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45

Y 762558

洳≥:J~涪
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姓名 盒滏滏

指导教师 堑挝拯数控

学科(专业) 生垦堂巍岱史

所在学院 厶塞堂选
内容提要

高校是思想的家园,大学生是社会各种思潮的最早接触者,是思想最活跃的社会阶层之
一。研究大学生思想演变,对研究社会主流思想及其影响有其深刻意义。同时-研究大学生
思想,摸清其中的发展规律,对做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我们的社会长治久安、
为今后的社会能向着我们的意愿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a

本文秉此总纲,言十五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共六部分构成。
绪论:阐述了选殛的缘起、意义及与本论文有关的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

交待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价值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论述建国后七年大学生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建国初期,大学生对牡
会主义、共产党、新制度疑惑、不了解,在经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
的锻炼后,开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对新的社会制度逐渐认同。从
1951年到1955年在批判电影《武训传》、清理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和批判胡风文艺

思想三次学术思想批判运动中,大学生开始接受无产阶级唯物主义观的洗礼,思想有了很大
的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又组织领导了高等教育改革、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运动。通
过这些举措,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较彻底的变化,逐步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了头脑,开始树立

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1956年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召开,肯定了包括青年大学生在
内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标志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第二章:阐述1956至1966年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大学生思想的曲折发展。1956

年至1957年,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广大学生积极响应共产党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
号召,刻苦努力学习。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后,广大学生围绕着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
和主观主义等问题,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久,反右高潮到来,
大学生思想由最初的分化到调整认识,高度统一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反右扩大化之后,
大学生们积极参与了“红”与“专”问题的讨论,树立了“要做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

子”的思想。1958年,在总路线号召下,教育战线“大跃进”开始,大学生们参加了教育
改革大辩论,他们向自己的老师挑战,自己制定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大炼钢铁.大办

工厂等,渐渐地走上了脱离实际的空头政治道路。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和
毛泽东出于对国际形势变化的应对及对国内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担忧,又向高校提出了

要以阶级斗争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目标要求。广大学生在农村
“四清”活动中接受了一次阶级斗争思想的洗礼。
第三章:讲述1966至1976十年中大学生思想的复杂变化。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

在狂热的政治激情支使下,大学生们以英雄人物为榜样从被动地紧跟到自觉地行动,成了“文
革”初期最激进的排头兵。他们执着于“造反有理”,在盲从中逐步丧失理性。文革中期,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初期那种跌宕起伏的政治运动之后,大学生们似乎认识到了他们所
追求的理想王国只是一片虚幻.他们已感到失落、对运动已感到疲倦,而。林彪事件”的突
然出现,则更使大学生们一下子陷入困惑。之后进行的批林整风运动,提高了大学生对“左”
倾错误危害性的认识,促进了大学生的冷静思考。到“文革”后期,大学生们逐渐清醒、理

智,他们借悼念周恩来之际,向社会发出了觉醒的吼声。大学生们政治思想的觉悟,为正义
所进行的抗争,预示着一场旷日持久的动荡的结束。
第四章:讲述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1976--1988)a“文化大革
命”结束后,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饱受动荡之苦、几于瘫痪的中国高等教育焕发出
了生机,青年大学生们由衷地拥护、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学生们用文学创作等形式,积极

揭批“四人帮”;在参加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后,大学生思想解放的序幕逐渐拉开。从1980
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交革的年代。改革的热溺、改革的成就使得大学生们对国家民族前前途

充满了关注和期待,使他们参与现实政治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但同时,西方科学技术、哲
学思想的引进,也冲击着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更

宽的领域中认识社会主义。而这种认识是在中西方思想观念的碰撞中产生的,因而必然是极
其曲折的。这一时期,大学生当中,对西方竞选模式、西方式民主等产生了盲目憧憬,但与
此同时,大学生们又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积极教育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人
生观、人道主义、异化观做出了符合社会主义的诠释,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社

会问题.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思潮的逐渐渗透,以
及在改革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目益突出.使大学生们深为苦恼和困惑。而更主要的是,由于东

欧和苏联政体改革的“示范”作用以及国际敌对势力发动“和平演变”攻势,国内“资产阶

级自由化”分子的猖狂鼓噪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淡化,使得大学生们本应该正常发展的思想受
到了严重的干扰,出现了较大的起伏。

结语部分:主要归纳总结1949至1988年,40年来大学生思想的特征、发展规律及我

们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提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路。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思
想特征可以归纳为:“政治挂帅”是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天下为己任的社
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题:破旧立新的浪漫的革命

英雄主义是这一时期大学生特有的精神气质: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是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意
识的显著特征;就不足来说,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不是内生的.他们面对社会矛盾缺
乏先思而后行的审慎态度,对自己的社会角色估计相对过高。就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来说,
经济基础决定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党的正确领导是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传统

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外来文化激荡并渗透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进程;科学技术的提
高,引导和匡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水平与轨迹:家庭教育启蒙和奠定大学生思想发展基础;

学校德育教育转变和塑造大学生思想发展模式。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我们留下了
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概括的讲,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要正确认识恩想政治教

育的根本任务;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要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
针导向;要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体系。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住机遇,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思想政
治工作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历程反思历史研究


Abstract

Institutions of highor learning are the home of different订ends of thoughts,with which the

the earliest contact・It is on this


coliege students,one of the most active social strata,often make

account that the research into the thought evolution ofthe college students plays
a provoking role

in the study on the mainstream thought ofa society and its influences on a socicty.Moreovef,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trends of thought helps master the developmental law,and hence is of

great practical and direc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erk

to the creation and reservation ofa long period ofpeace and stabillty,and to the guarantee ofthe

society to develop according to our will and wishes.

n”150.000-word dissertation follows this guiding principle and divides its scope into six

parts,namely,the introduction,the four-chapter bod弘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ory chapter describes the necessity,significance,state of research,available

reference materialal,methodology,scope ofreseamh,value ofresearch,and the writer’s originality.

n∞first chapter of the body deals with伽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thought in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even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e of China.Early aner the
new country wes established,college students demonstrated their doubt,suspicion and ignorance

towards socialism.conununism,and the new system.Afier the W打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1950-1953)。the agrarian refom, and the Movement to Suppress

Counterrevolutionaries(1950-1952),the college students came to realize the great strength and


importa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tty and of the Chinese people,and they tend to accept
the new soeial system.From 195t to 1955,college students went through three such movements

ill the academic fiaid as the criticism ofthe film WuXun劢uan,the rfffuoval ofHu Shi’s capitalist

idcalism and the criticism ofHu Feng’s trend ofthought in literature and art,and they made such

great progress够to accept the test of the proletarian materialism.In the meanwhile.the Party

conducted other movements such as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rn and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intellectnals’ideology.These measures were of considerable effect,because the college students

began协ml their mind with Marxism and adopt the revolutiortary omiook of serving the people
all life.The 1956 national conference ofthe intellectuals.which demonstrated a positive approval
ofthe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ist construodon ofintellectamls with the inclusion ofthe college

students,symbolizedthe establishmentofsocialismamongthe college students.


nle second chapter of the body deals with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 on the way to socialism from 1956 to 1966.In 1956 and 1957.the Party called on the

people to follow‘'the policy of letting a hundred flowem blossom and a hundred scheels of

thought contend,"and to‘'march towa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college students listened to
the call and drowned themselves in hard and diligent slud弘In the following year,with the start of
the rectifieation movement in 1957,a vast of the students showed their opposition to
majo一1y
buseaneratism,sectarianism and subjectivism,and expressed their viows and opinions on the way
to socialist construction.Shortly afterwards,the the right deviation ascended
opposition to to the

climax,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were highly unified to‘'the proletarian stand”.Wi廿1 the escalation

ofthe opposition to the right deviation,they took all active part in the“redness.expertise”debate.

and concluded that they should become the working-class intellectuals that were"both
socialist-winded and professionally expert”.In 1958,the 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spread to
the educational circle,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involved themselves in the debates over the reform


in education.They posed challenges against their own teachers,revised the teaching plan and

road to
syllabus,and busied themselves in making steel and running factories,hence turning to the

armchair politics that overlooked practice.In the mid—1960’s.the Party and its chaiⅡn∞Mao

Zedong,based upon the deficate intematiounl affairs and the domestic problems in constructing

socialism,called on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o highlight class struggles and turn out

competent proletarian SBCCeSSOI{.The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reeeived a severe test ofthe class

strnggles in the country in the‘'four clean-ups”movement。a movement to purify politics,

economy,organization and ideulogy疗om 1963 to 1966.


The third chapter ofthe bedy elaborates the complicated ideological changes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experienced in the deeade from 1966 to 1976.Witll the begitruing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66,the college students,driven by the fanatic enthusiasm in politics,followed the

examples ofthe historical heroes and took the radical lcad early in the Culturai Revolution.They
insisted that“rebelliousness be reasonable”.and gradually lost llleir mtionality and reasonability
in their fanatic imi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figures,In 111e middl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e

college students,加their personal involvement in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seemed to realize that


what they pursuied was something unreal and feel bored and puzzled
illusory.They began to at

timt time when血e Lm Biao Incident brought them another sudden gust of embarrassment and

confusion.The severe criticism tbrow/l upon Lin Biao and the later rectification movement

enabled th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great harms of the left deviation and helped regain their
rationality and reasonability.In the ending period of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e college students
came to be cool-minded and clear-headed,and they demonstrated their awakening and
disillusionment when they mOUlTI for Premier Zhou Enlal in 1976.11lis consciousness in
politics
and ideology and the struggle and fight for justice indicated the of the
ending prolonged
turbulence ofthe Cultoral Revolution.

啊他last chaptar of the body illustrates the college students’reevaluation of seeialism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ofthe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D0licy to the outside world from 1976

幻1988.Ati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China entered a new historical period.during which lime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displayed a vigorous revival out ofthe previous state ofturbulence
and paralysis.n地college students showed an active and heartfelt respouse to the Perry’s call to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Gang ofFous;to debate on the criteria oftruth,and to free and liberate the

mind.From 1980 on,China entered a nffgq era of transformation,when the college students,

encouraged by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reform policies,showed great concern and expectation
曲out the nation’s future.n坞college students also devoted勰increasing concern about their owrl
rele and pe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nd domestic affairs.But啦the same time.the intreduc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philosophy ofthonght from the west also impinged on the outlooks oll the

world,lire and valuas ofthe college students who began to reevaluate socialism to a greater depth
and from wider perspectives.This reevaluation,arising out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sharply

di虢rent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ideologies,was without any doubt flexanus.On the one hand,
there existed a blindfold longing for the western election model and democracies,but on the other
hand,the college students.in the great car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lle Party,and with the
guidance of Marxism,cBnle to interpret outiooL humanism,atienation from the socialist

perspective.In the mid-1980’s.the college students fell into a chaos of dist/'ass and puzzlement,
and they serioasly worried and fluctuated,because ofthe penetration ofwestern trends ofthought,

the increasing problems and con(radictico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omestic reform.and most


decisively,the coll∞S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its east European allies。the‘'peaceful

evolution”from the intemationM hostile power,the clamor of the dnrOeSlie“capitalist

liberalism”,and the weakening and marginaIization ofpoliticaI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1me conclusion,based upon the invesfigalion of me forty-year history of thought from 1949

to 1988,presents a summary of the ideological features end developmental law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and points out the expeden.ce and lessons,and offers a new innovative line ofthough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institutions of hi曲er learning under new cimumstancos・
The thought features ofthe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summanzed as follows.“Politics in command'’
embodied their political state;grB出socia/msponsibility and enthusiastic
ideological¨d
patriotism were the theme;the revolutionary heroism was the unique spirit in the abelition ofthe
old and the building up of the new;and the awareness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Was the

prominent feature.With respect to the weakness。the politie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eriod under research Was not innate,and thereforc they lacked caution and
prudence In the face ofsocial contradictions.in addition tO their overestimation oftheir own social

roles.W蚰re如ecttothedevelopmentallaw ofthoughtofthe college students,theecolaomicbase


deoided the trends of thought;the Pmly's correct leadership guaranteed the st)tm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d their thought development;forei凹culture stirred

and penetrated into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 1end and
corrected the level and track;home schooling provided enlightenment and basis for fulther

development;and th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nsformed and shaped t11e mode
of thought development,nw expedence and lessons that were drawn from me fb啊-yea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fitical educafion induded,in short,lhe insistence ofall-round development Iaw
in education,the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f',mdamenta/task of the i&ologiea/and
political work,the realization of the unity of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the guiding orient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the construction ofan organic system in ideological and
pofitical educ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rasp tlm opportunities,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and try to be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in SUch aspects as in the Iines of thought.

oontents ofeducation,met.hods and mea船.and the working mechanism.

Key words:eouwmpomry college sladea扫;trend 醴磕口Ⅱgh≈

developmental stages;introspection;historical studies


绪 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1982年7月我毕业后留校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开始从工作的角度接触大学生的思想。

当时,有许多象我一样的工科毕业生,服从组织分配,从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在那个工科
文科分界明晰的年代,文史知识的缺乏使我们的工作只能停留在关注学生言行的表层,而很

难窥透其思想的实质。做好“保姆”、“灭火队员”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号,当好党的政
策、上级指示的“传声器”、“宣讲员”是我们工作的形象写照。从我自己的经历及与大学生
的实际接触中,在一次次的由运动、风波引起的反思、处置上我都深深地体会到,当代大学
生有其独特的思维逻辑和思想意识,他们的思想与社会主体意识(一般讲是执政党意识、政

府意识)以及社会思潮之间有着丰富的联系,如果把握其规律,掌握其与社会主体意识、社
会思潮间的区别、联系的实质内涵,对做好他们的工作,引导他们向着我们党要求的教育目

标前行有若非常重大的意义。
1986年至1988年,我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统地接受有

关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教育。两年苦读使我对这门学科、这项工作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原
以为学好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方法、形式就掌握了作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诀。但在实

际工作中我感到从党和国家、社会和学校这一“外在视角”看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分析
他们的主流从而根据党的需要制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方法与从学生的“内在视角”、从
他们自身的情况、条件出发把握其思想实质,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差异导致我

们的许多工作缺乏针对性、效果不明显、事倍功半,甚至有时侯“好心不得好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分不清学生的思想问题与政治问题:讲不

清长期目标与短期目的、革命理想与实际工作的区别联系;不能够循着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
来做工作;方法上,漠视大学生是具有相当文化知识积累的群体这一事实,而灌输多、疏导
少,说教多、讨论少。等等、等等。

在我工作的这二十余年里,因为上述原因不知多少学生受到了委屈甚至冤枉,不知道有
多少次由于自己的主观或无意识而误解了一些青年学生忠贞报国的积极性,多年来我一直对

此耿耿于怀。随着工作岗位的不断变化,肩负的责任不断增加,这种不安与日俱增,这也促
使我下决心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变化规律从其内在视角好好研究、把握,以便在今后的
工作中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更好地胜任工作。

2002年秋,我来到浙江大学攻读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学位,拜杨树标教授门下,老师根

据我以往的学习与任职的情况,共同设计了此课题。通过学习和研究,我对建国后各个历史

时期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就为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史提供了
很好的条件。于是我决定以该领域的研究作为我的论文选题。
(--)选题的意义
1.研究大学生思想有助于研究国家、社会的主流思想。社会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发源、
存在于该社会最有知识(包括理论、实践两方面)、受过系统文化教育、有深厚的文化知识

积累的人的头脑中。大学是思想的家园,是思想、知识的主要创造源,大学师生也是社会各
种思潮的最早接触者。社会任何一次流行的思潮几乎都能在大学里看到它的影子・有人讲,
在大学,思想的创造者或受动者(指接受外来思想影响并加以运用)主要是教师・作为大学
的另一个主体——大学生在这种创造和受动运动中,只起到一个“实验者”的角色,既第一
个接触这些思想、甚至第一个去亲身经历或实践这些思想。这种说法有失偏颇,青年大学生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大学生是社会中接受系统教育最多的一个群体,是最有思
想的社会阶层之一,他们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着全部的来源于社会主流思想对他们的影
响。由于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能力,又由于他们未走上社会,社会上的
一些纠缠不清的个人利害关系、人情世故、政治斗争对他们的影响相对微小,故他们对社会

思潮的一些看法往往更注重国家、民族的层面,他们的一些分析、判断、反应,反而更加的
无功利色彩,更加的客观、有价值。因此研究大学生思想演变,对研究社会主流思想及其影
响有其深刻意义。

而且。研究社会思潮、国家政策不能仅仅只考虑主导方面,应当对主导方面和被主导

方面都持一视同仁的态度。我们在关注主导方面决策和运作的同时,更应当关注被主导方面
对这些决策、运作的反映,考虑双方的互动关系。否则,一切决策运作就成了无的之矢。大
学生思想状况及演化、发展规律即使仅仅从受动的角度考量,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更

何况我们大学的目的,是以培养人为目标的,人的首要素质是思想素质。大学生在走向社会
以后将逐渐地对社会发展的走向负责,亦即是说,今后的社会责任、领导社会的重任将义不

容辞地落在他们的身上。在他们走上社会的最后一站,大学时期,研究他们的思想,摸清其
中的发展变化规律,分析我们的政策对其影响及得失,将为我们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为保持我们的社会长治久安、为今后的社会能向着我们的意愿发展提供保证。
2.研究大学生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人文伦理精神,使他们学会正确运用科学技术。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在改造人类社

会、增加社会财富方面的作用。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等等口号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然
而,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它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将
人类由一个普通的生物物种上升到自然界的主宰同时,也导致产生了事先难以预料的、违背
人类利益的负作用。“科学技术既为人类勾勒着美好的未来轮廓,也给未来笼罩上了令人担

忧的阴影,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营造未来的巨大能力,
另一方面也使人类拥有了毁灭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能力;一方面为人类的思想进步提供了巨

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又使人类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中薅躅不前。“我们可以看到,
科学技术在满足人们欲望的同时,也成了一种人类的晃己力置。例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

军备竞赛等等,即使最前沿的科技;克隆技术也伴随着人类伦理缺失的阴影。
虽然我们认为自然科学和技术不具有阶级性,但这不是说它就是绝对中立的,科学技术

毕竟是与一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由一定的人为一定的目的而
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其成果被具有哪一种思想的人操纵,它就会为哪一种思想的人服务。

因此在重视科技发展的同时,决不能忘记对掌握这把双刃剑的主体~人的掌控。大学生作
为今后开发、应用、掌控科技成果的主体,其思想“好”、。坏”将会影响科学与技术对人类

社会的“利”、“弊”,所以,把握他们的思想。了解其思想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有针对

。许为民王诗宗张钢王建安:《自然辩论法新编》,浙江大学出版丰土2001年版,第360—361页。


性地做好教育工作。亦是使科技能掌握在使社会良性发展的放心之人手里的保证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一)研究现状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上世
纪八十年代之后,各种专著、论文甚至教材都相当多。但是象本文这样以大学生内在视角的
形式完整地探讨四十年来大学生政治思想变化的却是第一次。当然,我们所研究的内容分散
的、不同程度的在某些专著、论文、教材中有所体现。比较集中的大体可以分为三大块。即: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知识分子研究类、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和中
国高等教育史研究类。下面逐一述之:

1.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
这一类的研究与本研究最贴近,提及学生政治思想的内容多,涉及面也很广。但由于政

治思想问题在当代中国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大部分的著作与论文在研究这个问题时都保
持着较高的一致性。这里只对思想致治教育的时期划分做一介绍:

在时期的划分上,沿用党史的历史分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分期最为普遍。如:谈松华
先生主编的《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高等教育出版杜1992年10月)就将高等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六个时期。即: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党前后——建国前)
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1949年10月——1956年12
月)

③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1957年1月——1966年4
月)

④“文化太革命”时期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1966年5月——1976年lO月)
⑤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1976年10月——1982年8月)
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期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1982年9月一
一本书完稿)
刘仁学先生等主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12月)在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考察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三
个时期: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党前后——建国前)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949年10月——1976年10月)
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毂育(1976年10月——本书出版)
但刘先生在第②部分中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划分三个时期:a、基本完成社会

主义改造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949年——1956年);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957年——1966年上半年);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1966年下半年——1976年10月)。可见与谈先生的分期是一致的,
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墨扩大一些。如中国人民大学出舨杜出版,许启贤先生主编的《中
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中,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国以后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分成基本同上的时期。


邱伟光先生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2月),虽然将时

期划分拉长,概括为三编(即:第一编1921年7月——1949年9月:新民主主义时期思想
政治教育:第二编1949年10月——1976年lO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
政治教育;第三编1976年10月——1986年9月: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但
在第二编里仍按党史分期法分成三部分论述。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中,则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属性及自身发展的规律划分各个
时期。即:
第一篇思想政治工作的初创和形成时期(1921年7月——1935年1月)
第二篇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熟时期(1935年i月——1945年8月)
第三篇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时期(1945年8月——1957年2月)
第四篇思想政治工作的曲折前进和严重挫折时期(1957年3月——1978年12月)
第五篇思想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和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12月——至今)
很明显,这本主要作为研究生专题教学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
在划分时期上有了一定的改变。这也是为了便于编者“既按照历史的实践和经验提出各个时

期的重要问题来研究,又不完全受历史顺序的限制,在必要时对某些专题进行历史的追溯,
作大跨度的历史考察和分析。……以利于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读来很受启发。

当然思想政治与政治思想是有区别的,在翁有为先生等主编的《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中。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划分为八个时期:
第一章基石:建设新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思想(1949年10胃——1952年12
月)

第二章嬗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思想(1953年1月——1956年4
月)

第三章探索;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1956年4月——1957年5月)
第四章困惑: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认识与实践的失误(1957年5月——1960年8月)
第五章冲突: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分歧和指导思想上的迷向(1960年5月——1966
年5月)

第六章浩劫:“以阶级斗争为纲”“左”倾理论的十年统治(1966年5月——1976年
10月)

第七章转型;从“左”倾教条的禁锢到思想上的大解放(1976年10月——1981年5
月)

第八章开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1年5月——1992年)
就内容来看研究涵盖了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方方面面,但从思想的特点来讲划为八个
时期略嫌琐碎,有些时期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多一点,对于形成一个思想来讲有些勉强。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有数千篇,但就研究分期的文章来讲,不但寥寥而且
基本上仍以党史的分期为主线。如:陈正安、刘利才两位先生撰写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回顾与思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就将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国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按党史分为四个时期。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高校的


思想政治教育(1949年——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1966年5月——1976年10
月):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L976年10月——本文发表)。
再如蔡有法先生撰写的《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时代特征》(《河南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一文中,对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史的三种常用分期
法做了分析。认为:第一种以党史的历史分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有一定道理但

不可取。“说有道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条重要战线,要配合党在
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为中心任务服务。这一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完成了,要向下一

个历史时期转移了,党的中心任务也会随之改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也会随之
改变。”说不可取是因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相对独立性的,它自身从产生到形成、

到成熟有它自己发展规律,这就是它的自然属性。按照党史分期就丢掉了它的自然属性。”

第二种以党的重要文献出台时间和党的重要会议的召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属性进行
历史分期也不可取。因为,它虽然“照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自然属性”但是“投有照顾
到思想政治教育史同党史的密切联系这一大特点。”此外,“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内,思想政治

教育的重要文献和重要会议很多,都十分重要,究竟以哪一篇或以哪一些会议为历史分期点
呢?按照这样的分法,可能跨越了党史分期的两个时期,有的时间跨度还更长.这样的分期

就显得勉强。”再者,这种分期时间上也很零碎,分期的时间要写到某年某月某日,这对于
思想研究来讲也不合适。第三种把党史的历史分期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属性相结合,作者
认为比较合适。因为它兼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属性、发展规律以及党史的历史分期。

在蔡文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种分法就是党史的历史分期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标签。如:
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1949年lO月——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思想
政治教育(1957年——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沉痛教训(1966
年5月——1976年10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76年10月——1989
年春夏之交)。这与前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基本一致。
概括的讲,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期,无论是高校还是非高校的学术研究基本上都以

党史的分期为基础,有些变化也只是在名称上或时间跨度上做些调整。至少,在目前史学界
还对此没有大的异议。
2.知识分子研究类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近几年热了起来。由于大学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的大学生
与知识分子的关联度很高,某些时期我们也习惯于把大学生与知识分子等同起来看待,因此,
关于知识分子研究类的论著中的一些观点对我们研究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帮助。与本

论文有关的论著,我们分“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中国知识分子代的概念”两部
分介绍。

(1)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演化

在王桂兰先生著的《党的知识分子方略演进》(红旗出版社2004年9月)中,将中国

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概括为“争取、改造、培养、依靠”八个字。她认为:党在整个新
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知识分子的政策重点在争取。争取广大知识分子参加民族民主革命
联盟。在建国初,实行的是改造方略。为服务新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对从旧中国过来的知
识分子进行了思想改造。这一改造如果在1956年结柬,则是恰如其分的。但不幸的是在1957
年到1976年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一直没有走出‘改造’的误区”。,而且改造的范围从

思想变为全方位的,包括肉体和生活方式上的改造。她指出,党一贯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培养。
虽然,这一政策在“文化大革命”中有所中断,但总体上运行良好、成效显著。在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在理论上重新认定和在实践中真正贯彻了依靠知识分子政策。
在杨东平先生主撰的《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杜2003年8

月)一书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这样描述的:“党的知识分
子政策在建国后产生过巨大的变化。建国之初的知识分子政策是相当宽大、开明的。1950

年中央政府通过的《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把工程师、教授、专家、记者、编辑
等以工资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脑力劳动者。划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生活上.党和政府采取
‘包下来’的政策,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对失业和生活困难的知识分子
给予了照顾和救济。此举深得饱尝战乱之苦的知识分子的好评。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了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在讲话中肯定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认为
‘我国的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郑重宣布:从1日社会过来的知

识分子。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
分。’壤告认为,对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吼…”“但是,随着阶级斗
争形势盼变化,在反右运动中.毛泽东对知识分子作了否定性的评价。1957年7月。他在
上海干部会议上说:‘我历来讲。知识分子是最无知识的。这是讲得透底。知识分子把尾巴

一趣,比孙行者的尾巴还长。’提出是‘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领导无产
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知识分子。还是知识分子领导无产阶级?’。俨然将知识分子作为无产阶

级的对立物。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国内存在着两个剥削阶级、
两个劳动阶级。一个剥削阶级是帝国主义、封建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地、富、反、坏未
改造好的部分,再加上右派。另一个剥削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两个劳动阶级

是工人、农民。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又论述了社会存在着两个剥削阶级、两个
劳动阶级的观点。。表明毛泽东在阶级关系的认识上,已经把知识分子视为一种 ‘异己力

量’,划入资产阶级行列。到1966年,毛泽东明确为知识分子定性,称当时的学校为 ‘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杨先生指出;1979年,随着新的政治路线的确立,党认为

知识分子已经成为“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阶级,是党的依靠力量”o,因此,对知识分子不
再提“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

在解释党的知识分子接受工农再教育的政策时,郑也夫先生在所著的《知识分子研究》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中说:“夺取政权以后,共产党人面临的最大课题是统一,

既是统一国家,又是统一意志——切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上。尽管大众和知识分子
都需要灌输社会主义思想,但因知识分子富于怀疑和批判精神,他们最容易成为统一意志的

王桂兰等:‘党的知识分子方略演进》。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周恩来t t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163页。
杨东乎;‘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z0世纪》,文汇出版社9003年版,第14卜_142页。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2页。
李锐:《大跃进亲历记》,远来出版社1996年版。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143页。
《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人民日报》.1979年1月4日。


障碍,相比之下,农民是易于引导的。尽管农民大众在本意上不满意大锅饭式的社会主义,

但是一旦他们被纳人这种规范,即便在大锅饭下他们也还是保持为一支最具安定性的社会力
量。并且这是一个安定的汪洋大海,它可以吞噬、瓦解、改造掉一切躁动的、不安分的社会
力量。在这种追求‘统一’的政治需要中,知识分子成为了农民大众的教育对象。一切右派、

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知识青年都被派遣到农村。安定的农村可以承受、消化掉这一切。”
o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际上工人阶级也同广大农民一样,是现实社会中的一支安定力量。
因此,他们当然是改造知识分子的主体力量。
李申申先生在《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3期上撰文《建国以来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

对教育的影响》,把建国以来知识分子政策分为三个阶段。①1949—1956年。“争取、团
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即:知识分子是可以“争取”、“团结”的对象。同时,经过教育
和思想改造,还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但前提是必须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
②1957——1976年。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纲领.把
知识分子作为革命的敌对面看待,进行了太规模的清查、撬斗乃至入身攻击。③1976年粉
碎“四人帮”以后至今。学术界逐步摆脱政治附属物的依赖地位。在“科教兴国”、“以德治

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政方针指引下,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释放着越来越大的能
量。

她认为:知识分子政策直接影响教育的进程。她以“文革”为界,指出知识分子政策对
教育界的消极影响。即:“文革”结束前,教育界“学术空气沉闷”、“缺乏对创新型和开拓

型人才的培养”、“知识贬值与愚昧生长”;“文革”后知识界呈现出某种病态的繁荣。如:“君

子人格的缺失”、“学术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在教育理论的研究中缺乏在历史、现实与未来
之间,在中外之间的必要张力”等等。

李文将知识分子问题与教育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很值得学习。

在《桂海论丛》2000年第1期,陈建山先生发表了《知识分子风雨五十年》一文。他
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将建国后的50年分为四个时期。①希望期:从建国到1956年。②苦难期:

1957年至1976年。③解放期:1977年至1987年。④辉煌期:1988年以来。简明、扼要,
主题鲜明,特别是其研究的视角值得借鉴。

石国亮先生在《理论探讨》2001年第2期上撰文《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演变的
理论探讨》,分析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变化起伏很大,是一个曲折发展过程的原因时,

认为知识分子政策的制定是以党的思想路线为基础的。受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制
约,并以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定为直接依据的。党在上述问题上的曲折发展,决定了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曲折发展。

石先生的观点基本上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种种曲折、
反复、发展、前进过程的原因。

(2)中国知识分子代的概念

许纪霖先生在所著的《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中,将20

世纪的知识分子划分为六代。即:以1949年作为中界,将中国知识分子分为前三代和后三
代,即晚清一代、“五四”一代、后“五四”一代和十七年一代、“文革”一代和后“文革”

。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中周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4页。


一代。
他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园建立初期知识分子被迫接受思想改造和改变学术观点时期・是

由“十七年一代”(1949"--1966)知识分子唱的主角。这代人的知识底色受《联共(布)党史》
影响极大,带有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由于反复强调与过去的资产阶级学术决裂,他们在知
识传统上成为无根的一代。这代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致力于学术研究,一直试图建立马
克恩主义的学术规范。但他们的文学和学术生命却被连绵不绝的政治运动所打断。到80年

代中期的“文化熟”,新一代知识分子崛起,这是“文革”一代人。他们早年有过红卫兵与
上山下乡的经历,通过自学和恢复高考,具备了再度面向西方、兼容并蓄的文化目光。他们
以西方最新的文学和学术成果为参照和比照,开始致力于新一轮的思想启蒙和知识范型的开

拓。这代人的知识是开放、多元和博杂的,目前已逐渐成为知识界的中坚。20世纪中国的

最后一代是后“文革”一代知识分子。这代人的心灵之中,“文革”基本上没有什么烙印,

思想解放运动也印象平平。这代人都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是又一轮的专家型学者,在上两
辈学者指导下,他们目前所做的新知识范型的阐释工作,已经有了一些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
到21世纪,中国文学或学术假如有可能形成新一轮高峰的话,这代知识分子将是颇有希望
的主角。
他指出:1949年后的三代知识分子仍然参与着当今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自身还继

续处于流变之中。他们尚未构成“历史”,仍是“当下”的一部分。他们还远未到盖棺定论
的时候.他们只是文化评论的对象。而非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或心态史的研究对象。

与许文持基本相同观点的裴毅然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中。进
一步阐述说:“十七年一代”出生于1930---1945年。他们的青春活动期主要在新中国建立初
期的前17年。他们与前几代相比眼界要狭窄得多。由于这一代知识分子是伴随着学生运动

长大的一代,园学底子也很差。故而各方面的成熟都要晚得多。他们生长期的知识构成单纯
浅薄,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根底。而以“左”倾价值观与苏联文化为主。这一代知识分子由

于受战时纪律的约束与阶级学说的影响,特别是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缺乏西方民主精神
必要的参照,追求共性划一,表现为对“同”的强烈向往,对个性极端蔑弃与压制。他们十
分自觉地放弃了独立性,行为整齐化,绝少有特立独行的超卓之举。在大统一的思想下,不

仅价值观念型号统一,行为举止亦势必规范均齐。“惟我独革”的绝对性气质大面积出现在
他们身上,成为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一大景点。由于他们知识结构封闭单一,因此又是“最纯
洁的一代”,也是“最幼稚的一代”、。最偏激的一代”。若转至菜一特定角度,他们也是十

分幸福的一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一直都生活在理想之中,观念坚定价值明确,有

一种偎依在“时代幸福怀抱中”的舒适感。再换一个角度,他们又是最不幸的一代。既然大
半辈子思想不曾困惑迷茫,那么也就说明这一代人不曾认真思索与探究过。由于需要“在斗
争中求生存”,这一代知识分子普遍不是整人就是被整。

“文革“一代出生于1945—1960年,以红卫兵为标志。他们是最不幸的一代,多元开
放的。五西”精神在这一代人所接受的教育中完全断捻。由于青少年成长期适逢反右——“文
革”,知识匮乏、视界封闭,价值观念狭窄单一,他们比“十七年一代”更加只红不专。他
们所接受的是否定常识的教育,因此他们必须十分艰难地挣脱自幼输人脑中的“左”倾观念,

完全重新建立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常识性概念起步,如“人究竟应该为自己活着,还是应


该为别人活着”?“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这些理念的相互位置究竟应该如何摆放”?他

们全身充满战斗细胞,认定行动高于一切,革命就是“战天斗地”,赤手空拳即可改造农村,
就可解放全世界。知识匮乏从整体上制约了这一代,不仅在知识结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
等方面严重阻滞了他们的发展,而且还在人格成熟与性格完善方面使这一代人迟迟走不出幼
稚的阴影。市场经济兴起后,他们大多无法建立与现代观念相吻合的人生价值,无法适应日

新月异的环境。太多数人只能流于庸俗。
教育乃思想之母。“文革”一代发蒙期所接受的红色教育,根深蒂固地植入我们的价值
取向与思维方式。红色教育的长处使这一代的思考起点较高,视野较广,一上来便有“胸怀
祖国放眼世界”的恢宏气概,不像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知识分子(如老舍)从微观起步,

绕了一大圈才走入社会领域。这一高昂的起点,规定了“文革”一代种种特定的思维习性:

一方面对政治敏感乃至反感:一方面叉对政治怀有难以摆脱的依恋与原始兴趣:对西方学术
既崇敬又妒嫉,对传统国学既鄙弃又敬畏。这种思想上的矛盾与迷惘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

便是在挣脱传统或固有观念束缚时,同时取藐视现实之态,以飘然超前的形而上为自己充气:
而当战胜传统之后,需要为自己的新论点寻找终极价值时,又不得不回到现实的形而下。价
值取向、思维方式游移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成了这~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心理常态。

后“文革”一代出生于1960年之后,心灵上对“文革”基本没有烙印,对所谓思想解
放运动也印象平平,因此“左”倾束缚甚少。他们知识结构现代化。所受教育相对完整,系
统的专业训练使他们功底扎实。由于前两代学人被耽误,正好留出相当的学术空缺,他们中

的佼佼者也就容易脱颖而出。这一代最明显的特征是对政治的漠视。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们
由于生长在一个完全无神的时代。没有敬神的体验与四周拜神的氛围,他们不可能成为虔诚
的有神论者。
裴文认为:这一代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由于他们尚处青年.还难于准确概括,但
他们无疑将完成社会转型后新价值豹巩固与深化,她《】的声音将越来越响亮。
郑也夫先生著的‘知识分子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中,从教育的角度

谈了对1949年后三代知识分子的着法。郑先生把这三代知识分子称为“解放的~代”、“文
革’和下乡的一代”、。新的~代”。他认为:对于“解放的一代”来讲,1949---1966年,贯
彻的是一条苏式的教育路线。这一路线急功近利,不是要培养出具有广博知识的文化人,而

是要培养出专家,因而特别重视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理、工、文不被当作有机的文化整体
看待,大学中往往缺少浓厚的文化气氛。这种教育只重视传授知识,不重视培养科学精神一
——种怀疑、批判的态度。这样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善于在迅速变迁的技术时代应变。这
一特征正与当时社会上的政治气氛相符合。共同塑造出一代循规蹈矩的知识匠人。十七年的
思想教育就是要把一种官方的意识形态灌输给每个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它向社会提供了一
套宏伟的目标,这一目标是不容置疑的,任何怀疑、犹豫将被认为是不革命而遭到批判。它

要求每个人做实现这一目标的驯服工具,做一部巨大机器中的螺丝钉。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
努力与自己的剥《U阶级家庭捌清界线,经历了痛苦钓感情冲突,最终坚定地相信党的教导,
被教育成“无我”的一代。从思想意识到职业工作,一切要听从组织安排。他们从一开始就
走入和遵循着一套规范,并在努力扔掉一切“私字”与不满的同时扔掉了怀疑。

“文革’和下乡的一代”在大学、中学受到了与“解放的一代”没有什么差别的正统、


刻板、单一、狭窄的教育。以后他们中的多数人走向了农村、工矿等基层单位,以一个普通
劳动者的身份体验、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与“解放的一代”不同的是他们在世界观形成时期,
经历了社会上日益表面化的矛盾、一幕幕争权夺利的丑剧、社会底层的真实面貌,使得这一

代人无法继续轻信任何一套说教,只有靠自己去求索了。这一代人没有较早地进入一种职业
或专业、受到其职业角色的束缚。命运迫使他们更自由自在(仅指不受一种职业局限而言)
地直面人生,直面社会,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这一代人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

家、艺术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幸运的。
郑先生以为:“新的一代”知识分子是指今天29岁以下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在与前人
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的,不曾像前人那样融化在热烈的集体生活中,也很少像前辈那样具
有强烈的改造社会的责任感,他们更具有“自我意识”,更重视完善自己。正是在他们求知

欲最旺盛的时期,新思潮滚滚而来。对于这一代人几乎还无法评论。

关于知识分子研究中的这两个方面问题的探究,为我的论文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背景
参考资料。

3.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和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类

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化离不开党和政府对教育采取的方针、政策的影响和制
约。研究各个时期教育思想的主题对深刻把握该时期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有重大意义。
在程凯先生主编的《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中,作者

以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思想嬗变的表现形态为主要根据,以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为辅助,将
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篇“砸向工农”为政治和经济服务,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向社会主义方向的转变
(1949年10月——1956年底)
第=篇“又红又专”以“三育两有”为方针,对中国式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范畴的全面
探索(1957年初——1963年底)
第三篇“反修防修”以阶级斗争为纲领,“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教育思潮的空前大
泛滥(1964年初——1976年10月)
第四篇“三个面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
(1976年底——1992年10月)
正如该书总序中所说:一种思想的完成,无不与当时的政治有关,一个大思想家的产生,
亦有他的政治背景。因此,在书中力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叙述
当代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重在把各个阶段的思想、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与当时的社

会政治相结合。我们从各篇的题目也可以看出每一个阶段的教育思想主题都印刻着“政治”
的深深烙印,这对我们研究大学生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杨东平先生主撰的《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8
月)一书中,将1949年后的中国教育分成文革前十七年、文革十年、文革后到改革开放时
期三个阶段。杨先生认为:“在‘教从政出’、‘定于一尊’的传统政治文化压制下,政治与

教育、学术的关系在20世纪的多数对期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一
个很长的时期内,极左路线严重地戕害和扭曲了教育,政治凌驾于学术之上,政治教育取代
了道德教化、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到文革中沦为为

10
帮派政治服务的t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导致教育被摧残、中断的悲剧。”(引言第6页)

他指出:教育不应是政治或者经济的简单附庸,不应是服务于短期政治、经济目标的实用工
具。只有确认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确认教育、学术为社会之公器的价值,才能

真正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
杨先生进一步认为:1949年后的三个时期似乎是断裂的,每一阶段都意味着对前一阶
段的激烈否定和改造,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大致连续的过程。在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
教育”阶段,党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贯彻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对知识文化系统的控制与改
造,培养造就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不断升温的阶级斗争和学校教育的政

治化达到了极点,教育被彻底政治化和帮派化。八十年代在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运动之后,
伴随新陈代谢、新老交替的变革,大学校园成为不同思潮和文化冲突的交汇点。教育既需要

为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又承担着文化整合、社会凝聚的艰巨功能。
何东昌先生主编的《当代中国教育》将1949年之后的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新中国建立初期对旧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1949年——1956年)
②社会主义教育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7年——1965年)
⑤“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1966年——1976年)
④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历史转变和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1977年——1992年)
在高奇先生所著的《新中国教育历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也做了与何文类似
的分段:

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教育(1949年——1956年)
②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1957年——1965年)
⑧“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1966年——1976年)
④全面恢复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1977年——1990年)
由郝维谦、龙正中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也将1949年后的
高等教育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历史时期的划分为依据。再根据各
个时期高等教育的任务、发展情况把五十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及建立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1949年——1956年)
@探索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道路(1956年——1965年)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1966年——1976年)

④深化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1977年一1999年)
看来在分期上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在探讨各个时期教育思想的主题上也大致相似。比
较起来还是程凯先生的定义更能说明问题,杨东平先生理解的更深刻、更令人深思。
(--)文献资料
可为本题目研究提供的文献资料很多。类型包括报刊、校史、年鉴、统计、辞典、资料
集、文件汇编及档案等。在本研究的过程中所涉猎到的文献资料主要有:《光明日报》、《人

民日报》、《解放日报》、《杭州大学校报》、《河南大学校报》、《郑州大学校报》、《中国青年》
杂志,这些报刊杂志对了解当对的对代背景以及青年学生的活动有很大的帮助;而《浙江大
学简史第一、二卷(1897~1966.5)》、《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北京师范大学
校史1902——1982》、《同济大学志》、《华中师范大学百年校史1903~2003》、《杭州大学校
史1897——1997》、《南京大学百年史》、《金陵大学史》、《河南大学校史》、《山东大学百年
史》、《解读清华》、《解读北大》、《一叶知秋——清华大学1968年“百日大武斗”》、中共中
国人民大学委员会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办公室1958年编的《高等学校右派言论选编》等资料,
又使我对高等院校的发展演变以及某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师生的具体活动有了深刻的认识;
通过研读《1949——1984光辉的三十五年统计资料》、《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
1999))、《中国教育事典——高等教育卷》、《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1949~1987)》、《中国
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成就1949——1983》、‘普通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等资料,使我从宏观上把握了高校动态以
及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南师范大学这两所老学校
的档案室里,我查阅了1949年至1988年毕业于不同学院的一百多位教师的档案,为研究提

供了最原始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经典著作方面,主要参考的有‘毛泽
东选集(第五卷)》、《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毛主席论教育革命》、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上、

下卷)》等等,从领导人的讲话中我体会到那个时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教育战线的风风雨雨、
剑影刀光,领略到领导者对时局的判断、掌控、引导的技巧与过程,这对把握研究方向、充

实研究内容非常重要:此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
决议注释本》、程晋宽著《“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1966—1976》、陈哲夫等写的(20世纪

中国思想史》、胡乔木的《中国为什么JB---十年的“左”倾错误》、郑广主编的《中国青年运
动六十年(1919~1979)》、马嘶的《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团结出
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加拿大许美德著《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
文化冲突的世纪》、曾天山主笔的(20世纪的中国・教育事业卷》、谈松华主编的《中国高

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编写的《知识分子问题文选》、朱文显著
的《知识分子问题: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光明El报新闻研究所编辑的《中国知识分子四十
年掠影(1949年1989年)》、原苏联瓦・伊・阿斯塔霍娃著,刘功勋等译的《列宁论社会

主义知识分子的本质和社会属性》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研究方法、内容与学术价值
(一)研究方法
由于本文的研究角度是从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视角切入,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更注意研究
对象自身的感受,但在研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

义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在收集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加以历史的、科学的、逻辑的分析,即注意
把历史资料与历史的发展过程结合起来;历史的场景与逻辑理论结合起来;坚持事实堆显与

理论概括相结合;以事实为依据,以符合历史发展过程而非当代视角来分析、评价。坚持“论
从史出”以体现辨证唯物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注重对研究对象第一人称的材料进行研究,如;口述、档案、回
忆录、日记等a当然,对这些资料的取舍也颇费心智。拿回忆录来讲,凡有能力、有心情出

回忆录者绝大多数都有一些功名在身或者曾经有过辉煌、坎坷需要表白一下。因此,一方面
是谈过五关斩六将的多,说走麦城的少。另一方面,总是以当下的需要进行取舍,甚至重构

过去。有些回忆录由于作者年长,缺少当事者的对勘,其准确性更成问题。相对来讲,档案
要好的多,因为是当时的材料,因此,还是比较容易看出当时当事者的真实心态的。
在研究中采用了个案分析的方法,并且在挑选个案或代表人物时,注意典型与代表的差

别。特别是在采访或引用档案、文献资料时,更是注意了两者的异同。因为在研究历史问题
时,也许普通人物的生活经验与感受对我们认识历史有着更大的重要性a而典型往往来源于
一般而高于一般,是集多种特征于一身的事物(人),它指示着事物(人)前进的方向,发

展的趋势。它不具有一般的意义,没有“大多数”的含义。如1957年的“反右”运动,如
果以几个著名人物的典型话语来做一般的统计,谁还能指责“反右”的不是?同理,文化大
革命中几个高校造反派的头头,虽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但不能将其做一般意义上的研究a

否则,有失偏颇,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在本文研究之中,主要是以大学生普遍思想、一般意
识为对象。因此,所挑选的材料,所采访的人。大多非名人,而是一般的“常人”。但正因

为是常人,往往少了许多的功利心,反而提供的史料、思想能更客观、公正,所叙述的事理
更加符合历史的原貌。当然,用个案分析的方法研究课题也存在着问题。究竟用多少个个案

来说明,才能做到全面、准确呢?这真是一个不好掌握的“度”,好在我们找的个案主角都
是普通人,唯其普通才具有了一般意义,故能反映一般、说明一般。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研究
课题来讲,这是最关键的。

比较和借鉴的方法也在本研究中经常运用。具体来讲,在时段的划分上就借鉴了多种
版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史与中国教育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研究专著。在定义各章的主题时。

与该时期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以及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做了比较评析。
当然,历史学研究方法是贯穿于本文始终的首要方法。由于本人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及职务原因,因此在与当事者谈话及查看档案资料时有着一定的便利,这也为获得客
观、真实的研究材料提供了保证。在此基础上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学

生思想变化的成因,总结国家政策的经验教训,评价其得失利弊,得出的成果将更加具有说
服力。

荐一个方面,作者借鉴近一个时期历史研究的新方法,学着摆脱那种只是理论演绎不

见史,只有宏大叙事而缺乏微观研究的写作方式,尝试用一种夹叙夹议,论从史出的写法,
以看似零散的思想感悟来实现历史的重构。
(二)研究内容
本论文是以青年大学生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的时空限于当代中国(文中凡提
中国若无特殊说明,即是指中国大陆。笔者注)1949年到1988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为

执政党,在这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
理论探索与实践成为在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共同的最大政治。青年大学生

做为社会的一部分概不能免,不管他们是否愿意甚至是否意识到,他们的政治思想无不打上

“社会主义”的烙印。虽然,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概念、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探索不一
定那么深刻、直接,但脱离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这一主题就很难发现或提炼出另一根

政治主线a这也是本论文各章均以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态度来定义大学生政治思想主题的
原因,也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被逐渐明晰,逐步认识到的。

为什么以1988年为本研究的终结年呢?笔者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学生的
政治思想演变可以以两次大的事件为分水岭。一次为“文化大革命”,一次为1989年春夏之
交的“学潮”事件。关于文化大革命目前的材料很多,相当数量的档案资料也已解封-而后
者许多档案资料目前我们还很难掌握。按理说时间离我们越近的问题越容易搞清楚,但事实
上并不是这样。历史研究总要以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一定的时空距离为前提,由于离得近,我
们许多人自己就是“圈中人”,虽然,体会和感受深刻,但是即在圈中,就难免不受圈子的
影响,要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很难。更何况缺乏史料、史证,谁又能相信你就是客观、公

正、全面的呢?倘若只是一些推测与研究者自己的主观臆想,那误导价值大于参考价值,不
如不说。
在研究结构上,根据这四十年的历史变化进程将研究内容划分为四个阶段(或部分)。

当然,由于思想的东西带有继承性和渐近性,因此,在划分时期时,不可能做到非常精确。
程凯先生在为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划分时期时说:“由于任何思想的产生、酝酿和形成。都不
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带有较大影响性的能体现时代特点的思想或思潮则更是如此,因此

很难以一件事情的发生或一篇文章的发表,来作为某一发展阶段的起始或终结,而只能是在

超出其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的历史背景下.去思考和寻找阶段划分的依据,才有可能是切合
实际和具有说服力的。”。党的工作重心或国家的某个时期的任务可能会以某次会议或文件、

事件做为开始结束的界线。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的演变会受这些变化的影响。但其还有自身
的变化规律,他们或超前或滞后,有时侯前一个阶段的思想到后一阶段仍有一定的反映,后
一阶段的思想在前一阶段就露出了萌芽。青年大学生由于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新思

想的能力比较强,因此,捕捉他们在某个时期的思想主题时如果将时间段划分的太短则难度
大且不准确;反之,过长又使热点、焦点问题太多也不容易梳理。这也是我们在划分时段时

不精确到月、日或某个事件、文件,只笼统地以年为界,且有重叠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程
凯先生说的好:“我们认为,进行分期当然要尊重和符合历史的真实,同时也要看到它又是
出于研究工作的一些方便。如果单纯为着分期而去割断历史,那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了,
其结果也决不会是理想的。”9

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将备阶段具体划分为:第一章,1949--1956。主题是确立符合

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这一章的重点是耍论述解放初期大学生思想中,对社会主义、共产党、
新制度的疑惑、不了解。经过学习和实践,逐渐认同并服从新制度、新领导的过程。第二章,

1956--1966。主题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初探索。我认为知识分子与青年大学生在这个时期

发表的一些言论,做出的~些行动,从根本上讲,乃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应当是什么样的,应
当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做的探索。通过探索以及在政府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青年大学生

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第三章,1966--1976,这一章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论
述在这个时期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狂热追求。展现他们的思想从狂热、盲从到怀疑、

动摇直至最后觉醒的过程。从中反映出扭曲的时代给青年大学生留下的痕迹。第四章,1976
—1988。这一章的主题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探索。在这一章里通过青年大学生对诸如

真理标准问题、人生价值问题的讨论,通过他们自己的言行:张华舍身救老农、华山抢险以
及起源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几次大的学潮,来说明青年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前途,探索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与私、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急于参与社会改革,对社会状况发表议

。程凯:《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前言第3页。
。程凯:(当代中困教育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前言第4页。

i4
论的思想。最后在结语中总结了1949至1988年青年大学生政治思想的特征、发展规律及我

们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提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路。说明社会主导力量对
他们政治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思想研究不能仅以外在视角。党和国家、政府与学校的

角度来考量。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有影响,大学生出于社会责任感和其自身的特点。对社会问
题也会做出积极主动的反映,如果不从主导与被主导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研究,就有可能得出
偏颇的结论,误导我们的思想,从而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采取错误的形式,伤害或扼杀青

年学生政治热情与政治理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在某个时期根据党
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中心工作,结合学校的特点加以贯彻落实,宣传执行即可。甚至有人

戏称之为卖狗皮膏药。可是从我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思想固然受到外界的影响,
但实质上决定其变化、发展的乃是其自身心智的特征在内化外部影响中的作用力。亦即是他

们自身对施加于他们身上的外力消化并转化为自身素养的能力。这种能力由于大学生不同于
其他社会人群的特点,而呈现出不同一般的特征。如果我们套用成人世界惯用的方法,或未

成人世界强力灌输的方法去做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就可能会起到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的效果。总结历50余年我们对大学生所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这方面的例子屡见
不鲜。
在本研究中有大量的篇幅谈到知识分子问题与知识分子政策。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与

知识分子二者的关系密切.他们的某些特性与知识分子的特性相一致.他们最直接的接受着
知识分子的教育而且其自身也将成为知识分子。特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共产党行

文论事也时常把知识分子与青年大学生相提并论。例如:毛泽东在1957年2月27日最高国
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著名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谈及
“知识分子问题”时,曾指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问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
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

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
政治。”。1951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向各级党组织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

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的文件。要求在所有大中小学学校教职员和高中以上学生中普遍进行
初步思想改造的工作,并在这个基础上,在所有学校教职员和高等院校学生中进行组织清理

工作,清查其中的反革命分子。在郑也夫先生所著的《知识分子研究》中更是把在校大学生
等同于知识分子。他说:“发达国家中较为大家接受的知识分子定义往往不包括在校大学生,

两发展中国家多将在校大学生列入知识分子行列中。这两种划分实际上都是为了把某一特定
社会中知识更多的一部分人与大多数人区分开来。发展中国家的知识文化队伍在人口比例上

只是一个很小的阶层。因而学者们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时多将在校大学生算在其
中。我们国家在文化、科技、经济上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在校大学生对于我国社会

中的学术气氛、文化趣味,以及广大青年的政治倾向.每每造成重大的影响。因而有更多的
理由把他们划在知识分子中。”。其实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只是到了上世纪的80年代才
开始兴起,在此之前中国入往往习惯子将读书多少傲为划分知识分子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

说将青年大学生列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恐不为过,至少在本研究中特别是在前一、二章中是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杜1988年版。第780页。
。郑也夫t‘知识分子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93—94页。

15
可以接受的。

(三)学术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无
论是政府还是学者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如前所述,以各个角度探讨此问题的研究成果枚不胜
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鹾方思潮的涌入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也

出现了阵阵的波澜,每一次波澜,都能看见青年大学生的身影。波澜之后,研究、评析的文
章连篇累牍。翻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史的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阶段性的研究是伴随着

各种“学潮”、“风波”而疏疏密密,起起伏伏。各种的争论,说法更是以当下的时事为要,
很少做历史的考校。许多研究者本身就是政策的制定者或制定者的“智囊”,大多的研究以

及政策、措施都是一个指向——以外部的、社会主导的方向看待青年大学生政治思想。本文
就是想针对这种情况,试图从历史学的角度、以大学生内在视角为切入点做一些尝试性的工
作,如果说有一些学术价值,我想大概在以下几个方面吧:

I.以历史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大的连续性的时空背景来看待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变

化、发展。从而使一个个看似点、线的阶段性、突发性的事件浑圆为一个整体。这样更有利
于客观地、全面地评论当代大学生思想问题。

2.从大学生内在视角的位置来分析、探究他们的政治思想,评价我们的政策、措施得
失。从而使研究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实际情况,更能了解他们的思想产生的机理
及变化、发展的脉络、动因,为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出以“对待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为大学生政治思想的主线。这样就为原本发散
的许多思想点及许多研究者莫衷一是的结论找到了一个连接的纽带。当然这条纽带是否合

适、牢固还需要很多人的研究证明,本研究也只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4.通过研究40年大学生政治思想实际与社会背景、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政策的相
互关系,从中发掘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形成影响
的规律,这有助于我们制定高校的工作方针,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政治思想健康发展的环境。

5.借鉴和吸收了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现有成果和研究理论及方
法,尝试从多学科角度来说明和回答本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开阔了视野,使研究更具
有了说服力。

16
第一章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1949--1956)
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古老的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然而,年轻的共和国这时面对着的是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留下的一片废墟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和国家面临着严
峻的经济、政治、文化考验。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除了加快政治制
度建设、迅速恢复经济之外,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培养和造就
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样,促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改造思想、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

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了那个时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之一。

第一节建国初期大学生思想的彷徨及新旧碰撞
建国初期,大学生思想由最初的迷茫、消极到接受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
锻炼,开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对新的社会制度的认同感逐渐萌发,这为以
后大学生思怒的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解放初期大学生思想的彷徨
解放初期。作为对社会问题最敏感的大学生来说,面对着“改朝换代”、世道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思想上一下子不知所措,表现为一定的彷徨。他们一方面对新中国的建立和民族振兴充满无限的
憧憬和向往.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能否带领中华民族建设好新中国以及社会主义制度是否适合中国

有着一定程度的疑虑。

新中国建立时.从旧有文化教育机构中接收并安排工作的知识分子约有200万人,加上在校大

学生,人数会更多。“广大知识分子不肯跟随国民党逃亡而留在大陆迎接解放,一批旅居国外的著名
科学家、文学家如李四光、华罗庚、老舍等.也在党的精心安排下克服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陆续回
到了祖国。广大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极大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进步是

明显的。”。但由于历史原因,出身于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大多数接受过外国资本主义思想教育,不少
人曾梦想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同时“由于他们长期受帝国主义和反

动统治阶级的思想影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党的方针政策缺乏了解,一部分
人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烙印,而不能适应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一部分

人怀疑马克思列宁主义,甚至在政治上敌我不分:还有极少数人留恋旧社会,敌视新社会。”o

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上这些思潮的深刻影响,其思想也大体呈现出这样的状

态。他们基本上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长期受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乃至帝国主义思想意识的影响
和熏陶,他们中不仅存在着资产阶级思想,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封建的、买办的思想影响,一

些人在思想深处还存在着崇美、亲美、恐美思想。中农出身的河南大学学生王X×在1954年的《自

传》中说:“(快解放时)我的思想是觉得共产党、苏联不好,又觉得国民党懦弱、无能、贪污也不
好,美国人好但欺负中国人也不好。只能由一些好的国民党人站出来把政治改革一下就好了。总之,
立场还是站在团民党方面。开封首次解放,我跟着同学向江南跑,在路上看见解放军破坏铁路、电

线等,思想上想不通,认为‘国家穷,都是共产党闹坏的’。到苏州后就在自己的小本上画了许多漫
画,并写了‘共匪’字样。”。大官僚出身的华东水利学院学生胡××谈到:“自己的历史没有勇气交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抬工作司:‘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高等教育出版杜1999年版,第188页。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j,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学院干部人事档案WOll号,1954年9月27日,‘自传》。

17
待,在别人显得怀疑的时候,就产生了敌对情绪。而这种与党、团敌对的情绪日益发展着,它主要
表现在牢骚和敌意的言论上。我觉得学校有时对学生采用‘高压’手段,因而感到不服气-对某些
党团干部则认为他们水平低,主观上夸大了他们的某些缺点。这样便促成了自己某种孤芳自赏的情
绪。”。武汉水电学院学生陆X×对自己当时的思想有比较深刻的注解:“在解放前,总认为我父亲是

最・忠实’、最‘好’的人。有这样错误的想法,有这样模糊不清的反革命认识,当然是与地主阶级
一条心的、全心全意为地主阶级服务。解放后,跟着家庭跑,这时候的思想是怕共产党,而且是恨
共产党。”o他检讨说后来“入团的动机是不纯的,以为入了团有特殊的地位,将来学校要分配工作,

要给团员找工作,在各方面要多照顾团员,也能获领导的相信。另外,也有随大流的现象,那时团
的威信很高,怕大家说落后。解放前对革命是毫无认识的,以为革命就是战争,一个党派打倒另一
个党派,宴传另外一套政策。那时非常崇拜孙中山,认为没他中国就灭亡,而没认识到其落后—面.

也崇拜蒋介石,受反动宣传的影响,说蒋介石坚持抗战八年的胜利,就盲目的相信。……经过淮海战役

的胜利,大军下江南等一连串的胜利,幻想国民党的念头打消些,确认国民党不可能回来了,自己也
亲眼见到国民党政治的腐败,通货膨胀的厉害,在信阳卖报时,看到学生干啥的都有,买旧衣服韵
很多。但对共产党又不肯信,所以就产生过一天算一天两边都不问的思想。上两种思想的产生基本
是一个根源,都是对共产党不相信,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看问题,逃避现实,基本思想还是不甘心

已经的死亡,不满意现实,思想上与反动派割不断联系。”他还说到:“后父亲被斗,又被农民打了
一顿。当时我认为不准打人不准乱打乱杀,这又何必打呢?当时想不通,认为共产党是好,土改也

拥护,政策也对,但认为下级与农民有偏差,就向团与学校请假回家。……当时还认识不到我这次
回家是同情地主家庭。立场不稳,父子感情不能割断的错误。”o

分析当时大学生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原因,我们必须把问题放到他们所生活的及所受教育与影
响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他们大都出身于非无产阶级家庭。受过西方资本主义教育;而且一部分是

归国的在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受过教育的留学生,因此,对于解放、共产党掌权,他们的认识与广
大劳动人民的认识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对于一个被剥夺者,要求其与剥夺者在剥夺这一事实面前认
识一致,其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他们中的许多人因此与IB的思想意识形态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他们还没有从圜民党的轰然倒台中醒过神来。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一方面还在回昧逝去的“天堂”.
一方面对共产党能否治理好国家持怀疑态度。由于家庭出身、过去所受教育和历史方面的原因,建

国初期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的,在政治上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中国共产党和人
民政府缺乏了解,甚至疑虑和偏见。同时,社会主义在中国是新事物,对于剐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

分子,必须留给他们对这种新事物一个消化和接受的时间,这是完全必要的。另外需要明确的是,
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从事的是意识形态工作,他们的错误也确实大量存在于教学观点、学术观点、

文艺观点、政治立场上。但是,思想的转变有一个过程。从事此项工作的政工人员,不必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更不能忽视规律操之过急。

大学生和知识分子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紊乱,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在当时的“民主

党派和民主人士中,曾经流行着一种观点,即‘并肩打天下’。一方面,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承认共
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国民党的失败不单是军事上的失败,

。×X学院干部人事档案}1009号,1956年8月22日,‘毕业鉴定书・自我鉴定,。
。X×学院干部人事档案L019号,1951年11月.‘学习总结》。
。XX学院干部人事档案L019号,1955年1月26日,《自传》。

18
更是舆论上的失败、道义上的失败、政治上的失败。在战场上国民党是被共产党打败的:而在舆论
上、在道义上,则是被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打败的,被国统区自由知识分子打败的。国统区自由知
识分子以大无畏的精神,彻底揭露了国民党的专制腐败,彻底剥掉了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外衣,使
国民党丧失了民心。而民心向背是决定胜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国民党统治的倾覆,不是一党一派
之力,不是一党一派之功,而是共产党和爱好和平、民主的各党各派各界人士并肩奋斗的结果。这

种观点在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中根深蒂圃,以至于几十年后,民盟领导人费孝通接受中央电视台《东
方之子》记者采访时,仍意气风发地说:那时候我们就是舆论l我们在舆论上打败了国民党。在民

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看来,新中国的多党联合政府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天下是大家打的,当然应该
大家坐天下”4)这一点据说亦为蒋介石认可,逃离大陆前。蒋介石曾不无沉痛地对部属讲:国民党在
军事上是输给了共产党.而在舆论上则是输给了民主党派。这种思想,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到知识

分子的思维意识中,使他们天真地认为,知识分子在革命中起着比任何力量都重要得多的作用。因
此,在新中国建立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表现出居功自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能
力表示怀疑。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建国初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是不清晰的。

二、逃避政治的消极思想的显现
迷茫徘徊中的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在政治上的选择是极其艰难和痛苦的,而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清
高的本性又使他们不屑在这中间纠缠,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试图跳出这种选择的两难境地,采取
了逃避主义的思维模式。他们不问政治,不问时事,一头钻进书本,潜心技术研究,希望把有限的
时间用在单纯的学术研究上,以此来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单纯技术观点是一种典型的逃避政治的思想表现。他们在政治思想上无所适从,天真地认为:
我只要能掌握-fl专门的技术,任尔东南西北风。这种思想在当时是有很多反映的。

地主家庭出身的武汉水电学院学生陆X×在《学习总结》中说:“以后,江北完全解放,家搬至
周口,这时对国民党抱着幻想,解放军过江后,对国民党的幻想打消了些,就抱着上学好,单纯为

学文化科学知识,在共产党这方面也能做事的观点,到新淮中上学。所以到后来一切运动与政治学
习、端正学习态度,都不高兴搞,说学政治是‘吃八路军药’、‘灌脑筋’。这些都是对共产党不相信,

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对新社会的事物抵触、不满意。(错误之一)有单纯的技术观点,总认为只要
有技术,技术人才是饿不着的,有铁饭碗的思想。”罾地主家庭出身的华东水利学院学生邵××对自

己的经历有过这样的记述:“高三开始,思想上滋长着严重的单纯的技术观点,立志将来搞人与自然
的斗争,而不参与人与人的斗争。一心一意准备考大学。” “因此,对一切政治活动都不积极参

加。”9中农家庭出身的武汉大学学生刘XX在1952年6月4日的《土改复查思想总结》中做过
这样的总结:“我在学习上非政治化倾向非常严重,极端的脱离政治。而在旧社会受地主阶级思想影
响很深,而在我的脑子里根深蒂固,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造,就形成了自己思想上不进步,政治上不

开展。对新的事物认识不足,对于社会活动和政治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园地主出身的河南大学学

生周X×曾这样描述入校后的思想转变:“入校时,我认为自己是学技术的,比别人强,不需要学习
卑鄙污浊的政治,对于政治学习是过关对抗思想,觉得组织纪律是约束人,国民党、共产党都是争

。笑蜀;《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说徽',t文史精华》,2002年8期,总147期,第43页。
。×X学院干部人事档案LOl9号。1951年11月,《学习总结》。
。X×学院干部人事档案SOlO号,1956年9月13日,‘自传》。
。xx学院干部人事档案L022号,1952年6月4日,《土改复查思想总结》。

19
权夺利,美国、苏联都是帝国主义。…
从本质上讲,这种思潮的出现是当时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迷茫徘徊、不知所措的一种反映。他
们既痛恨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又对共产党抱着怀疑和疏远的态度。于是。他们在政治上采取超然态

度,死抱着纯学术观点,为研究而研究。诚然,这种潜心学术研究的初衷也是好的,但问题的关键
是,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论他是智者还是愚钝不可救药之人,他
都不可能摆脱社会对他的影响;并且,他还必须借助社会来实现它的哪怕仅仅涉及到学术的理想,
而政治的选择是社会对每个人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要求。一个人必须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做出选择,因

惧怕选择而不去选择是不可能真正在社会中立足的。关于这一点,斯大林在谈到关于大学生的培养
理念时说:“我们并不是需要随便一种工业指挥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我们所需要的是能了解我国工

人阶级的政策,能领会这个政策,并决意把它实现起来的那种人才。”9教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在
各种场合谈到这样的观点:我们的大学,是培养新型工程师的大学。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站在工人

阶级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有一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体魄
健全的高级工业建设人才。因此,这种脱离社会的纯学术观点是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的。

持这种观点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只有在他们从迷茫徘徊中走出来,在意识上确立了符合社会主

义制度的思想之后,他们的成果才得以真正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充分发挥作用,他们
自身所蕴藏的知识潜能才最大限度地得到释放,他们也因此才能获得为祖国和人民发挥才智和奉献
青春的无穷动力。

三、在“三大运动”的实践锻炼中新旧思想发生碰撞

建国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国家组织领导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
运动。青年大学生,在这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经受了一次特殊的锻炼,旧社会残存在他们头脑中
的错误思想受到了较为系统的清洗。

(一)抗美援朝运动

1950年6月27日,美国借朝鲜内战之机公然宣布出兵朝鲜,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武装占领中国领土台湾岛。10月8日,应朝鲜政府和人民的请求,中国政府组织人民志愿军,帮助

朝鲜人民共同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由是爆发。

“朝鲜战争初时,中国的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土地改革刚刚开始,中国的经济力量很有限,
武器装备也还比较落后。而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居于世界首位,拥有原子弹武器。另外,由于

中国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侵略,这就使祟美心态在我们国内有相当的市场。”o在
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中,有不少人对中国的能力表示怀疑,对美国抱有种种幻想。

为了消除这些思想,在志愿军赴朝作战的同时,中国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

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通过控诉美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揭露其侵略本性和帝
国主义外强中干的面目,进行仇视、蔑视、鄙视美帝国主义的“三视”教育。同时,志愿军在朝鲜

战场上的不断胜利的事实,也深刻教育了全体人民,扫除了一部分群众尤其是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思
想上存在的亲美、崇美和恐美的思想,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南京大学研究生会主席

郭××在1954年的《自传》中说:“在1950年到1951年,我担任了南京大学研究生会的委员、主

。转引自《清±卜新型的多科性工业大学》。
:××学院干部人事档案ZOl8号・1950年3月1日,《河南大学学生民主评定衰・来校后思想主要转变》。
。王桂兰;《党的知识分子方略演进》,红旌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20
席工作,得有较多机会参加抗美援朝、参军参战、镇压反革命等运动的学习,帮助我划清了敌我界

限,肃清了崇美思想,树立了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在这期间,我伍修权代表在联合国理事会控
诉了美国武装侵占台湾,震恐了美帝,使我真正体会到毛主席所说的‘我们民族再也不是被人侮辱

的民族了,我们站起来了,的话,大大地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①南京农学院(原金陵大学)
学生徐×X在参加完“反侮辱、反毁谤运动”后的《自传》中说:正值抗美援朝时・“金大(金陵大
学)是美帝对我国文化侵珞的基地之一,同学、老师亲美、祟美、恐美思惩十分严重。我虽戳it金
大不久,受学校影响较少,但受当时社会影响,所以这方面思想还是有的。通过控诉、学习、办展
览等工作,深刻认识到美帝国主义在我国进行殖民地主义教学带来的危害性,初步看到祖国的伟大,
开始感到作为中国青年而光荣,只有在毛泽东时代青年才有这一切,清除了亲美、崇美、恐美的思
想。”o

在朝鲜参战的志愿军中英雄模范和战斗功臣的动人事迹.也使青年大学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

和反美、仇美、不惧美的教育。如:以身体堵塞敌人枪眼为突击部队打开道路的特级英雄黄继光,
为坚守阵地抱着炸药包冲向密集敌群而壮烈牺牲的特级英雄杨根思,为保全全军作战计划而忍受烈

火烧身光荣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跳入冰窟抢救朝鲜儿童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等等。在这个时期,青年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与全国人民一道,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纷纷以实

际行动支援前线:大批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成千上万的后方工作者担负着生产、战勤和运输
的工作;在广大城乡,增产节约运动蓬勃开展,全体人民克勤克俭,以一切必需的人力物力支援前
方.仅捐款就能买37t0架飞机。北京大学学生郁X×在《自传》中说:“抗美援朝发生时,我认识

不到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潜在的无穷的威力。解放前美帝横行霸道的面目,在我的记
忆力很深刻,因此有恐美思想,经过事实的教育和组织的教育,才使我批判了这种观点,树立了民
族自尊心。志愿参军时,我报了名。”。广大人民和青年大学生由抗美援朝运动而激发起来的革命精
神和劳动热情,成为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土地改革运动

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中国国内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3年春,除一
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改任务,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7

亿亩的±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土改后的基本情况是:‘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

定心,地主劳动回心。’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劳动人民真正翻身做了
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土
改中还确立了贫雇农在农村中的优势.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母

在这项运动中,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按照政府的要求,分批到农村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深入实际

了解社会,在实际斗争中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对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观
和社会主义信念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解放初期大学生的家庭出身都比较高。许多学生的头脑

中对于“究竟是谁养活谁”的问题认识不清。不少地主家庭出身的学生以为地主租田给贫雇农是地
主给了贫雇农生存的条件,是地主养活了贫雇农。参加了土改.听取了农民的控诉。才使他们认识

。××大学干部人事挡案GO船号,1954年,《自传》。
。×x大学干部人事档案X037号,。反侮辱、反毁谤运动”后的《自传》。
。X×大学干部人事档案Y017号,1954年,‘自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第一卷,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2l
到始主对农民的剥削,才知道始主的可憎,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河南大学研究班学员许x

×在《自传》中提到:“通过了土改复查,在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激烈斗争中,具体地认识到阶级
和立场是什么了。体会到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真正能领导人民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0年冬,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2年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
利。经过镇反,“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遗留在太陆上的反动残余势力,使中国出现了空前的社会安定
局面,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的战争,巩固和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进行有计
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a““

另外,1951年底党和国家领导全国人民又进行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和“反
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三反、五反运
动。这场运动“是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一次大较量,是~场关系到党和
全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的伟大斗争,同时也是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通过这场运动”深刻地教
育了国家干部,教育了人民群众,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增强了对于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抵
抗力,批臭了资产阶级丑恶的腐朽的思想。”。这场运动也使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学生初步认识了
资本家的本质,为他们建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上述这些运动,对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来说,是一场场生动的阶级教育课。北京大学学生郁X×
在《自传》中说: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他们班上有一位女同学的父亲被监禁了,“我当时很同情她,

菲但没有攒判链的立场蕊点。并为她辩解……团小组星对我进行了拙评。经过这一次实际的教育,
使我后来考虑问题时比以前明确了。首先想到。这件事对谁有利,站在哪一个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三反、五反时,我参加了查帐的工作,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公私不分、占小便宜等思想受到了批
判。”。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许××在“兰反”、“五反”后的鉴定材料中说:“对党的方针政策,在双反
以前,总是有怀疑,很易听信各种谣言或是极端片面的只看到缺点,而现在通过党的教育,尤其学
了哲学以后.使我掌握了观察问题的方法,应该怎样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看问题.”o河南大学研究
班学员许××在《镇压反革命学习总结》中对自己的思想作了这样的描述:在这次镇反学习中。“使

我的思想及政治认识提高一步,具体的表现就是使我自愿的在内心上禁止不住的初次在会中暴露了
我加入国民党的一段经过。这主要是由于对我过去不老实的作风的批判与瘠限,从此使我能够和反
动政权没有一丝瓜葛,轻松愉快而兴奋的走上为人民服务的光明大道。”。他们从感性的层面认识到
了阶级敌人和反动势力对中国的危害。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镇压反革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意
义,从而开始打消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前途的怀疑,在重重迷雾中看到了希望。

总之,经过建国后上述几场革命运动的实践锻炼,大学生的思想灵魂受到了一次深深的触动。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出现了改造旧我、塑造新我的愿望和要求。这为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思想改造运动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京大学研究生会主席郭X×曾谈到:“当我学习马列主义的真理时,当我通过

社会运动和社会观察来了解新中国时。我的思想开始解放了,我开始了解人为什么生活和怎样生活

o×x大学干部人事档案X034号。1956年,《自传》,
o《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第一卷,第19页。
o王学启杨树标炳鸿瑞;《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杜1983年版,第87、100页。

Zx大学干部人事挡案YOl7,1954,‘自传,。
o××大学干部人事档案X035号。
。xx大学干部人事档寨x034号,1953年《镇压反革龠学习总结》。

22
才有意义,对于过去的我和我所学的一套反动的东西,都作了重新的估计,批判了我的超阶级的反
动思想和唯法律的观点,因此要求改造如饥似渴。”。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许××在一份政治鉴定中说:
通过革命运动的锻炼,“认识到学习为了谁,为什么要学习,初步树立了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开始
克服为了个人目的而学习,因此能够努力的学习,克服困难。”。

当然,这次大学生自身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的碰撞,严格地说,并不是一次有意识的思想改造,
但大学生在革命实践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这对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
人生观、自觉认同社会主义前途,并自觉进行思想改造打下了根基。

第二节在学术批判运动中接受唯物主义思想的洗礼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统一思想意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杜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
民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兴无灭资”斗争。其中,中国共产党从1951年到1955年领导发动的对

电影《武诩传》的批判、对胡适资产阶级雎心主义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三次学术思想

批判运动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三次学术思想批判运动中,大学生自始至终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参与其
中,开始接受无产阶级唯物主义观的洗礼。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与大学生思想的自我审视

批判电影《武训传》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电影的主人公武训是清代末

年山东堂邑人,他早年因家境贫穷不识字受尽地主欺侮,后发誓行乞攒钱兴办义学,让穷人的孩子
上学读书。武训经过30多年时间,做贱自己或让人当驴当马骑,或学狗爬猪叫,或表演吃屎喝尿,

用讨要所得,兴办了三所义学。电影在公映初期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有文章赞扬武训是中国历史
上劳动人民“文化翻身的一面旗帜”、“典型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勇敢、智慧的崇高品质”、认为

“武训精神”是很可钦佩的;也有文章否定《武训传》和武训,认为“是歪曲中国人民斗争,反现实
主义人物”、“武训不是我们的好传统“。等等。1951年5月,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敏锐,洞
察了这部电影的错误。并且亲自为《人民EI报》撰写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VlI传)的讨论》,他指

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
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

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
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

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
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o

毛泽东的这个批评同他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革命作家用历史唯物主义和
阶级分析方法去描写入和社会矛盾,要求革命文艺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革命作家“必须和

新的群众时代相结合”。写出“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指示@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的尖锐批评,
“使那些从解放区来的作家们重温了毛泽东十年前的指示,使那些从国民党统治区来的文艺工作者受

到了新鲜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启迪。许多文化教育界人士从《武训传》批判中深感学习马克思列宁


x x大学干部人事档案G048号.

。××大学干部人事档案x035号。
。《中华人民麸和国嗣史全鉴》,第一卷,第604页。
o《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6页。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7页。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6页。

23
主义的必要性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追切性。”。在这场批判运动中,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共识:“l、
电影宣扬的是阶级调和。2、武训是一个万劫不复的奴才。他的行为根本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
统。3、武训的所谓“苦行”、“事业”积攒的所谓“武训精神”不但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而且是十分
有害的。”。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使大学生和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促使文化

教育界人士比较自觉地参加了1951年冬开始的文艺整风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知识分子和青年
大学生经受了建国以来一次较为系统的思想批判,从而在改造旧我、塑造新我的愿望和要求的基础
上,开始认真审视自身思想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制度,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武汉大学学生崔X×说:

“我是学哲学的,但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革命道路的真正认识是从对《武训传》的批判才开始的。经
济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但远远不是全部。中国革命的道路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不同,与东方其他

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也不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的国家。思想统一问题尤其突出。”。新乡师范
学院学生蔡X谈到:“以前只知道埋头学习科学,对思想问题从来没有关注,认为只要学习好什么都

好。通过这场运动,我认识到要想为图家做出更大贡献.思想也十分重要。”田在当时,这种自我审

视似乎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思想改造,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大学生和其他知识分子
一样,具有清高的本性和刚愎自用的弱点,让他们审视自己并进而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是极其困
难的。因此,通过这场运动,能让他们实现这一点,对大学生和整个中国教育乃至社会主义建设来
讲,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同时也应看到,这次批判运动虽然在帮助知识分子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研究中国的近代史,
澄清学术研究中的混乱局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却开始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更为严重的是,从

此开始了对文学艺术创作干涉过多,以及用群众运动大批判解决文艺创作的是非问题,以政治批判
代替学术讨论之先河。

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文艺思想的消减
1953年以后。随着中国工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遗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力求在意识形态领

域中迅速改造和消除旧中图文亿艺术弄存在的资产阶级恩怨和封建主义的影响,这中间主要是对胡
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和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清算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

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是从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开始的。《红楼梦》研究从清
朝光绪年问起就形成了红学,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又出现了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派,

这两个学派的共回特征是都用唯心主义观点来进行研究靼评论.1954年,原毕业子山东大学的李希
凡、蓝翎两位青年经过努力,先后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篇

文章,指出了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缺乏科学成份,没有看到作品的“反封建倾向”等。这两
篇文章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10月16日,毛泽东写信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其他有关负责人,

对李希凡、蓝翎的两篇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指出:“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
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

。王桂兰簪二‘觉的知识分子方略演进,,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140页。
。陈哲夫:≮zD世纪中国思想史》,山表人民出版杜2002年版,第683页。
。××大学干部人事档案c02I号。
。×x大学干部人事档案C033号,1954年,《自我总结》。

24
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毛泽东这封信把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提到了同资产阶级唯心论作斗争和是否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这种世界观与阶级斗争的高度来认
识,使文艺界和学术界受到巨大的震动,也使这场斗争不只局限于《红楼梦》研究和中国古典文学,
而是要清除五四以来胡适资产阶级思想在整个学术界的流毒和影响。从1954年12月开始,各地有

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对胡适思想的批判。许多在解放前同胡适有过交往,受胡适思想观点和治学方
法深刻影响的文化学术界的老前辈,如罗尔纲、周汝昌、冯友兰、贺麟、向达、陈友松等,也纷纷
撰文,一方面批判胡适思想,一方面检讨自己。青年大学生也按照中国共产党的要求,严肃认真地

参加到这场运动中,经受了一次唯物主义思想的洗礼。浙江大学毕业班学生杨招棣说:“经过几次的

学习和讨论,我获得了很大的教益。我想,这对我今后的工作是有帮助的。我也认识到。不论是高
等学校教师还是中等学校教师,都应该广泛的开展这一问题的讨论,同时也不能停留在这一微小的

收获上,必须联系自己的教学工作,揭发与肃清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观点在教学上的毒害,只有
这样・才能使教学改革工作大踏步向前迈进;否则,如果不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武器,让形形色色

的资产阶级观点盘踞在教学工作的领域中,那么就会使教学工作失去了灵魂,不能担当起培养青年

一代成为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任务。”而“只会使青年得不到真正的科学知识,不会掌握社
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知识,只能培养出精神颓废、心理上受到刨伤的、毫无生气的・腐儒,。”
他呼吁:“老师们,应该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与教学中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唯心论影响展开
斗争。我们决不能让胡适派的反动思想毒害我们青年一代。”o

这次思想批判运动,初步揭露了胡适难心主义思想在各个学术部门的表现,使包括大学生在内
的许多人明白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认识到掌握唯物辩证法和反对唯心主义的重要意

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推动了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新乡师范学院
学生王××说:“旧中国科学技术落后。所以上大学后就-f]心思的搞学习,对理论学习是漠不关心
的a对胡适唯心主义的批判使我意识到唯心主义的危害。并开始检查自己的思想。”@

但是这次批判运动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一是对胡适思想缺少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分析,不分

他的初期和后期一概指责,对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未能充分肯定,对其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影
响未能历史地、全面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二是对胡适思想批判的主导方式是用他后来政治思想

的反动来批判他的全部学术观点。这样,就把学术问题淹没在政治问题之中,而且直接当成政治问
题来对待。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他早年投身于革命文艺运动,20世纪30年代
中期,曾先后担任过左翼作家联盟宜传部长、常委书记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做出

了贡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通过主编进步刊物发表了许多进步作家包括在延安的作家的
作品,在当时的进步青年中有较大的影响。建国后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常委、《人民文学》
编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他在文艺上的主要成就是文艺理论批评。他的主要观点

是:“到处有生活”、“写真实”和“主观战斗精神”。特别是“主观战斗精神”论,强调的是作家的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74页。

;警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胡适思想批判扎第三辑,生括读书新知三联书籼版社1955年版,350、354
。x×大学干部人事档案W031号。
主观能动作用。他的文艺观点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不一致的。

早在1951年11月,中国文联常委会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号召,决定

在文艺界进行整风。在整风中,一些人要求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批评。1952年6月8日,《人民
日报》转载了胡风派主要成员舒芜的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加了编者
按.认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对舒芜的
自我批评表示欢迎。胡风对此表示不满,写信给周恩来,要求解释他的文艺思想a 1954年7月,胡
风向中共中央递交了一份近30万字的《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的长篇报告,就关于

生活和生活实践、关于思想改造、关于民族形式等文艺理论方面的几个基本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向中国共产党的文艺领导工作和文艺界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就改进对文艺的
领导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955年1月26日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决定对胡
风进行彻底批判。此后,各地纷纷召开作家、文艺工作者、大学教师的座谈会和批判会,全国各大

报刊均刊登了批判胡风的文章。5至6月间,《人民日报》相继公布了三批《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
材料》。6月15日,《人民日报》编辑部又将这三批材料汇编成册,由毛泽东写了序言,在全国发行。

由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升格为“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1955年5月18日,经全国
人大常委会批准,将胡风逮捕。接着,又撤销了他在有关单位担任的一切职务。到1956年底,正式
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有78人,其中划为骨干分子的23人。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是建国后第一桩大错案。1980年、1985年和1988年中共中央三次给胡风
政治及历史问题平反。恢复了胡风的政治名誉。胡风事件教训是深刻的。“胡风文艺思想尽管在若干
问题上存在片面性或缺点,但决不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而且其主要方面应是正确的或是基本正确的。

他的文艺思想的某些观点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抵触,但也应是正常的文艺观点的分
歧。”o

但在这次学术批判运动中,大学生和广大知识分子通过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主动对自身存

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清算,对他们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南京农
学院(原金陵大学)研究生徐X×在《自传》中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材料学习并结合研究生统~

分配学习”部分谈到;“这时更认识到反革命集团的危险,不进步更有被拉入反革命集团的可能。在
运动中体会到党的力量的伟大,党每一次运动是那样的及时而必要,也体会到党对自己解放后那么
多的教育、对自己的培养,也体会到同志之间又是如何的亲切、互相帮助。祖国日益强大,祖国青

年在任何岗位上将都有前途、都有希望。唯有放弃一切个人的打算,才能符合祖国的要求,自己也
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愉快地为人民服务。”。

对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大规模清算以及后来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反
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政策的走向:伴随着私有制改造运动的不断深入,使资产阶级

在中国绝种、小资产阶级也绝种的认识不断强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和改造要求也相应发生了
变化,这就是日益突出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之间鲍对立与斗争,要求知识分子尽快抛弃一
切非无产阶级思想,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观察和分析历
史问题、现实问题、学术问题,确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和对共产党的拥护。

4杨树标梁敬明杨菁;‘当代中国史事略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X×大学干部人事档案X037号,1956年。《自传》。

26
这三次批判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建国以后开展的第一次规模宏大的学术批判运动。从思想角度看,
这一批判运动的矛头是指向阶级调和主义、政治上的改良主义、思想上的投降主义,宣传了阶级斗

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哲学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此时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革命刚刚胜利的执
政党,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牢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敌情观念,深入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巩周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在这些批判运动中,大学生经受了建国以
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洗礼。但“运动采取的方法过于粗暴,把在理论上的是非问题搞成政治上

的敌我问题。像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等问题.是较为高深的学术问题,没有很高的理论

水平,是不可能识别其错误的。由此可见,对这样的错误识别极难,人们在这样的问题上犯错误并
非不可理解之事,它纯属认识上的问题,似不需那样大张旗鼓地、语言尖刻地、无限上纲地对人口
诛笔伐。”。

第三节大学生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通过建国初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和学术界对“三敌”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大学生的思

想有了很大的进步,开始逐渐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认同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此同时,为了在大学
生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又组织领导了高等教育改革、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通过这些举措,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步一步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了头脑。在此基础

上,1956年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充分
肯定了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为标志大学生社
会主义思想确立。

一、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补充思想营养

作为新中国建设者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也要具备进行革命和建设的
本领。因此。大学生在接受改造的同时,另一项重大的任务就是在学校耍搞清楚怎么学,学什么的
问题,以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快速掌握报效祖国、投身革命和建设的本领。这样,高等教育改革就
被提到了日程。
(一)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

早在建国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
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

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些规定“为建国初期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指明了方
向,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基本内容。”o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又进一步提出:

“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
为人民服务”,逐步建立新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状

况,使教育机关和教育事业成为属于人民,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工具,确定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
务。学校必须面向工农的方针。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1949年12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长马叙伦阐述了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总方针,他说;新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反映新中国的政治经济,作为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
政的一种斗争工具的新教育・钱俊瑞副部长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等都作了明确

。陈哲夫;(20世纪中国思想史k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7页。
。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

27
的阐述。他指出:tt为了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理论学习必须密切配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把理论学习作为改造思想的武器,改造思想是理论学习的直接目的。第二,必须抓重点,解决主要
思想问题,……思想改造的基本点是确立人生观。第三,发扬自由思考,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四,对不同具体对象,发扬其本身思想中正确或比较正确的成分,……克服不正确的思想。第五,
这种学习应当与自己参加劳动生产、参加群众斗争、参观解放军或工厂等活动结合起来。”…

这次会议为当时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大学生从此获得了提
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加强思想改造的目标和动力,为他们在思想政治上的转变和成熟提供了肥沃的土

壤,思想政治教育园而得以在高校中顺利进行,为后来的思想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大学学
生郁X×在《自传》中就说:她在东北化学制药厂实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知识分子工农化’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真正做起来和工农融合在一起,非要下功夫不行,从思想上去体会他们的
感情。在实习以前,我的一些想法,往往是幻想,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参加一些实际工作后,纠正

了这些不从实际出发个人自高自大的想法。”。河南大学研究班学员许Z X在《思想总结》中说:“关
于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问题以及中国革命建设为什么要依靠工农的问题,我因为听了周教授在十月

四日作经验介绍时,对于群众观点的发挥。才有进一步的领悟,因为社会的发展是全靠群众的力量,
任何理论任何制度,离开了群众,都是空洞无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了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为大学生尽快抛弃非社会主义思想、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的思想创造了条
件。

根据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高校普遍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青年团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开设了

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在高等学校建立政治辅导处,配备政治辅导员,使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从此有
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特别是1951年10月,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改革了IEI学制,

确定工农干部和劳动人民在各级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使各级各类学校都扩大和吸收工农子弟入
学,并创办TI农速成学校、职工业余学校、农民业余学校和农村冬学,大大提高TI农的文化水
平。

(二)院系调整对大学生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鼓励

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是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革中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事件,它是
在完成恢复学校秩序、接管公立大学、改造私立大学、接收教会大学之后在高等学校师生思想改造

运动的基础上,为适应国家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而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

1950年6月1日至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首次提出了院
系调整的任务。1952年,人民政府领导全国高等学校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目的就是

要克服学校在设置分布和科系分工上脱离实际的现状,确定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
展专门院校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使高等教育更有效地为人民和国家建设服务。

当然,这次高等教育改革也存在着一些偏激。“为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发展专门学院,培养
专门人才而进行院系调整,在50年代是一种现实需要,无疑有其合理性。问题在于,它是以严重削

弱文科教育和综合性大学的功能为代价的,高等教育结构出现了‘重理轻文,的偏斜。1949年时,
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占33.1%;1953年,文科学生的比例减为14%。”“对文科教育

。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Z×大学干部人事档案YOl7号.1954年 <自传》。
。××大学干部人事档案X034号,1950年 ‘思想总结》。

28
的着意削弱同时出于对其一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否定”。“1949年后,先是因政治形势突变而改变
课程方案,以西方政治为导向的课程相继取消,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主导课程。在1952年的院系调
整中,照搬苏联的评价,政治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伪科学’,各大学政治学系一概取消,师生纷
纷被迫改行。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的社会学学科同样遭此厄运,成立于1928年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也

在院系调整时被取消。”“它直接导致了社会文化价值的倾斜,独尊科学技术、唯理工为重、以学理
工为荣,鄙薄和轻视文科的价值在全社会蔓延。””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大学生新的信条,“文科危险”、“文科无用”成为大学生

和准备进入大学的中学生的普遍认识。湖南大学学生陈x×说:“中学时我的文科是很好的,但我的
父母却逼着我学化学。当时对他{PI+I/有意见。入学后老师同学都说学对了,自己也觉得不错,因为

在学校学文科是被人瞧不起的。”。杭州大学学生王x×说:“当时,国家正在大规模建设,急需理工
科人才,文科是被认为无用的。学生们都认为国家的院系调整是对的,我们学理工的都很*奋。”。可

见当时的学生被误导鄙薄人文学科到何等程度。这也导致了几代人人文素养的缺失。正如杨东平先
生所言:自“教育被纳入高度专门化、技术化的轨道后,重理轻文,独重科学教育、尤其是工程技

术教育,智育至上,能力主义等观念开始由学校渗入社会,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价值观念。…直至
今日,大多数重点高校和几乎所有重点中学莫不是以‘理科’为特长的,学习文科成为二流学生低

人一等的选择。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缺乏人文内涵的科技教育,导致大学生的社会价值感、道德感
普遍降低,许多专业人员知识结构片面偏狭,‘只有技术,没有文化’,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
对本专业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我国在

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教育、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等方面暴露出的许多问题,技术主义、短期行
为的盛行,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这种高度专门化、缺乏人文内涵的偏狭的高等教育。o

尽管如此,由于这种重理轻文的高等教育改革适应了当时中国圜力贫弱。急需依靠重工业增强
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观现实,它还是有力地促进了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

济的迅速恢复。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一大批大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努力提高实践技能,
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三)教材教法改革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

与上述高校教育方针改革、院系调整相适应,高校教材和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在采用苏联

教材和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许多原来不相信苏联和不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师和学生逐渐
改变了认识。中国工农群众在生产技术上的创造,苏联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推广,苏联专家的实际示

范,也使许多科学技术人员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班学生周××在《个
人总结》中说:在苏联专家热情的教导下,“我在业务思想上有很多错误和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次深

刻的批判和改造,进一步认识到作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努力学>-j马克思列宁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
的观点去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努力克服教条主义。”o

总体来讲,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在思想上已经开始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在行动上有强烈的学习科

学文化知识,提高本领的迫切愿望。因此,当中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大学生成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大学干部人事档案C043号。
。×x大学干部人事档案w056号.1955年,《思想总结》。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杜2003年版,第131页。
。×x大学干部人事档案z023号,1954年,《个人总结》。

29
长的方向之后,建国初期彷徨徘徊的大学生开始拨开迷雾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刻苦学习。

二、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随着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从1951年冬至1952年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在
文化教育战线进行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贯穿
了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56年1月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召开的整个历史阶段,本部分内容主要侧
重于这次有计划的集中开展的思想改造运动。据统计,在这次思想改造运动中,“全国高校教职员的
91%,大学生的80%,中学教员的75%都参加了。”。

(一)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提出

如前所述,建国初期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由于家庭出身和所受教育性质的局限,一方面残存着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又怀有对民族振兴的渴求和新的社会制度的向往。从
国家来说,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也迫切需要大学生和知识分子转变立场,树立新观念,以尽快担当

起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任。以上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知识分子进行思
想改造的主客观依据。

这次思想改造运动的目的主要是彻底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影响,划清敢我
界限;同时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划清工人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界限。从而帮助知识分子树立
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确立工人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领导地位。

对这次改造运动,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以帮助知识分子尽快抛弃资产
阶级和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成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一员。1951年秋首先从京、
律两地高等院校开始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1951年9月,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等12位著名

教授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发起北大教员政治学习运动,由此在jB京、天津各高校教师中开展了
一个比较集中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9月29日。周思来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向京、津两市高校教师

学生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结合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和思想改造的体会,就知
识分子如何取得革命的立场、观点、方法问题作了详尽说明。号召大学教师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

评,迅速转变立场,做文化战线上的革命战士。10月z3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充分
肯定了京津两地高校教师的政治学习运动。他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革命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11月30日,中共中央发
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要求在所有大中小学教职员工和高中以上

学生中普遍开展学习运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在文艺界
开展整风学习运动的指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由教育界扩大到文艺界,1952年1月5日,政

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3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从
北京大学开始的以改造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学>-J运动,从教育界扩展到整个知识界,成为全国规
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二)在改造运动中大学生思想获得新生

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初期,大学生和广大知识分子反应是不完全一致的。一部分对运动表
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这场学习改造运动。如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不仅一马当先,还

。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第一卷.团结出版杜1996年版。第608页。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82-483页。

30
认真组织北大师生学习,积极推动高等院校改革;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充满激情的高呼;

改造!改造!!再改造!!!他们的态度影响了一部分在校大学生,他们充当了这次运动的急先锋。然
而,还有不少大学生对这场运动是不理解的,在思想上甚至是对立的。如河南大学学生周××在《自

传》中写道:“思想改造开始时,我还有许多的疑虑及对立思想。如:认为短期政治学习怎能称为大
学,学习完毕还能否继续上大学,对老干部的作风看不惯。但是,经过半年充分联系思想、联系历
史的思想改造运动,逐渐由解放初期带有疑虑而又倾向革命的混乱思想状态变为愿将终身献给革命
事业的战士。”o

随着学习的深入,大学生和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已经从理性上认同了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增强了参加改造的自觉性。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一
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中国革命史、社会发展史和时事政治,树立无产阶级的立场和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地清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二是积极投身于
革命实践,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中划清敌我界限,迈开了走

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步伐;三是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自我改造和自我教育。一些著
名学者对学习改造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费孝通在《我这一年》中说,他“真正体会到了群众力

量的伟大,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密切关系,体验到了劳动人民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o。冯
友兰在《一年来的总结》中说。他一年来的进步就是“知道了自己以前的不进步,明白了自己过去

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是旧的,因而萌发了改造的迫切愿望。”他从内心深处赞美:“在共产党领导
的新社会,一切都是向上发展的”。。
在这次运动中,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学习运用革命的立场、观

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南京农学院研究生徐××在《思想改造学习总结》中说:“去年思想改造发出号
召时,我很迫切需要早日进行思想改造,故在上次两星期思想改造中有很多体会,认识了家庭的本
质,建立了要以自己的思想来带领家庭进步,并纠正了以前的恋爱观,但在最近以前对思想改造又
不够重视了.觉得差不多了,结果检查不够深入,分析批判也差,喜到交关系的时候,同学们指出,
自己也发觉以上的缺点。”“通过这次交关系,我初步的应用了阶级立场来分析人物,并站在人民的

一边,建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做到忠诚老实,让组织了解我、教育我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人民干部。””

在学习改造提高的基础上,大学生们参加了必要的组织清理工作,按照中国共产党的部署,清
查混进知识分子内部的阶级敌人。作为这次运动的先锋和主要对象,大学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

一次较为深刻、彻底的思想教育和改造,从而诞生了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成为以
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在组织恿想改造运动之初就认识到了这一

点,因而对这一代大学生的思想锻炼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于运动后期在各高等院校普遍建立起党团
组织,开设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教育课。

到1952年秋这场运动结束时,在大学生和广大知识分子中清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的政治影响,缩小了资产阶级思想的阵地,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

。×X学院干部人事档案7.018号,1957年B月24日,t自传》。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213页。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杜,第213页。
。×X大学干部人事档案X037号,1952年,《思想改造学习总结》。

31
思想的领导地位。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高涨的工作热情,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积极从事本职工作,从而推动了中国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此外,这场运动还清除

了暗藏在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中的极少数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在政治上、组织上纯洁了知识分子队
伍,为大学生的成长铺就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也为以后又红又专人才培养标准的提出奠定了思
想基础。

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总结和心得体会真实地反映了他们这一思想变化历程:华南工学院学生刘×

×在《自传》中谈到:“(对分配工作的态度)今天我们的祖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革命的范
围更加广泛尖锐而深入。我只有用实际工作和行动忠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祖国,担负起改造社会
的重责,积极工作决不偷懒,刻苦认真改造小资产阶级个人利益的旧思想,树立革命的集体主义观

点和作风,随时随地做好思想准备,坚决服从革命的需要,随时随地响应党和政府的召唤,愉快地

走向工作岗位。””天津大学学生赵X×在1955年的《自传》中说:“来天津大学后,通过总路线的

学习,认识到祖国社会主义的远景和过渡时期的艰巨任务,使我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觉得要好
好学习,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才能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次提高警惕肃
清一切暗藏反革命分子的学习中,发现自己的警惕性太低。麻痹思想严重,一心一意怎样参加祖国

将来建设。黄河规划计划公布更是高兴。但是,没能认识到阶级敌人正在积极的进行破坏,虽然也
知阶级斗争尖锐,但没能联系实际。出现太平思想,觉得镇反后敌人已少,公安机关有力量把其肃

清。经过这次运动,有了不小的收获,提高了革命警惕性和阶级觉悟,熟悉了敌人两面派手法.对
敌人增加了仇恨,……认识到这仅是斗争的开始,以后要随时提高警惕搜查敌人。过去因自己警惕

性不高对什么都漠不关心马马虎虎,所以在这次坦白检举中自己所能供给政府的材料太少了,今后
要抱着对革命负责的态度继续收集材料。”o

可以说,通过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大学生初步树立了以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体的新思
想,他们已经在社会主义的土壤中获得了新生。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功过得失

从整体和主流看,这次运动与该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相适应,确实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在
这次运动中,大学生和知识分子逐渐克服唯心主义观念,树立唯物意识;克服个人主义,树立群众

观点;焕发了服务国家建设的热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这次运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新中国历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但这场运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在一些问题上界限划分不清,把一些不该反对的东

西也加以反对: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应当继承的东西重视和继承不够;在学习和开展批评和自我
批评中,有些做法比较草率;对“思想改造”过急过高,出现人人检讨,群众斗争“过关”的错误,

伤害了一些人。尤其在学习运动的后期,把组织清理工作和学习改造思想混在一起进行,有的学校

甚至发生了乱检查、乱控诉、乱斗争的事件。这种偏向虽然很快得到纠正,但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
响。特别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在他们思想深处刻下了更
为深刻的印记。

实践证明,世界观的改造是一件细致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工作,
更需要通过业务实践来进行。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大多都深深地打蓍资产阶级甚至地主阶级的烙印,

。××大学干部人事档案L045号,1955年1月30日,《自传》。
。xx学院干部人事档案Z031号,1955年,《自传》。

32
他们虽然十分努力地改造,但积淀在他们思想深处的这种底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掉。在这个问题
上。任何的急躁冒进都起不到对大学生和知识分子进行改造的目的,还往往因违背思想政治教育的
规律而事与愿违,甚至因伤害他们的感情而使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对中国共产党组织
思想改造进程中的急于求成这一点上,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是有意见的,他们认为对他们生活细节和

爱好都横加指责,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对他们的苛求和轻视,损伤了他们的思想感情。著名学者费
孝通在自我改造中深深体会到: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不能图快求易,一步登天,必须踏踏实实,一
步一个脚印。o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思想改造,“还不同于以后历次运动中对知识分子的改造,它以新民主主

义的文化政策为基础,基本上采取了与人为善、治病救人的态度”,从而赢得了大学生和广大知识分
子的支持与拥护,“推动了新中国除旧布新的工作,为随后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三、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召开,大学生社会主义思想确立

经过建国后几年来的学习、改造、革命运动的锻炼,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断清除旧的思想影响,

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初步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
一部分。但是,“党内还有一部分人低估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和业务上的巨大进步,低估他们在社会主

义事业中的重大作用,不认为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而不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认
真研究和解决有关知识分子方面的问题。这些人对于如何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
知识分子的队伍,培养提高知识分子的业务能力等迫切问题,漠不关心。”o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更好地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中

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加速进行,中共中央在1956年1月
14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会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
子问题上的完整的政策纲领:1.明确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革命需要吸

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2.指出了当时中国存在的知识分子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在
这一问题上的根本任务,认为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现有的知识分子的力量,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政治
觉悟,大规模地培养新生力量来扩大他们的队伍,并尽可能迅速地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适应国

家对知识分子的不断增长的需要;3.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提出了在知识分子工
作中所应采取的方针政策,必须尽一切努力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现有力量,同时尽一切

努力尽可能迅速地给以进一步的改造、扩大和提高,使这种改造、扩大和提高的速度和规模能够真
正符合我们国家的各方面伟大发展的巨人式的步伐;4.正确地估价了科学技术在杜会主义建设中的
作用,提出了知识分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必须为发展科学技术创造一切必

要的条件,以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周恩来在《报告》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

大号召。毛泽东在会上也指出,现在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愚蠢无知的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
行的,单靠大老粗是不行的。中国应该有大批知识分子。毛泽东呼吁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
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丽奋斗。

。《共和国雹大事件纪实》・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213页。
。翁有为席富群赵金廉:‘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l页。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

33
根据会议精神,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并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出了《关于知识分子问

题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进一步把知识分子问题放在全党和国家各个工作部门的议事日程上,充
分调动和发挥现有知识分子的力量,大规模地培养新生力量,以便尽可能迅速地改变中国的科学和
文化的落后状态,力争急需的科学部门在12年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国建设中的很多复杂的自

然科学和技术的问题能够逐步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o很快,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全国科
学规划委员会宣告成立,并制定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远景规划。不久,为了繁荣我国的科学和艺术,使它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央又发出了“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号召。

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向科学进军”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号召,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广大知

识分子普遍制定个人科学研究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不少青年知识分子提出了“向博士、副博士进军”

的口号。很多青年知识分子纷纷成立科学研究小组,进行科学探索研究,学术风气十分浓厚。这些
青年知识分子之中包含许多青年大学生。据一些统计数字显示,在1956年5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学校举行的首次学生科学报告会上,北京大学的学生科学报告会提出论文
66篇,并在会上成立了学生科学研究协会。“北京大学学生就有科研小组180多个,参加活动的学

生人数约占全校学生的四分之一。”。全国各地许多高等学校也都先后举行学生科学报告会,并成立
了学生科学研究会。很多青年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同时积极拥护社会主义道路,
自觉树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一些大学生还被吸纳到了党组织中。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刘

×X在《毕业鉴定・自我鉴定》中谈到:“五五年底、五六年初是那么不平凡!在农村、在城市发生
的一连串巨大事件,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发展,各地高级知识分子以及自己敬爱的教授们的入党,
对自己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这也使我更认识和体会了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真正道路和‘技术’与‘政

治’的真正关系。在党号召在十二年内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号召青年向科学进军中,我愿努力
克服自己存在的缺点,锻炼成为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战士。”o

知识分子的清高孤傲决定了他们最害怕得不到重视。当他们不被重视或者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
时,他们极有可能放弃与社会的融合而游离于社会之外,有的甚至会背向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另

一方面,知识分子这一特性也使他们最容易得到满足。他们一旦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就会立即
显示出无穷的动力,焕发出良好的精神风貌,自觉投身到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之中。通过这次建国后

第一次规模盛大的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大学生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自身
的价值和受到的尊重-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身的缺点、局限,从而获得了不

断改造“旧我”、努力创造“新我”的内在的巨大动力,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大学生更树立了为社会
主义建设奉献青春的信念。

本章小结
建国初期到1956年的七年中,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国内外矛盾错综复杂;
~方面,急需完成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决定了党和国家这

。《中华人民共和圈图史垒鉴》,第一卷,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54-55页。
二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工作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95
。××学院干部人事档案L011号,1956年8月20日,‘毕业鉴定.自我鉴定》.
时期的中心任务是无产阶级如何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战胜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巩固
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全社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大学生思想轨迹的演进也主要围绕这一时期党和国
家的中心任务进行,具有过渡的性质,思想转变的主要任务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
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总体上确立符合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

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教育和改造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大学生和其他知识分子一道,思想经历了

最为复杂的阵痛时期,由解放初对共产党的怀疑,崇美、诽苏,持单纯技术观点不参与政治,到通
过参加思想改造,参加土改、抗美援朝、组织清理等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开始走上了与工农结合的

道路,逐步抛弃了旧我,从内心深处拥护中园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为人民
服务的人生观,初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思想。这种新思想具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其一.接受唯物史观教育,克服了各种唯心主义倾向,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观察、分析、认识各种杜会历史现
象的正确的理论武器,也是青年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前提。这一时

期的大学生主要是在1951至1955年的全国文化思想领域内反对唯心主义的学术批判中经受唯物史
观的洗礼。通过在文、史、哲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大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理论联
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什么是唯物史观,什么是唯心史观,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开始懂

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各种历史文化现象,初步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新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腿。此外,50年代高等院校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

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科学世界观的确立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二,进行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清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各种非
无产阶级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进行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
重要内容,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这一命题的特定内涵是强调把开

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和克服革命队伍内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相结合。这一时期对大学生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主要是发动青年大学生投入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参加当时以政治运动为主要

内容的社会实践,在政治运动的实践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批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大学生开始树立包括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等正确的政治观点。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

观,转变了服务立场,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缩短了与工农之间的距离,淡化了清高孤
傲意识。通过改造,他们逐渐抛弃较浓的个人主义思想和作风,改掉了脱离社会、脱离工农的缺点,
开始关注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

其三,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从
总体上面临蓍如何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艰巨任务,因此.引导和教育人民认同新生人民政权,热爱

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是这一时期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新中国的青年大学

生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尤其是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看到了新中国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极
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调动了献身国家建设的工作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从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运动中,他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不仅有“打天下”的能力,

而且有治国安邦的本领,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从而慢慢地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和跟党走的
信心。

其四,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这一时期,通过参加各种渠道的思想改造运动,大学生的积
极性得到了调动,在文化、教育、生产、体育、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事业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大学生和知识分子这一蜕变阵痛过程的平台就是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进行的思想改造运动。
如前所述,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但以1951年秋为界,
前期注重争取和团结,后期偏重教育和改造。建国之初,新政权刚刚成立,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
中国共产党要集中重要力量打击三大反动势力的残余,对于知识分子采取以争取和团结为主、教育
和改造为辅的方针,使其不与新政权对立并用自己的知识为新政权和新社会服务,因而没有对其提
出过高的要求。这一政策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1951年秋,解放战争基本结束,各级政权已建

立并趋巩固,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朝鲜战局已稳定,土地改革已全面展开。威胁新政权的反革
命势力已得到镇压。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旧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也作为重要工

作提上了日程,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也偏重于教育和改造。”但“由于在新民主主义阶段,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的一部分,所以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只
能是限制和逐步克服,不可能立即消灭。为此,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政策采

取了与人为善、治病救人的态度。……因而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和拥护,为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
同知识分子的关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o

但是,在知识分子改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过分夸大了知识分子的怀疑批判精神和
存在的缺点。新中国的某些领导人对知识分子的估计,并不完全准确。在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
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在改造方式上出现了简单、粗暴、过急、过火现象。

分析知识分子改造的功过得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积极
引导知识分子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台,这不仅是当时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形势下
知识分子自身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广大知识分子在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能够确立正
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磨炼自己的意志和作风,加深同工农群众的思想感情。工农群众的生产

实践活动又是知识分子最广阔的用武之地.知识分子到这里来,可以充分施展才华.为社会做出较
大的贡献.这已为广大知识分子的亲身经历所证实,”9但是.由予对工农群众这种作用的过分夸大,
同时也由于对毛泽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着”、4实践出囊知”等著名论断的理解偏颇,在思想
领域和实践中出现了重视工农轻视知识的思想和现象,认为工农是易于引导和勤劳勇敢的,是知识

分子改造的推动者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知识分子因富于怀疑和批判精神而最容易成为统一意志的

障碍。后来,这种思想倾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逐新发展到极致,在思想和社会领域发生了知
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思潮,知识分子受到严重压制和摧残。在学校,教师成为。臭老九”。学生也开
始放下书本,从知识的海洋中跳上岸来,必奋地游弋在各种纯粹的革命运动和社会实践之中。伴随
着对知识的轻视甚至鄙视,在大学接园里,师道尊严也受到了严重挑战。

“历史经验表明,引导知识分子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必须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
要防止、克服轻视实践、轻视工农的倾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两个‘结合’对于自身成长和社会发

展的重大作用,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自觉地实行两个。结合’;二是要防止、克服把两个・结合’
简单化的.|啜向。我们引导知识分子与实践、与工农提结合,决不意味着虿定科学理论和知识的重要
性,决不意味着放弃理论上的研究和搀高,必须保证知识分子的主要时间和稽力用于教学、科研和

。王桂兰等:‘党的知识分子方略演进》,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一‘中国麸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高教出版杜19辋年版.第197'页。

36
业务工作”。。

我们应当记取的是:在我们做大学生工作之前,必须先了解他们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不能眉毛
胡子一把抓。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在大量的潜移默化、和风
细雨和润物无声的教育工作中逐步得到实现。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具有的清高孤傲、感情细腻和自尊
心极强的特点。简单、粗暴的纯粹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很难取得成效。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必须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断探索和拓展教育的方式方法。这是由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高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37
第二章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大学生思想的曲折发展
(1966——1966)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己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a但是,如
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全党缺乏足够的理论和思想准备。在探索的道路上出现了一系列挫
折。与此相应,大学生思想在建立与社会主义的认同的轨道上,也出现了曲折发展。在这

10年中,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大体来说分两个阶段:50年代后期反右运动前后大学生政治热
情极度膨胀,60年代前中期思想较为冷静、平稳。

第一节反右运动前后大学生政治思想的激进变化
1956年至1957年是大学生政治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初期,

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广大学生积极响应共产党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刻苦努力学
习。然而,多事之秋的1957年很快来到,大学生们还没有在科学研究上迈出步伐,就被人
为地卷入了一场可怕的政治风暴。当年,在中国共产党提出党内外群众帮助共产党整风、对

党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批评的号召之后,广大学生围绕着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等问题,大鸣大放,激烈辩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
看法和见解,表现出了青年大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然而。随着反右高潮的到来,大学生在

政治问题上迅速分化,大多数学生与党保持了一致,少数学生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顽固
不化”,遭到了老师、同窗与朋友的激烈批判。

一、在整风中政治热情的勃发
(--)1957年整风运动的缘起

1956年,正当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国内都发生
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国际上,1956年2月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所作
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暴露了苏联国内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肃反扩大

化以及国民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问题。之后,东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共产主义运动出
现了一些波折。国内,由于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急速发展,在农村和城市也出现了“少数人

闹事的情况”。“在学校里头也出了问题。好些地方学生闹事。”。北京清华大学,有个学生公
开提出:‘总有一天老子要杀几千几万人就是了l”o

上述这些现象引起了中共中央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深思。毛泽东等中央领

导人一方面从理论上开始探索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学说;

另一方面也对产生社会矛盾的缘由进行了反思。毛泽东指出,“有些人如果活得不耐烦了,
搞官僚主义,见群众一句好话也没有,就是骂人,群众有问题不去解决,那就一定要被打倒。

现在,这个危险是存在的。如果脱离群众,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农民就要打扁担,工人就

要上街示威,学生就要闹事。”“我{f]--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
离人民的贵族阶层。”。在这种背景下,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
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
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年版,第332--333页。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杜1977年版.第324--326页。

38
自从1955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确认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之
后,特别是在中央“百花齐故,百家争鸣”的号召提出之后,中国知识分子们很受鼓舞,他

们充满热情为社会主义建设献计献策。费孝通在《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一文说:“周总理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像春雷般起了惊蛰作用,接着百家争鸣的和风一吹,知识分子的
积极因素应时而动了起来。”。1957年4月底开门整风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多次号召党内外
群众帮助党整风,对党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批评。中共中央统战部曾多次邀请民主党派和无党

派人士举行座谈会,移e明日报》编辑部分别在上海等九大城市邀请部分民主人士和知识分
子提意见。并公开报道发言内容。一时间。民主的空气甚为浓厚,各种报纸都鼓励鸣放、争

鸣。在这种氛围中,广大的知识分子就开始毫无顾忌地对党畅所欲言,帮助党整风。这其中
就包括着广大的青年大学生。

(二)大学生政治热情的勃发
以前关于1957年反右扩大化的研究大多只关注高级知识分子问题,往往忘记了青年大
学生这个群体。其实中国青年自古以来都是以高度热情积极关注者国家命运的,“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便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大学生们虽然涉世未深.但他们对国家政治、社
会事务常常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当共产党要倾听党内外群众对党提意见的指示发布之
后,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热情一下子被激起了。
1957年5月19日,北京大学学生在饭厅里贴出了大字掇。要求政治民主.当时坡人穆

为“五一九”运动。关于。五一九”民主运动的起端.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当时数学系四年
级学生陈奉孝有过这样的回忆:“1957年5月19日下午五点左右,在大饭厅东门右侧贴出
了历史系三年级学生许南亭的第一张大字报,无标题,内容写的是:‘全国开团代会,清华
有代表,北大有没有?谁选的?’因为正值开饭前夕,许多同学都围着看。我看到这张大字

报后,立即回寝室约集了张景中、扬路、钱如平等人写了另一张大字报,标题为《自由论坛》,
提出了‘取消党委负责制,戚立授务委员会,实行民主办授’,‘取愦秘密档寨铋度,实行人
事档案公开’,‘取消政治课必修制,改为政治课选修’.‘取消留学生内部选派制度,实行考
试选拔制度’,‘开辟自由论坛,确保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五项主

张。这一下炸了。”第二天早晨,“大家到大饭厅吃饭时。发现在东门左侧又出现了一张大字
报,是一首长诗,题目叫《是时候了!》作者署名沈泽宜、张元勋。”“这张大字报一下就在

北大掀起了十二级巨浪,北大沸腾了。”。。接着,北京大学的学生们不断贴出大字报。“大
字报像露后毒笋一样增多着,宿舍、饭厅的墙壁上都黏藕了。据‘新闻公报’统计.截止到
20且下午S时20分止已有大字摧l睨张。”o

在鸣放期间,大学生们不仅贴大字报,还组织了社团、编辑刊物,如“黑格尔——恩格
斯学派”、“百花学社”。,编辑《广场》刊物等。每天晚上都有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辩论会。

o朱正,‘1957年的夏季t从百霖争鸣到两家争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际奉章:f我所知道的北大整风反右运动,.‘岁月文丛。投有情节的故事》,北京十月文艺出皈社2001年
教,篝495--4》6页。
o牛-捉、面九平主编;‘原上草:记{己中的反右派运动》,经济日j旦出版社】9她年版,第五页,
。陈奉荦-‘我所知道的北大整风反右运动,一文中记载t第一张大宇报贴后,各系的右褫基本上都是各自
为战,太塞互不认识,互不通气的。其观点也五花八门,乱糟糟的。陈率孝觉得这样不行。容易被各个击
破,应当把备系的右派联合起来,用一个声音说话,这样才有力曩。西语系的贺永增、东语系的谭金水、
数力系的超滑、中文系的王嗣乡等人躁陈奉孝的想法一样,为此他们便分头到各系与各幕的右派联系.最
后在未名湖畔的花神庙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台是晚上开的,参加的人有张景中、杨路、谭天荣、龙英华、

39
与此同对,j&京高校学生之闻还有串联。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生程海果(笔名林希辖)曾
几次到北大露天讲台发表演说。除了有到北大来的,北大也有人走出去。北大物理系四年级
学生谭无荣和他的五位同学到天津,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活动;还有人到
了北京师范大学,要求联合罢课。

5月27日,上海《文汇报》刊载了驻京记者刘光华发回的报道一《北京大学的民主
墙》.文中称;”自党号召整风以来北大同学都时时刻刻在关心这个运动的开展。因为他们热
爱自己的党,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希望帮助党来洗涤尘垢。”该报道还引用了“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甸古诗来形容北大校园大字报之多。这篇报道后来惹了大

祸。其问题“不在于宣传了大字报这种形式,而在于报道中提及的大字报内容”o。这篇报
道刊出后,全国其他高校的学生受北大贴大字报的启发和感染,也纷纷贴出了大字报。比如,

报道刊出~夜之隔,上海第一师范学院院内到处是大字报,广播站“独立”地加班广播鸣放
稿件-学生自己组织自由讲坛,大鸣大放。再如山东大学“校内大字报铺天盖地,‘民主讲
坛’的辩论日夜进行”。。又如.原新江师院学生会成立了“助党整风小组”和“学生鸣放
行动委员会”,领导全院学生的“鸣放”。

(三)积极探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是1957年中国共产党整风的主要内容。在大学生
的鸣放中,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被学生概称为“三害”,从现有资料看,当时许

多人一开始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有关”三窖”问题进行探讨的,
探究“三害”的根源是当时大学生鸣放中的一个主要话题,很多人都把产生“三害”的
原因归结为制度问题。北京大学数学系学生徐克学说:“我们的制度不健全,民主权利不够,
这都是产生三害的根源”o。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生程海果说:“我国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

不能适应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三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上层建筑的某些制度不好,不适
合公有制经济基础的缘故。”o北京大学数学系学生张景中说:“新三害是在新的矛盾的基础
上产生的,是由于人民内部矛盾产生昀,是因为不同的入处于不同身口地位。因丽看法不周,

这是永远有的……要有效地防止三害,应在制度上改变”。。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学生谢
德钧、历史系学生朱福荣认为:产生三害的根本原因是上层建筑与基础的矛盾。制度某些环
节不适应基础,某些具体制度产生三害。具体制度是:官僚机构庞大,机构重迭,职责不明。

形成无人负责,领导不深入下层,不傲实际工作,演说、总结都是秘书干的。等等。
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岑超南进一步指出。制度的弊端就在于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史大
林错误,波匈事件,我国三大害。都是偶然的吗?不,都是一个根源j不民主“o。“目静除

王国乡和陈率章。大家研究的结果决定成立一个组织,谭天荣坚持取名为“黑格尔——恩格新学派”。第
二天一早贴出了海报,宣布召开“黑格尔——思格新学派”成立大告。会是大约在晚七点在~个阶梯教室
召开的,参加的人很多,整个教室部坐摘了。会上很多同学不同意。黑格尔——恩格斯学派“这个名字,
于是张景中建议改名为“百花学杜”,因为这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诞生的。大家也一致赞
同,就这样鼓掌通过了。
o罗平汉:t反右运动中的大字报》,‘文史精华,,200i年第8期.
。朱正:t]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刘两皋争鸣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99_---301页。
o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j。第226页。
o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第159页.
。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第69页.
。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台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办公室:‘高等学校右派言论选编》,1958年,角517页。
。曝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第209页。
三害都停留在表面上,似乎把三害的根源归结到领导者的思想意识,并没有追究三害的社会
根源,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三害的社会根源是社会主义民主遭到压制和党团员的盲从成风”
。。北大学生叶于泣进一步提出法制的缺乏问题:“法制不健全不严肃,民主权利没有严格可
靠的保障,是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温床”…等等。

在探讨彻底根除“三害”的方法时,一些大学生强烈呼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
主义法制制度。当时的观点主要有:“没有人民的民主监督,不论如何整风。整来整去,都

不过是一阵风j要真正整风,首先要把一切不民主的制度一扫空j”9;“主要要从扩大社会
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来根除三害”,“严密健全的民主法制。大公无私的认识待遇制

度,健康活泼的民主生活的习惯性气氛,……是最强大的现代化武器”。;“我们有了一个社
会主义工业化,还应有一个社会主义民主化(也订出五年计划来)”。:“社会主义公有制,
按其本性说,要求它的上层建筑具有高度的民主性”9;“建立社会主义法制,活动范围受法

律限制,超过这范围,你错了不管党员非党员,错了就要受法律制裁,这是人民向三害进攻,
和自由的武器,不能因对党员有意见而认为有问题,认为向党员提意见就查历史.祖宗三代
搬出来,目前很多违法乱纪,即因无法治,或因法制不健全”。。

在围绕“三害”问题的鸣放过程中,各高校大学生还对肃反问题、胡风问题、农业合作
化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双百方针、工业化问题、党的领导以及干部作风等问题提出了自己

的意见和看法。很多大学生坦率地吐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有学生以
《党啊,我们批评你,是真正爱你j信任你》为题在大字报里写道:“以我良心的正义感谢党
中央和毛主席及时地提出了除。三害’的整风运动,我深切地拥护,而且下决心用自己的觉
悟和认识,公正而热情地帮助党整风。我认为这次运动的深刻社会意义不仅在于给有‘三害’

错误的同志提意见而已,我认为这是党中央非常有远见的一个革命措旆,通过这次从拱产党
带头整风反躬自省的思想改造运动,将为我国树立一种全新的社会正气(或即称为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人与人的关系。难道我们能不高兴么!~今后,我{『3将更加热情地,
公正无私实事求是地跟党—起整风。我以生命和昆心发誓:将一生为正义的事业奋斗!”9有
学生对党这次开门整风运动表现出高度的期望,断言这次由广大群众参与的开门整风运动的

结果是“一切都只有一个结论:好得很!”通过新时期的整风“伟大的马列主义的不朽理论
会得到更进一步更全面正确地运用、阐明与发挥!当会因此而更强大更有生命力!”o

关于当年的鸣放情况,今天的历史教科书上几乎都是这样记述着:在大鸣大放中,有极
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利用大鸣大放,从根本上攻击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人民的领导作

用,攻击社会主义制度。那么,大学生中间有没有这些“极少数分子”呢?从现有资料来看,
有些学生的确说了一些十分敏感又不合时宜的过头的话。比如.针对党的领导问题,有学生
在学生辩论会上发言说:“现在共产党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很严重,我们不要以为共产党

。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第22l页。
o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掘运动',第142页。
o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第209页。
o原上草:‘记忆中的厦右派运动’,第5页.
o原上草t‘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第132页。
o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k第142页。
o《高等学校右派言论选编,。第537页。
o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第272—-273页。
o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蔷叠运动》.第20页。

4I
用整风的办法,采取改良主义的办法,向人民让点步就够了。…共产党的民主也有局限性,
在革命大风暴中和人民在一起,党革命胜利了就要镇压人民,采取愚民的政策,这是最笨的
办法。”。还有学生说:“斯大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昵?是因为他骄傲了。但是他可以破坏法

制、进行独裁、进行疯狂地屠杀的保证又是什么呢?……是由于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绝对控
制,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今天在我国广泛流行着的对共产党的某种崇拜,是十分有害的。”
“六亿人民的生活绝不能掌疆在少数人手中(党员占1.6%,而决定国家大事的人又占1.6%

中的极少数)。任何时代,权力的高度集中,不论是集中于个人,还是自称为一贯光荣正确
伟大的集团,都是极大的危险,而当人民群众被麻痹被愚昧,就更加百倍的危险。”埘于社
会主义制度,有人以诗歌的形式写道:“社会主义好,就是个人受不了!”“叫活,我可以活,
不叫话,我可以到深山里去生活。我也不要社会主义,我也不要统购统销I,,。。针对这些言

词,一些学生“不能忍受对党的恶意的诬蔑”。几十个北大学生联合在一起办起了《卫道者
论坛》,宣称“有人说我们是卫道者。是的。我们是卫道者,我们捍卫社会主义、捍卫马列

主义之道。正因为我们是捍卫者,我们拥护党的整风,坚决要把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
派主义反掉。”至此,大学生团体己处于分裂状态,相互间的政治攻伐已初露端倪。

而且,在鸣放过程中,少数地方也的确有学生闹事的一些事件发生。比如,北大学生领
袖陈奉孝就曾组织人到北京市委情愿,质问《人民日报》为什么不登北大整风运动的消息?
再比如,1956年国务院曾召开交通大学和各有关部门、上海、西安两地有关商等学校的负

责人会议,决定交通大学的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往西安。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些人对此决定感
到不满。在鸣放期间,这些人要求交大迁回上海。他们阉到深夜里敲锣打鼓,鸣放鞭炮,闹
得学校停课一周。。又比如,鸣放期间,浙江大学的少数同学去闹了浙江日报社。接着,发
生了由浙江师院学生发起有全杭州各太专院校参加的在浙江日报社门口集合声称停止订阅
党报抗议事错罗。
二、反右扩大化中大学生思想高度统一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一)反右开始后大学生激进思想的出现

在整风鸣放高潮跌落、反右高潮起来后,大学生中很快分化出一大批激进派,高举反右
大旗,向右派发起了反击。而那些在鸣放中积极的大学生则迅速被确定为右派分子,受到了

集中火力的批判。北京大学6701名在校学生签名发出了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公开信,信中
说:“现在我们正对右派分子展开全面地、系统的批判和反击,我们要从骨子里揭露右派分
子的反动本质。”。这样,前一段鸣放积极的北大学生谭天荣、陈辜孝、龙英华等人被公开点
名批判,人民大学的程海果也同样受到批判。

在反右斗争一开始,一些大学生就慷慨激昂地奋起进行揭发批判斗争。出身于中农家庭
的女大学生李XX,1955年9月至1959年9月在新乡师范学院读书。她在1959年3月5
日《毕业生登记表・自我思想检查》中写道:“(在整风中)‘人间地狱’出来后。确实感到

很愤恨,最残酷的形容词全搬到肃反上来,几年来对党的认识,使我完全不能相信,在农村

。碌上草:I记忆串的反右派运动》,第154页。
9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第202—207页。
o《高等学校右派言论选编,。第113---114页.
o《19.¥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寡争鸣)'第303页。
o《新江师院校报》。1957年7月26日。
o《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寡争鸣',第300页。
斗恶霸我参加过,绝对不会象‘人间地狱’中所形容的那样,也根本不允许那样。”她说“我

知道事事听党的没错。在反右刚开始,我院抓出第一个右派时,我就积极地参自ITA-争,在
整个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状态。一想到右派不要党和社会主义就产生无比的愤恨。只要斗右
派,饭不吃觉不睡都可以。”。笔者在翻阅浙江师院1957年反右时期的校报时发现,这一时
期,很多大学生们都积极地投入到揭发、批判右派师生的行列之中。1957年7月12目的浙

江师院校报上曾刊出该院大学生反右派的文章有《化学系三同学驳斥“党天下”的谬论》、
《贺轶欧。怎样在学生中点火》、《是毒草,就必须铲除——中文系四集会揭发和批判高维岳。的
错误言行》、《在帮助党整风的幌子下,卢学礼。干了什么——中文系三“识别会”旁听记》
等五篇文章,占整个版面3/4之多。此后的7月16日、19日、23日、26日、30日出版的
校报上又有《洪国lP的右派谬论受到严正批驳——同学们并进一步接发洪的反动言行》、《批
驳高维岳错误言行i与会者群起驳斥程荣义。等的谬论》、《院分部千余同学集会猛烈驳斥“青
春凋谢了,枯萎了!”一文的反动本质》、《李才{酽的反动言论》、《百余人集会批判了李才榕

的反动谬论》、《郑源远。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行和手法一中文系二同学六次举行识别会进
行揭露》、《俞建a酽的罪恶面目完全暴露——院分部同学再次集会进行揭发和批判》、《揭“牛
道人”。的底》、《俞建衡的嘴脸》等文章。

《化学系三同学驳斥“党天下”的谬论》一文中说:“同学们聚自己的体会以及所见所闻
的许多具体事实。集中而有力量地驳斥了储安平的‘党天下’的谬论。”比如“陈培新同学

说:起初我对‘党天下’的说法,认识很模糊。我想党领导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那末就
是党领导的天下,说‘党天下’也没有什么不对。现在我才明白这句话是对党恶毒的污蔑。”

“《是毒草,就必须铲除——中文系四集会揭发和批判高维岳的错误言行》一文中说在对高
维岳“揭发批判”会上“同学们纷纷对该班同学高维岳大‘放’大‘鸣’过程中所暴露出来
的种种错误言行进行了初步揭发和驳斥。同学们发言很踊跃。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内,先后

在会上发言的达二三十人次之多。”学生们揭发批判主要集中在高维岳“反对和风细雨的方
针”、“到处煽风点火”、“否定肃反成绩”、“耍两面派手法”四个方面。”《洪国正的右派谬
论受到严正批驳——同学们进一步揭发洪的反动言行》一文中说:“中文系一年级六班全体
同学和中文系一年级其它各班部分同学举行会议,对洪国正猖狂向党进攻、到处煽风点火的

反动言行进行了严正的驳斥,并揭发了他的其他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行。会场里,群众情绪
激昂,但还是坚持了以理服人的态度。一个一个的同学接连着上台发言,由于对右派的猖狂

进攻盼溃怒难以抑制,同学的讲话都非常激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时间里面,发言的达二十

。××学院干部人事档案第L009号。
o原浙江师院老师。
o原浙扛师院中文系四班学生。
o原浙江师院学生。
o原浙江师院中文系一年级六班学生。
o原浙江师院中文系一年级九班学生。
o原浙江师院学生。
o原浙江师院学生。
。原浙江师院数学系学生,在鸣放中曾撰写l青春凋谢了,枯萎了》一文。
o指原浙江师院地理系三学生陆海荣。
“浙江师院校报,1957年7月12日。
”浙江师院校报。1957年7月12日。
一人。”。

(二)“右派”大学生对早时鸣放思想的坚持
反右初期,因鸣放而遭到批判的大学生仍坚持着他们早时的鸣放思想。他们中的骨干分

子公开贴出了“反批判”的大字报。比如,北大学生谭天荣在被宣布为右派分子之后还连续
贴出大字报解释自己在鸣放中与同学发生的“纠纷”和“误解”,并在题名为《第四株毒草》、
《救救心灵》、《这是为了反对三害》等大字报里坚持说:作为一个“右派分子”在忍受了接
二连三的打击之后,“既不违背名节,也不冒犯良心,更不吝惜神经与勇气”,“我愿意按照

我意识到的历史使命工作和战斗,我的一切行动自己负责,我不会受任何人利用”。。我“不
怀疑毛主席也永远支持我们,不怀疑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他会从自己的队伍中清
洗掉三害分子,不怀疑马克思主义,她会从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清洗掉教条主义”。。6月26

日,在反右斗争如火如茶地紧张进行时.北大数学系学生张景中在学生大会上还在从制度等
方面分析“新三害”的原因,并针对批判右派打头阵的《人民日报》提出批评说:“《人民日
报》若经常介绍北大的情况,及时指出缺点、错误、就可避免目前的谣言和反革命的挑

拨。”。为了劝告张景中“不要再坚持错误,立即回头”,北大几位老师曾找他谈话。他虽
然承认出版《广场》、组织百花学社“现在看来是不对的”,但是他坚持认为“《广场》中的
每篇文章都是从社会主义立场来帮助党整风的”;“这次运动的主流是好的”,“谭天荣和他一

样也只是希望自由讨论问题”,“党对他们是不择手段地打击,……《人民日报》说百花学社
是反动小集团,《广场》是反动刊物,而这些都没有经过详细的调查,且报道的事实有歪曲。”

49北京大学学生杨路表现得似乎更为坚决,他说,你们要谈效果,我只管动机,我不愿改变
我的思想,我等待你们的审判好了。有些被划为右派的大学生采取了沉默的方式来坚持自己
的观点,如浙江师院数学系学生俞建衡在批判会上就被称为“装聋作哑,坚持错误,对同学
们所提出的许多问题,避而不答。。
当然,被划定为右派的学生在反右斗争中的袁现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一些人并没有坚持
自己的鸣放观点。只是进行辩护。在鸣放时期最早提出肃反阿艇与胡风同题的北京大学学生
刘奇第在反右斗争中写出了检讨.在写给同学的信中他虽然说“我是在遵照着我的良心和情

感做事”,但是他同时也承认“外界力量”影响“我正视现实”:“父母兄弟姐妹同学几乎所
有的人统统反对我,而我所作的这件事情又不是科学工作而是社会活动,这除了说明我错了
以外,还能有什么解释呢?”在“如今我国的情况”下,“工人农民都不但拥护党,而且拥

护党的现行政策,来什么变革7谁要我们的小变革?”浙江师院学生洪国正在右派言论识别
会上说,蚀曾经绘在滠分子潭天镥写过镶,但是潭天锡是左派分寻他“今天方味道“。“信墅
写的‘我们’是指林希翎、雷戡、谭夭荣的右派分子”.他说和右派分子有联系,“只是自己
写信给他们,他们还没有写信回来”。但他的这些辩解都没有过关,最后,被学生们认为是

。浙扛师院校报.1957年7月16日.
o原上革t‘记忆中的反右掘运动’,第43页。
9琢上覃:‘_i己亿中的反右禚运动k第s7一s8页。
o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第6缸—叶O页。
o原上革:‘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第72~73页。
o原上草t‘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第14页。
o《浙江师院校报》,1957年7月23日。
“一味敷衍狡赖,妄图蒙混过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反右初期,还有一些思想冷静大学生为那些被划为右派分子的鸣
放思想进行了辩护。比如,1957年7月6日,浙江师院化学系组织了一场驳斥“党天下”
的辩论会。会上大多数同学都义愤填膺地驳斥了“党天下”之谬论,但一个名叫周兰娟的同

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党的领导是肯定的;但是,我认为每一个工作单位,不一
定都要由党员做领导。譬如学校也可以由学生、教授等派代表组成院务委员会,共同来领导
学校工作,做到民主治校。有同学说,各个单位里没有党员的领导,贯彻党的政策就不方便,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各民主党派党纲上也规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愿意跟共产党走.我们也

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既然大家为了社会主义,那末为什么非党人士不能当领导呢?解放初
期有很多单位没有党员领导,工作也做得相当好:我们班里就是这样,没有党员的领导.工

作也照样搞过来了。”。当然.这位周同学很快遭到了很多同学的反对。再比如,7月4日至
19日,浙江师院中文系连续召开了六次对高维岳同学的“揭发与驳斥”大会。会上“论战

交锋,充满战斗气氛”。但也有学生不顾压力为高维岳辩护,中文系一年级的学生余磊认为,
“高维岳只是作为建议提出说‘整风采取和风细雨方针有片面性’的,因此不能把它当作谬
论来批判。”批判“会议缺乏以理服人的精神,对高维岳不能用‘狂风暴雨’的办法一。中文

系学生程荣义认为,“反右派是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是人民内部的对抗性矛盾,不是敌我
矛盾。所以整风中所提出的‘和风细雨’的方针对反右派斗争仍然适台。”“对于右派分子,

在没有得出结论以前,不应该过早的‘算老账’,以免使人产生不敢发表相反意见的副
作用。”o
从《高等学校右派言论选编》中编辑的资料来看.反右斗争初期全国高校中为右派分子
辩护的学生还是不少的。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学生薛新卓说:“要吸收合理的内核才是对待
右派言论的正确态度”;中图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汪傅散说:“林希翎没有说要取
消党”,“从其历史出身来看,林希翎没有反党的阶级本能”;北京航空学院一个学生说,章

伯钧的政治设计院出发点是好的,储安平提出党天下,并没有夸大,林希翎是追求真理;中
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生傅铁城说:“反右派斗争是教条主义的反扑,肃反的再现,捕风捉

影””等等。除了为右派分子鸣不平之外,一些学生还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及其产生
的根源”、“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会造成不良后果”。等多方面对当时的反右斗争提出
了质疑。不幸的是,这些学生也很快成了右派。
(三)调整认识,高度统一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随着反右派斗争逐步升级,高校形势急转直下,“水既落。石既出,一切人都得在严肃

的现实面前表示态度了”。既然中共中央已经发出“反击”动员令,作为党的“战士”的一
贯追求进步的大学生们除了积极投入战斗,不可能有其他选择。于是,他们自觉地用社论的,

也即党的精神来调整自己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人们开始用明确的阶级斗争的观点来重
新审视校园里的运动。接着,“墙上出现了‘坚决与谭天荣划清界限’、 ‘坚决站在无产阶

‘浙江师院校报》,1957年7月19日。
‘浙江师院校报》,1957年7月12日。
《浙江师院校报’.1957年7月19日.
‘高等学校右派言论选箱》,第539—547页。
《高等学校右派言论选编》,第546—554页。
级的立场’等标语,出现了<社会主义者宣言>:出现了无数篇反击自由主义者的文章・墙上
顿然又万紫千红了。在这浩大澎湃的浪潮下,那些可怜虫们无力的反社会主义‘呼声’完全
被淹没了”。这里,再也没有了个人的犹豫、怀疑的思考,完全融入在“浩大澎湃”的时代
“浪潮”之中;再也不提“左右开攻”,唯一的选择是投入“反右运动”。这自然是大势所
趋,据说“偏激的同志发现自己的热情,自己对黑暗和丑恶的憎恨,以及对于美好的社会生
活的追求竟然差点被入引入歧途,都清醒过来了”o,同学们之间的辩论少了,运动成了一

边倒的局势,以理服人演讲的少了,无限上纲的多了,检举揭发右派分子的言行成了积极表
现的壮举。在强大的反右攻势下,右派阵营迅速土崩瓦解,右派分子太都在大大小小的批判

会上作了检讨。北大学生陈奉孝回忆说;在北京大学“沈泽宜第一个在全校大会上作了检讨,
并宣布跟张元勋绝交。反右斗争也由辩论会变成了批斗会,由君子动口不动手变成了推推搡

搡,按头弯腰(当然还没有后来‘文革’期间的‘喷气式’),由说理批判变成了人身攻击。
有一部分右派的检讨是假的,想蒙混过关,但大部分人的检讨还是真的,但不管是真检讨还

是假检讨,都过不了关,有的人十遍八遍检讨还是被认为是‘态度不老实’。当时拒不检讨
的只有刘奇弟、谭天荣、严仲强和我,后来听说还有粱世辉,我们这些被称为r死硬分
子’。”。

笔者翻阅当年反右派专刊资料,发现以“揭发批判××X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行”、“驳斥
声讨×××”、“群起驳斥×X x的谬论”等为标题的文章充斥各种报纸刊物。四十八年前那
场充满销烟味道的群情激昂揭批右派的场景仿佛在遥远的天际时隐时现——人们走马灯似
地轮流登台、眼睛里充满血丝。吐沫飞溅、滔滔不绝。浙江师院1957年8月12日的反右专
刊上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8月2日和3日两天,本部召开全体同学四度集会,揭发和批
判右派分子洪国正、卢学理的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行,先后在会上发言的近三十人。至此,这
些魑魅魍魉、牛鬼蛇神,在光天化日之下,已真形毕露。”第一天,池豢宁同学就卢学理反
对马列主义。杨滑生,应志正、超志文三同学裁卢学理污蔑裹反运动作了发言。第二天,余

雅娟、朱荣森、陈国辉、黄承赍四位同学就洪国正提出的“平等参政”4以党代政”以及歪
曲“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了发言。史载华同学在会上揭露了卢学理的大地主家庭

出身,箨应武同学在会上“打开了洪国正的全部历史”。有位当年的大学生回忆说:“我们互
相揭发检举。批判上纲。往日的朋友,同窗之间,反目成仇,形同路人。有的同学被打成右

派,化为敌我矛盾:有的载入另册。成了‘内控’i有的思想‘有严重问题’。““好好端端的
一个繁体盈分五裂,三六九等。人人当危,互相防范。”。

三、反右运动前后大学生鸣放思想动因分析
(一)对大学生鸣放思想动因的错误演绎一一出身论

1957年7月12日,《浙江师院学报》上题名为《谁在我们学校里掀起了反党反社会主
义的风浪》一篇文章中说:。右派分子对于我党所领导的历次政治运动特别璃恨,这是不足

为怪的-因为他们与垂死的阶级有若血统上或思想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浙江师院几个右
派学生螽来大舔棱揭茇出来逢盎身于剽肖日阶级家庭。比如.中文系学生高缝岳棱同学揭发“一

。转引自钱理群‘《校园通信》,当代文化研究网w-.cul—studies.eom
。陈奉孝:‘我所知道的北大整风反右运动》。
。朱汉生:‘未名湖畔的沉思》.俄语系五五级校友。

46
贯坚持地主阶级立场,包庇地主父亲”。;中文系学生郑源远被揭发为其家庭在土改时曾被
划为地主,当他辩驳说“我家有两个党员,三个团员,我会反党吗”时,他又被认为是“为
了炫耀自己,蒙混过关,竟把他的姐夫和已经出嫁的姐姐算在他家里来了”;数学系学生俞
建衡被同学揭发出其出身于反动地主家庭,他父亲是国民党员,曾在福建等地任科长、县长

等伪职务,是国民党反动派忠实的爪牙,“难怪俞建衡在‘青春凋谢了’一文中对‘幸福的
童年’留恋不舍”;地理系学生陆建荣被揭发为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过着腐化享乐

的生活。解放后,“他家生活不像过去那样好了,因此,对新社会心怀不满。”等等o。曾为
高维岳鸣不平的中文系学生程荣义虽然家庭出身没有大问题(中农出身),但被揭发出“未

来本校前,在机关里曾盗窃国家公款,还拒绝组织帮助”。,很快有同学在浙江师院校报上
发表了《共青团员程荣义怎样堕落为右派分子》的文章。从上述这些材料来看,那些在鸣放
运动中出风头打头阵的大学生似乎大都有剥削家庭出身这样的背景。

“出身论”的盛行也与党内一些领导人的认识有关。早在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
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曾指出:“我们高等学校的学生,据北京市的调查,大多数

是地主、富农、资产阶级以及富裕中农的子弟,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还不到百分之二
十。全国恐怕也差不多。”乡下里的地主、富农,城市里的资本家、民主党派“他们老于世
故,许多人现在隐藏着。他们的子弟,这些学生娃娃们,没有经验,把什么‘要杀几千几万
人’、什么‘社会主义没有优越性’这些东西都端出来了。”因此,“学生中间跟我们对立的

人也不少。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剥消阶级家庭出身,其中有反对我们的入,毫不奇怪。”。
毛泽东的论述,再加上同学们揭露出来的大量事实,似乎充分证明:剥削家庭出身这个因素
是右派大学生对抗党和政府的主要原因了。翻开当年大学生的历史档案,很多出身不好的大
学生,在反右运动之后的思想总结中总是把一些与出身毫不相干的问题扯到自己的出身上,
仿佛只有这样才算找到了罪恶思想的根源。
应该承认,解放初期(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1956年),能读得起大学的学生的家庭成份
都不会太好。因此,对于新中国、共产党掌权,对于社会主义,他们的认识与广大劳动人民

及党的认识肯定是有差距的。如前所述,对于一个被剥夺者的子弟,要求其与剥夺者在剥夺
这一事实面前认识一致,要求其思想迅速而彻底转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剥削阶级家庭出

身者在经过建国后几年的历次政治斗争和思想改造之后,其原罪感还是很强烈的。1953年
10月至1957年8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刘×x说:“土改时我在学校
读书,我当时恨我的地主家庭不愿与他们见面,不愿回家。”o出身于剥削家庭的北大教授周

一良先生曾回忆说:“1957年从‘引蛇出洞’搞起来的反右派斗争,是解放后知识分子遭受
的第一次大灾难a我生性小心谨慎,加之解放后‘原罪’思想沉重,认为自己出身剥削阶级,
又在举国抗战期间置身于国外,对不起人民.鸣放期间确没有什么不满,运动开始后诚心实
意地紧跟,以后历次运动无不如此。”o

据现有的材料来看,当时,的确有一些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学生参与了鸣放,但大部

o《浙江师院校报》,1957年7月19日。
o‘浙江师院校报’,1957年7月26日。
o‘浙江师院校报,.19打年7月19日。
o《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33--351页。
。××学院干部人事档案第LOll号.1957年8月8日,《毕业生自我检查》。
o周一电:‘毕竟是书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47
分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大学生对参加鸣放还是有顾虑的,倒是那些出身于工人和贫雇农家
庭的大学生、来自于军队和工厂的所谓工农调干生自恃出身干净则大胆地参加了鸣放,如后
来被中央点名批判的鸣放学生运动领袖谭天荣、陈奉孝、林希翎他们的家庭出身都没有什么
问题。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不收应届高中毕业生,收的全是保送的调干生,是专门为国家培
养干部的,像鸣放时期的学生领袖林希翎本人也是由部队调干保送到人大读书的。那时她已
从新闻系毕业并当过一段《中国青年报》的实习记者,又回到人大读法律系的研究生。从革

命阵营里培养长大的一位女战士居然站出来公开批评党、政府和社会主义,这种现象恐怕是
出身论所无法解释的。所以,出身问题并不完全是大学生鸣放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鸣放思想的产生是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政治热情的使然

在鸣放运动中,多数的大学生事前并无任何思想准备,只不过鸣放运动发生后,大都本

能地一按照他们的现实处境.不同的信念、理想、追求,不同的社会、历史、家庭背景,
对剐两幢}入社会主义的中国问题的不同感受、理解,以学生的热情奔放方式作出了自己的反
应,半是被动、半是主动地卷入了运动的潮流,并没有哪些人事先就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而

在鸣放运动起来后居心叵测地向党和政府发难。比如,出身于高级职员家庭的何X×,1955
年9月至1960年10月在华东水利学院读书。他在《毕业生登记表・自我思想检查》中写道:
“入团不久,我就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斗争。右派分子向党发起了猖狂进攻。在乱鸣乱放时期,

自己的思想是很混乱的,分不清是非、黑白。对学校里的大字报也很感兴趣,认为很有意思,
当时自己虽没有发表任何言论,但对一些右派言论,如‘民主治校’、‘教授治校’等认为也
有道理。对‘党天下’、‘政治设计院’对反动言论是认识不清的,根本不知它的意思是什么。
在反对政治考试的大字报上也签了名,并参加了要求停课鸣放的情愿。参加这些活动,当时

思想上是这样想的:不考政治可以少考一门轻松一点当然好,停课鸣放当然考试就停下来了,
轻松一番后再考可以调剂一下。当时就是这种想法参加了这些运动。”o
回顾北京大学鸣放运动的源头,人们会发现,北大学生们一开始就把当时人称的“五一
九”运动比作新时期的五四运动。他们言称;“五一九”运动是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启薮运
动,“五四运动是解决阶级斗争的任务,‘五一九’运动是阶级斗争消灭以后产生的新思想运
动。”o相信“中国将到来社会主义时代的春秋诸子百家争鸣,会到来社会主义时代的以少年

事叶(原文如此,作者注)为风骨的、建设文学的再生,会到来社会主义时代的盛(唐)般
的诗的创造。会到来社会主义时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些话语表明,鸣放运动初期

大学生们争鸣的思想底蕴渊源于“五四”新文化。他们试图“在社会主义的无私时代”,继
承四十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学会无私先辈们的大胆提问、大胆创造的精神.去争取真正的
民主与文化!”因此,他们大胆地发言,无私无畏,僭懵懂懂地一头扎进了对社会主义新制

度的探讨和争鸣之中。正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广大青年一样。1957年的大学生们
也大多带着青年人与生俱来的无政府主义习气和狂妄,误读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内
涵,操着浅薄和稚嫩的政治理论。无视新政权对安定团结和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政治诉求,对
剐刚诞生的新社会所出现的弊端和失误,毫无顾忌地展开批评.真可谓无知者无畏。

北大学生右派陈奉孝回忆说,当时刺激学生起来鸣放的一件大事是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

o××攀院干部人事档案第脚嘶号。
。《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第297页。
。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第20页。


秘密报告。“这个报告被美国特工搞到手后,西方各大报纸都登了出来,这对当时的社会主

义阵营冲击极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矢口否认这个报告的存在,但北大有苏联、东欧的留学
生,还有英文报纸,这个报纸的某些内容早已在北大流传开了。四十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

看,这个报告实际上也是五七年我国那场政治运动的诱困之一。”。陈奉孝的这种说法应该
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从当年的资料来看,很多高校学生,不光是北大的学生,在对共产党和
社会主义制度的批评上大多是借着批评斯大林和苏联这个话语平台展开的。他们期望通过这
些批评和探讨,能够实现社会公正,在中国出现一个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祛除“三害”的、

具有民主法制的社会主义制度。不错,当年的大学生们的言语中充满了“民主”之类的敏感

的名词,但是。他们一开始就很明确地界定了他们所追求的“民主”的含义:这种民主是“正

在继续形成和发展的这样一种民主,不是硬搬苏联的形式,更不是贩卖西欧的形式,而是今
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土壤中土生土长的民主制度。我们要把它巩固下来,并逐步推广到全国范
围中去,这就是我们的要求,我们的目的”。。苏共二十大与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事件可以说

是中国共产党以苏联教训为借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那么.1957年大学生的鸣
放不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这个政治大背景之下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的一次青春骚动吗?

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就我国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

革问题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明确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许多
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解放后我们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制报不完备,

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长”。“从党和国家的领
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
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
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读完邓小平对历史教训的总

结,人们会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邓小平的这些看法不正与1957年大学生鸣放初期的多数
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吗?

1957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剐刚开始起步的年代。在这之前,新中国迅速地经过了土
地改革、战后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历史阶段。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
的同时,由于社会制度的急速转变、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和建设经验的缺乏等因素,各种矛盾

逐年积累并渐渐开始激化。当时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成长起来先后进入大学的莘莘学子们经

历了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所无法了解的太多的历史变故,思想之复杂是可想而知的。比如,有
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得不一次次忍受一些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和教条主义之苦;一些学

生对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等社会不公现象深恶痛绝等等。他们这些在生活和学习中所遭受到、
所看到的社会不公正和丑恶现象与他们所向往的社会主义制度相差十万八千里之遥。在这些
因素的影响之下,这些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们,这些对社会主义充满憧憬的富有朝气的年

轻人们,这些曾经在政治课堂上被灌输了大量的“五四”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思想的大学生

。腺章孝t t我所知道的北大整风反右运动》。
。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第5页。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三中全会以来一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
517--524页。
们,在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群众帮助党整风的通知下发后,开始冲破一切清规戒律和禁忌,
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真诚地向党提意见,真诚地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这些应该就
是当年大学生们积极参加鸣放的主要思想动因,它们与出身于剥削家庭与否没有必然的联
系。

第二节大学生又红又专思想的定位
反右扩大化之后,关于“又红又专”的一场新的政治大讨论接踵而至,经过了反右运
动洗礼的大学生们政治热情依然,积极参与到这场大讨论之中,并多角度地探索了“红”与
“专”的问题,最后。大家一致赞成又红又专的口号,几乎用同样的声音表示“要做又红又

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又红又专主要是强调教育的政治性、强调“红”

政治挂帅。

一、培养知识分子又红又专思想的提出
又红叉专,是1957年开始出现的一个政治名词,其最早使用者是毛泽东。
早在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里,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

使用又红又专这个概念,但实际上已经明确包含了又红又专的思想:这就是要求广大学生在
掌握专业知识豹同时,要搞好政治学习,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反右

运动之后,出于对知识分子某种程度上的不信任,毛泽东提出要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知识分
子队伍。同时,毛泽东等认为。学校“产生”了那么多右派,根本问题在于学校忽视了政治
思想工作,教育脱离了生产劳动。因此,他后来更多强调的是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
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正是在此背景之下.1957年10月

9日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
为内行,又红又专。”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再次提出又红

又专的方针,撸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耍批判不问政
治的倾向。一定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政治和经济的统一,
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
毛泽东在上述两次讲话中提出又红又专这个概念,虽然“红、专”是并列提出的,而
且他在讲话中也提到“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专搞政治,不懂技术,不懂业务,也不

行”,但毛泽东首先强调的是红.即“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所谓先专后红就是先
白后红,是错误的。”他认为,之所以出右派,就因为一些人“政治上是自的”,“有一些人

是灰色的,还有一些人是桃红色的”,他希望出现的是“真正的大红,像我们的五星红旗那
样的红”。有了这样的“红”,再加上懂业务、懂技术这样的“专”,就将会造就无产阶级知

识分子的队伍,当时毛泽东“估计可能基本上造成工人阶级的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专家队伍”
还需要十年。。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85页。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71页。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杜1986年版,第804页。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71--472页。
二、对又红又专教育思想展开讨论
1957年9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真学习、大力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
此后,全国高校开始积极贯彻落实毛泽东“又红又专”教育方针。

又红又专教育思想提出之后,全国许多高校围绕着“红”与“专”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据当年资料,全国高校最早进行红与专、“政治与业务、技术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大讨论的
是中国人民大学,接着是清华大学。当时,尽管反右派运动的硝烟还未散去,知识分子们大

都谨慎小心,一般不再轻易发表言论。可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情况却不尽
然,“反右扩大化”对学生们参加政治运动的热情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他们又积极地开
始投入了又红又专这场新的政治大讨论。

一开始,可能由于许多高校政治宣传部门对毛泽东又红又专论述的理论精髓理解不够到

位.宣传不到家,也可能由于大学生天生的喜欢自由的思想,许多学生围绕着又红又专这个
问题大胆发言,各种理点纷纷亮相。在当时的大讨论中除了赞同又红又专的观点外,还有以
下几种观点:(1)先专后红论。有学生以老科学家作例子,认为大多数老一辈科学家是先专
后红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再走这些老科学家的路呢?(2)先红后专论。有些学生认为,

革命老干部是“先红后专”,可以政治思想过硬之后,再来学习专业知识,也是可行之路。
(3)多专少红论。有些青年学生认为,专耍多些多些再多些,红要少些少些再少些。其理由
是;现在国际形势正是东风压倒西风。国内正是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上已经有
保障,但我们专家少,建设任务重。党又提出15年后在钢铁和其他重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

赶上或超过英国。因此业务上应大大加强,在政治上只要有点红色就够了。(4)红色自然到
来论。有些学生认为,我们成长在新社会,“存在决定意识”,我们拥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
自然而然的事情。努力求专,红是自然而然到来的。(5)红专分开论。有些理科生说,你搞
政治,我搞业务。学社会科学的不搞马列主义不行。我是摘自然科学的,业务中没有政治,

不问政治照样能有成就。(5)红星专难论。有些学生认为。红是比较容易达到的,甚至说我
们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红的问题已经解决,而要儆一个国际水平的专家就相当困难了。(7)
红专矛盾论。有些学生认为。以个人的精力有限,红太费时间,红专难以兼得,比较可行的
还是毙专后红。由
综观上述观点,尽管各有特色。但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重专轻红,即认为专业是首

要的.是第一位的,政泊思想是次要的,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这种观点严重偏离了毛泽东所
提出的又红又专的政治轨道,很明显存在有许多不妥当之处。当时,反右扩大化运动还未完
全结束,左倾政治正在升温,这些青年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应该说是冒着很大政治风险
的。尽管他们的观点存在着认识上的片面性,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是在认同社会主
义和马列主义的前提下,积极关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种思想大讨论。

这场讨论在各大专院校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使反右扩大化之后基本沉寂的教育界又活跃
了起来。翻阅当年的报刊,透过一些文章标题就可以看出大讨论的壮观场景:比如《是“先

红后专”?还是“又红又专”?——£海上万名大学生展开激烈辩论》。、《摆事实,讲道理,
自由辩论,以理服人。清华大学学生展开“红与专”问题大辩论,大家表示要做又红又专的

。陈哲夫江荣海吴丕:t20世纪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45页。
。《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7日。

5l
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南开大学展开“红”与“专”辩论,大学生要在社会主义辩论中思
想大跃进,肯定了“又红又专”是正路,驳斥了“先专后红”“只专不红”的思想》9等等。
三、大学生又红又专思想的定位
这场大讨论虽然持续时间长,但是由于极左政治升温,当时很多事情已经开始不正常,

这种今天看来原本正常的思想讨论.很快就有了一边倒的结果,凡是不同意又红又专的观点
的被认定是错误的政治言论。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被指责为走白专道路或粉红色的道路,其思
想根源被认定为“人生观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在作祟”等。

这样,很多持不同意见者很快缴枪投降,大讨论得出的最终意见是一致的,即“要做又红又
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其实,这种结果是可以预见到的,因为早在大讨论刚刚开始后的1957年12月10日,
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就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

示》.规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各年级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全体学生和研究生必须
毫无例外地参加学习。学习内容以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入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中心教

材。同时阅读一些必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文件和其他文件。学习必须密切联
系学生思想实际,用工人阶级的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用马列主义的立场、

观点、方法克服非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成绩必须考核,考核时要结合学生
平时的思想、行动、表现进行。还明确规定这一课程的学习时间为一年,每周8个小时(课
内不得少于四个小时)。各高校党委除加强对政治教育原则上、组织上的领导外。还加强了
业务领导。许多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院长都直接领导政治课教研室工作,并亲自主讲政治课。
1958年3月,全国高校开展了“反浪费、反保守”的整风运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双

反”运动中,开展了自觉革命、向党交心、拔白旗、插红旗、制定红专规划,进行教育方针
大辩论和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学术思想等一系列“兴无灭资”的思想斗争。
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教育,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开

始按党_耜国家的要求认同又红又专的理论。当时就读于华东水利学院的女学生李X×在《整
风笔记・思想小结》中写道:。在红专辩论时,我是主张大专小红派的。因为我对政治不感
兴趣,对专业本来也不喜欢的。可是如不专不红也是不可能的,这条路也走不通的。如不专

的话,那将来一点事也不能做,这对自己不但没有好处,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个损失。国家花
了那么多钱来培养我这样一个废品。还想到我是读工的.要拿出许多时间来搞红,这太不台
算了。如一点也不红,这也不可能,你不前进,社会一定要推着你前进,要是真的太落后的

话那一定会犯错误。所以必须少红一下。也就是说做个中间派,让运动推着跑,自己不主动
跑。这种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患得患失的想法,使我要走大专小红的道路。”她接着在“红
专规划”中说:“通过思想小节,回想了一下及进一步认识了自己,我以前是站在资产阶级
的立场分不清敌我界限,同情右派。经过各次运动使我明确了要改变自己的立场,加强对自

己的思想改造,使自己成为一个又红又专的人。”。就读于华东水利学院的何x X在《毕业生
登记表・自我思想检查》中写道:“红专辩论,使我初步确立了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当时我

o《人民日报》,1957年12月29日。
o《人民日报,,1958年1月13日。
。×X学院干部人事档案第L023号,1958年10月30日,《整风笔记・思想总结》。
。X×学院干部人事档寨第[.023号,1958年lO月30日,《整风笔记・红专规划》.

52
认为又红又专是比较困难的,主张根据个人具体条件,有的人可以在专的方面多注意点,有

的人可以在红的方面多重视点。通过大家的争论,统一了认识,确立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又
红又专。同时也认识到红专是统一的不可分的,不然就会走上白专道路。“交心、双反运动,
使我认识到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丑恶和他的危害性。”。就读于北京林学院的一位女生说:

“(对红专问题的看法方面)自入大学以来,我们不断学习讨论这一问题,开始我认为一个人
只红比只专强。只要红了,慢慢就能达到专,(后来,经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红虽然重要,

但是,不专也不行,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热忱,没有科学知识,仍然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成了空头政治家,于是就又加强了业务学习,开始了红专计划。”。从上面几个学生思想总
结中也可以看出,由于政治运动的压力,在自我思想总结中当事者不得不对自己的错误夸大,

给自己扣帽子,在灵魂深处闹革命。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明思想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次思想大讨论在某种意义上是高校反右扩大化
斗争。的继续,是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穷追猛打,是反右扩大化运动之后的一次政治补课。

通过又红又专的大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广大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大多数学生开
始发自内心地关心政治,热爱社会主义建设,“坚持政治挂帅,走又红叉专的道路”已经成
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努力方向。但是同时另一种倾向也开始抬头,那就是青年学生的政治冲动
情感已经被发动起来,他们随时会在即将出现的政治运动中冲锋陷阵。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50年代许多高校内青年学生读死书,只顾学习专业知识。一心想

成名成家,忽视或轻视政治思想的重要性等问题的确存在着,因此在高校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要求青年学生关心时事政治,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忽视或降低政治思想教育的做法肯定是
错误的。1956年至1957年国际图内形势的变化使毛泽东开始注意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政治思
想工作的薄弱,因此,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特别强调:“现
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

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蠡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
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回
如前所述,毛泽东提出又红又专的初衷是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为了培养和造

就既’匿政治又懂业务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这一点在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
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进一步得到强调。该指示指出:正确地领导教育工作,

坚持竞的教育工作方针,培养出一支数以万计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是全
党_和全营人民鹤巨大韵历史任务之一;九年来,我国教育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

绩,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曾经犯过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政治、
忽视党的领导的错误;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比较一下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所提出的教育方针,可以看出这个新的教育方针的表述有了一些变化,即
重点强调了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一 一
爨纛
××站中意翔学学年的识晒 人 一, 恳

鳃~舄
一一一一一
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本身并没有错。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左倾政治不断升温的年代,教
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实际上演变成了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渐
渐背离又红又专理论的精神。又红又专实际上变成了只红不专,“红”被理解成政治挂帅,

搞业务被说成是走白专道路,“红”与“专”被直接对立起来,并由此造成很长一段时期的
全国范围内的大批所谓白专道路的政治运动,许多认真钻研业务的知识分子就被轻易地扣上
了白专分子的帽子。这种现象在高校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教师不敢认真教学。学生不能

安心专业知识学习,学校任意停课参加政治运动,每逢国家出现政治运动,青年学生都被号
召冲锋陷阵,这样不仅仅造成学生学业的荒废,教育质量的下降,而且它产生了一个十分严
重的恶果,即青年学生成了政治工具。

第三节大跃进时期大学生思想对实际的脱离
红专大讨论之看,大学生程j在上级号召下,又以满腔热情积极参加教育大讨论、参加

高校教育改革运动。大学生向自己的老师挑战,自己制定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大炼钢
铁,大办工厂等,开展所谓的教育大革命和大跃进,积极实践被过分强调的教育与劳动相结
合的新教育方针。在“左”倾政治旗帜的引导下,大学生们政治热情不断膨胀,渐渐地走上
了空头政治的不归路。

一、高教改革中大学生空头政治思想的出现
1957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真学习、大力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指出
要进行教育制度、课程、教材和教育方法的改革。1958年初,全国各高校在进入“反浪费、
反保守”的双反运动之后,就办学的根本道路和基本方法进行大辩论。同年5月,中共八大
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议在安排
文化革命的主要任务时。提出一般的专区和许多的县都要有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大会

以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始学习、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了以破除“旧教育制
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革命、教学改革的群众运动,教育战线“大跃进”开始。
这次教育改革一开始就由上面确定了方向。1958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副组
长的康生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宣布:教育部制订的教育规章制度,一律

无效。后来,他在华东师大又说:要把教育部过去所有的东西摊开来看看,零敲碎打不行,
要来个彻底革命。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
定》。其中规定:过去国务院或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通用的教育规章、制度,地方可以结合当
前工作的发展情况,园地制宜、因事制宣地决定存、废、修订,或者另行制定适合于地方的
制度。

关于这次教育制度改革的原则、方针等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在此不打算对其进

行评述。在这里要关注的是当时在高校中的广大学生是如何看待和参与这次教育改革的。通
过查阅当年的资料发现,本应该以学习为主的高校广大学生,在这次教育改革中积极参加教
改大辩论。思想异常的活跃,明显地脱离了实际,

据原浙江师院1958年8月的校报资料,在高教改革大讨论一开始,浙江师院各系科教
师、学生都对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意见和建议。许多系科班级都召开了“一
改(改革教学)二办(大办工厂、农场。大办学校)”的誓师大会,贴大字报,表示决心和
态度,并纷纷献计献策,日夜奔走。“一个空前规模的教学改革热潮已经形成,现在正以汹
涌澎湃之势向前发展着。”o一篇题名为《打破旧框子,建立新体系——各系同学大胆革新制
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文章中说:七月初,院党委号召全体师生发扬敢想敢做敢创造的精神,

大力进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这次教学大改革实行了党委、教师、学生三结合,
特别是发动了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动手,群策群力地进行制定工作。“同学们在开始着手
制订的时候,是存在着不少困难的。如缺少理论知识,找不到必要的参考书,以及不知道应
该如何联系生产实际,等等。但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同学们大破迷信,解放思想,发扬

敢想敢做的精神,经过了连日苦战,终于冲破了重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在编写过
程中,同学们坚决走群众路线。例如外语系各班同学在大鸣大放和大辩论的基础上,边干边

学,日夜苦战,都订出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有全班订的,也有小组订的”。。师院各系

科的青年学生们都“人人献计策,个个提方案”,“四路英雄比高下,八面会师绘蓝图”。据
资料记载,浙江师院历史系师生苦战一星期提出了三十五个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三场大辩

论;地理系通过半个月来的教学改革学习,该系师生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办学战线等三
个根本性问题取得了一致的认识,师生共提出各种改革方案三十个之多;中文系要以“喝令
三山五岭开道的英雄气概”苦干五年把该系建设成“共产主义的中文系”。
除了献计策、提方案之外.浙江师院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还“连日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争论得最热烈的是对培葵目标的看法,中文、历史、外语等系都提了‘擂台’专门来辩

论这个问题”。一篇题名为《反复辩论,思想交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历史系“培养
目标擂台”胜利收场》的文章中说:历史系师生连日来对“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

动结合”的方针进行了热烈讨论。前一段讨论的中心是关于培养目标的问题。系二5班和系
二4班曾以这个问题先后摆了擂台。大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论点,归纳起来主要是两派意见,
针锋相对。“一派主张培养教师、工人、农民三位一体同时并重;一派主张培养教师、工人、
农民之闻痤以教舞为主”。上述两摄意见辩论至为激烈。起视主张有主次之分者人数较多。
经过反复辩论,主张并重者占了上风……。
在大讨论中,各系科的青年学生还对老师们编写的教学大纲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向自

己的师长发出了挑战。8月30日师院校报刊载的《让劳动人民的创作成为文学史的正统一
一中文系同学编写红色的教学大纲》一文中说:中文系各班同学对该系教师编写的中国古典
文学教学大纲展开了辩论,大部分同学认为教师编写的大纲还是以封建文人为正统,只是补
脊贴菇建加上一点民简文掌莳材尊;;雨己。如俺们硬把统治阶级文入的山水、退豫、游仙诗,
说成是侧面地对现实的讽刺,同学们认为这实质上还在为统治阶级文人辩护。既然教师编写

的大纲不能令人满意。“同学f『】就另起炉灶。各自编写大纲”,“在编写过程中。大家发扬敢
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让劳动人民的创作登上文学史的高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在

《教学大纲中两条道路的斗争》的文章中说:“在这次关于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教学大纲的辩
论中.同学们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划定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分期的论点取得了胜利。而中国

古代及率世纪史教研组诸老师主张以生产关系为鲷来划定卒国封建社会内部分期的论点被

。《浙江师院校报》. 1958年8月9日。
。《浙缸师院校报》, 1958年8月9日。
o《浙江师院校报》, 1958年8月16日。
驳倒了;最后大部分教师宣告放弃自己的论点”。o外语系的学生向老师提出7")1-语教学大纲
“是不是政治挂了帅?挂得够不够?”的问题,认为教师所订的教学大纲“政治挂帅还很不
够”,“政治思想教育任务提得不具体、不明确”o等。数学系也提出“数学也必须为政治服
务,与实际联系”,师生之间展开教学大纲思想交锋。

上述资料虽然只是浙江师院的部分情况,但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国高校学生在大跃
进年代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思想动态。大跃进时期是一个不正常时期,当时那些广大青年学
生们的各种豪言壮语今日看来虽然显得荒唐可笑,但在那个年代却是很正常的。在这里提出

这样一个问题:1957年反右扩大化前后的大学生们虽然同样豪情万丈地积极参与各类大辩

论的政治活动,但只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思想本质前后为什么会发生这么
大的变化?那些大鸣大放时期大学生们的理性的思考和实事求是的探索不见了。那些以五四

传人自居的大学生们的科学耪神不见了,剩下的只是上面所述的那些脱离实际的言论和行
为。也许有人会说,那些都是那个火热的年代的产物。但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解释似乎不能

令人满意,把那个年代当作一个替罪羊只不过是思想懒汉们的不作为。同时,这句简单的结
论可能也无法使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们满意,因为他们当年的投入是真心实意的,他们的思想
变化也是实实在在的,难道他们真的错了吗?恐怕今天很多当年的学子们还在迷惑,他们不

甘心l期开他们当年的思想笔记,那上面的思想纪录是实实在在的。当年就读北京林业大学
的一位学生在《毕业鉴定表》中写遭:“(教学改革方面)虽然那时仅是一年级学生,专业知
识一点也不了解。但是,认识到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有少、慢、差、费的现象,引用外国的资料很多,必须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内容。
因此就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同大家一起讨论,凡是觉得不合适的地方就提出来,干劲不足

了就学习毛主席著作,有了动力,再进行。”。另一位当年就读于华东水利学院的学生说:“在
(红专)辩论后也只是在理论上认识了必须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但体会还不是很深的。通过

58年的教改及对资产瞻缀学术思想的批判,才真正认识到只有在党的镊导下,走又红又专
的道路才是真正的方向。在教改初期,对低年级学生编高年级讲义、要批判老教授,学生自
己是不相信和不敢的,认为我们学了那么一点东西要批判教授哪里行。……可是在党的领导

下,在全体同学的努力下,我们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魄些资料说明,当年大学生思想
发生本质的转变是政治思想教育的结果,是左倾政治的指挥棒把广大青年学生引上了空头政
治、形式主义的道路。
二、。大跃进”il雩期大学生劳动思想的倦发
中莛早期领导人有不少在海外留学时曾经有过动工俭学的经历,勤工俭学和马克思主义
的教劳结合观深深地影响了第一代中共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就十分重视教劳结合。
大跃进开始后,中共领导人更加强调大学生与劳动相结合。

1958年1月31日毛泽东在《工作方法(草案)》中指出;“一切高等工业学校的可以进
行生产的实验室和附属工厂.除了保证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以外,都应该尽可能地进行生

产,…大学和城市里腑中等学校.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有几个学校联合设立阳属工厂或者

。《浙江缔院校报》t 1958年8月30日.
。《浙江师院校报》.1958年8月30日。
。××学院干部人事档案第Z005号-1964年1月30日,《毕业鉴定衰・自我鉴定》。
。×x学院千部人事档案第L034号.1960年9月4日,《毕业缱定表・自我鉴定》。

,石
作坊,也可以同工厂、工地或者服务行业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一切有土地的大中小学,
应当设立附属农场。”5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

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他说:“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
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小学、中学、大学,整天都是读书;
现在工厂里面8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
制度相辅而行,也成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一种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一种半工半读的
工厂劳动制度。”“这样,我们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训练大量有文化的技术工人,技术员,大
学毕业生”。8月13日,毛泽东视察天津大学时说:“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的

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以后要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

“老师也要参加劳动,不能光动嘴不动手。”9月,毛泽东视察武汉大学时说:“学生自觉地
要求实行半工半读,这是好事情,是学校大办工厂的必然趋势”。9月19日。中共中央、国

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其中明确规定:“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
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至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被确立为我国教育方针的

一项重要内容,被提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问题的高度并赋予其法律性质。同时也被确立
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这种形势下,生产劳动作为--N重要课程于1958年进入学校课堂。据当时的‘北京

日报》报道:清华大学从1958年秋学期起,全面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具体办法是以组织学
生参加生产劳动作为基础,安排学生的学习、生产和科学研究。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占
整个学期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国其他各高校也积极行动,采取各种措施,落实中央提出的“教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当时,大跃进风潮正盛,全国各地高校大办工厂、农场,
派师生到建设工地、农村去参加生产劳动,同时参加大炼钢铁运动。据浙江师院校报资料,

浙江师院制订的(1959年一1963年教育工作跃进纲要(草案)》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参加
工农业生产劳动;并规定每个学生每年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的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劳动时
问的分配,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形式”。纲要还要求“全体
师生员工大办工厂、农场,大办学校”。等。根据这个跃进纲要,浙江师院各系科开始轰轰

烈烈大办工厂,大炼钢铁,下放师生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等。比如该校物理系开办和即将开
办仪器制造、翻砂、电镀等十多个厂,并建起了炼钢铁的士高炉:地理系师生白手起家“在

短短的三、四天之内,就办起了西湖泥肥料厂、电木厂、造纸厂、炼铁厂、炼焦厂、盐酸厂、
轴承厂等十几个工厂。这个系还在筹办玻璃厂、耐火砖厂等”;“文科也能办厂”,“中文系四
4班同学在短短的时阃内就已经办起了‘东风化肥厂一;历史系的小高炉也是“铁花开

放。”。1958年9月,农业部提出对农业院校教学制度进行改革,决定高等农业院校的师
生一律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锻炼,以培养又红又专的农业技术人才。此后,全国高等农业
院校在“把课堂搬到田间区”的口号下,先后下放师生14000人。同年10月,林业部召开
全国高等林业院校座谈会,确定把高等林学院系的全体师生下放农树锻炼1至2年,井将原

有林学院系迁出大城市,在林业生产基地建校。总之,1958年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都在积极
贯彻党昀教育与生产劳动榍结合的方针,实行勤工俭学,出现了大办工厂、课程改革、教育

o‘浙扛师院校报》. 1958年8月9日a
o《撷江师院校撮》, 1958年8月9日。
改革的群众运动。该年3、4月份,高校学生主要参加了校内外服务性和农业劳动,7、8月

份大办工厂,9月大炼钢铁。到10月中旬,据团中央对20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397所高
等学校共办工厂7240个。。
在这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大革命中,广大的青年学生持什么态度呢?他们又是如

何看待这个所谓的历史创举呢?|三I浙江师院为例,我们透过当年的校报刊载的资料来看,广
大青年学生在这场教育大革命中是非常积极的。该校物理系学生在办厂中遇到困难时,派出
代表到杭州工厂里参观学习,虚心请教。“他们冒暑奔走,深夜不寐”;地理系同学为了办好

工厂积极向工人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有的甚至到四十里路以外的浦阳区参观。有的班
级为了筹集资金,同学们进行了几天的义务劳动,用自己的双手来解决困难,决不向国家要

钱。原料尽量利用废品,造纸厂的原料就是废纸和破布,是同学们自己到各处去捡来的”{
该校同学还积极支援农村抢收抢种,“在烈日下接受考验”,“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在烈日下坚

持每天十小时以上的劳动”;。从农业战线归来后.浙江师院的同学还参加了修筑艮半铁路(沪
杭支线)的劳动,同学们“以保尔・科察金为榜样”,在筑路工地上发出了青春的光和热;

历史系同学不仅用大炼钢铁的第一炉铁铸成大五角星向党献礼,而且还苦战好几个昼夜试验
成功了一种细菌肥料“丁酸菌肥”,“化验证明:它的肥效要比本市某化肥厂的同类产品来的
好”;“数学系全体同学热烈响应党委号召,敢想敢做,大办工厂。经过了二十多天的苦战,

他们已经先后办起了化肥厂、木工厂、耐火材料制造厂、水泥制造厂、滚轴承制造厂和粉笔
制造厂a。同学们不仅参加劳动,而且大办学校。该校数学系同学办起了有一万多学生的两
所业余学校:4物理系包下了上城区业余学校”;外语系办起了业余大学三所。
当时,不仅浙江师院的学生如此,全国其他高校的情况也大致相似。从这些资料来看,
广大青年学生的确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充满激情地投入到了这场教育大革命.积极地参加生
产劳动,“和工农群众打成了一片”,并在一次次的劳动红炉里锻炼了自己,“取得了思想劳

动双丰收”。浙江师院教育系的同学在下放半年参加生产劳动后的总结中说:下放之初,由
于对劳动锻炼的意义认识不够,有的同学以为来农村山清水秀,可以游山玩水,白天劳动,
晚上可以写写诗、画画画,钓钓鱼,因而有个别同学带了画板、钓竿下去。也由于我们当初

对农村的大跃进形势认识不足,所以在下放前大队部提出开始阶段只劳动半天,但事实与我
们的想象大有矛盾.一到乡下.就看到群众日夜苦战,真是干劲冲天。在这釉情况下,我们
自动取消了原先的打算,从下乡的第一天起就与社员群众一起全日劳动。在劳动中也出现了

问题.有的人高高兴兴,有的人愁眉苦脸。针对这种现象,同学们经过辩论认为,这首先是
个思想问题,是怕吃苦,是资产阶级贪图安逸、娇气十足的表现。经过辩论和自我思想斗争,

使我们不仅白天积极劳动而且积极参加早工、夜工,有时夜里开会通宵,第二天依旧开早工。

“半年来的劳动锻炼,成绩是大的。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
针是何等的正确、英明。”。

当然,这些报刊资料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其中的一些话难免令今天的人们感到是在口昌
高调,难以反映当年学生的真实思想。但是,多年之后.当年的大学生们仍然认为那些话的
确是他们发自肺腑的由衷之言,他们今天很多入在回忆当年往事时,仍然沉浸在一种亢奋的

。《中华人民共和田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43页。
。《浙江师院校报》.1958年8月9日。
。《损江师院校报》,19fi8年10月12日。
感情之中,认为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一个大学生这样写道:“1958年春,首都大学生开赴
十三陵水库工地.打响了高速度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炮。我也在那里接受了体力劳动
的锻炼。”“体力劳动和思想教育净化了我们的身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我们改造了
自己的主观世界。没有这一步,又怎么会有今天这一代属于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
呢?”o

不过,一些青年学生的思想前后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当年的一个同学在思想检查中说:
在参加勘查完毕,“回校后,听说我校在大炼钢铁中没有炼出什么钢来,而铁却用去了不少,
又说土钢不顶用,对人民公社运动说什么食堂不好啊!等等,总之对三面红旗不利的话。听
了这些话后,在自己的思想上也起了一定的反映,以为可能我校是有点‘得不偿失’吧.可

能是什么什么吧。而不以自己亲身所看到的一些实事来驳斥这些谬论。对于大跃进也如此,
在野外时,自己也十分希望能投身到这火热的运动中去,并没有热到什么太紧张啊.人吃不

消等等。在回校后,听到别人讲后也受到了影响,也认为应该多考虑人的健康,要考虑休
息……,总之,受了右倾思想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要与劳动相结合,这种教育方针本身并没有错,过去如此,今天
如此,明天恐怕还是如此。但是,当年由于特殊的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一正确的方针却被推
向了极端。历史已有定论;当年片面地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冲击

了正零教学。尤其是发动教师、学生参IⅡ大滚锻铁,参敬各砖馥治运动和生产运动,严重i毂
影响丁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下滑。同时,以政治热情代替科学精神,违背了教育规律

和超越了办学条件,因而。不仅浪费了办学资源,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也使学校办学
走了弯路。
实际上,当时党内不少领导人也认识到并指出了这种教育大革命的不足.周恩来在视
察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时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是主导方面.因为学生来学
校就是为了学习。”履量秘题是受{}3置前蔹进串的主要冠嚣。体{}3有好镪学习条件藕辩鹞学
风,今后一定要控制数量,保证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邓小平在视察黑龙江、
吉林、辽宁三省时也指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无论如何不能削弱基础课程”,“大学最重
要的任务,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全力做好科学研究和实验”。1961年初,中央文教小组成

员林枫等领导人在对北京大学辞重点高校进行调查后的报告中指出:自1958年以来在学校
中出现的问题是:“政治运动安排的不妥当”、“劳动安排得多了,没有贯彻‘以教学为主’
静原尉”“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4等等。同年2月,彭真主持召开时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高

等学校改革问题时指出:1958年以来的高校改革违背了客观规律,造成”越改越乱,学生
不读书,也没有书读”的现象。同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在对北京市高等院校毕

业生讲话中说:我们要重视政治,也要重视专业,不能把政治和专业对立起来,而要把两者
结合起来.学好专业是学生的政治任务。培养出大量专家,就是学校的政治任务。
上述中央领导人的讲话非常精辟。他们从政治的高度说明很多大学把大量时间放在生
产劳动上、放在某些缺乏科学依据的所谓科学实验上是有问题的。所以,尽管当年的广大青
年学生们对自己的言行无怨无悔,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确脱离了实际。

。《我的大学生活》,天津人民出版杜1985年版.第107一112页。
。X×学院干部人事档案第7.,034号.1960年9月4日,‘毕业生登记袭・自我思想检考≯。

59
第四节大学生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思想的树立
在教育大跃进之后的一个短暂的时期里,由于采取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纠错方针,以及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使高校及大学生们逐渐地走上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和学习、
思考的道路。然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出于对国际形势变化的应对及对国内坚持社会主义
道路问题的担忧,又向高校提出了要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的目标要求。广大学生在农村的“四清”(又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活动中接受了一次阶

级斗争思想的洗礼。

一、教育调整时期大学生思想的平稳发展

“大跃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重大损失,面对教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逐步认识到社会

主义建设中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并下决心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展调查研究,纠
正错误。调整经济政簟。1960年11月3日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荒问题的紧
急指示信》,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这两件事标志着这个历史阶段党的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

就教育领域来说,通过反思1968年教育革命和教育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共中央开
始认识到忽视教育质量的失误,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左倾错误,提出1959年的教育工作
方针主要是巩固、调整和提高。同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日制学校教学、劳动和生活
安排的规定》,针对大跃进期问学生劳动时间过长的情况,对教学与劳动的时间比例做出了
限定,初步体现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方针。1961年2月,中共中央又批转了中央文教小组

《关于一九六一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指出:当前文化教育工作必须
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高等学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摆放到第一位。现
有全日制学校必须切实保证教学实践,劳动时间应有所控制。切实做到劳逸结合,保护青年
一代的健康。”9月中共中央批准试行《高校六十条》时明确指示: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

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活动的时间,应该安捧得当,以利教学。
中共中央的纠正教育失误的方针政策发布后。各高等学校开始认真总结1958年大跃进
的经验,普追认识到教育改革既要有革命的热情,又要有冷静的头脑;既要有冲天的千劲,
又要有科学的精神;既要有战胜困难的大无畏气概,又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同时提出以“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为工作方向,稳定教学秩序.推进教学改革。这样一来.60年代
初期,教学秩序开始得到稳定,教学内容得到充实,课堂讲授和实验实习质重明显提高,校
园学风明显好转。广大的青年学生在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的洗礼和艰苦的生产劳动以及大跃进

的燥动之后,思想上逐渐成熟,索取知识的欲望甚为强烈,人人争做又红又专的新时代青年。
正如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的那样:
“新社会培养出来的大量青年的知识分子,他们正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成长。”

1963年.党中央、毛择东拉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学雷锋热潮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雷锋”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怎私的共产主
义风格,裔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在广大学生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当年衙江师院的一
位同学在学习了雷锋事迹之后,激动地说:读了雷锋的事迹和生前日记,“更懂得了一个人
要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另一位即将毕业的同学在学习雷锋精神后说:“再过几个
月我就要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了。到哪里去?是像雷锋同志那样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放在第一位,还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是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去想问题,还是
以个人享受、名位作出发点去考虑问题呢?对于我们来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向雷锋同志
学习’,学得好不好毕业分配就是一个考验。我一定要更好地昕党的话,坚决地服从分配,

愉快地走向生活,飞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确,当年很多青年学生正是在雷锋精神影
响下,在毕业时,不向组织讨价还价。自觉服从安排,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总之,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二、大学生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思想的树立
当学校教学和其他各方面工作得到正常运转之时,从1964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又加强了
对青年学生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思想的教育。教育领域出现的这一新变化,与毛泽
东反修防修反复辟、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1961年之后,随着中苏两党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冲突与斗争升级,使毛泽东担心中国会
不会出现像苏联赫鲁晓夫那样的修正主义,同时,西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出现,

使毛泽东担心新中囡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能不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在
反修防修反复辟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问题。
为了使帝国主义的预言破产.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阶级斗争教育就非常必要
了。1962年9月24日至27日,中共八属十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在会议的开幕式上,毛泽

东作了《关于阶级、形势、矛盾和党内团结问题》的讲话。认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
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
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

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对阶级斗争“从现在起,就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
对这个问题有一条比较清醒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1964年前后,毛泽东又作出了资产阶
级戋ll识分子统渔我{fj学校前佶计。在这祷估计下,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的教育就更为迫切。
1964年7月5日,毛泽东在与其侄子毛远新谈话时说:“阶级斗争是你们的--f-J主课。”
在毛泽东多次发表有关阶级斗争的讲话之后,对大学生进行阶级斗争教育已经成为高校

政治思想教育的当务之急。196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组织高等学校文科
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通知》中说得更清楚:我国高等学校文科脱离实际的倾向十分
严重,资产阶级的和修正主义的思想影响相当普遍。不少资产阶级专家,正在同我们争夺青

少年学生,使中国有发生和平演变的危险,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今后的方向,
就是使文科师生通过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逐步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毛泽东的讲话和中央指示在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反映,各大学除继续贯彻“教育为无产阶

级政治服务”的方针外,开始强调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教育,培养其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
人思想。当时,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派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基层
帮助群众进行阶级斗争。1963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文科学生参加农村社会

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通知》,指出:全国各地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正在进行,这是向学生
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的良好时机,设有文科的高等学校(包括综合大学、高师的文科各

系和政法、财经、民族、外语、艺术等院校),应积极地、有计划地组织文科学生参加这一

。《浙江师院校报》,1963年4月22日.
伟大运动,使他们在实际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教育。196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
于组织高等学校文科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师生自
1964年冬季开始分批下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主要是参加农村的“四清”运动。

同年10月,高等教育部召开直属高校理工科教学工作会议,会议提出的教学改革措施要求:
把阶级斗争锻炼作为--f]主课。将参加“四清”和军训正式列入教育计划。这样,到1965
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95所高等学校的师生22万余人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o
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锻炼大学生的政泊情操的确发生了很

大作用。据原开封师院1965年7月编印的《在革命的熔炉中——参加农村四清运动思想收
获》一书中,开封师院的学院领导在社教总结大会上发言说:在这次社教运动中“收获很大,

尤其是思想收获更为显著”。首先是“通过社教,对阶级斗争的认识更加深刻、具体,认识
到阶级斗争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尖锐地、复杂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是通过和贫下中
农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和贫下中农建立了阶级感情,”“此外,在实际斗
争中,和贫下中农一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尝到了毛主席著作的甜头,”该师院一位中文
系学生著文说:“下乡前,我们对过渡时期的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认识非常模糊。

在理论上也知道当前社会上阶级斗争还相当尖锐,但总是与现实生活联系不起来。……几个
月的实际斗争,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斗争教育。”我们学校是否有阶级斗争呢?我

们认为.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同样有阶级斗争。”接着,该生写道:自己认为出身贫苦,
用不着改造.在学校放松了思想改造,不知不觉地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不想当学生干
部,想多读书,多发表文章,写至此,他深刻反省说:自己。为了猎取名利,就是这样向党

讨价还价的。完全忘记了自己的阶级苦。~发展下去是多么危险啊!”“如果说在这次斗争风
浪中有些进步的话,这完全应该归于党的教育。”雷另一位同学在文章中写道:社教运动是

“一个革命的熔炉,半年来,使我获得了从书本上难以获得的许多知识。使我开始懂得,劳

动人民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是革命的动力。使我认识到知识分子,特别是德我这样生在城
市长在学技的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和艰巨牲。。o还有一位出身予剿黝赜级家庭

的同学写道:自己从小学到大学。读的书不少,但缺乏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多的是资
产阶级的名利思想,自己想大学毕业后当作家。“这实际上是把党的培养当作自己向劳动人

民头上爬的阶梯。通过社教前的学习,我认识到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决心走革命化的
道路。”“带着改造思想的任务和决心,我参加了第一批四清运动。正确地认识来源于实践。
六个月的实践证明: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和工农群众相结合,是知识青年革命化的根本
途径。’’。

上述资料是在充分肯定社教运动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文章的多数作者恐怕也是精心挑
选的,所写的东西可能也是经过政审通过的,可以看出所有文章的作者都在力图证明:通过

社教运动,Z-:k青年学生对阶级斗争的认识比以前明显深刻了,和劳动人民之间的感情也明
显加深了,成为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责任感增强了,广大青年学生们的思想的确发生了重大变

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太事记),第盐e页。
:中麸开封师范学院委员会:‘在革命的熔炉中——参加农村四滑运动思想收获》,196,年.第2—_3页。
。《在革命的熔炉中——参加农村四滑运动思想收获》,第32-—“页。
。《在革命的熔炉中——参加农村四清运动思想收获》。第84页。
。《在革命的熔炉中——参加农村四清运动思想收获,.第150页。
化。当然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歌颂社教的文章编者和作者怎样描述这场运动,由于社教运动

本身是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的一种错误判断后所作出的错误决定,同时,所谓教育领域资产
阶级正在同我们争夺青少年这种估计也严重失实,那么,派遣大批学生到农村去参加这样的
阶级斗争教育其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本章小结
1956年一1966年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也是探索道路上
成绩与错误交织的十年。同时,也是在大学校园里生活学习的几届莘莘学予们度过的不寻常

的十年。在这十年里,广大青年学生们跟随着党热情地、积极地一步步探索着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这是他们的思想主流。尽管在大鸣大放时期,有些大学生发出了与党和政府异样的声
音,但历史已经证明,除了极个别现象外,大部分学生是围绕着如何搞好社会主义的建设、

如何搞好党的建设、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每5等问题而展开思考的,即使是在反右扩大化之
后,广大学生在又红又专的大讨论中仍然积极思考,并最后接受了又红又专理论,决心把自
己锻炼成为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在这十年中,大学生们除了积极热情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之外,还造就了他们其它方面的
一些优秀品质。一位当年的大学生多年后在一篇题名为(60年代: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在
发展与波折中成长》中写到以下感受:“当年大多数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政治,热爱祖国。

虽然经济生活困难,恒入心的凝聚力特强,从思想深处坚信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此,生活上以艰苦朴素为荣。“学生对自身修养的提高要求很严格。纪律性强,学风端正。

‘向雷锋『司志学习’几乎是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当成自我修养的具体体现。在一切公共场
所,扶老携幼、为他人制造方便、将不方便留给自己的现象常见。一切集体活动均被视为锻

炼自己的机会,都争先恐后地参加。因而在困难的条件下,气氛却显得和谐。教学上重视实
践-批评理论脱离实际,毕业设计中是‘真刀真枪’训练。学习中的抄袭作弊艘规若盗窃行

为,偶有犯者-在人群中则瘫以容身之感。学生之间互相关心,便于群众的活动在班级里经
常开展,相互间的谗0帮助、内心真实的交流非常普遍。”“时势造就了60年代大学生凡事
为他人想得多,处事求得多数人的心态平衡,苦干实千,忠于职守;经过波折和斗争,使他
们较为善解人意。这正是这一时期成长的学生的宝贵品质。”o
我们应当承认这位当年的大学生所追忆的这些优秀的特点是绝大多数那个年代的大学
生身上的共同特征。但是,我们也要指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大学生们也有许多弱点,比
如唱高调,跟风走,在政治压力下无中生有地给自己扣帽子以显示自己的思想发生了进步,
在特殊时期“左”倾政治因素的蒙蔽下.容易把错误的东西当成正确的东西去掉卫和实践等
等。

另外我们还要看到,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党和国家非常关心大学生的成长,这是
无可非议的・但是由于“左”倾政治思想的影响,许多正确的方针政策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生

了问题・正是这些发生了问题的政治教育却产生了很强的效果。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广
大学生・这种现象正如列宁所言:“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
间,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

。王志盈:‘60年代:重视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在发展与波折中成长》。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59页。

63
总之,在这十年当中,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以及国家关于大学生的教育方针,既有成就,

也有教训,就教训来说主要表现是;过多地强调政治教育使得原来独立思考的大学生变成了

跟风走的政治影子;过多地不合适地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造成大学生们虽然能够在学习生
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形成了较好的思想品质,但是却不能正确对待学习与创造的关系,不能摆

正教与学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荒废了学业;过分地关心政治,任何政治活动都不缺席,政

治情感逐渐膨胀,结果成为高调政治的牺牲品而不自知,等等。这一切均在即将开始的所谓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充分反映出来。
第三章从狂热的追求到理性的抗争(1966--1976)
1966——1976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太革命”。“文革”
十年,大学生们在一场场惊涛骇浪的政治运动的搏击中,思想发生了剧烈变化。“文革”前
期,大学生缘于渴望“学习英雄,献身祖国”的激情.激昂地“战斗”在这场革命的最前线。
随着运动的深入,他们从最初的狂热追求、丧失理智,转为怀疑,到最后觉醒,毅然为共和
国的正义而抗争。

第一节 “文革”初期大学生参与国政思想的狂热掀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多年的理想教育,已经使大学生习惯于把个人的现实活动

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并把自己的一切活动看成是紧跟党中央、毛主席所进
行的神圣的社会主义革命。于是。在狂热的政治澈睛支使下。大学生们以英雄人物为榜样从
被动地紧跟到自觉地行动,逐渐丧失了正常的理性,成为“文革”初期最激进的排头兵。
一、大学生参与国政思想的急速膨胀
在“文化大革命”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以及党和国家的政
治状况,作了不切实际的分析和估计。他认为,有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修正主义分
予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相当多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列主义者
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星墨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瓷产阶级司令部。拖严正
指出:“全世界反华反共分子以及我国无产阶级内部,党的内部,过去混进来的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分子,他们里应外舍,一起猖狂进攻。“’对文化领域,毛泽东分析到,“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仍然在思想文化颁域占据着优势,甚至还拥有一定的权力,这是十分令人担忧
的。”国毛泽东认为,过去几年农村的“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等各种

斗争都没能也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文化大革命”这种形式,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
地发动广大群众t才能把技“走资派”(指党杰走赉本主义道黠的訾权派)掠夺了鲍权力重
新夺回来。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通过了《中

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通知》中强调指出:一些牛鬼蛇神“多年来塞满了我
们的报纸、广播、刊物、书籍、教科书、讲演、文艺作品、电影、戏剧、曲艺、美术、音乐、

舞蹈等等・“。通知指出要“横扫牛鬼蛇神”。《五・一六通知》在各高校得到了迅速的反响,
“5月z5鑫,j£京大学哲学系聂元孝孥、宋一秀、夏弱、杨克甥、赵正义、高云鹈、李醒尘等
7人,在座生、曹轶欧(康生之妻)的策划和授意下,贴出了把矛头直指中共北京市委和北

大党委的第一张大字报。大字揖攻击北京市委和北大党委搞修正主义,提出舞r消灭一切牛
鬼蛇神’。”。
在中央号召下,大学生们“革命英雄”的思想陡然掀起,毫不犹豫地向牛鬼蛇神开火了。

。毛泽东t t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卷,中央文献出版杜1991年版,第488页,
。孙希磊:‘关于。文化大革命”前毛泽东对知识分子认识和估计的几点思考,,‘北京党史》,1999年第二
期,第16页。
。《中国共产竟中央委员会通知》(1966-5—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第三卷,团结出版社1966年
版,第3731页。
。刘光:{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东北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第248页。

6,
严欣久。描述了当时的状况:“当聂元梓‘马列主义的第一张大字报’及(人民日报>社论(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发表后,学校立刻炸了窝,大字报盖满了整个校园,外籍教师纷纷回国,

校领导与老师成了批斗对象。那时,年轻的我们早就渴望着能有董存瑞、黄继光炸碉堡、堵
枪眼的机会,现在那么多牛鬼蛇神潜伏着,想谋害毛主席,想变天,要复辟资本主义,让广
大劳动人民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我们能答应吗?不能!绝对不能!誓死保卫党中央i誓死

保卫毛主席l是热血沸腾庄重的誓言,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决心,谁想反对党中央毛主席,
就打他个人仰马翻。”。
孔昭平。也回忆到:“大字报’刚出现时,也有过不同的议论。但权威媒体的强劲支持,
中央号召反复地学习,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亲耳倾听毛泽东的号令。”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早
已将毛泽东看作是“神”的化身。毛泽东在战争年代那出神入化的指挥,灵活多变的战术,

“呼风唤雨”的魄力,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以及那种大气磅礴、屠高临下的风格等,。对我
们来说早已是如雷贯耳。~我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长期接受毛泽东思想教育的
大学生。在骨髓里都刻下了崇拜毛泽东的深深印记。那个时代中的我们,早就渴望着、幻想
着,为了毛泽东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了我们心中永不陨落的太阳.
而向战争年代的英雄那样去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机会来了.“不能有任何犹豫,只有一个

信念,那就是紧跟,再紧跟。”孔昭平说:那时,大家都激动的热血沸腾,思想深处极度的
兴奋。“每个大学生都由衷遗摺信,毛泽东是在领导我们描绘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o
1966年6月1日的《人民13报》社论记录了大学生的思想言论:”革命者就是孙猴子,
金箍棒厉害得狠,神通广大的狠,法力无边的狠。”“我们就是要抡大棒、显神通、施法力,
把个旧世界打个天翻地覆,打个人仰马翻,打个落花流水,打得乱乱的,越乱越好”“摘一
个无产阶级的大闹天宫,杀出一个无产阶级的新世界J”
6月2日,西安交通大学的师生员工贴出了大字报万余张,矛头主要针对学校党委,批
判了专家、学者和权威。华东师丈也于6月2日召开了声援北大聂元梓的大会。江苏师范学

院外语系英语专业一(3)班部分学生贴出了《外语系总支与陆平有什么两样?》的大字报,
中文系部分学生贴出了《到底念念不忘什么?》的大字报。把斗争矛头指向学校各级领导干

部和老师。北京大学“掀出”了陆平,南京大学“掀出”了匡亚明,上海音乐学院“揪出”
了贺绿汀。9这种“革命行动”在高等学校中普遍发生。波及一些中等学校,不几日就使许
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学工作瘫痪。
二、“革命反叛”思想的迸发
(一)执着于“造反有理”

学校的混乱局势引起了中央一些领导同志的重视,“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刘少奇、

邓小平,根据以往搞政治运动的经验,决定派工作组进驻学校,并制定了・文化大革命,运
动的‘八条规定’,主要内容是:‘内外有别’、‘注意保密’、‘大字报不要上街’、‘不要示威
游行’、‘不要搞大规模声讨会’、。不要包围黑帮住宅’等,使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o

o严欣久——北京外圈语学院级大学生.
o者永平:t那个年代中的我们,,下册,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644页。
o孔昭平一北京矿院1963缎大学生。
。采访孔昭平(2004年lO月),黄河水院自动化系主任、副教授。
。程晋宽z r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1966-1976).福建教育出版杜200!年版,第18l—182页。
o程晋宽:r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t 1966-1976),第182页。

66
对此,左派学生认为“八条规定”是“压制革命”,并同工作组产生了抵触情绪・他们不那

么把工作组放在眼里,不愿昕工作组的安排,因而与工作组的矛盾和摩擦日益尖锐,并发生
了一系列事件。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六・六’事件、北京大学的‘六・一八’事件、北京
师范大学的‘六・二0’事件、清华大学的‘六・二一’事件等。””

工作组进驻学校,使得横扫牛鬼蛇神的运动有所降温。这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1966
年8月1日他主持召开了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8月s目。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
我的一张大字报》,8月7日印发给八届十一中全会.荠附了聂元梓等7人的大字报。毛泽
东的大字报全文如下;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和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写得何等好
啊!请同志们重读一遍这张大字报和这个评论。可是,在50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
领导同志,却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
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颠倒是非,混淆黑自,围剿革命搌,压制不同意见,实
行白色恐怖,岛以为得意,长舞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又何其毒也!联系到

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省的吗?
之后,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十
六条》从16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大革命”的基本主张-体现了毛泽东建立革命化社会的基
本设想。《十六条》规定,这次运动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
级台勺反动学术‘权威’,批瓤资产阶级和一切帚I凯阶级鲍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
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文
件还强调“青少年革命大方向始终是正确的。这场运动只能是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
自己,簧敢字当头,不要怕出乱予,不能那样雅致,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要充
分运用大字报、大辩论这些形式,进行大鸣大放”等婷。。
中央文件的号召,点燃了大学生思想中的“革命”烈火,他们转眼之间就将大字报贴的
铺天盏地,将大辩论进行褥热火葫天。他们一扫传统规范中“文静”、“谦恭4、“知书达理”
的良好形象,他们“摈弃”羞涩,满怀豪情地投入到“唇枪舌战”之中,向着他们认为的资
产阶级、修正主义分子猛烈开火。倪美皇,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革命”情景:“学院到处门
上、墙上、地上是大宇报,搭席棚也不够用,最后用绳子系在两面树上。往绳上挂大字报。
造反派贴了,保皇派用大字报覆盖,反之,一样。校园里五颜六色的碎纸随风飘,哪儿都是
乌烟瘴气,乱七八糟。学生、老师一堆堆,一块块,辩呀。驳斥呀,辩得口干舌燥不休息,
围观的入还劲头十足,站几个钟头腿不酸,坐山观虎斗,在背后入入有自己的看法和观
点。一。

仅仅是“文攻”还不能使这些大学生们满足,他们还要夺权。大学生们执着于革命的真

谛——“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郝一星露形象地
描述到:“造反有理’,这句话一夜之闻传遍了大半个中国。这四个字铿锵有力。说出来提

。程晋宽:r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1966-1976},第183—184页。
。程晋宽:p教育革命一的历史考察1966—1976}.福建教育出版杜2001年版,第15卜153页。
。倪美生——哈尔滨师范学院大学生。
。者永平:《那个年代中的我们'.上册,第245页。
。郝一星——北京市建工学校学生。
气,过瘾,壮胆,干什么都行,有咒语般的魔力。”。倪荧生也回忆到:“像潮水一样的大字
报r谁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造反有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铺天盖地,在一片大字报、口号声中,我校造反派夺了党委的权。”9
这就是当年的大学生,这就是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发自内心地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

奋斗终身的一代纯洁的大学生。这一代大学生对于毛泽东的英雄、领袖地位的确认,对于他
的许多理论的接受,开始确实是一种理智的选择——由于他代表了民族的利益,由于他领导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成功。但在发展过程中,却逐渐变成了盲从,逐渐接受了这样的“理论”

与事实:探索中国发展道路这类“大事”是毛泽东这样的领袖的特权,大学生只需按毛泽东
的指示行事,这就是方向。这一代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就这样放弃了探索真理的权利。放弃
了独立思考的权利。

(二)在盲从中丧失理性
思想上的盲从,导致大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观念;既然是阶级斗争,就必须采取“暴力革

命”的手段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彻底打倒,要通过触及他们的皮肉,进而触及他
们的灵魂,使他们的“资本主义流毒”彻底消失;对于一切“封、资、修黑货”要砸、要烧,

彻底铲除;对大学生内部的认识分歧者.要进行血腥武斗。大学生们开始在“造反有理”的
盲从中丧失理性。
1866年6月2日,清华附中的校园里自发诞生了红卫兵组织,红卫兵组织一出现,就
显示出了盛气凌人的气质。红卫兵组织的誓言是;”我们是保卫红色政权的红卫兵,党中央

毛主席是我们的靠山,解放全人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毛泽东思想是我们行动的最高指
示。我们宣誓:为保卫党中央、为保卫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我们坚决洒尽最后一滴血。”。
毛泽东非常赞赏红卫兵的这种“霸气”精神,认为这是对他从天下大乱,达至#天下大治
思想的有力支持。“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说:‘对反动派造反有理’

向饱{}】表示热烈地支持。随后备大中学校陆续建立了红卫兵组织。””在毛泽东看来:对修正
主义者的斗争,已经不能采取通常的做法.也不能依靠党的各级组织,而只能直接依靠广大

群众,造成天下大乱的形势,使大大小小的修正主义分子无所逃寻,方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
标。o
这时毛泽东对青年学生寄予了特别的厚望。他强调青年学生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

有生气的力量,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他还号召青年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把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迸:}亍到底。毛泽东还发布了一条预言式的指示;“凡是镇压学生运动的人都没有好下

场。”9毛泽东的这些话,促进了高校类似红卫兵组织的大学生组织的诞生。推动着大学
生造反运动走向顶峰。

对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来说,突然降临的革命造反环境,似乎为他们打开了通往社会舞台

的大门,他们由衷地相信世界上还有2/3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等待他们去解放。
他们踌躇满志地以为自己即将成为社会的主角。他们为历史选择了自己而自豪.为自己参预

。者永平c‘那个年代中的我们,,上册。第168页。
o者永平:《那个年代中的我们》,上册。第247页。
。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049"-i990)}.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页。
o刘光:‘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东北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第250一251页。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腻,第106页。
。(德)浩伊宁格尔著,王山译;‘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07页。

68
开创一个“红彤彤的世界”兴奋不己。
当年的一首“革命诗词”这样写道:
战鼓响,
烈火熊,

杀声起,
军旗红。

冲走霹爱泣鬼神,
杀出英雄红卫兵。

砸烂八股旧学制,
横扫黑帮立奇功。

党给一身造反骨,
唇枪舌剑杀气腾。

主席亲手授战旗,
小将高唱东方红。

齐诵: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杀!杀!杀!嘿!!o
这种充满革命壮志的话语,是当年大学生思想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大学生
们无所不敢,直至失去理智。
让我们从历史的记录中,探视一下当时大学生那丧失理性的举动。倪美生回忆到:“院

党委书记、觉办主任,院长助理一千人都被揪出来示众,在礼堂开大会批判斗争,脸和手都
要自己涂上墨汁,黑脸黑爪子,腰里扎一条草绳,草绳在身后长长地拖着,名日:狐狸尾巴。
戴高帽、大弯腰、挂牌子、剃E刚j日头……我第一次看到女老师剃阴阳头站在台上示众。牛鬼

蛇神关在历史系一间教室里,门楣上大书‘狗洞’二字.这些人进出,不许用脚走,要四肢
着地爬,因为他们不是人,是狗。艺术系老师从三楼爬到一楼,从一楼爬到三楼。这么侮辱
人、折磨人l在此之前我从没有看到或听到人的尊严、人格被侮辱到这种地步。”o

倪美生还介绍了政管室头头——政治系学生丛××组织犯人打“犯人”的事。“到晚上
丛某组织了被政管的上百‘犯人’围攻来打汉奇。丛某说,先让他站在凳子上。打死了我负
责!于是把他从凳子上打倒在地。再让他站上去,再打下来,最后站不起来了,一把抓起他
的衣领,拎起来再打,——如此轮番打、踢不休,最后汉奇被打得口吐鲜血跪在地上喊:‘毛
主席救我!’‘红卫兵饶命!’。”o

随着斗争的深入,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不断分化,认识上的分歧导致组织上的分裂,
进而导致两派尖锐对立。俨若敌国视若仇雠,他们各拥有广播台,互相对垒,日夜叫骂;他

们甚至各拥有自己的武装,由互相叫骂到互动刀兵。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社会恐怖。徐风桐。回
忆到:“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正在演唱《长征组歌》。突然有数不清的人从剧场的门口和

一些窗口中冲了进来。他们的冲动情绪就象撒了缰的野马一样失去控制,发了疯似的在台上
进行打砸抢。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他们终于将站有一百多人的合唱台.连人带台一起推倒,

。扬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摘自“百度网站。。
。者永平;‘那个年代中的羲们》,上册,第247—248页。
o者永平t‘鄢个年代中的我们,,上册,第254页。
。绦风桐一北京大专院技学生(者永平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第126页第一行记载)。
69
舞台上发出了一阵阵令人心颤的撕叫。”“第二次的武斗,由于声势和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第
一次,不少人流着鲜血躺在地上不断呻吟,双方受伤的人数也难以计算。冲击者见到演出已
被冲跨,他们就以胜利者的姿态占据了舞台,口中唱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语录歌,手
中挥动着旗子,以庆贺这次打砸抢的成功。”…
“北大3・2 8武斗开北京高校武斗之先河,从此以后,各大学武斗迅速升级,清华,

北外,京工,人大等校都出现了以武力把对立派赶出校区的现象,同窗之谊竞成为兵戎相见
的生死仇敌。武斗中杀死对方学生的事件已不再是新闻了。虬聂元梓为首的‘新北大公社’,
号称有五千之众,北大的酷刑逼供,至死人命的冤假错案,十有八九出自他们之手。”。“7
月2 7日结束的大武斗(史称‘清华大学百日大武斗’),给清华方面造成了1 3人死亡,4

0 0多人受伤,3 0余人终生残疾,直接经济损失折合当时人民币逾l 0 0 0万元,全校1


0 0 0 0多名师生员工纷纷离校逃难,昔日美丽的清华园成为武斗的血与火的战场。”o
武斗的恐怖和血腥并没有使大学生们的“英雄精神”萎缩,相反他们已经沉浸在“战争”

的悲欢之中。东北大学1963级大学生宋X×回忆说:“我和战友们没有被反动派的气势汹汹

所吓倒,面对着血腥的镇压,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语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
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
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
复旧物的决心.有自主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于是,我和战友们又投入了战斗。”o

这一时期大学生就是要“打倒一切”、“砸烂一切”、“扫荡一切”。在他们看来,现存的
一切社会秩序,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都应该彻底打破,以便让这个世

界一片洁净、一片清白,成为一张白纸。这样才能重新“描绘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在这
种以破坏为目的的思想指导下,他们“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烧古书、拆庙
宇、砸牌坊、毁文物、换名称。”既反传统,又反现代.全面否定一切所谓“封、资、修”

的黑货・使中国文化处于一片真空之中。当他们倾听着破碎的声音、观看着熊熊烈火、脚踏
着残垣断壁的时候,他们感到无限的快乐和欣慰,因为他们终于完成了一场“伟大的革命一,
“将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都裹挟而去,只剩下荒凉和凄惨。”o
(三)思想中人性的泯灭

随着阶级斗争的升级,大学生由丧失理性进而泯灭了人性。“他们拿着鞭子督促‘黑五
类’学习《毛主席语录》,挥舞着铁棒逼迫群众供奉毛泽东像。更有一些大学生为了立功受

赏,采取各种手法(如利用矛盾.互相揭发,诱供、逼供等)来搜集人们的思想隐秘,挑起
灯笼罗织人们反对伟大领袖的罪名,发现任何不同看法,便视为大逆不道,便要发动群众对

之斗倒斗臭。以言治罪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棍棒加阴谋’使人们极度恐怖,甚至对
亲戚、朋友、父母、兄弟、姐妹、妻子也不敢说旬真心话,害怕泄露天机,大祸临身。不知
谁这样说过;。情绪无限膨胀以至吞没理性的时候,那么人也就变成了凶恶的野兽了。’大学

生们在疯狂中失去理性之后.善的一面完全泯灭,恶的一面尽情宣泄,采取了许多令人发指

。者永平t《那个年代中的我们》,上册,第128页。
。理胜:‘忆北大文革旧事》,摘自“百度网站”。
。唐少杰:《清华文革。七。---h事件”》,摘自“百度嚼站”。
。x×学院干部人事档案SOIB号,‘毕业鉴定》。
。程晋宽:∥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1966--1976}.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70
的野蛮行为。它的野蛮性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性和人的基本权力的最彻底、最直接的
侵害和摧残,他们可以任意地打、任意地砸、任意地抢,无所不用其极,一切社会秩序、伦
理法度和社会公德都被他们踏得粉碎。他们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对社会、对人性、对规范进行
了巨大破坏。”。

而在当时,受害者通常的表现是高度的精神麻木。巴老的《随想录》里(《十年一梦》
第379页)有如下的话;“在‘造反派’的引导和威胁之下,我完全用别人的脑子思考,别
人大吼‘打倒巴金’!我也高举右手响应……我还有通过吃苦完成自己自我改造的决心。”周

丽。回忆到:“那时,打小报告的、写检举信的、造谣的、污蔑的手段无奇不有,内容耸人听
闻,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当时有句口头禅:‘亲不亲,阶级分。’但同一阶级内,还有
异己、还有变质、还有反动、还有坏分子等等。谁知道谁的肚子里养了几条蛔虫。因此,不
呼口号、不举语录、不铁石心肠去面对敌人,就是不革命。不革命就是反革命。反革命就是

人民的敌人,就是牛鬼蛇神,就绝对没有好下场!就‘死有余辜’,就‘死了狗都不吃’!我
怎能去做反革命?我怎能去做人民的敌人?于是,我呼1:3号的声音大了,我举语录本的手高

了,我的眼睛里喷射出狼一般的怒火!对,这才是‘革命者’的形象l”虽然“文革前,我
们相处得何其融融!球类比赛、文艺演出,甚至有了电影也是互相观看。可现在,我们却互

相杀戮!我的心在颤抖。我更加恨自己,觉得自己的革命意志不坚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坚
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l于是,我像许多人一样,玩命她高呼口号、玩命地高举毛主席语录
本、玩命地紧跟、玩俞地适应。”因为“那时,不能讲善良,不能讲良心,因为菩良和良心
都被归类在资产阶级思想范畴。无产阶级只讲稳、准、狠,只讲‘痛打落水狗’。”o

在人人自危,剑拔弩张,空气紧张到极点的状况下。有些大学生甚至“抛弃”了自己的
父母。太原重机学院“级大学生孔××写到:“自己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要时刻提高革命
警惕性,坚决抵制剥削阶级思想。要向家庭一切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言行做无情的斗争。

要看清阶级敌人活动的手段是阴险毒辣、多种多样的。我一定擦亮眼睛,透过现象看本质,
决不被父母的假象迷惑,决不傲他们的后继人。我要誓做剥削阶级的叛逆者,坚决站在无产
阶级革命事业这一边,坚决反对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o还有“一位狂热的大学生,为了与
‘走资派’父母决裂,他带人抄了自己的家。”o
三、激昂的思想开始失落
在狂热追求梦幻中的杜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大学生们高昂、奋进,出世界的主宰者自
屠。毽入总是要在现实中生活匏。当他们毕监后“走与工宸兵相结台莳道路’.面向农村、

面向工矿。面向基层,接受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再教育时。思想中的失落感渐渐产生。
可以想像,大学生从。文革”初期的先锋、闯将、改造人的人.一百八十度地变成了需

要改造和再教育的对象,他们的心理实在难以接受。因为青年大学生本来就是易于倾向反体
制、反现实、反传统、反既定价值标准的。他们渴望着急风暴雨的降临,然后崭新的历史纪
元从他们这里开始;他们想弄懂革命的原始教义.坚持自认为掌握了革命的原则。并为此不

。程晋宽:r教育革命”的历史考麝:1966--1976}.福建教百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一-204页。
o周丽一真实反映当时大学生思想的一个没有大学依据的大学生——者永平:(那个年代中的我们》,第
22l——232页。
。者永平:‘郏个年代中的我们'.上册,第228—232页。
。××学疏千部人事档案K003号,<毕业鉴定》。
o《中华人民共和同国史全鉴》,第四卷1967--1976.第404(}顶。

7l
顾一切。然而他们的“革命斗争’’到头来并没有创造出一个历史的新纪元,他们也没有成为

董存瑞、黄继光那样万古长青的英雄,相反自己还要到田间、地头去接受再教育,这使他们
的情感出现了极大的反差。同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民生活艰辛的社会现实,也使这些在
城市里风风火火为“社会主义理想王国”而斗争的大学生们头脑清醒了些许。他们冥思苦想,
陷入深深的痛楚中。

“事实上,(大)学生们所得到的指示经常是含糊其词的,以至于他们完全可以按自己的
需要,用各种方式加以解释。许多混乱便是由此而生。每个学生组织都有选择地摘取不同的

革命词句,然后声称自己有毛泽东的支持。出身好的青年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牛鬼蛇神身
上,比如;过去的资本家,以及那些很难斗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或者说是顽固
的走资派)。而那些非红五类出身的学生自认为他们与干部子弟不同,就把主要的斗争目标

理解为‘当权派’。在学校里,当权派就是指那些党的书记和其他一些管理人员。”o
从另一个角度讲,“在一种完全否定个性的封闭的社会环境中,青年学生不仅与中国源

远流长的传统道德隔绝,也与人类历史上灿烂的文明成果——人道主义、人性之美、人类之
爱隔绝。”。于是,当狂热的阶级仇恨和个人迷信被煽起后,平时温和善良、循规蹈矩的大学
生似乎一夜之间就变得无法无天、理性尽失了。

当然,这种理性的推论,处在狂热中的大学生是分析不出来的。他们只是有些怀疑,但

又无所适从。直到就业分配到工农生产第一线,他们才发现,自己所坚持的原则竞一钱不值,
甚至连最值得骄傲的红色血统都一钱不值,那份失落的心理才真是从天上掉到地下。有一副

形象的对联写得好,上联是:想当初小将可爱造反有理。下联是:看如今血统高贵什么东西。
横批:一落千丈。署名:想不通。后来,等他们尘埃落定进入广阔天地后,空幻的激情才开始
降温,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开始走向深化。
曾有一个大学生在追忆他下乡的感受时谈到:“我当初真诚地相信,喊几声反修防修的

口号,在社会上冲几{中,就能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当扔,我是从天上看世界。
到陕北山沟沟,住进破窑洞,我(才)第一次发现,中国还有这么落后、贫穷的地方!那些

曾为革命洒过鲜血的老红军、老贫农,仍在吃糠咽菜。看到这些,我流下了眼泪。还搞什么
‘文化大革命’,和人民的愿望相去十万八千里!这时,我是站在地上看世界。在这里,我发
现一种与城里人的狂热相对照的普遍心理:农民在迷信中忍耐。在保守中缄默。这不正是我

们民族的精神重负吗!迷乱的时代多么需要清明的理性呀!我从那虚幻的天上落下来了。我
拼命劳动。想出把力,扭转这里的贫穷。”他道出了大多数知青的心声。o

“文化大革命”初期卷八运动的大学生,原本是出于对毛泽东和党的信赖,响应“造修

正主义反”的号召,怀着“捍卫红色江山永不改变颜色”的一片赤诚参加“革命”的。但遗
憾的是,由于年轻、缺乏社会经验和政治上的幼稚,加之被一些政治野心家们利用、煽动,
表现出了狂热和盲动,给社会和他们自己都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后果。

第二节 “文革”中期大学生思想的困惑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初期那种跌宕起伏的政治运动之后,大学生的思想开始趋于

。(美)阿昵达・陈t‘毛主席的菝子们》,渤海湾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版,第168一169页。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孱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18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田史垒鉴》,第四卷1967~1976,第4039页。

72
理智。健{『]透过林彪事件开始思考他们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究竟是什么t
一、工农兵大学生的复杂情感
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以来,大学已停止招生。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在
《人民日报》《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编者按清样中,加写了:“大学
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
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
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后来简称为“七・二一指示”。)

根据毛泽东这一指示,我国对高校招生进行改革,实行群众推荐、政治考核加文化考试
的招生制度。但当时由于形势混乱,没法恢复招生。直到1970午6月27日,中央批转《北

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陷于停办状态的全国大学,才开始恢复招
生。请示报告将毛泽东“七・二一指示”“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
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具体化了。报告提出的学生条件是:三年以上实践经
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复员军入、青年干部。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
领导批准、学校复审。这就是工农兵大学生。
同年10月15日国务院电告各地,参照上述报告执行。

1970午7月至年底,部分大学试招收了“文革”以后的首届大学生,总共41870人,
1971年初入学,称70级工农兵学员。以后每年都招生,1976年招收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
21.7万人,数目最多。至此,工农兵学员共招7届、总计94万人,占建国以来毕业大学生
数的21.4%。o

西安交通大学对工农兵学员从“基础理论和运算能力: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自学能力”
四个方面进行的统计。结果如下。:

\调直 基础理论和运算能力 专业知识 基本技能 自学能力

\方蕊
擎习\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效果 \

较好 17 28.3 19 31.7 19 31.7 11 18.3

一般 28 46.7 29 48.3 34 56.7 34 56.7

技整 15 25 12 20 7 t1.6 圬 2fi

工农兵大学生,除了部分干部子女和文化素质较高者。其中多数普通工农子女本来是与

高等教育无缘的。“以前在考试竞争、分数选择的机制下,‘书香门第’占了先天的优势。体
力劳动者的子女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是社会分工与历史遗留造成的社会不公。实行工农兵大

学招生制度,的确使一大批文化程度不高的贫苦农民子女(不到适龄青年的1%),获得了接
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也可以说是某一种社会公正,但这种‘社会公正’是咀付出沉重的社
会代份为条件的。其一,因为废除了文化考试,入学者太多不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文仡基础,

。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半,第181页。
。程晋宽z铲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1966一1976》,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27页。

73
这就使得他们难以完成大学学业。中国是穷国,又是教育大国,文教经费和文化资源极其有

限,投人与产出之间,差距如此之大,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浪费。其二,牺牲了一代人中最有
文化潜力、最堪造就的佼佼者,剥夺了他们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另一种不公正。其负面
影响是多方面的: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人才断层,时机丧失。其三,推荐制的理想境界与实
践中的不正之风反差极大,新制度很快变质变味,成为某些权势者谋私的工具。”…
工农兵大学生由于成份复杂。知识程度不齐,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认识的多样化,大体

来讲,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渴望知识的。工农兵大学生中有不少人没有畏惧文化程度低带来的困难,
他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这些大学生讲到:“金秋九月,当我走进大学校园的时
候,就象进入了知识的海洋,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我未知而十分渴求知道的,这时我才

真正明白:掌握知识,报效祖国.这里才是真正的起点。由于22岁的年龄已经偏大,必须

加倍努力才能找回时间,所以.在教室开夜车是常事。”“大家深知强国重任在肩,都憋着
一股劲,恨不得一头钻进书堆里,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自己的脑子。为了想办法让老师多讲。

我们商定,大家分科目先预习,然后提出问题,再支持老师上讲台集体答疑,效果很好,既
节省时间,又学得扎实。”。
第二类是热衷于政治运动的。他们努力迎合政治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政治运动的洪流
中。这些大学生谈到;“到校后,我担心自己文化程度低。跟不上。但毛主席。一切矛盾都
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的教导使我认识到:文化低与文化高,跟得上与跟不上,

都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转化的。”“怀着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和对阶级敌人的无比仇恨,和

广大工农兵学员一起,向阶级敌人猛烈开火。为了写好批判文章,我拿著稿子反复请老师和
同学提意见,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并在批判会上发了言。后来,我又连续写了家史和学哲学、
用哲学的心得体会,尝到了突出政治的甜头。”。还有更多的大学生介绍了他们参加阶级斗争
的体会:。回顾进大学以来的情况。下乡摘阶级教育秽凰授后进行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许

多活生生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事实.大大提高了我们的革命警惕性。”9
第三类是思想上无所事事,在混沌中打发日子的。这批人一般是文化程度太低.对学知

识失去了*趣,而且对政治也不太敏感。
工农兵学员的大多数,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态接受着来自文化、思

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熏陶和锻炼。那时,“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动态的、多方面的、复杂的,
统计数容{扫缩穰难反映,工农兵学员牟许多入能珍褫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尤其在1971年
下半年、1972年、1973年上半年。学习空气较派,许多原工农兵大学生回忆说这个时期读
了不少书。但也有不少人限于原有文化基础,或受了极左思潮的影响,尤其当运动来时头脑

发热,并未能完成起码的大学学业。”。工农兵大学生呈现出的复杂心态,预示着“文革”初
期大学生那种“步调一致”的狂热的“革命激情”开始降温。
二、在困惑中开始思考

o《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教青科学出版杜1984年版,1980年4月条。
。刘铁桂:{70年代前期:不断充实自己的一代人“我的大学生活”》t《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授报》,第129—132
期。
。姚惠琴t《“跟得上”与“跟不上'.‘杭州大学校报》,1970年第42期,第页。
。物理系学生连;《为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而战斗》.杭州大学校报.1971第“期,第页。
o袁佩:《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宿舍阵地’.载《教育革命通讯,Lq75年,第7期。

74
(一)大学生困惑思想的降临
如前文所述,随着“文革’’延续,大学生们似乎认识到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王国只是一
片虚幻,他们已感到失落,许多人选择逍遥,对运动已感到疲倦。而“林彪事件”的突然出
现,则更使大学生们一下子陷入困惑。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及其部分党羽在蒙古境内机毁人亡。林彪集团的覆灭,促使更
广大的干部和群众从个人崇拜的狂热中觉醒,加深了对‘文化大革命’的怀疑和不满,客观
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成为10年‘文化大革命’历史发展的一个
转折点。这突如其来的政治大事变,使大学生们惊得目瞪口呆,疑惑顿生。张耀先。的回忆

反映了那个时候多数大学生们的思想。他说:林彪事件,我们起初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只觉
得一盆冷水从天而降,浇得我们直打冷颤。“虽然后来中央发出了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

但林彪事件的根源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林彪隐蔽的太深?是毛泽东用人的错误?还是‘文
革’造就了林彪?”“总之,中央不能.也没有给大家一个明确的政治交代。”“那些‘文革’

之初,紧跟党中央、毛泽东闹革命的所谓‘保守派’的大学生,在刘少奇被打倒后,大部分
处于低潮,或逍遥、或观望,甚至产生过怀疑:而林彪出事后,‘造反派’的大学生也感到

了沉重的失落。因为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和接班人——‘左派’的坚决支持者,也成为阴谋
家、野心家,组织了反党集团。这实在难以让人接受。都是毛泽东身边的人,都是久经考验
的共产主义战士,都是党和国家的栋梁,怎么都和党和国家过不去呢?如果说打倒刘少奇,
是发现了他‘叛徒、内奸、工贼’的有力证据,那么,林彪反党集团是怎么回事?”o
当然。那个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也不是铁板一块,如果划分一下的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中毒”较深的少数造反派大学生。他们不相信林彪摔死了,他们怀疑传达的文件有假。
并进而采取了极端的行动(这些人后来被抓了起来):二是处于艨胧状态的大学生,他们虽

然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但对“文革”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虽然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张

扬,但思想深处却已开始反叛;三是大学生中的“精英”部分,他们通过敏感的政治分析认
为;“林彪事件”是党内政治斗争的产物,是“文革”造就了林彪集团,是林彪集团借助于
毛泽东的威望,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快速膨胀了他们的政治野心。“大学生作为林彪集团政

治野心膨胀的催化剂,而成为中央高层内部政治斗争的工具,中央的这个政治玩笑,使我们
受到了一定的政治愚弄。”毁Ⅱ纯义。属于清华大学工农兵学员中的第一批高才生,毕业后曾
参加过一年半的研究生学习,后担任清华教师,前后在清华待了十一年。他说:“我是有先
见之明的。林彪出事都在预料之中,他不出事才怪昵?因为林彪的‘发迹’违背了正常规律,

反规律的事情必然有闯题。只是那么多盲目追随林彪思想的大学生,却成了他篡党夺权阴谋
的政治牺牲品”。

(二)对“左”倾危害性的思考

“林彪事件”之后进行的批林整风运动,提高了大学生对“左”倾错误危害性的认识.
促进了大学生的冷静思考。林希。回忆了那一时期大学生的反思:“大学生开始思考,何以接

。张耀先一武汉水利电力学院64缓大学生。
9采访张耀先(2004年儿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曾任数务处长、水利系主任。
o采访张耀先(2004年11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曾任救务处长、水利系主任。
o刘纯义——清华大学1970级大学生。
。采访刘纯义(2005年1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系主任、副教授。
。林希一一者永平:‘那个年代中的我们》介绍他是个被专政的天撺大学生。

75
班人竟然会机毁人亡?到这时,这一场浩劫已经是缺乏号召力了。”。此后的政治运动中,大
学生们保持了一定的冷静。
1972年7月14日,周恩来根据扬振宁的建议,指示北京大学周培源纠正科研、教育中

的“左”倾错误,重视理科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随后,周恩来又写信给有关人士,强调提
出:“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抓起来,同时又要把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结合起来。”

根据周恩来的建议,召开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加强科学研究、努力赶上世界先
进水平的号召。不久,周培源根据周恩来的意见,写了一篇题为《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
的一些看法》,文中强调了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并谈到了理科和工科的区别和联系,等

等。正确的导向,调动了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一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做法开始实施,大学
生也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学习。

这时,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希望学习知识的人占大多数。谈到这个时期的学习生

活,刘纯义深有感触。他说:“我有幸经历了努力学习的时段。那时中央、学校都号召努力

学习,并创造了一定的教学环境。给我们上课的都是教授,全国知名的专家。他们良好的素
养、丰富的知识,耐心的教诲,到现在还好像是历历在目。虽然大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

都能够珍惜难得的学习机遇。每天除了应付一定的政治学习、批判之外,大部分精力都用在
科学研究上,我的一些设计观点也得到过权威专家的赏识。现在想起来,我专业知识掌握的
比较牢固、扎实,多亏了那个时段打下的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o

如果大学生活这样发展下去,扭转“文革”带来的不利因素,使大学生思想上逐渐成熟
起来,并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是能够将大学生吸引到健康的轨道上来的。然而,“惯
性政治运动”,并没有停止,别有用心的人们又制造了“白卷”事件,掀起了所谓的反潮流
精神,给刚刚稳定下来的大学生又带来了一次骚动。不过这时的大学生们已经不是“文革”
初期的见风而上的政治影子了,他们已开始学会冷静思考。
三、“自卷”运动中大学生抵制心理的显现
1973年4月,国务院根据周恿来的指示下达了大学招生文件,强调大学招生时要重视

文化程度,进行文化考查,以了解推荐对象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为“文化大革命”以来混乱的高等院校招生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这个文件精神,引起了

“四人帮”的不满,其在辽宁的代理人、时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的毛远新公开说:“文化考查
可以搞,但是,我保留批判权。今天。我们刚刚着手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

居然有入千方百计逼迫工农兵去适应旧的教育制度,这实在是大有资产阶级反攻倒算之嫌。”
张春桥也说:“这样搞法,‘把无产阶级寄予希望的青年关在门外。使修正主义有希望。无产

阶级没有希望。”因此,“他们密谋对策,并在文化考察上借题发挥,他们诬蔑文化考查是大
学招生的弊病,是智育第一、文化至上,要辽宁拿出点材料来。”o
恰在此时,辽宁出现了一位“白卷英雄”。

辽宁省兴城县自塔公社下乡知青张铁生,在参加大学招生文化考查时.由于考得根糟糕,
眼看录取无望,就在参加理化考试时,将准备好的一封信拿出来,抄在试卷背面,并竭力吹

捧标榜自己而贬低别的考生,最后说道:“我所理想和要求的,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学考

。者永平:《那个年代中的我们》,上册,第50页。
。采访刘纯义(2005年1月),黄河水院水利系主任、副教授。
。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第四卷1967一1976,团结出版杜,第4588页。

76
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
毛远新听到张铁生写信的情况后如获至宝,当晚就令人打电话把考卷和信火速送来。

看完信后,立即决定要在《辽宁日报》上加编者按发表。7月19曰,(--份发人深省的答卷》
出现在《辽宁日报》上。“8月10日,《人民El报》转载了《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及《辽
宁日报》的编者按,并加了编者按。《文汇报》在转载的同时,还发起了。选什么样的人上
大学’的讨论。《红旗》杂志、《教育革命通讯》也以张铁生的信为引子,就高校招生问题发

表文章、评论,说搞文化考查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是对教育革命的反扑’,是‘资产阶
级向无产阶级反扑’,这就掀起了对文化考查的批判,全国也刮起了否定文化学习的歪

风。”。这正是“四人帮”期望的结果。迟群高兴地讲到:“打了零蛋分的大学生恰恰是我
们要培养的接班人……,尽管我们学校有50多个专业,实际上就是一个专业,就是造走资

派反的专业。张春桥也说到:宁要列宁讲的无产阶级专政工具,宁肯少学一点,也不要红色
工程师、资产阶级分子。”9

“白卷”事件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引了一些反潮流斗士,酿造了又一次学习无用环境。虽
然“也有不少学生暗中学习,不贴大字报。业务拔尖,但他们是受压抑的人。当时上海师大

教学没计划,学生毕业不考核成绩,教师布置10道题目就是‘智育第一’抬头,上课连讲两

个小时就被指责为‘满堂灌’.学生看业务书,不得不在上面放一本《红旗》以掩人耳目,
搞得许多爱学习的学生像罪人一样,抬不起头。”。然而。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白卷英雄”
是反感的。其抵触情绪已有显露。刘纯义介绍说:“白卷’事件是‘四人帮’篡党夺权的一

个阴谋,为了政治目的,他们不惜推出‘白卷’英雄,并号召那么多的大学生崇尚文盲,反
潮流……。这对刚刚稳定下来要安心学习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又是一次严重的思想干扰,心
中的怨恨自不必说,就连来自工矿、农村且学习不好的大学生都认为:‘白卷’怎么能上大
学呢7我个人对‘白卷’事件更加反感,因为我学习基础较好,学习也努力,当时的学习环

境也不错,我也已经成为渣华大学的研究生,正处于踌躇演志状态。然而,‘自卷’事件引
起的反潮流之风,彻底结束了我的研究生之梦,未完成学业就被迫转入教师行列。”这个时
期媒介宣传的,学校传达的仍然是来自中央的声音。“虽然大家也知道和‘四人帮’有关系,

但由于他们是打着毛泽东的旗号,大家也没什么说的。”“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大部分学生
按时参加各类政治活动、大大小小的批判会什么的,甚至写批判稿也当作任务分派下来限期

完成我们也认了。因为,不管怎么说,毛泽东仍然是当代的领袖。这就使得。四人帮’能够
横行一对。‘自卷’事俘给我们带来的是思想、学习诸多方面的大倒遇,正派大学生思想主
流的具体表现就是‘疲倦的应付’,‘公开的不满7再加上‘忍气吞声’。”母
“文革”中后期,经历了若干政治事件.感受遍比起彼伏的大学生们,心中唯一的信念
是不想对毛泽东产生失望,也不愿让心中的太阳陨落。他们所具有的分析能力,已经能够通
过“反规律”现象,认识到“四人帮”的一些不正常,虽然政治环境不允许大张旗鼓的争辩,
但大学生那不满的思想已经公开显霹出来,电影或电视上介绍中央召开什么大会的画面,大

。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第四卷1967--19"(6,团结出版社,第458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田史全鉴》,第四卷1967--1976.团结出版社,第4473页。
。转引自周全华t r文化大革俞”中的“教育革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26页。
。上海师范大学大批判组t‘一股阴风几排恶浪》,载《人民教育》1978年第6期。
。采访刘纯义(2005年1月),黄河水院水利系主任,副教授。

77
学生非常敏感地看出毛泽东的两边排列了两个派别的人:对周恩来这边,大学生由衷地表示

赞赏,对另一边,私下公开地评价他们是“乳臭未干”。这个时段,大学生的思想深处又在
“蠢蠢欲动”酝酿新的斗争。虽然心态上有些类似文革开始前的状况,但两个时期的思想状
况存在着截然的不同之处:一个是狂热、盲从,一个是怀疑、觉悟;一个是漫无边际地“革
命、造反”,一个是目标明确地为正义而斗争。

第三节文革后期大学生思想的觉悟
逐渐清醒、理智的大学生们,在认识到他们的革命理想、革命热情被人利用,他们成为
某些野心家、阴谋家的工具之后,再也不肯随波逐流了,他们借悼念周恩来之际,向社会发
出了觉醒的吼声。

一、大学生对时政的清醒认识
文革后期,“四人帮”加挟了纂党夺权的步伐,佳们将忍愚来、邓小平等一大批党和国

家的历史功臣当成他们实现自己政治目的的绊脚石.必欲除之而后快。1973年9月4日,
由江青控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编纂的《儒家和儒家的反动思想》一文在《北京
日报》发表,文章从孔予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拉扯到“周礼”.又从“周

礼”扯到相传制礼的周公是旧奴隶制的“政治代表”,暗指周恩来。“11月1日,由罗思鼎
撰写、姚文元修改的《秦壬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兼论儒法论争的社会基
础》,在‘红旗》杂志第1】期发表.这篇文章批‘宰相’、‘批折中主义7、‘反复辟’,影射

攻击周恩来。江青看了这篇文章后,得意地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只批吕不韦,吕是个
宰相。”。充分暴露了他们反对周思来的险恶用心。
大学生和全国人民一样.是非常爱戴和敬重人民的总理周恩来的,不仅因为他的丰功伟
绩,而且还园为他为国事而忍辱负重的高贵品质。大家私下传说着周恩来是如何实现“小球
带动大(地)球”这种乒乓外交的胜利的;如何保护了一大批中国革命的历史功臣和共和国

的各类人才的;如何以自己虚弱的身躯支撑着共和国这栋大厦的;尤其在大学生当中传诵着
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反周民必反”,这更加促进了大学生的觉醒。
邵培襁P说到:“这一时期,太学生对政治更加敏感,同学们甚至能从报纸上的内容。

准确地判断党和国家政治内涵和政治走向,哪些人要做什么,目的是什么等。因此.当‘四
人帮’干涉工、农、商、学、兵、政、党各个领域时.我们都非常的看不惯。尤其是他们公
然反对周恩来。攻击为共和国鞠躬尽瘁的好总理,我们感到气愤之极。因为,这些既不懂专

业,又不学无术的‘文痞’,对我们而言,除了引起正常教学秩序的紊乱之外.其它再没有
什么,并且他们还充分利用毛泽东‘反右’的思想,对党和国家的若干历史功臣,进行‘死

亡式的、杀人不见血’的政治打击,这更加激起了同学们思想深处强烈的抵制。一是因为‘四
人帮’本身在人们心目中并没有什么威望,对中国革命也没有实质性地贡献,并且无论从政

治,军事,还是从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考察,他们都属于‘乳臭未干’一代:二是因为他们
重点打击鲍对象。绝大多数都是人们特说中的英雄,并且缝{『】翦英雄形象旱已深入人翦j台龟灵
魂。”@

。《中华^民共和国图史全鉴》,第四卷1967--1976,第4675—4676页。
o邵培根——后勤工程学院1973级大学生.
o采访邵培根(2004年12月),黄河水院讲师。

7弓
可以这样说:“文革”十年,既是思想专制登峰造极的年代,也是思想启蒙在坚冰下涌

动的年代,许多新思想的萌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民间涌现出来的。这种新思想的萌芽与政
治追害和无休止的劳民伤财有关。在旷日持久的运动中,大学生们要么是遭遇不幸,要么是
认识到“革命”实现不了他们的理想王国,便开始对这场运动怀疑、追问,他们从怀疑林彪,
到怀疑“文革”的必要性。这种怀疑到“文革”后期已经成为一种相当广泛的政治思潮。对
周思来总理的悼念、对“四人帮”的声讨,就是这种思潮的总爆发。“

二、思想深处爱憎的爆发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在那些悲痛的日子里。“教育界同全国各界群众举

行悼念活动。‘四人帮’却下禁令:不准戴黑纱、白花,不准送花圈,不准开追悼会。”o这
些规定已经引起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而“四人帮”出于他们的政治目的,

转移人们的视线,说什么“化悲痛为力量,首先要批邓”。同时,他们继续影射周恩来.3
月5日.文汇报转载新华社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13周年的电讯稿时,故意
删去了周恿来的题词i 3月25日,《文汇报》刊登《走资派还在走,我们就要同他斗》的文

章,其中提到“党内那个走资派要把被打倒的至今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扶上”,影射攻击周恩
来。
这时的大学生们思想经历了困惑、冷静。已经觉醒了,他们已经不再是时政舆论的应声
虫了,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清华大学刘纯义介绍说:“我们敏感地意识到,这是射向周总理的毒箭,是‘四人帮’

阴谋篡党夺权的危险信号。经历了政治磨练的大学生,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谁是阴谋家,谁
是反革命,谁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总理为了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世人皆知。
而‘四人帮’却倒行逆施,处处攻击周恩来。其险恶用心不正是‘司马昭之心’吗?大家酝

酿着要揭露。四人帮’的罪行,要和他们斗,要沉痛悼念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这是大学生
共同的心愿”o邵避根也回忆到:“四人帮’不得人心早已成为大学生中公开的政治秘密,

大家都清楚地知道‘四人帮’要纂党夺权,耍在周恩来总理去世。国家政治混乱之机主宰党
和圈家的领导权力。所以,反对‘四人帮’,悼念周恩来已经成为大学生酝酿已久的政治动
力。”o

可以这样说:觉醒以后的大学生。并非政治上成熟的大学生,他们的觉醒一方面缘于“文

革”前期那“痛心”的经历,一方面缘于“四人帮”那疯狂的篡党夺权行为。这种觉醒加之
大学生所具有的正义感、好冲动、强烈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很自然地寻找到了愤怒情绪的爆
发点——以悼念周恩来总理为契机,同“四人帮”进行斗争。
3月28日上午八时。南京大学数学系四百余人在李西宁。带领下,拾着周总理的巨幅遗
像和大花圈,绕道新街口到梅园新村。沿途许多群众纷纷加入,成为南京市民反对“四人帮”
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示威。3月29目,南京大学数学系学生贴出大标语。指出要警惕野心家、

阴谋家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要用鲜血来保卫红色江山。下午,南大有三百多名学生

。丁东谢泳高增德赵诚智效民:《思想操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196页。
o刘光;‘新中周高等教育大事记》’东北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第306页。
。采访刘纯义(2005年1月),黄河水院水利系主任,副教授。
o采访邵培根(2004年12月),黄河水院讲师。
。李西宁——南京大学数学系大学生.系团总支书记。

79
分成二十多个小组,在全市主要街道张贴大标语。当晚去火车站,把大标语刷在过往南京的

列车上。3月30日,南京大学学生在车站工作人员帮助下,用柏油和油漆在车厢上刷了“揪
出《文汇报》的黑后台!”“谁反对周总理就打倒谁l,,等大字标语。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样板团’是‘四人帮’及其爪牙控制最严密的单位,不仅不

让送花圈,也不准去天安门广场。然而,天安门广场照样出现过他们的足迹,照样摆放着他
们敬送的花圈。四月三日晚九时许,以清华大学学生周为民为首的几个同学,不仅向天安门
广场送去了挽带上写着‘天堂笑看千万后来人,鬼狱哭煞几只烛正昏’的直径两尺的大白花,

而且还送去了《献词》:‘敬爱的周总理:我们向您献上这朵表达心意的白花。这是我们对您

的热爱、怀念和情意。在这表达千百万人民心意的花圈的海洋中,我们这一朵白花显得很拙
劣a但是就是这样一朵白花,他们也不让扎啊!!!我们只能跑到校外扎出了这朵平常、普通

的白花,把我们全部的爱,全部的恨,全部的怀念之情,全部的愤怒之心,全都扎入这朵大
白花中l敬爱的周总理,您是能理解我们的啊!!!…o
“浙江大学也摆开了一个战场。校门口耸立着一座形同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木

制巨碑.上面镶嵌着周恩来的织锦像,碑旁排列着许多花圈和松柏。”雷
“安徽大学和台肥工业大学的师生在长江路上贴满了悼念周思来总理,申讨‘四人帮’

一伙的大标语。安徽师范大学一位学生,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墙壁上,用‘党的女儿’
的名义剧上了醒目的大字标语:‘周总理革命摄樽万岁l’。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今日
思总理.热血更沸腾’。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群众,不仅在本单位举行了悼念周思
来总理的活动,还纷纷来到烈士陵园献送花圈、诗词。”。

4月4日,是清明节,星期天,天安门广场的活动达到高潮。虽然“四人帮”下了这是
“鬼节”,不许悼念的禁令,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界人民群众,不怕跟踪盯梢、不怕打击陷

害,扶老挟幼,争先恐后,象狂流巨涛一般涌向天安门广场。整个广场淹没在人潮花海之中,
各式各样耪致的花圈从广场鹩北铡一直排到纪念碑抟南端。天安门广场的气氛更加索穆。更
加悲壮,更加激动人心。
“这一天,北京工业学院陈力等十位女学生写的《请收下》深刻地表达了人民对周恩来

的深情厚意和对‘四人帮’一伙的深恶痛绝。”o他们在诗中这样写到:
收下吧,

请收下新一代心上的鲜花;
收下吧,

请收下接班人深情的鲜花。
手捧看她,
我们仿佛看见您,

敬爱的总理啊,
目光炯炯,

右手端在怀间,

。高皋严家其:r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05—608页。
。高皋严寡其;‘“文化大草龠”十年史》,第646页。
。高皋严家其t r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649—651页。
。高皋严家其t r文化太革命”十年史》,第613—614页。


巍然屹立在蓝天白云下。
怎能忘,

多少次啊,我们也曾手捧着鲜花

在这宽阔的长安街上,
欢呼著将您迎接;
更难忘

那寒冷悲痛的日子,
就在这里,
我们痛哭着最后一次送您走过,

黑纱白花拌着冻成冰的泪花。

我们永远铭记您的光辉形象,
任谁也不能抹杀:

我们牢记苏联变修的t碜痛教训,
时时张开思想的雷达。
我们又听到您在深切的叮咛;
“孩子们,
警惕啊”,

警惕赫鲁晓夫式的人物
在党内投机倒把。

在大学生的“感染”下.人们用花圈和诗歌为武器.表述着自己思想深处的爱憎。

。欲悲揭寅酗,毳哭豺猿关。露盘祭罐杰,扬盾爨篷转。“
”翻案图穷匕首见,攻击总理罪滔天,青江摇桥闪鬼影,反罢河妖红霞现。”

4誊意初发花香凝,寒夜暗寂悬冷星。漫漫哀思绕华夏,烈士雄鹰金日瞑。自花一朵寄
深情,遥望征程困难横。铮铮纯铁孩儿骨,酷默之后有管惊!”

大学生们传抄着这既表达对周总理的爱戴,又表达对“四人帮”刻骨仇恨的诗文。“北
京化工学院学生陈子明和许多自告奋勇的人反复诵读者.人们在微弱的光亮下匆匆抄录着,

一囊乞,一拙。秩序井然,8

4月4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天安门事件问题,认为这是是反革命事件,是
文化大革命以来最严重的逆流。4月5日凌晨撤走并销毁了广场上所有花圈.逮捕了一些人,

群众更加愤怒,要求“还我花圈”、“还我战友”,同民兵、警察和战士发生严重冲突,并
烧毁了一些汽车和天安门广场东南角的“工人民兵指挥部”,群众和民兵、警察都有被打伤
的。5日晚9时半,1万名民兵.5个营的卫成部队.3000名公安人员带着术棍包围广场,

对群众进行殴打。并且逮捕了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38名群众(前3天逮捕39人)。天安门
抗议运动被镇压下去了。4月7日晚,全国所有广播电台同时广播了中共中央《关于华国锋
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决议》和《关于撤销邓

。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616页。

gl
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在第二项决议里。天安门事件被定为“反革命事件”,邓小
平也因天安门事件的发生和所谓的“最近表现”,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
后效。从4月8日起,“四人帮”开动了他们所掌握的全部宣传机器,对天安门事件进行了

大量的歪曲事实的宣传,并且加紧了对群众的控制和镇压,全国笼罩着白色恐怖的气氛中。
但青年大学生并未被白色恐怖所吓倒,而是以大无畏的精神,继续通过各种方式同“四人
帮”反革命集团展开斗争,坚决抵制“左”倾错误。
“四五”运动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

的强大的抗议运动。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这个运动
实质上是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它为后来粉碎江清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
大的群众基础。”

这次运动是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为急先锋的群众自发行动,是对“文化大革
命”,特别是对“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怀疑、不满,对“四人帮”的义愤的总爆发。

青年学生一方面出于对周恩来伟大人格的景仰和对周恩来的哀悼,另一方面以悼念周恩来和
杨开慧等烈士的形式表示对“四人帮”的愤怒和对“左”倾错误的抵制。许多诗词、悼词和
讲演指出江清、张春桥等人是祸国殃民的“野心家”、“阴谋家”,提出“打到野心家、阴谋
家”的口号。这次运动的积极分子主要是“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红卫兵和青年大学生,他们
在运动中提出了反对专制主义和个人崇拜的要求,尖锐地指出: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人

民也不是愚不可及,秦皇的封建社会已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强烈要求为实现我国的四个现代
化而奋斗,明确提出:我们要的是真正的马列主义。为了真正的马列主义。我们不怕抛头洒

血。四个现代化日。我们一定设酒重祭。这说明青年大学生经过十年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活的
磨练,已从狂热到彷徨到觉醒.从盲从、迷信到理性思考,其政治敏锐性、政治辨别力、政
治责任感明显提高。他们沿着“五四”运动所指引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
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喊出了时代的声音,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林彪、“四
人帮”的干扰破坏,把国家推向危亡的境地。犀家再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人民再不能沉默

了l觉醒的一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青年运动的革命传统,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迎接“四
人帮”的棍棒,用自己的愤怒和鲜血,在豪迈的《国际歌》声中去创造英雄业绩,在中国青
年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大学生们政治思想的觉悟。为正义所进行的抗争,预示着一代政治野心家的覆灭,一
场旷日持久的动荡的结束。

本章小结

“文革。期间,“由于党的指导方针失误,特别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使
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受了严重灾难。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以及思想

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方法、领导管理体制,彻底被破坏。青年学生的政抬思想、道德
晶质也遭到严重刨伤,教训极其深刻。”从“文革”期闻大学生的思想轨迹——狂热、盲从、
扭曲、失藩、怀疑、不满、愤怒、抗争所反映的结果来看。缺乏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

系,大学生就会走向社会的极端,就会影响党、国家甚至全社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在“文革”岁月里,“各种历史沉渣泛起,各种罪恶恩想纷纷登台表演,串演了一场极
为野蛮,极为残酷的人类悲剧,它们是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专制主义、皇
权主义、极左思潮和极端个人迷信等思想的会合。”。这使得党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

统、崇高威望被破坏,党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内容、方式、方法体系受到肆意
践踏,大批政工干部遭到排斥和打击。
在别有用心的人的操纵下,从运动一开始,大学生就“踢开党委闹革命”,课“停”了,

学校领导成了黑帮、教师成了反动权威、政工干部成了黑打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茫然、
彷徨、不理解、不知所措。而广大的青年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出身于革命干部、工人、贫下
中农家庭的大学生由于对党和毛泽东的热爱而被利用。“红卫兵”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高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严重的瘫痪状态。阶级斗争扩大化,政治“冲击一切”、“高
于一切”,这一切使得狂热的“文革”向错误越走越远。

为了使“革命”的学生不致失控,中央决定“军宣队”、“工宣队”进驻高校.领导斗、

批、改,继续推行“左”的一套。如果说这段时期还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那
也就是贩卖林彪、“四人帮”极“左”的货色.而教育者则正是处于狂热中的学生自己以及
具有“路线”觉悟的军、工宣传队。1971年由张春桥、迟群控制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后-使混乱所造成的危害更加深远。这次会议炮制的《纪要》做出了两个估计,一是文化大
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二是知识分子的大多数
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两个估计的出笼给高校带来一场深重的
灾难,学生的思想更加混乱。
林彪反党集团被揭露后,周恩来和复出工作的邓小平虽然都提出了正确的教育思想。使
高校和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线生机,但在“四人帮1一伙的干扰下这种生机很快断

送,代之而起的是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反击右倾翻案风.树立了“闹而优则仕”的典型,
煽动学生做“白卷先生”和“敢于造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一次瘫痪。
二、大学生成为党内政治斗争的工具
“文革”期同的大学生,在4左”倾思潮“控制”下,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规律,教出了

盲从、疯狂、扭曲的举动。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发现,这一代大学生不幸成了党内政治斗争的
工具。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知识的角度来考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荒废了接受教育的大好年华。他们在成长过程

中,没有遇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学教授们、科学家们、包括他们自己都离开了课堂到农村、
工厂、部队,去学农、学工、学军,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知识无用、造反有理”成为大

学生们日常思维活动的主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变的狭窄单一。“最纯洁的一代”,也
是。最幼稚的一代”、。最偏激的一代4是许多人对这一代大学生形象的描述。因此,对他们

来说,甚至摆谈学用关系都是一种奢侈。学术发达终究需要以个性发达为基础。“一个只求
同不求异的社会。自然无法结出丰硕的学术果实。一个将学用关系定为立竿见影的时代,又

怎么能出现绵实邈远的学术大家?以‘文革’为颠峰的思想钳制,前后影响至少达40年,
需要数代大学生‘甘于平庸’为代价。”o

从情感的角度来考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存在着人性方面的缺陷,与他人相处总是“警

。陈哲夫江荣海吴丕c 120世纪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18页。
。季羡林t t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季藻林‘怀旧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83
钟长鸣”。章含之和她的一位同学在40余年后再次相见时,那位同学很难相信十八岁活跃、
快乐、温和的章含之,与现在很容易激动、好斗,还不肯让人的章含之是同一个人。章含之
自剖到:“这变化大概就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的,为了生存,为了不使自己任人宰割,我
学会了斗争,而斗争就意味着以他人的失败来获得我所争取的权利。”她说“在九死一生之
后,我大概从斗争的烈火中脱胎换骨,明白了我只能用斗争来保护我自己。”…因此,由于需

要“在斗争中求生存”,这一代大学生普遍不是整人就是被整。戴煌沉痛回忆:“这些‘高手
’(那些对戴煌罗织罪名者,本书作者注)中的大多数人,恰恰是与我滚爬过同一条战壕、

打过同一副扑克,并用我偶然所得的稿费去全聚德、砂锅居、峨媚酒家、大地餐厅共尝过美
味小吃的人。”。

颇准在病重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想见一见自己的亲生儿女,而儿女们却毫不留情地予

以拒绝。20岁刚出头的顾重之甚至写出了这样的语言:“在对党的事业的热爱和对顾准的
憎恨之间是不可能存在什么一般的父子感情的。……我是要跟党跟毛主席走的,我是决不能

跟着顾准走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取了断绝关系的措施,我至今认为是正确的,我丝毫
也不认为是过分。”他最后讲道:“我相信在我们的亲属中间也存在着严重深刻的斗争,这也
是毫不奇怪的”9
从理想的角度来考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在“左“倾氛围中,只能将个人理想当成遥远
的梦幻。章含之的悲剧甚有代表性,她回亿道:“我幻想自己是那天上的鸟群,无忧无虑地

飞翔在广阔天地间;我也幻想有期一日摆脱这沉闷的家庭,去创造自己的幸福。也许我会成
为一名出色的演员,因为那时我着迷般地喜爱话剧艺术:也许是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许
是个钢琴家,因为我是那样渴望能学习钢琴。我也幻想过我会得到世上最最纯洁美好的爱情。

我所有的幻想都是那么美好,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我会遭厄运,我会被卷入政治的漩涡,
险些葬身在别人玩弄的政治游戏之中。我也没想到过婚姻会破裂,没有想到过刻骨铭心的爱

最终变成了生离死别,在我仅仅48岁时就孑然一身,四处飘零。我真正感到遗憾的是,我
的一生中,所有我幻想过的美好的愿望几乎一件都没有实现,而我没有想过的事却都发生了,
并且构成了我悲剧性的人生”。
总之,这个时期的许多大学生不幸成了党内政治斗争的工具。他们当年毫不犹豫、发自
内心地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与付出惨重代价后换来的惨不忍堵的恶
果,无法不使他们产生真正的历史悲凉。因为,他们当年响应的毕竟是党中央、毛泽东的号

召,追求的毕竟是正义和崇高,两菲丑陋和自私。正是如此,纯洁的大学生前j在狂热盲从中
裹着斯巴达壮美的幽魂。忠诚而真挚地“战斗”在生死搏杀的最前线。然而,随着这场大革
命的结束,他们的青春也“随风而去”,偏大的年龄与知识的匮乏已经不允许他们再做出理

想的选择,留下的也只是一些“酸、甜、苦、辣”般的复杂记忆。作为那个时代最沉重的试
验品,这些人将在极度矛盾中走完剩下的生命旅程。
“舒婷有一首诗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大学生的糟神创伤:。为了一根刺/我向你哭喊/如今戴
着荆冠,我不敢/一声也不敢呻吟。’满头荆蒯还不敢哭Ⅱq.说明他们已习惯承受侮辱与伤害,

。乔盈华章含之:‘那随风飘去的岁月,.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戴煌:‘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中央编译出版扯1998年版。第77—78页。
。高建目:t顾准全传》,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23页。
。乔冠华章含之:‘那随风飘击韵岁月),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201页。

毪辱
所有的伤1:3都必须通过岁月渐渐抚平,有的甚至终身留痕。他们只能是过渡的一代,只能批
判黑暗(因为只熟悉黑暗),无法规划光明(因为不认识光明)。”…
“文革”期间大学生的思想轨迹告诉我们:大学生由于其居住集中、年轻冲动、思想不
成熟、容易受影响、对新事物敏感、强烈的参与意识等特征,而成为社会政治运动的有力参

与者。“林、江”集团政治野心的启动,有毛泽东错误带来的便利,也有大学生狂热、盲从
制造的政治环境。而“四入帮”走向历史的审判台,也包含大学生奉献的政治激情。因此,

作为社会知识主体之一的大学生,作为政治上不成熟的大学生,作为参与意识强烈的大学生,
对社会政治运动都会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因为大学生们有这些特点,使得他们成为众

多“政治家”们窥视的“资本”。而这也正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的根据之一,
要培养他们明确的政治方向,塑造他们的合乎时代发展的理性,教化他们融洽人伦的情感,
使他们有理想、有知识、有作为.走上社会后不负学校、国家对他们培养和期望。

。《逝击的年代一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文化艺术出版杜1999年版.第37页。
85
第四章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1976~1988)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思想界曾一度在“左”的框架内徘徊。不久,真理标准

问题展开大讨论,使全国人民的思想获得了一次解放,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
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12月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历史进入了改革开放的
新时期。在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其它领域也出现了

一些失误。思想敏锐的大学生们,在这改革开放的不平凡的时代节律中载浮载沉,历练着自
己的社会主义思想认识。

第一节大学生思想解放序幕的拉开(1976--1979)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以华国锋、叶剑荚等为核心,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与意志,
对王洪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实行隔离审查。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华国锋任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从10月7日至14日,中央政治局分批召开了由中央

党政军机关,各省、市、自治区及各大军区负责人参加的会议,通报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事件。
10月18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传达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事件。从10月21日至30

日,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亿万群众和人民解放军各部队,纷纷举行盛大的集会和游
行,庆祝粉碎“四人帮”的历史性胜利。至此,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一个新
的历史时期。“文革”结柬,使饱受动荡之苦、几于瘫痪的中国高等教育焕发出了生机,而
这时的青年大学生们带着“劫后余生”的感受,由衷地拥护、响应党中央的路线,积极揭批
“四人帮”;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参加真理标准问题的太讨论,大学生思想解放的序幕逐渐拉
开。

一、大学生批判思想方式的转变
(一)以传统政治运动的思维方式揭批“四人帮”

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各高等学校相继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当时在校的大学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仍在读的工农兵大学生,一种是恢复高考
后入学的大学生。他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目睹了“四人帮”罪行,拥护党

中央粉碎“四人帮”的决策,积极参加揭批“四人帮”运动中去。
如福建大学数学系七四级四班大批判组撰写了《批判“四人帮”破坏学雷锋的罪行》。

文章说:“周总理对毛主席亲手树立的雷锋这个典型十分关心。十分爱护,曾先后两次给雷

锋同志题词。周总理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
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7的题词,是对雷锋一生的高度评价,是
对毛主席题词的热情宣传。‘四人帮’控制的一家报纸在转载沈阳部队纪念毛主席为雷锋同

志题词十三周年的一条新闻时,竟把文中引用的周总理题词一笔抹去,真是反动透顶。资产
阶级阴谋家、野心家江青丧心病狂地干扰、破坏有关雷锋的戏剧、电影、小说等创作。她气

势汹汹地叫嚷这是‘写真人实事’,井以此作为一个罪名把有关雷锋的戏剧、电影、小说等
作品都扼杀了,反革命气焰极为嚣张”。o

又如辽宁大学哲学系学生程清撰写了《清算“四人帮”的形而上学》。批判“王洪文、

。《批判“四人帮”破坏学雷锋的罪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7年第l_2期,第152页。


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是一伙地地道道的党内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是不肯改悔
的正在走的走资派,是混入党内的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骗子。
他们逆历史潮流而动,大搞修正主义,大搞分裂,大搞阴谋诡计,妄图篡党夺权,复辟资本

主义。为了搞乱无产阶级的江山,以便从乱中夺权,实现其‘登基坐殿’的罪恶目的.他们
同一切没落腐朽的反动派一样,必然乞灵于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这个破烂的思想武器。‘四人
帮’用唯心论代替唯物论,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不顾事实,随心所欲,颠倒是非,混淆
黑白,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在思想文化各个领域肆意歪曲和篡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政治和经济、革命和生产、红与专等一

系列问题上.制造混乱,以售其奸”。。

再如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七五级学生化名齐武吉撰写了∥四人帮”的极右路线与文化
遗产的批判继承》。揭批“(四人帮)口头上大叫大嚷,要建立纯粹的无产阶级艺术和无产

阶级文化。把文化遗产一笔勾销:实际上却制造种种借口拼命推销腐朽的、反动的破烂:他
们时而兜售‘全盘否定’的谬论,妄图在自己的鬼脸上涂几点‘左’的红斑,时而不遗余力

地大摘借古讽今,颂古非今。这些言词,这些表演,看起来似乎变幻不定,‘左’右摇摆,
剥其画皮,看其实质,全都贯串着一条极右的黑线;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o
当时。此类由大学生撰写的揭批文章铺天盖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等院校学生对

“四人帮”的愤怒。对大学生们的这种政治热情是应该充分给予肯定,但同时要看到,这时
大学生的批判方式明显带有过去那种搞政治运动的阶级斗争、高调政治的痕迹。另外,大学

生们这时参与“批判”,仍然带有过去政治运动影子的色彩,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
除了那些父母受到四人帮迫害或者是本人在文革中被耽误了青春的大学生,对揭批“四人帮”
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其他不少大学生是在“运动惯性”的作用下被动地参与到揭批斗争中去
的。据几个接受采访的同志回忆说:。那个时候,我们学生是没有多少自己的思想的,一切

都是听党的话。党叫揭批谁,我们就揭批谁。批刘少奇,我们欢欣鼓舞,批四人帮,我们也
是欢欣鼓舞。因为谁不欢欣鼓舞。就是对党有异心,哪个受得了啊?”9
(二)“阶级斗争”思维模式的终结
这种“文革”流传下来的阶级斗争的批判方式及思维延续时间并不长,到1978年前后,

大学生们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斗争武器一文学创作,他们开始利用文学作品从人们的心
灵深处去唤起对“四人帮”的认识。
1978年4月,复里大学学生卢新华写了短篇小说《伤痕》,张黏在中文系一年级同学办
的《百花》墙报上,轰动了全校。

《伤痕》的女主角叫王晓华,文革中对张春桥定她妈妈为“叛徒”的冤案、假案信以为

真,痛苦而无奈地和她妈妈“决裂”、“断绝关系”,初中还没有毕业就上山下乡了。在农村
生活和劳动中,她和男青年苏小林建立了亲密关系,又由于小王因家庭成分问题不能上大学。
一对青年被迫中止往来。在漫长岁月里.王晓华一直在孤独、彷徨和痛苦中熬】Ilf。粉碎“四
入帮”后,被严重摧残而患了重病的妈妈平反了。她渴望着见上女儿一面,可当王晓华赶回

家探望时,妈妈已离开了人间。王晓华在痛苦地回忆这些年的不幸遭遇后,默默地想:“亲

。《清算。四人帮”的形而上学》,(辽宁大学学报》,1976年第6期.
。r四人帮”的极右路线与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I,《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77年第2期。
o采访黑龙江大学七七级学生,(2004年7月)。

87
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
不久,这篇文章被《文汇报》编辑马达看中。他认为当时正是揭露“四人帮”篡党夺

权阴谋罪行的思想理论根源,肃清“四人帮”在各个领域的流毒和影响,发表小说《伤痕》
无疑将对推动这一斗争深入展开有帮助。他还考虑.这篇作品不是一般地批判“四人帮”罪
行,更重要的,是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文化大革命”。。于是,他决定发表这篇小说,签下了
“阅发”和自己的名字。

1978年8月11日,《伤痕》在《文汇报》上发表,整整占了一个版面。全国二十多家
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
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革’罪恶的‘伤痕文学’。”

事实上,卢新华对“伤痕”的思考,反映了一种弥漫在大学生中的普遍社会情绪:十

年噩梦似的生活过去了,人们心灵上的创伤有的已经结痂,有的还在流血。大家吃不准的是,
这种灾难会不会卷土重来?为了不使逝去的这段历史重演。每一个有思考能力并愿意思考的
大学生,都应该把有些问题想得更远些,更深些。这些问题包括:个人的创伤、党的创伤、

民族的创伤,是在怎样的具体条件和特定情势下产生的?这中间有些什么重要的历史教训可
以汲取?怎样治愈它,并且永远避免它的重来?

以文学为武器参与政治斗争.标志着大学生思想的重大变化,他们已完全从过去只能
充当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的影子中走出来,开始独立思考,开始对自身准确定位。
二、渴求知识思想的强烈反映
1977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终于复出。邓小平复出以后,以一

个伟大政治家的眼光。亲自领导了科学教育文化的拨乱反正。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与中共中央两位负责人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

关键是要科学技术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
知识,有人右。”“一定要在党蠹造残一种空气:莓重赧识。尊重入才。”
1977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建国以后17年,教育
战线、科研战线的主导方面,是红线,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的。邓小平否定了林彪、江青等人鼓吹的“文艺黑线专政论”,“教育黑线专政论”,号召尊
重脑力劳动。尊重人才。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确定
并经国务院孰准,从1977年起,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实行改革: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

择优录取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省、市、自治区拟题,县(区)统一组织考试,
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

1977年底到1978年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停止和废除的高校考试制度得到恢复,

全国高校囊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1977年底,全国约有570万青年参加高考,共择优
录取273000名。1978年重新捆收研究生,而且常规化。第一次6万多人报考,招收约l万
人,o

1978年春,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终于迈进了神圣的大学殿堂,他们真可以

。《马选自述;办报生涯六十年',<文汇报》,2004年11月18日。
。饶毅:《我匿研究生教育体制延续60年急需改革》,《中厨青年报》。2004年1月10日。


称得上“大”学生了。因为他们中应届高中毕业生很少,许多人已年过三十,甚至有近四十
的。一些人儿女已读小学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却耽误在“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斗私批
修”和“广阔天地炼红心”之中。

本来他们已经彻底绝望.打算稀里糊涂了此一生。然而,他们又是幸运的。高考制度

的恢复,重新点燃了他们心中已经灭寂的“上大学”的欲望。所以,多数人在接到录取通知
书之时,便抱定了“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的决心。
当时的大学校园,堪称学风优良。阅览室坐无虚席、晚自修争占坐位、教室里通宵人
影绰约、学术讲座人满为患。这些已过了学习年龄的大学生普遍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和文化

的饥渴感:要填充的知识真是太多太多。于是,“革命加拼命”,拼命吮吸知识的养份。
据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韩儒理(上海交大77级)回忆说,他进大学时已经是做父
亲的人了,是十足的“老学生”。刚到交大,既听不懂上海话。又听不懂英语,只能用“发

疯”来形容。他还说:“当时我们每周用于学习的时间竟然高达90小时。有一位同学家就住
在徐汇区枫林街道,可他硬是一个学期只回了三次家,而三次加起来的时问还不足一整天,

大家总觉得回一趟家,和留校的同学相比就亏了”。。
另据《民族文学》副主编岑献青(北大77级)回忆说:“多少年来,常常有一个晨曦
中的背髟总在我的记忆中浮现。那是我们宿舍的一个女生,她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悄

悄地搬了一张凳子,在楼道鳃窟下读书,不只是读,}语,还读戥魄教科书,甚至把一些枯燥
无味的史料也背得滚瓜烂熟,有一次我们去军事博物馆参观,她居然把‘四渡赤水’讲得明

明白自,像是她自己渡了四次赤水似的,让我惊讶不己。实际上,这样的背影在当时可以说
是无处不在。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这样的背影都会出现在未名湖边的石堤上、图书馆前的
草坪里、教学楼旁的迎春花树下、山坡树林的石砌曲径中……。这样读书的学生,大约也是

北大校史上最特别的一届了,年纪最大的与年纪最小的同学几乎是两代人.不少人已经当了
父母,套铃人孩子己经上了,:、学。当历史饴了他们一个进入北大的概会游,一韩生莒宣镪紧迪
感便骊然而至,于是所有的人都在匆勿地赶往教室,匆匆地赶往图书馆,捧着长长的队伍买
中外名著,跑到老远老远的地方看重新放映的中外电影……就像海绵吸水似的,人们拼命地

读书,如饥似渴”。o
甚至连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新同学们,也不甘示弱。当时的《人民日报》记载下了这样
的文字:“少年班的二十名同学.是招生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后,遵照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

拔入才韵精裤。经过严格的考核。跌全国各遗破格录取的。他们大都十四、五岁.最小的一
个十一岁,最大的一个十六岁。这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少年,从进入科技大学的第一天起,就

开始了刻苦学习的新生活”。“十一岁的谢彦波原是湖南医学院子弟学校小学五年级学生,几
年来一直坚持刻苦自学,学完了高中数理化课程,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现在,他坚持自学
的劲头更大了,规定自己每天要傲完十道数学习题,从不间断”。“十二岁的梁中杰……年龄

虽小.对自己要求却很严格.他长期坚持刻苦自学,有时为了攻克一道难题,连吃饭也忘了”,
“少年班的同学们个个都有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他们表示,我们这一代入任重道远,现在

要加倍努力学习,打好基础,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加快作好准备,绝不辜负

。《恢复两考他们的人生从此改写》,《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26日。
。橡子:《北大往事》,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华主席、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的学习热潮,仍能依稀感觉到“追赶青春
脚步”的蓬勃激情。他们要找回逝去的时光,耍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就只有拼命补课,除
此之外别无他法。而且,这一代人刚刚见证了民族十年蹉跎的苦难,因此他们的读书也带上
了非常明确的功利色彩,那就是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理念坚定不
渝地影响着他们的读书学习时光,以及后来的工作实践。
但是在这积极进取的精神背后,毋庸讳言,也还有另外一种思想在发展蔓延。那就是

一些学生在努力学习文化的同时,显示出对政治的“疲劳综合症”。“政治无用论”、“专就是
红”的思想在部分学生中颇有市场,有的还主张照搬西方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提出“取消政

治课”,取消政治辅导员等专职学生政工干部。这在高等院校引起了较大的思想波动,使高
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度面临较大困难。o

三、大学生思想解放序幕的拉开
对1976--1979年的在校大学生而言,无论是从影响的持久性,还是从影响的强烈性来

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都当之无愧居于校园流行语之首。正是这场关于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也激励着在校大学生冲破旧有观念、规

则和习俗的羁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去探寻人生的真谛,去求取社会的真解。
(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出现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的第60期发表了南京大学哲学

系讲师胡福明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这篇文章,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的大讨论。
对这场大讨论,邓小平明确表示支持。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了长
篇讲话。号召全党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明确地向全党提出了解放思
想的任务,为随后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指明了方向,。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1978年6月20日至21日,‘哲学研究》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炊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全国科协、北京大
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广播学院、石油部、

冶金部、纺织部、轻工业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社会
科学院科研组织部和哲学研究所的60余位同志。
紧接着,1978年7月5日和10日,中国科学院理论组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北京

联合召开了理论讨论会,自然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共200余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

内容是以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和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
讲话》三篇文章为思想武器,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问题。澄清“四人帮”在理
论和实践关系问题上制造的混乱,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从上述情况可知,1978年夏天之前,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主要存在高级领导和知识精英
阶层之中。当时普通在校大学生还没有大规模地参与。
(二)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人民日报》,1978年3月20日。
。谈松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简史),上海变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6页。
。张滑芝:‘思想冰封的解冻——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90
高校大学生真正投入到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去,是在1978年暑假结束之后。这是因为

各地“诸侯”纷纷在六、七月问表明态度,使得真理问题讨论顺利向纵深发展。。据当时全
国各地报刊的报道,1978年下半年,全国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召开的讨论会、座谈会共有70

多个,除中央单位外,还涉及到湖北、浙江、黑龙江、广东、四川、青海、辽宁、云南、河
南、吉林、安徽、山西、江苏、上海、福建、西藏、陕西、北京、山东、江西、甘肃、天津、
内蒙古等23个省、市、自治区。讨论以哲学为主,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

在这些讨论会、座谈会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批研究或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理论文章。据不
完全统计,截至1978年底,中央和省级报刊登载的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共有650余篇。o

由于地方首长的认可推广,以及舆论杂志的介绍宣传。1978年下半年,高校学生对真

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据南开大学历史系77级学生王振耀(现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回忆说:“当时
的中国,正在摆脱‘两个凡是’的桎梏,迎来了真理标准讨论的思想解放。……同学们
积极投身到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当中,用自己的所学贡献社会,用一名普通大学生的热忱
去关心国家的未来。小小的宿舍经常成为大家讨论学术问题和思想解放理论的天地”。o
另据一位77级毕业生回忆说,那个时候,大学的学生宿舍简直就是政治局会议室。那
时候盼大学生个个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关心国家大事,政府、党每公布一项新的政策,都

会引起争论。不仅仅是政策,就是当时天天看报纸、听广播,稍为重要一点的新闻,都会引
起相当大的争论。通常都是晚上,在寝室里,学习完之后,就开始谈这些事情,互相辩论。
由于大家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不同,有时争论得非常激烈。几乎
天天晚上都要对所有的大事进行争论。后来,有时候争论到最后,有些同学就说:“你们争
论这么厉害干嘛?就好像中国的政策都是由你们来决定一样。”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轰然

一女t
^o

北京某大学有一场持续了11个小时的激烈辩论,问题一个接一个:“文革中造神运动
根源何在?为什么会产生个人迷信?什么是真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真社会主义?是唯书、唯
上、唯实?”。

上海几所大学的学生组成“大学真理演讲团”,分路前往繁华的市中心演说。
大学生们在历史面前沉思、焦虑和躁动。他们激情地辩论,大胆地怀疑,标志着大学
生思想解放的序幕开始拉开。

第二节在中西方思想观念的碰撞中认识社会主义(1980—
1984)

从1980年开始,中国真正进入了变革的年代。“一九八一、一九A--、一九八三这三

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一九八四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o一方面,改革的热潮刺激着大

。甘肃省蚕书记柬平公开发表t‘敢于冲破四人帮设置的思想蔡区》.1978年6月28日,在地方赢宦中第
一个亮明了支持真理问题讨论的旗帜。
。张润芝:‘思想冰封的解冻——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页。
o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未刊稿)。
。拉家渡:CA-----届毕业生》,广州出版杜2003年版,第49页。
。杨德广:《西方思潮与当代中屋大学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页
o《南巡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6页

9l
学生敏感的神经,改革的成就感动着大学生真挚的灵魂。这使得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充满
了关注和期待,这也使得他们参与现实政治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伴随着西方科
学技术的引进,西方哲学著作大量涌现,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也冲击着他们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并为他们提供了观察人生和社会的新的参照系数,使他们在更深的层次上、

更宽的领域中认识社会主义。而这种认识是在中西方思想观念的碰撞中产生的,因而必然是
极其曲折的。

一、对西方竞选模式的盲目憧憬
进入20世纪80年代,印证大学生思想曲折前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盲目照搬西方竞选
模式。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
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与《孛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决定增设省、县两级人大常设机构,规定县级和县级以下

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这是建国以来对我国选举制度的重大改革,引起了青年学生
的普遍关注。

1980年,全国各地陆续进行了县、区两级人民代表直接选举。5月,上海复旦大学有
的学生在参加宝山县人大代表候选人提名过程中,发表了竞选演说,组织了竞选班子,在高
校中引起了强烈反哺,许多学生纷纷模仿。
9月,北京市各区、县人民代表选举工作开始。按照1980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大

会的决定,北京大学的几千名学生构成一个选区,扶学生中直接选举出一名区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于是不同系的大学生们陆陆续续地推举出超过20位的候选人,这些候选人分别公布
了自己的“竞选纲领一,在学校的餐厅和礼堂举行公开的辩论会或讲演。用原始的油墨机和
粗糙的纸张印刷选举传单。
其中,北大哲学系研究生胡平的竞选纲领最具有煽动性:
投我一票。我将力争更多、更可靠的权利回到你们自己手中。
我们这一代的声音被忽略得太久了,太久了。但是,生命它轮却没有因此放慢它的转速。
机会,像初次赴约的少女,姗姆迟来。也许是为了试探我们的诚心,她有意穿上最不起眼的
表裳。我们这些饱尝了多年的希望与失望这种冷热病折磨的人竟然犹豫了,考虑若是否有必
要迎上前去.

是的,一个大国,尤其是一个权力还相当集中的大国,县区级人民代表的选举也许是太
无关宏旨了。不关心大事的人嫌它大,关心大事的人又嫌它小。但是应当看到的是,这毕竟
是一次真正的机会.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能够赋予这场选举以更丰富的内容、更鲜明的色
彩,以及更深远的意义.
它可以成为一次真正的民主训练,一次正式的民意考查,一座青年一代的公开论坛,一
场伟大进军的光荣开端。有时巍巍大山生下的不过是小小的耗子。相反,有时一泓不大的泉
水却能成为万里江河的发源.

我,胡平,北京大学哲学系欧哲史专业研究生(七八级),自愿并获得所在选民小组及
其它若干选民的附议,决,心参加这次海淀区人民代表的竞选.
我很早就关G着我国这一次选举,但是,仅仅是四天之前,我才决心以奄己出来而不是
积极赞助他人的方式直接投八这场运动。我既不单是出于学习或锻炼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
增添几分民主空气。促使我不得不站出来的是:我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当前这场活动有着好
几种不同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前景。除非我们及时地.有力地抓住了事变中最关犍的一环,
否则我们就失去了一次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历史前进的一次美好机会。
这关键的一环中,首先就是关于竞选这种形式本身的问题.这次选举所以如此引人八胜,
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第一次采用了公开竞选这一形式.在这里,形式胜过了内容。历史将会证
明我们能不能通过这次选举,让竞选这一方式保持下来,发扬下去,是决定这场活动是否真
有价值的关键之点。区代表的权限很小,任期很短。如果我们不去抓住当前的时刻努力让竞
选这种形式站住脚,扎下根来并伸展开去,那么,不论我们今天能搞得多么有声有色,到头
来只消一阵小小的寒风便会被全部卷走,人们将再一次品尝到幻灭的悲哀.
回顾本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历史.曾经有过多少令人热血踊跃的高潮,继

之又是多少令人悲确欲绝的低谷,有时,事变进展得似乎如此迅速。以至于人们以为已经是
不可逆转;有时,他们又发现一切都还是那么艰难,甚至干曾经有过的一点东西都荡然元存。
最大的悲剧总是在于:当人们忙于向上面层层加高雄伟的建筑,井为了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案
而争执不休时,他们却不曾注意到自己的脚下还只是一片浮动的松土与多变的流沙.
桑塔亚那说得好:“忘记历史教训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对于目前这场进行中的改革而
言,不怕慢,只怕站,更怕退!因此,我的第一个目标是,在这次竞选活动中,肯定首先努

力于巩固和推进竞选这一形式的艰苦工作.无论如何,它比起一个新鲜的昙花一现的舞台戏
剧所给予人们的单纯的神经兴奋要重要得多。第二个(但鲍非第二重要的)的目标是推进言
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有了它们,不等于就
有了一切;但失去了它们,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它们有如杠杆的支点,虽然自己不能作功,

但唯有在它们之上,作磅才成为可能。马克思早兢指出,它们是一切自由酌先决条件.
历史上、逻辑上都表明,比三权分立更重要、曼基本的,是舆论独立于一切权力之外.
诉诸舆论,根据公众意见构成一种影响或压力,是民主政治的最有力一着。过去我们不恰当
地夸大党的一元化领导和政府的领导的范围。以至于到头来,连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本身的
批评监督也要由这个被监督者自己采直接控制,从而就取消了人民的批评权与监督权,为封
建专制主义卷土重来大开方便之门.
扶希特勒的法西斯主叉到4四人帮”的“全面专政”,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条政治学的
重要期律,当代专制主义与古代专制主义不同,它不是以公开地作为人民的对立物而出现。
恰恰相反,它们是以最直接地表迭民意做为自己存在的根据.而为了俄到和维持这一其赖以
生根立命的假像,垄断舆论是它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阿基利斯(古希腊神话人物)
的致命处在脚后跟,当代专制主义的致命处在垄断言论。因此,我将努力推进言论自由和出
版自由的实施,有力地敦促符合民主精神的新闻法,出版法的制订。首先在广大选民支持下

创办一种研究生、大学生的独立的综合性刊物,推进民主、繁荣学术,八十年代的北京大学,
必须有她第二个《新青年》!

选举为人民提供了一个公开讲坛。在这个讲坛上,我将表述自己对当前民主改革、经济
改革、教育体制等各重大方面的问题的看法。当然,假如我被当选,作为一个区代表远远无
力将其全部实施,但是我将克分运用区代表的权利为它大声疾呼。闪电走在雷声前面,正确
的思想一日一日深入人。就会转化为现实力量。

这次选举将是一次公开的民意测验,它将以毫不合糊的语言向世人昭示:中国的青年一
代希望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赞成的是什么,从而也就预示着明天的中
国将会是什么。你可以对它反感,却无力将其抹煞。即令一个头脑最僵化的人,只要他还有

现实感,也必将在这个明白无误的信息面前,重新调整自己。
不少人谈到中国两代人闻的“代沟”。儿不嫌母丑,但母更不能嫌凡丑.难道这个时代

真的就像某些继母那样:把一切好处施予了父亲,而把一切坏处留给了儿女?隔膜造成了误
解,误解导致对立,对立埋下了危机。是时候了,各代人之间进行坦诚而深入的对话。假如

我被当选,我将致力于填平“代沟”,如果我们不善于与一切正直、善良但又与我们有意见
分歧的人交谈与共事,无论是谁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我们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但是,我们却处在一个很不平常的地方.六十年前的一声喊,
给北大留下了不朽的光荣,同时,也向我们每一后来人提出了永恒的责问.古代最伟大的民
主主,L政治家,雅典的伯里克利说过一句话:“我可断言,我们的城市是全希腊的学校.”今

天,我们为什么不能使北大在民主改革的新长征申再一次成为全国的先锋!
如果说当年幼稚的狂热曾把我们引入灾难的深渊.那么,世故的消沉却足以使我们置身

不幸而万劫不远。历史一再证明。为了胜利,为了幸疆,行动和远见是仅有的两个节奏,理
圭德德。抖布登说得很中肯:“袁用不着告诉你们,激动一个大国的固魂的唯一办法,就是

用质朴的正确原则唤起冲E们的同情心.”
我们这场正在进行中的竞选,可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我们必须怀着对民
主的强烈憧憬,十分严肃而郑重地履行这一次看来毫不重大的责任。我4tl,曲须向世人证明:
竞选并非资产阶级专利品!竞选这种方式一旦为人民所运用,就会为社会主义民主提供新的
待力。

我们的竞选,没有资产阶级竞选中司空见惯的欺骗。捣乱,我们的选民不套出于个人狭
隘的利害与偏见,我们的竞选者都能做到光明磊落,出以公心,尽管我们都可能犯这样或那
样的错误,但是,社会主义下的竞选活动,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但比过去那种很少民
主气味的选举高明百倍,而且,就是和最完美的资产阶级竞选相比也充实十分。为今天的中
国树立榜样,为明天的中国英定基石,这就是我们的愿望。
婴儿蟑第一声唏畦象驻著生命酌舞始,所以在母亲听采才郡么美移',知采它立时就化作

了最后一声呻吟,试想邪谈何等寒心!历史已经惩罚过我们多次了,今天,我们必须一开始
就抓住事物的根本。 一个是竞选这种选举形式,一个是言论出版自由,有了这两个眼,民

主这盘拱就全活了.公民权利构成了实现民主的基础。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比牢牢地抓住自己
的权利更重要的了.

我参加竞选,当然是为了给大家服务。不过在这里.我更希望自己能向你们发送出这样

的馆惑:民主,不是为了逸^.冬好人采鼹管我舶的生活,而是为了让每个人癣铯岛己掌握自
己的命运。我不是说:给我权力,我将帮助你们傲你们希望的事;我只是说:授我一票,我
将力争是可靠的权利回到你们自己手中。

94
最后,让我们以一句马克思的名言作为这篇宣言的结尾:“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
但将永远存在。”。
从胡平的《竞选宣言》中可以发现,虽然他宣称“社会主义下的竞选活动,……就是

和最完美的资产阶级竞选相比也充实十分”,但是从根本上讲,他是希望用资本主义选举制
度、资本主义三权分立、资本主义言论自由来替代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

在此前后,清华大学等十六所高校也出现了学生竞选活动。参加竞选的学生有党团员,
也有—般学生,有“四五”天安门事件的积极分子,也有自发组织、自发刊物的活跃分子。
所以,竞选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不同背景的学生的辩论活动。辩论焦点集中在怎样改革、

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怎样评价“文化大革命”等敏感问题上。辩论的观点针锋相对,
比如如何改革,有的学生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有的则认为改革就是“拆除”、

“打碎”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这场竞选论战实际上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
立场的交锋。这也说明大学生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曲折的。
二、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定位及崇高体现
(一)人生观讨论的出现

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在第五期第一栏的显要位置上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人生的
意义究竟是什么?”当期发表了署名潘晓的一封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
这封信引发了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大讨论。
信中说,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的更
美好,就应该有一个崇高的信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可

是,后来看到的一切让她觉得.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荚好,自己在社会
上也处处碰壁。
来信还说:。慢慢遗,我平静了。冷漠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在
利害攸关的时刻,谁都是按照人的本能进行选择,没有一个人真正虔诚地服从平时挂在嘴边

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任何人,不管是生存
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对人生的看透,使我成了一个双重性格的入。
一方面我谴责这个庸俗的现实:另一方面我叉随波逐流。”。
《中国青年》在潘晓的信前加了编者按,“青年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他认为他所坚信
和追求的东话突然失去的时候,当光阴的流失使他感§0碌碌无为昀时候,当园某种情景的触

动使他挥手往事的时候,一个严肃的问题就像注视着自己的法官那样出现在面前:人生的意
义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所谓的“潘晓”是两个人,一个是23岁的北京姑娘黄晓菊,一个是北京经济
学院姓潘的男生。。所谓的读者来信也是假的,应该是编辑向黄、潘的约稿。

o勰平:‘竞选宣言》,在走访北大强绉学员时,由保存者提供。
o(八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F,,‘中国青年k 1980年第5期。
o女青年黄晓菊失业之后。曾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干过发行,后考入中国杜科院民族所,担任资料员。不久
就抛家别子,只身南下,在《海南特区报》当过一阵子记者,不顺,回到北京。再次出难,闯入深圳,当
家庭保姆、客串电台主持人,最终回到自家门干个体,撬爬浓打当上了服装店老板。“哭着笑着骂着喝着
走过来”,这就是当年潘晓讨论中的最原始困惑者黄晓菊在20年后对人生的现身说法。灞晓讨论的另一当
事人潘。在那场讨论之后从大学里“自动退学”,偷偷地到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搬砖和掘.还看过大门。

9,
当2004年10月14日,《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采访当年《中国青年》的责任编辑马笑
冬。的文章——《潘晓:“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文章这么描述“潘晓”事件的来龙去
脉:

1980年的中国,文革刚刚结束不久,社会充满了困惑,旧的意识形态仍然占着统治地
位,但它已经受到了怀疑和挑战。例如,当时有些青年穿起了喇叭裤,社会上议论纷纷,说
这是学西方的颓废派。有些单位就在大门口设了岗,见谁穿就把裤腿剪掉。当时的中国就是

这样,没有什么个人的事情政府和社会是不可以干涉的,小到穿衣。中到夫妻打架、离异,
大到就业、离职,全都有人管。

编辑部发现青年中有很多苦闷,于是走进学校、工厂、街道开了不少座谈会。在一次
座谈会上,青年们说了许多心里话,一半以上的与会者都哭了。他们最大的苦恼是政府宣传
的价值观念和现实生活距离太远;政府宣传忘我的精神和大公无私,但生活中人人都为自己

着想;政府说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前途远大,但现实却是琐碎的、日复一日的平淡无味的生
活。

我注意到了黄晓菊。她心志很高,可是初中毕业就被分配进i'm厂;她相信爱情的纯
洁坚贞,但遇到的却是背信弃义的人;她相信工人是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但发现他们只是

庸庸碌碌的、整天为柴米油盐忙活的普通人。她非常失望,于是喊出了:“人生的路啊,怎
么越走越窄?”就是这句话,后来成了人生观大讨论的标题。
另外一个编辑马丽珍发现了一个男青年,叫潘,他当时是北京经济学院的学生,也是
一个非常敏感的人,有过家庭不幸,造成了他心灵上的创伤。他身体不好,在大学里和大家
又不合群。比较孤僻,甚至还自杀过。

我们向潘和黄晓菊约稿,将两篇来稿修改拼合,两个人的名字各取一个字,“潘晓”
就这么诞生了。

原来的两簋文章都报长,我集中了他们的精华,也保留了他们前感情色彩。比如,黄
晓菊说.生活的磨难使她明白了一个真理:“任何人.无论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

己,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
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

类社会的发展也都成为必然的了。”这话说得真是绝妙。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用正统的意
识形态是解释不了的。
(二)关于人生蕊的争论

“潘晓”文章发表后,读者来信铺天盖地,电话不断。人们写信批评她的观点,但没

有人怀疑潘晓的率真与坦诚,这个虚构人物的命运牵动TiL7/人的心。邮局离我们杂志社走
5分多钟就到了,过去邮递员背着个绿邮包给社里送信。潘晓讨论开始后不久,邮局的人就

用大邮袋了,再后来每天都用“蹦蹦车”来拉。读者送给潘晓的礼物纷至沓来。要专门腾出
地方放。o

在当装卸工期间曾入狱8个月,井在服刑中开始自学。出狱后参与出版发行工作.也在备类公司间频繁跳
槽。现成眷一名自由撰稿人,名片上的“创意、策划、撰稿、培训”记载着他眼下正热衷的事业。他还在
“中华英才鬯?主持着一档栏目——“老潘信箱”,专门回替当下求职者和职场中人的各种问题。(‘当年
“潘晓”兮侗在》,{中国青年报》.2000年6月10日。)
。现任复旦人口所所长。
。文晔:《潘晓:“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勺,《中国新阐周刊k 2004年10月14日。

q6
“潘晓,,来信,也引起了胡乔木同志的关注。1980年6月18日,他专门跑到《中国青

年》编辑部,说:“潘晓讨论引起了千百万人的关心和*趣,我也是这千百万人中的一个。”
他还说:“他们叹惜了,或者发出错误的牢骚,我们不应该恼怒,也不应该置之不理、而应
该弄清楚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且认真地帮助他们找到希望所在。”胡乔木还希望这个讨论
再开放一些,不要急于收场。…

结果。《中国青年》前后共收到6万多封读者来信.国际上重要的通讯社都傲了报道。
后来,香港有个记者写了篇文章被“内参”转载,里面说:中国历史上的四个代表人物是:
孔子。鲁迅。毛泽东,潘晓。把潘晓和这些巨人并列在一起当然是很不合适的,但反映了这
场讨论对中国青年和社会思想的影响。。
当时的在校大学生,对“潘晓”来信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看法:

一些人认为,23岁的潘晓,其实并没看透人生,她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还生活在书

本里,不了解现实社会本来存在着的复杂情况,只看到光明面,没看到阴暗面。
一些人认为,潘晓之所以对人生并未真正看透,与她读书还不够有关。她所读的文学

名著中描写的人物.并不是她所说的“都是葛郎台、聂赫留朵夫式的人物”,而是充满着理
想的光辉,建议她“文学作品要看,但现阶段主要应看哲学,看原著,不要看小册子。”
也有人认为,潘晓是书读的太多了,天真地想到书中找解脱苦恼的药方。读书一多.

思想就灵敏了,就会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自命清高,那么社会上的庸人(他们往往是
能人)就不买你的帐,你就会碰壁。读书一多,认识水平一高,在目前社会上就不容易找到
知音,最后就会被现实嘲弄,被社会抛弃。o
不过,更多的学生是站在批判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感想。如原杭州大学77级教育系学生
在小组座谈会上明确表示:“过去由于十年浩劫给青年带来的痛苦,我们确有过疑虑和徘徊,

但到了粉碎四人帮三年后的今天.应该说人生的路是越走越宽广了。叹息是没有用的。只要
奋发岛上。努力奋斗,前途是毙鲲敢。。”
zD年后,走访原杭州大学历史系77级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则更为丰富而深刻了:
有人认为,潘晓说出了当时许多青年想说而没有说出的心里话,它所搭向的一个根本

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划分为人与为己之间的界限,人之为己到底有没错。在许多年里,
我们这个社会所行的教育,就一直是告诉青年人,他们的生命并非为他们自己所有,而是属

于某个伟大的共同体。潘晓的困惑和由此而起的讨论,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这个社会的
大酌启蘩。唤醒他{f]身体里面都个真实的自我,是个入的苏醒。
也有人既不赞成“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也不赞成把大公无私作为要求大多数人实行

的道德。说前者只顾自己,不惜牺牲别人,冷酷自私;后者固然先进,但在当今社会不可能
普遍地为大多数人所实行,因此应该走第三条道路,建设第三种道德,“那就是合理的不损
人范围中的利己”。。
(三)大学生人生观的崇高体现

。文晔;‘潘晓:“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勺。‘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10月14日。
。文晔;(潘晓:“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勺,‘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10月14日。
o拉家渡:Uk--届毕业生》,广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杭州大学报》,1980年10月31日。
譬2004年'月6日,对原杭大历史系77级学生的走访记录,

97
“潘晓事件”对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大讨论来说,仅仅是开了一个头。

1982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科大学空军医学系学生张华,为抢救一名落入粪池的
老农而光荣牺牲,年仅24岁。张华的牺牲再次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对于人的价值、人
生意义的大争论。有人认为:从生命的价值来说,张华作为一个具有高等教育素质大学生,
对社会和人类所作的贡献.比他的援救对象对社会做的贡献要大得多。因此,张华毫不犹豫
的牺牲既是对自己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这种论点遭到多数大学生的反对,认为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不能因人而异,在道义面前人人平等。
为了弘扬正气,1982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

学生”称号。紧接着,一场以学习张华为主题的人生观教育活动在全国高校中广泛地开展起
来,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高校学生都能自觉培养和增强思想觉悟,
从中又涌现出许多先进事迹——华山抢险,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1983年5月1日,西岳华山游人拥挤,十多人从千尺幢的陡峭崖梯上跌落下来,高踞
峭壁深谷的=仙桥地段,也出现严重堵塞。在这严重关头,第四军医大学一百多名学生和西

安体育学院的几名学生及其他群众,由共产党员带头。自动组成抢险战斗集体,冒着生命危
险,抢救伤员,保护群众。经过他们的顽强奋战。千百名严重拥塞的游人被安全疏散下山,
伤员得到及时治疗。

豺第四军医大学学生为主体的华山抢险英雄集体盼英勇行为,展示了八十年代大学生
和青年崭新的精神风貌,再现了雷锋、张华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为青少年树立了楷模。
三、准确理解马克恩人道主义和“异化”观
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讨论结束后不久,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成为新的讨论热点。大学
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人道主义、异化观做出了符合社会主义的诠释。
(一)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战争环境中,除了在实践上也提倡“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
道主义”而外。在理论上对人道主义抱全盘否定的态度。“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那些惨无
人道的现象不能说与全盘否定人道主义无关。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批判“文

化大革命”的错误后,人道主义问题就自然地被提了出来。
在人道、人性问题上发轫的是何其芳。他在回忆和赞颂毛泽东的长文中提到:毛泽东
曾说过有共同人性,如同螬于美味等等。。此文是何其芳“文革”后惟一重要文章,不久他

便去世了。何文不重在谈人性,但拈出毛泽东这段话,却可作为当时情景下谈人道祭出的大
旗。

正面从理论上阐述共同人性的是朱光潜。1979年6月,朱光潜发表了《关于人性、人

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从“文艺创作和美学”的角度,呼吁冲破入性、人道主义
等“禁区”。他提出,人性就是“人类自然本性”,并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
学手稿》整部书的论述,都是从人性论出发”,“马克思正是从人性论出发来论证无产阶级

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论证要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就必须消除私有

。何其芳:‘毛泽东之歌》,‘时代的报告》,1980年第1期。

9S
制。”。

不久,复旦大学兼职教授王元化公开在课堂上宣讲,鲁迅那段被引申为不同人性的著
名段子——灾区饥民不会去种兰花,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云云,只是具体情境下议论,
不可作为规律或定理对待。。
差不多也就在此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传播,上海书店买不到,

有不少大学生特地赶往南京买来二十本在学校中分发,有先得西风者大叫大嚷,“西马(西
方马克思主义)早就奉此为经典,此为青年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只是老年马克思,应
该回到青年马克思。”。

而现实更为“人道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最好的解读参照: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张志新
烈士事迹,《光明日报》更是发出沉痛呐喊:“谁之罪?”张志新烈士悲惨的狱中生话,以及
最后被割喉枪决的事实。使读者对“人道主义”充满关切之情。1980年8月15日,‘人民

日报》发表了汝信的文章《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文章认
为:“人道主义就是主张要把人当作人来看待,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目的,人的价值也就在
于他自身。”w
到1983年为止,有关“人道主义”的文章已经发表了四五百篇。。但是・由大学生撰

写的却很少。主要是因为“人道主义”讨论涉及许多艰深的哲学概念,这样的文章不是什么
人都能写的。
不过,话说回来。投有文章。不等于没有争论,1982年9月,邓小平圊志在与卢之超9
等人的谈话中就说过:“人道主义在一些大学反映很强烈。一片欢呼声,”。关于这个问题,

现在已经很少有具体的书面材料保存下来。经过走访,可以认定当时的大学生们主要有以下

两种不同意见: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现代的科学的人道主义,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
点、核心和归宿。另一些人则认为人道主义经过改遗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即社
会主义人道主义或革命人道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不能归结为人道主义。。
(二)关于“异他”褪题酶讨论。
。异化”问题的哲学难度要远甚于“人道主义”问题讨论。所谓“异化“.就是主体在

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
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反对或支配主体本身。黑格尔讲的“异化”是指理念的异化,费尔巴哈
讲的“异化”是抽象的人性的异化,马克思讲的“异化”是现实的人的异化,主要是劳动的

异化,
马克恩认为,私有稻下兹吴铯现象,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了矮赢,各种异仡现象,

都是束缚人、奴役人、贬低人的价值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中的人类解放,不仅是从剥削
制度下解放,丽且是从一切异化形式的柬缚下解放,即全面解放。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将

。朱光糟:‘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新华文摘》,1980年第z期.
o(--十年时的回忆——读陴,E福文髓想凯‘博览群书,,2004年第2期。
o(--十年静的强证——读肄;S撂文鹱想》。《蒋览群书》,为辨年第2甥。
9汝信:‘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人民日报》,1980年&月15日。
o卢之超:(80年代那场关于^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当代中国史研究》.19妙年第4期。
o卢之超,全国政协副主席。
。卢之超:(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2004年8月14日,对原杭大历史系77级学生的走访记录。

99
使“人的本质力量,人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得到充分自由发挥和实现”,使“个性的
全面发展代替旧的分工制度下个人的片面发展”。他甚至说,共产主义就是“以每个人的全
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由此可知,马克思谈了资本主义的异化。也谈到了共产主义——真正的人类解放。但
是,马克思并没有在他的著作中谈“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异化问题”。于是。有理论界的

学者,也有一些大学生开始论证这个问题。

不过,大学生对异化问题的理解,以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近乎空白。而当年大学校园
中,对异化理论的探讨又是确实存在的。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与卢之超等人的谈话

中,讲了大学里“异化的污染.(比人道主义)可能更深远。总是有人叫好就是了。首先台
湾叫好,大概西方世界也叫好。…
那么,当年的大学生到底是怎样理解异化问愿的呢?通过走访可以发现。不少大学生

将哲学问题与现实问题联系到一起。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这就把异化的晟重要的
形式克服了。但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就没有异化了,比如,在经济建设中,由于没有经验,
干了不少蠢事。这是经济领域的异化;由于民主和法制不健全,人民公仆滥用权力,这就是

政治领域的异化I搞个人崇拜,就是思想领域的异化。等等。。
大学生对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L982年9月。邓小
平同志在祁卢之超等人的谈话中就明确指出;“不要总出西单壤那些年轻人,要有一些有马克
思主义修养的年轻人。首先得读点书。不读书不行,””

1983年10月12日,邓小平同志又在党的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
话:
有一些同志热衷于谈论人的价值、人道主义和所谓异化,他们的兴趣不在批评资本主
义而在批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和道德问题,当然是可以和需要研究讨论

匏,僵是人道主义有各式各样,我{f】应当进行马克思主义鹩分析,宣传和实行桂会主义镝入
道主义(在革命年代我们叫革命人道主义),批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资产阶级常常标榜

他们如何讲人道主义,攻击社会主义是反人道主义。我没有想到,我们党内有些同志也抽象
地宣传起人道主义、人的价值等等来了。他们不了解,不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社会主
义社会,也不能抽象地讲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因为我们的社会内部还有坏人,还有旧的社
会渣滓和新的社会渣滓,还有反社会主义分子,还有外国和台湾的间谍,我们的人民生活水

平和文纯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谈论入的价值和入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离开了这些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而谈人,这就不是谈现实的人

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恿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至于“异化”,马克思
在发现剩余价值规律以后,曾经继续用这个说法来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雇佣劳动,意

思是说工人的这种劳动是异己的一反对工人自己的,结果只是使资本家发财.使自己受穷。
现在有些同志却超出资本主义的范围.甚至也不只是针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j嚏余及其后
果r而是说社会主义存在异化,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恩想领域都存在异化,认为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卢之超:(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2004年8月14日,对原杭大历史系77级学生的走访记录。
。卢之超・{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QO
在自己的发展中,由于社会主体自身的活动,不断产生异己的力量。他们还用克服这种所谓
异化的观点来解释改革。这样讲,不但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主义社会

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进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为技术进步、社
会进步而需要不断进行的改革。这实际上只会引导人们去批评、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使人
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地没有希望。既然
如此,干社会主义还有什么意义呢l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

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但是,上面这样的观点,不是向前发展.而是
J赶后倒退,倒退到马克思主义以前去了。人道主义和异化论, 是目前思想界比较突出的问
题。。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出来之后,各高校纷纷组织学生讨论。重新认识马克思人道主义和
“异化”观,而有关“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偏颇讨论也随即平息了下去。
四、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虽然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中出现了“竞选风波”、“人生价值观问题讨论”、“人
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但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始终充盈于大学生的思想中。他们积极
地进彳亍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社会问题,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发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口号。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清华大学化学化工工程系七七届二班的同学在深化对
杜会主义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后来。该班的同学在《人民日报》上详细讲述了这个口
号的产生过程:
我们班共有三十五人,其中党员二人,团员二十九人。进大学后,大家学习很努力,
但想法各不相同。很多同学能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准要求自己,也有不少同学只埋头念书,
其他什么也不管,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在入学的第一年,我们进行了入学教育、纪律教育、
红专教育、党课教育等等。有些问题解决得比较好,譬如纪律比刚来时好了,一个团结的班
集体开始形成了,但是还有许多思想问题没有姆决。侧如,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如何看
待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家的思想相当活跃,也相当混乱,有不少糊涂认识。为此,

我们决定开展一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让同学们敞开思想,把心里话都讲出来,否则

就会造成会上说空话,会下发牢骚,使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二是要加强领导,正确地组织讨
论和思想引导.否则就会放任自流。

我们根据同学们思想上的问题,列出三个题目;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
社会,它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处于何种地位,有什么特征,中国社会主义有什么特点;第二,

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优越性,怎样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第三,社会主义的胜利会不
会自然而然地得到。

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们组织了讨论。为了让大家把心里话讲出来,我们反复强调不扣
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记本子,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大家对一些问题怎样看就怎样
谈,错了也不耍紧。同时要求学生干部带头讲心里话,不然人家会问你干部都想通了吗?你

。《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42
页。

iOl
对这些问题是怎么看的?讨论中,班干部和积极分子都带头发言。直率地谈出自己对问题的
看法,这样,同学们的顾虑便打消了一大半,各种不同意见都在会上发表出来。例如,关于
我国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大家摆了许多,有官僚主义问题、干部走后门谋私利问题、民主生

活不健全问题、政治运动太多问题、经济发展受到干扰破坏问题,等等。但是,要问这些问
题是如何产生的呢?看法就不一样了。有的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有的认为不是
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是阶级敌人的破坏、落后势力的阻挠以及工作中的缺点错误造成
的。大家各抒己见,进行了思想交锋。

为了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每次讨论会后,团支部都召开组长会,理出己搞清的问题和
存在分歧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如针对在科学社会主义概念上的模糊认识,请马
列主义教研组的老师做辅导。辅导会也采用民主讨论的方式,同学们可以在会上谈自己的看

法。由于辅导和大家的实际思想结合紧密,同学们带着争执不下的问题听讲,效果和以前大
不相同。校党委副书记何东昌给全校学生干部答疑、辅导时,我班很多同学也主动去听,直

至深夜十一点多还围着辅导人,问这问那,不愿离开。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上。怎
样使大家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呢?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钥黜。在讨论中.我们十分注意应用这把
锭匙,傲到不匿避问题,从承认曩匾社会上现在存在鹅阔题入手,弓l导大家运舄马克悬主义
的基本观点,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同学们逐步认清,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的许多毛病和

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这里必须搞清三个区别:第一,要把社会主义的根
本制度同我国目前实行的某些具体制度区别开来。比如,“吃大锅饭”,干不干一个样,并不
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造成的,而是由于我们没有很好贯彻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
分配原则.许多具体的分配制度实际上搞的是平均主义。同样,干部职务终身制同官僚主义,

并不是人民民主专政鼹制度逢戒鲍,两是由于我罾承选举裁度和民主截度还不够健全。第二,
要把社会主义制度同我们党在工作中的一些错误以及某些方针、政策上的伯差区别开来。例
如。长期以来政治运动太多,我们不能及时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某些经济政策

和具体规定变化太多.反复太大。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党的工作上的错误造成的,而一
旦党总结了经验,纠正了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便很快显示出来。第三。要把整个社

会主义制度、整个党,同一些具体单位和某些干部的错误行为区别开来。某些干部搞特殊化,
甚至违法乱纪。并不代表整个党组织。更不是社会主义卷0度造成的。当然,这也反映了党和
国家的某些制度和工作环节中存在问题,有待改进,

摘清三个区别以后,要认识产生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还须进一步引导大家:一、树
立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认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阶级敌人的破坏,我们同林彪、

“四人帮”的斗争就是一种尖锐的阶级斗争。二、树立历史的观点.认识封建主义残余、小
生产的习惯势力等痕迹的影响.不但经常在人们的思想上反映出来,在党和国家的一些政策
上也会反映出来t而这些影响的清除是需要一定条件和较长过程的。三、树立发展的观点,

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才建立三十年,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只知道社会主义的几条基本
制度和大方向,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办法还正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
差。四、树立实践的观点,认识到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的社会实
践,才能完善起来。

这样实事求是的讨论,解决了不少同学的思想疙瘩。我班有个同学,父亲是位多年从
事教育工作的党员干部,对党忠心耿耿,不幸以身殉职。父亲留给他的遗言是:“只要还有
一口气,就妥为党工作。”他父亲生前经常教育他,要靠拢党组织。为共产主义奋斗。他很
敬佩自己的父亲,决心象父亲那样为党工作。可是在现实中,他看到一些干部谋私利,甚至

发展党员也走后门,感到非常气愤。但自己又无法解释这种社会现象,心里便苦闷、犹豫、
徘徊。进大学后,他几次想动笔写入党申请书,都没有写成。在这次讨论中,他终于找到了

答案,说:“我以前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认为社会主义就应该是十全十美的,伟大光荣正
确的党就应该处处正确,当头脑中的模式同实际不符时,就感到不可理解。现在逐步明白了,

党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产生某些丑恶社会现象有其社会
历史根源。改变这些错误东西,正需要我们这一代青年去工作、去斗争。他在入校后第一次
递交的入党申请书上写道: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无尚光荣、伟大的事业,但又是一个非常艰
巨、复杂、曲折的过程,我要为这一伟大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这次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不仅抓住了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也触及到
许多同学不同的思想问题。同学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正确认识以后,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

的信念。团支部把集体的政治教育和个别的思想工作结合起来,采取个别谈心、座谈会、总
结会等方法。弓l导同学嚣l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思想收获。使大家的糠摔霭貌发生了瀑妻憎§化,
不少同学对红与专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有些同学认为,只要把业务谭学好就行了。
现在,他们感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应该又红又专,即使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也必须

懂得一些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善于正确处理和对待生产关系方面的一些问题。因此,大家
普遍提高了对政治学习的*趣。有的同学原来比较消沉,对政治活动表现冷淡,现在成了班
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有的同学平时散散漫漫,学习上不求上进,稍不顺眼就是牢骚、怪

话一大罐。现在=巳太有转交。
在解决了一些思想认识问题之后,就自然地提出一个我们自己应当怎么办的问题。许
多同学认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靠亿万人民的实践,不断总结正反

两个方面的经验: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靠干出来的,发牢骚是发不出繁荣富强的新中
国的;一个好的社会风尚也是靠人民群众的努力形成的.只有大家都遵守公共道德,向坏人
坏事作斗争,社会上的某些不良风气才会得到扭转。因此,同学们提出i“干社会主义,要
觚我骰超,跌现在做起,”

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团支部向全班明确提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多作贡献”的战斗口号,整理和拟定了十一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具体措

施,作为对全班同学的要求。如: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认真学好政治课:在学习上培养科学、
严谨、老实的作风;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爱护集体;在集体活动中,遵守纪律。听从指挥;

爱护公麸财物。讲究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乘车给老幼让座。在公共场所自觉地维持社会
新风尚:讲究礼貌,说话和气.排队买东西不夹塞,缚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已经
交成了我们班的自觉行动。一年来,全班同学团结进一步加强。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多了。
学习不断进步,其中有十七名学习成绩有了提高。体育活动也生气勃勃,冬季长跑获得了全

系的集体冠军。更可喜的是.班上不仅为校系输送了一些学生干部,而且有不少同学提出了
入党申请,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e。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提出,在全国高校学生中引起极大的震动。舆论界也纷纷

行动起来。如1980年1月2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社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中
国青年》杂志1980年第五期发表评论员文章《一代新人的崛起》,对这一示范性事件予以了

高度评价。
大约一年之后,北大学生再次吹响了爱国主义的号角——“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对
此,《人民日报》也有生动的描述:
1981年3月20日深夜,广播里传出了好消息:中国男子排球队在争夺世界杯排球赛亚

洲区预赛的关键一战中,先输两局,奋起直追,扳回3局,终以3比2战胜南朝鲜队,取得
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
守候在收音机旁的北京大学的学生们欢欣雀跃,ll座宿舍楼的4000多名学生不约而同
拥出房门。顿时,在楼群间的空地上,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祖国万岁!”
“中国万岁JJ,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向我国排球健儿致敬!JJ
人姐热情飞扬,心里乐开了花。有的一令劲儿建敫起了手鼓、响铃;有鳇找来废太棍和
别的什么燃起了火炬。
突然间,有幢楼的三层窗口还有人挂出了大幅标语,赫赫然四个大字;“中国万岁”。可

爱的青年们,翘首欢呼,热烈鼓掌。不知是谁提议:“我们游行吧!”
于是,浩浩荡荡的队伍以红旗为先导,从学生宿舍开始向末名湖进发。口号声和鼓声划
破了夜空。熊熊火炬映红了湖水……。
游行队伍回戮宿舍区,有一令屑学提议;“我雷3一趁来唱冒歌吧r
这时,38号楼3层窗口传出了嘹亮的铜号声,吹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困歌的前奏。

国歌,人们唱了一遍又一遍,唱了好几遍。庄严的歌声在校园回荡,青年们的心中洋溢
着对祖国的伟大的爱。
中华正在振兴,祖国正在崛起。

中华体育健儿近日连连为祖国争光,他们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和高超
技艺多么激动人心髑l

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这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大学生的喊声。o

从某种意义上讲,“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更具冲击力。
这两个口号的相继提出,表明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不断增强,表明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社
会主义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趋强大的美好祝愿,

第三节“自由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严重干扰(1985—1988)

。《我们是怎样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的》,《^民日报》.1980年4月17日。
。《团童苦起来,振兴中华I》,‘人民日报》,1981年3月22日,

104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孵确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靛是全

面的改革。。因为涉及的领域不仅是经济,还涉及到科学、教育。相应的说也有政治。所以,

・r城市经济改革比农村经济改革复杂得多,难免出差错,冒风险”。。但是,新闻媒体并没有
充分宣传改革的困难和阻力,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不了解国情,“对改革的过高期望限制了

他们的理论思维,形成了改革过程中的二律背反矛盾: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
情况下.他们幻想改革能够立竿见影:另一方面,传统观念的拖曳效应又限制了他们对改革
的理性认识和对改革的自我调节能力“。。随着城市和政治改革滞后,管理工作脱节,各种矛
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政策失调、物价上涨、官倒猖獗等,使大学生深为苦恼和困惑。而更主

要的是。由于西方思潮的进一步入侵、东欧和苏联政体改革的示范作用以及国际敌对势力发
动“和平演变”攻势,国内“自由化”分子的猖狂鼓噪,使得大学生们本应该正常发展的思

想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一、爱国思想与“民主”意念的胶着
1980年以后农村改革的巨大成效,曾使青年学生深受感动。1984年国庆游行,大学生
们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当然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出现了一些失误。1984年底,

经济明显过热,通货膨胀严重,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在对日贸易中存在巨大逆差,oB本人
利用我国长期闭塞落后,信息不灵和有的干部存在的官僚主义、贪污腐败作风,乘机向中国

推销了一批过时淘汰的低劣商品・引起了大学生的普遍不满。校园中流传着宝钢一期工程被
日本人诈走200亿美元的谣言,一些人信以为真,井认为中央存在“亲日派”,日本对我国
是军事侵略失败后的经济侵略。。这样,当1985年8月15日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都在纪念

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日本首相中曾根竞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
社,凭吊东条英机等战犯时,一场学潮终于爆发了,当时称“新九--)k”。
9月13日下午3点,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贴出了第一张题为《我们该怎样纪念“九

--]k”》的全文不足i600字的太字报。其中以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列举了1985年以来日本国内
少数右渌企图复活军匡主义的事实。文中写遒:“只要世界人民的抗议没有达到某种程度,
日本帝国主义分子的胆子就越来越大,行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对中国人民、朝鲜人民、

全体东南亚人民以至全世界人民包括日本人民自己,都是不可轻视的潜在的威胁……”。“今
天,我们中国人民可以不念旧恶,与日本人民友好往来。但是,对日本政界少数人掀起的美
化侵略战争,复活军嗣主义的逆流,却不能再容忍下去了”。

大字报贴出不久,即有同学在下面加注了一条情绪更为激烈的批注:。我们北大曾经友

好地接待过孛营根和凡百名g本青年。但友好抟举动并未感动这个海盗民族。i哥学们,不要
再沉默了n难道我们北大的学生只敢因晚上关灯这种事而示威游行吗?!!”o
当日晚,北大校方根据宪法取消“四大”的条款,将这张大字报揭下,但是,14日中

午,物理系研究生会又贴出第二张大字报:《不要忘了我们是中国人》.将13日晚学校的做
法称为“见利卖国的行为”,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在9月18日到天安门广场集会、向人民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t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姚炔:‘1978—1987:中图太学生思维轨迹初探》,《高等教育研究,,19船年第4期。
1985年,中日贸易总额164.4亿美元,其中进口额1佣.3亿莞元.
周英;‘学潮现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房宁;‘成长中的中国——当代中圆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l页。

105
英雄纪念碑献花圈的号召。

按照北京市委对于“九一八”纪念活动的意见,北大校党委和团委对学生做了大量说
服、解释工作,并为争取主动,准备组织校方纪念活动。9月16日,校研究生会和学生会

联台发出公告,宣布于1985年9月18日在校内举行大型纪念会,内容包括:(1)悼念死难
同胞和烈士仪式;(2)自由演讲;(3)通过人大常委关于确定9月18日为“国耻日”的建
议;(4)通过北大学生致中曾根的信。上述内容基本上吸收了几天来学生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但9月18日午后,有近2000名学生围聚在北大校南门,呼喊要求到天安门广场进行
示威游行。下午两点多,北大决定暂时关闭校南门,并由学生工作干部做说服工作,拦阻情
绪激动的坚持要步行去天安门的同学。下午3点,由校研究生会和学生会组织的“北大学生

纪念九-A大会”,如期在五四广场举行。大约下午4点左右,已于上午分散离校的300余
名北大学生在天安门集合,学生们按照执勤人员要求,有秩序地进入了广场,向人民英雄纪

念碑献花圈后立即退场。在退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呼喊了“反对复活日本军国主义”、“反
对军国主义复辟”、“爱国无罪”等口号,直到金水桥。以后自行解散回校。

“新九--)L”事件作为民族情绪的宣泄就这么平静的结束了。但是其背后明显的政治倾
向却沿着另一思路演绎。

首先是“民主权力”问题。9月18日后。北大部分学生基于“为什么不能去天安门”

开始了新的争论。一篇署名“北大人”的大宇摄这样写到:“同学们,快做好一切准备吧,
在一个堂堂的社会主义国度里。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可以到天安门,我们有这样的权利和
自由,这是任何人都剥夺不了的l”o
其次是“腐败”问题。“新九--)k”的背景之一是少数日本商人向中国市场倾销过时、

淘汰的机械设备和低劣商品,而当时初露端倪的官僚主义、腐败作风又助长了这种商业领域
的不道德行为。因此,学生在号召抵制日货的同时.也将矛头不作分辨地指向了整个政府。
紧接着,西安、成都等城市耜继发生游行集会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的许多高级干部深入到学生中,耐心做说服解释工作。9月
28日,国家教委等单位还专门召开座谈会,一方面肯定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一方面对学生
的做法进行了批评,缓解了情绪,从而平息了学潮。
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正常发展的侵扰
1986年.党和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全面展开的同时,提出了研究和实践政治体制
改革的闯题,在知识界;1起了很大反响.出现了研讨政治体制改革热潮。与此同时.一些资
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则打蓍研讨政治体制改革的旗号,到高校学生中进行讲演,散布了大量‘‘全
盘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如原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的方励之在各种场合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已经完
成了历史使命,现在我们耍寻求新的真理”:。我一直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指导科学”,“所

谓的这些指导只会做出错误的结果.从来没有正面的成功”:“对我国来说.所谓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更多的涵义就是领导的指导。实质就是政府的指导,或当权者的指导,或者是党的指
导。这更不需要”;“我们这三十年干的事情,我觉得从社会主义体系来看,是失败的”,“从

马克思、列宁到斯大林、毛泽东,这种正统的社会主义到现在这种结果是失败的”,“现在实

。房宁:《成长中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人民出版杜,2002年版.第35页。

106
际上我们也恨透了三十年这种东西”,“三十年没干多少好事情”。他还在一些高等学校煽动
说:“科大学生不够活跃,你们怎么也没点儿‘闹事’的迹象”。他鼓吹“学生是民主化的进
步力量”,鼓动“学生冲击社会”。说“有些东西是外强中干的,它并没有多少力量,你冲了
以后他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捅一捅,影响还是很大的”,“小小地动作动作-全国就

非常非常紧张”。他还煽动说,对民主“争取可以有各种方式,……当然也包括一些激烈的
方式”。。
1986年12月1日,安徽中国科技大学一部分学生不满于区、县人民代表选举办法,贴
出题为《致科大选民的一封信》,指出人民代表大会是“少数人的橡皮图章”,号召“为真正
的民主而斗争”。4日晚,科大在礼堂召开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会,约有2000名学生参加。8
名学生登台演说,提出把科大建成“民主特区”。当时任科大副校长的方励之也发表了演讲.
说:“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讨论也好久了”,“民主不是从上到下给予的,是靠自己争取到的”,

“这次会议,应当成为我们科大民主化进程的一个起点”。。这番话具有明显的暗示性和鼓动
性。

5日下午,部分科大学生到合肥工大、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联络,举行了“争取民主”
的大游行。他们一路高呼“不要恩赐的民主”、“真正的民主靠我们奋斗”,“要民主民权民生”

等口号.9日中午12时,3000多学生再次游行,有学生打出“二千年帝制百姓无权老爷作
主,三十七莪共瓤人民家庭宫馕滚蛋“,“真正鹋民主靠袭{fj战斗”等标语。下午2避,2∞0
多学生冲进市政府办公大楼,占据楼顶两个小时,
12月7日,学潮传播到上海。同济大学出现小字报,提出:“科大在行动,我们怎么办?”

12月19 El,上海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校部分学生上街游行。冲击市人大办公楼,在市政

府门前静嫩。其后的几天里,上海部分学校学生又连续上街游行,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在
全国各地学潮不断升温的同时,北京部分学校出现了一些大小字报。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部分学生组织了4、规模游抒,面托京大学等校学生瑙在托豪茆入大≮靶京南关于游行示威

的若干暂行规定》公布后,号召1987年元旦到天安门广场示威游行.并将矛头指向四项基
本原则,事态日趋严重。m

12月30日,邓小平同志约见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指出这次学潮是我们态度不
坚决.旗帜不鲜明,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的结果,并要求采取坚决措施,迅速平息学潮。1987
年元旦.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维护天安门广场秩序的公告,并对天安门广场实行戒严,结

果只有数百学生游行,并很侠棱硫散。元旦后,高校瞽遍传这了邓小平同志】2月30日讲话
要点,大学生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历时月余的学湖逐渐平息。

三、党内政治工作的动摇对大学生思想的误导
1986年底的学潮,引起_邓小平高度关注。12月30日,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人的谈话

中讲到: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说:“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
主义是没有前途的。这个道理己经得到证明.将来还会得到证明。如果我们达到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四千美元,而且是共同富裕的。到那时就目E够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篙4度优于资本主义
制度,就为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指出了奋斗方向,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所以,

。《中麸安徽省纪委开除方励之党籍》,‘人民日报》,1987年1月20日
。《中共安徽省纪委开除方励之党籍,,‘人民日报》,1987年1月20日
。周英;‘学潮现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没有专政手段是不行的。对专

政手段,不但要讲,而且必要时要使用。当然,使用时要慎重,抓人要尽量少。但是如果有
人要制造流血事件,你有什么办法?我们的方针是首先揭露他们的阴谋,尽量避免流血,宁

可我们自己人被打伤,对为首闹事触犯刑律的依法处理。不下这个决心是制止不了这场事件
的。如果不采取措施,我们后退了,以后麻烦会更多”。。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公布后,各地开始批判自由化思潮。社会各界对过去被视为“天之

骄予”的大学生也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有“大学生掉价”说,“大学生素质不高”说,等
等。《中国青年日报》连续发表文章,揭露大学生基础文明差的现象,如“躺在汇款单上的
高消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

但遗憾的是。党的高层领导人中对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致使一

些大学生不是反省自己,而是抱怨社会不理解自己,并充满委詹隋绪,加之对社会上依然存
在的通货膨胀、知识贬值和脑体倒挂等现象的不满,新读书无用论充斥校园。据上海高教部
门统计・华师大、中国纺织大学等35所高校,1988年上半年退学达到386名。复旦大学进

行的大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上午8点至lO点这段学习的“黄金时间”里.只有40%的
学生在学习,其他人10%在闲聊,10%在看电影电视,7%在看消遣书,7%在谈恋爱,余
下的人在干其他事-。在极端苦闷中,甚至还有学生回过头来考问社会:“我们究竟出了什么
毛病?”“我们搞学潮是爱国行为,但得到的是一记闷棍”,“我们反对腐败、官倒、社会分
配不公,错在何处?”o
于是,资产阶级自由纯忍潮再次尘嚣目上。1988年4月,全国入代会期恻,部分两校
出现“教育危机”的大字报,认为“知识分子境遇每况愈下”。紧接着,“《河殇》热”、“东
欧及苏联政体改革讨论热”、“球籍讨论热”,在大学生中悄然涌动。一些后来被定性为鼓畋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头面入物也趁机到高校发表演讲,鼓吹“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思想
多元化”。~场规模浩大的政治风波已经悄然逼近。

本章小结
一、对1976—1988年大学生思想的评述
1976—1988年的大学生,有人说是积极探索的一代,也有人说是激进造反的一代、垮
掉的一代,这些都不是事实。他们有的“长在十年动乱时期,学在拨乱反正时期”,有的“生
在十年动乱时期,学在改革开放时期”。因此。对这代大学生的思想评价,至少要划分为两

个人群:一个是七七、七八级大学生,一个是八十年代入学的“新生代”。
七七、七八级大学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身处理想

主义和批判精神高扬的年代,关注的兴奋点是:反思过去、思考未来和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
首先,七七、七八级的大学生们,从长达十年的噩梦中苏醒过来重新走入知识的殿堂

之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要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这。几乎成为整个群体的价值主流。
这,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其次,“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破坏性历史,为七七、七八级大学生对暇体制和“左”的

o《旗帜鲜明地反对瓷产阶级自由化),t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氍社1993年敝,第195—196页。
。《大学生“厌学风”透视》,《人民日报》,1988年8月27日。
o徐荚普:‘改革开放二十年大学生政治思想轨迹探悉》,《滴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108
思潮的破除提供了实践性的依据。因此,他们几乎不需要花过多的理解性思考就较易地取得
了对新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群体认同。于是劫难后的欢欣雀跃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大学
生精神面貌的熏要特征。

第三,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七七、七八级大学生的思想又呈现出
由劫后欣喜转入批判讨论的发展特征。由于当时社会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准备阶段,体制改革

也没有全面展开,因此大学生仍把注意力放在对逝去时代的批判、反思争论之中。
第四,“文化大革命”后,由于社会重构的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气氛被带动起
来,七七、七八级大学生理所当然的被视作填补十年知识断层的中间力量。这种社会的强烈

期待意识,使他们胸怀壮烈,自然地把祖国前途和自身前途结合在一起,并萌发出对整个社
会的感恩之情。

综上所述,七七、七八级学生的这些思想特征,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他们能够在以后
的一、二十年中成为国家的脊梁,也能够系统说明为什么他们在当今社会中特别能显现出吃

苦耐劳、积极奋进等优良素质。
和七七、七八级大学生不同,20世纪80年代入学的大学生们并没有象他们的前辈那样

经历过诸如“上山下乡”等艰难时代的磨练。他们的大学生活几乎与中国社会实质性转型同
步。特殊的环境使这代人(十二年)拥有许多可贵的优点:知识面广,思想敏锐,拥护改革,
反对守旧,渴求知识,立志成才。但是,剧烈的社会转型,也使他们自身充满着各种矛盾。

首先,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有爱国热情,但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981年底,中国

女排战胜被称为“东洋魔女”的日本队,首次夺冠,大大激励了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981
年3月20日,中国男排首次获得参加世界杯的资格,北京大学学生高呼“团结起来,振兴

中华!”这些历史,这些事件,仍然对今天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产生着重要影响。即使是1985
年的“新九--A”运动和以后的几次学潮,我们也要看到多数学生是爱国的。1987年5月

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就曾明确指出:“高等学
校广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立志振兴中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而努力学习,主流是好的……。”但是,大学生的这种爱国热情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
础上。许多大学生忽视了自身的政治修养,放松了对马列主义的学习,对形势教育课、政治

理论课兴趣淡漠,缺课现象普遍,久而久之,导致了对党的信念的动摇、对马列主义的信仰
危机。

其次,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有民主意识.但缺乏较好的民主素质和法纪观念。党的十一

届--eZ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建设不断发展。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大学生的民主愿望和民

主意识不断发展,民主意识越来越强。但是,随着大学生民主意识的增强,他们适应民主生

活的素质和法纪观念并没有相应地增强。他们很少有机会进行民主生活的训练,不知道应在

法纪范围内推进民主,通过正当的民主渠道和民主形式反映民主要求。其结果,往往是民主
的要求和不民主的行为同时出现。在有强烈的民主意识而无民主生活素质和法纪观念的情况

下进行所谓的民主活动,往往严重影响别人的民主权利,千扰了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和
社会秩序。在1986年底的学潮中,许多学生任意攻击各级人代会、党代会选举的党政领导
人,冲击有关部门,已经完全把自己摆在了“特殊公民”的位置上。

第三,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有参与政治的要求,但缺乏参与政治的能力和经验。大学生
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过什么社会历练,对我国的国情没有全面的认识,对社会

的体察和理解也不全面,更缺乏应付复杂社会局面的能力。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是学
习和准备参与社会的时期,而不能作为以社会活动为主的时期。但是,出于对现实的抵触感,
许多大学生迫不及待地要以变革社会的主角自居。1980年的竞选风波中.有人说:“我们这

一代的声音被忽略得太久了、太久了。”1986年底的学潮说:“真正的民主靠我们战斗。”其
实,绝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他们只会用西方思潮中借来的话语体系,人为

地制造思想上的混乱与反动。不能冷静、理智地分析问题和考虑后果,更不能为现实政治提
出一些真正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第四,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有自立的愿望,但缺乏实事求是自我解剖的精神。文革结束

后,大学生一直受到社会的宠爱。对来自社会的赞誉,许多大学生没有把此当作党和人民的
期望和鞭策,而是陶醉了,飘飘然了。他们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认识,而是盲目地过高

估计自己。这就导致他们脱离工农群众,不能正确地向社会学习,向历史学习,向老一辈革
命家学习,形成了一种“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心态。这种心态同要求自主自立的愿望融合

在一起,集中体现出存在主义哲学消极的一面。它的价值虚无和绝对自由,非常容易引发极
端个人主义的错误倾向。

第五、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有历史责任感,但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和严格的道德修养。

改革开放以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历史责任感。如清华大学学生提出“从我傲起,从现在做
起”的口号,集中体现了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同。但是,他们同样缺乏艰苦奋斗的韧性
和忍耐力。当改革遇到了挫折。他们无法忍耐。当自己受到批评,同样无法忍耐。1986年
以后,高校中弥漫的厌学情绪就是一个明证。

总之,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他们缺乏的是他们的老师及老一代大学生评述的那种对中国
国情的深刻了解。
二、对1976—1988年大学生思想工作婀评价
从总体上说,十二年的大学生思想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1978年3月.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召开,拉开了高等教育秩序整顿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了思想政治教育全
面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探索和改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混乱状况;1982年,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1985年,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具体思想标准;1985—1986年,积极开展了形势政策教
育;1987年5月29日,中央正式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
决定》,对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八条意见。但是,从实施情况来看,也还存在不少
问题: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改革开放之后,始终有人主

张淡化和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和网络建设得不到应有的
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了只是党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只是政工人员的

事情,出现了“理论不灵、地位不高、队伍不稳、工作不力、效果不好”的艰难情况。思想
政治工作“改造”来“改造”去,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快丢光了,而没有形成新
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结果严重淡化了党的作用,丧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威
信。业务教师和行政干部鄙视思想政治工作,政工干部轻视自己的本职工作。政工干部往往

110
留后路、找出路,走的走、散的散,有的人形容这是“政工干部胜利大逃亡”!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水平较低。西方思潮最主要的特征是理论性强,它具有

内在逻辑性、科学性和较强的批判否定精神。这就使其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同时也增强了
对学生教育引导工作的难度。一般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多是本科毕业生,缺乏相应的
理论功底,很难从根本上做分析解释工作。另一方面,一些任课教师在讲台上不负责任,自
由发挥,投学生所好,把一些正在讨论的问题和不正确的观点当作教授的内容灌输给学生,

引起了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有的学校对那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失去警觉,让他们在学
校随意活动.通过学校的讲台、沙龙、集会等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更有甚者。有的学
校出高薪聘请那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精英”们,把他们敬在大学的讲坛上,让他们取

得合法地位,散布否定社会主义、鼓吹资本主义的言论。有的同志曾尖锐地指出。这样下去,
我们的大学就会培养出我们自己的掘墓人。
第三.在反自由化工作中左右摇摆不定。十二年间。中共中央曾多次开展反对资产阶

级自由化运动。1979年3月,针对西单民主墙事件,邓小平旗帜鲜明的提出要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1980年4月,全国人大讨论通过了关于修改宪法第45条,取消了大鸣、大放、大
辩论、大字报;1981年2月,党中央发出处理非法刊物、非法组织的指示;1983年10月,

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反对精神污染:1987年1月,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
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但是。这些指示在高等院校落实起来却存在忽左忽右的问题。
左的时候,把资产阶级自由化当作一个篮子,什么都往里装。如有的学校把喇叭裤、披肩发
当作是自由化;有的学校把《何日君再来》、《毛毛雨》当作是黄色歌曲。这样做,直接和大

学生的审美情趣发生尖锐冲突,徒然招来怨言。右的时候,又淡化政治思想教育,甚至要取
消政工队伍,使反自由化搁浅.导致自由化泛滥,酿成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对社会主义
制度产生动摇,甚至发出取消之言行。
结 语
一、1949—1988年大学生思想特征述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的思想和心理

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他的社会生活,都必然地要打上他所处的时代的印记。从1949到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历经艰难困苦,但仍执着向前。这个时期的大学
生,处于一个充满矛盾、激情的大变动的过程之中。他们的思想发展,也同样具有历史所赋予
的鲜明特征,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有不足的方面。

(一)1949--1988年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特征
在现代中国,最有权威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潮,莫过于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所以关

于1949--1988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价值取向的考察,以毛泽东的思
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蓝本,较具代表性。

1.“政治挂帅”是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形成的。长期革命政治斗争的实践证明,
保证革命军队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确保革命军队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是革命成功的“生命线”。因此毛泽东一贯重视对革命军队和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的启发、教育
和培养。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在修改谭政所作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亲笔加

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1955年又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
经济工作的生命线。”9毛泽东关于“生命线”的论断,是一个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但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前(尤其在“文革”期间)党的工作中心基本上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时期围绕党的
中心工作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教育也基本上是以阶级斗争观念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毛

泽东“生命线”的科学论断,此时已被“左”倾路线彻底地扭曲和肢解,它不再被理解为“保
证”、“服务”作用.而是“突出政治”、政治第一、政治“高于一切”、甚至“代替一切”。
毛泽东殷切地寄希望于青年一代政治上的成熟,希望青年大学生在大风大浪的政治运动中,

分清敌我、站稳无产阶级立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青年大学生迎合这一政治需
求。追求政治进步,积极投身于各种政治运动的滚滚洪流中。从50年代的“三大”运动的全心

投入和教育大革命中“政治是不是挂了帅”,“挂得够不够”的质询,到60年代“四清”中的阶
级斗争教育,到“文化大革命”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

权派”、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中的每一次政治运动中,都有大学生政治激情涌动的身
影,成为落实“政治挂帅”路线的患先锋。总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政治和阶级斗争观

念在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占据主导地位,完全超越、脱离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成为这一时期大
学生认识、判断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包括人伦亲情)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标准。这在很

大程度上造成青年学生的思想混乱、人性扭曲,人格分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
作中心的转移,大学生过热的政治观念开始降温。逐渐从盲目浮躁走向现实和理性。
2。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题
这一时期青年大学生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身政治运动,应该说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

。黄小惠:《思想政治工作70年,,国防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3--355页。
。《毛泽彖选集》,第五卷,第243页。

112
主要是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系中华之兴衰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
意识,一方面,源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以民族整体利益为重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直

接源于“五四”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当时教育形式、内容以及较为复杂的国
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政治思想强烈丽单一。“自己多搬一块砖,国家少花
~分钱”的为国分忧意识强烈,时刻听从党的召唤,肩负自身责任,成了他们近乎本能的思想
行为习惯。他们积极关注国家命运,踊跃参与探索、建设、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运动:抗

美援朝中的保家卫国,“四五”运动中反对“四人帮”的英勇抗争,甚至80年代“新九--A”
的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民族情绪的宣泄,以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振臂呐喊无不充盈、
涌动着青年学子的爱国激情和民族忧患意识。当然,这一时期青年学生的爱国“壮举”大多时

候还存在非理性成分、甚至是极端的,但从总体上说.他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出于探索美好社
会主义制度的梦想,对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心。

3,玻旧立薪的浪漫的革翕英雄主义是这一时期大学生特有的精神气质

破除一切旧思想、旧制度的观念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心目中根深蒂固-由于战争年代
的惯性作用。“破”字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被认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破”字当头,“破”字优
先,似乎破除了旧世界,就会很容易建立起一个新世界。毛泽东着眼于造就有为青年,不拘小
节,在他看来,青年要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就必须“反潮流”和“经风雨,见世面”,不满足于
平静的课堂生活和规行矩步的生活习惯。因此,毛泽东一向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走出课堂,在
广阔的社会实黢中,在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中接受教育和改造。同时,毛泽东又把青年学生看

作和平时期打碎旧世界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正是在毛泽东这一思想的指引和推动下,富于朝
气的青年大学生身先士卒地与每一次政治运动激情交锋,他们怀着虔诚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理想,
渴望在砸碎旧世界的革命风浪中建功立业。在“文革”时期,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大
学生在运动中的行为变得极端,失去理性。他们坚信“造反有理”,以捍卫“红色政权”、“保卫

党中央”.甚至“解放全人类”的革命“闯将”自居,认为破除旧世界就是要“打到一切”、“砸
烂一切”、“横扫一切”,然后“杀出一个无产阶级的新世界”。他们真诚,却幼稚、狂热;他们
崇尚革命.却又;:王浪漫、浮躁,缺乏自律的心态和行为任意图解革命的真义。青年大学生这种
狂热的“革命”心态和行为方式的余波一直沿伸到80年代末期。
4.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是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显著特征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注,往往更容易把自

己的命运和祖国振兴的前途紧紧连在一起。他们急切盼望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落后状态,对
党的方针政镱非常的关注。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勤于思考,探讨怎样

才能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怎样才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等等。在政治上,他们向往民主,
注意参加民主生活的实践,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对民主管理、民主作风、民主选举表现出很
大的兴趣,积极探索适和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但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往往是带有非理

性成分。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他们更多地把别人的思想作为判断自己行为的准则,
自己则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权利。他们参与政治往往并不是基于自己的理性选择,而是一种出于

政治动员的无序的被动参与。对“左”倾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很少进行理性反思,对于运动的确
切目的和实际后果也很少考虑。在参与过程中,大学生又带着中国封建社会小生产者贯有的自
由散漫和无政府主义的倾向,蔑视法纪,随意冲击党政机关。

113
(二)1949—1988年大学生思想特征及思想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1.大学生政治思想缺乏“内生性”

从总体上看,建国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不是内生的,而是来源于外界的植入。大学生参与
政治、对政治感兴趣,更多的是一个引导的过程。
如建国之初,曾有相当数量盼大学生出于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采取了一

种逃避主义的思维模式。他们不问政治,不问实事,一头钻进书本,潜心技术研究,希望把有

限的时间用在单纯的学术研究上,以此来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在党的政策
引导、社会的舆论压力下,历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在革命的实践中经受
了特殊的锻炼,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开始自觉认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

又如,“文化太革命”中,大学生对政治的狂热关注,直接源于对毛泽东的偶像崇拜。在特

定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被空幻的理想激起了空前的热情。并把这种理想看作是最崇高、最现

实虼伟大事业。{出扪自己并没有什么话语权,整个话语体系的构建,完全依赖于领袖语录和“最
高指示”。而多年来的理想信念教育。又使大学生习惯于把个人的现实活动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

大理想联系起来,并把自己的一切活动看成是紧跟党中央、毛主席所进行的神圣的社会主义革
命。于是,在“造反有理”的指示下,大学生们从被动地紧跟到自觉地行动,完全丧失了理性
的判断能力。
再如。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大学生同样没有话语权。甚至于中央领导和知识精

荚阶层已经袭甥了对“真理标准河题4豹倾向性意见,大学生们还是没有积极参与的迹象。只
是在1978年暑假结束之后,由于地方首长的认可推广.以及舆论杂志的介绍宣传,高校学生才
“恍然太悟”,开始了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实质性探索。
从上述状况可知,在1949--1988年传媒主体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认知几

乎完全来源于主流意识的影响、灌输。
大学生思想生成过程中的这种内生性缺失,从另一个方面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启
示;在我国。教育者一向认为灌输能在较短的对问内改变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因而也一向把
灌输作为最直接、最方便、最可用的教育方式。但灌输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
主,是一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教育。杜威就曾经把“灌输”方式称为把既定的准则和价

值观念“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洞穴中去的一种方法”。灌输的方法在某个时期、某种人群

中或许会很有效,但缺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建构的单纯的外在灌输无法让大学生内生出自主、
自为、自律的人格精神,相反可能培养出盲目、 顺从的依附人格。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
在学生自身潜能和已有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把社会和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

统一起来,才能从学生自身中“引出”或“导出”独特的个性和自主理性的精神品质。这也正
是现代民主杜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意。
2.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缺乏相对独立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独立性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正确处理教育与政治

的关系。从根本上讲,教育为社会经济、政治服务,这是旱己被人们接受的观点。1958年毛泽
东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从理论上讲,并没有错。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对此进行短
视的功利主义解释,完全把教育当作政治的附属物,大学生也一度成为党内政治斗争的工具。
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几乎完全根据政治任务、政治形势的需要频繁变动,以至政治教育

114
的基础性质不明确,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不稳定成分偏多,由此造成大学生思想的混乱和无所适

从,跟着形势跑, 常常被“裹胁”着卷入各种政治运动。甚而成为社会活动各方积极争取、利
用的群体。

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形势和任务方面的教育的现实意义不容怀疑,问题在于政治调子的经常
变化,对于政治上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政治信念的形成,不见的有利。从道理上说,政治理论
教育只有同政治实践结合、从而对学生的政治行为发生影响,才有成效。然而,政治是个同国

家、社会稳定相关的敏感领域,尚未受到民主生活训练的学生贸然参加政治活动,可能导致民
主的乱用,从而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以政治基础教育为主,

致力于学生基本政治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
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政治技能和参与意识等。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

义教育、基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让学生在民主氛围中接受民主生活的训练,否则政治教育将流为政治空谈。
3.大学生面对社会矛盾缺乏先思而后行的审慎态度

从理论上讲,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应该具备思想激烈、行动稳健的优良
素质。思想可以超前,可以反复,可以争论,可以推倒重来。行动一旦产生,就会造成实际后
果。而事实上。建国后的大学生们。在面对社会矛盾时。缺少的就是“先思而后行”的审慎态
度。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个原因是大学生在学生运动中的“无个性化”。一些学生平时根本不可能表现出激烈

的行为,但是在学生运动中却表现极为活跃。美国学者研究上述现象时做过一个判断,印人们
有时聚集在~起做的事情,在单独~个人时是不肯做的,任何群体的无个性化越大,其成员的
行为就更自由化,也更不接受约束。他们得出结论:个性腑丧失有时是在整体中反映出来的暴
力和反社会行为的一个原因。很明显,高等院校中聚集的是一群年纪相仿的青年学生,相互间

非常容易引起情绪共鸣。这种共鸣。又很容易淹没不同意见.使激烈的行动迅速突破理智的防
线。
第二个原因是大学生特殊年龄阶段的情感因素相对不稳定。“大学生与成熟的中年人相比,

更加重视感觉的作用。他们对于自己行为的目的有时并不清楚,如1986年的学运中就有学生打
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横幅。什么意思?谁也不知道。此外,尽管每一次行为都有相应的结
果,但大学生有时确实不可能全蕊估计到其结果究竟是什么,因而导致行为上的盲目性。由于
情感体验丰富,心态动荡不安,以及自控能力不强,一些非常现实的事情便会使其怒发冲冠。
4.大学生对自己的杜会角色估计相对过高

大学生是社会最敏感的晴雨表,他们的思想行为往往是社会矛盾的反映。社会存在多少矛
盾,社会思潮有多少流派。大学生思想就有多少反映。他们的思想热点在具有某种现实性、合

理性的同时.还具有某些不现实性。他们往往将这些来源于社会的思想、观点放在学校的环境
中进行理想化、理论化加工,然后,又拿希经过加工他们自以为是的思想走向社会,希冀“唤
起民众”。

然而,大学生用这种并未在实践中证明过的,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成熟的思想,去宣告自
己有别于社会的“高明”,并力图参与社会变革,其结果又能如何呢?如1986年的“新九一八”
运动中,大学生提出了“抵制日货”的口号。这个口号既反映了他们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忧虑,
又反映了他们对经济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不足。他们企图“唤醒民众”,但购买日产电器却是民
众的生活愿望和消费需要。就连高喊“抵制目货”的大学生们,也并不反对享用日产双卡录音

机。这种具有两面性的心理和行为,恰好表明大学生参与意识深处的矛盾一理想与现实的冲
突不允许给他们加上“思想先导”的冠冕。

事实上,多数大学生从校门到校门,自身生活阅历不深,与社会接触不多,缺乏社会政治
经验和社会实践锻炼,对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往往简单化、片面化,对事物发展的复杂性认
识不足,容易产生偏激情绪,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而误入歧途。

二、1949—1988年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主要规律
大学生的正确思想意识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发展的,这一规则就是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
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和各种现象间的内在的联系。
(一)经济基础决定大学生的思想发展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是指构成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决定着人
们最基本的思想倾向。各种私有制决定、孵化出个人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公有制孵化并决
定着集体主义的思想体系。
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曾经长期运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由于所有制的高度趋

同,使得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价值评价、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也相对单一。改革开
放以后,人们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于是。所有制实现多元化、分配方式实现
多样化、生产中入与入的关系及就业形式的也相应多样纯,必然的结果是形成价值目标、价值

评价、价值标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非常自然地,各种经济主体都会为各自的所有制、各自
的分配形式及相互关系,寻求合法的地位和合理的闸释。这一切,都会逐渐地积淀为不同的思
想观念乃至思想体系。青年大学生生播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相应的社会制度之中,
因此,嘏基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必然对他们的思想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
(二)党的正确领导是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不管是积辍、健康地成长,还是受错误思潮的冲击而摇摆、甚至滑向错

误方面,郡可以扶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方面找到原因。这一点己为建国以来的实践所
证明。我们通过关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实践、基本经验的教育,通过关于党的基本路线、方
针、政镱的教育,可以促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而当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出现

松懈和失误时,学生的思想就容易陷人混乱、甚至步入歧途。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
们,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关键是党的指导思想要正确,党要善于运用我们正确的

政治制度来指导、教化和调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点十分重要。思想教育工作做千遍,往往不
如一项好的政策可以调动千百万人的积极性,政策的不完备造成的心理倾斜和不满情绪,终归
还要用正确的政策来给予扶正和消减。

(三)传统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发展
不管社会如何急速发展演变.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群体的大学生,其思想

形成、发展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比较稳定特点的社会因素。它的
外延十分广泛-有传统>-3俗、传统道德、传统思想、传统制度、传统价值观等等。中国是一个

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5000多年创造出来的华夏文明。每一个人一降生下来就身处传

116
统文化的熏陶之中,正如列宁所说:“人在吃母奶的时候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在
传统文化宽广、深厚、宏大的背景之下,人们建构着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每一代人的认识图
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文化赋予的。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观、事业观、荣辱观、婚恋观、价值
观等,无不映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折光。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长期占据统
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在价值主体上以民为本、以社会为本;以理想人格、
理想社会为价值目标;以重义轻莉为价值取向;以和合、大一统为价值标准:以“天行健,君
子自强不息”及躬行践履为价值实现途径,等等。文化的熏陶不是通过生理物质进行遗传,而

是通过历史建构,亦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统不断积累丽得以实现的。各个时段的青年大
学生对这些优良传统都有所继承,并且融合时代精神而有所创新。这也正是恩格斯所讲的“获

得性遗传”的人类社会性之遗传。怎样筛选传统文化,建构一个符合我们的“道”的文化氛围
不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四)外来文化激荡并渗透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进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外文化交流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对于

积极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文化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
国外社会文化思想是一个内蕴极广的复合体,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有合理和进步的东西,
又有落后反动的成分。改革开放有利于我们吸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东西,但是资本
主义腐朽的思想文化也必然会乘机、乘虚、乘隙而入。这种情况在青年学生中也有明显的反映。

近zO多年来,在青年大学生中掀起的一浪又一浪的思潮及其涨落的轨迹,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当我们由拨乱反正逐步走向正常发展阶段之际,从“萨特热”到托夫勒
的第三次浪潮热,从“弗洛伊德热”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可以说各种国外思潮影响的

涌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概括来讲,对青年大学生有较大影响的外来消极、不健康的思潮主要
包括;以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为内核的政治观{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
观;以自我为中心滑向“唯我”和“为我”的哲学观;以颂扬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为主旨的历
史观和经济观:以强调和赞扬人的自然属性、淡化甚至否认人的社会属性、鼓吹性解放为中轴

的文化观,等等。这些思潮的渗透往往带有广泛性、隐蔽性、伪装性、迷惑性等特点,其危害
是不言而喻的。它告诫我们不能低估外来社会文化思潮对青年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要及早做好
应对准备,及时进行抵制与斗争,建好防火墙与消毒网。

(五)科学技术提高、引导和匡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水平与轨迹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接受各神科学知识和理论的阶段,而科学文化知识是提高、引导和匡正
人们思想的重要基石。科学文化知识,在本质上是与野蛮、愚昧相对立的。历史表明,人们的

愚昧无知、道德低下、政治觉悟不高,总是与科学文化事业落后形影相随。列宁说过:“在一个

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o这不仅是指不能建成共产主义及它之前的社会主
义经济、政治制度・而且是指不能普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觉悟。

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破除迷信和偏见,从理性上防止和矫正人{f]认识中的

。转引自;刘大军;《论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与教育对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4
,"o

。歹Ⅱ宁:t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7页。

117
思维定势、错误结论,而且还可以使各种反文明的社会行为得以纠正和禁止・有助于人们社会
生活的民主化、道德化、文明化。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更是帮助人们树立科
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强大思想武器。列宁强调:“只有用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
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我们的高校,不管是学文科的还是学理工农医科的学生,

都在不断地汲取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知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运用科学文化发
展史上的伟人们的优秀思想品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走先哲们的道路,成长
为“四有”新人。
(六)家庭教育启蒙和奠定大学生思想发展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家庭类型的千差万别,使它们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多种多样。在
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阶段之内,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会超过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
在政治倾向上,父母的思想觉悟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在价值取向选择

方面,一些父母利用职权、动用各种关系干扰学校毕业分配的行为。对孩子的未来取向也影响
很大;在品德行为方面,学生对待经济生活的态度、对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的态度,无不与家

庭父母对经济生活的态度密切相关: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更与家庭影响分不开,美满家庭的
孩子心理一般比较健康,而那些单亲、继亲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上常常带有这种残缺家庭的痕迹,
容易形成孤僻、内向、叛逆等性格倾向。也正因如此,独生子女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优缺点。

因此,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协调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家庭影响也是思
想教育中一条不可忽视的渠道。

(七)学校德育教育转变和塑造大学生思想发展模式
教育的性质是由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同时,教育也是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工具和手段。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和阶级办教育的目的都是向学生传播或灌输本阶级的政治思想、政治信
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统治阶级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使之转化为一代新
人的内在素质。
任何统治阶级注重思想道德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青年成为被纳入本阶级思想体系的人;通
过教育创造、形成某些杜会舆论,以争取民心;稳定社会以维护其统治。可阻说“育新人”、“取
民心”、“得天下”是德育的共同职能。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o他主张法治与德治并用,而德治要优于法治。现代一些西方教育
学家也认为“课堂能代替绞架”,。老师是优良的警察”,“开办一所学校,就等于关闭一所监狱”。
这说明学校的德育对维护社会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情绪,而大

学生的思想情绪如何,在某些情况下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
生德育对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笈展,有着积极的社会价
值。

(八)社会实践完善、检验、发展了大学生恩想内涵
青年大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相结合,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根本道路。

我国的青年和大学生在这方面有着光荣传统。一批批优秀人物成长的轨迹更鲜明地启示我们:
通过社会实践参加生产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艰苦奋斗等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o《论语・为政》。

118
优秀品质:可以使他们在社会实践调查中了解国情,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服务社会、服
务群众,可以锤炼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和升华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从1949--1988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追溯建国近40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前进与曲
折,成功与失误复杂交织的画面。这里确实有值得珍视的东西,也有值得永远记取的历史性教
训。

(一)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各项工作中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高等院校,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保证了我国高等教

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培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经验证明,凡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教育的主
导地位.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时期,例如建国初期.60年代前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发挥得比较完善,效果也显著。

当然。我们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作过错误的判断,把它同全面发展教育对
立起来。第一种错误倾向是片面夸大政治的统帅作用,政治高于一切。并且以政治运动和阶级
斗争替代了学校的政治教育,使政治具有凌驾于整个教育之上的地位。这种地位在反右派斗争

之后日益巩固和加强。在这种格周下。学校的政治领导代替了业务行政领导,对教师、学生以
政治标准代替了业务标准,摘乱了思想,影响教育质量。第二种错误倾向是忽视甚至鄙视思想
政治教育的倾向。掘在80年代中后期,用智育代替德育。其结果导致非社会主义思想的大肆侵
入,长此以往势必会使教育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凭空提出的,一般要依据两个方面判断:一是由分析社会主要
矛盾得出党的中心任务,一是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估计了解。当我们在这两个方面判断比较正
确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符合实际,能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但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一些“左”的或者“右”的提法。恰恰
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判断上出了偏差:在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如反右、文

革时期,仍然强调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纳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
道,与此相联系。把大学生列入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范畴,把他们放到被改造对象的位置上,

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常常与改造、斗争相联系。而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之后,如八十年
代中后期・片面地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各种错误思想在大学

生中的影响估计不足,剐导致了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建国后四十年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比较注意整齐划一的共性要求,
而忽视甚至抹煞分层次的个性发展。50年代前期,教育界对个性发展比较重视。作过一些探讨。

在反右派之后,把“个性解放”作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口号加以批判。从此.个性发展就成为
教育界的一个禁区。这种教育思想不仅与教育原则相悖,不利于“因材施教”,也是不符合“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入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原则的。它会使才华横溢的人才处处
自我克制,很难脱颖而出,使许多灿烂的思想火花因为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而遭到非议,

。马克思恩格期:t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第278页。

119
不能崭菇头角。教育目标上的这种模式化,划一化,影响了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掘,不利于刨新
型人才的培养,也抑制了丰富多采的人才群落的出现。
(四)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导向
由于大学生特殊的社会地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又受到思
想文化工作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常常是各个时期党

的思想文化工作方针的体现。
建国以来,从不同角度提出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方针: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采

取“团结——批评一团结”的方针;对于思想问题采取说服教育的方针;对于学术文化问题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疏
导方针。这些从不同侧面提出的方针贯串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对于思想领域的问题、精神世界

的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不能靠堵塞压制,只能民主讨论、因势利导。
但是,在50年代怎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要消灭资产阶级
思想,强调“不破不立”,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思想斗争.实行过火斗争。混淆了两类不
同性质的矛盾,混淆了政治问题、世界观问题和学术问题的界限,用批判斗争的方法解决精神

领域的问题,一直发展到在思想领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其后果是造成文化界百花凋蔽、万家
齐暗的局面,这也是形成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一大障碍。

(五)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体系
在长颓的工作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了一套活动方式和组织方式,如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时事政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等。但是,从整体上说
还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教育体系。其原因:一是以政治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半

临时突击,缺乏内在联系,不能形成纵向衔接的系统;二是政治教育代替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等,内容单一。不能构建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的教育内容体系;三是孤立地突出某一教育领域

(如社会教育)或某一种教育途径(如劳动教育),尤其是长期忽视科学管理在思想教育中的重
要作用,难以形成包括理论教育、文化教育、实殴教育、劳动教育、党团教育、群体教育、自

我教育、心理咨询在内的有机组合的系统和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组成的横向沟通
的体系。

四、“立足历史,面向未来”——浅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
作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经济杜会生活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t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生活
发生的深刻变化,使青年学生在思想上出现困惑;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与网

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扩大了,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新技术
革命也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社会生活的变革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和内容。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在继承中大胆创新。江

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勇于
刨新r善于创新t才有可能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工作思路要创新
良好的工作思路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思路清晰,能促使思想政治工作有一个明确
的方向.并能整合整个资源,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商校必须进一步解
放思想,强化改革意识,着眼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和新规律,新特点
的探索,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要注重工作的超前性、预见性。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战略的高度,用超前的、发展的眼光研究新时期盼工作,以适
应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要求,从而培养能够经受考验和磨练的、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
的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正在培养和造就的是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能

使他们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经受住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是高校德
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次,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要认真了解教育对象。认识到当代的大学生追求平等,崇尚
个往自由。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效果不明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
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提高恩想政治工作的
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创新
工作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工作职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根本。创新工作内容就是要
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使这项工作更加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更好地
适应青年学生的需要。在思想教育方向上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青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
化和信息化以及青年成长成方的鑫求。
首先,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几十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有
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许多地方要加以改进,我们向学生灌输了过多的概念性的东西,缺少
一些生动的、有针对性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要由过去的“概念教育”转化为“观
念教育”。以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为重点,针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实际、现实生活、文化需求、价
值取向不断变化的特点,实事求是地确定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但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
某些论断,就会导致本本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失去活力。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把一些富
有时代感、有针对性、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论的问题和内容介绍给学生,结合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使学生自觉地探讨理论的学术性和时代性,从而使大学生由被动地接
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真理。

其次。注重内容的开放性,求实进取,拓宽工作视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立场、观点、
方法是不变的、稳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但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

展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
创造性地提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于指导我国的革命和建
设・这些理论是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是发展了盼马克恿主义。当今时代,随着信息的增
加,时间空间的扩大,以及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必然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一些空白和盲区,
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0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传统封闭的学校

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己被彻底打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世界政治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
击-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积极拓宽工作视界,不断深入地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最
大限度地吸取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加以学习、研究和运用。比如,创新教育的思想,人与自
然协调共存的世界观、生态道德、全球意识、网络道德、和谐社会等等,用新的发展的内容去
教育和武装学生。
(三)思想政治工作手段要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手段落后、方法陈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少生机和活力的根源之一a因
此,必须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工作方式,注意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运用科技,采取多样
性的方法,在新的知识领域里设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构架。“两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主渠道,我们要从“两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教
学质量。同时,要重视其他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运用信息传媒
技术,积极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空间,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增强思想政治工
作的信度、效度和覆盖面、影响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工作也有

着密切的联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
作品鼓舞人”,将成为高校建设优良校园文化的重要衡量尺度。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明
显的社会化的趋势,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决定与学校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校在思想政治工作

中的主导地位,以优良的校风陶冶学生,晟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多渠道、全方位进行。
(四)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要创新
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是建立科学的杜会化运行机制,重点在工作网络、队伍建设等方面
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能够延伸工作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增强工作依托,扩大工
作阵地,壮大工作队伍。一是要建立全员育人的工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全社会的任务,是

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方面必须齐抓共管。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育人任务。多年来,我们在
工作中,经常有一种错误认识,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归于“两课”教师厦专职政工干部队
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出现问题,就把原因推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身上。
毋庸质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单单依靠某一学科、某一部分人去完成,是不负

责任的、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要求的。从大的范围看,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和学校
教育只有配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和道德环境:从学校内部看,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与各学科密不可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人格上

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二是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思
想政治工作队伍。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必

须具有创新精神,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

质和人文索质,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有奉献精神,积
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要了解他们的需求,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尊重他们的个性,
服务于他们的成长成才。通过言传身教,以自身的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打动学生的心。
主要参考文献

一、 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0.《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教育部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
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苏)瓦・伊・阿斯塔霍娃:《列宁论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本质和社会属性》。刘功勋钱

文干译,湖南人民出版杜1983年版。
16.陈廷伟:《周思来教育思想》,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杨树标粱敬明杨普;《当代中国史事略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王学启杨树标姚鸿瑞:《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版。

1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胡适思想批判》,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社1955年版。

20.(德)洛伊宁格尔:《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王山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美)阿妮达・陈;《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和经历》,史继平田晓菲穆
建新译,渤海湾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版。

22.翁有为席富群赵金康;《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程凯:《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杜1999年版。

24.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5.程晋宽:《“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1966--1976》,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6.唐少杰:《一叶知秋—清华大学1968年“百日大武斗协,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陈哲夫江荣海吴丕:(20世纪中国思想史》.山东入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29.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9年版。

31.牛汉邓九平:《六月雪——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32.牛汉邓九平:《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33.牛汉邓九平:《荆棘路——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34.人民教育出版社:《又一朵教育革命的新花——记辽宁朝阳农学院》,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5年版。
35.天津人民出版社:《革命大批判文选——批判周扬等四条汉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
36.者永平:《那个年代中的我们》.上、下册,远方出版杜1998年版。
37.龚海泉:《当代大学德育史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8.江西教育出版杜:《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
39.上海人民出版社:《献给正在思考的大学生》,上海人民出版杜1984年版。
40.赵建林:《解读情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赵建林:《解读北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汪文风:《从“童怀周”到审江青》,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

43.朱元石等:《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德一些经历》,当代中国出版
社2004年版。
44.(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张弘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版。
45.马嘶:《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46.饶定轲等:《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裴毅然:《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8.杨东平:《大学之道》,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49.(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许洁英主译,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1.林蕴晖:(20世纪的中国・凯歌行进的时期》,河南人民出版杜1996年版。
52.丛进:《20世纪的中国・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3.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舨。

54.谈松华:《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5.天津人民出版社:《培养和造就干百万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天津人民出版社1964年
版。

56.林尧等:《知识青年应该怎样对待思想改造》,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

57.中国青年出版社:《做一个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58.中国青年出版社:《向科学进军的正确道路》,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
59.马集腐杨东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新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0.曲峡:《当代中国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1.贾春增:《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变革》,华文出版社1996年版。

62.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63.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4.中国青年出版社:《祖国号召我们向科学进军》,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
65.李焕生张五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66.陆庆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7.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8.朱学文徐太勇:《思想政治教育学》,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69.王瑞荪竹立家:《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70.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2.本书编委会:《困惑・思考・选择(上海市学生思想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研讨文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3.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4.刘仁学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5.王小锡王德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杜1997年版。

76.宋书文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7.黄宇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论要》,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8.刘仁学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讲话40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9.八十四、张振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0.(英)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杨正润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1.朱文显:《知识分子问题: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2.许为民王诗宗张钢王建安:《自然辩论法新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3.杨先材:《共和国重大事件记实》,上、中、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84.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办公室:‘高等学校右派言论选编》,1958
年编。

85.周一良:《毕竟是书生》,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6.天津人民出版社:《我的大学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7.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88.丁东、谢泳、高增德、赵诚、智效民:《思想操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9.戴煌:《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舨。
90.高建国:《顾推全传》,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I.乔冠华章含之:《那随风飘去的岁月》,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92・吴江:《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处的日子》,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
93.檬子:《北大往事》,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94・张润芝:《思想冰封的解冻——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5.拉家渡:Uk--届毕业生》,广州出版社2003年版。
96.杨德广:《西方思潮与当代中国大学生》,河南人民出版杜1991年版。
97.尼采:《快乐的科学》,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98.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99.周晓虹:《大过渡时期的中国青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0.周英:《学湖现象》,I四)11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1.房宁:《成长中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版。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三中全会以来》,上、下卷,人民出版杜1982年版。
余立:《中国高等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郝维谦龙正中:《高等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刘一凡:《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略》,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郝克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吆∞舛:兮∞盯∞∞m 金一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轨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m 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何东昌:《当代中国教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肖海涛:《大学的理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宇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论要》,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徐葆耕:《紫色清华》,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n坨¨H:2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中、下册,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M" 天津人民出版社编:《我的大学生活》,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

二、文献、汇编、档案、校史、报刊类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冒史全鉴》,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
4.《--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图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7.中国教育事典编委会:《中国教育事典一高等教育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陈学飞:《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9.刘光:《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1949~1987)》,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袁运
开王铁仙:《华东师范大学校史(1951——200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曾天山;(20世纪的中国・教育事业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2.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3.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
选编(1949~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光明日报新闻研究所:《中国知识分子四十年掠影(1949年~1989年)》,光明日报出
版社1989年版。
15.郑广:《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1919—1979)》,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16.国家统计局:《1949一1984光辉的三十五年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
17.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知识分子问题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教育出版社:《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
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
19.中共开封师范学院委员会:《在革命的熔炉中——参加农村四清运动思想收获》,中共
开封师范学院委员会1965年编印。

20.河南师范大学干部人事档案。

21.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干部人事档案。

22.浙江大学校史编写组:《浙江大学简史第一、二卷(1897~1966.5)1,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23.杭州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杭州大学校史(1897——1997)》, 1997年3月

24.王学珍等:《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2年版。
26.《交通大学校史》
27.王德滋:《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张宪文:《金陵大学史》,南京大学出版杜2002年版。
29.西南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西南师范大学校史》。西南师范太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上海外国语学院院史编写组:《上海外国语学院简史(1949~1989)),上海外国语学院
出版社1989年版。

31.《华东理工大学校史》
32,《广东师范大学校史1951——200l》

33.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河南大学出版杜2002年版。
34.《人民日报》

35.《光明日报》
36.《中国教育报》

37.《中国青年报》
38,《文汇报》
39。《解放日报》

40.《中国青年》杂志
41.《杭州大学报》
42.《浙江师院校报》
43.《郑州大学校报》
44.《河南大学校报》

三、文章类
1.高华:《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2.徐英善:《改革开放二十年大学生政治思想轨迹探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
3期。
3。孙宝志景汇泉:《大学生籍要层次二十年变化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年第2期。

4.蔡裕华:《试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趋势》,《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2期。
5.徐英善:《改革开放二十年大学生政治思想变化特点浅析》。《青年探索》,1999年第4
期。

6.馀英善:《20年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第l期。

7.茶世俊李论军张跃斌:《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有色金属高教研
究》.1999年第4期。

8.黄百成:《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1年8月。

9。陈正安刘剥才:《离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lo.蔡有法:《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时代特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7月。
11.李庆亭:《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两重性》,‘青大师院学报》,1994年9月。
12.赵增彦:(1956~1976:中国共产党未能成功转换角色的原因探析》,‘理论与现代化》,
2003年第6期。
13.戚广发陈发祥:《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台肥工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4.葛孚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及其教育》,《吉林商业高专学报》,1996年第3期。
15.杨风城:《评“文化大革命”前的两次教育革命》,《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6.笑蜀:《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说微》,《文史精华》,2002年第8期。
17.李小宁:《中国知识分子:一个特殊问题及其消解》,《河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

年1月。
18.黄志芳雷家军:《试论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特殊性》,《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1年1月。
19.师春苗:《五十年代美国对华政策与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关系》,《广东党史》,2002年6
期。

20,刘小云:《论建国后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定性分析》,《桂海论丛》,2002年8月。
21.江海清:(1959年参加“神仙会”的回忆》,《武汉文史资料》。2002年第8期。
22.杨风城: 《关于现、当代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知识分子问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
年第2期。
23.吴小妮: 《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研究述评》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1期。

24.吴小妮: 《毛泽东与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4月。
25.周德芹:《对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两个不同时期的分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0年第6期。

26.骆方金;《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的发展历程》.《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7.孙玉凡:《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若干认识》,《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第4期。
28.雷乐耕:《刍论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6
期。

29.孙希磊:《关于“文化大革命”前毛泽东对知识分子认识和估计的几点思考》,《北京党
史》,1999年第2期。
30.王荣阁:《‘‘文革”前十年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考析》。《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
5期。

31.张维功李伟:《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及其发展》,《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3年12月。
32.王艳成:《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考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8月。

33.阚志勇:《试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求实》,2000年8月。
34.特约评论员:《切实加强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求是》,2000年第9期。

35.董爱玲:《文革前十年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的认识》,‘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0年3月。

36.李义凡:《论毛泽东的知识分子人生价值观》,‘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37.石国亮:《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演变的理论探讨》,《理论探讨》,2001年第2期。

38.隋云:《胡乔木关于毛泽东晚年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犯错误原因的论述及其启示》,《中共
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39.饶定轲:《建国以来知识分子工作的历史审视》,《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期。
40.陈建山:《知识分子风雨五十年》,《桂海论丛》,2000年第l期。

41.李申申:《建国以来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
3期。
42 杨风城:铲文革”前十七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1
期。
43 刘鹏田世锭:《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及其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得与失》,《党史研究与
教学》, 2001年第1期。
44
朱文显;《斯大林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及其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 2002年11月。
45.贺丰:《论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政镶》,《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6.章静:《三位平民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一兼论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性》,《社会》,2004
年6期。
47.王林坡;《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理论的探索》,《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

年7月。
48。李蓉研:《建国初期高校教师思想改造运动及影响》,《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2月。

49.俞国:《再论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扬州教育学

院学报》,2004年3月。
50.汪秀枝:《上层知识分子声讨“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心理分析》,《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03年3月。
51.何晓明:《评近年来关于知识分子研究的几本史著》。《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
52.陈奉孝:《我所知道的北大整风反右运动》,《岁月文丛,没有情节的故事》,十月文艺

出版社2001年版。
53.罗平汉:《反右运动中的大字报》,《文史精华》,2001年第8期。
54.袁侃;《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宿舍阵地》,《教育革命通讯》,1975年第7期。

55.数学系七四级四班大批判组:《批判“四人帮”破坏学雷锋的罪行》,《福建师范大学学
报》,1977年第l-2期。
56.程清:《清算“四人帮”的形而上学》,《辽宁大学学报》,1976年第6期。
57.齐武吉:《“四人帮”的极右路线与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77

年第2期。
58.马达;《马达自述:办报生涯六十年》。《文汇报》,2004年11月18日。
59.潘晓:《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中国青年》,1980年第5期。

60.文晔:《潘晓:“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10月14日。
61.何其芳:《毛泽东之歌》,‘时代的报告》,1980年第l期。
62.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新华文摘》,1980年第2期。

63.卢之超:《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
第4期。
64.汝信:《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人民日报》,1980年
8月15日。

65.姚焕:《1978-1987;中国大学生思维轨迹初探》,《高等教育研究》,1988年第4期。
66.李绍昌:《对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理论探讨》,1989年第2期。

67.刘荣:《价格改革与物价上涨》,《内蒙古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
68.王勤:《论官倒》,《社会》。1989年第1期。

69.胡乔木:《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的“左”倾错误》.《中国当代解放思想的历程解放文
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后记

本论文是在导师杨树标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先生要求我们研究历史问题,不能就事论事,
而要看到更广泛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背景。先生教导我从历史考察的角度,用历史的研

究方法构思本论文,将大学生政治思想发展放到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之中来讨论n正是先生宽泛的
学术视野,使我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促成本论文的写作。但具体的写作过程出乎想象的艰难困
苦。由于之前从没有人以被研究者内在视角的形式做过研究。因此,一切都要自己探索前进,从

资料的筛选、整合,到各章节主题的命名无不需要经过苦苦思考,广泛求证而得。在各类研究之
中,思想问题的研究无疑是最困难、最不易突破的,就如医生对于人体大脑的研究一样,至今仍
有许多人把其称为人体研究的黑匣。思想是内在的,隐性的,难以靠外部感官来感知。把握人的
思想,主要是通过对其言行的考察。但在某些环境下。很多人会说出言不由衷的话,做出“违心”

之事,如何去伪存真,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后,探索出其真实思想,实属不易之事。好在杨老师
时刻关心着我的写作过程,经常及时地对我的写作进行指导,才使论文得以顺利完成。
非常感谢杨树标先生及夫人孙国芬女士在这三年来对我的悉心指教,不但教作文而且教做

人。原以为已经到了不惑的年纪,应该对世事看的比较深刻透彻了,但每每在听杨老师、孙老师
指教之后,都有茅塞顿开之意。这一辈子能拜在杨老师门下,从而结束我的学生生涯,无怨无悔。
还要感谢陈建人先生,是他从小对我全方位熏陶培养,使我养成了好探索、好琢磨的个性与

习惯,以及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同等兴趣,没想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真的在这二个方面
都有所涉猎。他教会我的为人处世态度,做人的真谛也使我在生活和工作中获益匪浅。对我的论
文他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帮助,
感谢我的师兄弟王献玲、赵文远、王佩、顾成敏以及同事、朋友陈志强、孔国庆、杨士恒、

冯峰、王志伟。他们给予了我的论文写作极大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研究、写作之
路将更长、更难。

感谢葛坤英教授对我的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中肯建议,她总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
我及时的帮助。

在我三年苦读期间,很少顾及家小承担家务。好在妻子贤惠、勤劳能干,总在默默无语之中

承担起照顾老人及女儿的重任;女儿聪颖、乖巧.很少使我分心。她们的支持也是我能顺利完成
学业的重要保证。

我要提一下我访谈及查看档案涉及到的前辈师长、学兄、学姐们。在与这些即将退出工作岗
位或已经退出工作岗位的曾经有过坎坷经历的人们沟通、交流中.我可以从他们那种尽量平和、

中性的语言以及偶尔闪烁在眼睛中的锐利、激愤的目光中,读到历史在他们的心中留下的印痕是
多么的沉重。许多人在以往政治运动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历史的重锤一下下的打击着他们的身
心,几十年来他们几乎匍伏在地而不能再起。在剐刚养好伤痛之时,又被我这个后生、晚辈揭开

伤疤,触及伤痛,对他们来讲是多么痛苦与不愿。但在我说明来意之后,他们大多能接受我的请
求。因为他们也希望有人能“从我们的角度,谈谈我们的思想变化。”我在这里向他们表示敬意和
歉意。

完稿之后,仔细研读仍有许多的不足与遗憾。例如:理论的阐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
佐证材料要进一步丰富、全面,各章节之间的连接应更平滑、更能凸显相互间的逻辑联系.用词

131
的准确性及文字修饰应更加流畅,更具可读性。特别是近几年,有些人对原已有定论的一些问题
又提出了种种疑议,如:“自由化问题”、“学潮问题”等等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回答。再如,1988

年至今也有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里大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值得探讨。因此,当
代中国大学生思想史研究这篇文章我会不断的做下去,直至力不能逮。
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史研究(1949—1988)
作者: 俞海洛
学位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参考文献(230条)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2

2.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 1993

3.列宁全集 1958

4.列宁选集 1972

5.毛泽东选集 1977

6.毛泽东选集 1991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1991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1991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1991

10.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 2000

11.毛泽东著作选读 1986

12.邓小平文选 1993

13.邓小平文选 1994

14.教育部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教育 2002

15.瓦·伊·阿斯塔霍娃.刘功勋.钱文干 列宁论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本质和社会属性 1983

16.陈廷伟 周恩来教育思想 1998

17.杨树标.梁敬明.杨菁 当代中国史事略述 2003

18.王学启.杨树标.姚鸿瑞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 1983

19.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胡适思想批判 1955

20.洛伊宁格尔.王山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1993

21.阿妮达·陈.史继平.田晓菲.穆建新 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和经历 1988

22.翁有为.席富群.赵金康 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 1999

23.程凯 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 1999

24.周全华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999

25.程晋宽 "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1966-1976 2001

26.唐少杰 一叶知秋-清华大学1968年"百日大武斗" 2003

27.陈哲夫.江荣海.吴丕 20世纪中国思想史 2002

28.郑也夫 知识分子研究 2004

29.许纪霖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2003

30.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 1999

31.牛汉.邓九平 六月雪--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 1998

32.牛汉.邓九平 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 1998

33.牛汉.邓九平 荆棘路--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 1998

34.人民教育出版社 又一朵教育革命的新花--记辽宁朝阳农学院 1975

35.天津人民出版社 革命大批判文选--批判周扬等四条汉子 1971

36.者永平 那个年代中的我们 1998


37.龚海泉 当代大学德育史论 1997

38.江西教育出版社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1960

39.上海人民出版社 献给正在思考的大学生 1984

40.赵建林 解读情华 2004

41.赵建林 解读北大 2004

42.汪文风 从"童怀周"到审江青 2004

43.朱元石 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德一些经历 2004

44.雅克·勒戈夫.张弘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1999

45.马嘶 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 2003

46.饶定轲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 2000

47.裴毅然 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 2004

48.杨东平 大学之道 2003

49.许美德.许洁英 中国大学1895 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 2000

50.朱正 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1998

51.林蕴晖 20世纪的中国·凯歌行进的时期 1996

52.丛进 20世纪的中国·曲折发展的岁月 1996

53.许启贤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1999

54.谈松华 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 1992

55.天津人民出版社 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 1964

56.林尧 知识青年应该怎样对待思想改造 1959

57.中国青年出版社 做一个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1958

58.中国青年出版社 向科学进军的正确道路 1956

59.马集庸.杨东平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新论 1992

60.曲峡 当代中国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 1996

61.贾春增 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变革 1996

62.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988

63.邱伟光 思想政治教育史 1988

64.中国青年出版社 祖国号召我们向科学进军 1956

65.李焕生.张五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995

66.陆庆禾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1991

67.陈秉公 思想政治教育学 1992

68.朱学文.徐太勇 思想政治教育学 1990

69.王瑞荪.竹立家 思想政治教育学 1989

70.王礼湛 思想政治教育学 1989

71.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1989

72.本书编委会 困惑·思考·选择(上海市学生思想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研讨文集 1988

73.涂又光 中国高等教育史论 1997

74.刘仁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思考 1995

75.王小锡.王德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1997


76.宋书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探索 1995

77.黄宇智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论要 1994

78.刘仁学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讲话40题 1993

79.张振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 1992

80.保罗·约翰逊.杨正润 知识分子 1997

81.朱文显 知识分子问题:从马克思到邓小平 1995

82.许为民.王诗宗.张钢.王建安 自然辩论法新编 2001

83.杨先材 共和国重大事件记实 1998

84.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办公室 高等学校右派言论选编 1958

85.周一良 毕竟是书生 1998

86.天津人民出版社 我的大学生活 1985

87.席宣.金春明 文化大革命简史 1996

88.丁东.谢泳.高增德.赵诚.智效民 思想操练 2004

89.戴煌 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 1998

90.高建国 顾准全传 2000

91.乔冠华.章含之 那随风飘去的岁月 1997

92.吴江 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处的日子 1997

93.橡子 北大往事 1998

94.张润芝 思想冰封的解冻--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98

95.拉家渡 八二届毕业生 2003

96.杨德广 西方思潮与当代中国大学生 1991

97.尼采.黄明嘉 快乐的科学 2000

98.尼采.张念东.凌素心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1991

99.周晓虹 大过渡时期的中国青年 2000

100.周英 学潮现象 1991

101.房宁 成长中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 2002

102.章诒和 往事并不如烟 2004

103.陈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93

104.靳德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89

105.三中全会以来 1982

106.余立 中国高等教育史 1994

107.郝维谦.龙正中 高等教育史 2000

108.刘一凡 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略 1991

109.郝克明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20年 1998

110.金一鸣 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轨迹 2000

111.高奇 新中国教育历程 1999

112.何东昌 当代中国教育 1996

113.肖海涛 大学的理念 2001

114.黄宇智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论要 1994


115.徐葆耕 紫色清华 2001

116.杨东平 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 2003

117.李泽厚 中国思想史论 1999

118.天津人民出版社 我的大学生活 1985

1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1983

120.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991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编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1996

12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982

12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 1984

125.《中国教育事典》编委会 中国教育事典-高等教育卷 1994

126.陈学飞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 1999

127.刘光 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1949~1987) 1990

128.袁运开.王铁仙 华东师范大学校史(1951-2001) 2001

129.曾天山 20世纪的中国·教育事业卷 2000

130.金铁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 1995

131.刘英杰 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 1993

132.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 2003

133.光明日报新闻研究所 中国知识分子四十年掠影(1949年~1989年) 1989

134.郑广 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1919--1979) 1990

135.国家统计局 1949--1984光辉的三十五年统计资料 1984

136.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 知识分子问题文选 1983

137.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教育出版社 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 1965

138.中共开封师范学院委员会 在革命的熔炉中--参加农村四清运动思想收获 1965

139.《浙江大学校史》编写组 浙江大学简史第一、二卷(1897~1966.5) 1996

140.《杭州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 杭州大学校史(1897--1997) 1997

141.王学珍 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 1998

142.《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 1982年 1982

143.交通大学校史

144.王德滋.龚放.冒荣 南京大学百年史 2002

145.张宪文 金陵大学史 2002

146.西南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 西南师范大学校史 2000

147.《上海外国语学院院史》编写组 上海外国语学院简史(1949~1989) 1989

148.华东理工大学校史

149.广东师范大学校史1951--2001

150.《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 河南大学校史 2002

151.查看详情

152.查看详情

153.查看详情
154.查看详情

155.查看详情

156.查看详情

157.查看详情

158.查看详情

159.查看详情

160.查看详情

161.查看详情

162.高华 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期刊论文]-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

会科学版) 2003(3)

163.徐英善 改革开放二十年大学生政治思想轨迹探析[期刊论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3)

164.孙宝志.景汇泉 大学生需要层次二十年变化及思想政治教育[期刊论文]-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2)

165.蔡裕华 试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趋势 1994(1-2)

166.徐英善 改革开放二十年大学生政治思想变化特点浅析 1999(04)

167.徐英善 20年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2000(01)

168.茶世俊.李论军.张跃斌 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1999(04)

169.黄百成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4)

170.陈正安.刘利才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1995(05)

171.蔡有法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时代特征[期刊论文]-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4)

172.李庆亭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两重性 1994

173.赵增彦 1956~1976:中国共产党未能成功转换角色的原因探析[期刊论文]-理论与现代化 2003(6)

174.戚广发.陈发祥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1994(02)

175.葛孚家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及其教育 1996(03)

176.杨风城 评"文化大革命"前的两次教育革命 1999(02)

177.笑蜀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说微[期刊论文]-文史精华 2002(8)

178.李小宁 中国知识分子:一个特殊问题及其消解[期刊论文]-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1(1)

179.黄志芳.雷家军 试论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特殊性[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

180.师春苗 五十年代美国对华政策与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关系 2002(06)

181.刘小云 论建国后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定性分析[期刊论文]-桂海论丛 2002(4)

182.江海清 1959年参加"神仙会"的回忆 2002(08)

183.杨凤城 关于现、当代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期刊论文]-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4)

184.吴小妮 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3(1)

185.吴小妮 毛泽东与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期刊论文]-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2)

186.周德芹 对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两个不同时期的分析 2000(06)

187.骆方金 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的发展历程[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 2003(1)

188.孙玉凡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若干认识[期刊论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4)

189.雷乐耕 刍论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 2003(6)

190.孙希磊 关于"文化大革命"前毛泽东对知识分子认识和估计的几点思考 1999(02)

191.王荣阁 "文革"前十年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考析 1999(05)


192.张维功.李伟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及其发展[期刊论文]-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z2)

193.王艳成 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考析[期刊论文]-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3(4)

194.阚志勇 试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期刊论文]-求实 2000(8)

195.切实加强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期刊论文]-求是 2000(9)

196.董爱玲 文革前十年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的认识[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3)

197.李义凡 论毛泽东的知识分子人生价值观[期刊论文]-社会主义研究 2004(4)

198.石国亮 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演变的理论探讨[期刊论文]-理论探讨 2001(2)

199.隋云 胡乔木关于毛泽东晚年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犯错误原因的论述及其启示[期刊论文]-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3(4)

200.饶定轲 建国以来知识分子工作的历史审视 2001(01)

201.陈建山 知识分子风雨五十年 2000(01)

202.李申申 建国以来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2003(03)

203.杨凤城 "文革"前十七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研究[期刊论文]-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9(1)

204.刘鹏.田世锭 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及其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得与失[期刊论文]-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1(1)

205.朱文显 斯大林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及其影响[期刊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6)

206.贺丰 论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政策[期刊论文]-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4(3)

207.章静 三位平民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兼论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期刊论文]-社会 2004(6)

208.王林坡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理论的探索[期刊论文]-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3)

209.李蓉研 建国初期高校教师思想改造运动及影响[期刊论文]-皖西学院学报 2004(1)

210.俞国 再论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期刊论文]-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1)

211.汪秀枝 上层知识分子声讨"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心理分析[期刊论文]-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2)

212.何晓明 评近年来关于知识分子研究的几本史著[期刊论文]-史学月刊 2001(6)

213.陈奉孝 我所知道的北大整风反右运动 2001

214.罗平汉 反右派运动中的大字报[期刊论文]-文史精华 2001(8)

215.袁侃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宿舍阵地 1975(07)

216.数学系七四级四班大批判组 批判"四人帮"破坏学雷锋的罪行 1977(1-2)

217.程清 清算"四人帮"的形而上学 1976(06)

218.齐武吉 "四人帮"的极右路线与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 1977(02)

219.马达 马达自述:办报生涯六十年 2004

220.潘晓 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 1980(05)

221.文晔 潘晓:"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 2004

222.何其芳 毛泽东之歌 1980(01)

223.朱光潜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1980(02)

224.卢之超 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 1999(04)

225.汝信 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 1980

226.姚焕 1978-1987:中国大学生思维轨迹初探 1988(04)

227.李绍昌 对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 1989(02)

228.刘荣 价格改革与物价上涨 1989(01)

229.王勤 论官倒 1989(01)


230.胡乔木 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的"左"倾错误 199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张希亮 新中国成立十七年平凉市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历程、经验与启示[学位论文]2007

2. 余永燕 近50年来现代中医教育机构发展史略[会议论文]-2005

3. 刘锡诚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1949~1966[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25(1)

4. 马欣研.Ma Xinyan 1949-1966年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社会关系研究[期刊论文]-理工高教研究2006,25(5)

5. 薄运玲 试论建国后十七年河南农村的社会教育[学位论文]2002

6. 马治国.MA Zhi-guo 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及启示--建国后17年(1949年-1966年)的教育成就研

究[期刊论文]-教育科学2005,21(4)

7. 范叶飞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史研究[学位论文]2006

8. 曹守亮.CAO Shou-liang 翦伯赞和1949-1966年间的历史教学思潮[期刊论文]-宜宾学院学报2005,5(5)

9. 叶芳云.王博 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演变过程及存在的问题[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5(24)

10. 徐波 从1921年重庆第二女师择师运动看五四后学生观念变化[期刊论文]-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1)

引用本文格式:俞海洛 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史研究(1949—1988)[学位论文]博士 200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