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5

3 平面向量

  高爾夫球選手想在果嶺上第一次推桿就進洞的話 ¸ 除了控制好擊球的力道外 ¸ 也必
須掌握方向才能辦到﹒
  氣象報告說 ﹕ 『釣魚台海面東北風 10 級』﹒ 10 級是表示風力的大小 ¸ 而方向是由東
北吹向西南﹒
  雷達站測知 ﹕ 「漁船位於東 20°北 8 海浬處」﹒ 8 海浬是雷達站與漁船的距離 ¸ 而方
向是雷達站的東 20°北﹒
  當你站上電扶梯的一端被自動的帶到另一端時 ¸ 你的位置變化可以看成一種量 ¸ 其
大小是兩端的距離 ¸ 而方向是起點端到終點端﹒
  像這樣 ¸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同時具有大小 ¸ 又有方向的量 ¸ 這些量在數學中稱為向
量﹒ 向量是近代數學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 ¸ 它也是溝通代數與幾何的重要工具﹒ 在
本章中 ¸ 我們將學習向量的基本概念 ﹑ 運算法則 ﹑ 坐標表示及其應用﹒
數缺形少直覺 ¸ 形缺數難入微 ﹒
∼華羅庚∼

3-1 平面向量的幾何表示法 3-3 平面向量的內積


甲﹑向量的幾何表示法 甲﹑向量的內積
乙﹑向量的加法與減法 乙﹑兩直線的交角
丙﹑向量的係數積 丙﹑點到直線的距離
丁﹑柯西不等式
戊﹑正射影

3-2 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3-4 面積與二階行列式


甲﹑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甲﹑克拉瑪公式與二階行列式
乙﹑直線的參數式 乙﹑二階行列式的性質
丙﹑二階行列式的應用
3 平面向量

3-1 平面向量的幾何表示法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量 ¸ 有一種量有大小而沒有
方向 ¸ 例如 ﹕ 長度 ﹑ 質量 ﹑ 體積等 ¸ 這種量都可以用一個數
再附上適當的單位來描述 ¸ 稱為 純量﹒ 還有一部分的量 ¸ 除
了具有大小之外 ¸ 還有方向﹒ 例如 ﹕ 汽車正以時速 50 公里
的速度向東北方移動 ¸ 像這種須同時由大小與方向來描述的
量稱為 向量﹒ 向量是本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圖1

甲 向量的幾何表示法

  在足球場上 ¸ 中場球員 A ¸ 將足球


傳給前鋒 B ¸ 讓 B 射門 ¸ 如圖 2﹒ 我們
可以將 A ¸ B 兩點用線段連接起來 ¸ 並
在 B 點處畫一箭號表示方向 ¸ 來描述足
球的位移﹒ 像這種帶有箭頭的線段 ¸ 稱
為從 A 點到 B 點的 有向線段 ¸ 記作
@ A B ¸ 其中 A 點稱為有向線段 @AB 的始點¸
B 點稱為有向線段 @ A B 的終點﹒ 線段 AB
的長度稱為有向線段 @ A B 的長度 ¸ 以
│@ A B│表示﹒ 圖2

  我們經常用有向線段來代表向量 ¸ 而且有向線段的
方向代表向量的方向 ﹔ 有向線段的長度代表向量的大小﹒
例如 ﹕ 在圖 3 中 ¸ 有向線段 @ C D 表示方向是從 C 到 D ¸
大小是│@ C D│的向量﹒ 由有向線段 @ A B 所代表的向量仍
然以 @ A B 表示 ¸ 向量 @ A B 的大小也以│@ A B│表示﹒
  當兩個有向線段的長度相等 ¸ 而且方向相同時 ¸ 稱
圖3
這兩個有向線段所代表的 向量相等﹒ 例如 ﹕ 圖 3 中的
@ C D 與 @ E F 是兩個相等的向量 ¸ 記作 @ C D=@ E F﹒

142
3-1 平面向量的幾何表示法

  特別地 ¸始點與終點重合之有向線段所代表的向量稱為零向量 ¸ 記作 ! 0 ¸
例如 ﹕ @ A A ¸ @ B B 都是零向量﹒ 零向量的大小為 0 ¸ 其方向可視為任意方向﹒
  由於向量是由其大小與方向決定 ¸ 而不在意它的位置﹒ 因此 ¸ 有時為了方
便 ¸ 也以單一文字如 ! a ¸ ! b 來表示向量﹒
例題

如圖 ¸ 已知 O 為正六邊形 ABCDEF 的中心 ¸ 令

1 @ O A=! a ¸ @ O B=! b ¸ 選出正確的選項 ﹕


1 ! a =! b      2 @ B C=! a      3 @ D O=! a
4 @ FA=! b      5 @ D C=! b﹒
解析:

因為兩個向量要「大小相等 ¸ 且方向相同」才相等 ¸ 所以選項 345 是


正確的﹒
練習

如圖 ¸ 已知△ABC 為正三角形 ¸ P ¸ Q ¸ R 是三邊


的中點﹒ 選出與向量 @ P Q 相等的選項﹒
1 @ P R  2 @ PA  3 @ R A  4 @ R C  5 @ Q R﹒

乙 向量的加法與減法

(一) 向量的加法
  足球場上 ¸ 球員 A 將球傳給球員 B ¸ B 再將球傳給球員 C﹒ 這兩次足球移
動的總和 ¸ 相當於從 A 移動到 C 的位移 ¸ 我們以向量 @ A C 表示﹒ 因此 ¸ 我們
規定 @ A B 與 @ B C 的和為 @ A C﹒ 一般而言 ¸ 任意兩向量 ! a 與 ! b 之和也是這樣被定
義的 ﹕ 過任一點 A ¸ 作有向線段 @ A B 代表向量 ! a ¸ 再過 B 點作有向線段 @ B C 代
表向量 ! b ¸ 如圖 4 所示 ¸ 此時有向線段 @ A C 所代表的向量即為向量 ! a 與 ! b 的
和 ¸ 以 ! a +! b 表示﹒
143
3 平面向量

  
圖4

  當 @ A B 與 @ B C 不在同一直線上時 ¸ 我們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求 ! a +! b﹒ 過


點 A 作有向線段 @ A B 代表向量 ! a ¸ 再過 A 點作有向線段 @ A D 代表向量 ! b ¸ 如
圖 5 所示﹒ 然後以 # A B 與 # A D 為鄰邊作一平行四邊形 ABCD﹒ 因為 @ B C 與 @ A D
方向相同且大小相等 ¸ 所以 @ B C=@ A D=! b﹒ 因此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上之有向線
段 @ A C 所代表的向量就是 ! a +! b﹒

圖5
練習

下圖中的網格為二組兩兩平行的直線組合 ¸ 且每一小格都是菱形﹒ 試
以 A 點為始點畫出 ! a +! b 與 ! a +! c﹒

144
3-1 平面向量的幾何表示法

  向量的加法具有一些與實數加法相同的性質 ¸ 說明如下 ﹕
1 作 平行四邊形 ABCD ¸ 使 @ A B=! a ¸ @ B C=! b ¸ 如圖 6 所示﹒

圖6

  因為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平行且相等 ¸ 所以 @ D C=@ A B=! a ¸ @ A D=@ B C=! b﹒


由向量加法定義 ¸ 得
! a +! b =@ A B+@ B C=@ A C ¸
! b +! a =@ A D+@ D C=@ A C﹒
  故
! a +! b =! b +! a﹒ (交換律)
  當 ! a 與 ! b 在同一直線時 ¸ 上述性質仍成立﹒
2 作 @ A B=! a ¸ @ B C=! b ¸ @ C D=! c ¸ 如圖 7 所示﹒

圖7

  由向量加法定義 ¸ 得
( ! a +! b )+! c =( @AB+@BC )+@CD=@AC+@CD=@AD¸
! a + ( ! b +! c ) =@ A B+ ( @ B C+@ C D ) =@ A B+@ B D=@ A D﹒
  故
( ! a +! b )+! c =! a +( ! b +! c )﹒ (結合律)
  當 ! a ¸ ! b ¸ ! c 有任二向量在同一直線時 ¸ 上述性質仍成立﹒

145
3 平面向量

3 任一向量 ! a 可以和零向量相加 ¸ 它們的和為 ! a 本身 ¸ 即


! a +! 0 =! 0 +! a =! a﹒
4 若 ! a =@ A B ¸ ! b =@ B A ¸ 則 ! a +! b =@ A B+@ B A=@ A A=! 0﹒ 我們將這個 ! b 以-! a
表示 ¸ 即 ! b =-! a﹒ 也就是說 ¸ -! a 就是與 ! a 方向相反 ¸ 長度相等的向量﹒
顯然 ¸ 對於任意二點 A ¸ B 都有 @ A B=-@ B A﹒

圖8
例題

如圖 ¸ 已知 ABCDEF 為圓 O 的內接正六邊形 ¸ 求 @ O A+@ O C+@ O E﹒

2
解析:

因為 OABC 為平行四邊形 ¸ 所以 @ O A+@ O C=@ O B﹒ 又因為 @ O B=-@ O E ¸


所以
@ O A+@ O C+@ O E= ( @ O A+@ O C ) +@ O E
=@ O B+@ O E
=-@ O E+@ O E
=! 0﹒
練習

設 A ¸ B ¸ C 為平面上三點 ¸ 求 @ A B+@ B C+@ C A﹒

146
3-1 平面向量的幾何表示法

(二) 向量的減法
  向量可以相加 ¸ 那是不是也可以相減呢?我們知道 ﹕ 「減去一個數就等於
加上這個數的相反數」 ¸ 於是仿照數的減法 ¸ 對於任意向量 ! a 與 ! b ¸ 規定
! a -! b =! a + ( -! b )﹒
根據這個規定 ¸ 在圖 9 中 ¸ 我們計算 @ C B-@ C A 如下 ﹕
@ C B-@ C A=@ C B+ ( -@ C A )
=@ C B+@ A C
=@ A C+@ C B
圖9
=@ A B﹒
再由向量加法的定義 ¸ 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 ﹕

向量的拆解
設 A ¸ B ¸ C 為任意三點﹒ 向量 @ A B 可拆解如下 ﹕
1 @ A B=@ A C+@ C B﹒         2 @ A B=@ C B-@ C A﹒

             

  先練習向量的化簡 ﹕
例題

已知 ABCD 為四邊形 ¸ 化簡下列各式 ﹕

3 1 @ A B+@ B C+@ C D+@ D A﹒


2 @ A B-@ A D+@ B C﹒
解析:

1 @ A B+@ B C+@ C D+@ D A=@ A C+@ C D+@ D A


=@ A D+@ D A
=! 0﹒
2 @ A B-@ A D+@ B C=@ D B+@ B C
=@ D C﹒

147
3 平面向量

練習

已知 ABCDE 為五邊形 ¸ 化簡下列各式 ﹕


1 @ A C+@ C E+@ E B﹒
2 @ A C-@ A D+@ C E﹒

  接著練習向量的拆解 ﹕
例題

已知 ABCD 為四邊形 ¸ 令 ! a =@ A B ¸ ! b =@ A D ¸ ! c =@ B C﹒

4 試將下列各向量以 ! a ¸ ! b 和 ! c 表示 ﹕
1 @ B D﹒   
2 @ A C﹒   
3 @ C D﹒
解析:

利用向量的拆解 ¸ 得
1 @ B D=@ B A+@ A D=-! a +! b﹒
2 @ A C=@ A B+@ B C=! a +! c﹒
3 @ C D=@ C A+@ A D=@ C B+@ B A+@ A D
=-! c -! a +! b﹒
練習

已知 ABCD 為四邊形 ¸ 令 ! a =@ A B ¸ ! b =@ A D ¸ ! c =@ A C﹒
試將下列各向量以 ! a ¸ ! b 和 ! c 表示 ﹕
1 @ B D﹒
2 @ B C﹒
3 @ C D﹒

148
3-1 平面向量的幾何表示法

丙 向量的係數積

(一) 向量的係數積
  在圖 10 中 ¸ A ¸ B ¸ C 是共線的三點 ¸ 若 ! a =@ A B=@ B C ¸ 則利用向量的加
法¸得
@ A C=@ A B+@ B C=! a +! a﹒
很自然的 ¸ 我們把 ! a +! a 記作 2 ! a ¸ 這裡的 2 ! a 的方向與 ! a 的方向相同 ¸ 2 ! a
的大小是 ! a 大小的 2 倍 ¸ 即 │ 2 ! a │ =2 │ ! a │﹒

圖 10

  一般而言 ¸ 給定實數 r 及向量 ! a ¸ 實數 r 與向量 ! a 的係數積 ¸ 記作 r ! a ¸


它是一個向量 ¸ 其方向與大小規定如下 ﹕

向量的係數積
1 若 ! a ≠! 0 ¸ 則
1 當 r>0 時 ¸ r ! a 的方向與 ! a 的方向相同 ¸ 其大小為 r │ ! a │﹒
2 當 r<0 時 ¸ r ! a 的方向與 ! a 的方向相反 ¸ 其大小為│r││ ! a │﹒
3 當 r=0 時 ¸ r ! a 為零向量 ¸ 即 r ! a =! 0﹒
2 若 ! a =! 0 ¸ 則 r ! a =! 0﹒

例如﹕給定向量 ! a ¸有了係數積的規定後¸我們可以將 ! a 及-2 ! a 的方向與


1
2
大小關係表示如圖 11﹒

圖 11

149
3 平面向量
例題

右圖中的網格為二組兩兩平行的直線

5 組合 ¸ 且每一小格都是菱形﹒ 試以

! a -3 ! b﹒
1
A 點為始點畫出
2
解析:

因為

! a -3 ! b = ! a + ( -3 ! b ) ¸
1 1
2 2
所以由向量的加法作圖如右﹒
練習

右圖中的網格為二組兩兩平行的直
線組合 ¸ 且每一小格都是菱形﹒

試以 A 點為始點畫出 2 ! a + ! b﹒
2
3

  向量係數積具有下列性質 ﹕

向量係數積的基本性質
設 r ¸ s 為實數 ¸ ! a ¸ ! b 為任意向量﹒
1 ( r+s ) ! a =r ! a +s ! a﹒
2 r ( s ! a ) = ( rs ) ! a﹒
3 r ( ! a +! b ) =r ! a +r ! b﹒

這些性質待下一節將向量用坐標表示後再證明 ¸ 在此暫時略過﹒

150
3-1 平面向量的幾何表示法

  有了這些性質後 ¸ 向量加減法與係數積的運算 ¸ 就如同多項式加減法的運


算﹒
例題

已知 D ¸ E ¸ F 分別為 △ABC 三邊 # B C ¸ # C A ¸

6 # A B 的中點 ¸ 令 @ B F=! a ¸ @ B D=! b ¸ 試用 ! a 與


! b 表示下列各向量 ﹕
1 @ A D﹒
2 @ B E﹒
3 @ A D+2 @ B E﹒
解析:

1 由向量的拆解 ¸ 得
@ A D=@ A B+@ B D=-2 ! a +! b﹒
2 因 為 D ¸ E ¸ F 分別為 # B C ¸ # C A ¸ # A B 的中點 ¸
所以 # F E // # B C 且 # D E // # B A ¸ 即四邊形 BDEF
為平行四邊形﹒ 由向量加法的定義 ¸ 得
@ B E=! a +! b﹒
3 由向量係數積的基本性質 ¸ 得
@ A D+2 @ B E= ( -2 ! a +! b ) +2 ( ! a +! b )
=-2 ! a +! b +2 ! a +2 ! b
=3 ! b﹒
練習

已知 ABCDEF 是正六邊形 ¸ @ A B=! a ¸ @ B C=! b ¸


試用 ! a 與 ! b 表示下列各向量 ﹕
1 @ A E﹒
2 @ E C﹒

151
3 平面向量

(二) 向量的平行
  由向量係數積的定義 ¸ 很自然的對兩向量的平行定義如下 ﹕

向量平行的定義
當兩個非零向量 ! a 與 ! b 中有一個可以寫成另一個的係數積時 ¸ 稱 ! a 與 ! b
平行 ¸ 記作 ! a // ! b﹒

  由以上的定義得知 ¸ 當兩非零向量平行時 ¸ 兩向量


必同方向或反方向﹒ 例如 ﹕ 圖 12 中的 @ A B ¸ @ C D 與 @ E F 彼此都互相平行﹒

@ A B=2@ C D ¸ @ E F=-2@ C D
圖 12

  向量的引進實現了將幾何學代數化的理想﹒ 底下來看看如何利用向量的代
數運算證明「三角形兩邊中點連線定理」 ﹕
例題

已知 D ¸ E 分別為 △ABC 兩邊 # A B ¸ # A C 的中點 ¸ 試證 ﹕

7 # D E // # B C 且 # D E= # B C﹒
1
2
證明:

因為 @ D E=@ D A+@ A E

@ B A+ @ A C
1 1

2 2


1
2
( @BA+@AC )
@BC¸
1

2
所以 @ D E 與 @ B C 同方向且 @ D E 長度為 @ B C 長度的一半 ¸ 即

# D E // # B C 且 # D E= # B C﹒
1
2

152
3-1 平面向量的幾何表示法

練習

如右圖 ¸ 已知 P ¸ Q ¸ R ¸ S 分別為四邊形 ABCD


四邊的中點 ¸ 試證 ﹕ 四邊形 PQRS 為平行四邊形﹒

(三) 向量的線性組合
  圖 13 中的網格為二組兩兩平行的直線組合 ¸ 且每一小格
都是菱形 ¸ 向量 @ O P 可用向量 @ O A 與 @ O B 表示為
@ O P=2 @ O A+3 @ O B﹒ 事實上 ¸ 若 @ O A 和 @ O B 為平面上兩個不平
行的非零向量 ¸ 則平面上的每一個向量 @ O P 都可以表成
x @ O A+y @ O B 的形式﹒ 不但如此 ¸ 這種表示法還是唯一的﹒
圖 13
理由如下 ﹕
1 存在性 ﹕
  如圖 14 所示 ¸ 首先過 P 作直線 OB 的平行線交直線
OA 於 A' ¸ 再過 P 作直線 OA 的平行線交直線 OB 於
B' ¸ 得
@ O P=@ O A'+@ O B'﹒
  若令 @ O A'=x @ O A ¸ @ O B'=y @ O B ¸ 則
圖 14

@ O P=@ O A'+@ O B'=x @ O A+y @ O B﹒


  因此 ¸ 每一個向量 @ O P 都可以表成 x @ O A+y @ O B 的形式﹒
2 唯一性 ﹕
  設向量 @ O P 有兩種表示法 ¸
@ O P=x 1@ O A+y 1@ O B=x 2@ O A+y 2@ O B﹒
  移項得
( x 1-x 2 ) @ O A= ( y 2-y 1 ) @ O B  1

153
3 平面向量

  若x 1≠x 2¸ 則

@ O A= ( y 2-y 1
x 1-x 2 ) @OB¸

  即 @ O A 與 @ O B 平行 ¸ 此與 @ O A 和 @ O B 不平行不合﹒ 因此 x 1=x 2¸ 代入 1 式又
得 y 1=y 2﹒ 故表示法是唯一的﹒

  數學上 ¸ 我們將 x @ O A+y @ O B 這種形式的向量稱為 @ O A 與 @ O B 的線性組合﹒

向量的線性組合
若 @ O A 和 @ O B 為平面上兩個不平行的非零向量 ¸ 則平面上的每一個向量
@ O P 都可以唯一表示成
@ O P=x @ O A+y @ O B
的形式﹒
例題

已知 ! a 和 ! b 是兩個不平行的非零向量 ¸ 且實數 s ¸ t 滿足

8 s ( 2 ! a +! b ) +t ( 3 ! a -2 ! b ) =7 ! a ¸
求 s ¸ t 的值﹒
解析:

利用向量係數積的基本性質 ¸ 將原式改寫成
( 2s+3t-7 ) ! a + ( s-2t ) ! b =! 0﹒
因為 0 ! a +0 ! b =! 0 ¸ 且任一向量表示成 x ! a +y ! b 的形式是唯一的 ¸
所以
!2s+3t-7=0
 
#
%s-2t=0
解得 s=2 ¸ t=1﹒
練習

已知 ! a 和 ! b 是兩個不平行的非零向量 ¸ 且實數 s ¸ t 滿足
s ( 2 ! a +! b ) +t ( ! a +2 ! b ) =3 ! b ¸
求 s ¸ t 的值﹒

154
3-1 平面向量的幾何表示法

例題

在平行四邊形 ABCD 中 ¸ @ A E=3 @ E C ¸

9 F 為 # B C 的中點﹒
1 設 @ A E=x @ A B+y @ A D ¸ 求 x ¸ y 的值﹒
2 設 @ E F=r @ A B+s @ A D ¸ 求 r ¸ s 的值﹒
解析:

1 因為 @ A E=3 @ E C ¸ 且 @ A C=@ A B+@ A D ¸ 所以

@ A C= ( @AB+@AD )
3 3
    @ A E=
4 4

@ A B+ @ A D﹒
3 3

4 4
3 3
  故 x= ¸ y= ﹒
4 4
2 利用向量的拆解 ¸ 得
    @ E F=@ E A+@ A B+@ B F

=- ( 3
4 4 )
@ A B+ @ A D +@ A B+ @ A D
3 1
2

@ A B- @ A D﹒
1 1

4 4
1 1
  故 r= ¸ s=- ﹒
4 4
練習

在平行四邊形 ABCD 中 ¸ @ A E= @ A C﹒
2
3
1 設 @ A E=x @ A B+y @ A D ¸ 求 x ¸ y 的值﹒
2 設 @ E B=r @ A B+s @ A D ¸ 求 r ¸ s 的值﹒

155
3 平面向量

(四) 向量的分點公式
  在圖 15 中 ¸ 由向量的線性組合知道 ¸ @ O P 可以表示成 x @ O A+y @ O B 的形式 ¸
那麼究竟要如何求得實數 x ¸ y 的值呢?我們以實際的例子來說明﹒ 例如 ﹕ 在
△OAB 中 ¸ 若 P 為 # A B 邊上的一點 ¸ 且 # A P:# P B=3:2 ¸ 則

@AB
3
    @ O P=@ O A+@ A P=@ O A+
5

=@ O A+
3
5
( @OB-@OA )= ( 1-
3
5 ) @ O A+
3
5
@OB

@ O A+ @ O B﹒
2 3 圖 15

5 5
  仿照上述的方法可得向量的分點公式 ﹕

向量的分點公式
若 P 為 △OAB 中 # A B 邊上一點 ¸ 且 # A P:# P B=m:n ¸

n m
@ O P= @ O A+ @ O B﹒
m+n m+n
例題

如右圖 ¸ P 在 △OAB 的 # A B 邊上 ¸ 且 # B P=2 # A P ¸

10 C 為 # O B 的中點﹒
1 設 @ O P=x @ O A+y @ O B ¸ 求 x ¸ y 的值﹒
2 設 @ C P=r @ O A+s @ O B ¸ 求 r ¸ s 的值﹒
解析:

1 因為 # B P=2 # A P ¸ 所以 # A P:# P B=1:2﹒ 利用向量的分點公式 ¸ 得

@ O P= @ O A+ @ O B﹒
2 1
3 3
2 1
  故 x= ¸ y= ﹒
3 3
2 由向量的拆解 ¸ 得

@ C P=@ C O+@ O P=-


1
2
@ O B+
2
3 ( 1
3
2
3
1
6 )
@ O A+ @ O B = @ O A- @ O B﹒

2 1
  故 r= ¸ s=- ﹒
3 6

156
3-1 平面向量的幾何表示法

練習

如右圖 ¸ 在 △OAB 中 ¸ P 在 # A B 上 ¸ 且 # A P:# P B=3:2 ¸


Q 在 # O P 的延長線上滿足 △OAQ 面積為 △OAB 面積的
兩倍﹒
1 設 @ O P=x @ O A+y @ O B ¸ 求 x ¸ y 的值﹒
2 設 @ O Q=r @ O A+s @ O B ¸ 求 r ¸ s 的值﹒

  底下的例題是 P 點在直線 AB 上 ¸ 但不在線段 # A B 上的情形 ﹕


例題

如右圖 ¸ O ¸ A ¸ B 三點不共線 ¸ 點 P 在直線 AB 上 ¸

11 且 # A P=5 ¸ # B P=3﹒ 設 @ O P=x @ O A+y @ O B ¸ 求 x ¸ y


的值﹒
解析:

因為 # A P=5 ¸ # B P=3 ¸ 所以
# A B=# A P-# B P=5-3=2﹒
利用分點公式 ¸ 得

@ O B= @ O A+ @ O P ¸  
3 2
5 5

@ O P=- @ O A+@ O B﹒ 整理得


2 3
移項得
5 5

@ O P=- @ O A+ @ O B﹒ 
3 5
2 2
3 5
故 x=- ¸ y= ﹒
2 2
練習

如右圖 ¸ O ¸ A ¸ B 三點不共線 ¸ 點 P 在直線


AB 上 ¸ 且 # B P:# A P=5:3﹒ 設
@ O P=x @ O A+y @ O B ¸ 求 x ¸ y 的值﹒

157
習題 3-1

一﹑基礎題
1 如右圖 ¸ O 為正方形 ABCD 對角線的交點 ¸ 且 E ¸
F ¸ G ¸ H 分別為線段 # O A ¸ # O B ¸ # O C ¸ # O D 的中點﹒
選出正確的選項 ﹕
1 @ O B=2 @ O H 2 @ O A=-2 @ O G
3 @ A D+@ C B=! 0 4 @ O A+@ A B=@ B C
5 @ A B-@ B C=@ D B﹒

2 下圖中的網格為二組兩兩平行的直線組合 ¸ 且每一小格都是菱形﹒ 試以 ! a
和 ! b 表示下列各向量 ﹕
1 @ A B﹒   2 @ C D﹒

3 如下圖 ¸ D 為 # A B 的中點 ¸ # A C:# C E=2:1﹒ 設@ D E=x @ A B+y @ A C ¸ 求 x ¸ y


的值﹒

4 已知 ! a 與 ! b 為不平行的非零向量 ¸ 且 x ( 2 ! a +! b ) +y ( ! a -2 ! b ) =5 ! a ¸
求實數 x ¸ y 的值﹒

158
5 如右圖 ¸ 在 △OAB 中 ¸ C 為 # O B 中點 ¸ # A D:# D C=2:3﹒
設 @ O D=x @ O A+y @ O B ¸ 求 x ¸ y 的值﹒

二﹑進階題
6 下圖為由同一平面上的三個正六邊形所連接而成 ¸ 試用 ! a ¸ ! b 表示 @ A B 與
@ P Q﹒

7 已知 G 為 △ABC 的重心 ¸ 求證 ﹕ @ G A+@ G B+@ G C=! 0﹒

8 已知「在 △ABC中 ¸ 若 ∠BAC 的角平分線交 # B C 於 D ¸ 則 # B D : # D C=


# A B : # A C」﹒ 試問 ﹕ 若在 △ABC 中 ¸ # A B=8 ¸ # B C=7 ¸ # C A=6 ¸ ∠BAC 的
角平分線交 # B C 於 D ¸ 則
1 設 @ A D=x @ A B+y @ A C ¸ 求 x ¸ y 的值﹒
2 設 I 為 △ABC 的內心 ¸ 且 @A I=r @ A B+s @ A C ¸ 求 r ¸ s 的值﹒

159
3 平面向量

3-2 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在足球場上 ¸ 球員 O 將球傳給在東方 3 公尺北方
4 公尺處的球員 A ¸ 如圖 1 所示 ¸ 我們以向量 @ O A 表示
球的位移﹒ 除此之外 ¸ 如果以 O 為原點 ¸ 向東為正 x 軸
方向 ¸ 向北為正 y 軸方向 ¸ 1 公尺為單位長 ¸ 那麼也可
以用坐標 ( 3 , 4 ) 來表示球的位移﹒ 這就是本節將引進
的向量坐標表示法 ¸ 使向量的運算藉著坐標的幫助更為
方便 ﹑ 簡潔﹒
圖1

甲 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一) 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在坐標平面上 ¸ 對於平面上任意一個向量 ! a ¸ 我們可以將向量 ! a 平移 ¸
使其始點落在原點 O 上﹒ 若令其終點為 A ¸ 則 ! a =@ O A ¸ 如圖 2 所示 ﹕

圖2

這樣一來 ¸ 此平面上的每一個點 A 都可以決定向量 @ O A ﹔ 反之 ¸ 每一個向量


@ O A 都可以指出 A 點的位置 ¸ 我們稱 @ O A 為 A 點的位置向量﹒ 若 A 點的坐標為
( x , y )¸ 則向量 ! a 可以用坐標 ( x , y ) 來代表 ¸ 我們把 ( x , y ) 稱為向量 ! a 的
坐標表示法 ¸ 記作 ! a = ( x , y )¸ 其中 x 和 y 分別稱為向量 ! a 的 x 分量 與 y 分
量﹒ 因為終點 A 的坐標是唯一的 ¸ 所以向量 ! a 的坐標表示法是唯一的 ¸ 並且
由兩點距離公式 ¸ 得向量 ! a 的長度為
│! a │=#OA=alx2+y2﹒
160
3-2 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例如 ﹕ 若 A 點的坐標為 ( 3 , 4 )¸ 且 ! a =@ O A ¸ 則
    1 ! a =@ O A= ( 3 , 4 )﹒
    2 向量 ! a 的 x 分量為 3 ¸ y 分量為 4﹒
    3 │! a │=#OA=al32+42=5﹒

圖3
練習

如右圖¸A 在 x 軸上¸#OA=#OB=4¸∠AOB=120°
¸ 選出正確的選項﹕
1 @ O A= ( 4 , 0 )
2 @ O B= ( -2 , 2a3 )
3 │@ O A│=4
4 @ O A=@ O B﹒

(二) 向量加減法與係數積的坐標表示
  有了向量的坐標表示法後 ¸ 向量加減法與係數積都可轉化為坐標的相應運
算﹒

向量加減法與係數積的坐標表示
設 r 為實數 ¸ 向量 ! a = ( x 1 , y 1 ) ¸ ! b = ( x 2 , y 2 )﹒
1 ! a +! b = ( x 1+x 2 , y 1+y 2 )﹒   2 r ! a = ( rx 1 , ry 1 )﹒
3 -! a = ( -x 1 , -y 1 )﹒     4 ! a -! b = ( x 1-x 2 , y 1-y 2 )﹒

  關於 1 說明如下 ﹕ 我們以 @ O A 代表 ! a ¸ 以 @ O B 代表 ! b ¸ 並以 @ O A 與 @ O B 為


鄰邊作一平行四邊形 OACB ¸ 如圖 4 所示﹒

圖4

161
3 平面向量

設 C 的坐標為 ( x , y )﹒ 因為 # A B 的中點 ( x 1+x 2 y 1+y 2


2
,
2 ) 與 # O C 的中點

( x y
,
2 2 ) 為同一點 ¸ 所以

x 1+x 2 x y +y 2 y
= ¸ 1 = ﹒
2 2 2 2
即 @ O C= ( x , y ) = ( x 1+x 2 , y 1+y 2 )﹒
又因為 @ O A+@ O B=@ O C ¸ 所以
! a +! b = ( x 1+x 2 , y 1+y 2 )﹒
至於 O ¸ A ¸ B 三點共線的情形此結果仍然成立﹒
關於 2 說明如下 ﹕ 設 ! a =@ O A= ( x 1 , y 1 ) ¸ r! a =@ O B= ( x 2 , y 2 ) ¸ 如圖 5 所示﹒

圖5

自 A 和 B 向 x 軸作垂線 ¸ 其垂足分別為 A' 與 B'﹒ 因為 △OAA' 與 △OBB' 相


似 ¸ 所以當 r>0 時 ¸ 得
# O B' #OB
# O A' #OA
= =r ¸


x 2=rx 1﹒
同理可得 y 2=ry 1﹒
因此 ¸ 我們得到 r ! a = ( rx 1 , ry 1 )﹒
至於 r<0 及 r=0 的情形此結果仍然成立﹒
關於 3 ¸ 在 2 的公式中 ¸ 以 r=-1 代入可得
-! a = ( -x 1 , -y 1 )﹒

162
3-2 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關於 4 的結果 ¸ 可由 1 與 3 得到 ¸ 即
! a -! b =! a + ( -! b )
= ( x 1 , y 1 ) + ( -x 2 , -y 2 )
= ( x 1-x 2 , y 1-y 2 )﹒
例題

設向量 ! a = ( 2 , -3 )¸ ! b = ( 2 , 3 ) 及 ! c = ( -1 , -3 )﹒

1 1 在坐標平面上 ¸ 以原點當始點 ¸ 畫出向量 ! a ¸ ! b 與 ! c﹒


2 求 ! a +3! b 及其長度﹒
3 求 2! a -! b -2! c 及其長度﹒
解析:

1 如右圖所示 ¸
  令 A ( 2 , -3 )¸ B ( 2 , 3 )¸ C ( -1 , -3 )¸ 得
  ! a =@ O A ¸ ! b =@ O B ¸ ! c =@ O C﹒
2 ! a +3 ! b = ( 2 , -3 ) +3 ( 2 , 3 )
= ( 2 , -3 ) + ( 6 , 9 )
= ( 8 , 6 )﹒
  │! a +3! b │=al82+62
=10﹒
3 2! a -! b -2! c =2 ( 2 , -3 ) - ( 2 , 3 ) -2 ( -1 , -3 )
= ( 4 , -6 ) - ( 2 , 3 ) - ( -2 , -6 )

│2! a -! b -2! c │=al42+( -3 ) =5﹒


= ( 4 , -3 )﹒
2
 
練習

已知 ! a = ( -1 , 1 )¸ ! b = ( 2 , -1 )¸ 求2 ! a -! b 及 │ 2 ! a -! b │﹒

163
3 平面向量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 ¸ 利用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 證明上一節提到的向量係


數積的基本性質﹒ 先證明性質 3 r ( ! a +! b ) =r ! a +r ! b ﹕
設 ! a = ( x 1 , y 1 ) ¸ ! b = ( x 2 , y 2 )﹒ 因為
     r ( ! a +! b ) =r ( x 1+x 2 , y 1+y 2 ) = ( rx 1+rx 2 , ry 1+ry 2 ) ¸
     r ! a +r ! b =r ( x 1 , y 1 ) +r ( x 2 , y 2 ) = ( rx 1+rx 2 , ry 1+ry 2 ) ¸
所以 r ( ! a +! b ) =r ! a +r ! b﹒
至於性質 1 及 2 ¸ 可以仿照性質 3 的方法證得﹒
  在坐標平面上任意兩點 P ( x 1 , y 1 ) ¸ Q ( x 2 , y 2 ) ¸ 如何
用坐標來表示 @ P Q 呢?我們可以利用 P 點移動到 Q 點的位
移或向量的減法(如圖 6) ¸ 得到向量 @ P Q 的坐標表示法

@ P Q=@ O Q-@ O P
圖6
=( x2 ,y2 )-( x1 ,y1 )
= ( x 2-x 1 , y 2-y 1 )﹒
也就是說 ¸ 向量 @ P Q 的坐標表示法 ¸ 就是「終點 Q 的坐標減去始點 P 的坐
標」﹒

用兩點的坐標表示向量
若 P ¸ Q 兩點的坐標分別為 ( x 1 , y 1 ) ¸ ( x 2 , y 2 ) ¸ 則
@ P Q= ( x 2-x 1 , y 2-y 1 )﹒
例題

設 A ( 1 , 1 )¸ B ( 3 , 2 ) 與 C ( 4 , 5 ) 為坐標平面上的三點﹒

2 1 求向量 @ A C 與 @ B C﹒
2 已知 ABCD 為平行四邊形 ¸ 求 D 點的坐標﹒
解析:

1 利用上述公式 ¸ 得
@ A C= ( 4-1 , 5-1 ) = ( 3 , 4 )¸
@ B C= ( 4-3 , 5-2 ) = ( 1 , 3 )﹒

164
3-2 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2 設 D 點的坐標為 ( x , y )﹒ 因為 ABCD 為平行四邊形 ¸ 所以


  @ A D=@ B C ¸ 即
( x-1 , y-1 ) = ( 1 , 3 )﹒
  由 x-1=1 ¸ y-1=3 解得 x=2 ¸ y=4 ¸
  故 D 點的坐標為 ( 2 , 4 )﹒
練習

設 P ( -2 , 5 ) 及 Q 為坐標平面上的兩點﹒ 已知 ! a = ( 2 , -1 )¸
! b = ( 1 , 3 )¸ @ P Q=3! a -2! b ¸ 求 Q 點的坐標﹒

(三) 兩向量平行的判定
  接著我們來看看如何判定兩向量是否平行?
  設非零向量 ! a = ( x 1 , y 1 ) ¸ ! b = ( x 2 , y 2 )﹒ 若 ! a // ! b ¸ 則 ! a 與 ! b 中有一個
可以寫成另一個的係數積﹒ 令 ! a =r! b (r 為實數) ¸ 即
( x1 ,y1 )=r ( x2 ,y2 )=( rx2 ,ry2 )﹒
因此 ¸ x 1=rx 2¸ y 1=ry 2¸ 於是
x 1 y 2= ( rx 2 ) y 2=x 2 ( ry 2 ) =x 2 y 1﹒
反之 ¸ 若 x 1 y 2=x 2 y 1¸ 則可推得 ! a // ! b﹒
  因此我們有以下的結論 ﹕

兩向量平行的判定
設非零向量 ! a = ( x 1 , y 1 ) 與 ! b = ( x 2 , y 2 )﹒
若 ! a // ! b ¸ 則 x 1 y 2=x 2 y 1﹔ 反之亦成立﹒

在這個結論中 ¸ 當 x 2 y 2≠0 時 ¸ 我們常將等式 x 1 y 2=x 2 y 1 改寫為比例式


x1 y1

x2 y2
來判定﹒
165
3 平面向量
例題

已知 ! a = ( 1 , 2 )¸ ! b = ( 2 , 3 )¸ ! c = ( 3 , 4 )¸ 且實數 t 滿足
3 ( ! a +t ! b ) // ! c ¸求 t 的值﹒
解析:

因為 ( ! a +t ! b ) // ! c ¸且 ! a +t ! b =( 1 ,2 )+t ( 2 ,3 )=( 1+2t ,2+3t )¸


1+2t 2+3t
所以 = ¸
3 4
即 4+8t=6+9t ¸ 解得 t=-2﹒
練習

已知坐標平面上三點 A ( 1 , 1 )¸ B ( 2 , -4 )¸ C ( x , -9 ) 共線﹒
1 問 ﹕ 向量 @ A B 與 @ A C 是否平行?
2 求實數 x 的值﹒

(四) 向量的線性組合
  當向量以坐標表示時 ¸ 利用代數的運算 ¸ 可以將一向量表成兩給定不平行
非零向量的線性組合﹒
例題

將向量 ! c = ( 4 , 5 ) 表成兩不平行向量 ! a = ( 1 , 2 ) 與 ! b = ( 2 , 1 ) 的線
4 性組合﹒
解析:

設 ! c =x ! a +y ! b ¸ x ¸ y 為實數﹒ 因此
( 4 , 5 ) =x ( 1 , 2 ) +y ( 2 , 1 ) = ( x+2y , 2x+y )¸
!x+2y=4
即 
# ﹒
%2x+y=5
解得 x=2 ¸ y=1﹒ 故! c =2 ! a +! b﹒
練習

已知向量 ! a = ( 2 , 1 )¸ ! b = ( -1 , 2 ) 與 ! c = ( 7 , -4 )¸ 求實數 x ¸ y
使得 ! c =x ! a +y ! b﹒

166
3-2 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利用向量的線性組合可以標出坐標平面上的區域 ﹕
例題

已知 O ( 0 , 0 )¸ A ( 3 , 0 )¸ B ( 1 , 2 ) 為坐標平面上三點﹒ 設

5 @ OP=x @OA+y @OB¸試依下列各指定範圍標出向量 @OP 之終點 P 的區域﹕


1 x=1 ¸ y=1﹒    2 x=1 ¸ 0£y£1﹒    3 0£x£1 ¸ 0£y£1﹒
解析:

根據向量加法的定義 ¸ 得
1 當 x=1 ¸ y=1 ¸ 即 @ O P=@ O A+@ O B 時 ¸ 終點 P 恰為平行四邊形
OAQB 的頂點 Q ( 4 , 2 )¸ 如下圖 1 所示﹒

¸ 即 @ O P=@ O A+ @ O B 時 ¸ 終點 P 恰為 # A Q 上滿足
1 1
2 當 x=1 ¸ y=
3 3
  # A R:# R Q=1:2 的 R 點﹒ 推得 ¸ 當 x=1 ¸ 0£y£1 時 ¸ 終點 P 的範
圍為平行四邊形 OAQB 的一邊 # A Q ¸ 如下圖 2 所示﹒
3 當 0£x£1 ¸ 0£y£1 時 ¸ 終點 P 的範圍為平行四邊形 OAQB 所圍
成的區域(含邊界) ¸ 如下圖 3 所示﹒

1 2 3
練習

承上例 ¸ 依下列各指定範圍標出向量 @ O P 之終點 P 的區域 ¸ 並求其面


積﹕
1 -1£x£1 ¸ 0£y£1﹒      2 -1£x£1 ¸ -1£y£1﹒

      

167
3 平面向量

(五) 分點坐標公式
  設 A ( x 1 , y 1 ) 與 B ( x 2 , y 2 ) 為坐標平面上的兩點﹒ 若點 P ( x , y ) 在線段
AB 上 ¸ 且 # A P:# P B=m:n ¸ 則

@ A P= @ A B﹒
m
m+n 圖7

因為 @ A P= ( x-x 1 , y-y 1 ) ¸ @ A B= ( x 2-x 1 , y 2-y 1 ) ¸ 所以


m
( x-x1 ,y-y1 )= m+n ( x2-x1 ,y2-y1 )﹒
推得
m
x=x 1+
m+n
( x2-x1 )= nxm+n
1 +mx 2 ¸

m
y=y 1+
m+n
( y2-y1 )= nym+n
1 +my 2 ﹒

因此 ¸ 我們有分點坐標公式 ﹕

分點坐標公式
設 A ( x 1 , y 1 ) 與 B ( x 2 , y 2 ) 為坐標平面上的兩點﹒ 若點 P ( x , y ) 在線段
AB上 ¸ 且 # A P:# P B=m:n ¸ 則 P 點的坐標為

( nx 1+mx 2
m+n
ny +my 2
, 1
m+n
﹒)
特別地 ¸ 當 P 為線段 AB 的中點時 ¸ P 點的坐標為

( x 1+x 2 y 1+y 2
1+1
,
1+1 ) (

x 1+x 2 y 1+y 2
2
,
2
﹒)

168
3-2 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例題

設 A ( 2 ,5 )¸B ( -3 ,0 ) 為坐標平面上的兩點¸P 點為直線 AB 上一點¸

6 且 # A P:# P B=2:3﹒
1 P 在線段 AB 上 ¸ 求 P 點坐標﹒
2 P 不在線段 AB 上 ¸ 求 P 點坐標﹒
解析:

1 當 P 點在線段 AB 上時 ¸

  利用分點坐標公式 ¸
  得

P ( 3×2+2× ( -3 ) 3×5+2×0
2+3
,
2+3 )
= ( 0 , 3 )﹒

2 當 P 點不在線段 AB 上時 ¸

  因為 # A P:# P B=2:3 ¸ 所以
# PA:# A B=2:1﹒
  設 P 點的坐標為 ( x , y )﹒ 利用分點坐標公式 ¸ 得

A ( 2 ,5 )= ( 1×x+2× ( -3 ) 1×y+2×0
2+1
,
2+1 )
= ( x-6 y
3
,
3)¸

x-6 y
  即 =2 且 =5﹒
3 3
  解得 x=12 ¸ y=15 ¸ 故 P 點的坐標為 ( 12 , 15 )﹒
練習

已知 A ( 2 , -1 )¸ B ( -1 , 5 ) 為坐標平面上的兩點 ¸ P 點在線段 AB
上 ¸ 且 # A P:# P B=1:2 ¸ 求 P 點的坐標﹒

169
3 平面向量

  利用分點坐標公式 ¸ 可推導出重心坐標公式 ﹕
例題

設 △ABC 三頂點的坐標分別為 A ( x 1 , y 1 ) ¸ B ( x 2 , y 2 ) ¸ C ( x 3 , y 3 ) ¸ G
7 是 △ABC 的重心 ¸ 求 G 點的坐標﹒
解析:

如右圖 ¸ 設 D 為 # B C 的中點﹒ 利用分點公式 ¸ 得 D 點的坐標為

( 2
,
2 )
x 2+x 3 y 2+y 3

因為重心 G 是三條中線的交點 ¸ 所以
G 在中線 # A D 上 ¸ 且 # A G:# G D=2:1﹒
利用分點公式 ¸ 得 G 點的坐標為

( 1•x 1+2•
1+2
x 2+x 3
2 ,
1+2
y +y 3
1•y 1+2• 2
2
)(
x +x 2+x 3 y 1+y 2+y 3
= 1
3
,
3
﹒ )
練習

已知 A ( 3 , 2 )¸ B ( -2 , 1 ) 和 C ( 5 , 6 ) 為坐標平面上的三點 ¸ 求
△ABC 的重心坐標﹒

乙 直線的參數式

  如圖 8 所示 ¸ 過點 A ( -1 , 2 ) 的直線 L 與
3-0 3
L' 平行﹒ 因為 L' 的斜率為 = ¸ 所以直
2-0 2
3
線 L 的斜率也為 ﹒ 利用直線的點斜式 ¸ 得 L
2
3
的方程式為 y-2= ( x+1 )¸ 即
2
3x-2y+7=0﹒
  除了斜率之外 ¸ 直線的方向也可以用向量 圖8
來表示﹒ 例如 ﹕ 與向量 ! v = ( 2 , 3 ) 平行的直線(即直線上的任一非零向量都
170
3-2 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與 ! v 平行)有很多 ¸ 但彼此互相平行﹒ 若再要求須過點 A ( -1 , 2 )¸ 則只有


直線 L 滿足通過 A 點且平行向量 ! v﹒ 如果我們在直線 L 上任取一點 P ( x , y )¸
那麼可以找到一個實數 t ¸ 使得 @ A P=t ! v﹒
因為 @ A P= ( x+1 , y-2 )¸ t! v = ( 2t , 3t )¸ 所以
!x+1=2t
 
# ﹒
%y-2=3t
因此
!x=-1+2t
 
# (t 為實數) ¸
% y=2+3t
即直線 L 上任一點的坐標 ¸ 都可以用 ( -1+2t , 2+3t ) 表示﹒ 反之 ¸ 平面上
坐標滿足上式的點也都在直線 L 上﹒
  一般而言 ¸ 對通過點 A ( x 0 , y 0 ) 且與非零向量 ! v = ( a , b ) 平行的直線 ¸
我們可以仿照上述的方法推導出下面的結果 ﹕

直線的參數式
設直線 L 通過點 A ( x 0 , y 0 ) ¸ 且與非零向量 ! v = ( a , b ) 平行﹒
若 P ( x , y ) 為直線 L 上任一點 ¸ 則 x 與 y 會滿足
!x=x 0+at
 
# (t 為實數)﹒
%y=y 0+bt
反之 ¸ 平面上坐標滿足上式的點都在直線 L 上﹒ 我們稱此式為直線 L 的
參數式 ¸ t 為 參數 ¸ 而向量 ! v 稱為直線 L 的 方向向量﹒
例題

設 L 為通過 A ( 2 , 1 )¸ B ( -1 , 3 ) 兩點的直線﹒

8 1 求直線 L 的參數式﹒
2 在 L 上找出異於 A ¸ B 的第三個點﹒
解析:

1 因 為 L 通過點 A ( 2 , 1 )¸ 且與向量 ! v =@ A B= ( -3 , 2 ) 平行 ¸ 所以
!x=2-3t
  L 的參數式為  
# (t 為實數)﹒
%y=1+2t
2 因為 L 上任一點的坐標 ¸ 都可表示成 ( 2-3t , 1+2t )¸
  所以當 t=2 時 ¸ 對應的點 ( -4 , 5 ) 在 L 上﹒
171
3 平面向量

練習

!x=-1+at
已知直線 L 的參數式為  # (t 為實數) ¸ 且點 A ( 3 , 6 )
% y=2-4t
在 L 上 ¸ 求 a 的值﹒

  在例題 8 中 ¸ 利用 L 通過點 B ( -1 , 3 )¸ 且與 ! v =@ A B= ( -3 , 2 ) 平行 ¸
也可得 L 的參數式為
!x=-1-3t
 
# (t 為實數)﹒
%y=3+2t
因為一直線上有無窮多個點 ¸ 也與無窮多個向量平行 ¸ 而且任取直線上一點 ¸
再任取一平行該直線的非零向量 ¸ 就可寫出一個參數式 ¸ 所以 直線的參數式
表示法不是唯一的﹒
  如何將直線的參數式化成直線的一般式 ax+by+ c =0 呢?
例題

!x=2-3t
將直線參數式 
# (t 為實數)化成直線的一般式﹒
9 %y=4+5t
解析一:

令 t=0 ¸ 1 ¸ 可得點 A ( 2 , 4 ) 與 B ( -1 , 9 ) 在直線上﹒ 因此 ¸ 直線的


斜率為
4-9 5
=- ﹒
2- ( -1 ) 3
利用直線的點斜式 ¸ 得直線的方程式為
5
y-4=- ( x-2 )¸
3
即 5x+3y-22=0﹒
解析二:

!x=2-3t  1
令 #
%y=4+5t  2
由 1 ×5+ 2 ×3 ¸ 消去 t ¸ 得直線的方程式為
5x+3y=22 ¸ 即 5x+3y-22=0﹒
172
3-2 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練習

!x=-2+t
已知二直線 L 1﹕ x+3y+8=0 ¸ L 2﹕  
# (t 為實數) ¸ 求 L 1
%y=3-2t
與 L 2 的交點坐標﹒

  直線的參數式可以化成一般式﹒ 反過來¸直線的一般式也可以化成參數式﹒
例題

已知直線 L ﹕ 3x-2y=5 ¸ 求 L 的一個參數式﹒


10
解析:

在直線 L 上取 A ( 1 , -1 )¸ B ( 3 , 2 ) 兩點﹒
因為 L 過點 A ( 1 , -1 )¸ 且與 @ A B= ( 2 , 3 ) 平行 ¸
所以 L 的參數式為
!x=1+2t
 
# (t 為實數)﹒
% y=-1+3t
練習

!x=3+at
設直線 L ﹕ 3x-2y-1=0 的一個參數式為 
# (t 為實數) ¸
% y=b+3t
求實數 a ¸ b 的值﹒

173
習題 3-2

一﹑基礎題
1 已知 ! a = ( -2 , 1 )¸ ! b = ( 1 , 2 )¸ 求 ! a -2! b 及 │ ! a -2! b │﹒

2 已知 A 點的坐標為 ( 1 , 2 )¸ 且 @ A B= ( -3 , 4 )¸ 求 B 點的坐標及 │ @ A B │﹒

3 設 A ( a , 1 )¸ B ( 3 , b )¸ C ( 7 , 3 ) 與 D ( 5 , -1 ) 為坐標平面上的四點﹒
若 ABCD 為平行四邊形 ¸ 則實數 a ¸ b 的值為何?

4 設 ! a = ( 3 , 2 )¸ ! b = ( 2 , t )¸ 且 ! a // ! b ¸ 求實數 t 的值﹒

5 已知 ! a = ( 1 , 1 )¸ ! b = ( -1 , 3 )¸ ! c = ( -1 , 7 )﹒ 設 ! c =x ! a +y ! b ¸ 求
x ¸ y 的值﹒

6 已知 A ( -6 , 3 )¸ B ( 4 , -7 ) 為坐標平面上兩點 ¸ P 點在直線 AB 上 ¸ 且


# A P:# P B=3:2 ¸ 求 P 點的坐標﹒

!x=1+2t
7 關於直線 L ﹕   # (t 為實數) ¸ 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y=4-3t
1 ( 2 , -3 ) 是 L 的一個方向向量 2 L 通過點 ( 7 , -5 )
3
3 L 的斜率為 4 L 的方程式為 3x+2y-11=0
2
!x=3+2t
5 L 與直線 L' ﹕  
# (t 為實數)是同一直線﹒
%y=1-3t

174
二﹑進階題
8 給定平面上三點 A ( -6 , -2 )¸ B ( 2 , -1 )¸ C ( 1 , 2 )﹒ 若有第四點和
此三點形成一菱形 ¸ 則第四點的坐標為何?

9 已知 O ( 0 , 0 )¸ A ( 1 , 0 )¸ B ( 0 , 1 ) 為坐標平面上三點﹒ 設
@ O P=x@ O A+y@ O B ¸ 試依下列各指定範圍標出 @ O P 之終點 P 的區域 ¸ 並求其
面積 ﹕
1 0£x£1 ¸ 0£y£1﹒ 2 -1£x£0 ¸ 0£y£2﹒

!x=3+2t !x=3+s
0 求直線 L1﹕  
# (t 為實數)與 L2﹕  
# (s 為實數)的交點﹒
%y=2-t %y=1-s

q 在梯形 ABCD 中 ¸ A ( 4 , 5 )¸ B ( 1 , 1 )¸ C ( -1 , 4 )¸ # A B // # C D ¸
# C D=2 ¸ 求 D 點的坐標﹒

w 已知 ! a = ( 2 , 6 )¸ ! b = ( 1 , 1 )¸ 求使得│ ! a +t ! b │ 有最小值時的實數 t ¸


又最小值為何?

175
3 平面向量

3-3 平面向量的內積
  在物理學中我們知道 ¸ 當用定力 f 拖動一物體時 ¸ 若
定力 f 的方向與物體位移 d 的方向相同 ¸ 則力 f 對該物體
所作的功 W 為
W=f d ﹔
但是當定力 f 的方向與物體的位移 d 方向不相同時 ¸ 該如
圖1
何計算力 f 對該物體所作的功呢?這功可由本節所要介紹
之平面向量的內積求得﹒

甲 向量的內積

(一) 向量的夾角
  對於兩個非零向量 ! a 和 ! b ¸ 我們可以將它們平移 ¸ 使其始點重合 ¸ 此時
)稱為向量 ! a 與 ! b 的 夾角﹒
£θ£180°
它們的夾角θ(0°

圖2

例如 ﹕ 在正三角形 ABC 中 ¸
    1 @ A B 與 @ A C 的夾角為60°

    2 @ A B 與 @ B C 的夾角為120°

    3 @ B C 與 @ A C 的夾角為60°

特別地 ¸ 當向量 ! a 與 ! b 方向相同時 ¸ 夾角θ=0°
﹔ 圖3

    當向量 ! a 與 ! b 方向相反時 ¸ 夾角θ=180°


(二) 向量的內積
  在物理學中 ¸ 當用定力拉動一物體時 ¸ 如果施力 ! f 的方向與物體移動的方
向成θ角 ¸ 且物體在力 ! f 的作用下產生的位移為 ! d ¸ 那麼力 ! f 對該物體所作

176
3-3 平面向量的內積

的功 W 為
W= │ ! f ││ ! d │ cosθ﹒
在數學上稱 │ ! f ││!d│cosθ 為向量 ! f 與向量 !d 的內積﹒

圖4

  一般而言 ¸ 當兩個非零向量 ! a ¸ ! b 的夾角為θ時 ¸ 我們定義向量 ! a 與 ! b


的內積為 │ ! a ││! b │cosθ¸並以 ! a •! b 表示¸即
內積的定義
當兩個非零向量 ! a ¸ ! b 的夾角為θ時 ¸ 向量 ! a 與 ! b 的內積 ! a •! b 定義為
! a •! b = │ ! a ││ ! b │ cosθ﹒
另外 ¸ 我們規定任意向量 ! a 與 ! 0 的內積為 0 ¸ 即 ! a •! 0 =! 0 •! a =0﹒

要注意的是 ﹕
1 因 為 │ ! a │¸│ ! b │ 與 cosθ 都是「實數」 ¸ 所以內積 ! a •! b 不是「向量」¸
而是一個「實數」﹒
2 在 內積的記法中 ¸ 「•」不能省略 ¸ 也不可以寫成「×」﹒ 符號 ! a ×! b 另
有特定的含義 ¸ 但在本節中不作介紹﹒
例題

已知 △ABC 是邊長為 6 的正三角形 ¸ 求

1 1 @ A B•@ A C 的值﹒        2 @ A B•@ B C 的值﹒


解析:

1 因為 @ A B 與 @ A C 的夾角為60°
¸ 所以
  @ A B•@ A C= │ @ A B │
│@AC│cos 60°
1
=6×6× =18﹒
2
2 因為 @ A B 與 @ B C 的夾角為120°
¸ 所以

  @ A B•@ B C= │ @ A B │
│@BC│cos 120°=6×6× - ( 1
2)=-18﹒

177
3 平面向量

練習

已知向量 ! a 與 ! b 的夾角為 45°


¸ 且 │ ! a │ =2 ¸ │ ! b │ =3 ¸ 求 ! a •! b
的值﹒

(三) 內積的坐標表示
  設 ! a =@ O A= ( x 1 , y 1 ) 和 ! b =@ O B= ( x 2 , y 2 ) 為坐標平面上兩不平行的向量 ¸
且其夾角為θ ¸ 如圖 5 所示 ﹕

圖5

在 △OAB 中 ¸ 利用餘弦定理 # A B 2=# O A 2+# O B 2-2 # O A•# O B•cosθ ¸ 得


# A B =# O A +# O B -2 │ ! a ││ ! b │ cosθ ¸
2 2 2


2│! a │
│! b │cosθ=#OA 2+#OB 2-#AB 2﹒
因為 ! a •! b = │ ! a ││! b │cosθ¸及
# O A =x 1 +y 1 ¸ # O B =x 2 +y 2 ¸
2 2 2 2 2 2

# A B = ( x 1-x 2
2 2
2
) +( y1-y2 ) ¸
所以
2! a •! b = ( x 12+y 12 ) + ( x 22+y 22 ) - ( ( x -x
1 2
2
) +( y1-y2 )
2
)
=2 ( x 1x 2+y 1 y 2 )﹒

! a •! b =x 1x 2+y 1 y 2﹒

178
3-3 平面向量的內積

至於當 ! a 與 ! b 平行時 ﹕ 若 ! a 與 ! b 同方向 ¸ 則可以找到一個正實數 r ¸ 使得


! a =r ! b ¸ 即 ( x 1 , y 1 ) =r ( x 2 , y 2 ) ¸ 而有 x 1=rx 2¸ y 1=ry 2﹒ 此時
    ! a •! b = │ ! a ││! b │cos 0°
= al ( rx 2 )2+( ry2 )2•alx22+y22•1
=│r│ alx 22+y 22• alx 22+y 22
=r ( x 22+y 22 )
=rx 2•x 2+ry 2•y 2
=x 1x 2+y 1y 2﹔
若 ! a 與 ! b 反方向 ¸ 則仿照同方向時的方法也可得出 ¸ ! a •! b =x 1x 2+y 1 y 2﹒
  又當 ! a 與 ! b 中有一為零向量時 ¸ 內積 ! a •! b 等於零 ¸ 而 x 1x 2+y 1 y 2 也等
於零¸即上式仍然成立﹒ 因此¸兩個向量的內積等於它們對應分量之乘積的和﹒

內積的坐標表示
若 ! a = ( x 1 , y 1 ) ¸ ! b = ( x 2 , y 2 ) 是坐標平面上任意兩向量 ¸ 則 ! a 與 ! b 的內
積 ! a •! b 為
! a •! b =x 1x 2+y 1 y 2﹒

  由上述的推導知道 ¸ 向量的內積是餘弦定理的一種代數表現 ¸ 現在我們利


用它來求兩向量的夾角﹒
例題

已知 ! a = ( 7 , 1 )¸ ! b = ( 3 , 4 )¸ 求

2 1 ! a •! b﹒ 2 ! a 與 ! b 的夾角﹒
解析:

1 根據內積的坐標表示 ¸ 得
! a •! b =7×3+1×4=25﹒
2 設 ! a 與 ! b 的夾角為θ﹒ 因為
│! a │=al72+12=5a2 ¸│! b │=al32+42=5¸
  所以夾角θ滿足
! a •! b 25 1
│! a ││! b │ 5a2 ×5 a2
cosθ= = = ¸

  即θ=45°

179
3 平面向量

練習

在 △ABC 中 ¸ 已知三頂點坐標為 A ( -2 , 3 )¸ B ( 2 , -2 )¸
C ( 3 , 7 )¸ 求
1 @ A B•@ A C﹒ 2 ∠BAC﹒

  向量的內積具有下列性質 ﹕

內積的性質
設 r 為實數 ¸ ! a ¸ ! b 與 ! c 為任意向量﹒
1 ! a •! a = │ ! a │﹒
2

2 ! a •! b =! b •! a﹒
3 ( r ! a )•! b =r ( ! a •! b )﹒
4 ! a • ( ! b +! c ) =! a •! b +! a •! c﹒

性質 1 ¸ 2 與 3 可以由內積的定義直接證得 ¸ 至於性質 4 我們證明如下 ﹕


設 ! a = ( x 1 , y 1 ) ¸ ! b = ( x 2 , y 2 ) ¸ ! c = ( x 3 , y 3 )﹒ 因為
! a • ( ! b +! c ) = ( x 1 , y 1 ) • ( x 2+x 3 , y 2+y 3 )
=x 1 ( x 2+x 3 ) +y 1 ( y 2+y 3 )
=x 1x 2+x 1x 3+y 1 y 2+y 1 y 3¸
! a •! b +! a •! c = ( x 1 , y 1 ) • ( x 2 , y 2 ) + ( x 1 , y 1 ) • ( x 3 , y 3 )
=x 1x 2+y 1 y 2+x 1x 3+y 1 y 3¸
所以 ! a • ( ! b +! c ) =! a •! b +! a •! c﹒
例題

已知 │ ! a │ =2 ¸ │ ! b │ =3 ¸ 且 ! a 和 ! b 的夾角為 60°
﹒ 求下列各值 ﹕

3 1 ( ! a +! b )•( ! a -! b )﹒     2 │3! a -2! b │﹒


解析:

1 由內積的性質 ¸ 得
( ! a +! b )•( ! a -! b )=! a •! a -! a •! b +! b •! a -! b •! b
= │ ! a │ - │ ! b │ =2 2-3 2
2 2

=-5﹒
180
3-3 平面向量的內積

2 由內積的性質 ¸ 得
│3! a -2! b │ =( 3! a -2! b )•( 3! a -2! b )
2

=9! a •! a -6! a •! b -6! b •! a +4! b •! b


=9 │ ! a │ -12! a •! b +4 │ ! b │
2 2

=9×2 2-12×2×3×cos 60°


+4×3 2
=36 ¸
  即 │ 3! a -2! b │ =6﹒
練習

已知 │ ! a │ =3 ¸ │ ! b │ =4 ¸ 且 ! a 和 ! b 的夾角為120°
¸求
│! a +! b │的值﹒

  底下來看看如何利用向量的代數運算證明「 平行四邊形定理 」—平行


四邊形的二對角線長的平方和等於四邊長的平方和﹒
例題

已知 ABCD 為平行四邊形 ¸ 試證 ﹕ # A C 2+# B D 2=2 ( # A B 2+# A D 2)﹒


4
證明:

令 @ A B=! a ¸ @ A D=! b ¸ 得
# A C +# B D
2 2

=│@AC│ +│@BD│
2 2

= │ ! a +! b │ + │ ! b -! a │
2 2

= │ ! a │ +2! a •! b + │ ! b │ + │ ! b │ -2! b •! a + │ ! a │
2 2 2 2

=2 ( │ ! a │ 2+ │ ! b │ 2 )
=2 ( # A B 2+# A D 2 )﹒
練習

在 △ABC 中 ¸ 已知 # A B=4 ¸ # A C=6 ¸ # B C=8 ¸ D 為 # B C 的中點 ¸ 求中


線 # A D 的長﹒

181
3 平面向量

(四) 兩向量垂直的判定
  很自然的 ¸ 對於兩向量的垂直 ¸ 我們定義如下 ﹕

兩向量垂直的定義
當向量 ! a 與 ! b 的夾角為直角時 ¸ 我們稱 ! a 與 ! b 垂直 ¸ 記作 ! a ⊥! b﹒

  由內積的定義 ! a •! b = │ ! a ││ ! b │ cosθ 知 ¸ 兩個非零向量 ! a 與 ! b 的夾


角θ滿足
! a •! b
cosθ=
│! a ││! b │

因此 ¸ 當θ=90°時 ¸ cosθ=0 ¸ 推得 ! a •! b =0 ﹔ 反之 ¸ 當 ! a •! b =0 時 ¸
cosθ=0 ¸ 即θ=90°

  我們有以下的結論 ﹕

兩向量垂直的判定
設 ! a 與 ! b 為兩個非零向量﹒
1 若 ! a ⊥! b ¸ 則 ! a •! b =0﹒
2 若 ! a •! b =0 ¸ 則! a ⊥! b﹒

也就是說 ¸ 兩非零向量是否垂直 ¸ 可以由其內積是否為 0 來判定﹒


例題

設向量 ! a = ( 1 , -3 )¸ ! b = ( 2 , -1 )¸ ! c = ( 3 , s )﹒

5 1 已知 ! a ⊥! c ¸ 求實數 s 的值﹒
2 已知 ( ! a +t ! b ) ⊥! b ¸ 求實數 t 的值﹒
解析:

1 因為 ! a ⊥! c ¸ 所以 ( 1 , -3 ) • ( 3 , s ) =0 ¸ 即
1×3+ ( -3 ) ×s=0﹒
  解得 s=1﹒
2 因為 ( ! a +t ! b ) ⊥! b ¸ 且
! a +t ! b = ( 1 , -3 ) +t ( 2 , -1 ) = ( 1+2t , -3-t )¸
  所以 ( 1+2t , -3-t ) • ( 2 , -1 ) =0 ¸
  即 ( 1+2t ) ×2+ ( -3-t ) × ( -1 ) =0﹒
  整理得 5t+5=0 ¸ 解得 t=-1﹒
182
3-3 平面向量的內積

練習

已知向量 ! a = ( 1 , 2 )¸ ! b = ( -3 , 2 )﹒ 若 k ! a +! b 與 ! a -3 ! b 垂直 ¸
則實數 k 的值為何?
例題

設向量 ! a 與 ! b 垂直 ¸ 且 │ ! a │ =2 ¸ │ ! b │ =4﹒ 若向量 r ! a +! b 與


6 2 ! a -! b 亦垂直 ¸ 則實數 r 的值為何?
解析:

因為向量 r ! a +! b 與 2 ! a -! b 垂直 ¸ 所以
( r ! a +! b )•( 2 ! a -! b )=0¸

2r │ ! a │ -r ! a •! b +2 ! b •! a - │ ! b │ =0﹒
2 2

又因為 ! a ⊥! b ¸ 所以 ! a •! b =! b •! a =0 ¸ 代入上式 ¸ 得
2r │ ! a │ - │ ! b │ =0 ¸
2 2


8r-16=0 ¸
解得 r=2﹒
練習

設向量 ! a 與 ! b 的夾角為30°
¸ 且 │ ! a │ =2 ¸ │ ! b │ =a3 ﹒ 若向量 ! a
與 r ! a +2 ! b 垂直 ¸ 則實數 r 的值為何?

183
3 平面向量

乙 兩直線的交角

a
  我們知道在坐標平面上 ¸ 直線 ax+by+c=0(b≠0)的斜率為- ¸即
b
係數 a ¸ b 可以決定直線的傾斜程度﹒ 本單元我們將換個角度以向量的觀點來
表示直線的傾斜程度 ¸ 更進而討論兩直線的交角﹒ 在討論之前 ¸ 先定義直線的
法向量 ﹕

直線法向量的定義
當非零向量 ! n 與直線 L 的一個方向向量垂直時¸稱向量 ! n 與直線 L 垂直¸
並稱其為直線 L 的一個 法向量﹒

因為不限制法向量 ! n 的長度¸所以一直線的法向量有很多個¸不過都互相平行﹒
  設 L ﹕ ax+by+c=0 為坐標平面上的一直線﹒
與直線 L 平行或重合 ¸ 且又通過原點 O 之直線 L'
的方程式為
ax+by=0﹒
先由直線 L' 上取一點 P ( -b , a )¸ 可得向量
@ O P= ( -b , a )¸
此時 @ O P 與直線 L 平行 ¸ 即 @ O P 為 L 的一個方向 圖6

向量﹒ 接著在平面上另取一點 Q ( a , b )¸ 可得向量


@ O Q= ( a , b )﹒
因為
@ O P•@ O Q= ( -b , a ) • ( a , b ) =-ab+ab=0 ¸
所以 @ O P 與 @ O Q 垂直﹒ 因此 ¸ @ O Q 與直線 L 垂直 ¸ 即 @ O Q 為直線 L 的一個法向
量﹒

直線的方向向量與法向量
若直線 L 的方程式為 ax+by+c=0 ¸ 則
1 向量 ! v = ( -b , a ) 為直線 L 的一個方向向量﹒
2 向量 ! n = ( a , b ) 為直線 L 的一個法向量﹒

也就是說 ¸ 方程式中的係數 a 與 b 就足以決定直線的傾斜程度﹒


184
3-3 平面向量的內積

練習

設直線 L ﹕ 4x+6y-5=0 ¸ 下列哪些向量可為 L 的法向量?


1 ! n 1= ( 4 , 6 )
2 ! n 2= ( -6 , 4 )
3 ! n 3= ( 2 , 3 )  
4 ! n 4= ( 3 , -2 )
5 ! n 5= ( 6 , 9 )﹒

  當兩直線 L 1¸ L 2 相交時 ¸ 如圖 7 ¸ 其交角形成兩雙對頂角θ1 和θ2﹕

 
圖7

因為θ1+θ2=180°
¸ 所以只要求得其中一個交角 ¸ 就可求得另一個交角﹒
  在圖 7中 ¸ 設 ! n 1 與 ! n 2 分別為 L 1 與 L 2 的一個法向量 ¸ 且其夾角為θ﹒
因為
θ+θ2=180°
¸
θ1+θ2=180°
¸
所以
θ=θ1¸
即 ! n 1 與 ! n 2 的夾角 θ 為 L 1 與 L 2 的一個交角﹒ 因此只要求得兩直線法向量的
夾角 ¸ 就可求得它們的交角﹒
185
3 平面向量
例題

求兩直線 L 1﹕ 3x+y-3=0 與 L 2﹕ 2x-y+1=0 的交角﹒


7
解析:

因為 L 1 與 L 2 的法向量分別為 ! n 1= ( 3 , 1 ) 與
! n 2= ( 2 , -1 )¸ 所以向量 ! n 1 與 ! n 2 的夾角θ滿

! n 1•! n 2 6-1
│!n1││!n2│ al10×a5
cosθ= =

5 1
a2
= = ¸
5a2
即θ=45°

故 L 1 與 L 2 有一交角為 45°
¸ 而另一交角為 180°
-45°
=135°

求兩直線 L 1﹕ a3 x-y+1=0 與 L 2﹕ x-a3 y+2=0 的交角﹒


練習

丙 點到直線的距離

  設直線 L 的方程式為 ax+by+c=0 ¸ 點 P ( x 0 , y 0 ) 為平面上一點﹒ 過 P


作直線 L 的垂線 ¸ 且交 L 於 Q ( x 1 , y 1 ) ¸ 此時線段 PQ 的長度稱為 點 P 到直
線 L 的距離﹒ 現在我們利用直線的法向量來求得此距離 ﹕
因為向量 @ Q P= ( x 0-x 1 ,y 0-y 1 ) 與直線 L 的法向量 ! n = ( a , b ) 平行 ¸ 所以 @ Q P
可以寫成 ! n 的係數積 ¸ 即 @ Q P=t ! n (t 為實數)﹒ 因此
( x0-x1 ,y0-y1 )=t ( a ,b )¸
推得
( x1 ,y1 )=( x0-at ,y0-bt )﹒
又因為點 Q ( x 1 , y 1 ) 在直線 L 上 ¸ 所以
ax 1+by 1+c=0 ¸
圖8

186
3-3 平面向量的內積


a ( x 0-at ) +b ( y 0-bt ) +c=0 ¸
推得
ax 0+by 0+c
t= ﹒
a 2+b 2
故點 P ( x 0 , y 0 ) 到直線 L ﹕ ax+by+c=0 的距離為
│@QP│=│t! n │=│t││! n │
│ax0+by0+c│ al
= 2 2
• a 2+b 2
a +b
│ax0+by0+c│﹒
ala 2+b 2

於是我們有以下的公式 ﹕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點 P ( x 0 , y 0 ) 到直線 L ﹕ ax+by+c=0 的距離 d 為
│ax 0+by 0+c│
ala 2+b 2
d= ﹒
例題

求點 P ( 3 , 1 ) 到直線 L ﹕ 3x-4y+5=0 的距離﹒


8
解析:

利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 得 P 點到直線 L 的距離為

al3 +(-4)
│3×3-4×1+5│ 10
d= = =2﹒
2 2 5
練習

求點 P ( -1 , 2 ) 到直線 L ﹕ 12x-5y-4=0 的距離﹒

  有了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後 ¸ 我們可以透過幾何觀點 ¸ 利用「圓心到切線


的距離等於半徑」的概念求過圓外一點的切線方程式﹒
187
3 平面向量
例題

已知圓 C ﹕ ( x-5 ) 2+y 2=25 ¸ 求通過圓外一點 P ( -2 , 1 ) 且與圓 C 相


9 切的直線方程式﹒
解析:

過圓外一點可作兩切線 ¸ 其中至少有一切線非鉛直線 ¸ 也就是有斜率﹒


設 m 為過 P 的切線 L 的斜率 ¸ 利用點斜式將 L 表為
y-1=m ( x+2 )¸
整理得
mx-y+ ( 2m+1 ) =0﹒
因為 L 是切線 ¸ 所以圓心 ( 5 , 0 ) 到直線 L 的
距離等於半徑 5 ¸ 即

alm2+(-1)2
│5m-0+2m+1│
=5 ¸

49m 2+14m+1
將等號兩邊平方 ¸ 得 =25 ¸
m 2+1
整理得
12m 2+7m-12=0 ¸
3 4
即 ( 4m-3 ) ( 3m+4 ) =0 ¸ 解得 m= 或- ﹒
4 3
故所求切線方程式為 3x-4y+10=0 和 4x+3y+5=0﹒
練習

已知圓 C ﹕ ( x-2 ) 2+ ( y+1 ) 2=5 ¸ 求通過圓外一點 P ( 7 , 4 ) 且與圓


C 相切的直線方程式﹒

  接著我們利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 推導出兩平行
直線的距離公式 ﹕
設 L 1﹕ ax+by+c 1=0 與 L 2﹕ ax+by+c 2=0 為兩平行直
線 ¸ P ( x 1 , y 1 ) 為直線 L 1 上的一點﹒ 因為 L 1 與 L 2 的距
離 d 等於 P 點到直線 L 2 的距離 ¸ 所以 圖9

ala2+b2
│ax 1+by 1+c 2│
d= ﹒

188
3-3 平面向量的內積

又因為 P 在 L 1 上 ¸ 所以 ax 1+by 1+c 1=0 ¸ 即 ax 1+by 1=-c 1﹒


因此 ¸ 得 L 1 與 L 2 的距離為

ala2+b2 ala2+b2
│-c 1+c 2│ │c 1-c 2│
d= = ﹒

兩平行直線的距離公式
兩平行直線 L 1﹕ ax+by+c 1=0 與 L 2﹕ ax+by+c 2=0 的距離 d 為
│c 1-c 2│
ala2+b2
d= ﹒
例題

求兩平行直線 L 1﹕ 3x+4y+2=0 與 L 2﹕ 6x+8y+7=0 的距離﹒


10
解析:

將 L 1 的方程式改寫為 6x+8y+4=0﹒ 利用兩平行直線的距離公式 ¸ 得

al6
│4-7│ 3
L 1 與 L 2 的距離為 d= = ﹒
2
+8 2 10
練習

求兩平行直線 L 1﹕ x-2y+3=0 與 L 2﹕ x-2y-2=0 的距離﹒

  因為角平分線上任一點到這個角的兩邊等距離 ¸ 所以兩相交直線的交角平
分線方程式也可以用距離的概念求得﹒
例題

已知兩直線 L 1﹕ 2x-y+1=0 與 L 2﹕ x-2y+5=0 ¸ 求兩直線的交角平


11 分線方程式﹒
解析:

設點 P ( x , y ) 為角平分線上任一點﹒ 因為角平分線上任一點到這個角
的兩邊等距離 ¸ 所以

al2 +(-1)2 al1 +(-2)2


│2x-y+1│ │x-2y+5│
= ¸
2 2

189
3 平面向量

化簡得
│2x-y+1│=│x-2y+5│ ¸

2x-y+1=x-2y+5

2x-y+1=- ( x-2y+5 )﹒
故兩直線的交角平分線方程式為
x+y-4=0 或 x-y+2=0﹒
練習

求兩直線 L 1﹕ 3x+4y-7=0 與 L 2﹕ 4x+3y+2=0 的交角平分線方程


式﹒

丁 柯西不等式

  設 ! a 與 ! b 為兩個非零向量 ¸ 而且θ為其夾角﹒


由向量內積的定義知
! a •! b = │ ! a ││ ! b │ cosθ﹒
因為│cosθ│£1 ¸ 所以
│! a •! b │=│! a ││! b ││cosθ│£│! a ││! b │¸

柯西
(Augustin Louis │! a •! b │£│! a ││! b │﹒
Cauchy ¸ 1789∼ 我們稱此不等式為 柯西不等式﹒ 當不等式等號成立
1857)法國數學家﹒ ¸ 此時 ! a 和
時 ¸ │cosθ│=1 ¸ 推得θ=0°或 180°
! b 平行﹒
在分析學與數學物理
有卓越的貢獻 ¸ 也是
將微積分嚴格化的第   另一方面 ¸ 當 ! a 與 ! b 中有一為 ! 0 時 ¸ 柯西不等
一人﹒ 式也會成立 ¸ 因此我們有以下的結論 ﹕

190
3-3 平面向量的內積

柯西不等式
對於任意兩向量 ! a ¸ ! b ¸ 不等式
│! a •! b │£│! a ││! b │
恆成立 ¸ 且等號成立於 ! a // ! b 或 ! a 與 ! b 中有一為 ! 0 時﹒

  若用坐標表示 ! a = ( x 1 , y 1 ) ¸ ! b = ( x 2 , y 2 ) ¸ 則由柯西不等式
│! a •! b │£│! a ││! b │¸得
│x1x2+y1 y2│£alx1 +y1 •alx2 +y2
2 2 2 2

兩邊平方得
2
( x1x2+y1 y2 ) £( x12+y12 ) ( x22+y22 )﹒
因為不等式 │ ! a •! b │ £ │ ! a ││! b │等號成立於 ! a // ! b 或 ! a 與 ! b 中有一為 ! 0
時 ¸ 所以上式等號成立於
x 1 y 2=x 2 y 1﹒
這個不等式也稱為柯西不等式﹒

柯西不等式
對於任意實數 x 1¸ x 2¸ y 1¸ y 2¸ 不等式
2
( x12+y12 ) ( x22+y22 )≥( x1x2+y1 y2 )
恆成立 ¸ 且等號成立於 x 1 y 2=x 2 y 1 時﹒

在這個結論中 ¸ 當 x 2 y 2≠0 時 ¸ 我們常將等式 x 1 y 2=x 2 y 1 改寫為比例式


x1 y
= 1﹒
x2 y2
  我們可以利用柯西不等式來處理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問題﹒
例題

已知實數 x ¸ y 滿足 3x+y=24 ¸ 求 9x 2+y 2 的最小值 ¸ 並求此時 x 與 y


12 的值﹒
解析:

利用柯西不等式 ¸ 得
( ( 3x )2+y2 ) ( 12+12 )≥( 3x+y )2﹒
將 3x+y=24 代入 ¸ 得

191
3 平面向量

( 9x2+y2 )•2≥242 c 9x2+y2≥288﹒


3x y
而且當 = ¸ 即 3x=y 時等號成立﹒ 解聯立方程式
1 1
!3x+y=24
 
#
%3x=y
得 x=4 ¸ y=12﹒
故當 x=4 ¸ y=12 時 ¸ 9x 2+y 2 有最小值 288﹒
練習

已知實數 x ¸ y 滿足 8x-9y=25 ¸ 求 4x 2+9y 2 的最小值 ¸ 並求此時 x


與 y 的值﹒

  再練習一題 ¸ 利用柯西不等式求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問題 ﹕
例題

已知實數 x ¸ y 滿足 x 2+y 2=25 ¸ 求 3x+4y 的最大值與最小值 ¸ 並分別


13 求有最大值與最小值時 ¸ x 與 y 的值﹒
解析:

利用柯西不等式 ¸ 得
2
( x2+y2 ) ( 32+42 )≥( 3x+4y ) ﹒
將 x 2+y 2=25 代入 ¸ 得
2
25×25≥ ( 3x+4y ) c -25£3x+4y£25﹒
x y
而且當 = ¸ 即 4x=3y 時等號成立﹒ 解聯立方程式
3 4
!x 2+y 2=25
 
#
%4x=3y
得 x=3 ¸ y=4 或 x=-3 ¸ y=-4﹒
故當 x=3 ¸ y=4 時 ¸ 3x+4y 有最大值 25 ﹔
 當 x=-3 ¸ y=-4 時 ¸ 3x+4y 有最小值-25﹒

192
3-3 平面向量的內積

練習

已知實數 x ¸ y 滿足 x 2+y 2=2 ¸ 求 x-y 的最大值與最小值 ¸ 並分別


求有最大值與最小值時 ¸ x 與 y 的值﹒

  在例題 13 中 ¸ 若令 3x+4y=k ¸ 則題意在幾何上的意義是 ﹕ 點 ( x , y ) 要


在圓 C ﹕ x 2+y 2=25 上 ¸ 又要在直線 L ﹕ 3x+4y=k 上 ¸ 即圓 C 與直線 L 相交
的情況下 ¸ 求實數 k 的最大值與最小值﹒ 因為圓 C 與直線 L 相交 ¸ 所以圓心
O 到直線 L的距離小於或等於半徑 5 ¸ 即

al3 2+4 2
│k│
£5 c│k│£25﹒

也就是說 ¸ 當-25£k£25 時 ¸ 圓 C 與直線 L 相交﹒ 觀察圖 10 ¸

圖 10

當 k 值變化時 ¸ 所形成的平行直線與圓 C 的相交情形 ¸ 可推得


1 當 圓 C 與直線 L ﹕ 3x+4y=25 相切於點 P ( 3 , 4 ) 時 ¸ k 有最大值 25﹒
2 當 圓 C 與直線 L ﹕ 3x+4y=-25 相切於點 Q ( -3 , -4 ) 時 ¸ k 有最小值
-25﹒
這結果與利用柯西不等式所得的結果相符﹒
  底下是一道利用柯西不等式求最大值的應用問題 ﹕

193
3 平面向量
例題

小菱在一半徑為 1 公里的半圓形湖游泳﹒ 她先由

14 湖畔的 A 點沿直線採自由式游到湖邊的某個點 C¸
再沿直線採蛙式游到 B 點 ¸ 如右圖所示 ¸ 其中
# A B 為湖的直徑﹒ 已知她游自由式速度為每小時 2
公里 ¸ 游蛙式速度為每小時 1.5 公里 ¸ 請問小菱
運動的時間最長為多少小時?
解析:

設 x=# A C ¸ y=# B C﹒ 因為直徑的圓周角為 90°


¸ 所以由畢氏定理 ¸ 得
x 2+y 2=4﹒
依題意 ¸ 得小菱的運動時間為
x y x 2y
+ = + ﹒
2 1.5 2 3
利用柯西不等式 ¸ 得

(( ) ( ) ) ( )
2 2 2
1 2 x 2y
( x2+y2 ) 2

3

2

3
¸

將 x 2+y 2=4 代入 ¸ 得

( )
2
25 x 2y 5 x 2y 5
4× ≥ + c- £ + £ ﹒
36 2 3 3 2 3 3
2x 3y
而且當 = ¸ 即 4x=3y 時等號成立﹒
1 2
解聯立方程式
!x 2+y 2=4
 
#
%4x=3y
6 8 6 8
得 x= ¸ y= 或 x=- ¸ y=- ﹒
5 5 5 5
6 8
因為 x ¸ y 為正數 ¸ 所以 x=- ¸ y=- 不合﹒
5 5
6 8 x 2y 5
因此 ¸ 當 x= ¸ y= 時 ¸ + 有最大值 ﹒
5 5 2 3 3
5
故小菱的運動時間最長為 小時﹒
3

194
3-3 平面向量的內積

練習

如右圖 ¸ 在邊長為 1 的正方形內 ¸ 圓 O 1 與


圓 O 2 外切 ¸ 並分別與正方形的兩鄰邊相切﹒
1 求這兩圓的半徑之和﹒
2 求這兩圓面積之和的最小值﹒

戊 正射影

  設平面上兩個非零向量 ! a =@ O A ¸ ! b =@ O B ¸ 自 A 點向直線 OB 作垂線交於


C 點 ¸ 此時向量 @ O C 稱為向量 ! a 在 ! b 上的正射影 ¸ 如圖 11 所示﹒ 因此 ¸ 一
個向量在另一個向量的正射影仍是向量﹒

圖 11

  因為 @ O C // ! b ¸ 所以 @ O C 可以寫成 ! b 的係數積 ¸ 即 @ O C=r ! b (r 為實數)﹒


因為
@ C A=@ O A-@ O C=! a -r ! b 且 @ C A⊥! b ¸
所以
( ! a -r ! b )•! b =0
展開得
! a •! b -r │ ! b │ =0
2

移項得
! a •! b
r= 2﹒
│! b │

195
3 平面向量

因此 ¸ 向量 ! a 在 ! b 上的正射影 @ O C 為
@ O C=r ! b     

= ( ! a •! b
│! b │
2
) ! b﹒

另外 ¸ 當 ! a 為零向量時 ¸ ! a 在 ! b 上的正射影為 ! 0 ¸ 此公式仍然成立﹒


因此 ¸ 我們有正射影公式 ﹕

正射影公式

向量 ! a 在非零向量 ! b 上的正射影 ! c 為 ! c = ( ! a •! b
│!b│
2 ) ! b﹒
例題

已知 ! a = ( 7 , 4 )¸ ! b = ( 1 , 2 )¸ 求 ! a 在 ! b 上的正射影及正射影的長﹒
15
解析:

設 ! a 在 ! b 上的正射影為 ! c﹒
1 利用正射影公式 ¸ 得

!c= ( ! a •! b
│! b │
2 ) !b= ( 7+8
5 ) !b

=3! b =3 ( 1 , 2 ) = ( 3 , 6 )﹒

│! c │=al32+62=3a5﹒
2 正射影的長為
練習

已知 ! a = ( 1 , -2 )¸ ! b = ( -4 , 3 )¸ 求 ! b 在 ! a 上的正射影及正射影
的長﹒

  我們在討論物理問題時 ¸ 經常需要把作用力分解為兩互相垂直的分力﹒ 這
在數學上是指將一非零向量分解為兩互相垂直的兩個向量﹒ 現在我們就利用正
射影公式來幫助我們做這種分解 ﹕
196
3-3 平面向量的內積

例題

將向量 ! a = ( 4 , 7 ) 分解為與向量 ! b = ( 2 , 1 ) 平行與垂直的兩個向量﹒


16
解析:

設與 ! b 平行與垂直的兩個向量分別為 ! c 與 ! d﹒ 如下圖 ¸

因為 OCAD 為平行四邊形 ¸ 且 # O C⊥# O D ¸ 所以 OCAD 為矩形 ¸ 即 ! c 是


! a 在 ! b 上的正射影﹒ 利用正射影公式 ¸ 得

!c= ( ! a •! b
│! b │
2 ) !b= ( 8+7
5 ) !b

=3! b = ( 6 , 3 )﹒
又因為 ! c +! d =! a ¸ 所以
! d =! a -! c = ( 4 , 7 ) - ( 6 , 3 )
= ( -2 , 4 )﹒
練習

將向量 ! a = ( 8 , 0 ) 分解為與向量 ! b = ( 1 , 1 ) 平行與垂直的兩個向量﹒

197
習題 3-3

一﹑基礎題
1 如下圖 ¸ 已知 ABCDEF 是邊長為 2 的正六邊形﹒ 求下列各內積的值 ﹕
1 @ A B•@ A D﹒   2 @ A B•@ A E﹒   3 @ A B•@ A F﹒   4 @ A B•@ A B﹒

2 已知 A ¸ B ¸ C 的坐標分別為 A ( -2 , 2 )¸ B ( -1 , 4 )¸ C ( 7 , 5 )¸ 求
1 @ A B•@ A C﹒ 2 ∠BAC﹒

3 已知 │ ! a │ =1 ¸ │ ! b │ =2 ¸ 且 ! a 與 ! b 的夾角為 60°


¸ 求下列各值 ﹕
1 ( ! a +2! b )•( 3! a -! b )﹒ 2 │! a +2! b │﹒

4 已知平行四邊形兩鄰邊長為 3 ¸ 5 ¸ 有一對角線長為 7 ¸ 求另一對角線長﹒

5 設 t 為實數 ¸ ! a = ( 3 , 1 )¸ ! b = ( 1 , 2 )﹒ 若 ( ! a +t ! b ) ⊥! b ¸ 則 t 的值為何?

6 已知 │ ! a │ =1 ¸ │ ! b │ =2 ¸ ! c =! a +! b ¸ 且 ! c ⊥! a ¸ 求 ! a 與 ! b 的夾角﹒

7 已知平面向量 ! a 與 ! b 滿足
│! a │=│! b │=1¸│! a -! b │=a3 ﹒
選出正確的選項 ﹕
1 │-! a │=1      2 ! a •! b =1     3 ! a •2 ! b =2 
4 ! a 與 ! b 的夾角是 60°  5 ! a +! b 與 ! a -! b 互相垂直﹒
198
8 求下列各小題中直線 L 1 與 L 2 的交角 ﹕
1 L 1﹕ x+2y-2=0 ¸ L 2﹕ x-3y+5=0﹒
2 L 1﹕ a3 x-y+1=0 ¸ L 2﹕ x=2﹒

9 設 P 為 x 軸上的一點 ¸ 且 P 點到直線 3x-4y-6=0 的距離為 3 ¸ 求 P 點


的坐標﹒

0 求下列各小題中平行線 L 1 與 L 2 的距離 ﹕
1 L 1﹕ 2x-y=2 ¸ L 2﹕ 2x-y=-3﹒
2 L 1﹕ 3x+4y+1=0 ¸ L 2﹕ 6x+8y-3=0﹒

q 已知 x ¸ y 為實數 ¸ 且 x 2+y 2=9 ¸ 求 3x-4y+5 的最大值與最小值﹒

二﹑進階題
w 在 △ABC 中 ¸ # A B=5 ¸ # B C=6 ¸ # C A=7 ¸ 求下列各內積的值 ﹕
1 @ A B•@ A C﹒         
2 @ A B•@ B C﹒

e 下圖中的網格為二組兩兩平行的直線組合 ¸ 且每小格都是邊長為 1 的菱
形﹒ 已知 ! a •! b =1 ¸ 求 @ A B•@ C D﹒

199
r 設 x 為實數 ¸ ! a = ( x , 4 )¸ ! b = ( 1 , 2 )﹒ 若 ! a 在 ! b 上的正射影為
( -2 , -4 )¸ 則 x 的值為何?

t 求兩直線 L 1﹕ x+2y-4=0 與 L 2﹕ 2x-y+3=0 的交角平分線方程式﹒

y 已知一正方形的中心為 P ( 1 , 1 )¸ 它一邊所在直線的方程式為 x+2y+2=0﹒


1 求此正方形的面積﹒
2 求此正方形的兩對角線所在直線之方程式﹒

u 設 ! a ¸ ! b 為兩不平行的非零向量﹒ 選出正確的選項 ﹕
1 │! a •! b │=│! a ││! b │
2 若 ! a ⊥! b ¸ 則 │ ! a │ + │ ! b │ = │ ! a +! b │
2 2 2

3 若 ! a ⊥! b ¸ 則 │ ! a │ + │ ! b │ = │ ! a -! b │
2 2 2

4 │ ! a +! b │ £ │ ! a │ + │ ! b │﹒

i 已知非零向量 ! a 與 ! b 滿足 ! a +3 ! b 與 7 ! a -5 ! b 垂直 ¸ 且 ! a -4 ! b 與
7 ! a -2 ! b 垂直 ¸ 求 ! a 與 ! b 的夾角﹒

o 在 △ABC 中 ¸ # A B=# A C=4 ¸ # B C=6 ¸ P 為外心﹒


1 求內積 @ A B•@ A C 的值﹒
2 求內積 @ A B•@ A P 與 @ A C•@ A P 的值﹒
3 設 @ A P=x @ A B+y @ A C ¸ 求 x ¸ y 的值﹒

200
3-4 面積與二階行列式

3-4 面積與二階行列式
  在圖 1 中 ¸ 向量 @ O A= ( a , b ) 與 @ O B= ( c , d ) 所張出
的 △OAB 之面積為
  △OCB 的面積+梯形 CDAB 的面積-△ODA 的面積
cd ( b+d ) ( a-c ) ab
  = + -
2 2 2
1 圖1
  = ( cd+ab-bc+ad-cd-ab )
2
1
  = ( ad-bc )﹒
2
這結果對任意兩向量 @ O A 與 @ O B 是否仍成立呢?這是本節要探討的主題之一﹒

甲 克拉瑪公式與二階行列式

  在第一冊 ¸ 我們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ax 2+bx+c=0 ¸ 推導出它


的公式解
-b± alb 2-4ac
x= ¸
2a
此後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式都可以利用這個公式而得到解﹒ 現在 ¸ 我們試著利用
加減消去法推導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的公式解 ﹕
設聯立方程式
!a 1 x+b 1 y=c 1 1
 
#
%a 2 x+b 2 y=c 2 2
由 1 ×b 2- 2 ×b 1 消去 y ¸ 得
( a1b2-a2b1 ) x=c1b2-c2b1﹒  3
由 2 ×a 1- 1 ×a 2 消去 x ¸ 得
( a1b2-a2b1 ) y=a1c2-a2c1﹒  4
當 a 1b 2-a 2b 1≠0 時 ¸ 聯立方程式恰有一組解
c 1b 2-c 2b 1 a c -a 2c 1
x= ¸ y= 1 2 ﹒
a 1b 2-a 2b 1 a 1b 2-a 2b 1

201
3 平面向量

這就是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的公式解﹒ 觀察這個公式 ¸ 我們發現其分子與分母


都是兩數乘積的差 ¸ 但還是有些複雜 ¸ 不太容易記﹒ 為了使公式簡明好用 ¸ 我
們引進一個新的符號 ﹕

二階行列式
a b
符號 稱為二階行列式 ¸ 它所代表的數為 ad-bc ¸ 即
c d
a b
=ad-bc﹒
c d

也就是說 ¸ 二階行列式的值就是左上與右下的乘積減去右上與左下的乘積﹒
例如 ﹕
3 2 1 2
=3•4-2•1=10 ﹔ =1•3-2•4=-5﹒
1 4 4 3
於是 ¸ 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的解可以用二階行列式表示為
c 1 b 1 a 1 c 1
c 2 b 2 a 2 c 2
x= ¸ y= ﹒
a 1 b 1 a 1 b 1
a 2 b 2 a 2 b 2
我們再利用簡便的符號Δ ¸ Δ x 與Δ y¸ 將公式簡化 ﹕

克拉瑪公式
a 1 b 1 c 1 b 1 a 1 c 1
設Δ= ¸ Δ x= ¸ Δ y= ﹒
a 2 b 2 c 2 b 2 a 2 c 2
當Δ≠0 時 ¸ 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
!a 1 x+b 1 y=c 1
 
#
克拉瑪 %a 2 x+b 2 y=c 2
(Gabriel Cramer ¸ 恰有一組解 ¸ 且其解為
1704∼1752)瑞士數
Δx Δy
學家﹒ 於1750年發表 x= ¸ y= ﹒
Δ Δ
n 階行列式的一般法
則﹒

202
3-4 面積與二階行列式

這裡的Δ是由聯立方程式中 x ¸ y 的係數依序放置所成的二階行列式 ﹔ 而Δ x 與
Δ y 是分別將Δ中之 x 項的係數 a1¸ a 2 與 y 項的係數 b 1¸ b 2 替換成常數項 c 1¸
c 2 而得﹒
例題

!3x-2y=8
使用克拉瑪公式解聯立方程式  
# ﹒
1 % 2x+y=3
解析:

3 -2 8 -2 3 8


因為Δ= =7 ¸ Δ x= =14 ¸ Δ y= =-7 ¸ 所以
2  1 3  1 2 3
Δ x 14 Δ -7
x= = =2 ¸ y= y = =-1﹒
Δ 7 Δ 7
練習

!2x-5y=1
使用克拉瑪公式解聯立方程式  
# ﹒
%3x+2y=11

  利用二階行列式的表示法 ¸ 可以用來判定兩向量 ( x 1 , y 1 ) 與 ( x 2 , y 2 ) 是
否平行﹒ 因為
x 1 y 1
x 1 y 2=x 2 y 1 可用二階行列式改寫為 =0 ¸
x 2 y 2
所以我們重新將兩向量平行的判定描述為 ﹕

兩向量平行的判定
設 ! a = ( x 1 , y 1 ) 與 ! b = ( x 2 , y 2 ) 為坐標平面上任意兩個非零向量﹒
x 1 y 1
若 ! a // ! b ¸ 則 =0 ﹔ 反之亦成立﹒
x 2 y 2
練習

已知向量 ! a = ( 2 , -3 ) 與 ! b = ( -4 , t ) 平行 ¸ 求實數 t 的值﹒

203
3 平面向量

!a1 x+b 1 y=c 1


  接下來¸我們以幾何的觀點¸討論聯立方程式   # 的解﹒ 由於
a
% 2 x+b 2 y=c 2

二元一次方程式 a1 x+b1 y=c1 與 a2 x+b2 y=c2 表示坐標平面上的兩直線 ¸而向


量 ! n 1= ( a 1 , b 1 ) 與 ! n 2= ( a 2 , b 2 ) 則分別是它們的一個法向量 ¸ 於是
a 1 b 1
1 當Δ= ≠0 ¸ 即兩法向量 ! n 1 與 ! n 2 不平行時 ¸ 兩直線不平行也不重
a 2 b 2
  合 ¸ 因此兩直線必恰交一點 ¸ 而這個交點的坐標就是原聯立方程式的解

( x ,y )= ( Δx Δy
Δ
,
Δ
﹒ )
a 1 b 1
2 當Δ= =0 ¸ 即兩法向量 ! n 1 與 ! n 2 平行時 ¸ 兩直線可能平行(聯立
a 2 b 2
  方程式無解)或重合(聯立方程式有無限多組解)﹒ 例如 ﹕ 聯立方程式
!2x+y=4 !2x+y=4
 
#  與  
# ﹒
%2x+y=5 %4x+2y=8
  它們的Δ都等於零¸而且我們知道﹕前一個聯立方程式無解(兩直線平行)﹔
後一個聯立方程式有無限多組解(兩直線重合) ¸ 其解就是 2x+y=4 的解 ¸
可寫為
!x=t
 
# ¸ 其中 t 是實數﹒
% y=4-2t
例題

!kx+4y=k+2
試就實數 k 的值 ¸ 討論聯立方程式  
# 的解﹒
2 %x+ky=k
解析:

計算二階行列式Δ ¸ Δ x 與Δ y¸ 得
k 4
Δ= =k 2-4= ( k-2 ) ( k+2 )¸
1 k
k+2 4
Δ x= =k ( k+2 ) -4k=k ( k-2 )¸
k  k
k k+2
Δ y= =k 2- ( k+2 ) = ( k-2 ) ( k+1 )﹒
1  k

204
3-4 面積與二階行列式

1 當 k≠2 且 k≠-2 時 ¸ 即Δ≠0 ¸ 聯立方程式恰有一組解


Δx k Δ k+1
x= = ¸ y= y = ﹒
Δ k+2 Δ k+2
2 當 k=-2 時 ¸ 即Δ=0 ¸ 代入原聯立方程式 ¸ 得
!-2x+4y=0
 
# ﹒
% x-2y=-2
  在坐標平面上這代表兩直線平行 ¸ 故聯立方程式無解﹒
3 當 k=2 時 ¸ 即Δ=0 ¸ 代入原聯立方程式 ¸ 得
!2x+4y=4
 
# ﹒
%x+2y=2
  在坐標平面上這代表兩直線重合 ¸ 故聯立方程式有無限多組解﹒ 而
聯立方程式的解就是 x+2y=2 的解 ¸ 其解可寫為
!x=2-2t
 
# ¸ 其中 t 是實數﹒
%y=t
練習

!kx+y=-1
試就實數 k 的值 ¸ 討論聯立方程式  
# 的解﹒
% 3kx-ky=2k+3

乙 二階行列式的性質

a b
  在二階行列式 中¸橫的稱為列¸直的稱為行¸
c d
共有二列二行 ¸ 其中 a ¸ b 是第一列 ¸ c ¸ d 是第二列 ﹔ a ¸
c 是第一行 ¸ b ¸ d 是第二行 ¸ 如圖 2 所示﹒
  二階行列式具有下列性質 ﹕
1 行列互換其值不變 ¸ 如 圖2

a b a c
     = ﹒
c d b d

205
3 平面向量

2 兩行(兩列)對調 ¸ 其值變號 ¸ 如
a b b a a b c d
     =- ﹔ =- ﹒
c d d c c d a b
3 任一行(列)可以提出同一個數 ¸ 如
ka b a b a  b a b
     =k ﹔ =k ﹒
kc d c d kc kd c d
4 兩行(兩列)成比例 ¸ 其值為 0 ¸ 如
a ka ka kb
     =0 ﹔ =0﹒
c kc a  b
5 將一行(列)的 k 倍加到另一行(列) ¸ 其值不變 ¸ 如
a b a b+ka a b a+kc b+kd
     = ﹔ = ﹒
c d c d+kc c d  c   d
6 若 某一行(列)的每個元素可分成兩行(列)元素的和 ¸ 則此行列式可拆
分為兩個行列式的和 ¸ 如
a+e b a b e b a+e b+f a b e f
     = + ﹔ = + ﹒
c+f d c d f d c   d c d c d
這六個性質都可以由二階行列式的定義直接推得﹒
例題

33 44
求行列式 的值﹒
3 45 61
解析:

33 44
將行列式直接展開 ¸ 得 =33×61-44×45=33 ¸
45 61
也可以利用行列式的性質計算如下 ﹕
33 44 3  4
=11 (第一列提出 11)
45 61 45 61
  3      4
=11
45-3•15 61-4•15
 (將第一列× ( -15 ) 加到第二列)
3 4
=11 =11× ( 3-0 ) =33﹒
0 1
206
3-4 面積與二階行列式

練習

1234 1236
求行列式 的值﹒
1237 1239

  利用行列式的性質有時可以避免直接展開時的繁瑣 ﹕
例題

a b 2a+3b 4a-5b
已知 =3 ¸ 求 的值﹒
4 c d 2c+3d 4c-5d
解析:

利用二階行列式的性質 ¸ 得
2a+3b 4a-5b
2c+3d 4c-5d
2a 4a-5b 3b 4a-5b 2a -5b 3b 4a
= + = +
2c 4c-5d 3d 4c-5d 2c -5d 3d 4c
5
× ( -2 ) ×
3
a b b a
=2• ( -5 ) +3•4 = ( -10 ) •3+12• ( -3 )
c d d c
=-66﹒
練習

a b a-2b 3a+4b
已知 =3 ¸ 求 的值﹒
c d c-2d 3c+4d

丙 二階行列式的應用

  二階行列式除了可以表示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的公式解外 ¸ 也可以表示平
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面積﹒
207
3 平面向量

  設 ! u = ( a , b )¸ ! v = ( c , d ) 為兩不平行的向量¸且其夾角為θ ¸ 如圖 3 所
示﹒ 因為由 ! u 與 ! v 所張出的平行四邊形之底為│ ! u │ ¸ 高為 │ ! v │ sinθ ¸ 所以
其面積為
│! u ││! v │sinθ
│! v │al1-cos2θ
al │! u ││! v │-│! u ││! v │ cos θ
=│! u │

= al │ ! u │ │ ! v │ - ( ! u •! v )
2 2 2 2 2

2 2 2

= al ( a 2+b 2 ) ( c2+d 2 )-( ac+bd )2


= al a 2d 2+b 2c 2-2abcd
= al( ad-bc ) 2 =│ad-bc│﹒
圖3

a b
因為│ad-bc│是二階行列式 的絕對值¸所以我們有以下的面積公式﹕
c d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由兩不平行向量 ! u = ( a , b ) 與 ! v = ( c , d ) 所張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
a b
為二階行列式 的絕對值 ¸ 即
c d
a b
│ │﹒
c d
例題

求由向量 ! u = ( 5 , 2 ) 與 ! v = ( 3 , -2 ) 所張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
5
解析:

計算二階行列式的絕對值 ¸ 得
5  2
│ │=│-10-6│=│-16│=16 ¸
3 -2
故由向量 ! u 與 ! v 所張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為 16﹒

208
3-4 面積與二階行列式

練習

已知由向量 ! u = ( 5 , -2 ) 與 ! v = ( k , -4 ) 所張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
為 24 ¸ 求實數 k 的值﹒

  已知三角形三頂點的坐標 ¸ 可以利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求得面積﹒
例題

已知 A ( 1 , 0 )¸ B ( 3 , 2 )¸ C ( 0 , 4 ) 為坐標平面上三點﹒

6 1 求 △ABC 的面積﹒
2 設 @ A P=x @ A B+y @ A C ¸ 且 0£x£2 ¸ -1£y£1 ¸ 求向量 @ A P 之終點 P
所形成區域的面積﹒
解析:

1 因 為 @ A B= ( 2 , 2 )¸ @ A C= ( -1 , 4 )¸ 且
  △ABC 的面積等於由 @ A B 與 @ A C 所張出之平
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 △ABC 的面積為

1 •│  2 2 │= 1 •│10│=5﹒
2 -1 4 2
2 仿 照 3-2 例題 5 的解法 ¸ 可得點 P 的範圍
為平行四邊形 CRST 所圍成的區域(含邊
界) ¸ 如右圖所示 ¸ 且其面積等於由 @ A B 與
@ A C 所張出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 4 倍 ¸ 即
 2 2
4•│ │=4•│10│=40﹒
-1 4
練習

已知 A ( -1 , 1 )¸ B ( 3 , 2 )¸ C ( -2 , 4 ) 為坐標平面上三點﹒
1 求 △ABC 的面積﹒
2 設 @ A P=x@ A B+y@ A C ¸ 且-1£x£2 ¸ 0£y£2 ¸ 求向量 @ A P 之終點
P 所形成區域的面積﹒

209
習題 3-4

一﹑基礎題
1 使用克拉瑪公式 ¸ 解下列各聯立方程式 ﹕
!x-4y=11 !23x+35y+32=0
1  
# ﹒ 2  
# ﹒
% 4x+3y=6 % 32x+53y+23=0

2 關於二階行列式 ¸ 選出正確的選項 ﹕
23 45 23 67 3a 3b a b
1 = 2 =3
67 89 45 89 3c 3d c d

a b c d 3a 5a


3 + =0 4 =0
c d a b 3c 5c

a b a+10b b
5 = ﹒
c d c+10d d

3 求下列各行列式的值 ﹕
3 6 44 55 234 235
1 ﹒ 2 ﹒ 3 ﹒
4 7 26 39 236 237

a b 2a-3b 4b
4 已知 =3 ¸ 求 的值﹒
c d 2c-3d 4d

210
5 求由向量 ! u = ( 3 , 2 ) 與 ! v = ( 5 , -4 ) 所張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

二﹑進階題
a 1 b 1 b 1 c 1 c 1 a 1
6 已知 =1 ¸ =2 ¸ =3 ¸ 求聯立方程式
a 2 b 2 b 2 c 2 c 2 a 2
!a 1 x+b 1 y=c 1
 
# 的解﹒
%a 2 x+b 2 y=c 2

!kx+y=k+1
7 試就實數 k 的值 ¸ 討論聯立方程式 
# 的解﹒
% x+ky=2k

8 設 A ( 3 , 1 )¸ B ( 2 , 3 ) 與 C ( k , -1 ) 為坐標平面上三點﹒
1 若 △ABC 的面積為 7 ¸ 則 k 的值為何?
2 若 A ¸ B ¸ C 三點共線 ¸ 則 k 的值為何?

9 已知由向量 ! u = ( a , b ) 與 ! v = ( c , d ) 所張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為 3 ¸ 求
由向量 3 ! u +! v 與 ! u -! v 所張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

0 驢與騾身上各背著重物 ¸ 牠們互相埋怨 ¸ 驢對騾說 ﹕ 「只要把你所背的重


量給我一百公斤 ¸ 我所背的重量就是你的兩倍﹒ 」騾回答說 ﹕ 「不錯 ¸ 可
是如果你背的重量給我一百公斤 ¸ 我背的重量就是你的三倍﹒ 」請問 ﹕ 驢
與騾各背了多少公斤的重物?

211
3 總習題
一﹑概念題
1 如圖 ¸ 哪一選項中的向量與另兩個向量 @ P O ¸ @ Q O 的和等於零向量?
1 @AO
2 @BO
3 @CO
4 @DO
5 @ E O﹒

2 如圖 ¸ 在 △ABC中 ¸ # A D 是 # B C 的高 ¸ ∠B=30°


¸ ∠C=40°
﹒ 下列哪些向
量的內積為負?
1 @ A B•@ A C    2 @ A B•@ B C
3 @ B C•@ A D    4 @ A C•@ B C
5 @ A B•@ B A﹒

3 設兩非零向量 ! a = ( x 1 , y 1 ) 與 ! b = ( x 2 , y 2 ) 滿足
│! a ││! b │=│! a •! b │﹒
選出正確的選項 ﹕
1 ( x12+y12 ) ( x22+y22 )=( x1x2+y1 y2 )2
2 ! a 與 ! b 平行
3 ! a 與 ! b 垂直
4 x 1 y 2-x 2 y 1=0
5 x 1x 2+y 1 y 2=0﹒

212
二﹑程序題
4 已知非零向量 ! a ¸ ! b 滿足 │ ! a │ =2 │ ! b │ ¸ 且 ! a +! b 與 2 ! a -5 ! b 垂直 ¸
求 ! a 與 ! b 的夾角﹒

!x=3+7t !x=3+s
5 設兩直線 L 1﹕  
# (t 為實數)與 L 2﹕  
# (s 為實數)的交
%y=2-t %y=1-s
角為θ ¸ 求 cosθ的值﹒

6 在平行四邊形 ABCD 中 ¸ E ¸ F 分別為 # C D ¸ # B E 的中點 ¸ 如下圖所示﹒ 設


@ A F=x@ A B+y@ A D ¸ 求 x ¸ y 的值﹒

7 在 △ABC 中 ¸ 已知 @ A B= ( k , 1 )¸ @ A C= ( 2 , 3 ) 及 ∠C=90°
¸ 求實數 k 的
值﹒

213
三﹑數學解題
!a 1 x+b 1 y=c 1
8 已知聯立方程式 
# 恰有一組解 ( 1 , 2 )¸ 求聯立方程式
a
% 2 x+b 2 y=c 2

!2a 1 x+ ( 3b 1-a 1 ) y=4c 1


 
# 的解﹒
% 2a 2 x+ ( 3b 2 -a 2 ) y=4c 2

9 已知 A ( 1 , 0 )¸ B ( 3 , 2 )¸ C ( 0 , 4 ) 為坐標平面上三點﹒
1 求 △ABC 的面積﹒
2 設 集合 S= { P│@ A P=x @ A B+y @ A C ¸ 0£x£1 ¸ -1£y£2 } ¸ 求集合 S 所
表示區域的面積﹒

0 小英遛狗時 ¸ 不知何故兩隻狗突然向前衝 ¸ 如下圖所示 ﹕

如果大狗的拉力為 5 公斤重 ¸ 小狗的拉力為 3 公斤重 ¸ 且兩拉力的夾角為


¸ 那麼小英至少要施多少力才能拉住牠們?
60°

2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