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写于作者被贬到永州(现在湖南零陵)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
元在这里住了许多年,到元和十年(公元 815 年)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
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 47 岁。文章通过捕蛇者蒋氏
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税而宁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
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
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税收情况。(《捕蛇者说》选自《柳河
东集》)
【原文】 【注释】

1.之:的。2.野:郊外,野外。3.
永州之 1 野 2 产 3 异 4 蛇,黑质 5 而白章 6;触 7 草 产:出产,天然生长。
木,尽 8 死;以 9 啮 10(niè)人,无御 11 之 12 者。然 4.异:奇异,特别。5.质:底子,质
13 地。6.章,花纹。7.触:接触。8.
得 14 而 15 腊 16(xī)之 17 以 18 为 19 饵 20,可 21 以 22 尽:全,都。9.以:假设连词,如
已 23 大风 24、挛踠(luán wǎn)、瘘(lòu )、疠 果。10.啮:咬。11.御:抵挡。
(lì),去 25 死肌 26,杀三虫 27。其 28 始 29,太医以 12.之:代词,指被毒蛇咬后的伤
30 毒。13.然,然而,可是。14.得,得
王命 31 聚 32 之 33,岁 34 赋 35 其 36 二 37,募 38(mù) 到,指捉到。15.而,表顺接。16.腊
有能捕之者 39,当 40(dàng)其 41 租 42 入 43。永之人 (xī):干肉,这里作动词用,指把
争奔走 44 焉 45。 蛇肉晾干。17.之,它,代永州的异
蛇。18.以,把。19.为,制成。20.
饵,指药物。21.可,可以。22.以,
用来。23.已:止,治愈。24.大风:
麻风病。25.去,去除。26.死肌,死
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上,白 肉,腐肉。27.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
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它咬了 生虫。28.其,助词,不译。29.始:
刚开始。30.以,用。31.命:命
人,就没有治愈的办法。然而捉住它,把它晾干,制成 令。32.聚,征集。33.之:这种蛇,
药饵,可以用来治好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 指永州异蛇。34.岁,每年。35.赋,
肿脖子病和恶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各种寄生虫。 征收、敛取。36.其,这种蛇,指永州
异蛇。37.二,两次。38.募:招
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 收。39.者:……的人。40.当,
招募能够捕蛇的人,用蛇来抵充他的赋税。(因此)永 抵。41.其:他们的。42.租:税
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捕蛇)这个差事了。 收。43.入:交纳。44.奔走:指忙着
做某件事。45.焉:兼词,于之,在捕
蛇这件事上。也可理解为——语气词
兼词。

有蒋氏者,专 46 其 47 利三世矣。问之 48,则 49 46.专:独占。


曰:“吾祖死于 50 是,吾父死于是。今 51 吾嗣 47.其:代指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
52
(sì)为 53 之十二年,几 54(jī)死者数 处。
55 48.之:代蒋氏。
(shuò)矣。”言之 56,貌 57 若甚戚 58 者。 49.则:却。
50.于:在。
51.今:现在,当前。
有个姓蒋的人,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 52.嗣:继承。
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 53.为:干。
54.几:几乎。
上,我的父亲也死在捕蛇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件事 55.数:多次。
已有十二年,险些送命的情况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 56.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些话,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57.貌:脸色。
58.戚,忧伤。

余悲之,且 59 曰:“若 60 毒 61 之乎?余将 62 告 59.且:并且。


60.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于 63 莅(lì)事 64 者,更(gēng)若役 65,复 66 若 61.毒:怨恨。
赋,则何如?” 62.将:打算。
63.于:向。
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件差事吗?我打算 64.莅事:视事 ,处理公务。
告诉管政事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 65.役:给官府出劳力。
那怎么样呢?”

蒋氏大 67 戚,汪然 68 出涕 69 曰:“君将哀而生 70 之 66.复:恢复。


乎?则吾斯 71 役之不幸,未若 72 复吾赋不幸之甚 73 也。 67.大:非常。
68.汪然:满眼含泪的样子。
向 74 吾不为 75 斯役,则久已病 76 矣。自 77 吾氏三世居 78 是 69.涕:眼泪。
乡,积 79 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 80 日 81 蹙 82(cù)。 70.生:使……活下去。
殚 83(dān)其地之出,竭 84 其庐 85 之入,号(háo)呼 71.斯:此,这。
而转徙 86(xǐ),饥渴而顿踣 87(bó),触风雨,犯 88 寒 72.若:比得上。
73.甚:那么。
暑,呼嘘毒疠 89(lì),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 74.向:从前。
90
(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 91 十无一焉,与吾父居 75.为:做。
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 76.病:困苦不堪。
四五焉,非死则 92 徙尔 93,而吾以 94 捕蛇独存。 77.自:自从。
78.居:居住。
姓蒋的人听了更加悲伤,眼泪汪汪,夺眶而出,说道: 79.积,一年一年累积起来。
“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个差事的不幸, 80.生:生活。
还比不上恢复我赋税不幸那么厉害呢。假使我不干这个差 81.日:一天天。
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在这个乡里,累计 82.蹙:窘迫。
83.殚:尽,竭尽。
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窘迫,把他 84.竭:用尽。
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出去了,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都拿 85.庐:简陋的房屋。
出去了,(被苛捐所迫)大家哭着喊着辗转迁移,又饥又 86.徙:迁移。
渴,(劳累得)跌倒在地,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 87.顿踣:(劳累地)跌倒在地上。
88.犯:冒。
呼吸着时疫的毒气,处处是死人成堆。从前和我祖父住在一 89.疠:这里指疫气。
起的,那些人家现在十家剩不到一家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 90.曩 :从前。
的,现在十家剩不到二三家;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现在 91.其室:他们的家。
十家剩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人死光,就是逃荒 92.非……则……:不是……就是…
去了。可是我靠着捕蛇单独活了下来。 …。
93.尔:用于句尾,表示限制的语气。
94.以:凭,凭借
悍吏之 95 来吾乡,叫嚣 96 乎东西,隳(huī)突
97 95.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乎南北,哗然而骇 98 者,虽 99 鸡狗不得宁焉。吾 子独立性。
恂恂 100(xún xún)而起,视其缶 101(fǒu),而吾 96.嚣:叫喊。
蛇尚存,则弛然 102 而卧。谨食(sì)之 103,时 104 97.隳突:骚扰。
98.骇:使人害怕。
而献焉。退 105 而甘 106 食其土之有 107,以尽吾齿 99.虽:即使。
108
。盖 109 一岁之犯 110 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 111 而 100.恂恂:提心吊胆的样子。
101.缶:瓦罐。
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 112(dàn)有是 113 哉!今虽死 102.弛然:放心的样子。
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 114 耶?” 103.谨食之:小心的喂养它。之:指
代蛇。
104.时:到(规定献蛇的)时候。
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乡里,就到处吵嚷叫喊,到处 105.退:回来。
106.甘:有味地。
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 107.有:生产出来的东西。
不得安宁啊。这时我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 108.齿:年龄。
见我的蛇还在,才放心地睡。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 109.盖: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
气。
的时间把它献上去,回家来就很有味地吃着那土地上生 110.犯:冒着。
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我一年中冒死亡威胁只有 111.熙熙:快乐的样子。
两次,其余时间,就快快活活地过安乐的日子。哪里像 112.旦旦:天天。
113.是:这,指冒死亡的危险。
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 114.毒:怨恨。
在捕蛇这个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来,就已经(死)在
后了,我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115.苛:苛刻。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 115 政猛于 116 虎 116.于:比。
117.乎:相当“于”,对。
也。”吾尝疑乎 117 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 118.故:所以。
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 118 为之说,以 119.以:用来。
119
俟 120(sì)夫(fú)观人风 121 者得焉。[1-2]    120.俟:等待,这里有希望的意思。
121.人风:即民风。唐代为了避李世
民的讳,用“人”字代“民”字。[3] 
我听了更加悲痛。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
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家的遭遇来看,
还真是真实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
毒蛇更厉害呢!因此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考
察民情的人得到它。[4] [5] 

创作背景
《捕蛇者说》写于作者被贬到永州(湖南零陵)时(唐宪宗元年),是柳宗元的散文
名篇。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而且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
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 10 年,到元和十年(公元 815 年)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
在刺史任上,他“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
化,病死在柳州,仅 47 岁。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6] 
4 作品鉴赏编辑
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
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
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战乱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
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
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
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
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
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
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
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正确
的。
(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
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
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可以用来治愈麻风、手脚、
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
可以抵消应交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
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示出来了。
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耶”。包括 2、3、4 三个小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异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
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
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
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只“言之貌甚
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勾勒了出来。明明是备受毒蛇
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于是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
若赋,则如何?”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
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若”,表明“余”是面对面地与蒋氏交
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也似切实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的这番话态度同
样恳切,语气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这话怎么讲呢?蒋氏说了这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十几年了,亲眼见到同村人的遭遇邻们的
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
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
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
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
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
走了。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
赋税账:“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薄》上至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
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
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
是实录。
第二层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
扰,那种吓人的气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
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细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
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产,安度岁月。
第三层意思是:这样看来,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
快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因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
来,也是后死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犯?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
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
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
“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
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
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从蒋
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
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
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
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
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
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
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
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
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
生动传神。
全文处处运用对比:捕蛇者与纳税的对比, 捕蛇者的危险与纳税之沉重的对比,捕
蛇者与不捕蛇者(蒋氏与乡邻)的对比——六十年来存亡的对比,悍吏来吾乡是我和乡邻
受扰的情况,一年受死亡威胁的次数和即使死于捕蛇也已死于乡邻之后等情况。鲜明的对
比深刻地揭示了“赋敛毒于蛇”这一中心。
文章通过揭露永州百姓在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有力得控诉了
社会吏治的腐败,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坚持改革的愿望。[4] 
一. 使用衬托突出重点。
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
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二. 使用对比表现主题。
文章从多角度进行对比,从各层面揭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死亡与生存的对比:文章以其乡邻 60 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
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危与安的对比:“乡邻赋敛之苦”对比“ 蒋氏捕蛇之‘乐’” ,乡邻因赋税而受悍
吏的骚扰,哗然而骇,鸡狗不宁,整日处于不安与危险之中;而蒋氏只要蛇在便“弛然而
卧 熙熙而乐”。乡邻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这诸多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本文风格委婉曲折,波澜纵横,阅读时要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显志,对比的写法。 
5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县)
柳宗元
人,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
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
愈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
韦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
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