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25卷第3期 结构工程师 V01.25.No.3

2009年6月 Structural Engineers Jun.2009

带无梁楼盖的框架一核心筒结构
设计中三个问题分析
周 威1’‘ 许名鑫2
(1.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
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641)

摘要在内筒和外框之间为无梁楼盖的框架一核心筒结构具有传力途径明确、建筑分隔方便等突出
优点,是高层建筑常用的结构形式。由于其结构受力的特殊性,工程技术人员常对该类结构与板柱一抗
震墙的区别与联系、核心筒高宽比的考虑、预应力混凝土平板设计计算等问题模糊不清,影响了这类结
构在高层建筑中的推广应用。结合一典型工程实例分析了相关问题,给出了考虑方法,可供相关工程设
计与建造者参考。
关键词框架一核心筒,板柱一抗震墙,预应力混凝土,无梁楼盖

Analysis of Three Problems on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Tube Structures with Flat Slab Floor between

Exterior Frame and Inner Tube

ZHOU Weil・’XU Mingxin2

(1.School ofCivil Engineering,Harbin Institute ofTechnology,Harbin 150090,China;

2.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 0641,China)

Abstract Frame-tube structures with flat slab floor between exterior frame and inner tube are widely used in

the hiigh rise buildings,as they have certain technical and commercial advantages,such as rational ways of load

transfer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is kind of


proper layout of partition wails,etc.Because the unique

structure,there are three problems which need to be clarified in the design: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type of structure and flat slab—column structure with aseismic walls,the ratio of tube height to the

tube width,and design and calculation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flat slabs.These problems affec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ucture.The problems were analy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thods were proposed by taking

an engineering project as an example.It may be serv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similar projeets.
Keywords frame—tube,flat slab-column with aseismic wall,prestressed concrete,flat slab floor

结构具有传力途径明确、建筑分隔方便等突出优
1概述 点,是高层建筑常用的结构形式。但是由于其结
构受力的特殊性,工程技术人员常对该类结构与
钢筋混凝土框架一核心筒结构体系由外围较 板柱一抗震墙的区别、核心筒高宽比的考虑、预应
大柱距的框架与中央的筒体组成,核心筒和外围 力?昆凝土平板设计计算等问题模糊不清,这就影
框架共同承担水平荷载,核心筒与外围框架之间 响了这类结构形式在高层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本
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平板构成的无梁楼盖,该类 文结合一典型工程实例对相关问题做了分析,给

收稿日期:2008—12—2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200835);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HITQNJS.2008.040)
‘联系作者-Email:erainentmorey@hit.edu.cn

万方数据
Structural Engineers V01.25,No.3 ・8・ Study of Design Method

出了考虑方法,可供相关工程设计建造者参考。 对7度抗震设防区前者的适用高度为130 m,而


工程为板式高层建筑,平面轴线尺寸为22.6 对后者的适用高度为35 m,相差甚大。
m×46.8 m,地上33层,地下1层,地面以上高度 其次,二者对地震作用的考虑不同。框架一
为98.65 nl。地下室为设备间和车库,1~3层为 核心筒结构体系的核心筒和框架共同承担地震作
办公用裙房,4~33层均为公寓楼。集中布置于 用,对于带无梁楼盖的框架一核心筒结构,应要求
建筑物中央的电梯井、楼梯间及管道井可形成平 核心筒能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框架除
面轴线尺寸为5.8 m×21.4 m的钢筋混凝土核心 满足计算要求外,并能承担不少于各层全部地震
筒,因此,本工程的结构体系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 作用的20%。而板柱一抗震墙结构体系的抗震
架一核心简结构。工程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墙承担全部地震作用,各层预应力平板一柱应满
(0.1 g),房屋高度满足相关标准¨’21的最大适用 足计算要求,并能承担不少于各层全部地震作用
高度限值要求。 的20%。
在结构设计方案论证时,本工程楼盖拟采用 再次,二者对无梁楼盖的计算思路不同。带
普通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其标准层所需层高为 无梁楼盖的框架一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平板平面内
3.3 m,地面以上31层;考虑到改善使用功能,特 受力性能类似于深梁,其平面内刚度较大可用于
别是降低层高、减轻楼盖自重的要求,最终确定各 连接核心筒和外围框架,并传递水平力;设计计算
层外框与内核心筒之间采用了无粘结预应力平板 时,忽略水平作用的影响(考虑抗震构造),仅考
构成的无梁楼盖,从而使标准层层高降低为2.95 虑竖向荷载作用效应。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无梁楼
m,在建筑总高度不变的条件下可较肋梁楼盖方 盖,预应力筋用量的确定与布置方式的选择以竖
案多建两层。 向荷载下楼盖结构内力为依据。而板柱一抗震墙
结构体系中板柱与抗震墙共同承担水平地震作用
2结构设计与分析 与风荷载,无梁楼盖的设计与计算应考虑水平荷
载产生的内力。由于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的不平
2.1框架一核心筒结构方案分析
衡弯矩对板柱节点的抗震要求较高,需采取可靠
结构方案阶段,相关人员曾提出,本工程采用 措施保证其节点抗冲切性能¨-3,5,6]。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构成的无梁楼盖后,是 本工程外围框架的梁截面均为b×h=350
按框架一核心筒结构体系,还是按板柱一抗震墙 mm X650 mm,在保证结构层间侧移符合相关标
结构体系进行设计计算的问题。由于这两类结构 准规定的条件下,为使工程设计经济合理,核心筒
体系在受力性能上存在根本区别,相关标准对其 墙厚、框架柱截面尺寸及竖向结构混凝土强度等
设计计算的规定很不相同。 级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大逐渐减小,如表1所示。
首先,二者概念不同。采用无梁楼盖的框架 其中,外框架柱截面尺寸由底层的800 mm×

一核心筒结构体系的竖向结构构件为外围框架和 1 400 mm,逐渐减小到800 mm X900 mm;核心筒


内部核心筒,水平构件为无梁楼盖。而板柱一剪 的外壁截面尺寸逐渐由400 mm减小到300 mm;

力墙结构体系是指结构的水平构件以无梁楼盖为 竖向结构混凝土由底层的C60减小到上部的
主,竖向构件以框架柱为主且附加了必要的剪力 C40。可满足竖向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和刚度自
墙。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 下而上逐渐减小,变化均匀、连续,不突变的要求。

表1 竖向结构构件截面与混凝土强度等级
Table 1 Cross-section and strength grade of concrete for vertical structural elements

层号 一1~5 6 7~10 11~14 1S~19 20 21~25 26 27~31

300 300
外墙/mm 400 350 300

300
核心筒 内墙/nun

电梯井隔墙/mm 200

柱截面b Xh/mm2 800×1 400 800×1 300 800×1 200 800 X1 100 800×1 000 800×900

混凝土强度 C60 C55 C50 C40

万方数据
・设计方法研究・ 结构工程师第25卷第3期

由表1结合计算分析可知,本工程核心筒平 述对两类结构的比较分析可知,本工程可按框架
面尺寸、抗侧刚度较大,与外围框架整体工作易于 一核心筒结构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标准层结构平
使结构侧移满足要求,从结构平面布置和受力性 面布置如图1所示。

能上满足框架一核心筒结构体系的要素。根据前

一 一
];
『f。函J 1 ■

1350x05

> 》

AL-5(2)

I l… 虫IAL.6(1A)
'l

㈧同}{刚j
砻孕 百 箕II
r lI
×圭 =II

兰一IAL-5(2) l: At.-60A);—__
-一
’百

重 ’l l悸

l兰 莲
-__ I _:。鼢叫:

I一 - _

8400 8400 4800 8 400 8400 8400 p-10c


46800

图1 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
Fig.1 Plan layout of the standard floor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地震作用下结构分
2.2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的核心简高宽比限值
析得到的楼层水平位移如图2所示,图中,x方向
由图1可知,本工程核心筒轴线宽度为5.8 为房屋长度方向,l,向为房屋宽度方向。在地震

in,核心筒平均宽度为6.1 m,核心筒地面以上高 作用下,x方向最大位移为61.7 mm,Y方向最大


度98.65 m,核心筒宽度与筒体总高度比值为 位移为44.0 mm;风荷载下结构楼层水平位移如
1/16。按我国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图3所示。在风载作用下,x方向最大位移为
技术规程》中9.2.1条规定,该比值不宜小于 36.7 mm。Y方向最大位移为13.0 mm。

1/12。显然,本工程核心筒高宽比限值不满足要 相应地,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如图4所示,
求。然而,该比值主要是使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的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993,Y方向最大层间

层间侧移满足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本工程 位移为1/1 624。风荷载下层间位移危如图5所


核心筒呈矩形,纵向刚度较大,但横向刚度相对较 示,x方向最大层问位移角为1/1 841,y方向最
小,若采取设置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等增大结构整 大层间位移为1/5 548。

体刚度的措施后,可以实现工程结构层间侧移满
足相关规定的要求。因此,初步设计阶段,在图1
中轴②与轴⑧、轴⑧所交框架柱之间,以及轴②与
轴⑥、轴⑩所交框架柱之间布置了2片钢筋混凝
土剪力墙。同时,还在过轴⑤与轴⑥的4个边框
架柱上布置了4片截面高度为2.4 ITI、厚度为300
mm的短肢剪力墙。而计算结果表明,仅过轴②
设置沿高度通长的两片剪力墙,结构层间刚度即
位移/mm 位移/mm
可满足要求。因此,最终确定的竖向结构方案中 (a)肪向最大楼层位移曲线 (b)y方向最大楼层位移曲线
又取消了过轴⑤、轴⑥的短肢剪力墙,这样既保证
图2地震作用下楼层水平位移
结构较好的使用功能,也避免了设置短肢剪力墙
Fig.2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floor under earthquake
后带来的构造处理复杂等问题。

万方数据
Structural Engineers V01.25,No.3 Study of Design Method

33
层号 RHlTG035

RH2TG035

RH3TG035

RH4TG035

THlTG035

TH2TG035

TH3TG035

TH4TG035
位移/mm 位移/mm
平均反应
(a)肪向最大楼层位移曲线 (b)y方向最大楼层位移曲线
CQC法
图3风载作用下楼层水平位移

Fig.3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floor under wind


O 22 45 67 90

位移/mm
33 33
~ (a)最大楼层位移曲线
层号 层号

) ‘|、.

33

层号 -


.,,
O ●一
/‘ ■1■■■…J
个U11’一n'C

上上上j一上上上j一
6400 3 200l 600 800 6400 3 200l 600 800

位移角/(。) 位移角/(。)
J | 皿{如I;虑
(a)肪向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b)r-)y向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 , .1
、一V、一fA
图4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 。/

Fig.4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the floor under eaahquake 0上上 l 600 800

400

200

位移角/(。)
33 33


层号 层号 (b)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


图6时程分析得到的最大位移及层间位移角
Fig.6 Maximum displacements and drift angles of the

/- .,
) floor according to earthquake history・analysis method

——L——L—上上—上—上——J——一上
12 800 6400 3 200 l 600 12 800 6400 3 200 l 600
2.3预应力无梁楼盖设计

位移角/(。) 位移角/(。) 在结构形式确定为框架一核心筒结构后,工


(a)肪向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b)r-At r甸最大层问位移角曲线 程结构标准层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形成
图5 风载作用下最大层问位移角 的无梁楼盖可不考虑水平荷载作用。对结构整体
Fig.5 Maximum drift angles of the floor under wind
建模分析时应考虑楼盖为无梁楼盖的影响,即需

由图2一图5可知,在地震及风载作用下工 要考虑楼盖平面外刚度对整体分析的影响。以往

程结构的侧向变形曲线均呈弯剪型,结构层间侧 常采用等代框架法对无梁楼盖进行内力计算与分

移和顶点侧移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由于地震作用 析,特别适用于方案设计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但

下结构层间侧移对竖向结构形式选择起控制作 该方法难以应用于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的整体分

用,为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并验证前述计算结果,采 析。目前,一些设计计算软件具有应用虚梁法进

用时程分析法进行了分析。所采用的8条地震波 行无梁楼盖建模、可选择是否考虑楼盖平面外刚
下主方向的结构最大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如图6所 度等功能,已可用于楼盖为无梁楼盖的框架一核
示,可知按现行相关标准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得 心筒结构的整体分析与计算。
到的结构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是大于时程分析 无梁楼盖可按承担竖向荷载的平板一柱结构
法的,用于结构设计是偏于安全的。 的相关要求进行内力分析与设计。图1中本工程

万方数据
・设计方法研究・ 结构工程师第25卷第3期

楼盖中各板格均为无内柱,由于结构最大柱距为 图7所示。这里需要强调指出,图7给出的是预
8.4 m,预应力板板厚统一取为200 mm。楼盖采 应力筋的平均间距,预应力筋实际施工时应按我
用设强度等级为C35的混凝土,预应力筋采用抗 国现行相关标准要求,或者一个方向分柱上板带
拉强度标准值为1 860 N/mm2的u4,515.2低松弛 和跨中板带布置,另一方向均匀布置;或者按一个
无粘结钢绞线。为有效保证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的 方向集中布置,另一方向向均匀布置。为较好地
抗冲切承载力,在各轴线的柱上板带设置了宽度 保证板柱节点抗冲切性能且满足不同受力区段的

为800 mm与平板同厚的暗梁,暗梁内按要求配 需要,应尽量避免双向均匀布置预应力筋。H。9
置了非预应力纵筋和箍筋。板中预应力筋配置如

” … 川 Ⅲ f

■ 可
T I
c 一

三 兰∽。;占400 墨 i
蚤 园 固 C


盘 3
。 § §
JlL

匕 下 C


囤目刚卜!
』 ‘15@420
‘u矿l目国420

I塞 止 E
墨 l。 】 J -=

罨u矿l ’@400



量 I

g 藿 i{

- 霪 — —

84 )0 82 4)0 4: 100 8 400 8 400 84 )o


21一
46咖

图7楼盖板预应力筋配筋图
Fig.7 Prestressing layout of floor slabs

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3结论 社,2004.
[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
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1)结合一典型工程实例,对采用无梁楼盖
社,2002.
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一核心筒与板柱一抗震墙这两
[4]霍晓呜,陶学康.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板柱节点抗震
类结构的区别与联系、核心筒高宽比的考虑、预应
性能试验[J].建筑科学,1992(3):29-34.
力混凝土平板设计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探 [5] 吕志涛,孟少平.预应力混凝土在建筑工程结构应
讨,提出了相关问题的考虑方法。 用中的若干问题[J].建筑结构学报,1997,18(3):
(2)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的内筒和外框之间采 73-77.

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无梁楼盖后,可使建筑物 [6]程懋垄.关于板柱结构的适用高度[J].建筑结构学

适用性强,明显降低了建筑层高,在总建筑高度不 报,2003,24(1):1-6.

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建筑层数,经济效益突出,是一 [7]程懋垄.关于框一筒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
1998,19(2):2—11.
种性能优良、值得推广应用的结构形式。
[8] 侯小美,宋宝东,施永芒.腾讯大厦超限高层的结构

参考文献 设计及施工处理[J].结构工程师,2008,24(5):
5-9.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 5001 l—2001 建筑抗


[9] 周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三个基本问题研究
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
出版社,2008.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 140—2004预应力混凝

万方数据
带无梁楼盖的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中三个问题分析
作者: 周威, 许名鑫, ZHOU Wei, XU Mingxin
作者单位: 周威,ZHOU Wei(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 许名鑫,XU Mingxin(华南
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641)
刊名: 结构工程师
英文刊名: STRUCTURAL ENGINEERS
年,卷(期): 2009,25(3)
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9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008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JGJ 140-2004.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 2004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002

4.霍晓鸣.陶学康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板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1992(3)

5.吕志涛.孟少平 预应力混凝土在建筑工程结构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1997(3)

6.程懋堃 关于板柱结构的适用高度[期刊论文]-建筑结构学报 2003(1)

7.程懋堃 关于框-筒结构设计 1998(2)

8.侯小美.宋宝东.施永芒 腾讯大厦超限高层的结构设计及施工处理[期刊论文]-结构工程师 2008(5)

9.周威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三个基本问题研究 2005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 胡庆昌.钱稼茹.韦承基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简介(上) -建筑科学2001,17(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章"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规定了七种结构类型的房屋在一定适用高度范围内,不同抗震等级的多层和高
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和构造要求.七种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
结构和板柱-抗震墙结构.此外还包括高强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ggcs20090300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28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