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基督教崇真中學

中三級 中國語文科
單元九
《論四端》導學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別:___( )

1
學習重點
一、認識孟子生平及「性善論」的思想
二、複習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
三、理解文章運用「舉例論證」
、「對比論證」及「比喻論證」等手法的作用
四、認識發揮善性,致力擴充四端的重要

學習難點

綜合閱讀能力: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提出見解、評價

一、初讀文章

論 四端

本文屬於甚麼體裁? 何謂四端?

議論文 孟子認為人性本 善 ,與生


俱來就有四種 善端 。

2
預習
請每組同學在下列四項資料中抽選一項,然後上網找相關資料,然後在課堂匯報。

孟子的生平 孟子對人性的看法

荀子對人性的看法 《論語》、《孟子》兩部儒家經典之分別

3
閱讀文章一次,在閱讀過程中請找出有疑問的地方,同學之間先互相解答,若同學不能
解答的再向老師求教:

課文疑問 由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學)解答

1.

2.

3.

課堂上同學先用 10 分鐘互相解答,然後挑選一條問題,由其他組解答,最後老師補充。

4
二、再讀文章
(一)文言語譯
試把課文譯成白話文,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答案。

課文 語譯


1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恤別人的心。先王有憐
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恤別人的心,於是 實施仁政 。憑着憐恤別人
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 的心來實施仁政,治理天下便可以 像在手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 掌上運轉小物件一般容易 。」
上。」


2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 「所以說每個人都有 憐恤別人 的心,就
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 譬如現在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子快要掉進井裏去,
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 任何人都會有驚駭同情的心。產生這種心情,不是為
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 了要 結交小孩子的父母 ,不是為着
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要 在鄉里朋友之間博取名聲 ,也不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 是因為厭惡那小孩的哭聲。由此看來,人如果沒有 同
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 情別人 之心,簡直不是一個人;如果沒有 慚愧羞
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 恥 之心,簡直不是一個人;如果沒有 推辭謙讓 之
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心,簡直不是一個人;如果沒有 分辨是非 之心,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 簡直不是一個人。
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惻隱 之心是仁的開端, 羞惡 之心是義的開端,
端也。」 辭讓 之心是禮的開端, 是非 之心是智的開
端。」

3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
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 「人有這四種善性的開端,正好比他有 手足
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 四肢 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有這四種善端,卻認
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 為自己不能行善的人,是 自暴自棄 ,而認為
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自己的君主不能行善的人,便是傷害他的 君主 。

5
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所有具有這四種善端的人,如果曉得把它們擴充起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來,便會像 火燄剛剛燃燒(終必不可撲
滅) ,又像 泉水剛剛流出(終必匯
成江河) 。假如一個人能夠擴充這四種善端,
便足以 安定天下 ;假如不能擴充這四種善
端,就 連父母也不能侍奉了 。」

(二)段意與主旨
試寫出課文中各意義段的段意,然後歸納段意成主旨。

段落 段意

提出論點,指出 人皆有不忍人受苦之心 ,並
1
提出 以仁心行仁政 ,便可以治理好天下。

以「孺子將入於井」為例,論證 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
2
並推論到人皆有 仁、義、禮、智 四種善端。

指出人與生俱來有仁、義、禮、智四端,若君主能擴充四端,就能 治
3
理好天下 。作總結

主旨

 論證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仁、義、禮、智四善端

 而這四善端是行仁政的基礎

 如君主加以擴充,便能安定
天下。

6
三、深讀文章
(一)詞解語譯
設題目標:掌握文言字詞的意思。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有號的字詞。(5 分)【解釋】
(1)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斯:於是/就

(2)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憑着

(3)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乍:突然

(4)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是:這/此

(5)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假如

設題目標:掌握文言句子的意思。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4 分)【解釋】
(1)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
凡是具有這四種善性的開端的人,都應該知道並把它們擴充起來。

(2)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擁有這四種善端卻認為自己不能行善,是自暴自棄的人。

(二)理解分析
設題目標:掌握論點。
3 試根據第 1 段分析本文的論點,說明作者的推論過程。(4 分)【整合】

(1) 原因:因為有憐恤別人的心,進而
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懂得憐恤百姓,所以施行仁政。

(2) 原因:因為君主有憐恤百姓的心,
並施行仁政,百姓生活無憂,君主
受百姓愛戴,民心歸附,所以易於
管治。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7
設題目標:掌握思想內容,提出見解。
4 試根據第 2 段回答以下問題:
(1) 孟子所說的「四端」指甚麼?試從本文中摘錄能解釋「四端」的語句,並加以
說明。(8 分)【複述】【解釋】
相關語句 意 思
 仁之端:惻隱之心  同情、憐憫別人的心。

 禮之端:羞惡之心  對違禮感到羞恥的心。
四端
 義之端:辭讓之心  謙遜退讓的心。

 智之端:是非之心  判斷對錯的心。

(2) 試就孟子所述的「四端」,從生活中各舉一例加以說明。(4 分)【解釋】


學生可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僅供參考:人們看到災難的發生,都會感到悲傷,
並向受災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體現了人的惻隱之心(1 分);人們在公眾地方注
意言行舉止,不妨礙他人,體現了羞惡之心(1 分);人們獲得獎項,卻不獨攬
功勞,把榮耀歸於所有協助的人,體現了辭讓之心(1 分);人們不去佔別人便
宜,不奪取別人的東西,體現了是非之心(1 分)。

設題目標:掌握思想內容。
5 以下是一個分析《論四端》的段落,請在橫線上填上答案。(12 分)
孟子在文章開首即說明論點,指出治理好天下的根本因素在於  。第 2 段
作者以  為例證,以證明人人都有  當分析人們對此事的反應時,孟子刻
意排除了  、  、  三個原因,是為了強調  ,進而提出人具有
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種善端。第 3 段孟子把四端比喻為
 ,旨在進一步論述四端是  ,並暗諷那些  的人,是在損害國君。最
後孟子分別從正面角度,提出要治理好國家並不難,只要 ○ 11 ,就能成功;以及
從反面的角度說明若 ○
12 ,那就連供養父母都力有不逮。

 人所具有的憐憫體恤別人的心  孺子將入於井
 怵惕惻隱之心  與小孩父母攀結交情
 要在鄉里朋友間博取名譽  厭惡那小孩的哭聲
 惻隱之心出於人的本性  人的四肢
 人與生俱來的本質  誘導君主不行仁政

11 發揚擴充人本有的善端 ○
12 不能擴充善端

8
6 孟子分別運用甚麼方法來證明他的論點?請加以說明。

論點 論據 論證方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幼兒墮入井中,旁人有惻隱。 舉例論證

說明:孟子舉出孺子入井而人的反應(害怕、驚恐、同情、憐憫)為例,證明了
人皆性善。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 充之:保四海 對比論證


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 不充,不足事父母

說明:孟子以能擴充四端、施行仁政的結果來(足以保四海)
,與不能擴充四端的
結果(不足以事父母)比較,證明行仁政可治理好天下。

人皆有四善端 如人有四肢一樣,與生俱來。 比喻論證

說明:孟子以人天生有四肢,比喻人與生俱來就有四善端。

7 文中多次運用比喻來說理,以下是文中的例子。試加以分析,並說明它們在文中的
作用。【引申】【評價】
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文 (第 3 段)
本體  四端的擴充
喻體  火焰剛剛燃起,泉水剛剛流出
喻意  終必壯大,產生巨大作用。
作用  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使形象生動,容易明白。/
突顯巨大的成果始於小小的開端,令讀者易於接受。

8 孟子文章以詞鋒銳利、氣勢磅礡著稱。根據本文內容,以下哪些項目能體現這種特
色?(2 分)【整合】
 開門見山表明立場。  運用大量判斷句突顯鮮明立場。
 運用排比句令論述一氣呵成。  運用比喻句使論述具體清晰。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A B C D
D 、、、    

9
四、延伸思考
設題目標:掌握思想內容,提出見解。
9 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4 分)

資料一
人性本善?
中國不少先賢都認為人「性本善」。孟子認為人人都有惻隱同情之
心,並以此作為人與禽獸的最大分別。然而,近年不時聽到一些駭人聽
聞的新聞,讓人不禁懷疑人性是否真的「本善」。
湖南一位年輕人,在河邊散聽到有人在河裏呼救,他奮不顧身跳入
激流裏救起一家三口後,自己卻被困在激流中。獲救三人對被困在激流
中的年輕人視而不見,甚至表示「我又沒叫他救」、「干我何事」,最後
漠然離開。年輕人最終因體力不支而溺斃,好心救人卻落得如此下場,
未免使人心寒。

資料二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如果有人在街上遺失了錢包,在不同的國家、城市,
錢包歸還率會有很大的差:

國家/城市 挪威 新加坡 日本 菲律賓 香港


錢包歸還率 100% 90% 70% 40% 30%

(1) 根據資料一,按孟子的觀念,你認為事件中的一家三口缺乏了甚麼善端?試加以說
明。
缺乏的善端: 惻隱之心、羞惡之心
說明: 無視救命恩人遇溺,完全沒有憐憫、同情之心,可見他們欠缺惻
隱之心;對救命恩人沒有半點感激之心,並且擺出事不關己的態度,可見他們欠缺
羞惡之心。

(2) 根據資料二,從「錢包歸還」行為,可見人有哪一種善性?
由「歸還錢包」這種行為,可見人有羞惡之心、是非之心。羞惡、是非之心,是義、
智的開端。
(3) 孟子說人皆有四端,你如何解釋調查所顯示的差異?
挪威人最善於擴充義之端,他們大多有羞惡之心;香港人最不懂得擴充義之端,他
們多缺乏羞惡之心,易受利益引誘;挪威的品德教育推行得比香港成功。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