) 「青」比喻:人去惡從善後的品性(1 分)
「藍」比喻:人的本性(1 分)
(2) 「青出於藍」這比喻說明的道理:人經過學習,可以改變本性,(1
分)由「惡」變成「善」。(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2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勸學(節錄)

內容

整合(參考「閱讀樣本試卷」題 7)

4 《勸學》(節錄)中運用「輮木為輪」的比喻來說明道理。試就有關內容,

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8分)

喻體 本體 喻體和本體的共通點

木 人的本性。 兩者都是原本的狀態。

 人去惡從善後的  兩者都是後天人為改造後所得的

輪 品性(2 分) 成果,符合要求的標準,不會回復原

來的狀態。(2 分)

 學習(2 分)  兩者都是人為的過程。(2 分)

內容

整合 (參考「閱讀樣本試卷」題 23)

5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提出了木造成車輪的比喻後,強調「雖有槁暴、

不復挺者」,用意何在?(2 分)

A 強調人性本惡,犯錯後難以補救。

B 說明人經過學習,去惡從善,便不會為惡。

C 建議只要用適當方法,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A B C D
D 指出人性本惡,如不及時糾正便難以改變。
  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3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勸學(節錄)

「輮木為輪」的比喻說明人經過學習而去惡變善,就像木材經火烤後變彎,造成車輪,即
使乾了,也不會再次挺直,比喻人改變惡的本性而從善後,不會為惡。

內容

整合(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3)

6 在《勸學》
(節錄)一文中,作者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試綜合全文,以自己的文句說明作者認為應該怎樣獲得知識才最有效。
(3 分)

作者認為整天思考的效用也比不上學習片刻,學習是獲得知識的最有效方法,
(1 分)而學習則需要借助外物,(1 分),並要有累積、不捨和專一的態
度。(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4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勸學(節錄)

內容

整合(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7 試根據《勸學》(節錄)一文的內容,以自己的文句把答案填寫在下表之內。

(6 分)

例子 論證的道理

木受繩:  人經過學習,就能成為正直之
材,並能提升能力。(2分)
木材用墨線量過就能取直。

積跬步:  學習知識要一點一點地逐少積
累。(2分)
 要一步半步地積累,才能到達千

里之遠。(2 分)

內容

引申(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3)

8 《勸學》(節錄)中提到君子「善假於物」,試說明在學習方面怎樣才能做

到「善假於物」。(2分)

「善於假物」是指善於借助各種客觀條件或事物,(1 分)在學習方面,藉
結交良師益友、研讀聖賢典籍等來幫助自己提高品德和智慧,可說是「善於
假物」。(1 分)

內容

整合 引申(參考「閱讀樣本試卷」題 3)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5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勸學(節錄)

9 試根據《勸學》(節錄)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2 分)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1) 荀子以「騏驥」
、「駑馬」為例,論證學習須有
  
專一的態度。

(2) 荀子認為能夠堅持「累積」、「不捨」和「專
  
一」這三種學習態度,就能夠成為聖人。

(1) B 錯誤,荀子以「騏驥」、「駑馬」兩種體力速度懸殊、卻都能跑畢千里的馬作對比,
論證「不舍」的重要。
(2) C 無從判斷,荀子認為多行好事有助達致聖人境界,而遵守這三種學習態度則能改變
人的善惡本質和提升心性,但沒有提及是否遵守這三種學習態度就能成為聖人。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6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勸學(節錄)

內容

整合(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6)

10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

鏤」 , 他 運用這個對比來說明甚麼道理?(2 分)

 學習可改變人的本性。

 求學一定要借助外物。

 不斷學習能提升能力。

 資質高低並非最重要。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 荀子以堅硬的金石只要不停雕刻下去也能刻鏤作比喻,說明只要不斷學習,持之以恆,
就會學有所成,可提升能力。
 荀子以朽木和金石作對比,指出腐爛的木頭只雕刻幾下就停也不折斷,堅硬的金石只
要不停雕刻下去則反能刻鏤,說明資質高低並不重要。

內容

整合(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4)

11 綜合《勸學》(節錄)一文對學習的論述,荀子認為學習應抱持甚麼態度?

(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7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勸學(節錄)

 累積所學

 擇善而從

 鍥而不捨

 專心致志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內容

整合(參考「閱讀樣本試卷」題 6)

12 在《勸學》(節錄)中,以下哪一項不是作者論證學習的方法時所用的例子?

(2 分)

A 磨礪刀劍

B 登高招手

C 乘坐車船

A B C D
D 順風呼叫
   
作者以研磨刀劍的比喻來論證學習能改變人的本性,跟學習的方法無關。

內容 作法

整合 評價(參考「閱讀樣本試卷」題 4)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8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勸學(節錄)

13 《勸學》(節錄)一文中除了運用比喻論證外,還運用了哪一種論證手法?

(1 分)這種論證手法如何加強說理效果?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
(3 分)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

螫,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1) 論證手法:對比論證(1 分)
(2) 論證效果:運用對比論證能藉比較對照揭示事物的差異,使是非一目了
然。
(1 分)以引文為例,文中以蚯蚓和螃蟹兩種形體強弱懸殊,挖土能
力卻相反的動物作對比,
(1 分)能突出用心專一是做事成敗的關鍵,使
道理清楚明白。(1 分)

作法

整合 評價(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14 試根據《勸學》(節錄)一文,回答下列問題。

(1) 作者在第 1 段即點明了中心論點,試摘錄有關句子。(1 分)

學不可以已。(1分)

(2) 這是甚麼寫作手法?這種手法有甚麼好處?試以本文為例說明。(4 分)

在文章一開首便寫出中心論點,屬「開門見山(或下筆立論)」的手法。
(1分)運用種手法有助讀者容易掌握作者的主張,(1分)而下文也
可以環繞這中心論點,繼續分層論述學習的意義、方法和態度,令全
文緊扣題旨,綱目分明、條理清晰。(2分)

作法

整合(參考「閱讀樣本試卷」題 6)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9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勸學(節錄)

15 在《勸學》(節錄)中,以下哪一個句子有概括前文的作用?(2 分)

A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B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C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A B C D
D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  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0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勸學(節錄)

修辭

整合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4)

16 作者在《勸學》(節錄)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2 分)

 襯托

 對偶

 設問

 排比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 對偶:例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 排比:例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
心備焉。」

內容 見解

引申 評價

17 荀子在《勸學》(節錄)中提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

矣」,又指「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兩段引文有沒有矛盾?試就個

人對文章的體會,加以析述。(4分)

我認為這兩段引文沒有矛盾。荀子指君子會自我省察,但前提是「博學」,
即是先經過學習,明白道理、提升品德修養後,才有高明的智慧省察個人的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1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勸學(節錄)

行為,使自己不會有過錯;(2 分)而要達到博學的境界,必須借助外物來
學習,即是「善假於物」,因此兩者沒有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2 分)

內容 比較

引申

18 荀子《勸學》
(節錄)和韓愈《師說》都主張人要學習,兩篇對學習的意義和

方法各有甚麼看法?試以自己的文句把答案填寫在下表之內。(6 分)

《勸學》(節錄) 《師說》

 學習能改變人的本性,去  人不是生來就有知識,一

惡遷善,(1 分)並掌握高明 定會遇到疑難,(1 分)從師


學習的意義
的智慧,不會做出錯誤的行 學習才能解決疑難。(1 分)

為。(1 分)

學習要善於借助外物,(1

學習的方法 分)並要不斷累積,以及有 須跟從老師學習。

不捨和專一的態度。(1 分)

比較 見解

引申(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21)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2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勸學(節錄)

19 《勸學》(節錄)中荀子認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君子》中孔

子則認為君子「內省不疚」,兩文提及君子的特質,有沒有共通之處?試以

自己的文句略加說明。(4 分)

兩文同樣指出君子會自省。荀子指君子除了要廣泛地學習,每天還要自我反
省自己,以增進智慧,使行為不會有所偏差;(2 分)孔子同樣認為君子會
自我反省,可以做到問心無愧、不憂不懼。(2 分)

比較 見解

引申

20 《勸學》(節錄)中荀子提出「木受繩則直」,莊子則在《逍遙遊》(節錄)

中提及「不中繩墨」的樗樹。從兩文中所寫的樹木,可推論二人對人的本性

有甚麼不同的看法?試加以說明。(4 分)

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好利,有嫉妒憎惡之心,應通過後天教育來改變,就像木
要用墨線量度來取直;(2 分)而莊子則批評惠子因樗樹彎曲不能用來建築
或製作木器而判斷它「無用」,指出樗樹正因此而不會被砍伐,可以把它種
在曠野讓人休息,發揮其本性以達致逍遙的大用,由此可推論莊子認為應該
發揮而非改變人的本性。(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