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一年制在職特殊幼兒工作訓練文憑

講義

學科編號 : CECE 2616

學科名稱 : 照顧特殊需要兒童

講課(一)

特殊需要幼兒:理念、概念界定和主要類別
課題撮要:

一、不同的稱呼和用語:理念的發展

二、基本概念

三、特殊教育需要的主要類別

四、特殊教育的發展新趨勢

一、 不同的稱呼和用語:理念的發展
稱呼:早期 VS.近期
早期:  低能兒、白癡、啞佬、傻仔、神童、殘廢人、啞吧、盲人、跛子、蒙古仔
 聾啞兒童、傷殘兒童、殘疾兒童
近期:  視覺障礙者、聽覺障礙人士、弱能人士
 資優兒童、特殊兒童、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
用語:
早期:  盲人學校、聾啞學校、傷殘、殘疾、殘障、兼收
近期:  啟暗學校、達言學校、障礙、復康、融合

思考: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稱呼和用語,反映了什麼涵義?發展趨勢又如何?

Lecture_1\CECE2616 1
二、基本概念
1. 個別差異
- 有特殊需要的成因 —— 個別差異 (王淑娟、林欣瑩,1999)
- 又分為「個別間差異」和「個別內在差異」

個別間差異 — 指某一個群體彼此間在某一項身心教質上的差異狀況

例如:身高、智力、膚色、種族
個別內在差異 — 指同一個學生內在各種特質或能力間所表現的差異
例如:數學成績優異、體育成績很差。

2. 「特殊教育需要」和「特殊需要」
- 定義
- 「兒童如不能從那些為同一年齡組合的兒童提供的課程獲益及/或不能在普通
教育環境中獲得充分照顧,便可被視作有特殊教育需要。具有以下一項或多
項徵象的兒童,可被視作有特殊教育需要:視覺受損、聽覺受損、身體弱能、
弱智、適應能力差及有學習困難。」
(教育委員會,1996,頁 10)

- 「所以特殊,係就其學習需要的特殊性而言,單純身心特質的突顯,並不是
構成有特殊需要的充份條件。」(何華國,2004) 所以「特殊教育需要」,也有稱
為「特殊需要」。

- 主要成因
有多種成因:有些是先天形成或遺傳所致,另一些則由意外或疾病引起。

- 成因之一是腦部受損,即腦細胞先天有問題或後天受損,引致智能、活動機
能或感官功能受損。腦部受損可以在成長的任何階段中,因遺傳、藥物、傳
染病或受傷等因素造成。

- 環境因素也是成因之一。學生的行為、情緒和缺乏學習動機等問題,往往與
環境因素有關。一個毫無激勵作用和資源匱乏的環境,可能會妨礙智力發
展;而一個帶激勵作用的環境,對智力發展則可能有良好的影響。

Lecture_1\CECE2616 2
3.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
特徵其他現象

- 他們會因本身的情況而影響日常的學校或家庭生活。

- 弱能程度有很大的差異:情況輕微的,只影響到日常生活中極少部份的活
動機能;嚴重弱能或多種弱能的,就會影響生活的每一細節。

- 家庭環境、生活體驗、適應能力或弱能情況都會影響他們處理個人問題的態
度。

- 得到適當的輔導,他們會與其他兒童一樣,參與學習,培養興趣和廣交朋
友。

其他現象

- 智能達到一般水平的學生,亦可能在閱讀和默寫方面有顯著的困難,他們
也屬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 一些資優學生也可能會有特殊教育需要。如果他們的學習需要沒有得到適當
的照顧和配合,他們就會缺乏學習動機。只有適切的特殊教育計劃,才能幫
助他們盡展潛能

- 特殊需要情況相同的學生,即使身處同樣的環境,也可能有不同的反應,
不同的生活態度。

他們的需要

「他們『需要』的是經過特別安排和調整的生活環境以減低因為障礙所造成的
影響,並且提高他們學習的能力。他們需要有能力可以滿足一般幼兒需求的
專業人員,這些專業人員還必須有能力提升他們的學習,增進技巧的運用。
還有,他們需要的是能夠重視與家人共同合作,以滿足家庭需求和幫助家
人提升其子女發展的專業人員。」
(Wolery, Strain & Bailey, 1992, 引自 Wolery & Wilbers, 頁 1.4-1.5)

4. 特殊教育
- 定義 (林寶山、李水源,2000)
-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與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相對,
是因應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狀況及學習能力而實施的教育措施。
- 特質 (林寶山、李水源,2000)
-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適應各類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個別差異特性,滿足他
們的獨特需要,充分啟發他們的潛能,是實現全民教育機會均等的教育措
施。
- 特殊教育的「特殊」,是指教育對象,而非教育內涵(教育內容、教育原理
與教育態度)。
- 因應教育對象的不同需要,特殊教育在教育目標、課程教材、教學方法與教

Lecture_1\CECE2616 3
育設施等方面與普通教育有別。

三、特殊教育需要的主要類別

1. 概括的分類
A. 智力上的不同,包括學習遲緩及資優

B. 溝通上的不同,包括溝通障礙
C. 生理上的不同,包括動作發展遲緩及身體病弱等
D. 行為與情緒上的不同,包括精神的異常及自閉症等

2. 詳細的分類
A. 美國的分類
1975 年制定的 「全體殘障兒童教育法」( PL 94-142 ) 和 1978 年制定的資優
教育法( PL 95-561 )的分類法
(詳見 何華國,2004,頁 8-9)

B. 台灣 2001「特殊教育法」和 2003 修正的「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詳見 何華國,2004,頁 9-11)

C. 香港的分類
 聽力障礙#*/聽覺受損^
 視力障礙#/視覺障礙*/視覺受損^
 肢體傷殘#*/身體弱能^
 智力障礙#*/弱智^
 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
 自閉症#*^
 言語障礙#*/溝通困難^
 特殊學習困難#*(如讀寫困難)/讀寫困難^
 資優^
#教育局( 2010)。《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第二版)。香港:教育局。

*教育局( 2013)。《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校內考試特別安排》。香港:教育局。

^教育署( 2000)。《認識及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教師指引)。香港:教育署

Lecture_1\CECE2616 4
思考:
1. 加以分類,有何優點和缺點?
2. 香港的分類法有何特色?

3. 本學科會集中介紹的類別
(選擇原則:學員在工作較有機會接觸和照顧的類別)
A. 有情緒行為問題、自閉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B. 整體發展遲緩、智障、
C. 身體弱能/肢體傷殘、多項弱能、健康問題
D. 健康問題
E. 家庭社經地位/貧窮/虐兒、少數族裔/文化差異

四、特殊教育的發展新趨勢 (詳見 何華國,2004,頁 29-35)


1. 重視造成殘障的生態因素 [醫學關注關注兒童與環境的互動]
2. 不加分類 (non-categorical approach)
3. 重視有特殊需要兒童教育權益的保障
4. 最少限制環境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LRE)
5. 個別化計劃
6. 回歸主流與融合教育的主張
7. 學前教育受到重視
8. 家長的積極參與
9. 生涯教育 (career education) 的課程取向
10. 現代科技在特殊教育上的應用
11. 司法機構的仲裁角色
12. 預防與研究工作的加強

參考文獻:
王淑娟、林欣瑩 (1999)。《特殊幼兒保育》。台北:啟英。
何華國 (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第四版)。台北:五南圖書。
林寶山、李水源 (2000)。《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圖書。
教育委員會 (1996)。《特殊教育小組報告書》。香港:作者。
《學前融合教育方案》(鐘梅菁、吳金花譯)。台北:
Wolery, M., & Wilbers, J. S. (2002)。
華騰文化。

Lecture_1\CECE2616 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