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retory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0

5-4 排泄作用與體液恆定

一、動物的排泄構造
排泄構造 功能
淡水原生動物 伸縮泡 排水
(單細胞動物) (中心囊泡+輻射管) 排除代謝廢物
體表
扁形動物(渦蟲) 原腎管 淡水—排水(原腎管)
原始環節動物 (焰細胞小管腎孔) 排除代謝廢物
體表 寄生—排除含氮廢物
環節動物 (後)腎管 排水
(蚯蚓) (腎口小管腎孔) 排除代謝廢物
陸生節肢動物 馬氏管 成功保留水分
(昆蟲) (盲端後腸直腸肛門) 排除代謝廢物

1.淡水原生動物: (變形蟲、眼蟲、草履蟲→伸縮泡,間歇性收縮的液泡)
主動運輸
草履蟲具二個伸縮泡   → 排除多餘水分和代謝廢物
(1)調節細胞質內的滲透壓
(2)避免吸收過多水分脹破蟲體
(3)伸縮泡周圍具粒線體→提供伸縮泡所需能量
2.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水螅、水母、珊瑚)
擴散作用
(1) 體表   → 將代謝廢物排向水中
主動運輸
(2)伸縮泡   → 排除多餘水分

3.扁形動物: (渦蟲→原腎管)
(1)排泄構造:
1焰細胞:呈球狀,位於排泄小管的末端,具有一簇纖毛
2排泄小管:分佈身體兩側的一系列相互交錯的管道
3原腎管:鹽類調節和排泄的構造,由細長的排泄管構成
4排泄孔:通至體表→將廢物排出體外
(2)排泄作用:
1纖毛擺動、吸取周圍組織間隙的體液
→促使水和溶質進入排泄小管內
→含氮廢物由腸道和體表滲出、由排泄孔排出體外
2原腎管→排出非常稀薄的液體→維持體內水分平衡
擴散作用
3體表   → 排出大部分代謝廢物

第五章
44
(蚯蚓→腎管排除多餘水分和含氮廢物)
4.環節動物:
(1)腎管一端為漏斗形的腎口,腎口周圍具有纖毛
→纖毛振動將體液排入腎口
(2)腎口後端連著彎曲的小管→管外環繞著微血管網
(3)小管末端膨大為排泄管
(4)體液經腎口進入小管和排泄管
1部分物質被再吸收→送入微血管
2無用的廢物形成尿液→由腎孔排出體外

5.節肢動物: (蜈蚣、昆蟲、蜘蛛→馬氏小管)
(1)排泄構造:馬氏小管(消化道往體腔伸出的管狀突起,呈細長的盲管)
1一端封閉(盲管)→伸入血腔內與血淋巴密切接觸,
2另一端連於中腸(胃)與後腸(腸與直腸)之間→收集體液排入後腸
(2)排泄作用:
主動運輸
1血淋巴中鹽類及含氮廢物   → 分泌到馬氏小管的管腔
緩慢蠕動
2馬氏小管外壁具肌肉層   → 含氮廢物由血液擴散進入馬氏小管
→形成尿酸結晶→運送至腸道內
後腸的再吸收作用
3水分、離子、有機分子       → 肛門排出顆粒狀糞和尿酸
→保留水分而適應陸地乾燥生活

第五章
45
二、含氮廢物的種類
毒性 排泄所需水量 形成時消耗能量 物種
氨 大 多 少 水生物無脊椎動物
多數硬骨魚、兩生類蝌蚪
尿素 中 兩生類成體及哺乳類
尿酸 小 少 多 陸生節肢動物、爬蟲類、鳥類

三、人體的代謝廢物及排泄構造
代謝廢物 來源 排泄器官
氨 胺基酸經肝細胞的脫氨作用 腎
尿素 氨的衍生物 腎、皮膚
尿酸 核酸的代謝物 腎
膽色素 血紅素在肝臟的代謝產物 肝
二氧化碳 葡萄糖等有機物的代謝產物 肺
水 飲食攝取及養分的代謝產物 腎、皮膚、肺
無機鹽類 飲食攝取 腎、汗腺

第五章
46
四、尿液的形成
泌尿系統:
泌尿系統: (腎臟→
腎臟→輸尿管→
輸尿管→膀胱→
膀胱→尿道)
尿道)
1.腎臟:過濾血液,清除代謝廢物,調節體內環境
2.輸尿管:輸送尿液離開腎臟
3.膀胱:由平滑肌構成,具收縮性,內中空→暫儲尿液
4.尿道:將尿液導出體外

腎臟:
腎臟: (俗稱『
俗稱『腰子』
腰子』
,脊椎動物主要的滲透壓調節和排泄的器官
,脊椎動物主要的滲透壓調節和排泄的器官)
脊椎動物主要的滲透壓調節和排泄的器官)
1.腎臟的位置:
(1)二個腎臟分別位於脊椎骨的兩側、腹腔後壁的凹陷處
(2)包圍腎臟的結締組織→將腎臟固定在腹腔背方
(3)左腎位置高於右腎 1~2cm
2.腎臟的外形: (形似蠶豆)
(1)外圍→由脂肪組織和纖維膜所包圍
(2)內緣→腎門(中央凹窩處)→血管、淋巴管、神經、輸尿管等進出門戶
3.腎臟的功能:
(1)排除尿素、尿酸等代泄廢物
(2)維持體內鈉、鉀、水分、酸鹼度、血壓、體液的恆定
4.腎臟的縱切:
外側(皮質,顏色較淺) 內側(髓質,顏色較深)
1細長管狀 1錐狀→腎錐體
→血管、腎小管(近曲小管、遠曲小管)2輻射細管→集尿管
2膨大杯狀→鮑氏囊 3亨耳氏套、血管
3成團球狀→腎小球

腎臟的構造:
腎臟的構造:
1.腎皮質:由 100 萬~130 萬個腎元組成
(1)腎元:腎臟的構造和機能單位,位於腎臟的皮質,需藉顯微鏡觀察
(3)腎元的構造:
1.腎小球:位於鮑氏囊內的微血管團(由入球小動脈分支形成)
2.腎動脈入球小動脈腎小球出球小動脈微血管網
(較粗) (較細) (分佈腎小管周圍)
1腎小球 (1)入球小動脈:於鮑氏囊的頂端凹陷處進入腎小球
(絲球體) (2)出球小動脈:離開鮑氏囊後再分支成微血管網(圍繞腎小管)
→再匯集進入腎靜脈
∵入球小動脈直徑>出球小動脈直徑
∴腎小球的血壓高於一般的微血管網
→產生濾過作用(除血球和蛋白質以外的物質均能進入鮑氏囊)
腎小管的起始端呈盲端的膨大部分,屬於封閉性的中空囊狀構造
→向內凹陷成二層細胞的杯狀囊(連接腎小管)
2鮑氏囊 1.鮑氏囊內側→緊貼於腎小球的外圍

第五章
47
2.鮑氏囊外側→與腎小管相連
3.鮑氏囊腔→內外二層細胞之間的的狹窄空隙,濾液流入腎小管
1.每條腎小管全長 55mm,前端與鮑氏囊相連,遠端與集尿管相連
(較細) (較粗)
鮑氏囊近曲小管 遠曲小管集尿管(不屬於腎元) 腎盂
(下降支)
(上升支)
3腎小管 亨耳氏套(深入髓質,管徑變細呈 U 字形)
(1)近曲小管:緊接著鮑氏囊的腎小管前段
(2)亨耳氏套:進入髓質的腎小管,外形呈 U 字形
(3)遠曲小管:緊接著集尿管的腎小管後段
2.腎小管管壁由單層立方皮膜細胞組成,細胞含大量粒線體
3.腎小管管壁細胞表面有許多微絨毛伸向管腔
4.腎小管外圍纏繞著微血管網(由出球小動脈分支形成)
(3)腎元=腎小體(腎球=腎小球+鮑氏囊)+腎小管(總長度約 80 公里)
1皮質腎元:位於腎皮質
2近髓質腎元:腎小管深入腎髓質處
→數個腎元遠曲小管連結在一條集尿管
(4)微血管網:
:位於鮑氏囊內的微血管團→過濾物質
1腎小球(絲球體)
2第二微血管網:圍繞在腎小管外的微血管網→交換物質
2.腎髓質:由 15~20 個腎錐體組成(腎錐體的錐尖朝向腎門)
(1)腎乳頭:腎錐體的尖端稱為腎乳頭(乳頭體)
(2)腎乳頭外圍包圍著呈漏斗狀的腎盂
(3)集尿管(集合管) :與多條遠曲小管相接
→匯集尿液由腎乳頭進入腎盂
→尿液由腎盂匯集流經輸尿管→尿液儲存於膀胱
3.腎盂:位於腎髓質與輸尿管之間、靠近腎門處的空腔

膀胱:
膀胱:
1.由平滑肌構成,具收縮性,內中空→暫儲尿液
(1)儲存 150ml 尿液時→大腦產生尿意
(2)儲存 300ml 尿液時→尿意有逼迫感,令人難忍不舒適
2.膀胱外的括約肌屬於隨意肌
(1)啟動排尿反射→可一次排空膀胱內的尿液
(2)大腦意識可部分控制排尿反射
(3)嬰兒的大腦皮質尚未發育完全
→無法有效控制排尿的隨意肌→容易尿床
3.哺乳動物的尿液含費洛蒙
→膀胱內的尿液分多次排出→以建立其活動領域(勢力圈)

第五章
48
濾過作用
腎小球(血漿)   → 鮑氏囊(濾液)→腎小管(濾液)

再吸收作用 + 分泌作用
→ 集尿管(尿液)
        
尿液的 (1)濾過作用 (2)再吸收作用 (3)分泌作用
形成過程 (過濾作用) (選擇性再吸收)
腎小管→微血管 微血管→腎小管
腎小球→鮑氏囊 腎管管腔 腎小管管壁細胞
發生位置 →腎小管管壁細胞 →腎小管管腔內
→微血管網
鮑氏囊壁和腎小球會 腎小管內 近曲小管與遠曲小管
合處 的管壁細胞
作用原理 壓力差異 主動運輸 主動運輸
是否耗能  耗能 耗能
小分子物質: 葡萄糖、胺基酸、 色素、藥物、無機鹽、
作用物質 水分、葡萄糖、 脂肪酸、甘油、 氫離子、銨離子、
胺基酸、尿素、鹽類 大部分的水、 含氮廢物
(血球和蛋白質除外) 鈉鉀離子、重碳酸根

第五章
49
五、腎臟的病變:
腎臟的病變:
泌尿系統結石:
泌尿系統結石
1.泌尿系統結石 (與人的體質、飲食習慣有關)
(1)高鹽、高脂、高糖、低纖維、高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
→加速結石的形成
(2)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適時並足量補充水分→預防泌尿系統結石
腎臟的病變:
腎臟的病變
2.腎臟的病變 :
(1)腎臟病變、意外事故造成失血過多
→腎臟功能衰退→尿素積存體內而傷害全身細胞
(2)腎臟病患者仍可靠一個功能正常的腎臟存活
若二個腎臟均衰竭→須依賴洗腎或換腎來維持生命
洗腎:
洗腎
3.洗腎 (血液透析

(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
(1)洗腎儀器(腎臟透析儀、人工腎臟):內含透析液(成分與血漿相似)
→輔助腎臟病患者恢復對體內血漿的正常溶質平衡
(2)洗腎過程:病患血液持續導入人工腎臟內
→血液與透析液以人工半透膜隔開
→代謝廢物擴散至透析液中
→引導無代謝廢物的血液流回病患體內

第五章
50
六、人體內的水分平衡:
人體內的水分平衡: (神經、
神經、內分泌、
內分泌、電解質含量→
電解質含量→共同協調)
共同協調)
人體攝取水分減少,排汗增加,環境乾燥 體內水分過多、血液滲透壓降低
↓體內無機鹽濃度升高 ↓
↓血液滲透壓變大
體內呈脫水現象 抑制下視丘合成 ADH(抗利尿激素)
↓下視丘的滲透壓受器 ↓
下視丘合成 ADH(抗利尿激素) 腎小管降低對水分的通透度


腦垂腺後葉分泌 ADH 至血液中
↓遠曲小管和集尿管 腎小管降低對水分的再吸收
水分的通透性增加、水分的再吸收增加 ↓
↓ 排出含水較多的稀尿
排出含水量較少的濃尿

滲透壓降低

對下視丘產生負迴饋作用

減少 ADH 分泌
人體水分的排除方式:
人體水分的排除方式:排尿、
1.人體水分的排除方式 排尿、蒸發、
蒸發、流汗、
流汗、呼吸、
呼吸、排遺
尿液 皮膚蒸散 排汗 呼吸 糞便及其他
1500ml 900ml 500ml 500ml 100ml
大量流汗、
大量流汗、食物太鹹→
2.大量流汗 食物太鹹→水分減少→
水分減少→刺激下視丘
刺激下視丘的口渴中樞
下視丘的口渴中樞
→引起口渴感覺和飲水行為
人體浸泡水中(
人體浸泡水中(水超過胸部以上)
3.人體浸泡水中 水超過胸部以上)
→水壓影響下肢靜脈→增加靜脈回心血流量
→刺激心房分泌『利鈉尿激素 ANP』
、抑制腦垂腺後葉分泌『抗利尿激素
ADH』
→促使排尿量增加
4.酒精、體溫降低
→抑制腦垂腺後葉分泌『抗利尿激素』
→促使排尿量增加(輕微脫水)
→飲酒後常會感到口乾舌躁
5.腎臟對水分及無機鹽類的再吸收→受到神經與激素的控制
4.尿崩症:1人體無法產生足量 ADH,2腎臟缺乏 ADH 受體
→尿崩症患者尿量很多→必須喝大量水以補充流失的水分

第五章
51
大量流汗後,腎臟功能的調節

第五章
52
七、人體內的電解質的恆定:
人體內的電解質的恆定:
體液中的無機鹽→

體液中的無機鹽→以 Na 最重要(
1.體液中的無機鹽 最重要(佔陽離子的 90%)

(1)Na+→維持滲透壓的主要物質

(2)Na 失調→直接影響滲透壓變化→影響水分含量、體液容積、主動運輸
1Na+含量太多:細胞外液的容積增加→易引發高血壓

2Na 含量太少:血液體積降低→心輸出量下降、血壓下降
人體的血漿 人體的骨骼肌細胞
+ 2+ + 2+
陽離 Na >Ca >K >Mg K >Mg2+>Na+>Ca2+



陰離 - -
Cλ >HCO3 >蛋白質>有機酸>HPO42 >

HPO42 >蛋白質>HCO3
子 SO42- -

人體流失過多 Na+→血壓下降
2.人體流失過多
→腎元內的『近小球細胞』分泌腎素(一種酵素蛋白)
→促使血液中的『血管張力素』活化
(礦物性皮質素)
→促使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酉同』
→促使遠曲小管和集尿管增加對 Na+和水的通透性
→體液中的水分增加、血壓回升
→對近小球細胞產生負迴饋控制(減少腎素分泌)
※近小球細胞=入球小動脈和遠曲小管二者管壁的接觸區
※分泌腎素的細胞→位於入球小動脈管壁

Na+平衡的調控:
3.Na 平衡的調控:
(1)直接調控:腎小管對 Na+的再吸收與排泄
(2)間接調控:內分泌激素
1腎臟(腎素)、腎上腺皮質(礦物性皮質素)
→增加腎小管對 Na+的再吸收
2心房(ANP 心房排鈉素、心房利鈉尿激素)
→抑制腎素和礦物性皮質素的產生
→加速腎小管排出 Na+→降低體液中的 Na+
→降低體液容積、降低血壓
電解質失調→
電解質失調→導致生理失調、
4.電解質失調 導致生理失調、甚至死亡

第五章
53
八、人體內的酸鹼恆定:
人體內的酸鹼恆定:
人體的體液呈弱鹼性
人體的體液呈弱
1.人體的體液呈弱 鹼性:
鹼性 :pH=
=7.35~
~7.45
(1)過高或過低的酸鹼度→皆可能抑制酵素活性
1血液 pH 值過高
→促進突觸間的神經衝動
→神經系統過度興奮造成痙攣甚至死亡
2血液 pH 值過低
→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傳導功能
→造成個體昏迷或死亡
(2)偏酸或偏鹼的食物或飲料→可能影響體液的酸鹼度

人體代謝過程產生的酸性物質:
人體代謝過程產生的酸性物質:
2.人體代謝過程產生的酸性物質
(1)氣態酸性物質(CO2)→由肺臟作適時適量的排出
(2)非氣態酸性物質(H+)→由腎臟排除多餘的 H+

第五章
54
人體內的酸鹼恆定:

人體內的酸鹼恆定:
3.人體內的酸鹼恆定 (依賴
(依賴 H 濃度的控制)
濃度的控制)
1.細胞代謝產生酸性物質 解離

→ 產生 H
血液緩衝系統
(1)血液的酸鹼緩衝     → 減少 H+(避免 pH 下降)
2.酸鹼緩衝物質:血漿蛋白、血紅素、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 -
(2)肺臟的呼吸作用 H +HCO3 H2CO3H2O+CO2↑

1.腎臟細胞代謝產生 NH4
+ +
1NH4 可與 Na 交換
+ -
2NH4 與 Cl 結合形成銨鹽→隨尿液排出體外
2.腎小管分泌 H+,再吸收 Na+和 HCO3-

(3)腎臟的調節作用 1分泌作用:使體液中的 H 移入腎小管的管腔中
(i)部分 H+和 NH3 結合成 NH4+→隨尿液排除
(ii)部分 H+和 Na2HPO4 結合成為 NaH2PO4
→NaH2PO4 隨尿液排除
2再吸收作用:腎小管細胞再吸收 HCO3-

→增加體液中的 HCO3 濃度(維持體液的緩衝能力)

第五章
55
單元評量
第一部分:單一選擇題
1.下列有關於人體代謝廢物的產生,何者錯誤?
(A)尿素是醣類的代謝產物 (B)尿酸是核酸的代謝產物 (C)膽色素是血紅素
的代謝產物 (D)二氧化碳是葡萄糖的代謝產物。
【答案】(A)
2.下列有關於含氮廢物的敘述,何者正確?
(A)毒性:氨>尿酸>尿素 (B)排泄所需的水量:尿素>尿酸>氨 (C)形成時
消耗的能量:尿酸>尿素>氨 (D)皆可藉固態結晶方式排出。
【答案】(C)
3.下列有關於尿液形成的敘述,何者正確?
(A)再吸收作用與分泌作用皆與腎小管有關 (B)濾過作用和分泌作用皆與主動
運輸有關 (C)濾過作用和分泌作用皆與壓力差異有關 (D)腎小球和鮑氏囊皆
不含血球和蛋白質。
【答案】(A)
4.下列有關於人體泌尿系統的敘述,何者錯誤?
(A)血液流經鮑氏囊時,小分子物質大多可以濾出 (B)腎小管會再吸收濾液中
有用的物質 (C)血液中的含氮廢物主要由腎臟排出 (D)腎小管再吸收機能異
常時,將有大量葡萄糖隨尿液排出是引起糖尿病的主因。
【答案】(D)
5.下列有關於人體腎臟構造的敘述,何者正確?
(A)腎臟皮質的顏色較淺 (B)腎臟髓質含較多的血管 (C)腎元的構造皆位於
腎臟的皮質 (D)腎動脈和腎靜脈皆經腎門進出腎臟。
【答案】(D)
6.下列有關於腎元的敘述,何者正確?
(A)鮑氏囊的封閉端與腎小球相連接 (B)腎小球二端皆與小動脈相連接 (C)

第五章
56
腎小管皆分布於腎的皮質 (D)腎小管末端的集尿管可收集尿液。
【答案】(B)
7.甲、亨耳氏套;乙、近曲小管;丙、遠曲小管;丁、腎小球;戊、集尿管;己
、鮑氏囊。以上構造參與尿液形成過程的先後順序為何?
(A)甲丙戊丁己乙 (B)乙甲丙戊丁己 (C)丙戊丁己乙甲 (D)丁己乙甲丙戊
【答案】(D)
8.下列有關於腎臟功能的敘述,何者錯誤?
(A)維持體內水分恆定 (B)排除含氮廢物 (C)調節體內電解質平衡 (D)分泌
腎上腺素。
【答案】(D)
9.下列何者並非生物體內平衡血液鹽類的主要方式?
(A)陸生動物由汗腺排除鹽分 (B)海水魚類由鰓排除鹽分 (C)海鳥以頭部的
鹽腺排除鹽分 (D)海龜以淚腺排除鹽分。
【答案】(A)
10.下列有關於人體血液中氣體運輸方式的敘述,何者錯誤?
(A)大部分氧氣與血紅素結合 (B)少部分 CO2 與血紅素結合 (C)大部分二氧

化碳形成重碳酸離子 HCO3 (D)大部分二氧化碳與血漿蛋白結合。
【答案】(D)
11.下圖為腎臟的基本構造模式圖,圖中何者不屬於腎元?

【答案】(C)
12.腎臟形成尿液的步驟:甲、微血管網的再吸收;乙、血液中之葡萄糖流經杯
狀的鮑氏囊;丙、腎小管的濾液流入集尿管;丁、腎小球的濾過作用。正確的
先後順序為何? (A)甲丁乙丙 (B)乙甲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乙甲丙。
【答案】(D)
13.下列有關於尿液形成的敘述,何者錯誤?
(A)腎小管的末端與集尿管相通,起始端則封閉呈杯狀之鮑氏囊 (B)腎小球中
的濾液即為去除蛋白質和血球的血液 (C)再吸收作用與分泌作用皆需消耗能
量 (D)濾過作用對物質的通透無選擇性,且無需消耗能量。
【答案】(B)
14.甲、尿素;乙、白血球;丙、葡萄糖;丁、紅血球;戊、胺基酸;己、血小
板;庚、抗體。在正常的情況下,腎元的腎小管中含有哪些成分?

第五章
57
(A)甲丙戊 (B)乙丁己 (C)丙戊庚 (D)丁戊己。
【答案】(A)
15.下列有關於泌尿系統的敘述,何者錯誤?
(A)膀胱是形成尿素的器官 (B)腎元不包括集尿管 (C)腎元的濾過作用不消
耗能量,也無選擇性 (D)亨耳氏套深入髓質中。
【答案】(A)
16.某生因夏天天熱,喝下大量糖水,下列有關其體內排泄系統因應的方式,何
者錯誤? (A)排尿的次數增加 (B)尿內含有過量的糖 (C)排尿量增加 (D)
糖被腎元再吸收回血液。
【答案】(B)
17.一般而言,若喝下過多的水,其尿量會增加,是因為:
(A)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減少 (B)血液滲透壓升高 (C)醛固酮下降 (D)腎小管
對水分的再吸收加強。
【答案】(A)
18.下列有關動物排泄器官的敘述,何者正確?
(A)草履蟲利用伸縮泡排出過多水分 (B)渦蟲利用腎管排出水分 (C)蚯蚓利
用體內焰細胞排出代謝廢物 (D)蝗蟲利用馬氏管收集含氮廢物,由尿道排出

【答案】(A)
19.若比較腎小管末端內濾液與其管壁外微血管內血液物質濃度,下列物質中何
者在前者的濃度高於後者? (A)尿素 (B)蛋白質 (C)葡萄糖 (D)胺基酸。
【答案】(A)
20.下列因素中,何者與尿液的形成多寡無直接相關?
(A)抗利尿激素濃度 (B)礦物性皮質素 (C)血漿滲透壓 (D)血液中葡萄糖濃

【答案】(D)
21.在尿液形成過程中,從腎元不同部位抽取的甲乙丙三種液體,分別分析其中
尿素、葡萄糖、蛋白質之含量,結果如下表,請回答下列問題:
成分(g)\部位 甲 乙 丙
尿素 0.03 0.03 2.00
葡萄糖 0.10 0.10 0.00
蛋白質 8.00 0.00 0.00
(1)甲乙丙三部位抽出液體與各部位的配對,何者正確?
(A)甲-鮑氏囊,乙-集尿管,丙-近曲小管 (B)甲-近曲小管,乙-集尿
管,丙-鮑氏囊 (C)甲-亨耳氏套,乙-遠曲小管,丙-近曲小管 (D)甲
-入求小動脈,乙-鮑氏囊,丙-集尿管
(2)丙液的尿素含量為何比乙液高?
(A)尿素在近曲小管分泌出來 (B)水在遠曲小管被再吸收 (C)尿素在鮑氏
囊被過濾出來 (D)尿素在入球小動脈被過濾出來

第五章
58
【答案】(1)(D) (2)(B)

第二部分:多重選擇題
22.下列有關於動物排泄構造的敘述,何者正確?
(A)原生動物和海綿動物皆可直接由體表擴散排出代謝廢物 (B)扁形動物藉原
腎的焰細胞排除大部分的代謝廢物 (C)環節動物藉腎管排除含氮廢物和多餘
的水分 (D)節肢動物的馬氏管藉二端開口收集體液排入後腸 (E)脊椎動物皆
以腎臟作為主要的滲透壓調節器和排泄器官。
【答案】(A)(C)(E)
23.下列有關於甲、血漿;乙、鮑氏囊濾液;丙、正常尿液中,各物質濃度的比
較,何者正確?
(A)蛋白質:甲=乙>丙 (B)胺基酸:甲=乙>丙 (C)尿素:甲=乙<丙 (D)
鈉離子:甲=乙<丙 (E)氯化物:甲=乙>丙。
【答案】(B)(C)(E)
24.下列何者可以影響腎臟的功能?
(A)腦垂腺前葉 (B)腦垂腺後葉 (C)腎上腺皮質 (D)腎上腺髓質 (E)酒精
【答案】(B)(C)(D)(E)
25.下列有關於人體泌尿系統的敘述,何者正確?
(A)腎臟排除含氮廢物外,並可維持體內環境的恒定 (B)尿液是血液流經腎元
後形成的 (C)腎小管的管壁有吸收作用 (D)攝取太鹹或高蛋白質的食物會增
加腎臟的負擔 (E)血管加壓素可增加腎臟對水分的排出。
【答案】(A)(B)(C)(D)
26.下列何者共同調節血液中的酸鹼度?
(A)血漿蛋白 (B)呼吸作用 (C)腎臟排泄 (D)磷酸鹽 (E)肌肉收縮。
【答案】(A)(B)(C)(D)
27.下列有關於人體排泄器官的構造與功能的敘述,何者錯誤?
(A)腎元的亨耳氏套大部分位於腎臟的皮質部,主要的機能是吸收有機養分
(B)腎小管盲端凹陷呈杯狀的構造為腎小球 (C)腎小球是位於腎臟皮質的微血
管團 (D)人體的尿素主要在腎臟內合成,並經集尿管流入腎盂 (E)腎元受下
視丘分泌之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時,會使人體的血壓大為降低。
【答案】(A)(B)(D)(E)
28.下表為三種構造內含液體的各種成分之比例,下列哪些敘述是合理的解釋?
(A)小分子物質可經濾過作用進入鮑氏囊 (B)鮑氏囊濾液等於除去蛋白質的血
漿 (C)尿酸在尿液中的濃度,比其他任何物質的濃度都高 (D)在尿液中,鹽
類的濃度都比濾液中者高二倍 (E)葡萄糖是唯一被再吸收入血漿中的物質。
微血管 鮑氏囊濾液 集尿管
尿 素 0.03 0.03 2.00
尿 酸 0.004 0.004 0.05
葡萄糖 0.10 0.10 0.00

第五章
59
胺基酸 0.05 0.05 0.00
鈣 鹽 0.72 0.72 1.50
蛋白質 8.00 0.00 0.00
【答案】(A)(B)
29.某生物學家為了解腎臟的能量需求,將小白鼠腎臟的血管切除,下列腎臟作
用中,推論何者將會首先喪失?
(A)腎小管的分泌作用 (B)腎小球的過濾作用 (C)腎小管的再吸收作用 (D)
鮑氏囊細胞的呼吸作用 (E)腎小管管壁細胞的糖解作用。
【答案】(A)(C)(D)(E)
30.下列有關蝗蟲排泄系統的敘述,何者正確?
(A)含氮廢物主要為尿酸 (B)含氮廢物由腎管排出 (C)腎管末端具有燄細胞
,藉以收集含氮廢物 (D)排泄的含氮廢物為固態 (E)排泄的含氮廢物有毒性
,因此需大量水分稀釋。
【答案】(A)(D)
31.馬氏管為陸生節肢動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其一端浸於體腔內,另一端的開口
位於:(A)胃與中腸之間 (B)中腸與後腸之間 (C)後腸與直腸之間 (D)直腸
與肛門之間 (E)肛門
【答案】(B)
32.人類服用藥物後,某些藥物的排除是利用腎臟的分泌作用而排除,請問下列
組織中何者具有這個功能?
(A)鮑氏囊 (B)腎小球 (C)近曲小管 (D)亨耳氏套 (E)遠曲小管。
【答案】(C)(E)
33.下列各種生理狀態中,何者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A)激烈運動大量出汗後 (B)大量飲水後 (C)沙漠中旅行 (D)喝酒後 (E)飲
用大量碳酸飲料。
【答案】(A)(C)
34.含氮廢物主要為下列哪些物質的代謝產物?
(A)蛋白質 (B)核酸 (C)葡萄糖 (D)脂肪酸 (E)無機鹽類。
【答案】(A)(B)
35.某生劇烈運動後大量出汗,其生理變化包括:
(A)血液滲透壓增加 (B)血液滲透壓降低 (C)血液中礦物鹽濃度降低 (D)礦
物鹽濃度增加 (E)產生濃縮的尿素。
【答案】(A)(D)(E)
36.Ⅰ、氨;Ⅱ、尿素;Ⅲ、尿酸:,下列有關含氮廢物的敘述,何者正確?
(A)毒性:Ⅰ>Ⅱ>Ⅲ (B)排泄時所需水量:Ⅰ>Ⅱ>Ⅲ (C)形成時消耗的能
量:Ⅰ>Ⅱ>Ⅲ (D)均由蛋白質及核酸代謝產生 (E)均可以固態結晶狀排出
【答案】(A)(B)(D)
37.下列有關動物體內排出之含氮廢物的敘述,何者正確?
(A)兩生類蝌蚪排出氨為主 (B)兩生類成體以尿素為主 (C)硬骨魚類以尿素

第五章
60
為主 (D)鳥類以尿酸為主 (E)哺乳類以尿素為主。
【答案】(A)(B)(D)(E)
38.下列有關原腎與腎管的比較,何者正確?
(A)大多數環節動物以原腎為排泄器官 (B)扁形動物以腎管為排泄器官 (C)
原腎具有焰細胞,腎管則否 (D)二者均有孔道連通體外 (E)二者均具有維持
體內水分平衡的功能。
【答案】(C)(D)(E)
39.下列有關馬氏管的敘述,何者正確?
(A)為昆蟲的排泄器官 (B)兩端均具有開口 (C)馬氏管一端與直腸相接排出
廢物 (D)排出含氮廢物以尿素為主 (E)排出含氮廢物近乎固體狀,可保留大
量水分,為昆蟲適應陸地重要特徵。
【答案】(A)(E)
40.下列有關動物含氮廢物的敘述,何者正確?
(A)大多數硬骨魚類均以氨為主要的含氮廢物 (B)蝗蟲所排的含氮廢物為尿酸
(C)對細胞毒性而言,尿酸<尿素<氨 (D)形成時所需能量,尿酸<尿素<氨
(E)排泄時所需水量,尿酸<尿素<氨。
【答案】(A)(B)(C)(E)
41.某生做尿液檢查,一個正常的尿液中不應該含有下列哪些物質?
(A)紅血球 (B)白血球 (C)尿素 (D)葡萄糖 (E)氯化鈉。
【答案】(A)(B)(D)

第三部分:非選擇題
一、請依據圖示回答下列有關於『腎臟的觀察』實驗的問
題: (填代號並寫出其名稱)
(1)何者供應尿液形成所需的成分?
(2)何者所含的尿素尿酸含量最低?
(3)腎結石常出現於何處?
(4)顯微鏡下可見甲之球狀構造為何?
(5)顯微鏡下可見乙之細管狀構造為何?
【答案】(1)戊,腎動脈。(2)丙,腎靜脈。(3)丁,輸尿管。(4)腎小球、鮑氏囊。
(5)集尿管、亨耳氏套。
二、右圖為腎臟的基本構造模式圖,請依據圖示以代號回答下列問題:
(1)何者含有充氧血?
(2)何者位於腎臟的髓質?
(3)何者與尿液形成的再吸收作用有關?(並以箭頭註明進行方向)
(4)何者的口徑僅容一個紅血球通過?
(5)何者含有防止逆流的瓣膜?

第五章
61
【答案】(1)甲乙丙丁。(2)CE。(3)B→戊。(4)丙戊。(5)己。

三、雞胚胎發生過程中,氮素代謝最後排泄物的分析結果如下圖:
(1)甲、乙、丙三種物質的名稱為何?
(2)何者形成時所需消耗能量最多?

【答案】(1)甲:氨,乙:尿素,丙:尿酸 (2)丙:尿酸
四、下圖表示三種無脊椎動物其體液滲透壓和外液滲透壓的變化情形,請依據圖
示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 a、b 何者為淡水的滲透壓?何者為海水的滲透壓?
(2)何種動物的體液滲透壓調節能力最佳?
(3)鮭魚的體液滲透壓調節方式與何種動物相似?

【答案】(1)a:淡水,b:海水 (2)甲 (3)甲

第五章
62
最新多元入學試題
1.某生觀察大鼠在麻醉下腎臟的功能。實驗進行時,他在大鼠的靜脈注入大量的
低張食鹽水溶液,同時從膀胱與動脈分別收集到尿液和血液。它將所收集的尿
液與血液送研究機構請人分析,得結果如下表。
尿液 血液
+ + +
體積 Na K Na K+
毫升/單位時間)
( (毫當量/公升) (毫當量/公升)
注入食鹽水前 25 15 35 155 45
注入食鹽水後 40 12 30 135 37
(1)與實驗前相比,腎小管對水的再吸收作用有何改變?
(2)擬根據什麼來判斷?
(3)腦下腺後葉釋出的抗利尿激素有何種變化?
(4)其原因是什麼? 【91 指定考
科】
【答案】(1)減少 (2)排出大量稀釋的尿液(尿液中礦物鹽濃度降低) (3)減少
(4)血液中礦物鹽濃度降低,所以要排出大量濃度稀釋的尿液

第五章
63

You might also like