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与对策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7

学校代码:10270 分类号: 学号:122300202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与对策

——以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ncient Poetry


Lear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aking Shanghai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As an Example

专业学位类别� 教育硕士

专业领域: 学科教学(语文)

作者姓名: 孙晓晔

指导教师: 李定广

答辩日期: 2015年5月24日
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

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宄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

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

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J月^曰
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上海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校内导师签名.• ) 校外导师签名:

论文作者签名:年孓月,曰
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上海

师范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答辩委员会签名:

主席(工作单位、职称):

委员

5^
J

导师: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摘要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最耀眼的瑰宝,它同时也是中学语
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独有的审美价值及其主题的多义性给中学生提
供了审美鉴赏的平台以及思维拓展的空间。
通过一系列调查、分析,我了解初中生古诗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学习效率
偏低、古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性弱、教师较少针对诵读技巧教学等缺点。
同时,语文教师大都对古诗教学的兴趣不大,自身对古诗的喜爱度也不高,
教学较为功利。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篇目中诗歌的数量最多,词
位居第二,曲最少。大部分古诗的作家均来自唐宋两代,但同时兼顾上古至
清朝的作家作品,所选的古诗题材多样,基本涵盖了古诗的各种类别。而从
近十年上海中考中的古诗试题来看,从 2009 年中考起,对古诗的要求在原
来的名句默写的基础上,新增了古诗鉴赏的部分,着重考察学生对古诗的鉴
赏能力。
针对以上现状,我提出了古诗教学的新思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
学习古诗的兴趣和以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效率。要求教师巧妙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古诗,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古诗修养,在平
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灵活准确地开展古诗教学。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古诗 现状 对策

I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英文摘要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one of the most dazzling piece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the polysemy of the theme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to
expand their level of thinking.
Through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 found out that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ancient poetr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hese problems include low learning efficiency, less
applic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in the daily life and less reading skills taught by
their teachers. At the same time, most of the Chinese teachers lack of interests
in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nd even don`t like reading classical poetry
themselves, their teaching, as a result, is more utilitarian. Among the classic
poems referred in the textbook of Shanghai Education version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poetry have the largest number, Ci Poetry second, Qu the last. Most of
the writers were from Tang and Song Dynasty, while some others lived in
different dynasties. The themes in are diverse, covering the various
categories of ancient poetry.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Shanghai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requires students to not only dictate but also
appreciate the poetry properly, focusing on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appreciate
ancient poetry.
Under the situation above, I put forward a new way of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stimulates th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s of ancient poetry and take the teacher as the lea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Teachers create situations and let
students learn under certain situations with their own discovery,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eacher’s own command of ancient poetry. In the premise
of equal and democr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should be carried out flexibly and accurately.

II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英文摘要

Keywords 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Ancient Poetry;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III
目录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II
目录 ....................................................................................................................................... IV
第 1 章 绪论 ............................................................................................................................ 1
1.1 问题的提出 ................................................................................................................... 1
1.2 文献综述 ....................................................................................................................... 2
1.2.1 古诗的教学理念 .................................................................................................... 3
1.2.2 古诗的教学方法 .................................................................................................... 5
1.2.3 古诗的教学步骤 .................................................................................................... 6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8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 10
2.1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 10
2.1.1 学习兴趣 ............................................................................................................ 10
2.1.2 学习效率 ............................................................................................................ 13
2.1.3 学习目的 ............................................................................................................ 14
2.1.4 学习过程 ............................................................................................................ 16
2.1.5 课外运用 ............................................................................................................ 17
2.2 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 19
2.2.1 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的预估 ............................................................................... 19
2.2.2 教师对自身教学现状的认识 ............................................................................... 23
2.3 沪教版初中古诗教材分析.......................................................................................... 28
2.3.1 数量分析 .............................................................................................................. 28
2.3.2 作者分析 .............................................................................................................. 30
2.3.3 题材分析 .............................................................................................................. 32
2.4 近十年来上海中考古诗试题分析 .............................................................................. 34
2.4.1 古诗分值的变化 .................................................................................................. 35
2.4.2 古诗考核内容的变化........................................................................................... 36
2.4.3 古诗题型设计的变化........................................................................................... 37
第 3 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 39
3.1 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39
3.1.1 在情境中学习,引导学生审美的眼光鉴赏古诗 ............................................... 40
3.1.2 在发现中学习,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古诗 ............................................... 45

IV
目录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3.2 以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效率 .............................................................. 48
3.2.1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古诗教学的前提 ......................................................... 49
3.2.2 完备充足的知识储备是古诗教学的基础 ........................................................... 50
3.2.3 灵活准确的教学能力是古诗教学的核心 ........................................................... 51
结论 ........................................................................................................................................ 53
参考文献 ................................................................................................................................ 54
附录一:上海市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调查问卷 ............................................................. 56
附录二:上海市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调查问卷 ............................................................ 58
附录三: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篇目 .................................................................... 60
致谢 ........................................................................................................................................ 68

V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1 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949 年建国以来,中国的教育界一直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
语文教育究竟要教什么?或者说,古汉语到底教还是不教?围绕着这个问
题,每个时期的文人们观点各不相同。如果说,“五四”时期提倡“去中国
化”的文人们大多都是国学根底深厚的大学问家;那么,“文革”时期盲目
推崇“破四旧”的决策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大的失误。这个错误的决策造成
中国古典文化几乎彻底覆灭,而与此同时却没有新的、经得起推敲的新知识,
从而使中国的文化和教育都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
们,从教育的源头把自己和祖先一刀两断,等同于犯了把“婴儿和洗澡水一
同倒掉”的错误。
近十几年来,新课改在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新的管理等方面抓住了教
育的核心,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地位也节节攀升。古诗文日渐回归到现代语
文教育的主流中。然而中国的语文课程标准是统一的,但是语文教材却是各
个地区根据课标自行选材安排的。近年来,偶尔也能听闻某地删减了中小学
语文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文这类消息。
面对这一现象,在 2014 年 9 月 9 日——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
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参观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
从课本中去掉,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①对于习总的这一席话,引发公众广泛热议,短
短一席话却道出当今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文化传承。
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后,同年 11 月初,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
相关会议上透露:
“由语文出版社出版、明年 9 月起使用的新版语文教材中,
国学篇目所占比重将增至约 35%”②。同时,苏教版和人教版语文教材自 2015


《习近平:不赞成课本去掉古诗词》,《腾讯新闻》2014 年 9 月 10 日。
(http://news.qq.com/a/20140910/006095.htm)

樊未晨:《王旭明: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中国青年报》2014 年 11 月 15 日(03 版)。
1
第 1 章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年起,也将增加国学内容。其中,小学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增加古诗篇目的同
时,有望增加“尚武”的内容。 也就是说,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地
位非但日渐重要,而且地位近乎不可撼动。
然而,古诗和古文虽然同样承载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但是两者仍是
有一定区别的。古诗和古文同样隶属于文言文范畴,都用文言写成。这里所
说的古诗包括古代的诗、词、曲三种不同的体裁,它们都是一种语词凝炼、
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
裁。所以诗的语言必定是凝练的,有韵律的,往往更具审美价值。另外,诗
贵含蓄,由于用典,炼字等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古诗都很含蓄,甚至晦涩难
懂。而古文则包括古代的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尊崇语言严密简洁的标
准,讲求“微言大义”,相较古诗而言,通常更容易理解。简而言之,对学
生来说,教材中的古诗大都比古文更难理解。
既然古诗文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那么在教育的第一线——课堂中,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究竟如何?我们作为活跃在课堂中的教师又能从哪
些方面完善我们的古诗教学呢?

1.2 文献综述

古诗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古老的教材之一,一直是古往今来所有老师绕
不开的坎儿,因此大量优秀的经验在历史的长河中烁烁闪亮。在国内,古诗
教学一直是重中之重,但又是难中之难。对于这两点,很多优秀的前辈曾经
做出很多相关的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早在 20 年前,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
指出:“现在教委提倡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我觉得古典诗词可以发挥
多方面的作用。” ① 在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与他的观点趋于一致的表
述:“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②这里
所指的优秀文化中就包括古诗文教材,换而言之,课标强调古诗文能够提高


袁行霈:《古典诗词与情趣的陶冶》,《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 年第 2 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 页。
2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1 章 绪论

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类似这样强调古诗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的文献
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特级中学教师许纪友先生谈到诗歌教学时曾说:“中国的诗歌,民族特
色极为鲜明,读起来很美,教起来却很困难,而老师要教好和教出诗味更是
不易。”①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的艰难,对古典诗歌教学的研究
也显现出巨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对执教者有效实施诗歌教学提供经验
性的参考;另一方面,它对提高中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阶段,对古典诗歌教学的研究几乎处于白热化状态,众多教学者和研
究者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和历年教学文献探究出各种实用的教学方法。既然古
诗的重要性及其教学的困难度已是不容置疑的了,那么关于古诗的教学理
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前人又有哪些经验之谈呢?

1.2.1 古诗的教学理念

杨二亲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教学应该做到“能使课堂教学单纯的认知过程
变为认知与情感有机交融的艺术过程, 从而推动语文教学向培养和发展学
生情智的审美教育境界升华。”②作者认为古诗中的意境单纯依靠理性的分析
是无法全面而深入的领会诗意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留白”,指引学
生自由联想、感悟。
顾瑾则独辟蹊径,建议教师们参照古典诗学原则,运用古人对诗歌的品
评标准推行现如今的古诗词教学,以古教古,虽然他的建议在具体的操作实
践上对教师自身的古诗词文学素养要求颇高,但是他也同时深信“但运用它
的种种成就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努力使学生在积累与整合、感
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多方面获得发展, 不失
为一种积极的尝试,符合语文新课改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一种以创造性的

运用去发展古典诗学客观价值的努力。”
诸如此类不断地开拓着古诗教学的最佳路径的学者们不在少数,而本文
从诗歌本身的主要特点(即情感性、画面感和音乐性三个方面)出发,强调


许纪友:《诗歌:想说教好不容易》,《中学语文教学》,2008 年第 3 期。

杨二亲:《模糊教学艺术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文学教育》,2008 年第 5 期。

顾瑾:《古典诗学原则:现代语文教育的宝贵资源》,《教育科学》,2008 年第 5 期。
3
第 1 章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读者对诗歌的主体性阅读及与之对应主体性教学,将古诗的教学理念分为以
下两大类型:
1.2.1.1 以情感为核心
诗歌是内在情感和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任何外在的表现形式,如诗歌
语言、艺术手法等都服务于“情感”这一主题。所以,在研究诗歌教学时必
谈的也不得不谈的即是如何领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何茜就是一位将“情感”
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的教师,她认为,“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
一种情感教育。诗歌的本身就是情感的高度汇聚和浓缩。对诗歌进行整体的
情感把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 ①
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执教者常易走入两个极端,一种是只重理性
的分析,将诗歌分解成几个富有逻辑性的问题,整堂课都是由几个简答题串
联起来的。这种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诗歌教学恰恰忽略了“情感”这一
核心的教学理念,无法真正深入诗歌的本质,唤醒学生的诗心。另一种则是
只注重感性的煽情而不加任何理性的思考,他们往往刻意地通过各种外在媒
介营造诗歌教学的氛围,如音乐的渲染、视频的播放等,使课堂“情感”有
余而理性不足,教学显得苍白而缺乏深度。
1.2.1.2 以主体性为原则
这里所说的主体性其实包含三个方面:作者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和
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着重分析近几年大热的“学生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下新课程最为关注的命题,它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
又一重要理念与核心价值” ②。当下,不少教师及教育专家对实现学生在诗
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进行了探究:他们从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的多重
对话之间,发现和思考这个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利用诗歌教学
的“动态生成性”组织课堂;他们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才智,形成多元化诗
歌解读方式,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他们擅长将单纯
的“审美教学”转变为“二度创作”,企图让学生由简单的欣赏者转变为诗
歌的创作者,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精髓。


何茜:《语文课堂上的诗歌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 年第 8 期。

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6 页。
4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1 章 绪论

“主体性”诗歌教学理念,“打破了诗歌解读方式的一元化和评价测试
的一元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①但这种主体性的发挥并不
代表不需要教师的点拨,如果完全依赖学生自己形成对文本的理解,这种理
解很可能因为学生经验的不同走入解读的误区而无法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1.2.2 古诗的教学方法

针对诗歌的特点和诗歌教学理念,不少执教者探究出了各种不同的教学
方略,总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型:应试型诗歌教学和审美型诗歌教学。
1.2.2.1 应试型诗歌教学
应试型诗歌教学是把诗歌教学当作诗歌鉴赏,将对诗歌的赏析简单地归
纳为考试中的几道简答题,它是建立在理性批判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的。这
种教学方式往往不顾及学生的主体性理解而提供一种标准的解析方法,将解
析作为一种论证推理的过程。
它一贯的教学模式是:导入新课;介绍作者、背景;学生初读,教师纠
正读音、句读,教师逐句解释诗意;教师从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
语言特色等几个方面分析鉴赏诗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试型诗歌教
学模式渐渐退出时代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美育型的诗歌教学。
1.2.2.2 审美型诗歌教学
审美型诗歌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一种诗歌教学方式,它来源于审美的
对象——教材,教材所选的诗歌一般文质兼备,具有很强的审美特性:音乐
美、绘画美、建筑美、自然美、社会美、意境美。
那么何为“审美化教学”?“审美化教学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过
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联合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去体
验诗歌情感之美、德行之美、智性之美、艺术之美。” ②
审美型诗歌教学更强调诗歌学习的感受和体验,“新课程改革下诗歌的
学习过程不单是一个认识或者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更是一个体验、感受和
探究的过程。这种认识协调了人类的诗歌审美经验传承与个体基于自己的独


于漪,程红兵: 《诗歌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20 年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中学语文教
学参考》,2001 年第 11 期。

樊小勇:《感性的开发与审美的回归》,《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 年第 7 期。
5
第 1 章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特体验、感受重新阐释诗歌的关系。” ①
无论是间接性审美经验的获得还是学生主体内在审美体验的获得,诗歌
教学的策略都是“还原诗歌原始情境、探寻原初感受、寻找感性契合” ②,
将学生引向“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从而实现内蕴式的深层对话。

1.2.3 古诗的教学步骤

语文教师郑汉松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出发点,认为在古诗的教学过程
中,应该以“品读背诵”为出发点,他提出:“品读背诵是学好语文尤其是
古诗词的有效途径,诵读古诗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③他强
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诵读的重要性,以诵读带动学生的联想能力,启发
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并体味诗词的悠远意境。他将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精髓归为“品诵、欣赏、感悟” ④六个字。
这一点与特级教师李芳老师发表在期刊上的《品诵、欣赏、感悟一一初
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 ⑤一文的想法相似,两篇文章都认为初中古诗词教
学应有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首先朗诵诗词曲,背诵诗词曲,对其有一个
内容上和语感上的把握,之后对诗歌进行深入剖析和理解,让诗词曲中表达
的精神融入学习者的心中,最后对此精神能够做到感悟和升华。这也是目前
许多研究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得出的共同结论。
也就是说,诗歌教学无论运用怎样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须遵循三个基本步
骤:创设情境朗诵作品、投入情感欣赏作品、多种理解感悟作品。
诗歌教学必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入境是保证诗歌教学成功的前提,
入境即能创造出诗的审美境界,依据诗歌的审美特性,归纳出主要的入境方
法为:披文入情的朗诵。诗歌相对整齐的句式、铿锵和谐的韵律使它具有强
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音乐感,读起来琅琅上口。诗中大量对偶排比手法的运


王雪艳:《“诗意”地学诗:校园文学活动中的诗歌教育》,《内蒙古教育科学学报》,2009 年第 6
期。

刘春艳:《在古代诗歌中渗透美育》,《综合天地》,2010 年第 6 期。

郑汉松:《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 年第 6 期。

郑汉松:《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 年第 6 期。

李芳:《品诵、欣赏、感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 年第 9
期。
6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1 章 绪论

用,形成了情绪上的饱满、内容上的完整和章法上的起承转合。用朗读导入
教学,是体会诗歌独有的节奏的回环美、音调的抑扬美、声情的和谐美的最
好方式。然而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教师也尝试过运用多种方法,如分角色
朗读、音频范读等,效果却不是十分明显,学生只是听、只是读,并未真正
领悟到其间的情感。鉴于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包括
句法、句式、押韵、平仄、停顿、语调、语气等,对其抒情长句尤其要加强
指导 ①,使诗人本真的情感得到释放和还原。当然,借助一定的多媒体设备,
利用现代多媒体拥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态感好、信息量大等独特优势,
将诗歌学习的环境生动地呈现出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
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②。
诗歌教学讲究情感,入情即是入境,意境也就是形与神的统一。要让学
生深入到诗歌营造的意境中,必须对其中的意象、语言进行深刻的理解,同
时能够知人论世,深谙诗人的情感经历,还原诗人本真情感。
入境之前必先入象,意象对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人对意
象的选择与描绘,正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
反复揣摩体味,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而
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此外,诗歌的语言准确、简洁、凝练、富有跳跃
性,揣摩诗歌的语言就是揣度其遣词造句的精妙。诗人遣词造句独具匠心,
正如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他对词语的玩味绝非浅尝辄止,
而是深入灵魂的底里,渗透着诗人的心路旅程。在分析字词的过程中,老师
还要注意其中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挖掘词语表层意义之后的深
刻意蕴,品味诗歌含蓄凝练的语言美。同时,诗歌抒情性的背后存在大量的
叙述空白,这要求我们去捕捉、填补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叙事元素,而这些叙
事元素就是诗人的一个写作背景。每首诗的写作背景不同,表达的感情也定
然有别,我们说诗歌含蓄、话中有话,其实也得通过具体的知人论世去品悟。
欣赏诗歌有一个典型特征,那就是面对同一首诗往往会出现多元解读现
象,而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多元解读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


陈德俊:《把握情感,激发共鸣——关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点思考》,《语文教学之友》,2010 年第
6 期。

陈福生:《由音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所想到的》,《教育教研》,2009 年第 3 期。
7
第 1 章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诗学原则之间、诗学原则与语文学习之间,
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参与讨论、交流辩论、演讲朗诵等多种形式构建起多向
对话,加强体验,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当然,提倡多元,会不会
削弱规范呢?会不会使教师、学生无所适从?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所说的多
元是从不同层面切入,是在掌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切入的,打碎的是枷锁、
是僵化的教条,获得的是自由的权利。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初中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以及教师教授古诗词
的现状。其中,学生问卷的调研对象是上海市某公办初级中学。
这所公办学校是一所以就近入学为招生原则,地处上海中环的初级中
学,其生源以上海本地的学生为主,兼有 20%左右的非本地生源。该学校的
学生构成情况比较能够代表上海市的公办、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的平均值。
因此采样的数据虽然算不得面广,但着实具有代表性。
该校有预备年级学生 271 人,初一年级学生 329 人,初二年级学生 315
人,初三年级学生 298 人,共计下发 1213 份调查问卷。最终分别收到的有
效调查问卷分别是预备 269 份、初一 325 份、初二 310 份、初三 297 份,合
计 1201 份有效调查问卷。
除此之外,本文还研究了沪教版 2014 年出版的 8 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
古诗部分,从数量、作者、作品题材三个角度分析教材。本文也涉及了近十
年来(2005 年-2014 年)上海中考古诗部分的试题分析,从试题分值变化、
考核内容变化、题型设计变化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本文主要釆取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在学校图书馆和网站(知网、万方数据等)搜集文献资料,了
解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情况,力图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新的突破。
2.访谈法:就所研究的问题,分别对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搜集整理与
研究课题相关的教学实践经验。
3.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问卷就上海市初中生学习古诗现状与上海初中语文
教师的古诗教学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宄。

8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1 章 绪论

4.观察法:通过课堂观摩,观察上海市初中语文教师与学生在古诗词教学课
上的情况,进行真实记录。

9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2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中
简称《课程标准》)地不断修订,教材也随之不断地更新。初中阶段(6-9
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部分,无论从数量还是从难度上看,同样有着不小
的变动。毋庸置疑,国家越来越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
面的学习状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的地位亦随之水涨船高。然而,
几年过去了,究竟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如何?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遇
到了哪些问题?教师们又是如何传道、授业、解惑的呢?《课标标准》落实
的情况如何?上海的语文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情况如何?上海中考中古诗
部分的考题又有哪些变化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以查找资料、调查问卷和
访谈的方式展开调研。现报告如下:

2.1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
者。”这句话充分地证明了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以学到知识为快乐,这样才能
学得更深入、更全面,能从心底里热爱自己所学的知识。但是,在目前国内
的教育环境中,很多学生往往抱着“苦学”的心态,或主动或被动地学习着
各科知识,那么在初中学生的眼中,古诗学习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为了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初中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我向上海市某公办
初级中学的全校学生下发了调查问卷,旨在从学生的角度探究他们古诗的学
习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成因。
问卷共 10 题,主要从五个方面调查了学生古诗的学习现状,罗列如下:
(问卷见附录一)

2.1.1 学习兴趣

表 2-1 是各年级学生关于问卷第 1 题“您对古诗学习是否感兴趣?”的

10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回答情况:
表 2-1 您对古诗学习是否感兴趣?

1 预备 初一 初二 初三 总体
很有兴趣 28 30 27 25 110
有兴趣 120 144 157 133 554
偶有兴趣 77 93 66 71 307
毫无兴趣 44 58 60 68 230

图 2-1 您对古诗学习是否感兴趣?

注:图表是按照总体初中学生的人数分布份额制作的,以下均如此。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四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超过 50%的对古诗感兴趣,其
中“很有兴趣”的学生人数接近总人数的 10%。但是,对古诗“毫无兴趣”
的学生人数超过总人数的 10%。
从四个年级的情况对比而言,年级越低的学生对古诗越感兴趣,而高年
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度却降低了。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状呢?初中学生
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一般会否对他们的学习效率有影响呢?表 2-2 是学生们
对问卷第 2 题“您最感兴趣的语文学习内容是什么?”的回答情况。
表 2-2 您最感兴趣的语文学习内容是什么?

2 预备 初一 初二 初三 总体
古诗教学 45 49 46 30 170
文言文教学 39 60 45 42 186
现代文教学 142 161 158 160 621
作文教学 43 55 61 65 224

11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图 2-2 您最感兴趣的语文学习内容是什么?

从整体而言,超过半数的学生最感兴趣的语文学习内容是现代文教学,
而学生普遍对古诗教学的兴趣最弱,在 1201 份问卷中仅 170 人选择此项,
仅占 14.15%。而分开从各个年级来看,对古诗教学最感兴趣的学生在各年
级所占比例从预备到初三依次是 16.73%、15.08%、14.84%和 10.10%,也就
是说,学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古诗教学越来越不感兴趣了。
那么,学生认为影响他们学习古诗兴趣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参考他们
对第 4 题的选择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见表 2-3)
表 2-3 影响您学习古诗兴趣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 预备 初一 初二 初三 总体
兴趣爱好 211 284 291 285 1071
家庭氛围 32 45 61 52 190
教师素养 232 235 212 180 859
校园文化 68 92 83 60 303
其他 0 0 0 0 0

12 图 2-3 影响您学习古诗兴趣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是相对感性的个体,他们对学科的学习热忱最主要
还是凭着自身对学科的兴趣,并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任课老师自身素养的影
响。除此之外,学生并不重视家庭氛围和校园文化对他们学习古诗的影响。
然而,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当真对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的
提高没有助益吗?当然不是这样的。

2.1.2 学习效率

调查问卷中的第 3 题问及了学生认为语文教学中效率最高的教学板块
是哪个部分。这部分的数据和上文提到的第 2 题学生最感兴趣的语文教学内
容的数据结果差距不大。学生们普遍认为他们最感兴趣的现代文教学的学习
效率最高,占 41.30%;文言文教学次之,占 34.05%;古诗教学再次之,占
14.74%;作文教学的学习效率最差,仅 9.91 占%。而关于最感兴趣的教学内
容由高到低的排序则是:现代文教学(51.71%)、作文教学(18.65%)、文言
文教学(15.49%)、古诗教学(14.15%)。(见表 2-4)
表 2-4 您最感兴趣的语文教学内容是什么?

3 预备 初一 初二 初三 总体
古诗教学 35 45 42 55 177
文言文教学 87 102 114 106 409
现代文教学 134 149 121 92 496
作文教学 13 29 33 44 119

也就是说,学生认为古诗教学的学习效率高于作文教学的学习效率,但
是两者相较而言,更多人对作文教学的兴趣反而略浓厚一点儿。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学生自己的看法。在问卷的第 12 题中,请学生选择影响初中
古诗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可多选),表 2-5 是相关统计数据的
罗列。

13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表 2-5 影响初中古诗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10 预备 初一 初二 初三 总体
教材编选质量 51 63 69 71 254
教师素养 71 75 80 86 312
学生的积淀 125 162 155 167 609
中考相关分值 116 139 146 180 581
其他 0 0 0 0 0

左图 2-4 您最感兴趣的语文教学内容是什么?

右图 2-5 影响初中古诗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从上述两表中可以发现,学生其实知道他们自身的积淀对古诗的学习效
率影响极大,同时他们的学习也是奔着中考这个目标去的。学生们对自己的
古诗的学习情况有着客观而清醒的认识,但是现状仍然是学生有兴趣却学习
效率相对低下。

2.1.3 学习目的

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古诗的目的是什么呢?(可多选)从问卷中的第 5
题的数据统计可见一斑:
表 2-6 您学习古诗的目的是什么?

5 预备 初一 初二 初三 总体
继承文化传统 136 168 152 163 619
提升人文素养 186 193 196 181 756
增加日常谈资 52 63 57 42 214
提高考试分数 173 186 182 193 734

14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图 2-6 您学习古诗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教师,我们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总是带着功利色彩,总
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中考的指挥棒走。然而从上表中可见,原来学生也和
老师一样,学习目的较功利,61.12%的学生把提高考试成绩作为自己的学习
目的。而且随着年级的上升,越接近中考的学生学习古诗时越功利。
但是,与此同时,学生同样把“提升人文素养”和“继承文化传统”作
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分别占总人数的 62.95%和 51.54%。
不过,以“增加日常谈资”为目的的学生份额则少了很多,仅占总人数
的 17.82%,这一点透露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古诗的学习并不能给他们的日
常谈资添砖加瓦。学生们的这一想法同样在问卷中的第 6 题中有所体现。
表 2-7 你认为好的古诗教学应该是怎么样的?(可多选)

6 预备 初一 初二 初三 总体
激发兴趣 186 185 180 173 724
授人以法 116 142 151 167 576
提升素养 152 186 197 206 741
提高成绩 81 97 119 124 421
其他 7 9 8 11 35

15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图 2-7 你认为好的古诗教学应该是怎么样的?(可多选)

当学生被问及:“做到什么才是优秀的古诗教学”时,他们非但没有把
提高成绩放在第一位,相反,这一点被列在了最后,仅有 35.05%的学生选
择了这个选项。同时,有 60.28%的学生认为能激发兴趣的教学是优秀的,
61.7%的学生认为能提升素养的古诗教学是优秀的,47.9%的学生认为教师教
授了学习古诗的方式方法,这样的教学才是优秀的。看到这样的数据,我不
禁感到欣慰,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既功利又不功利。

2.1.4 学习过程

现在社会中虽然到处都在高呼“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但是事实
上,因为中考、高考的评价体制没有改变,学校还是一味追求升学率。无论
大小考,班级与班级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都要按照考试成绩进行排名。应
试教育有一种愈演愈烈,这给很多教师造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素质教育
和应试教育没什么区别。很多教师心里面存在的仍旧是传统的教学理念,课
堂上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古诗文教学就不可避免仍沿着原
来的老路走。
那么,初中生认为自己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究竟得到了来自教师的哪些
方面的辅导?请看表 2-8 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数据统计。
表 2-8 您在古诗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来自教师的哪些辅导?

7 预备 初一 初二 初三 总体
写作背景 172 184 191 188 735

16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文体知识 202 218 208 229 857


诵读技巧 98 106 84 71 359
鉴赏方法 137 165 220 231 753
其他 11 24 31 27 93

图 2-8 您在古诗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来自教师的哪些辅导?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学生认为他们从教师那里得到的最多的辅导是
“文体知识”方面的,占 71.38%。也的确如此,每个学生基本都能清晰地
分辨诗、词、曲不同的文体特征,一般都不会混淆。其次几乎并列的是占
62.7%和 61.2%的“鉴赏方法”和“写作背景”。由此可见,这三方面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都从教师那里得到了相应的辅导。
与此同时,仅有 29.9%的学生认为自己得到了古诗“诵读技巧”方面的
指导。这一数据说明不少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传递却忽视了诵
读的指导。

2.1.5 课外运用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在课堂以外学生遇到陌生的古诗是如何对待它
们的?在揭晓数据之前,相信您还记得前文中提及大部分学生对古诗学习较
感兴趣,那么在课堂之外,是否也是如此呢?请看表 2-9。
表 2-9 如果在日常阅读过程中您遇到了古诗,您将会如何?

8 预备 初一 初二 初三 总体
认真研读 23 31 28 21 103
抓其精要 91 106 93 80 370

17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粗通诗意 138 154 162 156 610


直接跳过 17 34 27 40 118

很明显,这份数据呈现一个极为标准的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上
面的饼状比例图清楚地告诉我们:遇到新的古诗,能认真研读的学生太少,
会直接跳过的学生更多,超过半数的学生仅仅粗粗略过古诗的大概含义。
那么,每个学生从小到大背诵了那么多优秀的古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用情况又是如何呢?

图 2-9 在日常聊天或写作过程中会引用或化用古诗吗?

果然不出所料,古诗在学生的日常交谈中鲜少有用武之地。在 1201 位
学生中,有 600 人很少在日常生活中用到古诗,几乎占了总人数的一半。而
且,还有 84 人表示自己从来不曾让古诗进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值得庆幸
的是,共有 517 人表示,在自己的生活中,古诗是位颇受欢迎的常客,不过
仅 71 人表示这样的频率很高,占总人数的 5.91%。
有这样的结果,我并不感到意外。1919 年,白话文运动过后,文言文
的适用范围急剧缩小,社会中基本没有了学习文言文的氛围。好不容易赶走
了外国列强、终结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文革十年的极左路线更是一刀切
除了那一代人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因此,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教育部日渐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祖国的未来——中小学生们的重
要性,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着社会发
展步子的加大,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追求高效益,高收入。而古诗文学习对
18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会快速直接带给人们物质财富,所以很多人认为
学古诗文除了应付考试中的古诗文阅读试题之外,也就没有其它实用性了。
这直接导致了有些人不仅忽视了古诗文的价值,还产生了一种“文言无用
论”,这些观念给教师和学生在古诗的教与学中带去了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
响,人们似乎日渐习惯了没有古诗的生活。

2.2 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
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人们一代跟着一代传下
去,但是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传给后一代的遗产。一代
跟着一代,把各种深刻而热烈的运动的结果、历史事件的结果,信仰、见解、
生活中的忧患和欢乐的痕迹,全部积累在本族语的宝库里。总之,一个民族
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①从他的话中,我们不
难发现传统文化、民族的语言的重要性已然不容置疑了。
那么,初中教师是否意识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
古诗,其教学也是极为重要的呢?为此,我请上海市的普通初级中学的语文
教师填了关于古诗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共收到 38 份有效的问卷。
下文从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的预估和教师对自身教学现状的认识这两
个方面展开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师的古诗教学情况。

2.2.1 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的预估

中医最讲究“对症下药”,教学活动其实也一样。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尽可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与调研的语文教师虽然只有 38 人,但是其中 23 人是 1201 位学生的初中
语文教师,所以调研得出的数据与之前的学生问卷的数据之间的对比、关联
性极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调研结果的准确性。
教师问卷(参见“附录二”)中的第 1、4、5、8、9 题都涉及到了教师


乌申斯基: 《祖国语言》,转引自洛尔德基帕尼泽著《乌申斯基教育学说》,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年,第 157-159 页。
19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对学生学习现状的预估,究竟初中语文教师对于初中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有
多少了解呢?我们将一一对比,给出结论。
第 1 题问的是“您觉得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是否感兴趣?”,38 位语文教
师的回答参见表 2-10:
表 2-10 您觉得学生对古诗
词学习是否感兴趣?

1
很有兴趣 5
有兴趣 10
偶有兴趣 15
毫无兴趣 8

图 2-10 您觉得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是否感兴趣?

同一道题目,问了学生的自我感觉与老师的授课感受,学生中 48%认
为自己对古诗教学有兴趣,而只有 26%的教师认为学生对古诗教学有兴趣,
差距近乎一半。很明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预估不足。
第 4 题问的是“您觉得影响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是:(可
多选)”同样,学生问卷上询问的是学生自己认为影响其古诗词学习兴趣的
主要因素有哪些。教师问卷的结果如下:
表 2-11 您觉得影响学生对古诗词
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
兴趣爱好 32
家庭氛围 13
教师素养 33
校园文化 16
其他 2

图 2-11 您觉得影响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0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这次的结果与上一次不同,对于这个问题,师生之间的差异性小了很多。
只是,相对而言,学生中认为“兴趣爱好”对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影响最
大,占了总人数的 89.18%,
“教师素养”对他们的影响则次之,但仍然占了
71.52%。而教师们的角度来看,“教师素养”和“兴趣爱好”几近相同,分
别占了 86.84%和 84.21%。
可以这么说,师生们不约而同把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动力根源归于学生
对古诗的兴趣爱好以及教师自身素养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
那么,关于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师生们的看法究竟是否相似呢?先回
顾下学生的问卷结果:“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考试分数”并重,同时重视
“继承文化传统”,这三者的比例分别是 62.95%、61.12%和 51.54%。那么,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其结果如何呢?请看表 2-13:
表 2-12 您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是什么?

5
继承文化传统 27
提升人文素养 19
增加日常谈资 12
提高考试分数 21

图 2-12 您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是什么?

很显然,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继承文化
传统”,而“提高考试分数”和“提升人文素养”这两个目的紧随其后,位
列二、三。虽然这样的认知和学生自己的感受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大,即师
生双方都认同文化、素养与应试同样重要,古诗教学既功利又不功利。
两份问卷的共同点是,师生都认为学习古诗对学生“增加日常谈资”帮
助不大,教师问卷的 31.58%的比例虽低,但仍然远高于学生的自我认识的
17.82%,这个数据说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觉得平时的人际交往中,
古诗并无太大的助益,且相较之下,教师更为乐观些。
更细致地呈现古诗对学生而言的实用性的题目是第 9 题:“您的学生在

21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日常交谈或写作过程中会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吗?”。这一道题目教师在回答
时有一定局限性,在与其中一些语文教师的访谈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指出:
因为教师的工作量和初中学生的课程量的关系,师生间除了语文课堂之外交
流的时间很有限。但语文教师在回答这道题时又有其优越性——写作过程中
学生的遣词用句没有人比他们的语文任课老师更清楚现状了。因此,教师在
此题中的回答更偏向于学生们的书面表达情况,而学生们的回答往往会综合
考虑日常交谈和写作过程两个方面,双方的认知很可能会有一定的出入。
让我们先看看教师们的感受:
表 2-13 您的学生在日常交谈或写作过程中会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吗?

9
经常用 4
有时用 17
很少用 15
从来不用 2

图 2-13 您的学生在日常交谈或写作过程中会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吗?

很明显,超过半数的语文教师认为学生们比较普遍地将古诗运用与日常
生活和写作中,另外接近一半的比例中,“从来不用”的比例极低,仅占
5.26%。也就是说,教师们认为,绝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能在日常的生活
和写作中活学活用古诗,完全不用的仅占极小的比例。
之前的学生问卷中,情况则和教师问卷有出入。学生中 49.96%认为自
己平时“很少用”古诗,认为自己“经常用”的占 5.91%、“有时用”的占
37.14%,这两项都明显少于教师的调查问卷结果。相信这样的差异性主要
是由于口头表达和书面运用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性说明更多的学生在写作中
运用古诗的概率高于日常交流。
最后,我们来看看第 8 题:您认为学生在日常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了
古诗词可能会怎么做?教师的回答见下表 2-14:

22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表 2-14 学生在日常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古诗词可能会怎么做?

8
认真研读 4
抓其精要 11
粗通诗意 20
直接跳过 3

图 2-14 学生在日常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古诗词可能会怎么做?

学生的自我评价按照从高到低的比例依次是:
“粗通诗意”51%、
“抓其
精要”31%、
“直接跳过”10%和“认真研读”8%。对比教师对学生的预估,
基本数据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如果以对待课外的古诗的学习态度认真或不
认真笼统划分,师生都认为有超过 60%的学生不认真,仅不足四成的学生
认真对待课外古诗。
从以上的五道题目来看,教师对于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有一定的认知
能力,虽然教师对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明显低估,但是其他几个方面基本
相似,师生们都认同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对于学生
学习古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既是为了提高自身修
养,又有其功利性地应试的一面。大部分学生们能在日常交流及写作过程中
运用古诗,但是书面写作的运用频率远高于日常交流。同时,面对课外的古
诗,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弱化。归根结底,古诗的教学正陷入半
红不紫的尴尬境地。

2.2.2 教师对自身教学现状的认识

接下来,让师生易地而处,将教师从自身教学现状的判断与学生对教师
教学现状的判断做个对比,看看教师是否达到了自己的教学预设?学生对教
师的古诗教学的评价如何?
调查问卷中的第 2 题:
“你最感兴趣的语文教学内容是什么?”38 份问
卷中,18 份选择了“现代文教学”,11 份选择了“作文教学”,6 份选择了
“文言文教学”,仅有 3 份选择了“古诗教学”。从下面的柱形图,不难发现,
23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大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把古诗教学当作自己的最爱,古诗教学本身并不被大
部分语文教师重视。
表 2-15 你最感兴趣的语文教学内
容是什么?

2
古诗词教学 3
文言文教学 6
现代文教学 18
作文教学 11

图 2-15 你最感兴趣的语文教学内容是什么?

而且,在访谈中,不少教师坦言自己在备课时,大多按照教学参考书和
其他权威性的教学参考资料,在上课时更多的是照本宣科,要求学生逐字逐
句记好笔记,机械性地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都缺乏对作品的真情实感,
自然更少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看到的画面或者感受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因
此,在教课的过程中,学生听到了标准解答,但对于古诗的品鉴不过是浮光
掠影般的过场,很难感同身受,更不要说做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欣赏
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
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
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①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能力了。
从教师们回答问卷中的第 1 题“你觉得学生对古诗学习是否感兴趣?”
中,我发现教师对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的预估比学生的自我评价要低了许
多,这很可能也是教师不喜欢教古诗的原因之一。
我在与教师的访谈中问及为何不喜欢古诗教学,大部分给出的理由比较
接近,就是学生往往无法领会字词精炼的诗词曲中蕴含的意境、情趣,教学
上难度大,不容易把握,花费大量时间解释,却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说
多错多,不如考什么教什么。
这一点,教师们在问卷的第 3 题:“从单位时间内产生效果的比例看,
您认为语文教学中效率最高的是以下哪一种?”中的回答却与上一题有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7 页。
24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的出入。
表 2-16 您认为语文教学中效率最高的是以下哪一种?

3
古诗词教学 10
文言文教学 13
现代文教学 10
作文教学 5

图 2-16 您认为语文教学中效率最高的是以下哪一
种?

这些数据和学生们的评价相去不远,只是学生们更多认为现代文教学的
效率高于古诗词教学,教师们则反之。如果分得更粗犷些,这个问题的四个
方面可以简单归为,究竟是古诗文的教学效率高还是现代文阅读与写作的教
学效率高?教师们超过 60%选择了古诗文教学,其中古文略高于古诗。之前
更受教师喜爱的作文教学,教师们反而把它的教学效率排在最末。
是什么造成语文教师一方面最不喜欢古诗教学,相对更喜欢作文教学,
同时又认为古诗教学的教学效率高于作文教学呢?为什么教师们偏爱的不
是教学效率教高的古诗教学呢?究竟是什么造成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呢?
带着这一疑问,我继续采访了一些语文教师,他们给出的说辞惊人的一致,
他们都认为古诗其实很好教,划好注释,翻译诗句,谈谈背景,听写中心,
然后让学生去背,考试往往能得到不错的分数。却也因为好教,而没啥挑战
性,因此兴趣不大。
也就是说,教师们普遍存在着古诗教学方法单一的弊端。大部分教师在
教授新课时,把教学重点放在背诵、记忆上,教学过程通常按照传统的“读
-译-背”顺序展开。二期课改之后,虽然加强了学生的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等形式,但是通常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解决生字词的解释或者诗句翻译等环
节。看似热闹的课堂沿袭地仍然是原先的教学环节,并没能给学生带去实际
意义上的收获。在学生失去对这一新形式的兴趣后,讨论最终还是沦为“你
25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推我躲”的状态,最终古诗教学仍然沦为了“一言堂”,是一场教师的独角
戏。
而且,在访谈中不少教师坦言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自己往往更多地是机械
式地灌输古诗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黑板
上写满密密麻麻的译文,而学生却是茫然无措、死气沉沉,甚至有些孩子在
做小动作或者神游太虚去了。小部分认真听讲、逐字逐句记笔记的孩子,看
似充分地接受了教师的指导,但是,课后问及他们对诗词的理解、感受,只
剩下心虚的笑脸和闪躲的神情。很明显,老师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演说确确实
实地从耳中划过,却未能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显而易见,教师中较为普遍存在的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不符合学生需求
的。
那么,教师们心里对优秀的古诗教学到底有没有“一杆秤”呢?在问卷
中的第 6、7 题中,他们分别回答了“您认为好的古诗词教学应该是怎样的?
(可多选)”和“您认为自己的古诗词学习方面给了学生那些指导?(可多
选)”,统计结果参见表 2-18、表 2-19:
表 2-17 您认为好的古诗词教学应该是怎 表 2-18 您认为自己的古诗词学习方面给
样的? 了学生那些指导?

6 7
激发兴趣 25 创作背景 30
授人以法 18 文体知识 27
提升素养 15 诵读技巧 16
提高成绩 26 鉴赏方法 21
其他 3 其他 1

表 2-17 您认为好的古诗词教学应该是怎样的?
26

表 2-18 您认为自己的古诗词学习方面给了学生那些指导?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可以这么说,第 6 题问的是古诗该怎么教?第 7 题问的是古诗你教了什


么?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教师们都赞成古诗教学最重要是激发兴
趣,其次是提高成绩,他们在教学中教得最多是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文
体知识,相对而言,诵读技巧的教学少了很多。
同样的问题,学生从自己的感受得出的结论是古诗教学最重要是激发兴
趣(60%)和提升素养(62%),其次才是提高成绩(35%),学生认为教师教
得最多的是文体知识(71%)、鉴赏方法(63%)和写作背景(61%),最少的
是诵读技巧(30%)。对于教师教了些什么这一问题,师生间并没有太大的分
歧,诵读技巧在诗歌教学中最少被涉及,那么它重要么?当然重要!为什么
教师教得很少呢?访谈中,教师指出初中生已经具备了朗诵的基础,没有太
大的必要再教。课堂时间已经很紧凑,没时间读,基本让学生回家读背。
而在古诗教学应该教什么这一点上,学生们明显没有教师们那么功利,
成绩被放在第二位,审美被推倒最前面。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你总能看到
这样的现象: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个学期都有 16 首“每周一诗”,在整个学
期的古诗的教材中占有 70%左右的比重,它们比课文中的古诗在数量上承担
着更重要的地位。但是,上海中考语文对于“每周一诗”的考核要求仅仅是
有选择地背默,不要求学生对其鉴赏、分析。于是,有些语文教师按部就班
地给出整齐划一的解释,逐句翻译;有的语文教师选择草草掠过,或者用一
些犄角旮旯的时间领着学生走马观花;更有甚者索性只字不提,仅仅要求学
生背诵、默写。
这种“为中考而教”的心态使得很多学生平白丧失了与众多优秀的古诗
作品灵魂对话的机会。而教师过分重视应试教育这一点可以教师们在第 10
题:
“ 您认为影响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可多选)”
中的回答看出:

27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表 2-19 您认为影响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10
教材编选质量 23
教师素养 30
学生的积淀 20
中考相关分值 26
其他 3

图 2-19 您认为影响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这一题中,师生的想法略有出入,教师更多地认为自身的素养影响着古
诗词的教学质量,而学生则认为自己的文学积淀影响更多。双方都没有错,
只是都更多从自身的原因追究古诗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同时,师生双方都
肯定了中考对古诗词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这也解释了上文中出现的“为考
试而教”的典型教学现象。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教材编选
质量,那么教材究竟编得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分析了沪教版初中语文古
诗教材。

2.3 沪教版初中古诗教材分析

首先,我关注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材的现状。以沪教版初
中语文六年级至九年级 8 本教材为例,我分析了现行上海语文教材中古诗的
数量、古诗的作者及其所属朝代和古诗的题材分类。

2.3.1 数量分析

古诗包括诗、词、曲三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它们在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中各展拳脚,但是各自所占的份额却有相当的差异性。不少学生在访谈中都
表示“印象中教材里最多的就是古诗”(在古诗教材中),事实也确实如此,
从表 2-20 中可见。(具体的古诗篇目见“附录三”。)

28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表 2-20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数量

数量
诗的总数 词的总数 曲的总数 合计
书册
六年级第一学期 19 2 0 21
六年级第二学期 25 0 0 25
七年级第一学期 24 0 0 24
七年级第二学期 13 10 0 23
八年级第一学期 14 6 0 20
八年级第二学期 14 1 8 23
九年级第一学期 16 2 0 18
九年级第二学期 11 0 1 12
合计 136 21 9 166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连同每个单元中的“每周一诗”在内,每个初中生
平均每个学期要学习 21 首古诗。而每个学期基本都有 16 首每周一诗(绝大
部分“每周一诗”都是古诗,其中仅含极少量的词、曲作品),也就是说,
出现在课文内的古诗平均每学期有 5 首左右。
很明显,上海市中考语文的考纲仅要求初中生正确背、默每周一诗的文
本,但是对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则要求初中生在正确背、默的基础上,了解关
于作者的字号、文学成就,关键字词的注释,诗句的含义乃至整首诗所表现
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技巧等。
不言而喻,古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资历最老的一员大将,在沪教版初中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在 167 篇古诗作品中古诗有 137 篇,
占总数的 81.93%;最少的是曲,相对最晚兴起的元曲入选的基本都是“元
曲四大家”创作的篇幅短小的散曲,整个初中在八年级第二学期集中学习 8
首元曲,占总数的 5.42%。词则以远逊于古诗又高于元曲的数量位列第二,
在沪教版初中语文的古诗教材中占 12.65%的比例。这样的数据下,无怪乎
学生们众口一词地认定古诗读背得最多。
让我们再把范围缩小一些,缩小到《2015 年语文中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中关于中考考试的古诗篇目上来看,考纲中要求参加中考的学生能掌握总计

29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30 篇古诗的理解(详见表 2-21)。考纲要求的篇目数量对比八册书总共 166


篇的古诗,缩小了将近五分之一。在 30 篇作品中,古诗有 19 篇,词作 7
篇,元曲 4 篇,分别占总数的 63.3%、23.3%、13.3%。
表 2-21 2015 年上海中考古诗默写篇目和赏析篇目(与 2014 年一致)

六年级(上) 六年级(下)
★观沧海 ★钱塘湖春行
★望岳 ★黄鹤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居秋暝
★迢迢牵牛星(每周一诗) ★送友人
★雨晴(每周一诗)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卖炭翁 ★江城子(密州出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雨)
★题破山寺后禅院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过零丁洋(每周一诗) ★题都城南庄(每周一诗)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诉衷情 四块玉·别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天净沙·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天净沙·秋思
★ 归园田居(每周一诗) 水仙子·咏江南
★观书有感(其二)(每周一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每周一诗)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生查子·元夕(每周一诗) ★竹枝词(每周一诗)
★观猎(每周一诗)
【注】带★号为默写篇目
从这两组数据的比较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上海语文初中八册的
教材还是上海市中考语文的考纲,它们都倾向于让初中学生更多地接触古
诗,词次之,曲再次之。

2.3.2 作者分析

既然古诗在数量上占据了优势,那么唐朝作为古诗发展史上的巅峰时
30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期,唐朝的诗人是否最受教材选编者的青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再次做了
数据统计:166 篇古诗出自 91 位作家之手,其中有 27 位作家的作品不止一
篇入选教材,而这 27 位作家的入选作品总数为 102 篇,包办了 61.4%的作
品。
在这 27 位作家中,唐代作家 11 位,共计作品 50 篇;宋代作家 11 位,
共计作品 41 篇;元代作家 3 位,共计作品 6 篇;魏晋南北朝作家 1 位,共
计作品 3 篇;三国时期作家 1 位,共计作品 2 篇。可以说,唐宋两代的作家
不管在作家人数还是作品数量上都可谓是平分秋色,各霸一方。
即使从 102 位作家各自所处的朝代及各朝代作品的总数来看,仍然是这
样。在 102 位作家中,唐代作家 35 人,作品总计 74 篇;宋代作家也是 35
人,作品总计 65 篇;其次是元代作家 7 人,作品 10 篇;清朝作家 5 人,作
品总计 5 篇;魏晋南北朝作家 4 人,作品 3 篇;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500 多年间的 305 首诗歌的《诗经》也有 3 篇作品入选教材;不管是人数还
是作品总数收录在沪教版语文教材中最少的是明代的作家及其作品,仅 2
人 2 篇。(详见表 23)
表 2-22 作家作品入选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数量

作家 所处朝代 作品数量 作家 所处朝代 作品数量


杜甫 唐代 11 篇 杨万里 宋代 3篇
李白 唐代 8篇 陶渊明 魏晋南北朝 3篇
苏轼 宋代 8篇 孟浩然 唐代 2篇
白居易 唐代 7篇 胡令能 唐代 2篇
陆游 宋代 7篇 柳宗元 唐代 2篇
王维 唐代 4篇 岳飞 宋代 2篇
李商隐 唐代 4篇 王禹偁 宋代 2篇
杜牧 唐代 4篇 苏舜钦 宋代 2篇
欧阳修 宋代 4篇 范成大 宋代 2篇
辛弃疾 宋代 4篇 马致远 元代 2篇
王安石 宋代 4篇 白朴 元代 2篇
刘禹锡 唐代 3篇 关汉卿 元代 2篇
杜荀鹤 唐代 3篇 曹操 三国 2篇

31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朱熹 宋代 3篇

唐宋作家及其作品在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平分秋色的现状与诗、词在
教材中各自所占比例的悬殊差距完全不同。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在 166 篇作
品、91 位作家中,仅有一位女性的一篇词作入选——李清照。
再来看看入选作品位居前列的作家:关注民生现实的诗圣杜甫、浪漫的
诗仙李白、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苏轼、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白居易、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们个个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可不说教材的选编者用心良苦。
从各个作家各自作品的风格来看,还有擅长禅味诗意的山水诗人王维、
有刻意追求诗美的李商隐、有专攻七言绝句的杜牧、有强调“文道并重”从
而开创一代诗文新风的欧阳修、有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之一的辛弃疾、更有
主张“文道合一”的王安石。单从作家的成就、风格、人数这三个方面来看,
沪教版初中语文的古诗教材的确做到了博采众长、百家争鸣。

2.3.3 题材分析

根据古诗主要内容的不同,通常把古诗分成叙事诗、咏史诗、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行旅诗、送别诗、哲理诗、讽喻诗、闺怨诗 9 大类。这些类别
的作品在沪教版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
叙事诗是指用诗歌的形式、诗歌的语言来叙述故事,它的故事情节相对
于小说、戏剧等更为简洁,但是仍能用寥寥数语突出主人公的人物个性,通
常还伴有抒情的语句。在沪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中,选取了
叙事诗的代表作品之一——《木兰诗》。
咏史诗是指以怀念过去的人物或风貌为主的古诗,这类诗词中除了作者
对历史的感慨,通常也掺杂着作者对自身遭遇、社会现实的感慨,或借古喻
今、或借古抒情。如收录在沪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二学期教材中杜牧所作
的《赤壁》一诗,杜牧想象着当年赤壁之战,若是没有东风相助,吴国定然
被曹操所统领的军队攻克,甚至导致大乔、小乔两位贵夫人被曹操纳为小妾。
他将周瑜功成的主要原因归于东风——天时,弱化了周瑜作为主帅的重要
性,这其中也暗含着他对当时的阮籍登广武战场这一事件的评价,即“时无

32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边塞诗的题目中常常出现有“塞”、
“军”、
“征”等字词,作品大都表现
边塞的奇异风光、山河沦丧的苦痛、旧居边关的乡愁、连年征战的惨烈、报
国无门的悲愤或是渴望建功立业的激情。岳飞的《满江红》就是边塞诗词的
代表作之一,其中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更是表达
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激情和豪迈乐观的情感。
山水田园诗是这一诗派可谓源远流长,这类作品往往着力于描写自然山
水的空灵秀美或是农村田园的恬淡安逸。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既选取了陶
渊明的《移居》,也有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将这一诗
派中具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完整地呈现在初中学生的眼前。这三位同中有
异、各有特色的作家,向学生们重现了千百年前的澄澈明净的世界。
与清丽优美的山水田园诗截然不同的行旅诗则是以异乡人描述旅途艰
辛孤寂的内心世界为主题,通常抒发作者对自身飘零的身世的伤感或是思乡
怀人之作。教材中,最为经典的行旅诗就是元代戏曲作家马致远的散曲《天
净沙·秋思》,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独自一人,骑着一匹瘦马,黄昏时分独
步古道,满怀着对家乡极度的思念之情。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动容?
同样洋溢着哀伤之情的送别诗也是古人常写的题材之一。古代由于交通
极度不发达,游子远行往往耗时长久,且互通书信亦是不便,因而每每到了
朋友将要远行之际,彼此心中总是满溢着对对方的不舍以及对他的美好祝
愿。因此,送别诗往往带有哀伤、不舍的感情。而沪教版教材中却偏偏选了
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友人》,这首诗与通常意义上的送别诗不同,虽然
同样表达了对友人浓浓的依恋、深切的不舍,但是描绘的景物却是开阔明丽,
对友人虽不舍却仍是满心祝祷,画面中流淌着无限温馨。
哲理诗自古有之,却是在宋明理学兴盛之际臻至顶峰。此类诗作往往表
现诗人自身的哲学观点,通常含蓄、隽永、短小、精悍。宋代大文豪朱熹写
的《观书有感》、宋代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代卢梅坡的《雪梅》
等哲理诗中的优秀作品都入选了教材。作者们通过具体生动的意象,含蓄地
表达了他们从人生中感悟出的哲理,文美,理更美。
讽喻诗通常是作家出于对社会、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以百姓

33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的日常生活来反映国事民生的作品。白居易的《卖炭翁》和杜甫的《石壕吏》
都通过普通百姓的困苦生活与官吏们的凶狠霸道的对比,表达了对统治阶级
的不满和愤恨。而且,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更是列举了周公在世
时被人诬陷为篡权者和王莽曾长时间地被世人认为是谦谦君子这两个事例,
以此讽刺那些栽赃他和他的好朋友元稹的人们,白居易认为真伪最终总是能
够被时间检验出来的。
闺怨诗指的是作者通过揣摩女子的心思,从女子的角度写诗作,此类诗
作的通常表现女子在闺中思念远行的丈夫。如白居易的诗作《望驿台》,这
首诗就是巧妙地从元稹的夫人的角度去写女子对远游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整体而言,沪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教材的选材类别及其具体作品来看,包
罗万象这四个字是当之无愧的。教材的确做到了博采众长,让各种类别的中
国古代优秀的诗、词、曲作与广大的初中生的灵魂碰撞着,交流着,蔓延着。
其次,从编排顺序来看,沪教版选取的古代诗歌在每册初中语文教材中
都按照文学史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以各自形成的时期排列。从唐诗(上、
中、下)三个单元到宋词(上、下)两个单元,再到元曲一个单元。这样做
有利于从选文的时代性和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形成一个相对系统和完善的
知识结构体系,包括文学、文化发展史的知识,便于学生和教师更加全面清
晰的了解传统文学的演变,利于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连续性,避免产生文化
断层。
再者,沪教版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采用的是诗词单元制,即一个单元的
选文只涉及古诗词,不再编入其他文章。这样做通常是把同一时代的作家和
作品编在一起,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一段时期内文学作品的特点,更好的理解
古诗词。因为作者总是会受时代的影响,这些影响会或多或少的体现在他的
作品中,形成一定的规律,学生通过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往往能初步体会到
这一规律,这对学生今后鉴赏分析同时期的诗词具有很大的帮助。

2.4 近十年来上海中考古诗试题分析

科技的腾飞、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这些全都离不开人才的聚集。
当今社会,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日渐重视,谁都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

34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线上,更遑论中考?且看看,在近十年的中考的指挥棒下,古诗究竟舞出了
怎样的乐章?

2.4.1 古诗分值的变化

以下是十年来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的总分、文言文总分、诗词曲总分以
及诗词曲两大题型及其分值的明细罗列:
表 2-23 2005 年~2014 年上海中考古诗分值表

年份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分值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试卷总分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20

文言文总分 39 42 42 42 42 42 38 38 38 30

4~
古诗总分 16 16 16 16 16 16 9 9 9
10
4~
名句默写 12 12 12 12 12 12 9 9 9
10

诗词曲鉴赏 4 4 4 4 4 4 0 0 0 0

古诗与 13%
文言文总分 41% 38% 38% 38% 38% 38% 24% 24% 24% ~
比值 33%
注:2005 年的中考语文默写部分给出了 8 道题,由学生自由选择 5 题作答,其中有 5
句古诗默写,3 句古文默写,因此该项得分为 4~10 分。

十年来,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关于古诗的分值的变化在表格中一览无遗
——十年来古诗的分值一路看涨。2006 年、2007 年、2008 年每年仅默 3 句,
共计 9 分,而近六年内则古诗默写一直稳定在 4 句 12 分。尤其值得一提是
2014 年默写部分总分比之前 5 年的 6 句 18 分减少到 5 句 15 分,少了一句
古文默写,但是古诗默写的总量未变。

35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由于近十年的上海中考语文卷的试卷总分、文言文总分、古诗总分的分
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2005 年的中考语文总分不同于另外 9 年,仅
为 120 分;2006 年~2008 年间,古诗的总分仅 9 分,而之后六年古诗的总
分稳定在 16 分,分值提高了 77.8%,此消彼长之下,古诗在上海中考语文
学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将十年来上海语文中考卷中古诗总分与文言文总分相比较,表格
中最后一行的数值清楚地证明了——古诗在上海中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了。

2.4.2 古诗考核内容的变化

十年来,古诗中考的重头戏始终在默写,考核内容上变化不大,仅仅在
数量上有微调,2006 年~2008 年每年考 3 句古诗默写,2009 年至今 6 年每
年考 4 句古诗默写。
另外,自 2009 年至今 6 年间,新增了古诗鉴赏的部分,在每年的中考
中占 4 分。诗词曲鉴赏的重点是考核学生对古诗词句含义的理解、对古诗中
蕴含的作者情感的理解、对古诗描绘的意境的理解。甚至有些考题不仅仅局
限于某一首词的理解,而是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要求学生能由此及彼、触类
旁通。如 2012 年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7. 下列与本曲(《天净沙·秋》)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D.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A.B.C.D.四个选项分别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思》、杜甫的《卖炭翁》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四句诗依次描述的季
节是:晚春、秋、冬、初春。学生只有在准确理解五首古诗的基础上,才能
选出与《天净沙·秋》中描述的季节相一致的选项。

36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2.4.3 古诗题型设计的变化

如前所述,近十年上海中考语文中古诗的默写部分仅仅在题目的数量上
有变化,题型却毫无变化。
但是近 6 年来新增的古诗鉴赏的题型却是年年不同,现将六年间上海中
考古诗鉴赏题罗列如下:
表 2-24 2009 年~2014 年上海中考古诗鉴赏题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破阵 《饮湖上初
《望洞庭
篇 子·为陈同 晴后雨》和 《天净
《如梦令》 湖赠张丞 《登高》
名 甫赋壮词 《钱塘湖春 沙·秋》
相》
以寄》 行》


宋词 唐诗 元曲 宋词 唐诗 唐诗

下列与本
两首诗都抒 以下不属于
这首词题 曲描述的 “浓睡”在 诗中“太
题 发了作者对 诗人“苦恨”
目的意思 季节相同 词中的意 清”的意思
1 西湖怎样的 原因的一项
是什么? 的一项 思是? 是什么?
情感? 是什么?
是?


翻译 理解 选择理解 翻译 翻译 选择理解

诗歌的前四
本曲前后 句描画出一
“可怜白
两组景物 下列理解 幅深秋怎样
发生”表达 对两首诗理 下列理解
题 呈现出 不 正确的一 的画面?后
的作者情 解正确的一 不正确的
2 同的特点, 项是什 四句触景抒
感是什 项是? 一项是?
它们分别 么? 怀,渗透出
么?
是什么? 诗人怎样的
心境?

37
第 2 章 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理解 选择理解 理解 选择理解 选择理解 理解

从上表中清晰可见,近六年来,上海市中考语文命题组将原先的依靠死
记硬背的课内古文中的词语解释去掉,改成了现如今的古诗鉴赏,越来越重
视考察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力,考题有深度、广度。而且 6 年间 5 年中以选择
题的形式考察学生理解力、辨析力。
这十年,古诗的考试题型,从单一的机械性背默上升到知其然且知其所
以然的新高度,不仅考察字词的含义,更关注古诗中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联性等等。

38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3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第3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从上文中的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初中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较高,但
是其学习效率相对较低。有鉴于古诗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
提高初中生学习古诗的效率?这将是本章节重点探讨的对象。
本章节着重将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角度,寻求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兴趣
的对策。

3.1 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兴趣指的是人
们能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它是推动人类探求新知识的
内在动力。
学习兴趣究竟从何而来?究其根源无非两处:学生自身对学科的兴趣以
及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
趣。所谓直接学习兴趣指的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从古
诗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对中国古诗本身的兴趣和课堂学习中产生的兴趣统
称为学生对古诗的直接兴趣。而间接兴趣指的是指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结果发
生兴趣,比如默写 100 分得到老师赞许的目光。
值得一提的是,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并不是割裂的、毫无联系
的两个方面,相反,它们往往彼此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也就是说,学习
中往往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是同时存在的,有时候是直接学习兴趣
主导,有时候则是间接学习兴趣居多。研究证明,学习的直接兴趣若无特殊
情况,往往能够长时间地持续下去,是提高学习效率最主要的原因。与此同
时,学习的间接兴趣在一定地助力下也能逐步转化为学习的直接兴趣,因此
也不容忽视。
学生是否对我国古代的诗词作品感兴趣,这一点是学生主观意愿决定
的,似乎教师对此无能为力。其实不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最大
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前辈

39
第 3 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中,在学生学习古诗前为他们创设恰当的情境,最能激
发他们的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习这一方式,同样能不断地刺激学
生的好奇心,从而生发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3.1.1 在情境中学习,引导学生审美的眼光鉴赏古诗

中国古典诗歌因其独具的审美内涵,受到了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的追捧。
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的精品比比皆是,美不胜收。
什么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
入生动形象的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兴趣,以此来帮助学
生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古诗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们用古汉语写成的,在现如今白
话文一统中国的局面下,初中生想要学习、理解古诗本就面临着语言这一大
难题。不管是不讲究对仗、押韵自由的古体诗,还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的
楚辞体,抑或是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府诗及其变体歌行
体,再或是始于唐代,对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的近体诗,
以及分别在宋朝、元代达到顶峰的词、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语言的高度凝
练、思维的无限跳跃,这给尚在初中学段,文言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们设
置了不小的障碍。情境教学正是帮助初中学生跨越这一障碍的最佳良方,学
生在情境中,能够尽可能地忽视语言的隔阂,尽情感受古诗的音乐美、绘画
美、建筑美、自然美、社会美、意境美。
3.1.1.1 朗诵还原情境
在第二章的数据分析中提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时常忽略了对于古诗
的诵读指导,这是当前古诗教学的一大缺陷。
其实,朗诵在古诗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姑且不论朗诵、熟读诗歌是
理解诗歌的大前提,单从古诗不仅大都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自有一份美
感。而且声情并茂的朗诵能把学生直接带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仿佛穿越一般,
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这两点来说,朗诵对古诗学习的重要性就不证自明
了。对于一些诗意浅显的作品,学生自主诵读自然而然能领会诗歌的含义,

40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3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不教而自明的体验能够赋予他们很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对隐晦、艰深的作品,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诵读下,能从应运而生的
情境中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例如在开展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的教学活动时,对于预备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体会时空的永恒、人类的
渺小、生不逢时的感慨、报国无门的悲愤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之初,
我鼓励学生们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分开读、个别读,不断地修正停顿、
重音,然后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名家朗诵的录音。最后,再次齐读,学生
们都能感受到陈子昂的孤独、悲怆,而且可以通过朗读再现天地的广博,对
比出诗人作为人类个体的渺小,激发学生探究诗人为何会有如此感慨的好奇
心,从而推动诗作分析、理解。
3.1.1.2 图画再现情境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脑,将符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的图片展示
在屏幕上,使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更形象、更立体,这就是图画再现情境。
古诗的一大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都是
以写景为主或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白
朴的《沉醉东风·渔夫》、卢梅坡的《雪梅》、王安石的《北陂杏花》、秦观
的《春日五首(其一)》、王维的《山居秋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杜甫在《望岳》一诗中描绘了泰山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景象。在以往
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
鸟。”这四句话理解起来比较费力。而当投影上展示了与这四句诗句一一对
应的四幅图画:沐浴着阳光,满目不绝的绿色山脉,神奇秀丽的一切美景都
源自于大自然的钟爱;高耸入云的山峰仿佛将世界割裂成两面,山南阳光普
照,充满生机,山北昏暗非常,幽静沉寂;眼望着层层云气缭绕,作者仿佛
也成了仙儿,心胸涤荡纯净;不知不觉间日暮西山,鸟儿们纷纷归巢,奈何
山高如许,作者只得极力睁大眼睛,唯恐错过这美景半分。特意将四幅画打
乱秩序,让学生根据诗句选择相对应的图片,并借助图片更好的理解诗句的
含义。这种方式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讨论中既理清了诗句
的含义,又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背诵的学习任务。

41
第 3 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崔颢的《黄鹤楼》是沪教版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的精读课文之一,这首
被千古传诵的佳作呈现出的绘画美、意境美是学习时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
这首诗中包含的历史沧桑感与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相去甚远,最是难以理
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绕开了这个对六年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世
事苍茫感,而是从网上找来了《黄鹤楼的传说》这个 Flash,让学生们了解
传说,知道黄鹤楼的由来。果然不出所料,学生们很快被生动有趣的动画吸
引。进而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这人去楼空的景象引发自己内心的孤寂
感,而千百年来悠悠荡荡漂浮着的白云更反衬出人类的渺小、生命的有限。
有了兴趣这个先行者,学生们面对难以理解的“白云千载空悠悠”乃至最后
的“烟波江上使人愁”,显得勇者无惧、一往无前起来。一时间,课堂上学
生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起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1.1.3 音乐渲染情境
诗表情,乐亦如是。如果说古诗中满溢着作者们或幽怨、或昂扬、或哀
伤、或喜悦、或悲愤的七情六欲,那么音乐这种无国界,全凭感性理解行遍
天下、表情达意的形式无疑与古诗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因此,在古诗教学过
程中借助音乐的力量,非但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更容易
地融入作者想要表现的世界中。
沪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宋词鉴赏单元中收录了豪放派词人辛弃
疾的作品《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在这首词中,作者前九句着重表
现战场上、军营里将军和战士们英勇杀敌、为国浴血沙场地勇猛,最后一句
蓦地否定前九句,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且英雄迟暮的悲愤之情。面
对这样的作品,别说是初中生,就是在职的教师们,几乎全都不曾参与过行
军打仗。过去,学生们对于这类以边塞、战争为主题的诗词总是因为觉得与
自己相去甚远而兴趣缺缺。因此,在展开教学前,我先播放了中国古筝经典
名曲《十面埋伏》,古筝演奏家的精彩演绎瞬时带着师生们走进了几千年前
的战场,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浅吟低唱的乐曲展现了边塞战场战马铿锵、将
士轩昂的画面。带着这样的感受,学生们再去学习这首《破阵子》,兴趣浓
厚了不少,读起来更是声情并茂,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三)中通过描绘自己辛勤耕作的农民

42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3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生活来表现自己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喜悦、满足的心情。这样的精神境界
要求初中的学生去体会,着实颇有难度。往常,教师们总是板书中心思想,
学生们抄写笔记,然后似懂非懂地机械背诵,其实并没有读懂诗文,久而久
之,自然遗忘了诗歌的真谛。当我给学生播放了与之意境相似的古曲,让学
生先赏乐,再配乐朗诵,不急着分析诗文,而是先请学生们谈谈感受,学生
们敏感细腻的心给了我不少惊喜,很多学生多多少少地能够讲述一二。凭乐
鉴诗这种新鲜的形式也引起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1.1.4 表演体会情境
这里的“表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古诗中的主人公,
去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思想;另一种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戏剧的形式
重现古诗的内容,以此创设情境,自然也就加深了参与表演的同学及观看表
演的同学对作品的兴趣及理解。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不乏优秀的长篇叙事诗,其中也有不少入选了初中语
文沪教版教材内。故事情节完整的叙事诗比较适合被改编成戏剧的形式呈现
出来。例如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选自《乐府诗集》的《木
兰辞》等。
在教《石壕吏》的时候,一个班我惯常的“读—译—析”模式开展教学,
而另一个班则要求他们前一天回家预习,并指定了古诗理解能力相对强一些
的学生排一个课本剧,要求他们在合理的基础上补充人物之间的对话。
课堂上,第一个班级和第二个班级最大的不同就是后一个班级的学生很
明显带着浓厚地兴趣从戏剧入手,紧扣古诗,表演了老翁的悲苦逃逸,表现
了老妇的无奈悲愤,读懂了官吏的凶狠无情,读懂了媳妇的暗自悲伤,读懂
了作者的同情无奈。参与表演的学生认真准备,认真观演的学生们在表演之
后争着发言评论,教师只需偶加点播,在思想的碰撞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
体会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给平民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但第一个班级的学生相对“安静”多了,缺少整体故事情境的创设,理
解上存在障碍,一个个学起了鸵鸟,把头深深地埋入课本。最后就剩下教师
“一言堂”的教室。
3.1.1.5 语言描述情境

43
第 3 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所谓语言描述情境,通常指教师运用现代汉语生动地再现诗句所描绘的
画面,以立体而丰满地有画面感地讲述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中。同时,
教师也可以大胆地对高年级的学生放手,让那些有一定的古诗文理解能力和
鉴赏能力的高年级学生自己描述相对浅显的诗句,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古诗文
基础还原诗句所描述的情境。这种还原不同于文言文学习中的句子翻译,并
不要求学生按照字词的先后顺序及其注释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与此相反,
诗句的理解更强调意译,如何运用现代汉语最大程度地还原诗句中的意境、
美景,这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描述,答案往往不唯一,只要措辞与诗意一致,
均能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情境。
例如,我曾经在教学中给出把曹操的《观沧海》改成散文诗的范文:
我从东面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高耸立
在海边的山岛,使大海显得宽阔浩荡、神奇壮观。周围是葱茏的树木和丰茂的花草,
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博大无比的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的
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茫茫大海与天相接,仿佛连成了一片。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
前,太阳、月亮、银河都显得渺小了。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怀中运行,大海包
容、孕育着一切!真是幸运极了,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用诗歌来咏叹
自己远大的志向!
然后,要求学生回家将新学的李白的诗歌《月下独酌》仿照上文改成成
散文诗。结果,孩子们的慧心给了我很大的感动,他们纷纷展开想象,非但
完成了诗歌的还原,更将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展现地生动唯美。
3.1.1.6 生活展现情境
诗歌和其他许多的文学作品一样,大都源自于生活。虽然数千年来,人
们的生活有着翻天覆地地变化,但是始终有些永恒不变的主题活跃在诗歌
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入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及
其蕴含的情感。
如沪教版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中有一篇韦庄的词作《菩萨蛮》,这首词
描绘的是江南水乡风景如画的美景。而上海地处南方,周边有朱家角、乌镇、
同里、西塘等许多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在学习课文前,超过 95%的学生都
表示不止一次去过这些古镇,问及古镇给他们留下的感觉,
“古朴”、
“热闹”、
“悠闲”、
“小桥”、
“流水”等词语连珠炮似的说了出来。学生们意犹未尽地

44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3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发言为他们学习这首《菩萨蛮》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再读诗歌,几乎不需要
太多老师的引导,他们就能找到韦庄独具匠心的“尽”、
“只合”、
“须”等关
键字。而“春水碧雨天,画船听雨眠”所描绘的画面更是直接和学生们生活
中所观察到的景象一致。课堂上,很多学生当堂就将这朗朗上口诗作诵读得
津津有味。
值得一提的是,情境教学的设计必须以诗歌本身为核心,切忌教学中“喧
宾夺主”的现象的发生,如: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关注点会偏移到
音乐作品或者图片本身,而教师没能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本身。

3.1.2 在发现中学习,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古诗

运用了各种手段,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得课堂教学
能在比较高的“起点”展开之后,教师就面临着下一个问题:如何不断地刺
激学生,使他们保持对古诗的学习热情,保证通过创设情境产生的学习兴趣
的小火苗茁壮成长?
终于,我找到了心仪的“柴火”——在发现中学习。
“发现学习”是上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提
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一种让学生独立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科学原
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要求学生利用课本
提供的材料与教师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
方法,进而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概念。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
标,利用基本教材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发现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主要
特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学生自我发现。
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社会的、情感的、智力的发
展,使所有学生达到相应水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他在《教育过程》中
指出,要强调“教育质量和智育目标”,
“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
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
“ 发现法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
法,能较正确地、较充分地体现出教和学这对矛盾在发展中的关系——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的作用。” ①


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 84 页。
45
第 3 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
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
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
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①
总之,发现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勇于发现
的创新精神,同时,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现学习要求把学习
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他们掌
握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在古诗学习的过
程中,将发现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对诗作的
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诗歌意象的求知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
走入情境的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愈演愈烈。
而且,语文学科本就是一个可以有多样理解的学科,当代哲学理论家伽
达默尔说:“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
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被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
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②传统的
阅读理念对于教材文本的理解是固定的,教参怎么要求,教师就怎么讲课,
知识是规定好的,不允许教师作出改变,更不用说学生自主发表意见了,教
师是以讲授为主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的个性被扼杀在摇篮里,得
不到施展的机会。
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发现学习的运用更贴合其诗歌普遍存在的诗歌多义
性现象。前文早已提及,由于古诗格式、韵律方面的要求,古今汉语的异义,
后人对同一首古诗往往存在着多角度的解读。在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
首诗的欣赏和感悟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出现对文本的多样性解读。“阅
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
个性特征。对于同一件文学作品,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
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存在着主观的差异”。 ③


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年 12 月版,第
170 页。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杜,1987 年,第 765 页。

吴承英:《语文教学要提倡对文本多元解读》,《文学教育(下)》,2010 年第 1 期。
46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3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例如,《木兰诗》主题思想的说法历来就不统一。有学者认为,在封建
社会妇女是没有地位的,可是木兰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
男人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所以,木兰这一形象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
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还有学者认为“木兰经过十余年的紧张战斗之
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赏赐,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
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
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①刘彬荣、华雪认为《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是
“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对于这几种讨论,我们不能肯定其中一
种而否定另一种,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所以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
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而学生在鉴赏《木兰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生发许多关于作品的问
题,在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热而然地掌握了诗歌的文学常识、历
史背景、主题思想等相关知识。
除了针对教材中的古诗作品开展学习活动,我还尝试将古诗教学延伸到
其他方面。例如,预备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古诗的鉴赏基础相对较
弱,因此我选择相对较为容易的诗人介绍为切入点。在预备第二学期的语文
教学过程中,我开展了以“我最喜欢的诗人及其作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要求学生在寒假中完成自己的演讲稿,第二学期中每周固定一节课,按照被
介绍的作家的出生年份排列演讲的先后次序,让学生向同龄人介绍自己喜欢
的诗人及其作品,直白通俗的语言、诚恳动情地演说在学生们专属的课堂内
徜徉,既增加了学生们对历史、作家的了解,为他们之后的古诗学习夯实基
础,又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锻炼了
他们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
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的能力,除了课内的诗
歌作品的学习,我还组织学生参与了“每周一对”的活动。所谓每周一对,
就是让学生动脑,对对子。
对对子,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
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对对子也叫对联,对联是我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语文教学通讯》,1978 年,第 5 期。
47
第 3 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
饰艺术的完美结合。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
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的一种联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上海这座大都市,很少有人家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
惯。尽管如此,学生们成长的记忆里或多或少还有着对联的影子。对对子也
是最容易让古诗进入学生日常社交话题的途径之一。
起初,是一些简单的字词对子,例如: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尺弓,岭北对江东。春对夏,秋对冬,
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从简到难,有些题目学生能饱含成就感地喊出答案,有些题目又让学生双眉
紧蹙一脸苦恼,无论何种,都勾起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无限兴趣。之后,又迎
来了升级版——成语对对子,如:粗差淡饭对山珍海味、流芳百世对遗臭万
年、井然有序对杂乱无章等。慢慢的,学生们自发研究起了成句的对子,每
周一轮流请一位同学上网查找上联,其他同学约定只翻查古诗名作,自行创
作,写出下联,并在每周五评出优胜下联,然后展示经典答案。
这些教材之外的活动,都为学生提高并保持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出了一把
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更专注于古诗的学习。

3.2 以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效率

无论是情境创设还是发现学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初中生学习古诗
的效率。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古诗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在发
现中学习,这两者都离不开教师这一“隐藏”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灵魂般的
存在。孟令全指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
中的主要矛盾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
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
化的内部原因。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
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
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

48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3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①这一说法充分肯定
了教师在学生学习古诗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前一节中提到的“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情境,并鼓励学生参与到
发现学习中去。其实稍作思考,不难发现,教师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参
与,并起着引导、整合的关键作用,整个学习环节始终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
计、巧妙应对。那么,教师究竟在哪些方面影响着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以
及学习结果呢?大体上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

3.2.1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古诗教学的前提

古人云:欲正人先正己。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师不断提
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和教师协调一致,创设愉快平
等民主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学习也是如此。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列·符·赞科夫曾说:“不应当把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而充
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的紧张状态。所谓学生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
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而是跟教师、跟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
相互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在课堂上
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习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
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
我认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的原动力。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调动起学生
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苦学,
使 学生厌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也会变得如同嚼蜡,
苦不堪言。
对于古诗教学而言,其教学核心就是“审美”,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紧张,
甚至是敌对,那么要怎样开展诗歌的审美教学呢?相反,如果师生之间情感
和谐,彼此尊重理解,必然会对课程的展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能使古诗
教学事半功倍。
总之,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立宽松自由的教学情境。教学只有


孟令全:《教与学关系新论》,《课程·教材·教法》第 24 卷第 7 期。
49
第 3 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在民主、平等、健康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积极向上
的新生代。

3.2.2 完备充足的知识储备是古诗教学的基础

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必定具备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其他学科知识和
条件性知识,语文教师也不例外。但是,当语文教师在教古诗时,其自身的
古代文学素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远高于现代文教学或是作文教学的。
对古诗教学而言,语文学科知识自然指的是作品的创作背景、字词注释、
诗句理解、诗作主旨、作家生平等与古诗息息相关的学科知识。同时还具备
丰富的文学知识,如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学理论知识。并有计划地阅读中
国历史上最主要的文史书籍——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主要作品等。
俗语有云: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一点,在信息大爆炸
的 21 世纪更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充足而坚实的古诗的相
关知识,才能驾驭课堂教学,才能指导学生发展,才能进一步研究教学艺术,
因材施教,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试问,一位语文教师如果自身不热爱古诗,不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在
教学过程中如何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们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到文化传承
呢?一位语文教师如果自己无法体会到古诗的美妙,如何教会学生去欣赏、
品鉴古诗的音律美、意境美呢?一位语文教师如果自己也无法透彻体会作者
的写作目的,同时兼顾到其他文学大家对一些多义性诗歌的解读,如何鼓励
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真正意义上的读懂诗歌呢?因此可以断言:不具
备古典文学修养的语文教师是无法真正让学生读懂诗歌的。
其他学科知识指的是历史、政治、艺术、哲学、美学、社会、经济、自
然科学等学科知识。这一知识在古诗教学中的地位更为重要,中学语文教师
只有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把学生
引领到人类丰富而精彩的精神文明中,才能培养学生丰富而高尚的精神世
界。
条件性知识是学科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它主要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
知识和相关学科的教育学知识(如:语文教育学知识)。只有掌握了教育的

50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第3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规律,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懂得了古诗教学的学法,教师才能更好的引
导学生学习古诗。

3.2.3 灵活准确的教学能力是古诗教学的核心

之前的两点都可以视作教学活动展开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得充分,自
然能给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学生古诗学习的阵地仍然在课堂内,
课堂内的教与学才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根本。
语文教师的古诗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生评价
能力、反思教学能力这四个方面。
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学案设计能力、文本解读能力和作业设计能力。前文
中提到的“情境教学”就隶属于学案设计,而之前提及的教师专业素养中的
知识储备指的就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众所周知,古诗教学的作业总也离
不开抄写、背诵。但是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从学生出发,设计一些新颖的、
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作业,如之前提到的课本剧排演、将古诗改写
成散文诗等。
再好的设计,如果没有恰如其分的实施,也不过就是一纸空文。在古诗
教学中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有亲和的教态,还要注意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情
境创设,并能机智地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各种“意外”,既尊重学生的想象力,
又将学生导向正确的解读方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评价的作用极为
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认同度会直接影响学生之后的古诗学习的兴趣,而教师
常用的泛泛而谈的肯定往往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有不被重
视的感受,起到反效果。
反思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
学实施过程、学生评价的思考过程。正所谓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准备得再
充分的课、再优秀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总难免会有些许错漏之处,所以
相应的反思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被称为“圣人”的孔子也曾说过“吾日三
省吾身”,提倡为人做学问要多多反思。
以上四点是一切优秀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那么对于古诗教学来说
最为核心的是什么呢?诗,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文体,意在言外,

51
第 3 章 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各自领悟。因而古诗作为审美的客体,其诗意的品味是由审美主体——学生
自主完成的,教师始终起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体会。因此诗歌教
学的有效性是以学生兴趣投入为根本条件、教师循循善诱为必备前提展开
的。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源自于其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更多的源自于教师的
课堂设计、情境导入以及正面积极的学习评价。因此,有效率的古诗学习固
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

52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结论

结论

本文中,我调查了初中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以及初中语文教师古诗教学的现状,发现
令人可喜的现状:初中生大都对古诗学习较感兴趣、初中生有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识、
教师基本能针对中考要求地开展古诗教学、教师对目前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认
识。
但也发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初中生学习古诗的效率偏低、在课堂之外古诗的运用
较少、教师对学生古诗学习的热情预估不足、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较为功利化。
针对以上现状,我提出了一些对策。首先,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让学生在情境
中学习、在自我发现中品味诗意;其次,关注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教师在课前备课更
关注情境地创设,在课堂之外更主动地修习古诗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
引导学生学习,更恰当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在有丰富知识底蕴的基础上,及时与
在发现中学习的学生们互动,给予肯定、鼓励、引导。
我的研究报告中仍然有不少局限:
首先,本文中涉及的数据仅来自一所上海市普通初中学校的学生,该校的学生虽然是
以就近入学为原则,地处上海中环,有一定比例的非本地生源,一定程度上数据有说服力。
但是毕竟仅一所初级中学,难免有局限。
其次,对于提高初中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对策,大都源自于我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也
翻阅了前人的一些相关著作,对策或有疏漏,不够全面。
对策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我一定会在将来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本文中不完
备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53
参考文献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理论著作】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年。
2. 史春妍:《静下心来教语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
3. 贾淑玮:《幸福语文教育漫谈》,漓江出版社,2014 年。
4. 卞金祥主编:《名师最受欢迎的特色教学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5. 李淑华主编:《更有效的评价细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
6. 洛尔德基帕尼泽著《乌申斯基教育学说》,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年。
7. 沈伟主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世界图书公司,2008
年。
8. 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年。
9. 叶圣陶: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年。
10. [德]伽达默尔著,王才勇译:《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杜,1987 年。
11. 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
12. 陈金缺:
《怎样教好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年。

【期刊论文】
1. 樊未晨:
《王旭明: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
《中国青年报》2014 年 11 月 15 日(03
版)。
2. 袁行霈:《古典诗词与情趣的陶冶》,《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 年第 2 期。
3. 许纪友:《诗歌:想说教好不容易》,《中学语文教学》,2008 年第 3 期。
4. 杨二亲:《模糊教学艺术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文学教育》,2008 年第 5 期。
5. 顾瑾:
《古典诗学原则:现代语文教育的宝贵资源》,
《教育科学》,2008 年第 5 期。
6. 何茜:
《语文课堂上的诗歌教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 年第 8 期。
7. 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6 页。
8. 于漪,程红兵:《诗歌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20 年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反
思》,《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 年第 11 期。
9. 樊小勇:《感性的开发与审美的回归》,《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 年第 7 期。
10. 王雪艳:
《“诗意”地学诗:校园文学活动中的诗歌教育》,
《内蒙古教育科学学报》,
2009 年第 6 期。
11. 刘春艳:《在古代诗歌中渗透美育》,《综合天地》,2010 年第 6 期。

54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2. 郑汉松:《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 年第 6 期。
13. 李芳:
《品诵、欣赏、感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 年第 9 期。
14. 陈德俊:
《把握情感,激发共鸣——关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点思考》,
《语文教学之
友》,2010 年第 6 期。
15. 陈福生:《由音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所想到的》,《教育教研》,2009 年第 3
期。
16. 吴承英:《语文教学要提倡对文本多元解读》,《文学教育(下)》,2010 年第 1 期。
17.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语文教学通讯》,1978 年,第 5 期。
18. 孟令全:《教与学关系新论》,《课程•教材•教法》第 24 卷第 7 期。

【网络资料】
1. 《习近平:不赞成课本去掉古诗词》,《腾讯新闻》2014 年 9 月 10 日。
(http://news.qq.com/a/20140910/006095.htm)

55
附录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附录一:上海市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调查问卷

(学生卷)
您好!感谢您对这个调查的支持!请在您认为适合的选项下打钩(√)。
★您所在的年级是: A.预备 B.初一 C.初二 D.初三

1.您对古诗学习是否感兴趣?

A.很有兴趣 B.有兴趣 C.偶有兴趣 D.毫无兴趣

2.您最感兴趣的语文学习内容是:

A.古诗教学 B.文言文教学 C.现代文教学 D.作文教学

3.从单位时间内产生效果的比例看,您认为语文教学中学习效率最高的是:

A.古诗教学 B.文言文教学 C.现代文教学 D.作文教学

4.影响您对古诗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是:(可多选)

A.兴趣爱好 B.家庭氛围 C.教师素养 D.校园文化 E.其他

5.您认为初中生学习古诗主要是为了:(可多选)

A.继承文化传统 B.提升人文素养 C.增加日常谈资 D.提高考试分数

6.您认为好的的古诗教学应该是:(可多选)

A.激发兴趣 B.授人以法 C.提升素养 D.提高成绩 E.其他_______

7.您认为语文老师在古诗学习方面给了您哪些指导?(可多选)

A.写作背景 B.文体知识 C.诵读技巧 D.鉴赏方法 E.其他_______

8.在日常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古诗,您将会:

A.认真研读 B.抓其精要 C.粗通诗意 D.直接跳过

9.您在日常交谈(聊天)或写作过程中会引用(或化用)古诗吗?

A.经常用 B.有时用 C.很少用 D.从来不用

56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附录

10.您认为影响当前初中古诗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A.教材编选质量 B.教师素养 C 学生的积淀 D.中考相关分值

E.其他_________

您认为当前上海初中古诗教学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57
附录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附录二:上海市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现状调查问卷

(教师卷)

您好!感谢您对这个调查的支持!请在您认为适合的选项下打钩(√)。

1.您觉得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是否感兴趣?

A.很有兴趣 B.有兴趣 C.偶有兴趣 D.毫无兴趣

2.您最感兴趣的语文教学内容是:

A.古诗词教学 B.文言文教学 C.现代文教学 D.作文教学

3.从单位时间内产生效果的比例看,您认为语文教学中效率最高的是:

A.古诗词教学 B.文言文教学 C.现代文教学 D.作文教学

4.您觉得影响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是:(可多选)

A.自我爱好 B.家庭氛围 C.教师素养 D.校园文化 E.其他

____

5.您认为初中生学习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可多选)

A.继承文化传统 B.提升人文素养 C.增加日常谈资 D.提高考试分数

6.您认为好的的古诗词教学应该是:(可多选)

A.激发兴趣 B.授人以法 C.提升素养 D.提高成绩 E.其他

____

7.您认为自己在古诗词学习方面给了学生哪些指导?(可多选)

A.创作背景 B.文体知识 C.诵读技巧 D.鉴赏方法 E.其他

____

8.您认为学生在日常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古诗词可能会:

A.认真研读 B.抓其精要 C.粗通诗意 D.直接跳过

58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附录

9.您的学生在日常交谈或写作过程中会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吗?

A.经常用 B.有时用 C.很少用 D.从来不用

10.您认为影响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A.教材编选质量 B.教师素养 C.学生的积淀 D.中考相关分值

E.其他_______

您认为当前上海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59
附录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附录三: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篇目

六年级第一学期

一、 每周一诗
1. 望驿台(白居易)
2. 秋思(张籍)
3.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4. 村晚(雷震)
5. 暮江吟(白居易)
6. 夜泉(袁中道)
7. 嫦娥(李商隐)
8. 迢迢牵牛星(无名氏)
9. 蝉(虞世南)
10. 画眉鸟(欧阳修)
11. 牧童词(李涉)
12. 夜书所见(叶绍翁)
13. 劝学(颜真卿)
14. 赠外孙(王安石)
15. 东栏梨花(苏轼)
16. 水口行舟(朱熹)

二、 课文

1. 观沧海(曹操)
2. 望岳(杜甫)
3.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4. 菩萨蛮(韦庄)
5. 卜算子(王观)

60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附录

六年级第二学期

一、 每周一诗
1. 绝句(志南)
2. 雨晴(王驾)
3.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
4.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5. 对酒(秋瑾)
6. 狱中题壁(谭嗣同)
7. 鸟鸣涧(王维)
8. 客中作(李白)
9. 游山西村(陆游)
10.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11.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纪昀)
12. 问刘十九(白居易)
13. 登飞来峰(王安石)
14.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杨万里)
15. 海棠(苏轼)
16. 泛吴松江(王禹偁)

二、 课文
1. 春夜喜雨(杜甫)
2.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 江南春(杜牧)
4.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5. 黄鹤楼(崔颢)
6. 山居秋暝(王维)
7. 过故人庄(孟浩然)
8. 送友人(李白)
9. 月下独酌(李白)

61
附录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七年级第一学期

一、 每周一诗
1. 小儿垂钓(胡令能)
2. 小松(杜荀鹤)
3. 杂诗(其二)(王维)
4.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5. 月夜忆舍弟(杜甫)
6.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7.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8. 宿建德江(孟浩然)
9. 红梅(王十朋)
10. 过零丁洋(文天祥)
11. 渡荆门送别(李白)
12.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
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李商隐)
13. 草书屏风(韩偓)
14. 望月怀远(张九龄)
15. 读《山海经》(选一)(陶渊明)
16.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

二、 课文
1. 石壕吏(杜甫)
2. 又呈吴郎(杜甫)
3. 登岳阳楼(杜甫)
4.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
5. 卖炭翁(白居易)
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7.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8. 无题(李商隐)

62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附录

七年级第二学期

一、 每周一诗
1. 春寒(陈与义)
2. 宿甘露寺僧舍(曾公亮)
3. 偶题(其一)(朱熹)
4. 赠刘景文(苏轼)
5. 春晚二首(选一)(王令)
6. 浪淘沙(其八)(刘禹锡)
7. 至节即事(马臻)
8.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9. 兰溪棹歌(戴叔伦)
10. 鲁山山行(梅尧臣)
11. 望江南(温庭筠)
12. 梦江南(皇甫松)
13. 咏怀古迹(杜甫)
14. 题乌江亭(杜牧)
15. 题都城南庄(崔护)
16. 蝶恋花(苏轼)

二、 课文
1.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2. 浣溪沙(苏轼)
3. 蝶恋花(柳永)
4. 浣溪沙(晏殊)
5. 采桑子(欧阳修)
6. 卜算子(李之仪)
7. 如梦令(李清照)

63
附录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八年级第一学期

一、 每周一诗
1. 春日五首(其一)(秦观)
2. 三衢道中(曾几)
3.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4.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燮)
5. 卜算子 咏梅(陆游)
6.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7. 归园田居(陶渊明)
8. 畲田词五首(其四)(王禹偁)
9. 北陂杏花(王安石)
10. 和《淮上遇便风》(苏舜钦)
11.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陆游)
12. 观书有感(朱熹)
13. 听弹琴(刘长卿)
14. 听张立本女吟(高适)
15. 早梅(张谓)
16. 雪梅(卢梅坡)

二、 课文
1. 诉衷情(陆游)
2. 西江月 阻风山峰下(张孝祥)
3.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4.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64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附录

八年级第二学期

一、 每周一诗
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2. 别云间(夏完淳)
3. 贾生(李商隐)
4. 蜀相(杜甫)
5.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6.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
7. 沉醉东风·渔夫(白朴)
8. 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
9. 无衣(《诗经·秦风》)
10. 满江红(岳飞)
11. 步出夏门行(曹操)
12. 孤桐(王安石)
13. 题郑防画夹(黄庭坚)
14.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15. 猫儿(林逋)
16. 官仓鼠(曹邺)

二、 课文
1. 木兰诗(《乐府诗集》)
2. 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
3. 四块玉·别情(关汉卿)
4. 天净沙·秋(白朴)
5.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6. 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
7. 醉太平(无名氏)

65
附录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九年级第一学期

一、 每周一诗
1. 咏绣障(胡令能)
2. 春日偶吟(袁枚)
3. 沈园二首(选一)(陆游)
4. 生查子 元夕(欧阳修)
5. 观猎(王维)
6. 春日忆李白(杜甫)
7. 渔翁(柳宗元)
8. 鹧鹄天 代人赋(辛弃疾)
9. 伐檀(《诗经》)
10. 硕鼠(《诗经》)
11. 山中寡妇(杜荀鹤)
12. 咏柳(曾巩)
13. 滕王阁(王勃)
14. 池州翠微亭(岳飞)
15. 横塘(范成大)
16. 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

二、 课文
1. 望海楼(米芾)
2. 登拟岘台(陆游)

66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附录

九年级第二学期

一、 每周一诗
1. 竹枝词(刘禹锡)
2.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3. 对竹思鹤(钱惟演)
4. 东坡(苏轼)
5. 移居(陶渊明)
6. 沉醉东风·闲居(卢挚)
7. 忆秦娥(李白)
8. 赤壁(杜牧)
9. 上李邕(李白)
10. 旅夜书怀(杜甫)
11. 风止(范成大)
12.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二、 课文

67
致谢 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

致谢
时光仿佛长了翅膀,悄悄地、悄悄地从我的身边溜走了,给我留下了眼角的细纹

和片片华发。

我感谢上海师范大学开设的在职教育硕士课程,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宽广的

平台,在繁琐而忙碌的日常工作之余能够共聚一堂,交流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

感谢上海师范大学的各位教授们精心设计的课程,带给我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

新的动态,我学到了我将受用一生的知识。

也感谢陪伴我两年多共同走过的志趣相投的朋友们。我在此借这个机会向那些给

过我帮助的良师益友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假期里没有因为我埋头书本,忽略的家务而抱怨,默默在身后支持我的家人。

尤其衷心感谢我的论文导师李定广教授对我的耐心指导和鼓励,才促使我在繁忙

的工作中能静下心来,不断深入和全面地发现问题,努力去尝试解决问题。

随着阅读的增加,发现自己其实学识浅薄,发现原来前人对古诗的鉴赏已经有那

么多探索,值得我去借鉴,去引入到中学一线的课堂实践中去。古诗教学这棵老树,

要在新时代真正绽放出它的美丽,还需要我们一线的中学教师不断去学习和研究,不

断去尝试和改进。

人生路漫漫,这篇论文是我的古诗教学研究之路的第一步,未来我仍然将不断探

索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

再次感谢所有扶助我蹒跚起步的人们!愿大家都能幸福!安康!

6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