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NB3093 散文 单元六:赋选读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BCN 3093 散文

单元六 赋选读

赋选读

王粲《登楼赋》 苏轼《前赤壁赋》

a. 王粲《登楼赋》

1. 原文
登兹(1)楼(2)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3)。揽斯宇之所处 (4)兮,实显敞而寡仇 (5)。挟清漳之通浦
(6)
兮,倚曲沮之长洲(7)。背坟衍之广陆(8)兮,临皋隰之沃流(9)。北弥陶牧(10),西接昭丘(11)。华实蔽
野(12),黍稷盈畴(13)。虽信美(14)而非吾土(15)兮,曾何足以少留(16)!
遭纷浊而迁逝兮 (17),漫逾纪以迄今 (18)。情眷眷(19)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20)?凭(21)轩槛以遥
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22)。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23)。路逶迤以修迥兮 (24),川既漾而济深 (25)。
悲旧乡之壅隔兮 (26),涕横坠而弗禁 (27)。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28)。钟仪幽而楚奏兮 (29),庄
舄显而越吟(30)。人情同于怀土兮(31),岂穷达而异心(32)?
惟日月之逾迈兮 (33),俟河清其未极 (34)。冀王道之一平 (35)兮,假高衢而骋力 (36)。惧匏瓜之徒悬 (37)兮,
畏井渫之莫食(38)。步栖迟以徙倚(39)兮,白日忽其将匿(40)。风萧瑟而并兴(41)兮,天惨惨而无色(42)。兽狂顾
以求群(43)兮,鸟相鸣而举翼(44)。原野阒其无人(45)兮,征夫行而未息(46)。心凄怆以感发(47)兮,意忉怛而憯
恻(48)。循阶除而下降(49)兮,气交愤于胸臆(50)。夜参半而不寐(51)兮,怅盘桓以反侧(52)。

2. 注释

(1)

(2) 兹:此。 (10) 临皋(gāo)隰(xJ)之沃流:楼南市地势低洼


(3) 麦城楼(在现在湖北当阳东南) 的低湿之地.临,面临,指南面.皋隰,水边低洼
之地.沃流,可以灌溉的水流.
(4) 销忧:解除忧虑。
(11) 北弥陶牧:北楼陶朱公所在的江陵。弥,接。
(5) 斯宇之所处:指这座楼所处的环境。
陶牧,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6) 实显敞而寡仇:此楼的宽阔敞亮很少能有与
后弃官来到陶,自称陶朱公。牧,郊外。湖
它相比的。寡,少。仇,匹敌。
北江陵西有他陶朱公墓,故称陶牧。
(7) 挟清漳之通浦:漳水和沮水在这里会合。挟,
(12) 昭丘:楚昭王德坟墓,在当阳郊外。
带。清障,指漳水,发源于湖北南漳,流经
(13) 华实蔽野:(放眼望去)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
当阳,与沮水会合,经江陵注入长江。通浦,
华,同”花”。
两条河流相通之处。
(14) 黍(shW)稷(jL)盈畴:农作物遍布田野。黍稷
(8) 倚曲沮之长洲:弯曲的沮水中间是一块长形
泛指农作物。
陆地。倚,靠。曲沮,弯曲的沮水。沮水发
源于湖北保康,流经南漳。当阳,与漳水会 (15) 信美:确实美。
合。长洲,水中长形陆地。 (16) 吾土: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9) 背坟衍之广陆:楼北是地势较高的广袤原野。 (17) 曾何足以少留:曾不能暂居一段。曾,竟。
背,背靠,指北面。坟,高。衍,平。广陆, (18) 遭纷浊而迁逝: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纷
广袤的原野。 浊,纷乱混浊,比喻乱世.

1
BCN 3093 散文
(19) 漫逾纪以迄今:这种流亡生活已超过了十二 (36) 冀王道之一平:希望国家统一安定。冀,希
年。逾,超过。纪,十二年。迄今,至今。 望。
(20) 眷眷(juàn) :形容念念不忘。 (37) 假高衢(qú)而骋力:自己可以施展才能和抱
(21) 孰忧思之可任:这种忧思谁能经受的住呢? 负。假,凭借。高衢:大道。
任,承受。 (38) 惧匏(páo)瓜之徒悬:担心自己像匏瓜那样被
(22) 凭,倚,靠。 白白地挂在那里。《论语·阳货》:“吾岂
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23) 开襟:敞开胸襟。
(39) 畏井渫(xiè)之莫食:害怕井淘好了,却没有
(24) 蔽荆山之高岑(cén):高耸的荆山挡住了视线。
人来打水吃。渫,淘井。《周易·井卦》:
荆山,在湖北南漳。高岑:小而高的山。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25) 路逶迤(wēiyí)而修迥:道路曲折漫长。修,
(40) 步栖(qī)迟以徙倚:在楼上漫步徘徊。栖迟 ,
长。迥,远。
徙倚都有徘徊、漫步义。
(26) 川既漾而济深:河水荡漾而深,很难渡过。
(41) 白日忽其将匿(nì):太阳将要沉没。匿,隐
这两句是说路远水长归路艰难。
藏。
(27) 悲旧乡之壅(yōng)隔兮:想到与故乡阻塞隔
(42) 风萧瑟而并兴:林涛阵阵,八面来风。萧瑟,
绝就悲伤不已。壅,阻塞。
树木被风吹拂的声音。并兴,指风从不同的
(28) 涕横坠而弗禁:禁不住泪流满面。涕,眼泪。
地方同时吹起。
弗禁,止不住。
(43) 天惨惨而无色:天空暗淡无光。
(29)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据
(44) 兽狂顾以求群:野兽惊恐地张望寻找伙伴。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
狂顾:惊恐地回头望。
在陈、蔡绝粮时感叹:“归欤,归欤!”尼
父,指孔子。 (45) 鸟相鸣而举翼:鸟张开翅膀互相地鸣叫。
(30) 钟仪幽而楚奏兮:指钟仪被囚,仍不忘弹奏 (46) 原野阒(qù)其无人:原野静寂无人。阒,静
家乡的乐曲。《左传•成公九年》载,楚人钟 寂。
仪被郑国作为俘虏献给晋国,晋侯让他弹琴, (47) 征夫行而未息:离家远行的人还在匆匆赶路。
晋侯称赞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31) 庄舄(xì)显而越吟:指庄舄身居要职,仍说 (48) 心凄怆以感发:指自己为周围景物所感触,
家乡方言。《史记·张仪列传》载,庄舄在 不禁觉得凄凉悲怆。
楚国作官时病了,楚王说,他原来是越国的 (49) 意忉怛(dāo)而憯(cǎn)恻:指心情悲痛,
穷人,现在楚国作了大官,还能思念越国吗? 无限伤感。这两句为互文。憯,同惨。
便派人去看,原来他正在用家乡话自言自语。
(50) 循阶除而下降:沿着阶梯下楼。循,沿着。
(32) 人情同于怀土兮:人都有怀念故乡的心情。 除,台阶。
(33) 岂穷达而异心:哪能因为穷困和腾达就不同 (51) 气交愤于胸臆:胸中闷气郁结,愤懑难平。
了呢?
(52) 夜参半而不寐:即直到半夜还难以入睡。
(34) 惟日月之逾迈兮:日月如梭,时光飞逝。惟,
(53) 怅盘桓以反侧:惆怅难耐,辗转反侧。盘桓,
发语词,无实义。
这里指内心的不平静。
(35) 俟(sì)河清其未极:黄河水还没有到澄清的
那一天。俟,等待。河,黄河。未极,未至。
3. 译文
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
敞少有匹敌。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
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
陵墓。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
逗留。

2
BCN 3093 散文
(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心中思念故
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
敞开衣襟。(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道路弯弯
曲曲又长又远,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
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仕楚)做了大官虽在并呻
吟却还发出越地的声音。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
念及时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要到什么时候啊!(我)期望王道平易,在太平盛世施展自己的才能
担心像葫芦瓢一样徒然挂在那里(不被任用),害怕清澈的井水无人饮用。漫步游息徘徊,太阳很快就下
山了。(接着)刮起了萧瑟的寒风,天色也阴沉沉地暗了下来。野兽慌忙地左顾右盼寻找兽群,鸟雀也纷
纷鸣叫着展翅高飞。原野一片寂静没有游人,(只有)征夫在行走不停。(我的)心情凄凉悲怆而且感伤 ,
心中也充满了忧伤和悲痛。(于是)沿着台阶走下楼来,心中却气愤难平。(一直)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 ,
惆怅徘徊翻来覆去睡不着。

4. 作者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献帝西迁时,王
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
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
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
其事。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
王粲出身于东汉的上层官僚之家,曾祖王龚顺帝时官至太尉,祖父王畅灵帝时官至司空,都曾位列三
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王粲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幕府名士。优越的家庭条件,加
上本人的刻苦努力,终于使王粲成就了自己在文学上的不朽事业,写下了著名的《登楼赋》和《七哀诗》
等作品。当时,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
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
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我国古代幕府中的一
名佼佼者。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
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就《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著名的文学典籍《昭明
文选》中也有王粲的作品。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5. 文体介绍
赋:是诗的体制之一,亦是介于诗于散文之间的文体。《文心雕龙·诠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体摹物象,抒写情志)也。……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刘向云 :
明不歌而颂(不合乐谱而,歌唱而出诸口语以朗诵)。班固称:古诗之流也。要言之,赋是:华采繁盛,
文体扩展,主文谲谏,曲合讽义之长篇朗诵诗。
它渊源于《诗经》,拓展于楚辞,两汉以降,始确立文学地位。赋的内涵与结构,迅速扩及多面。溯
自荀子,下至王粲,各具胜场。由西汉至三国,赋已大变,“体物”渐少。“写志”愈多。《登楼赋》是
一篇沉痛凄婉的抒情文。

6. 主题思想
本文是王粲滞留荆州时登当阳城楼所写,赋中塑造了一位动乱离人的形象,抒发了因久客他乡,才能
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 ,
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7. 内容大意

3
BCN 3093 散文
全文按“忧思”感情的逐步发展和层层深化,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初步透露心中隐含的忧思,确定了全篇的抒情基调。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把握全文结构的关键所在。首句中的“望”字,登楼时外在行
为的眼目,统摄了三段中的景物描写部分,说文中的写景,均为“望”中所见。次句中的“忧”字,是作
者内心情感的眼目,统摄了三段中的抒情部分。从“览斯宇之所处兮”到“黍稷盈畴”,是写景,承
“望”字而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二句,是抒情,承“忧”字而来。
第二段:抒发思乡欲归之情,集中表达了内心沉重的忧思。
开头四句,从上段“非吾土”转到抒发怀乡之情。“凭轩槛以遥望兮”一句中的“望”字,引出下面
的山高水长之景,把景物化为情思,目的仍在倾诉思念家乡的感情。
第三段:揭示忧思的政治内涵,完成了全篇的抒情主题。
思乡之情,自然过渡到抒发政治感慨,从怀念家乡推进到怀才不遇。

8. 艺术特色
1 篇幅短小
《登楼赋》体制小,全文仅三段,三段一段一韵,以白昼、黄昏、深夜的时间转移和登楼、览观、下
楼活动先后为序,依次描述,逐层扩展。
2 借用典故
此赋是作者有感而发,赋中所用的典故与作者的身世遭际相吻合,因而自然贴切,毫无铺陈堆砌之感。
“仲尼叹归”、“钟仪楚奏”、“庄舄越吟”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思乡的普遍心理,“河清未至”、“匏瓜
徒悬”、“井渫不食”含蓄而准确地表达了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忧虑。这些典故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
感情,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3 形式和内容前后相应,首尾相连
以登楼游览的活动为顺序,以“忧”字贯穿全篇。开头写“登兹楼以四望”,结尾点出“循阶除而下
降”;登楼希望借览胜以“消忧”,下楼反而“气交愤于胸臆”,前后照应,首尾相连,形式与内容和谐
一致,构成徘徊俯仰、一唱三叹的回环之美。
4 铺陈排比
“赋者,铺也。”赋体在表现上的特点;就是善于铺陈排比事物。本文中的景物描写,用的都是铺陈
手法,句式上是排比。如“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四句,分
别从东、西、北、南四方铺陈排比,一句一个方位,一个画面,既概括,又形象。这种铺陈,不像汉代大
赋那样面面俱到、堆砌累叠、呆板冗长,也体现了抒情小赋的特点。
5 通篇用韵,以尤韵、侵韵、职韵三易其韵。
第一段从「登兹楼以四望兮」到「曾何足以少留」止,共十四句,隔句押韵,韵脚是「忧、仇、洲、
流、丘、畴、留」七个字,都是广韵下平声尤韵。
第二段从「遭纷浊而迁逝兮」到「岂穷达而异心」止,共十八句,韵脚是「今、任、襟、岑、深、禁、
音、吟、心」九个字,都是广韵下平声侵韵。
第三段从「 惟曰月之逾迈兮」到「 怅盘桓以反侧」止,共二十句,韵脚是「极、力、食、匿、色、
翼、息、恻、臆、侧」十个字,都是广韵入声职韵。
作者选韵的艺术效果颇具匠心,第一、二段选平声韵,将忧愤之情抒发得委曲尽致,而第三段选择急
促的入声韵,则充分表达了力图摆脱现状的迫切及遭时不遇的愤懑。
6 句式整齐

4
BCN 3093 散文
如果依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对赋的分类,王粲的〈登楼赋〉,应归古赋之类。王粲为东汉末期
人,〈登楼赋〉当可归於汉赋。汉赋莫不遣词古奥,旨趣隐晦幽深,难以索解其意。而〈登楼赋〉却没有
一个怪字,遣词造句,既不古怪,也不难懂,与两千余年後之今日无异,读之丝毫不觉得生涩,证我国文
字音义,语法之稳定。《登楼赋》全文三百二十九字,分为三段,首段十四句,中段十八句,末段二十句,
每段句子都是偶数,句式排比,句子字数整齐,每两句为一组。除首段「北弥陶牧」至「黍稷盈畴」四句 ,
四四俳比而外,其余句子字数,都是上七下六的组合,可以说全文句式之基调为上七下六,去上句之虚词
「兮」不计,实为六言体,而每句之第四字又不作实字(几至通篇为然)。屈骚固楚辞之开祖,「兮」
字运用灵活而参差,如〈离骚〉「帝高阳而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为上七下六,且第四字为虚词,则
〈登楼赋〉固为骚体赋,而句式之整齐、字数之相类,又为前代之赋家所不及,是以全文音韵节奏为之抑
扬有致。
7 虚实相间
第一段以“四望”二字提起、入题,然后从东南西北写四方所见。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如漳水和
沮水,就抓住了这一带水流清澈、河道盘曲蜿蜒的特点,以一个“清”字、一个“曲”加以表现,再冠以
“挟”和“倚”两个富于动态感的字眼、传神的点出了麦城城楼与两水相互依存的关系,概括而又生动。
这是实写。接着两句:“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则由实转虚,字面上写地理位置,实质上表达了对两位
历史人物的怀念。范蠡(lǐ)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雪覆国之耻,功成身退,漫游五湖。楚昭王据史载是一位
深明用人之道的明君(见《左传·哀公六年》)。这里点明古人遗迹,写景浑然一体,而用意则极深隽,
恰暗示了作者未成功业、不遇明君的现实处境。写景一实一虚,使下文抒发的思乡之情,既有具体的环境
条件,又显得深沉悠远,耐人寻味。

8 明暗相映
第一段用色明朗的秋景反衬思乡之情。荆州城显敞,川原可赏,地方富庶,历史悠久,诚可以“信
美”一词简括之。但想到在这里长期寄人篱下,难展抱负,则荆州之富美,与我又何用!于是远游之客,
必生故土之思。文章第三段写景迥异,夕阳西沉,秋风萧瑟,天色惨淡,旷野无人。这一幅色彩昏暗的暮
景,与作者因徘徊沉吟而变得愈益难遣的惆怅忧思,显得相得益彰,十分和谐;甚至在这死气沉沉北京上
活动着的“求群”之兽,“相鸣”之鸟,也无不对作者离群索居、了无知音的悲哀起了感动兴发的作用。
9 主客相兼 
“主客相兼”是指写景与抒情关系的处理。第一、三段中,通过自然景象构成生动画面,来引发主观
感情,因而荆州“信美”想到“非吾土”,因暮色的寂寥惨淡而更心意凄怆,这是情随景迁,所写之景偏
于客观。第二段写作者凭栏遥望,展现了山高水长之景,但恐怕只是一种虚撰,只是把乡国之思借具体的
视觉形象传出,以关山重重来表示家乡暌隔而已。作者因情设景,千里于寸径之间,大大加重了感情的分
量。这种景物描写显然是偏于主观了。刘勰赞誉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
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才略》)确实,仅凭这《登楼》一赋,王桀就足当建安“七子
冠冕”的称号。   
10 语言自然流畅
这篇赋风格沉郁悲凉,是为数不多的汉大赋中的名篇,也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其语言自然
流畅,比汉大赋朴素得多。清人评此赋:“全篇无雕镂之字、幽奥之词,但以直抒胸臆,言足达意而止,
较之汉赋,觉得清疏得多。”

5
BCN 3093 散文

b. 苏轼《前赤壁赋》

1. 原文
壬戌(rénxū)(1)之秋,七月既望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 (3)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属客,诵明月之诗(4),歌窈窕之章(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6)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纵一苇(7)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8)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9)
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
(10)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niǎo )
(11)
,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12)妇。
苏子愀(qiǎo)(13)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14),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15),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16)
者乎?方其破荆州(17),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lú)(18)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
(19)
酒临江,横槊(shuò)(20)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21)之上,侣鱼
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22)樽以相属;寄蜉蝣(fúyóu)(23)与天地,渺沧海
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
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
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24)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jiè)(25)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 注释:
1. 壬戌:元丰三年(1082 年)。 12. 嫠妇:寡妇。
2.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既望为十六日。 13. 愀:忧惧的样子。
3. 赤壁:山名。有两处,一在湖北蒲圻,即周瑜 14. 夏口:在今湖北武昌。武昌:今鄂城县。
破曹操处。一在湖北黄冈,苏轼误以为前者。 15. 缪:同“缭”,环绕。
4. 明月之诗:指曹操在赤壁作的《短歌行》,中 16. 周郎:指周瑜。
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
17. 荆州:东汉时州治在襄阳,辖南阳、江夏等七
鹊南飞”之句。一说指《诗•陈风•月出》。
郡。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5. 窈窕之章:指《周南•关雎》,中有“窈窕淑女,
18. 舳舻:本指船头船尾,此指战船。
君子好逑”之句。
19. 酾:斟酒。
6. 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20. 槊:兵器,即长矛。
7. 一苇:指小船。 
21. 渚:江中小洲。
8. 冯:同“凭”。 
22. 匏:葫芦。
9. 羽化:成仙。后亦指道士的死亡。
23. 蜉蝣:短命数小时至一周。
10. 美人:指心中所思慕者,常隐喻君主。
24. 肴:菜肴。核:果品。
11. 袅袅:形容声音不绝,若断若续。

6
BCN 3093 散文
25. 狼籍:纵横散乱。藉:垫褥。枕藉:相互枕靠
而睡。

3.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
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漂流到各处,
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
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
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
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
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轼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
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
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
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
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
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
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
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
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
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
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
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
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
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
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4.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
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
诣。他的书法与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
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5. 写作背景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 年),苏
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
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
“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1082 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赋》。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
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7
BCN 3093 散文
6. 中心思想
本文借游览赤壁,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内心深处有其复杂的思想斗争,终究归于热爱生活关
怀世事,人生态度仍是积极,欲有所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在身处逆境时,能够不甘沉沦,
忘怀个人得失,总想有所作为,觉得有价值的贡献不会成为过去,实属难能可贵。

7. 思想内容
1. 表达“变”和“不变”的理论。
 作者以水和月来阐明他的理论。他说眼前不断流逝的江水,滔滔不绝,奔流不息,但永远还是一江的水,
它实际上是并没有消失的;那天上的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回环往复,既没有增长,也没有减少。
因此作者认为,如果从变的一面来观察认识事物,那么即使一般人认为万古不变的天地,在短暂的一瞬
间也是在变化着的;而如果从不变的一面来看呢,那么天地万物和自己也都是没有穷尽, 不会消失的 。
既然宇宙万物和人生都既是变化的,又是不变的,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就用不着去羡慕长江的无穷而
哀叹人生的短促了。
 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
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 阐述“物各有主”的观点。
 作者进一步提出,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尽情地享受那清风明月之美,因为这是上天的创造和赐予,不是
某个人的私产,是每个人都能由耳目所接自由自在地享受的。
 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
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 感慨世事的纷扰与虚无
 本文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那就是当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 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赋》。《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
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客人说道“ 此非
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代英豪也湮没在这明月清风里了,何况你我二人?
千百年之后,又有谁会想得到,这样一个夜晚,这样一只小船,你我两个在这里做“渔樵问答”?天地
靡远,人生其间仿佛沧桑一粟;岁月靡久,百年也不过蜉蝣一度,同样面对的却是同古人一样的虚无和
无奈啊。
4. 高明和孤傲的心境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极为清幽的环境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荡舟于赤壁之下,看见“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换了是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感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飘飘然乘风而起,顿时把曹操、周郎,统统地不放在眼里了。数百年前的
那场厮杀,于苏轼眼中、于这江明月、于这崖清风,实在并没有改变什么,过去了吧,就在这样的秋夜。
5. 作者内心的复杂
 文章里的苏轼和客人可以解成是苏轼内心与自己的对话。这种主客对答,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独白,表
达出苏轼思想感情上波折、挣扎、解脱的过程。苏轼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寄托,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
古人的怀念,于是触景生情地倾吐了自己对前辈英雄的钦慕,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作者
拥有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
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6. 达观的人生境界

8
BCN 3093 散文
 文章之所以能够名留千古,不仅仅是苏轼的文笔,还有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前赤壁赋》以
“风”、“月”为主景,则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风”“月”之中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
与朋友家驾舟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
入苦闷。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使他从
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
也没有变。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这
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由此可见,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达观的思想内
容。人生中难免会有挫折,可贵的是作者达观的人生境界。

8. 艺术特色
1. 虚拟的主客对答结构形式。
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前赤壁赋》中,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
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
洞箫、主客设问引起。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诗人
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2. 句式错落有致。
 本文在句式是很典型的。就句式而言,全文既有不少散句,又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有整有散,
起落有致。在散句中,每段首句或开头几句又多为散句。如首段“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第二段
开头“于是饮酒”是散句,第三段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则以散句为主。可见,全文散句成份多处。在
散句之中,穿插了一些是对实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有些句子,似散
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有些句子,似整而实散,如“相
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散句与偶句如此交互使用,显得舒卷自如,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3. 用韵疏密相间
 就用韵而言,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如出天籁,只在每节的结束略加强调。随着温情的抑扬起伏,文句的
整散错落,用韵也时疏时密,有时隔句押韵,有时则三、四句押韵。犹可注意的是,如句末是虚字,韵
脚就不在句末一字,而在虚字前一字押韵,如“顺流而动也”和“固一世之雄也”中,就在“东”和
“雄”两字上押韵。这样处理,声调显得和谐优美,而终归于散文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此外,本文
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整齐中显自由。这样既显示了传统赋体那
种特质和情韵,却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讲究又不为束缚。
4. 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 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点不在模山范水,探幽寻胜,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
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是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辨来体现,苏轼采用的是
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手法,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前段描写江上秋景,是因景生情。中段
与后段的议论,是借物喻理。苏子反驳,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全篇文章,
议论赋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
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理趣之美。例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 文章构架布局
 作为全赋中心的主客对答部分,如果没有前两段为之创造环境气氛,培养情绪,那么,主客对答的感情
宣泄和哲理发挥,就不能产生出色的效果,乃至缺乏基础了。首段是点题,描写赤壁泛舟的情景,就记
游来说,仅此一段,文意就已独立自足。这一段的描写,主客的情绪是愉快的,轻松的。彼此都陶醉在

9
BCN 3093 散文
初夜江上的泛游之中。接着,第二段是由轻松到沉重,由愉快到抑郁的过渡,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缠
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惆怅。这一过渡自然园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
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并且欣然同意这段对话乃是情理之
所必有,正如对话结束,愁结解开以后的喜笑也是情理之所必然一样。全赋的架构布局可说是天造地设,
无暇可击的。
6. 文章形式
 在形式上,这篇赋既抛弃了通常作赋的架势,捐除了“若夫”、“尔乃”、“是以”等通常赋体中常用
的辞语,是感情的流动转折十分畅遂;用韵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如出天籁,只在每节的结束数句稍加强
调。如第一段的“天”、“然”、“仙”,第二段的“慕”、“诉”、“缕”、“妇”,“客曰”一段
的“鹿”、“属”、“粟”与“穷”、“终”、“风”,以及下一段的“主”、“取”与“色”、
“竭”、“适”等。

9. 文学与哲学观点
苏轼的这篇《前赤壁赋》正是“文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绝妙佳篇,文中写景、抒情、文
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玲珑剔透的文学“水晶球”,把作者忧患于人生的巨大苦闷和
更为惊人的自我解脱力,和盘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前赤壁赋》通过月下泛舟,主客对话,反映作者贬谪生活中的矛盾心情和对人生的见解。构
思奇巧,波澜起伏;情、景、理融为一体。以诗一样的语言抒写江山风月的清奇和作者对历史英雄
人物的感慨。又通过客与主的对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哲理,表现作者在政治上受
到挫折时的苦闷心情和当他从庄子、佛家思想出发观察宇宙人生时的洒脱态度.
第一 、 这篇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风;就情而言,有悲伤,有欢
乐。时而泛舟秋江,扣舷而歌;时而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时而愀然发问,畅谈哲理。景色的转换,情
感的跳跃很频繁,但却不杂乱,而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作为线 索贯穿始终。苏轼在文章中阐述了变与
不变的哲理,这个论点尽管来源于老庄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却同时具备了辩证
法的因素,这是作者所 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感受的辗
转生发,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横生。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
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第二 、 《前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巧妙结合,是诗与文的统一。文章是赋体,但却不拘泥于古赋,它的
语句有长有短,散骈结合,文辞生动,情韵潇洒,不啻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游览的场景不断的更
换,诗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换,而文气却始终一贯如注,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
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在这样的一篇散文诗中,我们不仅可领略文学
之美,还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无疑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的融合。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