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2001年第 3期 浙江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N o.

3, 2001
      
第 26卷 JO U RN A L O F ZHEJI AN G N O RM AL U N IV ERSI T Y Genera l N o. 112
(总第 112期 ) ( Social Sciences) V ol. 26


贝多芬和舒伯特钢琴作品风格探析

梁 静
(浙江师范大学 艺术学院 ,浙江 金华 , 321004)

摘 要: 贝多芬和舒伯特都是作曲大师。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 ,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他是古典乐派音


乐与浪漫乐派音乐之间的桥梁 ,他是最伟大的音乐家 ,他是音乐的英雄。 舒伯特是近代浪漫乐派的首领之一 ,
他的音乐充满了青春的美丽、梦幻、忧郁和悲伤 ;充满了纯粹的理想主义和大自然的庄严。
关键词: 贝多芬 ;舒伯特 ;区别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5035( 2001) 03- 0119- 02

贝 多芬 ( 1770- 1827)和舒伯特 ( 1797- 1828) ,生活于同一个 时代 ,呼吸着同一 都市维也 纳的空气 ,但他们 的作品风
格却不同。那个时期 ,正经历着从古典时期 到浪漫时期的过渡 ,贝多芬在古典主义基础上发展 ,进而其作品充满了浪漫的
色彩 ,逐渐形成了他个人的风格。舒伯特恰恰是从另一个角度发展 ,他的作品充满了青春的美丽、梦 幻、忧郁和悲伤。我们
在传统上把舒伯特称为浪漫主义的第一 人 ,而把贝多芬称为浪漫的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人。也可以把贝多芬称为浪漫的古
典主义 ,而把舒伯特称为古典的浪漫主义。舒伯特有好多创新的东西 ,象征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我们已知道 ,贝多芬
和舒伯特几乎生活在同一时期 ,当舒伯特开始起步时 ,贝多芬的好多作品 ,包括很多著名的作品还没有 完成。两个人的去
世只相差 一年 ,贝多 芬早一年去世 ,所以 ,我 们一般不说舒伯特 受贝多芬的影响 ,而说舒伯特 受莫扎特的 影响较大 ,因为
莫扎特是舒伯特的前辈。 事实也是如此 ,舒伯特的早期作品在相当程 度上模仿莫扎特的风格。但是舒伯特的早期作品中
也可以听到贝多芬的东西。例如: 舒伯特 a小调奏鸣曲作品 164就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 90第 1乐章的影响。贝多芬
的这部作品创作于 1814年 ,舒伯特的作品则创作于 1817年 ,年代的接近对作品风 格肯定有相互间接 的影响。 随着时间
的推移 ,他们的晚期作品就不完全一样了 ,可以说 开始分道扬镳了。 他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贝多芬的曲式 往往是建立在一个 动机上 ,用 严格的曲式通过各种 手法进行发展 ,这是 古典主义的 特色: 主题、
动机、发展 (例: 贝多芬奏鸣曲作品 90)。 而舒伯特不是这样 ,他这时正在走向浪漫主义。 舒伯特 是以一种心态、一种感觉
来写音乐 ,在曲式上 ,没有贝多芬那样严谨 ,往往是一气呵成 (例: 舒伯特 a 小调钢琴奏鸣曲 ); 贝多芬的主题只是一 小节 ,
他的特点是一小块一小块堆起来的。 而舒伯特的 主题是很长的一条旋律 ,旋律性强 ,歌唱性好 ,创作了大量的艺术 歌曲 ,
我们称他为“歌曲之王”。
第二 ,在古典 主义的创 作手法中 ,一般开 头的一个主 题或一个 动机很少有 终止和解 决 ,总是给 人一种悬 念 ,等待结
尾。 只有在乐章和段落结尾处有终止。 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在各个主题 结束时都有解决出现 ,这是区别。 贝多芬总在发
展主题动机 ,如钢琴奏鸣曲《黎明》是停在属音上 ,并没有终 止 ,没有解决 ,给人留有悬念 ,接着不停地发展下去。舒伯特的
创作思路 或方式 ,从 总体上看 ,曲 式仍然采用古典形 式 ,但是在 曲式结构上 ,包括情调和其他 方面的处理 ,已经 同前者有
很大区别 ,其主题起于一点 ,形成高潮再回到起点 ,形成完全终止 ,是 ABA 形式。古典主义恰恰不是这样 ,没有终止感 ,总
也不停止 ,这也是贝多芬和舒伯特的最根本的区别。
第三 ,在转调运用上 ,贝多芬有一个严谨的组 织过程 ,而舒伯特则是旋律感很强、浪漫主义气息很 浓的歌曲作法。 可
以看出两者在主题建立上的差异: 贝多芬主题的内在矛盾与舒伯特主题的统一性。 当第一个 主题完成之后出现转 调 ,形
成调性的对比 ,再出现第 2个调性 。贝多芬是运用这样的方式完成转调 ,从大调到小调。舒伯特 不是这样 ,转调之前有一
个准备 ,有一个小过 渡 ,同样都是 第 1个调转到第 2个 调 ,两个人的 方式截然不同 ,贝多芬是 一个和弦就 突然转过 去 ,舒
伯特则是一个合理的过程 ,有一个心理准备过程。 尽管有所准备 ,但可能转得使大家出乎意料之外 ,例如: 本来是属七和

⒇ 收稿日期: 2000- 12- 10


    作者简介: 梁静 ( 1965- ) ,女 ,四川重庆人 ,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 119·
弦 ,应该转调了 ,但舒伯特却给人 一个意外的惊喜 ,从 C大 调属七到升 f 小调 ,一 般情况下应该转到 F 大调 ,舒 伯特通过
一个减七和弦就更灵活了 ,视野就开阔了 ,路子变 了 ,转到意料不到的调性。 这个转调方式后 来影响到很多作曲家 ,减七
和弦在当时是浪漫主义的一个中介和弦 ,有了它 ,使转调变得灵活 ,可以转到任何一个调上去。贝多芬和舒伯特都对古典
主义的创 作规则有所突破 ,都在步入浪 漫主义时期 ,但是贝多芬更多地 停留在古典主义时 期的和声模式 中 ,而 舒伯特完
全打破了这种和声模式 ,两人的作品中的发展方面也完全不同。 贝多芬决定一个调 ,一直到最后 ,再也不离开这个 调 ,而
舒伯 特运用很多 转调 ,如舒伯特降 B大调奏鸣 曲从降 B大调转到 A 大调、 b小调、 A大调、 b小调、 A大调、 d小调、降 B
大调 ,这在古典主义时期是绝对不允许的。
第四 ,舒伯特和贝多芬在写呈示部时 ,贝多芬 是按照古典主义的写法 ,呈示部就是两个 调 ,一个主 ,一个属 ,而舒伯特
呈示部更接近于贝多芬的展开部 ,调、调性 ,转调及更多的转调过程更像展开部。 按照古典主 义的说法 ,呈 示部就是两个
调 ,一 个主 ,一个副。 而舒伯特却不同了 ,例如舒伯特 A大调奏鸣曲的展开部 ,听起来只是两个调 ,倒像是呈示部 ,展开部
像贝多芬的呈示部 ,只有两个调 ,从 C大调到 B大 调 ,就像是呈 示部的展开 ,像呈示部的感觉 ,就像是浪漫 主义的转调过
程。同一个主题开始转调 ,回到 D大调 ,舒伯特用不同的 色彩来发展。如果没有这一点 ,我们可以把这个叫作没有展开的
展开部 ,也可以叫带有呈示部特点的展开部。从外表看其实是一样的 ,同一个时期的人 ,同一阶段的人 ,形成都是一样 ,都
是奏鸣曲。但是走进去看两个人截然不同。我们现在 可以看到舒伯特抛弃古典主义奏鸣曲创作模式的时候显得更大胆一
些 ,他用 3个部分来写呈示部 ,他的展开部也很有特色。从他开始 ,为后来的浪漫作品 ,包括交响 曲、奏鸣曲开创了一条没
人走过的路。
第五 ,在音乐表现上 ,贝多芬利用了钢琴不同 于吹管乐器、弓弦乐器、人声歌唱 ,不可能保 持音量 ,更不 能渐强这一特
点 ,在力度上大做文章。翻开贝多芬的任何一页钢琴谱可以发现 ,其间力度记号比任何作曲家都要多。 力度对比 ,爆炸性
的重音 ,高低音区的对置 ,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 强 ,是贝多芬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 他赋予 器乐以最强烈、最富表现力
的戏剧特点 ,把古典音乐从美的境界带入了崇高的境界。 在他那里 ,像“典雅”“甜美”“纯正”“中 庸”这样的 尺度已经无效
了。他创作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风格。他内心情感冲突的力量是历史上罕见的 ,而用伟大的意志力和艺术表
现力来驾驭这种冲突的力量 ,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他 是一位能以巨大的意志力和艺术表现力展示他强烈而丰富感情的巨
人。而 舒伯特的抒情性 ,使钢琴“唱”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抒情风格 ,并为之注入了永恒的活力。 在感情的深度、表情的强
度、悲剧的广度上都 很像贝多芬 ,但他具有更多的诗 人气质 ,并 且以任性放纵的态度 自发地挖掘了情 感的所有 微妙生动
之处 ,因此比贝多芬更具浪漫主义的幻想特点。 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有着许多美丽的乐章 ,极为动人 ,旋律宽广流 畅 ,极
富抒情性 ,他对钢琴音色、技巧的着迷和对自我情 感的放任 ,十分适合于他为数不多的“即兴曲”和“音乐 瞬间” ,这些浪漫
主义的新体裁每一篇都像是一幅风格画 ,小巧迷人 ; 又像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白。这些作品的随 想性、自发性和意想不到
的魅力 ,都是浪漫主义的突出要素。 舒伯特不像贝多芬一样集中发展一个简短的乐思或动机 来建立作品的结构 ,而是把
精力放在他取之不尽的旋律宝藏之中 ,用旋律来堆积结构。 在他的室内乐中 ,抒情性的旋律风格同宏 大的构思、曲 式、美
轮美奂的调性布局同和声细节 结合得天衣无缝。从他以后 ,浪漫主义 在音乐中确立了它自己的旋律和结构。如果说贝多
芬表现和概括了他那个时代英雄的思想 感情 ,那么舒伯特则是一位“平凡的自然的思想”和“深刻人性”的歌唱者 。

(责任编辑 蔡根林 )

An Analysis on the Styles of


Beethoven’ s and Schubert’ s Piano Works
LIAN G Jing
( College of Art s, Zhej ian g N ormal Universi ty , Jinh ua 321004, China )

Abstract: Bo th Beethoven and Schubert w ere g reat com posers. Beethov en i nheri t ed the
achiev ements o f classicism and ushered in Roma ntici sm. He w as t he bridge of classi cal music a nd
romatic m usic, the g reat est musicia n a nd hero of music as w el l. Schuber t w as one of t he chi ef s of
m odern romantic m usic. Hi s music w as f ull of beaut y of y outh, dreamla nd, m ela nchol y, so rrow a nd
pure i deali sm and the so lem n of the na ture.
Key words: Beethoven; Schubert; Distinction; Classicism; Ro manticism

· 12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