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愿動詞"能、會、可以"的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2

学校代号 :

1 02 8 5

学 号 : 2 0 1 5 45 0 1 05 4

S O O C H O W UN I V E R S I T Y




I f 研 究

能愿 动 词


生 姓 名

指 导 教师姓 名
专 业 名
Th e s t

称汉 语 国 际教 育


誦I

ud y o f th e a ux
能 、

与 对 外 汉语 教 学
il i
会 、 可以

a ry v er b  n en g

a n d t eac h n g C h n ese a s a  fo r e g n l a n g
i i

吴晓 阳



j


ua g e













的研 究

h u


 k ey







研 究 方 向 
汉 语 国 际教 育 

所 在 院 部 
文学 院 

论文提交 日 期 
20 1 7 年 5 月


学 位 论 文 独创 性 声 明

本 人郑 重 声 明 :
所提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本 人 在 导 师 的 指 导 下 , 独立


进 行 研 究工 作 所 取 得 的 成 果 。 除文 中 已 经 注 明 引 用 的 内 容 外 , 本 论文


不 含 其 他 个 人 或集 体 已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
也不含为 获得苏


州 大 学 或 其 它 教 育 机构 的 学位证书 而 使 用 过 的 材 料 。 对本 文 的研 究作


出 重 要 贡 献 的 个 人 和 集体 , 均 已 在 文 中 以 明 确 方 式标 明 。
本 人 承担 本


声 明 的 法律 责任 

论文 作者 签 名 :
日 期 :




学 位 论 文 使 用 授 权声 明

本 人 完 全 了 解 苏 州 大 学 关 于 收集 、 保存 和 使 用 学位 论 文 的 规 定 

即 :
学 位论 文 著作 权 归 属 苏 州 大 学 。 本 学位 论 文 电子 文 档 的 内 容 和 纸


质论 文 的 内 容 相 一

致 。 苏 州 大 学有权 向 国家 图 书 馆 、 中 国 社 科 院 文献


信 息 情报 中 心 、
中 国 科 学 技 术信 息研 究 所 ( 含 万 方 数据 电 子 出 版 社 ) 

中 国 学 术期 刊 ( 光 盘版 )
电子 杂 志社 送 交 本 学 位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文档 ,
允 许 论 文被 查 阅 和 借 阅 , 可 以采 用 影 印 、 缩 印 或其 他 复 制 手 段


保 存 和 汇 编 学 位论 文 , 可 以 将 学 位论 文 的 全 部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库 进 行 检 索 

涉 密 论文 口

本 学 位论 文 属在 
年 _
月 解 密 后 适 用 本 规定 




非涉 密 论 文 Q

论文 作者 签 名 :
曰 期 :

叫彳 4 糾

导 师 签 名 : 视 M , 日 期 :

叫斗 州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文摘要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文摘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愿动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各个阶段的学生都存在能愿动词使用方面的偏误,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能”、
“会”、
“可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目前学界对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的本体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尚显不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使留学生掌握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用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
法、对比分析法和偏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首先,文章对“能”、“会”和“可以”的语义、语法功能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对
比分析;其次,搜集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偏误语例,对留学生在学习能愿动词“能”、
“会”和“可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偏误进行了归类和解释,并从学生、教师、教材
三方面分析了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文章结合“能”、“会”、“可以”的
自身特点,提出了几种教学建议和教学设计。

关键词:能愿动词 偏误分析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

作 者:吴晓阳
指导教师:姚 尧

I
英文摘要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The study of the auxiliary verb “neng(能)”


“hui(会)”“keyi(可以)”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bstract
The auxiliary verb take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we find that students at all stages have errors in the use
of auxiliary verb, which uses a very high frequency of “neng(能)” “hui(会)” and “keyi(可
以)” are the keys and difficult to learn.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auxiliary verb
“neng(能)” “hui(会)” and “keyi(可以)” mainly focuses on the ontology of Chinese, but it
is not enough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auxiliary verb “neng(能)” “hui(会)”
and “keyi(可以)”,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error analysis method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articl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semantic meaning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neng(能)” “hui(会)” and “keyi(可以)” ; Second, the article collected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language error cases, classified and explained all kinds of
errors of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neng(能)” “hui(会)” and “keyi(可
以)”, and analyzed the causes of errors from three aspects: students, teacher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Finally,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neng(能)” “hui(会)” and “keyi(可以)”,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and teaching designs.

Keywords: auxiliary verb; error analysis; teaching suggestion; teaching design

Written by Wu Xiaoyang
Supervised by YaoYao

II
目 录

绪 论 ................................................................................................................................... 1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内容........................................................................................................... 2
第三节 研究综述........................................................................................................... 2
一、关于能愿动词的研究...................................................................................... 2
二、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概述 ................................................... 5
三、“能”、“会”、“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 9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语料..................................................................................... 11
一、研究方法........................................................................................................ 11
二、语料来源........................................................................................................ 12
第一章 “能”、“会”、“可以”的语义、语法研究 ......................................................... 13
第一节 “能”、“会”、“可以”的语义研究 .................................................................. 13
一、“能”的基本语义研究 .................................................................................... 13
二、“会”的基本语义研究 .................................................................................... 16
三、“可以”的基本语义研究 ................................................................................ 18
四、“能”、“会”、“可以”的语义对比 ................................................................. 21
第二节 “能”、“会”、“可以”的语法研究 .................................................................. 26
一、带宾语............................................................................................................ 27
二、用于介词结构前............................................................................................ 27
三、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 ............................................................. 28
四、放在“X 不 X”的格式里形成正反问句 ...................................................... 28
五、“能”、“会”、“可以”与副词的搭配 ............................................................. 29
六、“能”、“会”、“可以”的否定 ......................................................................... 30
小 结........................................................................................................................... 34
第二章 偏误分析 ............................................................................................................. 35
第一节 HSK 语料库的调查与研究............................................................................ 35
一、调查准备........................................................................................................ 35
二、偏误语料的描写说明.................................................................................... 35
三、调查结果........................................................................................................ 35
第二节 “能”、“会”、“可以”使用偏误分类及分析 .................................................. 36
一、遗漏偏误........................................................................................................ 36
二、误加偏误........................................................................................................ 37
三、误用偏误........................................................................................................ 40
四、错序偏误........................................................................................................ 46
小 结........................................................................................................................... 46
第三章 能愿动词偏误原因探究 ..................................................................................... 48
第一节 学生的原因..................................................................................................... 48
一、母语负迁移.................................................................................................... 48
二、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49
三、学习策略的影响............................................................................................ 50
第二节 教师的原因..................................................................................................... 51
一、教师的理论基础............................................................................................ 51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 51
第三节 教材的原因..................................................................................................... 52
一、教材的编排.................................................................................................... 53
二、语义语法描述和解释.................................................................................... 53
三、例句和练习.................................................................................................... 54
小 结........................................................................................................................... 55
第四章 “能”、“会”、“可以”的教学建议与教学设计 ................................................. 56
第一节 “能”、“会”、“可以”的教学建议 .................................................................. 56
一、从语义角度编排“能”、“会”、“可以”的教学 ............................................. 56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56
三、使用情境教学法............................................................................................ 56
四、使用简洁的教学语言.................................................................................... 57
五、词义和句法相结合........................................................................................ 57
第二节 “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 57
一、表示能力的“能”、“会”教学设计 ................................................................ 57
二、表示用途的“能”和“可以”教学设计 ............................................................ 61
三、表示许可的“能”和“可以”教学设计 ............................................................ 63
四、表示可能的“可以”教学设计 ........................................................................ 66
小 结........................................................................................................................... 68
结 语 ................................................................................................................................. 69
参考文献 ............................................................................................................................. 70
致 谢 ................................................................................................................................. 73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绪 论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能愿动词,是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
与语法等级大纲》中,能愿动词“能、会、要、想、可能、可以、愿意、应该”等都
属于甲级词汇①。在对外汉语语法体系中,能愿动词占据着重要位置,现在有很多教
材都把能愿词设为独立的语法点来讲解,更显示出其在汉语语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能愿动词一直是留学生学习和使用的重点和难点,而在所有的能愿动词中,
“能”、
“会”、“可以”在语义方面有相同之处,有时可以互换,但也存在很多不同,这就
导致了外国学生不能将它们的用法分辨清楚, 也不知道不同句式中究竟该用哪个词,
意义又有什么不同,所以经常会出现以下错误:
(1)*所有的人走在人生道路上都可以遇到许多困难或挫折。
(2)*见到一个中国学生,马上跟她说:“我要辅导,你要吗?
(3)*因为四月份怎么可以下雪呢。
(4)*现在我才明白那时候他的心里难过得很,在我的面前不好哭,笑又不会笑
的。
(5)*我能试试自己的本领。
(6)*难道你不能伤心吗?
诸如此类的句子在留学生的学习中还有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各个阶段
的学生都有能愿动词使用方面的偏误。留学生对能愿动词“能”、“会”和“可以”
的漏用、多用和误用的现象非常多。但是现有的对能愿动词“能”、“会”和“可以”
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汉语的本体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则很少。所以论文将
分析、研究并阐述“能”、“会”、“可以”这几个词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并根据对
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原则,结合能愿动词“能”、“会”和“可以”的自身特点,找出
行之有效的关于能愿动词“能”、“会”和“可以”的教学策略,以期对相关领域的
研究与教学有所裨益。


刘英林主编.《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
绪 论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节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对能愿动词“能”、“会”和“可以”的本体研究。
文章将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实际需要对“能”、“会”和“可以”的语义功能、
语法结构等作一个系统归纳和对比总结。第二,偏误分析。这一部分将针对留学生在
学习能愿动词“能”、“会”和“可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现的各类偏误进
行归类。第三是解释各类偏误产生的原因。第四,提出能愿动词“能”、“会”和“可
以”的教学建议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能愿动词的研究

(一)名称问题
能愿动词,在其他的汉语语法论著或者教材中,有时也被称之为“助动词”或“情
态动词”,不同的名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类词的不同认识。
助动词,是最早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的名称,并且至今仍在使用。《马氏文通》
中说“有不记行而惟言将动之势者,如‘可、足、能、得’等字,则谓之‘助动’,
以其常助动字为功也。”又说:“……不直言动字之行,而惟言将动之势,故其后必
有动字以续之者,即所以言其所助之行也”①。这是最早将助动词作为一个重要词类
做出的专门分析,后来章士钊在《中等国文典》第四章“动词”里把“助动字”改用
为“助动词”②。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第八章“动词细目”里也用上了“助动
词”这个术语,说它是“帮助动词,占其一部”③,但他们都认为助动词是用来帮助动
词的,即“辅助动词的词”。段业辉认为,“辅助动词的词”,除了助动词以外,副
词、形容词、某些名词、数词也可以辅助动词表情达意,但它们都没有动词的语法特
点④。因此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助动词这个名称是从英语
语法引进来的,原文是‘辅助性的动词’。很多人以为是‘辅助动词的词’,那是误
会”⑤。以后虽然有学者及相关著作继续使用“助动词”这一名称,如丁声树的《现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章士钊.《中等国文典》[M].上海:上海书店,1990.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段业辉.《中古汉语助动词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绪 论

代汉语语法讲话》①、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②、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
语》③、朱德熙的《语法讲义》④,但其称呼的实质已经发生了改变,成为“辅助性的
动词”。
也有一些学者和著作把“能、能够、会、要”等词称之为“情态动词”,如许和
平的《汉语情态动词语义和句法初探》⑤、王伟的《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
⑥ ⑦
义项呈现》 、宋永圭《情态助动词及其否定式研究》 等。这一名称显然也是借自英
语语法的“情态动词”。这些学者使用“情态动词”这一名称,有些是因为从情态范
畴的角度来研究这类词,如彭利贞的《现代汉语情态研究》⑧。其次,从语义上讲,
汉语这类词同英语的情态动词如“can、may、must”等有相当的可比性,如肖慧的《情
态动词“能”和“can”汉英对比研究》,就对汉、英语中两个比较常用的情态动词
“能”和“can”的情态意义作了分析和探讨,并对二者进行了句法、语义的对比分析

。但是,英语中的这些情态动词虽然有表示“能力、意愿”的意思,它们的范围与
汉语的这类词却并不相同。正如朱冠明所说,
“并非所有的助动词都表达情态意义……
不能简单地把助动词与情态动词划上等号”⑩。因为本文并不是从“能”、“会”、
“可以”的情态范畴角度研究这几个词,也没有与英语中的情态动词进行对比研究,
故不使用“情态动词”来称呼“能、会、可以”等词。
能愿动词,是除助动词、情态动词外比较有影响力的名称,最早出现于五十年代
的《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有些人认为这一名称是受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
11
和《中国语法理论》12里讲到“能愿式”的影响。关于能愿动词的含义,语法学界对
此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助动词里边有一部
分是表示可能与必要,一部分是表示愿望之类的意思,所以又叫‘能愿动词’”。黄
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中对能愿动词的形式和意义的说法是:助动词(能愿动词)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许和平.《汉语情态动词语义和句法初探》[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

王伟.《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J].中国语文,2000,(03).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

肖慧.《情态动词“能”和“can”汉英对比研究》[D].湖北大学,2012

朱冠明.《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J].山东外语教学,2005,(02):17-21.
11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2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

3
绪 论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或可能、必要的动词,在句子里作状语。
邢福义、江国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认为,能愿动词是“表示行为或状况的可能性、
必要性和意愿性。能愿动词是一类特殊的动词”①。
能愿动词的这些不同名称、称呼反映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这类词。鲁健骥
先生认为,称为助动词,是从这类词的语法功能而言;称为能愿动词,则是从意义出
发的。能愿动词可以看作是助动词的一部分,因为语法功能相同的助动词不可能都有
表示能愿的意义。所以助动词和能愿动词这两个概念并不矛盾②。因为“助动词”的
称呼主要是从这些词的功能而言,而在本文中,除语法功能外,最主要的是从“能”、
“会”、“可以”的语义出发,分析留学生偏误以及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建议,因此选
择“能愿动词”来称呼“能”、“会”、“可以”这类词。
(二)能愿动词的个案研究
自《马氏文通》以后,关于能愿动词的研究逐渐增加,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掀起
了高潮,学者们不仅仅分析能愿动词的形式特征、语义特征,也运用新的理论方法、
新的角度从句法特点来深入研究能愿动词。例如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③、朱
德熙的《语法讲义》等,概括分析了能愿动词的具体义项,并且进行简单的辨析;马
庆株的《能愿动词的连用》把能愿动词分为可能必要、可能、愿望、估价、许可等六
个小类,考察了各小类能愿动词连用形成的各种格式:连续连用和间隔连用④;张维耿

分析了助动词“想”、“要”的区别 ;邵敬敏的《语义对“比”字句中助动词位置
的制约》通过考察“比”字句中助动词位置的变化及其对句式结构的影响,帮助我们
更加深刻地认识语义对结构的制约作用⑥;王振来的《被动表述式对能愿动词的选择
及其认知解释》则用语法化的观点,分析了能愿动词分布在介词“被”等标记词前的
原因,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探讨了被动表述式对能愿动词的选择,考察能愿动词在被动
表述式中的连续连用现象⑦。此外,还有一些文章从单个或某几个能愿动词入手,考
察其在语义上的细微区别,分析它们出现的语境,指出语用条件和话涵上制约关系的


邢福义,汪国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J].语言研究,1988,(01):18-28.

张维耿.《助动词“想”和“要”的区别》[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01):77-78.

邵敬敏.《语义对“比”字句中助动词位置的制约》[J].汉语学习,1992,(03):13-16.

王振来.《被动表述式对能愿动词的选择及其认知解释》[J].汉语学习,2003,(04):28-33.

4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绪 论

差异,如胡健君的《能愿动词“能”、“会”的语用功能研究及其偏误分析》①等。

二、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概述

(一)对“能”、“会”、“可以”的语义研究
1.对“能”的语义研究
国内对“能”“会”“可以”的语义研究,还是比较多的,成果颇丰。主要的研
究学者有赵元任、吕叔湘、朱德熙、丁声树、刘月华、周小兵、蒋善民、郭志良、黄
郁纯、王伟、鲁晓琨、宋永圭等。
对“能”的关注,最早是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提到的,他认为“能”有
“能够”和“可以”两个语义②。同时也注意到“能”的出现频率比英语“can”要低
得多,是因为动词有了补语之后,通常都用补语式的能性语式,如通常说“看得见”,
而不说“能看见”。显然,他的论述略显单薄。
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能”有六个义项:(1)有能力或有条件做
某事;(2)善于做某事;(3)有某种用途;(4)有某种可能;(5)表示情理上的
许可;(6)表示环境上的许可,较之赵元任的认识,吕叔湘的分类更为详细。刘月
华等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认为“能”有六个义项,分别表示为:主观上的能力、
客观上的条件、情理上的许可允许、估计、善于做某事③。他对“能”的分类与吕叔
湘先生的观点基本一样,只是表述略有差别。
周小兵在《“会”和“能”及其在句中的换用》中将“能”的义项分为了四个,
即“能 1”(有能力干什么)、“能 2”(有条件或有某种用途)、“能 3”(许可、

允许)、“能 4”(有某种可能性)” 。
丁声树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将“能、能够、可以、会、可能、得”放在一
起,分三种情况进行了讲解。其中,“能”有表示“力量做得到做不到、事实上有没
有可能、环境或情理上许可不许可”这三种义项。
王伟的《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将“能”分为六个义项,但
与吕叔湘略有不同。他将“能”分为了“能力”、“该允”、“意愿”、“可能”、
“条件”和“祈使”。然后指出“能”的义项在“肯定一否定一疑问”的用法上呈现

胡健君.《能愿动词“能”、“会”的语用功能研究及偏误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刘月华,潘文娱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周小兵.《会”和“能”及其在句中的换用》[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73-81.

5
绪 论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高度规律性的频率分布。黄郁纯在《汉语能愿动词之语义研究》中指出,“能”只有
三种义项,即一般性特征、潜力和个人道义,但“能”不具备“可能性”义项①。这
显然是有待商榷和改进的。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把“能”的义项归为三项:{可
能性}、{潜力(能力/条件/用途)}、{许可}。从情态语义上看,有认识情态、动力
情态和道义情态。他主要是从否定的角度对“能”的语法特征做了穷尽性地分析。
2.对“会”和“可以”的语义研究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对“会”的解释有三个:一是懂得怎样做或者有能力
做某事,如“我根本不会踢足球”、“你会不会唱这首歌?”;二是善于做某事,前
面常加“很、真、最”,如“他很会演戏”;三是表示有可能,如“他一定会成功的”、
“他会不会来?” 对于能愿动词“可以”,主要有四个义项,一是表示可能,如“你
明天可以再来一趟吗?”二是表示有某种用途,能单独回答问题,如“棉花可以织布,
棉籽还可以榨油”;三是表示许可,如“我可以进来吗?”四是表示值得,如“美术
展览倒可以看看”。丁树声《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认为“会”和“可以”都可以表示
“力量做得到做不到”,“会”还有“事实上有没有可能”的意思,“可以”则还表
示“情理上许可不许可”。
刘月华等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对“会”有三种解释,一是表示“善于做某
事”;二是表示经过学习而具有某种能力;三是表示实现,已然、未然的情况都可以
使用。周小兵在《“会”和“能”及其在句中的换用》中将“会”分为“会 1”(懂
得干什么和能够干什么)和“会 2”(表示某件事情或某种性状有现实的可能性),
认为“会 1”是及物动词,“会 2”是助动词,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此外,鲁晓琨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中指出了“会”
的三个语义,分别表示“施事的本领”、“某种情况存在的必然性”和“主观推测某
种情况出现或存在的必然性”②。
3.对“能”、“会”、“可以”语义的比较研究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将“能、能够、可以、会、可能、得”进行了对比,他
指出这类能愿动词都表示可能。但是可能又分为三种情况:(1)“能、能够、会、


黄郁纯.《汉语能愿动词之语义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9.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15.

6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绪 论

可以”表示主观能力做不做得到,如“能生吃辣椒”;(2)会、能、可能”表示客
观可能性,如“干这种事的人还能是好人”;(3)“能、能够、得、可以”表示环
境或情理上的许可,如“会开车的人都能参加”。
蒋善民的《“会”和“能”用法异同》》列举了“能”和“会”能换用和不能换
用的条件,他指出表示人或事物的某种功能或表示某种“可能”性时,能愿动词“会”
和“能”可以换用①。例如“小弟弟会走路了”的“会”完全可以换为“能”。而汉
语中的词除了表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外,还有感情色彩,因此在表达不同的感情色
彩时,二者不可以换用,例如:“*孙林生同志是老党员、老干部,但他为什么能在女
儿婚姻问题上犯错误?”
“犯错误”是不好的结果,表示消极的感情色彩,应该用“会”。
鲁晓琨在《可能助动词“可以”的语义及与“能”的对比》中概括得出“可以”
的核心语义,即“容许范围”,通过核心语义联系了不同的下位语义,并且根据核心
语义区别了表示可能的“能”和“可以”的基本语义。此外,他还用“能”和“可以”
的否定形式指出了“能”和“可以”的语义对立和联系②。
于康在《命题内成分与命题外成分——以汉语助动词为例》中指出,汉语助动词
“能、会”都是既可以用来充当命题内成分,也可以用来充当命题外成分的③。比如,
表示肚子已经吃饱不能继续再吃时,
“我不能再吃了”是表示动作主体已经不能使“吃”
这一动作持续下去,还是表示言语主体根据某种条件对“吃”这一动作不能继续进行
所作出的判断,这很难断定。事实上,由于“能”具有命题内成分和命题外成分等双
重功能,所以往往容易使有“能”存在的句子产生歧义。通常为了避免歧义所造成的
误解,多改成“我吃不下了”这样的补语结构来陈述。
渡边丽玲《助动词“能”与“会”的句法语义分析》认为在表达可能性时,当
强调由于某种条件的许可,因此行为动作得以实现时用“能”而不用“会”,而当表
达实现与发生的可能性时,“会”和“能”都可以用④。
樊谊军的《现代汉语“能”与“会”的用法对比及其偏误分析》通过选定十本当
代小说,对“能”与“会”在句子中的语义作出统计,比较分析了“能”和“会”的
不同语义。她认为在表示“能力”时,二者的内涵、侧重、习惯用法都有所不同;在


蒋善民.《“会”和“能”用法异同》[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2,(03):92.

鲁晓琨.《可能助动词“可以”的语义与“能”的对比》[J].汉语学报,2001,(03).

于康.《命题内成分与命题外成分——以汉语助动词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1996,(01):27-34.

渡边丽玲.《助动词“能”与“会”的句法语义分析》[A].《98 年现代汉语语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

7
绪 论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表示“可能”时,“能”和“会”的语义指向、语义色彩和时间表达也并不相同①。
分析国内外对“能”、“会”和“可以”的语内对比研究,不难看出,有的学者
是对单个词的或是简单或是详尽的论述,而有的则是对两个或是三个词进行了对比研
究,每位学者都用各自的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对这几个词的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的
理解和观点。可以看到他们在分析中存在许多相似的看法,比如,在语义上,除黄郁
纯之外,大家一致认为“能”、“会”和“可以都具有表示可能和表示能力的义项。
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王伟认为“能”还有表示“祈使”和“意愿”等
义项;而黄郁纯认为“能”不具有表示可能性这一义项。因此本文认为,无论是国内
还是国外,对“能”、“会”和“可以”的语内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对“能”、“会”、“可以”的语法研究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能”表示否定可以用“不能”、“没能”,如
“这些难道你不能克服吗?”、“他的愿望始终没能实现”;表示“善于”时,可以
加“很”修饰,表示“许可”时,可以用于疑问句或否定句中。
郭志良的《表示存在某种可能性的“能”和“可以”》主要从语法的角度分析了
“能”和“可以”都作可能性讲时,二者的区别②。他认为只有在用于推测某种自主
性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时,“能”和“可以”在语法功能上才有某些
相同之处:(1)只能用于表示施事者的词语后面;(2)“能”肯定形式受“准、一
定、完全、只”修饰,“可以”受“准、一定、完全、大、很”修饰时,二者都用于
陈述句、是非疑问句和反问句;(3)“不能”和“不可以”都可以用于反问句,但
“不能”还可以用于陈述句和是非疑问句。
史有分的《得说“不能来上课了”》分析了“能”和“会”表示“有可能”时的
区别,他认为“能”和“会”表示“善于”时,都可以用“很”修饰,但“很能”一
般只表示具有某能力,如“很能说/侃/聊/写(文章)”这类语言表达的方面。而“很
会”多指技术,如“他很会上课”表示上课很有技巧,效果很好。另外他也认为“会”
可以带“的”,“能”不能带“的”,且疑问句没有带“的”的形式③。
邓小菲《“能”“会”“可以”比较研究》认为,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


樊谊军.《现代汉语“能”与“会”的用法对比及其偏误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

郭志良.《表示存在某种可能性的“能”和“可以”》[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C],1990:10.

史有为.《得说“不能来上课了”》[J].汉语学习,1994,(05):28-29.

8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绪 论

为的自主动词和无意识、无心的动作行为的非自主动词都能出现在“能、会、可以”
之后,因此她分析了“能”、“会”、“可以”前面和后面可以出现的词语和结构,
如前面可以出现连接副词、判断副词、语气副词、范围副词和介词结构;后面也可以
出现动词带程度补语或可能补语、动词带动态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和表示可能的
“能”也能出现重叠动词,如:她希望校长能主动谈谈房子的事①。
宋永圭在《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中从否定角度对“能”的语法
特征作穷尽性地分析,分别讨论了“能”在“Neg+能+Vp”构式、“Neg+M+Neg+Vp”
构式、“M+Neg+Vp”构式、双重否定构式和情态“被”字句否定句中的情况,揭示出
了情态动词“能”在现代汉语里的地位。这对认识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语法意义具有
较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三、“能”、“会”、“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相比“能”、“会”和“可以”的本体研究,这三个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力度和研究成果则逊色了许多。
在所有有关能愿动词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进行本体研究的占了大多数。陶炼
明确指出能愿动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而“能”、“会”和“可以”又是能愿
动词的难点,关于三者在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依旧不是很充分,特别是忽略了对“可
以”的研究②。
孟祥英《“能”与“会”使用上的几个问题》分析了留学生在学习“能”和“会”
时主要的四种偏误情况:漏用、能愿动词代替主要动词、位置不当和混用,针对这四
种偏误分别讨论了其产生原因,并且指出只有帮助留学生在弄清“能”与“会”词义
范围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能”与“会”在词义重合部分的细微差别,才能使他们在
使用时有所选择,从而表达得更为准确、更为自然③。
鲁晓雁在《日本学生汉语能愿动词偏误研究》中从能愿动词内部研究和外国人语
用偏误研究角度出发,对学习汉语的日本学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调查。作者以中介语
理论为指导,对调查语料进行偏误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语法语义方面的分析,


邓小菲.《“能”“会”“可以”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陶炼.《表示“或然性”的助动词“可能”“会”“能”之差异研究》[J].《汉学论丛(第一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
社,1997.

孟祥英.《“能”与“会”使用上的几个问题》[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4):57-61+66.

9
绪 论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探究日本学生说汉语所出现的能愿动词偏误的语法、语义及认知心理方面的根源①。
陈若凡《留学生使用“能”、“会”的偏误及教学对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
探讨了“能”和“会”的问题,他指出因为“能”和“会”在英汉词义两个方面都有
一种复杂的交叉关系,这种交叉现象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能”和“会”的词义,
尤其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在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上更为困难,因而
出错也更多一些。所以他重点强调了加强语言之间的对比分析是纠正语用错误的重要
方法②。
张桥《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能愿动词“可以”的研究》主要探究了能愿动词“可
以”的五种基本语义,对比了“能”和“可以”的区别,将留学生产生的偏误分为遗
漏偏误、错序偏误、误加偏误和混用偏误等五类偏误。他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引入“3P”
教学模式,形成了“3P 型的任务教学模式”,创新了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提高了对
外汉语教学效率③。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研究的。
钮丽莺《“能、能够、会、可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认知规律为理论基础,
从本体研究、教学大纲、对外汉语教材、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影响能
愿动词“能、能够、会、可以”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因素,并且在教学顺序、语义分析、
句型归纳、对比教学和情景教学等五个方面探究了如何有效提高能愿动词教学效果的
方式方法,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上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模式④。
吕兆格《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能愿动词偏误分析》通过将英语、日语中的助动词和
汉语能愿动词对比和问卷调查,探究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能愿动词时的重点和难点,
以及由此产生的十种偏误。他认为只有加强理论研究,从理论上有所突破,能愿动词
的教学才会有根本性的突破,并且从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练习设计等方
面提出教学实践的改进方法⑤。
马兰的《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能愿动词“能”的研究》⑥、胡健君的《能愿动词
“能”、“会”的语用功能研究及偏误分析》等,这些大都从能愿动词的语义特征、
句法功能等方面对能愿动词的本体进行了研究,并采取问卷调查和检索语料库,研究


鲁晓雁.《日本学生汉语能愿动词偏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

陈若凡.《留学生使用“能”、“会”的偏误及教学对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01):50-53.

张桥.《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能愿动词“可以”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钮丽莺.《“能、能够、会、可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

吕兆格.《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能愿动词偏误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3.

马兰.《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能愿动词“能”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绪 论

分析了留学生学习能愿动词产生的偏误及偏误原因,最终对几个能愿动词的对外汉语
教学进行教学设计。
此外,也有学者从对外汉语教材、词典和大纲的编订、课堂教学、学生自学等留
学生在学习汉语能愿动词过程中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例如周婧的《对外汉语能
愿动词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研究》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为视角,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对留学生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进行对比分
析和教学实验,对留学生对外汉语能愿动词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
进行比较,论证了多媒体应用对能愿动词课堂教学效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①。
总的来说,本文从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两个角度总结了前人对能愿动词
“能”、“会”、“可以”的研究现状。其中,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对“能”和“会”
的理论语法研究上,而对“可以”的分析是不被人们重视的,少数几篇文章也大都从
语义上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而对于这几个词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实践语法教学的研究
更是尚显不足。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语料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图书馆、网络媒体等方式查能愿动词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
析,归纳“能”、“会”、“可以”的意义和用法并作为理论基础。
2.对比分析法
由于“能”、
“会”、
“可以”的意义和用法经常被混淆使用,本文除了研究“能”、
“会”、“可以”各自的意义和用法之外,还将三者进行比对分析,得出它们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
3.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是通过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研究学
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本文将根据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使用偏误分析法归纳总结出
留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偏误。


周婧.《对外汉语能愿动词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1
绪 论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二、语料来源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北京大学语料库(CCL),主要选取一些现
当代著作中的原话,对“能”、“会”、“可以”的语义、语法进行研究分析;二是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本文将从中选取原始语料,对留学生语料中的“能”、“会”、
“可以”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统计。

12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一章 “能”、“会”、“可以”的语义、语法研究

第一节 “能”、“会”、“可以”的语义研究

一、“能”的基本语义研究

对于能愿动词“能”的研究,前人在语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但是各家
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分歧,以下是本文根据绪论中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罗列出的“能”
的语义类别。
表 1:“能”的语义类别
《“会” 《情态动
《现代汉 《实用现 《现代汉 和“能” 词“能”
《语法讲
文献著作 语八百 代汉语语 语语法讲 及其在句 在交际过
义》
词》 法》 话》 中的换 程中的义
用》 项呈现》
有能力或 主观上具 主观能力
力量做得 有能力干
有条件做 有某种能 做得到做 能力
到做不到 什么
某事; 力 不到
“能” 善于做某 善于做某
意愿
事 事
基 有条件或
有某种用 具备某种
有某种用 条件
本 途 客观条件

语 有某种可 客观可能 事实上有 有某种可
估计 可能
能 性 没有可能 能性
义 情理上的 情理上的
环境情理 该允
许可 许可 环境或情 许可、允
上许可不
环境上的 理上许可 许
许可 祈使
许可 准许

综合上表,可以看出,虽然每个人对“能”的语义类别划分和表述都有不同的看
法,但是“能”都有表示能力、用途或条件、可能以及许可的义项,因此,本文综合
前人的研究成果,将从这四个方面分析“能”的语义类别。
(一)“能 1”表示能力
“能 1”表示能力,是指主体具备某方面的潜能或能力,这个义项可具体分为以
下几点:

13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1.人具备某种能力
(1)只要我还能走能动,我必定去!(老舍《西望长安》)
(2)他夜晚打更,白天办事,睡觉也是断断续续的,看见他时他也真是刚从床
上爬起来一会,想不到有时他竟能跑得那样快!(汪曾祺《故里杂记》)
例(1)、(2)中,“能走能动”、“能跑得那样快”都属于人生来就具备的能
力。
(3)在办伙食之外,他还能编写相当好的快板、山东快书和单弦 。(老舍《无
名高地有了名》 )
(4)说他能用两个鸡蛋打三碗汤,鸡蛋都得成片儿!(汪曾祺《安乐居》)
例(3)中“能编写相当好的快板”、例(4)中“用两个鸡蛋打三碗汤”是人后
天具有某一方面出众的能力或者技能,在说话人看来这种能力或技能是独特的、个别
的(邓小菲,2006)。
2.动植物具备某种能力
“能”表示能力时,不仅仅可以用在人的身上,同样也适用于动植物,例如:
(5)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
先生一个桌子吃饭。(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6)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汪曾祺《昆明的雨》)
例(5)“能”表示“斗鸡”有“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的能
力;例(6)“能”则表示仙人掌在“悬空倒挂”的情况下,还有存活开花的能力。
(二)“能 2”表示可能
“能 2”表示有某种可能,是说话人基于一定的条件进行的推理。这可以分为三
种情况:第一,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经验、逻辑,进行主观的推理、猜测某事存在或发
生的可能性(邓小菲,2006)。如:
(1)再说,到前线去,以我的思想和口才,我相信能得到许多高级将领的钦佩,
而委任我个师部或军部的秘书,也是很合理的。(老舍《残雾》)
(2)同志们,越有准备,越能消灭敌人,越能多报仇!(老舍《无名高地有了
名》)
例(1)说话者根据自己的逻辑——有思想、有口才就可以得到赏识,推测凭借
14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自己的“思想和口才”,有得到“高级将领的钦佩”的可能性;例(2)中,说话者
根据自身打仗的经验,推测“越有准备”,“消灭敌人”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二,“能”还表示说话者根据目前的客观条件,推测有做成某事的客观可能,
如:
(3)你的东西都是你的;你没有的,我们给你!”“谢谢官长!我真能得到宽
大吗?”(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4)老许看样子还能活不少年。(汪曾祺《晚年》)
例(3)中,因为官长说“你的东西都是你的,你没有的我们给你”,根据这一
客观事实,说话者推测自己“得到宽大”的可能性;例(3)中,说话者根据老许目
前的样子、状态,推测他有“活不少年”的可能性。
第三,“能”也表示符合情理的可能性,如:
(5)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汪曾祺《葡萄》)
(6)热有什么办法,总不能去跳井。(吕新《圆寂的天》)
“能”可以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中,否定不符合情理存在的可能性(邓小菲,
2006)。例(5)和例(6))中,“人无情无义”以及“跳井”都是不符合客观情理
的,因此用“能”来表示。
(三)“能 3”表示有条件或有作用
“能 3”表示主体客观上具有某种条件或者某种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来看:
1.无生命的个体有某种条件或作用
(1)这么大一口磐,里头能装五担水!(汪曾祺《受戒》)
(2)这里的花很多是药材,党参、贝母......蜜蜂场出的蜂蜜能治气管炎。(汪
曾祺《尼勒克》
例(1)中“能”表示“一口磐”很大,有装“五担水”的条件,例(2)中的“能”
则表示蜂蜜有治疗气管炎的作用。
2.表示某个事件具有某种作用
(3)宋惠珊不认为旅游能解决问题,她对玩没兴趣,年轻时就不好动,老了,
更趣味索然。(陆星儿《一个和一个》)
(4)“出了事,花钱运动运动就能逢凶化吉!”(老舍《正红旗下》)
例(3)中,“能”表示“旅游”这件事具有解决问题的作用;例(4)的“能”
15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则表示通过“花钱运动运动”可以达到“逢凶化吉”的作用。
(四)“能 4”表示许可、允许
“能 4”表示准许、许可、允许,通常分为两种情况:
1.主观条件上的许可
(1)宋侉子见了八千岁,劝他不要舍命不舍财,这个血是非出不可的。八千岁
问:“能不能少拿一点?”(汪曾祺《八千岁》)
(2)“我能帮帮你吗?”二哥越看越爱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伙子。(老舍《正
红旗下》)
“能”用于请求行为中,是说话者要求得到许可,希望自己被允许做某事,如例
(1)、(2)中说话者希望自己被允许“少拿一点”、“帮帮你”。
“能”也可以表示说话者认为符合自己的心意而允许做某事,如:
(3)“黄芹菜叫孩子切坏了,谁让他切的!--不能横切,要切直丝。”(汪曾
祺《落魄》)
(4)天师,可别忘了,你爸爸白喝了我一辈子的茶,这可不能世袭!(老舍《茶
馆》)
例(3)“能”表示说话者不允许对方横切黄芹菜;例(4)“不能”表示说话者
不允许“天师”白喝自己一辈子的茶。
2.客观环境上的允许
(5)关汇不进岑瑾的门,自在书房里睡。关岑两家是不能离婚的,一离婚,就
会引起一县人的揣测刺探。(汪曾祺《关老爷》)
(6)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
很不合适。(汪曾祺《鸡毛》)
例(5)和例(6)中“能”都表示客观环境的不允许,例(5)中“一离婚就会
引起一县人的揣测刺探”这一客观环境,使得“关岑两家离婚”这一要求不被许可;
例(6)中,“大学”这一环境使“她”不允许坐在门口大骂。

二、“会”的基本语义研究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将首先罗列出一些“会”的语义类别。

16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表 2:“会” 的语义类别
《助动词
《“会”和
《实用现 《现代汉 “会”的语
《现代汉 《语法讲 “能”及其
文献 代汉语语 语语法讲 义探索及
语八百词》 义》 在句中的
法》 话》 与“能”的
换用》
对比》
懂得怎样
经过学习 主观能力 懂得干什
做或者有 力量做得 施事的本
而具有某 做得到做 么和能够
能力做某 到做不到 领
种能力 不到 干什么

善于做某 善于做某
“会”
事 事

某件事情
语 某种情况
客观可能 事实上有 或某种性
义 有可能 表示实现 存在的必
性 没有可能 状有现实
类 然性
的可能性

主观推测
某种情况
出现或粗
在的必然

综合上表,本文将从能力或善于做某事、有某种可能这两个方面分析“会”的语
义类别。
(一)“会 1”表示有能力
“会 1”表示人有能力做某事,例如:
(1)锡伯人是很聪明的,他们一般都会说几种语言,除了锡伯语,还会说维语、
哈萨克语、汉语。(汪曾祺《天山行色》)
例(1)中“会”表示锡伯族人有说几种语言的能力。另外,“会”表示的能力,
强调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技巧,如:
(2)象我这样的人,此处不得意,就另找施展本事的地方去。轻易不落泪,永
远不会作诗,这就是我的好处。(老舍《残雾》)
(3)我没想到她爱玩枪,而且枪打得不错。她大概也敢骑马!她还会开汽车。
(汪曾祺《铁凝印象》)
(4)他父亲在时还会这宗手艺,到他时则根本没有学过,只是到大栅栏口买一

17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刀毛边纸,拿到琉璃厂找铺子去印,成本共花三两,剩下十两,是他的。(汪曾祺《国
子监》)
例(2)中“作诗”、例(3)中的“开汽车”以及例(4)中的“这宗手艺”不
是天生就具备的能力,都是需要学习的,这里用“会”来表示通过学习而获得“作诗”、
“开汽车”、“做手艺”的能力。
(二)“会 2”表示有某种可能
“会”同样有表示可能的语义,它是说话者对某种可能性的推测、判断,如:
(1)因为他们告诉我,你也许会来参加保育院的落成典礼(冰心《我的良友—
悼王世瑛女士》)
(2)对于生活,我的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汪
曾祺自选集》自序)
例(1)是说话者对“你”是否来“参加保育院的落成典礼”的可能性推测,例
(2)作者对“中国好起来”的可能性的推测。此外,“会”也可以用于推测、判断
已然事情,如:
(3)假若他自己现在还是连长或营长,他也不会错过打大仗的机会,一定要亲
身到前边去。(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4)副师长笑了笑:“你要是指挥的好,就不会教敌人包围住!(同上)
例(3)和例(4)中,“错过打大仗的机会”和“教敌人包围住”都是已经发生
的,“不会”用在“假若”、“要是”等表示假设的词后,表示事情不发生的可能性
的推测。

三、“可以”的基本语义研究

相对于“能”和“会”,对“可以”的语义研究并不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18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表 3:“可以”的语义类别
《现代汉语八 《实用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语法讲
《语法讲义》
百词》 语法》 话》
主观能力做得到 主观上具有某种
可能 力量做得到做不到
“可 做不到 能力
以” 具有某种客观条
有某种用途
语 件
义 值得 值得
类 环境或情理上许可
许可 情理上许可
别 不许可
准许

综合上表,本文将从能力、用途或条件、可能以及许可这四个义项分析“可以”
的语义类别。
(一)“可以 1”表示能力
(1)所谓"花焰口"就是在正焰口之后,叫和尚唱小调,拉丝弦,吹管笛,敲鼓
板,而且可以点唱。仁渡一个人可以唱一夜不重头。(汪曾祺《受戒》)
(2)这样她就背对着我舅舅,用一只手扶着稿子,另一只手还可以拿瓜子。(王
小波《未来世界》)
(3)他的生命只有一条,不像小草似的,可以死而复生。(老舍《四世同堂》)
例(1)“可以”表示“仁渡”有“唱一夜不重头”的能力;例(2)表示“她”
有“一手扶着稿子,一手拿瓜子”的能力;例(3)“可以”则表示“小草”有“死
而复生”的能力。
(二)“可以 2”表示可能性
(1)再加上自己的和战士们的勇敢,与求战的迫切,他相信一进攻就可以拿下
“老秃山”来。(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2)假若事情已定,他大可以马上去浑水摸鱼,管什么上海开仗不开仗。(老
舍《四世同堂》)
(3)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糊火柴盒的、捡破烂的、捞鱼虫的、
晒槐米的……(汪曾祺《卖蚯蚓的人》)
例(1)中,“可以”表示因为“自己和战士的勇敢、求战的迫切”,所以有“进
攻就拿下‘老秃山’”的可能性;例(2)用“大”修饰“可以”,表示如果“事情

19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已定”,推测“他马上去浑水摸鱼”的可能性很大;例(3)中,作者根据他们的职
业是“糊火柴盒的”等,推断“他们的成分是城市贫民”。
(三)“可以 3”表示作用和用途
(1)擂槌可以擂别的东西,当然也可以擂茶。(汪曾祺《桃花源记》)
(2)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例(1)中“可以”表示“擂槌”有擂茶的作用;例(2)则表示“点着的黄烟子”
有“熏五毒”的作用。
(3)营长看出来:二十七号较比好守,前面是开阔地,我们的炮火可以拦阻敌
人,机枪可以封锁阵地。(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4)“休想!”章福襄下了决心。“我死不了!搭人桥我都没死嘛!我这颗手
榴弹还可以打死好几个敌人!”(同上)
例(3)、例(4)中“可以”表示“炮火”和“机枪”、“手榴弹”有“拦阻敌
人”、“封锁阵地”、“打死敌人”的作用。
(四)“可以 4”表示许可
1.表示主观允许
“可以”用来表示主观的允许,表达主语的意愿,例如:
(1)你们可以随便在院内休息,但不许出门,不许打扰庙堂。(邓友梅《别了,
濑户内海!》)
(2)“绝对不可以!”营长斩钉截铁地说。(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以上两例都是说话者给予自己的允许,例(1)是允许“随便在院内休息”;例
(2)则“营长”表示不允许。
(3)狂吸了两口烟,他又看了看首长们,清楚地看见师长的和善带笑的脸。他
问了声可以坐下吗?他的腿已支持不住他的胖身体。(同上)
(4)慢慢地他抬起头来,问翻译:“我可以问点事吗?”话被翻译过去。师长
点了点头。(同上)
以上两例,“可以”表示请求允许,例(3)是希望自己被允许坐下,例(4)是
希望自己被允许问点事。
2.表示客观条件的允许
(5)所以就很容易想到,何不弄个教她怎着她就怎着的女子,另成立个小家庭。
20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没人知道,也没人来打扰,局长可以随时的来看看她,安安静静的住一夜。(老舍《残
雾》)
(6)这是一只公船,平常就栓在淖边,大淖人谁都可以撑着它到沙洲上挑蒌蒿、
割茅草、间野鸭蛋。(汪曾祺《大淖记事》)
(7)不错,日本人可以在攻陷的地带多卖日本货。(老舍《四世同堂》)
“可以”也表示客观条件的允许,如例(5)中,“没人知道,没人来打扰”这
一客观环境,允许“局长随时的来看看她”;例(6)中,由于“是一只公船,平常
就栓在淖边”这一客观条件,所以“大淖人”能撑船到沙洲上去”;例(7)中的日
本人被允许卖日本货是由于他们在攻陷地带这一客观环境。

四、“能”、“会”、“可以”的语义对比

“会”、“能”和“可以”这三个词在许多义项上都有交叉,并且在有些情况下,
词与词之间可以互换使用,但能够完全替换使用的不多,许多情况下随意替换可能会
产生不同的语义,或者根本就不能替换,替换之后也很可能会成为病句。因此,在实
际使用的过程中这几个能愿动词是存在细微的区别的,而正是这些不易察觉和辨析的
差异使学习者频频出错。所以本文将这些交叉义项下的每个词所侧重的使用条件进行
对比和辨别。
(一)表示能力的“能”、“会”、“可以”的语义对比
1.“能 1”与“会 1”的对比
“能”1 和“会 1”都可以表示能力,但是“能”更倾向于用在所有人和动物普
遍具有的能力上,此时不能用“会”,如吃、喝、跑、跳、听等能力;当能力需要一
定的知识和技能时,不能用“能”,“会”指向带有技巧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是
习得的,也可以是先天的,但必须是独特的,不是普遍具有的(樊谊军,2012),例
如:
(1)他看见了她半天才说:“你能走路不能啊?我要教你请你的父亲去。”(老
舍《四世同堂》)
(2)老鹰会飞,鱼却不会。
例(1)中,“走路”是人和动物生来就具有的能力,因此不可以用“会”,例
(2)中,“飞”对于像老鹰一类的鸟来说是独特的技能,而鱼类没有,因此只能用

21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会”。
吕叔湘指出,在表示恢复某种能力和达到某种程度、效率时,只能用“能”,不
能用“会”(吕叔湘,1980),例如:
(3)他的伤好了,又能上场比赛了。(表示上场比赛的能力的恢复)
*他的伤好了,又会上场比赛了。
(4)他跳绳一分钟能跳 200 个。(表示跳绳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他跳绳一分钟会跳 200 个。
周小兵讨论了表示能力时“能”不能换用“会”的三种语法表现(周小兵,1989),
第一,动词前有副词时,如:
(5)我王福升实在不能再替你挡这门帐了。(曹禺《雷雨》)
*我王福升实在不会再替你挡这门帐了。
第二 ,动词后有补语时,如:
(6)他能听懂英语。
* 他会听懂英语。
第三,“所+能+VP+的”中的“能”不能换成“会”,如:
(7)这两个办法都不是咱们所能忍受的。(老舍《四世同堂》)
*这两个办法都不是咱们所会忍受的。
2.“能 1”与“可以 1”的对比
“能 1”和“可以 1”都有表示能力的语义,但二者在使用时仍然有区别:
第一,如果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即善于做某事时,只能用“能”,不能用“可
以”。此时,“能”前可以加程度副词“很”。(马兰,2014),例如:
(8)刘太太是个矮身量,非常结实的乡下人,很能吃苦。(老舍《四世同堂》)
*刘太太是个矮身量,非常结实的乡下人,很可以吃苦。
第二,“能”表示能力,强调的是主语的内在能力或意愿,而“可以”主要强调

实现某动作行为没有障碍 。例如:
(9)我能办好这件事。
(10)我可以办好这件事。
例(9)中强调的是主语“我”具有办好这件事的能力,而例(10)则是强调办

相原茂.《汉语助动词的否定式》[A].《98 年现代汉语语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

22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好这件事的过程中没有障碍。

3.“会 1”和“可以 1”的对比


与“能 1”相似,当“会 1”表示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只能用“会”,且此
时可以用程度副词修饰,不能用“可以”。如:
(11)丽琳自己很会唱几句,常常用她那小细嗓儿哼唧着。(老舍《文博士》)
*丽琳自己很可以唱几句,常常用她那小细嗓儿哼唧着。
(二)表示可能性的“能”、“会”、“可以”的语义对比
1.“能 2”与“会 2”的语义对比
“能 2”、“会 2”、“可以 2”都可以表达有某种可能性,但是三者还是有不
同之处,有时可以替换,有时却不可以替换使用。
“能 2”与“会 2”都能表达“可能性”的意义,但有时不能换用,因为“能”
与“会”存在着语义特征或认知取向上的不同。认知取向,是指词语或义项反映现实
世界的切入角度,说话人在选择词语或义项的同时,也是在选择把握现实世界的视角
(邓小菲,2006)。也就是说,在表达可能时,“能 2”与“会 2”存在认知上的主
观取向与客观取向的区别。
主观取向是指对现实进行推测、判断、评价或者表态的视角,“会 2”多指说话
者通过自己对事物的了解,认识和理解来估计和推断事物发展的趋向,因此具有主观
性,如:
(1)高崇礼对蔡德惠很有好感……他很少大声说话,干什么事情都是轻手轻脚
的,绝不会把桌椅抽屉搞得乒乓乱响。(汪曾祺《日规》)
(2)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谁都认得:这是老吕的。
(汪曾祺《安乐居》)
以上几例都表示主观性的推断,例(1)高崇礼根据自己对蔡惠德的了解“他很
少大声说话,干什么都轻手轻脚”推断他没有“把抽屉搞得乒乓乱响”的可能性;例
(2)“老吕”十分了解谁都认得是他的烟袋,所以推测肯定有人送还他的烟袋。
本文在分析“能 2”时指出,“能”表示可能时有三种情况,其中“能”有表示
条件许可的可能和表示情理许可的可能,因为条件和情理都是客观存在的(如社会规
范、道德准则)(邓小菲,2006),因此当“能”表示客观的可能,事情能否发生,
23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取决于某种客观条件、社会常理等时,“能 2”就具有客观取向,此时“能 2”不能


与“会 2”互换,例如:
(3)我下星期有空儿,能去旅游。
(4)外面下着大雨,他不能来了。
(5)他的脚受伤了,不能来参加比赛了。
“会”的主观性和“能”的客观性也可以从形式上找到证明。通过上面的举例,
可以发现“会”的主观取向,表现在它使用了对用在句末具有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的”
上,“会”与“的”搭配使用的频率远远大于“能”。
当“能 2”属于第三种情况,即表示主观性的判断时,“能 2”就具有主观性,
此时的“能 2”可以和“会 2”互换,如:
(6)小莲子学作诗,学写字,时间都不长,怎么能得到如此境界?(汪曾祺《名
士与狐仙》)
小莲子学作诗,学写字,时间都不长,怎么会得到如此境界?
此外,除了认知取向不同外,“能 2”和“会 2”在表达可能时的语义色彩也有
不同之处。一般来说,“能 2”表达的内容是期望的,倾向于美好的,因而“能”常
常表示达到好的结果;而“会 2” 表达的内容则不具有积极、期望的语义色彩,例
如:
(7)若是一个战士对他这么讲,他一定不会动气。(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8)他没想到回来就能见到营长,而且得到营长这样的鼓励与关心!(同上)
在例(7)中,“动气”并不是主观期望的,所以不能用“能 2”;而在例(8)
中,“见到营长”、“得到营长的鼓励和关心”是人物期望的,是积极的,所以用“能
2”更合适。
2.“能 2”与“可以 2”语义对比
许和平指出,“能”有积极性特征,只能选择“正向义动词”做“主动词”,不

能以“负向义动词”为“主动词” 。沈家煊也指出:“原来‘肯’和‘可以’虽然
都是情态动词,但也存在不对称:‘肯’有‘主观上乐意’的意思,‘可以’有‘客
观上不得不’的意思。”②因此在表示可能性时,“能”一般是用于积极情况,而“可


许和平.《试论“会”的语义与句法特征》[M].汉语研究(第三集),1992.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4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以”可以用于消极情况。例如:
(9)我很希望能和铁凝相处一段时间,仔仔细细读一遍她的全部作品,好好地
写一写她,但是恐怕没有这样的机遇。(汪曾祺《铁凝印象》)
(10)说完,他开始去检查他的脑子,颇想能马上找到一两位合适的女婿。(老
舍《四世同堂》)
例(9)“能”用于“希望”后,表达了作者对“和铁凝相处一段时间”的愿望,
是一种积极性的可能;例(10)“能”用于“想”之后,“马上找到一两位合适的女
婿”是一种积极性的可能。这两句都不适合用“可以”。
(11)那时候,他也记得,只要有几门炮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可以来欺负中国人民。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12)你别以为徐芳蜜就可以这么逃走了!她跑不脱!国法、公理,是不受欺骗
与戏弄的(老舍《残雾》)
例(11)和(12)中,“欺负中国人”和“逃走”都是表示负向义,即消极意义
的,因此用“可以”来表示“可能”。
此外,吕叔湘(1980)指出,“能”可以表示有某种客观的可能性,而“可以”
不行,例如:
(13)这么晚他还能来吗?
*这么晚他还可以来吗?
3.“会 2”与“可以 2”语义对比
渡边丽玲指出,“能”、“会”、“可以”表示可能时,“能”和“可以”不用
于表示非期待的可能性,即“能”与“可以”对于其宾语的语义是有选择性的,除了
特别强调达到某种程度效率以外,“能”和“可以”不选择“失败、失去、担心、抱
怨、灭亡、堕落、沦陷、缺乏……”等这类非期待语义的动词或动词结构,“会”的
宾语期待性的或非期待性的一般都可以①,例如:
(14)不努力就会失败。
*不努力就可以失败。
(三)表示用途和作用的“能”和“可以”的语义对比


渡边丽玲.《助动词“可以”和“能”的用法比较分析》[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C],1999:6.

25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在表示作用、用途的时候,“能 3”和“可以 3”很多时候是可以互相替换使用


的,如:
(1)生姜、茶叶可以治疗某些外感,是一般的本草书上都讲过的。(汪曾祺《湘
行二记之桃花源篇》
生姜、茶叶能治疗某些外感,
(2)这种草药能治疗眼病。/这种草药可以治疗眼病。
但是,“能 3”和“可以 3”在语义上仍然有一些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
“可以 3”具有隐含对比项的作用,而“能 3”则没有这种作用(邓小菲,2006)。如
例(2)中,“这种草药可以治疗眼病”,隐含着表示这种草药还有其他的作用,“能”
如果表示存在对比项,则要说“这种草药也/还能治疗眼病。”
(四)表示许可、允许的“能”和“可以”的语义对比
“能 4”和“可以 4”都可以表示许可,在对话中,对疑问句中表示肯定回答时,
一般用“可以”而不是“能”,如:
(1)—我现在可以/能走了吗?
—可以。
— *能。
“能”一般表示请求许可,不用于“给予许可”,而“可以”则没这种限制。(邓
小菲,2006),如:
(2)这道题我不会做,你能教我吗?
这道题我不会做,你可以教我吗?
例(2)两句话都表示请求许可,是说话者向听话者请求“教我”的许可,因此
二者可以互换。
(3)我可以告诉你这道题该怎么做。
*我能告诉你这道题该怎么做。
例(3)是说话者给予听话者“告诉你这道题该怎么做”的许可,因此,“可以”
不能和“能”互换。

第二节 “能”、“会”、“可以”的语法研究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语法功能,前人也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三

26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者既呈现出了很多的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语法研究。

一、带宾语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后面可以带宾语,但是通常是谓词性宾语,
不能是体词性宾语,如:
(1)他为这样英勇的部队感到骄傲,他确信他们必能旗开得胜!(老舍《无名
高地有了名》)
(2)只要我碰到你,我一定会认出你,一看,就知道是你,不会错!(汪曾祺
《复仇》)
(3)咱们斗争他,是为了教育他、改造他,怎可以粗心大意,随便把人家送法
院去呢?老舍《春华秋实》)
例(1)、例(2)、例(3)中,“旗开得胜”、“错”、“粗心大意”都是形容
词,它们是“能”、“会”“可以”之后的谓词性宾语。
(4)“仗在哪里打,就在哪里学习!”这是他参军后听一位连指导员说的,他
永远不能忘记。(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5)这些锡匠并不信萨满教,但大都会唱香火戏(汪曾祺《大淖记事》)
(6)每天早晚,站在庄头,在沉沉雾霭,淡淡金光中,可以看到他喳喳叱叱赶
着一大群鸭子经过荡口……(汪曾祺《鸡鸭名家》)
例(4)、(5)、(6)中,“忘记”、“唱香火戏”和“看到……”都是动词
性宾语。

二、用于介词结构前

“能”“会”、“可以”之后也可以带介词结构,如“把”字结构、“被”字
结构、“在”字结构等,如:
(1)在瑞宣这方面,他并没料到长顺会把他的话吸收得那么快,而且使长顺的
内心里发生了变动。(老舍《四世同堂》)
(2)奚县长正在旁边,说:“这件事你要是压下来,将来问题深化了,你也会
被牵扯进去。”(汪曾祺《皮凤三楦房子》)
(3)城西北的城基犹在,人们常常可以在废墟中捡到陶瓷碎片,辨认花纹字迹。

27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汪曾祺《天山行色》)

三、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

虽然“能”、“会”、“可以”后面不能直接带动态助词“着”、“了”、“过”,
但是在“~V”句式中,动词后面可以带“了”,例如:
(1)“人家管我们叫‘尖刀第三连’,尖刀必须天天打磨,不能生了锈!”(老
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2)可是,没有充足的学习和准备,我们就不会打好了仗!(同上)
(3)至少看四次!现在就可以开始摆沙盘了,每班一个!(同上)
(4)*他会(能/可以)着(了/过)走路。
例(1)和例(2)中,“了”用在了动词之后,“生了锈”、“打好了仗”,例
(3)“了”则是用在句末。

四、放在“X 不 X”的格式里形成正反问句

“能”与“会”都可以用在正反疑问句中,格式为:“X 不 X”,表示在“正”
或“反”中做出选择,表意重心在“能”与“会”这两个能愿动词上,它所提供的语
境使听话者作答时只需二选一(樊谊军,2012)。如:
(1)我一提结婚,他们就笑,问我能不能养活她。(老舍《鼓书艺人》)
(2)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汪曾祺《湘
行二记》)
(3)国手之一意味深长地对国手之二说:“这位赫连都先生,他会不会是共产
党?”(汪曾祺《星期天》)
(4)大嫂,从明天起,我不再去逛街了,我得去找事,你能不能多给我点钱呢?
(老舍《四世同堂》)
例(1)“能不能”表示询问对方有没有“养活她”的能力;例(2)和例(3)
“能”和“会”用正反疑问句,表示猜测“找到拓本”、“是共产党”的可能性;例
(4)“能不能”表示请求许可,希望对方“多给点钱”。
此外,“可以”没有“X 不 X”的格式,但是可以说“可不可以”,例如:
(5)我可不可以把所有小说里的虚构人物都画个标准像然后收钱?(韩寒博客)

28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五、“能”、“会”、“可以”与副词的搭配

(一)程度副词
在表示能力和善于时,“会”和“能”都可以用程度副词“很”、“非常”和“特
别”等词修饰,如:
(1)“你不是很能跑吗?”(老舍《小坡的生日》)
(2)日本人很会建筑房子,可惜没看地基是不是沙子。(老舍《四世同堂》)
在表示可能时,“可以”前面可加修饰词“本”、“大”等词,如:
(3)这件事他大可以不管,但最终还是给出了诚恳建议。
(4)要是他愿意,他本可以成个名角儿。可是他不打算费这份劲儿。(老舍《鼓
书艺人》)
相较于“可以”,“大/本可以”在语气上略带点不屑的情感,所以句子常常表
达一种消极或者否定的意思(张桥,2014),如例(4)就表达了“他不屑于成为名
角”的意思。
(二)判断副词
“一定”、“当然”、“大概”等判断副词,能用在表示可能性的“能”、“会”、
“可以”的前面,表示对某件事可能性的大小进行判断,如:
(1)组织上一定会教你多疗养,你再运用心理治疗法,教自己快活、乐观,这
点病一定能好!(老舍《西望长安》)
(2)你有法律上的立脚地,你请求赔偿,是一定可以得到的。(老舍《二马》)
(3)他想,假若他也去实行冠大哥的理论,大概会有那么一天,他会把礼物送
给日本天皇,而日本天皇也得拍一拍他的肩膀,叫他一声老弟的。
(老舍《四世同堂》)
例(1)和例(2)中,“一定会”、“一定能”、“一定可以”表示说话者对“组
织上教你多疗养”、“病好”和“得到”的可能性有很大的把握。例(3)中,“大
概会有那么一天”,则对“那一天”到来的可能性没有十足的把握。
(三)语气副词
“能”、“会”、“可以”也可以与语气副词搭配,如“竟”、“真”等。例如:
(1)你可真能睡!
(2)王二下“三三四”是常事。有时竟会下到五吊钱一注孤丁,把五吊钱稳稳

29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地推出去,心不跳,手不抖。(汪曾祺《异秉》)
(3)冲动代替了理想,她愿意一下子把自己变成比她妈妈更漂亮,更摩登,也
更会享受的女人。(老舍《四世同堂》)
“可真能睡”,表达出说话者对对方睡觉时间之长的感叹和惊讶;“竟会”表达
出了对“下到五吊钱一注孤丁”的惊讶之情。例(3)中,“更会享受”表示了一种
比较意义,相较于以前,现在会享受得多。
(四)连接副词
还有一些副词如“也”、“还”、“才”、“又”等,主要是把句子、成分关联
起来,这些副词也可以和“能”、“会”、“可以”搭配。有的出现面较广,比如“才”,
能用在“能”与“会”前,但有的结合面比较窄的,比如和“才”意思相近的“方”,
只能用在“能”的前面。(邓小菲,2006)
(1)你能瞒我一天半天,还能永远瞒下去吗?(老舍《女店员》)
(2)让人敲久了,才会答应。 把门打开一点,露出一个头或半个身子来,和外
面人答话。 (高晓声《觅》)
(3)这样,她既不妨碍你的自由,你又可以在大宴会或招待日本人的时候,有
个漂亮太太一同出席,够多么好!(老舍《四世同堂》)
(4)那个力量,象光似的,今天发射,而也许在明天,明年,或下一世纪,方
能教什么地方得到光明。(同上)

六、“能”、“会”、“可以”的否定

“能”、“会”、“不”的否定形式,主要有“不~”、“没~”、“未”等,
但是不是每个词都可以用于所有的否定形式,所以本文接下来将根据以下的表格,讨
论这三个能愿动词的适用于哪些否定形式。
表 4:“能”、“会”、“可以”适用的否定形式

不~ 没~ 未~ 不~不
能1 不能 没能 未能 —
能2 不能 没能 未能 不能不
能3 不能 没能 未能 —
能4 不能 — — —
会1 不会 — — —

30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会2 不会 — — 不会不
可以 1 — — — —
可以 2 — — — —
可以 3 不能、不可以 — — —
可以 4 — — — 不可不

(一)“不~”否定形式
1.“能”的四个义项都可以用于“不~”否定形式,如:
(1)红海(打开对联,点头欣赏)淑菱,你要是不能欣赏字画,怎能打进文化
人的圈子里去呢?(老舍《残雾》)(能 1)
(2)一爆炸,必定伤了自己的人。也不能教红旗倒退三十米,等爆破之后再上
来,那耽误时间!(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能 2)
(3)可是,不能出去,绝对不能出去,敌人就在上边!(同上)(能 4)
(4)假药梅花 K 不但不能治病,还将人害成了“植物人”。(能 3)
四个“不能”中,例(1)表示没有欣赏字画的能力;例(2)表示没有让红旗倒
退三十米的可能;例(3)表示不允许出去;例(4)则表示“假药梅花 K”不具有治
病救人的作用。
能 1”的否定形式既可以用“不能”,也可以用“没能”,但是两者在语义上是
有区别的,“不能”表示未然,是没有能力让事情发生,而“没能”表示已然,是做
过事情之后发现能力不足。例如:
(5)我不能完成老师给我的任务。(老师给我的任务还没有做)
(6)我没能完成老师给我的任务。(老师给我的任务已经做了,但没成功)
表示可能的“能 2”,可以用“不能”来否定,有时也可用“不会”进行否定,
例如:
(7)雨下得真大啊,今天能停吗?——不能/不会。
2.“会”的两个义项也都可以用于“不~”,如:
(8)最初,他不会写字;后来,会写而写不快。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会 1)
(9)不必多说,只须设想敌人发现了他们吧!那,他们一定不会束手待俘,也
永远不会回来了。(同上)(会 2)
31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例(8)“不会”表示不具有写字的能力,例(9)则表示“他们”没有“束手待
俘”和“回来”的可能性。
3.对于“可以”来说,表示允许、许可的“可以 3”在否定时,既能用“不可以”,
也能用“不能”表达,如:
(10)自己那么不容易省下的几个钱,被人抢去,为曹宅的事而被人抢去,为什
么不可以去偷些东西呢。(老舍《骆驼祥子》)
(11)我可以进来吗——不可以/不能。
对表示“能力、可能、用途或作用”的“可以”进行否定,通常是用“不能”或
结果补语,如
(12)他一顿可以吃五个馒头。
他一顿吃不了五个馒头。(可以 1)
(13)我下星期有空,可以出去玩。
我下星期没空,不能出去玩。(可以 2)
(14)木材不经过防腐处理,就不能做枕木。(可以 3)
吕叔湘(1980)先生注意到,“表示可能”(即“能力、用途、作用”)的“可以”,
在否定时,通常说“不能”,不说“不可以”。相原茂(2000)也指出,“助动词中
存在着一种肯否不对称现象,其表现形式有几种情况”。“可以”就属于这类助动词。
“可以”表示“能力”时,前边既不能出现“不”,也不能出现“没”,表示“能力”
的“可以”与否定完全不相容。这是因为“可以”表达的“能力”具有极大量特征。
“可以”表达“能力”时,是最接近现实的,也就是说,从“能”的“能力”、“可
以”的“能力”到事件的实现,“可以”的“能力”处于“能力”的最高级,即表“能
力”的“可以”是“语义程度”极大的词。石毓智指出,“量大的事物肯定性强”,
“语义程度极大的词语,只能用于肯定结构”①。因此,“可以”表示“能力”时,
就不会有否定形式。
(二)“没~”否定形式
在“没~”的否定形式中,表示能力的“能 1”可以用于“没~”,如:
(1)她本能的要蹲下,而没能蹲下;她想走开,而不能动。(老舍《四世同堂》)
(2)“有没有异议?”校长想往起立,而没能立起来。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和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2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表示可能的“能 2”同样可以用于“没~”,例如:
(3)然而我没能吃上致秋亲手做的醋卤面,想想还是有些怅然,因为他是诚心
请我的。(汪曾祺《云致秋行状》)
(4)想起来,我能活到现在,而且生活老多少有些规律,差不多全是那一“关”
的劳;自然,那回要是没能走过来,可就似乎有些不妥了。(老舍《小型的复活》)
(三)“未~”否定形式
除了表示能力、可能和用途、作用的“能 1”、“能 2”、“能 3”以外,表示
允许的“能 4”和“会”、“可以”并不适用于用于“未~”这种否定,例如:
(1)因未能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导致形象瓦解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能 1)
(2)胖太太,出乎瑞丰意料之外,居然没有反驳,大概是因为除了牌局的未能
圆满结束,她实在无法否认冠家的一切确是合乎她的理想的。(老舍《四世同堂》)
(能 2)
(3)政策、法律上的差异性,使得沪、深两地之间、两地与全国其它地方之间
证券发行与交易管理法规相去较远,从而客观上未能给各地证券市场提供一个平等的
法律环境。(能 3)
例(1)“未能”表示能力不够,没有做到“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例(1)“未
能”表示“牌局”没有能够“圆满结束”;例(3)则表示“政策法律上的差异性”
没有起到“给各地证券市场提供一个平等的法律环境”的作用。
(四)“不~不”否定形式
“不~不”是典型的双重否定,虽然在语义上,双重否定句表示的是肯定,但在
形式上,“不~不”仍然表现出了否定形式,因此本文还是会讨论“能”、“会”、
“可以”是否适用“不~不”这种否定形式。表示可能的“能 2”、“会 2”以及表
示许可的“能 4”可以用于“不~不”这种形式,当用于疑问句或者表示揣测时,表
示有某种可能,如:
(1)黑旋风掉下去了,你不能不知道吧?(老舍《龙须沟》)
(2)所以我才要问,马处长给洪司令员的信和洪司令员的回信,总不会不可靠
吧?(老舍《西望长安》)
(3)邓小平说,空城就空城,我就要这个空城。为什么呢?我不能不要,为什
么不能不要?(《李敖对话录》)
33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另外,表示允许、准许的“可以 4”可以用于“不~不”,但“不可以不”并不
常用,一般使用“不可不”,如:
(4)周太太说,命是不可不信的,张先生请他去吃便晚饭,无妨认识那位小姐。
(钱钟书《围城》)
“不~不”在肯定句中,表示一定,但只有“不会不”后常加“的”,如:
(5)大姐婆婆的气派是那么大,讲究是那么多,对女仆的要求自然不能不极其
严格。(老舍《正红旗下》)
(6)假若她真跪在我的面前,我想我不会不收下她的,一个心爱的女人,永远
是心爱的,不管她作了什么错事。(老舍《我这一辈子》)

小 结

这一章从本体研究的角度出发,对“能”、“会”、“可以”的语义和语法形式
做了分析研究。语义上对比了它们之间的相同语义义项,以及在相同语义之下的不同
之处;语法上则分析研究了它们能否带宾语、能否受副词修饰以及否定形式等几个方
面。这些理论研究,对于下面的偏误分析,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都将会有指导性
的作用。

34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章 偏误分析

第二章 偏误分析

第一节 HSK 语料库的调查与研究

一、调查准备

HSK 语料库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主持的一个国家汉办科研项目,是母语
为非汉语的外国人参加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 高等)作文考试的答卷,留学生需要在
规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合下完成作文。HSK 语料库收录的作文,能够反映汉语学习者
真实的汉语学习水平,具有科学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本章选择了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
研究,对动态作文语料库里的偏误用例进行细致的分类和分析,

二、偏误语料的描写说明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语料标注及代码说明》中词语标注处理如下:
{CC}:错词标记,用于标示错误的词和成语。
{CD}:多词标记,用于标示作文中不应有而有的词。
{CQ}:缺词标记,用于标示作文中应有而没有的词。

三、调查结果

Carl James 把偏误分为五种类型:遗漏(Omission),误加(Addition),误形


(Misformation),错序(Misordering),杂糅(Blends)①。本文总结了 HSK 语料库中的
语料,把本文研究的“能”、“会”、“可以”的偏误分为遗漏偏误、误加偏误、误
用偏误和错序偏误。下面是对 HSK 语料库的调查结果:
表 5:“能”、“会”、“可以”的使用及偏误情况

能 会 可以
使用总数 5697 10341 6398
偏误句 406 471 197
偏误率 7.12% 4.55% 3.07%


[Carl James:《Errors,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1:105-112.

35
第二章 偏误分析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表 6:“能”、“会”、“可以”主要偏误类型及其所占比例

遗漏偏误 误加偏误 误用偏误 错序偏误 总计


能 175 113 110 8 406
会 172 121 165 13 471
可以 38 44 110 5 197
合计 385 278 385 26 1074
所占比例 35.8% 25.9% 35.8% 2.4% 100%

表 7: “能”、“会”、“可以”偏误占比情况

遗漏偏误占比 误加偏误占比 误用偏误占比 错序偏误比


能 43.1% 27.8% 27.1% 2%
会 36.5% 25.7% 35% 2.8%
可以 19.3% 22.3% 55.8% 2.5%

从表 5 中,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在“能”、“会”、“可以”三个能愿动词的
使用中,最多的是“会”,其次是“能”,但“能”的偏误率最高,使用最低的是“可
以”;从表 6 和表 7 可以看出,留学生使用“能”时,出现遗漏偏误的情况最多,使
用“会”时,遗漏偏误和误用偏误的情况最多,使用“可以”时,误用偏误的情况最
多。所有偏误中,出现错序的偏误是最少的。下面我们将详细说明这几个词的各种偏
误情况。

第二节 “能”、“会”、“可以”使用偏误分类及分析

本文在第一节中将留学生使用“能”、“会”、“可以”的偏误情况分为了遗漏、
误加、误用以及错序偏误。其中出现遗漏偏误和误用偏误的比例是最多的,其次是误
加偏误,因此本节将重点分析这三种偏误。

一、遗漏偏误

遗漏偏误是指“能”、“会”、“可以”的漏用,该用这三个词的地方而没有使
用,本文将从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指出遗漏的情况和遗漏原因。
(一)语义因素
(1)我希望有一天我{CQ 能}十分了解那些方面的情况,跟商业没有关系的一般
的中国人交流。
36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章 偏误分析

(2)我交男朋友时,妈妈只担心我{CQ 会}伤心。
(3)若你对你的儿子要说什么话,{CQ 可以}用电子邮件说清楚你的想法。
从语义上来说,留学生对“能”、“会”、“可以”的意义或者对句子意义了解
还不全面,是产生遗漏偏误的原因之一。在一些句子中,有无“能”、“会”、“可
以”,句子都是合法的,但是加上能愿动词后的句义与不加的句义完全不同。如例(1)、
(2)、(3),句子中如果没有“能”、“会”、“可以”,句子则变为:“我希望
有一天我十分了解那些方面的情况”、“我们先进国家的人应该考虑我国为那些国家
做哪一些帮助”、“我交男朋友时,妈妈只担心我伤心”,它们的句子结构是完整的,
但是由于留学生不了解“能”和“会”表示有某种可能,“可以”表示作用和用途,
导致它们的句义不完整,句子不成立。
(二)语法因素
除了语义因素外,留学生不理解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也是漏用的原因,例如:
(1)最后,双方都没{CQ 能}办成事。
(2)那时候,我的孝心也{CQ 会}让你们十分满足的。
(3)我过世的时候不怕因为我知道一定{CQ 可以}去他那儿跟他同在。
在例(1)中,留学生犯的错误是没有掌握能愿动词的否定用法,表示有某种可
能的“能 2”可以用于“没~”这种否定形式。此外,一些连接副词如“也”等把句
子、成分关联起来,可以和“能”、“会”、“可以”搭配,而例(2)就是在用连
接副词时,遗漏了能愿动词。相同的如例(3),表示判断的判断副词“一定”用在
“能”、“会”、“可以”的前面,对某句话的肯定或否定加以强调,留学生在使用
“一定”后遗漏了表示可能性的能愿动词,把原本要表达为将来发生的事情“过世后
跟他同在”变为了现在发生的事情。

二、误加偏误

误加偏误是指不该用能愿动词的地方加上了能愿动词,能愿动词的误加也是留学
生语料中常出现的偏误之一,这其中包含着几种情况:一是同时使用两个不同的能愿
动词,造成句义纠缠,二是能愿动词的不该用而用,三是重复使用一个能愿动词。
(一)能愿动词的同时使用
1.“能”与“会”同时使用

37
第二章 偏误分析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1)到目前为止,我常在父母的保护下,能{CD 会}确定自己的价值观,从父母
那里吸取的教训也是太多了。
(2)这是错的想法,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才能{CD 会}谈论那些问题,以后
才能找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3)但还有其他原因会{CD 能}给那些运动人员这么高的收入,就是他的努力。
以上几个例句,是“能”和“会”的同时使用,既有多用“能”的,也有多用“会”
的。出现这种偏误,是因为留学生将两个能愿动词的语义相混,两者只能用其一。如
例(1),留学生将表示有某种能力的“能 1”和“会 1”混淆,“会 1”强调通过学
习而获得某种能力,而“确定自己的价值观”用表示有能力做某事的“能 1”更合适。
本文第一章在对“能”和“会”表示可能性的语义对比中指出,“ 能 2”与“会 2”
都有表达“可能性”的意义,但“能 2”在表示条件许可和情理许可的可能时,具有
客观性。“大家谈论那些问题”是根据“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这种客观条件做
出的可能性判断,因此这里只能使用“能 2”。例(3)中,“那些运动人员那么高
的收入”是说话者通过自己对运动人员的了解、认识和理解来估计和推断的,具有主
观性。“会 2”和“能 2”在表示主观性的判断某事的可能性时,意义相同,是可以
互换的,“能 2”和“会 2”都可以使用,这里只需要用一个能愿动词即可。
2.“可以”和“能”或“会”同时使用
(4)因为不存在人们的生命,我只考虑“有没有损害人的健康”有什么意思呢?
人的生活有最基本的条件,有饭吃、有地方住、有衣服穿,才可以{CD 能}过理性生
活。
(5)我能知道中国朋友喜欢哪种歌曲,对我来说还可以{CD 能}学好多中国文化。
留学生出现“能”和“可以”的误加偏误较少,例(4)中“可以”和“能”都
表示有允许,两者都可以使用,但是“过理性生活”是要有“有饭吃、有地方住、有
衣服穿”这个客观条件的允许,所以用“可以”更合适些。例(5)中,“可以”、
“能”表示作用、用途,通过了解“中国朋友喜欢哪种歌曲”来学习中国文化,留学
生多用了一个能愿动词,二者只能择其一。
(6)第二,通过科学技术和农业的发展,除了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方法以外可以
{CD 会}开发别的方法。
(7)老人到现在经历了很多的东西,所以不能看不起那种经验,这样互相了解
38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章 偏误分析

下去,代沟的问题会{CD 可以}解决。
例(6)中,“发展科学技术和农业”要“开发别的方法”,“可以”表示的是
作用和用途,而“会”并不具有此语义,留学生将这两种表示不同语义的能愿动词用
在一起,是典型的语义杂糅。而例(7)中,“可以”和“会”都表示“代沟的问题
解决”具有可能性,因此只需用一个能愿动词即可。
(二)不该用而用
不该用而用是指句子并不需要使用能愿动词,而留学生却多加了“能”、“会”、
“可以,这里主要从语法和语义矛盾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留学生对能愿动词的特征
包括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的不了解,导致了它们的不该用而用。
从语义上讲,留学生未全面掌握“能”、“会”的意义,因而出现了一些偏误。
有时,“能、“会”、“可以”的意义对句子的意义非常重要,使用了这几个词后,
句子意义与之前的完全相反。 例如:
(1)据我了解,土地有{CD 能}自己净化的能力。
(2)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CD 会}慢慢了解了她的心意。
(3)都托您的福,我今年寒假时{CD 可以}去了中国。
第一个例句中,“能”表示“有……能力”,而句子中已经出现了“土地有……
能力”,加了“能”属于语义的重复,所以句子里不需要能愿动词;例(2)和例(3)
是同样的问题,“会”表示有某种可能,“了解了她的心意”是已经发生的事,“可
以去北京”是还没有去北京,而“去了北京”是已经去过北京,这两个都是前后语义
的矛盾。
从语法上分析,留学生多用能愿动词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能愿动词语法特征,如:
(4)它的量也是十分{CD 会}适合我们的需要的。
(5)这也难说,因为我母亲是从国内来南洋,思想{CD 能}古老,虽然读过书,
可是传统的习俗使她对孩子重男轻女。
在表示能力和善于时,“会”可以用程度副词“很”、“非常”和“特别”等词
修饰,例(4)将程度副词“十分”和表示可能的“会”连用,是明显不对的。例(5)
中“能”是多用的,主语“思想”和述语“古老”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形容词谓语句,
主语和述语之间不能再添加其他动词性成分。

39
第二章 偏误分析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三)重复使用
重复使用主要指一个句子出现了很多个能愿动词,一般是两个为主,具体地说是
“能”、“会”、“可以”的一个义项重复使用造成的累赘,或者能愿动词的多个义
项同时使用造成语义重叠矛盾。如:
(1)在现今的社会里,代沟这一问题确是存在的,而且并不是{CD 能}一下子能
解决的。
(2)可是,如果他们好好儿地把他们的经济搞好的话,{CD 会}发生这种事情也
是一定会自己解决的。
(3)爸爸可以暂时{CD 可以}在他家住。
以上几个例子,句中都重复使用了能愿动词,前两个句子是能愿动词的多个义项
同时使用造成语义矛盾,如例(1)表示可能的“能 2”和表示有能力的“能 1”重复,
造成句子的语义矛盾;例(2)表示可能的“会 2”与表示有能力的“会 1”重复使用;
例(3)则是重复使用了两个表示允许的“可以”,是一个义项重复使用造成的累赘,
可以改为“爸爸可以暂时在他家住”或者“爸爸暂时可以在他家住”。

三、误用偏误

在各种偏误类型中,误用偏误所占比例最大。误用偏误既包括“能”、“会”、
“可以”三者的误用,也包括它们与其他词语,比如“可能”、“应该”、“能够”
等误用,并造成语病。由于误用偏误最为普遍,在这里将详细进行分析。本文对 HSK
语料库中 385 个误用偏误句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表 8:“能、会、可以”误用偏误统计表
能愿动词

比例 其他
能 会 可以 可能 应该 要
词语
误用词语

能 47.9% 5% 3.3% 2.5% 4.1% 37.2%


会 30.4% 20.5% 0.62% 10.6% 6.8% 31%
可以 7.8% 14.6% 25.2% 4.6% 1% 46.6%

40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章 偏误分析

表 9:“能”误用作其他词语比例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会 可以 可能 应该 要 能够 其他

表 10:“会”误用作其他词语比例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能 可以 可能 应该 要 能够 其他

表 11:“可以”误用作其他词语比例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能 会 可能 应该 要 可 其他

以上是本文对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近 400 个偏误句进行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发


现,应当用“能”而误用为其他词语的情况中,“会”的比例是最大的,约占 50%,
而留学生把“会”误用为“能”的比例也是最大,为 30.4%,可见留学生对“能”和
“会”的区分掌握仍然不够;“可以”误用的情况中,将“可以”误用为“可能”的

41
第二章 偏误分析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情况较多,达到了 25%,误用为“能”的混用比例则相对较少,只占 7.8%。下面本文


将分析几种误用情况。
(一)“能”、“会”、“可以”误用
1.“能”和“会”的误用
“能”与“会”的误用,是该用“会”而误用作“能”,或者该用“能”而误用
作“会”。分析语料可以发现,留学生出现这类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未将“能”与“会”
的语义分清,“能”有表示能力的“能 1”、表示可能性的“能 2”,而“会”有表
示能力的“会 1”和表示可能性的“会 2”,因此“能”和“会”比较容易混淆,这
两个词的偏误比例也是最高的。
(1)一个人能{CC 会}顺利做的工作,人越多越不好办了,我想这个原因在于人
的本身。
(2)我写信的目的是希望贵公司能{CC 会}招聘我成为您的导游,为贵公司服务。
以上两例是应用“能”而误用为“会”的偏误,“顺利做工作”是一般性的能力,
并不是需要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能力,所以例(1)应该使用“能”而不是“会”。本
文在第一章对“能”和“会”的语义分析中认为,“能”表达的内容是期望的,倾向
于美好的,常常表示达到好的结果;“会” 表达的内容则不具有“期望”的语义色
彩,“招聘我成为您的导游”是说话者的期望,所以在这里使用“能”表达更恰当。
(3)难道你不会{CC 能}伤心吗?。
(4)我现在很努力地学习,绝对不会{CC 能}让你们失望的。
以上两例是留学生应该用“会”而误用为“能”的偏误。“伤心”是个具有消极
意义的词,“会 2” 表达的内容不具有积极的语义色彩,所以例(3)使用“会”更
合适。上一章提到,“会”表示可能时的主观取向,表现在它使用了对用在句末具有
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的”上,“会”与“的”搭配使用的频率远远大于“能”,例
(4)句末有“的”,是说话者加强表示不可能“让你们失望”的语气助词,所以应
该使用“会”。
2.“能”和“可以”的误用
“能”和“可以”都可以表示能力、可能以及许可,两者语义差异并不大,因此
留学生很容易把这两个词误用,下面是留学生将“能”误用为“可以”的偏误:
(5)声调不正确的时候,我要表达的意思不能{CC 可以}全表达出来。
42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章 偏误分析

(6)我们在男女混合班学习,不能{CC 可以}说一点儿也没有像父母所说的早恋
想法,不过我觉得这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
本文第一章指出,“能”和“可以”都有表示能力的语义,但“能”表示能力,
强调的是主语的内在能力或意愿,而“可以”主要强调实现某动作行为没有障碍。没
有“表达的意思全表达出来”这种能力,更多的是说话者强调自身的一种能力和意愿,
所以例(5)用“能”更合适;对表示可能的可以否定时,通常是用“不能”或者结
果补语,例(6)其实是留学生将“不能”误用作了“不可以”。
(7)我想我太自私不敢向您提到这些事,您先跟我讲如果我不想做现在的工作,
我可以{CC 能}辞职上学。
(8)政府也可以{CC 能}一边提高农业生产率,一边获得老百姓的和国际社会的
信任。
以上两例是将“可以”误用作“能”的偏误,例(7)中,虽然“可以”和“能”
都可以表示许可,但“能”只可以表示请求许可,不可以表示给予许可,“我辞职上
学”是“您”给予“我”的许可,所以用“可以”更合适;例(8)中,可以”表示
说话人的建议或劝告,不能用“能”替换(邓小菲,2006),所以这里应该用“可以”。
3.“会”和“可以”的误用
“会”和“可以”的误用也是留学生会出现的偏误,如:
(9)可是如果你的孩子吸烟的话,你会{CC 可以}同意他抽烟吗?
(10)吸烟的人有这样的习惯、爱好,不能改的话,收入就会{CC 可以}一天比
一天减少。
以上两例是将“会”误用为“可以”的偏误。“会”和“可以”虽然都能表示可
能,但是“同意他抽烟”、“收入一天比一天少”是非期待性,或者说是消极的可能,
而“可以”一般不用于表示非期待的可能,所以例(9)和例(10)用“会”更合适。
(11)最简单地说,我们可以{CC2 会}休息的地方,吸烟不管是对谁的身体不好,
这都是一种社会道德伦理的问题,我们拥有的公共地方是对我们人类来说不可缺少的
部分。
(12)在公司有一个小小的房子,只在那儿可以{CC2 会}吸烟。
“可以”能表示给予许可,而“会”不表示允许或许可,这两句偏误都将“可
以”误用作了“会”。
43
第二章 偏误分析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二)和其他词语的误用
在误用偏误中,除了“能”、“会”、“可以”这三个词的相互误用外,留学生
也常常把它们和其他词语误用,较多的有“应/应该”、“可能”、“要”、“能够”
等。
1.“能”和其他词语误用
(1)所以说,本人的性格比较外向一些,而且也能{CC1 能够}说日语、英语等
两种外文,我想必会有助于贵方快乐家庭旅游公司的业务发展及所有公司的职务分
担。
(2)可是绝对不能{CC 可能}不关心因挨饿而死的人们。
例(1)、例(2)将“能”误用作了其他词语。“能够”的语义与“能 1”和“能
2”是一样的,用法也基本上是相同的,凡是用“能够”的地方一般都可以用“能”
来替代,但是两者仍有一些不同之处,用“能”的地方并不是都可以用“能够”来替
代。如例(1),虽然都表示有能力“说日语、英语两种外语”,但“能够”多用于
书面语(吕叔湘,1980),且“能够”后面一般不能是单音节动词①。“说”是一个
单音节动词,所以“能”用在句子中更合适。
例(2)表达的是不允许“不关心因挨饿而死的人们”,而“可能”没有允许、
许可的意思,因此句子应该用“不能”。
(3)人的生命是比任何东西都应{CC 能}尊重的。
(4)要{CC 能}解决这两种问题,国家部门一边要进行绿色食品的研究,一边要
帮助挨饿的人们。
例(3)这句话将“应”误用作了“能”,“应”、“应该”强调情理上必须要
这样做(吕叔湘,1980),“人的生命”得到尊重是必须如此的,而“能” 的几个
义项并不具有这种含义。
能愿动词“要”主要有表示做某事的意志、事实情理上的需要以及可能等义项(吕
叔湘,1980),“解决这两种问题”是一种意愿,而“能”并没有这种语义。留学生
将“能”和“要”混用,显然没有掌握这两个词的基本语义。
2.“会”和其他词语的误用
“会”和其他词语混用的,主要是“要”、“应该”、“能”,例如:

陈杨云英.《越南学生汉语能愿动词“能”、“可能”、“能够”、“会”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3.

44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章 偏误分析

(5)千万不要{CC 会}轻易选安乐死,这件事很不容易,也有痛苦。
(6)因为有你们所以我的最后一刻钟一定要{CC 会}让我安乐死。
以上两例中将“要”误用作了“会”。“要”可以表示做某事的意志和须要、应
该(吕叔湘,1980),例(5)表示的是不应该、不允许“轻易安乐死”,例(6)则
是说话者表达自己“让我安乐死”的意愿,“会”没有这两种语义,所以都应该使用
能愿动词“要”。此外,留学生有时也会出现把“会”误用作“应该”和“能够”的
情况,如:
(7)这样人口多的话,人间关系会{CC 应该}呈现复杂和多样的情况。
(8)假如,一个家庭里爸爸是个吸烟者,常常在家吸烟,在这样的情况下,不
仅爸爸会{CC1 能够}得因吸烟而引起的疾病,而且他家里的孩子和妻子也会被那些因
素困扰。
例(7)的“应该”表示情理上允许某件事发生,而“会”主要表示说话者根据
对事物的了解,来估计和推断发生某事的可能性,根据句义可知,该句强调的是人口
多将出现“人间关系呈现复杂多样的情况”,所以应该使用“会”。
“能够”主要表示能力、善于做某事以及有某种用途(吕叔湘,1980),而例(8)
表达的是推测“爸爸得因吸烟而引起的疾病”的可能,“能够”不表示可能,这里是
将表示可能的“会”误用作了“能够”。
3.“可以”与其他词语混用
在可以与其他词语的混用中,“可能”是较多的,例如:
(9)许多人可能{CC 可以}至少一次考虑过这样的问题。
(10)这样下去的话可能{CC 可以}造成社会不稳定。
例(9)、例(10)表示的是对“考虑过这样的问题”、“造成社会不稳定”这
两件事的可能性的估计和推测,不是很确定,而“可以”表示的是有某种可能,所以
应该把“可以”改为“可能”。
(11)见到一个中国学生,马上跟她说:“我要辅导,你可以{CC2 要}吗?
(12)记得周总理在南开学校读书时,他和几位进步的男同学一起与女生在讨论
如何联合创办校刊时,他建议女中学生会与南开学生会可以{CC2 应}一起合办校刊,
同时联合二者的力量与反动派作斗争。
例(11)表达的是“我需要辅导,你有辅导我的能力吗?”,“可以”在这里表
45
第二章 偏误分析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示能力,而“要”没有这个语义;“应”表示的是情理上必须如此,而例(12)表示
的是周总理的建议,是一种可能性,所以应该将“应”改为“可以”。

四、错序偏误

除了以上几个较常见的偏误外,错序偏误也是留学生会出现的偏误之一。错序偏
误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能”、“会”、“可以”的语法特征,能愿动词在句子中一
般有固定的句法位置,一般位于谓语动词之前,语法结构是主语+能愿动词+谓词性成
分。
(1)除了心理以外,静音还对身体有{CC 会}直接作用。
(2)这时,人可以发挥出来的力量比自己想象的还要{CC 会}多。
(3)我高中的时候,印像最深刻的流行歌曲叫《come back home》,把它{CD
可以}翻译成中文为《回家吧》。这是那时非常红的一名歌手的歌。
这三个句子的错序是留学生对能愿动词句法位置的不明确导致。“能”、“会” 、
“可以”和介词或介词结构搭配,应当放在介词之前,例(1)将“会”与“对……
有……”颠倒,例(2)把“会”与“比……多”颠倒,可以把句子改为“静音还会
对身体有直接作用”、“人可以发挥出来的力量会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多”。例(3)
中,“可以”应该放在“把”字结构之前,而原句把“可以”放在了“把”的后面,
应该舍去“可以”或者改为“可以把它翻译成中文为《回家吧》”。
(4)人们和动物不一样,{CD 可以}谈话后才合得来。
能愿动词与副词的搭配,一般都是副词在能愿动词之前,而例(4)却把副词“才”
放在了“可以”之后,除了删除“可以”外,也可以改成“谈话后才可以合得来。”
(5)那么,怎么{CD 能}解决呢?
例(5)是留学生没有掌握能愿动词的句法位置,能愿动词应当在主语之后,谓
词性成分之前。所以例(5)要么删除“能”,要么将“能”放在“怎么解决”之前。

小 结

根据以上偏误分析,本文认为,一个词的使用不仅仅是掌握一个词的意义,还包
括各种语法和语用知识。留学生使用“能”、“会”、“可以”出现偏误有着各种原
因。一是对能愿动词的语义了解还不够深入,比如对“能”、“会”、“可以”的意
义把握还不全面、不深入,出现“能”、“会”、“可以”的漏用、多用、以及与其

46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章 偏误分析

他词语如“可能”、“应该”、“要”的混用;二是对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了解还不
够好,比如句子中各个句法成分的位置、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其他词语如“才”、
“就”等词的搭配。留学生如果要避免“能”、“会”、“可以”的使用偏误,最基
本的就是要对这几个词的理解要透彻,要提高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7
第三章 能愿动词偏误原因探究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三章 能愿动词偏误原因探究

在第二章中,本文罗列和分析了留学生在使用能愿动词“能”、“会”、“可以”
时的各类偏误,本章将分析和探究产生能愿动词偏误的原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
学生产生能愿动词的偏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上说,汉语的能愿动词使用
频率高,语义和用法复杂,语法学界对它的研究还不够透彻,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的教师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来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时,往往力不从心。从学生角度上
看,有些偏误是某一语种或某一国家的学生所特有的,由于汉语能愿动词的一些意义
和用法与学生的母语有一些交叉的关系,造成母语干扰,形成了偏误。本章将从学生、
教师、教材的角度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学生的原因

一、母语负迁移

很多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在学习的初中级阶段,在并不熟悉汉语的规则情况下,
往往只能依赖自己的母语知识,而他们对母语的依赖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带来一定程度
的干扰,这是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汉语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只根据母语与
汉语表面的相同,即语义概念上的相同或相似,就简单地把它们对等起来,忽视了它
们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的情态动词“can”、“could”、“would”、“will”都可以翻译
成汉语能愿动词的“能”,英语的“can”、“could”、“may”、“might”、“will”
等都可以翻译成汉语能愿动词的“会”,这种语义上的交叉关系导致了英语国家的学
生极易将英语情态动词与“能”、“会”混用,这主要体现在留学生“能”、“会”、
“可以”的误用偏误中,如:
(1)*我写信的目的是希望贵公司会招聘我成为您的导游,为贵公司服务。
(The purpose of my letter is to hope that your company will hire me as your guide to
serve your company.)
应改为:我写信的目的是希望贵公司能招聘我成为您的导游,为贵公司服务。
虽然英语的“will”能翻译为汉语的“能”、“会”,但“能”和“会”都有可

48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三章 能愿动词偏误原因探究

能的语义。本文在第一章对“能”和“会”的语义分析中认为,“能”表达的内容是
期望的,倾向于美好的,常常表示达到好的结果;“会” 表达的内容则不具有“期
望”的语义色彩,多用于表达一般的甚至不好的结果。“招聘我成为您的导游”是说
话者的期望,所以在这里使用“能”表达更恰当。
(2)*难道你不能伤心吗?(Won’t you be sad?)
应改为:难道你不会伤心吗?
“will”可以翻译成“能”或“会”,但是此例句中表示可能的“能”应该改成
“会”。因为例句中“伤心”是个具有消极意义的词,所以例(2)使用“会”更合
适。
(3)*一个人会顺利做的工作,人越多越不好办了,我想这个原因在于人的本身。
(A person can do the work smoothly……)
应改为:一个人能顺利做的工作,人越多越不好办了,我想这个原因在于人的本
身。
“can”可以被翻译成“能”或“会”,但是“顺利做工作”是一般性的能力,
并不是需要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能力,所以例(3)应该使用“能”而不是“会”。
在能愿动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纠正学生将母语和目的语简单对应的趋
向,对汉语能愿动词本身的特殊性加以强调和实践,尽量减少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另
一方面要通过对比研究,提高对留学生产生能愿动词偏误的预见性,帮助学生克服母
语的干扰(吕兆格,2003)。

二、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刘询在《对外汉语教育学》中指出,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把他所学的有限的、
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
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①。学生在学完一条语法规则之后,就会按照语法形式
进行不适当类推,造成偏误。
例如,在学习能愿动词的否定形式时,教师通常会告诉学生的语法规则是在能愿
动词前加“不”表示否定,如,“我会骑自行车”的否定形式是“我不会骑自行车”。
因此有的学生就会泛化这条语法规则,在表示否定时直接加上“不”,出现这样的偏


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9
第三章 能愿动词偏误原因探究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误:
(1)*我们在男女混合班学习,不可以说一点儿也没有像父母所说的早恋的想法。
应改为:不能说一点儿也没有像父母所说的早恋的想法。
本文在第一章讨论了能愿动词的否定用法,在第二章偏误分析中分析了这句偏误
句,这里只作简单说明,留学生直接套用了在能愿动词的前面加“不”表示否定这条
规则,用了“可以”的否定形式“不可以”,以致产生了偏误。
又比如,能愿动词用正反式提问的形式通常是“X 不 X”,例如“你会骑自行车
吗?”的正反疑问形式是“你会不会骑自行车?”外国学生也常会把这个规则泛化,
出现以下的偏误:
(2)*因为他们都觉得:如果我不去抬水,他一个人去山下抬水的话,我可以不
可以喝水呢?
应改为:我可不可以喝水呢?
留学生没有注意到“可以”是双音节的能愿动词,而是直接套用了“能不能”、
“会不会”的正反问形式,以致产生了偏误,这也是目的语知识负迁移的结果。

三、学习策略的影响

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
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
节措施(刘询,2000)。留学生在学习能愿动词时,在遇到自己不理解或者掌握不牢
的情况下,往往就会采取回避或简化的学习策略来避免错误,这也是偏误产生的一个
原因。留学生采取回避或简化的学习策略,集中体现在学生的遗漏偏误中,例如:
(1)*我交男朋友时,妈妈只担心我伤心。
应改为:我交男朋友时,妈妈只担心我会伤心。
(2)*我过世的时候不怕因为我知道一定去他那儿跟他同在。
应改为:我过世的时候不怕因为我知道一定可以去他那儿跟他同在。
(3)我希望有一天我十分了解那些方面的情况,跟商业没有关系的一般的中国
人交流。
应改为: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十分了解那些方面的情况……
例(1)中遗漏了能愿动词“会”,“会”在这句话中表示可能,表达了妈妈担

50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三章 能愿动词偏误原因探究

心“我”有伤心的可能。例(2)中,表示判断的判断副词“一定”用在“能”、“会”、
“可以”的前面,对某句话的肯定或否定加以强调,留学生在使用“一定”后遗漏了
表示可能性的能愿动词,把原本要表达为将来发生的事情“过世后跟他同在”变为了
现在发生的事情。例(3)中,“我希望有一天”是明显表示将来有可能做某事的,
但留学生却遗漏了“能”。当对能愿动词的用法掌握不牢固或理解不深入时,学生就
会采取这样的回避策略,该使用能愿动词而不使用。

第二节 教师的原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往往起着主导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
质量。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理解、消化和应用水平与教师的教学技能有着直接关系,
因此教师一定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际教学技能,否则教学活动很难顺利进
行,成功教学更是无稽之谈。

一、教师的理论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那自然也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点
传授给学生。教师如果不能为这几个能愿动词做好语义归类和语法规则,而是依赖课
本上的语法点讲解,只是简单地罗列几个能愿动词的语义和语法特征,且讲解形式单
调,很少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那么学生自然对所学知识兴趣不大,也无法
全面掌握这几个词的意义用法。
因此,理论基础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
学习和补充汉语理论知识,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对语言现象的理解和解
释能力,能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教学中去;其次,教师也要经常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理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的思考,吸收有利于教学的研究
成果。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

能愿动词的教学,除了对教师的理论基础有要求外,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也是同
样重要。对于“能”、“会”、“可以”这几个能愿动词,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的语义,
但同时也有不同之处,而在汉语教学的初中级阶段,有的教师在讲解时常常说汉语中
某个词就是学生母语中的某个词,例如将“能”简单地解释为英语的“can”,这也

51
第三章 能愿动词偏误原因探究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会导致学生在使用时常常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这反映了词义解释简单化的倾向。教
师应该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准确地讲解词语意义,而不是依赖课本上的解释。
其次,在能愿动词的语法教学中,语法项目繁多,其中的一些在交际中并不常用
或者少用,但是教师为了面面俱到,把所有的都讲解给学生,不分轻重主次,一方面
自己的教学量变大,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不能清楚地辨别这几个
词语的用法。因此在授课前,教师应该根据这几个能愿动词的特点,分清主次,区别
常用与不常用,循序渐进地把它们安排在教学中。如对于“能”来说,学生最先接触,
也是最常用的通常是表示能力的“能”,如“我能说汉语”、“我能唱歌”等,其次
是表示作用的“能”如“杯子能喝水”,或是表示允许的“能”,如“你不能进去”。
教师在讲解“能”时,可以先介绍表示有能力做某事,等学生掌握意义和用法后,再
讲解有某种作用、表示许可等义项。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应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开展教学。授课时,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接
受水平逐步增加难度,不必详细地讲解每一个语法知识点,要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讲解
规则,并且鼓励学生开口说话,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此外,教师在结束教学后,不及时进行课后巩固练习,或者是按部就班地布置抄
写作业,针对性不强,学生得不到多形式的练习,都会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
容易快速遗忘所学要点和内容,导致偏误的产生。

第三节 教材的原因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质量对外国学生的汉语学
习效果有重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汉语教学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教师和学生对教
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各种汉语教材也不断出版,但总的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
题。 教材中不合理或不全面的编写内容常常会误导教师和学生,这也是外国学生在
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之一。因此本节将以两套对外汉语教材《发展汉语.
初级综合》(Ⅰ)和《成功之路》(起步篇 2)为例,从教材的编排、语义语法的描述
及解释、例句和练习三个方面分析有关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材在
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52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三章 能愿动词偏误原因探究

一、教材的编排

《成功之路》(起步篇 2),在第 14 课首次提到了“能”,17 课提到了“会”,


19 课提到了“可以”,对“能”、“会”、“可以”都有涉及,但是在三课都涉及
到能愿动词后,教材的语言点注释或是课后的练习都没有将它们联系到一起,也没有
进行对比,教材的编排缺乏关联性。其次,教材 14 课将“能”的语义解释为有能力
或者有条件做某事,但两篇课文中都没有出现表示“能力”这一义项,只有“能不能
来”、“不能去”等表示有条件做某事的义项,这样的编排明显是不合理的。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在第 15 课和 16 课中涉及到了能愿动词“要”、
“可以”、“能”、“会”的内容。其中,表示表示能力的“能”和“会”编排在同
一课中,语言点解释也安排在一起,这是比较合适的,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掌握它
们的不同点和不同的用法。但对于“可以”,教材编排了“可以”的三个语义,对于
学生来说有可能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使他们混淆词语的意义。

二、语义语法描述和解释

《成功之路》(起步篇 2)在 14 课首先提到了“能”:助动词的共同特点是经


常用在动词前,不能直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可以受副词修饰;否定形式用“不”;
可以用正反式提问,可以单独回答问题。该课对“能”的语义解释是:有能力或者有
条件做某事。在 16 课中,教材对“会”的语义描述有两个:一是表示经过学习,掌
握了某种技能,二是表示学习以后能做某事,不表示条件。语法特征也有两个,一是
用在动词前,否定形式是在“会”前用“不”,可以用正反问提问;二是做动词,带
名词宾语。在 19 课中,教材对“可以”的语义解释是准许或者具备某种客观条件,
对于语法特点,则是通过列表,将“可以”的疑问、肯定和否定回答形式展示出来。
教材中对语义语法特征的描述有许多不足。首先,对于表示有能力做某事的“能”
和“会”,虽然在语言点注释中解释的不同,但在生词表中,它们的英文解释都是“can、
be able to”;又如“可以”,教材解释为“can、may”以及将“具备某种客观条件”
的意思翻译为“be able to”,这种翻译很容易导致外国学生混用“能”、“会”、“可
以”和使用英式汉语,对外国学生后段的学习没什么帮助,也容易出现使用偏误。其
次,对于“想”、“要”、“能”,教材笼统地指出助动词可以受副词修饰,却只有
“想”和“要”两个句子,没有将“能”受副词修饰的情况列出,也没有指出具体有

53
第三章 能愿动词偏误原因探究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哪些副词可以修饰“能”,解释得非常模糊,这些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都会加大他
们的学习困惑。
对于“可以”的语义,《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提到了三个,分别是表示
能够或可能、表示许可、表示提出一种可能的选择;语法特征是:表示可能时,单独
回答问题;句法形式是 S+可以+V,否定用法是“不能”,不说“不可以”。表示许
可时,肯定用“可以”,单独回答问题,表示否定用“不可以”或者“不能”,句法
形式是:S+可以+V+O。
对于“能”和“会”表示能力的意义,《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只是简单
地解释为“会”多指需要学习的事情,而“能”表示的能力指什么则并不清楚,学生
很可能辨别不清两者的区别;句法形式是 S+Adv+能/会+V+O,同样没有解释清楚有哪
些副词可以修饰表示能力的“能”和“会”,例如“他会做中国菜”是可以用“很”
来修饰,表示能力水平高,但例句并没有列出,学生在学习尤其是预习过程中很容易
产生疑问。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教材都解释了“能”、“会”、“可以”的意
义和用法,但是解释都不够清楚明白,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偏误。

三、例句和练习

《成功之路》(起步篇 2)中,都是最基本的例句,如“我能来上课”、“我不能
喝酒”、“你会不会说汉语?”、“可以进来吗?”等。但是,教材中“能”和“会”
的例句过少,只是在解释后有一个例句。例如,17 课中,“会”表示经过学习掌握
某种技能,例句只有“我会游泳”,“能”的两个语义也只有分别的一个例句,对于
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可能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因此需要更多的
例句来表达词语的意思,
这本教材中,题量是 13 题,相当有限,其中涉及“能”和“会”的更少;内容
上,主要有朗读句子、阅读回答问题、情景会话以及表达练习这四种题型,缺少对“能”
和“会”的区别练习,题目总体上比较简。对学生来说,题型不够新颖,练习的内容
和题量都不够,无法体现出重点和难点,学生练习不够,在之后的使用中难免会出现
偏误。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中,采用了表格的形式,表格中各有三个例句,

54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三章 能愿动词偏误原因探究

列表格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能愿动词的句法形式,但是不足同样是例句不够多。在
练习上,主要有小组问答练习、词语填空、选词填空、看图说话以及回答问题这五种
题型,共 41 题;内容上多了几个能愿动词的比较,但也主要是以简单的题为主,例
如看图说话,只需要学生使用给定的词语造句,十分简单。在题型、题量上,《发展
汉语》较《成功之路》更多一些,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存在不足,如题型不够新颖,
主要还是传统的填空和简单对话。
从以上关于教材的分析来看,教材中“能”、“会”、“可以”内容的编排、语
义语法解释和描述、例句和练习等都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对于留学生的学习
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小 结

综上所述,外国留学生在能愿动词的学习时产生偏误,除了能愿动词本身的一些
难点以外,留学生自身的原因,如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的过度泛化和学习策略,以及
如教师的教学和教材等其他外部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导致了学生的偏误。
虽然学生自身的因素和学习策略对成年人的外语学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干扰,但是教
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更大,这就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对
外汉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在能愿动词开始教学时就改
进教学,及时预防学生偏误的产生;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已经产生的偏误,教师要熟
悉和掌握汉语能愿动词的特点和用法,根据学生的的情况,找出学生在能愿动词方面
出现偏误的原因,从而在教学中重视纠错,正确引导学生,减少类似偏误的发生。

55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四章 “能”、“会”、“可以”的教学建议与教学
设计

本文在第二章中列举了留学生在“能”、“会”和“可以”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
各类偏误;在第三章中主要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方面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产生
偏误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教材方面存在的弊端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不好把控的,更多的是留给编写教材的专业人士和学生们自己去解
决,教师更应该注重的是对教学的探究,因此本章将提出几种有关“能”、“会”和
“可以”的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教学设计。

第一节 “能”、“会”、“可以”的教学建议

一、从语义角度编排“能”、“会”、“可以”的教学

从第二章留学生的偏误来看,留学生学习“能”、“会”和“可以”时,主要是
对它们的语义和语法规则掌握不够,有一定的困难。由于汉语的词语没有如印欧语那
样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词语的选择,所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必须弄清楚词语的语义才能正确使用它们。对于“能”、
“会”、“可以”的教学,可以从它们的语义角度出发,编排相关的教学。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并不需要把所有的语义全部呈现给学生,而是要合理
安排教学的顺序,从基本语义,或者最常用的语义教起,做到循序渐进地展示,并且
要注重相同语义的词语在使用中的不同之处(钮丽莺,2012)。例如,对于“能”和
“会”来说,学生最先接触的一般是表示能力的义项,如“我会汉语”、“我能唱歌”
等。教师可以从这个最简单基础的义项教起,再逐步增加难度,对表示作用、允许和
可能的义项进行教学。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应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在不同的教学
阶段,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开展教学。

三、使用情境教学法

课堂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主要通过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掌握词汇的语

56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义和句法。但是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仅仅是教师的讲解是不能完全引起学生的注意
和兴趣的,教师应该根据现实情况,设置合理实用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
会“能”、“会”、“可以”的用法。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在讲解或者练习中,
把与之相关的情景或是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学
习,让学生根据实际情景中的交际需要,选择合理恰当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
表达能力(李元元,2014)。

四、使用简洁的教学语言

在对外汉语中,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讲,过于晦涩的教学语言是不利于学生理
解和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教师应该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简洁明了的讲解,
少用或者不用专业术语。此外,课堂中使用的图片、练习等,也应该简洁明了,能让
所有学生理解、掌握词语的相关意义和用法。

五、词义和句法相结合

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相对于一些实词而言,能愿动词的词义是比较空泛的,
光解释词义是不能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的,教师应该将词义和句法相结合,将词语放
在句子中,通过相关的例句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实际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这样才能体现出语言的实用性。例如“会”,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句子如“我会开
车”、“我会游泳”、“你会不会唱歌?”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会”有表示通过
学习掌握某种能力的意思。此外,通过这些例句,教师也可以归纳总结出“能”、
“会”、
“可以”的句型,如“主语+能愿动词+谓语动词”的肯定结构、“主语+能愿动词+
不+能愿动词+宾语”的正反疑问结构等,这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
率。潘文国就指出,“讲汉语的语法,词类可以略讲,词成分可以不讲或者少讲,虚
词要多讲,格式则应着重讲”①。

第二节 “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一、表示能力的“能”、“会”教学设计

“能”、“会”都有表示有能力做某事,是最基本也是使用频率最髙的义项,因
此需要学生重点掌握,但学生在使用时,很容易将“能”和“会”混淆,因此在讲解


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173.

57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的时候应该对比讲解,这有利于学生区分和掌握“能”和“会”表达能力时不同的用
法。
(一)课型
初级汉语综合课
(二)使用教材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第二版)第 15 课
(三)教学对象
初级阶段留学生
(四)教学内容
表示有能力做某事的“能”和“会”
(五)教学目标
学习并掌握能愿动词“能”和“会”表示有能力做某事的意义和区别,并能准确
运用。
(六)教学方法
1.图片法:通过图片导入语法点,利用图片构建语用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和练习。
2.情景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情景活动中加深对语法点的理解。
3.归纳法:在讲解的基础上,对语言点和句法结构进行归纳法总结,帮助学生准
确运用。
(七)教学过程
1.导入(采用问答和图片展示)
老师:(PPT 出示图片)同学们,她会做饭吗?(教师板书)
学生:她会做饭。(板书)
老师:(问学生 1):你会做饭吗?
学生 1:我会做饭。(板书)
老师:(问学生 2)你会不会做中国菜?(板书)
学生 2:我不会做中国菜。(板书)
老师:(问学生 2)老师教你了,你会不会做中国菜?
学生 2:我会做中国菜。
老师(问学生 3):你能跑步吗?(板书)
58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学生 3:我能跑步。(板书)
老师:你的脚受伤了,能不能跑步?
学生 3:我不能跑步了。(板书)
老师:很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能”和“会”的具体意思和用法。
2.老师总结并讲解:
(1)“能”和“会”都表示有能力做某亊,有时是可以互换的,如:我会唱歌。
/我能唱歌。但“会”多指学习以后掌握了某种能力,如“会做饭”、“会说汉语”,
“能”更多是表示自己生来具有某种能力,如:我能走路、我能跑步。
(2)肯定句:S+能/会+V(或动宾结构)
否定句:S+不能/不会+V
疑问句:能/会+V+吗?
正反问疑问形式:能不能/会不会+V+O?
3.老师举例(1)他会说汉语和英语。
他能说汉语和英语。
(2)他以前不会汉语,学了三年汉语,现在会说汉语了。
*他以前不会汉语,学了三年汉语,现在能说汉语了。
(3)你能不能帮我?
你会不会做这道题?
(教师带读几遍,培养学生对“能”和“会”的语感)
4.设置情景
老师:(PPT 出示图片)他会不会用筷子?(板书)
学生:会,他会用筷子。
老师:马丁,你会不会用筷子?(教师板书并再问几个学生)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用筷子夹花生,看看谁会用筷子。
(叫两个学生到教室前边,
包括会用筷子的和不会用筷子的。学生进行夹花生比赛,一分钟谁夹得多。)
老师:他们夹了多少花生?
学生 4:马丁夹了 20 个,大卫夹了 5 个。
老师:同学们,马丁会不会用筷子?大卫呢?
学生 5:马丁会用筷子,大卫不会用筷子。
59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老师:马丁和大卫谁用得好?
学生:马丁用得好。
老师:对,所以我们可以说,“马丁很会用筷子”。(板书)
同学们,你们很会/很能做什么?
学生: ……
5.老师总结、讲解并举例:
(3)很/非常等表示程度的词语可以修饰表示能力和善于的“能”、“会”,如:
她很能吃苦。
他很会打篮球。
(教师通过情景活动和举例说明,让学生掌握“能”和“会”的用法。)
6.学习相关课文
7.老师小结并进行练习:
(1)会话练习(小组问答练习)
①你会说汉语吗? 你能说法语吗?
②你会写汉字吗? 你能念课文吗?
③你会不会开车? 你会不会游泳?
(2)选择“能”或“会”填空:
①A:你______游泳吗?
B:我______游泳,但我受伤了,今天______游泳。
②A:大卫,他是哪国人?_____说英语吗?
B:他是英国人,_______说英语。
A:他____不_____说汉语?
B:他刚刚来中国,还______说汉语。
③A:他____不______喝酒?
B:他_____喝酒。
A:他一次____喝多少?
B:他一次______喝五瓶啤酒。
(3)两人一组,根据图片用“能”和“会”对话

60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二、表示用途的“能”和“可以”教学设计

对于“能”的教学,在教完表示能力的语义后,教师可以再教表示用途的语义,
因为前者主语是“有生命的”人,而在表示东西具有某种用途,或事物具备某种条件
时,它的主语一般是事物,是“无生命的”(钮丽莺,2012),学生比较容易区分。
而“可以”也有这个义项,因此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讲解。
(一)课型
初级汉语综合课
(二)教学对象
初级阶段留学生
(四)教学内容
表示用途、作用的“能”和“可以”
(五) 教学目标
学习并掌握能愿动词“能”和“可以”表示有某种作用、用途的意义和用法,并
能准确运用。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法: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能”和“可以”加深对能愿动
词的理解。
2.归纳法: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对语言点和句法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
准确运用。

61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七)教学过程
1.导入(采用问答)
老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有它自己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用杯子做
什么?(教师拿出杯子)
学生 1:喝水。
老师:对,我们用杯子喝水,所以我们说,杯子能喝水。(板书)那手机呢?手
机能做什么?(教师拿出手机)
学生 2:打电话。
老师:对,我们用手机打电话,所以我们说,手机能打电话。(板书)
手机能不能听音乐?(板书)
学生 3:能,手机能听音乐。
老师:手机能不能看电视?(板书)
学生 4:能,手机能看电视。
教师:对,很好,手机还能看电视和听音乐。(板书)
那铅笔可以做什么?(示意学生用“可以”造句)
学生 5:铅笔可以写字。(板书)
老师:铅笔可不可以画画?(板书)
学生 5:铅笔可以画画。
老师:橡皮可不可以写字?(板书)
学生:橡皮不可以写字。
老师:不对,我们应该说“橡皮不能写字”。(板书)
我们在表示否定的时候,我们只能用“不能”。
老师:同学们,勺子可不可以喝汤?
学生:勺子能喝汤。
老师:筷子可不可以喝汤?(示意学生“可以”的否定用法)
学生:筷子不能喝汤
2.老师总结:
(1)“能”和“可以”都能表示事物具有某种用途,或者有某种作用。大多数
情况下是可以互换的。
62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2)正反问疑问形式:能不能+V+O?
可不可以+V+O?
(2)表示作用、用途时,“能”和“可以”的否定都用“不能”。
3.设置情景
老师:如果你的朋友去你家玩,请你为你的朋友介绍你的房间和你房间里的东西,
并描述它们有什么作用,尽量用“能”或“可以”。
学生: ……
4.学习课文
5.教师小结并练习:
(1)用“能”和“可以”改写句子。
①这个包很大,里面装了很多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张床很大,五个人睡在上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个手机坏了,打不了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能”和“可以”回答问题
①运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看书对你好处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玩手机有哪些坏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示许可的“能”和“可以”教学设计

(一)课型
初级汉语综合课
(二)教学对象
初级阶段留学生

63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三)教学内容
表示用允许、许可的“可以”和“能”
(四)教学目标
学习并掌握能愿动词“可以”和“能”在表示允许、许可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准
确运用。
(五)教学方法
1.图片法:通过图片导入,利用图片构建语用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和练习。
2.情景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相关的情景中运用“能”、“可以”,加深对语
法点的理解。
3.归纳法:在讲解的基础上,对语言点和句法结构进行归纳法总结,帮助学生准
确运用。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引导学生用“能”说出图片所展示的意思。这几幅
图片分别为:
①“请勿吸烟”的标志
②“请勿停车”的标志
③“禁止说话”的标志
老师:同学们,请你们用“能”来表示这几张图片,好么?
学生 1:不能吸烟。(板书)
学生 2:不能停车。(板书)
学生 3:不能说话。(板书)
老师:很好,这几个句子都有“能”,“能”在这里表示的意思就是“允许、许
可”。
老师举例并带读:
①——我能坐在你旁边吗?
——能,你能坐在我旁边。
②这是老师的休息室,学生不能进去
③我做完作业了,我能出去玩了吗?
64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老师总结:
(1)“能”表示允许、许可,用在肯定句、疑问句和否定句中。
肯定句:S+能+V
疑问句:能+V+吗?
正反问疑问形式:能不能+V+O?
否定句:S+不能+V
3.设置情景
老师:同学们,学生可以随便进老师的办公室吗?
学生:学生不可以随便进老师办公室。
老师:你想进办公室找老师,你怎么问老师?
学生:老师,请问我可以/能进来吗?
老师:你想老师告诉你她的电话号码,你怎么和老师说?
学生:老师,您能/可以告诉我您的电话号码吗?
老师:如果老师不想告诉你电话号码,老师怎么回答呢?
学生:不可以(或者回答“不能”),我不可以告诉你。
老师:不对,老师应该回答“不能,我不能/不可以告诉你。
4.老师总结:
(2)“可以”也表示“准许、许可”,一般可以和“能”互换,但是单独回答
时,用“不能”、“不成”或“不行”。
5.教师举例,带读几遍,并引导学生说出包含“可以”的句子。
①上课的时候可以吃东西吗?
②这儿可以抽烟吗?——不行。
③我可以用一下你的词典吗?
6.学习相关课文
7.练习:
(1)将下面词语连成句子
①我 请问 可以 手机 借 你的 手机 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②一下 试 衣服 这件 可以 我 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个 不可以 房间 随便 进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
你们国家大学生可以打工吗?大学生可以做什么工作?

四、表示可能的“可以”教学设计

(一)课型
初级汉语综合课
(二 使用教材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第二版)第 15 课
(三)教学对象
初级阶段留学生。
(四)教学内容
表示可能的“可以”
(五)教学目标
学习并掌握能愿动词“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并准确运用。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加深对“可以”的理解。
2.归纳法:在讲解的基础上,对语言点和句法结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准确运用。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比较两段话中“可以”的不同含义。)
老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两段课文
(1)A:马丁,在美国大学生可以打工吗?
B:可以,很多大学生都打工。
A:学生一般可以做什么工作?
B:学生可以在大学的餐厅、图书馆或者办公室帮忙,可以到公司去工作,

66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也可以去当老师。
(2)林娜觉得朱云当汉思的老师很合适,她可以辅导汉思学习汉语,她和汉思,
也可以互相学习。
老师:同学们看一下这两段课文中的“可以”是什么意思?
学生:第一段的“可以”是允许、许可,第二段……
老师:好,那我们再来看几句话
2.老师举例并带读,让学生体会“可以”的意思:
(1)你肯定可以打败他。
(2)明天你可以参加比赛吗?
(3)明天的考试你一定可以通过。
3.总结
(1)“可以”表示能够或者可能,是说话人根据相关的条件进行的推测。
(2) 肯定句:S+可以+V
疑问句:可以+V+吗?
否定句:S+不能+V
4.学习相关课文
5.设置情景
老师:同学们,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要去参加 HSK 考试,你认为他的汉语很好,
通过考试没问题,你用“可以”怎么说?
学生 1:他一定可以通过 HSK 考试。(板书)
老师:如果考试那天下大雨,他一直没到,你和其他同学等他,他打电话给你,
说他一定到,你应该怎么跟其他同学说?(引导学生用“可以”)
学生 2:他一定可以到的。(板书)
6.练习
(1)老师提供语境,学生两人一组,用“可以”做问答练习。
①大卫明天要参加短跑比赛,但是今天他的脚受伤了。
②明天放假,你想回家看你的父母。
③这件衣服小了,你问服务员你穿得下这件衣服吗?
(2)将下面词语连成句子
67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教学设计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①不 能 活动 他 今天 的 参加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以 我们 不下雨 了 走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天 可以 他 吗 上课 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 结

本章主要选取了“能”、“会”、“可以”的部分义项,给出了几个教学建议以
及教学设计,因为“能”、“会”、“可以”的义项比较多,加之文章的篇幅有限,
因此这里不将这三个词的所有义项一一给出教学设计。在对“能”、“会”、“可以”
进行教学时,最主要的是注意教学顺序,教师可以先采用图片展示等方式导入教学;
其次是采用问答、情景举例等方式展示能愿动词的语义及句法形式,并进行总结,最
后再进行巩固练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教学而不是机械地讲解
每个词语的语义,避免枯燥乏味。希望这些教学建议及教学设计对相关的课堂教学中
的老师们有所帮助和启发,进而完善并提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来。

68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结 语

结 语

能愿动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其中“能”、“会”、“可以”在
实际生活和交往中使用的频率很高。鉴于“能”、“会”、“可以”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本文以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选题,在
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绪论概述了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内容,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语料。第一
章,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能愿动词“能”、“会”和“可以”的语义,句法
结构等方面做了分析、对比和总结。第二章,搜集了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
语料,分析了留学生使用“能”、“会”和“可以”的常见偏误类型,即漏用、误加、
误用、错序这四种偏误。第三章,从学生、教师、教材三个方面探讨了引起偏误的原
因。第四章,针对课堂教学,对“能”、“会”、“可以”的实际教学提出了几种教
学建议和教学设计。
由于文章篇幅和笔者的能力有限,本文对于“能”、“会”、“可以”在对外汉
语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之处,例如没有对留学生使用能愿动词的情况
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和考察分析;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时,没有将这三个词的所
有义项一一给出教学设计,且教学设计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因此本文的结论和观点
还有待进一步地改进和提高。

69
参考文献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 Carl James: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5-112.
[2]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段业辉.《中古汉语助动词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
[5]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6]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 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8] 刘英林主编.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9] 刘月华,潘文娱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 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11]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3]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4] 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173.
[15]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6]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和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17]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
[18]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9] 邢福义,汪国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0] 章士钊.中等国文典[M].上海:上海书店,1990.
[21]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 .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2]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0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二、期刊论文
[1] 陈若凡.留学生使用“能”、“会”的偏误及教学对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 (01) :
50-53.
[2] 蒋善民. “会”和“能”用法异同[J]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2,(03):92.
[3] 鲁晓琨.可能助动词“可以”的语义与“能”的对比[J].汉语学报,2001,(03).
[4] 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J].语言研究,1988,(01):18-28.
[5] 孟祥英.“能”与“会”使用上的几个问题[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 (04):
57-61+66.
[6] 邵敬敏.语义对“比”字句中助动词位置的制约[J].汉语学习,1992,(03):13-16.
[7] 史有为.得说“不能来上课了”[J].汉语学习,1994,(05):28-29.
[8] 陶炼.表示“或然性”的助动词“可能”“会”“能”之差异研究[J].《汉学论丛(第一辑)》,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9] 王伟.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J].中国语文,2000,(03).
[10] 王振来.被动表述式对能愿动词的选择及其认知解释[J].汉语学习,2003,(04):28-33.
[11] 于康.命题内成分与命题外成分——以汉语助动词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1996,
(01),27-34.
[12] 张维耿.助动词“想”和“要”的区别[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01):77-78.
[13] 周 小 兵 .“ 会 ” 和 “ 能 ” 及 其 在 句 中 的 换 用 [J]. 烟 台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1989,(04):73-81.
[14] 朱冠明.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J].山东外语教学,2005,(02):17-21.

三、学位论文
[1] 陈杨云英.越南学生汉语能愿动词“能”、“可能”、“能够”、“会”偏误分析[D].广西
民族大学,2013.
[2] 邓小菲.“能”“会”“可以”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 樊谊军.现代汉语“能”与“会”的用法对比及其偏误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 胡健君.能愿动词“能”、“会”的语用功能研究及偏误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 黄郁纯.汉语能愿动词之语义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9.
[6] 鲁晓雁.日本学生汉语能愿动词偏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

71
参考文献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7] 吕兆格.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能愿动词偏误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3.
[8] 马兰.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能愿动词“能”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9] 钮丽莺.“能、能够、会、可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0]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
[11]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
[12] 肖慧.情态动词“能”和“can”汉英对比研究[D].湖北大学,2012.
[13] 张桥.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能愿动词“可以”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4] 周婧.对外汉语能愿动词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四、论文集论文
[1] 渡边丽玲.《助动词“可以”和“能”的用法比较分析》[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六
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6.
[2] 渡边丽玲.助动词“能”与“会”的句法语义分析[A].《98 年现代汉语语法国际学术会
议论文集》[C],2000.
[3] 郭志良.表示存在某种可能性的“能”和“可以”[A].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三届国
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10.
[4]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七届国
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15.
[5] 相原茂.汉语助动词的否定式[A].《98 年现代汉语语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C],2000.
[6] 许和平.汉语情态动词语义和句法初探[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三届国际汉语
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16.
[7] 许和平.试论“会”的语义与句法特征[A].汉语研究(第三集),1992.

72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致 谢

致 谢

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了,在这短短的两年时光中,有许多值得我感谢的人。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姚尧老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以
及认真勤奋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我学习。姚尧老师在我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倾注了很多
心血,从论文选题、开题、资料收集到后来论文的写作和修改,都给予我及时和精心
的指导,也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此外,姚尧老师还在生活方面给予了我关心和关怀。
在这里向我的导师表示最真挚的感谢和祝福。
我也要感谢苏州大学文学院对我的培养,感谢为我们上课的每一位老师,感谢他
们的辛勤工作,在这短短的两年间,能接受这么多学术造诣深厚的老师的教导,我感
到十分荣幸。
另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谢谢她们对我的帮助,尤其是吕妍和李苗苗同学,
无论是在学校学习期间,还是在实习期间,她们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都给了我很多照顾
和帮助。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谢谢他们这两年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时光飞逝,
在苏州大学的生活已接近尾声,但在文学院学习并生活的两年,将会是我以后人生道
路上最深刻的回忆之一。

73
苏 州 大 学 疼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 专 业 学 位 I M


) ;

苏州 大学研 究找 纟 B JHK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