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6

唐朝國語與梵音咒語、河洛話 王武烈(圓烈)

在資訊與國際間的大量交流之下,從文字和語言的小小差別,我們可以發現
各國的文化的確不同。由英、美、澳、紐的英文發音,我們可以分別這個洋人

自何方;聽到「水準」與「水平」的講法,就知道是從哪一岸來的人。知道什

是蕃薯﹙漢族﹚,什麼是芋仔﹙胡仔﹚。尤其了解文字和語言的微妙,從研究
的結
果,可以追溯各當時文化交流的實情,並對歷史學家多少有所助益。唐宋是中

文明鼎盛的時期之一,長安就是個國際都市,我們循著各種資料,似乎能夠解

當時中、印文化相融的情形。
河圖、洛書是《易經》數術的符號,閩南語、台語都稱為“河洛話”﹙福佬話、
泉漳話、福建話﹚,河洛話是否指的就是古代河圖、洛書流行地區﹙或是河南

陽,或河、洛流域﹚的古語,我們還不能確定。但是,我們從梵語與河洛語、

語的發音,可以明白現在的國語(National language),並不是唐代文明所用的

言。李遠哲院長就曾指出楊貴妃或許說的就是河洛話。而中原人士最早在五胡

華時,南遷到福建、廣東一帶,中原音混合了當地土音,成為流行於福建地區

閩南語,或流行於廣東地區的廣東話,這是可以確定的。尤其唐宋兩朝以後,

方流行的是混雜的胡語,中國南方才是漢人河洛文化的根據地。所以我們現在

以從許多河洛話與梵語發音的近似,證明河洛話是唐代的通用語言,並探討河

話這種多變化的八音語言。
文化進步的民族,她的語言發音就比較精緻,最常看到的幾個例子:「我去
香港買的香,聞起來很香(芳)。」、「若許許先生允許的話」,相同的字在台語

的音就不一樣;如松江路與昇降路的不同。又如台語描述各種打人的動作,顯

比國語清楚了許多。天母就是美軍向農夫問路回對「聽無」的台語音譯。印度

市孟買﹙Bombay﹚,就要用河洛話發音。台語仍然留有許多古音:眠床、下晡,
還有三貂角是西班牙語聖地牙哥(Santiago)的台語轉音。但是有人認為現代中
文常用字很難寫出河洛話音來,卻不知道古代中文並不是現今的讀音,如白腹

現今只好改寫為白北魚、食巧寫成呷卡。還有台語流行歌曲的歌本,仍然是借

國語字來發音。
南北朝﹙A.C.420-581 年﹚以後,經過大量的胡漢通婚,很難說誰是純種的
漢人,偏偏各朝代的統治者都以傳襲漢文化自居。拜秦始皇的強勢作為,漢文

一直留存下來,不管各地方的語言如何複雜,漢文流傳華夏至今,並且影響韓
國、
日本、越南達千年以上。可是現在韓國、日本、越南的學者都很緊張的想撇開

中國的關係,都說在遠古時代就有他們的民族。韓國人不再提是箕子的後裔;

本人也把秦代東渡者徐福廟的傳說盡量模糊化。
有人提出現行的國語屬於契丹語系,是「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
給契丹,使得契丹語成為北京地區官話。又自從金朝在北京建國以後,一直到
滿
清末年,由於數百年科舉的需要,可能滿洲官話就是流行在中國北方的通用語
言。當國民政府「轉進」台灣以後,卻強力推行滿洲話──北京話教育,限制

語的傳播,也讓我們以為只有四音半的「滿大人 Man-da-rin 官話,
Mandarin」,
就是漢人古來所說的話。特別是早期電視上台語連續劇的「鄉土化」,通常故

2
編得很低俗,讓人民鄙視母語,以為能說國語就顯得高尚些。
其實從電視連續劇中,我們可看到許許多多與史實不符的情形。比如,編演
周代、漢代、三國時期以前的故事,場景裡應該席地而坐,當時習慣是不坐椅

的﹔禪宗二祖神光是在北周滅佛運動時期被暗殺才斷臂的,而不是為了「求
法」
才「斷臂」的﹔宋朝濟公的時代,中國和尚還未開始點戒疤。古裝戲的外場,

現水泥路或柏油路面,都已經是讓觀眾搖頭的笑話……。可是,在如今傳播迅

的年代,卻也容易讓不嚴謹的故事掩蓋了史實,讓人以為本來就是如此。
爬寫字桌的人,常會隨著眼前既有的常識作判斷,這是一般人的習慣。但是
陷於無知的錯誤,往往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我們靜心想也知道,滿人建立的

朝,當然會以滿文作為傳位詔書的主文,才另在左右並列漢文與蒙文。那麼電

製「騙」家說,雍正帝派人到皇宮太和殿﹙應該是滿帝起居的乾清宮﹚,將藏

「正大光明」匾後的詔書中漢文「傳位十四王子」改為「傳位于四王子」的傳
說,
一定是假的。因為,改了漢字,改得了並列的滿字與蒙字嗎﹖所以對於漢字的

音,會以為目前傳播的音聲,就是古音,那就見怪不怪了。
在台語剛開始抬頭的初期,我們會聽到空服小姐說:「各位旅客!『阮』已
經降落松山機場。」而不是「『濫』已經降落松山機場。」因為四音半的滿洲

發音,「我們」就像英文 uncle 一樣,含糊包括了所有的叔伯舅父,分不出說

者的對象。譬如:「『濫』老師」與「『阮』老師」用法就不同了。各位「阿
公!
阿嬤!」和「公媽」是不同的;車要「倒駛」,或要「倒屎」也要分清場合來
說;
「行李」和「牲禮」也容易造成誤會。產婆能幹嗎?有猴莫?舅舅與舅仔,…

台語音的一轉,意思就差了很多。
另外,最近有一位朋友林明華先生,他是專門研究埃及象形文字的本土學
者,他發現了埃及的象形文字竟然可以用河洛話順利的解讀。並且出了一本書
《古
埃及文》(台灣話的淵源),讓我們驚悟到遠古的人類從非洲出走以後,原來埃及
語系的人種竟然有部分在台灣和福建沿海落腳下來。(當然此說可以存疑)
中國雲、貴、浙、越的土著本來是中土的原住民,他們九黎族人的領袖蚩尤
後來被來自崑崙山一帶進入的黃帝與神農聯合打敗,四千七百多年前,就遷移

中國南部至今。多年前有位大陸學者陳益寫《我的先祖是蚩尤》一書,提到五

年前的蘇美爾人往東而來,影響了中國文化。但是誰是黃膚黑髮的蘇美爾人後
裔,並沒有詳細確認下來。
至於那時候的華夏人說的是什麼話?有興趣的大陸學者正在挖掘考證中。目
前聽到的消息是客家話是商、周朝﹙B.C.16-11 世紀; B.C.11 世紀-256 年﹚貴族
的官話,韓國話的音調還存在些些,而當時民間百姓所說的可能就是河洛話。

為秦代﹙B.C.221-206 年﹚曾做了統一的政策,統一了文字,但是否曾統一了部
分語言作為官話,目前還沒有文獻提出。東漢明帝時﹙A.C.57-75 年﹚,佛教才

傳來華,翻譯的經典都是由西域的語言翻成漢語,並沒有留下可以對照語音的

件。
我們都知道唐、宋﹙A.C.618-907 年;A.C.960-1127 年﹚是中國文明鼎盛的
時期之一,經由西域地區絡繹不絕的各國商隊來華,遠自羅馬、阿拉伯、印度

國的文物,都讓唐人大開眼界。特別是因為佛教信仰的興盛,我們可以循著各

3
資料,了解當時中、印文化相融的情形。
由於佛陀當時並不願意以梵語演說,佛經都是靠各地僧侶的口傳、背誦傳下
來的。佛教文化進入中國雖然很早,可是早期都是翻譯自西域國家各種語言的

經。尤其利用梵文書寫佛經,是在佛陀圓寂以後很久才有的事。漢人能夠直接

梵為漢,也是從唐玄奘才開始,而唐代與北宋兩朝都設立有譯經院,大量翻譯

經,所以漢梵的文字資料,從唐代開始才有了詳細的保存。彼時印度佛經已經

一以梵文記載,所以大藏經中有關不翻譯的咒音,部份留存下可以比照的中梵

字資料。可惜宋朝後來鑑於佛經大致已經翻譯完成,譯經院已無存在的功能,

且僧眾考試也可通曉梵語,就關閉了譯經院,日本也不再派學僧來華。但是數

年下來,改用各地當時的語音讀誦,僧眾反而不懂梵語,就變調而更不知了。
我們知道「雜密」咒語的翻譯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但是有系統並且大量的翻
譯,可說是唐代開元三大士大力宏揚「純密」密宗的時期。基於讓咒語能夠保

梵音的原則,漢傳佛經留下許多漢字的梵音咒語。因此,我們從密咒發現梵語

河洛話﹙閩南語、台語﹚的發音極為相近,從而明白現在通用的“國語”,並
不是
唐代文明時期所使用的語言。
自從後金朝族人在北京建國以後,一直到滿清末年,由於數百年科舉的需
要,可能滿洲官話就是流行在中國北方的通用語言,而民國時更以廣東話、四

話等加入投票,結果以一票之差,繼續選用滿洲官話為“國語”。讓現在的我
們誤
以為“國語”是漢代以後中國人的通用語言。
可是從西元四世紀初“五胡亂華”時﹙A.D.304-439﹚,第一批為了避難的中原
人士,在二百多年期間陸續南遷,輾轉遷到福建、廣東一帶定居下來。第二批

唐高宗時﹙A.D.649-683﹚,為了平定“蠻獠嘯亂”,居河南光州固始縣人陳政奉

南下“征蠻”後,並且其兄陳敏另率有五十八姓人士入閩,接著陳政之子元光
將軍
﹙即後人因感其恩而被崇祀的開漳聖王﹚亦奉命鎮守漳州。先是“河洛話”混合

當地土音,唐代又加入“中洲話”,如此成為現今流行於福建地區的閩南語,
或流
行於廣東地區的廣東話、客家話,這是可以確定的。
天語之一的梵天語言是拼音文字之母,後來發展成拉丁語系,再成為目前流
行的希臘、羅馬、德、法、英等等的拼音文字。我們可由《勝妙吉祥文殊真實

經》中言詞之主自宣說的無生法者咒:啞啞 依依 烏烏 耶耶 窩窩 亢啞 ,知悉
拼音文字 A、 E 、I 、O、 U 母音最早的經典記載。唐代的第一外國語言應該
是梵語,據說唐朝曾經有意把梵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
日本遣唐使吉備真備﹙A.C.755 年返日﹚利用「阿、伊、宇、江、於」等的
中文偏旁,創造了日本正楷“片假名”字母。後來空海大師﹙A.C.805 以後,近

是不空法師轉世﹚是學了梵語的拼音,利用中文字體「安、伊、宇、衣、於」

的中文草體創“平假名”字母,日語仍保留很多唐音,如「宇」字的讀音,就
是河
洛話的唸法。從古代梵音中譯的文字來看,許多與河洛話的發音很接近,如舍

發音,就是用台語發宿舍的“舍﹙ṣa﹚”音。
唐代時的蘇門答臘﹙Sumatra,蘇門答剌、速木都剌、三佛馱,或稱舊港,
因產金,又稱金洲,義淨稱為末羅遊﹚有一個國家叫作室利佛逝﹙Sri- Vijava;
Sriboja﹚,或後來所稱的“三佛齊”,是印度移民與土著通婚而成的民族所建立

4
國家,它掌控了從阿拉伯海或印度洋與中國南海的交通咽喉。八世紀初,室利

逝與當時印度“大乘佛教”中心的孟加拉關係密切,因此受到影響。印度大乘
密教
法師金剛智﹙Vajaraboddhi,跋日羅菩提﹚由海路將密教傳入,所以室利佛逝也
是佛教在東南亞的中心,為印度文化東漸的首站。
晚了玄奘約四十年,唐代高僧義淨法師去印度遊學十載,而留在三佛齊後來
也有十餘年。為了抄寫與翻譯佛經的方便,義淨曾於西元 689 年回廣州一趟,

門購買紙墨及帶去抄寫梵經的人員到三佛齊,直到西元 695 年全部譯經完成,

將抄譯的佛經攜回洛陽。由此可知當時佛經的中文譯音可能偏向於河洛話或廣

話,與近代﹙北方遼、金國語﹚的滿大人所說的官話﹙Man-Da-Rin﹚腔調有所不
同。因此,依筆者的經驗,如果會說河洛話或廣東話的人,試著用河洛話或廣

話唸咒語,再查看、比對梵語的現代羅馬拼音,要學會正確的佛教密宗咒語並

難。
近年有曾訪問日本律宗本山招提寺的台灣佛教徒說,該寺歷代的住持都會唸
祖師所傳的〈心經〉,其日文注音居然就是閩南話音調。唐玄宗天寶十三年,
西
元 754 年,鑑真和尚從福建渡海到達日本奈良傳戒,成為日本律宗的開山祖師,
並建了招提寺。這也證明唐代時閩南話是通用的語言之一。
五十多年前來台的年輕法師們很少學過梵語,加上大陸長期的戰亂,並沒有
機會接受到外國的資訊,都是隨著老法師們的各地鄉音來誦咒。並且隨著國民

府轉進台灣的路程中,經過久年誠心的誦咒,或許也有某些程度上的感應。所
以,
後來法師們都主張只要虔誠的唸,不必計較咒音的正確與否。而現在藏傳佛教、
日本東密在台灣都有了道場,許多咒語的不同發音,已經成為學佛者的困擾。

年來達賴喇嘛的演講稿對於咒語的翻音,都儘量採用梵語的正確拼音。如何能

學好、學會正確梵音的咒語,幾乎是現在的趨勢。
因此,依筆者的經驗,如果會說河洛話或廣東話的人,試著用河洛話或廣東
話唸咒語,再查看、比對梵語的現代羅馬拼音,要學會正確的佛教密宗咒語並

難。而日本在兩、三百年前,即致力於梵文、巴利文的研究,早已經完成漢譯

語的梵文拼音。而最令人佩服的是台灣林光明居士,根據了以元代國力支持校

成書的御製《漢滿蒙藏四體合璧大藏全咒》,以個人的力量重編了《新編大藏

咒》一套叢書,有了詳細的拼音資料可以參考。
近年來有學者認為所謂「大語」中,是包含有宇宙大爆炸時所發出的巨響音
聲。如五方佛的心咒﹕「嗡、阿、吽、梭、哈」,「嗡」是大霹靂後的原音,
「阿」
是無限遠傳而去宇宙擴大的聲音,「吽」是大爆炸的原音。許多無法詮釋的音,
放在陀羅尼的首、尾或中間,是借用來作「音激」腦細胞的元創記憶,甚至打

身上的脈結,因此人類各種神密的教派都會創發不同的咒音,或開啟說天語的

力,其效能如何由此當知。
最初「佛」的梵文發音﹙Buddha﹚,到西域轉音成﹙Budo﹚,原來翻譯成用
閩南語唸「浮屠」的發音為最接近,但借用了「佛」字以後,中國人便專以
「浮
屠、浮圖、佛圖、胡圖」來稱塔了。英國人將梵文注成羅馬拼音,T 的音都是

成 D 音,可見塔的梵音(stupa,巴利文 Thupa)翻譯成漢音為「窣堵波」、私

簸,後來簡稱為偷婆、塔婆、兜婆,或稱土巴﹙Thupa﹚,後來才轉音為塔婆
﹙Tope﹚,
5
在緬甸則稱之為﹙Pagoda﹚、錫蘭稱為﹙Dagaba﹚,漢地又稱寶塔。若從「救人一
命,勝造七級浮屠」來看,本來「浮屠」──塔婆是代表奉祀「佛」真身與精

的場所,指的就是佛。魏晉以後,特別造出了「塔」之一字,所以才有「塔
婆」、
浮屠之稱,「佛」與「浮屠」就切開了關係。
「曼多羅 Mantra,真言」係承襲古婆羅門祝禱、敬獻的咒語,古印度人在修
持時,認為單單對諸天善神的祈求,仍感有所不足,所以將呼喚妙號,或表達

求的意志組合成了持誦真言的修行方式,可從梨俱吠陀裏看到:「我今以咒文

禮,以接近你。」後來在佛教密宗則認為真言是三密中的語密,象徵諸法實相

秘號名字。
而「陀羅尼 Dharani」 是佛教徒用在持憶諸法義理,使之不忘不散不失,得
陀羅尼力而明諸法義,持誦者能藉以消除一切障礙,獲得無邊的利益。古來以

真言、咒、明、秘密語、妙語各有不同使用場所,如「咒」是號令差遣鬼神用
之,
「真言」則以東密最常見,藏密則以「明」代咒。故對咒語應能認識清礎、選

使用,曉得音頻振動,激發念力才能發揮其效用。
古之呪(口字旁的祝字,口兄合字)與咒 Vidya 不同,呪通祝字,有祝禱之
用,中國也將呪咒混同使用,今則更見陀羅尼 Dharani、真言 Mantra、咒、明
Vidya 等混而不分。由上可知《心經》中之古譯咒,實應屬陀羅尼,因屬不言誦
而能得憶持法義之能力,雖梵文本仍為曼特羅,若譯「應知般若波羅蜜多陀羅
尼,
是大明陀羅尼,是無上陀羅尼,是無等等陀羅尼,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

般若般羅蜜多陀羅尼,即說陀羅尼曰:「 Om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較適用。
目前仍流通中的《佛門必備課誦本》,可能延用明代以前就已經錯誤的版本,
其中〈楞嚴咒〉與乾隆大藏經第四十七冊的資料相同,第一會有五處“若闍”
的“闍”
字是抄寫錯了,咒音應該是“若闇”的二合音,是眷屬眾的意思。梵文專家莊
錫慶
教授提出那也是明代時的發音,是閩南語“日頭若闇”的“若闇”,拼音是
nām,與
“俱知喃”的“喃”發音相同的。可能是筆受者或刻板者的錯誤,都將“闇”字
誤當成
了“闍”字,可能已經錯了一千三百多年了。
還有第三會所有的“毘陀夜闇”,是持咒者的意思,共出現有十五處,“夜闇

的拼音是 yām,都誤寫成“毘陀夜闍”。不空三藏重新翻譯時,就只選用了“
尾捻”
兩個字,而“毘陀夜闇”或“尾捻”的閩南語發音都相同。而且錯誤的是現代
版的國
語注音都把〈楞嚴咒〉其他的“闍”字,都注音成“甚”。這裡“闍”字發音
應該為“價”,
和閩南話“記者”的“者”字同音,如跋闍,發音“巴乍”Vajra,金剛的意思;
囉闍發
音“臘乍”Raja,是王、酋長的意思。
另外十小咒之一〈消災吉祥咒〉中之「阿缽囉抵。賀多舍。娑曩喃」不應該
以“。”隔開,其梵文拼音是 apratihadasasananam。課誦本為了梵唄敲打的方
便,
任意切割了咒音,使咒意失真,這是很嚴重的錯誤。雖然玄奘大師所翻譯的觀

在菩薩 Avalokitesvara,非是“應聲”的觀世音菩薩。梵音 Avalokita 阿縛廬枳多

義為“觀,”svara 義為“聲音”,而 isvara 伊濕伐羅義為“自在”,t 和 i 連音
則讀成
e,所以他就改稱觀自在菩薩了。那麼〈大悲咒〉應該怎麼誦?就值得深思了。
可是清代以來,中國佛教並不重視梵音,而且近代還有一位大師編了一個令
6
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說﹕康藏的老太婆把〈六字大明咒〉最後一字「吽」看成
「牛」
字唸,累積數十年的功夫,居然在晚上會放光。後來,碰到一位密宗行者告訴
她,
要 唸「吽」才對,卻不放光了……。其實,藏文的「 吽」字,再怎樣看也
不會看成中文字的「牛」字。把故事編得這麼離譜,除了掩飾對藏文以及梵語

不知,故意抬出「五不翻」作為藉口外,不知還有什麼目的﹖
還有,〈六字大明咒〉:「嗡 嘛 呢 缽 咩 吽」,意思是喚起心中蓮花 Padma,
蓮花上有顆牟尼寶珠放光。為了誦咒的順暢,缽 咩 Padme 就是梵音蓮花“缽頭
麼”Padma 的轉音。如同《大般若經》〈般若理趣分最勝法門神咒〉中,將梵
音“法”
字“達摩”Dharma 轉成唐音為“達謎”Dharme,當時筆受者將“謎”字的右
旁部草寫
被看成是“繼”字簡寫的右旁部,讓後來的人誤以為是另外創字,而且還唸成
“達
繼”的音聲,才是天大的誤會。有些筆錄的經典如《孔雀明王經》也有如此的

誤,出現頻頻。
尤其〈往生咒〉並沒有「往生淨土」的意義,是四甘露咒,是……。如今都
應該有重新檢討的機會,太多的模糊地帶都應該有勇氣提出來改正,本文呼籲

〈朝暮課誦〉的咒語正音開始,讓台灣的佛教興起一股清新的朝氣,漢傳的佛

才有新希望。畢竟這應該是中國佛教會份內的事,也是僧團的責任。個人微小

力量,喚得醒這隻沉睡已久的獅子嗎?很希望拿到本文的讀者,重視這一個嚴

的課題。
唐代善無畏大師所著《大日經疏》第七提到:「而今此真言門,所以獨成秘
密者,以真實義所加持耳,若但口誦真言而不思惟其義,只可成就世間義利,

可得成金剛體性乎!」故知密教徒結手印誦持真言時,能同時思考咒義,以三

相應,達到止觀同修並行,致使開慧解而得悟境。
《大正大藏經》第十八冊 733 頁下段 21 行寫到:「若咒師等誦咒之時,言音
不正,字體遺漏,口乾生澀,常是謦欬,使其中間斷續咒音,身不清潔,被毘

夜迦得便,諸天善神不為衛護,或遇大患疾、災難,或法不成驗。」尤其密教

闍黎不懂咒語的意思,如何能傳法 ?這也是筆者呼籲必須重視正確咒音,以及

解咒義的最大目的。
梵文近似發音:母音可依羅馬拼音發音,其上若加有橫線時,ā、 ū 、ῑ 要
發長音。e、o 也是要發長音。字母下加一點者 如 ṃ ḥ ṇ ṭ,發音仍是
m、h、n、
t ;p 發ㄅ音;r 發拉 l 音;ṛ 唸成 ri,發音卻是利 li;ṣ 唸成 si;v 接近台語的肉
字發音或英文之 w ;c 之發音則如國語的機或七;n 一點 ṇ 則唸如 sing 之 ng 或
n 亦可。若是 dh、th、bh 唸成 d、t、b,其 h 可以不發音。遇到 b 時,則是長

音。t 的音通常是 d 音,如 tu 唸成堵,trai 唸成得賴,而不是特賴。類似日文
Toyota
的 ta 發濁音為「踏」,而不是「搭」;Kyoto 的 to 發濁音「舵」。不過現今很
多人
並不明白羅馬拼音的原則,都將 t 之發ㄉ音,發音成英文 t 的ㄊ音,如
Tathagata
中譯音是怛達阿竭答,現今被念成塌塔嘎踏;Tantra 唸成譚催,而不知要唸成

多羅;Sutra 應唸修多羅,卻唸成蘇催;ratna 應唸囉答那,卻唸成拉特納;
sattvāya
應唸成薩朵哇(肉)呀,卻唸成沙特巴雅;如此唸法則 Amitabha 就變成了阿迷塌
7
巴,阿彌陀佛會被唸成阿米塌佛。(這裡羅馬拼音顯示字型是 Arial Unicode
MS.)
由於印度被英國殖民了二百多年,受到英文教育的影響,早將羅馬拼音的唸
法混為英語發音。為了梵文羅馬拼音中 t、d 的正確發音,筆者曾親赴蘇門答臘
中部棉蘭一帶,請當地導遊及學生唸拼音做比較,發現 Two thousand dollars 都
被唸成 Du dauluen dalar。其實英文屬於拉丁語系,也留下許多口音會將 ta 發音
成 da 音,如 station、start、stacy、staff 等等。也因此蘇門達臘(Sumartra)不

該被唸成蘇嘛催,不相信請家裡的印尼傭,讀咒語的拼音,你會很驚訝她們為

麼咒語會唸那麼好。
以下讓我們根據梵語的羅馬拼音,對照一下梵語與河洛話的相似音,證明河
洛話是唐朝的國語。同時比較韓國及越南兩國的拼音,發現兩國受到上千年的

唐文字影響,竟然都還是河洛話的音調。讀者如果你不會河洛話發音,很抱歉!
要請你問問會講台語的朋友,自然會明白。
天竺國與西域等之地名:身毒﹙Sindu,古印度﹚天竺(Thindu)印度
(Indu,Hindu)憍薩羅國﹙Kosala﹚喬薩羅國之迦毘羅婆蘇都﹙Kapilavastu﹚迦毘
羅衛城(Capila vastu)迦濕彌羅(Kasmira)薩迦﹙Saka﹚那爛陀﹙Nalanda﹚勃律
﹙Bolor﹚富樓沙﹙Purushapura﹚僧伽尸(Sankisa,Sankasya 拘尸那迦城
(Kushinagara,庫希納迦拉、拘尸那揭羅,古末羅國 Malla 的一個小城鎮)龜

(Kucha、Kuca、Kuga,丘茲、屈茲、曲先、拘夷、屈支、屈茨、歸慈、俱支囊、
邱茲、庫車等多種寫法,即今庫車,其漢字的閩南話發音均相同)支那
﹙Cina,
秦﹚越南(Vietnam)柬埔塞﹙Cambodia﹚。
天竺的人物:丘就卻﹙Kujula Kadphises﹚、胡為色迦﹙Huviska﹚巽迦﹙Sunga﹚
巴丹闍梨﹙Patanjali﹚「帝日王」鳩摩羅‧笈多 ﹙Kumara Gupta﹚頻婆沙羅王
﹙Binbisara,毘婆羅王﹚。
弘法的和尚:瑪印達﹙Mahinda﹚僧伽米塔﹙Sangha Mitta﹚迦攝﹙葉﹚摩騰
﹙Kasyapamatanga﹚、天竺人法蘭﹙Dharmarakcha﹚天竺人法蘭(Dharma-ratna)
僧伽羅剎﹙Samgharaksa﹚釋利防﹙Sramana﹚摩咥里制吒﹙Matrceta﹚月支人婁
迦讖﹙Lokaraksa﹚竺大力﹙Mahabala﹚康居人僧凱﹙Sanghapala﹚聖提婆
﹙Aryadeva﹚
無羅叉﹙Mokchala﹚訶梨跋摩﹙Harivarman﹚帛人尸梨密多羅﹙Srimitrala﹚得叉
始羅﹙Takshashila﹚鳩摩羅什﹙Kumarajiva﹚卑摩羅叉﹙Vimalaksa﹚佛陀耶舍
﹙Buddjayasas﹚卡良耶舍﹙Kalayasas﹚求那拔陀羅﹙Gunavardara﹚曇摩密多
﹙Dharmamitra﹚菩提達摩﹙Bodhidharma﹚菩提流支﹙Bodhirutchi﹚陳那﹙Djina﹚
佛陀波利﹙Buddhapali﹚實叉難陀﹙Sikshananda﹚提婆波羅﹙Devapavla﹚。
印度的種族:雅利安人(Aryan)婆羅門﹙Brahmana,祭司﹚剎帝利﹙Ksatriya﹚
首陀羅﹙Sudra﹚旃陀羅﹙Candala,屠者﹚。
佛教的人名稱號:南無﹙Namah﹚大日如來﹙Vairocanah,毘盧遮那﹚阿閦
佛﹙Akshobya﹚阿彌陀佛﹙Amitabhah Buddha,沒有類似歐米陀福 Omidafu 的梵
語﹚釋迦牟尼﹙Sakyamuni﹚菩薩﹙Bodhisattva﹚阿羅漢﹙Arhat﹚阿那含果
﹙Anagamin,不還﹚阿闍黎﹙Acarya﹚沙門﹙Sramana﹚比丘﹙bhiksu﹚和尚﹙親
教師 Upadhyaya,鄔波馱耶,和社──和上──和尚﹚優婆塞﹙upasaka﹚阿難尊

8
﹙Ananda﹚舍利子﹙Sariputra﹚須菩提﹙Subhute﹚准陀(Cunda,或譯須陀)施
主﹙Danapati,陀那缽底、檀那、檀越﹚;佛陀 Buddha 與浮圖 Budo;觀世音
與觀
自在,觀音菩薩﹙應為觀自在菩薩 Avalokitesvara,非是“應聲”菩薩;
Avalokita
阿縛廬枳多義為“觀”,svara 義為“聲音”,而 isvara 伊濕伐羅義為“自在”,
a和I
連音讀成 e﹚阿修羅﹙Asura﹚嗚闍訶羅女﹙Ojohari 奪精鬼女,佛經裡面唯一以
O 為開頭發音的名稱﹚。注意:梵音“阿”發音是 A,千萬不要自作聰明發“
歐”音,
哈日族才以為 O 音才是神聖、尊崇的敬語。
佛教道場名稱:阿蘭若處﹙Arinya﹚蘭若﹙Arannya,阿蘭若之略稱﹚迦蘭
陀(Karanda)佳拓鬥提舍僧伽藍﹙Caturdesa-samgharamag,錯稱為招提寺﹚雀
離浮圖﹙cakri stupa﹚毘訶羅﹙Vihara﹚遊行處、僧團﹙samgha,僧伽﹚、塔婆(梵
Stupa)舍利羅﹙sarira﹚僧伽羅磨(Sangharamag )僧伽藍的簡稱為伽藍、菩提曼
荼羅﹙Bodhimandala﹚天竺嘎摩羅寺(Vikramasila,維訖羅摩尸羅寺)。
佛教的經典:涅槃經﹙nirvana﹚阿毘達磨 abhidharma 大毘婆沙論﹚《維摩詰
經》﹙Vimalakirtinirdesa﹚楞嚴經﹙Suramgama samadhi Sutra﹚楞伽經﹙The
Lankavatara Sutra﹚阿含經﹙Agama Sutra﹚修多羅﹙ Sutra﹚優曇婆羅
(Udumbara)。
密咒的發音:嗡者禮主禮準提娑婆訶﹙om cale cule cunde svaha﹚阿缽囉抵
賀多舍娑曩喃﹙apratihadasasananam﹚悉陀喻藝﹙siddha-yoge﹚帝﹙de﹚耶、夜
﹙ya﹚囉﹙ra﹚婆﹙wa﹚摩訶﹙maha﹚遮囉﹙cala﹚麼麼﹙mama﹚者吉囉﹙cakra﹚。
漢化的梵語:剎那﹙Ksana﹚胡說八道﹙胡人說的八正道﹚個中三昧﹙samadhi﹚
無名火、解脫、本尊、九品、因緣、力士、有情、四大皆空﹙指地水火風,不

酒色財氣﹚、娑婆世界……。
韓國佛寺:從韓國電視劇發現其常用語如約定(束)、失禮、準備、運命、
萬、陛下、禪宗、禪理、便所、感覺等等,其發音都是河洛語音。而韓國佛教

寺為剎﹙sa﹚,如神興寺﹙Sinheungsa﹚、修德寺﹙Sudeoksa﹚、甲寺﹙Kapsa﹚、無
量寺﹙Muryangsa﹚、金山寺﹙Keumsansa﹚、慶州﹙Kyeongju﹚佛國寺﹙Bulkuksa﹚、
無影塔﹙Muyeongtap﹚、黃岳山﹙Whangaksan﹚、麻谷寺﹙Magoksa﹚、각원사 覺
圓寺
Gagwonsa 、각화사覺華寺(Gakhwasa)、간월암 看月庵(Ganworam)、
거조암 居祖庵(Geojoam)、경국사慶國寺(Gyeongguksa)、계조암繼祖庵
(Gyejoam)、고견사高見寺(Gogyeonsa)、고란사皐蘭寺(Goransa) 、
고운사孤雲寺(Gounsa)、공림사空林寺(Gongnimsa)、관룡사觀龍寺
(Gwallyongsa)、관음사觀音寺(Gwaneumsa)、구룡사龜龍寺
(Guryongsa)、
귀신사 歸信寺(Gwisinsa)、기림사祇林寺(Girimsa)、김룡사金龍寺
(Gimnyongsa)、내소사來蘇寺(Naesosa)、내원사內院寺(Naewonsa)、
능가사
楞伽寺(Neunggasa)、대둔사大芚寺(Daedunsa)、대승사大乘寺
(Daeseungsa)、대원사大源寺(Daewonsa)、도갑사道岬寺(Dogapsa)、
도림사道林寺(Dorimsa) 、동명불원東明佛院(Dongmyeongburwon)、
동화사桐華寺(Donghwasa)、마곡사 麻谷寺(Magoksa)、만불산萬佛山
(Manbulsan)、망월사 望月寺(Mangwolsa)、망해사卍海祠
(Manghaesa)、
9
문수사文殊寺(Munsusa)、미래사彌來寺(Miraesa)、미륵사지彌勒寺址
(Mireuksaji)、백담사 百潭寺(Baekdamsa)、백련사白蓮寺
(Baengnyeonsa)、
보경사寶鏡寺(Bogyeongsa)、보광사 普薩寺(Bogwangsa )、보원사지
普願寺址(Bowonsaji)、보현사 普賢寺(Bohyeonsa)、불갑사佛甲寺
(Bulgapsa)、
불곡사 佛谷寺(Bulgoksa)、불굴사佛窟寺(Bulgulsa)、불회사佛會寺
(Bulhoesa)、
비로사毘盧寺(Birosa)、사나사舍那寺(Sanasa)、삼불사三佛寺
(Sambulsa)、
선본사禪本寺(Seonbonsa) 、선암사仙巖寺 (Seonamsa)、선운사禪雲寺
(Seonunsa)、성불사 成佛寺(Seongbulsa )、성주사聖住寺(Seongjusa )、
성흥사聖興寺(Seongheungsa) 、세심사洗心寺(Sesimsa)、소림사少林寺
(Sorimsa)、송계사松溪寺(Songgyesa) 、수도암修道庵(Sudoam)、
수리사
修理寺(Surisa)、수타사 壽陀寺(Sutasa)、승가사僧伽寺(Seunggasa)、
신안사身安寺(Sinansa)、쌍계사 雙溪寺 (Ssanggyesa)、안심사安心寺
(Ansimsa)、원각사圓覺寺(Wongaksa)、원효사 圓曉寺(Wonhyosa)、
월정사月精寺(Woljeongsa)、정방사淨芳寺 (Jeongbangsa )、조계사
曹溪寺(Jogyesa)、진관사 津寬寺(Jingwansa)、채운사 綵雲寺
(Chaeunsa )、청량사淸凉寺(Cheongnyangsa )、청련사靑蓮寺
(Cheongnyeonsa )、칠불사七佛寺(Chilbulsa)、태고사太古寺(Taegosa)、
태안사 泰安寺(Taeansa)、통도사通度寺(Tongdosa)、파계사把溪寺
(Pagyesa )、한산사寒山寺(Hansansa)、해인사海印寺(Haeinsa)、
현등사懸燈寺(Hyeondeungsa),金永德(音譯, Kim Yeong Deok)以上所舉
都是河洛語發音,由政大韓文系郭秋雯教授提供。
越南的古漢語﹙發音與閩南音同﹚︰越南寺廟以塔為主體,所以都稱為塔
﹙Pagoda﹚。“越南”﹙Vietnam﹚、“安南”﹙An Nam﹚、“交趾”﹙Giao Chi,今
之北
圻﹚、河內﹙Hanoi﹚、大拉﹙Dai La﹚、西貢﹙Saigon﹚、南越﹙Nam Viet﹚、“百越

﹙Bach Viet﹚、「吳氏王朝」﹙Ngo dynasty,939-967﹚、「大越帝國」﹙Dai Viet﹚、
大瞿越國﹙Dai Co Viet,968-979﹚、丁先皇帝﹙Dinh Tien Hoang De﹚、黎大行﹙Le
Dai Hanh﹚、前黎朝﹙Tien Le dynasty,980-1009﹚、「李朝」﹙Ly dynasty﹚、「後

朝」﹙Le dynasty,1428-1787 年﹚、黎太宗﹙Le Thai Tong﹚、萬春王朝﹙Van
Xuan﹚、
李聖宗﹙Ly Thanh Ton﹚、李公蘊﹙Ly Cong Uan﹚、胡志明﹙Ho Chi Minh ﹚、吳
廷琰﹙Ngo Dinh Diem﹚、文廟﹙Van Mieu﹚、伽藍寺﹙Gia Lam Pagoda﹚、玉皇寺
﹙Ngoc Hoa Pagoda﹚、永嚴寺﹙Vinh Nghiem Pagoda﹚、天姥寺﹙Thien Mu Pagoda,
Chua Thien Mu﹚、官﹙觀﹚音庵﹙Quan Am﹚、開國寺塔﹙Khai Quoc Pagoda﹚、
衛國寺﹙Tran Quoc Pagoda,也稱“鎮國寺”﹚。
其它古代譯音:西伯利亞(Siberia)、蘇門達臘(Sumartra)、加拿大
(Canada)、
日本(Cipangu)、達迦馬(Vasco da Gama)、摩加迪休(Mogadishu),其中
文字
都是河洛話發音,而不是國語發音。
所以,如果唐代武則天神龍元年﹙A.D.705 年﹚天竺沙門般剌密諦﹙Paramiti﹚
10
在廣州之制旨道場所翻譯的《首楞嚴經》十卷,其中咒音準確的話,那麼不空

剛三藏﹙Amoghavajra﹚就沒有必要在唐玄宗以後﹙A.D.742-771 年﹚再奉詔重新
翻譯密教經軌,同時又將〈首楞嚴咒〉重新翻譯一次。
因此,讀者們最好能夠對照三種以上的咒語版本,自然能掌握正確的發音。
以上可知今之河洛話、台語與唐代的發音很接近,請嘗試以台語唸咒,比用國

來得準確。目前通用的《朝暮課誦本》裡〈首楞嚴咒〉的咒音,經筆者依序整

表列如下,請參考:
唐譯梵音照表
如果持誦密咒者根本不明白密咒之旨趣,當然心念力無法送出。今又以所謂
北京腔國語的音調唱誦,造成持誦明代選用之《朝暮課誦本》時的咒語走音,

然威力頓失,何能祈求道場得到金剛神眾、龍天之擁護。宋朝鄭樵之《通志略

書略第五論華梵》中云:「今梵僧咒雨則雨應,咒龍則龍現,頃刻之間,隨聲

化,華僧雖學其聲,而無驗者,實音聲之道有未至也。」故現依〈首楞嚴咒〉

現之順序,以羅馬拼音顯示唐音所譯咒音對照如下:
南:nam 無:mo 薩:sa、sar 怛:tha
蘇、修、須:su 伽、言我:ga 他:ta 耶:ya
阿:a 訶:ha 帝:te、de
莫:mah 三:sam 珊:sam 菩:bu、bhu
陀:dha、da 婆:va﹙唸 wa﹚ 佛:bu
俱:ko、ku 知:ti 烏:u 、o 尼、膩:ni
勃:bo 地:dhi 弊藥:bhyah 娑、塞:sa
囉:ra 迦:ka 僧:sang 盧:lo
雞:ke 漢:han 哆、足多:t 多:ta、tra
波:pa 那:na 含:gam 離:ri
赧、喃、若闇:nam 提:te 瑟:si 悉:si
毘、尾:vi 、bhi 地耶:dya 舍:sa 奴:nu
揭囉:gra 跋囉:bra 摩:ma 因:in
陀囉:dra 嚕:ru 夜:ya 般:pa
剌:ra 羅:ra 目:mu 尸:s
孥、荼:da、na 闍:ja 帝揚、點:tyang 瓢:bhyo
耽:tam 曇:dam 崩:vam 羯:g
疊:dip 什:ji 吠:vai 毖:pi
稅:sve 遮:ca 稚:di 婆:bha
者:ca 沙:sa 槃:bhan 丹:tan
謎:me 夜闇:yam 枳、泣:ki、ghi 梵:vam
茶:da 瞋:chin 泮:han 曳:ye
質:cit 寫、攝:sya 劍:kam 鉗:gam
藍:lam 惹:nya 藝:ge 縛:wa
11
禮、隸:le 巴:ba 拉:la 嗡:om
巽:sun 笈:gup 車、叉:cha 楞:ram、lam
陳:dji 剎:ksa 丘:ksu 利:ry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