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45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 1

第一节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 1

第二节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任务、内容及业务范围 .............................................. 1

1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任务和内容 ..................................................................... 1

2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业务范围 ......................................................................... 2

第三节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 3

1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准则 ......................................................................... 3

2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程序 ................................................................................. 3

3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方法 ................................................................................. 4

第四节 准备工作与调查研究 ....................................................................................... 5

1 电网现状调查 ..................................................................................................... 5

2 地理气象数据调查 ............................................................................................. 5

3 调查确定光伏系统发展水平 ............................................................................. 5

4 调查掌握系统关键设备资料 ............................................................................. 6

第二章 环境条件及光照资源状况调查 ........................................................................ 1

第一节 气象数据资料 ................................................................................................... 1

第二节 光照资源状况 ................................................................................................... 1

第三节 工程地质调查 ................................................................................................... 4

第四节 电网条件调查 ................................................................................................... 4

1 现有电站情况 ..................................................................................................... 4

2 现供配电情况 ..................................................................................................... 4

3 用电情况 ............................................................................................................. 4

第三章 光伏发电系统场站规划 ........................................................................................... 5

第一节 光伏发电系统整体设计规划 ........................................................................... 5

1 场站用地规划设计 ............................................................................................. 5

2 站区布置设计 ...................................................................................................... 5

3 光伏组件基础设计 .............................................................................................. 5

4 站区给排水设计 ................................................................................................. 5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5 站区道路设计 ..................................................................................................... 6

6 站区管线布置设计 ............................................................................................. 7

7 暖通设计 ............................................................................................................. 8

8 消防设计 ............................................................................................................. 9

第二节 电气系统设计 ................................................................................................. 10

1 光伏阵列设计 .................................................................................................... 11

2 方阵基础设计 .................................................................................................... 11

第三节 场站安防设计 ................................................................................................. 12

第四节 数据传输设计 ................................................................................................. 12

第五节 站用电设计规划 ............................................................................................. 13

第四章 并网逆变器选型设计 ............................................................................................. 14

第一节 逆变器容量的选型确定 ................................................................................. 14

第二节 并网逆变器类型的选型确定 ......................................................................... 15

1 小功率光伏系统 ............................................................................................... 15

2 中型光伏系统 ................................................................................................... 15

3 大型光伏系统 ................................................................................................... 15

第三节 影响逆变器选型的其他因素 ......................................................................... 16

1 设备电压等级 ................................................................................................... 16

2 隔离并网要求 .................................................................................................... 16

3 输入极限参数 ................................................................................................... 16

4 系统效率 ........................................................................................................... 17

第三节 并网逆变器参数对照 ..................................................................................... 19

1 合肥阳光电源公司产品 ................................................................................... 19

2 艾默生公司产品 ............................................................................................... 20

3 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 ....................................................................................... 21

第五章 光伏组件及支架设计 ............................................................................................. 22

第一节 光伏组件的选型 ............................................................................................. 22

第二节 光伏电池板阵电压及组串设计 ..................................................................... 22

第三节 太阳能电池组件方阵设计 ............................................................................. 24

1 太阳能电池组件支架设计 ............................................................................... 24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 太阳能方阵支架计算 ....................................................................................... 30

第六章 站房设计 ................................................................................................................. 33

第一节 分站房设计 ..................................................................................................... 33

1 设计内容 ........................................................................................................... 33

2 建筑说明 ........................................................................................................... 34

3 结构说明 ........................................................................................................... 34

第二节 主站房设计 ..................................................................................................... 36

1 站房布置: ....................................................................................................... 36

2 交通运输、安全通道和出入口布置 ............................................................... 36

3 站房建筑立面处理 ........................................................................................... 36

4.建筑构造及建筑装修 ........................................................................................ 36

5 综合楼通风、采光 ........................................................................................... 36

6 防水、排水 ....................................................................................................... 36

7 综合楼防火 ....................................................................................................... 37

第三节 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 37

1 场地地震参数 ................................................................................................... 37

2 消防设计 ........................................................................................................... 37

3 暖通设计 ........................................................................................................... 40

4 水工 ................................................................................................................... 41

第七章 方阵支架基础及场站围栏设计 ............................................................................. 43

第一节 方阵支架基础设计 ......................................................................................... 43

1 支架基础设计 ................................................................................................... 43

第二节 场站围栏设计 ................................................................................................. 44

2.1 材料 ................................................................................................................ 45

2.2 施工 ................................................................................................................ 45

第八章 直流配电系统设计 ................................................................................................. 46

第一节 汇流箱设计 ..................................................................................................... 46

1 设计要求 ............................................................................................................ 46

2 导体的选择 ........................................................................................................ 47

3 汇流箱端口的选择 ........................................................................................... 47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二节 直流配电柜设计 ............................................................................................. 48

1 设计要求 ........................................................................................................... 48

2 导体的选择 ........................................................................................................ 49

3 导体的允许载流量许算 ................................................................................... 49

4 直流配电柜端口的选择 ................................................................................... 49

第九章 交流配电系统设计 ................................................................................................. 51

第一节 电气主接线形式选择 ..................................................................................... 51

第二节 短路电流计算 ................................................................................................. 51

第三节 高压电气设备选择 ......................................................................................... 52

1 断路器的选择 ................................................................................................... 52

2 隔离开关的选择 ............................................................................................... 53

3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53

4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 54

第四节 无功补偿设计 ................................................................................................. 55

1 无功补偿的原则与基本要求 ........................................................................... 55

2 补偿装置选择及容量确定 ............................................................................... 56

第十章 升压系统设计 ......................................................................................................... 58

第一节 升压系统设计 ................................................................................................. 58

第二节 升压变压器设计 ............................................................................................. 58

1 变压器容量设计 ............................................................................................... 58

2 变压器数量的设计 ........................................................................................... 58

3 变压器形式的选择 ............................................................................................ 59

4 变压器阻抗和电压调整方式的选择 ............................................................... 59

第十一章 电网接入系统设计 ........................................................................................... 60

1 小型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 60

2 中型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 60

3 大型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 60

第十二章 输电线路路径及电缆选型设计 ......................................................................... 61

第一节 组串路径设计 ................................................................................................. 61

第二节 组串汇流输电线路路径设计 ......................................................................... 62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三节 汇流母线输电线路路径设计 ......................................................................... 64

第四节 逆变升压输入输出线路路径设计 ................................................................. 65

第五节 站内高压输电线路路径设计 ......................................................................... 67

第六节 电缆选型设计 ................................................................................................. 67

1 电缆芯线材质选型 ........................................................................................... 67

2 电缆线芯选型 .................................................................................................... 67

3 电缆绝缘水平 ................................................................................................... 68

4 电缆截面选型 ................................................................................................... 69

第十三章 保护系统设计 ............................................................................................. 78

第一节 变压器保护设计 ............................................................................................. 78

1 主要保护功能设计 ........................................................................................... 78

2 变压器保护整定原则 ....................................................................................... 79

3 变压器的保护装置的选择 ............................................................................... 80

第二节 线路保护 ......................................................................................................... 81

1 线路保护功能 .................................................................................................... 81

2 远动功能 ........................................................................................................... 81

第三节 低压配电保护设计 ......................................................................................... 82

1 配电系统选择性保护措施 ............................................................................... 82

2 保护设备的设计 ............................................................................................... 83

第十四章 监控系统设计 ........................................................................................... 85

第一节 光伏监控系统设计 ......................................................................................... 85

1 组件数据的监控 ............................................................................................... 85

2 逆变器数据的监控 ........................................................................................... 85

3 环境数据的监控 ............................................................................................... 85

4 监控管理计算机 ................................................................................................ 85

第二节 全站电力监控系统设计 ................................................................................. 86

1 监控中心主站 ................................................................................................... 86

2 网络代理服务器 ............................................................................................... 87

3 数据传输终端 ................................................................................................... 87

4 监控终端设备 ................................................................................................... 87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十五章 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 88

第一节 RS485总线传输 ............................................................................................. 88

第二节 同轴电缆传输 ................................................................................................. 89

1 同轴电缆的种类 ................................................................................................ 89

2 网络同轴电缆 ................................................................................................... 90

3 视频同轴电缆 ................................................................................................... 90

第三节 光纤传输 ......................................................................................................... 90

1 多模光纤性能指标 ........................................................................................... 92

2 单模光纤性能指标 ........................................................................................... 92

第四节 网线传输 ......................................................................................................... 93

1 网线的分类 ....................................................................................................... 93

2 网线应用范围 ................................................................................................... 93

3 网线选择和工程注意事项 ............................................................................... 93

4 五类线 ............................................................................................................... 94

5 超五类线 ........................................................................................................... 94

6 六类线 ............................................................................................................... 94

第十七章 安防系统设计 ............................................................................................. 95

第一节 视频监控系统 ................................................................................................. 95

1 前端摄像系统 ................................................................................................... 96

2 视频传输系统 ................................................................................................... 97

3 控制系统及记录存储系统 ............................................................................... 97

4 系统设备例举介绍 ........................................................................................... 98

第二节 防盗报警系统 ............................................................................................... 105

1 探测设备 .......................................................................................................... 105

2 信号传输设备 .................................................................................................. 107

3 报警管理设备 .................................................................................................. 107

第三节 门禁控制系统 ............................................................................................... 108

1 执行器 ............................................................................................................. 109

2 感应卡 ............................................................................................................. 109

3 读卡器 ............................................................................................................. 109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4 控制器 ............................................................................................................. 110

5 管理计算机 ..................................................................................................... 110

第四节 巡更系统 ....................................................................................................... 110

1 巡查棒 ............................................................................................................. 111

2 信息钮 ............................................................................................................. 111

3 通信座 ............................................................................................................. 111

4 巡更管理软件 ................................................................................................. 112

第十八章 直流电源系统设计 ................................................................................... 113

1 设备性能要求 ................................................................................................. 113

2 接线方式 ......................................................................................................... 114

第十九章 站用电源设计 ........................................................................................... 115

1 站用变压器选择 ............................................................................................. 115

2 站用低压电器选择 ......................................................................................... 115

3 站用电源供电方式 ......................................................................................... 116

第二十章 无功补偿设计 ................................................................................................... 117

1 补偿装置的功能 ............................................................................................. 117

2 设置补偿装置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 117

3 补偿无功功率的装置型式及其容量的选择 .................................................. 117

4 相控电抗器 ..................................................................................................... 119

5 补偿装置的布置 ............................................................................................. 119

二十一章 太阳能光伏系统发电量测算 ........................................................................... 120

1 系统效率测算 ................................................................................................. 120

2 系统发电量测算 ............................................................................................. 121

第二十二章 电气设计及光伏系统设计规范 .................................................................. 122

第一节 光伏组件标准和规范 ................................................................................... 122

第二节 电气系统标准 ............................................................................................... 123

1 电气系统标准及规范 ..................................................................................... 123

2 电气系统施工安装标准及规范 ..................................................................... 124

第三节 电线电缆标准及规范 ................................................................................... 126

1 电线电缆标准和规范 ..................................................................................... 126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 电线电缆施工安装 ......................................................................................... 126

第四节 逆变器标准及规范 ....................................................................................... 126

第五节 通讯系统标准 ............................................................................................... 127

第六节 暖通系统标准 ............................................................................................... 127

1 暖通系统标准与规范 ..................................................................................... 127

2 暖通系统施工安装 ......................................................................................... 128

第七节 给排水系统标准及规范 ............................................................................... 128

第八节 环境保保标准及规范 ................................................................................... 128

第九节 消防标准及规范 ........................................................................................... 129

第十节 混凝土标准及规范 ....................................................................................... 129

第十一节 钢结构制造和安装标准及规范 ............................................................... 130

第十二节 其他相关标准及规范 ............................................................................... 130

第十三节 标准说明 ................................................................................................... 131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随着传统能源日益紧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

国家采取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新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2012 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新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将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以及可持续

发展模式的全面进行,新能源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年代。

当前,中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严重,新能源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新能源一

方面作为传统能源的补充, 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 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

利用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以年均超过 25%的速度增长。自《可再生能源法》正式生

效后,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 中国新能

源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是传统化石能源的最为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在进入 21

世纪以来,在市场和各国政府的拉动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超快速发展,由太阳能光伏发

电构成的分布式供电系统在电网中所占的比例也在来断增大, 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及标

准化设计也就尤为重要。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增大、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革新,其成本必

将不断下降,接近常规能源,被人们更多、更高效的利用,也只有不断提升系统稳定性、

效率才能满足社会对光伏发电系统的需求, 因此,做好光伏发电系统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

落实光伏发电系统的发、送、变电本体工程的建设条件,优化其设计方案,其意义尤其重

大。光伏发电系统的规划设计是光伏发电系统工程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关于单

项本体工程的总体规划, 是具体建设项目湿湿的方针和原则。 系统规划应当在国家产业和

能源政策的指导下,结合经济情况,根据当地电力规划以及电网现状、未来需求,综合考

虑来进行光伏系统规划的具体方案并提出主要技术原则。

第二节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任务、内容及业务范围

光伏系统的规划设计是光伏发电系统的基础,其设计主要根据厂站的用地规划、建设

单位的初步设计、规划要求、环境条件、电网条件以及电力系统的设计规范和要求并结合

国家相关的新能源电力产业政策、各地电力建设实情而进行。

1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任务和内容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任务主要是根据相关要求对光伏发电厂站合理进行规划, 统一和

协调站内发电、输电和变电工程的配套建设项目,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光伏发电系统整体规划设计

电气系统规划设计

厂站建筑物规划设计

组件阵列规划设计

厂站安防规划设计

数据传输规划设计

站用电规划设计

2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业务范围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业务范围应根据建设方的设计要求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一个完

整的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业务范围包含了前述的规划设计的全部工作内容。

2.1 光伏发电系统整体规划设计

光伏发电系统整体设计规划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规划的土地范围内厂站用地规划设

计、站区布置设计、光伏组件基础设计、站区给排水设计、站区道路设计、站区管线布置

设计、暖通设计、消防设计等。

2.2 电气系统规划设计

电气系统设计规划业务范围主要包括:逆变升压系统设计、光伏发电单元直流电气系

统设计、交流电气系统设计、保护系统设计、电网接入系统设计、监控系统设计、电力二

次系统设计、防雷接地设计等 。

2.3 厂站建构筑物规划设计

厂站建筑设计规划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分站房设计、主站房设计、电缆沟井设计等

2.4 组件阵列规划设计

组件设计规划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组件选型设计、光伏电池板阵电压及组串设计、组

件支架设计、组件支架阵列分布设计等。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5 厂站安防规划设计

厂站安防设计规划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周界报警系统设计、视频监控系统设计等。

2.6 数据传输规划设计

数据传输设计规划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光伏系统数据传输设计、全站电力监控系统数

据传输设计等。

2.7 站用电规划设计

站用电设计规划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站用电接入设计、站用电配电设计等。

第三节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1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准则

系统发电量的最大化、工程建设的经济性、系统设计的可靠性、整体运行的稳定性是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准则。

2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程序

与建设方的沟通与交流 高低压配电系统设计

基础性资料的索取 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设计

建设地的电网状况调查 数据传输设计

厂站整体规划 站用电设计

厂站电气系统设计规划 电力二次系统设计

厂站构建筑物设计规划 站房设计

地理、气象数据资料的收集 电缆布线路径设计

关键设备选型 线缆设计与选型

组件阵列规划设计 电缆沟井设计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直流汇流及配电设计 防雷接地设计
3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方法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工作基本上分为光伏系统规划和光伏系统设计两个阶段 ,光伏系统

规划主要是考虑光伏系统厂站整体问题, 在方法上着重综合分析, 结论则主要体现指导性

作用。光伏系统设计是在整个厂站的规划已经确定的条件下,针对系统进行具体的设计,

在方法上注重借助成熟的系统设计计算分析理论和软件, 结论则主要体现经济性和发电量

最大化。

3.1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方法

3.1.1 基本条件分析

基本条件有:用地条件、地理环境、气候气象情况、地层特性、电网接入条件、交通

运输条件、设备的制造及供应等。

3.1.2 基本功能分析

首先分析光伏系统送出电压等级、建站的目地、发电形式、功率流向等。

3.1.3 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即弹性分析或可变因素分析,主要是规划发电系统的电网适应能力。可变因

素主要是指:

发电系统的远期规划发电规模;

关键设备的选进性;

光伏系统因气象情况变化发电量的变化;

3.1.4 限制性条件分析

指定规划设计方案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影响方案成立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

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性因素

交通运输条件不能满足项目建设要求

主要电气设备制造困难

法律法规所不允许

相关标准规范的限定

即将淘汰的技术

3.1.5 可靠性与经济性分析

以上几条为研究性分析,而可靠性分析与经济分析为检验性质。要求设计通过通流量

计算、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计算、系统短路电流计算、发电量计算、方案经济评价计算等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对设计系统的技术经济特性进行全面综合评价,提出最佳方案。

3.2 光伏系统规划设计的手段

国内外已有许多与系统设计有关的设计软件在应用, 采用专业的系统设计软件可以大

减轻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设计精度, 但一部分环节的

设计准确定是基于当地的地理气象条件而进行的, 当数据量不足或存在偏差时, 单纯依靠

设计软件并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借助于计算工具进行优化。

第四节 准备工作与调查研究

1 电网现状调查

电网现状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接入的地区电网结构、 电网装机容量、 在建和新建电厂的装机容量及其进度。

系统现有电网、计划接入变电所(主要电压等级)的位置、主设备规范。

接入点线路的主要规范(主要电压等级)包括导线型号、截面组合、线路长度及

电气参数等。

现有变电所增容扩建和输电线路升压改造的意见;

2 地理气象数据调查

当地的地理气象数据调查主要包括:

当地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及当地地质状况、地震状况、洪水状况;

至少近 10 年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极高和极低气温;

至少近 10 年月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及发生时间;

至少近 10 年最长连续阴阴雨天数及发生几率;

雷暴、沙尘暴、冰雹、暴雨等灾害性气象状况;

至少近 10 年月平均太阳辐射能、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及月变化等。

3 调查确定光伏系统发展水平

在确定光伏系统发展水平时,应根据规划期长短确定设计水平年。以下列各项资料为

依据:

规划系统和地域范围内的电力、电量及其增长率;

确定国家政策对光伏系统的要求及未来趋势变化;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确定光伏设备的发展、技术趋势等。

4 调查掌握系统关键设备资料

主要包括以下设备:

太阳能电池组件

并网逆变器

电力变压器

监控系统

直流配电设备

高低压开关设备

太阳能电池组件主要调查当前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发展水平、主要制造商生产情况,拟

选用供货商生产情况、主要组件批量生产规格、供货保证能力,掌握所选用组件的性能参

数。

并网逆变器主要调查当前市场上占有率较高的主要品牌逆变器性能参数、优劣势分

析,掌握拟选用逆变器的主要性能,设计参数等。

电力变压器主要调查市场主流变压器型号、关键参数、性能特点等。

监控系统主要调查光伏发电监控系统不同厂商的功能对比、监控参数、数据接口、传

输方式。

直流配电设备主要调查直流汇流箱、直流配电柜主要性能,设计参数等。

高低压开关设备主要调查低压开关柜、高压开关柜主要性能,设计参数等。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二章 环境条件及光照资源状况调查

第一节 气象数据资料

太阳能作为地球上最基本、最重要的能源,它的利用受降水、温度等天气的影响,同

时,大风、雷暴等灾害性天气也对太阳能设计工程构成威胁,因此,在光伏电站的设计过

程中,做好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前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数据收集工作, 是避免盲目开发,

保证太阳能资源能否有效利用的科学依据。设计所需要的相关气象数据主要有:

月平均气温(℃);

月极限最高、最低气温(℃) ;

月平均相对湿度 (%);

月平均风速 (m/s);

月平均降水量( mm);

年均积雪量( mm);

最大冻土深度( mm);

以上的平均值数据最好是多年的平均数据(最好是国家气象部门公布的一些气象数

据)。

第二节 光照资源状况

需要获取的光照资源数据有:

水平面的太阳能资源(度 /平方米 /日)

太阳能方阵倾斜面上的太阳能资源(度 /平方米 /日)


(公式计算或由计算机辅助软件完成)公式为:

Hb Hb
Ht H b Rb Hd[ Rb 0.5(1 )(1 cos s)] 0.5 H (1 cos s)
H0 H0

H t
------- 倾斜面太阳能辐射量

H b ------- 水平面太阳能辐射量

Rb -------- 倾斜面辐射量与水平面辐射量之比

H d -------- 水平面上散射辐射量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H 0
--------- 大气层外的太阳能辐射
coss -------- 光伏整列倾角的余弦

----------- 地表面反射率

经度、纬度

在实际的一些设计计算中,需要根据当地经纬度来确定当地的固定日期的太阳高度

角、方位角等参数,以及进行一些平面辐射到斜面辐射的计算。

我们通常得到维度数据有 2 种:一种为直接给的经纬度坐标,一种为 GPS测定的 54

或 80 的坐标系数值,对于后者就需要进行处理,换算成我们熟悉的、可用户计算的经纬

度坐标。

地面反射率(%) (地面状态):砂、硬土、草地等

对于组件表面所获得的辐射由直接辐射、散射组成,对于散射有地表散射、空中的散

射等等组成,不同类型地面反射率情况如下:

地面状态 反射率 /% 地面状态 反射率 / %

干燥黑土 14 森林 4--10

湿黑土 8 干砂地 18

干灰色地面 25— 30 湿砂地 9

湿灰色地面 10— 12 新雪 81

干草地 15— 25 残雪 46--70

湿草地 14— 26

太阳能方阵最佳倾角的选择
12

Ht H t M (i )
i 1

式中, H t ---- 为倾角为 的斜面上各月平均太阳辐射量

H t ----为该斜面上年平均太阳能辐射量

M ( i ) ----为第 i 月的天数

---- 为辐射累计偏差

可见, 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全年辐射的均匀性, 越小辐射均匀性越好。 通过带入计算

选择某个倾角使得 H t 为最大值、 为最小值。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同时支架最佳倾角的选择,还要根据安装地点的使用状况(用电时间、积雪厚度、风

沙尘土、降雨量、风速等) ,做出针对性的调整,考虑因素如下:

1)负荷特性

如果是长期衡定用电,那么应当优先选用全年平均发电量的倾角;

如果是季节性负荷,应当使系统发电量在该季节达到最大;

2)系统特点

如果配备了储能系统,在考虑上述因素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是发电量最大;

对于并网系统,由于不直接驱动负荷,在不考虑调度的情况下,考虑最大发电量;

3)建设类型

如果是 BIPV ,优先考虑抗风、以及整体效果;

4)建设地点

如果是多积雪地区,考虑积雪滑落的角度,选用高倾角方案;

如果是沙尘较多地区,要考虑雨水对方阵表面的冲刷效果;

例如:给学校负载供电的情况,在 7 月— 8 月时虽然辐射量较大,但期间学校放假,

基本无大的用电量, 因此在选择支架倾角时就要考虑在年总辐射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使

7 月—8 月的辐射量分摊到其他的月份。

下表是采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对我国部分主要城市对于负载负荷均匀或近似均衡的最佳

辐射倾角
城市 纬度 / 最佳倾角 城市 纬度 / 最佳倾角 /
哈尔滨 45.68 +3 杭州 30.23 +3
长春 43.90 +1 南昌 28.67 +2
沈阳 41.77 +1 福州 26.08 +4
北京 39.80 +4 济南 36.68 +6
天津 39.10 +5 郑州 34.72 +7
呼和浩特 40.78 +3 武汉 30.63 +7
太原 37.78 +5 长沙 28.20 +6
乌鲁木齐 43.78 +12 广州 23.13 --7
西宁 36.75 +1 海口 20.03 +12
兰州 36.05 +8 南宁 22.82 +5
银川 38.48 +2 成都 30.67 +2
西安 34.30 +14 贵阳 26.58 +8
上海 31.17 +3 昆明 25.02 --8
南京 32.00 +5 拉萨 29.70 --8
合肥 31.58 +9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三节 工程地质调查

工程地质调查一般是委托具有地勘资格的单位通过地质勘察的结果来得到, 需要调查

的工程地质内容主要有:

区域地形地貌

主要是调查工程区域的地貌类型和形态特征、土层的组成等。

地层岩性

主要调查工程区内与本工程联系最紧密地层分布特征。

地质构造及地震

依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主要调查工程区场地硬度,工程区地震动峰值

加速度、特征周期、地震烈度等。

水文地质条件

主要调查工程区内水文地质分带特征、降水特征,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情况。

场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主要调查场址区地表特征、 地下水水质、 地层岩性, 场址区有无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等。

第四节 电网条件调查

1 现有电站情况

该项目建设前,该地区现有的各种电站火电、水电数量及装机容量、每年发电量。

2 现供配电情况

项目地区现有的供配电所、站情况,是什么方式供电,什么电压等级,各配电容量为

多少 KVA。

3 用电情况

项目地区年总用电量(其中农业和工业用电量) ,用电负荷类型,且高峰期用电段是

什么季节和时间段。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三章 光伏发电系统场站规划

第一节 光伏发电系统整体设计规划

对于大型兆瓦级光伏电站一般采用分块发电、多支路并网的 “积木式 ”
技术方案,将系

统分成若干个光伏并网发电单元, 每一个光伏发电单元分别经过各自的升压变压器升压后

经高压配电装置并入电网, 最终实现将整个光伏并网系统接入电力输电网进行并网发电的

方案。

一般采用将整个发电系统分成多个 1MWp 的光伏并网发电单元进行设计, 每个 1MWp

单元设计采用 2 台 500KW 并网逆变器的方案。 每个光伏并网发电单元的电池组件采用串

并联的方式组成多个太阳能电池阵列, 太阳能电池阵列输入光伏方阵初级防雷汇流箱、 次

级直流汇流箱后,经光伏并网逆变器和交流低压配电柜接入升压变压器低压侧。

光伏发电系统整体设计规划主要包括规划的土地范围内厂站用地规划设计、 站区布置

设计、光伏组件基础设计、站区给排水设计、站区道路设计、站区管线布置设计、暖通设

计、消防设计等

1、 场站用地规划设计

场站用地规划设计一般由建设方根据其前期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项目设计所需

的土地面积大小经当地相关部门核准的用地规划图为准。 如果是处于可研阶段的或具有充

足用地的设计则根据实际设计规模所需的土地面积进行规划。

2、站区布置设计

整个站区内主要设计有太阳能电池组件阵列、 分站房和总站房等。 站区布置设计应根

据每一个组件阵列大小、总的阵列数、场地用地规划图再结合太阳能资源、站区进出场公

路、高压出线走廊方向、水源、环保、站区工程地质、地形、风向、施工等建站外部条件

及工艺要求等进行设计。

3、光伏组件基础设计

光伏组件基础设计应根据每一个阵列单元的规模大小、风压、工程地点纬度、冻土层

厚度、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基础的形式可采用混凝土、钢支柱两种。

4、 站区给排水设计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主要包括站区范围内上下水道系统的设计,站区排水设计,分站房、主站房室内外排

水设计。

4.1 设计标准及规范

光伏发电站给排水设计主要依据以下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

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范( DL/T 5339 -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9-2006)

220kV ~500kV 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 DL/T5218-2005 )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50268-97)

4.2 设计的原则

供站区生活用水及光伏电池板定期擦洗用水等的生活给水管网设计;当附近有自
来水管网时,应按接入当地自来水管网进行设计,否则应采用就地打井方式进行
生活给水管网设计。

站区内生活污水管网设计,当附近有污水排水管网时,应按接入当地污水管网进
行设计,否则应采用化粪池方式进行生活污水排污设计。

站区内设计排水沟,雨水的排放沿站区排水沟排至厂外低洼处。
厂区给水管道一般情况下采用 PE管进行设计,如有特殊要求应按具体要求进行
设计。

安装在室外阀门井阀门,一般选用手动闸阀,口径小于 50mm的阀门均选用球阀。
在进入厂区围墙后的给水管上,设置流量测量装置。

直埋钢管的防腐采用外壁加强防腐。室内明露部分上下水道 ( 塑料管除外 ) 的防腐


采用管外壁涂刷红丹酚醛防锈漆和银粉面漆。室内明露及地上部分钢管及各种管
件支吊架等 , 经表面除锈后,涂红丹酚醛防锈漆和醇酸磁漆。

5、 站区道路设计

站区道路采用 6m、3m 宽两种道路 ,其中主干道(站区四周和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

6m,太阳阵列检修道路 2~ 3m,采用水泥稳定砂砾路面。 主要道路的转弯半径一般采用 6m,

检修道路的转弯半径一般为 2~ 3m。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站区道路满足以下要求:

站内道路一般采用郊区型设计,道路横坡为 1.5%~ 2.0%,纵坡和人行道纵、横坡

随竖向布置要求而定。

主干道路路面宽 6m,支干道 3m,检修道路路面宽 2~3m。

站区系统道路路面内缘转弯半径为 6m,与广场相接的道路, 其转弯半径视其功能

而定 , 一般不宜小于 6m,广场纵坡宜采用 5‰左右。

发电单元内的检修道的坡度与单元内其它场地一致,且应接至站区主干道。

站区综合楼周边道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C25,180mm厚)。

站区广场(综合楼前)铺水泥砖,根据要求可考虑绿化;

站区内所有道路路基及广场硬化基层处理需按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进行设计

处理。

主干道道路两侧安装混凝土预制路牙。

站区综合楼周边道路两侧安装混凝土预制路牙。

检修道路采用 300mm厚水泥稳定砂砾路 (水泥掺量为混合料总重的 6%),碾压,

密实度≥ 95%,压实工作必须在水泥终凝前完成。

6 站区管线布置设计

6.1 站区管线布置原则

管线敷设方式以工艺要求、自然条件、场地条件等综合考虑。

管线(沟)走径:力求顺直短捷,并尽量沿规划管线走廊平行路网,靠接口较多

一侧布置,减少交叉,埋深及长度。

方便施工运行管理及检修。

6.2 站区管线布置

站区管线总体规划

根据上述设计原则及既定敷设方式和各专业提供的接口位置及标高, 综合考虑, 统筹

规划。

规划设计内容包括:光伏电站内室(内)外地上、地下所有管线,沟道的走径、管径

以及站区对外接口,进行全面控制,确保运行安全。

管线敷设方式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一般管线设计采用地下敷设方式,分为 直埋和沟道 两种:

采用地下直埋的管线有:生活上水管,生活下水管、电缆等。

采用地下沟道的管线有:电缆 。

7 暖通设计

主要包括分站房和主站房采暖、通风等系统设计。

7.1 设计标准和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 2003
GB50019
《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 DL/T5035-2004
《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 DL5053-199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2-2002
《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 DL/T5072-1997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GB50264-9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GJJ34-2002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CJJ/T81-98

7.2 设计参数

室外设计参数:
最冷月平均气温

最热月平均气温
冬季平均风速

夏季平均风速
最大冻土深度
室内设计参数: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火力
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 DL5000-2000)和《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

程》( DL/T5035-2004)执行。
主站房及通信室的夏季室温不宜超过 35℃,一般设计采用空调调节室内温度;继电
器室、电力电容器室、直流屏室及分站房内配电装置室的夏季室温不宜超过 40℃:分站

房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风的通风方式,并由铝合金双层防沙调节百叶窗自然进风,采用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风机机械排风。通风量均应能满足事故通风不小于换气次数 12 次/h 计算的通风量。

8 消防设计

消防设计主要是针对站区范围内的消防灭火设施的设计。

8.1 设计标准和规范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9-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2006 年版 )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
- 2005)(2005 年版 )

8.2 主要设计原则

依据国家有关消防条例、规范进行设计,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
针,消防系统的设置以加强自身防范力量为主,立足于自救,同时与消防部门联防,做到

“防患于未然”,从积极的方面预防火灾的发生及蔓延。站区内电气设备较多,消防设计
的重点是防止电气火灾。

8.3 消防和灭火设施设置原则

根据《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消防设计规范》,站区内设置的逆变器室,耐火等级
不低于二级,且火灾危险性为戊类,不设置消防给水系统。

逆变器室建构筑物内灭火器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J140-90)(2005
年版)的有关规定配置。应考虑采用移动式气体灭火器作为主要灭火手段。

在每个发电单元附近配置干粉灭火器,用于发电单元电气设备的灭火。

升压变按规范配置相应的灭火器材。

8.4 电气消防设计原则

电缆的防火措施按规程要求执行。电缆沟分段分隔,封堵电缆孔洞,涂刷防火阻

燃涂料等。
根据不同场所,配置相应的消防器材。

加强全站防雷措施,避免设备因雷击破坏造成火灾等次生灾害。

8.5 消防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分别采用温、烟、光感探测器和热敏温感线等探测手段。
在逆变器室设手动报警器或警铃。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探测报警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各方的火灾信息,同时发出报警信息。

8.6 建筑消防设计原则

逆变器室建构筑物均按有关规定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和最低耐火等级要求进行设

计。建筑构造防火,如梁柱、楼板、吊顶、屋顶等构造设计,逆变器房防爆泄压、安
全疏散等各方面的要求,均遵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等国家现行的
标准进行设计。

工程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需要也可采用类似于箱式变电站的结构。
设计纵横向水平通道,并与主要入口相连通。有防火要求的房间设丙级防火门。

所有防火门均有自动闭门器

第二节 电气系统设计

电气主接线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计的首要部分, 也是构成电力系统的重要环节。 主

接线的确定对电力系统整体及发电厂, 变电所本身运行的可靠性、 灵活性和经济性密切相

关,并且对电器设备选择、 配电装置布置、 继电保护和控制方式的拟定由较大影响。 因此,

必须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全面分析有关影响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主

接线方案。

电气系统设计规划应满足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三项基本要求。

可靠性

供电可靠性是电力生产和分配的首要要求, 主接线首先应满足这个要求。 电气系统可

靠性包括一次部分和相应组成的二次部分在运行中可靠性的综合。 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设备的可靠程度,采用可靠性高的电器设备可以简化接线。

灵活性

系统应满足在调度、检修及扩建的灵活性。调度时,应可以灵活地投入和切除逆变升

压设备和线路。检修时,可以方便地停运断路器、母线及其继电保护设备,进行安全检修

而不致影响电力网的运行。扩建时,可以容易地从初期规划过度到最终规划。在不影响连

续供电或停电时间最短的情况下, 投入新装变压器或线路而不互相干扰, 并且对一次和二

次部分的改建工作量最少。

经济性

在满足可靠性、灵活性要求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合理。应力求简单,以节省一次设备。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继电保护和二次回路不过于复杂, 以节省设备和控制电缆。 设计要为配电装置布置创造条

件,尽量使占地面积减少。经济合理地选择主变压器的种类、容量、数量,要避免因二次

变压而增加电能损失。

1 光伏阵列设计

应根据太阳能电池方阵规划总容量划分为若干个发电单元, 整个太阳能电池方阵采用

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方案 ,将系统分成若干个光伏并网发电子系统,每个发电子系统设置

一个分站房,在分站房中通过直流配电柜 - 逆变器 - 交流配电柜 - 升压变压器将太阳能电池

产生的电能升压至与电网电压相同的高压交流电, 之后各个逆变器室中的高压交流电通过

电缆沟送至主站房配电室,在光伏电站中,每个光伏发电子系统分为若干个板阵,每个板

阵的布置均相同; 各个板阵中同一行电池组件应设计在一个平面上, 每一列组件也在同一

平面,这样就保证电池方阵外观排列整齐,次序合理,在保证发电量的同时,兼顾了光伏

电站的景观效果。

1.1 方阵基本参数

应根据系统的总功率确定组件方阵所采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总数量, 每个子系统

的板阵数的设计应根据选用的逆变器的输入参数来计算确定, 每个子系统所配逆变器的规

格和数量按电气总体规划的要求设置;每个板阵的组件安装数量应为组件串联数的整数

倍,组件的串联数量应结合逆变器的最大功率跟踪窗、最高输入电压、组件的开路电压、

最大功率电压来计算确定, 每一个板阵上的组串数量可结合整个系统的规划和组件的板型

设计。

1.2 光伏方阵阵列总体布置

晶体硅太阳能板阵阵列的方向均为面朝南 ,板阵的仰角应根据当的的地理环境采用相

关设计软件设计确定。 板阵的数量根据设计规模来确定, 板阵的排列应要根据场站的用地

规划图的尺寸进行布置, 每个板阵前后阵之间的间距按照满足白天有效光照时间为 6 小时

内不产生摭档的情况下通过计算确定。

2 方阵基础设计

2.1 主要建筑材料

钢材 :型钢、钢板主要用 Q235 钢;焊条: E43、E50;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螺栓:普通螺栓( 8.8 级)。

钢筋 :构造钢筋及次要结构钢筋采用 HPB235 钢,受力结构采用 HRB335、HRB400 钢

筋。

混凝土:根据设计需要 ,现浇混凝土结构为 C25~C30,素混凝土垫层为 C15。

2.2 基础设计

太阳能组件支架基础的布置和选型是根据建造场地的地形和基础持力层情况确定的。

根据场地情况和太阳能电池组件支架情况, 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独立基础的设计埋

深按照当地最大冻土深度来确定,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

规范》要求,基础施工时基坑开挖要超出基础埋深后,用砂石回填至基底标高,压实系数

不小于 0.95,同时基础回填土需夯实,夯平,以保证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

第三节 场站安防设计

安防系统指以搭建组织机构内的安全防范管理平台为目的, 利用综合布线技术、 通信

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将相关设备、软

件进行集成设计、安装调试、界面定制开发和应用支持。

在设计规划时,应当根据不同的太阳能发电厂项目的规模、场地大小、以及甲方对安

防的需求等安防系统集成实施的子系统, 来进行选择设计监控系统、 防盗报警、 门禁系统、

对讲系统、巡更系统等。

对于大部分对安防要求不高的用户使用适当规模的视频监控系统就能够满足需要,而

不能满足时再加上防盗报警系统相互补充配合。 门禁系统大多适合于办公场所的出入地点

安装,对讲系统则适用于大场地的相互联络、提醒,对值守工作的管理有较高要求的用户

则可安装巡更系统。

第四节 数据传输设计

数据传输系统是电力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础。

对于光伏电站, 主要传输数据有: 光伏设备运行参数 (逆变器数据、 汇流箱电流数据、

环境监测仪数据等) 、视频监控数据(主要为大数据量视频信号) 、门禁及报警数据、电气

保护远动数据等等。针对不同的数据、不同的传输距离、不同的安装连接方式以及干扰情

况、设备本身所需通信方式等因素,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数据传输方式: RS485总线传输、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同轴电缆传输、光纤传输、网线传输。

第五节 站用电设计规划

厂站用电设计应按照运行、检修和施工的要求,考虑全站发展规划,妥善解决分期建

设引起的问题,积极慎重地采用经过鉴定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使设计达到经济合理、技术

先进,保证全站安全、经济地运行。

站用电需要考虑光伏电站的各类用电负荷, 比如分站房照明、 空调等,主站房的照明、

监控、保护、安防以及生活用电等, 规划中站用电配电设置地点宜放置在主站房或者附近。

站用电需要考虑稳定性, 要根据站用电的可靠性来确定是一路供电, 还是双回路供电,

或者是否选择发电机作为应急电源等。

站用电的电源接入端一般不宜采用从光伏电站交流母线就地接入, 如果附近有输配电

线路或配变电站,一般考虑从附近的输配电线路上接入,如果没有其它的电源,则可以考

虑从本光伏电站的高压送出端接入站用电变压器,避免从光伏发电计量装置的前端接入。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四章 并网逆变器选型设计

第一节 逆变器容量的选型确定

并网逆变器作为光伏并网系统的关键设备,它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效率、输出电

能质量、电站的稳定性以及最终的发电量,因此必须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来进行选择。并网

逆变器的功率通常跟光伏系统容量相等,但需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①工作情况

应考虑当地太阳辐射情况、设备最大工作功率以及在该功率下工作的时间情况,即设

备的日常工作平均时间、最大负荷情况;

②设备余量

考虑选型并网逆变器的最大直流输入功率,设计选择的光伏系统功率不应超过并网逆

变器的最大直流输入功率。

如果项目建设地点辐射情况较好,设备在大多数时间中达到额定工作功率,那么设计

应当适当留余量,范围以不超过 15%为宜;

如果项目建设地点辐射情况一般,设备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以额定功率发电,那么可

以降低并网逆变器容量或者选择相同容量,以选择相同容量为宜。

③组串情况

在确定系统容量时,需要考虑最大串联组件数量问题,以确定最终总光伏系统功率。

④提高效率和发电量的选择

对于设计规范的光伏发电站而言,逆变器的功率应当与所连接光伏组件的功率相适

宜。两个系统部分功率的关系可以通过逆变器最大功率和光伏组件的峰值功率之间的比值

进行描述。

获得最大发电量

对于旨在获得最大发电量的发电站设计,应当适当提高并网逆变器负荷程度,即上述

的逆变器最大功率和光伏组件的峰值功率之间的比值,应当设置在大约 110%比较合适。

说明:本节仅从系统容量方面考虑发电量,实际发电量有很多考虑环节,对于以并网

逆变器参数、规格的选择来提高发电量的内容在本章其他节叙述。

经济型光伏电站

如果要设计比较经济的发电站,应避免使用过大容量的逆变器。大容量的集中型并网

逆变器由于整体容量的增大,对于相关设备的耐压、过电流有较高的要求,会造成设备造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价增加。

另外,对于在日照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应选用相对容量较小的逆变器,而不以利用全

部光照能量为标准选择逆变器容量。 另外, 提高发电效率和缩短投资回收周期还要取决于

日照条件、逆变器在部分负载下的效率和送入电网的电量价格。

第二节 并网逆变器类型的选型确定

对于不同系统规模,考虑到系统整体效率、最大发电量等因素,可能会选择不同方式

的并网逆变器。

1 小功率光伏系统

对于电源电压为 220V 的小型光伏发电系统,一般直接选用与光伏组件峰值功率接近

的单相逆变器;

对于电源电压为三相 380V 的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当无适合的三相逆变器时,一般直

接选用单相并网逆变器,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光伏组件的总数量进行三等分, 相互独立的

每一组组件各自接入一台单相逆变器上, 三个相线上各接入一台相应的并网逆变器, 保证

送入三个相线的发电量相等, 当每相的光伏组件功率远大于逆变器输入峰值功率时, 每一

相上也可采用多台单相并网逆变器, 此时接入到逆变器的组件数量也必须按照逆变器功率

大小进一步均分。

2 中型光伏系统

对于功率在几十个千瓦左右的中小型光伏系统,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接入的电压,因为

对于这类容量系统通常接入功率不大,甚至可以选择单相接入,即单相并网逆变器,也可

以通过若干个组串逆变器的并联实现,当接入电压较高时,可考虑设置升压变压器。

3 大型光伏系统

对于大规模太阳能发电系统,应当尽可能采用大功率的集中型并网逆变器,降低系统

复杂程度。 当系统发电功率远大于并网逆变器功率时, 可将整个光伏系统按照逆变器的容

量大小进行分割,采用模块化并网方式。每一个模块可采用单台逆变器,也可采用多台并

联运行。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三节 影响逆变器选型的其他因素

1 设备电压等级

目前市场上的大功率并网逆变器电压等级大致有 2 种,一种为低电压类型,其输出电

压在 400V 以下,另一种为高电压型,其输出电压为 10KV。输出电压在 400V 以下的逆变

器又因生产厂家所采用的技术不同,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各异,主要的输出电压类别有:

270V、 300V、 315V、328V、 380V、 400V 等,其内部一般设计无隔离变压器,当采用低压

并网接入方案时,对于和电网电压等级不同的逆变器应在逆变器输出端设置隔离变压器,

高压型并网逆变器其内部一般设计了升压隔离变压器, 当采用高压并网接入方案时, 除非

电网电压与逆变器输出电压为同一等级, 一般应选用无隔离变压器的并网逆变器, 在逆变

器输出端单独设置隔离型升压变压器。

对于不同制造商生产的并网逆变器,逆变器的最高直流输入电压会有所不同,小功率

逆变器的电压比大功率逆变器要低许多, 不同电压制式的国家所推出的并网逆变器其最高

输入电压也是不同的,例如日本的 TMAIC 公司,产品最高输入电压为: 610V,而欧洲和

我国主要产品最高电压一般在 850V-1000V范围。

低输入电压的并网逆变器必然电池组串的并联数会比较多,相应工作电流会比较大,

但是设备耐压降了下来;

高输入电压的并网逆变器串联数增大,但并联数将会减少,汇流箱的使用数量也会减

少,主电路电流相应会降低,但是设备耐压要求比较高,对于控制回路中常规的开关器件

的需压要求也相应提高,一般必须采用串极使用。

2 隔离并网要求

逆变器一般采用隔离变压器来实现隔离并网,隔离变压器有 2 个作用,一是进行电气

隔离,二是实现升压,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电气隔离主要目的是防止逆变前级的直流分量

直接进入交流电网从而危害交流电网中的电气设备正常运行, 同时增强整个光伏发电系统

的运行安全性。升压的目的则是并网接入。

3 输入极限参数

3.1 输入最高电压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设计需要考虑并网逆变器跟光伏电池组串的安全配合问题,要求光伏组串最高电压

(开路电压) 不超过并网逆变器最高输入直流电压, 应当考虑当地环境温度对组件电压的

影响(需要结合开路电压温度系数进行计算) 。一般情况下应选用最高输入电压大于 900V

的产品。

3.2 最大输入电流及接入端品数量

目前的并网逆变器分为 2 类, 一类为集中型,一类为组串型 。

对于集中型,输入端口数大多数按照 MPPT 数量来定,如果设备仅有 1 路 MPPT,那

么通常会仅有 1 路端口输入,如果是 2 个 MPPT(比如某些厂家的 500KW 并网逆变器由 2

台 250KW 并网逆变器组成)即有 2 路输入,对于主从结构的设备,通常会只有 1 路(铜

排),系统按照实时容量来自行分配工作设备模块,但是大多数厂商可以提供选件,就是

说增加路数,前提是增加控制开关的数量、或者使用铜排方式,直接在铜排上汇流。

因此,输入端口数需要仔细向厂商相关工程师了解,这样才能确定设备的最大输入电

流在设备输入端得分配情况。

对于组串型, 一般会有多路输入, 但是每路都有最大输入电流限制, 比如 SMA 公司的

SB5000TL型组串型并网逆变器, 输入为 3×7.5A,就是说 3 路输入,每路最大电流为 7.5A,

就是说我们在选择组件时电流不可以超过 7.5A,还需要考虑一定余量。

4 系统效率

作为光伏系统的关键部件, 并网逆变器每降低一个百分点, 就意味着 1%的发电量的损

失,因此,在其他条件符合需求时,在设计时优先选择高效率并网逆变器,但是对于效率

并不是单纯看最高效率、欧洲效率,而是需要看效率曲线,以以下几款并网逆变器的效率

曲线来举例说明。

以下是合肥阳光电源公司生产的 SG500KTL功率为 500KW 并网逆变器效率曲线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效率曲线
SG500KTL
100%
98%
96%
94%
)
率 92%

换 90%

( 88%
86%
84%
82%
8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 功率百分比)

从曲线图可以看出该产品欧洲效率并没有达到 98%,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逆变器效率

在 25%左右功率下才接近 98%线,也就是说在低负荷时逆变效率比较低。

下图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几款 SINVERT系列并网逆变器效率曲线。

从曲线图可以看出,对于 500KW 的逆变器在 16%左右的额定功率下接近最大值,在

18%左右达到最大值, 在 3%左右的功率即可达到 80%以上的效率。 相对在低负荷时效率比

前款产品要高。而对于西门子 1000KW 的逆变器,由于其内部是由两台 500KW 的逆变器

按照主从工作方式构成的,在 8%左右的额定功率下就已达到了最大值,在 3%左右的功率

即可达到 90%的效率,对于 2000KW 的逆变器,由于其内部是由四台 500KW 的逆变器按

照主从工作方式构成的,其效率更高。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下面的曲线图是艾默生公司生产的 SSL500功率为 500KW 并网逆变器效率曲线。

从曲线图可以看到设备在 2%的功率时即可达到 95%以上的效率,并且效率就高于

95.5%,在 8.4%额定功率即可达到效率高于 97%,该款产品内部也是由若干个模块采用主

从结构设计, 这种设计在低功率时仅启动部分模块工作, 而把其他模块的负荷都加到单个

模块上,使单个模块达到高效率的高负荷,因此可以使总体效率比较高。

总结,对于并网逆变器,由于光伏系统相当一部分时间内没有工作在满负荷,因此我

们需要优先选择能够在大多数符合比例段内都能达到较高效率的设备。

第三节 并网逆变器参数对照

以下例举几款不同厂商生产的逆变器主要技术参数供设计参考。

1 合肥阳光电源公司产品

逆变器型号 SG500KTL

最大输入功率 550KWp

最大输入直流电压 900V

最大直流电流 1200 A

最大功率点跟踪( MPPT)范围 450V-820V

额定交流输出功率 500KW

总电流波形畸变率(额定功率时) <3 %

功率因数(额定功率时) >0.99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最大效率 98.5 %

欧洲效率 98.3 %

允许电网电压范围(三相) 230-310VAC

允许电网频率范围 47-51.5Hz(可设置 )

夜间自耗电 <100W

通讯接口 / 以太网 (可选 )/GPRS


RS485 (可选)

使用环境温度 -25℃~+ 55℃

使用环境湿度 0~95%,无凝露

2 艾默生公司产品

产品型号 SSL500

额定直流功率 500KW

最大直流输入功率 510KW

最大直流输入电压 1000V

直流电压范围 MPPT 300-880V

最大直流输入电流 1200A

额定交流输出功率 500KW

最大交流输出功率 550KW

电网工作电压范围 380V ±10%

电网频率 50Hz(±4.5Hz)

输出电流谐波 <3%

功率因数 >0.99

最大效率 98.3%

欧洲效率 97.7%

运行自耗电 <1500W

待机自耗电 <100W

噪声 <60dBA

环境温度 -20~ 40℃

海拔 2000m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通讯接口 RS485/232,Ethernet

3 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

产品型号 SINVERT 500MTL

额定直流功率 500KW

最大直流输入功率 513KW

最大直流输入电压 900V

直流电压范围 MPPT 515-750V

最大直流输入电流 1000A

额定交流输出功率 465KW

最大交流输出功率 500KW

电网工作电压范围 328V ±10%

电网频率 50Hz(±4.5Hz)

输出电流谐波 <3%

功率因数 >0.98

最大效率 98.2%

欧洲效率 97.7%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五章 光伏组件及支架设计

第一节 光伏组件的选型

光伏组件的选型,主要考虑下述因素:

转换效率

优先选择转换效率高组件,可以减小组件尺寸、方阵占地面积,降低占地率。

稳定性

目前市场上应用的光伏组件主要有几种类型: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各种类型硅

片都有自己的衰减指标,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各个厂家产品水平不断提高,设计时

要优先选择稳定性好的组件。

简单性

在组件选择上要考虑方阵整体排布、汇流方式、布线等的简单性,设计时优先选择大

功率组件,这样会减少组件用量,减少相应的配套设备;优先选用低电压大电流的组件,

这样会在组件的串联上会更灵活,更接近 MPPT跟踪窗,同时可减少并联数从而能减少汇

流箱数量、输出线缆路数等。

其他因素

组件选择时经常需要考虑一些因素,比如抗风、沙尘、雨水等,对于风力比较大的地

区,可能会考虑使用面积比较小的组件,或者使用比较长的组件,便于固定、抗风;

对于沙尘较大的地区, 会考虑沙尘对组件背部 EVA的损伤,考虑组件背部封闭的产品;

还有一些组件加工方面的细节,比如铝合金边框的边角,要圆滑,不得出现锐角,毛

刺,否则在安装过程中非常容易划伤 EVA膜。

第二节 光伏电池板阵电压及组串设计

光伏电池板阵电压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组串开路电压不超过并网逆变器最高输入直流电压;

组件的电压随温度变化的温度系数;

逆变器的 MPPT电压范围;

以合肥阳光电源公司生产的 SG500KTL为例,电池板组串的设计过程如下:

SG500KT逆变器主要参数为: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输入直流最高电压为: 900V

MPPT范围为: 450V~820V

选用的某公司生产的多晶硅电池组件参数如下:

峰值功率 (Wp) 230

电池片类型 多晶硅

电池片串联数(片) 60

峰值电压 (V) 30.0

峰值电流 (V) 7.66

开路电压 (V) 37

短路电流 (A) 8.38

功率温度系数 %/ ℃ -0.45

开路电压温度系数 %/℃ -0.37

短路电流温度系数 %/℃ +0.06

组件尺寸结构 mm 1970×990×50

组件效率 14.1%

组件的参数一般给定的是在标准条件下的值,组串的设计应结合气象数据进行计算,

当系统安装地点的最低为 -25℃时,组件的开路电压变化为 37V×0.37%× 50℃=6.845V,组

件在最低温度时,其开路电压将有可能会达到 37V+6.845V=43.845V, 当选用 SG500KTL逆

变器时,则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串联数为: 900÷43.845V=20.52 ,向下取整后得到组串实际

串联数应为 20 块。 通过计算得到组串的参数如下:

组串最大功率电压: 600V

组串开路电压: 740V

组串最高极限电压: 876.9V

组串最大功率电流: 7.66A

组串短路电流: 8.38A

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选用 60 片太阳能电池封装的 230Wp 组件,采用 20 块串联组成的

电池组串可满足逆变器安全、可靠、高效工作。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三节 太阳能电池组件方阵设计

1 太阳能电池组件支架设计

太阳能电池组件支架设计选择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组件尺寸、安装成本、维修

成本、发电量和上网电价等因素综合确定。

太阳能电池板支架的设计既要满足其具有良好结构性能和防腐蚀性能,还要根据项

目建设地点的纬度选择合适电池板倾角, 保证全年发电量的最大化是光伏发电站设计主要

目的。不同的仰角系统在各月的发电量是不同的, 支架设计时要根据组件的机械结构参数

结合当地的地理气象数据资料以及组件能够承受的极限风速来进行设计。

1.1 支架的设计形式与选择

支架的设计形式一般有三种形式,即 倾角固定形式、单轴跟踪形式和双轴跟踪形式 ,

选用的材料主要有型钢、 铝合金型材和型钢与铝合金混合材料 。本设计主要针对倾角固定

形式来进行,选用的材料以型钢为主。

1.2 设计参照依据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JGJ102-200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建筑结构可靠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023-2004

1.3 设计原则

贯彻“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符合国情”的电站建设方针;

全面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

保证全年发电量最大化。

1.4 设计条件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50 年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环境类别:地上一类

风荷载: 35m/s

基础方案:太阳能电池方阵支架基础采用独立基础

使用材料:热轧钢材: Q235

1.5 组件支架设计

1.5.1 支架倾角设计

支架倾角设计一般采用相关设计软件来进行辅助设计, 支架倾角的设计即根据软件设

计来保障全年发电量最大的供电为模式, 再通过倾角的调整, 选择系统损失最小的情况来

决定最佳倾角, 以下以东经 98.5°北纬 39.8°地点为例, 10MW 的发电规模采用相关设计

软件设计计算的过程赤进行说明。

利用 RETscreen设计软件通过调用 nasa 数据库资料得到的安装地点的气象数据如下:

每日的太阳
月份 空气温度 相对湿度 大气压力了 风速 地表温度
辐射 - 水平线
2
单位 °C % kWh/m/d kPa m/s °C
一月 -11.4 64.30% 2.79 85.9 5.4 -10.6
二月 -7.2 48.30% 3.83 85.7 5.4 -5.8
三月 1.1 30.50% 4.9 85.4 5.4 3
四月 9.4 20.90% 6.06 85.2 5.6 12.4
五月 16.8 19.60% 6.7 85.1 5.4 21
六月 22.4 21.50% 6.53 84.7 5.2 27.3
七月 24.9 25.60% 6.18 84.6 4.8 29.9
八月 23.2 27.50% 5.62 84.9 5.1 27.4
九月 16.7 27.10% 4.93 85.4 5.2 19.9
十月 7.7 31.90% 4.04 85.8 5.5 9.6
十一月 -0.8 41.40% 2.95 86 5.8 0
十二月 -8.2 59.50% 2.34 86 5.7 -7.5
平均 7.9 34.90% 4.74 85.4 5.4 10.5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根据 PVSYST4 软件进行最佳角度对比如下: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支架倾角 30 度 31 度 32 度 33 度 34 度 35 度 36 度 37 度 38 度 39 度 40 度 41 度 42 度 43 度 44 度 45 度

全年辐照
2
2009 2013 2017 2020 2023 2025 2027 2028 2028.6 2029 2028.8 2028 2027 2025 2023 2020
量( KWh/m)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得出:本项目最佳倾角为 39 度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5.2 支架间距的计算

板阵与板阵间的布置如下图所示, 当阳光照射到第一组方阵的顶点即 A 点,它在第二

组方阵的投影点 A1 应不得高于第二组方阵的最低点,即不得遮挡第二组方阵的太阳能电

池板,因此作以下计算:

0
9
3
2
=
H

根据电站所处位置的纬度,在北半球选取冬至日这一天的太阳光入射角进行计算,

一般按照最强的光照时长为 6小时,光线在 6小时内自东向西变化前后排板阵不被摭挡为

前提条件进行计算,一般以当地的标准时间作为时间标准,该时间段内最小的太阳光入

射角大至在 9:00和15:00,按照该角度计算板阵前后布置间距。

因此,根据图示计算

L = A + H/tanβ

式中 L-- 表示前后阵列间的距离;

H-- 表示太阳能阵列(或遮挡物)的垂直高度;

β--表示太阳入射角;

A-- 表示方阵垂直投影与支柱中心的距离。

(2)根据国家发布的《独立光伏系统技术规范》中有关光伏方阵阵列间距或可能遮

挡物与方阵底边垂直距离的计算公式,距离应不小于 L:

式中 Ф为纬度(在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 ,

H 为光伏方阵阵列或可能遮挡物高度。

Ф=xx°

H=xxm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 xxm

因此方阵间距选择 xxm,即可不被遮挡。

1.5.3 支架结构设计

太阳能电池组件支架结构采用国标型钢结构,表面采用热镀锌处理,保证结构具有

良好的防腐蚀效果,结构采用螺栓紧固,确保支架能够抵御 xxm/s 风速的载荷,电池板安

装时设有 5cm的泄风口,确保支架的稳定。

1.5.4 固定倾角方阵组件支架设计

组件支撑结构的设计方案为:组件下部设置沿组件短向(安装孔位置)通长的冷弯等

边槽钢( 80×40×3),通过螺栓与组件连接,以固定组件;安装组件的槽钢下设置三角形

衍架,衍架主梁采用冷弯等边槽钢( 120× 60×30×3)制成,与前、后固定柱之间采用螺

栓连接,以方便施工;前、后固定柱与基础预先埋植的 M20 锚栓连接,形成完整结构体

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所有钢结构构件均采用镀锌处理,可以增加结构的耐久性。

组件和支撑结构见下图。

效果图如下: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 太阳能方阵支架计算

应根据组件尺寸和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计算, 电池板钢结构支架要在最大风载作用下正

常使用,应使其主要构件满足稳定性要求的强度要求,即支撑杆、拉杆、立柱在风载作用

下不失稳且立柱弯曲强度满足要求。

依据风速 xxm/s 计算电池板迎风面、支架所受的风载


2
Fwb: =γ 0γ Q[(0.5 Ρ CV)](W bi ×Hbi )/1000

式中: Fwb------- 电池板所受的风载。

γ 0 γ Q----- γ 0 为结构重要性系数,取为 1.0; γ Q为可变荷载分项系数,采用 1.4 。


2 -4
Ρ---- 空气密度,一般取 1.2258N*S *m 。

C----- 风力系数 1.2

n----- 电池板数量。

Wbi ---- 电池板宽度, m。

Hbi------ 电池板长度 ,m。

V---- 风速, m/s。

以下是以组件尺寸为 1970×990,重量为 26Kg,板阵大小为 68 块组件进行计算来加

以说明。
2 0
Fwb=1.0 ×1.4 × (0.5 × 1.2258 ×1.2 ×34 )(1.97 ×0.99) × 68×Sin36 /1000=92.79 KN

电池板的自重 G1 =68 (块)× 26Kg/块× 9.8N/Kg/1000=17.33KN

电池板固定杆总重 G2= 4 ×3.921 ×35.31 ×9.8N/Kg/1000=5.43KN

固定杆自重 G3= 12 ×5.569 × 3.37 ×9.8N/Kg/1000=2.21KN

电池板自重和电池板固定杆和固定杆总重 G4= G1+ G2+ G3=17.33+5.43+2.21=24.97KN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一、支撑杆稳定性校核

N
先以固定杆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每根固定杆所承担的风载及重力载近似

F1WB=FWB/12=92.79KN/12=7.74 KN
33
F′ WB 70

G′ G1=G4/12=24.97KN/12=2.08 KN
16
85

通过杆件的平衡条件则有
1 1
YB N+Y B +G =0
XB 1 1
F WB +X B =0

1 1
1.685(G cos36°+F WB sin36°)-3.37cos36°N=0

得结果
1 1
N=3.85 KN X B =7.74KN Y B =1.77KN

NE 以支撑杆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下:

则有 N A =NB =N=1.77KN

支撑杆的临界力
2 2
PC=π EI min/(ul)

其中弹性模量 E=206GPa( 材质 Q235A,槽钢 10#)


4
最小惯性矩 Imin=198 cm

长度系数 u=1

杆长度 l=226 cm
NA
2 5 2
则 Pc=3.14 ×206×10 ×198/226 =788 KN

金属构件的稳定安全系数 Ss=1.8--3

S=Pc/N=788/1.77=445>3

由此可知支撑杆的稳定性满足要求。

以支撑杆 2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下:
1
则有 NA=NB= F WB sin36 °=4.55 KN

支撑杆的临界力
N E

2 2
PC=π EI min/(ul)

其中弹性模量 E=206GPa( 材质 Q235A,槽钢 8#)


4
最小惯性矩 Imin=101 cm

N A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长度系数 u=1

杆长度 l=195.3 cm
2 5 2
则 Pc=3.14 ×206×10 ×101/195.3 =537.8 KN

金属构件的稳定安全系数 Ss=1.8--3

S=Pc/N=537.8/4.55=118.2>3

由此可知支撑杆 2 的稳定性满足要求。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六章 站房设计

第一节 分站房设计

大型太阳能光伏系统一般是将整个系统分为若干个发电分系统, 每个发电分系统除组

件和汇流箱外的其他逆变设备全部安装于分站房内, 这些设备主要包括直流配电柜、 逆变

器、交流配电柜以及其他必要的控制监控设备, 配置有升压变压器的发电系统一般选用室

外安装的变压器,变压器相邻于分站房安装,通过线缆沟与分站房相通,变压器安装基础

与分站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1 设计内容

1.1 分站房布置

各分站房应设置在每个单元分区中央,电缆从不同的位置进线、出线,室内设置逆

变器等,室外配置升压变压器,变压器与逆变器通过电缆沟连接,升压变压器的高压侧直

接输出至主站房,分站房为单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2 安全通道和出入口布置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的有关要求进行站内的安全通道和出入口

的设计。入口位于各单元的中央,通过站区道路与各分站房相连,交通便捷通畅。

1.3 分站房建筑立面处理

分站房可采用箱式变电站结构也可采用砖混结构,采用箱式变电站结构应按照箱式

变电站对金属箱体的要求进行设计,采用砖混结构的,一般外墙为贴面砖或外饰涂料,内

墙为内墙涂料,建设单位提出具体要求的,还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1.4 建筑构造及建筑装修

根据《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规程、规范进行设计。

外墙装修: 建筑热工设计应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 , 使设计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 在建筑布

置中注意建筑朝向 , 墙体采用外墙外保温,节约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 , 改善并保证室内热

环境质量。

吊顶:部分房间装修要求较高的设有吊顶。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顶棚及楼梯踏步底面:采用中级抹灰墙面,内墙涂料乳胶漆。

屋面防水:采用氯化聚乙稀或三元乙丙柔性防水材料、防水涂料,屋面保温采用 80 厚挤

塑聚苯板保温层。

门窗:采用保温防盗门、铝合金平开窗(中空玻璃) 、木门及各种等级的防火门窗。

1.5 通风与采光

分站房以天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通风采用自然通风或换气扇。

1.6 防水与排水

屋面Ⅱ级防水,均采用有组织排水。屋面的雨水接入雨水系统。雨水管采用 UPVC管。

1.7 防火

分站房防火满足《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集中控

制室室内装饰,采用规范要求等级的防火材料。

2 建筑说明

分站房主要为电气设备室,耐火等级为二级。

建筑占地面积应根据电气设备的数量、规格及相关标准而定。

外墙及保温应按当地的建设要求进行设计。

地面做法为(从上至下) :

① 50 厚 C25 混凝土面层,内配 ?4@200 双向钢筋( 05J909地 6A)。

② 水泥浆一道,内掺建筑胶。

③ 200 厚 C20混凝土随打随抹一次成型 ,双层双向配筋 ?8@200。

④ 素土夯实 ,压实系数 >0.94(房心土处理见结构图。

雨篷做法选用 03J501-2《钢筋混凝土雨篷》 ,雨篷檐板饰面材料同建筑外墙,板底

材料为板底刮腻子喷涂,板顶防水做法为 20 厚防水砂浆抹平找 1%坡。

散水宽度 800,坡道宽度宽出门洞口 300,长度 2400。

3 结构说明

工程基础设计应根据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进行设计,基坑开挖至设计标

高如果未到该土层应继续挖至设计土层后用级配砂石分层回填至设计标高,压实

系数不小于 0.95。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分站房室内外高差按相关要求进行设计。

混凝土强度等级:垫层为 C15,基础、基础梁、梁、板、柱为 C30。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基础底面为 40mm,梁 30mm,柱 30mm,板 15mm。

-0.15m 以下,柱各边应加 50mm。

框架抗震等级按照设防裂度要求设计。

基础梁底面距下部土层表面 , 应预留 100mm 的空隙。

设置梁上柱的位置,基础梁内在柱位置两侧附加钢筋为:箍筋 ?10,四肢,间距

50mm,每侧 4 根。

各种设备基础、地沟等需在设备订货 ,与厂家资料核对后现场配合施工。

主次梁交叉处,主梁上次梁两侧附加钢筋为:箍筋 ?10,两肢,间距 50mm,每侧

4 根。

“柱配筋图”及“屋面梁配筋图”表示方法见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混凝土结

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

结构施工图应先与建筑图纸核对无误后方可施工,溢流口及定位见建筑图。

楼板留洞、预埋套管等应与水电各相关专业配合施工。

由于 -5.0m 以上地基土大部分对混凝土结构具强腐蚀、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

具中等腐蚀性,应参照当地做法及设计总说明控制混凝土的配比。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二节 主站房设计

1 站房布置:

主站房一般设计为单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包括控制室,配电室,夜班休息室、

办公室等。 建筑物因其功能不同分为工作单元和休息单元两大部分, 达到既有机联系又相

对独立的效果,主站房一般设置在场的入口处。

2 交通运输、安全通道和出入口布置

主站房是光伏并网发电站中的主要建筑, 应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

3 站房建筑立面处理

主站房采用砖混结构,一般外墙为贴面砖或外饰涂料,内墙为内墙涂料,建设单位

提出具体要求的,还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4.建筑构造及建筑装修

根据《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规程、规范进行设计。

外墙装修: 建筑热工设计应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 , 使设计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 在建筑布

置中注意建筑朝向 , 墙体采用外墙外保温,节约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 , 改善并保证室内热

环境质量。

吊顶:部分房间装修要求较高的设有吊顶。

顶棚及楼梯踏步底面:采用中级抹灰墙面,内墙涂料乳胶漆。

屋面防水:采用氯化聚乙稀或三元乙丙柔性防水材料、防水涂料,屋面保温采用 80 厚挤

塑聚苯板保温层。

门窗:采用保温防盗门、铝合金平开窗(中空玻璃) 、木门及各种等级的防火门窗。

地面:根据房间性质考虑或根据业主要求设计。

窗台板:采用大理石窗台板。

5 综合楼通风、采光

以天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通风采用自然通风或换气扇。

6 防水、排水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屋面Ⅱ级防水,均采用有组织排水。屋面的雨水接入雨水系统。雨水管采用 UPVC管。

7 综合楼防火

配电室,控制室隔墙耐火极限不小于 1h,隔墙上的门采用乙级防火门。防火满足《建

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集中控制室室内装饰,采用规范

要求等级的防火材料。

第三节 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1 场地地震参数

本工程所有建构筑物均应遵循国家有关规范进行抗震设防设计。 主要建构筑物的抗震

设防烈度应按土规表 9.1.4“发电厂建筑物抗震措施设防烈度调整表”执行。

2 消防设计

本工程严格贯彻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的消防工作方针,积极采用成熟先进的防

火技术,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安全的关系。

电站场区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按一次考虑, 消防方式以化学灭火器为主, 并设置沙

箱和沙包等常用消防工器具, 同时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和必要的灭火

措施。

2.1 消防设计内容

消防设计包括移动式化学灭火器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2 消防设计依据

消防系统设计按如下规程、规范进行设计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0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9-2006)

《 35~110KV 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92)

2.3 灭火器的配置

建(构)筑物化学灭火器严格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 GB50140-2005)的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要求执行。灭火器设置在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而且不影响安全疏散。

根据《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表 11.5.17 规定,主控制室火灾危险等级 E

(A ),危险等级为严重危险等级;配电室火灾危险等级 E( A ),危险等级为中危险等级;

生活区火灾危险等级 A ,危险等级为轻危险等级,根据火灾危险等级确定灭火器的数量。

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4.1.2 条规定:在同一灭火器配置

场所,宜选用相同类型和操作方法的灭火器,本电站中的火灾种类为 A 类和 E 类,根据

规范 4.2.1 条和 4.2.5 条,选择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满足要求。

灭火器配置的设计计算程序如下:

确定各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和危险等级;

划分计算单元,计算各计算单元的保护面积;

计算各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

确定各计算单元中的灭火器设置点的位置和数量;

计算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

确定每个设置点灭火器的类型、规格和数量;

确定每具灭火器的设置方式和要求;

在工程设计图上用灭火器图例和文字标明灭火器的型号、数量与位置设置。

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按计算计算:

Q=KS/U

式中:

Q—计算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 A 或 B);

S—计算单元的保护面积(平方米) ;
2 2
U— A 类或 B 类火灾场所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 m/A 或 m /B );

K—修正系数

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按计算计算:

Qc=Q/N

式中:

Qc—计算单元的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 A 或 B);

N—计算单元中的灭火器设置点数(个)

2.4 建筑消防设计

站区内建构筑物均按《 220kV~500kV 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 (DL/T5218-2005)规定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和最低耐火等级要求进行设计。 耐火等级二级。 建筑构造防火, 如梁柱、

楼板、吊顶、屋顶等构造设计,厂房防爆泄压、安全疏散等各方面的要求,均遵照《建筑

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等国家现行的标准进行设计。 控制室通往电缆沟和电缆槽

盒的电缆孔洞及盘面之间缝隙采用非燃烧材料堵严。 通向电缆竖井、 电缆沟的孔洞也采用

非燃烧材料堵严。围护结构采用空心砖墙。

安全疏散:应设计纵横向水平通道,并与主要入口相连通。电气用房均均设安全疏散

出口,以利于安全疏散,有防火要求的房间设丙级防火门。所有防火门均有自动闭门器 .

电缆的防火措施按规程要求执行。电缆沟分段分隔,封堵电缆孔洞,涂刷防火阻燃涂

料等。

2.5 采暖通风消防设计

通风空调风道穿越防火墙。 通风空调风道应采用不燃材料保温, 穿过处的空隙采用不

燃材料封堵。

控制室及电气配电室和就地配电室房间的排风系统的风机采用防爆电机, 风机和电机

直联。

2.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根据《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11.5.20 条规定,变电站的主控通信室、 配

电装置室、电容器室、继电器室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光伏电站主站房火灾报警系统主要包括探测装置(点式探测器,手动报警器) 、集中

报警装置、电源装置和联动信号装置等。火灾报警系统的监控范围为主站房、分站房和工

作区等,将集中报警装置布置在主控室内,探测点直接汇接到集中报警装置上。

在控制区域内设备或房间发生火警后, 在集中报警装置上立即发出声光信号, 并记录

下火警地址和时间, 经确认后可人工启动相应的消防设施组织灭火。 报警系统联动方式对

区域内主站房、分站房、配电室、办公室的通风机、空调等进行联动控制,并监控其反馈

信号。

火灾系统走线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A:室内线路

火警:火警地址总线采用 ZR-RVS-2X1.5,火警电源线采用 ZR-RVS-2X2.5,消防电话

线采用 ZR-RVS-2X1.5,手动实线控制线采用 ZR-KVV 型控制电缆。

B:室外线路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火灾报警采用 ZR-KVV 等型号电缆。火灾报警系统穿钢管在吊顶内敷设,或埋地、

埋顶板、埋墙敷设,或沿墙、梁、板等明敷。室外线路采用人工敷设方式。

灭火系统和火灾探测报警设置可参考下表配置:
项目 灭火系统 火灾探测器类型 报警控制方式

主控制室

电缆夹层 磷酸铵盐灭火器 感烟型 自动报警人工确认后手动灭火

主控制室 磷酸铵盐灭火器 感烟型 自动报警人工确认后手动灭火

配电柜间 磷酸铵盐灭火器 感烟型 自动报警人工确认后手动灭火

站用电室 磷酸铵盐灭火器 感烟型 自动报警人工确认后手动灭火

就地箱式变电站

逆变室及配电柜间 磷酸铵盐灭火器 感烟型 自动报警人工确认后手动灭火

办公区

办公室及通道 磷酸铵盐灭火器 感烟及感温型 自动报警人工确认后手动灭火

生活区 磷酸铵盐灭火器 感烟及感温型 自动报警人工确认后手动灭火

3 暖通设计

3.1 室内外设计参数

室内设计参数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火力

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 DL5000-2000)和《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

程》( DL/T5035-2004 )执行。

室外设计参数

应根据当地气象资料作为设计依据。

3.2 设计要求

采暖设计应根据场站气象参数来确定本工程是否地处集中采暖地区, 非集中采暖区应

针对当时和主站房的情况,选用不同的供暖方式,一般采用的供暖方式有电锅炉采暖、电

暖气采暖。

3.3 通风及空调

继电器室、配电室等房间应设有自然进风,机械排风的通风方式。并由铝合金双层防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沙调节百叶窗自然进风, 采用轴流风机机械排风。 通风量均应能满足事故通风不小于换气

次数 12 次/h 计算的通风量。

为保证控制室内的电子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对空气参数的要求以及运行值班人员的舒

适性,应设计空气调节装置。空调设备可选用风冷分体柜式空调机。

根据继电器室布置的电气继电保护盘柜对空气参数的要求, 应设计空气调节装置。 空

调设备可选用风冷分体柜式空调机。

低压配电室在夏季电气设备运行时使室内环境设计温度不宜高于 40℃。设置降温装

置时可选用风冷分体柜式空调机。

4 水工

4.1 主要设计原则

站区内设生活给水管网。当本地具有自来水管网时,给水水源应按按入自来水管

网进行设计,否则应考虑就地打井设计。

站区内设生活污水管网,当本地具有污水管网时,污水应按排入附近污水管网进

行设计,否则应考虑在场外设计化粪池。

4.2 给水系统设计

给水系统为站区的生活杂用水供水系统,供水对象为日常生活饮用、淋浴、采暖热网
3 3
补水、以及光伏电池板的擦洗用水等。平均用水量按 0.5m /h 考虑,最高用水量按 8m /h。

考虑,根据给水管网的水量和水压要求,给水主管的管径设计为 DN80。

4.3 排水系统设计

排水系统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 用综合污水管网收集站区生活污水排入场站附近的污

水管网或化粪池,由场站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站内污水主要由站区生活点各洗手盆、大

便器、小便器、淋浴器及采暖系统换热间等的排水。

4.4 管道材质

厂区给水管道采用 PE 管;

室内生活给水管地上部分采用 PPR 给水管道,埋地部分采用 PE 管;污水下水管

采用 UPVC 塑料排水管道;

阀门型式选择的统一规定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安装在室外阀门井阀门,选用手动闸阀;

口径小于 50mm 的阀门均选用球阀;

在进入厂区围墙后的给水管上,设置流量测量装置。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七章 方阵支架基础及场站围栏设计

第一节 方阵支架基础设计

1 支架基础设计

太阳能电池组件可以安装在地面上,也可以安装在屋顶上。

1.1 地面上安装光伏方阵

如果光伏方阵安装在地面上,太阳能电池阵列的支架,通常由从钢筋混凝土基础中伸

出的钢制热浸镀锌的加工品或者不锈钢制地脚螺栓来固定。 在设计施工的时候要考虑建筑

抗震设计(参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J 11-89)。

太阳能电池组件地基属于丙类建筑,要符合以下要求:

① 选择建筑场地时,因尽量选择坚硬土或者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

②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

③ 基地油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者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宜采取措施加强

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

④ 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中砌块不宜低于 MU10,小砌块不低于 MU5,砌块的砂

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M5;

⑤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20;

⑥ 积极基础抗震验算

E=

式中 E——调整后的地基土抗震承载设计值;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J11-89;

——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采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J17-89。

⑦ 对于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地基的液化等级采取一定的措施:

a. 采用深基础时,基础地面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涂层中的深度不应小于 ;
500mm

b. 采用加密法(如振冲、振动加密、强夯等)加固时,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且

处理后土层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应大于相应的临界值;

c. 挖出全部液化土层。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⑧ 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建设。

在冬季存在大量的冻土地区。太阳电池组件地基的设计应针对季节性冻土地基和多年

冻土地基分别进行设计计算,可参考《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JGJ 118-9 。

⑨ 对于组件基础,安装支架的混凝土基础技术规范。

a. 基础混凝土的混合比例为 1:2:4(水泥、胶石、水) ,采用 42 号水泥或更细,

胶石每块尺寸为 20mm或更小;

b. 基础尺寸建议为 500mm 长 x500mm 宽 x400mm 高。如果发现现场土壤疏松, 要相

应地增加基础深度。

c. 基础的表面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平整光滑。

d. 支架四个支撑腿所用的四个基础应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e. 基础上的预埋螺杆应该要求正确地位于基础中央,同样要注意保持螺杆垂直,不

要倾斜。

f. 基础上的预埋螺杆应该高出混凝土基础表面 50mm。确保已经将基础螺杆的凸出

螺纹上的混凝土擦干净。

g. 要注意每副组件支架两个基础之间的朝向和尺寸。建议安装一副支架(不安装太

阳电池组件),将四条支架安装到适当的位置,为基础建造做标记。

1.2 屋顶上安装光伏方阵

如果太阳电池组件安装在屋顶就不需要考虑冻土的情况,但是要考虑抗震对房屋和支

架的技术需要。

在房屋屋顶上采用混凝土基础的场合, 将房屋的防水层揭开一部分, 剥掉混凝土表面,

在天井的钢筋上把阵列用的混凝土座的钢筋焊接在一起。 不能焊接钢筋时, 为了借助混凝

土的附着力和自重对抗风压,使混凝土底座表面凹凸不平使附着力加大。之后,用防水填

充剂进行二次防水处理。

如果上述方法也不能实施时,可在防水层上敷设比较贵的硅胶等耐候性缓冲材料,在

其上安装热浸镀锌的重量大的钢骨架, 然后在钢骨架上固定阵列支架。 钢骨架是用塑料螺

栓连接在放上周围图出的压檐墙上, 目的是风压不致使阵列及钢骨架移动, 起辅助强化作

用。

第二节 场站围栏设计

应根据项目具体要求设计符合的围栏、围墙方式。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可选择适用于大型 MW 级光伏发电站围栏工程图集《 88J9-1 室外工程-围墙、围栏》

中符合项目的围栏、围墙方式。

2.1 材料

设计所用材料必须符合本项目所列规范、标准和实用建议的要求,未经业主许可不能

使用未规定的材料。

2.2 施工

围栏应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所有工作应由熟练的和有经验的安装工来完成,并符合施工图中所示的界线和测量标

高要求。

围栏钢柱和混凝土基础应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

围栏的铁丝网应搭接安装,铁丝网的拉紧应适度,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而造成网目

变形。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八章 直流配电系统设计

第一节 汇流箱设计

光伏汇流箱是集光伏组串汇流、支路防反、信号监测、防雷功能以及过流保护于一体

的光伏系统设备。为保证系统的高效汇流、精准的线路检测数据,有效的在控制逆变器的

前端对光伏阵列进行保护,提高光伏系统的可靠性。

1 设计要求

1.1 器件的选择(半桥、监测模块、熔断器、断路器、避雷器)

光伏汇流箱设计所选用的器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额定电压应与所在回路标称电压相适应;

额定电流不应小于所在回路的计算电流;

应适应所在场所的环境条件;

应满足短路条件下的动稳定与热稳定的要求。用于断开短路电流的电器,应

满足短路条件下的通断能力。

1.2 当维护、测试和检修设备需断开电源时,应设置隔离电器。 (断路器)

1.3 隔离电器宜采用同时断开电源所有极的开关或彼此靠近的单极开关。

隔离电器可采用下列器件:

单极或多极隔离开关、隔离插头; (快速接头)

连接片;

不需要拆除导线的特殊端子; (快速接头 )

熔断器;

半导体电器严禁作隔离电器。

1.4 通断电流的操作电器可采用下列电器

负荷开关及断路器;

继电器、接触器;

半导体电器;

1.5 数据采集及监测设备的选用满足下列条件:

采集器输入电压要满足用户取电方便,接入简单。

采集器采集参数误差不大于实测值的 1%。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监控软件运行正常,计算机界面须符合人性化设计 —简洁,方便。

通信范围须 >500m 且通信正常可靠,满足大型光伏电站的配置要求。

2 导体的选择

导体的类型应按敷设方式及环境条件选择。绝缘导体除满足上述条件外,尚应符合工

作电压的要求。

2.1 导体截面选择要求 :

线路电压损失应满足控制设备正常工作及起动时端电压的要求;

按敷设方式及环境条件确定的导体载流量,不应小于计算电流;

导体应满足动稳定与热稳定的要求;

导体最小截面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固定敷设的导线最小芯线截面应符合

下表的规定。

2.3 导体的允许载流量许算

应根据敷设处的环境温度进行校正,温度校正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
0.5
K=(t1-t0)/(t 1-t 2)

式中 :K — 温度校正系数;

t1—半导体最高允许工作温度 (℃);

t0— 敷设处的环境温度 (℃);

t2— 导体载流量标准中所采用的环境温度 (℃ )

3 汇流箱端口的选择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汇流箱端口的选择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每路输入端口的输入电压范围应大于组串开路电压的 1.2 倍;

每路输入端口的输入额定电流大小应为组串短路电流的 1.3~1.5 倍;

输入端口数量的选择应根据全站光伏阵列的布置、直流配电柜的输入参数、逆变

器的输入电流要求来进行综合考虑和计算。

第二节 直流配电柜设计

光伏系统所用直流配电柜属低压电器范围,设计应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保

障人身安全、 配电可靠、 电能质量合格、 节约电能、 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和安装维护方便。

直流配电设计除应符合光伏系统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 设计要求

1.1 光伏系统所用的直流配电柜实际上属于二级汇流设备,由一级汇流设备汇入的各

路电流在直流配电柜上进行二次汇流后, 通过直流母线接入并网逆变器中, 其设计符合下

列要求:

器件的额定电压应与所在回路标称电压相适应;

额定电流不应小于所在回路的计算电流;

应适应所在场所的环境条件;

应满足短路条件下的动稳定与热稳定的要求。用于断开短路电流的电器,应

满足短路条件下的通断能力。

1.2 当维护、测试和检修设备需断开电源时,应设置隔离电器。

1.3 隔离电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单极或多极隔离开关、隔离插头;

插头与插座;

连接片,

不需要拆除导线的特殊端子;

熔断器。

1.4 半导体电器严禁作隔离电器。

1.5 通断电流的操作电器可采用下列电器 :

负荷开关及断路器;

继电器、接触器;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半导体电器;

2 导体的选择

2.1 导体的类型应按敷设方式及环境条件选择。绝缘导体除满足上述条件外,尚应符合

工作电压的要求。

2.2 选择导体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

线路电压损失应满足用电设备正常工作及起动时端电压的要求;

按敷设方式及环境条件确定的导体载流量,不应小于计算电流;

导体应满足动稳定与热稳定的要求;

导体最小截面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固定敷设的导线最小芯线截面应符合

下表的规定。

注:L 为绝缘子支持点间距。

3 导体的允许载流量许算

导体的允许载流量, 应根据敷设处的环境温度进行校正, 温度校正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

t 1- t 0
K=
t 1- t 2

式中 :K ——温度校正系数;

t 1 ——导体最高允许工作温度 (℃);

t 0 ——敷设处的环境温度 (℃ );

t 2 ——导体载流量标准中所采用的环境温度 (℃)

4 直流配电柜端口的选择

直流配电柜端口的选择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每路输入端口的输入电压范围应大于组串开路电压的 1.2 倍;

每路输入端口的输入额定电流大小应为每个汇流箱输出电流的 1.3~1.5 倍;

输入端口数量的选择应根据全站光伏阵列的布置、汇流箱的输入参数、逆变器的

输入电流要求来进行综合考虑和计算。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九章 交流配电系统设计

第一节 电气主接线形式选择

光伏系统交流配电电气主接线是指发电系统的逆变输出至电力电网间相关配电及控

制设备的相互联接, 从而完成输配电任务。 交流配电电气主线是光伏发电系统接线组成中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接线的确定,对发电系统的安全、稳定、灵活、经济运行及电站电

气设备的选择、配电装置的布置、保护和控制方法的拟定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光伏电站主接线设计根据光伏系统设计规划结合电网接入方案以及所采用的关键设

备的数量、分布、性能、结构和参数来进行设计。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不论规模大小,其电

路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不同点在于逆变器交流输出以后的交流配电控制方式。

小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主接线方式比较简单, 其电路结构一般为光伏电池板方阵汇

流后进入并网逆变器, 并网逆变器输出直接从用户侧电网并入, 大型光伏并网系统一般要

经过升压变压器升压后,通过高压开关设备并入高压电网。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主接线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应符合电力系统设计相关要求;

尽可能减少线路中间环节的损耗,最大限度地将太阳能电力并出电网;

整体设计要力求安装简简、可靠高、便于维护。

第二节 短路电流计算

在发电厂和变电站的电气设计中, 短路电流计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计算的目

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选择电气主接线时,为了比较各种接线方案,或确定某一接线是否需要采取限

制短路电流的措施等,均需进行必要的短路电流计算。

2)在选择电气设备时,为了保证设备在正常运行和故障情况下都能安全、可靠地工

作,同时又力求节约资金,这就需要进行全面的短路电流计算。例如:计算某一时刻的短

路电流有效值, 用以校验开关设备的开断能力和确定电抗器的电抗值; 计算短路后较长时

间短路电流有效值, 用以校验设备的热稳定; 计算短路电流冲击值, 用以校验设备动稳定。

3)在设计屋外高压配电装置时,需按短路条件校验软导线的相间和相对地的安全距离。

在计算短路电流时可以按下面步骤进行。

1)首先去掉系统中的所有分支、线路电容、各元件的电阻。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选取基准容量 Sb和基准电压 Ub(一般取各级的平均电压) 。

3)将各元件的电抗换算为同一基准值的标幺值的标幺电抗。

4)绘制等值网络图,并将各元件电抗统一编号。

5)化简等值网络:为计算不同短路点的短路值,需将等值网络分别化简为以短路点

X nd
为中心的辐射形等值网络,并求出各电源与短路点之间的电抗,即转移电抗 。

X js
6)求计算电抗 。
X js 3.5
由运算曲线查出各电源供给的短路电流周期分量标幺值(运算曲线只作到 )。

X 3
7)计算无限大容量(或 js
)的电源供给的短路电流周期分量。

8)计算短路电流周期分量有名值和短路容量。

第三节 高压电气设备选择

1 断路器的选择

断路器型式的选择, 除需满足各项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外, 还考虑便于安装调试和运

行维护,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才能确定。根据我国当前制造情况,电压 6- 220kV 的电网

一般选用少油断路器, 断路器选择的具体技术条件如下:
1)电压: U g (电网工作电压 ) Un

(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2)电流: I g max ) In

3)开断电流:

I dt I kd

式中: I dt——断路器实际开断时间 t 秒的短路电流周期分量;

Ikd——断路器的额定开断电流。

4)动稳定:

i ch i max

式中: ich ——断路器极限通过电流峰值;

i max ——三相短路电流冲击值。

5)热稳定: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 2
I t dz It t

式中: I ——稳态三相短路电流;

2 隔离开关的选择

隔离开关是高压开关的一种,但是它有明显的断开点,可以有效的隔离电源,通常与

断路器配合使用。

隔离开关型式的选择, 其技术条件与断路器相同, 应根据配电装置的布置特点和使用

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比较, 然后确定。 其选择的技术条件与断路器选择的技术

条件相同。

根据如下条件选择隔离开关:

电压: U g (电网工作电压 ) Un

电流: I g max ( 最大持续工作电流 ) I n ,各回路的 I g max

3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电流互感器选择的具体技术条件如下:

1) 一次回路电压:

Ug Un

式中: Ug——电流互感器安装处一次回路工作电压;

Un——电流互感器额定电压。

2) 一次回路电流:

I g max In

式中: I g max ——电流互感器安装处的一次回路最大工作电流;

I n——电流互感器原边额定电流。

当电流互感器使用地点环境温度不等于 40 C 时,应对 In 进行修正。修正的方

法与断路器 I n的修正方法相同。

3) 准确级

准等级是根据所供仪表和继电器的用途考虑。 互感器的准等级不得低于所供仪表的准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确级;当所供仪表要求不同准确级时, 应按其中要求准确级最高的仪表来确定电流互感器

的准确级。

a)与仪表连接分流器、变送器、互感器、中间互感器不低于下要求: 与仪表相配合

分流器、变压器的准确级为 0.5 级,与仪表相配合的互感器与中间互感器的准确级为 0.5 。

仪表的准确级为 1.5 时,与仪表相配合分流器、变压器的准确级 0.5 ,与仪表相配合的互

感器与中间互感器的准确级 0.5 。仪表的准确级为 2.5 时,与仪表相配合分流器、变压器

的准确级 0.5 与仪表相配合的互感器与中间互感器的准确级 1.0 。

b)用于电能测量的互感器准确级: 0.5 级有功电度表应配用 0.2 级互感器; 1.0 级有

功电度表应配用 0.5 级互感级, 2.0 级无功电度表也应配用 0.5 级互感器; 2.0 级有功电

度表及 3.0 级无功电度表,可配用 1.0 级级互感器 。

c)一般保护用的电流互感器可选用 3 级,差动距离及高频保护用的电流互感器宜选

用 D级,零序接地保护可釆用专用的电流互感器,保护用电流互感器一般按 10%倍数曲线

进行校验计算 。
动稳定校验:

i ch 2I m K d

式中: Ich——短路电流冲击值;

Im——电流互感器原边额定电流;

K d ——电流互感器动稳定倍数。

4) 热稳定校验:

2 2
I t dz (I m K t )

式中: I ——稳态三相短路电流;

tdz——短路电流发热等值时间;

Im——电流互感器原边额定电流。

Kt —— t 秒时的热稳定倍数。

4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1) 一次电压 U : 1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 1U n U1 0 .9U n

式中: Un——电压互感器额定一次线电压,其允许波动范围为 10%U n

2) 二次电压 U 2n :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

3) 准确等级:电压互感器应在那一准确等级下工作,需根据接入的测量仪表、继电器

和自动装置等设备对准确等级的要求确定。

4) 二次负荷 S2 :

S2 Sn

式中: S ——二次负荷;
2

Sn——对应于在测量仪表所要求的最高准确等级下,电压互感器的额定容量。

第四节 无功补偿设计

无功电源和有功电源一样是保证系统电能质量和安全供电不可缺少的。 据统计, 电力

系统用户所消耗的无功功率大约是它们所消耗的有功功率的 50~100%。另外电力系统中的

无功功率损耗也很大, 在变压器内和输电线路上所消耗掉的总无功功率可达用户消耗的总

无功功率的 75%和 25%。因此,需要由系统中各类无功电源供给的无功功率为总有功功率

的 1~2 倍。由无功功率的静态特性可知, 无功功率与电压的关系较有功功率与电压的关系

更为密切,从根本上来说,要维持整个系统的电压水平就必须有足够的无功电源。无功电

源不足会使系统电压降低发送变电设备达不到正常出力, 电网电能损失增大, 故需要无功

补偿。

1 无功补偿的原则与基本要求

1)无功补偿的原则

根据技术规程规定按主变容量的 10%~ 20%进行无功补偿;

分级补偿原则,按主变无功损耗减去电缆充电功率确定无功补偿的容量;且 10KV 和

110KV 侧电压不能低于标称电压;

在轻负荷 ( 2%~ 30%主变容量计时) 时由于电缆充电功率的影响, 其充电功率与补偿

功率近似抵消;

2)无功补偿的基本要求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电力系统的无功电源与无功负荷,在各种正常及事故运行时,都应实行分层分区、就

地平衡的原则,并且无功电源应具有灵活的调节能力和一定的检修备用、事故备用。

在正常运行方式时,突然失去一回线路,或一台最大容量的无功补偿设备,或一台最

大容量的发电机(包括失磁)之后,系统无功电源事故备用的容量方式及配电方式,应能

保持电压稳定和正常供电, 避免出现电压崩溃; 在正常检修运行方式时, 若发生上述事故,

应允许采取切除部分负荷或并联电抗器等必要措施,以维持电压稳定。

对于 110KV 及以上系统的无功补偿,应考虑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 补偿装置选择及容量确定

1)补偿装置的确定

同步调相机:同步调相机在额定电压± 5%的范围内,可发额定容量,在过励磁运行

时,它向系统供给感性的无功功率起无功电源作用,能提高系统电压,在欠励磁运行时,

它从系统吸收感性的无功功率起无功负荷作用,可降低系统电压。

装有自动励磁调节装置的同步调相机, 能根据装设地点电压的数值平滑改变输出 (或

吸收)无功功率,进行电压调节,但是调相机的造价高,损耗大,维修麻烦,施工期长。

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在长距离超高压输电线路中,电容器组串入输电线路,利用电容

器的容抗抵消输电线的一部分感抗, 可以缩短输电线的电气距离, 提高静稳定和动稳定度。

但对负荷功率因数高( y
> 0.95)或导线截面小的线路,由于 PR/V 分量的比重大,串联补

偿的调压效果就很小。

静电补偿器补偿装置: 它由静电电容器与电抗器并联组成电容器可发出无功功率, 电

抗器可吸收无功功率, 两者结合起来, 再配以适当的调节装置, 就能够平滑地改变输出 (或

吸收)无功功率的静止补偿器 ,与同步调机相相比较,运行维护简单,功率 损耗小,但

相对串联电容及并联电容补偿装置,其造价高维护较复杂,一般适用以较高的电压等级

500KV 变电所中。

并联电容器补偿装置:并联电容器是无功负荷的主要电源之一。它具有投资省,装设

地点不受自然条件限制,运行简便可靠等优点,故一般首先考虑装设并联电容器。

由于本次设计的变电站为 110KV 降压变电站,以补偿的角度来选择,以上四种均能

满足要求,但是在经济和检修方面来考虑,首先选择并联和串联补偿装置。而原始资料可

知,补偿装置主要补偿负荷的无功容量及平衡主变损耗。所以选择并联补偿装置。

2)补偿装置容量的选择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负荷所需补偿的最大容性无功量计算

利用电容器改善功率因数需要补偿的无功量为:

Q fm Pfm (| tg 1 | | tg 2 |)

1 1
Pfm 2 1 2 1
cos 1 cos 2

Pfm Qcfo

式中: Q fm —— 负荷所需补偿的最大容性无功量( Kvar)

Pfm —— 母线上的最大有功负荷( KW )

1
—— 补偿前的最大功率因数角( )

2
—— 补偿后的最小功率因数角( )

Q cf 0 —— 由 cos 1
补偿到 cos 2
时,每千瓦有功负荷 所 需 补 偿 的 容性 无 功 值

(Kvar/KW )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十章 升压系统设计

第一节 升压系统设计

升压系统设计与电力传输相关的设计内容在光伏系统设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传

容,在要考虑升压系统本身的可靠性之外,优先考虑系统的整体效率,即采用最低损耗完

成升压任务,目前常见的生压方式有一次升压、二次升压方式。

采用哪种方案需要考虑系统损耗,考虑低压线路在场站内的传输距离、相应损耗,是

否在能承受范围内,除非必要的情况,一般设计应考虑采用一次升压方式。

目前按照中国的电网电压等级,一次升压方式分为 10KV和 35KV两种,具体选用的电

压级别必须要根据站场当地的电网情况来进行确定。 二级升压方式是指逆变后的电压首先

经过第一级升压至 10KV后汇流, 然后再通过二次升压将 10KV升至 35KV(或更高的电压)

送入电网

我国标准各等级电力线路可传输距离表格如下:

序号 电压( kV) 输送容量( MW


) 输送距离( km)

1 110 10~ 30 50~150

2 35 10~ 20 20~ 50

3 10 0.2 ~ 2(4) 20~6(<6)

4 0.38 100 以下 0.6 以下

5 0.22 50 以下 0.15 以下

第二节 升压变压器设计

1 变压器容量设计

变压器容量的设计应按以下原则进行:

光伏发电分系统的升压变压器容量应根据分系统的规模来确定,容量大小应为光

伏发电峰值功率的 1-1.25 倍。

主变压器容量应为所有分系统变压器容量之和。

小型光伏发电站可不设置独立的变压器。

2 变压器数量的设计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变压器的数量应按照发电系统电气设计规划进行设计, 一般一个发电系统设置一台主

变压器,大型系统也可设置多台主变压器 ,如果场站按照模块化多支路并网方式设计,变

压器的数量应与分系统的数量相一致, 要符合整体规划的要求, 小型系统可以不设变压器。

3 变压器形式的选择

变压器一般采用三相或单相,主要考虑发电系统的规模、变压器的制造条件、系统的

可靠性要求及运输条件的因素。光伏系统选择变压器的形式应以下情况进行确定:

单相变压器一般在小型光伏系统中作为隔离变压器使用;

变压器的形式应符合逆变器输出电压的要求;

当系统选用多台规格型号相同的逆变器时,应考虑采用具有两个相同的低压绕组

的双分裂变压器。

4 变压器阻抗和电压调整方式的选择

1)变压器阻抗选择

变压器阻抗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变压器的结构和采用的材料。 各侧阻抗值的选择必须从

电力系统稳定、潮流方向、无功分配、继电保护、短路电流、系统内的调压手段和并联运

行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双绕组普通变压器,一般按标准规定值选择。

2)变压器电压调整方式选择

35kV 及以上供电电压正、负偏差绝对值之和不超过标称电压的 10%。20kV 及以下三

相电压偏差为标称电压的± 7%。电网任一点的运行电压, 在任何情况下严禁超过电网最高

电压。

变压器一般选用有载调压方式,调整范围可达 30%。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十一章 电网接入系统设计

电网接入系统必须根据建设地处所属主电网、 地区电网、当地电力调配中心设置地点、

电网总装机容量、电站类型及所占比率、变电站分布情况、电网线路数目、长度、电压等

级、电网建设规划等进行设计。

综合考虑不同电压等级电网的输配电容量、 电能质量等技术要求, 根据光伏电站接入

电网等级,可分为小型、中型或大型光伏电站。

1 小型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光伏电站的发电容量不超过 200kWp的小型光伏电站,接入电压等级为 0.4kV ,电压

偏差为标称电压的 +7%,-10%,谐波电压限值 5.0%,电能输送距离在 0.6km 以内,输电线

路采用一回架空线路或电缆线路。

2 中型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光伏电站的发电容量 5000~20000kWp的中型光伏电站,接入电压等级为 10kV或 35kV,

20kV 及以下电压偏差为标称电压的± 7%,谐波电压限值 4.0%, 35kV 及以上电压正、负偏

差绝对值之和不超过标称电压的 10%,谐波电压限值 3.0%,电能输送距离在 20~50km,

输电线路采用一回架空输电线路。

3 大型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光伏电站的发电容量 20000~70000kWp及以上大型光伏电站, 接入电压等级为 110kV,

电压偏差为标称电压的± 7%,谐波电压限值 2.0%,电能输送距离在 50~ 150km,输电线路

采用一回架空输电线路。

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条件下频率偏差限值为± 0.2Hz ,当系统容量较小时,偏差限值可

以放宽到± 0.5Hz,输电线路采用一回电缆线路或架空线路。

对接入点短路容量较小、 线路距离较长以及对电压偏差由特殊要求时, 由发电单位与

电力公司双方协议确定。

光伏并网发电电网接入系统的设计一般同电力部门进行规划设计。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十二章 输电线路路径及电缆选型设计

送电线路路径选择的目的,是在线路的起止、点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出一条投

资造价最省,技术条件最好,能符合全面经济合理条件的路径。选出的路径,既要满足送

电线路对周围建筑物间的距离要求,又要满足对通信线干扰影响等要求。

第一节 组串路径设计

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发电单元主要是光伏电池组件,一个光伏发电站是由大量的光伏电

池组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设计要求进行串联和并联后来提供光伏电力的, 组件串并联后直

接汇入汇线箱,一般有两种路径:

1)在小型光伏电站中,每个板阵支架上的电池板经串联后,在板阵支架上走线,且

每个支架相互独立,通过扎线将电缆固定在支架上 。

2)对于大型的并网或离网电站,支架较多,电池板数量也较多,这样就有多个板阵

上的电池组串连接线汇进安装在某一个支架上的汇流箱,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将导线直埋,

如图所示 。

图中所示的是将四个子方阵汇入一个汇流箱的示意,采用 16 汇一的汇流方式,每个

方阵有 4 路组串, 汇流箱安装在 1 和 2 方阵中间, 方阵 3 和方阵 4 输出的线缆埋入地埋沟

然后连接到汇流箱内。 组件间的串联线缆一般采用直接户外安装的防老化、 抗紫外线的专

用电缆, 地面以上部分可直接固定于支架上, 地埋部分穿入 PVC管然后再埋, 这样可以有

效的保护导线。

在导线串并联时要选用合理的方式使得导线长度最短, 这样可以减少线损。 如图所示: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串接方式 1

串接方式 2

图中方式 1 与方式 2 的导线连接方式相比,线缆用量是不同的,所以线缆在走线

与连接方式以及汇流箱的安装位置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第二节 组串汇流输电线路路径设计

从汇流箱至分站房或主站房控制室,该段电缆一般选用铠装的双芯线,敷设方式为电

缆沟直埋 。电缆沟要求接近汇线箱, 最好在几何尺寸上能够对称。 下图所示为某项目 1MW

单元的电缆沟(汇线箱至站房)的平面布置图,图中黄色的线为电缆沟走线。

1MW 平面图

电缆敷设前要清除沟内杂物,铺完底沙或细土。电缆敷设可用人力拉引或机械牵引。

采用机械牵引可用电动绞磨或托撬(旱船法) 。电缆敷设时,应注意电缆弯曲半径应符合

规范要求。

1)电缆埋置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a) 电缆表面距地面距离不应小于 0.7m。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 1m。在引入建筑物、与

地下建筑物交叉及绕过地下建筑物处,可浅埋,但应采取保护措施。

b) 电缆应埋设于冻土层以下,当受条件限制时,应采取防冻措施。

电缆之间,电缆与其它管道、道路、建筑物等之间平行和交叉时最小净距,应符合表

1-1 规定。严禁将电缆平行敷设于管道的上方或下方。

表 12-1 电缆之间,电缆与管道、道路、建筑物之间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间距( m)

项目 最小净距

平行 交叉

电力电缆间及 10KV及以下 0.10 0.50

其与控制电缆间 10KV以上 0.25 0.50

控制电缆间 - 0.50

使用不同部门的电缆间 0.50 0.50

热管道(管沟)及热力设备 2.00 0.50

油管道(管沟) 1.00 0.50

可燃气体及易燃液体管道 1.00 0.50

其他管道管沟 0.50 0.50

铁路轨迹 3.00 1.00

电气化铁路 交流 3.00 1.00

直流 10.0 1.00

公路 1.50 1.00

城市街道路面 1.00 0.70

杆基础 ( 边线 ) 1.00 -

建筑物基础(边线) 0.60 -

排水沟 1.00 0.50

c) 直埋电缆的上、下部应铺以不小于 100mm厚的软土或沙层,并加盖保护板,其覆盖

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 ,保护板可采用混凝土盖板或砖块。
50mm

d) 软土或沙子中不应有石块或其它硬质杂物。

e) 直埋电缆在直线段每隔 50~ 100m处、电缆接头处,转弯处,进入建筑物等处,应

设置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

f) 直埋电缆回填土之前,应经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回填土应分层夯实。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 电缆敷设(应注意电缆弯曲半径符合规范要求,多芯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

外径的 6 倍并留有适当余量。 电缆的两端均应留有适当余度; 电缆敷设时不应损坏电

缆沟。电缆表面距地面的距离不小于 0.6m。穿越农田时应不小于 1m。在引入建筑物、

与地下建筑物交叉及绕过地下建筑物处,可浅埋,但应采取保护措施。

3)电缆在沟内敷设应有适量的蛇型弯,电缆的两端、中间接头、电缆井内、垂直位

差处均应留有适当的余度。

第三节 汇流母线输电线路路径设计

从汇流箱输出的线缆到站房后,在站房走电缆沟支架然后进直流配电柜,或经室内电

缆沟沿支架进配电箱。

电缆支架的加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钢材应平直、无明显扭曲。下料误差应在 5mm的范围内,切口应无卷边,毛刺。

2)支架应焊接牢固,无显著变形。各横撑间的垂直净距与设计偏差不应大于 5mm.

3)金属电缆支架必须进行防腐处理。位于湿热、盐雾以及有化学腐蚀地区时,应根

据设计作特殊的防腐处理。

4)电缆支架的层间最小距离,当设计无规定时,可采用表 1-2 的规定。但层间距不

应小于 2 倍电缆外径加 50mm


5)电缆支架固定牢固、横平竖直、整齐美观。各支吊架的同层横档在同一水平面上

时,其高低偏差不大于 5 ㎜,桥架支吊架沿桥架走向左右的偏差不大于 8 ㎜。

电缆支架的层间允许最小距离值( )
mm

电缆类型和敷设特征 支(吊)架 桥架

控制电缆 120 200

10KV及以下(除 6~10KV交联聚乙烯绝缘外) 150~ 200 250



6~10KV交联聚乙烯绝缘外 200~250 300

35KV单芯

35KV三芯,110KV及以上, 每层多余一根 300 350

110KV及以上,每层 1 根 250 300

电缆敷设于槽盒内 h+80 h+100

注: h 表示槽盒外壳高度。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电缆支架应安装牢固,横平竖直;托架支吊架的固定方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各支架

的同层横档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其高低偏差不应大于 。托架支吊架沿桥架走向左右的
5mm

偏差不应大于 10mm

在有坡度的电缆沟内或建筑物上安装的电缆支架,应有与电缆沟或建筑物相同的坡

度。

电缆支架最上层及最下层至沟底、楼板或沟底、地面的距离,当设计无规定时不应小

于下表的数值。

敷设方式 电缆隧道及夹面 电缆沟 吊架 桥架

最上层至沟底或楼板 300~ 350 150~200 150~200 350~ 450

最下层至沟底或地面 100~ 150 50~100 - 100~ 150

第四节 逆变升压输入输出线路路径设计

光伏并网电站一般采用将整个光伏发电系统分为若干个发电分系统设计方案。每个分

系统双分为两个发电单元, 采用 2 台规格相同、 容量相同的逆变器接入 1 台双分裂绕组升

压变压器的电气结构方式。

逆变器形式一般采用柜式并且安装在室内,逆变器出线经室内电缆沟安装在桥架上,

一直敷设至室外的变压器。原则上是走直线以减少电缆长度。在出线路径上有 3 种方案。

方案一

如图所示,每一个分站房出线均经一个断路器接入高压交流母线,所需断路器及电缆

数量很大,该方案造价很高;它的优点在于任何一个发电俀 系统出现故障,则只需断开

相应的断路器,因此该方案的可靠性很高。

方案一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方案二

如图所示,将每一个分站房采用集电线路连接起来,然后引出一路线路,只需 1 台

断路器。根据分站房的具体分布情况,恰当的选择各分站房的连接方式和引出线位置,可

以节省大量高压电缆。故该方案的造价较低;但如果任何一个分系统出现故障,则整个电

站都无法正常工作,因此该方案的可靠性较低。

方案二

方案三

如图所示,将分站房按实际数量分为两组,每组按一定顺序连接起来,再各自引

出一条高压线路汇到高压母线上,该方案相对前两个方案,其造价较方案一低,比方案二

稍高些,但是如果该方案中任何一个分系统出现故障,则只影响一半出力。

方案三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五节 站内高压输电线路路径设计

光伏电站馈出电压一般为 10KV、35KV 两种,其中以 35KV 送电较常见,具体电压等级

视当地的情况而定, 因为并网送出时都是接就最近变电站所。 而输电线路以架空输电为主。

高压输电线路分为两部分, 站内部分和送出部分。 站内部分的高压输电线路主要是从

升压变压器至主站房以及主站房内各设备间的连接电缆, 站内部分高压线路路径设计时应

按照路径最短原则进行设计, 避免与低压线路及直流线路同沟并行排布。 一般应选择在沿

站内主干道路下走线。

送出线路路径的选择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 即初勘选线和终勘选线。 在电力系统规划

设计的方案比较重,一般采用初勘选线的结果即可,但在作精确的计算或工程设计时,必

须选用终勘选线的结果。

高压输电线路要根据系统的规划, 明确线路的起迄点及中间必经点的位置, 送电线的

电压等级、回路数、导线标号、输送容量以及是否要预留其他线路路径等条件。照线路起

迄点间距离最短原则,避开其他线路,并尽可能避免穿越光伏电池组件阵列上空。

第六节 电缆选型设计

1 电缆芯线材质选型

1)控制电缆应采用铜芯。

2)用于下列情况的电力电缆,应采用铜芯:

a)电机励磁、重要电源、移动式电气设备等需要保持连接具有高可靠性的回路。

b)振动剧烈、有爆炸危险或对铝有腐蚀等严酷的工作环境。

c)耐火电缆。

3)用于下列情况的电力电缆,宜采用铜芯:

a)紧靠高温设备配置。

b)安全性要求高的重要公共设施中。

c)水下敷设当工作电流较大需增多电缆根数时。

2 电缆线芯选型

1)1kV 及其以下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时,三相回路的电缆芯数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a)保护线与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位连接接地的情况。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b)保护线与中性线合用同一导体时,应采用四芯电缆。

c)保护线与中性线各自独立时,宜用五芯电缆。

d)受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位的接地与电源系统接地各自独立的情况,应采用四芯

电缆。

2)1kV 及其以下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时,单相回路的电缆芯数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a)保护线与中性线合用同一导体时,应采用两芯电缆。

b)保护线与中性线各自独立时,宜采用三芯电缆。

c)受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位的接地与电源系统接地各自独立的情况,应采用两芯

电缆。

d)工作电流较大的回路或水下敷设时,当技术经济比较合理,可采用单芯电缆。

e)直流供电回路,宜采用两芯电缆;当需要时可采用单芯电缆。

3 电缆绝缘水平

1)交流系统中电力电缆缆芯的相间额定电压,不得低于使用回路的工作线电压。

2)交流系统中电力电缆缆芯与绝缘屏蔽或金属套之间额定电压的选择,应符合下列

规定:

a)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低阻抗接地的系统当接地保护动作不超过 1min 切除故障

时,应按 100%的使用回路工作相电压。

b)对于( 1)项外的供电系统,不宜低于 133%的使用回路工作相电压;在单相接

地故障可能持续 8h 以上,或发电机回路等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情况, 宜采取 173%的使用回

路工作相电压。

3)交流系统中电缆的冲击耐压水平,应满足系统绝缘配合要求。

4)直流输电用电力电缆绝缘水平,应计及负荷变化因素、满足内部过电压的要求。

5)控制电缆额定电压的选择,应不低于该回路工作电压、满足可能经受的暂态和工

频过电压作用要求。且宜符合下列规定: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a)沿较长高压电缆并行敷设的控制电缆(导引电缆) ,选用相适合的额定电压。

b)在 220kV 及以上高压配电装置敷设的控制电缆, 宜选用 600/1000V,或在有良好

屏蔽时可选用 450/750V。

c)除 a)、b)项情况外,一般宜选用 450/750V;当外部电气干扰影响很小时,可

选用较低的额定电压。

4 电缆截面选型

根据导线长期流过的电流和导体发热来选择合适的电缆截面。以下各表列出了各种电

缆在空气中敷设时的载流量。

1~3kV 油纸、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空气中敷设时允许载流量

注: 1、表中系铝芯电缆数值;铜芯电缆的允许持续载流量值可乘以 1.29。
2、单芯只适用于直流。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3kV 油纸、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直埋敷设时允许载流量

注: 1、表中系铝芯电缆数值;铜芯电缆的允许持续载流量值可乘以 1.29。
2、单芯只适用于直流。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 ~3kV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空气中敷设时允许载流量

注:①允许载流量的确定,还应遵守本规范第 3.7.4 条的规定。


②水平形排列电缆相互间中心距为电缆外径的 2 倍。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 3kV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直埋敷设时允许载流量

注:水平形排列电缆相互间中心距为电缆外径的 2 倍。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6kV 三芯电力电缆空气中敷设时允许载流量

注:①表中系铝芯电缆数值;铜芯电缆的允许持续载流量值可乘以 1.29。
②缆芯工作温度大于 70℃时,允许持续载流量的确定还应遵守本规范第 3.7.4 条的规定。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6kV 三芯电力电缆空气中敷设时允许载流量

注:表中系铝芯电缆数值;铜芯电缆的允许持续载流量值可乘以 1.29。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0kV 常用电力电缆允许持续载流量

注:①表中系铝芯电缆数值;铜芯电缆的允许持续载流量值可乘以 1.29。
②缆芯工作温度大于 70℃时,允许载流量的确定还应遵守本规范第 3.7.4 条的要求。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敷设条件不同时电缆允许持续载流量的校正系数

35kV 及以下电缆在不同环境温度时的载流量校正系数,如下表所示。

注:其他环境温度下载流量的校正系数K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缆芯最高工作温度(℃) ;

——对应于额定载流量的基准环境温度(℃) ;

——实际环境温度(℃) 。

不同土壤热阻系数时电缆载流量的校正系数

土 壤 热 阻 系 数
分类特征(土壤特性和雨量) 校正系数
(℃・ m/W)

土壤很潮湿,经常下雨。如湿度大于 9%的沙土;湿度大于
0.8 1.05
10%的沙-泥土等

土壤潮湿,规律性下雨。如湿度大于 7%但小于 9%的沙土;


1.2 1.0
湿度为 12%~ 14%的沙-泥土等

1.5 土壤较干燥,雨量不大。如湿度为 8%~12%的沙-泥土等 0.93

土壤较干燥,少雨。如湿度大于 4%但小于 7%的沙土;湿


2.0 0.87
度为 4%~ 8%的沙-泥土等

3.0 多石地层,非常干燥。如湿度小于 4%的沙土等 0.75

注:①本表适用于缺乏实测土壤热阻系数时的粗略分类,对 110kV 及以上电压电缆线路工程,宜


以实测方式确定土壤热阻系数。
②本表中校正系数适于附录 B 各表中采取土壤热阻系数为 12℃・m/W 的情况, 不适用于三相
交流系统的高压单芯电缆。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表 12-10 土中直埋多根并行敷设时电缆载流量的校正系数

注:本表不适用于三相交流系统单芯电缆。

表 12-11 空气中单层多根并行敷设时电缆载流量的校正系数

注:① s 为电缆中心间距离, d 为电缆外径。


②本表按全部电缆具有相同外径条件制订, 当并列敷设的电缆外径不同时, d 值可近似地取电
缆外径的平均值。
③本表不适用于交流系统中使用的单芯电力电缆。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十三章 保护系统设计

第一节 变压器保护设计

变压器是整个光伏并网系统中重要的设备,对变压器及其线路的保护能极大的提高系

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主要保护功能设计

1) 装置应具有完整性、成套性。装置应能反映变压器各种故障及异常状态,并动作

于跳闸或给出型号。

2) 装置中不同种类保护功能应设置方便的投退功能。

3) 装置应具有必要的实时参数监控功能。

4) 装置应具有自恢复功能,当软件工作不正常时,应能自动恢复,恢复后仍不能正

常工作时,应能发出装置异常信号或信息,而装置不应误动。

5) 装置应具有在线自动检测功能,包括对装置硬件损坏、功能失效和二次电路异常

运行状态的自动检测。

6) 装置的任一元件(出口继电器可除外)损坏后,装置不应误动作跳闸,且自动检

测电路应能发出告警或装置异常信号, 并给出有关信息指明损坏元件的所在部分, 在最不

利情况下应能将故障定位至模块(插件) 。

7) 装置的所有外接电路不应与装置的弱点电路有直接电气上的联系。 针对不同电路,

应采用隔离措施。

8) 装置应具有自动对时功能。

9) 装置宜提供中文界面,人机界面应友好。

10) 装置与厂站自动化系统的配合与接口。

与厂、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的装置应能送出或接受以下类型的信息:

装置的识别信息;

开关量的输入;

异常信号;

故障信息;

模拟量测量值;

装置的定值;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与自动化系统的有关控制信息和时钟对时命令等。

装置与厂、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按相关标准的归档、遵循统一的规约以满足

数据通信互联性、互操作性和互换性的要求。

装置应设置时钟电路,当装置失电时,时钟电路应能正常工作;

装置应设置与外部准授时源数据接口;

在厂、站自动化系统中。当采用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时钟同步并满足同步要求,装

置可不采取其他同步措施。

装置应设置能与计算机相连的通信接口,并为计算机通过必要的功能软件。例如

通信及维护软件、定值整定辅助软件故障记录分析软件、调试辅助软件等。

装置外接开关量的输入电压不宜采用弱点。

使用于 11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变压器的非电量保护应相对独立,并具有独立的电

源和跳闸出口电路。装置应可靠反映其动作和告警信号。

跳闸出口应能自保持,直至断路器断开。

2 变压器保护整定原则

2.1 变压器保护

按变压器内部故障能快速切除,对区外故障可靠不误动的原则整定。

2.1.1 瓦斯保护:

(1)、轻瓦斯按 250CM3 整定,保护动作后只发信号。 重瓦斯保护按油流速 1 米/秒

整定,跳高低两侧开关。

(2)、压力释放,跳高低两侧开关。

(3)、上层油温 85 0C报警。

2.1.2 差动保护:

(1)、常规型差动保护按躲过最严重外部故障的最大不平衡电流 ,变压器空投时的最大

励磁涌流及电流互感器饱和等因素计算,跳高低两侧开关。

(2)、变压器保护一般配置微机型比率差动保护,且应具有二次谐波制动功能,以防

止变压器空投或者故障切除后恢复。

电压造成变压器励磁涌流过大造成保护误动 :

a、一般制动系数为 0.15-0.2 之间,一般取 0.15 或者更小 0.1,减小误动率。

b、差动门槛值整定按躲变压器最大负荷情况下的最大不平衡电流计算,一般整定为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25 ~ 5.0A。

c、比率制动系数一般取 0.5。

d、制动电流一般取 1A,突变量启动电流一般为 1A,还需考虑装置的具体性能。差动

保护动作跳高低两侧开关。

(3)、微机型差动速断定值按躲过最严重外部故障的最大不平衡电流 ,变压器空投时的最

大励磁涌流及电流互感器饱和等因素计算, 一般励磁涌流取为变压器额定电流, 保证本侧

故障有灵敏度情况下适当提高定值,整定约 10 ~ 20A。

2.2 主变后备保护

(1) 复合电压闭锁过电流保护, 电流元件一般安装在电源侧, 电流定值按主变 35kV 侧

额定电流整定, (若受 CT 变比限制, 且近期负荷电流较小, 可按 CT 一次额定电流整定 );

低电压闭锁元件定值一般取躲正常运行时最低运行电压整定, 且应校验其动作定值在保护

安装处有灵敏度整定,灵敏度要大于测量元件灵敏度,电压取自线电压;负序电压闭锁元

件定值按躲正常运行时最大不平衡电压整定 6~8%Ue,一般取 6~8V。

对设置有两时限跳闸的后备保护,对单台运行,第一时限跳地压侧,第二时限跳主变

高压侧;对两台并列运行变压器,第一时限跳主变地压侧 10kV 母分,第二时限跳主变高

压侧。

(2)、复合电压闭锁方向过电流保护可经控制字选择投退,需校验是否需要方向元件来

闭锁。一般情况为了防止方向元件拒动造成保护越级跳闸,方向一般不投。如果复合电压

闭锁方向过电流保护的电流定值在主变低压侧两相短路故障下灵敏度足够, 一般退出复压

闭锁元件。

(3)、过电流保护。电流定值按躲过主变可能出现的最大负荷电流,并且要与相邻保护

相配合;灵敏度校验按变压器低压母线故障时最小短路电流计算,灵敏度要求大于 2.0。

(4)、35KV侧过负荷电流元件按 1.1 倍主变 35kV 侧额定电流整定。 时间元件取 9 秒。

作发信用。主变过负荷有载调压闭锁定值确定:对两台主变并列运行时定值取 Idz=85%Ie,

对单台主变运行时,动作电 Idz=1.2Ie。

3 变压器的保护装置的选择

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 针对光伏行业的变压器主要是 10KV及 35KV的变压器, 设备应

包含功能为:三段式复合电压过流保护 / 反时限过流保护 / 两段定时限负序过流保护 / 高

压侧定时限零序过流保护 / 低压侧定时限零序过流保护 / 低压侧反时限零序过流保护 / 过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负荷保护 / 过电压保护 / 低电压保护 / 非电量保护 / FC 闭锁 / 4-20mA 输出 / 测量。

微机线路保护测控装置:放置在厂用电变压器室内,为三段式过流保护 (可经复合电

压启动 ,可带方向 ) / 三段式零序过流保护 (可带方向 ) / 过负荷保护 / 重合闸 / 检同期手合 /

合闸加速保护 / 低周减载 / 低压减载 / 小电流接地选线 / 测量

在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及方案的制定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可维修

性和可扩性,采用模块化、冗余设计。

第二节 线路保护

1 线路保护功能

1)电流速断保护(带低电压闭锁)

2)电流限时速断保护(带低电压闭锁)

3)过流保护(带低电压闭锁,可选反时限)

4)三相一次重合闸 (检同期、检无压或不检 )

5)过流后加速保护

6)低频低压减载

7)小电流接地选线

8)过负荷告警

9)PT 断线告警

10) CT断线告警

11)控制回路断线告警

12)故障录波

2 远动功能

1)测量量: UA、UB、UC、 IA、IB、IC、 P、 Q、COSФ,上送量可根据用户要求选送

2)遥信状态:一个断路器位置,两个刀闸位置等 12 路遥信开入

3)开关量事件:弹簧未储能、压力异常报警,压力异常闭锁

4)遥脉 :本线路有功,无功电量

5)遥控 :本线路遥跳遥合 ,小电流接地试跳

3、断路器控制:完整操作回路。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4、通讯功能

装置具有网口或串口等标准规约的通信模式。

第三节 低压配电保护设计

根据《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规定:“配电线路采用的上下级保护电器,其

动作应具有选择性;各级之间应能协调配合。但对于非重要负荷的保护电器,可采用无选

择性切断。”但是在实际的低压配电系统设计中,当下级配电回路发生大短路电流的短路

故障时, 即使其上级保护装有带短延时的所谓三阶段保护断路器, 也往往无选择性地越级

跳闸,造成大面积停电,甚至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主要由于当配电回路阻抗小时,

下级回路的短路电流超过上级断路器的瞬动整定植, 使瞬动保护越级动作而短延时保护不

起作用的缘故。

1 配电系统选择性保护措施

1.1 保护措施

为了避免断路器越级跳闸的现象,设计上采用从逆变输出至主站房间三级配电,即逆

变输出至升压变压器低压侧、升压变压器高压侧至高压母线侧、高压母线至送出端。使各

级断路器的瞬动保护整定值相差很大,从而保证了上下级瞬动保护的选择性。

还可以采用多级配电方式,但只在末端断路器上装有短路瞬动保护,而其他各级断路

器都只有过载长延时和短路短延时保护, 它靠短延时上下级的时间差来保证短路保护动作

的选择性。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断路器越级跳闸,但当断路器的出口处发生短路故障时,

除末端断路器外,其他各级断路器均不能瞬时动作而只能延时动作。

1.2 区域选择性联锁技术

为了较好地解决配电系统短路保护的选择性问题,国际上提出了区域选择性联锁技术

。区域选择性联锁技术是指辐射式电网中各级断路器脱扣器之
ZSI(ZoneSelectiveInterlocking)

间通过通信或数据交换实现选择性跳闸。 假设一系统系统为三级配电网络, 第二级断路器

K1、K2、K3 和第一级主断路器 K 联锁,第三级断路器 K4、K5 和上级断路器 K1 联锁,三

级断路器的延时时间分别设置为 0.4s、 0.2s、0.1s。

假设第三极一 A 点发生故障, K4 检测到故障电流, 可瞬时动作, 同时 K4 向 K1 发出等

待命令,使 K1 的瞬动元件锁定,并进入 0.2s 短延时, K1 也检测到故障电流,向 K 发出等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待命令,使 K 进入 0.4s 短延时。当 B 点发生故障时, K1 检测到故障电流,向 K 发出等待

命令,使 K 的瞬动元件锁定,并进入 0.4s 短延时,同时由于 K1 未收到下级发送的等待命

令, K1 短延时将不会启动, K1 瞬时脱扣切除故障。当 C 点发生故障时,由于 K 未收到下

级发送的等待命令, K 断路器将瞬时脱扣,线路将不再承受 0.4s 的短路电流冲击。

2 保护设备的设计

2.1 电涌保护器

(1)开关型 SPD,又称雷电流避雷器,这种 SPD在没有电涌时为高阻抗,但一旦响应

电压电涌时其阻抗就突变为低值, 用作这种非线性装置的常见例子有放电间隙, 气体放电

管,闸流晶体管(可控硅)及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这类 SPD有时称为克罗巴型 SPD。

(2)限压型 SPD,这种 SPD在没有电涌时为高阻抗, 但随着电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其

阻抗会不断减小, 用作这类非线性组件的例子是压敏电阻和抑制二极管, 这类 SPD有时称

为箝压型 SPD。

(3)联合型 SPD,这种 SPD由电压开关型部件和限压型部件联合组装在一起, 根据二

者的联合参数和应用电压特性可组合装成具有电压开关﹑限压或这两种特性兼有的联合

型 SPD。

2.2 电涌保护器性能指标

(1)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Uc:

可以持续施加于电涌保护器的最大交流有效值电压或最大直流电压,等于电涌保护器

的额定电压。

(2)冲击电流 Iimp:

用于电源的第一级保护 SPD,反映了 SPD的耐直击雷能力(采用 波形)。包


10/350μs

括幅值电流 Ipeak 和电荷 Q,其值可根据建筑物防雷等级和进入建筑物的各种设施(导电

物、电力线、通讯线等)进行分流计算。

(3)标称放电电流 In:

流过 SPD的 8/20μs
电流波的峰值电流, 用于对 SPD做Ⅱ级分类实验或做Ⅰ级分类实验

的预处理。对于Ⅰ级分类实验 In 不小于 15 KA,对于Ⅱ级分类实验 In 不小于 5KA。

(4)保护电压水平 Up:

在标称放电电流( In)下的残压,又称 SPD的最大钳压,对于电源保护器而言,可分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为一、二、三、四级保护,保护级别决定其安装位置,在信息系统中保护级别需与被保护

系统和设备的耐压能力相匹配。

2.3 电涌保护器主要性能指标的确定

2.3.1 SPD的电压保护水平 Up 的选择

最大电涌电压,即 SPD的最大箝压( Up)加上其两端的引线的感应电压( UL)应与所

属系统的基本绝缘水平和设备允许的最大电涌电压相一致,即: Up+UL≤设备耐冲击过电

压水平。 无论对远处雷击 ,直接雷击或操作过电压 ,均不应大于国标的Ⅱ类 ,即对于 220/380V

电气装置 Up 值不应大于 2.5kV。

2.3.2 SPD的雷击冲击电流 Imp 及标称放电电流 I n 的确定:

在已具备防雷装置的情况下使用 SPD 防止直接雷击或在建筑物临近处被雷击引起的

瞬态过电压时, 应根据雷电防护区分区的原则选用 I 级试验、Ⅱ级试验、Ⅲ级试验的 SPD。

确定 SPD的雷击冲击电流 Imp 一般应进行分流计算。

2.4 电涌保护器在电源系统中的安装

在电源进线端或其附近装设 SPD时,应在下面所列的各点之间装设:

(1)当在电源进线端,中性线与 PE(保护线)直接相连或没有中性线时,接在每一

线与总接地端子或总保护线之间,取其路径最短者。

(2)当在电源进线端,中性线与 PE(保护线)不直接相连时:

接线形式 1:接在每一相线与总接地端子或总保护线之间,和接在中性线与总接地端

子或总保护线之间,取其路径最短者。

接线形式 2:接在每一相线与中性线之间和接在中性线与总接地端子或总保护线之间,

取其路径最短者。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十四章 监控系统设计

监控系统是电力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础。 监控系统为电

力系统的安全生产和经济调度服务, 为电力工业管理的现代化服务。 按设备使用方向的不

同分为:光伏监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

第一节 光伏监控系统设计

光伏监控系统是针对电厂内参与生产的前端设备工作状况的监控, 实时监测电站内的

智能设备的状态参数及运行情况,智能控制、维护相关设备,并能通过声音等方式发出报

警信息,及时告知维护管理责任人。

根据设备功能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组件数据的监控

2) 逆变器数据的监控

3) 环境数据的监控

4) 监控管理计算机

1 组件数据的监控

主要对于电厂内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工作状态、 性能的监控。 一般设计为在组件汇流

箱内安装相应路数的直流电流测控模块实现, 通过对每路接入的组件单元电流数据实时监

测,根据模块地址和现场的相对应编号,就能判断出没有正常运行的具体位置组件单元。

2 逆变器数据的监控

主要对于电厂内的逆变器设备的工作状态、 运行参数、故障报警、 设备参数等的监测,

包括:接入端的直流电压、直流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效率、日发电量、总发电量、

运行状态、设备温度,输出端的交流电压、交流电流等数据;对设备的远程系统参数的修

改、设备的启停的控制。通常设计为通过设备本身所提供的通讯接口接入整个监控系统。

3 环境数据的监控

主要对于电厂内的环境监测仪的工作状态、数据参数的监测,包括:辐照强度、环境

温度、风速、风向等数据。 通常设计为通过设备本身所提供的通讯接口接入整个监控系统。

4 监控管理计算机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监控管理计算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一般设计使用专用监控软件通过解析各设备地址

及内部寄存器地址读取各项数据,再由监控软件组态为直观图形、数字并备注注释实时、

集中显示在监控显示器上,供操作人员快捷、有效的管理及操作;还可根据需要设计其他

辅助功能,比如趋势图、报表等。

第二节 全站电力监控系统设计

电力监控系统的开发目标是建立一个安全可靠, 能提供各种高级服务, 并有为应用程

序的执行和实施提供较强功能的开放式平台的系统, 成为一个符合电力系统现代化管理要

求的,分布式,开放式,模块化,可扩充的综合管理系统。基础平台除提供基本的硬件技

术和操作系统内核外,还提供诸如数据库系统、信息传递、人机界面、实时环境应用程序

等基础服务。

电力监控系统的设计应可对电厂内线路进行实时遥测、遥信、遥控、遥视,实时检测

线路故障并即时报警,实时监测电站内的智能设备的状态参数及运行情况,智能控制、维

护相关设备,并能通过声音等方式发出报警信息,及时告知维护管理责任人。

通常系统按功能分为四个部分:

1) 监控中心主站

2) 网络代理服务器

3) 数据传输终端

4) 监控终端设备

1 监控中心主站

主站主要完成人机交互工作, 主站系统最里面层为操作系统及系统软件。 第二层为系

统支持软件层,包括数据库系统、电力系统模型、数据采集和传输。电力系统模型主要指

电力系统设备对象化及网络拓扑; 数据库系统分运行库、 基础库、标准库和历史库四部分;

数据采集和传输就是将各种数据从不同的终端根据各种通讯协议采集过来, 但并不进行处

理,再通过网络分发给需要这些数据的系统。第三层为基础应用层,将采集过来的数据经

过各种处理,通过 GUI 界面显示给用户。第四层为高级应用层,它所产生的数据主要是供

电力系统进一步管理和决策用。值班管理人员可根据变配电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负荷分

析、合理调度、远控合分闸

上位机软件应设计达到以下基本功能:

1) 变压器监控系统:变压器运行监控,变压器异常情况监控,数据的分析、处理和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存盘, RTU的参数设置及状态显示。

2) 线损管理:主要是台区线损管理和线路线损管理。

3) 终端操作:可以远方读取或者设置终端的参数,如变压器的整定参数等。可设置

开关合闸,开关分闸。可读取或设置 VQC参数。

4) 采集谐波数据:通过系统能够采集用户的各次谐波含量。

2 网络代理服务器

网络代理服务器主要负责网络数据链路建立和数据收发的透明中转。

3 数据传输终端

数据传输终端完成信息的上送与下发,实现监控中心主站与监控终端的通讯。

4 监控终端设备

监控终端设备的设计应根据电力负荷监测相关标准选择相应产品。应具备功能强大、

可靠性高,可广泛应用于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监测。包括电量检测仪、电压变送器、电流变

送器、通用输入模块进行采样及控制管理,可以将电站内所有用电回路的瞬时电量(三相

电流、三相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有功电度、无功电度、功率因数、频率等) 、各

回路断路器的运行状态、各回路的故障情况等,其主要功能应有:

1) 基本测量参数:

2) 三相电压、电流、频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四象限电能、环境温

度等九类,三十多个参数。

3) 测量准确度

电压 / 电流 / 频率: 0.2 级

功率因数 / 有功功率 / 无功功率: 0.5 级

有功电量 / 无功电量: 1.0 级

4) 精度

5) 电压 / 电流 / 频率: 0.2 级

6) 功率因数 / 有功功率 / 无功功率: 0.5 级

7) 有功电量 / 无功电量: 1.0 级

8) LCD对比度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十五章 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数据传输系统是电力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础。 数据传输

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经济调度服务, 为电力生产和基建服务, 为电力工业管理的现代化服

务。数据传输通道主要服务于继电保护、远动、自动控制、安防保障等信息和计算机数据

的传输 ,考虑到电厂设备之间的通信距离、受不同程度干扰、设备本身所需通信方式等因

素,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数据传输方式:

1) RS485总线传输

2) 同轴电缆传输

3) 光纤传输

4) 网线传输

在选择传输方式时应符合电厂安全、经济运行的要求,并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

理,使通信达到迅速、准确、安全、可靠。设计中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传输方式,积极、慎

重地采用新技术。 选用传输方式时应满足各种传输方式连接使用的要求, 并尽量考虑设备

制式的统一。

在保证线路稳固和传输质量的前提下,应做到经济合理及施工维护方便。

1) 便于用户下线。

2) 尽量使线路少穿越厂区道路、输水管道、强电设备区、高压输电线。

3) 应尽量减少与高压线的平行和接近。传输线路与电力线路各占道路一侧 为宜。

第一节 RS485总线传输

在工业控制及测量领域较为常用的网络之一就是物理层采用 RS-485 通信接口所组成

的工控设备网络。 这种通信接口可以十分方便地将许多设备组成一个控制网络。 RS-485总

线通信模式由于具有结构简单、 价格低廉、 通信距离和数据传输速率适当等特点而被广泛

应用于仪器仪表、智能化传感器集散控制、楼宇控制、监控报警等领域。但 RS485总线存

在自适应、自保护功能脆弱等缺点,如不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常出现通信失败甚至系统

瘫痪等故障,因此提高 RS-485总线的运行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设计 RS485总线传输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节点与主干距离

理论上讲, RS-485节点与主干之间距离 (T 头,也称引出线) 越短越好。 T 头小于 10m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的节点采用 T 型,连接对网络匹配并无太大影响, 可放心使用,但对于节点间距非常小 (小

于 1m,如 LED模块组合屏)应采用星型连接,若采用 T 型或串珠型连接就不能正常工作。

RS-485是一种半双工结构通信总线,大多用于一对多点的通信系统,因此主机( PC)应置

于一端,不要置于中间而形成主干的 T 型分布。

2 网络节点数

网络节点数与所选 RS-485芯片驱动能力和接收器的输入阻抗有关,如 75LBC184标称

最大值为 64 点,SP485R标称最大值为 400 点。实际使用时,因线缆长度、线径、网络分

布、传输速率不同,实际节点数均达不到理论值。 例如 75LBC184运用在 500m 分布的 RS-485

网络上节点数超过 50 或速率大于 9.6kb/s 时,工作可靠性明显下降。通常推荐节点数按

RS-485芯片最大值的 70%选取,传输速率在 1200~9600b/s 之间选取。 通信距离 1km 以内,

从通信效率、节点数、通信距离等综合考虑选用 4800b/s 最佳。

3 数据传输距离

RS-485 最大的通信距离约为 1219M ,最大传输速率为 10Mb/S ,传输速率与传输距离成

反比, 在 100Kb/S 的传输速率下, 才可以达到最大的通信距离, 对于速度要求高的应用场所

不适宜用 RS-485总线,通信距离 1km 以上时,应考虑通过增加中继模块或降低速率的方

法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

第二节 同轴电缆传输

同轴电缆的得名与它的结构相关。 同轴电缆也是局域网中最常见的传输介质之一。 它

用来传递信息的一对导体是按照一层圆筒式的外导体套在内导体(一根细芯)外面,两个

导体间用绝缘材料互相隔离的结构制选的,外层导体和中心轴芯线的圆心在同一个轴心

上,所以叫做同轴电缆,同轴电缆之所以设计成这样,也是为了防止外部电磁波干扰异常

信号的传递。

1 同轴电缆的种类

同轴电缆从用途上分可分为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 (即网络同轴电缆和视频同

轴电缆),同轴电缆分 基带电缆和 75Ω宽带电缆两类:


50Ω 

1) 基带电缆仅仅用于数字传输,数据率可达 10Mbps。

2) 宽带电缆是 CATV系统中使用的标准,它既可使用频分多路复用的模拟信号发送,

也可传输数字信号。同轴电缆的价格比双绞线贵一些,但其抗干扰性能比双绞线

强。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在设计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 当需要连接较多设备而且通信容量相当大时可以选择同轴电缆。

2) 在相对长的无中继器的线路上支持高带宽通信可选择同轴电缆。

3) 体积大,成本高,细缆的直径就有 3/8 英寸粗,要占用电缆管道的大量空间。

4) 不能承受缠结、压力和严重的弯曲,这些都会损坏电缆结构,阻止信号的传输。

2 网络同轴电缆

网络同轴电缆又分细同轴电缆和粗同轴电缆。

1) 粗缆的直径为 1.27 厘米,最大传输距离达到 500 米。由于直径相当粗,因此它的弹

性较差,不适合在室内狭窄的环境内架设。 粗缆适用于比较大型的局部网络,它的

标准距离长,可靠性高,由于安装时不需要切断电缆,因此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

整计算机的入网位置,但粗缆网络必须安装收发器电缆,安装难度大,所以总体

造价高。

2) 细缆的直径为 0.26 厘米,最大传输距离 185 米,缆线总长不要超过 185 米,否则信

号将严重衰减。 细缆安装比较简单,造价低,但由于安装过程要切断电缆,两头

须装上基本网络连接头( BNC),然后接在 T 型连接器两端,所以当接头多时容

易产生不良的隐患。

3 视频同轴电缆

英文简称 SYV,常有的有 75-7, 75-5,75-3,75-1 等型号,特性阻抗都是 75 欧姆,以

适应不同的传输距离。是以非对称基带方式传输视频信号的主要介质。

主要应用范围如:

1) 设备的支架连线

2) 闭路电视 (CCTV)

3) 共用天线系统 (MATV)

4) 彩色或单色射频监视器的转送

这些应用不需要选择有特别严格电气公差的精密视频同轴电缆。 标准视频同轴电缆既

有实心导体也有多股导体的设计。 建议在一些电缆要弯曲的应用中使用多股导体设计, 如

CCTV 摄像机与托盘和支架装置的内部连接,或者是远程摄像机的传送电缆。

第三节 光纤传输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光纤主要用于高质量信息传输及主干连接 , 按信号传送方式可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

光纤两种 , 线径为 65/125 微米。在水平连接上主要使用多模光纤 , 在垂直主干上主要

使用单模光纤。

主要用途

1) 长途通信系统

2) 市内中继通信系统, ISDN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

3) 电力,交通,煤炭等, LAN 局部地区通信网络系统

4) 用户通信网络系统

5) ITV, CATV等系统

特点:

1) 衰减低,频带宽,中继距离长

2) 抗电磁干扰

3) 保密性强

4) 缆外径小,重量轻

5) 施工,使用方便

光纤按信号传送方式主要分两种:

1) 多模光纤

2) 单模光纤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 多模光纤性能指标

包层直径 衰减( dB/km) 带宽 (MHz.Km)


项目 芯径( μm
) 筛选张力 N 数值孔径 温度特性
( μm
) 850nm 1300nm 850nm 1300nm
62.5 125.0 ≤ 2.7 ≤ 0.6 ≥ 200 ≥ 600 ≥ 9.0 0.275
指标 -40+60
± 2.5 ± 1.0 ≤ 3.0 ≤ 0.8 ≥ 160 ≥ 500 (>100Kpsi) ± 0.005

2 单模光纤性能指标

衰减( dB/km ) 色散 筛选
芯径 包层直径
项目 1550nm 截止波长 λm 张力
( μ m) ( μ m) 1310nm 1550nm 零色散波长( nm) 零色散斜率( nm ) 1288-1339nm
ps/nm.km N

9.3 125.0 0.36 0.22


指标 1300-1324 ≤ 0.092 ≤ 3.2 ≤ 18 Λ C:1100
-1330 8
± 0.5 ± 1.0 0.38 0.25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四节 网线传输

网线是网络通信的一种线缆,网线传输性能优越、机械性能强、温度特效好、电气性

能稳定、传输延时低、尺寸小、阻抗性好、具有优异的串扰、回损和隔离以及低插损耗。

1 网线的分类

网线主要分为:

1) 五类线

2) 超五类线

3) 六类线

2 网线应用范围

1) 适合 EIA/TIA 568A/B通用线序

2) 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媒体传播等

3) 支持语音、数据及大多数媒体高速传播

4) 支持 10Base T/100Base Tx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和 622Mbps ATM、令牌环等多

种网络类型,以全面通过 传输性能测试达标
FLUKE DSP-4100

3 网线选择和工程注意事项

1) 必须采用 8 根铜质网线,通过电阻测量方法确认。通常 305 米(1000 英尺 )一箱超

五类铜质网线每根实测应当在 30-38 欧姆之内,确保 8 根线中每根线电阻值尽量

一致。

2) 必须严格按照 VGA音频双绞线传输器要求的 B 类网线排序接法 (EIA/TIA-568B),确

保 VGA 音频双绞线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双绞线压接的水晶头线对一一对应。

3) 发送端与接收端的水晶头压线必须要牢固可靠, 2 个水晶头收发端共 2X8 个压接

触点,其中任何一个不可靠压接就有可能会造成屏闪甚至没有图像显示现象,建

议采用正规厂家和全铜压线端子水晶头。

4) 建议采用名厂的具有标准显卡输出的电脑主机或笔记本电脑做为 VGA播放源,发

送信号源与接收显示设备建议可靠接地。

5) 双绞线传输线缆不得与附近强电电缆并行或共缆传输,以消除强干扰或浪涌对设

备形成不稳定或有可能的设备损坏。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4 五类线

该类电缆增加了绕线密度,外套一种高质量的绝缘材料,传输率为 100MHz,用于语

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为 10Mbps 的数据传输, 主要用于 100BASE-T和 10BASE-T网络。这

是最常用的乙太网电缆。

5 超五类线

超 5 类具有衰减小,串扰少,并且具有更高的衰减与串扰的比值 (ACR)和信噪比

(Structural Return Loss)、更小的时延误差,性能得到很大提高。超 5 类线主要用于千兆位

以太网( 1000Mbps)。

6 六类线

该类电缆的传输频率为 1MHz~250MHz,六类布线系统在 200MHz 时综合衰减串扰比

(PS-ACR
)应该有较大的余量,它提供 2 倍于超五类的带宽。六类布线的传输性能远远高

于超五类标准, 最适用于传输速率高于 1Gbps 的应用。 六类与超五类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

在于:改善了在串扰以及回波损耗方面的性能,对于新一代全双工的高速网络应用而言,

优良的回波损耗性能是极重要的。 六类标准中取消了基本链路模型, 布线标准采用星形的

拓扑结构, 要求的布线距离为: 永久链路的长度不能超过 90m,信道长度不能超过 100m。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十七章 安防系统设计

安防系统指以搭建组织机构内的安全防范管理平台为目的, 利用综合布线技术、 通信

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将相关设备、软

件进行集成设计、安装调试、界面定制开发和应用支持。根据不同的太阳能发电厂项目的

规模、场地大小、甲方对安防的需求等安防系统集成实施的子系统可选择设计监控系统、

防盗报警、门禁系统、对讲系统、巡更系统等。

对于大部分对安防要求不高的用户使用适当规模的视频监控系统就能够满足需要, 而

不能满足时再加上防盗报警系统相互补充配合。 门禁系统大多适合于办公场所的出入地点

安装,对讲系统则适用于大场地的相互联络、提醒,对值守工作的管理有较高要求的用户

则可安装巡更系统。 光伏并网发电站的安防系统应根据需要进行设计, 即可选用基本的简

单功能,也可选用复杂的综合性功能。具体设计到何种程度,主要是依照建设方的实际需

求而定。 下面着重从组成安防系统的各子系统方面详细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作用和关键部

件性能,便于在具体设计时选用。

第一节 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应该说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 以功能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

方面:

前端摄像系统

视频传输系统

操作控制系统

视频显示和记录系统

摄像部分是视频监控系统的前沿部分,是整个系统的“眼睛” ,它把监视的内容变为

图像信号, 传送控制中心的监视器上, 摄像部分的好坏及它产生的图像信号质量将影响整

个系统的质量。

传输部分是系统的图像信号通道, 系统根据各监控点的距离远近采用同轴视频电缆传

输和光纤传输两种方式。

控制部分是整个系统的“心脏”和“大脑” ,是实现整个系统功能的指挥中心。

显示部分一般是由一台或多台监视器组成, 它的功能是将传送过来的图像一一显示出

来。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
摄像 摄像 摄像

通 信

号通道 远距离
显 示 控制管理设

系统原理示意图

1 前端摄像系统

摄像系统主要包含枪式摄像机、 快速球机、 网络摄像机、 云台、摄像机防护罩等设备。

1) 枪式摄像机

通常安装在需要定点监视的较小区域,摄像方位是被固定的。其优点是摄像机取

景距离远而广,景象清晰。安装采用壁装,牢固、大方。可以考虑厂区内站房外

的区域、人员不易观察到的厂区死角安装,不需重点监视的设备室对设备工作状

态的监视等。

2) 快速球机

通常安装在需要重点监视的较大区域,所要监视的区域范围比较广、经常要频繁

观察区域内的不同监视点,摄像方位是随意可调的,由操作人员或软件控制。可

以考虑在厂区大门、办公楼区域等人员往来频繁并走动范围复杂的地方安装,需

要重点观察的设备室内安装,通过镜头转动、变焦等操作更清晰监视重要设备的

工作状态。

3) 网络摄像机

与一般摄像机不同的地方在于输出信号为数字信号,平常使用的摄像机都是使用

同轴视频电缆作为传输信号通道, 而网络摄像机的信号通过自带水晶头与 RJ45口

连接接入网络。通常在接入网络方便、传输距离较远的位置使用,也分为枪式和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快速球机。

4) 云台

作为一般固定式摄像机的基座使用,可上下左右转动,使得监视范围扩大,由操

作人员或软件控制。

5) 摄像机防护罩

作为摄像机的外层保护设备,有防风、防雨、防尘等作用,还可加装伴热装置或

风扇使摄像机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正常工作。

2 视频传输系统

视频传输系统作为图像信号通道常使用同轴视频电缆、光纤、双绞线等。

1) 同轴视频电缆

视频信号传输最常用的介质,用于传输距离较近的地方。通常在 600m 以内没有

强烈干扰的情况下由近至远选用 SYV-75-3、 SYV-75-5、SYV-75-7 不同型号。

2) 双绞线

布线方便,线缆利用率高。一根普通超五类网线,内有 4 对双绞线,可以同

时传输 4 路视频信号,或 3 路视频、 1 路控制信号;而且网线比同轴电缆更

好敷设。通常使用在中长距离,成本较低但需要配备双绞线传输器使用。

3) 光纤

抗干扰性能最好,信号衰减小、传输容量大,适合远距离使用。但敷设较麻

烦,配套设备较多。

3 控制系统及记录存储系统

作为视频监控系统的的核心,通常使用数字硬盘录像监控主机、工控计算机。

1) 数字硬盘录像监控主机

淡化单一硬盘录像功能,强调系统综合集成能力与网络远程集中控制与管理能

力。系统软件可将接入的各种外部报警与监控设备完美的统一在一个平台上运

行,可方便地实现各种设备之间的相互关联、联动动作与控制。

2) 工控计算机

通过配套的视频监控软件实现图像录制、 循环录像、 画面转换、 录像检索回放等,

可以控制多种解码器、快球,支持多种快球的预置位操作,点击界面上的相应按

钮便可控制摄像机的各种动作。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4 系统设备例举介绍

1) 枪式摄像机

制式: PAL/NTSC

成像器件: 1/3" SONY CCD

线数: 480 线

镜头驱动接口: C/CS 接口

照度: 0.1LUX

信噪比: 超过 52db

背光补偿: ON/OFF

自动增益控制: ON/OFF

电子快门: 1/50 ( 1/60 ) --1/10000 ( sec)

同步系统: 外同步 / 内同步

工作温度: -20 °
C to + 50 °
C

电源: DC 12V/AC24V

, WN500-302C
WN500-301C , WN500-312C
WN500-311C , WN500-313C

产品概述及特征

・采用 1/3 英寸 Sony Super HAD CCD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DSP


),能提供优质的图像和

良好的性能;

・最低照度 0.1Lux ;

・具有强大的抗电磁干扰能力、高色彩还原度、低照度、自动电子 快门、逆光补偿、高信

噪比、自动电子增益、支持 VIDEO/DC自动光圈镜头、可设定多种固定电子快门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产品性能参数 / 规格表

型号 WN500-301C WN500-302C WN500-311C WN500-312C WN500-313C

成像元件 1/3 〞 Sony SuperHAD CCD 1/3 〞 Sharp CCD 1/4 〞Sharp

CCD

有效像素 :510(H) X 492(V) PAL :500(H) X 582(V)


NTSC

解析度 420TV LINES 480TV LINES 420TV LINES 420TV LINES 420TV LINES

最低照度 0.1Lux 0.01Lux 0.1Lux

信噪比 大于 48dB ( AGC OFF


自动电子快门 自动: NTSC


:1/60 秒— 1/100000 秒, PAL:1/50 秒— 1/100000 秒

Gamma补偿 0.45

同步系统 内同步

镜头座 CS镜头座

自动光圈控制 DC/Video 可选择

自动增益控制 ON/OFF可选择

背光补偿 ON/OFF可选择

视频输出 1Vp-p/75 欧姆, BNC接头

整机功耗 小于 120mA

电源要求 , 150mA
DC12V

操作温度 -20 ℃~ 60℃

外型尺寸( mm
) 124(L)mmX56(W)mmX50(H)mm 122(L)mmX65(W)mmX60(H)mm

2) 快速球机

产品概述及特点
・采用 1/4 英寸 Sony CCD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DSP),能提供优质的图像和良好
的性能;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采用金属环保隔热外壳,可设置 128 个预置点,具有路线编程设定功能,多区域

庶蔽功 能, 4 路报警信号输入,昼夜低照相馆度报像机,集成多协议等特点

产品性能参数 / 规格表

型号 WN500-8810L WN500-8800H

摄像机参数

图像传感器 1/4 ”SONY CCD

有效像素 44 万像素

水平解晰度 480TV LINES

镜头性能 F=1.4 f=4mm~73.8mm

变焦率 光学 18 倍 数码 12 倍

视角水平 47.3 度( 广角 ) 2.2 度( 远角 )

最小焦距 0.01 米( 广角 ) ,1.0 米(远角)

最低照度 0.7Lux~0.001Lux 1Lux

信噪比 大于等于 50db

电子快门 1/50~1/30.000S

慢快门帖积率 有 无

增益控制 自动 / 手动优先

逆光补偿 开/ 关

彩色 / 黑白自动 自动 / 手动控制 无

转换

云台参数

水平扫描 0°~360°可编程

垂直扫描 0°~90°

扫描速度 水平速度 0~280°/S 垂直速度 0~180°/S

自动翻转 二级分段控制(一级水平 180 度,二级垂直 90 度)

预置点数量 128 个可分别设置扫描速度及信留时间

巡视轨迹 8 组可编程路线,每组 16 个预置点

花样扫描 88 秒

两点线扫 可设置扫描速度,停留时间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操作菜单 摄像机 OSD菜单

庶蔽区 2个

比例变倍 根据焦距大小分六级自动调节运动速度

环境条件 室内型:温度 0°C~40°C 湿度:小于 90%RH

室外型:温度 -40 ° C~60° C 湿度:小于 90%RH

3) 网络摄像机

产品性能参数 / 规格表

型号 海康威视 DS-2CC112P-IR3

网络环境

网络协议 TCP/IP,HTTP,RTP,RTCP,ARP,ICMP,PPPOE,DHCP,FTP,UDP,DNS,DDNS,SMTP,

NTP,Static IP

LAN接口 10M/100M自适应以太网口, 1 个 RS- 485 接口端子

图像性能

分辨率 PAL:752(H) ×582(V) NTSC:768(H) × 494(V)

其他参数

摄像机性能 采用高性能 SONY CCD


;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细腻;低照度, 0Lux with

IR, 支持自动彩转黑功能,实现昼夜监控;支持背光补偿功能;支持自动

白平衡功能,色彩还原度高,图像逼真

信噪 >48db

视频输入 / 1Vp-p Composite Output ( 75 欧姆 /BNC)

输出

动态侦测 支持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软件升级 可通过网络远程升级

安装方式 壁挂,吊装

产品电源 ±10%
DC12V

外观参数

产品尺寸 86.5 ×83× 160mm

产品重量 1000g

环境参数

环境温度 -10-60 ℃

环境湿度 <95%

4) 数字硬盘录像监控主机

产品性能参数 / 规格表

产品系列 LM2116

视频输入 PAL /NTSC制, 75Ω, 1.0V(P-P)

音频输入 600Ω, 2.0V(P-P)

视音频输入通 1-36 路

录像最大资源 900 帧 / 秒

视频压缩标准 H.264

视频码流 50M/小时、 70M/小时、 120M/小时、 250M/小时

音频压缩标准 G.729

音频码流 32Kbps

分辨率 显示: 704 X 576 录像: 704 X 576(4CIF);528 X 384(DICF)


352 X 288(CIF)

录像模式 手动、自动录像;视频检测报警、外部报警录像

检索方式 可按通道、文件名、驱动器、时间段等多种形式,支持远程回放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网络传输方式 支持 TCP/IP、UDP、 Multicast 的各种网络

网络客户端形 专用客户端, IE 浏览器,数字矩阵, ActiveX控件

远程调看路数 目前支持最大同时 16 路实时调看(需硬件支持)

远程传输延时 小于 1.2 秒

电子地图 外部报警与远程分控支持电子地图操作

报警预录 支持图像移动报警和外部报警,预录时间: 10-180 秒可调

外部报警器 标配为 8 防区模块输入,另可选 ACP-16-16:16 个标准防区输入,对

应 16 个继电器( 5A,250V)联动输出,或 VISTA-120


: 128 个标准防

区输入

外部矩阵、解码 可控制多种矩阵系列

器、快球控制 可控制解码器快球

电源 , 250W/300W
AC220V50HZ

产品性能参数 / 规格表

产品系列 JW2101Q JW2102Q JW2104Q JW2108Q JW2116Q

说明 1路 2路 4路 8路 16 路

主处理器 工业级嵌入式微控制器

操作系统 嵌入式 LINUX操作系统

用户界面 16 位真彩色图形化菜单操作界面,支持 USB鼠标操作,带有菜单注释

视频标准 PAL(625 线, 50 场/秒), NTSC(525 线, 60 场/秒)

视频输入 4/8/16 路符合视频 (NTSC/PAL),BNC(1.0V


P-P,75Ω)

视频输出 2 路复合视频 (PAL/NTSC) BNC(1.0VP-P,75 Ω)


,1 路 VGA输出

音频输入 无

音频输出 无

系统资源 同时多路录像,同时录像回放、同时网络操作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监视屏幕 1/4/8/9/16 画面显示, PAL实时监视 D1:704×576

图像压缩 H.264 限定码流、 H.264 可变码流

音频压缩 无

图像分辨率 PAL 实时监视 D1:704×576,录像回放 CIF:352×288

D1(非):704× 576(4路不支持 )

图像质量 6 档可调

图像移动侦测 区域设置: 每画面可设置 192(16×12)


个检测区域; 检测灵敏度设置: 可

设置多级灵敏度

本地回放 2路

视频记录速度 实时模式: PAL制每路 1~25 帧 / 秒可调和 NTSC制每路 1~30 帧/ 秒可

本地存储接口 支持 IDE硬盘

本地存储容量 可内置 1~8 个大容量硬盘,支持最新的大容量硬盘

占用硬盘空间 视频: 56~500M 字节 / 小时

本地备份接口 支持 IDE接口备份设备,支持 USB接口备份设备

云台控制接口 RS485,RS232

网络接口 RJ45 10M/100M 自适应以太网口

报警输入 16 路报警输入 (低电平有效 )

报警输出 6 路继电器输出,其中一路为可控 DC+12V 输出

报警继电器 30VDC 1A,125VAC 1A(联动输出 )

电源 220V+10% 50Hz+2% / 110V 60Hz

功耗 (不含硬 25~ 40W

盘)

使用温度 0℃~+55℃

使用湿度 10%~90%

大气压 86kpa~106kpa

外型尺寸 2U 标准工业机箱, 440(宽)x460(深)x89(高)mm

重 量 6.5-7.5KG(不含硬盘 )

安装方式 机架安装,台式安装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二节 防盗报警系统

防盗报警系统既能作为一个单独的安防系统, 也可作为视频监控系统的补充, 对于视

频监控系统不便安装的位置、不易监控的区域,防盗报警系统更具有隐蔽性。

防盗报警系统根据功能的不同主要分为:

探测设备

信号传输设备

报警管理设备

探测设备是系统的前沿单元,是整个系统的“眼睛” ,它将检测结果传送控制中心的

报警主机上,探测设备的灵敏度、准确度将影响整个系统的及时、有效性。

传输设备将探测的结果转换为可通讯信号, 通过地址的设置系统可准确判断出报警位

置。

报警管理设备是整个系统核心, 实时反馈现场各个探测点的状态, 是实现整个系统功

能的中心。

探测器 探测器 探测器 探测器

多路通信模块 单路通信模块

报警控制主机

系统原理示意图

1 探测设备

探测设备是防盗报警系统最需要认真选择的设备, 根据所有要防范的场所和区域, 选

择不同的报警探头,正确的选择则能使整个系统安全性能更高。

一般来说,门窗可以安装门磁开关,室内安装红外微波探头和紧急按钮,窗户安装玻

璃破碎传感器,根据探测方式的不同设备可分为以下几种,使用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 热感红外线探测器

任何物体因表面热度的不同,都会辐射出强度不同的红外线。因物体不同,其所

辐射之红外线波长亦有差异,热感红外线探测器即用此方式来探测人体,红外探

测器主要是用来探测人体和其它入侵的移动物体,当人体进入探测区域,稳定不

变的热辐射被破坏,产生一个变化的热辐射。

2) 微波物体移动感知器

利用高频无线电波的多普勒频移动来作为侦测手段,适合与开放式空间和广

场,微波是一种频率非常高的无线电波,波长很短,容易被物体反射,根据入射

波和反射波的频率漂移,就可以探测出入侵物体。

3) 红外波探头

是报警设备中常用的设备之一,它的工作原理集红外与微波于一身,当红外

于微波同时有报警信号时,探头才会有报警输出,降低了误报的可能,红外微波

探头有多种型号,对应不同的探测距离,有的探测一个扇形区域,有的探测一个

狭长区域(如走廊),有的是 360 度探测,一定要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型

号,这样才能大到效果,探测器的灵敏度一般是可以调节的。

4) 门磁开关

是一种广泛应用,成本低,安装方便,而且不需要调整的和维修的探测器,门磁

开关分可以移动部件和输出部件,可移动的部件安装在活动的门窗上。输出部件

安装在相应的门窗上,两者安装距离不超过 10 毫米,输出部件上有两条线,正

常状态为常闭输出,门窗开启超过 10 毫米,输出转换为常开。

5) 玻璃破碎感知器

它利用压电式微音器,装于面对玻璃的位置,由于只对高频的玻璃破碎声音进行

有效的检测,因此不会受到玻璃本身引起的震动而反应。

6) 超声波物体移动探测器

超声波物体移动感知器需要一个能够发送超声波及另一个负责接收的换能器,也

有接收及发射器共存在一个本体上的,平常发射用的换能器发送一固定频率的超

声波,散布在侦测的空间中,如果有一物体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其频率会发生偏

移,借此检测出是否有物体移动,该探测器容易受到震动和气流的影响。

7) 红外对射探头

利用光速遮断方式的探测器,当有人横跨过监控防护小区时,遮断不可见的红外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线光束而引发警报,他总是成对使用,一个发射,一个接收。发射机发射一束或

多束人眼无法看到的红外光,形成警戒线,有物体通过,光线被遮挡,接收机信

号发生变化,放大处理后报警,红外对射探头有选择合适的响应时间:太短容易

引起不必要的干扰,如小鸟飞过,小动物穿过;太长会发生搂报。通常以 10 米

每秒的速度来确定最短遮光时间。若人的宽度为 20 厘米,则最短遮断时间为 20

毫秒。大于 20 毫秒报警,小于 20 毫秒不报警。

2 信号传输设备

防盗报警系统中的信号传输设备通常使用总线通信模块,具备地址拨码,通过 RS485

总线将信号传输给报警管理设备。根据系统规模选择不同接入路数的通信模块。

信号传输设备需要具备以下功能:

1) 开关量输入接口。

2) 485 通信接口。

3) 通信状态指示。

4) 输入防区实现报警联动输出,或编程为接收外部控制命令,实现中心手动控制或

响应其他模块报警联动输出。

3 报警管理设备

报警控制主机安装在房间隐蔽的地方以便布防和撤防, 一般为了确保安全报警控制主

机的接线都要穿管敷设在墙体内或在墙体外部使用钢管保护。 报警主机可以进行编程, 对

报警单元的常开,常闭输出信号进行判别,确认相应区域是否有报警发生。

报警控制主机需要具备以下功能:

1) 主干 485 总线端口, RS232端口;扩充设备 485 总线端口。

2) 主干总线可并接区域管理主机,扩充总线可挂接扩充模块。

3) 防区类型包括出入口、防拆、内部、周边、煤气、火警 、锁匙布撤防、无声紧急、

有声紧急。

4) 具备交流电、电池、总线通讯、扩充总线模块在线自动检测与显示等故障显示与

通讯报警。

5) 连接不同的总线扩充模块可实现一对多模式的继电器输出联动或一一对应的 12V

输出联动。

6) 自恢复保险丝,防雷、过流、过压等多重保护措施。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三节 门禁控制系统

门禁系统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最主要的保安设备, 和传统的保安设备不同,它变

被动的监控和报警为主动的控制, 起到了更高的安全作用。 安装门禁出入口管理系统是对

安全和效率的投资, 能长期安全运行, 可对通道门和消防门进行完全控制, 在安装使用后,

其优点集中表现在:

1) 财产保护;

2) 加强通道出入口有效控制管理;

3) 降低保安费用;

4) 增强设施管理;

5) 对进出人员可实时记录,发现问题可及时查询;

6) 改变防盗报警和闭路监视只能被动防守,把被动防守变为主动控制;

门禁系统安装在厂内各主要部门的门上,每个部门可设定可进入该部门的人员范围。

只要人员凭自已授权的感应卡在需要通过的门的感应器的感应距离范围内晃过, 系统就会

自动识别卡的权限, 如权限允许, 门则开启, 否则门不会打开。 另外, 门禁机上还有键盘,

可让使用者在感应卡读写后, 再用键盘密码开启门锁,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止不法分子盗

用别人的卡非法进入。

门禁控制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

1) 执行器

2) 感应卡

3) 读卡器

4) 控制器

5) 管理计算机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门锁 门锁

室外读卡器 室内读卡器 室外读卡器 室内读卡器

……
控制器 控制器

管理计算机

门禁系统原理示意图

1 执行器

执行器也就是门锁, 目前门锁产品都使用电磁感应锁。 按功能主要分为普通电磁感应

锁、信号反馈电磁感应锁。

1) 电磁感应锁

在不需要监控门开关状态下的情况下使用,通电吸合。

2) 信号反馈电磁感应锁

管理要求更高的系统中使用,在普通电磁感应锁的基础上带有检测门的开关状态

并反馈信号。

2 感应卡

感应卡相当于传统的钥匙外形如同标准信用卡, 卡内芯片写有 32 位永无重复的代码。

当卡片接近读卡器时,会自动将代码发送至读卡器。

3 读卡器

读卡器是读取感应卡的控制部分。内藏有无线电发射天线,当有感应卡接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近时能接收到卡片发送的代码等信息, 读卡器分析确认是有效卡后, 将代码传送至控制部

分。也可直接选用带有读卡功能的控制器。

1) 单向使用

在没有集中管理要求的系统中只在门外安装,也可不使用感应卡只在键盘输入密

码,系统主要起到阻止作用。

2) 配对使用

当有集中管理要求时,需在门的内外都安装,此时进出刷卡都可设定登记持卡人

信息、记录时间便于管理和考勤。

4 控制器

控制器可进行控制门锁、报警。控制器按预先设定的的系统参数操作,区分有效或无

效的卡,控制门锁开或关,输出报警信号等,储存操作记录并传送给控制中心。每个控制

器可以设置不同的系统参数,如有效卡号、操作方式、自动开门、有效时区等等。控制器

具有一个 485 接口,根据需要用于连接控制中心的 PC,此时就成为带管理的系统。不联

网也可进行控制。

5 管理计算机

管理计算机是一台运行门禁系统软件的 PC,运行环境为 Windows 。控制中心为卡片

授权,为控制器设置系统参数,监控每一个门的动作和状态,接收控制器发送的信息。可

根据用户要求高低决定是否配置。

第四节 巡更系统

为了加强厂区管理的安全工作, 以及对保安员值班工作的管理, 可设计保安巡更方案。

保安巡查管理系统用于对保安巡逻进行有效的签到管理。 通过本套系统促使保安员按管理

处规定的巡逻管理办法对厂区各地点进行定时的巡逻, 以便发现隐患并及时解决, 这种巡

查方式能大大加强厂区的安全工作,对保安值班员的巡查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巡更管理系统主要由以下设备组成:

1) 巡查棒

2) 信息钮

3) 通信座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4) 巡更管理软件

巡查棒是对巡查员及巡更过程进行信息采集、记录和管理的工具。

信息钮是存储位置或身份信息的设备,安装在需巡查的地点。

通信座是读取巡查棒记录、 信息钮数据及与巡查棒双向通信的设备。 可读取巡查棒记

录、清零巡查棒记录、对巡查棒校时和设置等。

巡更管理软件是系统的管理工具,也是系统核心。

巡更系统示意图

在需要巡查的地点安置信息钮,它储存地理位置的信息,巡查人员配备身份识别钮,

它储存巡查人员的身份信息; 巡查人员用巡查棒先碰触身份钮, 再至各巡查点碰触地点信

息钮,巡查棒就自动生成包括人员、地点、时间的巡查记录,然后巡查棒通过通讯座,将

巡查记录输入计算机内。

1 巡查棒

巡查棒的选用应整体用不锈钢制造,坚固耐用。不怕摔,防震,防潮,防静电,防水

性能佳。完全适用巡逻应用环境。巡查棒应确保数据不会丢失。

2 信息钮

信息钮的选用应使用不锈钢材料,需防水、防磁、防震、耐高温和低温性能特别好,

安装应该十分方便。 以便日后对巡查地点更换时轻松转移。 在设计巡查点时必须考虑以下

几个重点:

1) 关键设备区域

2) 重点防火区域

3) 重点防盗区域

4) 用户要求区域

3 通信座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通信座的选用应主要考虑到使用简单、方便、结实耐用,读取数据和交换数据速度快

等方面。

4 巡更管理软件

系统管理软件的选择应具备如下功能:巡查人员登记、巡更点设置、巡查棒注册、巡

查时间注册、巡查时间设置、巡查任务设置、巡查点编辑(包括巡查点增减,巡查点名称

和编号的更改)巡查记录读取、记录数据处理(存盘、打印、查询等)、系统管理(密码

更改、串行口选择)等功能。人机界面显示出该巡查员巡查的路线、到达每个巡查点的时

间和名称及漏查的巡查点, 并按照要求生成巡检报告。 巡查报表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巡查情

况:有无漏查,是否按时巡查,是否按规定路线巡查等。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十八章 直流电源系统设计

直流电源系统是指采用蓄电池组供电的直流系统, 是一种与电力系统运行方式无关的

独立电源系统。 在发电场站故障甚至交流电源完全消失的情况下, 为电力系统中相关设备

提供可靠的工作电源,因此它具有很高的供电可靠性。此外,由于蓄电池电压平稳,容量

较大,可以提供断路器合闸时所需用的较大的短时冲击电流, 直流电源主要是对发电场站

的断路器的控制回路、信号设备、微机保护、远动装置和自动装置以及(由逆变电源供电

的)计算机等设备供电。在正常和故障情况下以保证他们能可靠地动作。

1 设备性能要求

1.1 监测控制

系统结构 : N+1 模块化结构热备份 , 带电热插拔。

监控方式 : 采用触摸屏主监控,智能电池管理和支路绝缘监测 , “四遥”功能完善 , 并

提供数据库格式及通讯规约。 设有 RS232和 RS485接口, 使输出模拟量和状态量信号与变

电所综自系统连接, 通讯协议满足综自系统要求, 触摸屏主监控内设 CDT和 Modbus规约,

可以任意选择,信息有:直流母线电压、充电装置出口电压、直流系统接地、直流母线电

压异常、充电装置故障、蓄电池电压及开断设备的事故动作等信号和交流电源故障,直流

馈路空开跳闸等情况。

微机绝缘监测装置采用在线检测支路漏电方式,带有通讯接口,与直流系统通讯。

蓄电池浮充、均充电压可调。

电池监测仪能实现对每个单体电池电压和内阻的监控, 具备容量分析功能, 能与直流

系统通讯,其测量误差应≤ 2‰。

能实现多个整流模块民主均流。

直流系统能与监控系统通讯,支持公共通用规约。

1.2 充电模块

直流电源系统的充电模块采用高频开关电源, 它是采用软开关技术的一种高效高精度

电源,可多模块并连工作。它的电池兼容性高、直流可控性好、功率因数高、噪音低、均

流性好、体积小、直流成分纯净度高、重量轻、效率高、输出纹波小、模块叠加、 N+1热

备份设计,及便于计算机管理。由于它的输入输出接口都采用硬接插件(热插板)连接方

式, 维修更换极为简便 , 所以特别适合电力系统动态负荷多、稳压、稳流、纹波精度要求高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和 N+1的冗余配置、较好的电磁兼容性、可靠性的要求。

1.3 蓄电池组

蓄电池是系统供电不可缺少的设备,固定型阀控式( )铅酸蓄电池因具有不需要
GFM

加水、不溢酸、酸雾极少等特点而被机房广泛使用。蓄电池是有一定使用寿命的,如果不

了解蓄电池的电特性,平时不注意维护,就会引起容量损失而提前失效,一旦蓄电池容量

下降而达不到预定的放电时间,就不能保证电视节目的传输,甚至造成重大的责任事故,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蓄电池的性能,并能正确地使用和维护。

1.4 逆变装置

DC-AC逆变装置:利用直流屏的蓄电池,在交流停电的状态下,能长时间不间断的给

电站监控用 PC机及报警打印机、普通照明等提供正弦波交流应急电源。

2 接线方式

直流系统接线:一组充电机一组电池,单母线不分段,无调压装置,输入为 ,
380ACV

输出为 220/110DCV。馈出回路按照负荷的容量及回路数确定。

2.1 交流配电单元

将交流电源引入分配给各个充电模块, 可实现两路交流输入的自动切换。 可监测交流

电压,及过、欠压保护。

监测双路交流供电电压和交流接触器状态:当一路电网掉电、电网电压过高或过低、

电网三相不平衡时自动将系统供电切换到另一路并发出声光报警。

2.2 直流馈电单元

监测各直流馈电输出的电压、电流,各馈电输出开关状态、熔断器状态、绝缘状态和

降压模块状态,当发生异常情况时发出声光报警。

检测内容已分类定义,也可以按用户要求定义。

开关量检测可提供常开或常闭接点输入方式。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十九章 站用电源设计

1 站用变压器选择

1.1 负荷计算

负荷计算原则:

连续运行的设备应予计算;

不经常短时及不经常而断续运行的设备不予计算;

由同一电源供电的互为备用设备只计算运行的部分;

由不同电源供电的互为备用设备,应全部计算。

1.2 容量选择

站用变压器的容量留有 10%左右裕度。备用变压器的容量应与最大一台工作变压器容

量相同。 装于屋外或屋外进风小间内的变压器, 其容量在北部或中部地区一般不考虑温度

修正,但南方地区宜将小间进出风温差控制在 10℃以内。

1.3 电压调整

在正常电压偏移和站用负荷波动的情况下, 站用电母线电压偏移应不超过额定电压的

±5%。电源电压的波动范围应根据各电厂的具体情况确定,可采用普通变压器,但应符合

下列要求:为适应近、远期电源电压的正常波动,分接开关的调压范围应取 10%;分接开

关的电压应尽量采用 2.5%;额定分接位置宜在调压范围的中间。

2 站用低压电器选择

2.1 选型原则

低压电器应满足正常持续运行、并适应生产过程中各项操作要求,事故时应保证

安全迅速而有选择性地切除故障

低压电器应校验短路时的动、热稳定。

熔断器及断路器应按回路可能发生的最大短路电流来校验其允许的额定短路分段

能力。

断路器瞬时或延时过流脱扣器的整定电流应按最小短路电流校验灵敏系数。

交流接触器和磁力启动器的等级和型号,应按电动机容量和工作方式选择。

2.2 低压电器组合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在供电回路中, 宜装有隔离电器和保护电气。 对于电动机回路还应装设操作电器。

各级保护设备之间,在短路时应选择性的动作。

回路额定电流选择的设备和电缆与系统的短路水平相适应,

电源及馈线断路器按选择性要求选用短延时过流保护,柜内装设保护、表计等设

备。

分支回路一般选用熔断器或塑壳断路器作保护设备,以接触器、继电器、控制变

压器及按钮等构成操作联锁回路单元。

3 站用电源供电方式

站用电一般采用独立供电系统,原则上不取用光伏发电系统的电能,而是直接从交流

电网接入, 站用电源设计时一般有单回路和双回路两种设计方式, 单回路方式直接从就近

电网上 T 接,如果就近无配电电网,站用电源则设计从光伏系统送出线路上接入。双回路

方式则是分别从两个供电网上接入。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二十章 无功补偿设计

1 补偿装置的功能

1.1 并联电容补偿

交流滤波装置(断路器投切的交流滤波装置 / 可控硅投切的交流滤波装置)可向电网

提供可阶梯调节的容性无功的同时, 给电网的谐波电流提供一个阻抗近似为零的通道, 以

降低母线谐波电压正弦波形畸变率,进一步提高电压质量。

1.2 静补装置

静补装置 (相控电抗器型 / 自饱和感性无功器型 / 直流励磁饱和电抗器型) 可向电网提

供快速无级连续调节的容性和感性无功, 降低电压波动和波形畸变率, 全面提高电压质量;

并兼有减少有功损耗、提高系统稳定性、降低工频过电压的功能。

2 设置补偿装置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设置补偿装置时,应由系统专业根据电网电压、系统稳定性、有功分配、无功平衡、

调相调压, 以及限制谐波电压、 潜供电流、 暂时过电压等因素, 提出补偿装置的设置地点、

种类、形式、容量和电压等级。 电气专业要从安装地点的自然环境条件, 装置的接线方式、

布置型式、控制保护方式,设备的技术条件,以及避免或限制补偿装置引起的操作过电压

和谐振过电压等角度出发,予以配合。

3 补偿无功功率的装置型式及其容量的选择

并联补偿装置中主要用来对电网的容性过感性无功功率进行调节。

3.1 装置的原理接线

静补装置由一个可无级调节电感量的电抗器和交流滤波器联合组成。 整个装置前 (根

据母线短路容量、断路器性能和确定的无功调节方式等因素)装设断路器。

3.2 装置的选择

用户与电网连接点原有的总电压正弦波畸变率超过表 9-3 规定极限值的 75%,或用户

向电网注入的谐波电流超过表 9-4 规定的允许值时, 或作为用户的换流设备 (或交流调压

装置)总容量超过 9-5 规定值时,应由电力部门经过核算,确定该用户是否应就地装设交

流滤波装置。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3.3 装置的容量选择

3.3.1 补偿装置安装的“最大容性无功量”的原则

对于 35~110kV 变电所,可按主变压器额定容量的 10%~30%作为所需补偿的最大容

性无功量。地区无功缺额较少或距离电源点较近的变电所,取较低值;地区无功缺额较多

或距离电源点较远的变电所,取较高值。

3.3.2 补偿装置安装的“最大感性无功量”的原则

1)在一般情况下,安装的最大感性无功量应等于电网无功变化量的最大幅值(但在

多长的时间范围内选取这个最大幅值, 目前无规定, 工程中可按每月平均日无功负荷曲线

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值选取) 。

2)如果电网无功变化量中的一部分,可以用具有阶梯调节能力的并联电容补偿装置

时,则静补装置安装的容量可按调节能力适当减少。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4 相控电抗器

相控电抗器是通过可控硅开关瞬时导通和截止,来控制感性无功功率有效值的变化。

施加正弦电压时,单相相控电抗器仅产生奇次谐波。

由单相产品可组成 Y 接法或△接法的三相产品。△接法可补偿三相不平衡无功负荷,

而且可以消除本身的三倍于基波频率的谐波电流对电网的影响。 Y 接法只适用于三相平衡

无功负荷的补偿。

5 补偿装置的布置

静补装置的布置为混合型。 静补装置的断路器一般布置在变电做的配电装置内, 当需

要单独布置时, 10kV 及以下的断路器为屋内布置,且为开关柜式, 35kV 及以上的可采用

户内或屋外布置,为开关柜式和装配式两种。根据具体工程可采用户内式或户外式。

相控电抗器的可控硅开关为户内布置, 房屋需要空调和电磁屏蔽; 电控器本体及其附

件一般均为户外落地布置。 对于大容量单相空芯线性电抗器, 布置时应满足制造厂提出的

三相设备之间及设备与周围钢构件之间的最小允许距离, 而且其周围的钢构件不应构成闭

合回路。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二十一章 太阳能光伏系统发电量测算

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是一个重要数据,直接关系到光伏发电系统的收益,系统的测算

与建设地点的情况、系统的整体效率有密切关系。

1 系统效率测算

采用效率为关键计算参数,系统效率主要考虑的因素有:灰尘、雨水遮挡引起的效率

降低、温度引起的效率降低、组件串联不匹配产生的效率降低、逆变器的功率损耗、直流

交流部分线缆功率损耗、变压器功率损耗、跟踪系统的精度等等。

①灰尘、雨水遮挡引起的效率降低

太阳能电池组件需要阳光直接照射到组件表面,因此,任何遮挡物均会造成组件转换

受到影响,通常可按照灰尘影响程度、人工清理的频度,取数值 3%~ 10%。

②温度引起的效率降低

电池板工作温度可以由以下计算公式:

NOCT=45°C, Kt晴朗指数 0.7, Tc 为电池板温度, Ta为环境温度

根据招标文件提供的温度平均值及电池组件的温度效率因素,

为多晶硅的温度功率衰减因子,按所选择的电池板取参数,比如 。

计算时考虑考虑各月根据辐照量计算加权平均值,可以计算得到 加权平均值。

③组件串联不匹配产生的效率降低

组件串联因为电流不一致产生的效率降低,根据电池板出厂的标称偏差值,以及组串

连接可能造成的不匹配程度,取 1%~3%

④直流部分线缆功率损耗

根据项目的实际直流部分的线缆连接,计算得直流部分的线缆损耗百分比。

⑤逆变器的功率损耗

按实际选择逆变器的效率,选择使用欧洲效率,如无此参数,可根据其效率曲线计算

逆变器的欧洲效率:

η EURO = 0.03 ×η 5% + 0.06 ×η 10% + 0.13 ×η 20% + 0.1 ×η 30% 0.48 ×η 50% + 0.2 ×η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⑥交流线缆的功率损耗

根据项目的交流部分的线缆连接,计算得交流部分的线缆损耗 =0.8%。

⑦变压器功率损耗

按实际选用的变压器,在系统通常的工作状态下的损耗取百分比。

⑧其它功率损耗

以上的系统损耗尚不能囊括所有,如不可用的太阳光辐照效率、相关电气设备功率损

耗等,在此不做一一分析,根据具体系统配置来决定。

⑨总体系统效率

根据以上各部分的效率和损耗计算,得到系统总体平均效率数据。

2 系统发电量测算

计算步骤如下

①查项目地区的气象资料、月平均水平面的太阳能辐照量资源(度 / 平方米 / 日);

②根据计算机辅助软件( PVCAD)计算出该方阵倾斜面上的日均辐照量(度 / 平方米 /

日);

③根据每月日均辐照量,在软件上计算出该项目地区在 1 月—12 月平均发电量(度);

④每月发电量计算公式:

EP=HA*K*PAS*T

式中:

EP------- 每月的发电量( KW.h/r )

HA------ 倾斜面上的辐照量( KW.h/r )

PAS---- 太阳能电池阵列的输出功率 (W)

K----- 综合系统效率

T------ 每月发电天数

例如:乌鲁木齐 1 月份倾斜面日均辐照量为 5.13 度,系统整体效率 75%,则该 100KW 的

太阳能电站, 1 月份的发电量: 100KW*5.13 度*75%*31 天=11927.25 万度电。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二十二章 电气设计及光伏系统设计规范

第一节 光伏组件标准和规范

GB 6495.1-1996 光伏器件 第 1 部分 : 光伏电流-电压特性的测量

GB 6495.2-1996 光伏器件 第 2 部分 : 标准太阳电池的要求

GB 6495.3-1996 光伏器件 第 3 部分 : 地面用光伏器件的测量原理及标准光谱辐照度

数据

GB 6495.5-1997 光伏器件 第 5 部分 : 用开路电压法确定光伏 (PV)器件的等效电池温度

(ECT)

SJ/T 11209-1999 光伏器件 第 6 部分 标准太阳电池组件的要求

GB 6495.7-2006 光伏器件 第 7 部分:光伏器件测量过程中引起的光谱失配误差的计

GB 6495.8-2002 光伏器件 第 8 部分 : 光伏器件光谱响应的测量

GB/T 6495.9-2006 光伏器件 第 9 部分 :太阳模拟器性能要求

GB 20047.1-2006 光伏( PV)组件安全鉴定 第 1 部分:结构要求

GB 20047.2-2006 光伏( PV)组件安全鉴定 第 2 部分:试验要求

GB/T 18912-2002光伏组件盐雾腐蚀试验

GB/T 19394-2003光伏( PV)组件紫外试验

EN 61721-1999 光伏组件对意外碰撞的承受能力 (抗撞击试验 )

GB 6495.4-1996 晶体硅光伏器件的 I-V 实测特性的温度和辐照度修正方法

GB/T 18210-2000 晶体硅光伏( PV)方阵 I-V 特性的现场测量

SJ/T 10173-1991 TDA75单晶硅太阳电池;

GB 11011-1989 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的一般规定

GB6495-86 地面用太阳能电池电性能测试方法;

GB6497-1986 地面用太阳能电池标定的一般规定;

GB/T 18911-2002 地面用薄膜光伏组件 设计鉴定和定型

GB/T 9535-1998 地面用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设计鉴定和类型;

SJ/T 9550.30-1993 地面用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 质量分等标准;

GB/T 14007-1992 陆地用太阳能电池组件总规范;

GB 9525-1998陆地用太阳能电池组件环境试验方法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GB/T 2296-2001太阳电池型号命名方法

GB/T 6495.8-2002 太阳电池光谱响应测试方法;

SJ/T 10459-1993 太阳电池温度系数测试方法;

SJ/T 11061-1996 太阳电池电性能测试设备检验方法;

IEEE 1262-1995太阳电池组件的测试认证规范;

GB/T 11010-1989 光谱标准太阳电池;

第二节 电气系统标准

1 电气系统标准及规范

GB/T 19064-2003家用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SJ/T11127-1997 光伏( PV)发电系统过电压保护 —导则

GB 19939-2005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技术要求

GB/Z 19964-2005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定

GB/T 20046-2006光伏( PV)系统电网接口特性( IEC 61727:2004,MOD)

DL/T5218-2005220kV~ 500kV 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

GB/T 14549-1993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

GB/T 15945-2008电能质量 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

GB/T 15543-2008电能质量 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

GB/T12325-2003 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GB 12326-2000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DL/T 448-2000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

GB/T 3859.2-1993半导体变流器 应用导则

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 IP 代码)(IEC 60529:1998


DL/T 5044-2004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GB/T 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14537—199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

GB 16836—200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安全设计的一般要求

DL/T 587-2007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

DL/T 478—2001 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T 487-2001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DL/T 770-2001 微机变压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T 5092-1999 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GB 1984-2003交流高压断路器

GB/T 3309-1989高压开关设备常温下的机械试验

GB 11022-1999高压开关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GB 3906-2006 3.6KV~40.5KV金属封闭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DL/T 404-2007 3.6KV~40.5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GB/T 7354-2003局部放电测量

GB/T 772-2005高压绝缘子瓷件技术条件

DL/T 555-2004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耐压及绝缘试验导则

GB/T 8287.1-2008 标称电压高于 1000V 系统用户内和户外支柱绝缘子 第 1 部分:瓷或

玻璃绝缘子的试验

GB/T 8287.2-2008 标称电压高于 1000V 系统用户内和户外支柱绝缘子 第 2 部分:尺寸

与特性

DL/T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GB/T 18216.1-2000交流 1 000 V 和直流 1 500 V 以下低压配电系统电气安全 防护检测

的试验、测量或监控设备 第 1 部分 :通用要求

GB/T 18216.2-2002 交流 1000V 和直流 1500V 以下低压配电系统电气安全 防护检测的

试验、测量或监控设备第 2 部分 :绝缘电阻

GB50057-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标准

DL/T 645-2007多功能电度表通讯规约

DL/T 5003-2005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

GB 20514-2006光伏系统功率调节器效率测量程序

2 电气系统施工安装标准及规范

DL/T 5161.1-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1 部分 :通则

DL/T 5161.2-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2 部分 :高压电器施工质

量检验

DL/T 5161.3-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3 部分 :电力变压器、

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质量检验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DL/T 5161.4-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4 部分:母线装置施工

质量检验

DL/T 5161.5-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5 部分:电缆线路施工

质量检验

DL/T 5161.6-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6 部分:接地装置施工

质量检验

DL/T 5161.7-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7 部分:旋转电机施工

质量检验

DL/T 5161.8-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8 部分:盘、柜及二次

回路结线施工质量检验

DL/T 5161.9-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9 部分:蓄电池施工质

量检验

DL/T 5161.10-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10 部分: 35kV 及以下

架空电力线路施工质量检验

DL/T 5161.11-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11 部分:电梯电气装

置施工质量检验

DL/T 5161.12-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12 部分:低压电器施

工质量检验

DL/T 5161.13-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13 部分:电力变流设

备施工质量检验

DL/T 5161.14-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14 部分:起重机电气

装置施工质量检验

DL/T 5161.15-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15 部分:爆炸及火灾

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质量检验

DL/T 5161.16-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16 部分: 1kV 及以下

配线工程施工质量检验

DL/T 5161.17-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 17 部分:电气照明装

置施工质量检验

GB/T 16895.32-2008 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 7-712 部分 :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 .太阳能光

伏(PV)电源供电系统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DL/T 869-2004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

DL/T 5001-2004 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

NDGJ8-89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技术规定

DL/T 5190.5-2004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篇)

DL/T 5210.1-2005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土建工程

DL/T 5009.1-2002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

DL 5007-1992 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 焊接篇

GB 17466.1-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固定式电气装置电器附件安装盒和外壳 .第 1 部分 :通

用要求

第三节 电线电缆标准及规范

1 电线电缆标准和规范

DL/T 754-2001铝母线焊接技术规程

GB50217-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DL/T 5182-2004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就地设备安装、管路、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2 电线电缆施工安装

DL/T 5161.5-2002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DL 453-1991(2005)高压充油电缆施工工艺规程

DL/T 602-1996(2005)架空绝缘配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8-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第四节 逆变器标准及规范

DL/T 857-2004发电厂、变电所蓄电池用整流逆变设备技术条件

DL/T 527-2002静态继电保护装置逆变电源技术条件

GB/T 21225-2007逆变应急电源

GB/T 20321.1-2006离网型风能、太阳能发电系统用逆变器 第 1 部分:技术条件

GB/T 20321.2-2006 离网型风能、太阳能发电系统用逆变器 .第 2 部分 :试验方法

DL/T 527—2002 静态继电保护装置逆变电源技术条件

Q/SPS 22-2007 并网光伏发电专用逆变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YD/T 680-1994通信用逆变设备质量分等标准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YD/T 777-2006通信用逆变设备

JB/T 7824-1995逆变式弧焊整流器 技术条件

电磁兼容性相关标准: EN50081或同级以上标准

EMC相关标准: EN50082或同级以上标准

电网干扰相关标准: EN61000 或同级以上标准

电网监控相关标准: UL1741 或同级以上标准

电磁干扰相关标准: GB9254或同级以上标准

GB/T14598.9 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

GB/T14598.14 静电放电试验

GB/T17626.8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4598.3-93 6.0 绝缘试验

JB-T7064-1993 半导体逆变器通用技术条件 3.2 规范和标准

第五节 通讯系统标准

GB/T 13729-2002 远动终端通用技术条件

GB 20513-2006光伏系统性能监测,测量,数据交换和分析导则

DL/T 924-2005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术条件

DL/T 5065-1996火力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规定

DL/T 5149-2001 220kV~550kV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L/T 535-2009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

DL/T 856-2004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

DL/T578-1995 计算机监控系统基本技术条件

GB/T 13857-1992微波通信系统远程监控设备技术条件

JJF 1048-1995数据采集系统校准规范

IEC 62446-2009 网格连接光伏系统 .系统文件、试运行测试和检查的最低要求

第六节 暖通系统标准

1 暖通系统标准与规范

GB50019-2003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DL/T5035-2004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DL5053-1996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

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DL/T5072-2007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

GB50264-97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CJJ34-2002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CJJ/T81-98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2 暖通系统施工安装

GB50242-200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附条文说明 )

GB50235-97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金属管道篇)

DL5031-1994(2005)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

GB50275-98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JJ28-2004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第七节 给排水系统标准及规范

GB50013-200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268-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42-200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DL/T 5143-2002 变电站给排水设计规程

DL/T 5339- 2006 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范

GB/T 50106-2001给水排水制图标准

第八节 环境保保标准及规范

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 1 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中华人民共和

国环境保护法》;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 2 部分 :物理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批管理规定》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中“ 2 类”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的Ⅴ类标准;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 GB12348-2008)“2 类”标准;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12523-90);

本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及批复意见;

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批复意见。

第九节 消防标准及规范

GB 22134-200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组件兼容性要求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9-200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GB50140-200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第十节 混凝土标准及规范

GB 50164-1992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T 5223-2002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GB/T 5224-200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4463—84 预应力混凝土用热处理钢筋

GB 1499.1-2008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1 部分 :热轧光圆钢筋

GB 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2 部分 :热轧带肋钢筋

GB/T 1499.3-2002钢筋混凝土用钢筋焊接网

GB 2938-2008低热微膨胀水泥

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

GB 50204—2002 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GBJ146—90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GB50113—2005 液压滑动模板施工技术规范;

GBJ107—8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JGJ63—2006 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

JGJ18—2003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

SL46—94 水工预应力锚固施工规范;

DL/T 5144—2001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DL/T5100—1999 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程;

DL/T5150—2001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DL/T5056—2007 水工混凝土掺粉煤灰技术规范;

水工混凝土硅粉品质标准暂行规定(水规总院、水电总公司 1992 年 3 月)。

第十一节 钢结构制造和安装标准及规范

DL/T 678-1999电站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

GB50236—98 现场设备、工业管理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11345—89 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

JGJ 81-2002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 (附条文说明 )

JGJ 82-1991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 ,施工及验收规程 (附条文说明 )

GB 50221-1995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YB/T 9256-1996钢结构、管道涂装工程技术规范

第十二节 其他相关标准及规范

GB 24460-2009 太阳能光伏照明装置总技术规范

GB/T 18479-2001地面用光伏( PV)发电系统 概述和导则

IEC/TS 61836-2007太阳光伏能源系统 .术语、定义和符号

GB 2297-1989太阳能光伏能源系统术语

CJJ 45-200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GB/T 13730-2002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GB/T 19393-2003 直接耦合光伏 (PV)扬水系统的评估

GB/T 2423.1-2008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 A:低温试验方法

GB/T 2423.2-2001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 B:高温试验方法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GB/T 2423.3-2006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 Cb:设备用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DL/T 744-2001微机电动机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384—2008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第十三节 标准说明

JB——机械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MT——煤炭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QB——轻工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FZ——纺织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YB——黑色金属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JC——建材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YS——有色金属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DL——电力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HG——化工产品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SY——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SH——石化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JB——制药装备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BB——包装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JB——锅炉压力容器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SB——商业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WB——物流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QC——汽车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XB——稀土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HG—— 化工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出版发行机构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