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8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高中物理教师命题常犯十大知识性错误排行榜
湖北省恩施高中 陈恩谱

高中教师在资料选用和试题命制时,常常对一些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视而不见,也常常犯一些明显的知
识性错误而不自知,以讹传讹,贻害无穷。笔者已经为高中物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犯的知识性错误罗
列了一个清单,本次笔者再就练习题、考试题中的常见的知识性错误罗列了一个排行榜,希望利用这种方
式引起广大高中物理教师的警醒。限于笔者的学识和能力,文中疏漏错误之处不可避免,欢迎各位行家批
评指正。
排行榜第一名:以为温度相同的两种不同物质,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就相同
【知识辨析】
单个分子热运动的能量包含分子平动动能、转动动能、振动动能、分子内部振动势能;按能量均分定
理,分子的每个自由度分得同样大小的能量 kT/2。
对于单原子分子气体,只有三个平动自由度,因此分子热运动平均能量为 3kT/2;但对双原子分子气
体,还存在 2 个转动自由度和 1 个振动自由度,经典理论分析的结果是分子平均动能为 6kT/2=3kT,加上
分子内部振动势能,分子热运动平均能量为 7kT/2,但实际上,由于转动、振动能级的量子性(离散性),
在温度较低时,有一些自由度被“冻结”,分子平均能量接近 5kT/2,随着温度升高,“冻结”自由度解
冻,分子热运动平均能量 E=ikT/2 中 i 由 5 逐渐增大,最大值为 7,这时温度已经很高了……
对于固体中的晶体,分子按空间点阵分布,没有平动、转动自由度,只有三个振动自由度,分子平均
动能基本上都是 Ek=3kT/2,连带相应的分子振动势能,平均分子热运动能量为 E=6kT/2=3kT,当然实际中
因为能级离散等原因,也有少数固体物质存在较大偏离,比如金刚石的分子热运动平均能量为 E=0.68kT。
那么,温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若自由度数目不相同,分子平均动能 Ek=ikT/2 中 i 的取值就会不
同,因此,分子平均动能就会不同。更重要的是,人为的只分析分子动能而不考虑分子内部振动势能也是
不合理的,分子振动势能作为分子热运动能量的一部分,直接涉及到了物质的热学性质(比如摩尔热容
i
C mol  R )。
2
赵凯华、罗蔚茵所著《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第 86 页有如下叙述:“除了分子各自由度的动能和
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外,一般在分子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势能。所有这些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
总和,叫做物质的内能。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其内能(的变化)只(考虑)分子
动能和分子内部势能。”这就是说,即使是理想气体,也必须考虑分子转动、振动动能和分子内部振动势
能,理想气体忽略的不过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的变化而已,而并不像某些教师以为的那样——他们以为
理想气体只需要考虑分子平动动能。
顺便说一下,冰融化为水时,尽管温度不变,吸收的热量却也不仅仅只是增加分子势能,还用于增加
分子动能,因为水中一部水分子离开了平衡位置在水中平动,增加了 3 个平动自由度,当然,很多分子不
是单独一个分子在平动,而且还是两个、三个聚合在一起平动,考虑到大部分分子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平
衡位置附近振动,冰融化为水时,平均起来水分子自由度增加小于 3。水蒸发为水蒸气时,同样存在自由
度变化的问题,因此,不能认为物态变化时,吸收的能量全部用了增加分子势能。
【典型案例】
1、2018 年 3 月 10 日,安微省江南十校综合素质检测,理综第 33 题第(1)题 B 选项:“摩尔数相
同且视为理想气体的氧气和氦气,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增加量相同”。命题人认为 B 选项正确,但
实际上这两种气体分子结构不同(氧气是双原子分子 O2,氦气是单原子分子 He),分子平均动能一定不
同,而内能还涉及分子内部振动势能,温度变化相同的数值时,两种气体内能的变化量自然也就不同。
2、2018 年 3 月 30 日,湖北省八校第二次联考,理综第 33 题第(1)题 C 选项:“温度相同的氧气
和臭氧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相同”。命题人认为 C 选项正确,但实际上这两种气体分子结构不同(氧气是
双原子分子 O2,臭氧是三原子分子 O3),臭氧分子具有更多的振动自由度,温度相同时,分子平均动能
就可能不同。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3、2018 年 4 月 12 日,重庆市 4 月调研测试卷(二诊),理综第 33 题第(1)题 A 选项:“温度相


同的一切物质的分子平均动能相同”。命题人认为 A 选项正确,命题人明显不清楚“温度相同时,不同结
构的分子平均动能一般不相同”这个常识。
4、2018 年,金太阳 100 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物理(二)第 15 题第(1)题 A 选项:“0℃的冰
和 0℃的铁块的分子平均动能相同”。命题人认为 A 选项正确,如上所述,冰和金属都是晶体空间点阵结
构,分子平均动能均可表示为 Ek=3kT/2,所以命题人侥幸正确。
【命题建议】
高中阶段建议回避涉及不同物质的温度和分子平均动能关系的命题,这毕竟是教材没有深入展开的内
容,涉及则属于超纲;如果非要涉及,建议根据确凿的实验数据,选取两种分子结构相同的物质,并明确
限定温度范围。
排行榜第二名:高中物理课本早已删改、本就错误的 1913 年版本玻尔理论的经典部分内容
【知识辨析】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在 1913 年提出了著名的玻尔原子模型,其中涉及到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定态假设、跃迁假设和角动量量子化,这是一个半经典半量子化的模型,这个模型里包含了如下经典
内容——电子在核外取确定的圆周轨道、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存在经典的电子动能和电势能,且原子能级越
高,电子动能越小,电势能越大。
然而,随后的实验和理论进展表明,玻尔原子模型的经典内容是错误的,玻尔本人也承认 1913 年版
本的玻尔原子模型是不合适的,并在 1926 年郑重公布了新版的玻尔原子模型,这个新版的玻尔理论已经
不再包含原来的经典内容。
按量子力学的分析,电子在核外没有确定的轨道,当然也就不再具有经典的动能和势能概念,原子的
能量就是原子整个的能量,无法进一步分解为动能和势能。原子处于确定的能级时,其核外电子在空间各
点出现的概率用波函数模的平方来描述,电子在核外的分布直观表示为电子云——电子出现概率较大的地
方点子打密集一些,电子出现概率较小的地方点子打稀疏一些,不同原子、不同能级,电子云的形象就不
同。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选修 3-5》自 2007 年第一版以来,就已经将 1913 年版的玻尔理论中
电子轨道、电子动能和势能等内容删掉了,只介绍了其中和量子力学相符合的能级、能级跃迁概念,并明
确指出 1913 年版的玻尔理论包含的经典内容是错误的,这个理论除了能解释氢原子光谱外,无法处理更
复杂的原子,是不成功的理论。
【典型案例】
1、稳派教育 2018 届高三强化训练(六)理综第 14 题 C、D 选项:“C、根据玻尔的氢原子理论,氢
原子的核外电子在半径越大的轨道上运动时,动能越大;D、根据玻尔的氢原子理论,氢原子的核外电子
在半径越大的轨道上运动时总能量越大”。这显然涉及到了课本上没有的、1913 年版本玻尔理论中的错误
内容。
2、《创新设计 2018 年高考总复习》第 202 页,还把如下内容作为“课前自主梳理”:“(3)轨道:
2
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②氢原子的半径公式:rn  n r1(n=1,
2,3,...),其中 r1 为基态半径,又称为玻尔半径,其数值为 r1=0.53×10-10m”。这不仅超出了高中课本内
容,而且还把 1913 年版本玻尔理论中电子在核外的轨道半径混淆为“氢原子的半径”!《中学物理教学
参考》2018 年 1~2 期第 116 页也有类似的所谓“重点知识梳理”。
3、2018 年青岛市 3 月份模拟试题-理综第 14 题 D 选项:“玻尔理论认为,氢原子的核外电子轨道是
量子化的”,命题人把 D 选项设置为正确选项。本题表面上看直接来自课本正文,无可否认,玻尔理论的
确就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作为整个题目的唯一正确选项,普及的却是实际上错误的知识内容,不知命题
人是想考物理学史呢,还是增进学生科学知识?
4、2015 年福建省高考理综,第 30 题第(1)题 B 选项:“氢原子辐射光子后,其绕核运动的电子动
能增大”。命题人认为 B 选项正确。这一题作为高考题,超出课本知识范围、专门考查错误知识不说,而
且还没有注明是“根据玻尔理论”,似乎命题人认为,1913 年版本玻尔理论本就完全正确,是学生必须掌
握和认可的基本常识,实在是坑人,其错误非同一般。类似的还有 2018 年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
模拟考试第 14 题 C 选项:“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命题建议】
如果按上述案例命题,就超出了高中课本的知识范围,并且诱导中学教师讲解一个本就包含了严重错
误的理论,这明显是对思想还不够成熟的学生的不负责任。
建议严格按课本内容要求,只命制与 1913 年版本玻尔理论中正确部分相关的试题,即只涉及能量量
子化和能级跃迁的内容,并禁止涉及电子轨道、电子动能电势能等不合适的内容。
排行榜第三名:以为气体压强与分子斥力无关、理想气体没有分子势能
【知识辨析】
气体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对器壁的连续撞击作用产生的,所谓撞击作用,就是气体分子由于热运动而
撞向器壁,当气体分子与器壁分子间距很小时,气体分子与器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斥力,这个斥
力既将气体分子弹开,又同时对器壁产生了作用,器壁单位面积受到的气体分子的这种冲撞力(实质是分
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就是气体的压强。
另一方面讲,也正是气体分子之间运动得非常靠近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才将彼此靠近的气体分子
弹开,这种频繁的撞击才导致气体分子运动的“杂乱无章”,从而使得分子能够各个方向机会均等的持续
撞向器壁,从而产生气体压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没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斥力,分子间可以彼此对穿而过,气体压强将是一个无
中生有、没有意义的概念。对于实际气体,温度较高,压强较小时,分子间除碰撞外的大部分时间,分子
平均间距都较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都几乎为零,所谓理想气体,不过就是除了碰撞外,其他时间都把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忽略不计的气体罢了——但是,分子相互碰撞时,分子力是必须考虑的。
对于实际气体,我们必须明白,分子间距大,分子力主要表现为引力(又称之为内聚力),这是会对
测量到的气体压强起到削弱作用的;再就是,实际气体分子的大小也对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有着实质
性 影 响 , 因 此 实 际 气 体 的 状 态 方 程 并 非 克 拉 珀 龙 方 程 ( pV  nRT ) , 而 是 范 德 瓦 耳 斯 方 程
n2a
((p  )(V  nb)  nRT ),两个修订中, p  pk  pU , pk 即分子平动理应引起的压强(动理压强),
V
n2a
pU   2 为分子力引起的压强(内压强),b 是 1mol 气体所有分子所占的体积。
V
对于实际气体,温度较高,压强较小时,分子间除碰撞外的大部分时间,分子平均间距都较大,不仅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都几乎为零,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也几乎保持不变,为一个极大值——规定分子间距
为无穷远时分子势能为零,则这个极大值就是零,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气体内能的变化理所当然要考虑
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的变化,只是其影响远远不及分子热运动能量的变化而已;理想气体的分子间相互作
用势能可以视为保持为极大值(零)不变,在一个气体宏观状态发生变化过程中,就不需要考虑分子间相
互作用势能的变化。但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数值为零,显然并不是没有,也不是不考虑,恰恰相反,
它是一个确定的极大值!正如温度、高度为零并不表示没有温度、高度一样,只是我们通常不考虑分子间
相互作用势能的变化而已。
【典型案例】
1、2016 年新课标卷Ⅲ理综第 33 题第(1)题 D 选项:“—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
命题人认为 D 选项正确。解释是理想气体分子间距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为零,所以理想气体内能只与
分子动能有关,即只与温度有关。其实,这是不合适的,我们只能说,“—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的内能的
变化基本上只与温度变化有关”,因为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几乎是个定值。内能总是两种能量——分子热
运动平均能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的总和,即便对理想气体也如此。
2、2018 年宜昌市 4 月调考理综第 33 题第(1)题 A 选项:“足球充足气后很难压缩,是因为足球内
气体分子间斥力作用的结果”,河南省豫南九校 2018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理综第 33 题第(1)题 B
选项,与此完全相同,两地命题人均认为该选项错误。一般来说,这种命题的解释是气体分子间距很大,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气体的压强是分子对器壁撞击的结果。但如同上文分析,如果没有气体
分子间碰撞时的斥力、分子与器壁分子之间撞击时的斥力,气体压强将是一个无法理解的概念,显然,气
体压强与分子间的斥力是有直接关系的!
3、2018 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理综第 33 题第(1)题 C 选项:“用打气筒的活塞压缩气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体很费力,说明分子间有斥力”,命题人认为该选项错误。上例中还说了“气体分子间斥力”,本例中“分
子”定语都不在了,问题呈现得更加全面——气体分子间碰撞时的斥力、分子与器壁分子之间撞击时的斥
力,这两个因素一并被否认与气体压强的产生有关。
【命题建议】
分子斥力在气体压强产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理想气体分子势能只是取一个确定的极值,而气
体分子间的作用力除了碰撞外其他时候都可以基本忽略不计,气体内能变化基本上只与分子热运动能量
(包括分子平动动能、转动动能和振动动能、分子内振动势能)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关。鉴于这
些知识高中教材没有深入讨论,命题时理应回避,以避免产生错误和误导学生。
排行榜第四名:电容器动态问题中考察其中放置的带电粒子的电势能变化、所在位置处的电势变化
【知识辨析】
关于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势能定理的准确表述,和电势概念的适用条件问题。
其一,势能定理的准确表述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保守力的总功,等于这些物体组成的系统的势能的
变化的相反数,即 W总  E p ,而不是像高中课本和大部分高中资料表述的那样:重力对物体做的功,
等于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变化的相反数;电场力对电荷做的功,等于电荷电势能变化的相反数。原则上讲,
这些表述犯了两重错误,其一是势能属于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而不是其中的某个物体,其二是等式的左
边是相互作用力的总功,而不是其中一个力的功。只有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固定不动时,才能说
保守力对另一个物体做的功,等于系统势能变化的相反数。
其二,公式 Ep  q p 和  p  U PO  Ed PO ,都是基于场源(电容器两极板)本身不动、带电量不变
而建立起来的;平行板电容器动态问题中,或是极板上所带电荷量在发生变化,或是极板本身被移动,也
就是场源发生了变化,静电场本身即发生了变化,电势的概念将不再有明确含义,基于公式 Ep  q p 分
析电势能当然就会出错。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电容器充电过程,如果取负极板为零电势(任取其他位置为零
电 势 , 算 出 来 结 果 是 一 样 的 ) , 求 充 电 后 电 容 器 储 存 的 电 势 能 , 用 Ep  q p 求 出 来 的 结 果
1
Ep  Q  QU  CU 2 是错误的,正确的结果是 Ep  CU 2 。
2
也就是说,当场源变化时,就只能用完整准确的势能定理——相互作用力的总功等于系统势能变化量
的相反数——进行分析:移动极板时,放置其中的带电粒子也会对被移动的极板做功,极板之间的相互吸
引力也会做功,这都将导致电容器、带电粒子系统的电势能发生变化,或者说要考虑(系统)电势能的变
化,就必须考虑所有这些相互作用力的总功,而不是仅仅只看电场力对带电粒子的功。
当然得说明白的时,尽管电容器动态问题中,电势概念虽然不再适用,但是两板间的电势差概念、电
场强度等概念仍然是没问题的。
【典型案例】
1、2016 年天津理综卷物理部分第 4 题: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带有等量异种电荷,与静电计相连,
静电计金属外壳和电容器下极板都接地,在两极板间有一个固定在 P 点的点电荷,以 E 表示两板间的电场
强度, Ep 表示点电荷在 P 点的电势能,  表示静电计指针的偏角。若保持下
极板不动,将上极板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至图中虚线位置,则
A、  增大,E 增大 B、  增大, Ep 不变
C、  减小, Ep 增大 D、  减小,E 不变
本题参考答案给的是 D。上极板移动时,极板所带电荷量不变,电荷面密度不变,则电场强度不变,
因 此 由 U  Ed 可 知 两 板 间 电 势 差 减 小 , 也 就 是 静 电 计 指 针 偏 角  减 小 。 接 着 , 命 题 人 认 为 , 由
 p  U PO  Ed PO 可知,P 点电势不变,因此,由 Ep  q p 可知,点电荷在 P 点的电势能 Ep 不变。
然而,我们知道,电势能 Ep 不能说成是点电荷的,而是属于点电荷和两带电极板系统的,它的变化
也不是对应电场力对点电荷做的功,而是对应全部相互作用力的总功!假设上极板带正电,点电荷带负电,
很明显,在移动上极板过程中,下极板对上极板做正功,点电荷也对上极板做正功,系统电势能明显是减
少的;点电荷带正电的情况,系统电势能的变化,则还需要比较点电荷和下极板对上极板做功的大小关系,
进而确定总功是正还是负,总功为正,则系统电势能还是减少,总功为负,则系统电势能增加。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2、2013 年 12 月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第 14 题: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


负极板接地.两板间有一个正试探电荷固定在 P 点,如图所示,以 C 表示电容器的电容、E 表示两板间的
场强、φ表示 P 点的电势,Ep 表示正电荷在 P 点的电势能,若正极板保持不动,将负极板缓慢向右平移一
小段距离 l0 的过程中,各物理量与负极板移动距离 x 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

本题给的参考答案是 C。本题散见于各种高中物理资料中,是一个典型的高中阶段无法自圆其说的错
题。命题人认为,断开与电源连接后,电容器极板所带电荷量不变,两板间电场强度不变,但是 P 点到负
极板间距减小,由  p  U PO  Ed PO 可知,P 点电势降低,进而由 Ep  q p 可知,试探电荷的电势能要减
小;然而,由于点电荷实际上是被固定而静止不动的,静电力实际上对点电荷并没有做功( W  0 ),那
么由 W  Ep 可知,点电荷电势能不变。那么,点电荷电势能变还是不变呢?
3、2018 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理综第 21 题:两个完全相同的平行板电容器 C1、C2 水平
放置,如图所示。电键 S 闭合时,两电容器中间各有一油滴 A、B 刚
好处于静止状态。现将 S 断开,将 C2 下极板向上移动少许,然后
再次闭合 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油滴的质量相等,电性相反
B、断开电键,移动 C2 下极板过程中,B 所在位置的电势不变
C、再次闭合 S 瞬间,通过电键的电流可能从上向下
D、再次闭合电键后,A 向下运动,B 向上运动
本题参考答案给的是 BCD。对于 B 选项,命题人认为,既然开关 S 处于断开状态,电容器极板带电
量就不变,电场强度不变,B 点与上极板距离 dBO 不变,则由  B  U BO  E场 d BO 可知,B 点电势不变;然
而,移动 C2 下极板时,电势概念已然不再适用,当然无法进一步说 B 点电势变与不变了。
【命题建议】
建议在电容器动态问题中,回避电势、电势能等概念的考察,毕竟高中阶段对于势能定理介绍得不完
整准确,电势概念的适用条件也没有明示,电势能属于系统更是几乎不提。而目前凡是这类题,几乎都是
错误的。
排行榜第五名:有着理想边界的电场
【知识辨析】
任何一个电荷都会在在周围空间激发电场,电场从电荷向四周可以延伸到无穷远;当空间同时存在多
个电荷,则周围空间的电场为各个电荷单独存在时的电场的叠加(电场强度矢量叠加,电势标量叠加);
对于带电体,可以将其微分成一些小块,从而按空间同时存在多个电荷的情况来处理。如果在静电场中放
置实心导体,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荷迅速定向移动并达到静电平衡,此时导体内部的合电
场强度为零,电势处处相等。
有时候,我们并不对带电粒子在整个电场中的运动感兴趣,而只对带电粒子在某一指定区域内的运动
感兴趣,这时,把电场中的该区域划定出边界而隔离出来(当然不是把这个区域原封不动的拿走,也拿不
走,而是只关注这个区域而已),只研究粒子在该区域的运动——这就是带电粒子在有界电场中的运动问
题。类似的,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也是如此处理。
高中很多资料和试卷上的题目有这样的设计:在指定区域内有电场,而指定区域外,却没有电场——
也就是认为存在着有着理想边界的电场,并认为粒子出了该有界电场后,将不再受到该电场的力的作用。
问题是,有这样的存在理想边界的电场吗?如果有这样的电场,会存在怎样的一些特异的性质呢?下面我
们来看看这个问题。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如右图所示,水平面 MN 以下区域存在着水平向右的匀强电 +
场,MN 以上没有电场。将两个的带正电小球固定在一轻质细杆
的两端,细杆可以绕其位于 MN 平面上方的垂直电场的水平转轴 M ●O N
O 自由转动。现让其中一个小球处在电场中并由静止释放。明眼
人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利用这个理想边界电场制作出了一 +
个永动机!
可能有的人会辩解说,比如电容器,忽略边缘效应,就可以
认为电场被严格约束在了两极板之间。如果真有这样的电容器电场,那么
回旋加速器就不必要设计封闭的 D 形金属盒并使用交变电压了,而只需要
给电容器充好电后断开电源即可,我们就此也制作出了一个永动机!这实 +
际上当然是不可能的,电容器的边缘效应一定存在,而且直接导致这种设

计根本不可能实现。其实,这很容易反驳的——粒子在两板间加速,但在
两板外恰恰是减速,由于静电场中各点电势是确定的,粒子在磁场中旋转
一圈回到初始位置时,电势能不变,因此动能不可能增加。
那么,人教版《高中物理 选修 3-1》第一章“静电场”第九节
“示波管的原理”如何理解呢?稍微仔细一点儿会发现,课本上并
没有设计电子出了平行金属板后的运动轨迹计算问题,“思考与讨
论”里面也只进行了定性讨论,并没有定量化。倒是人教版《高中
物理 选修 3-5》第三章“原子结构”第一节课后习题第 4 题设计了
这样一个问题:电子离开平行金属板后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么看,
教材习题编写也存在不完美之处。
【典型案例】
1、人教版《高中物理 选修 3-5》第三章“原子结构”第一节课后习题第 4 题:一种测定电子比荷的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内,阴极 K 发出的电子经阳极 A 与阴极 K 之间的高压加速后,形成一细
束电子流,以平行于平板电容器极板的速度进入两极板 C、D 间的区域,若两极板 C、D 间无电压,电子
将打在荧光屏上的 O 点,若在两极板间施加电压 U,则离开极板区域的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 P 点;若再
在极板间施加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为
B 的匀强磁场,则电子在荧光屏上产生的光点又回到
O.已知极板的长度 l=5.00cm.C、D 间的距离 d=1.50cm,
极板区的中点 M 到荧光屏中点 O 的距离为
L=12.50cm,U=200V,B=6.3×10-4T.P 点到 O 点的距
离 y=3.0cm,试求电子的比荷.
2、2011 年全国大纲卷理综第 25 题:如图,与水平面成 45°角的平面 MN
将空间分成 I 和 II 两个区域。一质量为 m、电荷量为 q(q>0)的粒子以速度
v0 从平面 MN 上的 P0 点水平向右射入 I 区。粒子在 I 区运动时,只受到大小不
变、方向竖直向下的电场作用,电场强度大小为 E;在 II 区运动时,只受到匀
强磁场的作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求粒子首次从 II
区离开时到出发点 P0 的距离。粒子的重力可以忽略。
3、2014 年全国大纲卷理综第 25 题:如图,在第一象限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
方向垂直于纸面(xy 平面)向外;在第四象限存在匀强电场,方向沿 x 轴负向。在 y 轴正半
轴上某点以与 x 轴正向平行、大小为 v0 的速度发射出一带正电荷的粒子,该粒子在(d,0)
点沿垂直于 x 轴的方向进入电场。不计重力。若该粒子离开电场时速度方向与 y 轴负方向
的夹角为θ,求:
⑴电场强度大小与磁感应强度大小的比值;
⑵该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
4、2017 年全国新课标卷 2 理综第 25 题:如图,两水平面(虚线)之间的距离为 H,其间的区域存在
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自该区域上方的 A 点将质量为 m、电荷量分别为 q 和–q(q>0)的带电小球 M、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N 先后以相同的初速度沿平行于电场的方向射出。小球在重力作用下进入电场区域,并从该区域的下边界
离开。已知 N 离开电场时的速度方向竖直向下;M 在电场中做直线运动,刚离开电场时的动能为 N 刚离
开电场时动能的 1.5 倍。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求:
(1)M 与 N 在电场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之比;
(2)A 点距电场上边界的高度;
(3)该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
【命题建议】
对于有界电场,理应如此定义:某电场中指定区域内的部分电场。如果要考查有界电场中带电粒子的
运动,则不应该进一步要求处理粒子出了该电场区域后的运动情况,当然更不能认为出了该区域后粒子就
不受电场力做匀速直线运动了。而所谓组合场问题——某边界左侧是电场,右侧是磁场或另一场强的电场,
更是不能命题!
排行榜第六名:感生现象中要求计算电势差
【知识辨析】
变化的磁场,会在周围空间激发涡旋电场,在涡旋电场中放入导体,涡旋电场力驱动导体内自由电荷
发生定向移动,就形成了感生电动势,涡旋电场力就是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由于涡旋电场分布在整个
空间,凡是处在涡旋电场中的导体,都会有相应的感生电动势产生,因此,一个电路包含了一个变化的磁
场区域时,整个电路处处都存在电动势分布,而不仅仅是某些人认为的只在某一侧或某一部分存在电动势。
在这样的电路中,要求解某两点间的电势差,就必须知道电动势分布,并用基尔霍夫方程组才能正确求解。
如右图所示,一个正方向金属线框放在纸面内,如果只在线框的左半区域存在 A
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且磁场随时间均匀增强(B=kt,k>0),试求上下两边
× ×
中点的电势差 UBA。
如下图所示为等效电路图,则有 × ×
B L2
E S  k   E1  2 E2  2 E3  E4 × ×
t 2
E × ×
I B
4R
取左半部分电路为研究对象,则有 A
R R
B   A  I   E2  E1  IR  E2  I   E1  2 E2  2 IR E2 R/2 E3 R/2
2 2
E1 E4
则 U BA  E1  2 E2  2 IR
当然也可以以右半部分电路为研究对象,方程如下 R R
R R E2 R/2 E3 R/2
 B   A  E3  I   E4  IR  I   E3  2 IR  E4  2 E3
2 2
B
则 U BA  2 IR  E4  2 E3
至于 E1、E2、E3、E4 各是多少,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复杂,笔者就不在此计算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以得到: E1  2 E3  E4 。
从上述分析来看,有些教师和资料将电动势看做只集中与左半电路,进而把左半部分视为电源,右半
部分视为外电路,进而把当做路端电压进行计算,这是明显错误的,是缺乏常识——感生电动势分布于整
个电路——的表现。
感应电路中,内电路上的电势差的计算,高考考纲明确删除,除了上述原因外,还由于还有更多的问
题是高中阶段未深入研究和讲明的,甚至在某些电路中,内电路上的电势差这个概念本身都可能要取消!
具体请参看笔者文章《化学电池与感应电源内电路上的电势升降问题研究》。
【典型案例】
1、2012 年,汕头市 2011~2012 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一模)试
题物理第 20 题:用均匀导线做成的正方形线圈边长为 l,正方形的一半放在垂直于纸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B
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如图所示,当磁场以 的变化率增强时,则
t
2
B l
A.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为acbda B.线圈中产生的电动势 E  
t 2
B l 2
C.线圈中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 D.线圈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t 2
本题散见于各种同步和高三复习资料,也常被各地考试选中,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是 AB,命题人认
为,电动势只分布在左半部分电路 ,a、b 两点间的电势差即路端电压,所以
2 2
R 1 1 B l B l
U E E     。然而,前面已经分析指出,电动势是分布在整个电路的,a、
Rr 2 2 t 2 t 4
b 两点间的电势差计算也是要结合电动势分布来进行的。
2、四川省资阳市 2017 届高三 4 月高考模拟理综第 17 题:用一根横截面积为 S、电阻率为ρ的硬质导
线做成一个半径为 r 的圆环,ab 为圆环的直径。如图所示,在 ab 的左侧存在一个匀强磁场,磁场垂直圆
B
环所在平面,方向如图,磁感应强度大小随时间的变化率  k (k<0),则
t
A.圆环具有扩张的趋势
B.圆环中产生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krS
C.圆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为
2
1
D.图中 a、b 两点之间的电势差 U ab   kπr 2
4
本题也散见于各种同步和高三复习资料,也常被各地考试选中,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是 AD,D 选项
的问题同汕头一模第 20 题,命题人认为电动势只分布在左半圆环上。
3、2018 年 4 月 12 日,重庆市 4 月调研测试卷(二诊),理综第 16 题:如图所示,处于竖直面的长
方形导线框 MNPQ 边长分别为 L 和 2L,M、N 间连接两块水平正对放置的金属板,金属板距离为 d,虚
线为线框中轴线,虚线右侧有垂直线框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两板间有一个质量为 m、电量为 q 的带正电
B
油滴恰好处于平衡状态,重力加速度为 g,则下列关于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 B 的变化情况及其变化率 的
t
说法正确的是
B mgd B mgd
A.正在增强,  B.正在减小, 
t qL2 t qL2
B mgd B mgd
C.正在增强,  D.正在减小, 
t 2qL2 t 2qL2
本题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是 B,命题人认为,油滴只受到重力和静电力作用,静电力等于两板间电势
B 2
差除以两板间距,而电势差等于回路总电动势 U  L 。本题的问题有两个:其一,两板间距对回路总
t
电动势的计算是有影响的,进而会影响到两板间电势差的计算;
其二,变化的磁场产生的涡旋电场分布于整个空间,当然也包
括两金属板之间的区域,因此,油滴并不只是受到重力、静电
力的作用,还要受到涡旋电场力的作用。
4、2013 年,四川省高考理综第 7 题:如图所示,边长为 L、
不可形变的正方形导线框内有半径为 r 的圆形磁场区域,其磁感
应强度 B 随时间 t 的变化关系为 B=kt(常量 k>0)。回路中滑
动变阻器 R 的最大阻值为 R0,滑动片 P 位于滑动变阻器中央,
定值电阻 R1=R0、R2=R0/2。闭合开关 S,电压表的示数为U,
不考虑虚线 MN 右侧导体的感应电动势,则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A.R2 两端的电压为 U/7 B.电容器的 a 极板带正电


C.滑动变阻器 R 的热功率为电阻 R2 的 5 倍 D.正方形导线框中的感应电动势为 kL2
本题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是 AC。命题人算是一个有着清醒头脑的人,他在题干最后专门强调了“不
考虑虚线 MN 右侧导体的感应电动势”,也就是说,命题人指出,本题只考虑左侧正方形导线框内的电动
势分布,并在作图上将导线框右侧缺口画得很小,从而也就回避了电动势计算时需要考虑缺口问题。既然
电动势只分布在左侧导线框内,右侧电路当然可以计算电势差了。
【命题建议】
鉴于感生电路中电势差计算的复杂性,高中教材不涉及这块内容的讨论,考纲更是明确禁止考查反电
动势和感应电源内的电势差计算,因此,建议不要命制涉及感生电路的电势差计算的题目。不过,同时要
申明的时,闭合电路中的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流的计算,却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排行榜第七名:含电容、电感和二极管的交流电路电功率计算
【知识辨析】
这涉及到交变电流有效值的定义以及交变电流功率的计算两个基础性问题。
其一,有效值的定义:让交变电流通过一定值 ..电阻,经过一段时间,定值电阻产生的焦耳热,与一恒
定电流在相同时间内通过同一定值电阻时产生的焦耳热相同,则这一恒定电流的数值,就是该交变电流的
t2
t2  i 2 dt

2 2 t1
有效值,数学表达式为 Q  i R dt  I Rt ,即: I  ,也就是说,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为交变电
t1 t
流对时间的平方平均值。此定义中,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假想交变电流通过的是一个定值电阻,不是
电感、电容,更不能是一个电阻不确定的电路(比如含二极管的电路)。

其二,有效值与功率:设某交变电流的电流、电压的瞬时值分别为 i  I m sin t 、u  U m sin(t   ) ,

1 1
则该电流的瞬时功率为 p  iu  I mU m sin t  sin(t   )  I mU m cos   I mU m cos(2t   ) ,一个
2 2
周期内的平均功率为
1 T 1 T 1 1 1
P
T 
0
p dt 
T 
0
[ I mU m cos   I mU m cos(2t  )]dt  I mU m cos   IU cos 
2 2 2
其中 S=IU 被称之为交变电流的视在功率,cosφ被称之为功率因数。(1)纯电阻元件:交变电流

i  I m sin t 通过纯电阻元件,由欧姆定律有 u  I m R sin t  U m sin t ,即φ=0,故 P  IU 。(2)纯


π
电容、电感元件:交变电流 i  I m sin t 通过纯电容元件,有 u  U m sin(t  ) ,通过纯电感元件时,
2
π π
有 u  U m sin(t  ) ,即φ=± ,故 P  IU cos   0 ,即纯电容、纯电感元件不耗电能。(3)组合
2 2
元件:实际电路中,上述三种元件一般并不独立存在,它们的组合,将导致φ取一般值,因此,实际交变

电流的功率为 P  IU cos  。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交变电流的电压有效值 U、电流有效值 I 的乘积 IU 未必就是交变电流的一个周


期内平均功率——对纯电阻元件,电功率的确等于 IU,但是,对电感、电容元件,则乘积 IU 并不是实际
功率,理想电感电容的实际功率是零!
其三,含理想二极管的电路的功率与有效值。
下面以我自编的题目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图所示电路中,理想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当输入如图甲所示正弦交变电 i D
压后,电路中的电流按图乙所示规律变化,而二极管 D、定值电阻 R 两端的电压按 u
R
图丙、丁所示规律变化,忽略导线电阻,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u uD
Um UDm
O t O t
T 2T T 2T
-Um -UDm
甲 丙
i uR
Im URm
O t O t
T 2T T 2T
-Im -URm
乙 丁
1
A、 U Dm  U Rm  U m B、电阻 R 消耗的电功率为 PR UmIm
4
1 2
C、二极管 D 消耗的电功率为 PD  UmIm D、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为 P  UmIm
4 4
按有效值定义(让相应的交变电流通过一假想定值电阻 r),易知二极管、电阻两端电压的有效值均
U I
为 m ,通过二极管、电阻的电流的有效值均为 m 。对定值电阻 R 来说,电流和电压同相,有
2 2
2
Um
2 2 T 1
PRT  Um   ,即 PR  U m I m ,即可用电流电压有效值相乘来计算。但是对二极管 D 来
2 R 2 4
说,前半个周期有电流时,却没有电压,后半个周期有电压,电流却为零,因此二极管 D 根本就不消耗功
率,即 PD  0 ,这类似于相位差等于一个π/2 的情况;即电流电压有效值相乘算出来的,根本就不是二极
管 D 的功率。那么,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等于电阻 R 和二极管 D 消耗的电功率之和,即
1
P  PR  PD  U m I m ;然而,由有效值定义(让相应的交变电流通过一假想定值电阻 r)可知,整个电
4
2 I 2
路两端的电压有效值为 U m ,通过整个电路的电流的有效值为 m ,然而其乘积 U m I m 显然不是整
2 2 4
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
其四,高考考纲明确删除交变电流的相位、电容电感对交流电流的影响,也就是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复
杂性,高中阶段不适宜深入展开,甚至不无夸张的说,很多教师能够进入物理系学习,已经算是物理思维
能力较强的人了,大学学习电磁学,不一样没有能力接受功率因数概念么,更何况高中学生!
【典型案例】
1、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2第21题:如图,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分别为 n1、n2。原线圈通过
一理想电流表○
A 接正弦交流电源,一个二极管和阻值为 R 的负载电阻串联后
接到副线圈的两端。假设该二极管的正向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用 a A c
交流电压表测得 a、b 端和 c、d 端的电压分别为 Uab 和 Ucd,则
A.Uab:Ucd=n1:n2 n1 n2 R
B.增大负载电阻的阻值 R,电流表的读数变小
C.负载电阻的阻值越小,cd 间的电压 Ucd 越大 b d
D.将二极管短路,电流表的读数加倍
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是 BD。命题人认为,副线圈回路为半波交变电流,其电流、电压有效值分别为
I 2m U 2m I U I U 2 m
、 ,两者乘积即副线圈回路功率 P  IU  2 m  2 m  2 m ,而二极管短路后,副线圈回
2 2 2 2 4
2I 2m 2U 2 m
路为全波交变电流,因此电流、电压有效值分别为 、 ,两者乘积即副线圈回路功率
2 2
2 I 2 m 2U 2 m I 2 m  U 2 m
P  IU    ,所以变压器输出功率加倍,由原线圈电功率 P  U 1 I1 可知,电压
2 2 2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有效值不变,则电流有效值加倍。
I 2m
不过,很多教师自己做这个题是这样想的:原来副线圈电流有效值是 ,则原线圈电流有效值原来
2
n2 I 2 m 2I 2m n 2I 2m
是  ,后来副线圈电流有效值是 ,则后来原线圈的电流有效值应该是 2  ,也就是
n1 2 2 n1 2
说,电流表读数只是增加为原来的 2 倍。于是,基于能量守恒和基于变压器基本规律计算出来的结果出
现不一致,教师们无法取舍——毕竟,副线圈电流是半波时,原线圈电流也应该是半波!如果真是这样,
考虑到原线圈电流在一个周期内有半个周期是零,虽然此时原线圈有电压,但电功率应该是零,高考命题
人的计算公式 P  U 1 I1 就是根本不成立的,原线圈电功率根本就不能用电流有效值和电压有效值相乘来计
算。
还有的教师认为,高考题命题人副线圈输出电功率计算有问题,副线圈输出功率应该直接用副线圈电
2U 2 m I 2 m
压有效值乘以副线圈电流有效值,即原来副线圈输出功率为 P   ,后来副线圈的电功率为
2 2
2U 2 m 2 I 2 m
P   ,所以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增加为原来的 2 倍,由 P  U 1 I1 、U1 不变,可知电流表
2 2
读数只是增加为原来的 2 倍。不过,立即有老师提出反驳,副线圈回路消耗的电功率——也就是 R 的功
I U I U 2 m
率只有 P  IU  2 m  2 m  2 m ,这与副线圈的输出功率不相等,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当然,又
2 2 4
有教师补充认为,二极管不是有半波电压和半波电流么,其消耗的电功率也为
I 2 m U 2 m I 2 m U 2 m I U 2 m 2 I 2 m 2U 2 m
P  IU    ,这样,副线圈原来的输出功率应为 2 P  2 m   ,
2 2 4 2 2 2
于是二极管有无对副线圈输出功率没有影响!
从这个分析来看,高考命题人自己也不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对于这种电路,原线圈的电流到底如何
变化,副线圈的电压还是不是全波,其实都存在问题,有待严格的理论分析或者实验检验,而且,普通的
交流电流电压表,都是按照全波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来设计的,对于半波或者其他波形的交变电流,这种电
流表电压表还能否正常显示有效值?命题人不仅知识残缺,而且命题太过轻率鲁莽。问题是,这是高考题,
很多教师也不知道功率因数概念,在命题人的误导下,还按照高考答案和命题人思路讲解,或者胡乱瞎讲
一起,祸害广大青年学子。
2、(2015·浙江杭州二模)一台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是 5∶1,原线圈接入电压为 220 V 的
正弦交流电,各元件正常工作,一只理想二极管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R 串联接在副线圈上,如图所示,电压
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交流电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之比为 5∶1
B.电压表的读数约为 31.11 V
C.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 20 Ω,则 1 分钟内产生的热量为 2 904 J
D.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上滑动,则两电表读数均减小
本题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是 BC。对于 A 选项,命题人认为由 n1I1=n2I2 可得,I1∶I2=n2∶n1=1∶5,
选项 A 错误。这种解析,显然与 2014 年高考命题人的解析相矛盾。本题的问题,与高考题类似,笔者不
再赘述。
3、江苏省镇江市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第 7 题: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
匝数比 n1∶n2=22∶5,电阻 R1=R2=25Ω,D 为理想二极管,原线圈接 u=
220 2sin(100πt)V 的交流电,则( )
A. 此交流电的频率为 100 Hz
B. 电阻 R1 两端的电压为 50 V
C. 通过电阻 R2 的电流为 2 A
D. 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为 150 W
本题命题人给的答案是 BCD。B、C 选项没有争议,有争议的是 D 选项。命题人认为,变压器输入功
2 2
率等于 R1、R2 消耗的电功率之和 P  I1 R1  I 2 R2  150 W 。然而,又有人认为,变压器输出功率应该用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副线圈输出电压有效值和输出电流的有效值乘积计算: U  50V , I  I1  I 2  2A  2A ,则
P  IU  ( 2  2 )  50  (100  50 2 ) W ,当然,又有人认为,变压器输出电流有效值应该用平方平
2 2 T 2 T
均值思路计算: I rT  ( 2 I1 ) r  I1 r ,其中 r 为一假想定值电阻,算得 I  10 A ,则变压器输出功
2 2
率为 P  IU  10  50  50 10 W 。那么,到底哪种计算正确呢?很显然,后两种算法明显的没有功率因
数意识,两个支路的电流也不能简单的求和。命题人提供的参考答案解析是正确的。
4、河北省衡水中学 2013 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第 17 题:如图甲所示,理想变压器原
线圈通有正弦式交变电流,副线圈接有 3 个电阻和一个电容器.已知 R1=R3=20Ω,R2=40Ω,原、副线圈的
匝数比为 10:1,原线圈的输入功率为 P=35W,已知通过 R1 的正弦交流电如图乙所示,则 R2 的电功率及
流过电容器 C 的电流分别为( )
A.20W 1.75A
B.20W 0.25A
C.10W 0.25A
D.10W 0.50A
本题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是 C。命题人认为, 通过 R1 的电流为 I1=1A,所以 R1、R2 两端的电压为 U=20V,
所 以 通 过 R2 的 电 流 为 I2=0.5A , 变 压 器 输 入 功 率 即 输 出 功 率 , 则 由 P  IU 可 得 副 线 圈 输 出 电 流 为
P
I  1.75A ,则流过电容器 C 的电流为 I3=I-I1-I2=0.25A。显然,命题人不知道电容器会导致电流电
U
压出现相位差,因此副线圈的输出功率绝不可以用 P  IU 计算,而且,命题人也不明白,I3 与 I1、I2 存在
相位差时,副线圈的总电流并不等于 I3 与 I1、I2 之和,其计算需采用交流的复数或矢量算法,以至于连续
犯错。
对于流过电容器 C 的电流,正确算法是: P  P1  P2  P3  PC ,其中 PC  0 ,则有 P3  5W ,由
P3  I 32 R3 ,可以算出 I3=0.5A。本题正确答案是 D.
【命题建议】
作为一个物理教师,连起码的物理学常识都没有,胡乱命题,胡乱讲题,不负责任,实在是丢尽了物
理教师的颜面!而如果具有相应的常识,就会明白,没有交流相位概念的教学,没有功率因数概念的教学,
如何能够进行含电容、电感和二极管的交流电路电功率计算!
Ep
排行榜第八名:以为物体的内能不可以为零
【知识辨析】
能量的具体数值,取决于能量零点的人为规定;通常规定相互作
用力为零时为系统势能零点,然而,也可以规定任意其他状态势能为
零,则大于零值的能量为正,小于零值的能量为负,这对势能是显而 r0
易见的,对原子分子的能量也是显而易见的——通常规定分子间相互 O r
作用势能零点为无穷远处,这种规定下,分子间距为平衡距离时,分
子间相互作用势能为负值,则作为分子动能和势能之和的内能,当然
可能为零,甚至可能为负值——比如,固体和液体,物质处于这两种
形态时,分子间距都接近平衡位置,分子平均动能都比较小,不足以
战胜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而运动到无穷远处,这类似于小球在水平地面
中的一个坑里出不来(如右图所示),显然,这种状态下,分子平均
气体
动能和势能之和是负数,物体内能是负数;再比如气体,分子平均间
液体
距远大于平衡距离,分子势能几乎可以视为是零,则气体内能数值上
就等于分子动能之和,显然,气体内能是正值;那么,气液共存态呢? 固体
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液体内能是负数,气体内能是正数,而气液
整体的内能为零。
而在热力学中,内能 U 被直接定义为物体的一个状态参量,我们可以规定物体处于任意某确定状态时
的内能数值为零,物体其他状态的内能的具体数值,高于零值状态的内能为正,低于零值状态的内能为负。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其实,包括内能在内,除动能以外,几乎所有的能量,我们都不大关心它的具体数值,而只是关心其变化
量,由能量守恒或功能关系确定的,其实都只是各种能量的变化量;在热力学里面,内能的变化量可由能

量守恒定律计算,或者由热力学第一定律 W  Q  U 计算。

当然,在相对论里面,能量的零值状态是不能随意对规定的,它都有一个确定的理论约定——因为,
2
能量的数值直接与质量的数值相关( E  mc ),能量数值的不同,直接意味着物体惯性的不同和在引力

场中所受引力的不同。相互作用势能的零值状态的理论约定为两物体距离为无穷远时——这直接导致两相
互吸引的物体相互靠近时,势能数值为负值,如果动能没有相应的增加的话,则两物体系的总质量就会减
少,也就会出现所谓“质量亏损”现象,质量亏损现象是凝聚态物质(固体、液体等)中的普遍现象,因
为凝聚态物质中分子间距接近平衡位置,分子势能为负值。顺便说一下,原子核的总能量等于核子静止质

能、核子动能和核子间相互作用势能三者的总和( E  m c E E


i
2
k p ),其中核子动能和核子

间相互作用势能的总和( (  E   E )  0 )是负值——这类似于固体液体中分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
k p

系,这就会导致体系总能量小于自由核子的总静止质能,也就是体系总质量小于自由核子总质量,这就是
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发生的所谓“质量亏损”,其实核子质量并没有变化,只是势能为负导致体系总能量
比自由核子要少,从而出现的现象;而释放核能的反应,就是核子间相互作用势能更低的反应,体系总质
量就会进一步减小,而系统势能越低,要使核子克服核力约束需要的核子动能就越大,将核子彼此拆开就
需要更多的能量,系统就会越稳定。
高中阶段,因为老师们大多接触的是理想气体,考虑物体内能时,往往只考虑了分子动能,由于绝对
零度不可能通过有限过程达到,分子动能不可能为零,可是,这个结论竟被某些理解能力较差的老师误解
为物体的内能不可以为零,甚至还以为内能为零就表示物体没有内能。这稍微做一点类比,立马可以让这
种教师明白问题所在:温度为零,表示没有温度?高度为零,表示没有高度?电势为零,表示没有电势?
其实所有这些量的零值状态,都是人为规定的一个参照标准而已。
【典型案例】
1、2013-2014 学年江苏省无锡江阴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第 17 题: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可能为零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质量、温度均相同的同种物质,它们的内能不一定相同
D.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不同方式,但其本质是不同的
本题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是 CD。命题人认为 A 错误,命题人显然不了解内能零值是人为规定,也混
淆了内能数值为零和没有内能的区别。
2、2012 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测试物理试卷第 题:关于物体内能和机械能的说法中,
哪种情况是可能的
A. 机械能很大的物体,其内能一定也很大
B. 物体内能有损失时,必然会导致机械能的损失
C.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机械能却不一定增加
D. 内能为零,机械能不为零
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是 C。命题人认为 D 错误,问题同前例。
3、北京市丰台区 2016 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第 13 题: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B. 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 0℃的物体内能为零
C. 物体的温度升高,则组成物体的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D. 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本题命题人给的答案是 D。命题人认为 B 选项错误,当然,也不能就说 B 正确,这取决于内能零值状


态的规定。原则上讲,我们可以人为规定物体处于任意某状态时内能数值为零,当然也就可以规定 0℃时
物体的内能为零。
【命题建议】
其实,这类说法更多出现在初中物理资料和试卷中,当时说内能不可以为零,就是物体没有内能的意
思,或者是指分子动能不可能为零的意思,这对初中教学而言,或许是不得已的错误,那么,对于高中物
理教学,我们总不能还停留在初中生的水平上吧?!建议不命类似说法试题。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向学生
阐明,内能作为一个状态量,同其他能量一样要人为选定零值状态后,才能谈论内能的数值,否则,就只
能谈论内能的变化量。
排行榜第九名:以为物体发生共振的条件是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物体振动的固有频率
【知识辨析】
质量为 m 物体在周期性外力(驱动力) F  F0 cos t 的持
续 作 用 下 做 受 迫 振 动 的 位 移 随 时 间 变 化 规 律 为
x  A cos(t   ) , 其 中 A 为 受 迫 振 动 的 振 幅 :
F0
A ,ω0 为物体振动的固有频率,β为
m (02   2 ) 2  4  2 2
物体所受阻力 f 的阻尼因数: f  2m  v 。
dA
当  0 时 , A 取 最 大 值 , 有 : 共  02  2  2 ,
d
F
A共  ,显然,物体共振的频率一般要低于物体
2m 02   2
的固有频率;仅当阻尼因数   0 时,共振频率才无限接近固有
频率;共振振幅也随着β的减小而增大,当   0 时,共振振幅
将趋于无穷大,外力供给的能量将全部用于增强物体的振动。右
图为赵凯华《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中所作受迫振动振幅随
驱动力频率变化的情况示意图,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共振曲线”。
也就是说,物体发生共振的条件为:①无阻尼受迫振动,在驱动力频率等于振动系统固有频率时,振
幅趋于无穷大;②实际振动都是阻尼振动,当驱动力频率略小于固有频率时,振动系统振幅可达最大值,
这就是共振;阻尼越小,则共振频率越接近振动系统固有频率。
人教版《高中物理 选修 3-4》第十一章第 5 节“共振”一词有页脚注释:“对于有阻尼的真实振动,
当驱动力的频率略小于固有频率时,系统的振幅达到最大值,阻尼越大,这两个频率的差别就明显”。这
是教材编写者严谨的学识的表现。
【典型案例】
1、2017 年广东省佛山市高考物理一模试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磁波可以与机械波类比,它们的传播都需要一定的介质
B、光纤通信利用了全反射原理
C、照相机的镜头表面镀有一层膜使照相效果更好,是利用于光的衍射现象
D、用声呐探测水中的暗礁、潜艇,是利用了波的反射现象
E、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时,振幅最大
本题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是 BDE。显然,命题人没有区分有阻尼振动和无阻尼振动,而且也不知道有
阻尼时的共振频率实际上是小于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的。
2、2016-2017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物理试卷:一洗衣机在正常工作时非常平稳,
当切断电源后发现先是振动越来越剧烈,然后振动逐渐减弱,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工作时,洗衣机波轮的运转频率大于洗衣机的固有频率
B、正常工作时,洗衣机波轮的运转频率小于洗衣机的固有频率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C、当洗衣机振动最剧烈时,波轮的运动频率恰好等于洗衣机的固有频率
D、当洗衣机振动最剧烈时,洗衣机的固有频率最大
本题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为 AC。洗衣机作为一个实际的振动,是有阻尼
的受迫振动,因此,其共振频率略小于洗衣机的固有频率,而不是等于。命题
人显然不知道这点。
3、2013 春•富平县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一个北京地区的单摆的共振曲
线.则此单摆的摆长为 (取 g=π2);若将此单摆从北京移至海口,共振曲
线振幅最大值的横坐标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
本题散见于各地各种资料,命题人显然是要求考生根据共振频率等于单摆
固有频率来计算单摆摆长。实际单摆在空气中振动,是典型有阻尼的振动。命
题人显然也没有把握住。
4、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 2016-2017 学年高三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某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为 f0 , 在
周期性驱动力的作用下做受迫振动,驱动力的频率为 f,若驱动力的振幅保持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 f<f0 时,该振动系统的振幅随 f 的增大而减小
B、当 f>f0 时,该振动系统的振幅随 f 的减小而增大
C、该振动系统的振动稳定后,振动的频率等于 f0
D、该振动系统的振动稳定后,振动的频率等于 f
本题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是 BD。对于 AB 选项,命题人显然是认定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等于系统固
有频率而确定答案的。由于实际上有阻尼的共振频率小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则在 f<f0 时,随着驱动力
频率的增加,振动系统的振幅是先增大后减小的,振幅最大时驱动力频率等于共振频率。
5、四川省南充市 2015 届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试物理试题第 1 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全息照片的拍摄利用了光的衍射原理
B. 只有发生共振时,受迫振动的频率才等于驱动力频率
C. 高速飞离地球的飞船中的宇航员认为地球上的时钟变慢
D. 鸣笛汽车驶近路人的过程中,路人听到的声波频率与该波源的频率相比减小
本题散见于各种高中资料,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是 C。B 选项的确是错误的,但是,几乎所有资料的
解析全部是这样说的:受迫振动稳定后的频率总是等于驱动力的频率,只有当驱动力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
固有频率时,才发生共振。
【命题建议】
建议共振问题命题时,只给正确说法:驱动力的频率接近振动系统固有频率时,振动系统振幅趋于最
大值。不要命制认为共振频率等于振动系统固有频率或将这句话作为定量计算依据的试题。
排行榜第十名:不清楚功的定义式中位移是力直接作用于其上的质点的位移
【知识辨析】
功的计算式 W=Flcosα中位移 l 是指力直接作用在其上的质点的位移。可是,高中物理习题中,很多物
体却不能看成一个质点,比如可以形变的细绳、弹簧、人体。面对这类情形时,过去有些教师便把功的计
算式中位移说成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不过这种说法用“力的作用点”代替受力物体(质点),抽空
了位移是受力物体的位移、功是受力物体能量变化的量度的物理实质。为了方便,建议在进行功的概念教
学时,在位移前加如下三个限定:力直接作用在其上时,力直接作用在其上的质点,对地的,位移。
举例来说,①引体向上——计算杆对人体做的功,杆对人的力直接作用在手上,因此这时应该用手的
位移代进公式计算,如果不考虑杆的振动,则手没有位移,所以杆对人体并不做功;但是,如果考虑杆的
振动,或者另有两人一人抓着杆的一端而将杆水平向上抬起,则握杆的手有位移,杆对人体做功。②原地
蹲立起跳——地面支持力直接作用在脚上,地面对脚有支持力时,脚于地面接触的部分并没有位移,因此
地面不对人做功;但是发生地震时,脚与地面接触时,脚有位移,地面会对人做功。③爬杆——若手握杆
处不打滑,则静摩擦力对人体不做功,若打滑,滑动摩擦力对人体做负功。④爬楼梯——不考虑楼梯振动,
则脚与楼梯接触时间内,也就是有支持力的时间内,脚底板没有位移,所以楼梯对人体不做功;然而乘扶
梯时,扶梯在向上向下运动,脚与扶梯接触时间内,脚底板有位移,因此扶梯对人体做功。等等。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其实,只要明白物理学引入功的概念,实际上是为了量度一个运动变化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多少 ①,也
就是教材所说:“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而功的正负是指能量转化转移的方向——力对物体做正功,表
示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输入能量,力对物体做负功,表示施力物体从受力物体取走能量,则上述问题就很
好理解了:引体向上、立定起跳、爬杆、爬楼梯,这些运动中,杆、地面、楼梯并没有对人体输入能量,
人体势能的增加都来自人体体内化学能的消耗,所以杆、地面、楼梯并没有对人体做功,而是人体内肌肉
在做功。杆振动或上抬、地震、手打滑、扶梯等情形中,显然杆、地面、扶梯在向人体输入能量或拿走能
量,所以它们对人体做了功。
在机车牵引力做功问题中,地面对驱动轮的摩擦力是机车前进的动力,但是在车轮不打滑时,地面实
际上对车轮不做功,不输入能量;但是,高中教材在功率一节,又提到了牵引力的功率问题!细心的学生
会发现这之间的矛盾,老师又不能轻松讲清楚。具体请看笔者文章《机车牵引力及其功率问题辨析》。
【典型案例】
1、2013 年天津高考理综物理部分第 2 题:我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在今年世
锦赛上实现女子 3000m 接力三连冠.观察发现,“接棒”的运动员甲提前站在“交
捧”的运动员乙前面.并且开始向前滑行,待乙追上甲时,乙猛推甲一把,使
甲获得更大的速度向前冲出。在乙推甲的过程中,忽略运动员与冰面间在水平
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则
A.甲竖的冲量一定等于乙对甲的冲量 B.甲、乙的动量变化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甲的动能增加量一定等于乙的动能减少量 D.甲对乙做多少负功,乙对甲就一定做多少正功
本题命题人给的参考答案是 B.命题人认为 D 选项是错误的。在这个问题中,乙的手作用在甲的背上,
在推动过程中,乙的手和甲的背相对静止,位移是相同的,因此,乙对甲做多少正功,甲对乙就一定做多
少负功,D 选项显然正确。
v0
2、2018 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物理试卷第 11 题:两小
球 A、B 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A 球以一定的速度与静止的 B 球发生弹性正
碰,如图所示,关于两球碰撞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两球碰撞的整个过程中,两球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冲量的矢量和为零,做功的代数和也为零
B、在两球碰撞的整个过程中,B 球始终对 A 球做负功
C、在两球压缩形变阶段,两球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冲量的矢量和为零,做功的代数和为负,系统的总
动量不变,动能减少
D、当两球的速度相等时,系统的机械能最小
本题参考答案给的是 AC。
冲量、动量问题,肯定没问题;但是,功和能量问题,命题人显然犯了想当然的错误——命题人以为
自己建立的简化模型如右图 1 所示,并把弹簧形变算在了小球之外,即把小球当做质点处理,在压缩形变
阶段,两小球位移不同,所以才有两球间的相互作用力总功为负功的判断。
v0 v0

A B A B

v0 v0

① A B ① A B

v1 v1 v1 v1

② A B ② A B

v2 v2

③ A B ③ A B

图1 图2
然而实际上的简化模型应该是图 2 所示情形,即两个小球都发生了形变(弹簧包含在小球内,且把小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球处理成一个质点加一根弹簧),而相互接触处两小球表面始终具有相同的位移。因此,两小球间的相互
作用力的总功在任何阶段均为零,即 WAB  WBA ,也就说,小球 A 减少多少机械能,小球 B 将增加多少
机械能,相互作用力的功只起到了转移机械能的作用;然而,在两球压缩形变阶段,系统弹性势能增加,
动能减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实际上是小球的形变内力做功的结果——以 A 球为研究对象,则 A 球内的
形变弹力对 A 自身的功 WAA 、对 B 做的功 WAB 的总和不为零,有 WAA  WAB  E pA ,WAA  E kA ;以 B
球 为 研 究 对 象 , 则 B 球 内 的 形 变 弹 力 对 B 自 身 的 功 WBB 、 对 A 做 的 功 WBA 的 总 和 不 为 零 , 有
WBB  WBA  E pB , WBB  E kB ;而 WAB  WBA ,则有
WAA  WBB  E pA  E pB  E p总 =E kA  E kB  E k 总
可见,本题中 C 选项是错误的。
3、2008 江苏省东海县高级中学高三物理教学案《机械能》变式迁
移第 1 题:质量为 m 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绳经滑轮与水平方向
成α角,用大小为 F 的力拉物块,如图所示,将物块由 A 点拉到 B 点前
进 s,求拉力对物块所做的功为多少?
本题散见于各种高中物理资料,命题人除了给出如右图所示严格按功的
定义找拉力作用点的位移 s'的方法外,还给了一个所谓等效解法:F 所做
的功等效于两段绳的拉力以物体所做的功, 即 W=Fs+Fscosα。然而这种解
法是明显错误的,水平绳对滑轮的功为零,我从两个角度予以说明:其一,
从能量角度来看,水平绳并没有向滑轮物块系统输入能量,滑轮物块系统能
量的增加完全来自倾斜绳的输入,也就是手对绳端的输入,所以水平绳没有
做功;其二,滑轮在水平绳上无滑滚动,这相当于车轮在地面上的无滑滚动,而车轮底部与地面接触点,
在接触有摩擦力的瞬间,实际上是与地面相对静止的,因此地面的摩擦力在这一瞬间对车轮并不做功,此
处绳与滑轮的接触、做功情况与车轮在地面无滑滚动是一样的。
那么,如果非要细致的用绳对滑轮做功来等效计算拉力的功,如何计 v v合
算呢?这就要以倾斜绳与滑轮左上接触点的位移或者说速度来分析了,如 F
右图所示,滑轮左上与绳接触点相对轮轴的速度等于轮轴水平速度 v,因此,
这个接触点的对地速度 v 合为这两个速度的矢量合成,则倾斜绳的拉力对滑 v
轮的瞬时功率为 P  Fv合 cos   F (v  v cos  ) ,乘以极短时间 t ,则有 v
W  Pt  F (v  v cos  )t  Fvt (1  cos  )  Fs (1  cos  )
全过程积分,得 W  Fs (1  cos  ) 。
4、如图所示,在自动扶梯以恒定的速度 v 运动时,第一次有一个人站到扶梯上后相对扶梯静止不动,
扶梯载他上楼过程中对他做功为 W1,做功功率为 P1.第二次此人在运动的扶梯上又以
相对扶梯的速度 v 同时匀速向上走,这次扶梯对该人做功为 W2,做功功率为 P2.则以
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W1>W2,P1>P2 B. W1>W2,P1=P2
C. W1=W2,P1>P2 D. W1<W2,P1=P2
本题散见各种高中资料和试卷,题目答案为 B,答案没有问题。但是,老师不好讲,学生不容易懂,
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在于,功的计算式中位移应该为力直接作用在其上时,力直接作用在其上的质点,
对地的,位移,功率的计算式中速度也应该为力直接作用在其上时,力直接作用在其上的质点,对地的,
速度,而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指出这点。
我们假设两只脚总有一只踏在楼梯上,总有一只处于悬空状态(正在向上迈出),这样,我们很容易
看出,后脚在与扶梯接触时间内,始终具有和扶梯一样的速度,而由于人总是匀速上升,所以两种情况下
扶梯对人的作用力(也就是支持力)竖直向上且都等于人的重力,很容易看出 P1=P2;在人站到扶梯上后
相对扶梯静止不动情况下,人上升的位移就是支持力直接作用于其上的脚的位移,但是,在人相对扶梯向
上走的情况下,扶梯只作用在后脚上,后脚总位移,要用“人的上升总位移”减去“迈出的脚相对扶梯跨
步走出的总位移”,因此就有 W2<W1。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竞赛类:初高中物理竞赛教练群:271751860,初高中物理竞赛学生群:271733226
非竞赛类:全国初中物理资料群:227284641,全国高中物理资料群:213480679,大学物理资料群:718011655
公众号:新浪微博@郑剑雄 QQ:136257437

【命题建议】
实际上,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不仅有外力对物体做功,而且还有内力做功,这就必然需要将物体微分
为多个质点,从需要用到质点系的动能定理或者质点系的功能原理,从而使问题变得复杂。鉴于质点系的
功能关系不在高中物理教学范围内,除了轻弹簧、轻绳、轻杆连接体这类明确的可以把系统隔离为有限的
几个质点的情况外,建议高中阶段不命制涉及外力对“形变人体”、“转动刚体”的做功的问题,命题则
徒增讲解的烦恼,学生还未必能领会,甚至会出现前三个例子中命题人自己都不清楚功的计算式的位移含
义而错给答案和解析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战永杰、彭家骥.高中物理专题分析(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杨兴国、叶雨卿.高中物理专题分析(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赵凯华、张维善.新概念高中物理读本(第一、二、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赵凯华、陈熙谋.新概念物理教程:电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葛更丰、苏雯.动能定理的再认识_赝功能原理[J].物理教学,2009,3:20~23
8、熊志权.物理原来不能这样考[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9、陈恩谱.关于功的概念教学的 3 点建议[J].物理通报,2017,5:46~48
10、陈思、陈俊逸.音叉作受迫振动的速度共振幅频响应曲线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2:48~50

【作者简介】
陈恩谱,男,1980 年 5 月生,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湖北省优秀物理教师,湖北省教育学会基础教育科
研之星,湖北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现就职于湖北省恩施高中;联系方式:手机——13517141443,
电子邮件——crazeparty@qq.com,QQ——381004836,微信公众号——恩谱谈物理。

小学奥数交流群:221739457,初中奥数学生群:253736211,初中奥数教练群112464128,高中奥数学生群:591782992,高中奥数
教练群195949359,中考数学交流群:579251397,高考数学交流群:536036395,大学数学资料群:702457289,厦门数学教师交
流群:259652195,厦门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群:186883776,物理竞赛群:271751860,化学竞赛群:271751511,生物竞赛
群:254139830,信息竞赛群:281798334,英语口语群:168570356,心算交流群:13103327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