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8

1.

《大道之行也》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 “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大同”思想

课时安排:1 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理想社会,交流导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
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 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 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
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
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 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 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 大道之行也:施行        b 选贤与能:通“举”    
c 讲信修睦:培养  d 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 矜:
guān 老而无妻的人      f 皆有所养:供养    

1
g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h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 不必藏于己:私藏        j 谋闭而不兴:发生
k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
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
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
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
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
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
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
2、课外延伸:
① 背诵默写课文。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附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
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
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
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
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
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
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
同”社会。

2.《大道之行也》教案、课堂实录、说课、反思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
“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
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奖品的方式)。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
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
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多读,课堂
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
2.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过关游戏法)。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
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
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热情活泼,求知欲最强等)。来博取和
学生的共鸣,以利教学。

二、利用课件,讲授新课
(一)先用孙中山的有资料引出→《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礼记》→《礼
记?礼运》→课文朗诵→引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先让一人朗读,然后大家齐读。
(二)先强调本文好,但是文言难懂为由,用“为了搞好本文的学习,大家先
玩一个游戏”,然后导入过关斩“奖”的游戏。

第一关:字音关给下列划线字注音(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注音,同学可以协助,
然后发奖:男生默读,女生齐读全文)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天下为(   )公    不必为(    )己 

第二关:词义关
给下列划线的词释义(选出同桌两人,协作过关,然后发奖:女生默读,男生
齐读全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三关:句子关翻译下列句子(同学举手抢答,明确奖品:前半部分同学大声
朗诵,后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第四关:文意关翻译全文(让大家推荐一名语文最好的同学回答,鼓掌发奖:
后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前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参考译文:

4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
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
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
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
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
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
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
社会。

第五关:共渡难关(结构关)
师生共同分析,然后共同读一遍课文,然后看结构,脱离课本还原原文(老师
引导)(见教案后面附录)

第六关,比较关 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时间先后)(共同分析一起背诵)“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
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三)拓
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总之,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
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
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四)自我检查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熟读并背诵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
快)。答案:第一关: j? mù guān fèn w ù wéi  wèi
第二关:见课本第三关:1、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3、老而无妻
的人、老而无夫的人、丧父的孩子、无子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4、男子有
职业,女子及时婚配。5、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
要自己私藏。6、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3.《大道之行也》教案、课堂实录、说课、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
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5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
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
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
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
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
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
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
——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
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
《王制》
《月令》《礼运》《学记》
《乐记》《中庸》
《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
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
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
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
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 ǔ) 矜寡孤独(gu ā n) 男有分(f è n)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
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
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

6
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
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
──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
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
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
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
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
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
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
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
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
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
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
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
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
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
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
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合作探究:
  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
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

7
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 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
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
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
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
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
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
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
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
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
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
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
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
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
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
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
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
“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
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
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四、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

8
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
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
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
努力吧。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 3000 年”为
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拓展练习
  1.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 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
花朵。
  仿句:
  ⑵ 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
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
“‘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
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
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 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
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 观者莫识(       )
  ② 还对曰( )
  ③ 咸仰首叹曰( )
  ④ 信如其言( )
  ⑤ 何以去虫( )
  ⑥ 以酒灌( )
  2.翻译句子。
  ① 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 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
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参考答案:
  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9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
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课文补遗--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
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
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
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
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
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
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
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
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
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
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
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
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
“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
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
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
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
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
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
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
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
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
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
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
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
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
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
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4.《大道之行也》教案、课堂实录、说课、反思

10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
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
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
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
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 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11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
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
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
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
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
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
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
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
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
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
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
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
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
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12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
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
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5.《大道之行也》教案、课堂实录、说课、反思
课型:讲读   执笔:刘纯     审核:     备课时间:2009-9-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
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
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一、预习导学
1、 朗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注音,大声朗读课文,至少读五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修睦(  )恶(
 )

  3、通假字。
  选贤与能:“  ”通“   ”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  ”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13
⑴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      )
⑵ 废疾者(废疾:         )
⑶ 女有归(归:          )
⑷ 谋闭而不兴(兴:        )
⑸ 盗窃乱贼而不作(作:      )
⑹ 故外户而不闭(闭:       )
⑺ 大同(同:           ) 
(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        子:       
)

5、找出文中的成语:                 。

二、课堂学习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展示及交流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 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 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如:
a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
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
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 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 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议一议: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4、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
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三、体验反思,互动质疑:

14
                                   
            
四、拓展练习(可作为作业)。
  1.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 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
花朵。
  仿句:
 
⑵ 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

五、学生课后随笔

6.《大道之行也》教案、课堂实录、说课、反思
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八年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课后能够
熟练地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
“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
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份安详美丽的社会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就有所
体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15
(二)、文学常识介绍
  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礼记》,很好,老师归纳了一下,
请大家看投影。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投影提示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 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 ā n) 

☆男有分(f è 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 ù 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
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翻译全文,选择一组轮流翻译句子,老师作适当讲解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朗读课文。 
(1)提问:全文文字,共 5 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
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全班朗读课文,体会其中内涵。 
指导明确: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
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
“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
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
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
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再齐读课文。 

(四)、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
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
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

16
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 1 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
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
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
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
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
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
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
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
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
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
公元 3000 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0 字以上。 
八、探究性思维训练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 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
会吗?  
九、资料 

1.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
—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
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
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
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2. 《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

17
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
《檀弓》《王制》
《月令》
《礼运》《学记》
《乐记》《中庸》
《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
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
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
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
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