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0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分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纺车旁的格丽卿》

学 院 艺术与传播学院

专 业 艺术教育

学 号 1308150004

学 生 姓 名 陈梦瑶

指导教师姓名 赵晓阳

指导教师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I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位论文写作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写作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

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

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有关数据库,

提供网上服务。(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I
I
分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纺车旁的格丽卿》

中文摘要

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01.17 - 1828.11.19)作为一名早期浪漫主义作

曲家,一生中写过无数的作品。最为出名的便是其艺术歌曲,而舒伯特本人则被称作“德

奥艺术歌曲之王”。其中,他所写的《纺车旁的格丽卿》
(Gretchen am Spinnrade)更是

被称作为第一首德奥艺术歌曲。这首歌的歌词选自诗剧《浮士德》
(Faust)第十五场。

既有上下文,又并不像歌剧或是歌曲集那样与其他的音乐、歌曲有所关联。本文将通

过作者的背景、诗剧《浮士德》及其创作背景以及歌曲本身等方面去分析並理解其中

的意义。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纺车旁的格丽卿;浮士德

I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DISCUSSION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A’S


COMPENSATION SYSTEM OF COLLECTIVE LAND
EXPROPRIATION

ABSTRACT

Franz Peter Schubert, as an early romantic composer, has written countless

works in his life. The most famous is its art song, and Schubert himself is

called "the king of the German art song." Among them, he wrote, Gretchen am

Spinnrade is referred to as the first head of German art songs. Lyrics of this
song are selected from drama Faust fifteenth field. Either contexts, but not

like opera or song set as with other music, songs to be associated. This article

will go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spects of the author's background, drama

"Faust" and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the song itself, etc. and understand their

meaning.

Key word: schubert; art song; faust; gretchen am spinnrade

II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目录

一、绪论 ....................................................... 1

二、作者&背景 .................................................. 1

(一)作者生平 ............................................. 1

(二)时代背景 ............................................. 2

三、歌德《浮士德》 ............................................. 3

(一)浮士德与格丽卿 ....................................... 3

(二)格丽卿人物心理分析 ................................... 4

四、旋律、伴奏与演唱 ........................................... 5

(一)旋律与演唱 ........................................... 5

(二)钢琴伴奏 ............................................. 9

五、结论 ...................................................... 11

参考文献 ...................................................... 12

III
一、绪论

弗朗兹·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01.17 - 1828.11.19)是 19 世纪

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是早起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其一生所创作的

作品有艺术歌曲、歌剧、歌唱剧、配剧音乐、交响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 、小

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他的艺术歌曲,被编上作品号

的艺术歌曲就有 601 首,其中如《美丽的磨坊女》(德文名为 Liederkreis、Liederkranz

或 Liederzyklus)、
《冬之旅》
(Winterreise)等为声乐套曲,一套仅有一个作品号,然一

套内有多首歌,被誉为德国音乐史上的“歌曲之王”。舒伯特对艺术歌曲最突出且不同

于前人的贡献是将伴奏的高度提升到与歌曲同等的地位。歌曲伴奏不再是为衬托主旋

律而生,而是参与到歌曲,用以描绘场景与环境、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等,成为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另外,舒伯特所作艺术歌曲歌词多以德文诗词为主,并且在舒伯特的艺

术歌曲中,旋律是跟随诗词进行的,可是说一致性相当高。故而在演唱时,伴奏和歌

者均需对其诗词原文有相当的理解,甚至需要了解诗词场景出现的缘由——如《纺车

旁的格丽卿》选自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才能更细致地处理,表达其意境。本文

将以《纺车旁的格丽卿》(Gretchen am spinnrade)为主题,从作者生平、所处时代背

景、诗词原著及其剧情、人物内心、歌曲旋律及伴奏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二、作者&背景

(一)作者生平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以及早期浪漫主

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歌曲之王”。他一生中创作的艺术歌曲有 601 首。其中,

《纺车旁的格丽卿》被认为是第一首德奥艺术歌曲,而这首歌的创作时间 1814 年 10

月 19 日,则被称作“德国歌曲的诞辰”。

1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1797 年 1 月 31 日,舒伯特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叫天堂门的郊区,他的父

亲是当地的一名热爱音乐的小学校长。在舒伯特五岁之前,他的父亲就开始教授一些

基础的音乐知识。1805 年,8 岁的舒伯特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同时跟其兄长伊

格纳茨学习了几个月的钢琴。而后又跟随麦克尔·霍尔泽(Michael Hölzer, 1772 - 1826)

学习更专业的音乐指导。另外,在 1804 年 9 月,舒伯特接受了皇家宫廷乐长——安

东尼奥·萨里埃利(Antonio Salieri, 1750 - 1825)的考试,成为九个被认为“最有潜力

为宫廷教堂唱歌的”之一,后来还获得了跟萨里埃利私下学习的机会。而舒伯特跟萨

里埃利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位和意大利声乐上,这些是歌剧作曲家所必须熟练掌握

并使用的内容。无疑,舒伯特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偏向古典主义的,然而这种种的学习

机会,都为他日后创作的大量的作品,尤其是艺术歌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舒伯特的朋友们大都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有比较大的天赋与成就,使得他们

对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兴趣更深。而在他们的影响下,舒伯特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均得到

很大的提高。这也为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歌词提供了充足的来源,舒伯特甚至因为总为

德文诗歌谱曲而多次与萨里埃利产生争执。

(二)时代背景

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得到很大的发展,许多教会的说教在科学家们的

研究与证实下不攻自破,进而使得人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摆脱教会压迫的欲望愈加

强烈。人们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封建专制和反教会的斗争,史称“启蒙运动”。发

展到了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当中最著名的人物拿破仑就曾在 1805 年入侵

和 1809 年占领维也纳,据舒伯特在寄宿学校认识的朋友施鲍恩的回忆,拿破仑军队

还曾轰炸维也纳。随着之后拿破仑的战败,1814 年 9 月,克莱门斯·冯·梅特涅公爵

(Clemens von Metternich)组织欧洲列强召开了维也纳会议,旨在瓜分拿破仑战败之

后的欧洲,恢复各国被推翻的封建统治。在此政体之下,舒伯特的年代里,政治压迫、

物价飞涨、各种各样的限制和书报审查是常有的事情,并且这个政体一直延续到了舒

伯特死后的几十年。而在此政体下,那些受到革命思想印象颇深的人们,将他们的思

想带到了不易被察觉的艺术领域去寻求发展,浪漫主义音乐和现实主义文学亦因此开

2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始萌芽发展。

三、歌德《浮士德》

(一)浮士德与格丽卿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 - 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曾

领导过狂飙突进运动,故其早期作品偏向浪漫主义风格,然而在其意识到浪漫主义的

“病态”之后,则转向了现实主义。《浮士德》(1774 - 1831)创作之始,正逢歌德作品

处于浪漫主义风格时代。
《浮士德》是用诗剧的方式写成,全文共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

行。该诗剧取材于十六世纪的浮士德博士的传说。全剧共两部,第一部二十五场,不

分幕,第二部二十七场,分五幕。

《浮士德》讲述的是在中世纪时代,由于教会的愚民政策,博学的人都会被认为

是召唤了魔鬼,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才换来如此的才学。诗剧中的浮士德,亦是被与

上帝打赌的魔鬼引诱签署了出卖灵魂协议——在浮士德死亡之前,魔鬼靡非斯陀将会

满足其所有要求;而在浮士德死亡之后,其灵魂归魔鬼所有。靡非斯陀先是带领浮士

德前往地下酒店寻欢作乐,在浮士德表示明显的不喜欢之后,靡非斯陀欲以情欲引诱

浮士德堕落。

浮士德在靡非斯陀是引导下,在巫厨饮下女巫的药之后,恢复年轻时英俊的样貌,

同时产生了情欲。而后便在市街遇见刚离开教堂的格丽卿,浮士德出于对异性的开放

大胆的本能举动,使得格丽卿被吓得落荒而逃。然而此次相遇让格丽卿对浮士德的英

俊外表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格丽卿的美貌亦令浮士德难以忘怀。浮士德便要求靡非斯

陀帮助他追求格丽卿。在靡非斯陀的帮助下,浮士德和靡非斯陀在傍晚之时潜入了格

丽卿的闺房,并将装满首饰的盒子放进格丽卿的衣橱里。格丽卿见到之后很是喜欢,

然而母亲愚昧的信仰和牧师无耻的贪婪使得那首饰盒子落入教堂之人手上。格丽卿想

念那美丽的首饰,更记挂着将那送首饰赠予她之人。而在第二次将送首饰盒送到格丽

卿房里之后,利用了邻居提供的帮助,使得浮士德再次见到格丽卿。第二次见面时,

浮士德对格丽卿的赞美以及使出的调情手段,使得未见过多少世面的格丽卿难以招架。

3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这就导致了两人分别之后,格丽卿回到房中,对其思念而心神不宁地纺线。而舒伯特

的《纺车旁的格丽卿》正是选取分别后,格丽卿独自一人这段进行谱曲。

只是格丽卿因沉溺于对浮士德的爱且无法自拔,甚至失去了判断力,在浮士德的

怂恿之下,错杀了其母亲,并连累其兄长因与浮士德决斗而死。一身罪孽的她,虽然

冲开了宗教的束缚自由恋爱,却也因为冲不破宗教与社会给她自幼灌输的观念,而未

与浮士德私奔逃离,最后被处死。

(二)格丽卿人物心理分析

歌德笔下的人物——格丽卿——的形象近乎完美,同时也是一位悲剧女性。虽生

活在小资产阶级家庭中,她的兄长是军人,且虽格丽卿本身并无犯下任何罪过,却也

经常去教堂忏悔赎罪。对于格丽卿,就连魔鬼靡非斯陀也无力支配的。在十八、十九

世纪的现实中,这样的一个女孩通常是甚少与异性直接、单独接触的,并且这样的女

孩也是最受推崇的,然而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等陆续开展之后,格丽卿

这样的女孩在文艺作品中注定都是悲剧。虽浮士德和格丽卿的第一次邂逅注定是失败

告终的,然在当时,一个相貌端正、举止优雅的人,也代表着拥有者一定的社会地位

或财富,是极易吸引少女们的芳心的。格丽卿也不例外,在分别之后对浮士德的形象

难以忘怀。而后浮士德两次赠送首饰盒,在格丽卿的内心当中多少也会怀疑或是妄想

是浮士德所赠送。紧接着浮士德便在靡非斯陀的帮助下再次见到格丽卿。浮士德虽然

面容恢复了年青时的俊朗,然而本身岁数却是很大,见识也非常广阔。再在女巫的药

的影响下,浮士德身上追求情欲满足的动物性逐渐显露,而对格丽卿做出的赞美,使

出的调情手段,是没见过世面也没接触过多少异性的格丽卿无法招架的。另外,在当

时的现实中,没有足够的金钱是不被允许结婚的。浮士德的优雅形象及举止也等同于

宣告于格丽卿:他有钱,这也是格丽卿放任自己与浮士德来往,并且在四人一同散步

时,与浮士德一同离开魔鬼和邻居,二人单独相处的原因之一。故而,在二人分开各

自回家之后,格丽卿表现出的内心烦闷和坐立不安等心理,多半是被浮士德所吸引,

而后根据二人之间的往来活动,产生了热恋中的感觉而导致的。诗词中,所描写的基

本是格丽卿对浮士德的想念,对他优雅的举止的著迷,以及对浮士德的情色欲望,就

4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如那些陷入热恋当中的情侣一样。然而这样的情感与私会异性的举止在宗教中是不被

允许的,在原文中“我坐卧不宁,我心儿烦闷;再不得安静,永远也不能。”被重复三

次这一点上可见一斑。

四、旋律、伴奏与演唱

舒伯特一生中,成就最高、最受重视的作品便是其所创作的艺术歌曲。舒伯特将

艺术歌曲中的诗与乐提升到了同等地位,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不再只是为了衬托主旋律

而出现,更多的是参与到歌曲当中,用于描绘外部环境、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

象、表达个人情感,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具有主导作用。而舒伯特所

作歌曲大多选词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歌,使其极具文学性、艺术性以及专业性。

在旋律上更是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结合奥地利民族民间音乐,同时融合了

从柏林学派处学习到的分节歌与较长叙事曲的创作手法,使得德奥艺术歌曲从意大利、

法国等乐派的影响中走出来,独立成派。

(一)旋律与演唱

《纺车旁的格丽卿》是首次选用歌德的诗进行歌曲创作,是第一首能被现代人读懂其

内涵的 18 世纪德奥艺术歌曲。歌曲描绘的是格丽卿在纺车旁一边纺线一边思念刚分

开不久的初恋情人的情景,属于叙事性歌曲。在演唱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根据歌词的

内容调整状态。例如,演唱第一句 Meine Ruh ist hin, mein Herz ist schwer 时,可以稍作

低头俯身,犹如想要专注于纺线而使得自己内心平静下来。而后第二节中 Nach

ihm ……sein kuss 一段,内心中可以通过联想自己喜爱之人或是偶像来达到表达歌曲

情感的目的。

《纺车旁的格丽卿》歌词

原文 译文

Meine Ruh ist hin, mein Herz ist schwer; 我己失去安宁,我的心中苦闷,

Ich finde sie nimmer und nimmer mehr. 我再也找不回它,再也找不回了。

5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Wo ich ihn nicht hab, ist mir das Grab, 自从他离我远去,我的四周就像坟墓一样,

Die ganze Welt ist mir verg?llt. 而我的整个世界充满了怨恨的苦汁。

Mein armer Kopf ist mir verrückt, 我可怜的脑中一片迷乱,

Mein armer Sinn ist mir zerstückt. 我可怜的心也己破碎不堪。

Meine Ruh ist hin, mein Herz ist schwer; 我己失去安宁;我的心中苦闷;

Ich finde sie nimmer und nimmer mehr. 我再也找不回它,再也找不回了。

Nach ihm nur schau ich zum Fenster 我看着窗外,只希望他能再度出现,

hinaus, 我走出屋外,也只是为了要迎接他。

Nach ihm nur geh ich aus dem Haus. 他的步伐多么豪迈,他的气质多么高贵,

Sein hoher Gang, sein’ edle Gestalt, 他双唇间的微笑多么温雅,他的目光多么锐

Seines Mundes Lächeln, seiner Augen 利。

Gewalt. 他说话的音调,如同魔泉般的流动。

Und seiner Rede Zauberfluβ. 他的拥抱 , 还有,哦!他的吻!

Sein Höndedruck, und ach, sein Kuβ! 我己失去安宁;我的心中苦闷;

Meine Ruh ist hin, mein Herz ist schwer; 我再也找不回它,再也找不回了。

Ich finde sie nimmer und nimmer mehr. 我心中热情渴望的想要寻着他。

Mein Busen dr?ngt sich nach ihm hin. 啊,我愿能将他再紧紧拥住!

Ach, durft ich fassen und halten ihn! 能再如我所想般拥吻他,

Und küssen ihn, so wie ich wollt, 一直到我们不得不分离!

An seinen Küssen vergehen sollt! 能再如我所想般拥吻他,

O könnt ich ihn küssen, so wie ich wollt, 一直到我们不得不分离!

An seinen Küssen vergehen sollt! 我己失去安宁;我的心中苦闷;

Meine Ruh ist hin, mein Herz ist schwer; 我再也找不回它,再也找不回了。

Ich finde sie nimmer und nimmer mehr.

在歌曲的表达上,将歌词的内容和伴奏的特定意义糅合在一起,通过歌者的再理

解,将格丽卿的内心和处境展示在观众面前,类似于歌剧咏叹调。
《纺车旁的格丽卿》曲式结构分析:

6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结构 小节 调性
A 1 – 12 d 小调转 C 大调
A₁ 13 – 20 d 小调转 e 小调
B 21 - 30 e 小调转 F 大调
A 31 – 41 d 小调转 C 大调
A₂ 42 - 50 d 小调转 a 小调
C 51 - 72 F 大调转 B♭大调转 d 小调

A 73 – 83 d 小调转 C 大调
D 84 – 91 E♭大调转 F 大调转 g 小调 A 大调

E 92 - 112 E 大调转 d 小调

尾声 113 - 120 d 小调
《纺车旁的格丽卿》原诗共 10 节,舒伯特根据其内容,以变化分节歌的形式写成,

6
全曲节奏为 ,共分成三节,即 A - B、A - C、A – E。该曲在曲式结构上为复三部曲式,
8

每一部都有转调,且多为二度级进式转调。
A 段在每节歌的开头重复,其旋律内容均相同。以幽怨、哀伤的 d 小调开始,旋
律整体都在自然音阶上进行,且每个音之间的距离均在较短的四度以内进行,如同吟
诵。展现了格丽卿在纺车旁喃喃自语的形象,偶尔的三度和四度的跳跃就好像投入平
静的水面的石子一样惊起了波澜。到了第 7-12 小节,“我再也,再也不能平静,不能
平静”则转到相对比较开阔的 C 大调象征着格丽卿外表的平静。然而这段旋律的和声只
有Ⅶ7-和Ⅰ,不协和的导七和弦也意味着平静的外表下,有着不安的心灵。这一段在演
唱的时候要注意强调第三小节的 Ruh(灵魂)和第五小节的 Herz(内心)。另外,后面
一句的 ich finde(我发现)和 nimmer(永不)均有连续再唱,在演唱的时候应当注
意情感的递进变化。
A₁段以 d 小调起头,而后在第 16 小节便使用了重属七和弦导向属和弦,并借此强
调 Grab(坟墓)。然后,级进到 e 小调的属和弦,在第 19 小节导向到 e 小调的主和弦
完成转调,并强调 Welt(世界)。整个演唱旋律的走向是下行的,也相映了格丽卿深
爱浮士德,在离开他之后感到情绪低落。

7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B 段是 A₁段的升华,从 A₁段结尾的 e 小调主三和弦开始以级进的方式推进,以相较激


动的情绪诉说着对浮士德的思恋到达了茶饭不思的地步。第 28 小节旋律下行,同时
定到 F 大调,对应着“神志模糊不清”。该段演唱时要注意强调 Kopf(头脑)和 Sinn(感
觉),同时要注意 verrückt(疯狂)和 zerstückt(撕裂)这两个用于表现格丽卿的状
态的词。
A₂段到 C 段的内容大致是描述格丽卿回忆浮士德的到来与相会时的情景——那些
令她着迷的点滴。演唱的时候应该注意感情是甜蜜的、热恋中的。为了衬托这种感觉,
作者在为这段谱曲的时候,使用 d 小调与 a 小调交替作为回忆浮士德前来时候的段落。
到了 C 段回忆浮士德的行为举止的时候,转向了广阔温柔的 F 大调,并通过近关系转
调的形式推进,使得格丽卿越是回忆起浮士德身上的点点滴滴,就越是对他爱慕。到
最后回忆到亲吻的时候,甚至连纺车都不再转动。至此,格丽卿已经陷入对浮士德的
爱当中无法自拔,对后文中的格丽卿的悲剧也做了一个预兆。这一节在演唱的时候应
该注意强调地点 Fenster(窗)和 Haus(房)。而情景方面,从开始的只强调形容词
Gang(好极了的)和 Gestalt(形态),到后面更投入于回忆时候,名词和形容词一同
强调 Mundes(嘴)Lächeln(微笑),Augen(眼睛)Gewalt(魄力),Rede(言谈)
Zauberfluβ(魅力),到了格丽卿几乎不能把持自己,几次停顿,这时候应该强调动词
Händedruck(握手)和 Kuβ(亲吻)。另外,语气词 ach 用作感叹,表现回忆到这的
时候已经亢奋得仿佛还在情景当中。这些地点和情景,是任何回忆当中都不可或缺的
内容。而对于陷入热恋中的人来说,回忆起来更是容易把自己代入当时的情景。演唱
的时候可以适当回忆一些让自己亢奋的事物,会更有助于表现情感。
到了第三节,虽然 A 段的旋律和歌词没变,依然在第三节的开头,但是歌唱的感
情已经完全不同于前两节。前两节在演唱的时候心绪不宁的对象更多的是宗教的礼教
束缚,父母指婚与恋爱自由的冲撞,让格丽卿一方面要忏悔自己所做的,另一方面却
也希望自己能与浮士德的爱情得到祝福。然而在第二节结束的时候,格丽卿已经沉醉
在对浮士德的回忆与爱恋憧憬之中,到了第三节所述之不平静更多的是对恋人的依恋
和与其分离时候的不舍。在第 69 – 71 小节重新纺线时候的断续之声,隐隐可以反映
出格丽卿的内心并不平静,且依旧沉浸在回忆中。A 段结束之后,并不像前两节一样

通过 A 段的变式过度再发展,而是直接发展到 D、E 二段。D 段从 E♭大调直接开始,

8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大二度级进转调,推动整个剧情发展。在歌词上也是从内心焦虑、寻找他、走上前、

拥抱他,到与他亲吻,亲吻直到不得不分离。旋律和歌词相互推动,让原本在纸上枯
燥的诗词鲜活地呈现在听众眼前。此时的格丽卿眼里脑中都只有幻想中与浮士德见面
的举动,这些举动在传统的天主教会里面,作为未婚的少女,都是不被允许的。此时
的格丽卿就如同冲破牢笼的云雀,满心的欣喜与爱恋。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情绪的调
动。在歌词上,注意 Busen(内心),küssen(亲吻),wollt(想)和 vergehen(分开)
等词的表达,和格丽卿在此时此景的心情。另外,整个 E 段,基本都在重复“如我所
希望般与他亲吻,直到不得不分离”,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每演唱一次,情绪都必须要有
所变化,不可以每句的情绪都相同。
至此,诗剧《浮士德》第十五场到此便已经结束,然而,在原诗结束之后,舒伯
特为其添加了一段尾声,在歌词上选用了 A 段的前半段,旋律上大致相同。整个尾声
从开始就渐弱,予人以余韵悠长、意犹未尽之感,同时也象征着格丽卿内心烦躁的情
绪在与浮士德见面前将永不停止。在演唱尾声的时候可以做一些渐慢效果。虽然原谱
上并无标注,但是在对全曲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之后,可以在此之上做出一些相对
应的处理作为演唱者的二次创作,不过,二次创作的具体内容,根据每个演唱者的理
解都不尽相同。

(二)钢琴伴奏

《纺车旁的格丽卿》伴奏音型均已分解和弦为主,突出了顽固音型,并通过调性
的转变呈现出格丽卿内心的变化。钢琴右手伴奏以密集的波浪形排列的十六分音符模
仿纺车转轮连续不断地快速转动的情景,同时给人以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也刻画了
格丽卿沉醉于思念浮士德的心情,无意识地踏动纺车,并贯穿始终。右手伴奏在演奏
的时候要注意连贯且平稳,注意模仿转轮转动的情景。而左手一开始则是使用八分音
符断奏的顽固音型模仿被踩动的纺车的脚踏,同时烘托出格丽卿烦躁不安的内心,同
时也推动了右手形成独立的流畅且旋转的旋律并且与演唱的旋律形成强烈对比,强化
主题。
谱例 1:第 61-68 小节

9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从第 61 小节开始左手的八分音符断奏转变成柱式和声,加之弹奏的力度从很弱
开始渐强至第 65 小节时到达特强,推动了右手旋律和演唱的发展,亦描绘出了格丽
卿踩动纺车踏板的力度加大频率减小,纺轮转速加快,侧面表达出格丽卿在回忆与浮
士德相处过程中的点滴使其内心波动愈来愈剧烈。也是为后面第 66 到 68 小节左右手
转换成柱式和弦做铺垫。
而到了第 66 到 68 小节,密集的分解和弦突然转换为连续三个柱式和弦,则描写出了
格丽卿内心十分激动以至于停止了纺线,纺锤掉落的情景。
谱例 2:《纺车旁的格丽卿》第 69-72 小节

而后第 69 到 72 小节,从很弱开始,用休止符和一组六个十六分音符间隔开,表
示格丽卿虽然重新开始纺线,然而她的内心已经沉浸到了回忆与幻想中。中间又停顿
了三次才能再次开始纺线,而后一直到结尾都未再中断。
到了 D、E 二段的时候,全曲到达高潮,右手的速度需要稍稍加快,表示着格丽卿在
此时内心愈加亢奋,无意识中带动纺车的转速加快。此时左手的和声跳音也需要更加
突出,以表示格丽卿内心的悸动无处宣泄,只能在纺车这加速地纺线以宣泄。
谱例 3:第 112-120 小节

另外,最后一小节的“一直到我们不得不分离(an seinen küssen vergehen sollt !)”

10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本是诗剧《浮士德》里第一部第十五场的结束句,然而在舒伯特的歌曲中,在此之后
添加了一段尾声,继续反复每节的开头两句“我的心绪不宁,心事重重!
(Meine ruh ist
hin, mein herz ist schwer)”,而伴奏在最后一个词 schwer 之后仍延续两个小节,并且从
原文中最后一节结束词 sollt 所在的第 112 小节开始渐弱并且速度开始减慢,做出一种
观众渐行渐远但是剧中人物的内心烦闷却永不结束的感觉,令人意犹未尽,同时这样
的尾奏与歌曲的前奏形成了首尾相接呼应。
全曲的变奏和旋律主题发展十分多样化,这使得整首歌曲的旋律进行丰富。舒伯
特通过旋律的发展融合诗词意境,描绘了格丽卿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一方面,歌
曲保留了旋律的歌唱性和悠扬感;另一方面,作者又根据诗词的内容,将旋律曲调戏
剧化。使得整首歌曲发展得精巧且优美。虽然《纺车旁的格丽卿》只是诗剧《浮士德》
中间的一个选段。若单单阅读该段也并不难以理解其内容。然而舒伯特在为其谱曲之
时仍旧顾及其上下文内容,为塑造格丽卿的悲剧形象而埋下了伏笔。

五、结论

《纺车旁的格丽卿》并不是是舒伯特所作的第一首歌曲,却是第一首拥有舒伯特
自己风格的艺术歌曲①。同时,这还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歌曲,反映了格丽
卿的个人情感和愿望,就如同现实中每一个情窦初开的女生,整个作品朴实、自然。
它虽然是独立成曲的,但是歌词却选自诗剧中的一场,即使它并未被写成歌剧中的一
个咏叹调或是声乐曲集中的 一首,在演唱的时候仍需要根据《浮士德》的剧情去理解。
同时,从舒伯特时开始,钢琴伴奏就不再是单纯地为衬托演唱而生。伴奏和演唱达到
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钢琴伴奏者对歌曲有同样的理解。并且演唱者要与钢琴
相互配合。不仅是《纺车旁的格丽卿》,包括其他的艺术歌曲,大多数歌词都选自诗词。
在演绎其他的艺术歌曲之前亦需留意是否有剧情或是上下文,这将对演唱与演奏者对
歌曲的理解的影响非常大。


此前所作之歌曲均为模仿他人风格创作或改编而成
11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卡尔·柯巴尔德.弗朗茨·舒伯特及其时代[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2]克里斯托弗·H·吉布斯.舒伯特传[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谢琼.对“葛丽卿悲剧”的阐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

[4]歌德.世界文学名著百部(其他国家卷)——浮士德[M].线装书局,2012

[5]杨扬.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6]李扬.浅谈对艺术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的理解[J].美与时代月刊,2009(6)

[7]沈俊弘.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唱风格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8]李瑾怡.论舒伯特艺术歌曲中女性角色之刻画[D].西安音乐学院,2007

[9]黄英.从《纺车旁的格丽卿》看舒柏特的艺术歌曲[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3(4)

[10]张晓钟.从《纺车旁的格丽卿》看艺术歌曲的特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2)

[11]陈勇.唯诗是尊: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诗学背景[J].中国音乐学(季刊),2009(2)

[12]王贞贞.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艺术歌曲诗歌化创作风格与演唱——以《纺车旁玛格丽特》为例[J].吉林艺术

学院学报,2016(5)

[13]爱德华·傅克斯.欧洲风化史——资本主义阶级[M].辽宁出版社,2002

[14]彼得·李柏庚.欧洲文化史(上)[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5]左开菊.简析舒柏特《纺车旁的玛格丽特》和《魔王》中的抒情因素[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4)

12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致 谢
论文的完成要感谢赵晓阳老师在论文的开题、修改上给予我的提示和指导。通过
毕业论文的撰写,我对于如何写论文有了认识上的提高,对论文的层次、应当具备的
内容等有了更多的注意,也发现了自己论文写作中许多不足之处,为今后论文的写作
积累了经验。感谢白非老师为本文的完成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还要感谢所有在我四年法学学业中教导过我的老师,感谢你们在我的专业学习过
程里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进入法学的大门。

13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评分 参考权重 最高 成
项 (1~0.9) (0.89~0.8) (0.79~0.7) (0.69~0.6) (0.59 以下) 分 绩
论文选题符合专 论文选题符合
业要求,角度新 专业要求,角 论文选题符合 论文选题与专
论文选题与
专业要求,主 业基本相关,
论文 颖,富于创造性, 度新颖,有一 专业无关,
题鲜明,有一 主题明确,但
选题 无理论和现 30
有较高的理论意 定的理论意义 定的理论意义 理论水平和应
实意义。
或应用价值。 用性一般。
义或应用价值。 或应用价值。

使用材料适当, 有比较丰富的
使用材料翔实,理 数据基本准
有比较丰富的 文献材料和较 缺乏理论根
文献 论依据充分,掌握 确、有一定的
文献材料和较 充足的理论依 据,客观数 20
数据 大 量 的 背 景 资 料 理论根据及客
充足的理论依 据或实验数 据空泛。
或实验数据。 观材料。
据或实验数据。 据。
有一定的理论 有一定的理论 理论基础和
有较强的理论
理论基础雄厚,专 基础和专业知 基础和专业知 专业知识不
基础和专业知
业知识扎实;有正 识;能较好地 识;运用专业 足,缺乏运
综合 识;能较好地运
确、灵活运用专业 运用专业及计 以及计算机、 用专业及其
知识 用专业及计算
及计算机、英语等 算机、英语等 英语等各方面 他知识的能
与技 机、英语等各方
各方面知识的能 各方面知识; 知识的能力一 力,答辩中 25
能的 面知识;答辩中
力;答辩中语言流 答辩中语言较 般;答辩中语 语言表达不
运用 语言流利和简
利,简明扼要,回 流利和简洁, 言较清楚,回 清楚,回答
洁,回答问题比
答问题正确。 回答问题比较 答问题基本正 问 题 不 准
较正确。
正确。 确。 确。
条理基本清 条 理 不 清
条理比较清楚, 条理比较清
条理清楚,结构合 楚、但分析、 楚,
写作 文字通顺,分 楚,文字通顺,
理,文字流畅,分 概括能力不 分析、概括 15
水平 析、概括能力较 有一定的分
析、概括能力强。 强,个别地方 能力差,语
强。 析、概括能力。
语言不通顺。 言不准确。
论文格式总体
论文格式完全符 论文格式大部
符合学术规范 论文格式基本 论文的格式
合学术规范及学 分符合学术规
格式 及学校要求,打 符合学术规范 不规范、打 10
校要求,打印清 范及学校要
规范 印清楚,基本达 及学校要求, 印不清晰,
晰,达到正式出版 求,但有少量
到正式出版物 打印清楚。 错误较多。
物水平。 错误。
水平。
答辩小组
学生姓名 学生毕业论文总成绩
组长签名

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