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庄子《庖丁解牛》

 导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入庄子的思想,《庖丁解牛》选自于《庄子•内篇•养生主》,是一篇寓言故
事(体裁),掺合了庄子的思想,庄子主要要讲的是养生之道在于“生之主”,即是“养精神”。
而养好精神的方法就是避世无为,避开矛盾,就像庖丁解牛时,会避开筋骨(世界上的矛盾)解牛
一样。让学生了解庄子顺应自然的观点,一切食物都有它自然的规律,我们从而可以在其中获得人
生感悟。庖丁解牛就像有些人吃鸡翅的时候,在吃鸡翅时,可以把鸡翅的骨头抽出来,只吃鸡翅的
肉,这都是熟能生巧,以及熟知鸡翅的结构才可以这样“拆骨”。

 对照翻译:

 第一部份(第 1 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交代人物事件,作者运用大胆夸张的生动比喻,

介绍他出神入化的杀牛技术,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用了 5 个动作描写:“解”总的动作描写、

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的动作描写,谱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是

一种艺术表演和艺术享受。用拟声词“砉”“騞”,描写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用比喻“《桑

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写庖丁动作优美和谐,突出全文中心。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

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厨工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

哗哗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騞騞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商汤时)《桑林》舞曲的

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 第二部分(第 2-3 段):记叙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通过本身解牛的感受,与良庖、族庖比较,

对特殊困难的处理,阐述他高超的技术,点出寓言中心思想,说明养生的道理。

 第一方面(第 2 段)写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过渡下文,引出全文的重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能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 第二方面(第 3 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有 5 层意思。

 第 1 层意思:“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是总说,也是庖丁(庄子)的观点。

庖丁的“道”,表面是指解牛的规律,实际上是“道家”之“道”,和末端文惠君的

“养生之道”相符合。

 第 2 层意思:庖丁解牛之道,说明他三个阶段苦练的过程。

I.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当初解牛时,尚未了解牛体的结构。

II.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三年后,解牛时,所思所想,所见所为,都着眼于
牛的身体各个部分和结构,所以“未尝见全牛”,是进步的标志。
III.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

窾,因其固然:所谓熟能生巧,由于牛体有眼睛所看不到之处,可是心里已经

熟知它的生理结构,所以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用“神遇”进刀,做

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说明了只有经过长期的解牛实践,将牛的结构熟知于

心,才能获得解牛之“道”。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

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厨工丁放下屠刀对他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宰牛)技

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整头)牛的;三年以后,(对牛只

的全身肌理结构很清楚了)未曾看见整头牛了。到了现在,我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

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活动还在进行。依照(牛体原本的)生理(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

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隙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尚且不曾拿刀硬碰过,更何况是股部的大骨呢!

 第 3 层意思:良庖、族庖和庖丁自己做比较,用前二者反衬自己的高超技艺,对比三

者情况,“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

刃若新发于硎”,进一步解释用刀的方法:割、折、解的不同,强调庖丁用刀“以无

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

“道”的重要。达到“道”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

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

刀刃若新发于硎。

技术良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硬砍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换一把刀,

(是用刀)折砍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

就像刚从磨刀石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并不厚;用没有厚度的(刀

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对刀刃的运转于骨节空隙中,一定有回旋的余地啊!因此十九年

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磨出来的一样。

 第 4 层意思: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但解牛时还是态度谨慎,从不掉以轻心。也就

是说他达到“道”的境界后,“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还是会“怵然为戒,视为
止,行为迟”,保持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轻微迟缓,配合前文的“官知止而神欲

行”,写庖丁得心应手的境界。
 第 5 层意思:写庖丁解牛后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

志”,说他洋洋自得,心满意足时还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妥善收藏起来,写庖

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和“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遥遥相呼应。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

惕,目光为止停留专注,动作为止缓慢下来,动起刀来力量非常轻,哗啦一声,(牛只)解体

了,像泥土散落在地上。(我)提着刀站立起身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心满意足,拭干净刀

子,把它藏起来。”

 第三部分(第 4 段):以文惠君的赞叹点出题旨,总结故事。“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与“技盖至此乎”首尾相应。说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中得到启发,获得养生之道,重申庄子一

切“顺应自然”的思想。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工丁的这番话,得到了养生的道理了。”

 老师结语:《庖丁解牛》表层意义是解牛,中层意义是“养生”,深层主旨是在论“道”,提
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庄子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他认为我们处世的态度
应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抱持着“怵然为戒”的谨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要藏敛
“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达到养生的目的。

 中心/主题思想:做任何事都不应该主观冒进,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
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
刃而解,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境界。

 问题赏析:
o 文章里有很多成语,请找出以下成语的意义。
答:游刃有余:比喻经验丰富;做事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切中肯綮: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或十分得意的样子;多指对自己的成就十分得意。
新硎初试: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件有透彻的了解。
批郤导窾: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o 请用语文标志来掌握课文内容。
答:目皆全牛——目无全牛——神遇全牛——游刃有余——技经肯綮——批、导——视
——行——踌躇满志
o 请列举全文结构,理清思路。
答:第一部分: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
第二部分:写庖丁和文惠君的对话。
第三部分:点明主旨。
庖丁解牛的场面:
动作描写(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声音描写(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比喻句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3 个境界的理解:
第 1 境界:所见无非牛者;
第 2 境界:未尝见全牛也;
第 3 境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第 3 境界的重点:娴熟的技艺来自于“依乎天理”,所以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
止而神欲行”——庖丁的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表现了
他解牛的“游刃有余”——庖丁解牛从不掉以轻心,每次都如此,“每至于族,吾见其
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说明他真的是“道也,进乎技矣”。
o 如何以“刀”贯穿全文?
答:奏刀——释刀——更刀——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动刀
——提刀(神态)——善刀——藏(刀),写出庖丁深得解牛之道,突出了中心思想。
o 课本第 1 题
答:庄子用这个故事阐明养生之道,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于世间,只有像庖
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其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庖丁解牛这成语用来比喻技艺熟练神奇,说明一切事物都有它客观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
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o 课本第 2 题
答:“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
《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糅合视觉和听觉的动作,给我们优美协调的
音乐享受,就如艺术表演。
o 课本第 3 题  始解所见无非全牛者
答: 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掌握“道的经过”  方今以神遇,官知止,依乎天理

臣之所好者,  良庖岁更刀,割也
总结:用刀之“道”
道也  族庖月更刀,折也
 庖丁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

 心理:怵然为戒
 目光:视为止
 动作:行为迟
动刀过程
 结果: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掌握“道”后

 神态:踌躇满志
成功喜悦  动作:善刀而藏之
o 课本第 4 题
答:庖丁初解牛时,不熟悉牛的生理结构,眼中看到的是整头牛,感到无从下手。三年后,
他对牛的生理结构和各部分特点已经了如指掌,解牛时,面对的不再是整头牛了。十九年后,
庖丁掌握了养生的道理,解牛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从容进刀,而不需要感官接触了。
o 课本第 5 题
答:庄子以“刀”比喻“生命”,“刀刃”比喻“自然本性”;牛身筋骨错杂处比喻世界上
纷繁的事物。庖丁解牛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于骨节的空隙,是以“十九年而
刀刃若新发于硎”,比喻人如能顺应自然,无论事物如何纷繁,也可应付自如,那么便能无
伤本性,享尽天年了。
o 课本第 6 题
答: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小结论:人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事情,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尽可
能去避开矛盾冲突,遇到困难冲突时,则要全神贯注,谨慎处理。困难解决后,要及时收敛
锋芒,低调做人,免得被别人嫉妒迫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生存于这社会之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