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B1-L3-2 〈師說〉-課文分析

〈師說〉
師說〉課文分析
一、 題解
1. 出處:
2. 背景:唐貞元十八年,韓愈任國子監博士,時年三十五歲,李蟠十七歲。韓愈深感當代
士大夫自恃出身,而恥於相師,恐師道淪喪,文化傳承將面斷層,便藉李蟠之從學,
「嘉
其能行古道」而寫作此文。希望刺激士大夫覺醒,以重振師道,維繫文化命脈。
3. 釋題:
(1) 「說」
:古文文體名,其性質以 為主, 為輔;其作用不外
乎闡明事理或倡導思想。
(2) 「師說」即「說師」
,即論述從師問學之方法。
4. 主旨:
5. 文體:
(1) 形式: 文, 類(從文末之意,乃為嘉許李蟠所贈之文,故
可歸於此類)

(2) 內容: 文為主, 文為輔。
6. 文眼:
「 」貫穿全文,為全文線索。
二、 內容分析
第一段:運用「
第一段 」法,強調學必有師的道理。
「古之學者必
必有師」語氣斬釘截鐵,強調此為不容置疑的觀念。
第二段:闡釋
第二段 的標準。文章圍繞「 」來論述從師的標準。
首兩段託古論說,以理為據,說明從師的重要性
「聖人」與「愚人」的差別,在於
第三段:對比:
第三段 與否。
「自己」卻恥學於師。
第四段:對比:為「兒子」擇師,
第四段
批評當代士大夫不明事理的兩個現象:1.為「兒子」擇師,
「自己」卻恥學於師。
2.士大夫只要求老師教導小孩句讀。
(沒有「傳道」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第五段:對比:
第五段 「士大夫之族」卻恥學於師。反襯
士大夫淺陋和虛榮的心理。
三、四、五段以反面的方式,舉例說明,層層駁議
第六段:舉至聖孔子無常師為例,突顯士大夫之族的錯誤。
第六段
第六段以正面方式,舉例說明
第七段 「
第七段: 」
(古之學者必有師)
,突顯主旨,陳述撰寫本文的動機。
末段交代寫作意圖

2- 1
B1-L3-2 〈師說〉-課文分析
三、 結構表
〈師說〉結構圖
—從師的重要性:古之學者必有師。

—老師的作用 —概括老師作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暗示老師作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託古立論

—肯定老師作用: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問道對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從師的原則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問道標準: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嘆師道不復: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今縱比 —古: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結論: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反面論證

—愛其子: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於其身: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自身對比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百工之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當代橫比 →迷思:問之,則曰: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結論: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總論:聖人無常師:
正面論證

—舉例: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結論: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寫作緣由: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結論

—寫作重點:不拘於時,請學於余,
→寫作目的: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2- 2
B1-L3-2 〈師說〉-課文分析
四、 風格特色
1. 立論獨到,見解精闢:揭示師者之作用,並提出擇師的標準。
2. 論據中肯,引證精當:引孔子無常師,以闡從師問學之必要。
3. 正反對比,映襯有力:以正反對比句組論從師之道,並批判恥於從師之風氣,鮮明而
深刻。
4. 錯綜變化,脈絡貫通:運用多種修辭,駢散錯綜,使文章錯落有致。
5. 嚴謹結構,風格雄健:雄奇奔放,詞氣充沛,獨具特色。
五、 修辭總覽
例 句 修 辭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回文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互文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錯綜
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2.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設問(激問)
3.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明確指出引用《論語》文句 明引
引用
聖人無常師→暗中引用《論語》文句 暗引
1.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映襯
2. 小學而大遺
1.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頂真
2. 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六、 字詞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今夫不受之天,
「固」眾人(王安石〈傷仲永〉

本來 「固」有道德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
「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固執 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
固 人皆嗤吾「固」陋(司馬光〈訓儉示康〉

簡陋
奢則不遜,儉則「固」
(〈論語.述而〉

豈,難道 令他馬,
「固」不敗傷我乎(張釋之執法)
鞏固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堅守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衛靈公〉

復 再、又 還自揚州,
「復」到舊家
2- 3
B1-L3-2 〈師說〉-課文分析
「復」前行,欲窮其林(陶潛〈桃花源記〉

黃鶴一去不「復」返(崔顥〈黃鶴樓〉

輕攏慢撚抹「復」挑(白居易〈琵琶行〉

恢復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韓愈〈師說〉

反、歸返 克己「復」禮為仁(
〈論語.顏淵〉

再告、答覆 〈論語.述而〉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實踐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論語.學而〉

無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木蘭詩〉

子爵 郯「子」之徒(韓愈〈師說〉

男子美稱 李氏「子」蟠(韓愈〈師說〉

子 有德之人 孔「子」
、孟「子」
老師 老夫「子」
孩子 愛其「子」
,擇師而教之(韓愈〈師說〉

疑難 傳道、受業,解「惑」
(韓愈〈師說〉


糊塗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惑」矣(韓愈〈師說〉

才德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師說〉

賢 高明 師不必「賢」於弟子(韓愈〈師說〉

尊敬 「賢」賢易色
學習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韓愈〈師說〉


熟習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韓愈〈師說〉

向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於 自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比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大概 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於此乎
豈 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無義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那些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聖人,
「其」出人也遠矣
用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所以
何以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學習道理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師道
從師問學之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 4
B1-L3-2 〈師說〉-課文分析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不恥 不以為恥 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不齒 不屑同列 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七、 課外補充
(一) 相關成語
道聽塗說——「塗」即「途」
。在路上聽到一些沒有根據的話,不加求證就又在路途中說給
其他的人聽。後泛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移樽就教——「樽」即酒杯。端著酒杯移坐到他人席上共飲,以便請教。比喻親自向人求
教、虛心求教。

一字千金——秦代呂不韋集門客撰《呂氏春秋》
,書成,懸於國門,言有能增損一字者給予
千金。後於是以「一字千金」比喻文辭精當,價值極高。

膾炙人口——「膾」
,細切肉。「炙」
,烤肉。膾、炙皆為人所喜好,後於是以「膾炙人口」
形容受人讚賞的詩文,或流行一時的事物。

腹笥甚窘——「腹笥」指肚子所記的書籍,有如書箱的藏書。
「窘」
,困頓之意。
「腹笥甚窘」
指讀書不多,學識淺陋。

買櫝還珠——「櫝」
,木製的盒子。楚國一位珠寶商人到鄭國賣珠寶,一人出高價買去,但
他只看中精美的匣子,於是將珍珠還給珠寶商。後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程門立雪——宋代游酢、楊時拜見程頤,剛好碰上他坐著小睡,二人不敢驚動,便站著等
待,程頤醒來時,門外已下雪一尺多深。後用以比喻尊敬師長和虔誠向學。

春風化雨——適合草木生長的和風及雨水。比喻良好的教育,稱頌師長的教誨。出自孟子
盡心篇上:
「君子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
問者,有私淑艾者。」

春誦夏絃——古人教學方式因時節不同,春天口誦歌詩的篇章,夏天則以琴瑟伴奏詩章的
音節,以配合吟誦。後用以泛指讀書、研習學業。

絳帳春風——「絳帳」指演講者或師長的美稱。馬融,曾設絳帳收學生。
「絳帳春風」指學
生接受老師的教化,如沐浴春風般舒適愉悅。

2- 5
B1-L3-2 〈師說〉-課文分析
(二) 詠韓愈作品

潮州韓文公祠聯(
潮州韓文公祠聯(一)

君闇棄孤忠,天使貶潮,庶免海隅淪化外;

唐亡無片壤,公留遺愛,尚餘廟貌立江干。

註:因韓愈貶至潮州,教化此地百姓,使潮州免於淪為教化以外的蠻夷之地。

潮州韓文公祠聯(
潮州韓文公祠聯(二)
佛骨謫來,嶺海因而生色;鱷魚徙去,江河自此澄清。
註:韓愈至潮州,寫祭鱷魚文,使潮州鱷魚絕跡。

潮州韓文公祠聯(
潮州韓文公祠聯(三)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

語譯:上天有意開啟文風,若不是一封諫迎佛骨表奏章,韓先生怎會被貶至潮州;

使人心歸向於正道,只須要八個月,百代後人們仍以韓先生為師法的導師。

潮州韓文公祠聯(
潮州韓文公祠聯(四)

韓潮學派百川匯,公起文章八代衰。

語譯:韓門的學派如潮水般百川聚集,韓公的文章振起八代以來衰敗的文風。

(三) 韓愈詩作――列名中唐奇險派作家

〈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
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語譯:早朝時一封諫迎佛骨的奏疏激怒了天子,晚上就被貶謫到遙遠的潮州。正想為聖明
的國君革除有害的弊政(指迎佛骨之事)
,怎敢因愛惜自己衰朽之身而顧惜來日無多

的殘生。陰雲橫亙,家鄉在哪裡?藍田關大雪紛飛,馬兒都不肯向前進。我知你遠
道而來自有一番情意,在這瘴癘瀰漫的江邊,你好好收拾我的屍骨吧。

〈寄皇甫湜〉
寄皇甫湜〉
敲門驚晝睡,問報睦州吏。手把一封書,上有皇甫字。

拆書放床頭,涕與淚垂四。昏昏還就枕,惘惘夢相值。
2- 6
B1-L3-2 〈師說〉-課文分析
悲哉無奇術,安得生兩翅。

語譯:忽聽得敲門聲,驚醒我的午睡。問問是誰?回答是睦州來的差人。他手拿一封書信,

上有皇甫湜的字。拆開書信放在床頭,不禁涕淚交垂。感到神思昏昏,再躺回枕頭

上,朦朧中彷彿在夢中與他相遇。悲傷啊!恨自己沒有奇術,怎樣才能生出兩翅,

飛到他的身旁。

註:①皇甫湜,睦州新安人,中唐有名的散文家,韓愈的得意弟子。②垂四:意謂兩眼和

兩鼻孔流四行涕淚。③惘惘:神志恍惚貌。

(三)求「學」的名篇
遠公在廬山中,雖老,講論不輟。弟子中或有墮者,遠公曰:
「桑榆之光,理無遠照;

但願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執經登坐,諷誦,詞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世

說新語.規箴)

語譯:遠公(釋慧遠)在廬山中,雖然年老,但講論佛法從不停止。弟子中偶爾有懈怠的,

遠公說:
「我好比桑榆上的落日餘輝,理當不能照得長久;只希望你們像朝陽的光芒,

隨著時間的流轉,越來越燦爛!」手拿經書,登上講壇高聲誦讀,聲音和臉色都顯

得很賣力。程度好的弟子,都面色恭敬,更加敬重他。
註:遠公:指釋慧遠。

「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 「何不炳燭乎?」平公曰:

「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
「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

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
「善哉!」
(劉向說苑卷三.建本)

語譯:有一次,晉平公對他的臣子師曠說:
「我年紀已七十啦!很想學習,恐怕太遲了。」
師曠說:
「為什麼不點支蠟燭呢?」晉平公說:
「哪有做人臣的居然和國君開玩笑的

「我這已瞎眼的臣子,怎敢跟大王開玩笑!我聽說:少年時期好學的
呢?」師曠說:
人,就像早晨的太陽,光熱四射;壯年喜歡學問的人,就像中午的太陽,燦爛光輝。

老年好學的人,就像點燃一支蠟燭。雖不怎麼明亮,但發出光來總比在黑暗中摸索
著行走要好得多!」平公說:
「你說的真好啊!」

註:①晉平公:春秋時晉國國君。②師曠:晉國的樂師。③盲臣:古樂師都是瞎眼的人,

師曠也是瞎子。④昧行:暗中摸索著行走。

2- 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